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书法教育》
摘要:明清官方书法教育内容以晋唐名帖为主。通过科举书判与铨选制度实际规定了当时书法教育的教学目的与风格指向。晚清碑学。的产生与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为书法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刻帖的发展、清代碑拓的流传都为当时书法学习拓宽了取法范围,同时书法教育著述的出新和教学方法的演进亦推进了书法教育的发展。明清时期汉字书法的域外教育尤其是对日本的传教成果影响深远。
关键词:明清书法; 书法教育; 组织形态; 书法教学内容
书法以其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传承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思想文化,又以视觉艺术的呈现形式传承了民族独特的艺术传统,还以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进行了物质文明的历史传承,有学者认为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书法教育就是传承文化核心的方式与手段。古代书法教育研究是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基础,在目前书法教育史研究尚显薄弱之时,进行明清时期的断代研究尤具意义:这一时期集历代书法教育之大成,上承古代书法教育的传统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下启现代书法教育的新兴思想和教学方法,既是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总结时期,又是现代书法教育的滥觞时期。对此一时期书法教育进行研究,无疑将有助于复原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亦有益于揭示中国书法传承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当代书法的教育、传承提供历史借鉴。
一、明代的书法教育
在明朝立国之前,即元至正二十五年就将应天府学改为国学,创建了中央最高学府,又于明洪武十四年改建国子学于鸡鸣山下,次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永乐元年另设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明正式迁都北京,将原京师国子监改为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则为京师国子监。明朝便有南北二个国子监,由此,逐渐形成了明代官学中的书法教育制度。除学校以外,明代具有书法教育功能的官方机构还有内阁中书科和翰林院。至明中叶,书法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涌现出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一批杰出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
由此可见丰坊对两种书风提出直接批评,一是以当朝沈度、姜立纲为代表的毫无生气的台阁楷书,一是以张弼、李东阳为代表的毫无古法类于野狐禅的草书。类似上述客观而精辟的论述,正是明中叶以后对书坛时弊拨乱反正思想的具体反映,这种思想表现在书法教育著述当中则更具有深远影响,难能可贵。
刊书与刻帖的昌隆嘉靖、万历年间,图书刊刻尤为昌隆。据分析明人刻书总数应逾万种,其中明人著述过半,当时江南市井文学繁荣,万历以后刊印了大量小说、戏曲等书籍,福建建阳、江苏金陵、安徽徽州、浙江武林等地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书坊。明代修书事业兴盛,字版书刻工作繁重,对书法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在客观上也成为刺激书法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刻帖对明代书法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初期,刻帖渐旺,中期之后更盛。明代刻帖以私帖为主,官方刻帖,远不及宋代。时人得见了许多秘藏的历代书法珍品,为当时书法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范本,在法帖教育发展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了有明一代许多著名书法家。
二、清代的书法教育
(一) 教学组织形态的多元化
清代的官方书法教育机构主要有国子监太学、县学校及书院虽然对书法教育仅停留在实用所需的层面上,民间书法教育主要包括家学庭训、私塾课徒及书院教学三种模式展开。海宁陈氏家族收藏甚富,董其昌曾在陈家教书多年,并留下了许多墨宝。此外,钱大昕在苏州紫阳学院、何绍基在济南泺源书院及长沙城南书院、张裕钊在保定莲池书院讲授书法名极一时。
(二)馆阁体、碑派书法和篆隶复兴
科举考试及馆阁体的流行、碑学兴盛及崇碑书风的兴起,正是由于科举重书,所以清代学书之风极盛,促进了书法普及教育的广泛展开,同时,由于清代以科举应试为目的的书法基础教育广泛施教,到康熙时期西学的传播达到了鼎盛,到了雍正、乾隆时期,清政府缘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加强了思想的统治,大兴文字狱,同时又禁止了西方传教活动。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于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出现了转向,学者们把研究的范围集中到了文字学。
(三)教学的演进和誊录的刺激
由于当时出版业的相对落后,抄书、写经成为民间获取、保存图书的主要手段,加之中央政府及各省督巡抚、学政、布政司等需要大量擅楷书者。所以文人即使科举落第,倘若擅书,就可以抄书谋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清代书法教育的发展。
综上可知,对明清时期书法教育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时期教育政策、制度,乃至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的规定都对书法教育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水平有制约作用。
第二,包括科举、铨选等在内的任官考核制度对书法教育的社会认同有导向作用。
第三,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审美风尚对书法教育的取法范畴、风格特点、评判标准等具有规范作用。
第四,书法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教学研究成果对书法教育教学思想、方法、手段,乃至于教学效果等都有推动作用。
第五,碑帖拓本、名家墨迹的传拓、收藏以及图书刊刻的隆兴等都对书法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第六,域外别传以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书法教育的推广亦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中国书法艺术本身的属性和特点决定了书法教育具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基本特点,诸如学校教育等师徒授受方式的授课教育即为具有显性特征的书法教育; 由书法教育著述及碑帖拓本、名家墨迹等的流通、收藏、传习而产生的法帖教育即为具有隐性特征的书法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王世贞.艺苑卮言[K]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3]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K]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4]施蛰存.北山谈艺录[K]北京:文汇出版社,
[5]丰坊. 童学书程:楷书[K]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6]黄云眉.明史考证( 二)[K]北京:中华书局
书法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书法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水平高、技巧能力强的书法人才。书法教师不是随便一个会写几个字的人就能胜任,一个合格的书法教师应该具有临摹创作、理论分析、教学技巧三方面的能力。学校应检查、督促、培养书法教师向这些方面提高水平。书法教师要具备书写、理论和教学这三方面的能力,必须通过长期学习才能达到,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选送书法教师到专业院校进修培养,同时应当视书法学科的特殊性,在科研成果奖励方面,除了教学成果、论文之外,书法作品加参市级以上展览应算是科研成果加以奖励。
在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书法艺术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是书法教育的摇篮,目前,小学几乎都开设书法课或书法第二课堂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然而,当代书法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电脑的普及,使书法教学显得更加艰难。在此,我作为小学生的书法启蒙老师,试对自己在书法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方案。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一
新课程教学改革对我们每位教师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让自己的教学能符合学校提出的“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要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理化教研组的全体同仁共同摸索、共同研究、共同修正,集思广益,特总结了我校理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形成文字,以供各位同仁参考,同时请各位指正。
一、 明确目标、以标导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学习内容
1、教师在课前吃透教材,将学习内容以学案形式呈现。我校的备课都是以集体备课为主,但是每位教师所带的班级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对于学案的使用,学校严格要求每位教师要对学案进行二次备课,即针对各自所带学生的特点,对学案中的内容进行修改、增删、以增强学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边看边思,反复推敲,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并做出标记,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
3、在自学基础上,完成学案中的问题。
此环节建议在课下进行,也可以课上进行,但时间不可过长。
二、小组合作,组内自学、讨论,当堂展示。
1、教师指导组长开展小组讨论,在小组充分讨论和准备的基础上再到全班进行展示。这个环节要顺利进行,小组长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辅导,对小组合作学习也要训练有素。
2、在学生交流(或展示)过程中教师注意对本节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与分类,以便于教师在新授课中集中讲解.这个环节要求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倾听各个层面的学生的声音,而且要观察各层面学生的表现,并且对捕捉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快速确定出现问题的原因,为下一个环节的精讲巧练打好基础。
三、精讲巧练,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梳理知识体系,形成条理。
1、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精选的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如可以利用实验进行的探究性问题应该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进行推理和验证)。对于展示情况展开质疑释疑,注意捕捉学生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和点拨,保证展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2、学生整理学案、理解记忆。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或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或实验结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整理完善本模块的知识系统。
四、当堂训练,适时点拨,反馈知识掌握情况。
1、下发《当堂训练》,并对学生分层提出要求,及时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
2、每个学习小组根据教师下发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注意:生教生,生帮生,生查生,由小组长调控管理。
3、教师巡堂指导。
五、规范作业、强化监控,分层次完成《课后训练》中的题目,要求:
1、独立完成基础知识点
2、交流讨论完成综合点、难点
3、对所做的题目反思:思考并找出所做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做到“做有所为”——知道教师出这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并记录于反思本。
六、知识检测与矫正。
1、检测:下发本节分层次的检测题目,学生选择其中适合于自己的题目作答。
2、矫正:教师查组长,组长查组员;教师教组长,组长教组员,组员教组员——师生互动。
3、教师订正出现问题的知识点。
注意: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以边梳理知识体系边进行有关的练习、讲评等活动,达到及时巩固之效;也可以先梳理后进行有关练习、讲评活动;还可以先提供一些层次渐进的练习,在练习的讲评活动中梳理知识体系。要根据实际内容进行安排。
另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只有“变”才会显示出灵活性,只有“变”才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变”才会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会更具有创造的活力。正如魏书生所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一种基本模式。基本情况如此,情况有变则变。如果自己眼界比去年开阔了,学生基础比去年坚实了,学习积极性比去年高了,那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必须随之改变。”这应该是我们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所持的科学态度。
总之,高效课堂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要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要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要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要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导向。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学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学知识。少做无用功。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二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行,物理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领悟物理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应对问题、探究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将来实际工作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小组合作 激励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65-01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是按学生学业成绩、能力水平和学习内容等因素合理搭配分为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及完成情况作为奖励依据。我国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性和促进性学习,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已经比较多地运用在我们物理课的教学实践中,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模式[1]、杜郎口中学的以“自学+合作+探究”为主体思想的“三三六”教学模式[2]、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等。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者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在本校初中物理教学中采取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建立动态小组
1.合理分组
小组成员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要求每位成员都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一般半个学期重新编组一次。重新编组时,全班评选出组长,再由组长与组员双向选择,以便推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同时把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广。
2.明确小组内任务,“共同目标,责任到人”
合作学习小组应当根据具体任务进行适当分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个人任务,他们在合作学习时才会有集体责任感,有合作意识,才会积极地互动 互助,只有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个人任务,他们在合作学习时才会有个人责任感,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明确教师角色
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角色定位是否准确,是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影响到学生只是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一个“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和帮助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合理评价,反馈学习
对小组合作学习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有利于提高各小组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进行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注重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对学习过程评价时,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如小组成员是否都有合理分工并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是否与其他组员良好沟通、合作等。教师用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信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激励。
二、合理的物理导学案是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依据
作者所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以学案导学为载体,在导学案引导下学生先独立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讨论,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可以适时点评、激发学生思维。导学案的编写主要遵循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原则[3],包括如下要素:教学目标、探究导学、课堂达标、课后提升。在每一节新课进行的提前一天或当天,发给学生以供预习。借助导学案,学生可以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则要注意以学定教、灵活使用,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调控,努力做到只讲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好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创设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环境,让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来,并协调学校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潜力,实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网上经验交流
[2]毕景刚. 关于“杜郎口风暴”现象的思考[J]. 教育探讨,2008(9):26-27
[3]李新乡,张军朋. 物理教学论(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 212-214
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论文
导语: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论文有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是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之一。数学教师在每节数学课结束之前,应及时提醒学生做好下一节数学课的预习准备。下面是我分享的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论文,欢迎阅读!
论文摘要: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教学水平进行了新课程教学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及方法,创造数学教学高效课堂,以达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将简要分析,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好地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 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教学经验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同时,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并重视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需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数学教学课堂的问题,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数学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教与学的基本组织方式,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及锻炼数学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非常低。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数学教师只有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才能改善以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曾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但是创造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而且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师生之间需要围绕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这种信息交流活动是以情感为载体,以彼此的信任为基础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勇于打破数学教学沉闷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更加了解彼此。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在数学教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全部的课堂学习任务。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学科,由于这个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个学科的知识相对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由于难以接受数学知识的难度,表现出反感、抵触的现象。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现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至关重要的事。著名学者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就会逐渐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改变过去对待数学学习的消极态度。
3.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现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鼓励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其真正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并学会如何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
二、明确数学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对初中数学目标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表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因此,在初中整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并紧紧围绕数学教学目的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数学教师应认真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总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专业能力积极地探究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通过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改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对改进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其次,数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选择活泼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另外,数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前的备课,选择兼具严谨与活泼的教学结构,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不断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数学教师还应注意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中付出一定的努力,锻炼其自身的意志力。
三、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不断的教育实践活动表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自身有着独特的逻辑思维能力,学好数学需要发挥老师的点拨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构建数学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尽量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与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索。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挥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并帮助学生树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划分学习小组与讨论小组、加强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1.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是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之一。数学教师在每节数学课结束之前,应及时提醒学生做好下一节数学课的预习准备。对于如何进行充足的预习准备,数学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明白预习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提前了解,学生事先对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简要的浏览,在对新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后,再认真分析一下新知识的构造原理,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好标记,留在下一节数学课堂中从老师的讲解中寻找答案。这种预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老师的讲解,无形中就会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力及培养其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划分学习小组与讨论小组。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划分学习小组与讨论小组,实现优化学生组合的目标。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性和、性别以及成绩,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合理地划分为五人到八人的组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数学问题,逐渐提高学生间合作的能力,并在不断的问题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之可以更好地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
3.加强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
划分学习小组与讨论小组,实现了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并逐渐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是为了避免划分的学习小组与讨论小组在探究学习中存在问题,加强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成为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强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之前,数学教师应明确当堂数学课程的学习任务及合作学习的有关流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和完成学习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数学探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因此,加强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是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事项之一。
4.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创造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对于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十分有益。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小组内形成帮差优扶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奖惩。对于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提出一定的表扬,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数学课堂学习态度不认真及不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在鼓励其参与学习的基础上,耐心地劝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并取消其所在小组的优秀小组竞争资格一周,激励其奋发学习,和小组其他成员为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努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创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只有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才能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其次,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潜心钻研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积极地创造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能力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何亚男。初中高效数学课堂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2]王明哲。初中数学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0)。
[3]陈淑燕。浅析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
[4]陈燕萍。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农家科技,2011,(04)。
[5]邱琼。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实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一、“潜心会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二、“精心巧设计”——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又如我在银川听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三、“灵活用方法”——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二)、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六)、以趣结尾,余音缭绕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一、现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概述
自古以来,汉字的认知与书写教育便一直是学子们的必修课程,在《周礼》《说文解字叙》《唐六典》中,对此相关内容俱有记载。强调以字书与正体学习为主,尊崇规范、齐整、美观是官方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清季,受西化影响而产生的新学制得到了行政机关的大力推行。1902年以后,从清行政机关陆续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
中可以看到,学习书法已被纳入到了“小学堂”?的教育之中。例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的《钦定小学堂章程》第二章《功课教法》提到,高等小学堂第二年便有“习字”课程,内容包括“楷书、行书,兼习小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的《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第二章《学科程度及编制章》明确要求,高等小学堂学生必须“习楷书,学官话”,教学内容系于“中国文学”科内。民国时期,革故鼎新,吸收西方的制度与理念成为一时的潮流。在这个大环境下,初等教育体制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书法教育也被更广泛地纳入到了新式学校中去,民国行政机关教育部对于书法教育的具体内容及目标均有详细的规定。比如,1913年教育部一出台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将书法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日用文字及普通文之书法”,明确提出“书法教学是‘国语’教学的一部分”,“书法所用字体为楷书及行书”。在中学阶段,书法教学亦被纳入国文课中。1929年和1932年,教育部两次改定初中课程标准,其对于书法教育的具体要求是“书法指导:课内略微说明用笔、结体及书法源流大意等,课外及假期中临摹大小字,先求整洁,次及美观,笔记与作文簿均需缮写整齐,并制止使用破体字,随时予以考证指导”。从目前可见的大量资料来看,民国行政机关教育部无论从宏观的学制布局,还是微观的教学内容安排,均对中小学书法课程作了详细而全面的规划。只是可惜在政局动荡、国运危殆的年月里,这些规划很难实施下去罢了。其基本方思路还是延续了古代书学教育的理念,即书法课的基本定位为规范汉字的美化书写,教育目标也主要是为了致用于世。需要说明的是,从现有资料看,民国时期的中小学书法课并没有在“艺术性”方面有过多的要求,“整洁”与“美观”是其教育的主旨。
因此,让孩子们从小把字写好很重要。”这一指示得到了教育部的部分落实,为此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小学生写字训练的通知》。《通知》下发以后,一些地区对写字课的训练是有所加强的。但是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尚处于复苏发展时期,各地的文化教育基础也是良莠不齐,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持续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总体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状况并不乐观,其破冰之旅直到新世纪初方才起航。
二、教育部新政的出台
经济的繁荣是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21世纪初,教育部没有正式发文之前,在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书法课已经悄然得到局部普及与推广。地方成功的先行举措得到了越来越多高层人士对书法教育的关注与认可。2009年以后,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苏士澍、吴为山等委员数次对“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提出了强烈的呼吁。地方的试点与委员的议案最终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极大重视,在2011年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贾庆林明确指出了大力发展“中小学书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此后,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更是将中央领导的指示落到了实处。2011年8月,教育部正式向全国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与此《意见》相配套,2012年初,教育部出台了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为了对《新课标》中有关书法的内容作出详细的说明,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还专门组织专家讨论并编写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2013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这一《指导纲要》。《指导纲要》对于当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纲领明确阐释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与要求,并对书法课上的法书范本作了细致的规定。仔细解读《指导纲要》,可见贯穿其中的四条基本教育理念:即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根基是汉字素质教育、强化书法的传统文化内涵、重视汉字书写的共性美,以及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书法美。这四条理念我们今后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支撑。
三、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育部系列文件下达之后,各地中小学在现有基础之上,大多设聘了专任书法教师,并开设了书法课。和前二十年相比,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整体氛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变化,关注并重视书法课的风气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于此同时,全国近百家出版社也在“政策蛋糕”的吸引下,开展了中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工作。如此超大规模的教材编写,恐怕在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是通过较为广泛的调研,我们认为当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由于尚处于磨合研讨阶段,因而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必对将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硬件的角度来看,问题集中在师资、学习场地、学习材料等方面,其中师资的问题最为突出。
我们发现在文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师资的达标率(在岗人数与技术水准)较高,而经济欠发达、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地区,书法教师的达标率则较低。
为此,各地教育部门除了人员编制的扶持外,一些高等院校还纷纷承担起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重任。
例如,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自2012年起,便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培训工作。经过多期的课堂教学、技术训练与理论研讨,数百位书法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此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等高校院系也有相应的举措,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客观而言,由于教育部政策下达的急迫而带来的人才培养与需求的不对等性,中小学书法教师的缺口将在近几年内一直存在,该问题也亟需得到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书法专业院系的重点关注。
和硬件相比,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软件问题更为突出,这些问题涉及教育理念、目标、途径、方法等诸方面,从一定角度来讲,倘若软件问题解决不好,中小学书法发展前景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认识层面,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书法课的定位。要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目标定位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的目标与出口又在哪里等都需细致思考。从《指导纲要》的精神看,书法课与语文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联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识字与书写的紧密联系。在古代,文字的“识”“书”教育是完整的。但在今天,由于现实环境中各种外因的影响,“识”与“书”这种原本很紧密的关系被割裂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常会发现当前的语文识字教育与传统书法之间的不少尴尬——笔顺的问题就很有代表性。目前公布的汉字笔顺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和“先中间后两边”,这一顺序的确立主要根源于汉字传统的书写方式,另一方面则与新中国成立后几次公布的简化字方案有关。由于文化传承的原因,书法创作中的绝大多数笔顺是与规范汉字相一致,但还有一些特例。比如“左”与“右”字,规范汉字是先横后撇,而在书法创作中,“左”是先横后撇,而“右”则是先撇后横;又如“方”字,规范汉字的末笔是横折钩,而书法则是一撇;再像“成”字,规范汉字起笔为横,而书法则是撇画。以上所举的还是楷书,如到行草书,笔顺的情况就更加复杂。在一些笔顺上,规范汉字与书法创作之所以会不一致,原因有二。其一,在书法创作中,古文字的传统精神还是得到了较好的保留,而规范汉字在这方面则要少了许多;其二,在书法创作中,艺术性是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因此在遵循汉字共性美(匀称和谐)的基础上,书家会力求展现汉字书写的独特美感。基于此,书法作品在笔顺、笔形、笔势、部件诸方面都会与规范汉字有一定的不同。以部件为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有个“泉”字,该字“白”部(在古文字中像岩石的形状)中一横,和左右两竖都挨不上,是孤零零的一个短横。这样的写法如果在出现在语文生字课上,那绝对是错字。汉字的艺术性处理只是“识”“书”联袂过程中的一个问题,而在书法作品中的众多异体字更是在讲究规范的语文课堂亟需规避的。文字异体对于我们研究汉字与进行书法创作是非常好的材料,但对于中小学(尤其是小学)书法教学而言,却未必是一件好事。在调研中,我们常会听到书法教师们的“抱怨”为什么“墓”字下面非要加上一个点?尽管在教材上已经对此做了“释字”说明,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询问“加点”的问题,又需费多少口舌才能说清楚。还有一些书法教师(主要是语文教师兼任)向我们反映:上午语文课刚刚给学生讲了生字的规范写法,而下午的书法课上却出现了“尴尬”的例字,这实在是件棘手的事情。
这些“尴尬”其实完全可以从教育定位上加以规避。书法课(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辅助和服务于语文教学。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书写出规范而有美感的汉字,这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所以,我们并不提倡在书法课上过度夸大汉字书写的艺术性与个性特色,这一点也与《指导纲要》的精神相违背。基于此,我们在编写书法教材,或是讲解古代法帖例字的时候,也务须紧紧围绕着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标》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常用字表》去入手。对于古代法帖中出现的大量异体字,建议在教学时最好慎用。但是,书法课也绝不等同于语文写字课。中小学书法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强调汉字规范书写的基础上,兼顾汉字书写的艺术性。如果书法教师仅仅知道了规范与死板的美观,而对于汉字书写中的艺术性没有了解的话,那他的书法课一定不能达到规范与艺术兼顾的教学目标——上述笔顺以及“泉”字等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第二,强化范本的共性美。《指导纲要》明确提到了“适度融入书法审美”的要求,什么是“适度”?质言之,就是书法美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在《新课标》中,也曾提到了有关培养学生汉字修养的问题,其要求“初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结合这两个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部对于汉字书写美教育的一个思路:从初步的汉字形体美到书法艺术的共性美,再到书法艺术的'高级审美(个性神采)。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不管是教材编写还是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都会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对于汉字基本知识的了解实在需要加强。文字素养是语文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太学中,学生们仔细研习古籍经典之前,《说文》的基础是一定要打好的。研习《说文》,可以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形、音、义之美,进而有益于其进一步理解与研究文献。但在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减负等原因,有关传统文字的不少知识已经不在语文课的讲授之列,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对于汉字形体的“六书”常识,不甚明了,对于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与形态,也是知之甚少。由于缺乏了这类基本的文字常识,我们的学生自然不能准确地了解汉字的形体美,进言之,又如何让他们去理解和表现书法艺术美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寸”在“六书”中是一个指事字,作为指事符号的短线表示右手腕关节的位置,这个指事符号在隶书与楷书中变成了点画,但其位置依然要对着横竖相交之处,这才是“汉字的形体美”。
如果学生没有“六书”的知识,恐怕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放置这一点画的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在书法课教学内容中应该适度融入汉字基本知识的讲解。
其二,对于书法共性美的重视与认识还远远不够。《指导纲要》推荐了13件临摹的范本和30件欣赏的作品,其目的非常清楚,临摹范本强调的是书法共性美的重点学习,而欣赏作品则为了学生提供了书法个性美的体验。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指导纲要》中提供的这13件临摹的范本,其实还是有可增减的余地,个别范本的个性特征还太鲜明,而一些颇具共性美特点的法书则没有列上(如颜真卿的《郭虚己墓志》等)。在书法课上,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书法的共性美,我们并不期望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书法家,但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汉字书写的基本的美感。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这种共性美的认识与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以教材为例,我们都知道系统性和科学性是编写教材必需遵循的原则,它们分指这门学问的共通性与严密性。但是现在许多的中小学书法教材,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选取范本的共性典范不够、体例不尽一致、编写用语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教材尚且是如此,我们的基层教学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们建议在后续推出的教材或是教师用书中,一定要有一本类似“汉字书写基本原理”这方面的书。有了这样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才会扎实而全面地了解汉字书写的基本美感。
第三,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书法的个性美。书法的个性美是共性美的艺术升华,也最能展现书法艺术的多彩魅力,因此《指导纲要》推荐了不少作品让学生去欣赏,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对于书法艺术美的审美体验,进而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编写教材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为学生讲析这些作品一定不要专就笔画、结构去就事论事。倘若斤斤于此,对于缺乏书法艺术实践的中小学生而言,实在是一件费解的事情。在调研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位教师为学生分析《张迁碑》的艺术美,他讲解得十分仔细,比如方笔、拙朴等。这些概念如果是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来听一定可以马上理解,但是坐在课堂下的中学生们肯定是一头雾水,他们根本不理解方笔到底好在哪里,拙朴又是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在哪里?其实就是一个专业知识的背景差异。因此,我们主张要使中小学生理解书法的个性美,一定要从文化背景的阐释入手,要让学生知道正是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才形成了书法艺术丰富多彩的个性美。这样的教学是一举两得的,既可以解决学生书法美的欣赏问题,又能够丰富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
四、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模式
根据《指导纲要》的精神,并结合实际调研的成果,我们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如下规划。在一、二年级阶段,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与生理结构的限制,因此书法课应该与语文课(可由语文教师兼任)密切挂钩,用硬笔书写规范而美观的汉字是书法课的主要任务。书法课的范字可以采用方正字库的方正楷体GBK。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汉字结构的美观上,可以采用启功先生“黄金结字律”的原理去讲解例字,并初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书写能力。在作业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中出现的成语,让学生用硬笔书法加以书写。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一、二年级与三、四年级的过渡与衔接问题。由于从三年级开始,学生需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增加一些诸如介绍毛笔的使用方法、经典楷书的名家名帖以及临摹书法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三、四年级也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过渡阶段。《新课标》规定,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由于涉及毛笔书法的临摹,我们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还是聘请书法专业毕业的教师作为专任人员。所谓“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实际上指的就是和一、二年级书法课的有效衔接,其“正楷字”可以仍旧以方正楷体GBK为标准。由于三、四年级的生字量很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常用汉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地运用汉字结构规律去书写美观的汉字,并可以加大作业的书写量(例如由一、二年级的四字词组扩展到一段文句等)。鉴于《新课标》中已经涉及了“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的科目,那么选用什么字帖作为临摹范本就尤为重要了。从传统的楷书学习来说,人们大多一般会采用“颜柳欧赵”这四位楷书名家的法书作为临摹的范本。但我们建议,在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楷书临摹的范本应侧重于共性美,而不能从个性鲜明的作品入手,例如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颜真卿的《郭虚己墓志》、唐人写经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在临摹步骤上,我们主张从楷书结构的细致模拟入手,而后逐步增加对基本笔法的理解。由于方正楷体GBK更多表现出一种汉字形体的规范美,那么一旦学生接触到具有艺术美的正楷字帖,则常常会向老师质疑:到底是规范美好,还是艺术美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对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着清晰的理解,给学生的讲解也须强调二者之间在层级上的差异。
五、六年级是小学书法学习的高层次阶段。
《新课标》规定,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其中精神,实际上是在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提高学生楷书的书写水平,其二,使学生具有一定书法美的欣赏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在五、六年级的书法课中,教师需要着力做好两件事情。第一,学生在三、四年级阶段已经对楷书书法的共性美有了一定的基础,那么在五、六年级阶段则应该拓展其视野,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及书法教师的专长,确定自己的主攻楷书经典碑帖。备选帖目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雁塔圣教序》《郭虚己墓志》
《颜勤礼碑》《神策军碑》《玄秘塔碑》《三门记》《胆巴碑》《妙严寺记》等。和三、四年级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五、六年级的学生不仅要会临摹,还要进行初步的楷书创作。书法创作是临摹的进一步提高,它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临摹能力,《新课标》中所谓的“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应包括楷书临摹与创作两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逐步为学生讲授书法创作的相关知识。第二,五、六年级的学生也应初步具备欣赏书法艺术美的能力。教师须为学生介绍欣赏楷书美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并通过具体的经典作品加以说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点培养学生感悟书法美的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
初中三年(七至九年级)的书法教育则是小学书法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小学书法教育着意于揩书字体的练习,初中三年则不能局限于此。《新课标》提到: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其意图非常清楚,即学生应学会临摹除楷书以外的其它字体的名家书法。当然,在短短的三年,要使学生遍临诸体是不现实的事情,因此我们认为在初中的三个年级,应该分别为学生介绍三种与楷书(唐楷)有密切关联的字体。这样既可以巩固小学的楷书训练,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在七年级,可以学习魏碑体书法,推荐作品有《元怀墓志》八年级则需学习行楷书,推荐作品为智永的《真书千字文》;在九年级,还可以接触一下隶书,推荐作品有《曹全碑》。在每一种经典碑帖的学习中,教师应该简明扼要地讲解这件作品在技法上的主要特点,并进而使学生对这种字体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在作业方面,教师则应采用少而精,注重实效的方法,以免因为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而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在初中三年的书法学习中,《新课标》还提到了“书法的审美价值”的观念,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因此,我们主张不仅要给学生解析这些经典碑帖的艺术美,还需简要介绍产生这些美感的文化因素,诸如书写工具、书家轶事、书史要事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文化之旅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五、结语
中小学书法教育是当前很热的一个议题,在国家文化战略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其相关问题意义重大。面对着这么喜人的局面,我们的决策者和实际操作者们一定要有一个长远规划的意识,从扎实有效、实际可行的角度出发,积极落实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精神。我们期待着以此为契机,国民的书写水准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汉字书写也将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展现于全世界。
书法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书法教师才能培养出知识水平高、技巧能力强的书法人才。书法教师不是随便一个会写几个字的人就能胜任,一个合格的书法教师应该具有临摹创作、理论分析、教学技巧三方面的能力。学校应检查、督促、培养书法教师向这些方面提高水平。书法教师要具备书写、理论和教学这三方面的能力,必须通过长期学习才能达到,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选送书法教师到专业院校进修培养,同时应当视书法学科的特殊性,在科研成果奖励方面,除了教学成果、论文之外,书法作品加参市级以上展览应算是科研成果加以奖励。
《明清时期的书法教育》
摘要:明清官方书法教育内容以晋唐名帖为主。通过科举书判与铨选制度实际规定了当时书法教育的教学目的与风格指向。晚清碑学。的产生与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为书法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明代刻帖的发展、清代碑拓的流传都为当时书法学习拓宽了取法范围,同时书法教育著述的出新和教学方法的演进亦推进了书法教育的发展。明清时期汉字书法的域外教育尤其是对日本的传教成果影响深远。
关键词:明清书法; 书法教育; 组织形态; 书法教学内容
书法以其所书写的文字内容传承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思想文化,又以视觉艺术的呈现形式传承了民族独特的艺术传统,还以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进行了物质文明的历史传承,有学者认为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书法教育就是传承文化核心的方式与手段。古代书法教育研究是中国书法史研究的基础,在目前书法教育史研究尚显薄弱之时,进行明清时期的断代研究尤具意义:这一时期集历代书法教育之大成,上承古代书法教育的传统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下启现代书法教育的新兴思想和教学方法,既是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总结时期,又是现代书法教育的滥觞时期。对此一时期书法教育进行研究,无疑将有助于复原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亦有益于揭示中国书法传承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当代书法的教育、传承提供历史借鉴。
一、明代的书法教育
在明朝立国之前,即元至正二十五年就将应天府学改为国学,创建了中央最高学府,又于明洪武十四年改建国子学于鸡鸣山下,次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永乐元年另设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明正式迁都北京,将原京师国子监改为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则为京师国子监。明朝便有南北二个国子监,由此,逐渐形成了明代官学中的书法教育制度。除学校以外,明代具有书法教育功能的官方机构还有内阁中书科和翰林院。至明中叶,书法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涌现出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一批杰出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
由此可见丰坊对两种书风提出直接批评,一是以当朝沈度、姜立纲为代表的毫无生气的台阁楷书,一是以张弼、李东阳为代表的毫无古法类于野狐禅的草书。类似上述客观而精辟的论述,正是明中叶以后对书坛时弊拨乱反正思想的具体反映,这种思想表现在书法教育著述当中则更具有深远影响,难能可贵。
刊书与刻帖的昌隆嘉靖、万历年间,图书刊刻尤为昌隆。据分析明人刻书总数应逾万种,其中明人著述过半,当时江南市井文学繁荣,万历以后刊印了大量小说、戏曲等书籍,福建建阳、江苏金陵、安徽徽州、浙江武林等地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书坊。明代修书事业兴盛,字版书刻工作繁重,对书法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在客观上也成为刺激书法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刻帖对明代书法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初期,刻帖渐旺,中期之后更盛。明代刻帖以私帖为主,官方刻帖,远不及宋代。时人得见了许多秘藏的历代书法珍品,为当时书法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范本,在法帖教育发展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下,孕育了有明一代许多著名书法家。
二、清代的书法教育
(一) 教学组织形态的多元化
清代的官方书法教育机构主要有国子监太学、县学校及书院虽然对书法教育仅停留在实用所需的层面上,民间书法教育主要包括家学庭训、私塾课徒及书院教学三种模式展开。海宁陈氏家族收藏甚富,董其昌曾在陈家教书多年,并留下了许多墨宝。此外,钱大昕在苏州紫阳学院、何绍基在济南泺源书院及长沙城南书院、张裕钊在保定莲池书院讲授书法名极一时。
(二)馆阁体、碑派书法和篆隶复兴
科举考试及馆阁体的流行、碑学兴盛及崇碑书风的兴起,正是由于科举重书,所以清代学书之风极盛,促进了书法普及教育的广泛展开,同时,由于清代以科举应试为目的的书法基础教育广泛施教,到康熙时期西学的传播达到了鼎盛,到了雍正、乾隆时期,清政府缘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加强了思想的统治,大兴文字狱,同时又禁止了西方传教活动。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社会条件已不复存在,于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出现了转向,学者们把研究的范围集中到了文字学。
(三)教学的演进和誊录的刺激
由于当时出版业的相对落后,抄书、写经成为民间获取、保存图书的主要手段,加之中央政府及各省督巡抚、学政、布政司等需要大量擅楷书者。所以文人即使科举落第,倘若擅书,就可以抄书谋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清代书法教育的发展。
综上可知,对明清时期书法教育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时期教育政策、制度,乃至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的规定都对书法教育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水平有制约作用。
第二,包括科举、铨选等在内的任官考核制度对书法教育的社会认同有导向作用。
第三,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审美风尚对书法教育的取法范畴、风格特点、评判标准等具有规范作用。
第四,书法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教学研究成果对书法教育教学思想、方法、手段,乃至于教学效果等都有推动作用。
第五,碑帖拓本、名家墨迹的传拓、收藏以及图书刊刻的隆兴等都对书法教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第六,域外别传以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书法教育的推广亦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中国书法艺术本身的属性和特点决定了书法教育具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基本特点,诸如学校教育等师徒授受方式的授课教育即为具有显性特征的书法教育; 由书法教育著述及碑帖拓本、名家墨迹等的流通、收藏、传习而产生的法帖教育即为具有隐性特征的书法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王世贞.艺苑卮言[K]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3]张金梁.续书史会要补证[K]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4]施蛰存.北山谈艺录[K]北京:文汇出版社,
[5]丰坊. 童学书程:楷书[K]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6]黄云眉.明史考证( 二)[K]北京:中华书局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一堂课良好的开头是多么的重要!的确,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导入语,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课堂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此,合理而新颖地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从目前农村学校调查显示,目前许多小学教师在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不注重导入环节,只是一味地抓课堂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语的设计,但也只是一带而过,流于形式。例如: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不重视教学中“导入”环节,认为导入太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教书本知识或加强练习;有些教师虽然也很关注导入,可形式过于单一且呆板,譬如:回顾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并从这些预备知识中转入本节课的学习;还也有些教师一直都很注重课堂导入,但是“事倍功半”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因此,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合理地、新颖地设计课堂导入语,更好地为新课教学服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成为我们农村教师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认知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着初级到高级的阶段。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也就是一节课的开端。 2、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努力创建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整体和谐地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跨世纪人才而努力。 3、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在教学中不注重导入环节,只是一味地抓课堂练习这种现象。让学生能在有趣、有效、有利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激发骑行却、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将数学课堂导入设计,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内容 灵活设计并巧妙运用导入语;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课堂教学导入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新课引入方式,使学生学习思路清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益。 3、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人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②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小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教师结合自身和对其他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实施对比教学,边研究边实践,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促进导入语的完善。 ④经验总结法:在对反思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值的专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让课题能够得以推广。 4、研究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①阅读书籍、深挖教材、分析课型。 ②、深入分析学生,合理分组,在每种课型中选取一课设计有效的导入方法。 ③课堂实施教学,课后小结和反思。撰写课题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小学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2、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用附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欢乐之感的情绪体验,能鼓舞学生深化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一方面,从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智能的关系上看。掌握知识、技能,并获得高学习效率,需要智能的较好发挥,而在发挥智能,掌握知识、技能,获得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原有的智能水平。另一方面,从个性发展的过程上看。智能与其他个性心理一样,也是通过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经常处在快乐——兴趣情绪下,不断发挥自己智能操作的潜力,使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优化,也会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智能水平的逐级提高。另外,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和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提高积极性,为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课的起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4、提高了学生的美感 小学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现小学内在的美。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小学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在这次的研究中运用到了很多导入方法: 1、讲故事导入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小学数学有一部分内容,利用讲历史,讲故事导入容易,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典故。例如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做的贡献,从精确到之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在讲“素数、合数”时将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等。 2、实物直观导入 这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最常用的导入法。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诱发其直观思维,进入新课。如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节“元,角,分的认识”,可以采用实物直观导入法。首先教师先拿出几张人民币和几枚硬币给学生看,再开始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几何的初步认识,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扇形,长方体,正方体,等都可以采用实物直观导入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 3、创设情境导入 有些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利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情境创设不仅在课堂问题设置,授课过程有价值,在导入新课时不可缺少。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具体问学生,你们喜欢看表演节目吗?然后把课前准备好的“相遇节目”课件给学生看。同时,叫两名同学站教室两端相对而行,此时让学生观察他们所走的方向,相遇后问“现在出现什么情况?他们走的路程是多少?”通过看表演,自然对同时,相向,相遇几个概念有了初步了解,而后进入新课。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讲求实效的师生双边活动。反思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学规范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直面课程改革、真正进行教育创新的开始。 一、透视课堂教学弊端分析 现象一:课前漠视常规 上课了,我们很多老师不但不提前进入教室,反而还在做着一些无关痛痒、鸡毛蒜皮的小事,等上课铃响完了,才慢吞吞地从办公室出来走向教室。有的甚至还不备课,课堂上随意发挥,更有甚者,花十几分钟自己发挥完毕后就把时间挪作它用,把时间给学生自学。把一节本来就不长的课人为地缩短、占用。 现象二:课堂活动作秀 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多种多样,从某一方面说活动成了灵魂,不过,由于活动课的大力推导,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层出不穷,因此课中作秀也就扑面而来。相对于课前忽视,课堂作秀似乎表现的更为隐蔽,它属于隐性浪费。它表面上是在进行教学活动,实际上效率低下,空耗学生时间:如情境秀、表演秀、合作秀等时时充斥着课堂;结果课堂债越欠越多。 现象三:上课滥用媒体 如今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似乎无课件不能成课。在许多运用多媒体的课堂上,教师忙的不亦乐乎:一会儿欣赏图片,一会儿播放卡通,一会儿进生活乐园,让人眼花缭乱。有位教师执教《农产品的家园》,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农村的风景,广阔的田野,四季生长着不同的农作物。这还不够,教师紧接着出示农民们劳动的场面和现代化机械在农业上地运用。同时教师又让学生欣赏各地不同的田园风光。整节课竟然没有板书,面对的都是漂亮的图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热闹的背后让我们不得不沉思,这样的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被过多的信息充斥。由于受一些无用的信息干扰,学生分不清教学的重点。这样的课不仅没起到强化刺激、巩固知识的效果,相反的,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使教学流于形式。 进入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无可否认,多媒体快速、生动、直观的效果给品德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适当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有时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佳效果。 现象四:对学生评价的模式化 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中介,但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太聪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等。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还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 这类媚俗的语言的背后,一是课堂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表面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而不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从一味惩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 二、优化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实现师生健康成长发展 【一】、作为教师应严格遵循教学常规 细化教学规范 教学常规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我针对学科的特点都学习了相应的教学常规,进一步研讨了学校关于备课、作业设置与批改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教科研等各项要求。 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有新的教学常规,这些课堂常规的制定并不是希望老师在教学思想和风格上变得规矩,相反是为了推动教师更好的实践、积极引领教师进行探究与反思,闪现出独特的教育机智,促进专业化成长。 【二】、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内化教学目标 大家知道,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我想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讲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时,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现象,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我镇商业街路灯有时被打烂;路边的花园经常被践踏,这些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及社会管理带来什么影响,这些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该怎么处罚,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中表现得非常活跃,甚至还向老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了,社会管理秩序,需要法律来维护,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教师和学生都增强了法律意识,从而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守法,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三】、慎重有效选择教学载体 优化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教师,教师设计应当符合启发性原则,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不能出现教师的教学为课件服务这一怪现象,以及出现把课件制作得非常花俏的弊病,过于花俏的课件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同时要发挥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发挥积极作用。 【四】、精当合理开展教学评价 深化教学成效 课堂教学,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质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也不能随心所欲。我们教师要抓住时机,用赏识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给他们以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做到在学生消沉时、失去自信时、最需要激励的时候不吝赞美地给他们以及时的鼓励,也要在他放任时、自满时及时给他以警醒,中肯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建议。表扬时即要关注个体,还要关注群体。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口头评价、体态语言评价、物化奖励等)。通过评价,要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树立起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教育教学质量、效率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的主题,不管怎样的教学如果偏离和淡化了这个主题都是失败的课。我们只有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事实表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应该规范化。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教学艺术,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富生命力。才能有利于师生共同健康发展与成长。
摘 要: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学中的“四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 教学实效性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要求各高等院校将“形势与政策”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其他教学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2004年****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进一步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通过借鉴其他高校的一些做法,并结合我院的目前实际情况开展了一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调研活动,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我认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学中的“四化”建设,使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模式创新化以及教学环节规范化。一、教学管理制度化制度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确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从机制上保证课程的有效开设,为本课程教学提供制度保障。目的之二在于及时、准确地把握形势与内政策教育教学活动推进的实际状况,同时促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具体措施(一)落实教学管理制度是基础。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应纳入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按课程建设的一般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基础保证。中宣部、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关文件中都做出过明确规定,要求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纳入学籍管理,建立成绩档案,反馈教学消息,全面加强课程建设。(二)健全教学管理机制是关键:其一,构建“一体化”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负责、专兼队伍相结合、全校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二,建立“五个统一”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实施机制。“五个统一”指每学期由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安排任课教师和教学任务,统一编印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资料,统一为任课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统一组织实施备课、听课、考核等教学环节。其三,实行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值班教师和监督教师。“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其中主讲教师是备好一个专题,讲好每一次讲座;辅导教师全部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担任,教师所上课的班级是形势与政策课的辅导班级,负责批改每一次讲座的笔记,教师直接面对学生,随时方便辅导,及时解决问题;值班教师负责收取每次讲座的笔记,并进行登记注册;监督教师负责教学检查。其四,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配合密切的领导班子。“五个统一”的工作具体实施,必须要建立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等职务。教学领导小组设组长、副组长、成员等职务,还要设置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这些领导部门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配合密切,把“五个统一”工作落到实处。其五,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为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落实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十分必要。第一,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第二,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大多数老师爱岗敬业,但也不乏一些碌碌无为的教师。让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既是学生享受了基本的权利,也避免了单纯依靠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表现来评价教师的弊端,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第三,建立各部门相互配合机制。各部门的领导要定期开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接受其他部门的要求和向其他部门提出本部门要求。这样,在工作的开展中,就可以避免相互推诿的不协调情况。第四,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估机制。教师之间应相互听课学习,并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实施级别考核制度,对于当年参加职称评定的主讲教师,由教务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重要的职评依据,对于其他主讲教师由教学监督组有计划地安排听课或由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自行安排随机抽查,考核成绩作为动态调整该课主讲教师队伍的重要依据。(三)完善教育教学保障机制是保证。要落实开展工作所需经费和场所,二要提高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的课酬,确定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积极参与形势与政策课讲授机制。二、教育内容系统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方面: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基本理论包括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形势分析方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国的国情等。基本形势指国际形势、国内形势、行业形势中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必然性和规律性内容,热点问题是学生社会普遍关注,学生特别关心的社会问题。自1987年教育部决定在普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及其研究工作,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实际上起到了与教学大纲类似作用,对形势与政策学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但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时效性非常强,没有也不可能有较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如何把握教学内容,主要讲什么,课程内容如何设计是难点,我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以“遵循三个统一,体现五个特征,做到五个相结合”为指导。首先,遵循“三个统一”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重大时事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社会热点剖析等。但专题如何设,主要讲什么,课程内容如何设计。关键是以“遵循三个统一,体现三个特征、做到三个相结合”为指导。遵循“三个统一”指,第一,政治性与知识性统一。即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同时还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同时就形势、政策而言,又都是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它与哲学、政治经济史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该课程既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又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其理解就是政策是相对稳定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要求在相对稳定之中去把握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要求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和追踪形势演变过程。第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课程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教育和教学,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并在教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体现五个特征,做到五个相结合”是指:第一,体现结构性与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学要点相结合,要按教学要点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如:以《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作为学生辅导资料,确立“科学发展观教育”等内容。第二,体现动态性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相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想实际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同时,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推出和调整。如在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中,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补充“中日关系问题”、“美伊关系问题”等。第三,体现针对性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景象相结合,应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问题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做到教育教学有的放矢,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使学生学会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道路”等问题讲解。第四,体现知识性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形势与政策都是一个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加入WTO与高教水平、科教兴国等问题的讲解。三、教学模式创新化过去“形势与政策”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不足,教师上课“满堂灌”“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观念较为普遍,这些都很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强化“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突出“求实、改革、创新”的特点,具体举措(一)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一个要点,三个改变,三个切忌”为理念。一个要点,指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应最强烈,感兴趣的话题。“三个改变、三个切忌”指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教学传递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模式转变,但切忌“以学生为主体”就等同于让教师当“配角”;以“课内”加“课外”向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转变,但切忌以“课内”加“课外”就等同于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满堂灌”式的“空洞说教”式灌输向“灌输艺术、方法和水平”上转变,但切忌摈弃“满堂灌”就等同于不要“灌输”。(二)改革教学方式,实现由“单一呆板”向“灵活多样”转变。一要规模性教育与常规性教育相结合。规模性教育能够产生轰动效应、集中效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规范性教育要搞但主要是常规性教育,要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国内外重大时事等,做好常规性教育工作。二要系统讲授与形势讲授、专题讲座相结合。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统讲授,每次授课的选题要精心的安排,重点突出。同时,高校要结合实际,建立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请各级党政领导或高校党委负责同志为学生作报告,请一批理论水平高,形势与政策感敏锐的教师组成形势与政策巡回报告团,为学生进行巡回演讲。三要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正确理解政策,不能离开学生利益的满足,要把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可以结合学分制,对学生听课、讨论、写报告等进行累计积分,折算成这门课程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四要宏观教育与微观教育相结合。高校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时,有必要穿插“校情”介绍,正确认识小范围与大环境形势,才能实事求是地考虑自身与国家,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世界的相关问题,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五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势与政策教育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引导学生参与公共教学实践,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访问,让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六要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配合课堂教学,认真组织好小组讨论,讨论方式有师生对话,课前拟定正反议题,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抓重大节日,纪念日,事件发生时机,开座谈会,研讨会。七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通过课外教育弥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保时不足,实现多模式教学有效方式,其一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其二要发挥校园新闻媒体作用,如校报,广播台,网站,宣传。(三)改革教学过程,实现由“刻板性”向“策略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与学之间的刻板性,做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才能达到较好教育效果。在创新课堂教学时。一要做到“五性”。即加强对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实际,让形势与政策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全面了解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以及疑惑疑难问题,增强教学实效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渗透到教学之中,增强教学的方向性;正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揭示出起原因,增强教学的原则性。二要做到“三多”,即多给学生一点参与教学时间,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给学生的一些思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多给学生的一些表现整体素质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性。(四)改革教学手段,实现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样化”转变。通过对我院调查,得知“枯燥”“单调”“呆板”等往往是学生不喜欢上“形势与政策”课的原因,同时,发现到学生对声音画面,文字等形象性多媒体诸类东西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影视音像资料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同时还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和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油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四、教学环节规范化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会涉及到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要确保课程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就要把好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项工作,为此,完善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就要注意抓住以下四个环节。把每个环节的实施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在教学环节上,实行制度化规范化。一是教学内容到位,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决定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加大支持和投入,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规范化。第一,成立教材编写部门。主要从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中抽调一部分资历深,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编写教材,可使此项教育紧跟时代步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第二,建立资源库。建立资源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方便驾驶教学和学生查阅,能方便、快捷地把握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第三,定期安排学习资料。各高校把教育部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作为教材发放给每个学生,把《时事报告》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作为教师教学必备教材。二是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学校要重视教师素质建设,坚持精选、重用、严育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其次,加强师资结构建设。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再次,加强师资培育建设。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班学习、进修,有计划地组织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和实地考察,还有加强教师科研能力。最后,加强师资资金保障建设。要充分考虑这门课程的特点,合理计算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形势与政策考核内容三个方面:实际部分,理解部分和应用部分,各高校结合自己实际,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可围绕形势与政策可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以闭卷形式写一篇论文;可用报告会心得+自学报告+课程考试的方式;可用社会实践和心得体会相结合;可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结合社会实践,以开卷形式写论文,可用闭卷考知识点与开卷写论文相结合形式。四是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学校应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学校应该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对相关研究科研课题予以支持,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园地.参考文献:[1]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张松德.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云梦学刊.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探索,思想教育研究.罗洪铁,张丽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在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书法艺术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是书法教育的摇篮,目前,小学几乎都开设书法课或书法第二课堂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然而,当代书法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电脑的普及,使书法教学显得更加艰难。在此,我作为小学生的书法启蒙老师,试对自己在书法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方案。
《小学中高年级写字教学的研究》课题总结-学科论文
做为一名中国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想我爱国的最有效方式应该是教我班的孩子写好每一个中国字。本学期我继续开展教小课题“小学中高年级写字教学”的研究。一学期研究以来,有了许多收获,也产生了新的困惑,现小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能力
申报课题前,我查阅了《写字课教学用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教学书籍、杂志以及媒体信息资源,并做了认真地摘录,内化了认识,在不断地学习中夯实自己的工作理论基石,同时,把学到的理论用于平常的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
二、激发书写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字和绘画一样,要培养一种情趣。首先用学生自己书写的作品,更具有激励性。因为学生自己的作品来源于学生之中,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其次,利用书法作品中本身具有的赏心悦目的感染力,对学生起熏陶作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作业中,从书法作品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引导他们欣赏,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导他们临摹和创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爱听故事,利用书法家的轶事感染学生,激发他们书写的热情和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讲书法家的故事的主题活动,在黑板报上刊登书法家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激发兴趣,乐于书写。教学中,及时总结出简便易学、通俗易懂的写字口诀,比如主笔突出、笔画谦让、疏密匀称、首笔定位等,孩子们用这些方法观察字、分析字、书写字,效果显著,兴趣盎然、快乐写字。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书写技能。指导书写时,扶放结合,选择难写的字、有规律性的字,作为重点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写简单的字,同时以儿歌、口诀帮助学生注意双姿,培养学生自检、自评、互评的习惯。这样一来,不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书写的习惯和技能。这堂课,使我对写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围绕课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自本课题开题以来,我做到了意识地备好写字课,备课时自己先观察后再练写,书写的过程中,总结写好这个字的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并积极思考:这堂课我要采用方式才能让学生的书写水平和能力达到预期的目标?课堂上根据课堂的实情,进行灵活的`引导,并注重从培养学生书写习惯开始做起,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课后结合教学实情,认真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到位。在作业批改中适当放低要求,多给学生批注鼓励的话,有进步就表扬,如:你的进步真快哦,你的字和人一样漂亮等,尤其是后进生,要尽力挖掘闪光点,只要有一点进步,哪怕是一个偏旁、一个笔画写得好,都加以肯定。个别辅导时,尽量走到学生中去,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这样不但可以注意自身的写字姿势,提高自身写字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更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四、开展多元化评价
为了更好的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多形式、多方式落实写字素养的培养目标。比如,以每天的午间练习活动和写字课为主要抓手,对学生写字给予指导,加强平日语文课对学生书写的重视,注意积累成功经验;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跟踪分析,关注写字过程的评价,将写字兴趣、写字习惯、写字姿势和写字技能都有机地纳入到评价中来,实现写字评价的全面化、全程化。在班级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写字展示和写字交流活动,开展自我纵向评比,小组动态评比,进一步发挥学生中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快乐书写接力本,让学生、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到小学生写字教育活动评价中来,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写字水平的评价大环境
五、我的收获与困惑
经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实验,我有了许多感悟与想法,知道了写字教学时应通过“比天地、量宽窄”引导学生观察。在习字一刻钟的写字时间里怎样进行讲解、练习、复习、巩固也初步形成模式。了解了学生存在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实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生通过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写字端正率,笔画、笔顺的正确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惑,主要集中于这几点:
1、个别笔画的书写学生难以掌握。
2、课堂枯燥无味,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出现了厌烦情绪,渴望得到相关的示范引领。
六、努力的方向
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与其他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多上研讨课,多确立个案研究对象,及时记录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力争使得写字教学研究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