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病因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病因学研究论文

请参照以下范文,注意摘抄,希望对你有用 医学论文书写格式 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 一、 引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 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3000~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150~250字较为恰当。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D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D,什么是骨质疏松。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二、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 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 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 三、 结果 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 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①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盲法”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80%),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③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 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100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样本数,如(37/68)。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t、u、F等)和P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82有关“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 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①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②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材料与方法”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 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自明性”(self-explanatoriness)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明性”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 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 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 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正常”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 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 四、 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②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④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⑤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 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②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可能”等。③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唯我正确”的态度。④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 五、 致谢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 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应于文章的最后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参阅、查找有关文献。它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提示了本文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创新,即表示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反映了论文起点的高低。 著录文献总的原则是准确、完备、规范、便于检索。对于著录文献的要求有:①一定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全文的文献。如阅读的只是摘要,则不应列为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课题提出的根据,主要实验方法,提示支持本文的资料和不支持本文的资料,均应列出参考文献。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各杂志要求不一,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篇数为10篇左右,综述为20篇左右。③参考文献应尽量引用最新的,因为新文献必然包括老文献,以近1~2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年限长的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亦不宜列为参考文献,因为它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的。④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以已发表的原著为主,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转载和内部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未发表,但以被刊物通知采用者,可以引用,但英在刊名后注明“待发表”。《国外医学》所刊内容都是经人加工的二手资料,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同样,综述性文章不宜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如果综述中介绍了尚未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的最新观点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⑤被引用的中医经典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而是在正文所引段落尾注明出处。 关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目前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国际通用的温哥华式,另一种是国家标准GB7714-87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但不同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附参考文献时可参照以上两种标准和各杂志的要求。 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采取了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附于正文引文句末右上角方括弧内。引文写出原著者,序号标在著者的右上角,如×××等[4];如未写著者姓名,则序号应方在引文之后;如果参考文献序号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则不作角码,如……参照文献[6];引用多篇文献时,将每篇文献的序号列出,中间以逗号相隔,如××[1,4,5];若序号连续,则只标注起止序号,中间加“~”。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序号不加括弧,也不加“.”,只空1个字符。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温哥华式)大致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温哥华式的写作要求。 期刊的著录格式一般为:作者.文题.刊名,出版年份,卷次(期次):起止页.。作者在6人或6人以内者全部列出姓名,相互之间加一逗号;6人以上者仅列前3位,后加“等”或“et al”。(国内一般只列前3位作者。) 例:陈治.多发行肌炎与皮肌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5:117-119. 书籍与专著的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例:吴恩惠主编.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168.

医学论文书写格式 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 一、 引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 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 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 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3000~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150~250字较为恰当。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D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D,什么是骨质疏松。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二、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 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 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 三、 结果 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 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①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盲法”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80%),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③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 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100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样本数,如(37/68)。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t、u、F等)和P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82有关“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 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①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②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材料与方法”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 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自明性”(self-explanatoriness)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明性”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 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 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 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 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正常”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 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 四、 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②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④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⑤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 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②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可能”等。③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唯我正确”的态度。④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 五、 致谢 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 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应于文章的最后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参阅、查找有关文献。它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提示了本文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创新,即表示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反映了论文起点的高低。 著录文献总的原则是准确、完备、规范、便于检索。对于著录文献的要求有:①一定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全文的文献。如阅读的只是摘要,则不应列为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课题提出的根据,主要实验方法,提示支持本文的资料和不支持本文的资料,均应列出参考文献。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各杂志要求不一,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篇数为10篇左右,综述为20篇左右。③参考文献应尽量引用最新的,因为新文献必然包括老文献,以近1~2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年限长的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亦不宜列为参考文献,因为它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的。④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以已发表的原著为主,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转载和内部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未发表,但以被刊物通知采用者,可以引用,但英在刊名后注明“待发表”。《国外医学》所刊内容都是经人加工的二手资料,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同样,综述性文章不宜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如果综述中介绍了尚未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的最新观点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⑤被引用的中医经典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而是在正文所引段落尾注明出处。 关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目前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国际通用的温哥华式,另一种是国家标准GB7714-87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但不同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附参考文献时可参照以上两种标准和各杂志的要求。 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采取了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附于正文引文句末右上角方括弧内。引文写出原著者,序号标在著者的右上角,如×××等[4];如未写著者姓名,则序号应方在引文之后;如果参考文献序号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则不作角码,如……参照文献[6];引用多篇文献时,将每篇文献的序号列出,中间以逗号相隔,如××[1,4,5];若序号连续,则只标注起止序号,中间加“~”。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序号不加括弧,也不加“.”,只空1个字符。 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温哥华式)大致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温哥华式的写作要求。 期刊的著录格式一般为:作者.文题.刊名,出版年份,卷次(期次):起止页.。作者在6人或6人以内者全部列出姓名,相互之间加一逗号;6人以上者仅列前3位,后加“等”或“et al”。(国内一般只列前3位作者。) 例:陈治.多发行肌炎与皮肌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5:117-119. 书籍与专著的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有关某群体脂肪肝的患病率的调查及研究)科研立项的书写格式及范文

医学论文书写格式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一、 引言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3000~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150~250字较为恰当。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D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D,什么是骨质疏松。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二、 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三、 结果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①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盲法”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80%),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③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100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样本数,如(37/68)。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t、u、F等)和P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82有关“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①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②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材料与方法”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自明性”(self-explanatoriness)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明性”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正常”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四、 讨论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②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④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⑤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②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可能”等。③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唯我正确”的态度。④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五、 致谢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应于文章的最后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参阅、查找有关文献。它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提示了本文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创新,即表示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反映了论文起点的高低。著录文献总的原则是准确、完备、规范、便于检索。对于著录文献的要求有:①一定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全文的文献。如阅读的只是摘要,则不应列为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课题提出的根据,主要实验方法,提示支持本文的资料和不支持本文的资料,均应列出参考文献。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各杂志要求不一,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篇数为10篇左右,综述为20篇左右。③参考文献应尽量引用最新的,因为新文献必然包括老文献,以近1~2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年限长的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亦不宜列为参考文献,因为它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的。④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以已发表的原著为主,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转载和内部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未发表,但以被刊物通知采用者,可以引用,但英在刊名后注明“待发表”。《国外医学》所刊内容都是经人加工的二手资料,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同样,综述性文章不宜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如果综述中介绍了尚未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的最新观点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⑤被引用的中医经典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而是在正文所引段落尾注明出处。关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目前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国际通用的温哥华式,另一种是国家标准GB7714-87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但不同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附参考文献时可参照以上两种标准和各杂志的要求。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采取了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附于正文引文句末右上角方括弧内。引文写出原著者,序号标在著者的右上角,如×××等[4];如未写著者姓名,则序号应方在引文之后;如果参考文献序号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则不作角码,如……参照文献[6];引用多篇文献时,将每篇文献的序号列出,中间以逗号相隔,如××[1,4,5];若序号连续,则只标注起止序号,中间加“~”。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序号不加括弧,也不加“.”,只空1个字符。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温哥华式)大致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温哥华式的写作要求。期刊的著录格式一般为:作者.文题.刊名,出版年份,卷次(期次):起止页.。作者在6人或6人以内者全部列出姓名,相互之间加一逗号;6人以上者仅列前3位,后加“等”或“et al”。(国内一般只列前3位作者。)例:陈治.多发行肌炎与皮肌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2,5:117-119.书籍与专著的著录格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例:吴恩惠主编.头部CT诊断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168.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研究论文

胸痹是以胸闷或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憋闷、疼痛、短气、喘息不得卧,甚至胸痛贯彻背部等。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心痛是指胸脘部疼痛、或心脏病损疼痛的疾病。其病因与心脏阴阳气血偏虚以及寒凝、热结、痰阻、气滞、血瘀等有关。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骨中段之后或胸骨上段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左肩、左上肢内侧,直至左腕、无名指、小指。也可向下放射至上腹部;有时放射至颈部、咽部等处,常伴有出汗、面色苍白。

胸痹心痛的常见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劳倦过度、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是心脉痹阻,包括寒邪、痰湿、气滞、血瘀等标实证。但气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等虚证,也可导致心脉不荣,心脉血行不畅。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致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按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胸痹发病的病理基础是胸阳不振。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阻心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胃脘等部。可兼心悸。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秒,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做动态心电图,检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心电图及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有助于诊断。

2.鉴别要点

(1)胃脘痛: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相混淆,但胃脘痛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局限有压痛,以胀痛为主,持续时间长,可予以鉴别。

(2)真心痛:乃胸痹心痛的进一步发展,证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的一种危重证候。

胸痹心痛这个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并将其作为专篇论述。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胸 痹心痛是由于邪痹心络,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甚则心痛 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一种心脉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在证候分类上有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痰浊内阻、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心肾阳 虚六类

主要病机

胸痹心痛是。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辨证方法

1.辨疼痛部位

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

是 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 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 处。

3.辨疼痛程度

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一般疼 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 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1·寒疑心脉

表现为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治疗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阳虚之人,虚寒内生,同气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进一步耗伤阳气,故寒凝心脉时临床常伴阳虚之象,宜配合温补阳气之剂,以温阳散寒,不可一味用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伤阳气。

2·气滞心胸

表现为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治疗宜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气滞心胸之胸痹心痛,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厚朴、枳实等芳香理气及破气之晶,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散正气。如气滞兼见阴虚者可选用佛手、香椽等理气而不伤阴之晶。

3·痰浊闭阻

表现为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治疗宜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胸痹心痛,痰浊闭阻可酌情选用天竺黄、天南星、半夏、瓜蒌、竹茹、苍术、桔梗、莱菔子、浙贝母等化痰散结之晶,但由于脾为生痰之源,应适当配合健脾化湿之品。

4·瘀血痹阻

表现为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治疗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寒 (外感寒邪或阳虚生内寒)则收引、气滞血瘀、气虚血行滞涩等都可引起血瘀,故本型最常见,并在以血瘀为主症的同时出现相应的兼症。兼寒者,可加细辛、桂枝 等温通散寒之品;兼气滞者,可加沉香、檀香辛香理气止痛之品;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等补中益气之晶。若瘀血痹阻重证,表现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 药、郁金、延胡索、降香、丹参等加强活血理气止痛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是胸痹心痛常用的治法,可选用三七、川芎、丹参、当归、红花、苏木、赤 芍、泽兰、牛膝、桃仁、鸡血藤、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活血化瘀药物,但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使用,才能获得良效。另外,使用活血化瘀法 时要注意种类、剂量,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或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5·心气不足

表现为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治疗宜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若兼见心悸气短,头昏乏力,胸闷隐痛,口子咽干,心烦失眠,舌红或有齿痕者,为气阴两虚,可用当归、生地、熟地、麦冬滋阴补血;人参、五味子、炙甘草补益心气;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

补心气药常用人参、党参、黄芪、大枣、太子参等,如气虚显著可少佐肉桂,补少火而生气。亦可加用麦冬、玉竹、黄精等益气养阴之品。

6·心阴亏损

表现为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隐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古红少泽,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治疗宜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7·心阳不振

表现为胸闷或心痛较著,气短,心悸怔仲,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觥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治疗宜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龋病病因研究及其进展论文

病因病理

龋病经过长期研究,现已基本明了,龋病是由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致,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在糖,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1.细菌

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

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细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口腔滞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一方面聚合产生高粘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另一方面产酸使牙齿脱矿,菌斑的组成比较复杂,除大量细菌外,还有糖、蛋白、酶等物质。

2.口腔环境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

(2)涎液在正常情况下,涎液有以下几种作用:

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的积聚。

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着。

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盐类等物质起中和作用。

抗溶作用通过所含钙、磷、氟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溶解度。

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而有多个牙龋;另一方面,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时,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3.宿主

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另方面,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发育中,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和结构,而且对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是龋病发生中的重要环节。

4.时间

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所以时间因素在龋病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过程

牙齿硬组织发生病变时,首先是变浊变软,其次为色素沉着,最终发生崩解,形成龋洞。

变浊变软即牙组织失去原有的光泽和透明度。当牙釉质发生龋病时,组织内发生脱矿现象,将牙釉质内的磷灰石结晶破坏,晶体的排列也紊乱了,造成折光性能的改变,牙釉质呈白垩色,此时的初期,脱矿现象发生在牙釉质表层下,牙齿表面仍然完整,继而在咀嚼压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才出现牙体的破坏和崩解。由于牙釉质硬度大,富含矿物质,此时病程进展缓慢。当龋病发展到牙本质,沿牙釉质牙本质界横向扩大,同时向深处发展,牙本质脱矿而透明度减低,牙本质变软,由于牙本质内的有机物含量较多,此时病程进展较快。由于外界的色素物质通过裂缝和小孔进入牙釉质内的损害区,早期牙釉质龋为褐色。当病变进入牙本质,牙体内矿物质溶解,牙本质内蛋白质发生破坏和分解,产生色素沉着,加上外界的和细菌产生的色素物质浸入牙本质,使其变为褐色、黑褐色,甚者黑色。当龋病病变加重时,病变部位就会发生崩解,形成龋洞。初期为隐匿性龋,咬牙合面点隙沟裂病变呈外窄内宽的损害,到达牙本质继续向深处及四周发展,牙齿表面仍然完整。后因表面牙釉质失去支持,稍受力就会断裂,变为开放性损害。

龋病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逐渐发展的过程,病变先破坏牙釉质,然后逐步破坏牙本质,最后崩解后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按龋坏程度分为浅龋、中龋、深龋三个阶段。

(一)浅龋龋坏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检查时可见牙面脱钙而失去固有色泽,常呈白垩状,后因染色后成为黄褐色或黑色,探查时有粗糙感,或有浅层龋洞形成,即浅龋。

(二)中龋龋坏部发展到牙本质浅层,检查时可见有龋洞形成,洞内有黄揭色的软化牙本质,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对冷、热、酸、甜较敏感,但除去刺激,症状即消失。

(三)深龋龋坏已发展到牙本质深层,龋洞较深,对冷热、酸甜刺激极为敏感,食物嵌入龋洞中也发生疼痛,但除去刺激疼痛即刻消失,但无自发性疼痛。

牙齿邻面或颈区的龋蚀有时忽略,但只要仔细检查即可发现,也可借助X线检查,牙片上龋洞部呈黑色阴影。

临床表现

1.龋病好发部位

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这些部位就是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牙齿的窝沟是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遗留的一种缺陷,也是龋病的首要发病部位,牙齿的邻接面是仅次于窝沟的龋病好发部位,一般因邻面接触面磨损或牙间乳头萎缩导致食物嵌塞所致。牙颈部是釉质与牙本质的交界部位,即利于滞留食物和细菌,也是牙体组织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釉质与牙骨质未接触,牙本质直接外露时更容易发生龋坏。

2.龋病的好发牙齿

由于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龋病在各牙的发生率出存在着差别。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龋病的牙位分布是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

3.龋坏程度

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随着病程的发展,病变由釉进入牙本质,组织不断被破坏、崩解而逐渐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

浅龋: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龋坏在X线片上呈黑色透射区,对难以确诊者(如邻面龋),可借助X线片协助诊断。

4.龋坏的病变类型

(1)慢性龋 龋病一般均进展缓慢,尤其是成人,多数为慢性,因病程较长,质地较干而软龋较少,此类患者有较长的修复过程,通常洞底均有硬化牙本质层。

(2)急性龋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质地松软,着色也浅,呈浅黄或白垩色,易被挖除,洞底缺乏硬化牙本质层。

(3)静上性龋 由于局部致龋因素被消除,导致龋坏进展非常缓慢或完全停止,称静止性龋。

(4)继发性龋 多见于龋病治疗过程中龋坏组织未去净化或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形成裂隙以致再次发生龋坏。

治疗方法

龋病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病变过程,阻止其继续发展并恢复牙齿的固有形态和功能。由于牙齿结构特殊,虽有再矿化能力,但对实质性缺损无自身修复能力。除少数情况可用药物外,均需采用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在磨除龋坏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抑制龋病发展的方法,适用于恒牙尚未成洞的浅龋,乳前牙的浅、中龋洞。常用药物包括氨销酸银和氟化钠等。

治疗方法:先将龋坏组织尽可能磨除,并磨去洞缘牙齿薄片,使洞敞开;以棉条隔离唾液,擦干牙面后以小棉球蘸氨硝酸银溶液涂擦龋坏牙面1-2分钟,温热枪吹干再涂,如此两次,然后以蘸丁香油小棉球涂擦,使之还原成黑色,吹干即完成治疗。所形成的还原银沉淀于牙本质小管中阻塞牙本质小管,阻止龋的发展。一般每周进行1次,3-4次为一疗程,3-6月后复查,治疗中应防止灼伤软组织。

2.充填术

对已形成实质性缺损的牙齿,充填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成效较好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可分为两步:先去除龋坏组织和失去支持的薄弱牙体组织,并按一定要求将窝洞制成合理的形态。然后以充填材料填充或其它特定方式恢复其固有形态和功能。常用充填材料包括银汞合金和复合树脂等。

(1)窝洞制备基本原则

去净龋坏组织,防止继发龋。制洞作用之一类似清创,须去除龋坏组织,使窝洞建立在健康的牙体组织上,防止继发性感染。

保护牙髓牙髓是有感觉和代谢的活体组织,由于牙本质和牙髓关系密切,在切割牙体组织时,会对牙髓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严重时可导致牙髓充血和炎症反应,因此在操作中应注意保护牙髓,避免和减轻刺激。

由于牙齿修复后需承担咀嚼功能,因此充填修复后应达到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能长期保持修复物不致松动、脱落,即应具有固位形;另一方面修复物和剩余牙体组织都不致因承受咀嚼力而碎裂,即应具有抗力形。二者在窝洞制备时应同时兼顾。

(2)充填术修复过程(银汞合金):去除龋坏组织,建立窝洞外形;制备抗力形和固位形;洞形修整和窝洞清理;窝洞清毒;垫基底;充填银汞合金;抛光。

预防方法

1.消除有关致龋因素,改善口腔环境

菌斑是引起龋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菌斑,是预防龋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方法有:

(1)机械法,主要是刷牙、牙间洁净。

(2)化学法,利用化学杀菌剂如葡萄糖酸洗必太溶液含漱或酶制剂,如葡聚糖酶抑制、干扰菌斑形成。

2.提高牙齿抗龋能力

提高牙齿抗龋能力,主要是利用氟。氟有抑制致龋菌生长,减少菌斑内酸的形成,降低牙齿酸溶解度和促进再矿化等作用。应用方式有:

(1)全身用氟 氟化水源,将低氟及供水系统氟含量提高适当浓度,来预防龋病。

口服氟片。

(2)局部用氟 含氟摇溶凝胶,该凝胶的特点是静上时成凝胶状,加压时便成液状,用托盘将其置于牙间轻轻咬住,能与牙面充分接触,且延长接触时间。

氟化物溶液漱口, 口内氟素释放装置。利用一种氟素控释系统,附于双侧上颌磨牙或义齿基板上,能长期使唾液氟浓度升高,而无不良反应。

3.隔绝致龋因素对牙齿的侵袭

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窝沟封闭剂,封闭牙齿的点隙裂沟。

4.控制致龋菌利用产酸的作用物

通过限制蔗糖及其制品的摄入或在食品中加入糖代品(甜味剂),可减少龋病的发生。

龋齿是人类广泛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5万年前人类的头骨上就已经发现有龋齿。当前龋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有资料显示,1982年仅在美国就有10亿颗龋齿尚需治疗。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齿列为三个重点防治疾病之一。龋齿是在外界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牙齿本身的牙釉质、牙本质或牙骨质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破坏的疾病。龋病对人类口腔健康危害很大,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引起牙髓病变,产生剧烈的疼痛,坐卧不宁。它通过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从而降低咀嚼功能,妨碍消化,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疾病的进展是非常缓慢的,在其缓慢病变的过程中,有相当一段时间不会引起什么症状,往往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因此得不到早期治疗。另外,龋病及其继发的疾病,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危及人们的生命,通常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就加重了龋病危害的严重性。尤其在青少年和儿童中,龋齿的发生率是很高的,得了龋齿,会给少年儿童的口腔健康甚至全身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过去认为龋齿产生的原因是粘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它们是细菌与食物残渣的复合物,牙菌斑中的细菌与食物发生反应发酵产酸,酸性物质腐蚀了牙齿,造成龋齿,随着研究的进展,这种学说已经被放弃了。目前认为龋齿不单纯是牙菌斑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宿主、微生物、饮食和时间四种主要因素,医学上称为四联因素,缺少任何一种因素的参与都不可能发生龋齿。宿主是指人体自身,微生物指口腔内的细菌,饮食指含糖类较多的食物,时间指发生龋齿的作用时间。概括起来,龋齿发生的原因是:每个人的口腔中在正常情况下都存在着很多种细菌,其中数量较多的是乳酸杆菌和变形链球菌,它们属于产酸细菌。当产酸细菌与食物成分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用时就产生酸,这些酸会与牙釉质发生反应,使牙釉质表面脱钙、软化,于是就出现了牙洞。但是龋齿产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从开始到能看出有洞大概需要1年半左右的时间。另外,宿主情况的不同也有区别。有些人比较注意口腔卫生,牙齿的钙化程度比较好,就不容易发生龋齿;而有些人牙齿排列不齐,容易积存食物,又不注意好好刷牙,就容易发生龋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糖类,其中蔗糖在食物中最丰富,它引起龋齿的作用也最强,当进入口腔后,细菌直接利用这些糖类加速繁殖,产生大量的酸,腐蚀牙齿表面,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常说多吃糖容易使牙齿变坏的原因。治疗龋齿,特别是解除因龋齿造成的牙疼,需要由掌握专业技术的医生来完成。治疗龋齿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填法,就是人们常说的“补牙”。这种方法适合于所有能够制成一定洞型的乳牙和恒牙。充填法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去除腐质、制备洞型、消毒窝洞、垫底、充填、调�磨光等,有些步骤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去医院看牙科治疗龋齿一般不会一次就完成,特别是对那些已经发展到牙髓炎的龋齿,往往需要到医院治疗2—3次才能完成。

问题一:产生龋齿的原因都有哪些? 龋病(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指牙齿组织逐渐毁坏崩解形成缺损的一种疾病。它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儿童发病率更高,成为全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冠心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重点防治的疾病。龋病不仅使牙齿崩溃缺损,还能继发牙髓组织和根尖周围组织的疾病,甚至使赣骨受感染引起骨髓炎等并发症,以至影响全身健康。目前认为,它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是细菌、宿主和饮食三大因素相互作用致病。①细菌因素: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另有嗜乳酸杆菌、产酸链球菌、葡萄球菌等。②食物因素:食物的化学性作用,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在口腔内经细菌发酵作用产酸,往往引起龋齿发生。食过多的糖,而缺少钙、磷、维生素A、D、B等皆可引起龋病惩病库增高。3宿主牙齿和唾液因素:牙齿本身的窝沟、牙釉质发育不良;含氟量低易患龋;牙齿排列拥挤、错位、阻生等容易滞留食物,引起细菌生长繁殖也是龋病发生的条件;唾液缺少,口干症等常可发生猛性龋。产生龋齿的原因1、口腔不洁,婴幼儿不会漱口,不会刷牙,年长儿虽会漱口,会刷牙、但大部分孩子漱口、刷牙不认真,不能坚持早、晚刷牙、进食后漱口,所以在齿缝间和沟裂中存留食物残渣。产生龋齿的原因2、喜欢吃零食,特别喜欢吃糖,甚至有的孩子嘴里含着糖睡觉。我们知道,口腔里有很多细菌,特别是乳酸杆菌,能使糖和食物残渣发酵,产生大量乳酸,这种酸能破坏牙齿结构,发生龋齿。另一方面,小儿营养状况不好,如小儿患营养不良、佝偻病和各种慢性病,特别是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小儿,由于牙齿缺乏钙质,牙齿结构疏松,更容易被乳酸侵蚀形成龋齿。产生龋齿的原因3、病最好发于磨牙,特别是下领第一、二磨牙,其次为上颌第一、二磨牙,再次为上下颌双尖牙和上倾侧切牙。临床上根据龋病所在牙部位的深浅,分为浅龋(釉质龋)、中龋(牙本质浅龋)、深龋(牙本质深龋)。浅龋的龋坏部位只顾于牙齿的表层,病入无主诉症状。牙齿表面有白色斑点或呈棕色、灰黑色斑点。用探针可探及粗糙面。中龋:临床上可见牙齿已形成较深的龋洞,病人有时对冷、热、甜、酸等 *** 较为敏感。渐龋:当牙齿破坏,龋洞较大。病人对冷、焦、甜、酸等 *** 感到明显的疼痛。此外,临床上又根据龋病的发展速度,又有将龋病分为三种类型即慢性龋、急性龋(猛性龋)和静止性龋 问题二:龋齿是怎样形成的? 龋齿俗称虫蛀牙,是牙齿硬组织的一种慢性疾病。它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使牙釉质,牙本质受到破坏、缺损,逐渐发展成为龋洞。龋齿是青少年最常见的一种牙科疾病。据调查,我国中、小学及幼儿园孩子的患病率平均约为50%。龋齿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对龋齿的病因有了进一步解释。认为龋齿是由细菌、糖类食物及牙的抗龋能力三种因素并存时而产生的牙体病。口腔细菌的作用。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在口腔里残留的食物残渣上繁殖,发酵而产酸,使牙齿被腐蚀,软化,脱钙。牙齿脱钙后,便慢慢形成龋洞。糖类是产生龋齿的必要条件。糖类在龋齿的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含有蔗糖的食物,可使牙面的菌斑增多,而且其中致龋链球菌大量增加。肌体的抵抗力对龋齿发生有明显影响。肌体的抵抗力包括牙齿和全身的抗龋能力,肌体的内在因素可影响龋齿的发生。尤其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缺乏时,有助于龋齿的发生。牙齿的形态、结构、位置、口腔卫生、唾液的量及性质,营养、内分泌、遗传因素系统疾病,免疫状态等,都对龋齿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牙齿咬合面上的窝沟点隙,错位牙两牙之间的邻接面,牙列不整,重迭牙等部位均易发生龋齿。唾液粘稠、量少,口腔卫生差、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结核病等系统疾病,微量元素缺乏均与龋齿的发生有关系。龋齿发生后,开始时没有什么不适宜的感觉,仅在牙齿上有个小洞。当龋齿渐渐发展变深,接近牙髓的感觉神经末梢时,吃冷、热、酸、甜的食物感到酸痛。严重时可以引起牙髓炎或牙根周围炎,而引起剧烈疼痛。 概括地说有以下危害:1.当龋病破坏了釉质侵入到牙本质时,患者遇到冷、热、酸、甜 *** 时会感到牙齿疼痛,临床检查可见牙齿上有洞形成,呈黑褐色。此阶段若不治疗,龋洞会逐渐加深,累及牙髓,引起牙髓炎,这时可出现自发痛,还可引起同侧头痛,患者坐卧不安。若再不治疗,炎症继续向牙根方向发展引起根尖周炎牙根部肿痛,牙齿松动、咬痛、牙周流脓,严重者面部肿胀、发烧、张口受限,细菌入血甚至可引起菌血症而危及生命。2.乳牙龋病不及时治疗,可逐渐发展为严重的根尖周炎,会引起发育不良,如果乳牙因龋坏早失,不但会影响恒牙的如期萌出,还会导致恒牙的排列紊乱,引起牙颌畸形。恒牙因龋坏早失,缺牙数多,会影响嚼碎食物,必然会增加胃肠负担,引起胃肠疾病。1.严重的龋坏导致的残冠、残根 *** 周围的软组织等,引起溃疡糜烂,甚至癌变。还可成为一个病灶,细菌的大本营。2.细菌的毒素经血流可到全身的各个部位。有资料显示:龋齿病灶可引起虹膜睫状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风湿性心脏病或病毒性心肌炎、全身疼痛等。那么,要预防龋齿的发生,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首先,应该注意口腔卫生,学会正确刷牙的方法,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刷牙可使用保健牙刷和加氟牙膏。微量元素氟可抵抗酸对牙齿的腐蚀。其次,不要吃过多的糖,还要注意营养补充和体质锻炼,以增强抗病菌侵袭的能力。最后,还应该记住平日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龋齿,及早进行修补治疗。正确的方法是:牙刷应沿牙齿的长轴“竖刷”,即刷上牙时由上往下刷,刷下牙时由下往上刷,刷上下牙咬合面时,将牙刷毛按压在牙上,来回刷,刷完外面再刷里面。 问题三:引起龋齿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龋齿的原因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是细菌、宿主和饮食三大因素相互作用致病。具体如下: 1、细菌因素 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另有嗜乳酸杆菌、产酸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食物因素 食物的化学性作用,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在口腔内经细菌发酵作用产酸,往往引起龋齿发生。食过多的糖,而缺少钙、磷、维生素A、D、B等皆可引起龋病惩病库增高。3、宿主牙齿和唾液因素 牙齿本身的窝沟、牙釉质发育不良;含氟量低易患龋;牙齿排列拥挤、错位、阻生等容易滞留食物,引起细菌生长繁殖也是龋病发生的条件;唾液缺少,口干症等常可发生猛性龋。问题四:龋齿是怎么形成的? 龋齿就是我们常说的蛀牙,虫牙,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齿表面的一层几乎无色的薄膜,含有造成龋齿的细菌。每次进食后,牙菌斑中的这些细菌会和食物中的糖分或淀粉发生化学作用,产生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产生蛀牙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口腔环境长期偏酸,对牙釉质形成过度侵蚀而导致,造成口腔环境过酸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1、口腔清洁不良习惯。不能保持早晚刷牙及餐后漱口,或者是刷牙方法不正确;2、饮食不良习惯。喜欢吃甜食或 *** 性食品,对口腔环境不利;3、天生口腔环境过酸。 推荐你可以尝试一下杏林集 圣惠虫牙方,它是一种纯中草药,改变釉质表面的结构,以增强牙齿的抗龋性。问题五:龋齿的形成,龋齿是怎么形成的呢 您好,产生蛀牙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口腔环境长期偏酸,对牙釉质形成过度侵蚀而导致。造成口腔环境过酸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1、口腔清洁不良习惯。不能保持早晚刷牙及餐后漱口,或者是刷牙方法不正确;2、饮食不良习惯。喜欢吃甜食或 *** 性食品,对口腔环境不利;3、天生口腔环境过酸。推荐你试用一下纯中草药牙散-圣惠虫牙方,圣惠虫牙方中含大青盐、生地黄等泻热润燥、滋阴补肾,固摄肾气,从根源上防蛀固齿。 问题六:蛀牙形成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有很多原因呀龋病四联因你记得就可以了分别是宿主微生物食物和时间。1:宿主主要是指牙 有些人的牙先天发育不良,釉质发育不全,难以抵抗至龋因素 说白了就是牙齿先天条件不好。2:微生物,这个说的就是你口腔卫生的保养了,因为人体口腔内是有很多细菌的 平时它们是处于一个平衡状态的,要是你不注意口腔卫生就会有牙菌斑形成,这个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细菌的大本营很多很多细菌会堆积在这里 然后就有蛀牙了。3:食物大家都知道吃糖容易蛀牙这是由道理的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蔗糖是至龋能力最强的糖类,所以平时最好少吃糖,或者吃木糖醇,山梨糖等糖类代替品这些是没有至龋能力的4什么疾病发生都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时间了 如果你发现你的牙齿变色了你就快去医院看 抢在龋病发生牙体硬组织病变之前就终止龋病进展这样就不会发生龋病了。大概就是这么多了 希望能帮到你 。

胃癌病因进展研究论文

以前的研究认为,萎缩性胃炎一旦发生了肠化生(IM),就不能再逆转,但目前的研究表明,通过规范的治疗,还是有一部分肠化达到逆转。

胃癌的致病因素复杂,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胃癌致病因素的研究结果也让我们对胃癌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为预防胃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1)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发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至少90%的胃癌与Hp感染相关。虽然大部分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可促使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从而进一步进展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IM)—异型增生,甚至发展至胃癌。

研究表明,Hp感染者较非感染者胃癌发病率增高4 8倍;根除Hp可以降低约三分之一的胃癌发病率。

因此,单从预防胃癌角度出发,Hp阳性者都要及早予以根除,尤其在胃黏膜萎缩、IM之前根除,防治胃癌的价值更大。

(2)饮食因素

胃癌在东亚国家高发,这与这些国家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长期食用加工肉类、高盐的饮食对胃癌发生有促进作用,日本有一项研究证实,单纯偏好高盐饮食将大大增加胃癌发生率;吸烟、饮酒也会诱发胃癌,但是, 研究表明饮酒与胃癌发生是非线性的,当每天饮用超过50g的白酒才会对胃癌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

因此,低钠饮食,拒绝腌制、熏烤等加工食物,而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等有助于预防胃癌。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每天摄入一定量的柑橘类的水果对于降低胃癌发病率有效;同时,补充维生素、叶酸被证实对于预防胃癌有积极作用。

(3)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对胃癌也有促进作用,研究证实,土壤、水源中重金属的含量超标的地方,胃癌发病率也会增高。国内大宗的荟萃分析显示, 不洁净饮用水与胃癌发生有关,与胃癌低发区比较,高发区水中镍、砷和钴含量高。 哥伦比亚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空气污染如大气中含量超标也对胃癌发生有促进作用。

胃黏膜的IM是胃黏膜病变由良性向恶性转变的关键阶段,由IM演变为胃癌通常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IM阶段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以阻滞其向胃癌进展,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IM患者进行随访和监测可有效提高胃癌早诊率。

时永全教授介绍了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1)相比既往研究(随访时间<5年),一项随访时间超过10年的研究发现, 在完成5 10年随访后,根除Hp组在胃窦及胃体分别有和发生肠化生的逆转。 这说明根除Hp后,虽然肠化生恢复速度远远低于萎缩,但长期随访仍能发现肠化生的逆转。

(2)研究已经证实, 根除Hp后给予维生素A或维生素C治疗, 能显著提高IM逆转率。一些西药以及中药也对IM逆转有积极作用。

(3) 另一方面,有研究发现,肠化生能够发生自发逆转, 随着年龄增长,IM进展率增加,逆转率降低,所以自发逆转被进展掩盖。

但是临床实践也发现,Hp根除后及药物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IM无法逆转,这与患者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有关,其中胆汁反流已被证明是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胆汁酸在IM和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胃癌是可防可控的,作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的组长,时教授认为需要加强胃癌三级预防的工作,同时提高胃癌早诊早治率。

首先应普及人们的胃癌的病因预防知识,提高人们主动预防胃癌的意识,其次要加强胃癌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癌前病变以及胃癌。 胃镜检查是发现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最敏感和特异性的检查方法,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内镜医生数量有限,在早期筛查方面我们与同样是胃癌高发的邻国日本、韩国尚有一定差距。

为此,国家制定了基于我国国情的相关胃癌筛查标准——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以期精准而高效落地,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同时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胃癌预警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方面也有进展,在胃癌早筛体系中加入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将大大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

在主动干预癌前病变方面,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实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胃炎、逆转癌前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即将发布的“胃癌癌前病变处置专家共识”中,加入了中西药协作诊疗,结合内镜筛查的指导意见,这对挖掘中医药更多应用价值,推动国内与国际消化领域的交流有现实意义。

1、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的病理研究,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7,35(3):203-205. (第一作者)2、D2-40标记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3):253-256. (通讯作者)3、p53在单纯肠化、不典型肠化与胃癌中的表达,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2):178-180. (通讯作者)4、CDX2和PTEN蛋白表达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8,11(3):251-254. (通讯作者)5、c-erbB-2和ki67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6):477-480. (通讯作者)6、S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15(7):537-540.(通讯作者)7、HSP90β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50(12):56-60.(通讯作者)

病因研究的重要性论文

正常像大专医学论文的话,首先就是第一个从那个网上查说第二个请教老师,然后把这些东西还有自己的资料弄个综合起来之后,然后申请上交

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论文结论的写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

③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

书写结论时应该避免的三个问题:

1、把结论写成余论,不需要在余留一些问题给读者展示。

2、把结论写成展望,一篇论文把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即可,一般不需要展望什么。如果一定要展望,那么在结论之后写一百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一下。

3、把结论写成感想,不少学生在结论中经常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把许多与结论没有关联的东西写进来,这是忌讳。

医学sci论文结论写法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从严谨的逻辑推理中获得的创造性、启发性和实证性的结果。它以其条理性、明晰性和客观性体现了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结论与引言类似,可为读者和两位作者提供依据。结论研究内容的结果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研究结果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身体的各个部位入手,并涉及到部分的介绍,经过判断、归纳、推理过程和新思路。

(一)作者及其单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与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撰写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及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的人员不宜列为作者,对这些人员的贡献应列人致谢部分。作者署名主要按作者(或单位名称)在研究中的作用、贡献以及所能承担的责任依次写明姓名和所在单位,而不是论资排队。例如,学位论文署名有时研究生名字在前,导师名字在后,实际上整个科研设计导师起了很大作用,而研究生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因此列为第一作者。对上述3条作者条件的规定,凡署名的作者均必须具备对文章中各主要结论,至少有一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文章必须注明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来自不同单位的较多研究可只写研究者(作者)姓名,并于各姓名右上角标一小符号,在第一页脚注上注明符号所代表的作者单位名称。所有参加署名的人,都应对论文的内容负责,需要时能对读者的疑问作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篇论文的署名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人,其余作者可采用注释形式列于本篇文章首页下方,指导者、协作者、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应征得被致谢者同意。参加研究者或作者已死亡,应在姓名外加黑线框。2、单名作者则姓与名之间空一格。如作者系论文的整理、执笔、文摘摘稿人、简讯作者、综合者,其姓名一般置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并加括号。3、译文文摘的署名应写在全文末右下方,用圆括号括起,译者与校对者之间空一格。4、署名应署真名、全名,不应署笔名。国内作者的中文署名写全名,其外文署名按1978年国务院规定一律用汉语拼音,也是姓前名后,姓和名的首字符大写,其间留空一格,双名或双姓的拼音字符连写,不加连字号。如郝加虎为“Haojia-hu”,欧阳明为“Ouyong Ming”。若两字拼音连写处出现元音字符相接而其音节可能发生混拼时,则在两元音字符间的上方加隔音号(,)以示区分。如刘长安为“LiuChang’an。5、学位论文的署名应按“实事求是、论功署名”的原则,不计资历深浅、不论学衔高低,而应根据在研究工作中所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来决定。6、多学科综合研究课题的署名应按课题组组长的姓名一般排列在前,组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在后的情况处理。若在总的研究课题中又有分课题的情况下,分课题单独发表时,分课题的组长可以名列在前,组员按在研究成果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排列。(二)摘要(abstract)与关键词key words摘要是论文中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并能提供文中的关键信息。论文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描述课题的性质、研究目的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中的重要内容。一般论文摘要不要超过200字。在论文正文的前面,需要撰写论文摘要。我国国家级医学期刊,通常都要求中、英文摘要,而且采用了国际医学期刊要求的格式化摘要(structured abstract)。格式化摘要国外期刊大多采用Haynes RB等提出的格式(More informative abstracts revisited. Ann Intern Med,1990,113:69-76.),包括目的objective)、设计(design)、研究场所(setting)、病人或其他研究对象(patients or other participants)、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主要结果的测量方法(main outcome measures)、结果(results)及结论conclusions)共8项;我国医学期刊将其简化: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并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文字要极其精练,不一定要用完整句子,字数限于200~250字左右。论著稿应在摘要下面标出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为论文正确编目,标出关键词的目的主要为了便于作主题索引,便于电子计算机检索使用,因此要求尽可能准、全。关键词要求简洁、明确,将论文中可供检索点列出。关键词是专业术语,而不是其他词汇,一般要求列25个。要求标出文章所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内容,仅在研究方法中提及的手段不予标出。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组配,如无法组配则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必要时可用适当的习用自由词。(三)前言(introduction)是写在论文正文前面的一段短文,起提纲挚领作用。论文开始一段是前言,一般文章均不将前言列为标题,只是有一段文字将正文引出,字数不宜过多,一般300字左右。但国外期刊有关研究背景知识介绍的篇幅较长。前言是为了给读者一点预备的知识,并借以引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因此要特别注意精练、开门见山而有吸引力,对研究历史回顾应避免繁琐。在研究论文的前言中扼要介绍与本文密切有关的史料。前言部分主要讲清楚所研究问题的来源及本文的目的性。课题来源可以从文献中来,也可从临床实际工作中提出,需要在前言部分简明扼要地写清楚,所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提出是从何而来的?本文准备解决哪些问题。有时一项科研工作已持续多年,该论文是以前某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则要说明该项科研工作总的目的,以前发表的论文已解决了其中的某个问题,本篇论文是准备解决其中哪个问题。总之要将论文的目的写清楚,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知道本文所研究问题的来源、重要性以及研究目的是什么。前言的内容无需在文中重复,初写者常将前言部分内容和讨论部分重复,这是不允许的。总之,前言就是用简单的文字描述该项研究的背景与动向、研究目的(包括思路)、范围、历史、意义、方法及重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前言要切题,起到给读者一些预备知识的作用,并能引人人胜。(四)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应体现科研构思和实验设计的各项要求。这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篇幅较大,一般分析性和实验性研究大约需要1500字左右才能写清楚。需要详细撰写的理由是:使读者看了后能重复,以及便于审稿者复核。“材料”主要交待作者用什么具体实验对象或什么具体的资料来进行研究,“方法”指用什么具体实验方法或搜集资料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因此“材料与方法”在有些研究的论文中也称为“对象与方法”或“资料来源与方法”。“材料和方法”不能和“结果”部分合并撰写。撰写的内容包括。1、对象①研究对象人选的方法:即如何从目标人群选人样本人群,撰写时应使用下列名词: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选自人群的样本(population-based sample)、转诊样本(referred sample)、连续样本(consecutive sample)、志愿者样本(volunteer sam-ple)及随便抽取的样本(convenience sample),将研究对象的来源介绍清楚,其主要目的除了估计抽样误差外,尚能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结论的适用范围。②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尽量使用“金标准”,并标明诊断标准的出处切不可笼统地冠以“全部研究对象符合全国统一诊断标准”。③入选研究对象的样本数:如有拒绝人选者应注明人数,并说明原因。④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及其他重要特征。⑤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是否随机分配,采用何种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或分层随机化,切不可简单地写“随机分组”一句话。2、研究方法①基本设计方案:基本设计方案应写明,下列名词可供撰写用:如治疗性研究应使用“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交叉对照试验”、“前后对照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等名词;诊断研究应使用“金标准对照”、“盲法”等名词;预后研究应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起始队列(inception cohort)”广等名词;病因研究应使用“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名词;描述性研究应写明是“病例分析”、“普查”、“抽样调查”等;临床经济学分析应写明“成本 效果分析”、“成本 效用分析”、“成本 效益分析”等。②研究场所:要写清楚在“人群或社区”、“医学中心”、“基层医院”、“门诊”、“住院”等。③干预措施:试验的措施及执行方法应详细交待;投于患者的药物应写明化学名、商品名、生产厂名,中药还应注明产地,并详细说明每日剂量、次数、用药途径和疗程;试剂应写明生产厂家名,试验方法如是作者新建立的要详细介绍,老的方法应注明出处,所采用的仪器须注明型号及生产厂名。④盲法:盲法的具体实施情况应交待,包括安慰剂的制作,保证盲法成功的措施等。⑤测量指标及判断结果的标准:如暴露及疗效标准等的确定都有公认的标准,撰写时都应注明。⑥质量控制:控制偏倚发生所采用的措施。3、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采用何种统计方法,如采用计算机分析,计算机的型号及何种计算机软件都必须一一交待。如在《银屑病危险因素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l,22(3)]一文中,作者撰写的材料与方法如下。一、研究对象1、病例组220例有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年龄分布在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35岁,其中男125例,女95例;547例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年龄分布在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岁,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1997年12月1日至1999年8月31日确诊的病人,病例间无亲缘关系。2、对照组同时选择我院外科住院病人的健康家属(无任何皮肤病)647名作为对照,男378名,女269名,年龄分布在3-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照间亦无亲缘关系;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五)结果要求如实具体交待经审查核对后用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而不要求把原始数据全部写出。主要介绍全部的发现及数据,是论证的重要依据。结果的中心内容是经过科学地统计学处理得来的数据,而不是原始数据,更不是原始记录。结果应当客观完整和可靠,所有的结果项目,均要围绕研究主题,有逻辑、有层次地层开,与主题无关的部分,不宜全部列出,但在材料与方法中列出的项目与标准,在结果中必须反映出来,并且要吻合一致。结果是论文的核心,它反映了论文水平的高低及其价值,是结论的依据,是形成观点与主题的基础和支柱,约用全文的1/31/4篇幅书写这部分内容。由结果引发讨论,导出推理。结果的内容包括真实可靠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效果的差异(有效与无效)、科学研究的理论结论等。对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和结果,应作客观的分析报道。有的医学论文可将实验方法与结果连写。临床医学论文中也可将疗效标准、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写在结果内。结果部分应根据不同情况分段叙述,可以设小标题,小标题之下亦可再设分标题。结果表达时应注意:①数据表达要完整:报告结果的例数与人选研究对象的例数应吻合,剔除例数与剔除理由应交待,失访例数及因其他原因死亡例数也应写清楚,如有数据不全应作解释。如进行两组比较,应列出两组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临床基线情况(base line),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两组是否可比。②科研设计时确定的科研假设主要测量指标,如在结果部分作丁更改应作解释。③统计处理注意事项:当相对数的分母太小时,应报道绝对数,如10/20例,而不能只报告50%病例;应用的率和比应正确,选择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要正确,复杂的统计分析要作解释;应同时报道95%可信区间(95%CI)④诊断试验的研究应报告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似然比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统计学处理主要使原始数据从难理解变成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某些必然规律。用统计学处理原始数据时,首先要通过分组将原始数据重新排列,制作频数表,然后算出均数或百分率,并用显著性检验所得的P值来判定其组间差异的意义,以获得包含在原始数据中的信息,其次是用文字或统计图表将它们表示出来。结果的表达形式有表、图、文字3种。统计图比统计表更便于理解与比较,但统计图中不能获得确切数字,所以不能完全代替统计表。图的标题应置于图的下端,图有纵轴和横轴,两轴应有标目,标目应注明单位,横轴尺度自左至右,纵轴尺度自下而上,尺度必须等距,数值一律由小到大,一般纵轴尺度必须从0点起始(对数图及点图等除外),图中用不同线条应注明,图的长、宽比例一般以7:5为宜。常用的统计图有直条图、圆形图、百分直条图、线图、直方图、散点图等。直条图利用直条的长短来表达按性质分类资料各类别的数值,如疾病分类、性别、治疗效果等,表示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圆形图和百分直条图适用于百分构成的资料,表示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情况。线图和直方图用于按数量分组的资料如时间、年龄、身高、体重及血压等有连续性的指标。散点图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的相关性和趋势,一般横线代表白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临床医学研究的论文结果中往往还会运用插图和照片如心电图、脑电图、X线片、CT片等来表示研究中的发现,插图的画面要重点突出,照片要注意拍摄的环境及技术条件的一致性。文字表达和图表表达不要重复,文字是表达结果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要简明扼要,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最简洁的语言把结果表达清楚,一般不宜引用参考文献。文字表达应当是要点式叙述,可分几项撰写,每一项报告一组数据,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图表的表达应符合统计学的规定。总之,结果是论文中的主体,是作者的主要劳动成果,结果必须完整、清晰、准确无误,不允许有丝毫的含混和差错。(六)讨论主要是对实验观察结果或调查结果做出理论性分析。这是全篇文章的精华所在。讨论是为了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把本文取得的结果与文献或过去的工作进行对比,寻找其间的关系,讨论所需引用的文献材料应尽量抽象概括,而不是抄袭别人的文献资料。讨论部分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为文章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讨论部分是以结果部分为基础和线索进行分析和推理,表达作者在结果部分所不能表达的推理性内容。讨论的内容应当从实验和观察结果出发,实事求是,切不可主观推测,超越数据所能达到的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文献掌握的多少,作者的分析能力如何,切忌将讨论部分写成他人文献的综述。归纳起来,讨论部分应表达下列内容:1、应紧密结合本文研究所获得的重要发现,以及从中引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而不是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特别是要对新的发现、文献尚未报道的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包括可能的机制、临床应用范围以及从研究结果对总体的推论。必须强调应紧密结合本文发现进行讨论,且所作的推论必须恰当。2、应讨论本文发现和文献报道同类研究的结论有何不同,哪些文献支持本文发现,哪些文献报道与本文结论不同,切忌冗长的文献综述式的阐述。3、应对本文研究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可能存在的偏倚,以及偏倚的来源;对本文研究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进行讨论;要肯定本文的结论尚需进行哪些项目的研究等等。4、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展望、建议和设想。以上内容并非每篇论文的讨论都必须涉及,面面俱到。应从论文的研究内容出发,突出重点,紧扣题目,围绕一个至几个“小核心”进行。对于新的临床病例报告,还应讲清楚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如果是有关新药疗效,还要说明如何肯定疗效,疗效的指标是否合理,今后治疗方法上还需如何改进等。要集中围绕几个观点讲深述透,不必面面俱到。每个讨论最好有一个小标题,提示讨论的中心内容,按结果栏目中的顺序并结合文献分段撰写,或标出序号。其次序应从时间、因果、重要性、复杂性,相似与相反的对比等方面来考虑。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以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