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独特的 文化 魅力,英国也不例外,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英国特有的岛国文化。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国文化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英国贵族文化在英国近代小说中的体现
英国贵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是其经久不衰、焕发生命活力的真谛。作为英国文化的一部分,英国贵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特征。在英国受这种贵族文化的影响,社会精英分子,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跻身更高的社会阶层,有效地激发了英国人民的进步要求,这让整个英国社会充满了进步、活力和正能量;同时,随着近代文化活动的丰富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英国贵族阶级参与文化的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整个英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一、英国贵族概念
英国贵族起源于盎格鲁·萨克逊时代,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概念上讲英国贵族具有广义贵族和狭义贵族之分。广义贵族讲的是杰出的、优秀的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社会精英分子,而狭义贵族讲的是愿意服兵役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或者引申为道德素质、个人品质高尚的人。这只是字面的理解,而事实上,英国贵族文化存在着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贵族往往指的是军队、政治、经济等领域取得成就的人,依然是以成败论英雄;另外,贵族一部分来自于世袭,另一部分则来自于统治阶级的赏赐,或者在战争中立过功的武士。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英国贵族的结构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15、16世纪,随着英国资本家的崛起,掌握社会资本的非贵族或者说社会底层人士,逐步上升到贵族阶级,这引起了贵族结构的深刻变革。在国内研究英国贵族的文献资料中,陈晓律先生和钱承旦先生做了比较准确科学的定义,其书《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认为,英国贵族就是一个群体集团,最初使用的词汇是“Nobility”,以后逐渐被“Aristocracy”替代。总的来讲英国贵族是指一个统治阶级,一个社会等级,一批统治者或领导者。
二、英国贵族文化和文学作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而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记忆功能很好地反应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模式和特征。而英国贵族文化是一个阶级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促使人民追求向上进步的文化,那么,通过分析英国贵族文化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从文学作品中提炼英国贵族文化的内涵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国贵族文化在近代文学作品中以崭新的形象和角色出现,英国贵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发展进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文艺复兴在英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它动摇了宗教文化在英国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宗教对文化不再有绝对的控制权,起不到文化导向的决定性因素,这种情况下文学作品对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影响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 教育 的发展改变了英国贵族的集团属性。知识分子的崛起有效地冲击了英国贵族集团的构成,打破了以宗教为核心的社会精英、文化精英和管理精英。这一新生知识分子群里与贵族的内在联系,对英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
再次,英国贵族阶层是整个英国政治、经济、权力的中心,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文学作品形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了文化发展方向和文学作品形式。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从经济、政治、权力各个方面受制于英国贵族,没有独立的发展创作空间。英国贵族涉足文化产业和文学作品的目的与所有的统治者一样,是寄希望服务于政治的。这就导致文学作品往往会反映出对英国贵族的推崇和赞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其社会威望。文学作品是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传播媒介,其所涉及的贵族文化和形象能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最后,文学作品要取得长足发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须要受到贵族的庇护,以免收到宗教的迫害;另外在经济上同样要得到一定的支持,如果没有贵族的庇护,那么文学作品就很难出版发行,再好的作品也到不了读者的手里。
总之,近代以小说为主的英国文学作品,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开始在贵族阶层找到了发展的土壤,也对英国贵族文化的发展和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英国近代小说反映出的英国贵族文化特点
(一)英国贵族阶层注重财产积累,着力土地收购
经济基础是保持英国贵族地位的前提,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土地资产的价值和意义在整个社会资产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价值,更主要的是土地是贵族实现财富积累,榨取更多财富的工具。当时,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还没有形成规模,不能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贵族只能依靠土地来奠定其经济基础,因此,不断地扩大土地占有规模是贵族阶层的一项基本财富积累手段,这也是贵族家族世袭的原因,当时土地的继承性和贵族的世袭制一脉相承。这可以在英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得到很好的验证,找到其贵族文化的影子。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彬格莱先生选择了在乡下安家,虽然他是个继承了十万英镑的“富N代”,但是他并没有继续留在原来的家奢侈地生活,而是按照父亲生前的遗愿,在乡下购置土地,这就反映了在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下,现金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有了土地才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贵族基业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而亨利·菲尔丁在他的作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讲述了魏斯顿先生为了实现土地规模的扩大,最终答应了女儿苏菲亚与一个私生子的婚事。这足以体现出土地资产的重要性。以上两例充分反映了当时英国贵族阶层注重财产积累,并着力收购土地资产的状况。
(二)英国贵族阶层有很强的血统和门第观念
英国贵族非常重视自身血统的高贵,当时社会血统的纯真和门第的高贵,在整个贵族阶层受到很高的重视,甚至说血统和门第高于一切,这种现象至今仍然有所保留。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优越感,更有别人的尊重和与众不同的待遇。同样的一个家族仅仅是因为一时财富的大量积累,但由于血统和门第的问题是不受贵族尊重和重视的。英国的贵族往往以家族自称,每个家族又以其姓氏作为标志,因此,追求和寻找与贵族家族的血缘关系在英国当时的社会非常普遍。哈代在他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写到,约翰·德伯得知他是古老的贵族世家德伯氏的后裔时乐得手舞足蹈。他甚至让十七岁的女儿苔丝,去追根溯源到当地一个有钱人家认本家,从而换来经济上的资助以摆脱经济困境。可实际上,这所谓的有钱人只是一个靠放高利贷发家的暴发户,和这古老的英国贵族没有一点关系,正像书中所发的感慨那样:“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作辅助,又算得了什么!”这反映出英国当时的平民很希望通过血统来实现身份地位的攀升。穷人如此,贵族更需要血统为他们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虚荣。
(三)英国贵族注重贵族气质的传承和教育
英国贵族的成功并不只是外表表现出来的高贵,他们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传承也非常重视。他们深知这对整个家族传承和发展的意义,因此在 对子 女的教育方面会投入很大的力度。他们往往追求贵族的修养和品味,在他们心目中,文学、艺术、哲学、诗歌等是一个贵族必备的素质。这也是贵族在一起讨论的主要话题。在著名作品《傲慢与偏见》中年轻一代的达西则是一个十足的“绅士”;小说《爱玛》中的女主人公爱玛也真实地反映了英国贵族对子女的培养和贵族特征的传承;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之所以收人爱戴和尊重也是因为其自身的贵族特征。
贵族文化是英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文化发展的起源、传承还是与时俱进的创新,都在整个英国古老的文化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代作为英国贵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贵族群体的构成发生比较深刻的变化,贵族文化的传播也借助文学作品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发展,我们再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英国近代小说,能够挖掘到英国贵族阶层注重财产积累,着力土地收购;有很强的血统和门第观念以及注重贵族气质的传承和教育的特征。
浅谈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与特征
摘要:当代英国文学是英国历史中具有耀眼光芒的文化明珠,随着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民主运动的兴起,在英国文坛也逐渐形成了多种文学创作风格,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了当代英国文学领域的主流创作风格,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本文从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特点与表现形式出发,对当代的英国文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当代英国文学 文学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文学 发展特点 表现形式
引言
在人类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学成为了人们记录文化的语言工具,并且随着人类的发展历史进程,逐渐由稚嫩转变为成熟。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不同的时代,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代英国文学也符合这一客观规律,通过文字来记录英国当时社会变迁与欧洲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由于当代英国政治经济矛盾加深,因此影响了当代文学的走向,许多作品贴近现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随着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民主运动的兴起,在英国文坛也逐渐形成了多种文学创作风格,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成为当代英国文学领域的主流创作风格,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变迁有着真实生动地描写,并且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本文从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特点与表现形式出发,对当代的英国文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 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概述
在欧洲文学体系中,英国文学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最开始的时候,英国文学只是口头上的叙述,而不是呈现到书面上的。在随着 故事 曲目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发展与完善,最后作家才开始进行创作。英国文学有自己固有的发展规律,并且用坚定不移的信念进入到新的时期。
第一,英国文学最为重要的发展就是来自戏剧的创作,随着当时爱尔兰民族的革命运动,打破了英国文学传统的僵持局面,让英国的戏剧文学得以发展。当时的创作者结合欧洲古典戏剧的因素来进行创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在英国早期的戏剧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英国,戏剧发展的高潮是50年代后期,代表作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这些文学作品能够用有限的人物对话与情境来体现出当代英国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而搭配英国优秀的演员演出更加能够突出英国戏剧创作的内涵。
第二,英国小说主要展现为战争小说,这是由于英国参与到两次世界大战,并且给人民的创伤是巨大的,因此产生了层出不穷的创伤文学。随着新时期的发展,英国以现实主义文学模式为主,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有力的语言,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英国的诗歌出现也在英国文学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尤其在当代的英国诗歌中,以多元化的韵律而著称,并且融合了其他国家的文化,这一时期的英国诗歌对社会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著名史诗剧《列王》、《荒原》等,都是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不只是融入了作者主观的情绪,并且对历史与人生也有深刻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诗人们创造的诗歌也开始变得质朴起来,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派别。可以说,诗歌也是英国文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继续在当代英国文学中闪光。
二 当代英国文学主要派别分析
1 英国当代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在19世纪产生的英国文学中的无产阶级文学对整个文坛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派别就是宪章派文学,对于英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文学派别是为了与宪章运动配合,进而配合英国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所以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宣传性的精神,一般在工人阶级的集会中创办刊物与创作诗歌 散文 等。一般英国的宪章派的文学作品是为了服务于宪章运动的,所以这时候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并没有较深的内涵,但是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依然代表了英国文学中的无产阶级类别走向了当代英国文学创作的高峰。
英国当代的宪章派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带领英国无产阶级进行宪章派运动的灵魂人物――爱内斯特,他经常去参加一些无产阶级的工人集会,并且大量地发表演讲,他不断表达出无产阶级的工人在资本家压迫下的艰苦生活,去要求政府给无产阶级的工人更多的福利。通过不断融合了在宪章运动中的感悟与 经验 ,爱内斯特把深入群众挖掘出来的文学素材用来创 作文 学作品,并且有了不俗的成绩。例如,著名的诗歌集《未来之歌》,“在未来的日子里,降临了的希望,将不义在公理面前折腰。我们要鼓起来一点勇气,兄弟们!把那个明天变成了今朝!”这部诗歌集也成了当代无产阶级文学体系中重要的作品之一。
2 英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
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最辉煌的成就是当代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在当代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甚至在当代欧洲文学中也具有显赫的地位。
(1)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
在当代,英国不管是经济发展方面,亦或是政治制度方面,以及人们的文化思维意识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而这种整体上的变化是当代社会思想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产生的源头,它让英国成为了称霸全世界的工业领袖。
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艺术文化领域产生了启蒙思想,并且在英国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传播效果,而这种启蒙思想是来自当时的资本主义的群众运动,是反对当时英国封建制度的主要思想联盟。在19世纪之后,随着当时英国自有资本主义派别的建立,也标志了当时英国启蒙革命运动进入到高潮阶段。而在英国启蒙运动中,英国学者也在启蒙运动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他们宣传的思想对于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当代英国文学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汲取丰厚的养料,并且在变革的背景中去探寻文学创作的灵感,实现了在启蒙主义的巨大影响下的文学跨越。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英国当代社会变革,也就没有当代的英国文学如此难以逾越的地位,并且也不会出现轰动世人的现实主义文学,可以说,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是当时社会矛盾出现后产生的。这种文学创作派别呼吁要用文学来关注设计现实与群众,并且密切关注人们精神的变化与保护他们。
(2)现实主义创作的特征分析
从整体上来说,19世纪的英国文学,除了少部分的无产阶级的小说之外,主要的创作潮流就是现实主义小说,并且占有主要的地位,掌控着英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式。这一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主要是以描写社会生活为主,并且关注到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现状,从小人物的生活困境来直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这成为了英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向。
从具体上来说,当代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主要创作潮流分成了三方面的特点:第一,作品细节的真实性,由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内涵讲求的是真实性,因此需要对细节进行真实地描写与还原,要用具体的文字与思想内涵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并且用真实的形象与细节的描绘来感染读者,让许多读者在观看之后感觉身临其境。例如,萨克雷创作的《名利场》,是当时著名的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将当时社会中群众追求名利、权势、利禄的真实景象还原,批判了这些浮夸的事物是相连相通的。第二,刻画小说形象的典型性,当代英国现实主义小说通常会用典型的描绘方式,对于现实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与概括,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其中,这些本质上有对于英国现实社会的不满,也有对高尚的精神品质的宣扬。可以说,这种典型性的特征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核心,并且会与自然主义区分开来,使得现实主义的英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不会显得单一做作,而是真实地记录了生活。第三,对于描写 方法 的客观性,现实主义文学的情节中会自然地表现出文学创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不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这种客观性能够加深创作者的思维表现力,让故事情节更加深入与富有表现力,可以体会到文学作品之外的内涵。《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通过第三视角塑造了一个纯洁的女人的生活,表现出了作者对于当时女性处于底层社会现实的态度。
三 当代英国文学的整体特征与表达形式
1 复杂多变的形式
纵观当代英国文学可以发现它具有其他文学不同的特征,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英国文学在创作形式上与传统的英国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差异。19世纪之后的英国当代文学,在多数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距。而同一时期,苏格兰等地区的诗歌文学开始争奇斗艳,让英国文学出现了靓丽的风景线,而这一时期的诗歌文学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并且展现出诗歌的魅力。另外,这一时期的戏剧文学也开始有了很好的发展,语言更加简练精湛。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是由于英国戏剧文学符合当代文学发展的潮流,是当代英国文学不断发展与改革的里程碑意义的标志。并且,当代英国的小说也开始迅速发展,给整个世界文坛带来的撼动远远超过了诗歌与戏剧,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震撼。饱满真实的内容与生动的情节,在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代英国小说不但能够符合这一时期的客观要求,还具有多变的内容让读者深爱不已。
2 与当时社会现状相融合
当代的英国文学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代表,创作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女性形象与文化在当代英国文学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也成为当代英国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女性文学创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以自身的视角来观察到现代社会女性要承担的责任,并且增强了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以平等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与情感。例如,多丽丝?莱辛创作的《金色笔记》《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等作品都展现出当代英国女性特征,并且借助文学作品来争取到女性的现代社会的主体地位。
结语
可以说,当代英国文学领域有着丰富的作品,并且在当时复杂的背景下形成了众多类型,让当代文学形成了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繁荣景象。在另一方面,文学与哲学同时结合,让两者得到了相互的促进与进步,进而产生出哲学与文学相融合的创作方式,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巨大价值。随着文学创作的日益繁荣,英国文学的发展我们是可以看到的,尤其是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都展现出自身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出巨大的文化与社会价值。而在未来的文学发展中,创作者更要展现出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与责任,将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才能够体现出文学作品的真正涵义,让当代英国文学站立在世界文坛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3期。
[2] 欧阳美和、王传举:《试论英国文学中女性文化主体地位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 曹永:《我的思绪像一匹野马――曹永就几个问题的答卷》,《山花》,2010年第2期。
[4] 赵博、聂青:《当下文学创作的异化现象和美》,《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1期。
[5] 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 张放放:《〈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莱明的心理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
[7] 陈秋玲:《我国近年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统计分析》,《文教资料》,2010年第34期。
[8] 李纲、刘剑锋:《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9] 陆遥:《对话中的深度悲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看苏里科夫的历史画》,《中外文化交流》,2007年第1期。
[10] 张帆:《克里斯塔?沃尔夫对浪漫主义女性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风俗 文化 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风俗文化是原始宗教、礼法的上源等观点,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他们重礼仪,知常理,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风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英国人的风俗习惯
摘要: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他们重礼仪,知常理,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英国人事业心责任感极强。反应机智灵敏,处理问题很灵活。本文将简要对英国人的风俗习惯进行论述。
关键词:英国;风俗;习惯;尊重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首都是伦敦。伦敦以雾大闻名于世,经常是连续多日浓雾不退,距离两三米以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因此伦敦被称为“雾都”。英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西部,面积约为二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六千万,其中英格兰人占绝大部分。英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始进行工业化发展的国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在世界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英国是世界第四贸易大国,它依靠对外贸易发展本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原料和食品进口国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英国人重礼仪,知常理。懂得理解人、帮助人、体谅人。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尽自己做大的努力把事情办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对方,颇具绅士风度。英国人事业心责任感极强。有钻研的精神,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确定了方向,就会不惜付出一切,把它做好,力求完美。在与人交往中,英国人很平易近人,容易接触,与朋友初次见面行握手礼,不随便拥抱接吻等,注重端庄得体。英国人与人相处懂得推己及人,反应机智灵敏,处理问题很灵活。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
如果你有幸被英国朋友邀请至家中做客,若仅是以愉快为目的的邀请,进行交往聚会,那么你若提前到主人家就是不礼貌的行为了,因为主人一旦没有准备充分,你提前的到来会让主人感到尴尬不快,会让他很难堪,所以大约晚到十分钟左右,不超过半小时是最好的。聚会结束后不要在主人家坐的太晚,晚餐结束以后稍作聊天,大约一小时之后,或者在晚上十点至十一点之间离开是最佳的,这样不会影响主人的休息,又显得有礼貌。
英国人的邀请招待客人的方式主要分为宴会和茶会两种。茶会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在用餐过程中,英国人不会像中国人一样热情的劝客人喝酒尽兴的,他们很尊重客人的选择,随兴趣选择就好。如果没有喝酒的意愿在主人给你斟酒时你只需用手遮住杯口就好,绝不会勉强。当然,英国人大多数是对酒情有独钟的,毕竟英国也是个拥有着丰富酒文化的大国。
英国人习惯食用烧烤、煎炸类的食物,但是却又喜欢清淡的口味。对肉类和海鲜以及蔬菜类食物都有独到的烹饪方式。英国人对牛肉很是喜爱,特别是烤牛肉再加上新鲜的蔬菜,撒上少许的芥末酱或者奶油等精选的作料,香喷喷、油腻腻,咬上一口外酥里嫩,实属英国人的最爱。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的心情状态等影响着一天的精神状态。同样,英国人也很注重清晨的美好时光。特别是早餐的准备上更是细心周到,讲究丰富的营养,他们的早餐多以熏肉、面包、果酱、果汁、鸡蛋、燕麦粥、炸蘑菇、煎肉肠、咖啡、茶等为主。早餐美味丰盛,精神百倍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英国人的午餐却很简单,大约在中午一点左右,一般都是在单位或外面简单完成的。习惯早晨在家做好三明治带到单位中午食用,十几分钟就解决,继续投入工作。下午四五点钟是下午茶时间,下午茶主要包括茶饮和各种小点心,例如 蛋糕 、饼干、三明治等,是多年来英国人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习惯。英国人最重视晚餐,一般称为正餐或者大餐。大餐选择的时间较晚,食物较为丰盛,主要以肉类和菜品为主,持续的时间较长。
在与英国人用餐时还须注意的是英国人在进餐的过程中不喜欢戴帽子、不喜欢用手肘支在餐桌子上、嘴里边吃东西边说话、大声的打嗝等都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在英国生活了解餐桌礼仪还是很关键的。
英国人很注重外表举止形象,社会交往方面礼貌端庄。英国人总会给人一种高雅、端庄、矜持的感觉。他们不习惯主动与人接近或接触,不习惯激动的感情外露,即使心情很不好有伤心事,但是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来。他们总是很谦虚谨慎,能够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
社会交往中,英国人第一次见面行握手礼,言语客气。不论身份、地位、职业、贫贱、都以礼相待;请求别人帮忙时,态度不强硬不蛮横,讲究委婉真诚,请求帮助;英国人尊重妇女,凡事女士为先,无论是在路上行走、公交站乘坐公共汽车、商场乘坐电梯等男人们都很绅士的请女士先来,漫于在街头,男人也要走在外侧女人则走在内侧,做好随时保护女人的准备,当然也很少有人在大街上散步时手拉手,因为他们很注重言谈举止;英国人习惯“以貌取人”,他们很讲究服装打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服饰,佩戴不同的首饰。对于男子来说三件套的西装,打上整齐的领带,笔直的西裤是英国的传统服饰风格。在英国,无论男女只要一外出,精心穿戴一番已经是一种习惯。
英国人在社会交往、谈生意的过程中,态度严谨认真。在商讨一件事的过程中他们不随意的点头或赞许,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者向对方表示祝贺时,才会宣布最终的决定或与对方握手。在谈生意中,他们一般不邀请对方早餐谈工作,午餐又很简单显得不雅,所以晚餐时间是 职场 人群谈生意最好的选择。因此重大的活动内容都集中在晚餐,也就是正餐时进行。赴宴时,随手带上一束鲜花作为礼物最好不过了。当然,菊花和百合花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有死亡的涵义,所以不宜随便送人,其他花就都没有问题了,一定会得到主人的喜爱。
英国人崇尚简朴,摒弃铺张浪费。无论是在饮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以简单朴素为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位朋友到家中做客,他们以茶相待,在泡茶煮水时,他们肯定只煮两份水,不会多煮一点水,因为他们讨厌浪费的行为。英国人热衷于 饮茶 ,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茶,每天清晨以茶开始,夜晚以茶结束,特别是浓郁的红茶更是英国人的最爱,有时还在茶品中添加一些牛奶,味道香浓纯正,醇香可口。英国是一个饮茶大国,英国人每天的饮茶次数绝不低于六次,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在与英国人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忌讳: 第一、不能插队。英国人注重良好的生活习惯,讲文明懂礼貌,先来后到,有序排队是英国人的传统习惯。无论是上公交车、还是乘坐火车、点餐吃饭、购物等等他们都井然有序的排队进行。加塞是英国人极为厌恶的一种行为。
第二、不要讲价。在英国买东西人们最讨厌的就是讨价还价,觉得砍价的行为很让人难堪,没有脸面。在选购的过程中如果这件商品你认为值就买下,不值也没有必要多费言语。果断干脆为好。
第三、询问女士的年龄。每一个人都想永远年轻漂亮,害怕老去。英国的女士更是如此,他们视自己的年龄为私人秘密。询问女士的年龄是英国女士极为反感的问题,他会认为你很没有涵养没有礼貌,所以说,对于中年的妇女,如果你夸她一句:“你真年轻!”她是再开心不过的了!当然,在英国,男人的收入问题、婚丧问题、职业以及宗教问题都属于个人的私事,日常交际中都不易随便谈论。
英国人还讨厌“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所以日常生活中都尽量避开它;英国的交通规则和中国也有所不同,它们是靠左行驶,经常多雾,交通行驶一定多加小心;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很优越,一切病人都免除医疗费,即使是来英国的游客有医疗需要的话都可享受免费的待遇。
在英国每年的七月、八月、 圣诞节 和复活节,属于长假期,商务活动明显减少。大多数的商务人士都会休假。所以不方便开展商务活动,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士尽量不要在这两个时间段来英国从商,容易徒劳无获;英国人为了避免贿赂等敏感问题,在接收礼物时,拒绝较大较贵重的物品,从政清廉;英国人很守时,很有时间观念。在商务活动中,要提前预约,不得迟到早退;工商界人,从商严谨认真,不易受感情左右,公事公办,不轻易做出决定,看重沉着稳重的举止言谈。
如果你去英国旅游,见到英国人不要轻易的问对方:“您吃饭了吗?”“最近心情怎么样?”“你要去哪里啊?”等问题,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这些问题也许在中国看来很普遍很热情,但是在英国人眼中,这些问题却是很隐私很不礼貌的。所以说,要尊重对方的习惯,谈论一下天气状况“今天天气很不错啊!”是很友好和明朗的话题。
在英国旅游要时刻警惕,英国的交通规则是左侧通行,一定要遵守纪律,严于律己,排队有序,过马路行车千万不要粗心大意,安全第一。
英国人讲究消费的礼节。在餐馆用餐、宾馆入住、外出打车等,一般都要按照正常付费的百分之十,给予服务生相应的小费,有时在主人家做客,根据情况而异,都要付给家中佣人一些相应的小费。当然,有时公共场所会把小费列入到账单中,那样就不必再另付小费了。
英国的风俗礼仪讲究很是丰富多彩。通过以上我们对英国人的风俗习惯的了解来看,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深深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轨迹,一代一代传承至今。英国人的朴实简单、彬彬有礼也充分的体现了英国 传统文化 的内涵。不屈不挠的英格兰人作为英国的主体民族,其民族性格对英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英格兰人性格具有务实、重视传统、尊重个人自由的鲜明特点。这些独具的特色,推动了英国创新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英国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不受侵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的创新精神。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简单而高雅。其实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学习这种语言的本身,我们更是在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可以说要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从这门语言的文化学起。既要学习文化中的语言,也要掌握语言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阿建.英国一瞥[J].初中生,2005,(7).
[2]陈平润.英国见闻[J].八桂侨刊,1994,(2).
[3]路峻远.在英国办事要有耐心[J].神州学人,2004,(3).
[4]杰克.不列颠性格[J].教书育人,2004,(5).
[5]志明.吃在英国[J].少年文摘,2005,(2).
浅谈英国骑士文化
【摘 要】骑士是中世纪的传奇,国内外对骑士制度的研究也从未中止过。而国内学者主要将骑士制度视为整个欧洲共有的军事文化现象,并对之进行了宏观方面的研究,对单个国家的骑士制度进行的探讨很少。 文章 将英国的骑士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对骑士的产生、英国骑士的特点、骑士制度在英国的表现和演变以及骑士文学进行了条理清晰的阐述和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国;骑士制度;骑士文学
相信看过第70届奥斯卡金奖影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人在感动于杰克(Jack)和罗丝(Rose)伟大浪漫 爱情 故事 之余,一定不会忘记那些将生的希望让给妇女和 儿童 的英国绅士们及在危难时刻依然泰然自若地奏响灵魂安定曲的乐手们。“不惜牺牲生命来保护妇孺、弱小”的信念已成为英国人为人处事不言而喻的指导原则,那么他们这种给人心灵以震撼的翩翩 “绅士风度”从何而来?我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英国的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回溯过去,我们可以从中世纪英国的骑士制度中找到答案,可以说没有昔日的骑士制度就没有今日的绅士风度。
骑士制度不是英国本土的产物,法兰克王国才是它的祖籍地。骑士制度从法兰传入英国后就在本地扎根、开花、结果,并结合本土的特色产生了一些区别于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特征。
一、骑士的产生和册封
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1000年被称为欧洲中世纪,当时欧洲大陆封建割据,领地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战。在中世纪的欧洲战场上,出现了横刀跃马的骑兵,他们驰骋于战场,英勇奋战,在一些战役中充当主力。骑兵在欧洲战场的作为直接促使了以专门从事作战为职业的骑士阶层的诞生。中世纪本来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时代,但是因为众多骑士的活跃,平添了很多浪漫主义与英雄色彩,这也为西方文学家以及后来的好莱坞导演提供了无数可以混饭吃的素材。
骑士头衔类似现在的学位,只有受完初、中、高各级 教育 并且成绩合格者,才能册封骑士。在英国,骑士们必须从小在大贵族家里经过严格的学习与训练,经历侍童和扈从两个阶段,侍童阶段相当小学,主要干点杂活,跟着贵夫人及其女儿学习骑士礼仪与文化知识,以及 唱歌 、乐器等艺术科目。到了扈从阶段,就与中国古代教育的“六艺”很相似,骑士必须学习“骑士七技”,即骑术、 游泳 、投枪、剑术、狩猎、吟诗、弈棋等,总之是要文明其头脑,野蛮其体格。到21岁之后,就可以被册封为骑士了。册封仪式非常隆重而复杂,需要斋戒、沐浴、忏悔、祈祷、穿戴铠甲头盔、授剑等等,并且花费也比较大,后来由单个册封变成多人集体册封,类似现在的集体婚礼,这样更热闹也更经济一些。
二、英国骑士制度的特点
英国的骑士制度来源于法国,骑士制度的演变深受法国的影响,因此英国和法国的骑士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显示了相同的特性。但英国的骑士制度又不完全等同于法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的骑士制度,它还存在自己的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给中世纪英国带来了战争的胜利和独特的文化。
(一)骑士直接效忠国王
与法国的骑士制度一样,英国的骑士制度也是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石之上的。但不同的是,在当时的法国,国王对王国的土地的所有权近似一种名义。在法国,每一级的封臣只向自己的直接封主宣誓效忠,威廉深刻认识到法国原来的制度不足以巩固他在英国的统治,于是他采取了三项 措施 来加强王权。一是1086年他派专员对各地各级封臣的地产占有和收入情况进行了严格的调查,编订《土地调查清册》。从经济上对骑士进行严格监控。二是威廉同年在索尔兹伯里召开效忠宣誓大会,要求英国所有领有土地的封主对他行臣服礼、宣誓效忠。三是原盎格鲁一撒克逊军队里的主力民兵被威廉加以重组和利用。从威廉起,这种直接控制骑士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延续。私战在强大的王权下得到遏制,也成为了英国区别于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一大特色。
(二)盾牌钱的实施和骑士军事职能的转化
12世纪初开始,一种以钱代役的盾牌钱(shield money)制度在英国出现,骑士兵役义务也开始转化,这构成了英国骑士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早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William II,1056--1100,1087--1100年),免服兵役税,即盾牌钱就开始在英国实施了。盾牌钱在英国出现,一方面引起英国军队内部结构、组织关系和作战方式的变化而使英国在战争中多次获得优势,屡战屡胜;另一方面,它对骑士阶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盾牌钱制度实施后,英国国王大量使用雇佣军,步兵和弓箭手成为英国军队的主力。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用这种由雇佣军和骑兵共同组成的混合编排军队对抗法国传统的骑兵阵容,取得了光辉的胜利。
三、骑士精神向绅士风度的转化
随着骑士军事职能的转换,虽然骑士阶层不再有军务的纷扰,但同时也失去了来自战争的额外收入。14世纪末发起的圈地运动和亨利八世(HenryⅧ, 1509―1547)时期进行的宗教改革所引发的地产转移使当时投身于土地投资的骑士、一些城市富裕的律师、商人及富裕的自耕农获利丰厚。由于有着共同的经济目标,这些人的社会属性逐渐接近,政治上也逐步靠拢,于是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乡绅阶层。
骑士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会影响到乡绅阶层的其他成员,其具体表现就是整个乡绅阶层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极力模仿上流社会。他们一方面将这种向上模仿所得到的贵族骑士的价值观向市民社会推广传播,一方面也用自身形成的资本主义伦理价值观向上层社会施加影响。在英国社会中不断上升的中间阶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骑士精神与资本主义伦理精神的交汇融合,从而创造出了独具英国特色的绅士风度。
四、骑士文学
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理想,同时它又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引导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骑士文学产生于十一到十三世纪。由于骑士制度的确立、骑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准则。他们突破__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侠义的扶弱除强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骑士文学就是这种精神特征的集中反映。
猜你喜欢:
1. 英国文化论文
2. 英国绅士文化论文
3. 英国礼仪文化论文
4. 关于英国文化的论文
5. 英国文化概况论文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 ,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主题公园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它是大众欲望、权力政治与大众媒介等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主题公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大秘书网文章- 找范文,到大秘书网]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本篇文章来源于范文大全网 原文链接:
哪方面的?我有《广告创意训练》课程及相关学科参考文献。。《广告创意训练》课程及相关学科参考文献目录本课程使用教材:《广告创意训练教程》 郭肖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一版本课程辅助教材:《广告创意训练教程》 张 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一版本课程及相关课程参考文献目录:一、《广告创意训练》参考文献1、《广告创意与表现》 饶德江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2、《广告策划》 饶德江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3、《广告创意——个案与理论》 卢泰宏,李世丁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4、《广告策划创意学》 余明阳,陈先红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广告心理战》 王玉成,韩天雷编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6、《现代广告案例——理论与评析》 何家讯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7、《广告制作》 樊志育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现代广告学》 何修猛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9、《世界经典广告案例评析》 张金海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0、《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 张金海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1、《当代广告学》[美]威廉•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译 华夏出版社,200112、《定位:头脑争夺战》[美]里斯,屈特著,王恩冕,于少蔚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3、《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日]直条则夫著,俞纯鳞,俞振伟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4、《贩卖创意》 [美]肯罗曼•珍曼斯著,庄淑芬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5、《奥美的观点》 奥美公司著,庄淑芬等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6、《广告媒体研究》 [美]吉•苏尔马尼克著,刘毅志译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17、《怎样创作广告》 [美]汤•狄龙著,刘毅志译,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18、《品牌经营法则》[美]大卫•爱格著,夏慧言,马洪,张键青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二、《广告文案创意》参考文献1、《广告创意训练》 张勇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广告策划》 徐智明 高志宏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13、《广告文案写作》 徐智明 高志宏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14、《实用广告写作》 王春泉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45、《广告写作》 程爱学等主编 珠海出版社 2000、106、《现代广告写作》 方蔚林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67、《广告创意研究》 崔银河著 远方出版社 1999、58、《广告精点》 倪宁 陈绚著 中国建材出版社 1996、39、《广告策划与广告文案创作》 马中红编著 苏州建材出版社 199810、《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 植条则夫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411、《广告文案写作》 李也丁 周运辉 编著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8三、《广告策划》参考文献1、《广告策划》 徐智明 高志红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2、《广告策划与撰写》 路华等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3、《广告策划》 罗维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4、《广告策划与创意学》 余明阳 陈光红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5、《转身看策划》 叶茂中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6、《大卫奥格威自传》 海南出版社7、《广告策划的艺术》 (英国)乔恩•斯蒂尔著 中国三联出版社8、《广告与品牌策划》 机械工业出版社9、《广告大师说广告》 河南人民出版社四、《市场营销》参考文献1、《市场营销学》 吴健安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市场营销案例》 赵华 丁春玲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3、《现代市场营销管理》 江林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4、《市场营销学》 吕一林 李蕾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高效营销作业文案与表格》 枫岛兰德 广东经济出版社五、《民俗学》参考文献1、《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2、《民俗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高丙中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中国宗教礼俗》, 高寿仙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5、《汉族民间衣食住行风俗》 莫高、吴华著 教育出版社,19946、《中国民间禁忌》 任骋著 作家出版社,19917、《饮食与中国文化》 万建中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8、《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王献忠著 中国书店,19919、《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刘致平著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10《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丁世良、赵放著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11、《巫与民间信仰》 宋兆麟著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12、《神灵与祭祀》 詹鄞鑫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3、《中国服饰文化》 张志春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4、《中国民间美术与巫文化》 陈瑞林著 新华出版社,199115、《民俗学手册》 查•博尔尼著 程德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六、《广告设计》参考文献《当代设计广告学》 威廉•F•阿伦斯[美]翻译: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 华夏出版社 2000出版《中国广告实用手册》 邓白云 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4《广告设计学》 翟治平 樊志育 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广告学教程》 倪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广告设计》 王国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广告设计》 毛德宝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招贴设计》 汤义勇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广告经典故事——超级名牌的广告战略》 李巍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七、电脑辅助设计参考文献1、《矢量绘图大师CorelDRAW11完全实战》张弢 陈海波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年9月 第1版2、《中文CorelDRAW 11标准教程》 广林 杨莹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年5月 第1版3、《CorelRAW 12短期培训教程》 周静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第1版4、《中文CorelDRAW 11基础培训教程》 周建国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4月第二版5、《CorelDRAW 11经典效果100例》钟彦 刘春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年2月第一版6、《CorelDRAW 设计与制作实例教程》 卢正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7、《Photoshop 中文版经典实例解析》 冯启程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3年4月8、《Photoshop 7标准教程》 王亚芬 海洋出版社 2002年8月9、《图像处理Photoshop 入门与提高》 宋雪岩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年8月10、《滤镜艺术创意设计》陈有卿 柳芸 石兰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年6月11、《创意设计时尚创作百例》 网冠科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5月12、《中文版标准教程》 曹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年 9 月13、《PageMaker 广告设计与桌面排版》腾龙视觉设计工作室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2月14、《PageMaker 基础教程》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 2005 年 2 月15、《电脑平面设计速培教程PageMaker 》 甘登岱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0年10月
作者: 张士闪、耿波著
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说明,杭州最早人类活动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他们有的在山上构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设适应地势低洼的干栏式屋舍。他们利用石头打磨石犁、石锛,从事稻谷、芝麻等农耕生产;利用弓箭、石刀,从事狩猎活动;凿刻独木舟,编织渔网,进行捕鱼作业,形成了原始农业生产上的一整套习俗。他们还能用石轮纺织麻布,用石针缝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烧制陶器,来改善、装饰自己的生活。春秋战国时,杭州地属越国或吴国,后并于楚。秦汉时杭州地开始建县。据《汉志》载:“吴粤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剑,轻死易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数与楚接战,互相兼并,故吴越风俗,略与楚同。”隋朝置杭州,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载:“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鱼稻富饶,不忧饥馁,信鬼神,喜淫祀。”自唐以后,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也渐趋都市化,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岁时、庆典、礼仪等民情风俗,都有了相应变化。杭州的民情风俗自北宋以后,变化较大。杭州曾经历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南迁的影响,形成南北风俗的大融合。南渡的北人将原有的家法礼俗一并带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风俗起了很大变化。南宋杭州的岁时风俗,在南渡初年,与北方风俗还有很大差异。但到南宋末年,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最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的崛起,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的习俗,娱乐风习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遗留下来的习俗。此后,杭州都市风俗经过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产、生活、婚丧、岁时、娱乐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风俗习尚。千百年来,杭州人民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不仅表现为日常的饮食起居、四时八节和婚丧嫁娶,也表现为人际的各种社会交往。它和其他文化样式不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众生活方式形态而存在的,主要特点有:1.娱乐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杭州人的生活基本上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包括游娱活动在内的社会交往,用文化的、娱乐的、休闲的行为方式,展示百姓才华,宣泄民众情感,协调着人际关系。特别是许多富有杭州地域特色的游艺活动,表面似乎是老百姓的业余消遣游戏,实际上却以游乐的形式使人们的心灵得以放松,精神得以调节。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岩三处为杭州中秋赏月胜地。《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亦称“重九”、“九九重阳”。杭俗有登高之举,一般登城隍山或葛岭初阳台。《杭俗遗风》载:“是日城隍山登高吃糖炒栗子、鸡豆,带游斗坛、文昌、关帝、火德等庙。”2.地域性杭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于杭州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千百年来,人们旱地种桑,低田则放水种稻养鱼,江河湖塘多养殖鱼虾。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水域广阔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杭州平原地区生产结构上的独特的状态:渔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业以及蚕桑业的发达,致使杭州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誉称,并给杭州地区民俗的形成和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杭州民俗,无论是人生礼仪、生产习俗、还是生活民俗、岁时节令习俗都极具地域色彩。如杭州重阳家家皆食栗糕,重阳糕以糜栗粉和糯米拌蜜蒸熟,切斜方形,上插彩旗。插旗之风,南宋已有。据《梦粱录》载,杭城重阳节尚时兴“狮蛮栗糕”,“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人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人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3.衍变性。民俗,作为风俗习惯,它是约定俗成、久习为惯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民俗一旦形成,始终保持着历史的持续性、稳定性,这是民俗所共有的特点。同时,在民俗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又会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具有创造性和可变性的特点。虽然前辈的习俗被因袭下来,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具有时代性的新民俗会不断地萌发和演绎。杭州民俗文化也是如此。一些古老的民俗渐渐从人民的生活中隐退,而另一些传统民俗正萌发出新枝绿叶。如1949年5月3日为杭州解放纪念日,每逢“五·三”,有关部门都要组织老同志座谈,撰写关于杭州解放前地下斗争以及解放杭州的文章。各大、中、小学还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献花,缅怀革命先烈。再如,我国传统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省市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有的召开表彰会,表彰那些在四化建设中继续奉献在各条战线的老同志和敬老爱老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各机关、团体、厂矿也要召开老年人座谈会,有的还举行各种形式的娱乐、联欢活动和赏菊、登高、书画展等活动。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市敬老爱老的风气越来越盛行。
看看这本书,也许会对您有帮助。这为张老师,是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民俗学作者: 张士闪、耿波著出 版 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4-1 字数: 320000 版次: 1 页数: 332 印刷时间: 2008/04/01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9044677 包装: 平装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教学的教材。作者善于利用自身丰富的田野作业经验,对一个个艺术民俗个案进行了出色的解析,鞭辟入里,辞采并茂,很具有可读性,非常有利于教学之用,这在今天许多高校艺术教材理胜其情、大而无当的总体状况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发扬的亮点。目录第一章 艺术民俗学的确立第一节 艺术民俗学的界定第二节 传统民俗学研究与艺术研究的关联第三节 世纪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的民俗学倾向一、世纪前年中国民间艺术研究:民族国家的自我想象二、世纪后年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从民族国家本位到乡土语境的开启第二章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系统第一节 民俗的中介位置及社会功能第二节 艺术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一、田野作业二、民俗志书写附:汪宁生的社区艺术调查提纲附:段宝林的民俗调查提纲第三节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域一、以整体观的理念研究艺术民俗现象二、强化村落民俗志研究三、中国艺术民俗学研究的特殊性第四节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路径一、从民间艺术个案出发,以小见大二、突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研究三、立足民间立场,构架学理阐释第三章 物质民俗与艺术审美第一节 居住民俗与审美一、传统居住形式之演变二、居住的民俗特征三、居住的审美表象第二节 服饰民俗与审美一、服饰民俗的形成二、服饰民俗的审美多样性第三节 饮食民俗与审美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二、饮食结构与类型三、饮食民俗与审美第四节 生产民俗与交易、运输民俗的审美意蕴一、生产民俗中的艺术要素二、交易、运输民俗中的艺术要素第四章 社会民俗与艺术境域第一节 家族、村落与民间组织一、家族、亲族及民俗传承二、村落及村落整体语境的构建三、民间组织的类型特征第二节 作为艺术整体语境的社会民俗一、社会民俗对于区域性民间艺术活动的制约二、社会民俗对于区域性艺术风格的影响第五章 信仰民俗中的艺术维度第一节 人类早期信仰中的艺术活动一、人类早期信仰活动中民俗与艺术的多层纠合二、信仰仪式中的艺术色彩三、信仰民俗的社会功能及其艺术化趋势第二节 信仰民俗与艺术世界一、信仰民俗是激发人类艺术创造活动的源泉二、信仰民俗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创作题材三、信仰民俗中的意象原型四、信仰民俗与艺术活动的相互借助第六章 岁时人生与艺术的关联第一节 岁时节 日中的艺术体验一、岁时节 日起源二、春节 仪式序列与岁时节 日中的艺术体验第二节 人生仪礼中的艺术象征意趣一、诞生礼二、成年礼三、婚姻仪礼四、丧葬仪礼第三节 岁时人生的艺术升华第七章 游艺民俗及其艺术意蕴第一节 游艺民俗及其艺术韵味一、民间游戏竞技 二、民间歌舞乐戏三、民间工艺四、民间口承语言第二节 游艺民俗在艺术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一、游艺民俗:民俗与艺术的复合二、游艺民俗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启示第八章 艺术民俗学发展的城市化语境与契机第一节 民俗学的乡土本位与语境转换第二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公共领域第三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传播第四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消费第九章 艺术民俗批评的方法与原理第一节 艺术民俗批评的界定第二节 艺术民俗批评的诸种模式一、社会历史批评二、原型批评 三、功能主义批评四、相对主义批评五、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第三节 生活—文化整体性的艺术民俗批评模式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 ,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主题公园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它是大众欲望、权力政治与大众媒介等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主题公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民俗 文化 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记忆,积淀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准则。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民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传统文化 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传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在现阶段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当中,如何保证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思考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点点的缩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持认识,才能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包括民间的 传说 、戏曲、娱乐、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民俗具有丰富性,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民俗文化,才能延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
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西方节日 在进入中国后, 中国传统节日 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 反思 。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 措施 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
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在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提高其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从而保证相关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大,只有充分的发展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可以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加强相关立法,使得保护民俗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徐载娟,景成,王铁环,刘景慧.托口古镇民俗文化 调研 报告 [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
[2]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王晓洋.浅析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苏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4]王新亮.保护视野下的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
浅谈民俗文化市场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向,大众的旅游活动形式已不再限于满足传统的有形的旅游产品,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历史内涵,从消费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向消费无形的旅游文化。为迎合大众的这种需求,许多区域、城市、景区再次把目光移向曾经被冷落的精神性文化消费领域――民俗文化。
市场上开始出现所谓的“人造文化”,并有泛滥之势,许多学者、人士开始抨击、批判这种旅游文化市场化的行为,呼吁文化回归、保持原始状态。通过对民俗旅游文化现状的一些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文化商品化并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无是处,正当、适当的商业化手段对文化的传统和发扬还能起到促进作用。就此探究某些商业化的 市场营销 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内涵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
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 热点 。
2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 故事 、民谣、 谚语 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 清明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活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西藏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韵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社会收益。
3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否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
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肤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 文章 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入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4结论
总体来说,民俗文化有其地方的独特性,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其发展以旅游业为经济依托,旅游的发展与当地可进人性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需要注重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营销。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市场化、商品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纯粹的艺术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发展未必能够长久。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不存在所谓永远的原汁原味,只要社会在发展,民俗文化就在不断演变,也只有不断变化了的民俗文化才更具有生命力,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市场化、商品化也是一种在社会前进中的必然现象,不可能人为的去阻止改变,但可以人为的引导其正确的发展。
因此,传统的民俗文化当前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其本身的独特性,市场细分,对一些特色民俗文化进行精美包装,以经济带艺术,以艺术促经济协同发展。这样,也许很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如东巴文化一样发扬开来,再次张现其生命魅力。
风俗 文化 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风俗文化是原始宗教、礼法的上源等观点,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他们重礼仪,知常理,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风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英国人的风俗习惯
摘要: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他们重礼仪,知常理,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英国人事业心责任感极强。反应机智灵敏,处理问题很灵活。本文将简要对英国人的风俗习惯进行论述。
关键词:英国;风俗;习惯;尊重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首都是伦敦。伦敦以雾大闻名于世,经常是连续多日浓雾不退,距离两三米以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因此伦敦被称为“雾都”。英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西部,面积约为二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六千万,其中英格兰人占绝大部分。英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始进行工业化发展的国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在世界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英国是世界第四贸易大国,它依靠对外贸易发展本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原料和食品进口国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英国人重礼仪,知常理。懂得理解人、帮助人、体谅人。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尽自己做大的努力把事情办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对方,颇具绅士风度。英国人事业心责任感极强。有钻研的精神,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确定了方向,就会不惜付出一切,把它做好,力求完美。在与人交往中,英国人很平易近人,容易接触,与朋友初次见面行握手礼,不随便拥抱接吻等,注重端庄得体。英国人与人相处懂得推己及人,反应机智灵敏,处理问题很灵活。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
如果你有幸被英国朋友邀请至家中做客,若仅是以愉快为目的的邀请,进行交往聚会,那么你若提前到主人家就是不礼貌的行为了,因为主人一旦没有准备充分,你提前的到来会让主人感到尴尬不快,会让他很难堪,所以大约晚到十分钟左右,不超过半小时是最好的。聚会结束后不要在主人家坐的太晚,晚餐结束以后稍作聊天,大约一小时之后,或者在晚上十点至十一点之间离开是最佳的,这样不会影响主人的休息,又显得有礼貌。
英国人的邀请招待客人的方式主要分为宴会和茶会两种。茶会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在用餐过程中,英国人不会像中国人一样热情的劝客人喝酒尽兴的,他们很尊重客人的选择,随兴趣选择就好。如果没有喝酒的意愿在主人给你斟酒时你只需用手遮住杯口就好,绝不会勉强。当然,英国人大多数是对酒情有独钟的,毕竟英国也是个拥有着丰富酒文化的大国。
英国人习惯食用烧烤、煎炸类的食物,但是却又喜欢清淡的口味。对肉类和海鲜以及蔬菜类食物都有独到的烹饪方式。英国人对牛肉很是喜爱,特别是烤牛肉再加上新鲜的蔬菜,撒上少许的芥末酱或者奶油等精选的作料,香喷喷、油腻腻,咬上一口外酥里嫩,实属英国人的最爱。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的心情状态等影响着一天的精神状态。同样,英国人也很注重清晨的美好时光。特别是早餐的准备上更是细心周到,讲究丰富的营养,他们的早餐多以熏肉、面包、果酱、果汁、鸡蛋、燕麦粥、炸蘑菇、煎肉肠、咖啡、茶等为主。早餐美味丰盛,精神百倍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英国人的午餐却很简单,大约在中午一点左右,一般都是在单位或外面简单完成的。习惯早晨在家做好三明治带到单位中午食用,十几分钟就解决,继续投入工作。下午四五点钟是下午茶时间,下午茶主要包括茶饮和各种小点心,例如 蛋糕 、饼干、三明治等,是多年来英国人一直保留下来的传统习惯。英国人最重视晚餐,一般称为正餐或者大餐。大餐选择的时间较晚,食物较为丰盛,主要以肉类和菜品为主,持续的时间较长。
在与英国人用餐时还须注意的是英国人在进餐的过程中不喜欢戴帽子、不喜欢用手肘支在餐桌子上、嘴里边吃东西边说话、大声的打嗝等都是极为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在英国生活了解餐桌礼仪还是很关键的。
英国人很注重外表举止形象,社会交往方面礼貌端庄。英国人总会给人一种高雅、端庄、矜持的感觉。他们不习惯主动与人接近或接触,不习惯激动的感情外露,即使心情很不好有伤心事,但是他们也不会表现出来。他们总是很谦虚谨慎,能够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
社会交往中,英国人第一次见面行握手礼,言语客气。不论身份、地位、职业、贫贱、都以礼相待;请求别人帮忙时,态度不强硬不蛮横,讲究委婉真诚,请求帮助;英国人尊重妇女,凡事女士为先,无论是在路上行走、公交站乘坐公共汽车、商场乘坐电梯等男人们都很绅士的请女士先来,漫于在街头,男人也要走在外侧女人则走在内侧,做好随时保护女人的准备,当然也很少有人在大街上散步时手拉手,因为他们很注重言谈举止;英国人习惯“以貌取人”,他们很讲究服装打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服饰,佩戴不同的首饰。对于男子来说三件套的西装,打上整齐的领带,笔直的西裤是英国的传统服饰风格。在英国,无论男女只要一外出,精心穿戴一番已经是一种习惯。
英国人在社会交往、谈生意的过程中,态度严谨认真。在商讨一件事的过程中他们不随意的点头或赞许,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者向对方表示祝贺时,才会宣布最终的决定或与对方握手。在谈生意中,他们一般不邀请对方早餐谈工作,午餐又很简单显得不雅,所以晚餐时间是 职场 人群谈生意最好的选择。因此重大的活动内容都集中在晚餐,也就是正餐时进行。赴宴时,随手带上一束鲜花作为礼物最好不过了。当然,菊花和百合花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有死亡的涵义,所以不宜随便送人,其他花就都没有问题了,一定会得到主人的喜爱。
英国人崇尚简朴,摒弃铺张浪费。无论是在饮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以简单朴素为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位朋友到家中做客,他们以茶相待,在泡茶煮水时,他们肯定只煮两份水,不会多煮一点水,因为他们讨厌浪费的行为。英国人热衷于 饮茶 ,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茶,每天清晨以茶开始,夜晚以茶结束,特别是浓郁的红茶更是英国人的最爱,有时还在茶品中添加一些牛奶,味道香浓纯正,醇香可口。英国是一个饮茶大国,英国人每天的饮茶次数绝不低于六次,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在与英国人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忌讳: 第一、不能插队。英国人注重良好的生活习惯,讲文明懂礼貌,先来后到,有序排队是英国人的传统习惯。无论是上公交车、还是乘坐火车、点餐吃饭、购物等等他们都井然有序的排队进行。加塞是英国人极为厌恶的一种行为。
第二、不要讲价。在英国买东西人们最讨厌的就是讨价还价,觉得砍价的行为很让人难堪,没有脸面。在选购的过程中如果这件商品你认为值就买下,不值也没有必要多费言语。果断干脆为好。
第三、询问女士的年龄。每一个人都想永远年轻漂亮,害怕老去。英国的女士更是如此,他们视自己的年龄为私人秘密。询问女士的年龄是英国女士极为反感的问题,他会认为你很没有涵养没有礼貌,所以说,对于中年的妇女,如果你夸她一句:“你真年轻!”她是再开心不过的了!当然,在英国,男人的收入问题、婚丧问题、职业以及宗教问题都属于个人的私事,日常交际中都不易随便谈论。
英国人还讨厌“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所以日常生活中都尽量避开它;英国的交通规则和中国也有所不同,它们是靠左行驶,经常多雾,交通行驶一定多加小心;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很优越,一切病人都免除医疗费,即使是来英国的游客有医疗需要的话都可享受免费的待遇。
在英国每年的七月、八月、 圣诞节 和复活节,属于长假期,商务活动明显减少。大多数的商务人士都会休假。所以不方便开展商务活动,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士尽量不要在这两个时间段来英国从商,容易徒劳无获;英国人为了避免贿赂等敏感问题,在接收礼物时,拒绝较大较贵重的物品,从政清廉;英国人很守时,很有时间观念。在商务活动中,要提前预约,不得迟到早退;工商界人,从商严谨认真,不易受感情左右,公事公办,不轻易做出决定,看重沉着稳重的举止言谈。
如果你去英国旅游,见到英国人不要轻易的问对方:“您吃饭了吗?”“最近心情怎么样?”“你要去哪里啊?”等问题,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这些问题也许在中国看来很普遍很热情,但是在英国人眼中,这些问题却是很隐私很不礼貌的。所以说,要尊重对方的习惯,谈论一下天气状况“今天天气很不错啊!”是很友好和明朗的话题。
在英国旅游要时刻警惕,英国的交通规则是左侧通行,一定要遵守纪律,严于律己,排队有序,过马路行车千万不要粗心大意,安全第一。
英国人讲究消费的礼节。在餐馆用餐、宾馆入住、外出打车等,一般都要按照正常付费的百分之十,给予服务生相应的小费,有时在主人家做客,根据情况而异,都要付给家中佣人一些相应的小费。当然,有时公共场所会把小费列入到账单中,那样就不必再另付小费了。
英国的风俗礼仪讲究很是丰富多彩。通过以上我们对英国人的风俗习惯的了解来看,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深深地影响着英国人的生活轨迹,一代一代传承至今。英国人的朴实简单、彬彬有礼也充分的体现了英国 传统文化 的内涵。不屈不挠的英格兰人作为英国的主体民族,其民族性格对英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英格兰人性格具有务实、重视传统、尊重个人自由的鲜明特点。这些独具的特色,推动了英国创新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英国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保持着自己的优势不受侵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的创新精神。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简单而高雅。其实我们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学习这种语言的本身,我们更是在学习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可以说要想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从这门语言的文化学起。既要学习文化中的语言,也要掌握语言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阿建.英国一瞥[J].初中生,2005,(7).
[2]陈平润.英国见闻[J].八桂侨刊,1994,(2).
[3]路峻远.在英国办事要有耐心[J].神州学人,2004,(3).
[4]杰克.不列颠性格[J].教书育人,2004,(5).
[5]志明.吃在英国[J].少年文摘,2005,(2).
浅谈英国骑士文化
【摘 要】骑士是中世纪的传奇,国内外对骑士制度的研究也从未中止过。而国内学者主要将骑士制度视为整个欧洲共有的军事文化现象,并对之进行了宏观方面的研究,对单个国家的骑士制度进行的探讨很少。 文章 将英国的骑士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对骑士的产生、英国骑士的特点、骑士制度在英国的表现和演变以及骑士文学进行了条理清晰的阐述和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国;骑士制度;骑士文学
相信看过第70届奥斯卡金奖影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的人在感动于杰克(Jack)和罗丝(Rose)伟大浪漫 爱情 故事 之余,一定不会忘记那些将生的希望让给妇女和 儿童 的英国绅士们及在危难时刻依然泰然自若地奏响灵魂安定曲的乐手们。“不惜牺牲生命来保护妇孺、弱小”的信念已成为英国人为人处事不言而喻的指导原则,那么他们这种给人心灵以震撼的翩翩 “绅士风度”从何而来?我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英国的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回溯过去,我们可以从中世纪英国的骑士制度中找到答案,可以说没有昔日的骑士制度就没有今日的绅士风度。
骑士制度不是英国本土的产物,法兰克王国才是它的祖籍地。骑士制度从法兰传入英国后就在本地扎根、开花、结果,并结合本土的特色产生了一些区别于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特征。
一、骑士的产生和册封
约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1000年被称为欧洲中世纪,当时欧洲大陆封建割据,领地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战。在中世纪的欧洲战场上,出现了横刀跃马的骑兵,他们驰骋于战场,英勇奋战,在一些战役中充当主力。骑兵在欧洲战场的作为直接促使了以专门从事作战为职业的骑士阶层的诞生。中世纪本来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时代,但是因为众多骑士的活跃,平添了很多浪漫主义与英雄色彩,这也为西方文学家以及后来的好莱坞导演提供了无数可以混饭吃的素材。
骑士头衔类似现在的学位,只有受完初、中、高各级 教育 并且成绩合格者,才能册封骑士。在英国,骑士们必须从小在大贵族家里经过严格的学习与训练,经历侍童和扈从两个阶段,侍童阶段相当小学,主要干点杂活,跟着贵夫人及其女儿学习骑士礼仪与文化知识,以及 唱歌 、乐器等艺术科目。到了扈从阶段,就与中国古代教育的“六艺”很相似,骑士必须学习“骑士七技”,即骑术、 游泳 、投枪、剑术、狩猎、吟诗、弈棋等,总之是要文明其头脑,野蛮其体格。到21岁之后,就可以被册封为骑士了。册封仪式非常隆重而复杂,需要斋戒、沐浴、忏悔、祈祷、穿戴铠甲头盔、授剑等等,并且花费也比较大,后来由单个册封变成多人集体册封,类似现在的集体婚礼,这样更热闹也更经济一些。
二、英国骑士制度的特点
英国的骑士制度来源于法国,骑士制度的演变深受法国的影响,因此英国和法国的骑士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显示了相同的特性。但英国的骑士制度又不完全等同于法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的骑士制度,它还存在自己的特征,正是这些不同给中世纪英国带来了战争的胜利和独特的文化。
(一)骑士直接效忠国王
与法国的骑士制度一样,英国的骑士制度也是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石之上的。但不同的是,在当时的法国,国王对王国的土地的所有权近似一种名义。在法国,每一级的封臣只向自己的直接封主宣誓效忠,威廉深刻认识到法国原来的制度不足以巩固他在英国的统治,于是他采取了三项 措施 来加强王权。一是1086年他派专员对各地各级封臣的地产占有和收入情况进行了严格的调查,编订《土地调查清册》。从经济上对骑士进行严格监控。二是威廉同年在索尔兹伯里召开效忠宣誓大会,要求英国所有领有土地的封主对他行臣服礼、宣誓效忠。三是原盎格鲁一撒克逊军队里的主力民兵被威廉加以重组和利用。从威廉起,这种直接控制骑士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延续。私战在强大的王权下得到遏制,也成为了英国区别于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一大特色。
(二)盾牌钱的实施和骑士军事职能的转化
12世纪初开始,一种以钱代役的盾牌钱(shield money)制度在英国出现,骑士兵役义务也开始转化,这构成了英国骑士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早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William II,1056--1100,1087--1100年),免服兵役税,即盾牌钱就开始在英国实施了。盾牌钱在英国出现,一方面引起英国军队内部结构、组织关系和作战方式的变化而使英国在战争中多次获得优势,屡战屡胜;另一方面,它对骑士阶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盾牌钱制度实施后,英国国王大量使用雇佣军,步兵和弓箭手成为英国军队的主力。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用这种由雇佣军和骑兵共同组成的混合编排军队对抗法国传统的骑兵阵容,取得了光辉的胜利。
三、骑士精神向绅士风度的转化
随着骑士军事职能的转换,虽然骑士阶层不再有军务的纷扰,但同时也失去了来自战争的额外收入。14世纪末发起的圈地运动和亨利八世(HenryⅧ, 1509―1547)时期进行的宗教改革所引发的地产转移使当时投身于土地投资的骑士、一些城市富裕的律师、商人及富裕的自耕农获利丰厚。由于有着共同的经济目标,这些人的社会属性逐渐接近,政治上也逐步靠拢,于是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乡绅阶层。
骑士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会影响到乡绅阶层的其他成员,其具体表现就是整个乡绅阶层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极力模仿上流社会。他们一方面将这种向上模仿所得到的贵族骑士的价值观向市民社会推广传播,一方面也用自身形成的资本主义伦理价值观向上层社会施加影响。在英国社会中不断上升的中间阶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骑士精神与资本主义伦理精神的交汇融合,从而创造出了独具英国特色的绅士风度。
四、骑士文学
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理想,同时它又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引导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骑士文学产生于十一到十三世纪。由于骑士制度的确立、骑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准则。他们突破__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侠义的扶弱除强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骑士文学就是这种精神特征的集中反映。
猜你喜欢:
1. 英国文化论文
2. 英国绅士文化论文
3. 英国礼仪文化论文
4. 关于英国文化的论文
5. 英国文化概况论文
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说明,杭州最早人类活动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他们有的在山上构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设适应地势低洼的干栏式屋舍。他们利用石头打磨石犁、石锛,从事稻谷、芝麻等农耕生产;利用弓箭、石刀,从事狩猎活动;凿刻独木舟,编织渔网,进行捕鱼作业,形成了原始农业生产上的一整套习俗。他们还能用石轮纺织麻布,用石针缝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烧制陶器,来改善、装饰自己的生活。春秋战国时,杭州地属越国或吴国,后并于楚。秦汉时杭州地开始建县。据《汉志》载:“吴粤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剑,轻死易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数与楚接战,互相兼并,故吴越风俗,略与楚同。”隋朝置杭州,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载:“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鱼稻富饶,不忧饥馁,信鬼神,喜淫祀。”自唐以后,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也渐趋都市化,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岁时、庆典、礼仪等民情风俗,都有了相应变化。杭州的民情风俗自北宋以后,变化较大。杭州曾经历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南迁的影响,形成南北风俗的大融合。南渡的北人将原有的家法礼俗一并带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风俗起了很大变化。南宋杭州的岁时风俗,在南渡初年,与北方风俗还有很大差异。但到南宋末年,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最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的崛起,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的习俗,娱乐风习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遗留下来的习俗。此后,杭州都市风俗经过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产、生活、婚丧、岁时、娱乐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风俗习尚。千百年来,杭州人民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不仅表现为日常的饮食起居、四时八节和婚丧嫁娶,也表现为人际的各种社会交往。它和其他文化样式不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众生活方式形态而存在的,主要特点有:1.娱乐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杭州人的生活基本上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包括游娱活动在内的社会交往,用文化的、娱乐的、休闲的行为方式,展示百姓才华,宣泄民众情感,协调着人际关系。特别是许多富有杭州地域特色的游艺活动,表面似乎是老百姓的业余消遣游戏,实际上却以游乐的形式使人们的心灵得以放松,精神得以调节。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岩三处为杭州中秋赏月胜地。《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亦称“重九”、“九九重阳”。杭俗有登高之举,一般登城隍山或葛岭初阳台。《杭俗遗风》载:“是日城隍山登高吃糖炒栗子、鸡豆,带游斗坛、文昌、关帝、火德等庙。”2.地域性杭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于杭州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千百年来,人们旱地种桑,低田则放水种稻养鱼,江河湖塘多养殖鱼虾。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水域广阔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杭州平原地区生产结构上的独特的状态:渔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业以及蚕桑业的发达,致使杭州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誉称,并给杭州地区民俗的形成和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杭州民俗,无论是人生礼仪、生产习俗、还是生活民俗、岁时节令习俗都极具地域色彩。如杭州重阳家家皆食栗糕,重阳糕以糜栗粉和糯米拌蜜蒸熟,切斜方形,上插彩旗。插旗之风,南宋已有。据《梦粱录》载,杭城重阳节尚时兴“狮蛮栗糕”,“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人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人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3.衍变性。民俗,作为风俗习惯,它是约定俗成、久习为惯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民俗一旦形成,始终保持着历史的持续性、稳定性,这是民俗所共有的特点。同时,在民俗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又会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具有创造性和可变性的特点。虽然前辈的习俗被因袭下来,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具有时代性的新民俗会不断地萌发和演绎。杭州民俗文化也是如此。一些古老的民俗渐渐从人民的生活中隐退,而另一些传统民俗正萌发出新枝绿叶。如1949年5月3日为杭州解放纪念日,每逢“五·三”,有关部门都要组织老同志座谈,撰写关于杭州解放前地下斗争以及解放杭州的文章。各大、中、小学还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献花,缅怀革命先烈。再如,我国传统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省市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有的召开表彰会,表彰那些在四化建设中继续奉献在各条战线的老同志和敬老爱老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各机关、团体、厂矿也要召开老年人座谈会,有的还举行各种形式的娱乐、联欢活动和赏菊、登高、书画展等活动。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市敬老爱老的风气越来越盛行。
跟你写的文章相关的啊!专业不同写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我爱家乡,我爱它的山,我爱它的水;我爱它的早晨,中午,傍晚; 任何的时间段,它们都令我深爱不已„„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如何标注的,以了解有关期刊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以免出错。许多作者投递的稿件书写格式包括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与杂志所要求的不同。
坦率地讲,编辑和审稿专家也是人,工作中多少也有感情因素。如果拿到手中的是一篇书写格式不合要求的文章,别的暂且不论,就书写格式不规范这一条,就足以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让编辑做出退稿的决定。
就算最后没有被退稿,此类稿件较书写格式规范的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实作者犯的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让编辑很自然地联想到,该作者不太尊重期刊,还有期刊的编辑以及审稿专家。
因此,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注意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方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留意即可。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来自民间,是最为特殊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传统春节对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章摘要】
传统节日红红火火的春节,龙飞凤舞,礼花绽放,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各地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荡漾其中。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热闹了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入世界人民的视线,以其正能量影响着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影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超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一节庆可以一直延续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春节所具备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一直是被世人赞叹、敬仰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首,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一季大致为农历正月至三月,此时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也是农忙时节,人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满怀的热情来迎接美好的春天。这一时节也创造了许多节日,如春节、人胜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和清明节。这一季节的节日是一年之中最多的一季,人们身着最喜庆的服饰,将最丰盛的食物搬到节日活动中来,人们祈求平安多福,人类繁衍,人丁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强烈愿望。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传统的节日,但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十五,甚至到月底,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顾名思义,春节代表的是春天的节日。春节流行多样民俗活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庆祝春节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但主要以拜年和祭祀为主。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福”字必须要倒贴,路人一路念着“福倒了”,也就代表着“福到了”。如今,春节不仅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逐渐深入了外国人心。外国人同中国人一样重家庭、重亲情。在一些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样过春节。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必然会促进各国文化的渗透、普及。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庭和睦,因此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过春节。每到春节,不管是在外务工人员还是已迁到海外发展的人员,四处飘离的人们在除夕这天一定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同家人一同享受丰富、温馨的年夜饭、团圆饭。饺子是美味佳肴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比吃的年节食品。饺子的做法较为简单,需要先将面做成饺子皮,用皮包上陷。饺子馅也并非是单一的,各种肉、蛋、时令蔬菜和海鲜都可以用作饺子馅,再用清水煮饺,将醋、蒜末、香油调成佐料蘸饺子吃。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不单单是一种美食,同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芹菜陷饺子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韭菜馅饺子有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快乐可、幸福、和睦。白菜陷饺子有百财之意,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鱼肉馅饺子有余财之意,“余”是多出来的意思,也就是祝福您年年有余。一年中华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而余留下来的就是健康。
春节也可称为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到年末,各家各户都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热热闹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走年兽,于是春节便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无论外出务工、还是读书、做生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丰盛的饭菜里蕴含着父母的爱心、子女的孝心,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同时,在饭前还要祭祖以缅怀祖先,并且给双亲中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除夕夜的团圆饭深藏着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尊重。因此,快乐与严肃相伴的春节里,亲情、友情得到尽情释放,文化得到传承。
中国的春节最不能省去的便是“拜年”,拜年也代表着人们彼此之间的祝福,祝福人们新年行大运,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压岁钱便是拜年习俗的产物。传说送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而“岁”与“祟”谐音,习惯上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赠给晚辈,以此来保佑晚辈们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年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丰收的,家长会用红纸为孩子包好压岁钱,当孩子给家长拜年时便会得到这一丰硕的“果实”。有时候家长在除夕夜提前将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春节当天到来时孩子会得到意外的惊喜。这种方式至今依然存在并流行着。
中国传统的习俗是在除夕夜守岁,守岁由来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夜主要是全家团聚的夜晚,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各位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唠家常,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四千年沉淀而来的春节是中国人民全年度过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将居所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食用餐具、窗帘被褥、衣服等也要清洗干净,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都被清除掉,所有的坏运气都被扫走了,干干净净、轻轻松松的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按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尘”与“陈”谐音,将过去一年的一切晦气、穷运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和破旧立新的愿望。
过春节还有另一个习俗流行于民间,即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各家各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也就是“开门爆竹”,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的特产,它的起源较早,至今已经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可称为“爆仗”、“炮仗”、“鞭炮‘等。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在城市化进程加剧及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传统节日不能丢,我们要尽量为保存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条件,以便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引导,进行亲情伦理教育,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严敬群,章斯予,中国 传统节日诗词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5-1第一 版。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
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独特的 文化 魅力,英国也不例外,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英国特有的岛国文化。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国文化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英国贵族文化在英国近代小说中的体现
英国贵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是其经久不衰、焕发生命活力的真谛。作为英国文化的一部分,英国贵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特征。在英国受这种贵族文化的影响,社会精英分子,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跻身更高的社会阶层,有效地激发了英国人民的进步要求,这让整个英国社会充满了进步、活力和正能量;同时,随着近代文化活动的丰富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英国贵族阶级参与文化的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整个英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一、英国贵族概念
英国贵族起源于盎格鲁·萨克逊时代,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概念上讲英国贵族具有广义贵族和狭义贵族之分。广义贵族讲的是杰出的、优秀的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社会精英分子,而狭义贵族讲的是愿意服兵役的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或者引申为道德素质、个人品质高尚的人。这只是字面的理解,而事实上,英国贵族文化存在着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贵族往往指的是军队、政治、经济等领域取得成就的人,依然是以成败论英雄;另外,贵族一部分来自于世袭,另一部分则来自于统治阶级的赏赐,或者在战争中立过功的武士。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英国贵族的结构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15、16世纪,随着英国资本家的崛起,掌握社会资本的非贵族或者说社会底层人士,逐步上升到贵族阶级,这引起了贵族结构的深刻变革。在国内研究英国贵族的文献资料中,陈晓律先生和钱承旦先生做了比较准确科学的定义,其书《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认为,英国贵族就是一个群体集团,最初使用的词汇是“Nobility”,以后逐渐被“Aristocracy”替代。总的来讲英国贵族是指一个统治阶级,一个社会等级,一批统治者或领导者。
二、英国贵族文化和文学作品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而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记忆功能很好地反应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模式和特征。而英国贵族文化是一个阶级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促使人民追求向上进步的文化,那么,通过分析英国贵族文化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从文学作品中提炼英国贵族文化的内涵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英国贵族文化在近代文学作品中以崭新的形象和角色出现,英国贵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发展进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文艺复兴在英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它动摇了宗教文化在英国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宗教对文化不再有绝对的控制权,起不到文化导向的决定性因素,这种情况下文学作品对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影响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 教育 的发展改变了英国贵族的集团属性。知识分子的崛起有效地冲击了英国贵族集团的构成,打破了以宗教为核心的社会精英、文化精英和管理精英。这一新生知识分子群里与贵族的内在联系,对英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
再次,英国贵族阶层是整个英国政治、经济、权力的中心,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文学作品形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了文化发展方向和文学作品形式。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从经济、政治、权力各个方面受制于英国贵族,没有独立的发展创作空间。英国贵族涉足文化产业和文学作品的目的与所有的统治者一样,是寄希望服务于政治的。这就导致文学作品往往会反映出对英国贵族的推崇和赞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其社会威望。文学作品是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传播媒介,其所涉及的贵族文化和形象能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最后,文学作品要取得长足发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须要受到贵族的庇护,以免收到宗教的迫害;另外在经济上同样要得到一定的支持,如果没有贵族的庇护,那么文学作品就很难出版发行,再好的作品也到不了读者的手里。
总之,近代以小说为主的英国文学作品,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开始在贵族阶层找到了发展的土壤,也对英国贵族文化的发展和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英国近代小说反映出的英国贵族文化特点
(一)英国贵族阶层注重财产积累,着力土地收购
经济基础是保持英国贵族地位的前提,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土地资产的价值和意义在整个社会资产中占有相当重的分量,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价值,更主要的是土地是贵族实现财富积累,榨取更多财富的工具。当时,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还没有形成规模,不能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贵族只能依靠土地来奠定其经济基础,因此,不断地扩大土地占有规模是贵族阶层的一项基本财富积累手段,这也是贵族家族世袭的原因,当时土地的继承性和贵族的世袭制一脉相承。这可以在英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傲慢与偏见》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得到很好的验证,找到其贵族文化的影子。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彬格莱先生选择了在乡下安家,虽然他是个继承了十万英镑的“富N代”,但是他并没有继续留在原来的家奢侈地生活,而是按照父亲生前的遗愿,在乡下购置土地,这就反映了在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下,现金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有了土地才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贵族基业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而亨利·菲尔丁在他的作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讲述了魏斯顿先生为了实现土地规模的扩大,最终答应了女儿苏菲亚与一个私生子的婚事。这足以体现出土地资产的重要性。以上两例充分反映了当时英国贵族阶层注重财产积累,并着力收购土地资产的状况。
(二)英国贵族阶层有很强的血统和门第观念
英国贵族非常重视自身血统的高贵,当时社会血统的纯真和门第的高贵,在整个贵族阶层受到很高的重视,甚至说血统和门第高于一切,这种现象至今仍然有所保留。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优越感,更有别人的尊重和与众不同的待遇。同样的一个家族仅仅是因为一时财富的大量积累,但由于血统和门第的问题是不受贵族尊重和重视的。英国的贵族往往以家族自称,每个家族又以其姓氏作为标志,因此,追求和寻找与贵族家族的血缘关系在英国当时的社会非常普遍。哈代在他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写到,约翰·德伯得知他是古老的贵族世家德伯氏的后裔时乐得手舞足蹈。他甚至让十七岁的女儿苔丝,去追根溯源到当地一个有钱人家认本家,从而换来经济上的资助以摆脱经济困境。可实际上,这所谓的有钱人只是一个靠放高利贷发家的暴发户,和这古老的英国贵族没有一点关系,正像书中所发的感慨那样:“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作辅助,又算得了什么!”这反映出英国当时的平民很希望通过血统来实现身份地位的攀升。穷人如此,贵族更需要血统为他们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虚荣。
(三)英国贵族注重贵族气质的传承和教育
英国贵族的成功并不只是外表表现出来的高贵,他们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传承也非常重视。他们深知这对整个家族传承和发展的意义,因此在 对子 女的教育方面会投入很大的力度。他们往往追求贵族的修养和品味,在他们心目中,文学、艺术、哲学、诗歌等是一个贵族必备的素质。这也是贵族在一起讨论的主要话题。在著名作品《傲慢与偏见》中年轻一代的达西则是一个十足的“绅士”;小说《爱玛》中的女主人公爱玛也真实地反映了英国贵族对子女的培养和贵族特征的传承;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之所以收人爱戴和尊重也是因为其自身的贵族特征。
贵族文化是英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文化发展的起源、传承还是与时俱进的创新,都在整个英国古老的文化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代作为英国贵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贵族群体的构成发生比较深刻的变化,贵族文化的传播也借助文学作品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发展,我们再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英国近代小说,能够挖掘到英国贵族阶层注重财产积累,着力土地收购;有很强的血统和门第观念以及注重贵族气质的传承和教育的特征。
浅谈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与特征
摘要:当代英国文学是英国历史中具有耀眼光芒的文化明珠,随着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民主运动的兴起,在英国文坛也逐渐形成了多种文学创作风格,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了当代英国文学领域的主流创作风格,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本文从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特点与表现形式出发,对当代的英国文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当代英国文学 文学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文学 发展特点 表现形式
引言
在人类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学成为了人们记录文化的语言工具,并且随着人类的发展历史进程,逐渐由稚嫩转变为成熟。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不同的时代,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代英国文学也符合这一客观规律,通过文字来记录英国当时社会变迁与欧洲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由于当代英国政治经济矛盾加深,因此影响了当代文学的走向,许多作品贴近现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随着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民主运动的兴起,在英国文坛也逐渐形成了多种文学创作风格,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成为当代英国文学领域的主流创作风格,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变迁有着真实生动地描写,并且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本文从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特点与表现形式出发,对当代的英国文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 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概述
在欧洲文学体系中,英国文学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最开始的时候,英国文学只是口头上的叙述,而不是呈现到书面上的。在随着 故事 曲目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发展与完善,最后作家才开始进行创作。英国文学有自己固有的发展规律,并且用坚定不移的信念进入到新的时期。
第一,英国文学最为重要的发展就是来自戏剧的创作,随着当时爱尔兰民族的革命运动,打破了英国文学传统的僵持局面,让英国的戏剧文学得以发展。当时的创作者结合欧洲古典戏剧的因素来进行创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在英国早期的戏剧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英国,戏剧发展的高潮是50年代后期,代表作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这些文学作品能够用有限的人物对话与情境来体现出当代英国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而搭配英国优秀的演员演出更加能够突出英国戏剧创作的内涵。
第二,英国小说主要展现为战争小说,这是由于英国参与到两次世界大战,并且给人民的创伤是巨大的,因此产生了层出不穷的创伤文学。随着新时期的发展,英国以现实主义文学模式为主,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有力的语言,可以说是英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英国的诗歌出现也在英国文学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尤其在当代的英国诗歌中,以多元化的韵律而著称,并且融合了其他国家的文化,这一时期的英国诗歌对社会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著名史诗剧《列王》、《荒原》等,都是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不只是融入了作者主观的情绪,并且对历史与人生也有深刻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诗人们创造的诗歌也开始变得质朴起来,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派别。可以说,诗歌也是英国文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继续在当代英国文学中闪光。
二 当代英国文学主要派别分析
1 英国当代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在19世纪产生的英国文学中的无产阶级文学对整个文坛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派别就是宪章派文学,对于英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文学派别是为了与宪章运动配合,进而配合英国无产阶级的工人运动,所以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宣传性的精神,一般在工人阶级的集会中创办刊物与创作诗歌 散文 等。一般英国的宪章派的文学作品是为了服务于宪章运动的,所以这时候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并没有较深的内涵,但是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文学依然代表了英国文学中的无产阶级类别走向了当代英国文学创作的高峰。
英国当代的宪章派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带领英国无产阶级进行宪章派运动的灵魂人物――爱内斯特,他经常去参加一些无产阶级的工人集会,并且大量地发表演讲,他不断表达出无产阶级的工人在资本家压迫下的艰苦生活,去要求政府给无产阶级的工人更多的福利。通过不断融合了在宪章运动中的感悟与 经验 ,爱内斯特把深入群众挖掘出来的文学素材用来创 作文 学作品,并且有了不俗的成绩。例如,著名的诗歌集《未来之歌》,“在未来的日子里,降临了的希望,将不义在公理面前折腰。我们要鼓起来一点勇气,兄弟们!把那个明天变成了今朝!”这部诗歌集也成了当代无产阶级文学体系中重要的作品之一。
2 英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
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最辉煌的成就是当代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在当代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甚至在当代欧洲文学中也具有显赫的地位。
(1)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
在当代,英国不管是经济发展方面,亦或是政治制度方面,以及人们的文化思维意识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而这种整体上的变化是当代社会思想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产生的源头,它让英国成为了称霸全世界的工业领袖。
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艺术文化领域产生了启蒙思想,并且在英国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传播效果,而这种启蒙思想是来自当时的资本主义的群众运动,是反对当时英国封建制度的主要思想联盟。在19世纪之后,随着当时英国自有资本主义派别的建立,也标志了当时英国启蒙革命运动进入到高潮阶段。而在英国启蒙运动中,英国学者也在启蒙运动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他们宣传的思想对于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当代英国文学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汲取丰厚的养料,并且在变革的背景中去探寻文学创作的灵感,实现了在启蒙主义的巨大影响下的文学跨越。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没有英国当代社会变革,也就没有当代的英国文学如此难以逾越的地位,并且也不会出现轰动世人的现实主义文学,可以说,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是当时社会矛盾出现后产生的。这种文学创作派别呼吁要用文学来关注设计现实与群众,并且密切关注人们精神的变化与保护他们。
(2)现实主义创作的特征分析
从整体上来说,19世纪的英国文学,除了少部分的无产阶级的小说之外,主要的创作潮流就是现实主义小说,并且占有主要的地位,掌控着英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式。这一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主要是以描写社会生活为主,并且关注到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现状,从小人物的生活困境来直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这成为了英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向。
从具体上来说,当代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主要创作潮流分成了三方面的特点:第一,作品细节的真实性,由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内涵讲求的是真实性,因此需要对细节进行真实地描写与还原,要用具体的文字与思想内涵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并且用真实的形象与细节的描绘来感染读者,让许多读者在观看之后感觉身临其境。例如,萨克雷创作的《名利场》,是当时著名的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将当时社会中群众追求名利、权势、利禄的真实景象还原,批判了这些浮夸的事物是相连相通的。第二,刻画小说形象的典型性,当代英国现实主义小说通常会用典型的描绘方式,对于现实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与概括,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其中,这些本质上有对于英国现实社会的不满,也有对高尚的精神品质的宣扬。可以说,这种典型性的特征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核心,并且会与自然主义区分开来,使得现实主义的英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不会显得单一做作,而是真实地记录了生活。第三,对于描写 方法 的客观性,现实主义文学的情节中会自然地表现出文学创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不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现出来,这种客观性能够加深创作者的思维表现力,让故事情节更加深入与富有表现力,可以体会到文学作品之外的内涵。《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通过第三视角塑造了一个纯洁的女人的生活,表现出了作者对于当时女性处于底层社会现实的态度。
三 当代英国文学的整体特征与表达形式
1 复杂多变的形式
纵观当代英国文学可以发现它具有其他文学不同的特征,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英国文学在创作形式上与传统的英国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差异。19世纪之后的英国当代文学,在多数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距。而同一时期,苏格兰等地区的诗歌文学开始争奇斗艳,让英国文学出现了靓丽的风景线,而这一时期的诗歌文学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并且展现出诗歌的魅力。另外,这一时期的戏剧文学也开始有了很好的发展,语言更加简练精湛。之所以能够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是由于英国戏剧文学符合当代文学发展的潮流,是当代英国文学不断发展与改革的里程碑意义的标志。并且,当代英国的小说也开始迅速发展,给整个世界文坛带来的撼动远远超过了诗歌与戏剧,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震撼。饱满真实的内容与生动的情节,在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代英国小说不但能够符合这一时期的客观要求,还具有多变的内容让读者深爱不已。
2 与当时社会现状相融合
当代的英国文学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代表,创作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女性形象与文化在当代英国文学中很好地体现出来,也成为当代英国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女性文学创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以自身的视角来观察到现代社会女性要承担的责任,并且增强了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以平等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与情感。例如,多丽丝?莱辛创作的《金色笔记》《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等作品都展现出当代英国女性特征,并且借助文学作品来争取到女性的现代社会的主体地位。
结语
可以说,当代英国文学领域有着丰富的作品,并且在当时复杂的背景下形成了众多类型,让当代文学形成了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的繁荣景象。在另一方面,文学与哲学同时结合,让两者得到了相互的促进与进步,进而产生出哲学与文学相融合的创作方式,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巨大价值。随着文学创作的日益繁荣,英国文学的发展我们是可以看到的,尤其是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都展现出自身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出巨大的文化与社会价值。而在未来的文学发展中,创作者更要展现出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与责任,将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才能够体现出文学作品的真正涵义,让当代英国文学站立在世界文坛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3期。
[2] 欧阳美和、王传举:《试论英国文学中女性文化主体地位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 曹永:《我的思绪像一匹野马――曹永就几个问题的答卷》,《山花》,2010年第2期。
[4] 赵博、聂青:《当下文学创作的异化现象和美》,《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1期。
[5] 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 张放放:《〈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莱明的心理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
[7] 陈秋玲:《我国近年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统计分析》,《文教资料》,2010年第34期。
[8] 李纲、刘剑锋:《近五年来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9] 陆遥:《对话中的深度悲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看苏里科夫的历史画》,《中外文化交流》,2007年第1期。
[10] 张帆:《克里斯塔?沃尔夫对浪漫主义女性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我要三百字,你这三万字都有了
其实啊,我也不太懂的。首先要有论文的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接下来,按照格式,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就可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