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万有引力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万有引力论文范文

谈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使人们去钻研.探索.实践。 兴趣是一项事业的开端,只有始终对这项事业充满兴趣,才会取得成功。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他们都对眼前这司空见惯的是产生了兴趣,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成功了。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开拓了物理学的新境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带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牛顿和瓦特的成就证明了兴趣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兴趣是一支兴奋剂,他促使人们永远充满希望,对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并能激励人们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事业上的难题。郁达夫曾说:“现在我因为常常写作而感到很累,但我的精神是不累的,这都缘于我对文学的情绪,促使我不断努力,永保青春。”郭沫若先生年近80高龄时对身边的人说:“我还不老,戏剧文学的创作使我时时像小伙子一样有劲,我还能写出很多东西。”郭老正是凭着他始终不渝的兴趣爱好,坚持创作到86岁,整整70的春秋。 我们青少年一代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只要我们留心身边小事,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沿着选定的道路走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但愿每一个为兴趣爱好而伸开勤奋双手的人,在收拢双手时握住的都是成功的喜悦。 本篇文章来源于 范文大全网 原文链接:

下文是关于“凡事不能看表面”的议论文精选范文,各位同学快来查阅下文,摘抄其中的优美句子吧。

世间万物各不相同,所能看到的景象也不同,有时被表面的现象蒙蔽了双眼,忘了看事物背后的真相,也许这是一种遗憾,所以应透过表象,寻找到背后的真谛。

著名画家达·芬奇在年少时曾日复一日重复着画一个鸡蛋,他画遍了每个角度的鸡蛋,为了寻找到完美,有人说他是无用功,却不知他的这份执着在日后的文艺复兴中也掀起了一场巨浪。他是一名画家,但在画家的背后,他也一名革命者,为国家也尽了一份属于他的方式的力。他手无寸铁,却用他的画笔在艺术界证明了他的伟大。若不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怎知普通人也能如此伟大。

苏轼在《起然台记》中写到:“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表面渺小,内心强大。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一个小小的鸡蛋都有如此大的学问,若是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怎能打破外壳,成为小鸡呢?最多只是成为人们口中的食物,不足挂齿。当它成为小鸡的那一刻,它即战胜了自己。看事物不应只看表面,即使是渺小的东西,也有存在的价值,若能多看两眼,多思考一些,就会在不同的地方发现它的伟大。

矗立在道路两旁的参差大树,我们每日经过时也不会特意去看它一眼,它只是存在于那,偶尔看到它苍翠的树叶,才会抬头望一眼它的树顶,感叹一句这树真高。当有一天它不同往常,被砍了,露出它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才会发现原来它也饱经风霜,那沟壑纵横的树干却也是坚挺的立着,支撑着它野蛮生长。万物生存并不容易,只有看到它的内心,它的本质,才能感受、了解到它的不平凡,它的伟大。如同这树一般,它真实的默默无闻的伟大超过了它生长的高度。

人生在世经历的喜怒哀乐,不过是白驹过隙,在岁月中匆匆流过,不留下一丝痕迹,只有用眼睛看,用心真正感受过内心不简单,不易被发现的本质现象,那不被发现的伟大,才是在生命中留下的绚烂的色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真正的理解。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罗蒂诺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开头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场景: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玻璃鱼缸里,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实?鱼有的眼光,鱼有鱼的看法,我们有我们的视角和价值观,哪个更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清实质的本领,做一条不被表象迷惑的“鱼”。

色彩艳丽的野菇,很有可能会致命;白色的的雪花融化后地下可能是一滩污水;漂亮的的玫瑰长在满是尖刺的枝条上。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表面,往往是光彩照人,然而它们的本质与却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能仅从表面看事物,而要透过这些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质,不被表面光鲜亮丽迷惑。

中国著名搏击高手武生一龙,常常能在短时间内击倒对手,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在举国喝彩中,他发现了自己抗击打能力差的弱点,从而加强自身抗击打能力的训练。最终,在与德国拳手的比赛中,他把身体全部裸露在外面,不加任何防御,让对手连打十一拳,导致对方无名指骨折,最后,三拳战胜了德国拳手,赢得比赛。可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认识别人,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没有人在意。然而,大物理学家牛顿却由此引发了“苹果为何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且深入地研究,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透过了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才看到它的本质是由万有引力造成的。在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所以产生了“天圆地方”的说法,没有人去怀疑。但哥伦布环海旅行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拨开现象的迷雾,看清本质,寻找真谛。

以前,清政府就是因为没有看清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巨大进步,超越了我们的本质,认为自己才是最世界的主宰,而妄尊自大,闭关锁国,结果被洋枪洋炮打碎了通关铁索,屈膝投降。而改革开放,吸收外国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三十多年来,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位居世界前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追求真理,揭示表象,看清本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何愁做事情不成功?

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著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生的方向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获取更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战国时期,苏秦去秦国以连横说进行游说,多次给秦惠王上书也未被采纳。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于是他就找出许多书籍发奋研读。终于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 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想精密,见解精辟。道德高尚,从而塑造自己的性格。那些内容粗糙的“劣制品”完全可以省略不读。在这一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个典范。恩格斯虽然只上过中学,但是他发奋研读许多有价值的好书,因此十九岁就会有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后依然多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更多的知识,终于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在后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传播科学,共产党主义理论中有很大贡献。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这种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没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活得再长也总有死去的一天,但是知识的海洋却永不停歇得奔流着。坚持学习让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若不能不断补充知识和积累知识,便会被失单的步伐所抛弃。著名作家歌德认为:谁落后于时代,必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若不能不断供给自己新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可见,不同的阅读能开发人类不同的信纸,增长不同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发奋勤读,让书成为我们生命飞翔的羽翼。

谈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使人们去钻研.探索.实践。 兴趣是一项事业的开端,只有始终对这项事业充满兴趣,才会取得成功。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他们都对眼前这司空见惯的是产生了兴趣,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成功了。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开拓了物理学的新境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带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牛顿和瓦特的成就证明了兴趣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兴趣是一支兴奋剂,他促使人们永远充满希望,对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并能激励人们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事业上的难题。郁达夫曾说:“现在我因为常常写作而感到很累,但我的精神是不累的,这都缘于我对文学的情绪,促使我不断努力,永保青春。”郭沫若先生年近80高龄时对身边的人说:“我还不老,戏剧文学的创作使我时时像小伙子一样有劲,我还能写出很多东西。”郭老正是凭着他始终不渝的兴趣爱好,坚持创作到86岁,整整70的春秋。 我们青少年一代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只要我们留心身边小事,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沿着选定的道路走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但愿每一个为兴趣爱好而伸开勤奋双手的人,在收拢双手时握住的都是成功的喜悦。

万有引力定律论文答辩ppt

要想把万有引力归入大统一理论,需要有一个可以把粒子加速到及其高能量地加速器,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做到地。对于引力波,现在还没定论,不过多数人认为有。我以前地一个导师就是做引力波探测的,这个工作很困难。

超弦理论预言了一些粒子试图把这些力统一起来,目前尚有2种粒子未发现,一个是希格斯中间玻色子,另一个就是引力子。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应用 物理小论文PB05000821 吴瑞阳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我们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现的,小时候我们也听说过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但它的发现岂只是看见苹果落地这么简单?万有引力公式: 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牛顿的时代,一些科学家已经有了万事万物都有引力的想法。而且牛顿和胡克曾经为了万有引力的发现权发生过争论。有资料表明,万有引力概念由胡克最先提出,但由于胡克在数学方面的造诣远不如牛顿,不能解释行星的椭圆轨道,而牛顿不仅提出了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而且圆满的解决了行星的椭圆轨道问题,万有引力的优先发现权自然归属牛顿。正如他所说过,牛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普勒的研究成果对万有引力的发现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开普勒是德意志的天文学家,他的老师弟谷把一生的天文观测资料留给了他。在此基础上,开普勒经过20年的计算和整理于1609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第一、第二定律。后来又发表了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在牛顿的回忆录里可知,牛顿最先研究的是月亮的运动。牛顿的平方反比律是由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得出的。要对椭圆轨道情况进行计算,显然牛顿还必须有一些关于微积分和基本力学定律的概念,牛顿在基础力学上有过众多发现,同时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的发现了微积分。牛顿应用了微积分来计算万有引力。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权,历史的结论是:它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的表达式为 ,它的建立是牛顿定律和开普勒定律的综合的结果,而牛顿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一.平方反比律的确定1.从理论计算得出平方反比的假设:为了简便起见,可把行星运动轨道看作圆形(把行星轨道看作圆形时,课本上已有相关证明),这样,根据面积定律,行星应作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向心加速度a=v2/r,其中,v是行星运行速度,r是圆形轨道的半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 有 又由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 ,K是与行星无关的太阳常量即 于是 ……①牛顿得到第一个结果:如果太阳的引力是行星运动的原因,则这种力应和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平方反比假设的验证: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广为流传。故事大意是说,1665-1666年感染病流行,牛顿从剑桥大学退职在家,一天,他在花园里想重力的动力学问题,偶然看到苹果落地,引起他的思考。在我们能够攀登的最远距离上和最高山颠上,都未发现重力有明显的减弱,这个力必然到达比通常想象的远得多的地方。那也应该高到月球上。如果是这样,月球的运动必定受它的影响,或许月球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保持在它的轨道上的。设想月球处在它的轨道上的任意点A(见图),O是地心,如果不受外力,它将沿一直线AB运动,然而实际它的轨道是弧线AP,AB与轨道在A点相切。则月球向O落下了距离BP=y , 令弧长AP=s=2πrt/T , 而 cosθ≈1- /2, θ=s/r则 y=r (1-cosθ)≈s2/2r =4π2r2t2/2rT2=2π2rt2/T2,在地面上t时间内一个重物下落距离为y=gt2/2由此得y/y’ =4π2r/gT2月球绕地的周期T= ≈×106 s,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g= m/s2,地球半径R的准确数值是6400km,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伊巴谷通过观测月全食持续的时间,曾相当精确的估算出地月距离r为地球半径的60倍,则r=60 R=×105km用这个数值代入,即得y/y’ =1/3600而 R2/r2=1/3600 y/y’=a/g=ma/mg=f/mg= R2/r2所以: f=mg R2/r2 即: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二.与m和M成正比的确定①式表明力与被吸引物体质量m成正比,同时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f是M对m的作用,f’是m对M的作用,f与m成正比,则同理f’必与M成正比,又f =f’,则f必同时与m和M成正比。①式可写成:f=GMm/r2, ……②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量。三.万有引力常量的G测定既然有了万有引力的表达式,那就要测出万有引力常量。测量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就要测量两个已知质量的物体间的引力。1798年,卡文迪许()做了第一个精确的测量。他所用的是扭秤装置,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固定在一根轻杆的两端,在用一根石英细丝将这两杆水平的悬挂起来,每个质量为m的小球附近各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大球。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当大球在位置AA时,由于小球受到吸引力,悬杆因受到一个力矩而转动,使悬丝扭转。引力力矩最后被悬丝的弹性恢复力矩所平衡。悬丝扭转的角度θ可用镜尺系统来测定。为了提高测量的灵敏度,还可以将大球放在位置BB,向相反的方向吸引小球。这样,两次悬杆平衡之间的夹角纠正大了一倍。如果已知大球和小球的质量M,m和他们相隔的距离,以及悬丝扭力的相关系数,就可由测得的θ来计算G。卡文迪许测定的万有引力常量值为:G=×10-11m3/kg•s2。万有引力常量是目前测得最不精确的一个基本物理常量,因为引力太弱,又不能屏蔽它的干扰,实验很难做。从卡文迪许到现在已近200年,许多人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测量G的数值,不断地改进其精度。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1986年推荐的数值为 G=(85)×10-11 m3/kg•s2,不确定度为128/1000000(即万分之)。万有引力实验演示一,实验现象:一些科技博物馆里又如图的演示装置: 一个类似碗状,但是碗壁向内拱入的圆盘。一个粘有油墨的小球以较低速度从圆盘边缘进入,在圆盘上绕中心滚动并留下痕迹。可以观察到,随着时间变化,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到最后掉入中间的小洞。而且越到中间小球的半径变化越缓慢(也就是说小球的轨迹在中间是最密集)。小球的轨迹并不是正圆的,而是一种半径越来越小的圆弧。(如果两个小球先后进入盘中则会有角位移前后追赶的现象。)二,原理解释:1,为什么用它来演示万有引力定律由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可以推知,行星势能为 而实验中用重力势能来代替万有引力势能mgh= -GMm/r所以只要满足h=-GM/gr则可以用重力势能来代替万有引力势能。同时r表示物体间的距离。当图示曲线绕h轴旋转后便会形成实验中所用到的曲面,当曲线如图时:dh/dr=GM/gr2, f=mgtanθ=mgdh/dr=mgGM/gr2=GMm/r2所以不论从能量还是从力的角度来讲,这个实验模型可以模拟演示万有引力。2,为什么小球会越来越快由离心力f=mv2/r=F知,动能为E k=1/2mV2=1/2GMm/r,由公式可见,r越小动能越大,自然速度会越快。3,为什么小球到中间轨迹密集这是一个有耗散力做工的系统,在旋转的时候摩擦力做功发热耗散掉一部分能量w= ,而f的大小只与接触的压力和摩擦系数有关系,在距离为r处的摩擦力转一周做功为:w= =2πrmgµcos[arctan(dh/dr)]= 又:dE/dr= GMm/r2,可见在r越大的时候,势能的变化越慢,故在外圈时,变化一个小量dr后势能的变化不如内圈的大,而转一圈消耗能量却比内圈大。所以在里圈旋转时,转动位置每下降一小段,可供小球旋转的能量就较多,而小球每转一圈摩擦力消耗能量较少,故小球在同样的一小段距离上会比外边多转几圈。4,小球的轨迹为何是一个不断向里缩进的圆弧如果盘面足够光滑,即没有摩擦力做功,则小球的轨迹会是什么样的呢?A,小球在进入圆盘边缘时恰好获得的动能足够在盘的边缘运动所需的动能:mgh=1/2 mv2 即:F=mv2/r则小球会沿着圆盘边缘做正圆轨迹的运动B,小球在进入圆盘边缘时未达到在圆盘的边缘运动所需的动能:Mgh〉1/2mv2,F> mv2/r则小球会做正圆轨迹的运动同时径向有一个分运动(缩小半径把势能转化为动能直到满足平衡为止)到某一半径时会达到F=mv2/r在此处做正圆运动C,小球在进入圆盘边缘时的动能超过在盘的边缘运动所需的动能:Mgh<1/2mv2,F

一切还只是假想!真理需要自己探索!

牛顿研究万有引力的论文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存在于任何物体之间的一种吸引力。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定律中“物体”的概念,物体是由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体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绝对化的“任何物体”这几个字,可以认为,任何物体就是基本粒子的任何数量及任何排列方式、位置。在定律中所讲到的“质量”,对于“质量”来说,也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总结: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库仑定律:“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方向在两个磁极的连线上,大小跟它们的磁极强度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定律中“磁极”的概念,磁极是由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磁极的基本粒子就有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在定律中所讲到的“磁极强度”,对“磁极强度”来说,也有基本粒子的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共同存在的事实。还有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总结: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通过以上总结,证明了影响万有引力大小与影响磁力的大小的因素是同样的: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证明,万有引力与磁力可以转换,物体间是万有引力或是磁力是由基本粒子的排列方式、位置所决定。电埸同样也用以上的理由。关于电与磁的互相转换,网友们是很清楚的,没有必要多讲了。当然,有的网友不同意用原子、分子的排列来统一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但是,你无法否认:“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磁极间的引力或斥力的大小:与基本粒子的数量及排列方式、位置有联系。而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样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这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

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大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艾萨克·牛顿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艾萨克·牛顿

人多热闹一下吧我也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到

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

扩展资料:

牛顿的主要成就:

1、力学成就

1679年,牛顿重新回到力学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对行星轨道的作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与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学上的讨论。他将自己的成果归结在《物体在轨道中之运动》(1684年)一书中,该书中包含有初步的、后来在《原理》中形成的运动定律。

2、数学成就

大多数现代历史学家都相信,牛顿与莱布尼茨独立发展出了微积分学,并为之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符号。根据牛顿周围的人所述,牛顿要比莱布尼茨早几年得出他的方法,但在1693年以前他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内容,并直至1704年他才给出了其完整的叙述。

3、光学成就

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顿

关于研究万有引力的论文结论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应用 物理小论文PB05000821 吴瑞阳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我们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现的,小时候我们也听说过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但它的发现岂只是看见苹果落地这么简单?万有引力公式: 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在牛顿的时代,一些科学家已经有了万事万物都有引力的想法。而且牛顿和胡克曾经为了万有引力的发现权发生过争论。有资料表明,万有引力概念由胡克最先提出,但由于胡克在数学方面的造诣远不如牛顿,不能解释行星的椭圆轨道,而牛顿不仅提出了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而且圆满的解决了行星的椭圆轨道问题,万有引力的优先发现权自然归属牛顿。正如他所说过,牛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普勒的研究成果对万有引力的发现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开普勒是德意志的天文学家,他的老师弟谷把一生的天文观测资料留给了他。在此基础上,开普勒经过20年的计算和整理于1609年发表了行星运动的第一、第二定律。后来又发表了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在牛顿的回忆录里可知,牛顿最先研究的是月亮的运动。牛顿的平方反比律是由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得出的。要对椭圆轨道情况进行计算,显然牛顿还必须有一些关于微积分和基本力学定律的概念,牛顿在基础力学上有过众多发现,同时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的发现了微积分。牛顿应用了微积分来计算万有引力。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权,历史的结论是:它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的表达式为 ,它的建立是牛顿定律和开普勒定律的综合的结果,而牛顿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一.平方反比律的确定1.从理论计算得出平方反比的假设:为了简便起见,可把行星运动轨道看作圆形(把行星轨道看作圆形时,课本上已有相关证明),这样,根据面积定律,行星应作匀速圆周运动,只有向心加速度a=v2/r,其中,v是行星运行速度,r是圆形轨道的半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 有 又由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 ,K是与行星无关的太阳常量即 于是 ……①牛顿得到第一个结果:如果太阳的引力是行星运动的原因,则这种力应和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平方反比假设的验证: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广为流传。故事大意是说,1665-1666年感染病流行,牛顿从剑桥大学退职在家,一天,他在花园里想重力的动力学问题,偶然看到苹果落地,引起他的思考。在我们能够攀登的最远距离上和最高山颠上,都未发现重力有明显的减弱,这个力必然到达比通常想象的远得多的地方。那也应该高到月球上。如果是这样,月球的运动必定受它的影响,或许月球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保持在它的轨道上的。设想月球处在它的轨道上的任意点A(见图),O是地心,如果不受外力,它将沿一直线AB运动,然而实际它的轨道是弧线AP,AB与轨道在A点相切。则月球向O落下了距离BP=y , 令弧长AP=s=2πrt/T , 而 cosθ≈1- /2, θ=s/r则 y=r (1-cosθ)≈s2/2r =4π2r2t2/2rT2=2π2rt2/T2,在地面上t时间内一个重物下落距离为y=gt2/2由此得y/y’ =4π2r/gT2月球绕地的周期T= ≈×106 s,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g= m/s2,地球半径R的准确数值是6400km,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伊巴谷通过观测月全食持续的时间,曾相当精确的估算出地月距离r为地球半径的60倍,则r=60 R=×105km用这个数值代入,即得y/y’ =1/3600而 R2/r2=1/3600 y/y’=a/g=ma/mg=f/mg= R2/r2所以: f=mg R2/r2 即: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二.与m和M成正比的确定①式表明力与被吸引物体质量m成正比,同时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f是M对m的作用,f’是m对M的作用,f与m成正比,则同理f’必与M成正比,又f =f’,则f必同时与m和M成正比。①式可写成:f=GMm/r2, ……②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量。三.万有引力常量的G测定既然有了万有引力的表达式,那就要测出万有引力常量。测量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就要测量两个已知质量的物体间的引力。1798年,卡文迪许()做了第一个精确的测量。他所用的是扭秤装置,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固定在一根轻杆的两端,在用一根石英细丝将这两杆水平的悬挂起来,每个质量为m的小球附近各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大球。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当大球在位置AA时,由于小球受到吸引力,悬杆因受到一个力矩而转动,使悬丝扭转。引力力矩最后被悬丝的弹性恢复力矩所平衡。悬丝扭转的角度θ可用镜尺系统来测定。为了提高测量的灵敏度,还可以将大球放在位置BB,向相反的方向吸引小球。这样,两次悬杆平衡之间的夹角纠正大了一倍。如果已知大球和小球的质量M,m和他们相隔的距离,以及悬丝扭力的相关系数,就可由测得的θ来计算G。卡文迪许测定的万有引力常量值为:G=×10-11m3/kg•s2。万有引力常量是目前测得最不精确的一个基本物理常量,因为引力太弱,又不能屏蔽它的干扰,实验很难做。从卡文迪许到现在已近200年,许多人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测量G的数值,不断地改进其精度。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1986年推荐的数值为 G=(85)×10-11 m3/kg•s2,不确定度为128/1000000(即万分之)。万有引力实验演示一,实验现象:一些科技博物馆里又如图的演示装置: 一个类似碗状,但是碗壁向内拱入的圆盘。一个粘有油墨的小球以较低速度从圆盘边缘进入,在圆盘上绕中心滚动并留下痕迹。可以观察到,随着时间变化,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到最后掉入中间的小洞。而且越到中间小球的半径变化越缓慢(也就是说小球的轨迹在中间是最密集)。小球的轨迹并不是正圆的,而是一种半径越来越小的圆弧。(如果两个小球先后进入盘中则会有角位移前后追赶的现象。)二,原理解释:1,为什么用它来演示万有引力定律由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可以推知,行星势能为 而实验中用重力势能来代替万有引力势能mgh= -GMm/r所以只要满足h=-GM/gr则可以用重力势能来代替万有引力势能。同时r表示物体间的距离。当图示曲线绕h轴旋转后便会形成实验中所用到的曲面,当曲线如图时:dh/dr=GM/gr2, f=mgtanθ=mgdh/dr=mgGM/gr2=GMm/r2所以不论从能量还是从力的角度来讲,这个实验模型可以模拟演示万有引力。2,为什么小球会越来越快由离心力f=mv2/r=F知,动能为E k=1/2mV2=1/2GMm/r,由公式可见,r越小动能越大,自然速度会越快。3,为什么小球到中间轨迹密集这是一个有耗散力做工的系统,在旋转的时候摩擦力做功发热耗散掉一部分能量w= ,而f的大小只与接触的压力和摩擦系数有关系,在距离为r处的摩擦力转一周做功为:w= =2πrmgµcos[arctan(dh/dr)]= 又:dE/dr= GMm/r2,可见在r越大的时候,势能的变化越慢,故在外圈时,变化一个小量dr后势能的变化不如内圈的大,而转一圈消耗能量却比内圈大。所以在里圈旋转时,转动位置每下降一小段,可供小球旋转的能量就较多,而小球每转一圈摩擦力消耗能量较少,故小球在同样的一小段距离上会比外边多转几圈。4,小球的轨迹为何是一个不断向里缩进的圆弧如果盘面足够光滑,即没有摩擦力做功,则小球的轨迹会是什么样的呢?A,小球在进入圆盘边缘时恰好获得的动能足够在盘的边缘运动所需的动能:mgh=1/2 mv2 即:F=mv2/r则小球会沿着圆盘边缘做正圆轨迹的运动B,小球在进入圆盘边缘时未达到在圆盘的边缘运动所需的动能:Mgh〉1/2mv2,F> mv2/r则小球会做正圆轨迹的运动同时径向有一个分运动(缩小半径把势能转化为动能直到满足平衡为止)到某一半径时会达到F=mv2/r在此处做正圆运动C,小球在进入圆盘边缘时的动能超过在盘的边缘运动所需的动能:Mgh<1/2mv2,F

万有引力常数(记作 G ),是一个包含在对有质量的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计算中的实验物理常数。它出现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也称作重力常数或牛顿常数。其中m为行星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质量而反比于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的平方。而此时牛顿已经得到他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用在这里,就是行星对太阳也有引力。同时,太阳也不是一个特殊物体,它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用语言表述,就是: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改其中G为一个常数,叫做引力常量。应该说明的是,牛顿得出这个规律,是在与胡克等人的探讨中得到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G这个数值是多少,连他本人也不知道。按说只要测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测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再测出物体间的引力,代入万有引力定律,就可以测出这个常量。但因为一般物体的质量太小了,它们间的引力无法测出,而天体的质量太大了,又无法测出质量。所以,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100多年,万有引力常量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这个公式就仍然不能是一个完善的等式。直到100多年后,英国人卡文迪许利用扭秤,才巧妙地测出了这个常量。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不仅对于弄清引力相互作用的性质非常关键,而且对于理论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以及精确测量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G是历史上最早被认识和测量的物理常数,但它的精度至今仍然较差.最初确定G值是为了测量引力.牛顿曾设想出两种测G的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测量两物体间的引力,再利用引力公式确定G值;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大山附近单摆的偏角测定G值.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这两种方法均未能付诸实现.1774年,英国天文学家马斯基林利用大山吸引物体的方法测定G值,由于大山的质量很难精确确定,加上气流的影响,实验结果不稳定,误差也很大.首次对G值做出精确测量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Cavendish),他最初的目的是想确定整个地球的质量.1798年,他利用英国地质学家密歇耳所发明的扭秤测定出地球的质量约为×1020T,其平均密度约为水的倍。用于教学的万有引力常数测定仪——HG引力仪的研制吴伟(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武汉430074)(收稿日期:1996-11-11)摘要测G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扭摆法;二是扭秤法即Cavendish方法.作为教学目的,测量G值主要用扭秤方法.HG引力仪可用扭秤方法,但主要采取扭摆方法来测定G值,前者的精度在10%以内,后者的精度更高,达到了5%.另外,该仪器能做检测万有引力定律实验.1综述牛顿1687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人们就一直努力精确测定引力常数G.到目前为止,G值的精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一方面是由于G值很小,另一方面是因测定G值的过程中,各种噪声难以消除.目前世界上测G的最精确值是Luther和Towler[1]于1982年在美国国家标准局测定的.他们采取的是扭摆的方法。

高中物理研究物体的平抛运动

不但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作用,而且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吸引作用。物体之间的这种吸引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间,称为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 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10的负11次方单位 N·m2 /kg2。为英国科学家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 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和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任意两个物体或两个粒子间的与其质量乘积相关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简称引力,有时也称重力。在粒子物理学中则称引力相互作用和强力、弱力 、电磁力合称4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 ,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 在电子显微镜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 。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 1米的铁球 ,紧靠在一起时 , 引力也只有×10-4牛顿,相当于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 。但地球的质量很大,这两个铁球分别受到4×104牛顿的地球引力 。所以研究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时,通常都不考虑周围其他物体的引力。天体如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都很大,乘积就更大,巨大的引力就能使庞然大物绕太阳转动。引力就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唯一的一种力。恒星的形成,在高温状态下不弥散反而逐渐收缩,最后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 也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因此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 在谈论万有引力发现的事件时,对於当时天文学及力学的发展情形也得有一些说明,才能了解当时代科学的背景,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刺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牛顿的万有引力之简单涵义 牛顿并不是发现了重力,他是发现重力是「万有」的。每个物体都会吸引其他物体,而这股引力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间的距离有关。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说明,每一个物体都吸引著其他每一个物体,而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正比於这它们的质量,会随著两物体中心连线距离的平方而递减。牛顿为了证明只有球形体可把「球的总质量集中到球的质心点」来代表整个球的万有引力作用的总效果而发展了微积分。然而不管距离地球多远,地球的重力永远不会变成零,即使你被带到宇宙的边缘,地球的重力还是会作用到你身上,虽然地球重力的作用可能会被你附近质量巨大的物体所掩盖,但它还是存在。不管是多小还是多远,每一个物体都会受到重力作用,而且遍布整个太空,正如我们所说的「万有」。量子力学的解释 我们知道,由光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来看,物质的构成本身没有意义,如果物质不能够与环境中的其它光子信息相互作用,它就不能将自己的能量、存在形式、表达给自然界,自己就是以纯暗物质的形式存在,尽管自己的寿命表现为无限长久,但是对环境、对自己没有意义,只有它不断与环境的其它光子信息相互作用光子能量,才能将自己的能量、质量表现出来,自己的光子信息才能变化,自己才能由生长到死亡,才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就是说任何物质,只要它存在,它就会不断地与环境中的其它光子信息相互作用,这样,物质的存在,各种作用力的存在,事实上,是通过自己周围的光子信息场完成的。 如图所示,物质 A 存在,是物质 A 不断与环境作用光子信息能量,而表现自己的质量,当物质 B 存在的时候,由于 B 也要不断与环境的光子信息相互作用,这 B 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 A 周围的光子信息内容,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 B 挡住了来自 A 周围的光子信息,改变了 A 周围的光子信息场,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来自于左方的光子信息能量要多一些,来自于 A 的右方光子信息能量要少一些,宏观表现为 B 对 A 有一个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是所有物质共有的,称为万有引力。 也可以说成是,由于 B 的存在,导致了 A 周围的光子信息力场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个力场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本来没有 B 的时候,物体 A 是一种平衡状态,有了 B 以后,光子信息的力场发生了变化,物体 A 的作用力,由于平衡变成了不平衡,人们自然会说,这是物体 B 存在的结果,是物体 B 对 A 的作用力。相对论的解释 其实引力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引力只是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而已。它不同于其他力。 “引力”其实是时空扭曲的表现,举一个二维的例子:一张绷直的橡皮筋网 1.放上两个质量不一,体积相同的球,网扭曲了 2.在1的基础上,让一个球在橡皮筋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直线与(同一个)球的位置距离越近,轨迹弯区越大 3.在2的基础上,让一个球在橡皮筋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接近两个质量不等的球,直线与两个球的距离相同,经过质量大的球,轨迹弯区大 2跟3说明的现象与引力相似,而且也有质量越大、距离越小,引力越大 物体由于惯性沿直线运动,但在扭曲的空间运动,表现出来就是受到引力影响 事实上,引力扭曲的是四维时空。 还有一个例子:光经过大质量天体时会扭曲,但引力不能作用于光,所以解释就是光沿直线传播,在扭曲的时空中运动,就会扭曲。但光还是沿直线传播事实上,万有引力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力,比如牛顿说的万有引力,是万物之间皆有引力的简写。有确凿证据表明:引力是电场力的作用。卡文迪许的扭秤测出的两个球之间的引力是“分子间力”。宇宙星体间的作用都是静电引力或斥力,圆周运动在于带电星体在另一星体的磁场中受到了洛仑兹力。

毕业论文引言万能范文

在一篇 毕业 论文中,引言也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掉它。下面是我整理了毕业论文引言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引言

“革命”即英文中的“revolution”这个词产生于西方,但其自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以来,逐渐东传,由俄国到中国,以至于在20世纪成为了整个时代的一大 面相 。“革命”一词更成为了时代流行词,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更是“革命”的集大成者,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再到灵魂深处的革命,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让人不得不追问革命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到底产生了怎样的畸变,以致对原有概念产生了极大颠覆。

引言

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又称为课的一般密度,它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各 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是指教师的指导(如讲解、示范、纠正幼儿错误等)、幼儿的练习和相互观摩、合理的 组织 措施 (如整队、调动队伍等)和合理的休息等。上述各种活动中某种活动所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就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如讲解密度、示范密度、练习密度、组织措施密度、休息密度等等。其中,练习密度 尤为重要,它是指幼儿在课中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为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有机体直接参与各 种运动,练习密度最能体现体育课的特点,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影响很大,加之,测验幼儿练习密度相对较容 易,因此,目前幼儿园的体育课普遍运用测定练习密度来衡量一节体育课幼儿的活动情况。

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正在向经济强国的方向进军,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世人瞩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在不少地方还没有进入规律性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发达国家已有六七十年,我们以前一直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真正当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才起步几年。因此在人力资源的管理 方法 和方式上避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在管理中最不易被量化、变化规律最多的就是对人的管理,如何在体现对人的最大利益化管理,发挥人的能动性作用,关键的功力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作用,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 重新定位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不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技术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困难是全球性的。基于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和理解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所面临的困难概括为八个方面的关键挑战,即市场竞争、法律环境、战略定位、利益机制、绩效评价、管理结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

以下是我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 范文 ,希望能帮到您!

《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互动问题及对策》

【摘要】 目前,在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存在教师授课话语霸权惯性、学生课程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课堂互动氛围寡淡等问题;同时,也蕴藏着师生互动的诸多优势。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课堂互动;路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1],教师课堂独白,学生课堂失语问题;还存在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的认识缺位,课堂互动氛围不浓,课堂互动被制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铸魂工程[2]优势,宏观问题优势与最新动态信息优势,也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教师话语霸权惯性,冷却了学生课堂互动热情。由于传统讲授法灌输的惯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独白。教师课堂独白冷却了学生的课堂话语表达热情,抑制了学生的 创新思维 ,阻滞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此问题,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醒觉。但是,要克服传统的灌输 教育 形成了的教师话语霸权的弊病,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究其原因:

受传统讲授法的惯性力推动,教师话语霸权自控力不足。传统讲授法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在信息阻塞的农耕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期望改变知识贫乏状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知识贫乏的多数人对知识拥有的少数人顶礼膜拜,使知识拥有者雄踞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对受众灌输。垄断知识者的赠予和居高临下心态,滋润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尽管当今社会话语霸权受到媒体众多,话语分权,信息三维空间覆盖,信息高频率冲击的挑战,失却了绝对的优势;但教师受传统话语霸权的惯性力牵制,自制力还不足以与惯性力抗衡,还残留课堂话语霸权。

教师对大学生水平低估,助长了自己的话语霸权。由于媒体的多样化 发展 和互联网的普及,知识信息充盈,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摄取知识的捷径,学生掌握的某方面的知识未必不如教师。一些教师没有清醒认识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妄自尊大,助长了自己的课堂话语霸权。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个性表达,张扬了人的工具属性,扼杀了人的精神属性,把学生误导到只当知识存贮器的歧途,冻结了学生的课堂自主创新思维和精神构建力,阻滞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师创新力不足,沿袭守旧教学,不经意维持了课堂话语霸权。教师在缺乏创新思维的场景下,无法在一堂课中将教材系统准确、生动地转化为教学系统,无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无法将 社会实践 与教材理论紧密联系,只好沿袭传统的教法,做课本的复印机;而课堂话语霸权,正是维持课本复印机的软件。

大学生认识缺位,自我冷却课堂热情。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认识不足,以即时生效的工具理性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功能。形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内在 规律 的客观反映,是对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政策是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 科学 判断前提下的战略安排。故此,形势政策课是教会学生站在社会的高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战略决策,是一门气势恢宏的、培养统揽全局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得不到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认为该课程没有即时生效的功能,不能马上教会我做什么,做好什么,产生对该课程是额外负担的想法,影响了课程学习和课堂思考与互动。

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压抑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的原因:

部分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思想守旧,固守传统的 教学方法 ,停滞在教师课堂独白的现状。

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不理解课堂互动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头脑风暴、快乐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教师职业荣誉感。

学生还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存在等待教师灌输的思想。学生课前无准备,课中无思索,课后无 反思 ,没有将被动的“上学”提升到主动的“求学”。

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超前与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滞后的不相匹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未能在传统 考试 模式中客观体现,造成课堂互动教学成绩在传统考试中判断失真。

还没有寻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并形成示范意义的优质课程。凡此种种,使课堂互动难以形成共识,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独木难支。

2.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主阵地优势。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德育课程地位优势。该课程是思想 政治 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德为先,以德为魂。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内容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观、人民群众创造 历史 观、社会制度更替观、人民群众利益观、实事求是观、政策生命观、与时俱进观等[3]。形势与政策课丰富的内容为造就具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从中央到各高等学校都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教育部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为必修课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各高等学校都把形势与政策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校级领导直接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形势与政策课的宏观问题研究的资源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空间、大地域和大事件,涉及到全球、国家、地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其涉及的资源有三维空间优势,时间轴优势,人类智慧成果优势,人类失败 经验 优势。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世界格局的时候,就涉及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涉及到国家的能源战略,进而涉及到地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战略和太空战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以地球为圆心的三维大空间的信息。教师在讲授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精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党的发展史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五千年发展时间轴上,有无数的信息资源可供教师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课题,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无边界的三维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轴上,有无尽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挖掘。故此,形势与政策课宏观问题的研究,为课堂互动打下信息资源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信息快捷优势,为课堂互动打下鲜活信息共鸣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并且从已经发生的大事研究中,得出基本的判断,指出全局管理和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防止问题和教训发生或者消解问题的对策,为社会管理层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做 参考 。对最新问题的剖析和研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信息,契合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产生共振,容易入脑入心,因新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和表达欲,为形势与政策课互动打下与教师共鸣的优势。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路径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课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结合,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以实现课堂互动。

授课过程要注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大事。大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世界级的大事,可谓宏大,但宏大叙事,容易拉开了与小事的距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小事,身边的小事,更加看重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如何把世界级的大事化解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小事,要凭借教师的解读能力、延伸和链接能力。在我校最近以学习 实践 科学 发展 观为题材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的科学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把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当前的求学修身结合起来,把为祖国富强做贡献与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科学 文化 知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要做到宏大的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还要讲明大事与小事的逻辑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小事,才能完成国家部署的大事。还要告诉青年学生,任何小事的作为,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都要围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修身养性。

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的蝴蝶效应,是通过一条信息的传达或者一个议题的切入,将在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课程知识吸收、思考消化、 语言表达而形成课堂互动。

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蝴蝶效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有寻找发现“蝴蝶”的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在丰富的课程信息中,找准一条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进入课堂互动的信息。其次要善于将“蝴蝶”引入。教师即使找到那条可以引起蝴蝶效应的信息,如果引入的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能引起互动效应。通常的引入方式有:悬念、设问、设错纠错等方法。再次是要求教师对可以产生蝴蝶效应的事件有较强的叙事力,做到事件描述逻辑性强,语言有张力,语言有魅力。学生一旦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之后,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收获的是知识吸收的快乐。

以感性的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课程理论采取生命叙事[4]来诠释,具有理论通俗、事件真实、入脑如心的特点。生命叙事的内容可以选择:古名人的成长叙事;今英模人物的成长叙事;教师的成长历程叙事;学生成长叙事。我国古今的名人及英雄人物,其成长过程对当今学生有样板效应、激励效应和参照系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英雄成长历程的认识,激励自己成长的愿望,以愿望驱使行动;把古今英雄做自己的楷模,作为成长目标的参照系以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本校教师、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诠释,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成功样板,一个具有实现可能的参照目标,一件课堂讨论最为直接的素材。课堂互动在生命叙事的牵引下拓展,扩大了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吸纳的信息量和综合知识。

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大课题、广覆盖、深探讨的特性,经常涉及到深奥问题。如涉及世界能源战略,必然要接触到太空能源、生物能源和地球蕴藏能源,必然接触到较深奥的理论,如宇宙、黑洞、反物质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自己刻苦学习充实知识的前提下,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深奥问题;用通俗的叙事来解释冷僻的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诠释理论思维问题。通过以通俗嵌入深奥问题的诠释,可以从知识生长点,知识转换点,知识耦合点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知识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创新,进而取得知识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教师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激情是情绪的激烈反映。情绪有工具功能、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教师的情绪通过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唤起或者暗示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教师的激动情绪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鼓动性,形成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激情,互动不可能产生。故此,教师上课,必须充分酝酿和表达激情,方能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理解的互动。要做到课堂有激情,首先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怀着崇高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教师从事的是崇高的育人灵魂工程。具有崇高使命感,授课激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是对课程的潜心研究,课程信息烂熟于心并内化为意识流,可以随机抽取,迅速涌流;再次是要对学生有爱心和充分关注。

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后出生的。80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读图密切相关。学生从幼儿园始,就以图像为主要信息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到了小学、中学,也离不开 电子 游戏机、卡通和电脑、电视。故此,图像成为80后的知识 蛋糕 ,成为80后吸收文化科技原料的原始奶汁。这种初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母语一样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迎合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充分发挥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思维力、图像信息大载体的优势,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平面、立体媒体为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课堂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读图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图像或影视资料观赏,组织学生对图像或影视资料传达信息的组合、排列,与学生共同进行图像寓意分析,图像社会背景分析等。

4.结语

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没有普遍形成课堂互动的氛围,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有地位高、课程覆盖面广、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新,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等优势,为课程互动提供了可创新的条件。教师在 政治 责任感驱动,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铺垫,在掌握充分信息支持下,注意在课堂中教学中采取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寻找课堂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以教师的激情释放牵引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等措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同时在课堂互动中,也要防止教师心中无数盲目互动,以互动替代讲授,互动背离教学大纲,互动无中心议题,不负责任地放任学生互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罗生全,靳玉乐.《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

[J].天津市 教育 科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P23-26

[2]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

[J].京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年第一期 P19-32

[3]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永廷教授审定,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编著的《形势与政策概论》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4]刘洁.《从“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师教育》

[J].太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三期 P49-52

猜你喜欢:

1. 学术论文引言怎么写

2. 摘要和引言的区别

3. 大学爱情观论文3000字

4. 毕业论文典型范文参考

5. 毕业论文引言格式

6.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说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目的;说明本研究的起因、背景及相关领域简要历史回顾;预期结果或本研究意义;引言一般不分段,长短视论文内容而定,涉及基础研究的论文引言较长,临床病例分析宜短。国外大多论文引言较长,一般在千字左右,这可能与国外多数期刊严格限制论文字数有关。

例子:大强度运动对脑电活动影响的研究

何叙,律海涛

脑电图反映的是人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规律,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是检测脑功能的唯一可靠方法。

关于大强度长时间运动后脑电的变化情况,尚无详细报道,本文目的是利用脑电分析监护系统,了解大强度运动后脑电变化情况,掌握在大强度负荷后脑电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以及改变特点,探讨活动的基本规律,为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扩展资料

1、突出重点。在回顾前人所作的研究工作时,不宜面面俱到,应找具有代表性的、与本研究关系最密切的资料来阐述,避免写成文献综述。

2、注意深度。在论述本人所作研究时,一些普及的、为公众所熟知的原理和知识,不必一一赘述。如教科书中早已有的公式,众所周知的基础理论等等。

3、审慎评价。在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切忌拔高或降低。比如一些词汇:“ 国内首创”、“从未见报道”、“ 国际水平”、“国内领先”、“填补空白”等,都属拔高的评价。

而诸如“不足之处敬请原谅”、“限于时间和水平”、“请读者批评指正”等语言,则属大可不必客气的俗语,均应避免使用。只要如实报道自己的成果就行了,质量高低读者自会评价。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提倡科学的写作态度。继承性和创新性是写作工作的重要特征。写作工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发现。应当充分认识到引言是论文的基本内容之一,引言写作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作者对论文主题内容认知的程度和论文可能具有的价值。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前言也叫引言,是正文前面的一段短文。前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目的在于向读者说明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吸引读者对本篇论文产生兴趣,对正文起到提纲掣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前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有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学术价值?一般读者读了前言以后,可清楚地知道作者为什么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为此,在写前言以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的内容,收集前人和别人已有工作的主要资料,说明本研究设想的合理性。前言的写作方法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时,不要求写出方法、结果,不要展开讨论;虽可适当引用过去的文献内容,但不要长篇罗列,不能把前言写成该研究的历史发展;不要把前言写成文献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或本领域研究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性内容。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用词要科学,对本文的创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 “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5.前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6.前言的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可致读者乏味,太短则不易交待清楚,一篇3 000一5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一般掌握在200一250字为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