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毛概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发布时间:

毛概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为《毛概》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所以,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意义;举措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63-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

各个国家对自己的价值体系,及其所支撑的价值体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价值体系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性。这个鲜明性就是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4个字,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说明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其他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或者称之为多元。今天在我们国家,由于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实际上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可以起引领、导向的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述当中,可以看出它的内涵包括4个层次、5个方面。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低层次是基础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它也包含着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包容性很强。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在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

5.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中,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舍此,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作用。但是这种建设还只是文化载体的建设,还必须注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灵魂。软实力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的约瑟夫·奈说过,不能把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或软实力载体相混淆,不能把美国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仅仅理解为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和牛仔裤,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政治价值观中。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不用担心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这些话也提醒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能仅仅满足于改进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政绩,而必须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把文化的载体建设和灵魂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1.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古人说:论先后,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提高创建水平,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3.坚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4.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 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 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3] 刘伯强,郑杰.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人民论坛,2013,(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作为当前高校“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渠道 。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原则、思路和 方法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建设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和谐 文化 、社会管理、社会活力、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立意高远,指导性强,是我党在抓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抓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党、我们国家和民族建设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和谐校园与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政府一样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和谐校园难以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 教育 是其中一项,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完成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没有和谐的校园是不可能的。和谐校园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试验场和样板间。

二、建设和谐校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自本质优良, 爱岗敬业 的各个方面、各个专业的人。建设和谐校园为的是校园里的人,靠的也是校园里的人,只有把党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用好人上面,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必须把协调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求得重点突破,占领学术制高点,以此为基础提升学校的影响与地位,再牵动 其它 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旦有了突破就要借势发力,兼顾并带动其它学科,否则时间长了势必造成更大的不协调、不平衡,也就是不和谐。

(三)坚持制度建设原则

和谐的环境要靠和谐的秩序来维持,而和谐的秩序来自于科学合理的 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形成公平正义的根本,而公平正义又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要管理内容,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四)坚持推陈出新原则

和谐是指在各种关系、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处于对立统一之下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是非动态的也就是各自都不再变化,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样和谐是毫无价值与毫无意义的。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解决了旧矛盾、旧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这才能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不提倡无原则、无发展的和谐,和谐不是妥协。

(五)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和谐社会涵盖全社会方方面面,而和谐校园也包含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就像一张网,如果有一点缺乏,那么这张网也不会发挥网的作用。和谐是大家的事,那么就应该由大家来做,和谐就是大家都来说话,只有共同建设,才能够建设和谐的事业。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应包括以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以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以及学校的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 思维方式 、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内在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可以折射出一个学校的传统、个性、意志,对外则体现一个学校的气质、形象,形成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校园文化除了继续抓好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不断充实、提升制度文化外,还应该从生态校园、教学校园、健康校园等几项工程来继续加以深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生态校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数字校园体现的是先进技术,健康校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要用文明、自然、先进、健康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一)生态校园

与地方政府共建学校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既能成为专业学科的科研与实习基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示范工程。一举三得,集约化投资,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应是示范者,推广者。

生态校园建设内容包括:①节能、环保材料使用。②废水、垃圾处理与应用。③自然能源利用。④人工湿地,营造小气候环境。⑤生物多样性。⑥环境意识培养。⑦绿色办公。

(二)数字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程度及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应在硬件基础配备,信息建设及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数字校园代表着学校管理者的追求、理念,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断超越别人,走在时代的前面,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文明,以身示范、推动潮流。

(三)健康校园

健康校园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失去健康的校园是永远不会和谐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青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和健康问题,并提出要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对待,这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问题。

四、建设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指导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

要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领导作风;勤勉向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德高学厚、爱生敬业的教风。将依法治校与民主办学相结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意识;倡导敬业、向上、团结、互助、知校、爱校、荣校的风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平等互敬、尊师爱生、扶弱济困、谦和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勤俭节约;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力宣传、普及、输出先进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服务社会,反哺人民,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与企业鱼水交融,休戚与共,形成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塑造出与校园和谐相适应的人本精神,那就是以“实”为魂

1、学生“五实”

(1)品德上唯实。不唯上,不唯书,有主见,有志气,有人格。

(2)作风上踏实。认真,不张扬,一步一个脚印。

(3)为人上诚实。言必信,行必果。诚恳实在,不矫言枉语,不哗众取宠。

(4)事业上厚实。宽口径、厚基础,知识面广,技能扎实。

(5)体魄上壮实。体质好,强壮、结实,心理健康,吃苦耐劳,有毅力,有韧劲。

2、教师“四实”

(1)坚实的事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决心、有志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求实的科学观。学问上严谨,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远离学术不端行为。

(3)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归纳 总结 、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4)充实的知识储备。愿意学习,会学习,不断充电,对新知识总是有兴趣,求知欲强,并能不断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干部“三实”

(1)忠实。忠于职守,忠诚于事业,为了学校的利益、为了全体师生的利益有甘心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务实。工作作风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推诿扯皮,不高高挂起,不得过且过。办事高效,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3)朴实。服务真诚热情,待人纯朴、实在。表里如一,上下一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实做事,真实做人。

(三)不断探索和谐校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运行状态进行即时调节,有效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各种力量良性互动。

1、动力机制

通过深化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重点是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工作激情,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全力的支持,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创造促和谐、以和谐促创造。

2、利益均衡机制

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当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群体差异就会有消除差异的诉求,就会有矛盾,就会产生不和谐。所以,应该抓住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减少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要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千方百计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能享受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3、公平机制

只有公平才能服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效率。高校中的成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较强,所以应该保证校园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各类群体中消除隔阂与障碍,才能形成向心力与合力。

【参考文献】

[1]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97.

[2]杜俐,邢巨娟.树立正确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5(3):12-13.

[3]朱光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47-50.

[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宇飞,赵春风.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08(3):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概课程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一 《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必须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为今天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认识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前提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即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树立的最终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历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指明了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并分析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过程: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实际上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从宏观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理想作出了分解,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依据。 1.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相关思想,邓小平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前提下,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 文化 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3]“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4]“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5]“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6]这些论述反映了邓小平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的思想。首先,树立共同理想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特性,资本主义“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7];其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再次,现阶段的理想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最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8] 2.“铁的纪律”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保证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邓小平多次强调了理想和纪律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理想和纪律是不可分割的。“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9]“ 教育 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10];“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11]总之,理想是纪律的前提,纪律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12]“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13]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保证了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性,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而这一切都需要用纪律来保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方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可见,理想和纪律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3.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邓小平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4]“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15]“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6]“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17]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从20世纪50年代贯穿至90年代。不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梳理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有着这样的发展变化:理想——革命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共同的理想,这里所提到的“共同的理想”实际上已经蕴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基本思想,因为邓小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18]总之,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阐释的显著特征。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产物,对发展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对我们把握大局和做好各项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历史教训:借鉴西方工业化发展的 经验 (1)建立健全工业化管理制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建立健全现代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立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促进资本快速流通。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为工业化物质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2)注重国民教育和技术革新。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教育领域大力投入。同时,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三次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促进了技术进步和革新,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3)建立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问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1)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没有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认为人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可以促进社会变革,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2)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而重要的劳动者这一因素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 (3)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助互进的,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需求:国情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1)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要有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将发展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2)科学发展观有益于 总结 和概括社会发展经验。古典经济学一味追求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指标的提高,但资源消耗极大,忽略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原因导致了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腐败和失业增加等问题的出现。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 (1)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我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 (2)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才能不断推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3)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主体,这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成为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2)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理论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自我完善。三个代表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规律以及本质,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三个代表作为理论武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事业、活动以及先进性都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才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党能严格遵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在三个代表的思想里,党明确了如何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如何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何在群众中获取为国为民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2] 欧阳志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三次飞跃——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 [3] 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5):1-4. [4] 能建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形成及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2005.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三 摘要: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 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 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 (年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 二、毛泽东为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观点 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同样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一观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成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他认为,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敌我矛盾也还存在甚至还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两类不同矛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以为已经没有敌我矛盾,可以高忱无忧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三、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毛概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作为当前高校“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渠道 。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原则、思路和 方法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建设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和谐 文化 、社会管理、社会活力、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立意高远,指导性强,是我党在抓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抓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党、我们国家和民族建设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和谐校园与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政府一样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和谐校园难以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 教育 是其中一项,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完成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没有和谐的校园是不可能的。和谐校园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试验场和样板间。

二、建设和谐校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自本质优良, 爱岗敬业 的各个方面、各个专业的人。建设和谐校园为的是校园里的人,靠的也是校园里的人,只有把党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用好人上面,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必须把协调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求得重点突破,占领学术制高点,以此为基础提升学校的影响与地位,再牵动 其它 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旦有了突破就要借势发力,兼顾并带动其它学科,否则时间长了势必造成更大的不协调、不平衡,也就是不和谐。

(三)坚持制度建设原则

和谐的环境要靠和谐的秩序来维持,而和谐的秩序来自于科学合理的 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形成公平正义的根本,而公平正义又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要管理内容,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四)坚持推陈出新原则

和谐是指在各种关系、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处于对立统一之下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是非动态的也就是各自都不再变化,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样和谐是毫无价值与毫无意义的。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解决了旧矛盾、旧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这才能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不提倡无原则、无发展的和谐,和谐不是妥协。

(五)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和谐社会涵盖全社会方方面面,而和谐校园也包含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就像一张网,如果有一点缺乏,那么这张网也不会发挥网的作用。和谐是大家的事,那么就应该由大家来做,和谐就是大家都来说话,只有共同建设,才能够建设和谐的事业。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应包括以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以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以及学校的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 思维方式 、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内在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可以折射出一个学校的传统、个性、意志,对外则体现一个学校的气质、形象,形成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校园文化除了继续抓好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不断充实、提升制度文化外,还应该从生态校园、教学校园、健康校园等几项工程来继续加以深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生态校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数字校园体现的是先进技术,健康校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要用文明、自然、先进、健康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一)生态校园

与地方政府共建学校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既能成为专业学科的科研与实习基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示范工程。一举三得,集约化投资,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应是示范者,推广者。

生态校园建设内容包括:①节能、环保材料使用。②废水、垃圾处理与应用。③自然能源利用。④人工湿地,营造小气候环境。⑤生物多样性。⑥环境意识培养。⑦绿色办公。

(二)数字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程度及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应在硬件基础配备,信息建设及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数字校园代表着学校管理者的追求、理念,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断超越别人,走在时代的前面,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文明,以身示范、推动潮流。

(三)健康校园

健康校园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失去健康的校园是永远不会和谐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青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和健康问题,并提出要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对待,这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问题。

四、建设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指导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

要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领导作风;勤勉向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德高学厚、爱生敬业的教风。将依法治校与民主办学相结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意识;倡导敬业、向上、团结、互助、知校、爱校、荣校的风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平等互敬、尊师爱生、扶弱济困、谦和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勤俭节约;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力宣传、普及、输出先进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服务社会,反哺人民,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与企业鱼水交融,休戚与共,形成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塑造出与校园和谐相适应的人本精神,那就是以“实”为魂

1、学生“五实”

(1)品德上唯实。不唯上,不唯书,有主见,有志气,有人格。

(2)作风上踏实。认真,不张扬,一步一个脚印。

(3)为人上诚实。言必信,行必果。诚恳实在,不矫言枉语,不哗众取宠。

(4)事业上厚实。宽口径、厚基础,知识面广,技能扎实。

(5)体魄上壮实。体质好,强壮、结实,心理健康,吃苦耐劳,有毅力,有韧劲。

2、教师“四实”

(1)坚实的事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决心、有志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求实的科学观。学问上严谨,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远离学术不端行为。

(3)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归纳 总结 、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4)充实的知识储备。愿意学习,会学习,不断充电,对新知识总是有兴趣,求知欲强,并能不断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干部“三实”

(1)忠实。忠于职守,忠诚于事业,为了学校的利益、为了全体师生的利益有甘心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务实。工作作风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推诿扯皮,不高高挂起,不得过且过。办事高效,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3)朴实。服务真诚热情,待人纯朴、实在。表里如一,上下一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实做事,真实做人。

(三)不断探索和谐校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运行状态进行即时调节,有效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各种力量良性互动。

1、动力机制

通过深化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重点是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工作激情,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全力的支持,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创造促和谐、以和谐促创造。

2、利益均衡机制

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当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群体差异就会有消除差异的诉求,就会有矛盾,就会产生不和谐。所以,应该抓住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减少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要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千方百计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能享受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3、公平机制

只有公平才能服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效率。高校中的成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较强,所以应该保证校园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各类群体中消除隔阂与障碍,才能形成向心力与合力。

【参考文献】

[1]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97.

[2]杜俐,邢巨娟.树立正确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5(3):12-13.

[3]朱光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47-50.

[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宇飞,赵春风.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08(3):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毛概》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的必备课程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为《毛概》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学解读》

摘 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后,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

关键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 群众路线 落实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早在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就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提了出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总结 为55年来我党执政的主要 经验 ,并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6年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总结为我们党在执政60年实践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号召全党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公”即“公众”,“民”即“人民”,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始终领导全国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进行百折不挠的奋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2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89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在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面前,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艳旗帜。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都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危难来临,从未压弯共产党人的民族脊梁;风险考验,不能摧毁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要豁得出去、冲得上去。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一句“共产党员,跟我上!”一次次向人们昭示着: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不追求特殊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这个有着90年历史、7600多万党员,在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62年,目前正领导着空前伟大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政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此相反,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失去了执政地位,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背民情、违民意、失民心,最终成了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权阶层。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共产党的垮台就是明证。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

这里的“新形势”指的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 文化 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既是历史性的课题,又是历史性的考验,更是当今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挑战。

这一挑战首先表现为我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守为民之责、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以防止滥用职权对党的侵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的冲击,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地位观和义利观,构筑起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其次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党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利益协调的难度就越大。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 措施 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其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这就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处理好现阶段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最后表现为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发扬人民民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政治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宪法赋予人民参与选举、决策、社会管理、监督的权利。在____的条件下,政治参与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便于党和政府及时整合、协调各方利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保证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总而言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呼唤,是我们党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在新的形势下,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上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

首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又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而,新一代领导集体强调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使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并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从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 方法 。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全党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要我们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千难万难,落实可谓天下第一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党要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天的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日益成为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在解决关乎群众利益问题的过程中,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共产党人情系人民的声音和身影――我们不会忘记,“非典”肆虐,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轻车简从,下基层、进医院,和人民“零距离”接触;淮河洪灾,温风尘仆仆走上大堤,向灾民嘘寒问暖,同吃一锅饭。人民不会忘记,岁末年关,为民妇追讨工钱;新世纪以来,连续8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专为农民增收而发。我们不会忘记, 春节 临近,中国领导人身先士卒抗雪灾,国家主席寒冬下矿井,国务院冒险“闯”灾区;汶川地震、世界性金融危机、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灾难、一次次危机,我们党经受了一次次新的严峻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定沉着、统揽全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党中央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让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更让党心、民心空前凝聚。实践一次次告诉中国,也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心 手相 连,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桩桩亲民、为民、富民、爱民的感人往事,无不彰显出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无不印证着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90年的风雨砥砺,我们的党更加坚强伟大,党的机体更加生机勃发;90年的风险考验,我们党更加成熟自信,党的事业更加灿烂辉煌。90年艰辛探索,90载风雨辉煌,不管是“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之一”,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革命的主角”,中国共产党这90年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告别屈辱落后的历史,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顽强奋进的9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走向现代化的90年;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年。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公众就会支持我们党;我们党“执政为民”,人民就会拥护我们党执政。党――人民,人民――党,这种鱼水相依、血肉相随、声气相通的关系,将产生一种伟力,把中华民族推向到伟大复兴的辉煌峰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格式模板毛概

论文格式模板(通用5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论文格式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格式

一、题目是文章最重要和最先看到的部分,应能吸引读者,并给人以最简明的提示。

1、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并紧扣文章的主题,要突出论文中特别有独创性、有特色的内容,使之起到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作用。

2、字数不应太多,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3、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或不太为同行所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等。题目中尽量不要用标点符号。

4、必要时可用副标题来做补充说明,副标题应在正题下加括号或破折号另行书写。

5、若文章属于“资助课题”项目,可在题目的右上角加注释角号(如※、#等),并在脚注处(该文左下角以横线分隔开)书写此角号及其加注内容。

6、为了便于对外交流,应附有英文题名,所有字母均用大写,放在中文摘要与关键词的下面。

二、作者署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要能反映实际情况。

1、作者应是论文的撰写者,是指直接参与了全部或部分主要工作,对该项研究作出实质性贡献,并能对论文的内容和学术问题负责者。

2、研究工作主要由个别人设计完成的,署以个别人的姓名;合写论文的署名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学生的毕业论文应注明指导老师的姓名和职称。作者的姓名应给出全名。

3、作者的下一行要写明所在的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注上邮政编码。

4、为了便于了解与交流,论文的最后应附有通迅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电子信箱地址。

三、摘要。

摘要是科研论文主要内容的简短、扼要而连贯的重述,必须将论文本身新的、最具特色的内容表达出来(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1、具体写法有“结构式摘要”和“非结构式摘要”两种,前者一般分成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栏目,规定250字左右;后者不分栏目,规定不超过150个字,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医学、药学期刊都采用“结构式摘要”。

2、摘要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结果要求列出主要数据及统计学显著性。

3、一般以第三人称的语气写,避免用“本文”、“我们”、“本研究”等作为文摘的开头。

四、关键词。

关键词也叫索引词,主要为了图书情报工作者编写索引,也为了读者通过关键词查阅需要的论文。

1、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要求尽量使用《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所列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

2、关键词一般选取3~8个词,并标注与中文一一相对应的英文关键词。每个词之间应留有空格以区别之。

3、关键词通常位于摘要之后,引言之前。

五、引言。

引言(导言、序言)作为论文的开端,起纲领的作用,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1、引言的内容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范围,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前人的主张和学术观点,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作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范围和技术方案等。

2、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时,最好先在引言中定义说明。

3、字数一般在300字以内。

六、正文。

正文是科研论文的主体,包括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四部分内容,其中某些部分(特别是方法和结果)还需列出小标题,以使层次更加清晰。

1、材料材料是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需要详细说明研究的对象、药品试剂、仪器设备等。

(1)如属动物实验研究,材料中需说明实验动物的名称、种类、品系、分级、数量、性别、年(月)龄、体重、健康状态、分组方法、每组的例数等;如属用药的临床观察,应说明观察对象的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例种类、症状体征、诊断标准、分组方法、治疗措施、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如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标准)等。

(2)说明受试药的来源、批号、配制方法等,中药应注明学名、来源,粗提物应标明有效部位或成分的含量和初步的质量标准,若是作者本实验室自行提取的应简述提取过程。

(3)标明主要仪器设备的生产单位、名称、型号、主要参数与精密度等。

(4)标明主要药品、试剂的名称(尽量用国际通用的化学名,不用商品名)、成分、批号、纯度、用量、生产单位、出厂日期及配制方法等。

2、方法

(1)采用已有报道的方法只要注明文献的出处即可,不必详述其过程;若为有创意的方法,要详细介绍创新之处,便于读者依此重复验证;若是对常规方法作出改进的,应具体描述改进部分及改进的理由,同时也要注明原法的文献出处。

(2)对于实验条件可变因素的控制方法(如放射免疫法的质量控制)要加以详细说明,以显示本文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实验研究论文要设立阴性对照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前者一般采用溶剂作为对照,后者选用被公认的、确有疗效的药物,以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4)在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时,通常要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以体现出药物的量-效关系。

(5)实验设计时应考虑到每组有足够的样本数以满足统计学处理的需要,一般地说,小动物(如大、小鼠)每组至少8~10只,大动物(如狗)每组至少4~6只。同时应说明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结果一般用P>、P<、P<三档表示。

3、结果试验结果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要求将研究中所得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并将经统计学处理后的结果用文字或图表的形式予以表达。

(1)表格

①表格设计要清晰、简练、规范。每个表格除有栏头、表身外,还要有表序(如表1、表2、表3……)和表题,表题与表序居中写,中间空一格将两者分开。在正文中要明确提及见表x。

②表随文放,一般应列在“见表x”文字的自然段落的下面。

③表格一般采用三线表。

④表题应有自明性。若表中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则在表题的后面注上(±S);若表中各组的例数相等,则在表题后面统一注上(n=X),若例数不等应另加一列,分别注上各组的例数;表中计量单位若一致,可写在表题的后面,若不一致应分别写在每个栏头之下,不加括号。

⑤表内阿拉伯数字上下各行的个位数对齐,未发现的数据用“-”表示,未测或无此项用空白表示,实测结果为零用“0”表示。

(2)插图

①图包括示意图、曲线图、照片图等。

②图要求大小比例适中,粗细均匀,数字清晰,照片黑白对比分明。与表一样图也要随文字放,先见文字,后见图。

③每幅图都要有图序和图题,通常写在图的下方。图题要有自明性。

(3)结果处理时要尊重事实,要求结果中的数据精确完整、可靠无误,同时要注意不应忽视偶然发生的现象和数据。

(4)药物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要注意交待与药物有关的全部信息,如疗效、毒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等。

4、讨论。讨论是结果的逻辑延伸,是全文的综合、判断、推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作者充分运用自已对该领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本课题的实践,提出新见解、阐明新观点之处。

(1)讨论应从结果出发,紧扣题目,不宜离题发挥。具体地说应对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结果,分析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能否证实有关假说的正确性,找出结果中的内在规律,与自己过去的或其他作者的结果及其理论解释进行比较,分析异同及其可能原因,根据自己的或参考别人的材料提出新见解。

(2)讨论中应该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教训,例如本研究所用方法是否有局限性等;提出今后研究方向及本结果可能的推广应用的设想,这往往对读者的思路有所启发。

(3)篇幅较长的讨论,应分项目编写,每个项目应集中论述一个中心内容,并冠以序码。讨论的中心内容应与正文各部分,特别是结果部分相呼应。讨论中不应过细重复以上各部分的数据。

(4)为体现讨论的客观性,写作时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语气。

(5)讨论切忌写成文献综述,更不应简单地重复实验结果,而是从理论上有选择地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推理,对主要问题,特别是本研究创新、独到之处加以充分发挥,提出新的假说,揭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七、致谢。

凡不具备前述作者资格,但对本研究作过指导、帮助的人或机构,均应加以感谢,但必须得到被致谢人的同意后才能署其姓名。致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正文的后面。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求引用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文献,包括公开发表的出版物、专利及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内部讲义及未发表的著作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

1、论文所列参考文献一般不超过10条,综述不超过30条。

2、文内标注法:著录时按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直接引用作者全文的,文献序号置于作者姓氏右上角方括号内。

3、文献序号作正文叙述的直接补语时,应与正文同号的数字并排,不用上角码标注。如:实验方法见文献〔2〕或据文献〔2〕报道。

4、著录格式

(1)杂志:序号(顶格)。作者,文章名,刊物名,年、卷(期)、起始页码。如:刘康,季晖,李绍平等。三种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比较。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8,4(4):13~18

(2)书:序号(顶格)。著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码。如:徐叔云,卞如濂,陈修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11~916

5、著录规则

(1)作者:3名或少于3名者全部写出,并用逗号分隔,3名以上写前3人的姓名,后加“等”或“etal”。集体作者要写全称。

(2)刊名:中文均写全称,外文缩写可按美国医学索引《InderMedicus》的格式。

(3)版次(本):第一版不标注,其它版次用阿拉伯数著录。如“第2版”,“2nd”。

技术论文格式要求

一、技术论文正文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技术论文正文建议8000-10000字,须包括以下部分:

(一)作品难点与创新

(二)方案论证与设计

(三)原理分析与硬件电路图

(四)软件设计与流程

(五)系统测试与误差分析

(六)总结

二、技术论文正文以外应包括的其他内容

除正文以外,技术论文必须包括以下内容:论文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字、目录、参考文献,以及页眉页码。

封面内容包括作品题目、参赛单位、参赛队伍名称、指导老师、参赛队员、完成时间。中文摘要500-1000字,简要说明作品的现实意义、设计思路及创新点。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关键词3-5个。目录包含三级标题。参考文献没有数量要求,列出写作过程中所参考的论文和书籍。

技术论文正文中的每一页都必须有页眉,页眉的内容分两行,第一行内容为“第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字样,第二行内容为论文的题目。居中排列。

技术论文必须有页码,页码需放到每一页下方的右侧,编码从正文开始。

三、技术论文中图表脚注的处理

1、图题和表题

技术论文中的图表需要有图题、表题(图表的序号和名称)。图题放在图的下方,表题放在表的上方。

2、图表的序号使用

技术论文中图表的序号统一使用“图1-1”(第1章第1图),“表1-1”(第1章第1表)的形式。图和表的序号分开排列,图表的序号顺

序要在每一章重新编号,如第1章的图表从“图1-1”、“表1-1”开始,

第2章的图表从“图2-1”、“表2-1”开始。

3、图表的资料来源

图表下方应注明资料来源。表的资料来源注释应放到表的下方,图的资料来源注释应放到图题下方。

4、脚注的使用

技术论文中凡是引用和参考别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有数据的地方都要用脚注注明出处。论文需使用全文连续脚注,脚注放在每一页的页面底端。脚注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作者、题目、出版要素三个部分,脚注的序号统一使用“①”“②”“③”…的形式。如使用网络文章,要注明详细网址。

四、技术论文排版要求

论文封面单独占一页,目录单独占一页。论文的每一章开始必须另一起一页,每一节开始时应另起一行。正文段落和标题一律采用固定行间距20pt。

版式与字体要求

1. 封面

2. 目录

3. 正文

题目

作者

【摘要】: 用简短的语言(小于等于300字)来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结论。

【前言】: 就是阐述一下背景,现状,你要的问题(最好是以案例的形式将问题呈现出来,以及你的的意义。

【经过】:

一、 详述的方向和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 活动安排(包括每一阶段时间安排以及每一阶段的方法(包括每一种方法想要达到的目的)。

三、 人员分工

四、 获取资料的方式

【内容】:

一、 【收集案例】:如果对象不属于同一类的话,就要用图表的形式将对象比例情况展示出来

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尤其是现状的背景下,问题依然存在的具体原因、深层次原因)

三、【问卷调查】如果有问卷调查的在此可加入调查的问题以及调查结果。

四、【结果】总结的结果,可以用图表形式

【结论】:

根据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结论。

参考文献:

注明资料的出处

1网络资料,注明:文章名,作者,网站名称

2 书籍资料:注明: 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页数。

3 报刊资料,注明,文章名,作者,报刊名字,期

小论文格式要求

一、学生要严格按照论文题目、作者及学号、单位、指导教师、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

二、字体、字号规定如下:题目(黑体小2号居中);作者、单位(宋体4号);指导教师及其姓名(楷体4号间隔3空);摘要、关键词(黑体5号);摘要内容、关键词内容(楷体5号);参考文献(黑体5号)、参考文献内容(宋体5号);正文内容(宋体小4号),一级标题(黑体小4号),二级标题(小标宋小4号)。

三、论文的标题层次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一级标题1,2级标题,三级标题。编号左起顶格书写。

四、中文摘要150字左右,关键词3-7个。

五、参考文献只列文中引用的公开发表的文献(未公开出版的用脚注说明),按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出。其排列格式如下:

专著:作者名(包括前三位)、书名、出版社、出版年。

论文集:作者名(包括前三位)、文题、编著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 刊物:作者名(包括前三位)、文名、刊物名称、期(卷)。

如:

[1] 盛宝怀. Ba空间中Kantorovich算子的饱和性. 数学杂志,1992,12(2):146-154.

[2] Wu Garidi. The Jackson theorem in Ba spaces. Approx. theory & Appl.,1996,12(2):60-69.

[3] 孟伯秦. 内插空间理论及其应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 183-192.

六、用蒙文撰写的论文的题目、单位、作者、指导教师、摘要、关键词必须用蒙文汉两种语言表达。

七、毕业设计(创作)要求录入作品名称(题目)、单位、姓名、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报告书。

小论文格式模板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地域分布差异分析

xxx 学号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20xx级汉班

指导教师 xxx

摘 要 科技人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先决条件和制约因素,本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xxxx年科技人才调查统计的数据,对内蒙古地区人才分布现状、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和今后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地域差异、人才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疆,地文人稀,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复杂多样,在这片土地上设有十二个盟市级行政单位,其中含有四个市八个盟,首府是呼和浩特[1].

1内蒙古科技人才地域分布差异

内蒙古各盟(市)科技人才地域分布差异

人才数量差异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资源. 因此人才资源急需解决[2]. 解决的办法就是引进人才的同时,切实加强本地区的人才开发培养工作.

人才地域结构差异

(正文部分略)

2内蒙古科技人才发展战略

一方面要适当增加物质力量对科技事业的支持,加强教育投资,发送办学条件,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减少教育人才外流;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XXX老师多次精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本行可以不写)

参考文献:

[1] 盛宝怀. Ba空间中Kantorovich算子的饱和性. 数学杂志, 1992, 12(2): 146-154.

[2] Wu Garidi. The Jackson theorem in Ba spaces. Approx. theory & Appl.,1996,12(2):60-69.

[3] 孟伯秦. 内插空间理论及其应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 183-192.

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材料、角度、观点、方法、理论等方面或某方面有创新性成果,并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较重要的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相关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一律不接受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二、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 封面(参见附件1)。

2. 版权声明。

3. 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4. 中文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0字以内,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5.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研究生姓名下面一行写导师姓名,格式为Directed by...。最下方一行为英文关键词(Keywords 3-5个)。参见附件2。

6.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7. 序言(或序论、导论):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

8.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9.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抄袭剽窃。

10. 结论: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研究成果与他人科研成果的界限。

11. 参考文献:按不同学科论文的引用规范,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参见附件3)。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页码。

12. 附录: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入的公式推导,便于读者加深理解的辅助性数据和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缩略语,程序全文和有关说明,其它对正文的必要补充等。

13. 作者的致谢、后记或说明等一律列于论文末尾。

14.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需签名)。

15. 封底。

摘要

是对论文基本内容的简要陈述,可以说是论文的缩影。它在论文的标题和全文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读者是否阅读全文,一般在他阅读完摘要以后就能决定了。此外,摘要也能给文摘者提供方便。

摘要的种类,主要有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性摘要两种。指示性摘要只叙述论文内容的精华,不涉及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其字数一般只有30~50字,少的甚至仅有十几个字。报道性摘要一般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范围、重要性,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得到的结果、结论等,其中,结果、结论是重点。报道性摘要的篇幅,一般为正文文字的2~5%。笔者建议,期刊论文中的中文摘要不要超过200个汉字,英文摘要不要超过100个实词。

对报道性摘要的主要要求,是简短、精练、完整。所谓完整,是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其内容应包含与原文等量的主要信息,可以独立成篇,可供文摘人员直接采用。

摘要应当用第三人称写,不要用传统的本文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一般情况下,摘要不要分段;摘要要用规范的术语,一般不宜出现插图、表格、数学公式及参考文献序号等。

关键词

关键词是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检索语言,其主要作用就在于方便检索。因此,应当选取在论文中起关键作用的、最能说明内容实质的单词、短语或术语作为关键词。关键词的数量一般为3~8个,它们之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组合,不必要考虑语法结构,也不必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关键词,称为叙词。目前有少数杂志要求采用叙词,如《机械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叙词的选择不如关键词来得方便,需要查阅相应的叙词表。与机械工程科学相关的叙词工具书是《机械工程叙词表》。

对于论文标题与关键词选取的关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标题中的词与关键词重复是一种浪费,另一种观点认为标题中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关键词。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因为标题要高度概括论文的内容,关键词应对说明论文的内容实质起关键作用。所以,如果关键词选择精当的话,一个好的论文标题中存在重复它们的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反之亦然。

《毛概》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的必备课程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为《毛概》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学解读》

摘 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后,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

关键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 群众路线 落实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早在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就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提了出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总结 为55年来我党执政的主要 经验 ,并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6年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总结为我们党在执政60年实践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号召全党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公”即“公众”,“民”即“人民”,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始终领导全国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进行百折不挠的奋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2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89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在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面前,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艳旗帜。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都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危难来临,从未压弯共产党人的民族脊梁;风险考验,不能摧毁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要豁得出去、冲得上去。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一句“共产党员,跟我上!”一次次向人们昭示着: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不追求特殊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这个有着90年历史、7600多万党员,在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62年,目前正领导着空前伟大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政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此相反,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失去了执政地位,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背民情、违民意、失民心,最终成了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权阶层。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共产党的垮台就是明证。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

这里的“新形势”指的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 文化 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既是历史性的课题,又是历史性的考验,更是当今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挑战。

这一挑战首先表现为我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守为民之责、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以防止滥用职权对党的侵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的冲击,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地位观和义利观,构筑起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其次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党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利益协调的难度就越大。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 措施 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其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这就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处理好现阶段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最后表现为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发扬人民民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政治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宪法赋予人民参与选举、决策、社会管理、监督的权利。在____的条件下,政治参与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便于党和政府及时整合、协调各方利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保证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总而言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呼唤,是我们党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在新的形势下,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上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

首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又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而,新一代领导集体强调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使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并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从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 方法 。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全党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要我们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千难万难,落实可谓天下第一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党要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天的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日益成为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在解决关乎群众利益问题的过程中,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共产党人情系人民的声音和身影――我们不会忘记,“非典”肆虐,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轻车简从,下基层、进医院,和人民“零距离”接触;淮河洪灾,温风尘仆仆走上大堤,向灾民嘘寒问暖,同吃一锅饭。人民不会忘记,岁末年关,为民妇追讨工钱;新世纪以来,连续8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专为农民增收而发。我们不会忘记, 春节 临近,中国领导人身先士卒抗雪灾,国家主席寒冬下矿井,国务院冒险“闯”灾区;汶川地震、世界性金融危机、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灾难、一次次危机,我们党经受了一次次新的严峻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定沉着、统揽全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党中央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让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更让党心、民心空前凝聚。实践一次次告诉中国,也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心 手相 连,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桩桩亲民、为民、富民、爱民的感人往事,无不彰显出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无不印证着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90年的风雨砥砺,我们的党更加坚强伟大,党的机体更加生机勃发;90年的风险考验,我们党更加成熟自信,党的事业更加灿烂辉煌。90年艰辛探索,90载风雨辉煌,不管是“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之一”,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革命的主角”,中国共产党这90年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告别屈辱落后的历史,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顽强奋进的9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走向现代化的90年;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年。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公众就会支持我们党;我们党“执政为民”,人民就会拥护我们党执政。党――人民,人民――党,这种鱼水相依、血肉相随、声气相通的关系,将产生一种伟力,把中华民族推向到伟大复兴的辉煌峰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3000字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概课程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一 《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必须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为今天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认识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前提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即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树立的最终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历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指明了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并分析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过程: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实际上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从宏观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理想作出了分解,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依据。 1.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相关思想,邓小平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前提下,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 文化 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3]“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4]“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5]“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6]这些论述反映了邓小平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的思想。首先,树立共同理想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特性,资本主义“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7];其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再次,现阶段的理想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最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8] 2.“铁的纪律”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保证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邓小平多次强调了理想和纪律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理想和纪律是不可分割的。“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9]“ 教育 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10];“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11]总之,理想是纪律的前提,纪律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12]“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13]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保证了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性,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而这一切都需要用纪律来保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方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可见,理想和纪律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3.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邓小平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4]“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15]“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6]“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17]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从20世纪50年代贯穿至90年代。不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梳理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有着这样的发展变化:理想——革命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共同的理想,这里所提到的“共同的理想”实际上已经蕴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基本思想,因为邓小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18]总之,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阐释的显著特征。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产物,对发展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对我们把握大局和做好各项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历史教训:借鉴西方工业化发展的 经验 (1)建立健全工业化管理制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建立健全现代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立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促进资本快速流通。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为工业化物质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2)注重国民教育和技术革新。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教育领域大力投入。同时,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三次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促进了技术进步和革新,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3)建立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问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1)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没有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认为人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可以促进社会变革,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2)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而重要的劳动者这一因素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 (3)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助互进的,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需求:国情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1)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要有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将发展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2)科学发展观有益于 总结 和概括社会发展经验。古典经济学一味追求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指标的提高,但资源消耗极大,忽略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原因导致了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腐败和失业增加等问题的出现。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 (1)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我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 (2)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才能不断推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3)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主体,这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成为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2)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理论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自我完善。三个代表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规律以及本质,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三个代表作为理论武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事业、活动以及先进性都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才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党能严格遵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在三个代表的思想里,党明确了如何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如何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何在群众中获取为国为民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2] 欧阳志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三次飞跃——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 [3] 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5):1-4. [4] 能建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形成及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2005.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三 摘要: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 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 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 (年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 二、毛泽东为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观点 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同样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一观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成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他认为,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敌我矛盾也还存在甚至还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两类不同矛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以为已经没有敌我矛盾,可以高忱无忧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三、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毛概下论文格式模板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毛概课程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一 《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必须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为今天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认识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前提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即共产主义,成为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树立的最终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历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指明了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并分析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过程: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这实际上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从宏观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理想作出了分解,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依据。 1.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相关思想,邓小平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前提下,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 文化 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3]“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4]“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5]“我们历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6]这些论述反映了邓小平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相统一的思想。首先,树立共同理想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特性,资本主义“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7];其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再次,现阶段的理想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最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8] 2.“铁的纪律”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保证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邓小平多次强调了理想和纪律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理想和纪律是不可分割的。“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9]“ 教育 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10];“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11]总之,理想是纪律的前提,纪律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证;“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12]“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13]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保证了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性,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而这一切都需要用纪律来保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方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可见,理想和纪律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3.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 邓小平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4]“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15]“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6]“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17]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从20世纪50年代贯穿至90年代。不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加强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梳理这一思想发展的脉络,有着这样的发展变化:理想——革命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共同的理想,这里所提到的“共同的理想”实际上已经蕴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基本思想,因为邓小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18]总之,注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阐释的显著特征。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二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产物,对发展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对我们把握大局和做好各项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历史教训:借鉴西方工业化发展的 经验 (1)建立健全工业化管理制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代工业社会迅猛发展,建立健全现代的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建立期货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促进资本快速流通。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交通网络为工业化物质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2)注重国民教育和技术革新。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教育领域大力投入。同时,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三次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促进了技术进步和革新,加快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3)建立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生产效率问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1)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没有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认为人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可以促进社会变革,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2)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而重要的劳动者这一因素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及协调发展的基础。 (3)确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互助互进的,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需求:国情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1)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要有科学发展观这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将发展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2)科学发展观有益于 总结 和概括社会发展经验。古典经济学一味追求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指标的提高,但资源消耗极大,忽略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等原因导致了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腐败和失业增加等问题的出现。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 “三个代表”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 “三个代表”之间的辩证关系 (1)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以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我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中国先进文化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物质基础。 (2)发展先进文化为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只有全面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科学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才能不断推动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3)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主体,这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作为我国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1)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成为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2)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理论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自我完善。三个代表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规律以及本质,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同时,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三个代表作为理论武器,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党的事业、活动以及先进性都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才能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在三个代表的指引下,党能严格遵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在三个代表的思想里,党明确了如何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如何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何在群众中获取为国为民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志.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2] 欧阳志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三次飞跃——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 [3] 骆方金.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5):1-4. [4] 能建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形成及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2005. 毛概课程论文范文篇三 摘要: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 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 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 (年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 二、毛泽东为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观点 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同样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一观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成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他认为,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敌我矛盾也还存在甚至还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两类不同矛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以为已经没有敌我矛盾,可以高忱无忧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三、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作为当前高校“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渠道 。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原则、思路和 方法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建设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和谐 文化 、社会管理、社会活力、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立意高远,指导性强,是我党在抓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抓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党、我们国家和民族建设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和谐校园与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政府一样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和谐校园难以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 教育 是其中一项,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完成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没有和谐的校园是不可能的。和谐校园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试验场和样板间。

二、建设和谐校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自本质优良, 爱岗敬业 的各个方面、各个专业的人。建设和谐校园为的是校园里的人,靠的也是校园里的人,只有把党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用好人上面,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必须把协调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求得重点突破,占领学术制高点,以此为基础提升学校的影响与地位,再牵动 其它 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旦有了突破就要借势发力,兼顾并带动其它学科,否则时间长了势必造成更大的不协调、不平衡,也就是不和谐。

(三)坚持制度建设原则

和谐的环境要靠和谐的秩序来维持,而和谐的秩序来自于科学合理的 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形成公平正义的根本,而公平正义又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要管理内容,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四)坚持推陈出新原则

和谐是指在各种关系、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处于对立统一之下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是非动态的也就是各自都不再变化,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样和谐是毫无价值与毫无意义的。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解决了旧矛盾、旧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这才能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不提倡无原则、无发展的和谐,和谐不是妥协。

(五)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和谐社会涵盖全社会方方面面,而和谐校园也包含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就像一张网,如果有一点缺乏,那么这张网也不会发挥网的作用。和谐是大家的事,那么就应该由大家来做,和谐就是大家都来说话,只有共同建设,才能够建设和谐的事业。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应包括以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以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以及学校的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 思维方式 、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内在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可以折射出一个学校的传统、个性、意志,对外则体现一个学校的气质、形象,形成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校园文化除了继续抓好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不断充实、提升制度文化外,还应该从生态校园、教学校园、健康校园等几项工程来继续加以深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生态校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数字校园体现的是先进技术,健康校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要用文明、自然、先进、健康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一)生态校园

与地方政府共建学校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既能成为专业学科的科研与实习基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示范工程。一举三得,集约化投资,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应是示范者,推广者。

生态校园建设内容包括:①节能、环保材料使用。②废水、垃圾处理与应用。③自然能源利用。④人工湿地,营造小气候环境。⑤生物多样性。⑥环境意识培养。⑦绿色办公。

(二)数字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程度及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应在硬件基础配备,信息建设及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数字校园代表着学校管理者的追求、理念,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断超越别人,走在时代的前面,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文明,以身示范、推动潮流。

(三)健康校园

健康校园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失去健康的校园是永远不会和谐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青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和健康问题,并提出要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对待,这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问题。

四、建设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指导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

要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领导作风;勤勉向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德高学厚、爱生敬业的教风。将依法治校与民主办学相结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意识;倡导敬业、向上、团结、互助、知校、爱校、荣校的风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平等互敬、尊师爱生、扶弱济困、谦和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勤俭节约;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力宣传、普及、输出先进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服务社会,反哺人民,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与企业鱼水交融,休戚与共,形成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塑造出与校园和谐相适应的人本精神,那就是以“实”为魂

1、学生“五实”

(1)品德上唯实。不唯上,不唯书,有主见,有志气,有人格。

(2)作风上踏实。认真,不张扬,一步一个脚印。

(3)为人上诚实。言必信,行必果。诚恳实在,不矫言枉语,不哗众取宠。

(4)事业上厚实。宽口径、厚基础,知识面广,技能扎实。

(5)体魄上壮实。体质好,强壮、结实,心理健康,吃苦耐劳,有毅力,有韧劲。

2、教师“四实”

(1)坚实的事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决心、有志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求实的科学观。学问上严谨,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远离学术不端行为。

(3)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归纳 总结 、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4)充实的知识储备。愿意学习,会学习,不断充电,对新知识总是有兴趣,求知欲强,并能不断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干部“三实”

(1)忠实。忠于职守,忠诚于事业,为了学校的利益、为了全体师生的利益有甘心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务实。工作作风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推诿扯皮,不高高挂起,不得过且过。办事高效,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3)朴实。服务真诚热情,待人纯朴、实在。表里如一,上下一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实做事,真实做人。

(三)不断探索和谐校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运行状态进行即时调节,有效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各种力量良性互动。

1、动力机制

通过深化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重点是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工作激情,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全力的支持,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创造促和谐、以和谐促创造。

2、利益均衡机制

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当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群体差异就会有消除差异的诉求,就会有矛盾,就会产生不和谐。所以,应该抓住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减少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要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千方百计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能享受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3、公平机制

只有公平才能服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效率。高校中的成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较强,所以应该保证校园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各类群体中消除隔阂与障碍,才能形成向心力与合力。

【参考文献】

[1]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97.

[2]杜俐,邢巨娟.树立正确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5(3):12-13.

[3]朱光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47-50.

[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宇飞,赵春风.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08(3):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毛概小论文模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为《毛概》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所以,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重要意义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意义;举措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63-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

各个国家对自己的价值体系,及其所支撑的价值体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价值体系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性。这个鲜明性就是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社会主义”4个字,这是带有定性的四个字,说明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其他社会制度所倡导的那种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性。社会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或者称之为多元。今天在我们国家,由于改革开放搞了30多年,实际上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已经是多样化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推动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可以起引领、导向的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论述当中,可以看出它的内涵包括4个层次、5个方面。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最低层次是基础层次,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广泛性来看,它也包含着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包容性很强。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在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

5.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中,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文化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舍此,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地表现和发挥作用。但是这种建设还只是文化载体的建设,还必须注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灵魂。软实力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的约瑟夫·奈说过,不能把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或软实力载体相混淆,不能把美国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仅仅理解为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和牛仔裤,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和政治价值观中。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不用担心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这些话也提醒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能仅仅满足于改进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和政绩,而必须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把文化的载体建设和灵魂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举措

1.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古人说:论先后,知为先。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提高创建水平,使人们时刻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和熏陶,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就是领路引导,干部应该先行一步。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为群众作出榜样。

3.坚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使之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4.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重视引领好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必须及时了解思想理论领域的各种倾向性问题,认真分析各类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现实影响、形成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 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 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3] 刘伯强,郑杰.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人民论坛,2013,(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深化教学改革是毛概课程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对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构建有效毛概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1500字毛概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1500字毛概论文范文篇1 学校给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让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成果。 大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是我们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会决定这个人未来一生的走向。如何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都需要依靠自身的认识论与 方法 论来做出判断。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科学的人生目标的实现。实事求是作为一种思想路线,它是科学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从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以及基本内容的解读中看到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方法对我们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大学阶段甚至更早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向。未来的路如何走?选择的工作是什么?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如何的看待自己成功与失败?这些都需要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设计人生,如何规划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才能保证我们的期望与判断是合理的、科学的,是符合社会的客观实际条件的,是具备成功条件的。尊重实际,不带主观随意性,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应该掌握辩证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是科学的、正确的。 回忆过去的道路,我们的人生被太多的人设计。有各种各样的人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应该如何抉择。有些意见我们可以借鉴,但也仅仅是借鉴,生活的道路还需自己去走,只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形成自己的判断,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指导。从实际出发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目标,不断进行 总结 和调整,以期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实际,最客观、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成长道路。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得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决不能在思想上走错路。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必须要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牢牢的把握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以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学习和坚持中国法制精神。 另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好这门课程是有利于我们 考研 究生的,有利于我们在研究生考试中得到一个很好的分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无论如何,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容忽视。 1500字毛概论文范文篇2:《浅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精髓》 摘要:毛泽东的最大成绩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邓小平的突出贡献是把“解放思想”包括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来,并且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然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本质上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我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的新的概括,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本质特征 粉碎“_”后,中国该走向何处,在这艰难的时刻,邓小平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党思想路线。这种提法也得到了全党的普遍认同。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 报告 中再次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2]两代领导集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给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我认为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含义。 实事求是,本是古代 成语 ,源于“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指史料古籍整理中的严谨治学态度,在中国哲学史上不具有普遍哲学意义。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重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他说:“‘实事’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3]实事求是成了科学概念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原则: 第一,认识的科学性。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必须按世界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从呈现的联系中把握世界,而不要附加任何主观想象的东西。 第二,认识的辩证法原则。这是指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的这一辩证法。 第三,科学的认识作风。这是指思想和实践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是针对主观主义、 经验 主义和本本主义而言。 解放思想的含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禁令和枷锁的束缚,采取僵化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固定不变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的就不能做,最终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思想水平停留在过去陈旧的理论阶段,看不惯新生事物,对任何新鲜的东西持拒绝、排斥和抵触的情绪,使整个思想界学术界呈现出“禁若寒蝉”、“鸦雀无声”的沉闷局面。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禁锢、僵化和保守而提出来的。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是一回事,从本质上讲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各自所讲的内容不同。解放思想是想不想和能不能冲破思想的禁锢、僵化和保守的问题,而实事求是是指人们用什么样态度、想法和作风认识事物。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二个不同的判断。前者是关于主体对对象之意义所持的主观态度判断。后者是对客观的事实的判断,即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内在的规律。 第三,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实事求是是以客体及其本质为目标取向,突出了客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解放思想是以主体及其素质为目标取向,强调的是主体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主体获得解放。 由此,我们断定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是有区别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从事物发展的过程看,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在: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如果不从思想的禁锢、僵化、保守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敢地闯,大胆地试,就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不能把握和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就不能实事求是。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作风,即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否则,解放思想就会走到反面。1958年的大跃进这一段历史提醒我们,解放思想不是想入非非,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受到严厉地惩罚。 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把二者并提的哲学意义 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为我党的思想路线不仅仅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哲学意义。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上升到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成为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众所周知,人的认识受人的精神因素的制约。人的精神因素包括:(一)人的知识结构水平。(二)人的 爱好 。(三)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其中,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对人的认识的制约作用最大。人们的思维定式不同,实践活动的结果也不一样。 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要受人的思想精神状况的制约。人的精神状况的好坏,思想水平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认识水平的好坏高低。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突出了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强调了主体的经济状态,精神条件的重要性。提倡在无任何禁令枷锁下,也要不断解放思想,这是无止境的。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只要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须解放思想,反对僵化,这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阶级尤为重要,否则就会亡党亡国。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给党的思想路线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局面,成功地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猜你喜欢: 1. 大一毛概论文3000字以上 2. 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生毛概论文3000字 4. 关于四个全面的毛概论文3000字 5. 毛概论文题目大全 6. 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毛泽东思想概论》(简称《毛概》)作为当前高校“两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渠道 。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原则、思路和 方法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校园;建设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协调发展、制度建设、和谐 文化 、社会管理、社会活力、党的领导等八个方面的内容,立意高远,指导性强,是我党在抓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又抓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党、我们国家和民族建设与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和谐校园与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政府一样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和谐校园难以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讲,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有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 教育 是其中一项,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完成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没有和谐的校园是不可能的。和谐校园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试验场和样板间。

二、建设和谐校园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自本质优良, 爱岗敬业 的各个方面、各个专业的人。建设和谐校园为的是校园里的人,靠的也是校园里的人,只有把党政工作的重点放在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用好人上面,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必须把协调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集中优势资源于一点,求得重点突破,占领学术制高点,以此为基础提升学校的影响与地位,再牵动 其它 学科的发展是必要的。一旦有了突破就要借势发力,兼顾并带动其它学科,否则时间长了势必造成更大的不协调、不平衡,也就是不和谐。

(三)坚持制度建设原则

和谐的环境要靠和谐的秩序来维持,而和谐的秩序来自于科学合理的 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形成公平正义的根本,而公平正义又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必须重视制度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要管理内容,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四)坚持推陈出新原则

和谐是指在各种关系、各种利益、各种矛盾处于对立统一之下的一种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是非动态的也就是各自都不再变化,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样和谐是毫无价值与毫无意义的。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解决了旧矛盾、旧问题后又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这才能发展,才能够进步,才能够维持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不提倡无原则、无发展的和谐,和谐不是妥协。

(五)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和谐社会涵盖全社会方方面面,而和谐校园也包含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就像一张网,如果有一点缺乏,那么这张网也不会发挥网的作用。和谐是大家的事,那么就应该由大家来做,和谐就是大家都来说话,只有共同建设,才能够建设和谐的事业。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应包括以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以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以及学校的师生员工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 思维方式 、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内在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可以折射出一个学校的传统、个性、意志,对外则体现一个学校的气质、形象,形成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校园文化除了继续抓好以建章立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不断充实、提升制度文化外,还应该从生态校园、教学校园、健康校园等几项工程来继续加以深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生态校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数字校园体现的是先进技术,健康校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要用文明、自然、先进、健康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一)生态校园

与地方政府共建学校环境绿化、美化工程,既能成为专业学科的科研与实习基地,又能成为地方政府的生态示范工程。一举三得,集约化投资,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也应是示范者,推广者。

生态校园建设内容包括:①节能、环保材料使用。②废水、垃圾处理与应用。③自然能源利用。④人工湿地,营造小气候环境。⑤生物多样性。⑥环境意识培养。⑦绿色办公。

(二)数字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程度及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应在硬件基础配备,信息建设及推广应用上下功夫。数字校园代表着学校管理者的追求、理念,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不断超越别人,走在时代的前面,代表着先进、代表着文明,以身示范、推动潮流。

(三)健康校园

健康校园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失去健康的校园是永远不会和谐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青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和健康问题,并提出要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来对待,这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问题。

四、建设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有关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指导和谐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

要形成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领导作风;勤勉向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德高学厚、爱生敬业的教风。将依法治校与民主办学相结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意识;倡导敬业、向上、团结、互助、知校、爱校、荣校的风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平等互敬、尊师爱生、扶弱济困、谦和宽容的人际关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倡勤俭节约;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谐的内部环境;大力宣传、普及、输出先进科学知识、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服务社会,反哺人民,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与企业鱼水交融,休戚与共,形成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塑造出与校园和谐相适应的人本精神,那就是以“实”为魂

1、学生“五实”

(1)品德上唯实。不唯上,不唯书,有主见,有志气,有人格。

(2)作风上踏实。认真,不张扬,一步一个脚印。

(3)为人上诚实。言必信,行必果。诚恳实在,不矫言枉语,不哗众取宠。

(4)事业上厚实。宽口径、厚基础,知识面广,技能扎实。

(5)体魄上壮实。体质好,强壮、结实,心理健康,吃苦耐劳,有毅力,有韧劲。

2、教师“四实”

(1)坚实的事业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决心、有志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2)求实的科学观。学问上严谨,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浮躁,远离学术不端行为。

(3)扎实的基本功。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归纳 总结 、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4)充实的知识储备。愿意学习,会学习,不断充电,对新知识总是有兴趣,求知欲强,并能不断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3、干部“三实”

(1)忠实。忠于职守,忠诚于事业,为了学校的利益、为了全体师生的利益有甘心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务实。工作作风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推诿扯皮,不高高挂起,不得过且过。办事高效,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3)朴实。服务真诚热情,待人纯朴、实在。表里如一,上下一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实做事,真实做人。

(三)不断探索和谐校园的发展机制

对大学运行状态进行即时调节,有效协调各种关系,促进各种力量良性互动。

1、动力机制

通过深化学校的一系列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重点是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力与工作激情,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全力的支持,创造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创造促和谐、以和谐促创造。

2、利益均衡机制

民不患贫而患不均。当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群体差异就会有消除差异的诉求,就会有矛盾,就会产生不和谐。所以,应该抓住广大师生的共同利益,减少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要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保证,千方百计让全体师生员工都能享受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3、公平机制

只有公平才能服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效率。高校中的成员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较强,所以应该保证校园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只有在公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在各类群体中消除隔阂与障碍,才能形成向心力与合力。

【参考文献】

[1]章成斌,吴代莉.浅析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误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4):97.

[2]杜俐,邢巨娟.树立正确荣辱观,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5(3):12-13.

[3]朱光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47-50.

[4]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宇飞,赵春风.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安顺学院学报,2008(3):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