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牡丹江大学学报投稿

发布时间:

牡丹江大学学报投稿

完全可以。各大高校的学报都接收外校稿件的。只要你论文有水平,都是可以发表的,不比担心是本科生就受歧视。

因为电话只是摆设!

一般一周内给于答复,可投稿。大学学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征稿范围:农业科学、农业工程、畜牧兽医、食品工程、计算机应用、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质高的研究生学术论文。《牡丹江大学学报》征稿范围:文史哲研究、科技理论与实践、城市建设与经济管理、政法论坛、教学研究、语言与艺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等。《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征稿范围:哲学、经济学、政治、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 长春理工大学》  (高教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国家级杂志:《社科纵横》理论版《中国XX教育》核心期刊: 《继续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北方论丛》《学术交流 》《中国市场 》《财会通讯》《电影文学》《会计之友》

一般一周内,最长2月。

牡丹江大学学报审稿

属于省级的,不过认可不认可要看你们单位了!最好问一下相关负责人发这个杂志行不行。

咱们学报的创始人是中文系的教授。我以前听过她的选修课。很不错。

牡丹江大学学报的投稿须知:

1. 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练,纯文字稿件控制在 5000 字以内,含图表稿件控制在 4 版以内,题目不要超过 20 个字。有各种立项课题的论文应在来稿中注明(包括项目编号)。作者应在论文标题下标明工作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并在文后附上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以及研究方向)、联系电话、邮寄地址、 E-mail 地址。2. 论文应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属报道性文摘, 200 字左右,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每篇论文标注 3 ~ 5 个。3. 外文、符号、数码要求工整清晰,对容易混淆的字母、符号,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属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在表达量值时单位一律使用国际符号,用正体。4. 插图应有图号、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且有表序和表名。5. 参考文献须在文中作标引,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常用的几种文献书写格式如下:[1] 专著:主要责任者 . 文献题名 [M]. 译者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起止页码 .[2] 期刊:主要责任者 . 文献题名 [J]. 刊名(外文可缩写),年,(期):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 . 文献题名 [N]. 报纸名 , 出版日期(版次) .[4] 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 . 电子文献题名 [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 载体类型标识 ].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 引用日期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码:专著 [M] ,论文集 [C] ,报纸文章 [N] ,期刊文章 [J] ,学位论文 [D] ,研究报告 [R] ,标准 [S]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数据库 [DB] ,计算机程序 [CP] ,电子公告 [EB]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磁带 [MT] ,磁盘 [DK] ,联机网络 [OL] ,如网上电子公告标识为 [E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标识为 [DB/OL] 。

支持的。《牡丹江大学学报》发扬务实、求是、创新、进取的精神,注重发现与培养学术新人,倡导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融理论性与实践性、应用性与可操作性为一体,发表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论文。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牡丹江大学学报》是由牡丹江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大16开本,每月25日出版。

牡丹江大学学报审稿费

一般一周内给于答复,可投稿。大学学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征稿范围:农业科学、农业工程、畜牧兽医、食品工程、计算机应用、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质高的研究生学术论文。《牡丹江大学学报》征稿范围:文史哲研究、科技理论与实践、城市建设与经济管理、政法论坛、教学研究、语言与艺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等。《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征稿范围:哲学、经济学、政治、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 长春理工大学》  (高教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国家级杂志:《社科纵横》理论版《中国XX教育》核心期刊: 《继续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北方论丛》《学术交流 》《中国市场 》《财会通讯》《电影文学》《会计之友》

牡丹江大学学报的投稿须知:

1. 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练,纯文字稿件控制在 5000 字以内,含图表稿件控制在 4 版以内,题目不要超过 20 个字。有各种立项课题的论文应在来稿中注明(包括项目编号)。作者应在论文标题下标明工作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并在文后附上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以及研究方向)、联系电话、邮寄地址、 E-mail 地址。2. 论文应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属报道性文摘, 200 字左右,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每篇论文标注 3 ~ 5 个。3. 外文、符号、数码要求工整清晰,对容易混淆的字母、符号,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属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在表达量值时单位一律使用国际符号,用正体。4. 插图应有图号、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且有表序和表名。5. 参考文献须在文中作标引,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常用的几种文献书写格式如下:[1] 专著:主要责任者 . 文献题名 [M]. 译者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起止页码 .[2] 期刊:主要责任者 . 文献题名 [J]. 刊名(外文可缩写),年,(期):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 . 文献题名 [N]. 报纸名 , 出版日期(版次) .[4] 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 . 电子文献题名 [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 载体类型标识 ].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 引用日期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码:专著 [M] ,论文集 [C] ,报纸文章 [N] ,期刊文章 [J] ,学位论文 [D] ,研究报告 [R] ,标准 [S]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数据库 [DB] ,计算机程序 [CP] ,电子公告 [EB]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磁带 [MT] ,磁盘 [DK] ,联机网络 [OL] ,如网上电子公告标识为 [E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标识为 [DB/OL] 。

一般一周内,最长2月。

牡丹江大学学报是月刊。

《牡丹江大学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每月25日出版,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 CNKI 系列数据库全文收录,目前与全国三百多家学报建立了长期交流、研讨关系,同时与俄罗斯远东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牡丹江大学学报收稿时间

是本科学报 。 自己投杂志社 或者 找代理机构。 本科学报要求高。

一般一周内给于答复,可投稿大学学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征稿范围:农业科学、农业工程、畜牧兽医、食品工程、计算机应用、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质高的研究生学术论文。 《牡丹江大学学报》征稿范围:文史哲研究、科技理论与实践、城市建设与经济管理、政法论坛、教学研究、语言与艺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征稿范围:哲学、经济学、政治、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 长春理工大学》 (高教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国家级杂志:《社科纵横》理论版《中国XX教育》《中国校外教育》。。 核心期刊: 《继续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北方论丛》《学术交流 》《中国市场 》《财会通讯》《电影文学》《会计之友》 邮箱:(注明所投刊物)

牡丹江大学学报的投稿须知:

1. 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练,纯文字稿件控制在 5000 字以内,含图表稿件控制在 4 版以内,题目不要超过 20 个字。有各种立项课题的论文应在来稿中注明(包括项目编号)。作者应在论文标题下标明工作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并在文后附上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以及研究方向)、联系电话、邮寄地址、 E-mail 地址。2. 论文应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属报道性文摘, 200 字左右,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每篇论文标注 3 ~ 5 个。3. 外文、符号、数码要求工整清晰,对容易混淆的字母、符号,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属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在表达量值时单位一律使用国际符号,用正体。4. 插图应有图号、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且有表序和表名。5. 参考文献须在文中作标引,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常用的几种文献书写格式如下:[1] 专著:主要责任者 . 文献题名 [M]. 译者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起止页码 .[2] 期刊:主要责任者 . 文献题名 [J]. 刊名(外文可缩写),年,(期):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主要责任者 . 文献题名 [N]. 报纸名 , 出版日期(版次) .[4] 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 . 电子文献题名 [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 载体类型标识 ].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 引用日期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码:专著 [M] ,论文集 [C] ,报纸文章 [N] ,期刊文章 [J] ,学位论文 [D] ,研究报告 [R] ,标准 [S]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数据库 [DB] ,计算机程序 [CP] ,电子公告 [EB]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磁带 [MT] ,磁盘 [DK] ,联机网络 [OL] ,如网上电子公告标识为 [E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标识为 [DB/OL] 。

牡丹江大学学报是月刊。

《牡丹江大学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每月25日出版,现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 CNKI 系列数据库全文收录,目前与全国三百多家学报建立了长期交流、研讨关系,同时与俄罗斯远东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

牡丹江大学学报雷雨

闫吉青撰写的《俄罗斯生态文学之特质探蕴》发表于《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4期。作品主要强调俄罗斯生态文学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传统,密切关心国家政治命运、紧密联系人民大众、密切关注社会现象,俄罗斯文学始终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大众的幸福自由而奋斗,具有高度的社会使命感、道德感和责任感。俄罗斯文学家们忧国忧民、孜孜不倦地为整个俄罗斯民族乃至全人类寻找摆脱贫穷、摆脱苦难、通向幸福的道路。俄罗斯知识分子一直关注社会重大问题,提出“俄罗斯,你向何处去”、“啥人能在俄罗斯过好日子”、“谁的过错”、时代关注的“怎么办”等疑问,这正反映出了人民大众的呼声,从而引起人们的深思。如作家布宁著的《新路》一文结尾写道“列车在新修成的铁路上向前奔驰,前方等待人们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作家拉斯普京创作的《告别马焦拉》一文末尾写到“小船在茫茫大雾的海上迷失了方向,人们拼命地大声呼叫”;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创作的《鱼王》一文尾部提出了许多令人矛盾的、困惑的时代问题。许多作家在作品中采用了开放式结尾,他们提出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但都没有正面回答这些社会问题,而是留给人们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和深思。可以这么说,俄罗斯生态文学也是“为人生”的文学、“问题文学”。鲁迅先生曾说过,俄罗斯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关注人生和社会,自从尼古拉二世以来,就是“为人生”的,无论它的主意是在探究还是在解决,或者沦于颓唐、堕入神秘,它的主流还是为人生。俄罗斯作家非常关注国家、社会、民生、自然环境问题,所以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强烈的忧患感,这些作品写出了作家对宇宙、地球、人类、自然的不安与担心。忧患是指一种忧虑、焦躁、敏感、坎坷不安、忧愁的特征。别尔嘉耶夫曾说过,俄罗斯文学不是在愉快中创作的,而是在关注人民大众的痛苦、关心人类的命运、拯救全人类的深思中诞生的。俄罗斯民族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是一个具有极丰富忧患意识的民族。俄罗斯的生态文学家具有更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更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梁坤在《当代俄语生态哲学与生态文学中的末世论倾向》一文中指出,俄罗斯生态文学中有许多有关大自然的神话,这些神话中带有早期泛神论多神教特征。赫克教授说过,斯拉夫人在原始宗教的信仰中,认为万物都有神灵。作家列昂诺夫著的《俄罗斯森林》文中指出,人们用神话传说形式把原始生活的感知演讲出来。阿斯塔菲耶夫1972—1975年著的《鱼王》中,也用神话艺术描述主人公伊格纳季伊奇一个偷渔者的钓鱼经历,贪婪的偷渔者伊格纳季伊奇施放排钩在叶尼塞河里钓鱼,有一天钓住一条大鱼,他不知这条大鱼是爷爷曾经给他讲过的“鱼王”,“鱼王”是一条硕大无比、带有女性意味的鳇鱼,没及时放掉这个庞大的自由精灵,结果自己也被钓鱼线拽到水里,腿被排钩扎上,动弹不得。两者都陷入绝境,等待死神的来临,差点丧命,最后鱼脱钩逃掉了,他也就避过了一难。伊格纳季伊奇通过这次死亡历险感悟到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从伦理道德角度反思了人与自然和女性的关系。人类产生于大自然,是自然中的一员,我们与创造人种的规律同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态文学家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高不高就看他对自然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特别迷恋大自然的人,其内心世界是纯洁的、健康的。哲学宗教的世界观在大自然的图景被具体化了。在《告别马焦拉》中,“岛主”和“树王”这两个超现实的形象给了大自然以意象的特征。“岛主”是一个小动物,它很明智,它预知到这个孤岛上将发生很大的灾难,又亲眼见证了马焦拉岛厄运。“树王”是一个有自然魂灵的实体。它这棵老树,可主宰四方水土,马焦拉村被它固定在河底。“他”犹如化身的神灵,人们如果激怒“他”就会受到他的惩罚。相对而说,艾特玛托夫的神话意识比较自觉也比较浓烈。他非常善于用神话来表达人生的悲剧,因此他的小说也就变成了现代神话。他笔下的神话多种多样,形式各异,是因为有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两种文化的沉淀。狼神比尤丽是《断头台》中的形象。“狼神”是母狼阿克巴拉的倾诉对象,它是月亮上的虚灵。阿克巴拉因人类的暴行而连失三窝幼崽,在这世界上孤苦伶仃,所以把比尤丽当做倾诉对象。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下来吧,狼神比尤丽,下到我这里,让咱俩坐在一起,一起号啕痛哭吧。下来吧,狼的神灵,让我把你带到那片现在已经没有我立足之地的草原。下到这儿来,下到这石头山里,这里也没有我们活动的余地,看来,哪儿也没有狼的地盘了。”这些神话传说他们真的是无价之宝。我们伟大的祖先,总是用惊悸恐怖的眼神注视着四面八方那些不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有的和蔼可亲,有的阴沉狰狞。象征恐惧和虔诚的多神教也由此产生了,作为美和善的参天古树,在我们祖先崇奉的自然力中显现。人们崇敬这些古树,在树下人们经常进行一些审判活动或者赞颂该部落往昔的征战壮举。索洛维约夫的“万物统一”说在理论上总结了对自然的崇拜。他认为,上帝爱的原则是把人与自然界统为一体,认为哲学里的上帝的实质是万物统一。主要针对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世俗化传统而提出了这一学说,其中确实有泛神论的因素,宇宙中心论引起了泛神论。索洛维约夫把人类中心主义和宇宙中心论的分裂弥合了,同时也弥合了神学与哲学的分裂,“自由的神智学”由科学、哲学与神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符号。

杨素梅学者撰写的《20世纪俄罗斯文坛上的生态文学》论文主要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文中指出,纵观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的传统主题一直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花草树木、大小生灵、山川河流等等都是具有独特审美主题的,都紧密相连着人的个性意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19世纪的俄国作家谴责了人类残害生灵、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而18世纪苏联时期的作家,一方面,发展了人与自然这个传统主题的意义,拓宽了人道主义的界域,从哲理的高度思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关系、新内涵、新法则;另一方面继承了前辈如涅克拉索夫的优良传统,呼唤人们爱护大自然、歌颂赞美大自然,同时谴责了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行为。

《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唤——俄罗斯生态文学》的作者王淑杰是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她在牡丹江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这篇论文歌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思考——向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挑战及生态悲剧、人性悲剧、道德缺失的思考,发起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唤,主张要关心、呵护、依存自然,与自然进行融合。通过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意识到地球只有一个,珍惜自然就是珍惜人类自己、珍惜明天。借用一句苏联生态文学家阿斯塔菲耶夫的话:保护地球吧!永远地,随时地保护我们崇高的地球——母亲,保护我们的生命。

吴萍撰写的论文《大自然的呼唤——前苏联生态文学管窥》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本文考察了俄罗斯当代作家的一些生态题材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其中包括对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道德探索及对哲理探索中忧患意识的探索。这些问题的探索揭示了生态文学的宗旨,即要培养具有全球性思维的人,以便可以尽快形成一种能与破坏大自然的势力相抗争的新的处世态度。

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万长松、陈凡在2002年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苏联(俄罗斯)自然科学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哲学作为自然科学是苏联(俄罗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以列宁提出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思想为切入点,实事求是论证了苏联(俄罗斯)自然科学、生态哲学80余年的发展成果与不足。2011年2月18日《中国绿色时报》发表评论说,俄罗斯侨民文学家尼·巴依科夫在中国已生活了48年,在民族上他是俄罗斯人,但在生活上他却是个中国人。《中国绿色时报》对尼·巴依科夫进行了这样的评价,说他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生态文学家。《大王》发表的时间比美国卡森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早很多年,所以有的专家说生态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的俄侨文学家尼·巴依科夫。《大王》在中国沉寂了50多年,在苏联同样又受到忽视,因为不是苏联“境内文学”。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大王》已经陆续被翻译成汉、法、英、意、德等多种语言,成为世界级作品。这是一部读不完的大自然史诗。在中国东北有张广才岭和老爷岭,这一带风光秀美、山清水秀,堪称东北山林风景之最。而大秃顶子山——张广才岭的主峰,东邻老爷岭,南邻吉林省,是黑龙江省的最高峰,高1690米。它又是整个东北山林风景的最中之最:这里有长4000米、深1000米的龙江天险第一峡,还有千尺瀑布等等。而《大王》就是从描写大秃顶子山开始的,文章把东北山林的景致完美地展示给读者。主人公“大王”在大秃顶子山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大王》的主角是虎“大王”,这个小说总共写了朝鲜虎、满洲虎、貂、胡獾、鼯鼠、马鹿、驼鹿、鲜卑鼬、水獭、红狼35种动物,鸱、山鹰、山雀、旋木雀、蓝雀、乌鸦、灰鸦、鹫等等17种乌类和橡树、胡桃木、落叶松、椴树、冷杉、白桦、人参等25种植物。可以说《大王》是中国东北大自然的百鸟图、百木图和百兽图。小说里各种美景一应俱全。夏天:清晨,云雾环绕着山峰;黄昏,山峰上一片金黄;夜里,一轮泛红的月亮从山脊后升起,在山林间洒下一片银光。秋天:松树是绿的,稠李树是黑的,杨树是黄的,桦树是白的,枫树是红的——真是五彩斑斓。冬天:山顶上的皑皑白雪与晶莹的蓝天相互辉映……这里风景美不胜收,堪称百景图。可以说,《大王》就是一幅无限延长的大自然画卷,令人手不释卷。在这里能听到各种音乐:从山泉淙淙到山鹰的嘹亮鸣声、从蟋蟀的悄声浅唱到气吞山河的虎啸、从白桦簌簌到松涛滚滚——应当说,《大王》又是一部独特的交响乐。《大王》还是一部伟大的自然史诗。这部史诗极其真切地展现了20世纪初东北大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所以《大王》还是一部中国东北生态和谐的史诗。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印度、美国等所有文学大国里,不会再有哪位作家能把自然的生态和谐描写得如此真实——《大王》是举世无双的!

刘敏娟撰写的《论苏联生态文学的历史轨迹和特征》是她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该文论述了1900年初的生态题材作品,却没有得到关注,但为后来的生态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在生态文学中作家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20世纪早期的生态题材为现在的生态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1940—195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的作家召唤人们要和大自然共同去创造,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许贤绪撰写的《当代苏联生态文学》发表于《中国俄语教学》1987年第1期,文章中阐述了“生态文学”所谈的是一个老问题,但却是当代苏联文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文中总结了当代生态文学的三大特点和三大成就。三大特点是:悲剧性、政论性和美。三个鲜明特点和三大成就有着联系:第一,写出了保护自然这个主题,而且与传统的道德题材联系起来。这些文章在发表之初却被划为社会道德的题材范畴。因为这些作品的主要情节写的是善恶斗争,这类作品的结局几乎都是悲剧性的,也许是作家们感到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但因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还不够,所以自然就一再地遭到破坏,结局往往是好人没有好报,作恶多端的人得到的也仅仅是道德的惩罚而已。这些作品的总的特点就是悲剧性。第二,当代生态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了异议,如“征服自然”等。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认知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想,所以生态文学这类的作品就带有了很大的政治性质。第三,当代生态文学更注重表现自然美和心灵美相结合的部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能做到与以前的生态文学不同且可以超越先前的生态文学作品,主要在于推陈出新,取其精华。普里什文作品的主要思想和原则之一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一致。很显然当代生态文学继承并延续了这一思想和原则,在一方面可以说比之前的生态文学更近一步。在苏联文学界还有两种对于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较绝对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自然神圣不可侵犯,在一定程度上科技的进步破坏了大自然的发展,所以为了保护大自然甚至要限制科技的进步。另一种观点则与保护自然形成对立面。如普罗哈诺夫说:“今天不仅要谈自然界的悲剧,还应该谈技术的悲剧。”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驳了第一种观点。

梁坤在《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上发表的《当代俄语生态哲学与生态文学中的末世论倾向》主要考辨了俄罗斯的生态哲学与生态文学所具有的宗教意识和理性色彩,末日情怀与救世精神的生态末世论意识在俄罗斯作家的积淀。梁的论文通过对俄罗斯生态哲学思想和文学文本的分析,探讨其两个主要特征:神话意象的运用、末世论神话蕴含的现代启示。

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韩捷进学者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撰写的《当代苏联文学的‘天人合一’》中,提出“天人合一”生态审美意识。在苏联当代生态文学中具有更深层、更清新的内蕴,呈现出全球性、现代性、民族性之特征。

刘冬梅撰写的论文《乡土——人类永恒的家园》发表于《辽宁广电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描述了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同样贯穿始终的主题——对乡土、对土地的眷念。当代俄罗斯作家认为,大自然对人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孕育生命的主体,对人们审美意识、道德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整篇文章以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列昂诺夫的《俄罗斯森林》、拉斯普京的《告别马焦拉》这三位典型的乡土作家的作品为例进行生态文学的具体分析,不难看出在当代俄罗斯作家的心中对大自然的爱还有对祖国河山的那份不了情。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淑杰在《牡丹江学报》2010年第8期发表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唤》一文,作者从俄罗斯典型的生态文学作品着手,解读了俄罗斯生态文学在不同时空的特点,深入考辨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哲理内蕴、道德伦理及生态文学的哲理价值。

刚读完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的著名中篇小说《人鼠之间》。该小说发表于1937年,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两个流动农业工人乔治和莱尼梦想破灭的故事,被誉为“触及了真正扎根于美国生活的主题”。在本书中,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甚至人自身、以及自然景物之间的矛盾处处存在,在此且拣取几例。1、理性与冲动的依存里,谁是真强者? 故事的主人公乔治和莱尼是一对无论从外表相貌还是内在性情都截然相反的人,乔治体形瘦小但内心精明,莱尼个子庞大却智力低下,两个人物一出场即给整个故事的冲突性定下了基调。乍看起来,莱尼是一个绝对感性的人,他遇事没有考虑,为了能够满足自己抚摸毛茸的心理渴望,在触摸红衣姑娘的裙子时被人误以为侵犯、差点儿把命丢掉,并且和乔治为此丢了工作逃离出来,但仍然偷偷将老鼠藏在手心里、悄悄将小狗藏在衣服里,最后不顾乔治的警告去触摸柯利夫人的头发,终于闯下大祸,也为此丢掉了两个人的性命;而与之相反,乔治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他在莱尼遇到麻烦时拯救他,在莱尼饮河水时阻止他,在莱尼情绪激动时讲故事安抚他,甚至提前想到莱尼惹麻烦后与他会合的地点,最终也是在理智的驱使下、亲手枪毙了自己的伙伴。 根据弗洛伊德对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位一体的理论,可以将故事中的莱尼、乔治与他们的梦想理解为一个完整的人:莱尼(本我)仅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行事;乔治(自我)总是清醒地正视现实,遵循现实原则,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对本我进行控制和压抑,从而挽救它免遭灭亡;超我(梦想)不断地指导自我(乔治)去压抑本我(莱尼)的冲动,不断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及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 在故事中,莱尼一遍遍地要求乔治给他描述他们将来要买的农场,常常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中,他会经常忘记乔治的提醒、将这个梦想讲给别人听,因为他对此深信不疑,并且相信乔治也会同他一样执着。乔治在给莱尼一遍遍地讲述中也满足着自己对未来梦想的渴望,他也离不开莱尼,因为只有自我和本我和谐融洽地相处,他才是幸福的;而当莱尼死去,乔治终将沦为与其他流动工人同样的状态,他将去酒吧和妓院麻醉自己,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梦想,最初那个满是理性的个体也随着莱尼和梦想一去不复返了。自我退化为本我,而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位一体的结合仅剩下了本我这个最原始的层级。 当一个人失去了梦想,他和行尸走肉还有什么两样?!2、真情与伤害的冲突中,谁是受害者? 乔治对于莱尼这个只有几岁幼童智商的智障者而言,就如同保护神,莱尼对他是百分百地信任和依赖,就如他对工友斯林姆所透露的,即便前边是悬崖,如果他让莱尼跳、莱尼也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当黑人马夫克鲁卡斯捉弄莱尼、逗他说乔治可能出事不会回来了,莱尼情绪激动地问是“谁伤害了乔治?”克鲁卡斯看他恼了,只好向他解释只是“设想”,可莱尼不依,非要坚持谁都不可以设想伤害乔治。在那一刻,这个一直在乔治庇护下的大BB,完全就像一头护犊子的母牛,仿佛他才是乔治的保护神,但却是他最终惹的大麻烦让乔治沦为了万劫不复的杀人凶手。 乔治也给予了莱尼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莱尼一直处于他的保护之下,虽然在莱尼惹麻烦后也会数落他几句、甚至发发牢骚说如果不是因为要带着他、他可以一个人生活得很潇洒之类的话,但从他内心里,他和莱尼是不可分离的。他曾若干次地和莱尼说,也曾跟坎迪和斯林姆讲,他和莱尼一起、相互照顾,这是他们比其他流动工人幸运的地方。 正是由于这样的信任和真情,乔治才“要”亲手杀死莱尼、他也才“能”亲手杀死莱尼!但乔治杀死的不止是他的同伴,同时还有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与其他工人的区别之处。 互相为对方着想的兄弟情谊令人唏嘘,人间自有真情在,真情不为伤害,可“爱并伤害着”的无奈剧目在生活中不时上演,无论兄弟、父母、夫妻、朋友、亲子关系,均不难见到因爱而害的情节。3、苟且与远方的较量中,谁是胜出者? 据说《人鼠之间》的标题来自于英国诗人彭斯的诗作《写给小鼠》: 但是鼠啊,失望不只是你的命运, 人的远见也一样成为泡影! 人也罢,鼠也罢, 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常落空! 留下的不是预期的乐趣,而是愁闷苦痛! 在小说中,莱尼动不动就要求乔治描述的梦想,不止安抚着莱尼、鼓舞着乔治,也吸引了老工人坎迪、打动过黑人克鲁卡斯,还让风骚躁动的柯利夫人追忆起自己的梦想。莱尼天生力大无比,乔治在向农场主介绍他时夸他是顶呱呱的雇工绝非王婆卖瓜,连在农场拥有至高权威的斯林姆也表示认可,称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的汉子。以传统农业经验来讲,干农活基本上是靠力气,在这一点上莱尼具有极大的优势,正常情况下凭借莱尼的力气和乔治的精明,他们挣到实现梦想的六百块钱、买下梦想中的那块地,或许并非白日梦。 但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当时欧洲很多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后起之秀,工业化机器也正在大肆侵吞农田、传统农业带给人的安定感正在逐步消失,大量失去了土地和家园的工人不再固定在一个农场、而是四处打短工艰难度日,人活得象老鼠一般卑微,也同莱尼所抚摸的老鼠一样弱小无助。 故事中的黑人克鲁卡斯,是个曾经拥有农场的失地工人,在他印象中,几乎所有的流动工人都在做或曾经做过拥有几亩田、一间房的梦,但最终都没有办法实现,“我从来没有看见一个家伙真正做到过”,所以他对生活对莱尼的梦想满是悲观。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能够“采菊东篱下”,最起码他还是有田有屋的。《人鼠之间》通过莱尼和乔治的讲述也为人们展现了一副田园牧歌式的农庄生活,但“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常落空”,最终他们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人鼠之间》一直在讲的是“美国梦”,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几次“美国梦”,如19世纪中期的“淘金热”,华工付出异常的艰辛为美国西进作出了贡献,却在排华运动中流血牺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放的中国人再次燃起“美国梦”,但梦醒之时依旧寒冷,《北京人在纽约》中主人公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在自由女神的注视下经历了梦想的彻底幻灭;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反面人物丁义珍,代表着出逃的贪官,原型是辽宁省凤城市委原书记王国强,“因为美国与中国没有引渡条约,所以贪官们都往美国跑”,丁义珍们到了心目中的天堂却过上了猪狗不如的日子,当他被人掌掴、屈辱地拖地扫厕所时,可曾想起在飞离国境的飞机上喝香槟“庆祝自由”的时刻? “美国梦”从正面解读,指的是人们相信在美国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但在《人鼠之间》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国梦”的失败。现在,我们中国也在提“中国梦”,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想实现所有中国人的梦,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不搞盲目冒进,并且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加以保障,才能让全体国人有足够的信心执着地追求梦想实现。虽然我只能脚踏实地,但不妨碍我偶尔仰望星空。期待着梦的实现!4、隐忍与诱惑的矛盾里,谁是坚定者?破坏莱尼和乔治梦想的原因不止是残酷的现实,还有人们内心空虚所不能抵御的诱惑。在故事中有一个人物惠特并不引人注意,他只在中间一个小节出场,向乔治讲述城里的妓院如何好玩,乔治从故事的一开场就声明他和莱尼要攒钱,但终于还是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莱尼四处找人聊天、最后找到黑人克鲁卡斯的那一段曾经提到乔治和其他人一起进城去了,而柯利夫人言语中也透露出那些男人们去干什么了。从而也就不难想象在失去莱尼和梦想之后的乔治,将最后和其他工人一样,浑浑噩噩。小人物惠特就象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的那条蛇,表面看是它破坏了伊甸园的安宁,而究其原因却在于亚当和夏娃内心深处不平静的躁动。故事中的斯林姆自始至终是以受人尊敬的工人头领出现,他对坎迪的老狗予以关照(让卡尔森处理它时手下留情),他理解乔治和莱尼的情谊,他在莱尼扭断农场主儿子柯利的手时要求柯利隐瞒实情而不致解雇莱尼,他与黑人克鲁卡斯也相处融洽,甚至他在遭到农场主儿子柯利无端猜忌时也能处理妥当。可以说他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的生存者,他的生活平淡不惊。而老工人坎迪和黑人克鲁卡斯,虽然被生活一再折磨,但仍然会激起对改变生活的渴望,虽然他们试图改变生活的理想终被现实摧毁或念头稍瞬即逝,但仍然表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离的梦想。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抱之以歌。”可是,除此以外,我还能怎么做?5、孤独与喧嚣的对撞里,谁是安静者?在《人鼠之间》这部作品中,有多处场景描写。故事一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合的自然风光画面,画面中山川秀美、树木郁郁葱葱,林叶间拂荡着微风,夕阳映照在山腰,蜥蜴、野兔、狗、浣熊、鹿、长脚鹭等动物的踪迹营造出了和谐静美的氛围;可就在这时,画面中冒出了这一高一矮明显对比的两个人,乔治和莱尼,他们刚刚经历了紧张激烈的逃亡,他们的出现与原本宁静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莱尼扭断柯利夫人脖子之前,也有一段静谧的场景描写:“新的麦秆在宽阔马棚的一端堆得高高的,一个四叉抓草器在麦秆堆上吊着……透过马棚的空隙,下午阳光一薄片一薄片地投射进来,在干草上铺洒一道道的光线……”在倦怠宁静的午后,柯利夫人对着莱尼倾吐着她的寂寞与孤独。而与马棚里面的宁静相对应的,外面传来马蹄铁的当啷声和人们的呼喊声,也正是在这样的喧嚣声中,柯利夫人在莱尼的大手底下彻底结束了她孤独的生命,“所有机谋、卑贱、抑郁,以及炽热的情欲,全都从她脸上消失了”。结尾,莱尼在失手杀死柯利夫人后仓皇逃到故事开始时的地方,夕阳西下,寂静的水潭里,“一条水蛇平静地游过水面”,这时一只原本一动不动站在水边的长脚鹭“朝着蛇头一嘴戳去,接着就开始吞噬那条蛇,这时蛇尾巴还在疯狂地摆动着”,宁静中透着杀机。此时,“夕阳的光从洼谷朝山坡上爬去,当它移动时,仿佛不断增加着明亮,所有的山峦越发闪射出光芒来。”宁静的环境描写更加衬托了危险的来临,夕阳光与暗的对比也愈是增添了矛盾色彩。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欲望,破坏了自然的宁静,也破坏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人们被孤独感所笼罩,故事中黑人克鲁卡斯在向莱尼吐露他的孤独时说:“一个人要是太孤独了,他会生病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当代世界遭到技术时代的威胁,技术日益把人从地球上剥离开来,人丧失了存在的根。”丧失了存在之根的人们,精神生活空虚,互相猜疑和防范,柯利夫人批判男人们“你们都是互相害怕的,你们谁都担心别的人会整你们”。《人鼠之间》处处是矛盾和冲突,生活在这个矛盾冲突的“当代世界”中的我们,又如何寻找一份安宁呢?参考: 1、关于《人鼠之间》及作者约翰·斯坦贝克的背景知识有部分来自百度百科; 2、关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参考《<人鼠之间>之弗洛伊德解读》,作者吕晶晶,原载《牡丹江大学学报》第8期; 4、图片除本人藏书外,均来自网络。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论文摘 要: 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和自我觉醒是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呈现的精神内核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二、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问题的进行自我辩解,在女性文本中直接表现出庐隐式的“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这些女作家关切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也是超个体的,这是思想对历史时间中生命形式的沉思,是关于生命本体存在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直接触动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带来女性关注生命和生存问题的新视野。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抑下,认识到在抽象的“人”的遮蔽下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认识上,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获得经济权益的层次上,而开始向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的层面拓展。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存状况的认识,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存在的问题。女性文学对人认知的基本态度无疑是对生命存在本真的展现。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命存在的追问与诠释,表明了文学对现实人生反思的、批判性的而又切己的伦理关怀。女性生命经验中对生命体验的真实与深刻使女作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关怀。这使女作家有关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接近于生命的实存状态。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走出男权文化幻想,诸如善恶对垒的“良母”与“祸水”造型模式,而是生命本身与女性自我的丰富表现。现代女性写作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打破了母性神话的幻想,女性文学生命叙事基于对人性欠缺与生命有限性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存在的真实。女作家在母爱的背后也看见了母性厌恶,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母亲这一角色的种种弱点。铁凝的《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以“露阴”的方式对外在环境进行报复,揭示出女性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方方的《落日》在对不孝的丁家兄弟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对丁老太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王加英的母亲也写得很有深度,她瘫痪在床,对女儿的百般照料总是横加挑剔。别人都在关心女儿的婚事,而她却为了自己能获得照顾而希望女儿独身。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示出女性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冷峻审视,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又深入了一步。

女性文学叙事中强烈的生命自省使女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渐趋自觉,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全面觉醒,从女性本体的存有中肯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到反抗男性文化开拓女性自由发展之路,从对男性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到对女性自身自我反思和批判中,主动承担起揭示女性现有生存状态的责任。

三、从“人”到“女人”的性别意识的自觉张扬

中国女性文学从关注“人”进而关注“女人”体现了女性认识生命存在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在世纪初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方式确证着人的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也激发了女性批判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触及了妇女解放和鞭笞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脍炙人口,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疾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的作品,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的心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袁昌英、丁玲、冯铿、萧红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在文学上创造了既有社会意识又有女性意识的多种文本形式和艺术风格,确立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不同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关于“人”的觉解,另一方面便是以女性独有的生命存在为主体,在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确证女性生命的价值。关于女性深切的本己生命体验,其历史的存在性和时间性构筑了女性作家在面对文学历史叙事中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历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生命本身的客观存在才不会出现断点或真空状态,在这样的历史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故而女性文学往往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命事件,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叙事中归还个人的生命的权利,这样的历史才能真实展现历史理性刻意摈弃的盲点,这样的以情感方式诉诸理性,表达自我与主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在以性别意识主导下的生命叙事中,女性逐渐从“他者”、“第二性”的位置开始回归到与男性共存的历史主体的角色中来。

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的充分展现则是八十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女性文学的生命叙事注重女性日常实存的各种生命感觉。经历了政治绝对化的时代后,八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笔触深入到生命切身体验的情爱层面。张沽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是她对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此外,陆星儿的《美的结构》、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等作品都体现了视爱情为精神方舟,期望达到永恒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女作家对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精神出路的自我探索——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张洁着力于刻画在情感与事业中独立的新女性,王安忆则从性爱的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可以看作是女子写给女子看的、研究女性生命本体及命运的小说。

四、性别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女性意识的意义失落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尤为强化主观化视角,注重女性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身体感受。“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命名凸起,其中陈染、林白、徐小斌、海南是其中最接近西方女权主义写作的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就是完全不依附于男性话语,个人化的女性话语充满了各种女性文本,女作家集中书写女性个人经验成了普遍性特征”。女性的叙事总是带有“个体记忆”的显著特征,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女性写作当一种精神自传去理解。表现女性的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体记忆,这正是陈染和林白小说的特点。

这种女性个人化写作不仅在情爱层面充分展现了“私人性”,而且作为生命原始欲望的“性”在现实层面被深切地关注并如实地展露着。性欲成为作品绝对的主题,这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动。陈染《私人生活》通篇展现个人原欲望的涌动对抗。此时的女性写作以女性话语诉说着自我的生命体验,使私密的女性世界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赢得了女性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书写出沉默数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视角关注、描绘女性私人化的生命感受,一方面以女性特殊的身体感受——性欲与性行为的描写迎合消费时代各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启示着其后女性作家对“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陈染、林白笔下依然呈现出女性灵与肉的冲突,同时并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自我的重新审视。但这一主题到了“美女作家”卫慧、棉棉那里,欲望则成为了女性全部生活与生存之代名词。《上海宝贝》中倪可的全部生活可以说就是感官的满足与欲望的填充。除了性欲之外,物欲也是女主人公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十一世纪初更为前卫的女作家九丹、木子美、春树等在卫慧、棉棉的基础上将个人经验的写作“发扬光大”,由“美女作家”发展而为“躯体作家”。作品表现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竭斯底里的性爱展览。她们的创作与之前女性作家努力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女性主义力图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定位,然而,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一方面来自男权社会的外在压抑,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性对男性压抑的认同。躯体作家们过度张扬女性性别意识,“身体写作”以纯粹的感官刺激满足着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了被“看”的性对象,供公众消费与把玩。当“私人化写作”被“身体写作”代替之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视阈也同时受到拘囿。大肆渲染“身体”是女性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将身体简化成物欲的代名词,这样的女性写作也必然堕入色情文学的行列。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中说:“谈论性欲和关注性欲并非代表着进步。女性主义者对形象和观念的分析进行已久,她们不可能认为只因将女性性欲作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讨论性欲就是进步的,色情文学批评常常突出女子性体验问题,而它恰是最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的。”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写作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在消费的时代,摒弃了宏大叙事,躲进私密空间自我欣赏之余窄化了女人的天地,这样亦无法改变女性从属的“第二性”的角色。在拒绝男性的审美视角而专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包括女性的身体感受、性爱欲望等感性内容,又不经意地“迎合”了男性的“目光”。如果女性作家不看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时代性,而一味热衷于以纯粹的女性私秘欲望而进行“身体写作”和暴露自己的“私秘世界”,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女性意识的缺失或异化,女性文学整体意义随之沉落。文学叙事中生命如果只是无意识的感官载体,人就无法成为自我的主体,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9.

[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4]郭力.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J].江淮学刊,2006,4.

[5]阎纯徳.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2,夏之卷.

[6]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摘要: 女性意识的逐渐兴起,也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该种意识对文学作品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 当代文学;女性意识;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概念

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通说观点认为女性意识应当包涵两个方面:

(1)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经验内涵;

(2)女性意识追求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女性内心情感、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因此就同样的事件她们具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平等对待,因此需要反抗。女性经验强调女性独特的生理、文化感受。生理感受主要是女性经历的生理周期以及生育的过程,正是因为女性经历了这些过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而正因为女性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也导致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许多挫折,比如怀孕的妇女被单位拒绝。正是因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导致女性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建立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女性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也都将女性爱情作为主线。当女性意识不断被唤醒之后,她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婚姻,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己婚姻的途中,也出现自我迷失。将爱情想的过于理想,这也体现了改革初期女性意识发展并不成熟。在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爱情观也有区别,但都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性,开支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在《哦,香雪》作品中,作者铁凝在作品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到了后期的铁凝作品中,纯朴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复存在,而多是以悲剧命运结尾,阐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活。

(二)唤醒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一直在女性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最初体现在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而在文学作品中也通过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张扬,来突破传统的女性地位。从性的角度分析,许多作品也通过描绘女性内心对性的渴望,来展现女性意识。比如在《岗上的世纪》作品当中,作者王忆安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性相练习,认为两者不可分离。如果单纯的描写男女的爱情,而不提及性,则无法充分体现女性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逐渐脱离男权主义

在当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逃离”是比较不变的现象。“逃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逃离现有的环境,奔向其它环境,这是女性在具备女性意识之后寻找的自救道路;

(2)确认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信心,这体现女性的自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逃离并不意味着回避,而是对男权主义的抗拒。女性通过逃离男权主义的束缚,而增强自我的独立意识。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女性逃婚现象,都体现了女性内心渴望自由,但结局通常是因为内心的过度封闭,带来了内心孤独感,这也是现实当中女性的真实写照。

三、女性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实现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意味着男女无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保持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比较理想化的男女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造。作家铁凝曾经提到过:当在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时,自己渴望通过“第三性”的视角来描绘男女之间的生活,使女性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只有摆脱性别视角的束缚,才能真正发掘出女性的本质以及内在欲望。在铁凝的小说《对面》当中,摆脱了女性视角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角色做出描写。作家王忆安同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超越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寻找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社会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王忆安想探索的正式男女之间如何相处,双方如何保持平衡。在他的文学作品《兄弟们》当中,他指出女性不应当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当中的男性,男女双方应当是处于统一战线,应当相互帮助。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男女双方才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互补。

(二)超性别意识的产生

随着超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种思想也逐渐体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家陈染最早在作品当中提出了,真正的爱情已经超越了性别,既可以出现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相同性别群体中。陈染的这一观点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观点:首先男女双方因为性别的差异,应当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立;其次如果人们无法超越性别去看待任何时间,这种思想是低劣的、片面的。女性作品的写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经验的描述,以及男女之间对抗的描绘,这只会使得女性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作家陈染所提出的写作状态是:在尊周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彰显女性性别色彩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思想在90年代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束语

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不再屈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而是向传统发出挑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女性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的改变。更多的作品开始以女性意识为主线,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洪珍,田兆山.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20一22.

[2]李芳.论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非女性意识[J].文艺生活,2012,(1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