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系统仿真学报论文

发布时间:

系统仿真学报cscd

土木工程期刊目录全专业包括:1、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现代结构理论学科2、岩土工程学科3、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期刊名称—————种类—————专业东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清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湖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天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同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土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A——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B——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C——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D——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E——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科学通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自然科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核心期刊——全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全专业北京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东北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西北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CSCD——全专业浙江大学学报.理科版——CSCD——全专业北方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中国科学基金——CSCD——全专业大连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建筑科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混凝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爆炸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工程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振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振动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地震学报——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噪声与振动控制——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应用数学和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建筑结构——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建筑结构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力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计算结构力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力学与实践——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应用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固体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实验力学——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应用数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工程勘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岩土工业建筑——核心期刊——结构、防灾、现代结构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CSCD——防灾自然灾害学报——CSCD——防灾灾害学——CSCD——防灾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中国公路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公路——核心期刊——道桥桥梁建设——核心期刊——道桥公路交通科技——核心期刊——道桥现代隧道技术——核心期刊——道桥国外桥梁(改名为:世界桥梁)——核心期刊——道桥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核心期刊——道桥中外公路——核心期刊——道桥河海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水利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土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土力学——CSCD、核心期刊——岩土中国港湾建设——核心期刊——岩土港工技术——核心期刊——岩土长江科学院院报——核心期刊——岩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核心期刊——岩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核心期刊——岩土岩石学报——CSCD——岩土地质力学学报——CSCD——岩土工程地质学报——CSCD——岩土西南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交通铁道工程学报——核心期刊——交通路基工程——核心期刊——交通城市规划汇刊——核心期刊——交通城市规划——核心期刊——交通中国铁道科学——CSCD——交通管理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科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世界——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中国工业经济——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技术开发——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现代化——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工业技术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营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与管理研究——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施工技术——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技术——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仿真学报——CSCD——土木建管系统工程学报——CSCD——土木建管中国管理科学——CSCD——土木建管具体发表期刊要求,可以咨询我。

《系统仿真学报》获奖情况:Ei全部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SA科学文摘(英)(2009)、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系统仿真学报 [1004-731X]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第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 - 第4位主题分类: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ling & Simulation工业技术: 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这是一本优秀的期刊,但是尚未被EI检索,谢谢。

系统仿真学报ei

《系统仿真学报》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会刊,国家一级高科技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并被美国《工程索引》(Ei)检索数据库(2009年已被EI除名),英国科学文摘(SA)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导弹与航天,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所录入,同时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学报的影响因此逐年提高,1999年已达到,在全国1372中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26位,在同类期刊中排名第7位,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刊物并连续两年得到中国科协及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择优性资助。本刊内容:建模及仿真方法学、仿真计算机及仿真软件、训练、研究及系统运行中的仿真器、仿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并发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先进制造领域中的建模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国内外仿真技术及科学计算的最新进展并设立了”仿真实例”、”科普园地” 、”专家论坛”及会议、书刊介绍并刊登各类产品广告。主办: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航天科工集团 706 所英文名称: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4-731XCN: 11-3092/V邮发代号: 82-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系统仿真学报曾用刊名:系统仿真创刊时间:198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SA 科学文摘(英)(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1.并不一定期刊上的所有文章都被收录2.增刊不会收录的3.首先你要能够登陆数据库,要有权限才能检索,输入著者名字就可以检索的如果你不能进入的话,我可以帮你查,你发消息告诉我你的文章的具体篇名、作者、期刊年卷期页码

系统仿真学报 [1004-731X]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第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 - 第4位主题分类: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ling & Simulation工业技术: 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这是一本优秀的期刊,但是尚未被EI检索,谢谢。

系统仿真学报论文

自2005年以来,一直从事智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工作,2007年硕士论文《动态环境下微粒群算法的研究》获2007年山西省优秀硕士论文。近年来,主持了校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083014),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0674104)、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7011046)等科研项目。在《系统仿真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 其中EI收录3篇。主要发表论文如下:[1]胡静,曾建潮,谭瑛,动态环境下基于种群多样性的微粒群算法,《系统仿真学报》,2007年第21期,EI收录。[2]胡静,曾建潮,谭瑛,动态环境下一种改进的微粒群算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EI收录。[3]Hu Jing, Zeng Jian-Chao, Tan Ying,A Diversity-Guid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for Dynamic Environments,Life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LSMS 2007), EI收录。[4]胡静,曾建潮,谭瑛,动态环境下具有记忆和搜索能力的微粒群算法,《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系统仿真学报不好投。

《系统仿真学报》创刊于1989年7月,是中国仿真学会会刊(原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变更为中国仿真学会),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公司主管,中国仿真学会和北京仿真中心联合主办,是中国仿真技术领域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术刊物。

据2020年1月《系统仿真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系统仿真学报》编辑委员会有顾问14人、国际编委9人、编委77人。

据2020年1月2日中国知网显示,《系统仿真学报》共出版文献16195篇、总下载4150568次、总被引183928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20年1月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系统仿真学报》共载文14224篇、基金论文量9108篇、被引量为154269次、下载量为468965次,2017年影响因子为。

《系统仿真学报》主要栏目:建模与仿真理论及方法、仿真建模与仿真算法、仿真计算机与仿真软件、仿真器与仿真系统、人工智能与仿真、网络化仿真、虚拟样机技术、虚拟现实与可视化。

: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军事领域已经引入了现代化、自动化的战斗设备,因此电子对抗成为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一个新型战场。下面是我整理的电子对抗技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电子对抗中通信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军事领域已经引入了现代化、自动化的战斗设备,因此电子对抗成为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一个新型战场。电子对抗中,各个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最薄弱,最容易受到攻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电子对抗中的通信技术已经诞生了自适应技术、跳频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分集技术,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数据传输,未来电子对抗通信技术将逐渐向窄带、融合等方向发展,提高电子对抗的有效性。

关键词:电子对抗;通信;跳频;差错控制

中图分类号:TN97 文献标识码:A

电子对抗又被称为电子战斗或电子斗争,敌对双方可以使用电子技术设备、器材进行电磁斗争。电子对抗可以破坏、削弱敌方的电子设备应用成效,保证己方电子设备的综合利用。电子对抗起源于20世纪初,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得到应用,比如干扰对方通信网络。电子对抗的具体项目包括电子侦查、电子进攻和电子防御,电子侦查可以实现情报侦察和支援侦察;电子进攻可以实现电子干扰和电子摧毁;电子防御包括反干扰、反侦察等功能。电子对抗技术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贯穿了信息化作战的整个过程。

信息化战争中,所有的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命令传输均采用通信技术,利用短波、微波、中波等传输信息和指挥命令,并且由于通信技术自身特点,其也是电子对抗中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通信技术覆盖范围广、设备接入种类多、组网结构较为复杂,通信传输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因素影响,比如电磁辐射、多径时延、幅度衰落等,因此为了提高电子通信抗干扰能力,确保数据传输安全,不被敌方窃取、破坏和篡改,许多的通信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适应技术、分集技术、跳频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等抗干扰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战场通信的可靠性,确保战场数据的传输质量。

1.电子对抗中通信技术应用现状

通信对抗是电子对抗在通信领域中的一个分支,通信对抗主要内容包括通信干扰、通信侦查、通信抗干扰等方面,通信对抗的主要目的是接收和破译敌方密码,获取敌方的军事部署信息;获取通信传输相关的战术参数,掌握敌方的军力部署、作战指令等情报信息。通信对抗可以造成敌方的设备通信暂时失效,从而导致军事指挥系统部分或完全瘫痪,抑制对方的军事行动,保证我方军事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军事设施通信收发地相距较远,因此信息传递中保密性、安全性、干扰性方案较为复杂,因此通信对抗过程中,需要提高电子通信的抗干扰能力,保证我方电子通信的可靠运行,目前常用的电子通信对抗技术包括自适应技术、跳频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和分集技术。

自适应技术

军队电子通信传输过程中,自适应技术可以提高通信传输的抗干扰能力,通过自动化地优化通信系统的传输频道、结构和参数,可以根据战场通信环境的变化动态地改变通信传输信号,以便能够提高战场通信的抗干扰能力。自适应技术可以动态分析战场通信的链路质量,根据实际通信传输质量扫描多个信道,参考天气状况、太阳离子、经纬度变化、敌方干扰情况进行优化,发布LQA信号探测命令之后,可以为战场通信自动选择合适的通信频率,构建一个最优化的通信链路,自动地将通信内容切换到最佳频道上,改善军事通信过程存在的信号衰落情况,提高军事通信抗干扰能力,保持一个较好的通信传输质量。

跳频技术

跳频是军队通信传输最常用的扩频方式之一,通信双方可以利用一定的规律实现载波频率的随机跳变。从时域方面来看,跳频信号是一个多频率的频移键控信号;从频域方面看,跳频信号的频谱是在一个很宽的频带上利用不等间隔随机跳变的。其中,跳频控制器是核心的部件,其可以采用伪随机码、多频频移键控等模式改变载波信道,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通信信号的跳变、同步和自适应控制,控制数据发送和接收。军事通信采用跳频技术,可以保证通信信道的隐蔽性,敌方很难发现跳频规律,就无法截获通信传输内容。跳频通信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即使通信频带的部分频点被干扰,用户依然可以在其他频点上进行正常地通信传输,由于跳频通信系统是一种瞬时窄带系统,易与其他的战场通信系统兼容,因此非常有利于军事部署使用。

差错控制技术

军事通信涉及部门、设备较多,因此承载的业务数量也是海量的,受到敌方攻击、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电子对抗非常容易造成通信传输存在乱码和错码现象,数据传输过程中自身也会发生丢包现象,因此为了保证通信传输的准确度,需要采用差错控制技术。差错控制技术经过多年的使用和改进,已经诞生了自动重发请求、前向纠错技术和混合纠错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大大地提升数据信息、控制命令的传输精确度。电子对抗通信传输采用自动重发请求是指当某一个军事部门接收到数据包之后,其可以对其进行验证是否存在错误,如果存在错误,则可以自动地请求发送方重新发送数据包。同时,为了能够提高数据通信和差错控制效率,如果接收方收到的错误码元较少,可以自行采用前向纠错技术改正错误的码元,将其调整为准确的信息包。混合纠错就是集成了前向纠错和自动重发请求的优点,可以快速化地、有效地对错误码元进行改正,保障通信传输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一步提升军事通信应用成效。

分集技术

军事通信应用环境非常复杂,通信信道也会根据不同的传输距离存在衰落情况,有的信道具有较强的传输信号、有的信道传输信号则非常弱,因此为了保证信道传输信号的质量,可以利用分集技术,有条件地选择、组合信息传输通道,补偿衰落信道传输时造成的损耗,并且可以使两个或更多的接收天线均衡传输信号。军事通信环境中,各个通信设备均可以采用分集技术,可以从空间、时间、频率和角度等方面进行分集,分集技术可以选择不同的信道,将其组合在一起,并且不需要增加无线发射机、接收机的传输功率和带宽,可有效地改善军事环境无线通信的传输质量。

2.电子对抗中通信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在电子对抗中的应用和改进,战场通信采用的对抗措施也越来越多,由于战场通信环境日趋复杂,传统的抗干扰技术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战争需求,因此电子对抗中通信技术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融合多种自适应技术,改进通信传输质量。军事电子对抗涉及的硬件、软件和传输资源非常多,因此采用的自适应技术具体措施也非常多,单一的自适应技术无法最大程度地提升军事通信质量,可以采用融合传输技术,整合多种自适应技术,形成一个集成的军事通信系统。军队通信时可以将智能天线、多输入多输出、空分编码、软件天线、软件无线电和数字波束成型技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全自动化的军队通信传输系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通信抗干扰能力。

(2)通信抗干扰技术从低速窄带向高速宽带发展。军队通信传输系统承载的业务增多,传输数据也亟需较高的速率和带宽,因此通信抗干扰技术也需要从窄带向高速宽带发展迈进,以便能够延长前向纠错长度、加入较多密码保护码元,可以大幅度提高通信传输的抗干扰性能,满足军队多业务高速率传输带宽需求。

(3)军事通信传输跳频码序列优化。跳频抗干扰技术可以采用伪随机码,比如Gold序列码、Walsh序列码、M序列码等技术。为了更好地防止军事通信由于跳频技术自身缺陷等而被黑客、病毒、木马攻击,可以引入非线性动力学混沌理论、模拟退火思想、机器学习算法等优化序列编码,寻找一个更好的跳频序列码,以进一步提升军事通信抗干扰能力。

(4)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可视化、智能化。军事通信已经随着软件设计、电子器件开发技术的提升向前迈进,军事通信抗干扰监控过程中引入了先进的数字化、可视化技术,这样就可以把干扰信号发生的时间、频段等进行定位,以利于干扰抑制军事通信信号精准识别,选择干扰较低或无干扰的频段进行军事通信传输。

结语

通信对抗可以使用专业的侦察设备、干扰设备等搜寻、定位、识别、截获敌方战场的相关传输数据,也可以干扰对方的通信传输,造成敌方通信系统瘫痪,直接打击敌方的军事部署。因此,为了提高通信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人们针对通信对抗提出了抗干扰措施,利用自适应、跳频、差错控制和分集技术等实现阻拦式干扰、瞄准式干扰,显著提高通信传输质量和能力,保证战场通信设备正常、可靠和安全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陈超.自适应跳频技术在通信对抗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1-7.

[2]赵鹏,庞天杰.信息战电子对抗中大数据引导通信优化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5,32(1):15-18.

[3]张健.电子对抗环境下飞行器测控通信技术的发展[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06,4(2):81-88.

[4]白春惠,赵凌伟.数据链网络通信对抗技术及试验系统研究[J].无线电工程,2014,10(6):63-65.

雷达电子对抗新技术探讨

0 前言

所谓雷达电子对抗,具体指的是以雷达充当探测传感头的探测以及武器作战系统的相关电子技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雷达电子对抗在诸如压制式干扰、欺式干扰以及组合式干扰等现有电子对抗技术基础之上又有新的进展。纵观当今雷电电子对抗发展现状,结合国外雷达电子战一体化趋势,对雷达电子对抗新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雷达电子战一体化进行合理性分析,同时对超宽带雷达今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炼出新的雷达电子对抗技术和作战方式,并且极有可能在今后与雷达对抗中获得验证和普遍应用。

1 雷达电子对抗新技术分析

由于普通的雷达数据链和雷达传感器不能满足信息侦查传递的要求,九十年代,美国研发出雷达通用数据链,通用数据链除了在控制组织之间传递交换更多的数据之外还能将侦察机所获取的大容量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雷达通用数据链是用于监视侦查抗干扰的通信传感器,是用于平台和地面终端的通信设备,当国防部队或是政府等高端机构需要秘密情报时,就可以采用侦察机的雷达通用数据链来传递信息情报,很多国家的国防部都需要通用数据链作为网络中心传感器和地面终端的传输纽带,通用数据链主要有五大类数据链路组成,一类是地面平台八万英尺高的通信平台,第二类是高于第一类七万英尺的空中平台,第三类的空中平台高度有五十万英尺,第四类和第五类恶毒数据链路属于卫星的运作链路,一类用于七百五十海里的轨道的卫星运行,另一个运用在更高高度的卫星运行。

相干噪声干扰

以往的噪声干扰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非相关宽带阻塞式干扰以及测频瞄准式窄带阻塞式干扰,最为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其与雷达信号之间并不具备任何联系。正是因为非相干噪声信号和雷达目标回波信号之间不具备联系,因此,在雷达信号的处理过程中,极有可能造成这样一种后果,即:相比较于噪声而言,回波处理有所增加。通过适当的增加噪声干扰功率可以确保干扰效果,此外,为了实现对能量的充分利用,需要选择瞄准式干扰。假如选择相干噪声干扰,就不能使雷达信号处理增益有所增加,此时所需要的噪声干扰功率也相对不高,并且因为所选择的是相干噪声,具备精确瞄频信号,因此,可以确保对噪声干扰能量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相干噪声干扰属于转发式噪声范畴,在完成雷达信号的接收之后,对其进行相应的噪声调制处理,再将经过处理的雷达信号进行转发,这样包括连续波在内的诸多种波形形式均可以得到实现。与之前的噪声干扰相比较而言,相干噪声干扰所需要的干扰能量十分有限,由此可以推断出,在干扰能量一样的情况下,相干噪声干扰所作用的距离可以达到更远。

传统的噪声干扰是采用非相干宽带阻塞式干扰或测频瞄准式窄带阻塞式干扰,其一大特点是与雷达信号不相关。正由于非相干噪声信号与雷达目标回波信号是非相干的在雷达如机载火控雷达和导弹末制导雷达的信号处理中,对回波的处理增益相对噪声来说就可 能会变大,大约可增加十几dB。为了达到较好的干扰效果,就必须加大噪声干扰的功率, 同时为了有效的利用能量,需要采用瞄准式干扰。

对单脉冲雷达的角度欺干扰

根据单脉冲雷达工作机理,可以确定其抗角度欺干扰的性能十分优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近些年来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并且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在导弹控制以及雷达引导等方面,其应用日益普遍。有关干扰单脉冲雷达技术的研究最初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开始部署战术自卫干扰系统,随后得到美国及前苏联的关注,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我国在此领域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干扰效果有效方式方面较为欠缺。结合单脉冲雷达特点,在干扰技术的设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1)针对雷达设计以及制造方面存在的不足,选择闪烁干扰或者是间断干扰等;2)结合雷达工作基本原理,选择交叉极化干扰或者是交叉眼干扰等;3)选择有源诱饵假目标。

首先,交叉极化干扰。所谓交叉极化干扰,主要指的是干扰信号与雷达回波,在极化方向上是互相垂直的。针对幅度单脉冲雷达而言,交叉极化干扰会导致相反的误差信号,这样就可以达到单脉冲雷达角跟踪能力彻底消失的效果;对于相位单脉冲雷达而言,交叉极化干扰会导致误差信号出现畸变的后果。在交叉极化干扰不存在的情况下,雷达主波束相位波前不会发生变化,在存在交叉极化干扰的情况下,天线瞄准轴位置的相位波前会出现一百八十度的相移。交叉极化干扰有两大要求,其一就是可以实现对雷达所发射的信号的极化进行准确的测量;其二就是具备对正交极化信号的转发功能,交叉极化欺干扰框架示意图详见下图所示。

交叉极化正交性还可以根据输入的信号极化对天线极化进行调整,新阿红极化参数和天线极化信号的生成并不是必备条件。

其次,交叉眼干扰。在本体上进行设备设置,所设置的两组设备需要具备一致的收发信号通路,同时还要确保在走向上是互相交叉的。在设备接收机捕获到单脉冲雷达信号后,会通过发射天线将其辐射出去,如果在作用雷达处的信号保持一百八十度的相位差,并且幅度比与一接近的情况下,所导致的后果将是单脉冲雷达探测本体等效位置中心出现明显偏置,这样会造成单脉冲雷达跟踪与本体相偏离。而只有可以确保单脉冲雷达在本体两套设备连接天线的法向中心线的交叉眼干扰才可以称之为有效。

之前的交叉眼干扰对相对位置关系以及相位差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广泛应用造成限制。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雷达电子战技术也取得长足发展,使得我们有条件对交叉眼干扰进行改进和完善。当前,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致力于定位准确、识别性格优越的雷达告警及侦察设备的相关研究,可以预见不久,借助本体向交叉眼干扰设备提供辐射源也就是雷达精确位置信息将成为现实。一旦交叉眼干扰设备具备了此种性能,角度欺可信度将会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借助对实时反馈信息的研制,设备状况也会有所改善,从而向辐射源偏离本体提供引导。这边是依托于辐射源定位实时校准的自适应引导交叉眼干扰。

对宽带及超宽带雷达的干扰

脉冲压缩波形雷达是宽带及超宽带信号的主要适用范围,其中主要涉及脉压雷达、SAR以及ISAR等。其中,脉压雷达由于具备超宽带线性调频信号,因此其距离分辨率相对较高;SAR以及ISAR雷达成像主要依赖于提升距离维以及角度维的分辨率,而雷达的距离维与角度维在数据方面存在一定关系,简单的说,只需要干扰距离维,将会导致成像功能失效的后果,SAR以及ISAR采取脉冲压缩体制实现距离维探测,所以,对SAR以及ISAR成像干扰便可以视为脉冲压缩雷达干扰。按照脉压雷达体制的相关规定,线性调频、脉间频率步进以及相位编码信号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信号形式。从本质上讲,脉间频率步进雷达波形就是线性调频信号的脉间离散化形式,所以,其同样具备线性调频信号距离特性。

线性调频脉压雷达抗噪声干扰能力及抗欺干扰性能均十分优越,一旦遇到噪声干扰信号,雷达信号处理机制与信号相匹配,这样,滤波器将会输出更大的信干比。为确保有效的噪声干扰,需要保持雷达接收机输入端干扰信号功率强于回波信号功率,但依据目前技术水平,实现起来还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增加多抽头延时网络的可变加权系数,可以导致幅度调制效应,这样所得到的干扰信号具备欺性压制干扰效果。

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雷达电子对抗在诸如压制式干扰、欺式干扰以及组合式干扰等现有电子对抗技术基础之上又有新的进展。在研究电子对抗以及雷达电子战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发现通过相干噪声得到性能较高的干扰技术手段只需要付出极小的代价;在单脉冲雷达角度欺干扰方面,大功率交叉极化干扰以及对来袭目标进行实时校准判定的交叉眼干扰极具发展空间;宽带及超宽带雷达干扰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复合式干扰。

参考文献:

[1]晁磊,基于雷达对抗研究的电子对抗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2011,01.

[2]李丹、童天爵、毛少杰、闵荣宝,雷达网电子对抗仿真及雷达自卫距离的修正,系统仿真学报,2006,05.

[3]贾蒙、李辉、沈莹、张安,机载雷达电子对抗系统的仿真,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04.

系统仿真学报期刊

系统仿真学报 [1004-731X]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第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 - 第4位主题分类: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ling & Simulation工业技术: 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这是一本优秀的期刊,但是尚未被EI检索,谢谢。

《系统仿真学报》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会刊,国家一级高科技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并被美国《工程索引》(Ei)检索数据库(2009年已被EI除名),英国科学文摘(SA)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导弹与航天,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所录入,同时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学报的影响因此逐年提高,1999年已达到,在全国1372中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26位,在同类期刊中排名第7位,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刊物并连续两年得到中国科协及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择优性资助。本刊内容:建模及仿真方法学、仿真计算机及仿真软件、训练、研究及系统运行中的仿真器、仿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并发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先进制造领域中的建模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国内外仿真技术及科学计算的最新进展并设立了”仿真实例”、”科普园地” 、”专家论坛”及会议、书刊介绍并刊登各类产品广告。主办: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航天科工集团 706 所英文名称: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4-731XCN: 11-3092/V邮发代号: 82-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系统仿真学报曾用刊名:系统仿真创刊时间:198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SA 科学文摘(英)(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系统仿真学报算是一本不错的学术期刊,它涵盖了各种系统仿真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深入的见解和有价值的信息。它的文章及其质量都是可靠的,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学术期刊。另外,它的审稿速度也很快,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发表文章,为作者提供了更好的发表机会。总的来说,系统仿真学报是一本不错的学术期刊,值得推荐。

系统仿真学报格式

系统仿真学报 [1004-731X]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第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 - 第4位主题分类: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ling & Simulation工业技术: 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这是一本优秀的期刊,但是尚未被EI检索,谢谢。

系统仿真学报不好投。

《系统仿真学报》创刊于1989年7月,是中国仿真学会会刊(原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变更为中国仿真学会),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公司主管,中国仿真学会和北京仿真中心联合主办,是中国仿真技术领域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术刊物。

据2020年1月《系统仿真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系统仿真学报》编辑委员会有顾问14人、国际编委9人、编委77人。

据2020年1月2日中国知网显示,《系统仿真学报》共出版文献16195篇、总下载4150568次、总被引183928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20年1月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系统仿真学报》共载文14224篇、基金论文量9108篇、被引量为154269次、下载量为468965次,2017年影响因子为。

《系统仿真学报》主要栏目:建模与仿真理论及方法、仿真建模与仿真算法、仿真计算机与仿真软件、仿真器与仿真系统、人工智能与仿真、网络化仿真、虚拟样机技术、虚拟现实与可视化。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自动化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控制理论与应用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研究  等等

望采纳!!!

中南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暂行)学位论文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成果体现,它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新发明、新理论、新方法或新见解,是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主要依据。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做到学位论文格式的规范化,特对我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格式、打印与装订等作出统一要求。一、 论文内容要求及格式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用汉语(简体汉字)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5万。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论文内容一般应由十一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1. 封面、扉页,2.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3. 中文摘要,4. 英文摘要,5. 目录,6. 符号说明(必要时),7. 论文正文,8. 参考文献, 9.附录,10. 致谢, 11.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1.封面、扉页1)博士学位论文封面及扉页封面正面上填写论文题目、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学科专业、所在学院(系、所)等内容(具体见样例1),在书脊上方印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下方印“中南大学”。学位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确切、具体、题名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30字以内。学科专业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批准的专业目录中的学科专业为准,一般为二级学科。如属一级学科内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则应先注明一级学科名称。指导教师的署名一律以批准招生的为准,如有变动应正式提出申请并报研究生院审批,且只能写一名指导教师,如有其它导师,写在副指导教师一项中(限一名)博士学位论扉页见样例2。2)硕士学位论文封面及扉页硕士学位论文使用学校统一印制的银灰色封面2. 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单独设一页,排在扉页后,具体见样例33.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应说明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学位论文中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练。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500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为1000字左右。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格。 “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四号宋体),每段开头空二格。摘要内容后下换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空一格后为关键词(四号宋体)。关键词数量为3~5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4.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居中打印“ABSTRACT” (三号Times New Roman字体),空一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及关键词(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摘要内容后下换行打印“KEY WORDS”,空二字符后关键词小写,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5.目录列出论文的大标题、一级和二级节标题,逐项标明页码,标题应该简明扼要、点出各部分主要内容。“目录”两字居中(三号黑体),下空两行为章、节、小节(靠左)及其开始页码(靠右)。章、节、小节分别以如下方式:第一章、、依次标出,章、节、小节与页码之间用“......”连接。6.符号说明如果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号、标志、缩略词、专门计量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编写成注释说明汇集表,说明论文中所用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及单位(或量纲)。假如上述符号和缩略词使用数量不多,可以不设专门的汇集表,而在论文中出现时说明。7.论文正文论文正文是主体,写作形式可因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一般可包括综述、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讨论、研究成果、结论及意义等。标题:每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两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空二格打印论文正文。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例:第一章 ×××× (居中书写)1. 1 ×××× ××××图、表、公式: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或连续)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等。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标注在分图的左上角,并在图解下列出各部分内容,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表述所用一致;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图序及图名、表序及表名采用五号楷体字;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行间距。8.参考文献只列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一律列在正文的末尾,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严禁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参考文献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组织,也可以按“著者-出版年”制组织。建议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制,即按中文引用的顺序将参考文献附于文末。作者姓名写到第三位,余者写“,等”或“,et al。”。“参考文献”四字居中用三号黑体字,空一行左起按顺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用小四号宋体字。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连续出版物:序号 作者.文题. 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译)著:序号 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序号 作者.文题.见(英文用In):编者,编(英文用eds).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 姓名.文题:[XX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授予年专利:序号 申请者.专利名.国名,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技术标准:序号 发布单位.技术标准代号. 技术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举例如下:[1] 周绥平,陈宗基. DR算法的更新时间间隔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1999,7(2):13~18[2] 竺可桢. 物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3] Dupont B.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with an unrelated MLC compatible donor. In: White H J, Smith 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Houst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1974. 44~46[4] 刘忠. 新型液压冲击机械设计理论与控制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中南大学,2002[5] 杨务滋,吴万荣,刘忠. 预节流双向液压锁. 中国专利,ZL97208080,1998-05-1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GB3100~3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与单位.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11-019.附录主要列入正文内不便列出的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供查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计算程序及说明等。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等。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10.致谢对给予指导、各类资助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对论文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11.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分类按时间顺序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含参加的研究项目、获奖情况及申请的专利、专著、学术论文(未发表的只列有正式录用函的)等。应注明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书写格式参照参考文献。12.篇眉和页码篇眉从正文开始至全文结束,采用宋体五号字左起书写“XX学位论文”,靠右写章标题。页码从正文开始至全文结束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前置部分用罗马数字分别单独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书写。13.量和单位要严格执行 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 计量出版社,1996);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14.其它说明1)第5、8、9、10项题头居中用三号黑体字,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2)正文及各级标题一律取固定行间距20pt(磅),采用标准字间距。3)留学生如用英文撰写学位论文,则博士学位论文应附8000字以上的中文详细摘要,硕士学位论文应附3000字以上的中文详细摘要。封面上各项内容必须用中文,目录应有中英文对照。二、打印及装订要求1.学位论文内容一律采用WORD97以上版本编辑,用A4规格输出,打印区面积为240mm×146mm(包括篇眉)。双面印刷。2.博士学位论文用枣红色硬皮封面精装,烫金字;硕士学位论文用研究生院统一印制的封面(在各校区指定的装印地点)装订成册。中南大学 2003年4月2日 样例1 博士学位论文封面格式:博士学位论文(小二号黑体)(学位论文题目,二号黑体字)作者姓名: (三号宋体)学科专业: (三号宋体)学院(系、所): (三号宋体)指导教师: (三号宋体)中 南 大 学(小三号宋体) 年 月 (小三号宋体) 样例2 博士学位论文扉页:分类号VDC 密级 博士学位论文(小二号黑体)(学位论文中文题目,小二号黑体字)(学位论文英文题目,小二号Times New Roman)作者姓名: (三号宋体)学科专业: (三号宋体)学院(系、所): (三号宋体)指导教师: (三号宋体)副指导教师: (三号宋体)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中 南 大 学(小三号宋体) 年 月 (小三号宋体) 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