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国,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切·格瓦拉的文章。文章如下 正是你找到的 南方周末刊出的40年后,世界对于格瓦拉的评价仍然和他的冒险经历一样庞杂:他是始终孤身作战,对自己的牺牲早有预见,被同志背叛,为自己尽力解放的民众所不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督。或者,他是个自我身份认同障碍症患者,冷血的暴力运动倡导者。这个出身阿根廷的青年是“一个拉美近代迷惑与追求的缩影”。40年前的10月8日,在玻利维亚尤罗峡谷,埃内斯托·切·格瓦拉。这位20世纪的红色罗宾汉停止了战斗。负责协助玻利维亚政府军围剿这支游击队的古巴籍中情局特工菲利克斯·罗德里格斯回忆说,和剩余6名同志一起被俘虏,由随军记者拍摄照片存档后一小时,格瓦拉就被处决。来自玻利维亚政府的命令很简单——“500-600”,头一个数字是军方为格瓦拉定的代号,后者则表示死亡。从这场谋杀实施的那一刻起,一个英雄的传奇不仅没有结束,反而被放大成了神话。2004年上映,由沃尔特·塞勒斯导演的影片《摩托日记》为大众揭开了一条探寻格瓦拉早年精神世界的路径。1951年12月,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格瓦拉和好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骑上一辆诺顿500大力士摩托车,开始了遍及拉美的漫游。和沿途的风景一样,格瓦拉的信仰也在不停变幻,从嬉皮士的浪游精神,到甘地主义,最终变成了革命暴力。格瓦拉的精神与古巴革命的胜利,曾使美国坐立不安。1960年8月8日的《时代》周刊以格瓦拉为封面,却号召美国“采取积极行动来应对拉美地区中令人不安的新变化”。1961年,由美国政府倡导,旨在扭转拉美国家经济贫困和政治高压状况,“争取进步同盟”正式启动,肯尼迪政府宣布联手美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年内向拉美投入1000亿美元,以便促使这些国家进行土地、税收改革和经济多样化。当时美国的构想是,一旦这些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进而成为“现代化”国家,那么“古巴,苏联式的暴力社会革命道路就在人民心中自然失去了吸引力”。然而,这个目标一旦与美国保护自己在拉美的投资经济利益和政治控制地位相背离,美国往往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前者。在整个60年代,拉美国家总共爆发了16次军事政变,有10个宪政政府被推翻。时任古巴工业部长和军训部长的切,曾无数次赤裸着上身,和革命军的战士们一起收割甘蔗、烟草,驾驶拖拉机,尽管许多带有偏见的西方媒体讥讽记录这些瞬间的照片不过是蛊惑人心的宣传,但曾在古巴长期采访报道,客观中立的伦敦《每日电讯报》资深记者埃德温·泰特洛在《眼睛望着古巴》里言简意赅地指出:“没有镜头对准的时候,切的劳动更加繁重。”1965年2月,在阿尔及尔的第二次亚非团结大会上,格瓦拉抨击苏联是西方帝国主义“暗中的同谋”,经互会的实质是压榨和资本主义式的不平等贸易。一句话,他的乌托邦绝对不可能借助现实政治和社会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完成,苦闷的切于是唯有反复呼吁,共产主义需要“新人”,而“正确选择完成这一任务的手段”必须首要是“精神方面”的。这一切,共同造成了切1966年底神秘戏剧性地从古巴出走,“唯有穿上破旧的军装,他才感觉自己做回了自己”。1967年4月16日,格瓦拉从玻利维亚丛林中发表的《创造两个,三个……许多个越南》,成为他留给世人的最后著作,他反复强调,民众武装力量能够在对抗正规军队的战斗中取胜,“游击中心”能够在革命条件未成熟的拉美国家促成斗争的胜利。不过在这份热情激昂的文稿问世15天前,美国南方司令部派遣的两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就降落在圣塔克鲁斯军用机场,为玻利维亚陆军带来了无线电通讯器材,M60重机枪和先进的M-1步枪等先进武器,甚至刚刚发明、可以野外方便加热、密封贮存的“C”军用口粮。同时来自古利克堡基地的美国特种部队开始训练玻利维亚陆军的第二突击营,进行远程侦察、渗透、伏击与追踪训练,格瓦拉的短暂冒险已经走到了尽头。美国人杀了格瓦拉。在格瓦拉牺牲后的次年,也就是被古巴命名为“英勇的游击队年”的1968年,格瓦拉的一些主张终于在古巴实现,尽管这是与苏联关系严重破裂的副产品。卡斯特罗在国内宣布实施汽油配给制,声明革命者的尊严使古巴不能向苏联“乞求援助”,古巴全体政府职员和党员被动员起来,参加收获甘蔗的义务劳动,普通劳动者则被分发了“劳动记分卡”。古巴青少年被安排每天在课堂上背诵切的语录,并发誓以他为榜样,为古巴革命奋斗终生。如何评价格瓦拉为其追随者留下的遗产?他无疑是拉丁美洲桀骜不驯、浪漫骑士化的游击战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继承人,在他前面则是卡兰萨、潘乔·比利亚和帕萨塔。当这个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端起长矛时,曼德拉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南非律师,越南仍然是个分裂的前殖民地国家,整个拉丁美洲被形形色色的军人独裁政府占据。在他死后,拉美的革命游击战争再没有能达到他期望的效果和高度。里吉斯·德布雷在《革命的革命》中强调,缺乏长期系统化的农村动员和结构严密的干部队伍,精英化、具备高度献身精神的起义者只是丛林中的一撮暴乱分子。1964年,阿根廷军政府消灭了马蒂赛游击队;60年代末委内瑞拉民族解放阵线因新总统雷奥尼的政治宽容改革而分崩离析,在哥伦比亚,“黑色骑士”费尔明·查理和“神枪手”马鲁兰达创立的“民族革命武装”也因既没有系统的土地分配纲领,也不愿意动员印第安原住民,始终未能摆脱殖民时代的盗匪形象。1968年,秘鲁游击运动领导人约瑟夫·汉森在第四国际大会上承认,拉丁美洲的游击革命主义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它孤军作战,在国内无法发动农民,无法和教会、知识分子、工人达成任何一致,在国际上从未得到过莫斯科或哈瓦那的支持。格瓦拉的牺牲与古巴式武装输出革命模式的暂时失败,反而激发着拉美乃至整个发展中世界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公正的追求。从60年代中期开始席卷拉美的“解放神学”运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切的“新人”观念影响,智利的弗雷斯诺·红衣主教与尼加拉瓜的布拉沃主教,分别成为桑地诺、皮诺切特等军事独裁者最有威胁、最激烈的反对派领袖。而巴西的卢拉·席尔瓦和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则把在拉美湮没已久的“民众主义”,与格瓦拉式的社会平均分配理想重新拾起,当作反击国际经济贸易不平等和自身经济结构恶化的全新武器。在他的众多信徒中,也包括绰号“副司令马科斯”,以一身迷彩服、黑色面罩、AK47冲锋枪、中国红军五角星帽徽和滑雪帽、墨西哥传统游侠式交叉子弹带、电子手表和对讲机等“革命”符号武装起来的墨西哥萨帕塔运动领导人。“副司令马科斯”在这场利用网络和电视新闻而非爆破和伏击来完成的“全球第一场后现代革命”中,格瓦拉式的革命浪漫主义,拉美文艺中的魔幻主义传统和后现代文化的狂欢性前所未有地结合起来,1997年8月,在拉坎顿丛林深处召开的“第一届保卫人类对抗新自由主义国际聚会”几乎成了一场打着革命旗号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2001年“副司令马科斯”决定走出丛林,带领他的追随者们骑着黑色的摩托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巡游,跟随他们的是支持萨巴塔主义的旗帜和标语,还有浩浩荡荡的“骨肉皮”——完全是摇滚乐队巡演的架势。没有人知道“副司令马科斯”到底是谁。在丛林中,他设法安装了网络连接,不定期地发表网络日志。每时每刻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都有同样为革命——互联网革命——神魂颠倒的大学生窥探他的主页,然后惊为天人。他的个人魅力招来了一大批西方朝圣者:MTV希望给他拍一部电影,贝纳通想让他做形象代言人,然而他拒绝此类的请求。至少到如今,“副司令”还坚持着一个革命者纯粹的使命——完成革命意愿,淡化个人形象。马科斯承认自己也有动摇的时候,想摘下面罩成为真正的名人,然而最终还是听见自己头脑里有一个嘲弄的声音说:你只是作为一个神话才有存在的价值,你自身并不存在。这个嘲弄的声音也许正来自切·格瓦拉。
父亲们在又一个新的春天悄然老去。我们祝福他们健康,祝愿雨露遍布他们经管的花园,祝愿蛇离开他们耕作的菜地。因父之名。父是甲骨文里手持棍棒的子女教育者,是《易经》里所谓“子之天”者。我们相信“父”意味着最原始的平等。套用夏洛蒂·勃朗特的名言,当这些衰老如一件旧衣裳的男子,穿过他们手头的锄头、扳手、手术刀、权柄、支票、豪华汽车的方向盘,来到“父”这个符号面前时,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因父之名。每一个父亲,都曾对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加持祝福。那时我们还在襁褓里,他们教我们与人为善,教我们平等公正,教我们宽容退让,他们带我们去看花儿而不是尸体,他们给我们玩具而不是涂毒的匕首。因父之名。我们相信“父”意味着最朴素的圣洁。当他们暂离每一天的艰辛、阴谋、懦弱、蝇营狗苟、风湿疼痛、求告无门、日进斗金,来到子女面前时,这些年老的农民工、上访者、囚徒、官员、慈善家的眼眶里,都满载着同样的父亲所独有的圣洁光辉。是的,父的温暖的眼眶,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后的散兵坑,我们在这里躲避流弹,自舔伤口。父亲的眼眶是圣泉,他让每一个心力交瘁的战士瞬间回到“满血满魔”的状态。因父之名,是希腊神话里阿喀琉斯在每一次战斗前高呼父亲的名号;是禹完成鲧的治水事业。所以我们不理解衙内们会“因父之名”去牟取暴利,去欺压弱者。这不是“因父之名”,这是吸血蜱虫和宿主的关系。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开春的第一期报纸献给我们的父亲。因为他们是教化,是传承,他们是饥馑之年的种子,是最原始的平等以及最后的善。我们力图概括出每一位父亲的特点,他们或强悍、或无力、或江湖气、或坚韧……而这十五个词堆砌在一起,恰是人们对“父”这个符号的整体想象。他们是那个滋养我们长大成年的核桃壳里的国王,他们在我们出生的第一天——那时他们还是壮年——便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南方周末》日前发表的《养老保险“一国两制”现象严重》一文,引起社会很大反响,特别是企业退休人员争相传阅、相互转告、热烈议论、好评如潮。这篇文章何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是敢越雷池。养老金“一国两制”现象长期存在,人们尤其是企业退休职工,早就颇有微词、质疑纷纷。我曾就此问题多次给多家报纸写过文章,呼吁解决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悬殊问题,但都被退稿。有编辑对我解释说:“你说的问题的确存在,这是社会不公平,但这是个社会敏感问题,见报怕影响社会稳定。”我心里不服这种牵强的解释,几千万退休的企业老人,承受着不公待遇,顾大局,识大体,他们是稳定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传媒连句公道话都不敢说,何谈为民代言?现在,《南方周末》终于打破传媒在这个问题上的沉默,把“敏感问题”摆在社会面前,并且选择全国“两会”前夕发表,为百姓鼓与呼。我看并没有“天下大乱”,反而向人民群众传导了亲民政府的关注与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增强了广大企业退休人员被特别重视和格外关怀的感觉,激活了老人们的心理期望,有利于社会稳定。许多老人高兴地说:“不管问题能不能解决,什么时候解决,只要报上替咱们呐喊了,就有希望啦!” 二是情真意切。该文章的字里行间,彰显着传媒“心怀天下不平事,意念人间疾苦情”的情怀和职业良知与责任感。文章中有许多贴心知己的话。如“自2005年始,各地在国家统一安排下逐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但每次每月数十元额度的增长,仍未能有效改善企业退休人员的境遇。”又如“CPI的飞涨,已经让各地的老人们迫不及待。他们开出自认卑微的请求,一年内达到机关事业单位普通司机的水平,三年内达到机关事业单位同等人员的水平。这可以理解,他们必须以仅存的晚年岁月与循序渐进的政策赛跑。”读到这段文字,心里酸楚悲凉,一个企业的高级知识分子开出的目标请求竟卑微到机关的司机收入水平!企业退休的老人们,甚至得到政府几句肯定他们在共和国建设中出过力的话语,都会提高“幸福指数”。我常听到老人们相互安慰勉励的话:“不怕拿得少,就怕走得早,好好活!”多好的老人啊! 三是实话实说。“企业高工养老金,不如机关清洁工”,说得太符合实际了。老朽忝列高工,长期只有500元退休金(去年才突破千元大关),回湖南老家探亲,兄弟姊妹、老子老娘都以为我“瞒产”了,父亲说,在县政府扫地打杂的都有1000多元退休金,问我是不是犯错误了?文章用大量事实和数据说明了退休金“一国两制”的现象。如华南某市截至2007年7月,部分企业副高职称的退休专家养老金约为930元,相当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清洁工工资的一半。2007年初,上海一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每月养老金为2006元,而该市某机关司机的退休金是2550元。活着如此,死了差别更大,如退休人员去世,上海企业单位补发两个月工资,而机关则发20个月的工资,相差10倍,这是典型的“同命不同价”! 《南方周末》的文章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这就为党和国家制定养老金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功不可没,值得崇敬。
摘自《南方周末》20180823(文章记得好像是一个学者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的访谈啊哈哈) 莫泊桑的《项链》 文章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由于命运的差错,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 《项链》的意境是美的,美就美在它的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不错,因为美丽,玛蒂尔德才盼望展现自己的身姿,才刻意从闺蜜的首饰盒里挑出自以为最夺目的项链,才兴奋的去带着那串宝贝去参加教育部的舞会。你看,玛蒂尔德迷人的笑着,陶醉的舞着,释放出热烈的快乐。那洋溢着激情的舞姿,使她比舞会上所有的女人都显得动人。其实无需项链的映衬,玛蒂尔德就很漂亮,因为那是自然赋予的青春之美。 然而玛蒂尔德的炫美却不为当时和后来的世道所容。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小资产阶级数虚荣意识的可恶,可是扪心自问,从显贵到贫士,谁敢说自己没有一点虚荣之心?【反弹琵琶】 其实在舞会上展现出来的仅仅是玛蒂尔德外在的美貌,项链的丢失才真正激活了她心灵的美丽。请看祸事临头之际,玛蒂尔德既没有像人们习见的那样歇斯底里的哀嚎,也没有心存侥幸地试图逃避厄运。而是很快的振作起来,勇敢的面对事实。她的虚荣之心转化为实荣之行,她绝对以诚实的态度面对现实,用勤奋劳动长青樱项链的丢失而造成的债务,为此,马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辛劳,一时的失误害苦了玛蒂尔德,长期的辛苦却磨炼了他的意志,玛蒂尔德的心灵的意境随着小说情节的深化而展现出它美丽,精神随着偿债心愿的了却而升华,而袒露。 玛蒂尔德双手的颜色是通红的,这正是体魄健康的标志,是成熟之美的表征。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相貌丑陋且衣着古旧,穷困潦倒而爱吃白食,他与周围的各色人物竟然那样格格不入。由于他内心的追求与时代的观念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成为会招人嫌恶的怪物,在大量的恶意嘲弄和少量的善意怜悯中度过了悲凉的后半生。 可是邦斯舅舅年轻时有过得意的光景,他酷爱艺术,在法兰西帝国时代去过罗马,获过音乐大奖,收藏有珍贵的美术作品。而且以后的数十年间,他依旧坚持既往,在过时的衣着下,包裹着善良的心灵,在潦倒的生活中执着于理想,但这正是与现实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难以协调的失误。其实既往的和现实不兼容是人人都逃不过的命运,只不过邦斯舅舅依旧保持着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请看,他在乐队面前激情地挥舞起指挥棒;在收藏室里,像热恋的情人那样欣赏着艺术品。邦斯舅舅没有得到过人间的爱情,却获得了艺术的爱抚,因为只有艺术能够超越时代的鸿沟。沉浸在永恒的艺术天地,邦斯舅舅焕发出饱满的青春,仿佛不再是古旧过时的人物。 …… 邦斯舅舅之所以陷入悲剧的命运,那是既往与现实的差错所致。 【吾读】这些书评和感想并不适合大篇幅引用,比如大花篇幅去介绍邦斯舅舅如何潦倒,这样用会成为素材的简单堆砌。不如默认大家都了解邦斯舅舅,只要把他作为正面人物例举出来就可以了。 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多积累些概括性高的词汇,显得更专业也更有说服力。像这篇分析就说的很好,“与现实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难以协调的失误”“既往和现实的不兼容”等等。
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有一个非常好的防控策略,才有可能控制疫情。中国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别的国家,别国的策略也不一定适合中国。
传染病最本质的东西是一样的:传染源如何控制,传播途径如何去切断,易感人群如何保护,因此接下去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制定适合自己的防控策略。
一、张文宏:疫情今夏结束基本不可能
3月1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发表文章《张文宏:大流行状态下的国际抗疫与中国应对——国际战疫动态与展望(二)》。文章表示,现在欧洲突然成为疫情的新中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按照当前全球的抗疫情况,本场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基本已经不可能。如果意大利和伊朗的疫情继续向纵深演化,那么新冠的跨年度疫情风险越来越大。
文章表示,中国已经迈过至暗时刻。原本以为中国控制良好,世界也会同步控制,像新加坡、日本以及韩国等东亚国家都做的非常好,但从目前各国坦然接受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播现实来看,新冠病毒疫情后续发展将不容乐观,英国等“佛系”抗击疫情国家将变成病原输出国,为医疗资源更加不发达的地区带来更大的威胁。
文章强调,中国下阶段面临的是管控输入性的巨大风险。依靠中国强大的公立医院网络,和中国疾控对已知传染性疾病的快速直报体系,中国“二次过草地”一定能够成功,只不过可能短期内不会结束战疫。
二、世界疫情对中国的影响
2月28日,在接受采访时,张文宏就曾表示:"现在中国的答卷正在交上来,确实2-4个月有可能控制住疫情。但是我们预测到了开始,没有预测到结果。"
张文宏说,"一开始以为中国控制住,世界就没事了;现在发现中国的情况逐步得到控制,世界却出事了。"
一定得打狂犬疫苗 24小时之内
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你我有彼此在
凛冬已至?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2020年,历史扑面而来,现实的戏剧性令任何大片都显得苍白。你我不再是置身事外的观众,而是被推入其中的主角。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已导致逾8100万人感染、逾178万人死亡。数字还在增加,每个名字都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撕扯着一个或更多摇摇欲坠的家庭。
年初,武汉。作为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隔离事件,封城的76个日和夜,血泪淌成悲伤的河。汽笛悲鸣,江水呜咽,这座英雄城市的巨大牺牲,当永被铭记。
一座大城,死守两月。四万医护空降,八方物资驰援,良心、勇气与职责被一个个瞬间重新照亮。李文亮与艾芬,接力讲述了一个勇敢的故事;84岁的钟南山挤进高铁餐车,北上于危难之际;除夕夜,整装待发的军医在洗手间门口抱别哭泣的女儿。
火神山灯火通明抢建医院,一位志愿者坚定地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一位新郎愧疚地告诉新娘“疫情不散,婚礼延迟”;而当两大援鄂医疗天团在天河机场不期而遇时,空寂的大厅里响起数百人心有戚戚的招呼声、加油声,就像黑夜里冲天而起的光。
彼时彼处,人性光辉熠熠闪耀。90岁的母亲四天四夜陪护64岁的儿子;丈夫执意天天骑车送确诊却没床位的妻子去医院,最终“用我的命换你的命”;快递小哥冒险接送医护,只为“让救命的人去救更多的命”……一个个普通的人,在不同场景里默默演绎英雄的角色。
而一些特别的人,更让这样的故事显出特别的意味。汶川村民千方百计运来了几大车蔬菜,女儿拉着17年前父亲抗击SARS的行李箱请战武汉,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悄悄捐出5000个口罩……善意与善意隔着时空回荡,勇气与勇气跨过山海呼啸,纵然彻骨痛过也依然那么努力在爱啊。
多少次泪目,多少声加油,多少个“最美”,多少夜不眠不休刷屏,多少回全民揪心接力,让多少微弱的力量在巨大的灾难与恐惧面前汇聚成墙,彼此依偎着迎向那未知的未来。
未来从未如此地未知。尽管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出口回暖经济复苏,世界引擎重新启动,但这一年,全球经济被重创甚于世界大战,多国政局之动荡堪称风雨飘摇,末日情绪四处弥漫,国际现实一片魔幻。
这一年,大选撕裂美国,脱欧折磨英国,恐袭缠上法国。中美关系空前承压,世仇难解的阿拉伯诸国却与以色列次第建交。整个世界暗潮涌动,哪里都是变局。
年初“地狱火”导弹定点斩杀伊朗将军,年末南高加索上空无人机精准摧毁亚美尼亚坦克。科技主宰战场,改变着千年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战争模式,还将重塑权力与政治的内在逻辑。
哨声还在不同地方吹响。比如口罩使用该不该强制,自由与安全的边界挑起全球争论;刷脸能不能推广,技术伦理引起多方关切。
是的,2020年,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前方仍可能是凛冽的冰河,是汹涌的怒海,你我同在这一艘船上,无处可退,无人例外。你我的命运从未如此与国家命运生死相连,你我的历史从未如此与世界历史紧密相绕。
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但若失去那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春天终将无色。“我在”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因为它寄寓于每一个负重的存在之中。
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无论愿不愿意,你我都已被卷入这大历史的现场。历史流经我们,我们就要打上印记。所谓“我在”,是“有我在”,是对真相与正义的信念,是担当,是责任。
世界乃是所有人共业所感。大洪水来袭之前,没有一滴水认为自己有罪;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无辜。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你我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亦是你我的一部分。世界刻画着我们,我们也要定义它的算法。
所谓“我在”,是“我还在”,是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等你归家的那盏灯火,打开门孩子扑入怀中的笑脸,永远是那般动人。而在天灾人祸的命运前,在风刀霜剑的相逼下,你需要永远坚强。
生命薪火代代相传,是基因绵延意义上的血脉永生;天之未丧斯文在兹,是模因绵延意义上的文明永生。但倘若岁月暗算我们,我们也别饶过它。
岁末寒冬,伦敦溃散,日本封国,巨星不断陨落,疫苗尚未普及病毒却多处变异,世界仍不太平。但万物始终运行,大地终将苏醒,世间流传着厚义与深情,时光滚滚向前绝不停息,新年终将到来。
我在,就是不幸中的万幸;我在,就是绝望中的天籁;我在,就是破釜沉舟,是披荆斩棘,是一诺千金,是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越千山万壑也要与你共一个更美的春天。
我在,是国与民互相担当,是夫与妻一起承受,是父母与儿女共同坚持,是一个人给一个人壮胆,是一群人为一群人拼命。我在,你在,我们在。你有我们在,我们有你在,你我有彼此在。今年的这一天,每年的这一刻,你我执手见证“我在”,互道一声早已相约的祝福:新年快乐!
扩展资料:
《南方周末》引用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其弦外之音无非意指“转型是必然的,然而道路漫长,需要凝结共识”的形左实右论调。而“我在”的论述也是近几年南周献词探讨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进展。
《南方周末》认为的“我在”是世界主义的,不断提及将小我有机融入历史的大我之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因而小我亦需负起公共生活赋予的重任。
献词试图摆脱民族国家的框架,没有晚清梁启超阐发国家谱系下躯体的小我与公共的大我里头的紧张关系,反而像是回到了五四时期胡适的个人观,从国家主义走向以公理为核心的新天下主义。
今天下午我家的小狗在我脚上刮了一条红印,没有出血,只是一条红印,我们乡镇的医院现在没有狂犬疫苗,明天才可以打,请问现在吃东西需要注意什么,可以吃海带吗?
南方周末电子版, 找回去看罗。
看看是不是下面这个:南方周末:互联网经济10年凉热(1994-2004)百度搜>南方周末 互联网十年纪念 首页倒数第二个就是
摘自《南方周末》20180823(文章记得好像是一个学者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的访谈啊哈哈) 莫泊桑的《项链》 文章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由于命运的差错,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 《项链》的意境是美的,美就美在它的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不错,因为美丽,玛蒂尔德才盼望展现自己的身姿,才刻意从闺蜜的首饰盒里挑出自以为最夺目的项链,才兴奋的去带着那串宝贝去参加教育部的舞会。你看,玛蒂尔德迷人的笑着,陶醉的舞着,释放出热烈的快乐。那洋溢着激情的舞姿,使她比舞会上所有的女人都显得动人。其实无需项链的映衬,玛蒂尔德就很漂亮,因为那是自然赋予的青春之美。 然而玛蒂尔德的炫美却不为当时和后来的世道所容。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小资产阶级数虚荣意识的可恶,可是扪心自问,从显贵到贫士,谁敢说自己没有一点虚荣之心?【反弹琵琶】 其实在舞会上展现出来的仅仅是玛蒂尔德外在的美貌,项链的丢失才真正激活了她心灵的美丽。请看祸事临头之际,玛蒂尔德既没有像人们习见的那样歇斯底里的哀嚎,也没有心存侥幸地试图逃避厄运。而是很快的振作起来,勇敢的面对事实。她的虚荣之心转化为实荣之行,她绝对以诚实的态度面对现实,用勤奋劳动长青樱项链的丢失而造成的债务,为此,马蒂尔德付出了十年的辛劳,一时的失误害苦了玛蒂尔德,长期的辛苦却磨炼了他的意志,玛蒂尔德的心灵的意境随着小说情节的深化而展现出它美丽,精神随着偿债心愿的了却而升华,而袒露。 玛蒂尔德双手的颜色是通红的,这正是体魄健康的标志,是成熟之美的表征。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相貌丑陋且衣着古旧,穷困潦倒而爱吃白食,他与周围的各色人物竟然那样格格不入。由于他内心的追求与时代的观念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成为会招人嫌恶的怪物,在大量的恶意嘲弄和少量的善意怜悯中度过了悲凉的后半生。 可是邦斯舅舅年轻时有过得意的光景,他酷爱艺术,在法兰西帝国时代去过罗马,获过音乐大奖,收藏有珍贵的美术作品。而且以后的数十年间,他依旧坚持既往,在过时的衣着下,包裹着善良的心灵,在潦倒的生活中执着于理想,但这正是与现实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难以协调的失误。其实既往的和现实不兼容是人人都逃不过的命运,只不过邦斯舅舅依旧保持着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请看,他在乐队面前激情地挥舞起指挥棒;在收藏室里,像热恋的情人那样欣赏着艺术品。邦斯舅舅没有得到过人间的爱情,却获得了艺术的爱抚,因为只有艺术能够超越时代的鸿沟。沉浸在永恒的艺术天地,邦斯舅舅焕发出饱满的青春,仿佛不再是古旧过时的人物。 …… 邦斯舅舅之所以陷入悲剧的命运,那是既往与现实的差错所致。 【吾读】这些书评和感想并不适合大篇幅引用,比如大花篇幅去介绍邦斯舅舅如何潦倒,这样用会成为素材的简单堆砌。不如默认大家都了解邦斯舅舅,只要把他作为正面人物例举出来就可以了。 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多积累些概括性高的词汇,显得更专业也更有说服力。像这篇分析就说的很好,“与现实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难以协调的失误”“既往和现实的不兼容”等等。
【1999年主编寄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作者:江艺平
最后更新:2010-08-16 12:06:21
本文刊载于1999年1月1日的《南方周末》第9版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
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
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热,久久为之发烫。
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
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告别一九九八,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新闻,作恶多端的孙小果终于被一审判处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董阳终于在他乡找到知音,而中国电信也终于开始降低消费者们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费……这就是世道人心。
是的,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注意:本问题另一个来自 @mahanye 的回答开篇说:这是1999年1月1日《南方周末》新年贺词,是南方周末的经典文章,保留了南方周末的精神。作者是当时的总编江艺平。
@mahanye说错了,1999年的《南方周末》新年贺词作者是沈颢,并不是江艺平。
据江艺平回忆,此文由沈颢在张平撰写的基础上重写的,江艺平和左方又作修改。同时刊出江艺平主编撰写的主编寄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你看过南方周末没有,南方报业集团其实拥有红色背景,这是允许存在的我们管他叫民意发泄口,可以报道社会不公正面,但是得在dang的控制之中,所以不至于太离谱
南方周末 邮发代号: 45-36杂志名称; 《南方周末》周刊(报); 全年零售价; 78元/年; 每期零售价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 编辑出版; 南方日报社; 国内统一刊号; CN44-0003;
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相比,南方人物周刊好。1、《南方人物周刊》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南方周末出品的综合类人物周刊。它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邃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读者奉上一席精神的盛宴。2、《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追求,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是一份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深具公信力的严肃新闻大报。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办于1984年,以“理性、正义、良知、爱心”为理念。南方周末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40万份以上,全国分14个印点印刷,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周报。南方周末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南方周末在全国设有11个印点:广州、北京、上海、西安、武汉、成都、海口、济南、南京、长春、福州,通过卫星传版,实现同步彩色印刷。200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南方周末以2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周报第一名。2008年,南方周末在由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2008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中,位列报纸类“理想品牌”第一位。
父亲们在又一个新的春天悄然老去。我们祝福他们健康,祝愿雨露遍布他们经管的花园,祝愿蛇离开他们耕作的菜地。因父之名。父是甲骨文里手持棍棒的子女教育者,是《易经》里所谓“子之天”者。我们相信“父”意味着最原始的平等。套用夏洛蒂·勃朗特的名言,当这些衰老如一件旧衣裳的男子,穿过他们手头的锄头、扳手、手术刀、权柄、支票、豪华汽车的方向盘,来到“父”这个符号面前时,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因父之名。每一个父亲,都曾对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加持祝福。那时我们还在襁褓里,他们教我们与人为善,教我们平等公正,教我们宽容退让,他们带我们去看花儿而不是尸体,他们给我们玩具而不是涂毒的匕首。因父之名。我们相信“父”意味着最朴素的圣洁。当他们暂离每一天的艰辛、阴谋、懦弱、蝇营狗苟、风湿疼痛、求告无门、日进斗金,来到子女面前时,这些年老的农民工、上访者、囚徒、官员、慈善家的眼眶里,都满载着同样的父亲所独有的圣洁光辉。是的,父的温暖的眼眶,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后的散兵坑,我们在这里躲避流弹,自舔伤口。父亲的眼眶是圣泉,他让每一个心力交瘁的战士瞬间回到“满血满魔”的状态。因父之名,是希腊神话里阿喀琉斯在每一次战斗前高呼父亲的名号;是禹完成鲧的治水事业。所以我们不理解衙内们会“因父之名”去牟取暴利,去欺压弱者。这不是“因父之名”,这是吸血蜱虫和宿主的关系。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开春的第一期报纸献给我们的父亲。因为他们是教化,是传承,他们是饥馑之年的种子,是最原始的平等以及最后的善。我们力图概括出每一位父亲的特点,他们或强悍、或无力、或江湖气、或坚韧……而这十五个词堆砌在一起,恰是人们对“父”这个符号的整体想象。他们是那个滋养我们长大成年的核桃壳里的国王,他们在我们出生的第一天——那时他们还是壮年——便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南方周末》第1470期-2012年4月19日.6寸版.pdf
链接:
破种种时事黑幕:
【1999年主编寄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作者:江艺平
最后更新:2010-08-16 12:06:21
本文刊载于1999年1月1日的《南方周末》第9版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
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
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热,久久为之发烫。
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
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告别一九九八,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新闻,作恶多端的孙小果终于被一审判处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董阳终于在他乡找到知音,而中国电信也终于开始降低消费者们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费……这就是世道人心。
是的,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注意:本问题另一个来自 @mahanye 的回答开篇说:这是1999年1月1日《南方周末》新年贺词,是南方周末的经典文章,保留了南方周末的精神。作者是当时的总编江艺平。
@mahanye说错了,1999年的《南方周末》新年贺词作者是沈颢,并不是江艺平。
据江艺平回忆,此文由沈颢在张平撰写的基础上重写的,江艺平和左方又作修改。同时刊出江艺平主编撰写的主编寄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