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领导理论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领导理论论文文献

经过5天封闭式的理论强化培训,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戍边、稳边的需要。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进步,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作为“三个队、四个力量”在*的巨大作用,也更坚定了我屯垦戍边的决心与信心。 二、不断地加强学习,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 1、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需要 基层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工作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为党的事业尽快培养一批政治合格、立场坚定,具有大局意识的党员干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学习党章,学习党的两个条例,不断地熟悉党的工作,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水平,用党的理论去分析与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更好地为人民致富服务。 2、是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三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树立“三观”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永保党不褪色,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质所在。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为政之道。 3、是加强班子建设的需要 人民群众认识共产党人,就是从我们基层班子党员干部的身上来认识。基层党支部班子担负着传达党的政策,带领人民共同致富的责任,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通过不断地学习,增强我们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信念,廉洁奉公,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为民办实事,求真务实,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积极开展“两级党建联创”,为人民选准发展致富的路子。 4、是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维连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这也对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5、是增强创新、发展观念的需要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市场经济是对市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开放竞争、优胜劣汰。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捕捉市场信息,从而指导生产,减少因决策失误而给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加快*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于本地实际,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谋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学习 1、端正态度,大兴学习之风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每次培训学习的机会,遵守学习纪律,做好笔记,认真写好心得体会,平时也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进行自我完善。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好地用于实践,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学习法律知识就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把依法行政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楼上的 太现实了 一看就知道是从网上复制的. 这个问题,应该自己用心去想的,而不是去抄.

领导行为理论:交换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一、 问题的提出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由于领导特性理论忽视下属的需要、没有指明各种特性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缺乏对因与果的区分、忽视了情境因素,导致它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的不成功。领导行为理论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采口行为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K.Lewin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R.Likert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主要是从对人的关』动和对生产的关心两个维度,以及上级的控制和下属参与的角度对领导行为进行分类,这些理论在确定领导行为类型与群体工作绩效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上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影响成功与失败的情境因素的考虑。领导行为与领导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显然依赖于任务结构、领导成员关系、领导权威、下属的主导性需求等情境因素,领导权变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提出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并且情境因素可以被分离出来,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权变模型、情境领导理论、路径目标理论和领导者参与模型。但由于实践者很难确定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等权变变量,领导权变理论相对于实践者显得过于复杂和困难,使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78年,Burns在对政治型领导人进行定性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领导过程应包含交易型和变革型两种领导行为,这一分类为领导行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1985年,Bass正式提出了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它比以往理论采取更为实际的观点,是以一个“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的眼光看待领导行为,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二、 基本假设、理论框架与主要特征1.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在一些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中,领导行为常被理解为一种交易或成本一收益交换的过程。交换型 领导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领导一下属间的关系是以两者一系列的交换和隐含的契约为基础。该领导行为以奖赏的了大领导十属,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便给予承诺的奖赏,整个过程就像一项交易。其主要特征为:(1)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指导和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领导者向员工阐述绩效的标准,意味着领导者希望从员工那里得到什么,如满足了领导的要求,员工也将得到相应的回报;(2)以组织管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为基础,完全依赖组织的奖惩来影响员工的绩效;(3)强调工作标准、任务的分派以及任务导:向目标,倾向于重视任务的完成和员工的遵从。根据Burns理论,交换型领导行为建立在一个交换过程的基础上,主要包括权变与非权变性两种奖励行为和权变与非权变性两种惩罚行为,实施不同的奖励和惩罚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谓权变性奖惩是指根据下属的绩效进行奖励和惩罚;非权变性奖惩是指领导进行奖罚时不依据下属的绩效。Bass则将交换型领导行为分为权变奖励领导行为 (Contingent reward leadership)和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领导行为两种,并随着领导者活动水平以及员工与领导相互作用性质的不何而不同。所谓权变奖励领导行为是指领导和下属间的一种主动、积极的交换,领导认可员工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员工也得到了奖励;例外管理领导行为则指领导借助于关注员工的失误、延期决策、差错发生前避免介入等,与下属进行交换,并按领导者介入时间的不同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类型。主动型的例外管理领导者,~般在问题发生前,持续监督员工的工作,以防止问题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生问题,立即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当然也积极搜寻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或与预期目标偏离的问题。领导者在员工开始工作时,就向员工说明具体的标准,并以此标准监督差误;被动型的例外管理领导者,则往往在问题已经发生或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时,以批评和责备的方式介入。~般情形下,领导者一直等到任务完成时才对问题进行确认,并以此提醒员工,也往往在错误发生后才说明自己的标准。当员工所处的工作以及环境已不能为员工提供激励、指导和带来满意感时,这种领导行为才具有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前创立的领导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都是以交换型领导行为为基础。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已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如路径一目标理论、领导一成员交换关系理论。这些理论都强调环境因素对领导行为产生缓冲效应的重要性,也注意到了领导一下属这对关系,并认为应运用综合性指标对其进行测量,以便能预测领导行为对个体的作用。2.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 变革型领导行为是一种领导向员工灌输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并激励员工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领导除了引导下属完成各项工作外,常以领导者的个人勉力,通过对下属的激励、刺激下属的思想、对他们的关怀会变革员工的工作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使他们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利益,从而更加投入于工作中。该领导方式可以使下属产生更大的归属感,满足下属高层次的需求,获得高的生产率和低的离职率。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前提是领导者必须明确组织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下属必须接受领导的可信性。其主要特征为:(l)超越了交换的诱因,通过对员工的开发、智力激励、鼓励员工为群体的目标、任务以及发展前景超越自我的利益,实现预期的绩效目标;(2)集中关注较为长期的目标,强调以发展的眼光,鼓励员工发挥创新能力,并改变和调整整个组织系统,为实现预期目标创造良好的氛围;(3)引导员工不仅为了他人的发展,也为了自身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变革型领导行为拓宽了领导行为的研究范围。虽然对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已有许多研究注意到了该理论的结构效度。根据Burns理论,它由个人魅力、智力激励以及个人化考虑三个因素构成。 Bass& Avolio(1994)则提出变革型领导行为应包含以下四个维度:(l)理想影响力(idealized influence)。指能使员工产生崇拜、尊重和信任的一些行为,包括领导者承担风险、考虑个人之外员工的需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2)鼓励性激励(inspirational motivation)。指向员工提供富有意义和挑战性工作的行为,包含明确描述预期目标,而且该目标受到整个组织目标的约束,同时通过积极乐观的态度唤起团队精神;(3)智力激励(intellectual stimulation)。指领导者启发员工发表新见解和从新的角度或视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鼓励员工采用崭新的方式完成任务;(4)个人化考虑(individuallized consideration)。指领导者仔细倾听并关注员工的需求。我们在以往的一项关于中西方企业领导行为研究中曾提出六种变革型领导行为,包括提供远见卓识、智力激励、寄予厚望、树立榜样、促进合作和提供个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促进合作(促进员工合作,使他们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程度)、提供个人支持(领导关心下属个人感受和需求的程度)和树立榜样(领导树立与之力求推广的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榜样)与中国文化特征和传统中国领导哲学相一致;有远见、寄予厚望和智力激励三种领导行为则在中国文化中不是很受重视。由此可见,变革型领导行为是一种动态性的结构,具有多维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工作环境下,它的维度具有权变性,并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变革型领导行为着重突出了领导者对组织手四个人的变革效应。区分交换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并不意味着两者是不相关的。Burns认为这两种领导行为是同一连续体的两个极端,而Bass认为它们是两个分开的维度,一个领导者既有变革型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交换型的一面,变革型领导行为以交换型领导行为为基础,但反向则不然。变革型领导行为可以说是交换型领导行为的一种特例,可以同时与一些目标和目的的实现相联系,这两者模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领导激励下属的过程中和目标设置的类型上。在竞争较为激烈的今天,研究变革型领导行为尤为必要,正如Bass在《领导行为手册》一书中写到:遗憾的是许多经验性的研究都关注于交换型领导行为的研究,其实这方面真正的原动力和撼动者是变革型的领导行为。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拓宽了正受系统检验的领导特质理论的范围,超越了交易理论的边界。三、 两种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1.交换型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变革型和交换型领导行为将对下属产生不同的影响。通常认为,以权变奖励为基础的交换型领导行为可使下属达到双方协商的绩效水平,只要领导和下属发现这种交换是互利的,那么这种关系就将持续下去,员工也将达到预期的目标绩效。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以权变奖励为基础的交换型领导行为对下属的绩效和满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在某种情境中,这种作用可能是负面的,其主要原因是:(l)如果管理者与下属的交易并没有充分达成一致,那么权变奖励的领导行为是低效率的,在这样的组织背景下,员工很有可能从本质上要求较少的权变奖励的领导行为,如正在发生变革的环境下,权变性的领导行为是不适当的禾则氏效率的;(2)当固定组织的奖励系统时,领导与员工的交易对生产率的作用是逆向的。如果员工意识到权变奖励的领导行为是领导控制员工行为的一种企图,而不是奖励,企图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那么员工的动机水平就会下降;(3)在测量时与权变奖励的量表项目有关。以往的研究有关权变奖励量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员工认知为基础的一些项目,二是对奖金的预期和分配方面的阐述,而有的研究所设计的量表只包括了基础的交易性项目,这将会导致结论的不一致性。 有证据显示,例外管理与工作绩效相关,但这种相关性比工作绩效与权变性奖励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有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领导者的权变性惩罚与员工工作绩效间的关系是混合型的,即有的研究显示两者为正相关,有的显示为负相关,而有的显示不相关。主动或被动的例外管理对工作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如果领导者在标准设置和采取必要的行动之前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在事后批评员工,没有说明采取哪一种行为可以避免受到惩罚,那么这样的领导行为将对员工的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这种领导行为代表了被动型的例外管理。很难想象,没有对绩效进行监督,也不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的领导者是一个有效率的领导者。但是,合理的权变性惩罚代表了领导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如果领导的批评被认为是公平的,领导者阐明了绩效标准,用一种可以使员工接受的方式对低绩效状况进行改进,从而避免产生消极的后果,那么这种权变性惩罚(代表了较为积极的例外管理方式)会增强员工的绩效,帮助下属辨明角色,很可能对下属的满意感和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具有权变性,较多地依赖于工作的情境以及领导与员工的关系,但较多依赖于例外管理的领导者则会获得较低的工作绩效。2.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每一个因素,包括领导扭力、智力激励和个人化考虑与工作绩效有紧密的联系,并能预测员工的工作绩效。事实上,变革型领导行为鼓励下属完成较为困难的目标,从全新和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同时促进了员工的自我发展。作为领导影响力的一个结果,员工出于对领导的承诺,从发自内心的工作动机出发,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目标实现和任务完成的潜在意义,会加倍努力工作,最终导致其超额完成预期的绩效。也就是说,变革型领导行为通过引导下属超越自我利益,向下属灌输共同的组织价值观,可以帮助下属达到最大的绩效水平。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员工的组织承诺感、组织公民行为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去看,这些指标可预测员工的工作绩效。Koh等人的研究发现,学校领导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学生的成绩得分并无直接的作用,但它通过影响教师的组织承诺感,间接作用于学生的成绩。由此可以推断,变革型领导行为与绩效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缓冲变量或中介变量。Podsakoff(1990)的研究结果显示,下属对领导的信任度作为中介变量,可以较好地解释领导魅力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而变革型领导行为对下属的角色和任务分配知觉有直接的影响,这些知觉随后影响到下属对领导者的效能知觉,变革型领导者的效能知觉依赖于在整个组织目标的完成过程中领导者的沟通能力以及员工的角色知觉、任务明晰度和沟通开放性。3.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权变适用性情境因素将缓冲变革型和交换型领导行为对绩效的影响。存在变革倾向和风险承受趋势的组织中,容易接受变革型领导者;相反,受传统的习惯、规章和法令所约束的组织中,常把对现状存有疑虑、完成任务时常寻求改进方法的领导者看作是缺乏稳定性,变革型领导者不适合干具有结构稳定和连贯性的组织。因此,革新、风险承担和开放性较高的组织与结构稳定、秩序井然的组织相比,前者对变革型的领导者更具有吸引力。有研究显示,革新支持对于智力、个人化考虑的领导行为和工作绩效间的相关性具有缓冲效应,而魅力型领导行为与绩效间的关系,并不受革新支持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l)具有较高领导魅力的领导者通常希望拥有内化领导者价值观和目标的员工,并诱导下属超越即时的环境,完成领导所布置的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准力型领导者不受生产率高低标准的影响,能使下属达到高任务绩效、高任务调整及对领导和群体的高适应性;(2)与较为规范和稳定的环境相比,在较为混乱和不稳定的环境中,魅力型领导者对员工的绩效影响更大。四、 领导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交换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有20多年,但对它的研究却经久不衰。我们以为,交换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将来的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进一步修订变革型领导行为量表过去的十几年虽有许多有关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其中以Bass和Avolio所做的工作最具有代表性,他们提出了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综合理论构架,并开发了相应的测量工具,但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应以相应的理论为基础加以修改和提炼,重点把握变革型领导行为几个相互区别的维度。2.进一步注重变革型领导行为发挥作用的整个过程 以往的研究显示,变革型领导行为影响下属的角色知觉和任务明晰度,随后影响下属对领导的效能知觉,这说明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效能具有权变性,因为这取决于有关整个组织目标和目的方面领导与下属是否能有效沟通,这种权变性的知觉应引起进一步关注。3.探索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多理论框架层次以往的研究已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研究工作,但是变革型领导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群体层次上的结果性变量,而且也会影响到组织层次上的结果性变量,所以应该运用多层次的理论分析框架,这将为更好地理解变革性领导行为的权变性打下良好的基础。4.进一步研究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变革型领导行为是否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依赖于中介变量或缓冲变量。到目前为止,匕经确认且经常采用的中介或缓冲变量有:工作的结构化程度、领导~成员关系质量、领导者额职位权力、下属的角色清晰度、群体规范、信息的可获取性、下属对领导决策的认可度、下属的工作士气等,是否存在其他的中介变量或缓冲变量,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总之,对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对此研究非常不足,需要弥补这一空缺。

领导理论论文题目

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已经由一般的领导形态学(Morphology of leadership )、 领导生态学(Ecology of leadership )发展为领导动态学(Dynamics ofleadership)研究,导致了领导权变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因此,回顾领导权变理论的产生历史,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的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从权变理论的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找到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的固定的领导性格特质、领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明白了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普遍认为领导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的方程式,即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领导的效率与领导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环境有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或情境理论(Situ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权变理论把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看成是自变量,把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看成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权变理论的产生,起源于系统理论的发展,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Tovistock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系统论用于管理过程,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所谓社会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等。在企业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具有系统的开放性。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必须同技术——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组织绩效。因此,权变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组织绩效看成是这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世纪以来,西方领导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领导者特质研究阶段,其研究之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性,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任领导者,如Birs早期研究发现用于区别领导人和非领导人的79种特质等;其次为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其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行为或领导方式,即了解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好,如的领导作风理论,与Morton的“管理方格图”等;再次是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阶段,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领导方式与团体组织效能之关系。权变理论在其出现后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使以往的领导理论黯然失色。首先,权变理论统合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领导现象的出现,不仅是领导者本人的行为结果,而且还有赖于周围的领导环境。领导者特质研究和领导者行为研究皆以领导者为出发点,而以领导者个人之内在素质或行为来探究领导现象,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与领导现象相关的领导环境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被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领导是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或社会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交互影响是领导过程之本质。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是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被领导者是被影响的客体。没有被影响的客体,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若忽略对被领导者的研究,便难于了解领导现象之全貌,因而有偏颇之嫌。权变领导理论研究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其次,权变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领导方法。领导者特质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领导者应具备的各种特质,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而没有涉猎领导方法之领域。领导者行为研究虽已涉足领导方法领域,但其研究旨趣是企图从众多的成功领导者的行为中概括出一套理论的、固定不变的和放之四海皆适用的领导方式。而权变领导理论则以领导者个人特质、领导者行为及领导环境交互影响来解释领导现象,否认有任何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的存在,认为任何领导方式在与环境作适当搭配下,均可能成为最有效能的领导方式,因此它没有提出有关最佳领导方式之主张,而代之以领导方式与情境搭配之模式。第三,权变领导理论更切合实际领导工作者的需要,由于领导本身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之研究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论是领导者特质研究还是领导者行为之研究,所得研究结果都矛盾丛生,使实际领导工作者有无所适从之叹。由于权变领导理论以统合之方式和权变之观点解释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吸收了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领导现象的新途径和提高领导效能的新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领导理论与领导实际的距离,满足了实际领导工作者对领导理论的需要。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 )。 他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veness)”,即费德勒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费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费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前一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后一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费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费德勒还设计出一种LPC 量表,用以鉴别不同的领导方式,并认为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费德勒不仅对领导方式作了分类,而且还对领导效能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使各种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问题。费德勒认为,一个领导者,无论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领导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领导效能,必须使一定的领导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情势相配合。领导情势亦称“团体——任务”情境,是指发生领导行为所处的人际环境。它包括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个要素。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指团体成员对其领导者的情感,它包括尊重、友谊、信任、合作、接纳、支持以及忠诚程度。任务结构是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界定是否充分明确而妥当,它包括目标对成员来说是否清晰,成果的可测度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确性及完成任务的途径或手段之多寡等。职位权力则指领导者现居职位所具有的权力之多寡或能使部属服从指挥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者现居职位能对部属施展多大影响力,包括领导者的地位、权威与责罚、升贬、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在领导情势的三个因素中,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费德勒看来,一个领导者要想取得理论的领导效能,必须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对领导情势实施有效的控制,而领导者对领导情势程度又决定于领导者使领导情势三因素相互配合的状况。根据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配合情形,可以看出领导对情势的控制程度有多高。因此,费德勒模式的最大优点于在它吸收了过去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分清了不同领导方式能够发挥领导效能的情境。继费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 )的通路——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该理论把伊万斯( )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关心人和抓组织)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参与型的、成就型的。而这四种领导方式必须根据部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环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组织的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等。与费德勒理论不同,通路——目标理论认为这四种领导方式可由同一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这就比费德勒的二维领导模式更进了一步。但通路——目标理论关于高效率的领导行为的预言,并未完全得到一致性结果。这可能是由于领导行为的测定方式以及工作结构的测量尺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和其它权变理论一样,“通路——目标”论也是了解有效领导行为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必须更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本理论的有效性。1973年,佛鲁姆()和耶顿()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 这种模式主要是研究决策中的领导行为。模式指出:领导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境让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佛鲁姆认为有五种领导方式应有不同情境中灵活选择。而佛鲁姆这个模型是规范性的——它以决策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连续的规则,来确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参与决策的方式和程序。费德勒和耶顿的权变理论也把领导情境划分为八种情况,但划分的标准不同。费德勒是根据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来划分的,而费德勒是根据决策树所揭示的方案来选择担任经营决策任务的经理们的兴趣。费德勒模式将领导人的行为特点看成是固定不变,要通过调整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其特点,而领导——参与模式则认为领导行为应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80年代以来, Heller 和Wilpert (1984 )进一步提出Heller —Wilpert权变模型,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文化国际比较研究。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探讨了决策行为、资源利用、工作满意和管理的功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分析了各种权变量对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权力连续体(Influence——Continum)”的概念。 他们认为领导决策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事实上反映了下级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施加的影响及权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和权力可以在一个连续体的一端,一级对于决策制度没有任何影响和权力,另一端下级则拥有充分的权力和全面的影响。对传统的权变模型公式:Y=f(x),Heller和Wilpert提出了异议与批评。他们指出,组织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很难确定哪个变量是“因”,哪个是“果”。例如,如果参与的决策方式与组织绩效相关,我们很难说是参与导致了较高的组织绩效,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果。因此,他们在研究中采用“核心变量”和“周围变量”的术语,而不能规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而所谓的“核心变量”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关注的行为,“周围变量”则是那些对核心变量发生影响的变量。周围变量包含许多内容,Heller(1976)在研究中规定了五层次,它们构成了心理学上有意义的变量子系统。这种变量的划分,的确比费德勒、豪斯等模式进了一大步,并且,Heller和Wilpert(1981 )进一步提出,在具体研究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权变模式:等值模型、层次模型、缓冲器模型,这三种权变模型,对于他们研究总体模型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当然,Hellert和Wilpert的权变理论仍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未见到实证性研究的验证。这种权变思想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还值得深入研究。总之,领导的权变理论是当代西方领导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领导行为与情境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领导方式,主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最佳的领导方式的思想,是颇受人们重视的。因此,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权变理论的各种学说,要本着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思想,以促进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工商管理论文选题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整理的工商管理论文选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2、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

3、消费者行为研究

4、现代商务谈判

5、激励理论的研究

6、领导理论的研究

7、组织发展与变革

8、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9、“扩展企业”运作研究

10、企业协同效应研究

11、企业智力资本研究

12、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

13、克服“克隆公司”现象

14、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

15、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

16、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

17、入世后黑色家电的产业分析与企业对策

18、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

19、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安全的保障问题

20、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21、论企业战略联盟

22、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23、西部大开发问题的探讨

24、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25、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26、企业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

27、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28、虚拟企业

29、企业核心竞争力

30、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问题的研究

31、企业成长研究

32、知识管理研究

33、组织结构及形态演变研究

34、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

35、管理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

36、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

37、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

38、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

39、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40、资本经营方式研究

41、企业并购研究

42、管理者收购研究

43、战略联盟研究

44、租赁经营研究

45、定制生产模式的系统设计与管理

46、全球化与企业生产战略选择

4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支持体系的设计与管理

48、JIT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49、M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

50、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

51、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

52、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

53、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

54、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

55、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

56、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57、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

58、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

59、公司合并中关联人的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60、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

61、论管理创新

6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

63、试论中国加入WTO的对策

64、论组织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

65、中国企业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66、国企法人治理结构难在哪儿

67、中国股票市场应建立退市制度

68、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

69、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

70、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

71、CEO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72、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73、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74、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75、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可控因素分析

76、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

77、启示眼与借鉴:流通企业迈出国门

78、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79、我国入世后,市场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预防

80、入世后如何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81、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82、中国跨国公司的创建与发展

8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发展契机

84、企业模式的比较研究

85、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迪与借鉴

1、xx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xx企业经营现状和对策分析

3、xx企业的营销渠道管理策略分析

4、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5、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6、谈中国百货超市化的动因和出路

7、当前我国服装业发展态势及建议

8、我国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及其结构调整

9、由重生产向重营销转型──对服装业未来发展模式的重新认识

10、谈中国服装业的竞争策略

11、谈人世后我国商品零售业的营销管理

12、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零售业战略性思考

13、中外零售业态的比较研究

14、我国零售业走出困境的途径

15、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

16、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7、论旅游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18、对发展我省旅游业的点滴思考

19、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提高中药国际市场份额的策略分析

21、中国医药行业“洗牌”动因及其对策

22、我国家电业价格大战的实证分析

24、对我国批发业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25、谈业务外包在电信企业的运用与管理

26、对增强我国(或我省)商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27、安徽省(或xx市)连锁商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8、对发展安徽省物流配送业的思考

29、对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的思考

30、谈中式快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31、x市餐饮行业发展趋势及其问题研究

32、对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问题的探讨

33、x市百货零售业竞争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

34、谈餐饮企业的整合营销策略

35、对安徽省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36、对加速我国零售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探讨

37、对我国(或我省)零售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38、对我省(x市)超市发展的理性思考

39、我国企业erp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40、谈x市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41、国内电力企业erp建设的现状与前景

42、浅议网络营销

43、网络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44、谈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

45、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网络营销的影响及对策

46、谈电子政府对企业网络营销的影响

47、谈网络营销与传统直销的整合

48、谈网络营销条件下的顾客忠诚

49、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开展网络营销

50、谈我国网络营销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51、中国电子商务运作中的伦理障碍及其对策

52、电子商务罪在何处?——浅谈有关电子商务认识的几个误区

53、浅议网络广告

54、品牌策略探讨

55、浅谈品牌战略(或策略)

56、关于品牌运营的几个问题

57、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

58、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理性思考

59、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

60、加强民企品牌形象建设的探讨

61、如何应对品牌战略实施中的“寄生”与“株连”问题

62、谈品牌寿命

63、浅谈绿色营销

64、浅谈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与前景

65、对我省发展绿色产业的思考

66、e时代如何塑造职业经理人

67、swot分析法在职业生涯决策中的运用

68、浅析企业人才的“留”与“流”

69、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员工感情承诺的相关性分析

70、关于企业员工无效率流动的博弈分析

71、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72、基于“锦标制度”的企业员工激励薪酬方案分析

73、企业使命与员工绩效关系探讨

74、企业引进中高级人才中的风险与防范对策

75、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76、中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77、安徽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分析

78、安徽省人力资本形成途径分析

79、x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80、民营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状况与问题分析

81、人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

82、安徽企业人员招聘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83、安徽企业进行网络招聘的应用性分析

84、年薪制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85、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探讨

86、职业生涯设计与员工跳槽行为探讨

87、安徽省民营企业员工福利状况分析

88、安徽省企业劳动纠纷的常见类型与相关原因分析

89、安徽省企业家人力资本状况分析

90、安徽省企业家人力资本流失问题分析

91、安徽省人才流失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2、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

93、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

94、x市营销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与问题分析

95、谈我国农村市场的开拓

96、谈开拓农村市场的途径及对策

97、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98、安徽省企业文化建设状况研究

99、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思考

100、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101、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分析

102、谈“克隆公司”现象

10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4、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105、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探析

106、中国国有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107、对学习型组织的冷静思考

108、浅谈跨国并购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109、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思考

110、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11、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借鉴

112、浅析物流危机管理

113、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114、关于做强中小流通企业的方略思考

115、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和选择

116、谈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

117、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

118、酒店客房定价策略探讨

119、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的战略选择探析

120、跨国公司的组织扁平化变革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21、我国国有企业实施mbo的条件、难点和对策

122、我国餐饮业发展特许经营的swot分析和对策

12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124、xx企业战略性资源外包问题探析

125、xx企业营销策划及分析

126、erp系统实施的风险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分析

127、jit在xx企业的运用

128、谈一对一营销管理

129、谈中老年市场需求的特点及营销对策

130、谈青少年市场需求的特点及营销对策

131、安徽省企业诚信问题分析及对策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及设计题目: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一)

1、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管理效果的制约性

3、论我国行政领导干部的培养

4、知识经济时代行政领导者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5、论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6、行政领导者的角色研究

7、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

8、行政授权的理论与实践

9、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10、管理职业化趋势与组织领导者的研究

11、领导有效性理论研究

12、政绩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13、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的作用

14、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15、我国传统行政管理文化的启示

16、WTO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17、WTO对中国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

18、政务公开与电子化政府

19、政府管理创新机制研究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二)

1、论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创新

2、论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

3、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4、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5、入世与我国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

6、论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7、论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方向及其对策

8、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建设问题

9、我国公务员创新能力研究

10、论知识经济时代公务员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途径

11、论构建完善的廉政建设德治体系

12、行政职权滥用的危害与防范措施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工商管理论文题目,供你进行选择:1.论工程公司项目采购工作执行策略2.论企业战略管理3.论中国企业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4.论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5.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人力资源管理6.论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7.中国外资利用的状况分析及合理利用外资策略分析8.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后面临的税收征管体制问题9.广州市劳动力市场职能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研究10.科龙多品牌的成功经验研究11.新环境下电信企业的发展战略12.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13.中国入世后广东地税征管的应对措施14.论银行如何加强对民企放贷款的管理15.中国商业体制下连锁经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领导理论论文3000字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代笔、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三、毕业论文成绩评分方式各个院校要求不同,可以由指导教师成绩,检查评阅成绩,答辩小组成绩3部分综合而来. 1论文阶段须提交材料各个院校要求不同,例如: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论文档案袋,论文中期检查表,汇报表,论文成绩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 2答辩委员会 1)答辩工作在学院领导下,由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 2)答辩委员会主要由专业课教师组成,可聘请部分基础课教师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的责任是主持答辩工作,统一评分标准和要求,对有争议的成绩进行裁决,并综合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成绩及评语,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最终成绩经主管院长审核后,由学院统一向学生公布 3)答辩委员会可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包括秘书1名)组成,组长应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已经由一般的领导形态学(Morphology of leadership )、 领导生态学(Ecology of leadership )发展为领导动态学(Dynamics ofleadership)研究,导致了领导权变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因此,回顾领导权变理论的产生历史,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的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从权变理论的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找到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的固定的领导性格特质、领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明白了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普遍认为领导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的方程式,即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领导的效率与领导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环境有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或情境理论(Situ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权变理论把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看成是自变量,把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看成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权变理论的产生,起源于系统理论的发展,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Tovistock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系统论用于管理过程,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所谓社会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等。在企业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具有系统的开放性。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必须同技术——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组织绩效。因此,权变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组织绩效看成是这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世纪以来,西方领导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领导者特质研究阶段,其研究之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性,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任领导者,如Birs早期研究发现用于区别领导人和非领导人的79种特质等;其次为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其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行为或领导方式,即了解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好,如的领导作风理论,与Morton的“管理方格图”等;再次是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阶段,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领导方式与团体组织效能之关系。权变理论在其出现后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使以往的领导理论黯然失色。首先,权变理论统合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领导现象的出现,不仅是领导者本人的行为结果,而且还有赖于周围的领导环境。领导者特质研究和领导者行为研究皆以领导者为出发点,而以领导者个人之内在素质或行为来探究领导现象,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与领导现象相关的领导环境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被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领导是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或社会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交互影响是领导过程之本质。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是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被领导者是被影响的客体。没有被影响的客体,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若忽略对被领导者的研究,便难于了解领导现象之全貌,因而有偏颇之嫌。权变领导理论研究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其次,权变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领导方法。领导者特质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领导者应具备的各种特质,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而没有涉猎领导方法之领域。领导者行为研究虽已涉足领导方法领域,但其研究旨趣是企图从众多的成功领导者的行为中概括出一套理论的、固定不变的和放之四海皆适用的领导方式。而权变领导理论则以领导者个人特质、领导者行为及领导环境交互影响来解释领导现象,否认有任何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的存在,认为任何领导方式在与环境作适当搭配下,均可能成为最有效能的领导方式,因此它没有提出有关最佳领导方式之主张,而代之以领导方式与情境搭配之模式。第三,权变领导理论更切合实际领导工作者的需要,由于领导本身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之研究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论是领导者特质研究还是领导者行为之研究,所得研究结果都矛盾丛生,使实际领导工作者有无所适从之叹。由于权变领导理论以统合之方式和权变之观点解释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吸收了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领导现象的新途径和提高领导效能的新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领导理论与领导实际的距离,满足了实际领导工作者对领导理论的需要。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 )。 他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veness)”,即费德勒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费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费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前一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后一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费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费德勒还设计出一种LPC 量表,用以鉴别不同的领导方式,并认为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费德勒不仅对领导方式作了分类,而且还对领导效能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使各种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问题。费德勒认为,一个领导者,无论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领导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领导效能,必须使一定的领导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情势相配合。领导情势亦称“团体——任务”情境,是指发生领导行为所处的人际环境。它包括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个要素。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指团体成员对其领导者的情感,它包括尊重、友谊、信任、合作、接纳、支持以及忠诚程度。任务结构是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界定是否充分明确而妥当,它包括目标对成员来说是否清晰,成果的可测度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确性及完成任务的途径或手段之多寡等。职位权力则指领导者现居职位所具有的权力之多寡或能使部属服从指挥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者现居职位能对部属施展多大影响力,包括领导者的地位、权威与责罚、升贬、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在领导情势的三个因素中,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费德勒看来,一个领导者要想取得理论的领导效能,必须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对领导情势实施有效的控制,而领导者对领导情势程度又决定于领导者使领导情势三因素相互配合的状况。根据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配合情形,可以看出领导对情势的控制程度有多高。因此,费德勒模式的最大优点于在它吸收了过去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分清了不同领导方式能够发挥领导效能的情境。继费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 )的通路——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该理论把伊万斯( )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关心人和抓组织)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参与型的、成就型的。而这四种领导方式必须根据部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环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组织的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等。与费德勒理论不同,通路——目标理论认为这四种领导方式可由同一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这就比费德勒的二维领导模式更进了一步。但通路——目标理论关于高效率的领导行为的预言,并未完全得到一致性结果。这可能是由于领导行为的测定方式以及工作结构的测量尺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和其它权变理论一样,“通路——目标”论也是了解有效领导行为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必须更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本理论的有效性。1973年,佛鲁姆()和耶顿()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 这种模式主要是研究决策中的领导行为。模式指出:领导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境让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佛鲁姆认为有五种领导方式应有不同情境中灵活选择。而佛鲁姆这个模型是规范性的——它以决策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连续的规则,来确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参与决策的方式和程序。费德勒和耶顿的权变理论也把领导情境划分为八种情况,但划分的标准不同。费德勒是根据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来划分的,而费德勒是根据决策树所揭示的方案来选择担任经营决策任务的经理们的兴趣。费德勒模式将领导人的行为特点看成是固定不变,要通过调整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其特点,而领导——参与模式则认为领导行为应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80年代以来, Heller 和Wilpert (1984 )进一步提出Heller —Wilpert权变模型,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文化国际比较研究。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探讨了决策行为、资源利用、工作满意和管理的功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分析了各种权变量对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权力连续体(Influence——Continum)”的概念。 他们认为领导决策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事实上反映了下级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施加的影响及权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和权力可以在一个连续体的一端,一级对于决策制度没有任何影响和权力,另一端下级则拥有充分的权力和全面的影响。对传统的权变模型公式:Y=f(x),Heller和Wilpert提出了异议与批评。他们指出,组织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很难确定哪个变量是“因”,哪个是“果”。例如,如果参与的决策方式与组织绩效相关,我们很难说是参与导致了较高的组织绩效,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果。因此,他们在研究中采用“核心变量”和“周围变量”的术语,而不能规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而所谓的“核心变量”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关注的行为,“周围变量”则是那些对核心变量发生影响的变量。周围变量包含许多内容,Heller(1976)在研究中规定了五层次,它们构成了心理学上有意义的变量子系统。这种变量的划分,的确比费德勒、豪斯等模式进了一大步,并且,Heller和Wilpert(1981 )进一步提出,在具体研究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权变模式:等值模型、层次模型、缓冲器模型,这三种权变模型,对于他们研究总体模型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当然,Hellert和Wilpert的权变理论仍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未见到实证性研究的验证。这种权变思想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还值得深入研究。总之,领导的权变理论是当代西方领导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领导行为与情境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领导方式,主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最佳的领导方式的思想,是颇受人们重视的。因此,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权变理论的各种学说,要本着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思想,以促进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已经由一般的领导形态学(Morphology of leadership )、 领导生态学(Ecology of leadership )发展为领导动态学(Dynamics ofleadership)研究,导致了领导权变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因此,回顾领导权变理论的产生历史,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的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 从权变理论的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60年代初,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找到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的固定的领导性格特质、领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明白了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普遍认为领导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的方程式,即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领导的效率与领导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环境有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或情境理论(Situ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权变理论把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看成是自变量,把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看成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权变理论的产生,起源于系统理论的发展,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Tovistock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系统论用于管理过程,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所谓社会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等。在企业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具有系统的开放性。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必须同技术——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组织绩效。因此,权变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组织绩效看成是这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世纪以来,西方领导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领导者特质研究阶段,其研究之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性,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任领导者,如Birs早期研究发现用于区别领导人和非领导人的79种特质等;其次为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其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行为或领导方式,即了解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好,如的领导作风理论,与Morton的“管理方格图”等;再次是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阶段,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领导方式与团体组织效能之关系。权变理论在其出现后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使以往的领导理论黯然失色。 首先,权变理论统合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领导现象的出现,不仅是领导者本人的行为结果,而且还有赖于周围的领导环境。领导者特质研究和领导者行为研究皆以领导者为出发点,而以领导者个人之内在素质或行为来探究领导现象,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与领导现象相关的领导环境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被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领导是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或社会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交互影响是领导过程之本质。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是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被领导者是被影响的客体。没有被影响的客体,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若忽略对被领导者的研究,便难于了解领导现象之全貌,因而有偏颇之嫌。权变领导理论研究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 其次,权变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领导方法。领导者特质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领导者应具备的各种特质,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而没有涉猎领导方法之领域。领导者行为研究虽已涉足领导方法领域,但其研究旨趣是企图从众多的成功领导者的行为中概括出一套理论的、固定不变的和放之四海皆适用的领导方式。而权变领导理论则以领导者个人特质、领导者行为及领导环境交互影响来解释领导现象,否认有任何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的存在,认为任何领导方式在与环境作适当搭配下,均可能成为最有效能的领导方式,因此它没有提出有关最佳领导方式之主张,而代之以领导方式与情境搭配之模式。 第三,权变领导理论更切合实际领导工作者的需要,由于领导本身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之研究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论是领导者特质研究还是领导者行为之研究,所得研究结果都矛盾丛生,使实际领导工作者有无所适从之叹。由于权变领导理论以统合之方式和权变之观点解释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吸收了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领导现象的新途径和提高领导效能的新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领导理论与领导实际的距离,满足了实际领导工作者对领导理论的需要。 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 )。 他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veness)”,即费德勒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 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费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费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前一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后一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费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费德勒还设计出一种LPC 量表,用以鉴别不同的领导方式,并认为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 费德勒不仅对领导方式作了分类,而且还对领导效能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使各种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问题。费德勒认为,一个领导者,无论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领导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领导效能,必须使一定的领导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情势相配合。 领导情势亦称“团体——任务”情境,是指发生领导行为所处的人际环境。它包括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个要素。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指团体成员对其领导者的情感,它包括尊重、友谊、信任、合作、接纳、支持以及忠诚程度。任务结构是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界定是否充分明确而妥当,它包括目标对成员来说是否清晰,成果的可测度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确性及完成任务的途径或手段之多寡等。职位权力则指领导者现居职位所具有的权力之多寡或能使部属服从指挥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者现居职位能对部属施展多大影响力,包括领导者的地位、权威与责罚、升贬、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在领导情势的三个因素中,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费德勒看来,一个领导者要想取得理论的领导效能,必须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对领导情势实施有效的控制,而领导者对领导情势程度又决定于领导者使领导情势三因素相互配合的状况。根据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配合情形,可以看出领导对情势的控制程度有多高。因此,费德勒模式的最大优点于在它吸收了过去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分清了不同领导方式能够发挥领导效能的情境。 继费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 )的通路——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该理论把伊万斯( )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关心人和抓组织)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参与型的、成就型的。而这四种领导方式必须根据部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环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组织的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等。 与费德勒理论不同,通路——目标理论认为这四种领导方式可由同一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这就比费德勒的二维领导模式更进了一步。但通路——目标理论关于高效率的领导行为的预言,并未完全得到一致性结果。这可能是由于领导行为的测定方式以及工作结构的测量尺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和其它权变理论一样,“通路——目标”论也是了解有效领导行为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必须更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本理论的有效性。 1973年,佛鲁姆()和耶顿()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 这种模式主要是研究决策中的领导行为。模式指出:领导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境让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佛鲁姆认为有五种领导方式应有不同情境中灵活选择。而佛鲁姆这个模型是规范性的——它以决策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连续的规则,来确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参与决策的方式和程序。 费德勒和耶顿的权变理论也把领导情境划分为八种情况,但划分的标准不同。费德勒是根据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来划分的,而费德勒是根据决策树所揭示的方案来选择担任经营决策任务的经理们的兴趣。费德勒模式将领导人的行为特点看成是固定不变,要通过调整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其特点,而领导——参与模式则认为领导行为应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 80年代以来, Heller 和Wilpert (1984 )进一步提出Heller —Wilpert权变模型,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文化国际比较研究。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探讨了决策行为、资源利用、工作满意和管理的功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分析了各种权变量对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权力连续体(Influence——Continum)”的概念。 他们认为领导决策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事实上反映了下级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施加的影响及权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和权力可以在一个连续体的一端,一级对于决策制度没有任何影响和权力,另一端下级则拥有充分的权力和全面的影响。 对传统的权变模型公式:Y=f(x),Heller和Wilpert提出了异议与批评。他们指出,组织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很难确定哪个变量是“因”,哪个是“果”。例如,如果参与的决策方式与组织绩效相关,我们很难说是参与导致了较高的组织绩效,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果。因此,他们在研究中采用“核心变量”和“周围变量”的术语,而不能规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而所谓的“核心变量”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关注的行为,“周围变量”则是那些对核心变量发生影响的变量。周围变量包含许多内容,Heller(1976)在研究中规定了五层次,它们构成了心理学上有意义的变量子系统。这种变量的划分,的确比费德勒、豪斯等模式进了一大步,并且,Heller和Wilpert(1981 )进一步提出,在具体研究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权变模式:等值模型、层次模型、缓冲器模型,这三种权变模型,对于他们研究总体模型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当然,Hellert和Wilpert的权变理论仍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未见到实证性研究的验证。这种权变思想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还值得深入研究。 总之,领导的权变理论是当代西方领导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领导行为与情境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领导方式,主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最佳的领导方式的思想,是颇受人们重视的。因此,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权变理论的各种学说,要本着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思想,以促进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领导理论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代笔、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三、毕业论文成绩评分方式各个院校要求不同,可以由指导教师成绩,检查评阅成绩,答辩小组成绩3部分综合而来. 1论文阶段须提交材料各个院校要求不同,例如: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论文档案袋,论文中期检查表,汇报表,论文成绩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 2答辩委员会 1)答辩工作在学院领导下,由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 2)答辩委员会主要由专业课教师组成,可聘请部分基础课教师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参加,答辩委员会的责任是主持答辩工作,统一评分标准和要求,对有争议的成绩进行裁决,并综合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答辩小组的成绩及评语,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最终成绩经主管院长审核后,由学院统一向学生公布 3)答辩委员会可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包括秘书1名)组成,组长应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领导行为理论:交换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一、 问题的提出领导理论是研究领导有效性的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由于领导特性理论忽视下属的需要、没有指明各种特性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缺乏对因与果的区分、忽视了情境因素,导致它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的不成功。领导行为理论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采口行为对领导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K.Lewin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R.Likert的四种管理方式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连续统一体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主要是从对人的关』动和对生产的关心两个维度,以及上级的控制和下属参与的角度对领导行为进行分类,这些理论在确定领导行为类型与群体工作绩效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上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影响成功与失败的情境因素的考虑。领导行为与领导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显然依赖于任务结构、领导成员关系、领导权威、下属的主导性需求等情境因素,领导权变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提出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并且情境因素可以被分离出来,它的研究成果包括菲德勒权变模型、情境领导理论、路径目标理论和领导者参与模型。但由于实践者很难确定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等权变变量,领导权变理论相对于实践者显得过于复杂和困难,使它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78年,Burns在对政治型领导人进行定性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领导过程应包含交易型和变革型两种领导行为,这一分类为领导行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1985年,Bass正式提出了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它比以往理论采取更为实际的观点,是以一个“走在大街上的”普通人的眼光看待领导行为,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二、 基本假设、理论框架与主要特征1.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在一些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中,领导行为常被理解为一种交易或成本一收益交换的过程。交换型 领导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领导一下属间的关系是以两者一系列的交换和隐含的契约为基础。该领导行为以奖赏的了大领导十属,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便给予承诺的奖赏,整个过程就像一项交易。其主要特征为:(1)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指导和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领导者向员工阐述绩效的标准,意味着领导者希望从员工那里得到什么,如满足了领导的要求,员工也将得到相应的回报;(2)以组织管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为基础,完全依赖组织的奖惩来影响员工的绩效;(3)强调工作标准、任务的分派以及任务导:向目标,倾向于重视任务的完成和员工的遵从。根据Burns理论,交换型领导行为建立在一个交换过程的基础上,主要包括权变与非权变性两种奖励行为和权变与非权变性两种惩罚行为,实施不同的奖励和惩罚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谓权变性奖惩是指根据下属的绩效进行奖励和惩罚;非权变性奖惩是指领导进行奖罚时不依据下属的绩效。Bass则将交换型领导行为分为权变奖励领导行为 (Contingent reward leadership)和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领导行为两种,并随着领导者活动水平以及员工与领导相互作用性质的不何而不同。所谓权变奖励领导行为是指领导和下属间的一种主动、积极的交换,领导认可员工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员工也得到了奖励;例外管理领导行为则指领导借助于关注员工的失误、延期决策、差错发生前避免介入等,与下属进行交换,并按领导者介入时间的不同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类型。主动型的例外管理领导者,~般在问题发生前,持续监督员工的工作,以防止问题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生问题,立即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当然也积极搜寻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或与预期目标偏离的问题。领导者在员工开始工作时,就向员工说明具体的标准,并以此标准监督差误;被动型的例外管理领导者,则往往在问题已经发生或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时,以批评和责备的方式介入。~般情形下,领导者一直等到任务完成时才对问题进行确认,并以此提醒员工,也往往在错误发生后才说明自己的标准。当员工所处的工作以及环境已不能为员工提供激励、指导和带来满意感时,这种领导行为才具有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前创立的领导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都是以交换型领导行为为基础。交换型领导行为理论已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如路径一目标理论、领导一成员交换关系理论。这些理论都强调环境因素对领导行为产生缓冲效应的重要性,也注意到了领导一下属这对关系,并认为应运用综合性指标对其进行测量,以便能预测领导行为对个体的作用。2.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 变革型领导行为是一种领导向员工灌输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并激励员工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领导除了引导下属完成各项工作外,常以领导者的个人勉力,通过对下属的激励、刺激下属的思想、对他们的关怀会变革员工的工作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使他们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利益,从而更加投入于工作中。该领导方式可以使下属产生更大的归属感,满足下属高层次的需求,获得高的生产率和低的离职率。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前提是领导者必须明确组织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下属必须接受领导的可信性。其主要特征为:(l)超越了交换的诱因,通过对员工的开发、智力激励、鼓励员工为群体的目标、任务以及发展前景超越自我的利益,实现预期的绩效目标;(2)集中关注较为长期的目标,强调以发展的眼光,鼓励员工发挥创新能力,并改变和调整整个组织系统,为实现预期目标创造良好的氛围;(3)引导员工不仅为了他人的发展,也为了自身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变革型领导行为拓宽了领导行为的研究范围。虽然对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已有许多研究注意到了该理论的结构效度。根据Burns理论,它由个人魅力、智力激励以及个人化考虑三个因素构成。 Bass& Avolio(1994)则提出变革型领导行为应包含以下四个维度:(l)理想影响力(idealized influence)。指能使员工产生崇拜、尊重和信任的一些行为,包括领导者承担风险、考虑个人之外员工的需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2)鼓励性激励(inspirational motivation)。指向员工提供富有意义和挑战性工作的行为,包含明确描述预期目标,而且该目标受到整个组织目标的约束,同时通过积极乐观的态度唤起团队精神;(3)智力激励(intellectual stimulation)。指领导者启发员工发表新见解和从新的角度或视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鼓励员工采用崭新的方式完成任务;(4)个人化考虑(individuallized consideration)。指领导者仔细倾听并关注员工的需求。我们在以往的一项关于中西方企业领导行为研究中曾提出六种变革型领导行为,包括提供远见卓识、智力激励、寄予厚望、树立榜样、促进合作和提供个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促进合作(促进员工合作,使他们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程度)、提供个人支持(领导关心下属个人感受和需求的程度)和树立榜样(领导树立与之力求推广的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榜样)与中国文化特征和传统中国领导哲学相一致;有远见、寄予厚望和智力激励三种领导行为则在中国文化中不是很受重视。由此可见,变革型领导行为是一种动态性的结构,具有多维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工作环境下,它的维度具有权变性,并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变革型领导行为着重突出了领导者对组织手四个人的变革效应。区分交换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并不意味着两者是不相关的。Burns认为这两种领导行为是同一连续体的两个极端,而Bass认为它们是两个分开的维度,一个领导者既有变革型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交换型的一面,变革型领导行为以交换型领导行为为基础,但反向则不然。变革型领导行为可以说是交换型领导行为的一种特例,可以同时与一些目标和目的的实现相联系,这两者模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领导激励下属的过程中和目标设置的类型上。在竞争较为激烈的今天,研究变革型领导行为尤为必要,正如Bass在《领导行为手册》一书中写到:遗憾的是许多经验性的研究都关注于交换型领导行为的研究,其实这方面真正的原动力和撼动者是变革型的领导行为。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拓宽了正受系统检验的领导特质理论的范围,超越了交易理论的边界。三、 两种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1.交换型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变革型和交换型领导行为将对下属产生不同的影响。通常认为,以权变奖励为基础的交换型领导行为可使下属达到双方协商的绩效水平,只要领导和下属发现这种交换是互利的,那么这种关系就将持续下去,员工也将达到预期的目标绩效。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以权变奖励为基础的交换型领导行为对下属的绩效和满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在某种情境中,这种作用可能是负面的,其主要原因是:(l)如果管理者与下属的交易并没有充分达成一致,那么权变奖励的领导行为是低效率的,在这样的组织背景下,员工很有可能从本质上要求较少的权变奖励的领导行为,如正在发生变革的环境下,权变性的领导行为是不适当的禾则氏效率的;(2)当固定组织的奖励系统时,领导与员工的交易对生产率的作用是逆向的。如果员工意识到权变奖励的领导行为是领导控制员工行为的一种企图,而不是奖励,企图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那么员工的动机水平就会下降;(3)在测量时与权变奖励的量表项目有关。以往的研究有关权变奖励量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员工认知为基础的一些项目,二是对奖金的预期和分配方面的阐述,而有的研究所设计的量表只包括了基础的交易性项目,这将会导致结论的不一致性。 有证据显示,例外管理与工作绩效相关,但这种相关性比工作绩效与权变性奖励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有许多研究结果显示,领导者的权变性惩罚与员工工作绩效间的关系是混合型的,即有的研究显示两者为正相关,有的显示为负相关,而有的显示不相关。主动或被动的例外管理对工作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如果领导者在标准设置和采取必要的行动之前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在事后批评员工,没有说明采取哪一种行为可以避免受到惩罚,那么这样的领导行为将对员工的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这种领导行为代表了被动型的例外管理。很难想象,没有对绩效进行监督,也不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的领导者是一个有效率的领导者。但是,合理的权变性惩罚代表了领导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如果领导的批评被认为是公平的,领导者阐明了绩效标准,用一种可以使员工接受的方式对低绩效状况进行改进,从而避免产生消极的后果,那么这种权变性惩罚(代表了较为积极的例外管理方式)会增强员工的绩效,帮助下属辨明角色,很可能对下属的满意感和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具有权变性,较多地依赖于工作的情境以及领导与员工的关系,但较多依赖于例外管理的领导者则会获得较低的工作绩效。2.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有充分的证据显示,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每一个因素,包括领导扭力、智力激励和个人化考虑与工作绩效有紧密的联系,并能预测员工的工作绩效。事实上,变革型领导行为鼓励下属完成较为困难的目标,从全新和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同时促进了员工的自我发展。作为领导影响力的一个结果,员工出于对领导的承诺,从发自内心的工作动机出发,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目标实现和任务完成的潜在意义,会加倍努力工作,最终导致其超额完成预期的绩效。也就是说,变革型领导行为通过引导下属超越自我利益,向下属灌输共同的组织价值观,可以帮助下属达到最大的绩效水平。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员工的组织承诺感、组织公民行为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去看,这些指标可预测员工的工作绩效。Koh等人的研究发现,学校领导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学生的成绩得分并无直接的作用,但它通过影响教师的组织承诺感,间接作用于学生的成绩。由此可以推断,变革型领导行为与绩效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缓冲变量或中介变量。Podsakoff(1990)的研究结果显示,下属对领导的信任度作为中介变量,可以较好地解释领导魅力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而变革型领导行为对下属的角色和任务分配知觉有直接的影响,这些知觉随后影响到下属对领导者的效能知觉,变革型领导者的效能知觉依赖于在整个组织目标的完成过程中领导者的沟通能力以及员工的角色知觉、任务明晰度和沟通开放性。3.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权变适用性情境因素将缓冲变革型和交换型领导行为对绩效的影响。存在变革倾向和风险承受趋势的组织中,容易接受变革型领导者;相反,受传统的习惯、规章和法令所约束的组织中,常把对现状存有疑虑、完成任务时常寻求改进方法的领导者看作是缺乏稳定性,变革型领导者不适合干具有结构稳定和连贯性的组织。因此,革新、风险承担和开放性较高的组织与结构稳定、秩序井然的组织相比,前者对变革型的领导者更具有吸引力。有研究显示,革新支持对于智力、个人化考虑的领导行为和工作绩效间的相关性具有缓冲效应,而魅力型领导行为与绩效间的关系,并不受革新支持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l)具有较高领导魅力的领导者通常希望拥有内化领导者价值观和目标的员工,并诱导下属超越即时的环境,完成领导所布置的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准力型领导者不受生产率高低标准的影响,能使下属达到高任务绩效、高任务调整及对领导和群体的高适应性;(2)与较为规范和稳定的环境相比,在较为混乱和不稳定的环境中,魅力型领导者对员工的绩效影响更大。四、 领导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交换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有20多年,但对它的研究却经久不衰。我们以为,交换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将来的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进一步修订变革型领导行为量表过去的十几年虽有许多有关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其中以Bass和Avolio所做的工作最具有代表性,他们提出了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综合理论构架,并开发了相应的测量工具,但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应以相应的理论为基础加以修改和提炼,重点把握变革型领导行为几个相互区别的维度。2.进一步注重变革型领导行为发挥作用的整个过程 以往的研究显示,变革型领导行为影响下属的角色知觉和任务明晰度,随后影响下属对领导的效能知觉,这说明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效能具有权变性,因为这取决于有关整个组织目标和目的方面领导与下属是否能有效沟通,这种权变性的知觉应引起进一步关注。3.探索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多理论框架层次以往的研究已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研究工作,但是变革型领导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群体层次上的结果性变量,而且也会影响到组织层次上的结果性变量,所以应该运用多层次的理论分析框架,这将为更好地理解变革性领导行为的权变性打下良好的基础。4.进一步研究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领导的有效性依赖于情境因素,变革型领导行为是否对工作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依赖于中介变量或缓冲变量。到目前为止,匕经确认且经常采用的中介或缓冲变量有:工作的结构化程度、领导~成员关系质量、领导者额职位权力、下属的角色清晰度、群体规范、信息的可获取性、下属对领导决策的认可度、下属的工作士气等,是否存在其他的中介变量或缓冲变量,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总之,对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对此研究非常不足,需要弥补这一空缺。

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已经由一般的领导形态学(Morphology of leadership )、 领导生态学(Ecology of leadership )发展为领导动态学(Dynamics ofleadership)研究,导致了领导权变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因此,回顾领导权变理论的产生历史,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的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从权变理论的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找到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的固定的领导性格特质、领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明白了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普遍认为领导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的方程式,即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领导的效率与领导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环境有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或情境理论(Situ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权变理论把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看成是自变量,把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看成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权变理论的产生,起源于系统理论的发展,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Tovistock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系统论用于管理过程,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所谓社会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等。在企业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具有系统的开放性。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必须同技术——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组织绩效。因此,权变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组织绩效看成是这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世纪以来,西方领导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领导者特质研究阶段,其研究之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性,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任领导者,如Birs早期研究发现用于区别领导人和非领导人的79种特质等;其次为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其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行为或领导方式,即了解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好,如的领导作风理论,与Morton的“管理方格图”等;再次是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阶段,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领导方式与团体组织效能之关系。权变理论在其出现后即以它特有的魅力而使以往的领导理论黯然失色。首先,权变理论统合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领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领导现象的出现,不仅是领导者本人的行为结果,而且还有赖于周围的领导环境。领导者特质研究和领导者行为研究皆以领导者为出发点,而以领导者个人之内在素质或行为来探究领导现象,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与领导现象相关的领导环境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被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作用。领导是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或社会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交互影响是领导过程之本质。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是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被领导者是被影响的客体。没有被影响的客体,发生影响作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若忽略对被领导者的研究,便难于了解领导现象之全貌,因而有偏颇之嫌。权变领导理论研究把领导者个人特质、行为者行为及领导环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领导理论体系。其次,权变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领导方法。领导者特质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领导者应具备的各种特质,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而没有涉猎领导方法之领域。领导者行为研究虽已涉足领导方法领域,但其研究旨趣是企图从众多的成功领导者的行为中概括出一套理论的、固定不变的和放之四海皆适用的领导方式。而权变领导理论则以领导者个人特质、领导者行为及领导环境交互影响来解释领导现象,否认有任何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的存在,认为任何领导方式在与环境作适当搭配下,均可能成为最有效能的领导方式,因此它没有提出有关最佳领导方式之主张,而代之以领导方式与情境搭配之模式。第三,权变领导理论更切合实际领导工作者的需要,由于领导本身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之研究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论是领导者特质研究还是领导者行为之研究,所得研究结果都矛盾丛生,使实际领导工作者有无所适从之叹。由于权变领导理论以统合之方式和权变之观点解释了领导现象的复杂性,吸收了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领导现象的新途径和提高领导效能的新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领导理论与领导实际的距离,满足了实际领导工作者对领导理论的需要。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人是心理学家费德勒( )。 他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veness)”,即费德勒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是由领导者之间在基本需求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应当而且必须以此种需求结构来界定领导方式。这是费德勒权变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费德勒将领导方式(领导型态)归纳为两类,即“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和“工作导向型”领导方式。前一领导方式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主要需要,而以完成任务之需要为辅。后一领导方式则以完成任务为其主要需求,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需求为辅。在这里,费德勒将领导方式认定为领导者的一种人格特定,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持久性且不易改变之特征。费德勒还设计出一种LPC 量表,用以鉴别不同的领导方式,并认为无论何种领导方式均有利弊,十全十美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费德勒不仅对领导方式作了分类,而且还对领导效能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使各种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问题。费德勒认为,一个领导者,无论他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领导效能,要想取得理想的领导效能,必须使一定的领导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情势相配合。领导情势亦称“团体——任务”情境,是指发生领导行为所处的人际环境。它包括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三个要素。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指团体成员对其领导者的情感,它包括尊重、友谊、信任、合作、接纳、支持以及忠诚程度。任务结构是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界定是否充分明确而妥当,它包括目标对成员来说是否清晰,成果的可测度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正确性及完成任务的途径或手段之多寡等。职位权力则指领导者现居职位所具有的权力之多寡或能使部属服从指挥的程度。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者现居职位能对部属施展多大影响力,包括领导者的地位、权威与责罚、升贬、任黜、加薪、指派等能力。在领导情势的三个因素中,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费德勒看来,一个领导者要想取得理论的领导效能,必须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对领导情势实施有效的控制,而领导者对领导情势程度又决定于领导者使领导情势三因素相互配合的状况。根据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配合情形,可以看出领导对情势的控制程度有多高。因此,费德勒模式的最大优点于在它吸收了过去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分清了不同领导方式能够发挥领导效能的情境。继费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 )的通路——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该理论把伊万斯( )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关心人和抓组织)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参与型的、成就型的。而这四种领导方式必须根据部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环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组织的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等。与费德勒理论不同,通路——目标理论认为这四种领导方式可由同一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这就比费德勒的二维领导模式更进了一步。但通路——目标理论关于高效率的领导行为的预言,并未完全得到一致性结果。这可能是由于领导行为的测定方式以及工作结构的测量尺度不完善所致。因此和其它权变理论一样,“通路——目标”论也是了解有效领导行为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必须更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本理论的有效性。1973年,佛鲁姆()和耶顿()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Leader—participation model)。 这种模式主要是研究决策中的领导行为。模式指出:领导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的情境让成员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佛鲁姆认为有五种领导方式应有不同情境中灵活选择。而佛鲁姆这个模型是规范性的——它以决策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连续的规则,来确定在不同的情境中选择参与决策的方式和程序。费德勒和耶顿的权变理论也把领导情境划分为八种情况,但划分的标准不同。费德勒是根据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来划分的,而费德勒是根据决策树所揭示的方案来选择担任经营决策任务的经理们的兴趣。费德勒模式将领导人的行为特点看成是固定不变,要通过调整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以适应其特点,而领导——参与模式则认为领导行为应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80年代以来, Heller 和Wilpert (1984 )进一步提出Heller —Wilpert权变模型,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文化国际比较研究。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探讨了决策行为、资源利用、工作满意和管理的功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分析了各种权变量对决策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权力连续体(Influence——Continum)”的概念。 他们认为领导决策过程中参与的程度事实上反映了下级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施加的影响及权力的大小。这种影响和权力可以在一个连续体的一端,一级对于决策制度没有任何影响和权力,另一端下级则拥有充分的权力和全面的影响。对传统的权变模型公式:Y=f(x),Heller和Wilpert提出了异议与批评。他们指出,组织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很难确定哪个变量是“因”,哪个是“果”。例如,如果参与的决策方式与组织绩效相关,我们很难说是参与导致了较高的组织绩效,还是与之相反的结果。因此,他们在研究中采用“核心变量”和“周围变量”的术语,而不能规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而所谓的“核心变量”是指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关注的行为,“周围变量”则是那些对核心变量发生影响的变量。周围变量包含许多内容,Heller(1976)在研究中规定了五层次,它们构成了心理学上有意义的变量子系统。这种变量的划分,的确比费德勒、豪斯等模式进了一大步,并且,Heller和Wilpert(1981 )进一步提出,在具体研究中至少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权变模式:等值模型、层次模型、缓冲器模型,这三种权变模型,对于他们研究总体模型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当然,Hellert和Wilpert的权变理论仍只是一种理论假设,而未见到实证性研究的验证。这种权变思想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还值得深入研究。总之,领导的权变理论是当代西方领导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领导行为与情境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领导方式,主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最佳的领导方式的思想,是颇受人们重视的。因此,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权变理论的各种学说,要本着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思想,以促进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领导干部理论文章

领导政治理论学习总结

领导政治理论学习的进行能使领导们提高个人的政治素养,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领导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根据教育工作实际,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锻造一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机关干部队伍,树立机关新形象,局党组适时作出了开展机关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的决定。为确保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教育局成立了政治理论学习领导小组,制订了学习方案,确定了学习内容,规定了学习时间(每周五下午),提出了学习要求。十个月来,按照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高效型”四型机关思路,在政治理论学习领导小组的组织安排下,局机关和二级单位干部、职工先后进行了党章党纪、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教育形象、爱我红安、依法守纪、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专题学习,通过全体机关干部共同努力,机关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成效较为明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注重学习态度的端正,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提高修养的必要前提。对于机关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决策水平、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早在第一次学习会上,陈局长就站在大局的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树立教育形象、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三个方面,阐述了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必然性,为统一全体干部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局领导结合教育工作和机关工作实际,坚持以整顿机关作风、树好教育形象为重点,明确提出机关工作人员:“人人都是一面旗帜,个个都是教育形象”,通过分析教育工作、教育行风、机关作风中存在的问题,使全体机关干部明确了加强学习、改进作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各股室、二级单位负责人在学习讨论发言中,结合单位和个人工作实际,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谈论了各自对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认识。特别是机关和二级单位的女干部、女职工,积极参与学习讨原创网站#url#论,大胆上台发言,体会深刻,见解独到,既提高了认识,又受到了锻炼。从政治理论学习总的情况来看,大家对学习的认识是到位的,都能自觉按时参加学习,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整个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做到了学习有计划、读书有笔记、集中讨论有记录、学习情况有通报、经验体会有交流。

二、注重学习制度的落实,努力加强学习的规范性

十个月来,我们在学习制度的严肃性与灵活性上进行了深入研讨,采取了集中学与分散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中建立和完善了发言、撰写心得体会、自学理论书籍等学习制度,并脚踏实地地抓了学习制度的落实。一是把好学习例会落实关。为了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局机关成立了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领导,学习中还专门安排局办公室,进行学习记录,并对学习记录进行整理和保管。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主要领导带头学、带头讲,模范地履行学习职责。即使是在矛盾较为集中时期,在日常事务繁杂情况下,以陈局长为首的局领导坚持了带头学。在班子领导的重视和榜样示范下,一周一次,每次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的政治理论学习,已经成为了工作惯例。二是把好知识巩固关。为了让所学的知识真正入脑、入骨,为大家所用,注重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现实谈政治,结合教育谈学习,结合自身谈体会,使学有所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三是把好学习责任关。我们形成了一系列的学习管理规定,从考勤、请假、笔记、考核等几个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要求。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各项学习制度的落实。

三、注重学习内容的落实,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避免政治理论学习中“空对空”——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避免“照搬照读”宣言式地说教,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搞应付等现象,我们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确定学习内容,注重突出了“三个结合”。一是注重学习与了解党的知识相结合。组织大家专题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请来文物局王绍华同志给大家讲革命传统,讲红安光荣的革命历史。二是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为了避免少数同志学习时带着两只耳朵听,无事一身轻现象,我们要求股室负责人结合工作谈体会,要求全体干部人人写心得。领导班子也不例外,比如说陈局长,事务多,工作忙,但率先垂范,写有长

达十余页三千余字的学习心得。另外,根据工作安排,我们还组织人员对干部学习心得撰写情况进行了系统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基本上做到了人人有笔记,人人有心得体会,局机关办了一期学习心得专栏,各二级单位也相应办了专栏。三是注重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想结合。围绕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我们将学习机关一系列管理制度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先后学习了《关于教育局机关科室包乡镇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强机关管理的若干规定》、《教育局机关卫生管理办法》,促进了机关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注重学习时间的落实,切实保证理论学习的经常性

三个月来,我们较好地坚持了每周一次的集中学习,即使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安排了学习内容,布置了学习任务,坚持了学习预告制,每次集中学习先由办公室提前通知到人,预先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便于机关干部尽早安排好工作,准时出席学习。初步统计,前段的政治理论学习共完成了《党章》等5个专题的学习任务,开展了理论学习及交流2次,举办专题讲座1次。由于学习活动做到了经常性,形成了领导带头学,干部自觉学,周五集中学,其他时间分散学、个人自学的良好学习局面,保证了学习时间的落实。全体机关干部做到了有事做事,无事主动学习,一改过去上下班迟到早退、上网玩游戏,串门聊天等不良现象。有的干部还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如办公室主任赵少东同志,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但他勤于钻研,敏于思考,抓住教育工作的亮点,与人合作,撰写的三篇新闻稿件,分别被《湖北日报》b1版头条和《黄冈日报》头版头条刊用,在广大教职工和教育通讯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杨局长的指导下,调研股陈化群同志以机关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为切入点,撰写的新闻消息,被《黄冈日报》等新闻媒体采用,撰写的《着力创建四型机关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一文,被《红安政府工作》采用,作为政府工作经验,印发全县各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局机关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的作法,被《黄冈教育简报》、《湖北教育》作为经验推介。

总的来说,十个月来的政治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成效。通过学习,机关和二级单位干部、职工提高了政治理论素质,增强了转变工作作风、树好教育形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客观分析了科室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初步进行了整改,机关的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机关的形象进一步端正。这一活动得到了上级和领导的肯定,得到了基层和群众的好评。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在学习的形式上还有些单调,今后要力求有所创新,以进一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使政治理论学习更富有成效。二是学习的深度还不够,干部之间在学习理解的深度上还存在不平衡现象,有的干部心得体会文章停留在表面上,还不够深刻,甚至存在抄报纸、网上下载现象。三是学习的效果还不均衡。少数单位、少数同志“学”与“做”脱节,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没有上去,整改没有落实,突出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存在边学边犯现象。对这些问题,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正。

政治理论学习是一种形式、一种过程,根本的目的是要提高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树好机关干部的整体形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局党组希望机关和二级单位全体干部、职工以这次学习活动为契机,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作风上有新变化、工作上有新进展、实践中有新成效,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把学习当职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我认为,当干部尤其是当领导干部,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职责,要尽职尽责,就要站高望远,具备能尽好职责的素质才能,素质才能主要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不断学习中积累提高。因此,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是思想和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我们所担负的工作,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其素质的高低,工作潜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方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思想素质和工作潜力是与学习的深浅,与理论功底直接相关的。实践证明,要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造自己,就务必不断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迷失政治方向,有的甚至会把潜力用到歪门邪道上去,最终将被社会、被人民群众所冷落、所淘汰,得不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如果学习不好就不能正确把握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更好地运用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就必然造成工作质量低下或者失误。工作不好就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负职责的表现。因此,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对自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一种重要职责。有了这种强烈的学习职责意识,就能主动自觉去学习,就能带着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去学习,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和提高自己。

二、注重学习的量和质,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区委学习中心组每年统一安排的专题学习,时间上给予了保障,资料上比较广泛。一年来,我对区委统一安排的专题学习从未缺席,每个专题学习都专心听课,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写好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在担任区委办主任期间,能认真组织区委办公室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交流座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进行学习。同时,还十分注重强调大家主动自觉地学习,引导大家善于利用工作之余,看书看报,关心时事政治。

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与不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学多与学少也不一样,学习肤浅与学习深刻也不同,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地学,把学习与解决问题(包括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收效更加不一样。比如,在今年市第二届运动会上,我区取得了金牌总数和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在纪念抗战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我区创作的东纵组歌和电影故事《东纵特遣队》等作品受到广泛的欢迎,五中上省一级中学、市一中江北分校、二小、十五小、上排小学和麦地小学等上市一级学校等就充分体现了持续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学习重在自觉主动,才能入心入脑。同时也务必有约束机制,要有量的体现,才能有质的提高。比如: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持续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都务必系统地学习,逐章逐节反反复复地学习领会,真正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对其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以及其重大的现实好处和深远的历史好处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使我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和改善党的作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确实应清醒地正确认识自己,

反省自己,经常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要求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贴近群众,是否贴近实际,是否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是否持续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否贴合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始终持续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良好作风。如此这些,我是在学习中不断深悟的',也深深感悟到既广泛系统又有深度的学习,在深度上多下功夫,才能保证学习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讲究学习方法,循学善进,力求学有所得。

在学习中,碰到比较多的实际问题是工学矛盾和学习效果的问题。我对区委学习中心组统一安排的学习辅导,只要不是因公外出学习出差或上级有会议无法请假外,都能做到服从中心组的学习时间。曾有几次,早已安排好的会议或约定与有关部门下乡,都因与区委中心组安排学习相冲突时及时调整安排,从不以任何客观理由不参加中心组学习。所以,我参加区委中心组学习每次必到,从未请过假。除了中心组统一安排学习以外,我每一天都坚持挤时间看书看报。我深深体会到,看书看报也是对自己有很大帮忙的。比如:我比较喜欢看的《领导科学》、《党风》、《半月谈》、《学习研究参考》等,这些书刊杂志资料也是很丰富的,很多文章我学习后都很受启发和教育,对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分析处理实际工作都有很大好处,对区委中心组学习的专题辅导资料进一步加以消化理解也有很大帮忙。

在学习中,我还感到写好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文章也是一种加深理解和掌握有关学习资料很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对学过的专题课,自己整理笔记,印象就深刻。结合实际写心得体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带着思想和工作中的疑难去学更能解决很多思想疙瘩和工作疙瘩。用理论上的基本原理,弄懂弄通实践中的各种疑难,这种深入浅出,循学善进,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实效的。

总之,一年来的理论学习,不但理论上又有新的长进,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过程中,更使自己感到长高了,望远了。所以,学习给我带来很多帮忙,学习给我受益非浅,学习是人生名符其实的“伴侣”。今后,我将不断加强学习,在中心组统一组织学习的基础上,挤出更多时间更深入地学习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学习成为自己思想和工作的导航灯,指导和促进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不断进步。

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校制定了我校20XX暑假政治学习计划,采用“集中学习”、“分组讨论”等方式,使广大教师从思想到行动都得到了一次净化。

一、政治党悟提高了。

透过对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老师们全面准确领会党代会精神实质,牢牢把握持续党的纯洁性的新要求,把思想认识、行动高度统一到市第十次党代大会的部署要求上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我校党小组透过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它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它科学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个性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二、透过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老师们进一步明白了自己育人的职责,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落实在行动上了。

透过学习和分组讨论,老师们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方面取得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搞好教育的前提,因而,大家利用自由安排时间走进了千家万户,宣传党的政策,了解学生状况,交流教育思想,解决学生难题,把老师的爱送到每一户农民家中2015年政治学习总结5篇学习总结。

透过本次的政治学习,任务明确,安排周密,集中学习聚精会神,分组讨论踊跃发言,并且每个教师写出了心得体会,到达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效果。

年度领导干部述职报告

我自担任_局_职务以来。在任期内始终切实履行本职工作职责,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以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恪尽职守、廉洁自律、依法行政为自己的工作指南,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现将我在个人学习、思想、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等方面的情况述职情况如下:

一、学习情况

学习是社会形势发展的客观和必然要求,我始终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进一步加强政治与业务的学习。按单位学习制度每周定期组织全局同志共同学习,把集中学习和自学结合起来,及时掌握政策、业务知识和工作动态,以便更好更及时地按要求开展好工作;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基本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适应新时期对司法工作的需要。

二、思想情况

时刻不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我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意识;作为一个部门领导,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庸碌无为的消极腐 败思想,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三、履行工作职责情况

在担任_职务期间,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大力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公平正义,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以一个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支持新领导开展工作,当好参谋并开展司法行政工作的调查研究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四、作风情况

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工作生活各方面,我始终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民主作风;二是坚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的作风。几年来,无论是开展检查工作还是开展调研工作,我都坚持亲自参与,掌握基本情况,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三是坚持艰苦奋斗工作作风;四是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自己做得不足方面,认真总结和改进,勇于纠正和改正错误。对于其他同志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帮助和批评教育相结合,督促其改正,不搞好人主意,本着对工作对同志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五、廉洁自律情况

政建设工作是否搞好十分重要,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更应该具备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接受纪律约束,为群众做出表率。

我始终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令行禁止;始终牢记并遵守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一贯保持和发扬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工作上公道正派,办事讲原则,自己带头并教育和引导全局职工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廉洁自律。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思想和行动上努力做到了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弘扬正气。廉政建设需要常抓不懈,警钟常鸣。我除了搞好自身建设外,还重点抓了职工对纪律和制度的学习教育,规范工作行为,严格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坚持杜绝吃、拿、卡、要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正之风。

六、存在的不足、缺点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回顾过去,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理论学习不够扎实。一是不能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和关系,理论学习和深度和广度也不够。二是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脱节,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还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够。调查研究少,以致工作起来情况不明、决心不大、办法不多。工作开拓创新的力度不够。总认为工作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工作方法不够细致,面对工作压力和出现的问题,还不能完全做到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时常表现出急躁情绪。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更扎实的工作,更良好的形象,更显著的业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时要扬长避短,克服不足、认真学习、发奋工作、本着身体力行,把工作做得更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致

敬礼!

年度领导干部述职报告

经历风雨,又走过了一个春秋,今年与去年相比,相同的是从事经营工作,所不同的是今年先后在两个单位与部门任职。回顾一年来走过的艰难困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护了老客户,发展了新市场,基础管理得到加强,现对本年度工作进行述职如下。

一、始终把学习作为自己政治上清醒的载体

工作能力提高上的路径,工作水平提高上的工具。努力做一个政治上的清醒人,思路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实在人。坚持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把学理论与学科学相结合,与自身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与能力提升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坚持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方法上坚持“腾、挤、钻、抓”。坚持每天学习时间在两、三小时以上。把别人打游戏、扑 克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坚持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把握时代的脉搏,更新发展的理念,以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以学习促进工作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学习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

二、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带着问题思考,把直观思维上升为理性思考。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善于思考,才能_发展的难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和任务。不会思考只会被动地、机械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意图因而缺乏工作的朝气与活力。也许思考不能影响或改变整体工作,但可以直接影响和带动工作的展开,至少是自己所分管的单位或部门。

在思考上着眼于“三个立足”、把握“三个关系”。:三个立足即:立足于眼前,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全局思考问题。“三个关系”。即:宏观思维与微观思考的关系、常态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关系、超前思维与现实思考的关系;以理性思考推动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牢记古人“不谋一域者不足于谋全局”的教诲,把分管的工作条块工作置于单位大局中思考问题,从整体利益的视角思考分管的工作,把握工作的规律与特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根据行业的特点,工作的性质,以正确的方法 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实践,_发展的难题。

三、工作方面

不论在机关还是在基层,都能把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把自身的能力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把个人与组织集体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工作智慧与才干。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分管工作,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工作求真务实,作风上不邀功推过,不推诿拖拉,不开脱责任。面对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等诸多困难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年来,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一是应对外部严峻的形势缺乏有效的方法,驾驶宏观、全局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三是还有许多工作不尽如人意,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的一年,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任务,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全力做好分管的各项工作,以新的面貌、新的业绩回报组织的关怀。

此致

敬礼!

年度领导干部述职报告

年初以来,在领导的、关心和帮忙下,我按照_岗位赋予的职责,认真抓好_工作落实,较好地履行了岗位职责。现述职如下:

一、履职情景

以学立本,准确定位,提高了业务本事。_工作头绪多、大项任务多、文字材料多,业务工作政策性理论性强,既要锻炼笔杆子,又要磨练脑瓜子,工作方法也是灵活多样。不断摸索工作思路,注重学以致用,着力将学习成果向实践拓展,向运用引领,努力在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上使劲用力。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处处留心,把周围同志好的经验做法转化吸收,对于不懂不会的主动请教,在摸石头过河中找准定位,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本事。

以律正本,慎独修身,树立了良好形象。良好的作风,来自于严格的自我要求,良好的形象,来自于日常的点滴养成。本着对单位建设负责,对自我负责的思想,坚持讲原则不讲关系。作为纪检干事,严格按程序、按规定办事,对基层所反映的问题,职能范围内能解决的及时给予答复,不能解决的能够及时向反映情景,并提出合理化提议。在生活养成上,能严格遵守_制度,依照规章制度来规范自我的言行举止,服从管理,听从指挥,对上级安排的工作,做到理解愉快,执行坚决。

二、工作体会

___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养成“勤”的习惯。一是勤学习。时刻坚持“本事恐慌”,不断增强学习动力。二是勤思考。工作中要勤于动脑,不能只当_办事员,要能进取地给领导出主意、想办法、提意见。三是勤总结。无论事情大小、无论是受到上级肯定的还是受到批评的,都要经过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找到问题的根源,做到方法上清清楚楚,程序上明明白白。

___工作务实求精,需要立起“高”的标准。一是工作标准要高。要树立起精品意识,确保自我负责的工作不用操心。工作要实现闭环,有安排就要有结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绝不能虎 头蛇尾。二是工作效率要高。不论是撰写材料、办理文电,还是汇报工作、传达领导指示,都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完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三是自身要求要高。工作态度要严谨,大事不轻率,小事不马虎,严细认真,一丝不苟;处理事务忌粗枝大叶,不擅自作主,不随意处之;要坚持原则,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

___工作塑形重本,需要培育“实”的精神。一是谋事要实。要善于做好谋划工作的“上篇”文章,对自我从未接触过的大项工作,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素材,找好政策依据,扎实做好决策参考;对例行性工作,要周密计划,详细安排;对一些政策和业务性强的工作,要做到既贴合政策规定,又经得起历史检验。二是做事要实。要说实话,干实事,讲实效,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经验不掺水分,反映情景实事求是。三是做人要实。要牢记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本本分分做人,点点滴滴做事,端正思想诚实为人;要少说多做,踏实肯干。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在和同志们的帮忙下,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但离岗位职责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异常是工作协调本事还很欠缺,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好,主动想问题少,被动干工作多。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但思维层次、逻辑水平还存在短板,异常是在理解深化上缺乏深度,对新时期如何增强文字材料的时代气息、吸引力和感染力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履职尽责标准有所提高,但工作作风和效率有待加强,异常是谋划上还缺乏高度,深入基层掌握实情不够,服务_新招、实招不多,存在就工作而工作的现象,把领导的指示、要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较少,出现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活的问题。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会进一步摆正心态,珍惜机会,抓紧点滴时间学习锻炼,争取在工作岗位上限度提升自我的本事。学好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各类法规,做到用规章制度指导工作开展,到达“学用相长”;注重实践锻炼,把完成每一项工作、撰写每一份材料都当做一次夹钢淬火,做到“参与一项任务,提高一次本事”。

结合岗位实际,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多搞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景,为上级决策供给有价值的意见提议;提高工作标准,尽努力完成每一项任务,自我不满意的绝不上交,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下步工作中我会利用日常业务工作之余的时间加强个人素养的培养,多读点有用的书、多收集些经典的理论文章、多看些业务工作法规,时时反思自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取长补短,打牢个人业务理论 功底,为推动分管工作迈上新台阶打下基础。

此致

敬礼!

年度领导干部述职报告

一、业务学习方面

作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工作内容涉及面相对较广,这就对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公务礼仪知识、办公室日常管理制度等相关内容,并对各业务股室的业务流程也进行了了解和学习,对于不清楚的政策问题和业务办理流程,我及时向相关股室的同事们请教,以便于更好地接待来访群众,尽可能正确地回答他们所咨询的问题。同时在工作之余我自觉学习科技、管理、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培养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兴趣,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并学以致用,坚持把学习作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工作能力方面

在工作中,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服从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统一指挥,有大局观念,对工作不叫苦、不推诿,兢兢业业、脚踏实地;能够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加强与同事间的思想交流,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诚相待,与同事们都能很和睦融洽地相处,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但是对于还涉世未深的自己,在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上还有很大的欠缺,在平时的工作中有些安于表面,缺乏工作的主动性、进取心和责任心,更多时候只是奉命行事,落实任务,存在有主观性、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处理矛盾。

通过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我认识到创新工作方法的重要性,慢慢学习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求真务实,以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强化工作措施。在日常工作中我要求自己要肯动脑筋,肯动笔头,将要办理的事件列一列,思考一下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完成的事列一列,总结经验和教训;没完成的事件列一列,分析一下原因,探讨解决的办法,逐步完善工作方法,力争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改正不足,继续前行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我在思想、学习和工作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这离不开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在新的一年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树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以树立干部良好形象为自己行动、处世的准则,力争使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此致

敬礼!

年度领导干部述职报告

一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自己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紧紧围绕奋斗目标,开拓创新,履职尽责,保增长、促发展、抓稳定,全面完成年初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自己一年来履职情况汇报如下:

一、注重学习,提高能力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是立身之本、工作之基,也是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的工作经历使自己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全面推动工作更好更快地进展,要在工作中更准确地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关键要靠学习来保证。为此,一年多来,自己始终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作为重要任务来对待,认真钻研了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各种科技文化知识。在加强自学的同时,要求班子成员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通过深入扎实地学习,使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强化了公仆意识和宗旨意识,提高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攻坚克难,促进工作

自己一直认为,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处在什么岗位,要干就要干好,干出特色、干出亮点、干出成效,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今年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的相互配合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自己在宏观上把握大局,掌握科学领导艺术,根据班子成员特长,及时调整分工,充分调动、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

支持、鼓励干部大胆干事、勇于干事,为干部干事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结合各部门、站所的行业性质,有针对性地提出抓落实、促发展的措施和办法,指导督促分管部门围绕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心一意干事业,岗位创优见行动,坚持不懈抓落实,实现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大跨越。

三、廉洁自律,树立形象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自己都一贯高标准,严要求,一直把“正人先正己”、“公生明、廉生威”等廉政警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处处做到头脑清,立身正、行为端、用权公,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独,用自己的一身正气促使整个干部队伍形成廉洁勤政的好风气。

一年来,自己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在公务用车、手机通讯等方面从严要求,按章办事,注重节约,从不乱花公家一分钱;在公务接待方面,按规定标准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在下村指导工作、调研中,轻车从简,尽量回机关灶用餐,不给村级添负担。一年来,自己从未收受任何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谋私利,同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严格要求,未发生过任何不廉洁行为。

总之,一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及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所履职的各项工作克服了比预料大的困难,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些许缺点和问题,工作上有许多细节,亟待改进和加强,我诚心希望组织和同志们多给我批评指导,并在工作上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帮助我努力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此致

敬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