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献综述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新近出现的概念,是资本市场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市场经济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学者们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1、塞缪尔斯和派(Samuels and Piper,1985)曾提出: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由若变强的过程,应该是“比较—协调—标准化—统一性”。 这一排序的意义在于它客观地描述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而达到趋同甚至统一的发展过程。2、乔伊和缪勒(1991)指出解决全球会计问题的两种形式:一是协调化,通过各国会计3标准的不断协调,求同存异,增进共同的内涵,缩小存在的差异,提高国家间会计实务和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二是标准化,即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来取代各国的会计标准。3、关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结果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到某一时点上会计准则实质趋同(Em enyonu and Gray, 1992; Herrm ann and Thomas, 1995),以及通过一定期间内趋同变动的计量来研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过程( Yang and Lee, 1994;Archer,eta l ,1995)。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类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全球和区域性的对准则趋同努力的影响。例如,Em enyonu 和Gray(1992)研究了 EU 第 4 号指令对一些欧洲国家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会计国际化对区域水平趋同的影响。例如,Doupnik 和 Taylor(1985)、Yang 和 Lee(1994)研究了 IASC 准则的发布分别对西欧和泛太平洋国家准则趋同的影响。Barth 和 Clinch(1996)、Harris 等(1994)假设会计准则实质趋同与会计规范趋同相关,并体现于股价的波动中,进而研究了股票回报与使用不同国家会计规则计算的盈利之间的联系。Ball 等(1998)拓展了对会计趋同的市场基础的研究,研究了普通法和大陆法国家会计盈利的市场相关性,引入了一种检验环境变量对会计信息影响的方法,结果发现这两种类型国家的不同制度因素确实会影响盈利的价值相关性。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仍可能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他们没有研究不同国家规范机构的不同力量的后果,而即使在规则类似的情况下,不同的影响力也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实务。其次,他们几乎没有对不同国家趋同水平的差异进行解释,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其它环境差异因素 (如产业特征因素等 )引起的。将“趋同”的概念正式应用于会计领域,应该“归功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化,其目标在总体上是“协调化”的思想。即:协调意味着不同观点的调和,尽可能协商调整各国会计差异,达到国际间相互沟通、理解、减少障碍和矛盾。然而,自2001 年实现成功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目标有所转变,它明确规定制定高质量、可理解并具有强制性的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并促使这些准则得到严格运用,促使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达到高质量解决方法的趋同。这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从全球会计准则的协调者转变为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者,“趋同”的概念正式提出,并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普遍认可,而且许多国家都表示愿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国内文献综述综观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会计的国际趋同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等问题。1、盖地在《大同小异:中国会计准则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研究,)中将中国现行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对比,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小异,即会计差异。2、汪祥耀、骆铭民在《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财经论丛,)中探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分析各国会计准则趋同化形势的基础上,比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并进而提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一些建议。3、冯淑萍在《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会计研究,)中指出“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前提下,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建设”。4、盖地、刘慧凤在《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切入点》(会计研究,)中指出“在会计界,从主张会计的国际协调到现在提出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字面的差异,而是实质内容的变化,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对会计国际协调的更恰当表述”。5、2005 年9 月在西安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明确表示了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积极态度,并提出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条基本原则。本次会议对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改革、 加快我国会计国际趋同步伐、 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6、2005 年11 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明确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实现趋同,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和会计国际趋同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57、2006 年2 月发布的新会计准则目标是,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从“形式”上实现与国际准则完全趋同,并且进一步减少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在实质上与国际趋同。楼继伟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会计研究,)中指出“2006 年2 月发布的39 项会计准则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趋同”。从国内相关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程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会计确认原则、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思想正式建立的时间还不长,相关的研究文献比较少,且研究的角度也比较单一,主要从国际大环境中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动因及相关对策,很少有人从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经济后果角度来阐述。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已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给我国带来一些负面经济后果。本文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给我国带来的正面、负面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和策略
所谓资产减值,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的改变而引起的资产价值的降低,致使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小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资产减值会计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具体规范还是实务操作方面都不很完善。在会计国际趋同的今天,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史无前例的具体明确的做出了有关资产减值问题的规定。新会计准则重新规范了有关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计量和转回等问题,势必对上市公司产生新的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新旧会计准则,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等的比较,研究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若干影响。关键词:资产减值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产品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日新月异,企业的经营前景充斥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企业的盈利能力失去了其在工业时代所具有的稳定性,所以会计也必须及时反映这种盈利能力的变化。近些年来,资产减值问题已经引起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重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对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先后出台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更好的规范了其实务界的行为并且有效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虽然发起较晚,之前并没有完善的准则出现,但是其具体应用已经渗透在我国的会计实务里面,伴随着1993年以来的国内会计改革的进程,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同时也不可否认我国的这些会计规范存在的问题,以及实务界执行情况和管理情况的混乱。例如,规则不够系统和具体。在新准则颁布之前,我国与资产减值相关的规定都分散在各准则条款《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之中,明显缺乏系统性;在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规定可操作性较差,在长期资产的计量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又如,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按照资产组合或者现金产生单元来计提减值准备和商誉的减值该如何处理等的相关规定。可见,一部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出现是应运而生的。近年来,我国通过在深入研究探讨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如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适应未来的情况,于2006年正式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重新定义和规范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该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该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股市和证券市场的日趋完善,投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我国投资者不再只满足于购买国库券,尤其是深市、沪市的开放,使得多数投资者将目光转向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必须向其广大股民公开披露有关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问题,以便于股民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而在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报表很难准确如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因为当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或资产的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发生变化的时候,资产真正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会低于按历史成本计价的账面价值,造成信息披露的失真。事实上,资产减值问题在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届都是十分受关心的问题。首先,在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在报表中数额通常较大,同时资产价值的变化还影响着企业的负债权益结构,由于社会经济情况和企业内部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资产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会对以历史成本计价的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带来很大影响,从而影响着投资者正确的投资抉择。其次,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离不开人的主观估计和预测,相关的准则和规范不能避免的在具体会计处理方面留给上市公司一些自由空间,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准则规范所给的自由空间进行着盈余管理,平滑收益操纵利润。例如,在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中,上市公司可以自行决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这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其需要高估或低估其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来调节利润;在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方面,由于国内缺少公开信息的二手买卖市场,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尚不透明和完善,企业很难准确估计市场价格,因此对可变现价格和可回收金额的确定仍然要依靠主观判断,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者、债权人已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转回。我国在这方面虽然处于较初级的时期,但是仍旧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努力与国际会计接轨,新准则中也对资产减值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本文将从比较分析我国与国际资产减值的准则规范以及分析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等的影响方面来阐述。(三)研究思路本文通过纵观各国资产减值发展史,对各国的准则进行在确认、计量和转回方面的国际比较,研究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各方面的应用情况,同时揭露资产减值的各种确认、计量和转回的方式对于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二、文献综述(一)资产与资产减值的会计本质探究资产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得知资产减值的会计本质。所谓资产,其定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准确把握资产的涵义,是财务会计研究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资产减值会计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决定了资产负债表中哪些经济要素需要作为资产确认、计量和报告。下面我将回顾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对于资产定义的迥然不同的观点[1]。(1)未消逝成本观。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一书中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以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消耗的成本为资产,从而将企业资产概括为“未消逝的成本”;(2)经济资源观。1970年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原则委员会颁布的第4号公告认为,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然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3)未来经济利益观。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财务会计报表的要素》认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资产是指作为以往的交易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未消失成本观强调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沦为成本摊销余额表,企业资产的价值不能得以真实反映。经济资源观根据会计原则来界定资产,认为资产取决于依据公认会计准则对经济资源的确认与计量,这显然颠倒了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主从关系,仍然未能揭示出资产的本质。未来经济利益观动态地研究资产的特性,从资产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的功能这一角度去考察资产的实质,这种表述完整而准确地诠释了资产的实质——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这种定义下,企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强调采用历史成本。然而,让我们探究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就会发现,企业并不只是单纯的消耗资产然后摊销计入成本和费用,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持有资产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本质的认识从“经济资源论”转向了“未来经济利益论” 。我国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国际上的主流观点,把资产定义为: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按此观点确认计量资产就会与按历史成本法产生差额,当一项资产完全报废或损失,不能带来未来的现金流量时,或者是虽然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小于其账面价值,形成的差额即为资产的减值,必须据此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在我国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的资产,除特别说明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该准则涉及的资产减值对象包括如下: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以及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等。[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研究文库——资产减值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产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资产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高于或等于其市场价格时,才会做出资产购置决策。但在有效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互动往往会导致商品的预期收益等于商品的生产支出加上合理利润,才等于其市场价格[2]。因而,购入时的资产价格代表了当时对资产在寿命期内所能产出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合理评价,并且在购买当时也已经预计到资产的未来价值会随时间的流逝及资产的使用而减少,如图:注:横轴——时间 纵轴——经济利益预期粗线——代表某一时点上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细线——代表对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原始预期可见,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在购置时无法预期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资产取得时的价值评价曲线会与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在特定时点上产生差距,这个差距就是资产的减值。而从会计学角度看,由于“受到基本假设和原则的制约……按经济本质定义,资产确实是未来的经济利益,但用于会计确认,有些问题就不好解决”[3]。在会计上我们探讨资产减值时就必须探讨它的计量问题,资产减值正是分别运用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计量所产生的计量差异。由上可见,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未来经济利益的评估值,在会计上则体现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历史成本[4]。(二)资产减值的发展与完善1、资产减值的早期思想资产减值的早期会计思想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三世纪后,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意大利的一些城市空前繁荣起来,商品、货币交换,信贷业务的增加促使会计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沿用至今的借贷复式簿记。在当时的会计实务领域,人们已采用成本法和成本市价孰低法来计价存货。文献《数学大全》(1494年帕乔利)中曾提出不得高估存货的思想,证明了当时实务中已经存在按照低于成本的市价估价存货的做法[5]。根据文献,第一个提及资产过时、毁损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法国Jacques Saary于1675年明确提出了成本市价孰低法,将之用于存货的陈旧、过时和毁损,并于1712年提出了他对可变现净值的理解[6]。19世纪,在德国资产减值的会计思想还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为了对付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投机,1884年的德国公司法还要求公司公布它的利润和提交列有资产按成本和市价孰低法计价的资产负债表”。2、美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虽然资产减值会计思想最初在欧洲大陆形成,但是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减值会计,只是稳健原则在会计上的应用。随着二战的结束,经济重心转移,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军人,同时也成为世界会计的先行者,投资者和银行等债权人要求企业编制稳健的资产负债表,资产减值会计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在SFAS 发布之前,美国先后对存货减值、短期投资减值、长期投资减值、或有会计事项作出了规范,但均分散在不同的准则中,并且对持有和使用的资产的减值问题未予规范,这样的漏洞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自行计提减值或注销来操纵企业盈余的众矢之的。[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研究文库——资产减值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3]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4]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研究文库——资产减值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5]刘峰,《会计准则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6]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文硕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为了增强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抑制企业盈余操纵的行为,AICPA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CSEC要求FASB对资产减值问题进行专题研究。1980年,ACSEC首次向FASB递交了一份名为“对账面价值不能完全回收的长期资产的核算”的问题报告,首次对永久性标准提出了质疑。1995年发布了SFAS ,准则针对长期资产、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以及相关的商誉等项目区分不同的资产类型进行规范:对于持有或将继续使用的资产,当有关事项或变化的环境预示着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无法收回时,企业应当估计资产使用和最终处理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如果这个未折现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小于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资产减值;对于待处置的资产,应以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成本的差额中价值较低的一方确认。但是由于其没有提供如何具体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实际指导,也没有涉及处于处置状态下企业分布的会计处理,针对这种情况,FASB于2001年发布SFAS ,要求企业对所有通过出售处置的长期资产均按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孰低计量。自此,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范体系。3、 国际会计准则机构对资产减值的研究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日益重要,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大,这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国际规范成为必然。1996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做出了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决定。因为在此之前,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都散布于存货、固定资产、投资等具体的准则中,没有统一的规范,影响会计核算的一致性。另外,原规定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没有具体的规定。例如,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应该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而折现与否在计量结果有重大差异,严重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又如,原准则中规定无形资产和商誉的摊销期不得超过20年,但理事会于1996年3月决定重新考虑,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如果对无形资产和商誉实施充分、可靠的减值测定,其摊销期是否可以超过20年。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就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做出系统明确的规定。1998年4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会议正式批准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mpairment of Assets,IAS36),并于同年6月发布。此项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于完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IASB修订了IAS ,变化主要发生在与商誉有关的减值测试部分。4、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始阶段 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会计制度改革时的“两则两制”, 基于当时经济发展的条件,会计制度仅要求企业对应收账款计提一项减值准备——坏账准备,从而确立了应收账款应反映其可变现净值的理念。四项准备阶段 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的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四项资产的减值处理做出了具体的规范。但对其他上市公司(即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除规定必须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外,对存货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和长期投资减值损失这三项准备是否确认,并未做出强制性的要求,由公司自行确定。虽然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其强制执行面较窄,所以作用十分有限。八项准备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2001年末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并且将原有的四项减值准备规范扩大到计提包括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等在内的八项减值准备。2006新准则的颁布 虽然2001《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再次扩大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但是相关具体规范仍然散见在不同的准则条款之中,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转回缺少统一的规范,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新准则应时而生,大大改善了现行资产减值制度,增强了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和转回重新进行了统一规定,其中变化最大的包括提出现金产生单元的概念以及商誉的减值处理,并且规定了计提减值准备以后会计期间不可以再转回等等。三、资产减值会计的国际比较(一)资产减值的确认比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于资产减值的认识也不断进步,我国对于资产减值概念的认识也处于发展之中。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就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与初始确认以交易成本作为入账依据不同,资产减值会计对于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更多的是立足于现在和未来。由此,其确认基础不是交易而是事项,即使没有发生交易,只要造成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已经存在,资产价值的下降可以相对可靠的计算,就可以加以确认了。例如,国际会计准则 IAS 中认为所谓资产减值就是资产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部分;在新准则出台前,我国一直强调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但是可能发生的损失具体指哪一方面并未统一明确,而是在具体资产项目减值损失计量的内容中做出了不同资产减值损失的描述;然而新准则中,我国的相关规定逐步与国际接轨,在第一章总则,第二条中阐述: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其实,不只是对于资产减值概念的认识,我国的新准则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新的进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逐步发展并与国际接轨。下面本文将从减值准备确认的时间、标准、和基础等角度,将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几个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相比较,探究其中的异同。1、 资产减值确认的时间比较不同类型的资产、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导致资产发生减值的时间和频率不同。不同情形下的资产减值其确认时间应当是不同的。例如,对于不断下降式的连续减值,应当在当期资产负债表日进行确认;而对于资产价值一次性下降、伴随暂时性价格上升的资产减值以及资产价值起伏不定的三种情况,应当选择在月、季、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进行确认;对于存在导致减值的因素,但是减值一时并未表现出来的情况,可以暂时不确认减值损失,但是应当尽可能地进行披露。我国新准则中第二章 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中第四条中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然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检测时间没有一个确切的规定,只是强调在出现任何资产的减值损失时,均要确认并计量损失,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另外,FAS142 第12 段规定,不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每年应进行减值测试,或在事项或环境的变化表明资产可能减值时,更为频繁地进行减值测试。FAS142 第26 段规定,商誉的年度减值测试可在年度期间的任何时间进行,如果这种减值测试是在每年的同一时间进行的话。不同的报告单元可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减值测试。FAS144 号仅仅规定,如果存在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的账面价值不可收回的迹象,主体应测试其可收回性,对于企业进行减值测试的频率没有做出硬性规定。我国新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似,IAS36第8段规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在该段中还进一步规定,无论是否有任何减值迹象,会计主体也应在每个年度报告期末估计一项无确定资产所经营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造成的,因此,应根据减值的迹象来决定应在何时对减值进行检查。澳大利亚AASB 第9 段中指出[8],主体应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主体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2、资产减值确认标准的比较资产减值如何确认取决于其采用的标准,标准分为三类: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所谓永久性标准是指只有永久性即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损失才予以确认,英国一些国家采用了此标准,它强调只有在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时,才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在可能性标准下,表明资产减值的确认被分为三类:⑴账面金额很可能(probable)不能全部收回,这种情况应当确认;⑵账面金额合理可能(reasonably probable)不能全部收回,这种情况应当披露;⑶账面金额极小可能(remotely probable)不能收回,这种情况既不确认也不披露。美国等一些国家使用了可能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一致,美国FASB强调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基础是通过测试企业某项资产经过使用和最后处置可得到的未来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必须是非折现的,不含利息支出;而计量的基础则是公允价值,当未来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时,即使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也不确认减值损失,这样可能会导致资产价值高估。经济性标准是指只要发生减值就予以确认,其建立在资产计量的基础上,确认与计量采用同一量度以保证相同情况下取得一致的结果,计量结果作为减值损失确认的缘由。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新准则都采用了经济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相同,这样就可减少确认时的主观判断和人为操作,实务中更具可操作性。我国新准则中规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可收回金额时,确认资产减值。计量的基础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由此可见,永久性标准在应用中很难确定哪些是永久性减值,哪些是暂时性减值,大大增加了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而可能性标准虽然避开了分辨暂时性和永久性减值这一问题,更加接近经济现实,尊重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但是其提出的限制条件太低,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并且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一致;我所赞成的是选用经济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基础一致,易于操作便于理解,而且能及时反映环境变化对于资产价值的不利影响;不是过分依赖于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操作更具合理性。3、资产减值确认基础的比较我国新准则第十八条规定: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国际会计准则中有相似规定,IAS36 第65 段中指出,如果存在资产可能减值的迹象,应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不可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会计主体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美国会计准则中规定,如果某项或某些长期资产是资产组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该资产组合还包括不由本公告规范的其他资产和负债,本准则也适用于该资产组合。此时,长期资产的会计核算主体是该资产组合。英国FRS11 第27 段认为[9],收益产生单位应通过将报告主体的全部收益尽可能划分成许多基本上独立的收益流的方式加以确定,主要的资产应当在各个收益产生单位之间进行系统合理的分配。那么,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应该单独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进行估计,但是在不能合理地确定单项固定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时,应该根据收益产出单元计算使用价值。澳大利亚AASB136 中指出[10],主体应确定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不可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主体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纵观上述,各国均要求首先应当针对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某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其他资产无法区分时,就要针对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各国使用了大致相同的概念,如资产组合、收益产出单元和现金产出单元。[7]《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P329[8] 汪祥耀、邓川等著,《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战略研究》,立信出版社[9]《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P331[10] 汪祥耀、邓川等著,《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战略研究》,立信出版社
我可以帮你,gtire2003@后缀
新会计准则变化与意义探究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明显,因此会计准则也走向系统化和趋同化,新会计准则遵循国际惯例有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外企业走进来,进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丰富投融资渠道。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新会计准则变化与意义探究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和实施的意义进行梳理,探索其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从而发现落实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方法,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和意见,希望能为企业提供指导,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工作;影响;建议
引言
本文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境内外资本市场信息的可比性,顺应了上市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和实施意义
传统的企业会计准则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基本层次、一般层次和具体层次。基本层次是会计活动的基础,为其他会计活动提供了指导原则;一般层次是对基本层次的具体化,将指导原则细化到各项活动中,例如会计分期和会计主体等等;具体层次是企业最为重要和具体的层次,包括会计核算、控制分析等。新的会计准则除了继承了传统企业会计准则的这些特点之外,还有另外一些新的变化,在存货计价、债务重组、会计计量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和编制理论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变革。具体说明如下:
1.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
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后进先出”取消,全部统一使用“先进先出”的方法,这个转变使存货的流转情况更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先进先出”法中是选用最初采购存货的价格作为计价基础,使企业更系统地掌握存货的成本流转信息。
2.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国际上很早就开始在会计财务报告准则中应用公允价值,通过这个项目来体现会计信息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这个项目的公平性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比较重要的,虽然我国早在1998年的会计准则中就引入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债务重组”来体现公允价值的概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滥用的情况,所以后来被取消。随着市场体制日趋完善,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项目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并且根据过去的经验对实际运用设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
3.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化。
通常情况,当企业的盈利上升时,就会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增加该年度可置配的费用,减少利润,为下一年度盈利下降的可能性做预防;相应地当企业的盈利下滑时,就会少计提减值准备,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调节会计盈利,这种手段使公司的资产计提准备在某些年份甚至超过了净利润。会计准则的变化是让企业不能够进行准备冲回的动作,在“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各项目中都不能再像传统方法进行操作了,只能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4.严谨的处理债务重组会计事务。
传统会计准则规定了债权人让步原则,即债务人在重组债务时,应当将其账面价值与现金与非现金支付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不作为债务重组的收益。然而在新的会计准则当中对债权人的让步做了新的规定,确认了债务重组收益,计算当期损益。具体来说就是将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分开计算,以转让现金资产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以其非现金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算当期损益。
5.着重关注对合并报表范围确定的实质性控制。
报表合并的准则依据基本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准则更加侧重于母公司的实体理论,母公司与子公司只要能够持续经营都纳入到合并范围,不考虑股权比例和所有者权益。但是,在执行破产程序时,对于宣布清理整顿的子公司、被宣布破产的子公司、经营持续亏损的子公司,以及不被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将不再纳入到合并的范围里面。新会计准则所做出的变化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顺应了国际化的管理和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二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借鉴学习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同时,保持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的特点,相互融合,使企业发展能与国际接轨;三是对会计处理方式的创新,对于企业会计制度而言,提高了处理业务的效率,包括强调公允价值的计量、改变了利润的计量方法、新的合并会计处理、应收账款的改革等。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
第一,新会计准则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信息,辅助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明显,因此会计准则也走向系统化和趋同化,新会计准则遵循国际惯例有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外企业走进来,进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丰富投融资渠道,会计语言的一致性使企业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当中,减少了会计信息转化的成本,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我国逐步开放了企业上市制度,重启IPO和证券市场注册制的实施,使新会计准则顺应了市场的新趋势。企业上市之后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业务活动需要更多渠道、更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国家金融改革促进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认同意识也在提高。新会计准则基本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传统会计准则中的兼并收购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做了有益补充,并且丰富了处理复杂交易事项的相关内容。
第三,新会计准则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企业在上市之后体现市场价值。随着我国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造假的机会越来越少,新会计准则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杜绝会计信息造假和欺行为,保证投资人在市场中决策的客观性,维护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
第四,新会计准则是对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体现。其中对无形资产的划分方式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新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划分为开发阶段和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能够进行资本化处理并计入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支出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将科技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减少了经营者研发的成本负担,对于提高研发能力和鼓励科技企业进行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五,对于企业来说,新会计准则帮助企业提高了管理运营的效率。会计人员素质得到了提高,经过对新准则的学习使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得到了规范化,避免了对账本规则和数据滥用现象,使会计人员有积极性,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修养,推动会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其在会计业务处理中整合了会计诸多形式,使会计凭证制度规范化,会计科目设置规范化,记账、结账规范化。
三、企业落实新会计准则的措施与建议
1.企业应当持续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对于现代经济发展来说,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新的信息就是竞争能力的体现,是适应新时代管理的重要要求,应当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企业总体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条件,在引进外资和进行境外投资时,通过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减少了由于国际会计标准不同所带来的麻烦,节约企业的会计转化成本,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
企业可以通过业务能力培训来加强会计人员处理业务的能力,并且加强与其他企业的相互交流学习,通过知识竞赛等方式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树立团队意识,会计工作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各部门以及与会计部门中的各个业务板块相互沟通,才能更好地完成会计工作,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3.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当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财务报告的信息更加客观全面,国家加大扶持力度能够推动企业制定更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且促进制度创新,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促进资金有效流动、避免无效投资和资金浪费的重要举措,是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势所趋,是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深化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总结
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础依据和根本保障,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会计准则能够帮助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新的会计准则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趋势的必然,吸取了国际准则的优点,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我国企业走向全世界。本文通过详述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探索了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并对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为企业提供指导,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生.企业会计如何落实新会计准则[J].现代经济信息,2011(15).
[2]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2008(8):30-33.
[3]郑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罗红梅.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1(14)
会计硕士论文:关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探讨
会计准则是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改善这一弊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06 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与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开始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企业会计工作做出了一个更严格的标准和规定,提高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新会计准则期待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标准趋同,致力于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降低中国企业在境外的融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市场化、国际化,实现会计准则建设的新突破。
1 会计准则概述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一般划分为基本准则、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三个层次。基本准则是会计准则中最主要的部分,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它是具体准则起草时需要依循的准则,是所有准则的准则;一般准则包括会计分期准则、会计主体准则等;具体准则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通常,我们所指的准则是会计核算准则,属于具体准则范围内。
2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意义
(1)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需求,新会计准则体系也由此诞生。
资本市场是由上市公司支撑起来的,因此,想要市场和谐稳定的发展下去就不得不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同时也需要一套有效的全面的会计标准。目前,国内的一部分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是很完善、其相对应的运作程序也不够规范,由于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大受打击,从而间接的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还需要通过对会计标准的规范化来提高公司的上市质量,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总的来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它们将企业经营管理串联在一起,使得会计行业成为了企业科学决策的好帮手。
(2)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可以说是这个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体现。它能够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构成,提高经济开放水平。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外开放。会计这行与经济体制改革是密切相关的,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进程也在不断加速,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开始慢慢接轨,这样可以降低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3)新会计准则的发布能够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能够满足大众利益的要求。
新的会计准则的着重点在于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以及维护公众的利益,遵守从分披露信息的原则。新会计准则对目前的财务报告做了新的要求,它对于财务报告的条理性做了较大的修改,使财务报告具有条理清晰、思路明确的特征。它将财务报告系统完整的体现出来,将会计信息的一系列规定变得更加合理化、高效化,同时也维护了社会大众的知情权,使得社会市场的经济秩序更加的有原则。
3 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目前,国内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学历层次的水平层次不齐,很多会计人员并没有接受过完整全面的培训,会计中的一些具体关系还混淆不清,同时因内部管理监督机构不完善,使得记账的数据完全不符合记账要求,导致了会计数据不全面的情况出现。且有时其记账行为并不精确,甚至会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有些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精,道德教育不够,使得其会计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会注重于会计专业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必须要注重于自身会计专业以及素质教育的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更新的经济社会。今后的会计人员也必须按照新会计准则来进行教育,从而整体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使得会计工作更进一层。
(2)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对于社会、经济金融等方面来说是顺应潮流的,同时,它将会计的诸多形式整体更新了一遍,其具体的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① 会计凭证填制的规范化。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不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的情况仍然存在,并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能够在很大限度上使得会计凭证填制规范化的进程加快。会计人员只要能够根据新的会汁准则来填制记账凭证就能够体现出会计存在的科学性,也正因与此,会计的客观存在性也能够得到认可。
②会计科目设置的规范化。会计科目需要其对于投资等业务进行核算,因此,会计科目需要按照新会计准则上的内容来进行核算,这样能够彻底避免发生企业账实不服的现象。
③记账、结账的规范化。每个单位所进行的经济项目都应该在会计账簿上进行统一的核算,、它是由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因此,企业应依照法律的规定来记账,不能私设会计账簿,并按照规定定期进行结账,并将所有的经济项目明细都登记入册。有些单位为了片面的完成指标而不及时的结账,这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率受到怀疑。同时,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制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账簿造假的可能性减小到了最低,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都将出示会计报告规范化。
(3)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
会计制度是根据会计自身的特点在漫长的会计实践中反复提炼分析研究而得来的,它综合了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条例的综合。以上都是在讲会计制度,它包含了两种意义,其一是会计准则,其二是会计制度,这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其区别大致可分为三点:
① 所规范的目的不相同。会计准则是要解决会计的记录和报告方式,会计制度是对规范的具体内容共有了一个要求。
② 规范的具体内容强度不同。会计制度是广义上的对企业进行限制规范,儿会计准则是对其中的较为具体的项目进行确定和定性。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是选题的直接表达,是作者想要研究的问题,题目是一篇会计毕业论文的主题。下面是我整理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财务会计方向
1、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研究
2、如何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3、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4、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5、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
6、集团公司会计委派制研究
7、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探讨
8、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9、浅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10、对资产减值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11、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2、会计计量对企业会计收益的影响
13、谈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14、谈如何做好一个出纳员
15、商誉的计价与会计处理初探
16、论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7、论企业成本核算与分析
18、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19、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20、浅谈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
21、浅析如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22、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2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24、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25、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26、浅谈企业的诚信管理
27、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初探
28、新时期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29、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探析
30、或有事项会计处理浅析
31、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分析
32、浅谈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33、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
34、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35、刍议现代经济下的融资租赁
二、税务会计方向
1、所得税会计探讨
2、论纳税筹划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4、、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5、纳税人权利及其保障初探
6、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
7、消费税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8、商品包装物租金,押金涉税会计处理探讨
9、税务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0、债务重组涉税会计处理
11、论对外投资涉税会计处理
12、论企业合并与分立涉税会计处理
13、现阶段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利弊分析
15、论税收政策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7、论信息不对称与税收征管
18、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19、论企业费用支出中税务因素的财务策划
20、税务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容与冲突剖析
21、论视同销售涉税业务会计核算
23、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三、会计电算化方向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审计对策浅析
2、浅谈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3、普及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原则研究
5、解决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对策
6、关于账套初始化的研究
7、硬件发展对会计电算化的促进研究
8、ERP与会计电算化
9、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研究
10、浅谈知识经济与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
11、浅议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12、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之比较
13、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1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
15、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16、试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17、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18、对电算化会计中会计方法的思考
19、会计电算化初始化应注意的内容
20、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用印的管理
21、会计电算化引起的企业损失及对策
22、会计电算化替换手工账及试运行浅析
23、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员岗位设置问题分析和解决办法
25、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
26、会计电算化使用方法和技巧
27、网络环境下电算会计的发展方向
28、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29、论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
四、财务管理方向
1、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2、浅议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3、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探讨
4、应收账款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5、关于xx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研究
6、浅谈企业的现金管理
7、论会计与经济效益
8、论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9、试论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10、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2、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途径与措施
13、利润操纵的现象及对策
14、对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
15、关于xx公司存货管理问题的研究
16、浅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方法
17、浅谈企业财务风险
18、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19、浅谈企业融资的途径和方法
20、论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优化
21、论股利政策的选择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
2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3、浅谈企业存货管理与控制
24、浅淡村级财务管理
25、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
26、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27、债务重组的利弊分析
28、成本控制的若干问题探讨
30、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浅议
31、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例证分析
32、企业财务目标取向分析
34、浅析企业集团财务风险
35、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36、ERP系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五、审计方向
1、浅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2、审计失败的成因及规避
3、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
4、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思考
5、财务欺诈的成因及防范
6、浅议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7、会计报表作弊的方式及审计策略
8、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9、如何进行货币资金审计
10、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1、识查假账的主要方法
12、货币资金审计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3、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
14、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监督
15、试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16、企业偷漏税手段及其防范
17、原始凭证失真及解决办法
会计学如今也成为火热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选定论文题目也是十分广泛,那么我们都可以选择哪些相关的论文题目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会计学论文题目参考_审计学论文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本科会计学论文题目
1、“营改增”对物流业上市公司税负的影响研究
2、D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改进研究
3、ERP环境下A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
4、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5、HSM化工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分析
6、IASC/I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之演进
7、IPO财务造假治理研究
8、J_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9、WJ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探究
10、W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
11、北京地铁奥运支线运用BT投融资模式的创新研究
12、并购协同效应研究
13、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
14、不完全契约与盈余管理
15、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定价
16、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理论扩展研究
17、大股东减持解禁股与公司控制权结构关系实证研究
18、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
19、电子商务企业的现金流及现金流管理探究
20、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研究
21、动漫产业的创意价值链研究
22、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23、房地产 企业战略 成本管理研究
24、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25、港口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研究
26、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27、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8、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29、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30、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问题
31、公立医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研究
32、公平偏好、企业内部薪酬不公平与企业业绩
33、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34、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35、公允价值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应用研究
36、供应链管理与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37、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问题研究
38、股权激励机理研究
39、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更换的实证研究
40、贵州茅台的财务政策分析
41、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
42、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43、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
44、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财务绩效研究
45、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46、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47、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48、会计信息如实反映问题的研究
49、会计信息系统交互可视化研究
50、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研究
会计 毕业 论文题目2021
1、企业兼并的会计与审计架构
2、契约·会计信息产权·博弈
3、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
4、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
5、会计信息与管理者报酬激励机制
6、论持续林业的分类经营与生态效益补偿
7、实证会计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问题的研究
8、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 方法 若干问题研究
9、权益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
10、收入确认若干问题研究
11、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问题、对策与准则
12、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研究
13、财务治理理论研究
14、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15、从统计学视角对实证会计及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所作的研究
16、会计公共关系研究
17、Y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18、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与管制
19、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理论与实证
20、会计契约经济性质及法律规制研究
21、中国会计 文化 研究
22、会计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支持系统
23、行为 财务管理 新论
24、会计政策变更的契约动因研究
25、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
26、收益及其质量的内涵演进与量化指标分析
27、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28、高职会计专业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问题研究
29、公允价值若干理论问题与应用的研究
30、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
31、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研究
32、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关系及规范对策研究
33、我国本科会计 教育 研究
34、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研究
35、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问题研究
36、资产减值相关问题探讨
37、论物价变动会计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38、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39、公允价值理念下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40、会计信息与证券分析师关系研究
41、全面收益理论和应用探讨
42、收益平滑的影响因素及市场反应研究
43、基于负债控制假设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检验
44、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45、价值链会计
46、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
47、会计寻租与反寻租研究
48、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概念研究
49、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50、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
51、会计信息产权与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研究
52、会计的社会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53、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及相关问题研究
54、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探讨
5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会计问题研究
56、试论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57、中华民国时期会计教育研究
58、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权界定
59、惠州市中职学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0、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渗透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审计学论文题目
1、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2、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3、会计报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
4、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审计对策浅析
5、论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审计
6、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7、民间审计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8、内部审计在企业的作用
9、企业费用成本审计
10、浅淡经济责任审计
11、浅谈经济责任审计
12、浅谈审计风险的综合控制
13、浅谈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14、如何提高审计效率
15、审计风险的研究
16、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17、审计职业判断业绩评价
18、审计专业判断研究
19、我国民间审计的现状与对策的分析
20、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低透明度的独立审计研究
21、舞弊性财务 报告 及其审计研究
22、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研究
23、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24、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研究
25、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26、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27、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28、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29、审计质量控制
30、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31、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33、论审计风险防范
34、论我国的绩效审计
3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
36、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37、经济效益审计问题
38、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39、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
40、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
41、试论审计抽样
42、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43、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44、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45、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
46、电算化系统审计
47、关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48、计算机审计与舞弊
49、审计的风险与防范
50、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5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分析
52、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审计研究
53、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中数据的提取和转换问题研究-基于__ 公司审计案例的分析
54、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低透明度的独立审计研究
55、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与审计策略
56、试论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 措施
57、民间审计风险及防范
58、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控制的探讨
59、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探析)
60、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会计学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2021会计专业论文范文5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2)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会计专业学术论文(2)
财务会计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其诞生之日起至今,财务会计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会计的发展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财务会计专业的论文选题应该怎么选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财务会计 毕业 论文题目_会计专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专科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1、论稳健原则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及其实际应用
2、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3、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探讨
4、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5、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探讨
6、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的差异分析
7、对加强会计监管的思考
8、试论会计的管理职能
9、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的思考
10、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11、试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
12、论税收与会计的关系
13、浅议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
14、论内部会计控制与社会监督
15、新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研究
16、新旧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比较研究
17、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问题的探讨
18、浅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
19、新形式下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
20、剖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
2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研究
22、对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探讨
23、论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的重要举措
24、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认识
25、论会计人员的后续 教育
26、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27、探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新思路
28、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初探
29、浅议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30、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研究
31、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
32、河南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对策
33、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34、河南上市公司现状及趋势分析
35、关于研究与开发成本核算的探讨
36、统计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运用情况分析
37、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38、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及对策
39、无形资产会计制度变迁及经济影响
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1、基于KPI的ZG研究院会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2、我国高等院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改进研究
3、上市公司股权性质政府补助与会计稳健性研究
4、分析师关注职业声誉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5、会计稳健性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6、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创业板高管减持信息优势的影响研究
7、政府会计改革目标定位及路径选择--基于公共受托责任视角下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8、会计稳健性对民营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
9、基础会计考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0、R&D支出会计行为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证据
11、基于治理环境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分析
12、政府关系法律环境与会计稳健性
13、会计稳健性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影响的研究
14、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初探
15、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实践研究--以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会计专业为例
16、企业反向购买间接上市的会计处理研究
17、反倾销视角下我国企业会计预警体系研究
18、创始人更迭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
19、租赁会计准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2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线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中国制造2025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与启示
22、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
23、收入确认之税会差异分析
24、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发展
25、从财务工作的见微知着做 财务管理
26、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力企业内部控制
27、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探讨
28、论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29、加强公立医院现金收支管理
30、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
31、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研讨
会计职业道德论文题目
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特点分析
2、对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探讨
3、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探讨
4、关于道德、信托责任与利益冲突的思考
5、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透视与思考
6、关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探讨
7、关于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思考
8、关于绿色会计理论的思考
9、关于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与控制
10、关于委托代理机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治理
11、关于学历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12、会计诚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
13、会计诚信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14、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15、会计道德对会计透明度的影响
16、会计法制的动因分析
17、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18、会计环境与会计职业道德
19、会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浅析
20、会计人员的从属性特征与会计职业道德
21、会计职业道德的两个悖论
22、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
23、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
24、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
25、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原则与职能探析
26、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设想
27、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问题与建设要点
28、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研究
29、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完善对策
30、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治理对策
31、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研究
32、会计制度公共领域与会计职业道德
33、基于诚信会计职业道德下的会计环境建设
34、基于全球性诚信危机背景下的新思考
35、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会计职业道德研究
36、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思考
37、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38、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39、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
40、加强企业会计诚信的探讨
41、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对经济效益的有益启示
42、论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43、论会计诚信的法理研究
44、论会计诚信研究
45、论会计价值观
46、论会计 文化 的最高境界
47、论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
48、论会计职业道德
49、论会计职业判断
50、论会计中的社会责任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2)
★ 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2)
★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 财务会计类本科毕业论文
★ 关于财务会计的财务类毕业论文范文(2)
新会计准则变化与意义探究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明显,因此会计准则也走向系统化和趋同化,新会计准则遵循国际惯例有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外企业走进来,进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丰富投融资渠道。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新会计准则变化与意义探究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和实施的意义进行梳理,探索其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从而发现落实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方法,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和意见,希望能为企业提供指导,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工作;影响;建议
引言
本文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境内外资本市场信息的可比性,顺应了上市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和实施意义
传统的企业会计准则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基本层次、一般层次和具体层次。基本层次是会计活动的基础,为其他会计活动提供了指导原则;一般层次是对基本层次的具体化,将指导原则细化到各项活动中,例如会计分期和会计主体等等;具体层次是企业最为重要和具体的层次,包括会计核算、控制分析等。新的会计准则除了继承了传统企业会计准则的这些特点之外,还有另外一些新的变化,在存货计价、债务重组、会计计量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和编制理论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变革。具体说明如下:
1.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
新企业会计准则将“后进先出”取消,全部统一使用“先进先出”的方法,这个转变使存货的流转情况更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先进先出”法中是选用最初采购存货的价格作为计价基础,使企业更系统地掌握存货的成本流转信息。
2.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国际上很早就开始在会计财务报告准则中应用公允价值,通过这个项目来体现会计信息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这个项目的公平性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比较重要的,虽然我国早在1998年的会计准则中就引入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债务重组”来体现公允价值的概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滥用的情况,所以后来被取消。随着市场体制日趋完善,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等项目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并且根据过去的经验对实际运用设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
3.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化。
通常情况,当企业的盈利上升时,就会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增加该年度可置配的费用,减少利润,为下一年度盈利下降的可能性做预防;相应地当企业的盈利下滑时,就会少计提减值准备,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调节会计盈利,这种手段使公司的资产计提准备在某些年份甚至超过了净利润。会计准则的变化是让企业不能够进行准备冲回的动作,在“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各项目中都不能再像传统方法进行操作了,只能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4.严谨的处理债务重组会计事务。
传统会计准则规定了债权人让步原则,即债务人在重组债务时,应当将其账面价值与现金与非现金支付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不作为债务重组的收益。然而在新的会计准则当中对债权人的让步做了新的规定,确认了债务重组收益,计算当期损益。具体来说就是将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分开计算,以转让现金资产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以其非现金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算当期损益。
5.着重关注对合并报表范围确定的实质性控制。
报表合并的准则依据基本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准则更加侧重于母公司的实体理论,母公司与子公司只要能够持续经营都纳入到合并范围,不考虑股权比例和所有者权益。但是,在执行破产程序时,对于宣布清理整顿的子公司、被宣布破产的子公司、经营持续亏损的子公司,以及不被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将不再纳入到合并的范围里面。新会计准则所做出的变化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顺应了国际化的管理和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二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借鉴学习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同时,保持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的特点,相互融合,使企业发展能与国际接轨;三是对会计处理方式的创新,对于企业会计制度而言,提高了处理业务的效率,包括强调公允价值的计量、改变了利润的计量方法、新的合并会计处理、应收账款的改革等。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
第一,新会计准则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信息,辅助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明显,因此会计准则也走向系统化和趋同化,新会计准则遵循国际惯例有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国外企业走进来,进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丰富投融资渠道,会计语言的一致性使企业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当中,减少了会计信息转化的成本,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我国逐步开放了企业上市制度,重启IPO和证券市场注册制的实施,使新会计准则顺应了市场的新趋势。企业上市之后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业务活动需要更多渠道、更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国家金融改革促进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认同意识也在提高。新会计准则基本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传统会计准则中的兼并收购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做了有益补充,并且丰富了处理复杂交易事项的相关内容。
第三,新会计准则增加了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企业在上市之后体现市场价值。随着我国对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造假的机会越来越少,新会计准则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杜绝会计信息造假和欺行为,保证投资人在市场中决策的客观性,维护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
第四,新会计准则是对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体现。其中对无形资产的划分方式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新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划分为开发阶段和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能够进行资本化处理并计入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支出进行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将科技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减少了经营者研发的成本负担,对于提高研发能力和鼓励科技企业进行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五,对于企业来说,新会计准则帮助企业提高了管理运营的效率。会计人员素质得到了提高,经过对新准则的学习使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得到了规范化,避免了对账本规则和数据滥用现象,使会计人员有积极性,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修养,推动会计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其在会计业务处理中整合了会计诸多形式,使会计凭证制度规范化,会计科目设置规范化,记账、结账规范化。
三、企业落实新会计准则的措施与建议
1.企业应当持续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对于现代经济发展来说,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新的信息就是竞争能力的体现,是适应新时代管理的重要要求,应当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企业总体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条件,在引进外资和进行境外投资时,通过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减少了由于国际会计标准不同所带来的麻烦,节约企业的会计转化成本,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
企业可以通过业务能力培训来加强会计人员处理业务的能力,并且加强与其他企业的相互交流学习,通过知识竞赛等方式增加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树立团队意识,会计工作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各部门以及与会计部门中的各个业务板块相互沟通,才能更好地完成会计工作,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3.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当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财务报告的信息更加客观全面,国家加大扶持力度能够推动企业制定更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且促进制度创新,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促进资金有效流动、避免无效投资和资金浪费的重要举措,是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势所趋,是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深化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总结
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础依据和根本保障,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会计准则能够帮助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新的会计准则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趋势的必然,吸取了国际准则的优点,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我国企业走向全世界。本文通过详述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探索了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影响,并对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为企业提供指导,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生.企业会计如何落实新会计准则[J].现代经济信息,2011(15).
[2]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2008(8):30-33.
[3]郑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罗红梅.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1(14)
目 录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背景和意义 1(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 1(二)新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 1(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义 2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2(一)第一个层次,它是起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 2(二)第二个层次,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 21、一般业务准则 2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 33、报告准则 3(三)第三个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3三、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 3(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 3(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 4(三)计量基础有了较大的变革 4(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 4四、针对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思索 5(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5(二)新准则有些定义虽然明确,需要会计人员好好理解和学习 5(三) 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 5(四)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 从容面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5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绪论: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背景和意义(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时间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新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适用于上市公司。这是中国会计界的里程碑,它将推动中国向更现代的经济模式过度,并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二)新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1、全国人大于1999年修订了《会计法》,国务院于2000年制定并发布了《企业财务报告条例》,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以及会计要素的定义都作了新的规定,但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由于没有同步修订,依然有效,造成了在执行过程中事实上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之间的不一致,相互抵触。为了与会计领域的最高法律、条例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需要对现行准则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2、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给会计实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企业兼并重组、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等,它需要新的会计准则来规范新出现的经济事项。 3、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频繁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以及对股票市场的冲击,也暴露出会计准则的不完善,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的滞后性以及主观性导致整个会计、审计行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4、中国加入WTO以来,发达国家设置种种壁垒阻挠中国市场化地位,并且诉诸各种反倾销诉讼使中国遭受了大量经济损失。如2004年欧盟在评估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时,就设置了独立于双边协定和WTO规则之外的条款:即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记录,该会计记录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最后,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重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有这些是促动我国推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最直接的动力。(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意义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为宗旨,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对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了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公众作出理性决策。二是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始终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技术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四是促使上市公司提高会计质量,更好地保护投资者作为信息不充分一方的利益。同时促使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总之,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将对规范我国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一)第一个层次,它是起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的总提要求等。它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二)第二个层次,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它对我国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存在的各类经济业务,明确了会计处理的具体原则和规范。具体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主要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1、一般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补助、借款费用、所得税、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租赁等准则项目。一般业务准则的编号大部分排在新准则体系的前列。2、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它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生物资产、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准则项目。3、报告准则它主要规范各类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准则,包括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等准则项目。此外,为了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提供规范和指导,新准则体系中还包括了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相当于新旧会计标准的衔接办法。(三)第三个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作为整个准则体系共同的应用指南,规范新准则体系下会计科目的设置、财务处理、报表体系的构成、报表项目的内容、报表格式等。三、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由财政部颁布,即将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会计准则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实际,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较好地处理了会计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颁布和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历史,必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广大会计工作者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准则较旧准则在修订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完善了会计一般原则。原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具体规定了13项会计一般原则。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新准则将原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是因为基本准则中再规定“一般原则”较难解释,与国际惯例也难以协调,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能体现该章的内容实质。同时对原准则规定的12项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基础在总则中进行了规定。(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新存货准则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三)计量基础有了较大的变革新基本准则不再把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把原来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了记账基础。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准则没有按照原《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所得税》,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税后利润即净利润[4]。自财政部1994年发布《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来,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了应付税款法,而本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而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因此本准则实际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这是对所得税会计的一个革命性变化。由于许多会计人员甚至是许多注册会计师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缺乏实际经验。可以想象本准则将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实行难度最大的准则之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性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四、针对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思索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引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使得资产的价值更吻合其实际的市场价值,更好地反映经济事实,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第三方很难判断企业所采用的公允价值实质上是否真正“公允”。同时,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也使得企业计价灵活,选择空间增大,从而必须防止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二)新准则有些定义虽然明确,需要会计人员好好理解和学习如新无形资产准则把“研究”、“开发”定义得尽可能确切、完整,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界定。但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正确地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故在实践中对同一种情况,不同的会计人员会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 (三)新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我们知道, 会计的基本功能是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会计的功能决不仅限于此。它要和国家其他政策相配合, 体现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扶持。以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为例, 它就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相配套, 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扶持。《规范纲要》中提到, 国家将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加大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 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从而提高他们在研发投入上的热情。 (四)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 从容面对新准则带来的挑战首先, 企业的财务主管有必要阅读一下已经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样, 可以先行了解新准则将会带来哪些变化,企业现有的会计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以满足这些新要求。其次, 由于新准则数量倍增, 而且所要求的会计处理方法越来越复杂, 顺利实行的关键是拥有足够且胜任的财务人员。财务主管须了解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具有什么样的专业资格, 还需要哪些培训以迅速提升能力和补充知识,企业可能要增加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第三, 财务报表作为企业业务表现最主要的一份“成绩单”。新准则实行之后将对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业绩产生什么影响, CFO乃至财务董事都有必要了如指掌。第四, 由于企业财务核算都已在不同程度使用了电脑系统, 新的会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可能带来的软件和硬件的升级要求也不得不纳入考虑范围。 结论:由此我们看到,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内容更多,核算更复杂,信息披露更严格,这样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较大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也能为国家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资料,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原创的,新鲜的,希望能帮到你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认为是会计史上的里程碑,但新准则的简约化也使得弹性空间加大,对职业判断具有更高的依赖性。本文通过分析会计准则与职业判断的关系,指出了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精髓 会计职业判断 一、 引言会计发展史表明,会计是特定环境的产物,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会计准则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专业技术标准,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1世纪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组成得新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及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自1993年“两则两制”发布实施起,历经10多年的全面梳理和反复调整、修订,这部传奇般的中国会计标准改革“演义”,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内容之深入都是前所未有的。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经多次修订后的新体系不但借鉴了国外宝贵经验,在会计政策选择运用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还在关联方交易披露、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等方面保持了“中国特色”,使之更符合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的思维模式与业务素质要求。正如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作为“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既是旧阶段的终点也是跨入新阶段的起点,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会计是商业语言,会计准则是商业语言的规范,其功能是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会计实务工作者作为会计准则实施的具体执行者,是准则实施的关键。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其会计理念、体系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新会计准则也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要认识、掌握及具体应用,不仅需要会计人理念的转变和扎实的基本功底,更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此外,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准则、制度不可能穷尽所有现实或潜在的交易事项,因而不可能有唯一普遍适用且稳定不变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正如资深特许会计师克里斯�6�1A�6�1麦溥在《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责任是什么?》中写到:会计技能大体上是一个经验和判断问题。基础理论并不十分深奥。而当我们试图将这些基本原理运用于商业环境中出现的无穷变化着的、复杂的各种情形时,真正的考验随之而生。事实性的信息及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固然重要,但是除非能够与判断的开发和培训同步进行,否则它们的价值将被埋没……解决商业问题不仅仅要求有条理地掌握事实的秩序,同样重要的是,对这些事实的细致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形成和得出有效的结论,并且进行恰当地判断。新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还尽可能地提供了执行准则规定的具体指南,比如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了较为详细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但是由于会计职业本身的原因,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偏好和所处的环境对会计事项做出一系列的预期和判断。正如Bruce R�6�1Jonas所说,同样的数据、同样合格的会计人员处理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此外,迈克尔�6�1杰宾斯,阿里斯特�6�1K�6�1梅森(2005)认为如果没有职业判断所带来的灵活性和智慧,财务会计程序、准则和规则所组成的复杂财务会计系统就会是笨拙的、反应迟钝的、不敏感的。简言之,是无法运作的。因此虽然会计信息大都是数字化的,具有基于事实和客观公正的特点,而且由会计准则等规范,但是它所传递的信息却受到广泛的职业判断程序的重大影响,甚至常常由其决定。本文便从新会计准则的发布来探讨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和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准则中的作用,及在新形势下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途径。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霍华德�6�1里恩斯认为判断是当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所要做的。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迈克尔�6�1杰宾斯,阿里斯特�6�1K�6�1梅森(2005)认为“判断”是一个选择、决策并导致行动的过程。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对于判断的解释看似很简单,但判断却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的几点建议(一) 政府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 要解决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光靠一两家企业自我完善和会计人员个人努力是很难达到的。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知,会计规范化的问题不能孤立的看,要知道只有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使中小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规范化的问题。近两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全国人大已于今年六月份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它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举措,反映了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这部法律力图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还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该法的执行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各级政府部门、银行金融机构及社会服务部门要按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二)建立与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在制定会计规范体系的过程中很少考虑到中小企业会计需求与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差别,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理论界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日趋关注。2001年9月在日内瓦中外专家重点讨论了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问题,我国专家积极参与,现已着手进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制定,预计明年出台,这将使中小企业从制度上规范会计工作。 我认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订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 在会计制度设计中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设置,并与此保持一致。由于中小型企业业务量较少,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部分中小企业交易类型有限,经营活动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要简单的数据,没有对数据产生深层次分析的需要,因此应充许一些企业不设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一般以2-3人为宜,并指派一人担任财务主管,在职责划分上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出纳、总账与稽核,出纳与总账、明细账的分离等。没有能力做会计工作的企业也可由社会中介机构代理;中小企业行业涉及面广,会计科目设置上应考虑通用性;针对采用独资和合伙形式的中小企业所要承担的无限责任,应考虑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对于企业财产和与个人家庭支出相互占用的情况,应设置往来账户加以核算;.适当放宽凭证的认定,而非单认定统一发票为唯一合法的凭证,以解决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合法凭据的问题等。总之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特点。 (2)重要性原则 要求提供信息重点突出。这主要是看其是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与大型企业相比,会计信息需求者在中小企业中发生了变化。首先,税务部门的纳税管理需求成为最主要的外部需求;其次,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和管理者的管理需求相统一。最后是银行贷款管理需求,但是此需求因银行提供的贷款很少而相对薄弱。会计信息需求上的变化,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会计应着眼于这些企业税务上的需要和内部信息的需求。我们设计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问题是会计核算如何满足纳税需求、如何满足业主对企业现金流控制和管理的需求,如何适应小型企业的银行融资薄弱的现状。能满足这些需求就足够了。 (3)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耗费的,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讲求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只有在其提供特定数量与质量的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提供会计信息的耗费的情况下,才是有必要的。一些对信息使用者没有多大用处的信息可以不提供,信息提供的成本大于资产效益的信息也可以不提供。 (4)简便易行 由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会计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操作上的简便易行。在会计报表的体系设计中,应只要求编制简化型的财务报告,而且只要求较为简略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就可以了,免除编制现金流量表。为了满足使用者日益增加的信息需要,我国现有的会计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报告的复杂性及难以理解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对于大多数未受训练的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来说,复杂的结构己超出他们的能力,过量的信息,也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去运用。针对这种情况,简化型财务报告无疑是很必要的,它提供更容易理解的财务信息。与现有的财务报告不同的是,它只反映企业扼要的经营成本与财务状况,并且附注内容很少。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中小企业都只要求提供简化型的财务报告,我们也应该吸取国外的经验。 (5)与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协调,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制定制度时要考虑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中小企业会逐渐发展成为大企业,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仍然要与会计法和现行的企业会计制相一致。同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只是对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精简和修订。(三)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我国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监督。国家监督是由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证券监管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社会监督则以会计中介机构为主体,由其接受他人委托,对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审计、验资等工作。 国家监督中财政部门首先应指导督促中小企业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账簿体系。根据有关法规规定,要求中小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账簿体系。发现不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的,应及时严肃处理。同时,财政部门应加强工作指导,帮助中小企业依法建帐。其次应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财政部门应依据有关法规作好以下工作:(1)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实行资格证书管理制度。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否则予以惩罚。(2)定期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3)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最后,财政部门应督促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 税务部门也应改进查核方式,侧重于进行实质性查核,确实扫除逃漏税企业,以建立公平的纳税环境,改进税务人员对于中小企业的态度,并建立税务代理人制度,以增加税务申报速度,减轻税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以便全心进行查核工作。 我们还应该看到,政府部门直接进行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其监督成本相对较高,监督的有效性也比较差,易引发腐败等社会问题。内部监督职能难以起作用,因此政府应转变监督方式,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去监管那些监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不断加强社会监督,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中小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当然,外部监督是促进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化工作是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但也不能忽视企业自身的努力,会计规范化工作只有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1976年至1999年,从农村转移出的亿劳动力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但中小企业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小企业必须在同等条件下与外来企业竞争。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中小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一)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作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帐。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2、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中小企业有些根本不设账,以票代帐,或者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人士在一次问卷调查研究中得出,中小企业存在两套帐的比率高达,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专业知识较低,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3、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去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三)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 原始凭证的获取要付出成本,是因为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若要发票,要加价,价格较高;不要发票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是税款。中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是又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发票,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多发生在上级主管部门摊派的费用支出。企业只好不作此账,或相互之间调剂票据。(四)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尤其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我是让人家帮我写的不是我自己弄的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那会计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会计专业 毕业 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梁凤梅。 总预算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影响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17,01:175-176.
[2]杨春霓。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浅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4:26.
[3]张圣男。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7,03:163-164.
[4]李学敏。 新环境下绿色会计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17,01:151-153.
[5]王榕。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17,01:154-156.
[6]余宥作。 分析云会计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安全[J]. 劳动保障世界,2017,03:57.
[7]胡其勇。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方式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7,03:38.
[8]李依琳。 网络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安全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J]. 当代经济,2017,02:104-105.
[9]苏清朗,蔡智眀。 浅析网络会计信息 系统安全 对策[J]. 科技展望,2017,05:10.
[10]孙中芝。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思考[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07:59+24.
[11]甘其华。 战略管理会计助推施工企业财务转型探讨[J]. 中国总会计师,2017,02:38-40.
[12]马浚洋,傅颖诗,张曾莲。 媒体关注与政府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的重难点及解决路径[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7,01:91-95.
[13]张立峰。 浅谈科研机构面向管理会计的财务转型[J]. 财政监督,2017,05:95-99.
[14]侯义,李霞。 管理会计的变迁与理论体系建设研究[J]. 中国总会计师,2017,02:51-54.
[15]高逸凡。 司法会计审查介入经济犯罪初查之必要性及运用[J]. 净月学刊,2017,02:38-42.
[16]吴彬。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电商会计人才培养探讨[J]. 国际商务财会,2017,02:69-73.
[17]徐佳。 浅议如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 教育 [J]. 经营管理者,2017,04:323.
[1]李靠队,沈晓峰,刘小娴。 基于责任分散效应视角下的政府环境会计研究[J]. 会计与经济研究,2016,01:34-51.
[2]贾希玲。 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风险防范[J]. 经济研究导刊,2016,08:138-139.
[3]王艳。 会计教育理念与创新能力培育--基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视角[J]. 会计研究,2016,02:89-94+96.
[4]刘福东,王素敏。 服务型政府会计改革的驱动因素及技术分析[J]. 会计与经济研究,2016,02:25-33.
[5]周卫华,杨周南,库甲辰。 二元结构体系下政府会计技术改进研究--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16,02:14-21+95.
[6]王欣。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J]. 财经 界(学术版),2016,11:282-284.
[7]金玫。 浅析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措施 [J]. 时代经贸,2016,12:30-32.
[8]彭宏超。 浅析国际租赁会计准则的新变化及影响[J]. 财会月刊,2016,19:92-94.
[9]应唯,张娟,杨海峰。 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视角[J]. 会计研究,2016,06:3-7+94.
[10]刘光军,彭韶兵,王浩。 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的影响研究[J]. 财会月刊,2016,25:3-7.
[11]金荣安。 加强我国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 财经问题研究,2016,S1:62-65.
[12]陈广涛。 会计司法鉴定意见的法律效力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
[13]徐甜。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农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14]孙宗国。 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对策[D].华东理工大学,2016.
[15]杜思。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D].山东财经大学,2016.
[16]翟文彬。 ZX银行日照分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
[17]胡静慈。 公立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
[18]高冉。 NJ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9]钱大伟。 云计算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D].南京大学,2016.
[20]赵奇。 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6.
[21]王娟。 火电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1]帅勇。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6,01:135-136.
[2]李星宇。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措施[J]. 中外企业家,2016,03:49-50+53.
[3]戚艳霞,荆新。 政府会计确认基础对财政透明度影响的跨国实证分析[J]. 财经论丛,2016,01:29-37.
[4]裴晋崧。 浅谈建筑企业营改增后对会计核算及财务指标的影响[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47-48.
[5]段倩。 浅析收入会计准则的修订及其对企业的影响[J]. 财会学习,2016,03:148-149.
[6]沈双,涂建明。 供应链管理情境下跨组织管理会计研究[J]. 新会计,2016,01:46-49.
[7]姜明辰,张征超。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J]. 中外企业家,2016,04:83-84+105.
[8]许汉友,姜亚琳,张蓓。 “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视角[J]. 新会计,2016,01:28-32.
[9]马瑛。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2016,01:129+138.
[10]韦玮。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职工薪酬核算的影响探析[J]. 财经界(学术版),2016,02:226-227.
[11]李博伦。 会计电算化舞弊及预防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2016,01:46-47+96.
[12]刘颖斐,郑丹妮。 伦理道德发展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为学研究探讨[J]. 经济评论,2016,02:151-160.
[13]李敬涛,陈志斌。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政府会计治理效应[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40-46.
[14]冯巧根。 论管理会计范式的形成规律[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01:15-23.
[15]冯巧根。 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 会计之友,2016,07:128-133.
[16]郑玲,王培培,周瑶。 价值链发展视角的管理会计演变进程探讨[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01:30-38.
[17]甄红线,刘珊珊。 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的创新--基于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视角[J]. 财务与金融,2016,01:37-41.
[18]高瑞雪。 电子商务网络环境下的财务会计发展分析[J]. 财会学习,2016,0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