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社会科学类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社会科学类的论文题目

老师叫写一篇名为“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字数要3000社科研究是不是包括社科写作什么的 你加我的吧 49939690

主题有很多,譬如: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我个人认为人的观念这一主题较为好些

这个~我觉得只有你自己擅长的领域才好写吧~你去看下(社会科学前沿)这样类似的期刊里面有论题,看看别人是写的什么题目~你多什么题目有灵感

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题目

要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和一些社科项目的要求,选题切合实际,最好有一定的新意

人文科学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有别于在中世纪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

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阵地

1、先秦 哲学 研究

首先,通过出土 文献 的研究,对先秦思想史上的许多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探讨。

“性与天道”的 问题 。此问题属儒家的“形而上”思想,传世的先秦儒家文献虽有之,但为孔子所“罕言”,一般认为至宋明 理学 才把这一问题突出出来。但郭店楚简中的《五行》、《性自命出》等篇,集中论述的就是“性与天道”。因此,学界对此问题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认识。

“性与情”的关系。郭店楚简中的“性与天道”思想重视“情”,《上博简(一)》将《性自命出》改名为《性情论》。对“情”以及对“乐”之作用的重视,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与 社会 生活和人的情感的密切关系,这与宋明理学的重“性”贬“情”有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因此,“理性与情感”遂成为先秦儒学以及宋明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儒学与经学的关系。儒家的“六经”体系以前一般认为至汉代才形成,但郭店楚简中的《六德》和《语丛一》已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列。郭店简文中频繁地引《诗》、《书》,有的是引所谓“《古文尚书》”的 内容 ,几篇文献与《礼记》(包括《大学》与《中庸》)有密切关系,《上博简(一)》中有前所未见的《孔子诗论》,这些都使学界更为重视对先秦儒学与经学关系的重新认识。

儒学与治道的问题。郭店简《唐虞之道》篇集中论述“禅而不传”的思想,认为君位的继承若不是“禅让”而是“传子”,则不能“化民”。《上博简(二)》中的《子羔》和《容成氏》也是主张“禅而不传”,大意是说“至于禹而德衰”,这与孟子所说禅让与传子“其义一也”以及荀子否认“禅让”说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对于儒学的民本主义与君主制“家天下”的关系问题,学界已有新的认识。另外,郭店儒家文献强调君主自身要率先做到“忠信”,君对臣应该“忠敬”,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这对于重新认识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和君臣关系 理论 也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

其次,近年来一些出土文献的发现有可能改写先秦哲学的学术谱系。

在郭店楚简中,道家文献有竹简本《老子》和《太一生水》,前者的字数只占传世本《老子》的2/5,后者为前所未见。儒家文献有《缁衣》、《五行》,以及前所未见的《性自命出》、《唐虞之道》、《穷达以时》、《六德》、《忠信之道》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已出四册,第一册有前所未见的《孔子诗论》和见于郭店楚简的《缁衣》、《性自命出》等,第二册有内容见于《礼记·孔子闲居》的《民之父母》和前所未见的《从政》、《子羔》、《容成氏》等,第三册有迄今发现最早的古本《周易》和前所未见的《中弓》、《恒先》、《彭祖》等,第四册有前所未见的《采风曲目》、《逸诗》、《昭王毁室》、《相邦之道》、《曹沫之陈》等。这些文献的成书年代及其与传世本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的认识不一,而不同的认识便涉及先秦哲学的学术谱系。

如竹简本《老子》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关系问题,学界形成几种不同的认识,这就把一直有争论的“孔老先后”问题 发展 到一个新的阶段。关于儒、道关系问题的新探讨,也必然涉及如何判定竹简本《老子》的性质。这些问题 目前 还不可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但近期已有多篇关于如何认识竹简本《老子》的学术综述,这反映了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可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能有所进展。《上博简(二)》中的《民之父母》有“无声之乐,

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的表述,其内容见于《礼记》的《孔子闲居》,以前认为这是儒家受到道家“无”之本体论 影响 的结果,但《民之父母》的出现,使学者们重新考虑儒家自身的“形而上”思想。郭店楚简的几篇儒家文献,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在“孔孟之间”,但也有不同观点。因这些文献与孔门七十二子、子思、孟子、《礼记》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先秦儒家的学术谱系也是学界需要解决而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

2、秦汉思想史研究

秦汉 时代 的思想、制度、 文化 转型奠定了此后两千年 中国 历史 的格局,因此探讨秦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颇具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 现代 新儒家的“三期发展说”略过了秦汉,遂使秦汉思想的研究处于相对比较沉寂的状态。不过,即使在新儒家内部对于秦汉思想的历史地位也有不同看法,如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便给予了两汉思想以极高的历史评价。此外,钱穆先生的西汉今古文经学的研究,特别是《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基本上澄清了清代以来关于汉代经学的误解。近年来,在 台湾 关于历代经学文献的研究逐渐盛行,林庆彰曾主持编集了经学的研究资料,同时 组织了多次经学讨论会。另外,近年来关于汉代思想整体的研究,台湾的龚鹏程曾撰有《汉代思潮》一书。

在大陆,关于汉代经学的研究近年来也被一些学者所重视。如陈苏镇曾就汉代春秋学与汉代 政治 的关系,撰有《汉代春秋学与政治》一书,着重于探讨汉代经学特别是春秋学与汉代政治格局的关系。在汉代经学系统的研究上,王葆玹成果突出,他曾出版了《西汉经学源流》一书,对西汉经学的系统和文献源流进行细密的考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又扩展为《今古文经学新论》一书,成为近年来经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汉代思想的显著特色是对先秦时期诸家思想的整理和综合,经学便是儒家采纳道、法、墨、阴阳等家思想,而融贯成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同样,在汉代同时还发生着从其他思想立场出发的综合融会 工作,《淮南子》一书便是这种工作的代表,即所谓杂家。对于杂家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先秦思想的集成,而从中爬梳追溯先秦思想的材料及其在秦汉时期的变化,而另一方面则可以为我们理解汉代对先秦思想的 总结 和综合的整体面貌及其气度,提供经学之外的另一条路径。陈静的《淮南子》研究是汉代杂家研究的最新进展,她的新著《自由与秩序的困惑》一书填补了汉代杂家特别是《淮南子》研究的空白。

3、魏晋思想研究

魏晋玄学研究自汤用彤先生开辟以来,一直是中国哲学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与佛学之传入和中国化之关系,其与宋明道学之兴起的内在思想史逻辑,都曾是前辈学者反复致思之所在。90年代以来,魏晋玄学研究曾经出现了一次不小的研究高峰。王葆玹在90年代出版了《玄学通论》一书,将此前他对正始玄学的研究扩充到整个玄学系统的研究。最近他又 计划在以前的玄学研究基础上继续扩展,完成《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与玄学》一书。2004年底,余敦康先生出版了总结其多年玄学研究成果的精心之作《魏晋玄学史》,该书兼重玄学的思想系统和历史发展,是近年来玄学研究的代表作。

4、宋元明清思想研究

宋元明清时期,据日本学者的历史分期,称之为中国的近世,或中国的前近代。唐宋文化转型后的中国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基础,因此,其在思想史和社会政治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以往这一时期的思想史研究,习惯上宋、明连续,这主要是出于将宋明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连续的系统来对待,清代思想史则被视为对宋明理学的反动。

近年来,由于对宋明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大致打破了仅以宋明理学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因此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北宋思想史的地位日益重要,这意味着宋学而非仅宋明理学成为了研究宋代思想史的出发点。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理学或道学的重要性降低,而是更关注于道学兴起的历史动因及其政治文化功能。近年,余敦康著《内圣外王的贯通》、卢国龙著《宋儒微言》等,都是对宋学中几种不同话语与北宋政治的关系加以研究,基本上将宋学作为不同政治论纲的思想来看待。李存山关于范仲淹与宋代儒学复兴的研究,也是着眼于对宋学兴起的动因及对宋学整体和道学之精神实质的理解。在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在大陆出版以后,李存山 发表《宋学与〈宋论〉》一文,除了对余英时把道学与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相 联系的主要观点给予肯定之外,还对王夫之和余英时有关宋学的某些论说进行了商榷。

二是明清思想史的连续性得到了重视,钱穆和余英时的清代思想史研究着眼于清代思想与道学的内在关联,把清代的考证学取向作为道学逻辑中对“道问学”的强调来看待,以有别于明代王学的“尊德性”。鉴于宋元明清时期思想史的重要性,大陆已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思想史称之为近世思想史,如陈来即把其专论此一时期思想史的论著命名为《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

在宋元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复杂变换之中,坚持道学研究的传统仍然是主流。陈来最近出版了研究王船山道学思想的大著《诠释与重建———王船山哲学的精神》,重新将王船山放置在宋明道学思想的谱系中来加以定位,是王船山研究的重要新成果。彭国翔的《良知学的展开》勾画了晚明心学的整体图景,是近年来晚明心学研究的重要著作。马晓英的颜钧和泰州学派研究,也填补了晚明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5、道家和道教研究

90年代以来的道家、道教研究,具有道家与道教合流的趋势,出现了“道学”的提法。这方面的代表有胡孚琛、吴光、宫哲兵等学者。同时在道家哲学研究中出现了两种趋向:一是西方学者对道家的生态哲学关注很多,试图从道家思想中发展出一种一般的生态哲学;二是在道家、道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新道学”,将其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普世性的思想系统,胡孚琛在《道学通论》等著述中对此有多种论述。关于运用“道学”或“新道学”来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展开道家思想的努力是否恰当,学界仍有争论。董光璧、陈鼓应、冯达文等都主张运用“新道家”的提法。

在道教研究方面,养生学日渐受到重视。在美国的波士顿成立了养生学中心,德国慕尼黑正在筹办养生学的国际研讨会。与此相联系,内丹学研究也渐成为国际道教研究的 热点 ,内丹学中的身心哲学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身体哲学”的提法,“可思维的身体”观取消了身心之间的二元对立,而将身体视作是物质与精神的中间层次。在这些方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胡孚琛的研究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的一个基础工程是编修了《中华道藏》。该项目由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科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和华夏出版社共同发起,随后又得到了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正式批复,得到了国家古籍整理小组的鼓励,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003年,煌煌49册的《中华道藏》终于完成。

6、佛教思想史 研究

中国 的佛学研究从民国时期 现代 学术建立以来即从属于中国 哲学 史或思想史研究,当然在佛教内部也一仍旧贯,始终延续了其教义教理的研究。值得 反思 的是,在民国佛教复兴运动中兴起的支那内学院的佛学研究(吕澄先生特称之为“院学”),却不是以上两种研究框架所能容纳涵盖的,而这种研究却由于1952年支那内学院的解体而不复存在。无论是支那内学院的所谓“院学”,还是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佛学研究,以及佛教内部的教理教义研究,严格说来都与近代欧洲兴起而 影响 至日本的佛教学不同。在检讨近期以来的佛学研究时,我们发现随着佛教研究的逐步恢复和 发展 ,学界关于佛教研究 方法 及旨趣的思考也在逐步展开。其中的一个主要潮流是集中思考如何在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与欧美日本佛教学研究接轨的佛教学研究。当然,在此潮流当中也发生了一些批评性的意见,即为确定中国自己的佛教研究的特色,我们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这种反思意识配合,中国佛学研究界的一些青年学者开始关注日本佛教学界80年代以来出现的“批判佛教”思潮,借用日本佛教学内部对于自身研究局限的思考来重新为我们自身的佛学研究定位。

汤用彤先生的佛教史研究一直是典范之作,在这一典范的影响下,佛教学界形成以史学意识为主的佛教史学研究。这一史学意识在建国后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方法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佛教研究,并形成了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佛教史》一书。90年代以后,参与该书撰写的专家都纷纷转入更为精深的 历史 研究,开展出众多佛教宗派研究的新局面。其中,禅宗史研究是重中之重,杜继文和杨曾文分别撰写了两部禅宗史。此外,洪修平和魏道儒的禅宗史和华严宗史研究也颇具代表性。最近,龚隽和徐文明的禅宗史研究是这方面的新成果。近年来,唯识宗和天台宗研究逐渐兴盛,涌现出许多有价值的专著。在唯识学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徐绍强、程恭让、张志强、魏德东、周贵华等学者。天台学方面则以张风雷、李四龙为代表。值得关注的是,方广锠的藏外 文献 和佛教经录研究,是佛教教史和教理研究的基础,且为编撰新的佛藏准备了前提。方立天近年出版的几部佛教研究专著,系统阐述了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史范式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近年来,对近代佛教的研究也成为 热点,在这方面有筚路蓝缕之功的是楼宇烈,他的近代佛教人物研究将学界的注意力引向了近现代佛教,太虚、欧阳竟无以及章太炎、梁启超等人的佛教思想都成为近代佛教研究的重心。在这方面,麻天祥、李向平的近代佛教思潮研究,程恭让的欧阳竟无研究也具有代表性。

在诸多研究当中,还出现了一种强调佛教与中国思想史脉络之间有机关联的研究倾向,这一倾向力图将佛教研究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使佛教研究成为透视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视角。张志强 目前 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二十世纪佛学思潮与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便是这一方向上的努力,并且已完成和 发表了《哲学、史学与量论》一文。

7、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在近十多年的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中,对现代新儒家的研究成果颇为显著。方克立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开创了使现代新儒家研究成为显学的新局面。在这方面,郑家栋出版了《现代新儒学概论》等多种专著,其他如黄克剑的《挣扎中的儒学:论海峡彼岸的新儒学思想》、方克立的《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陈来的《人文主义的视界》、颜炳罡的《当代新儒学引论》等都很有研究深度,力图对新儒家思想作出反省和超越。在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中,人物研究系列的郭齐勇著《熊十力思想研究》、曹耀明著《梁漱溟思想研究》、张祥浩著《唐君毅思想研究》、宋志明著《贺麟新儒学思想研究》,吕希晨和陈莹著《张君劢思想研究》等,以及 专题研究系列的陈少明著《儒学的现代转折》、韩强著《现代新儒学心性思想研究》、武东生著《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李毅著《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赵德志著《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施忠连著《现代新儒学在美国》、卢升法著《佛学与现代新儒家》等,都是研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成果。2005年在武汉大学召开了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研讨会,与会的一百多位中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儒学、当代

新儒学与当代世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此次会议标志着当代新儒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对以新儒家为代表的 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之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研究也是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重心所在。如徐素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西、马”互动中的主导地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张利民在自由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研究方面开始较早,积累深厚,在国内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李存山对于儒家思想的近现代转型,特别是对于张岱年在三四十年代的新唯物论思想,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2005年在吉林大学召开第五届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会议主题之一是“中西马”对话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张岱年、冯契的哲学思想在马哲论坛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他们的思想在京沪两地也曾举行专题会议进行研讨。

8、中国哲学学科发展趋势

中国哲学(史)学科是一个以基础研究为主的、作为哲学 理论 研究一个分支的学科。因此,它除了遵循其自身的即所谓“内在理路”的发展 规律 之外,它还要面对 时代 的现实 问题 而进行反思,不断地与时俱进。随着我国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 经济 实力的日益提升,“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科学 发展观”、“以邻为善”和“和谐世界”等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面对全球化给人类造成的一些全球问题,如何使中国哲学研究更多地 联系现实问题,弘扬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应对时代现实问题的挑战,使中国不仅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更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即“德力俱足”、“硬实力”与“软实力”俱足的国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天人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此为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关于文明对话中儒家传统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以及由此展开的关于儒家的“和谐”“民本”思想、儒家与宗教、儒家与生态、儒家与全球伦理等问题的讨论,以及2005年学术界举办的“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朱子学与和谐社会”、“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自然 ·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等学术研讨会,都昭示了中国哲学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民族复兴、文明对话和人类共同进步的现实价值。(2005年郭沂发表的《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张利民发表的《不断丰富、发展传统美德内涵》、李存山发表的《“人本”与“民本”》《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及 环境保护》,都注重阐发了儒学的现实意义。)

时代问题的解答对中国哲学(史)学科可能有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严格说来,中国哲学是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发生在中国的“哲学突破”的一种类型,其后果是产生了与西方和印度不同的中国文明类型。这种“哲学突破”而形成的文明类型主导了以后中国历史演化的方向和性格。因此,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实际上便是对中国文明类型的因素、原理和观念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我们不仅要知道中国文明的独特价值,更要知道这种独特价值是如何塑造着中国的历史、安顿着中国人的生命、 组织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因此,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结构和原理及其历史形成的研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历史逻辑,以应对今天中国的文化处境,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研究需要不断地回溯到轴心时代。因此,先秦、秦汉的哲学研究一直是显学,其重要性由于近年出土文献的发现和整理而更加突出,在今后仍然会继续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

其次,中国文化从先秦诸子到汉初的“独尊儒术”,此后形成儒道互补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不仅贯穿中国的历史,而且影响中国的现在与未来。因此,对于汉代的儒道互补,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儒、释、道三教哲学的研究,以前是、今后也将是中国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根源的研究,以及对于儒、释、道三教与____、伊斯兰教的比较,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在意蕴,而且有助于探讨今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元互补”“和而不同”的发展途径。

第三,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儒门淡薄”之后,北宋时期儒学呈现复兴之势,道学或 理学 兴起,历史学家谓之“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现代新儒家称此为“儒学的第二期发展”。宋元明清哲学作为中国前近代的“近世”哲学,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中国近代哲学所由以出发的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而实现近现代转型的思想观念的前提。对于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宋明理学与佛道二教的关系,宋明理学的“内圣”与“外王”、道义与功利、道统与政统的关系,宋明理学的理本论、气本论和心本论等派系的关系,宋元明哲学与清代考据之学(或宋学与汉学)的关系,宋明理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宋明理学与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将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热点。

第四,在经历了“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讨论之后,对于中国哲学理论的宏观研究有可能继续。关于中国哲学的世界普遍性和民族特殊性,中、西、印哲学的比较,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哲学的“实质系统”与“形式系统”,以及这一系统内部的本体论与宇宙论、天人关系、人性论与价值观、“尊德性”与“道问学”、 政治 哲学、历史哲学和生态哲学等等,都可能在今后有更深入的研讨。

第五,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在近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都处于近现代的转型之中。中华民族在经历了近一百多年的挫折、屈辱和奋斗之后,终于衰而不亡、衰而复起,在本世纪之初呈现民族复兴之势。于此形势下,反思中国 传统文化 与现代性的关系,回顾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检讨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三大思潮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在“中、西、马”哲学的对话与良性互动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探讨弘扬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其进一步中国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这些都将使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呈现新的局面,其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也更加重要。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范文

一、题目要准确 首先应保证题目与内容相符,也就是说,题目要能准确的反映项目所研究探讨的人文社科内容。有的题目可能明确地点明自己的观点,从题目大家一看就明白了作者的观点;有的题目点明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和内容;还有的题目用比喻的方法表述,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还有的用问题的形式等等。无论采用哪种命题方式,但题目一定要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题或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题目要简洁 简洁就是简炼、干净、高度概括。简洁明了的题目,使人看了一目了然,马上知道作者所要阐述的问题。如果题目太长或拗口,读者看了会有一种腻烦心理,削弱阅读的兴趣。一般文题不应超过20个字,如果自己觉得字数少交代不清,应用副标题加以限制说明。即使题目不长,可有可无的字也一定要舍掉。 三、题目要新颖 新颖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随着教育的发展,注意捕捉他人未发现的问题;总结他人未总结过的经验。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其二是指在大家讨论的原有问题之外,提出新的问题,或选择新的角度,或有新的立意。 四、题目要具体 论文的题目一般不宜过大,对于人文社科项目来说,大的题目不容易集中论述,致使论文内容显得肤浅、空泛,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初次参与研究人物社科类项目者,更应选择一些小的题目,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使论文的论点更明确,内容更集中,论述更深刻。 总之,人文社科项目的题目往往是对研究项目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精髓的集中体现。因此,写该类项目之前一定要反复斟酌。拟定论文题目时要注意从小处着手,力求做到以最准确、最简洁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新观点,总结自己的新经验。

社会科学类热门论文题目

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追求调查研究

中国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研究

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意识研究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研究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研究

助学贷款与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研究

大学生诚信认知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社会学研究

走向信用时代——对影响大学生信用观的重要因素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研究

大学生打工现状及其社会问题

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研究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大学生“英语热”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校园乡亲:大学中的老乡群体研究

大学生留学决策与社会阐释

大学考研决策与社会阐释

中西文化交流中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境况研究

大学中的社会分层现状研究

大学班级文化研究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家庭背景的相关研究

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传统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如何兼职

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关于考研

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这个~我觉得只有你自己擅长的领域才好写吧~你去看下(社会科学前沿)这样类似的期刊里面有论题,看看别人是写的什么题目~你多什么题目有灵感

1.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4.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问题研究5.人的全面发展研究6.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科学社会的论文题目

毕业 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 总结 ,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4. 我国人口数据获取的困境与出路

5.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

6.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8.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口统计学视角

9. 人口安全视野下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1. 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

12.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13. 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

14.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15. 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以武汉市清真拉面馆从业人员为例

16.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健康与经济性收入来源比较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17.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现象探析

19.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20. 新型异质空间:居住空间中的性交换--基于北京某流动人口公寓的个案研究

21. 单靠人口数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纪录,不要也罢

22.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23.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24. 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5.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

26. 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

27. 生物医学研究中因检测范围所限致数据缺失时简单

28. 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29. 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对北京的调查

30.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31. 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为例

32. 基于循证实践的我国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探索

33. 流动人口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构建

34. 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倍增效应与观念变革

35.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市女性务工人员活动空间探究--以J市为例

36. 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

37. 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38.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39. 身份认同对农村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

40. 中国单身人口已近两亿

41. 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42. 山东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研究

43. 中外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对比

44.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

45. 社会质量. 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46. 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47. 剪子湾:一个北方村庄的人口迁移与身份认同

48. 丈夫参与对妇女产褥期恢复与家庭关系的影响

49. 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 除夕 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 留学 生 文化 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 教育 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 儿童 ”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方法 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

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

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

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

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 措施

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

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

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

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 反思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文化“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 财经 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社会学毕业论文(2)

★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2)

★ 社会学学术论文范文(2)

建设创新科技园,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高新区的重要发展导向,是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 1.对中国在明代中期以后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因分析 2.机械测试系统原理与应用的展望 3.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立的深远意义 4.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分析 5.简述机械工程的内容及意义 6.现代高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 7.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新认识 8.从自然科学角度谈科学发展观 9.试论近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10.简述自然科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11.说明人类文明与材料发展的关系 12.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有何不同 13.对如何提高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创新成果质量的探索与研究 14.基础学科(如力学、数学等)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或现代人类生活)的关系 15.理论学习与工程应用的关系 16.创新(科学研究)的立足点与意义 关于创新科技论文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摘要: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犹如灿烂群星,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语)。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正以浩荡之势,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活印、火药、指南、造纸)、五大技术(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先是“焚书坑儒”,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在“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 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不能越雷池半步,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早在18世纪 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当量变积累到质变,进人飞跃发展阶段时,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拥有3 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664亿元,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 127亿元,应该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我们面对的是2 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使之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蔚然成风。 加强科学普及,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胡锦涛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相对科技创新而言,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以抓科普来抓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明确创新主体。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现阶段,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完善法制体系,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应系统推进,更要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现阶段,一方面,要下大力气继续抓好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把更大的力量用于实现思想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取得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突破。看了"关于创新科技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关于科技创新的议论文 2. 有关企业科技创新论文3篇 3. 科技论文题目 4. 关于创新教育的论文 5. 关于创新的议论文5篇

提供一些科技论文的题目,供参考。人工改变天气 科技小论文都有什么类型的?怎样馔写科技论文 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 电磁跑道 彩色投影小磁针 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做勇于创新的人 别把垃圾浪费掉 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 对于生物能源,我们能做什么? 双胞胎真的有心灵感应吗? 冰棍为什么冒“汽”? 暗物质的新理论 怎样写科学论文? 做个勇于创新的人 科技俱乐部与我 人类可以飞了 不开门也能看到门外来人 清洁雨伞 养花时水中能否加食醋 智能型水面垃圾搜集装置的发明 科技创新小论文 - 折叠尺 烟灰的妙用 长城为什么千年不倒? 研究蜘蛛的觅食习性 螳螂的生命力 植物也会睡觉 论物体上浮至漂浮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鸭神奇的口水 关于墨水的实验 厨房油烟有什么危害?

挑战杯社会科学类论文题目

大挑社科类的调研报告都是基于调研的总结或者是理论提高,需要自己团队去做。如果是本科的话,只要求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实际调研和总结;如果是研究生,要求对内容进行理论创新。

GD243131 湖南 衡阳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三等奖GD244151 广东 广东商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家电连锁企业盈利模式与竞争策略研究 三等奖GD245011 广西 广西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旅游地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三等奖GD253023 云南 昆明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和谐社会呼唤合理水价——城市自来水合理水价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GD253052 云南 云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云南中小企业如何开拓东盟市场 三等奖GD254014 西藏 西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藏跨越式发展中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GD264016 宁夏 宁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工矿型城市循环生产的湿地重建途径研究—以石嘴山市星海湖为例 三等奖GD265024 新疆 石河子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兵团城镇商业地产融资研究 三等奖GD311062 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世界石油峰值问题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三等奖GD311122 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中国保险资金最优投资组合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GD314025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山西省煤矸石综合利用适应性分析和效益分析 三等奖GD331031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以小额贷款推动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研究 三等奖GD331081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税收筹划情景模块系统构想 三等奖GD333035 浙江 浙江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出口评价法与案例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GD333073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长江三角洲欠发达村域经济社会转型——基于浙江洋溪、健农等村落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GD333096 浙江 浙江工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测度--基于标准VaR与ES的比较研究 三等奖GD351022 四川 西南交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感知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边缘化问题分析 三等奖GD351033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中国权证市场认购权证的价格偏误研究 三等奖GD351035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小波分析的多级结构时间序列模型的一种实现方法 三等奖GD352061 贵州 贵州财经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户借贷行为及其收入效果研究—基于贵州省望谟县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GD362013 甘肃 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中国西部农村贫困问题调研报告 三等奖GD442066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户家庭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HD137171 山东 德州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以漳卫新河为例 三等奖HD144171 广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把好“进口”关,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深圳市食品安全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HD211132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调查——以北京市为例 三等奖HD211202 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社区医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三等奖HD212112 天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天津建筑业劳务人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等奖HD213092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城中村“人的城市化”问题初探 三等奖HD213131 河北 石家庄经济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石家庄污水灌溉区现状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13182 河北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留守子女”生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北县公会镇为例 三等奖HD214016 山西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让民主的风筝高高飞扬——关于某市Z村村务公开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21074 辽宁 沈阳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辽宁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三等奖HD222014 吉林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挑战与转型:透过铁路春运售票窗口的沉思——关注中国铁路春运老大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三等奖HD223061 黑龙江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HD223141 黑龙江 黑龙江工程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注"三毛"的生活—关于哈尔滨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现状与大众关注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31062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从管理到服务:城市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新探索——以上海市社区来沪青少年服务站为例 三等奖HD231171 上海 上海电力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上海市居民生活垃圾收费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31212 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两个指南”在上海市民体质干预中的应用研究 三等奖HD232056 江苏 江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天下第一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透视 三等奖HD232221 江苏 苏州科技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还水城灵动的双眸——苏州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33071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家族文化传播与现代民间秩序重建——以温州永昌堡王氏家族与地方经济互动为个案 三等奖HD234015 安徽 合肥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安徽农村综合改革中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HD234031 安徽 安徽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关于“铜陵模式”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HD234032 安徽 安徽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安徽省霍山肥西两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 三等奖HD234091 安徽 安徽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客观受惠与主观满意的背离及成因分析--对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的实地调查 三等奖HD234131 安徽 安庆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以文化主导的“五位一体”和谐社区的建设模式——基于安徽省安庆市菱湖新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分析 三等奖HD235012 福建 厦门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NGO在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调查——以云南环保NGO为例 三等奖HD236012 江西 南昌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学习与传授的综合调查分析 三等奖HD236071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水污染背景下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以乐安河沿岸农村为个案 三等奖HD236102 江西 井冈山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高校解困助学工作中无效资助和过度资助的问题研究与对策探讨 三等奖HD236104 江西 井冈山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中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生育观变迁之路 ——以江西省土城村、贵州省双河村为个案 三等奖HD237161 山东 泰山医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状况的调查和思考—以山东省宁阳县试点为例 三等奖HD237201 山东 山东工商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以承德地区为例 三等奖HD237231 山东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青烟威地区殖民地时期建筑遗产保护性规划研究 三等奖HD241021 河南 河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留守作为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对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调查与思考 三等奖HD241022 河南 河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湮灭,抑或涅盘——河南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41114 河南 河南中医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河南省农民工艾滋病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三等奖HD242082 湖北 中南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广西壮族民歌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调研报告 三等奖HD242171 湖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我国当前举行中华成人礼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三等奖HD243121 湖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体系的中国乡村旅游罩研究---以湖南永州上甘棠古村为例 三等奖HD244033 广东 暨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广东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HD244126 广东 广州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以人为本 关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HD244161 广东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当代青少年家庭性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佛山五区的调查报告分析 三等奖HD250015 重庆 重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当代大学生科学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50024 重庆 西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调查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三等奖HD250061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川江号子的价值及保护传承 三等奖HD250071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现代社会工作创新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调查研究报告 三等奖HD250121 重庆 重庆三峡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三峡库区移民心态调查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研究 三等奖HD251013 四川 四川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风险池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三等奖HD251042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从廉租房出发探索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 三等奖HD252015 贵州 贵州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以贵州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调查为据 三等奖HD253031 云南 云南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活动状况调查与分析 三等奖HD253091 云南 曲靖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石林彝族刺绣工艺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HD261061 陕西 西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注老人 共建和谐—新时期西部农村老龄化问题研究 三等奖HD261064 陕西 西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秦巴山区“空壳”村庄研究 三等奖HD261093 陕西 西安工程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陕西省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HD262031 甘肃 兰州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民工问题调查 三等奖HD321075 辽宁 沈阳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辽宁省高校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三等奖HD321171 辽宁 东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大连市某区镇街领导班子绩效评估民意调查报告 三等奖HD322023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行动的实践逻辑―――基于8县16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研究 三等奖HD323071 黑龙江 东北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同镇异村的新农村建设:差距、原因调查研究 三等奖HD334035 安徽 安徽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三等奖HD334081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居民科学意识的变化——基于芜湖市市辖三县一区乡村居民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 三等奖HD342073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信仰空间再造的动力学 三等奖HD342074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内陆型”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社会支持为分析视角 三等奖HD344016 广东 中山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区为例 三等奖HD344104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的背离 三等奖HD345042 广西 广西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村环境卫生研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加文村为例 三等奖HD361091 陕西 西安工程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安旅游市场的游客需求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博物馆为例 三等奖HD364021 宁夏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施坚雅模式与西北民族地区集镇建设——宁夏西吉县的个案调查分析 三等奖HD365014 新疆 新疆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乌鲁木齐原大湾乡撤村建居后公共事业建设调查报告 三等奖ID211134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四川省旺苍县妇女权益保护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三等奖ID211136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试论小额信贷实施途径的法律体系构建 三等奖ID213111 河北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婚姻是一种特殊契约--从审视我国婚姻法第46条出发 三等奖ID221034 辽宁 大连海事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村规民约"的法律化设计 三等奖ID222062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安乐死的社会态度分析与其合法化 三等奖ID232015 江苏 南京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培育中产阶层,构建和谐社会——以南京市中产阶层成长的法律制度因素为例 三等奖ID241081 河南 郑州轻工业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郑州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及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三等奖ID244011 广东 中山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博客热点问题的法律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等奖ID250082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南朝律学研究 三等奖ID311141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民工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状况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ID331161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上海市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ID342061 湖北 华中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多元规制模式创新研究 三等奖ID343092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寻找失衡的正义——农民工劳动报酬权行使现状实证研究 三等奖ID350081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刑事法庭形式的理性 三等奖ID352013 贵州 贵州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湖南畏罪自杀索赔案”评析 ——以《保险法》第六十七条为中心 三等奖JD161112 陕西 西安外事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民办高校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实施 三等奖JD211081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新龙学校等为例 三等奖JD213051 河北 河北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 三等奖JD231101 上海 上海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大学生参加校外辅导培训现状调查研究——基于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JD232193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教育离他们有多远——南京市区3-6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等奖JD234101 安徽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三等奖JD237133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济南市长清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三等奖JD241111 河南 河南中医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河南省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研究 三等奖JD241132 河南 南阳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论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包模式及其依据模型的构建 三等奖JD242021 湖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新荣辱观”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实证调查报告 三等奖JD242092 湖北 湖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JD242125 湖北 武汉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于武汉市大学生报考国家职业资格证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JD244103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三等奖JD251043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我国财经类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优化方案探讨 三等奖JD253051 云南 云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昆明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 三等奖JD261065 陕西 西北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部农村孩子免除学杂费前后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比研究—以陕西商洛为例 三等奖JD262022 甘肃 西北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北民族大学在校本科生课余时间安排状况分析——性别、东西部、出生地类型专项分析 三等奖JD312091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动态文本最优化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 三等奖JD331211 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上海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JD334061 安徽 安徽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民职业培训情况分析与强化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舒城县农户调查分析 三等奖JD351102 四川 四川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研究 三等奖JD361025 陕西 长安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关注大学生就业 促进全社会和谐----陕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三等奖JD362062 甘肃 西北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北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调查研究 三等奖KD211045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奥运应急物流保障系统的构建及可靠性分析 三等奖KD214051 山西 山西农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就以色列农业发展论我国黄土高原的农业现代化 三等奖KD233015 浙江 浙江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浙江大学作为创新源同杭州软件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 三等奖KD236013 江西 南昌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网络民意与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 三等奖KD237013 山东 山东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调查分析——以福建宁德市电机电器制造业为例 三等奖KD241046 河南 河南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点击诚信——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状况调查研究 三等奖KD242042 湖北 武汉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的原理及促进途径分析 三等奖KD242075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农村医疗卫生系统“困局”的根源、现状及对策——基于武汉汪集和黄冈花桥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KD242083 湖北 中南民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多指标体系的民族关系监测评价机制研究 三等奖KD244053 广东 深圳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集成创新的机理与实践研究——基于深圳软件产业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KD252012 贵州 贵州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贵州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SWOT分析 三等奖KD254012 西藏 西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要素贡献分析 三等奖KD312064 天津 天津理工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研究 三等奖KD314071 山西 山西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企业间网络能力:核心能力理论的扩展 三等奖KD315013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内蒙古自治区组织成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KD321172 辽宁 东北财经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新组织、新农村、新经济——大连普兰店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KD337181 山东 山东经济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创新型国家构建中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三等奖KD345032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基于资源与人地关系耦合的桂西地区地质遗产保护开发研究 三等奖KD362071 甘肃 兰州商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公司治理:思想演变、模式比较及路径选择 三等奖KD461054 陕西 西北工业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设施规划调查报告 三等奖

第一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概述“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意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事宜 本章小结第二章“挑战杯”竞赛团队管理“挑战杯”竞赛团队概况“挑战杯”竞赛团队领导力“挑战杯”竞赛团队的目标管理“挑战杯”竞赛团队的激励管理 本章小结第三章“挑战杯”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写作指南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论文的选题 论文的写作设计论文的具体写作论文的提升本章小结第四章“挑战杯”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写作指南 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的种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的选题作品申报书的填写本章小结第五章“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南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写作指南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写作指南本章小结第六章“挑战杯”作品展示与答辩技巧指南“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答辩环节评审标准展示方案的制定展示人员的培训作品展示的行动计划展示人员的答辩技巧现场答辩案例本章小结第七章如何孵化“挑战杯”参赛作品——以华南理工大学“百步梯”攀登计划为例华南理工大学与“挑战杯”竞赛“百步梯”攀登计划激励华工学子勇攀高峰“百步梯”攀登计划的组织与实施攀登者的经验与感悟结语:攀登仍在继续附录一华南理工大学“百步梯”攀登计划附录二华南理工大学关于实施“学生研究计划”的决定附录三关于印发《华南理工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附录四华南理工大学关于选拔作品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的管理办法

你问的是大挑吧,下面是第十一届全国大挑的选题指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引导参赛作品能够更好地突出时代主题,关注人民需要,研究回答我国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这份参考题总目。这个总目,供同学们选题、构思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灵活掌握,分解细化。总的要求是:鼓励参赛同学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建设性的态度,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经验,独立思考,以小见大,创新认识,开阔视野,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经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 一、哲学类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5、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二、经济类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6、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调查研究7、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研究8、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9、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10、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11、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13、货币、保险和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15、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与完善调查研究16、民间投资问题研究17、民营企业中业主和雇员关系问题的案例研究18、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典型调查19、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典型调查20、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 2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23、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25、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的研究26、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28、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29、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调查30、名牌战略案例研究 三、法律类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宪政问题研究2、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3、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和法律保障研究4、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5、知识产权法问题研究6、婚姻法实施中的问题调查研究7、未成年人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9、刑事法律问题完善研究10、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完善研究11、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调查研究12、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研究13、公益诉讼问题研究14、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15、我国行政法治实践的调查研究1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17、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和实践 四、社会学类1、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3、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4、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分析5、社会信任问题调查研究6、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7、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8、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9、我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10、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11、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典型调查12、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13、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14、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15、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16、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7、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18、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19、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20、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典型调查21、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2、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3、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24.、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25、代际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 五、教育类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2、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调查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调查研究4、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5、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6、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调查7、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8、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9、加强和改革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10、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1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中小学教育1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13、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困境问题调查研究14、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15、中外学校间学生交流活动的调查研究 六、管理类1、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的调查2、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3、新型科技企业的定位和管理调查研究4、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5、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6、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的调查研究7、我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发展的调查分析8、我国民营企业破产、倒闭和再创业问题调查9、企业在创新中崛起和发展的典型调查10、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1、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与状况的调查研究12、医疗与药品的监管体制、机制和现状的调查13、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的调查研究14、新世纪我国商会(企业家协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15、影响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与分析16、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转型和行政改革典型调查17、反腐倡廉的典型调查18、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研究19、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个案研究20、市政管理机构建设和体制改革调查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