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学中生活化材料的应用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美术教学中生活化材料的应用,一起来看看吧。
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和幼儿的力量来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摘要: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随处丢弃的废旧物品,其实很多被大家丢弃的一无是处的物品可以经过我们的想象,再创造,让这些物品变得美丽起来,这样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过度污染。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再创造,不仅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
生活化材料;美术表现力;创造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景,是关注、唤醒、激励、鼓舞的一种艺术教学形式。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就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角色,创设场景,以激起孩子对学习的热情,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出孩子们的艺术潜能,促使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去主动求索。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呢?
一、选择本土化生活材料,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
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通过这一点,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只要善于发现,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化的材料,构建以本地特色为支架的美术活动主题,让幼儿在材料、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开发,创设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我们吴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资源相当的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而我们吴江的丝绸工艺历史悠久。养蚕———抽丝———在做成丝绵被、织成真丝布料,然后可以把这一些布料做成不同的物品:衣服、围巾、被套等。
为了挖掘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可以开展以“美丽的丝绸”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图片观察以及让孩子的家长带领孩子实地去参观“吴江盛泽的先蚕祠”,让幼儿了解丝绸中的丝是怎么来的。通过现场的实地观察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丝绸的制作过程等。
然后可以带孩子们去参观孩子们各种丝绸工艺品的展览,积累他们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当我们组织主题活动《美丽的丝绸》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中孩子们大胆想象,思路开阔。吴江的特色小吃也很丰富。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材料:如:海绵、泡沫、硬纸板等这些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带领孩子制作袜底酥、状元蹄、退思饼等。这一系列本地特色活动既让幼儿“走近”了民间传统艺术,接受了吴江特有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激发了爱家乡的情感,又培养了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挖掘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创新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和幼儿的力量来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子、碎布条、毛线等,从中引导孩子从身边的角角落落里、废旧物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
如活动《可爱的我》中,我们可以在导入部分带领幼儿在收集箱里找一找可以利用的拼贴画材料,像废纸、丢弃的塑料瓶盖、环形针、纽扣等等。立刻孩子们就感到了好奇,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想看看老师会做些什么。接下来教师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等方法做成一幅幅自己的头像。这时候孩子们看到以后就欢呼雀跃。原来那些零乱的、不起眼的、甚至是被我们丢弃的东西也能变成美丽的画,从而启发幼儿发现、体验身边平时忽略的美。
我们在幼儿园的活动室中开辟了“美工区”,为孩子的美术活动提供活动的空间。平时我们发动孩子家长一起来收集生活中各种常见物品,如盒子、毛线、泡沫、塑料瓶等废旧物品,各种种子、树叶、石头等自然物,为美术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库。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引导孩子与同伴自主选择各种材料,进行各具特色的创意制作。
三、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1.充分考虑操作材料的新颖性,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操作材料的新颖性对幼儿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意图往往通过材料呈现出来。“妈妈的发型”这个活动,如果改用绘画活动中一成不变的操作材料———纸张来让孩子完成作品,可能会使活动本身失去神秘感,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我们收集来的浴帽、毛线等来让孩子设计妈妈的发型。
2.充分考虑操作材料的情感性,促使幼儿对活动充满期盼在“亲亲我家”主题活动中,毛线是每个孩子自己家里的,材料本身充满“亲和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一双双小手,将毛线华丽地变身为妈妈的头发、爸爸的胡须。这样对幼儿而言,既亲切,又贴近时代生活。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习,情绪愉悦,情商提高,能力提升,因而对孩子的全方面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充分考虑操作材料的探索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老师指导孩子在纸上进行毛线粘贴画创作。这样,不但让孩子们感受了材料的丰富与多样性,还极大地增加孩子的探索欲望,满足了孩子爱挑战的心理特点———这次老师让用毛线作画,下次会用什么呢?是不是会考虑用橡皮泥或者小纸条呢?操作材料的探索性会让孩子产生许许多多思考及联想,会给以后的美术活动开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这些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泼、形象,有趣、生动,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总之,开展生活化的美术活动,让生性好奇、好动、好创造的孩子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通过身体接触来感受物体的性质、特点,积极主动地收集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创造环境。
【摘 要】
在现代教育事业的大趋势下,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培养人的基础审美能力,还对幼儿以后一生的教育都存在着巨大的影响。以生活化材料为素材的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还可以激发美术学习兴趣、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锻炼幼儿的创新能力。亲切的大自然、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废品”都可以成为生活化的美术素材。鉴于此,本文介绍以下几点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活化材料;美术教育;幼儿美术;应用
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在课堂上画一幅画、制作一些手工作品,它更测重的是要求对幼儿的审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幼儿美术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来教授幼儿的美术活动学习,以对幼儿的全方位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教育材料的生活化,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体会美、发现美、进而自身动手去创造美[1]。在教学中利用生活的自然食物、大自然的自然材料、生活的废旧材料等作为美术活动课的材料,以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
一、选择生活化主题,激发幼儿美术活动兴趣
从小朋友的实际生活出发,尽量的选择举办一些与小朋友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一定新奇的美术活动,以激发小朋友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表现新的认识、积累新的经验和感受。如举办美术活动:好吃的蔬菜。可以组织小朋友们亲自去菜市场体验买菜,这样可以让他们直观的认识到平时所吃的蔬菜,还可以亲自看到很多蔬菜的形状特征、颜色等,这样可以加深小朋友对蔬菜的印象。在课堂上我们可设计绘画活动:菜园舞会。以小朋友在前期的买菜活动中对蔬菜的基本印象作为知识基础,鼓励小朋友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各种各样常见的蔬菜画上它们的五官及四肢,让蔬菜富有了生命力,让它们作为蔬菜朋友。这些生动可爱的蔬菜形象打动着每一个幼儿稚嫩的心灵,不仅可以让小朋友更加喜爱这些蔬菜,更可以激发小朋友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走进大自然,唤起幼儿创作热情
幼儿们的美术学习活动、美术创造的中介、美术创造的桥梁以及美术老师教育的重要工具都是美术材料,生活化的美术材料会更容易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大自然的,而大自然是一个拥有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美术创业提供天然的生活化美术素材,例如:干枯的树枝、尖果的外壳、河边的鹅卵石、金黄的稻草等等,孩子们对这些随手可得的生活材料是既熟悉又新奇,主要是它们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容易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欲望。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幼儿来组织不同的美术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美术知识,为以后的想象奠定基础,为以后的创造提供依据。比如:在《春》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和小朋友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树枝及尖果外壳、鹅卵石,利用这些收集而来的生活化材料,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美术活动。当小朋友收集到各种尖果外壳的时候,我就有意的引导他们去联想到春天一些美丽漂亮的植物,再组织小朋友进行“果壳拼拼拼”的活动,引导他们根据自己收集到的尖果外壳、鹅卵石的形状及颜色,来制作创意的粘贴画,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资源共享”,各发异想,进行自己独特的创作,如:树杆可以作为太阳花的茎,开心果的壳可以作为太阳花的花瓣,小石子可以作为太阳花的花蕊;有的也可以将开心果的壳粘成梅花的样子固定在弯曲的树枝上………平常家长也可以帮忙收集一些生活化的材料,为小朋友的美术活动做准备,这样小朋友不仅可以相互合作,更能够看到一些平常的东西在自己的手中变成美丽漂亮的植物,从而更加有创作热情。
三、变废为宝,发展幼儿创新能力
将日常生活中废旧的生活材料变成美术材料,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更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2]。利用生活废料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使幼儿通过自身的创作体验,更直接的感觉到生活废旧材料二次利用的快乐,可在无形当中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可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常见的废旧材料,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一类材料可以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幼儿可以探索废旧物料的特征、形状等,对其进行二次利用。比如:废弃的饮料瓶子、鞋盒等,都可以作为下次美术活动的备用材料,将这一类的材料集中收集起来,让小朋友自发的进行思考、想象、及讨论创作。小朋友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采纳他们中的一些“小点子”运用到幼儿园区域的布置当中。也可以将他们制作出来的作品,拿到街上去赠给老人及各家长。这样的“变废为宝”可以不断的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生活化材料是幼儿美术活动的主要材料,在当下,我国对幼儿的美术教育的重视度还不够,幼儿美术老师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幼儿美术老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幼儿教育机构与教师在观念上都应让幼儿美术教育更贴近于生活,素材来自于生活,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创作热情、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鲜艳.探索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有趣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7):256.
[2]沈静忆.幼儿园民间美术活动中生活化材料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7(103):184-184.
摘要:
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也逐渐将“节能环保”等理念融入到教学理念中,利用生活化材料来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强化节约、环保知识的渗透,促进幼儿美术创作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基于此,文章探讨了生活化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关键词:
幼儿美术;生活化;材料;教育
在国内的幼儿教育大纲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对加强生活材料的应用,完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丰富幼儿美术活动,探索具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给予了明确指出。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其发现美术创作源泉,广泛收集和利用废旧物品来培养幼儿的艺术作品制作灵感,并针对幼儿的天性特点,鼓励幼儿积极进行美术创作,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1.传统幼儿美术活动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教学中,对于幼儿美术的教学通常是让学生准备纸与笔,然后教师将自己具有一定美术感觉的图画在黑板上描绘下来,学生照着老师的作品来进行作画,并形成自己的绘画模式。这种依瓢画葫芦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十分单一,幼儿的美术创作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在长时间的`教学后,学生逐渐变得十分古板,学习兴趣也逐渐淡化,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将老师的作品完美的“抄袭”下来而自暴自弃,放弃学习美术[1]。那么,为了幼儿美术活动的健康开展,提高幼儿美术活动的趣味性,多元化以及将生活化材料有效应用于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教学方式逐渐被广大教学研究者所认可,也引起了幼儿教师的深入关注。
2.挖掘生活中的美术材料
从大自然中寻找美术材料
充分的材料是幼儿美术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基础,那么,引领幼儿走进自然,发现自然中的美术材料,丰富幼儿的创作素材是一个十分可取的方法。在春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每天的小草、花、叶的形状来丰富自己的创作;秋天时可以应用各种果实和动物来装点美术作品;冬天有白雪等。总之,充分挖掘大自然中可用的不同材料,使得学生的美术创作素材越来越丰富。
广泛应用生活废品
对生活废品的循环利用本就是爱护环境,节约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广泛应用生活废品更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其动手能力与创作能力。老师可以创造“美术室”,让幼儿可以在这个空间里面存放和展示自己喜欢的生活废品和美术作品[2]。例如,老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收集一些饮料瓶子、包装盒、包装袋、糖纸以及其他材料,将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美术格式摆放在“美术室”中,当开展美术活动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废旧物品进行创作,还可以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制作其他精美的作品,例如在给瓶子设计自己喜欢的包装纸;在鸡蛋壳上作画;制作纸人、布娃娃等,再将这些成品进行展示,提高幼儿的创造积极性。此外,一些具有一定形状的纸盒还可以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力,扩展幼儿的美术思维。
3.积极培养幼儿大胆创作和创造思维
为学生提供丰富、开放的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
通过设立幼儿美术作品创作室,将多种类型的创作工具和材料存在在创作室内,且不断收集和积累一些新的材料,提高幼儿创作和美术活动的自由度,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自由创作。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需要以幼儿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且不要将自己的思想与意识强加给幼儿,在幼儿创作过程中,鼓励他们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尽可能提高作品的新颖性[3]。这种自由自在的创作形式,不仅对幼儿的美术创作思维的开放性培养具有很大的益处,还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美术活动的结果也会常常充满惊喜。
建设和谐、轻松的创作氛围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十分单一,但是好奇心很强,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友好关系是建设和谐、轻松的创作氛围的重要措施。在开展美术活动以及平时,教师应积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环境的幼儿之间进行探讨和交流。另外,幼儿通常比较好动,难以长久地呆在一个小空间里面,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到教室外寻找灵感,鼓励他们积极讨论,集思广益,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作品[4]。在幼儿需要老师的帮助时,教师尽量采取引导的方式,且控制好引导方式,及时撤退,让幼儿具有更多的个人想象与思考空间。
主题作品的创作及展示
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美术主题作品的创作活动,设定一个专门的美术主题,让幼儿根据主题来寻找和应用美术材料与创作工具,使得幼儿能形成自己的美术创作模式,开发智力[5]。在创作完成后,可以开展作品展示活动,邀请幼儿家长的参与,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其中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意义,给予他们一些语言鼓励或物质奖励,提高其创作的积极性与成就感。
组织美术作品创意比赛
可以以学校或者班级为单位,组织美术作品创意比赛,而主题则围绕生活化材料的运用来命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举多得。
4.结束语
在现代的幼儿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思维模式与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经过长期的实践证实,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用生活材料是一种十分正确的方法,使得传统形式的美术活动的“单一思维模式”逐渐被颠覆,幼儿的天性与自己独特的创作思维模式得到不断地培养和发展。另外,生活材料的应用,使得幼儿的环保节约意识加强,美术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均得到提高,使得一些性格较为孤僻的幼儿得到更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纪艺钦.幼儿美术活动中生活化材料的运用分析[J/OL].学周刊,2017,(16):221-222.
[2]詹艳红.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7,(04):10.
[3]季海萍.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09):13.
[4]任华.浅谈幼儿美术教学中生活化材料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3):55.
[5]凌国青.幼儿美术活动中生活化材料运用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1):126.
摘要: 幼儿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的.幼儿的游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和游戏环境有关, 也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程度和游戏中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我园在创设游戏环境时, 因地制宜地利用农村的本土资源, 为幼儿创设有特色的环境, 优化游戏品质, 传承地方文化.
关键词: 本土资源; 幼儿园; 游戏环境;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各类幼儿园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依据教育目标,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要创设有质量的游戏环境, 而我园在创设环境时, 更是考虑到园本文化特色, 将本土资源加入其中, 引导幼儿感受传统元素的美感.
一、本土资源对园校环境的映射
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创设愉悦轻松的环境可以让幼儿感到舒适, 更能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 提高游戏的质量.不管是校园走廊环境创设, 还是班级室内游戏区域, 都要让幼儿感到轻松和谐.为幼儿提供他们熟悉的事物, 能让幼儿愿意亲近, 所以在创设环境时, 教师要考虑到将本土资源加入进去.千灯是先贤顾炎武的故乡、昆曲的发源地, 而我园旁边更是有一大片田野, 有极为丰富的本土自然资源, 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为创设环境时带来了很多灵感.我园将每个年级组定一个主题, 充分利用草绳、蒲团、扇子等自然材料, 以师生合作、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收集, 然后教师通过灵活地组合拼贴, 为幼儿创设多样的游戏环境.除了环境以外, 教师们有将装鸡蛋的盒子装饰在主题墙上的, 有将竹编的垫子放到自然角的, 有将本土材料带进教学活动的等等.我们将自然风光也融入到游戏环境中, 根据季节的变化, 制定不同的活动让幼儿走进自然, 接触自然.春天, 我们请幼儿观察春天的小草、树上的枝芽;夏天, 我们和幼儿一起观察种植区的农作物生长情况, 记录农作物的成长过程;秋天, 请家长带幼儿去捡落叶, 感受季节给植物带来的变化;冬天, 我们和幼儿一起观察早晨霜在小草上的样子, 从各个层面感受季节的变化.
二、本土资源在角色游戏中的利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对幼儿的成长来说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幼儿教育是在各类具有成长意义的游戏过程中完成的.对幼儿有吸引力的便是丰富多彩的游戏.教师在设计游戏时, 要考虑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育, 通过感知动作、学习观察、促进记忆、活跃思维、激发想象.角色游戏在幼儿园比较受欢迎, 因此常换常新的游戏环境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上学期, 根据教研室的要求, 大班进行了清货架的游戏模式, 由幼儿自由拼摆货架, 并自己决定今天游戏开什么店.因此在创设环境时, 我们考虑了很多种方案, 虽然放手让幼儿更加自主, 但是不能放任幼儿无规则地游戏.最后通过商量研讨, 我们将两条走廊都规划成六个店, 不再由原先的架子隔开, 其中一条走廊利用麻绳编织成渔网挂在墙上, 请幼儿装饰蒲扇、麻袋、木桩、竹匾、蒲团等, 然后贴在每个店后, 通过不同的背景来区分店的范围;另一条走廊我们制作了六个不同的屋檐来区别.这样既不限制幼儿自主游戏, 也能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游戏的场所.
小班、中班的走廊角色游戏注重更多的是幼儿的参与性.小班利用扁担和幼儿一起制作环境, 在不同的游戏店中提供不同的材料, 竹编、草编等材料都比较受幼儿的欢迎.相较于大班的材料, 小中班的都比较低结构, 不需要很复杂的操作, 幼儿通过两两间的合作也能完成, 这样的操作材料能在游戏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本土资源在室内区域游戏中的利用
在创设室内游戏区域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 投放适合幼儿的材料.如小班在创设环境时, 考虑到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 比较喜欢新鲜事物, 专注的时间也比较短.于是, 小班在区域中投放不织布、鞋带、硬纸板、草编席子等.用硬纸板制作成鞋子的模板, 戳几个洞, 请幼儿练习穿鞋带;将不织布剪裁两片相同的形状, 幼儿利用鞋带将两片穿在一起, 可以制作成不同形状、不同的颜色的包包.
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在美工区中, 给幼儿提供教师用鞋盒制作的一个基础底座, 各种颜色的毛线, 幼儿将毛线有规律地一圈一圈围绕, 可以编织成一条围巾, 这样的游戏既能锻炼幼儿的小肌肉, 还能激发幼儿的空间想象力.有些女孩子喜欢编辫子, 教师可以将地垫剪成脸的形状, 再提供粗一点的麻绳, 请幼儿给小宝宝编辫子, 这个游戏比较受女孩子的欢迎.
大班的动手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们通过小班、中班的练习, 已经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大班的美工区中, 我们给幼儿提供不同颜色、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豆子, 请幼儿进行种子拼贴, 不仅能锻炼幼儿的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 也能观察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能让教师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活动.
四、本土资源在户外区域活动中的利用
户外区域活动空间比较大,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干扰也比较少, 很受幼儿的喜欢.心理安全和自由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个性, 激发幼儿在游戏主动探索的欲望.我园结合本园的特色, 从实际出发, 创设了富有乡土特色的户外区域活动.如竹凳区的架子和梯子都是竹子制成的;探索区是将竹梯架在树上, 幼儿可以观察树上的鸟窝, 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鲜事物;沙水区有筛子, 幼儿能通过筛子不同大小的漏缝来观察沙子的粗细;还有树屋、跨跳区等等.在每个区域投放材料时, 我们充分考虑到本土资源的利用, 沙、竹竿、稻草、竹梯等, 都是幼儿比较熟悉的, 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发出不同的玩法, 教师可以放手让幼儿去玩.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具象、生动的内容, 在幼儿与材料的接触中, 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观察, 而且是持续性的, 教师在这过程中, 只需要做幼儿的支持者.
合理利用本土资源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 还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有效发展.在这方面, 我们认识挖掘的还只是冰山一角, 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 相信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优化创设, 激发幼儿的游戏欲望, 满足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成长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花云.利用家乡本土资源, 促进幼儿园游戏的开展[J].东方宝宝 (保育与教育) , 2012 (1) .
《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探讨》
摘要:经过研究和探索,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感受、体验和情趣,越来越注重生活化、人文化;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不再是照葫芦画瓢,不再是只注重技能技巧,美术活动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自主活动,活动往往是孩子的一些创意,是孩子“情”与“趣”的体验,更是孩子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63-02
一、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
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实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中的相关要求,幼儿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体验获得良好情绪情感的激发。由此,我们必须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它是定位于儿童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同时还要突出以幼儿为中心的整体定性。教师要正确认识技能训练与自由创造,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教育者要厘清儿童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有效地将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幼儿管理中,可以帮助幼儿健康茁壮成长,因此,学校、家长和教师应该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美术活动可以为幼儿的感知能力、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因此,幼儿园美术活动应设立如下目标:第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快感,增加对美术活动的认同感和依赖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第二,引导幼儿主动与伙伴分享美术活动体验,并把美术活动作为情感宣泄的工具,进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第三,引导幼儿按照自己对美感的认知来进行美术创作,以独到的眼光和独特思维方式审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具体实践探索
1.创设审美环境。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趣味性较强的审美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在无形之中对幼儿产生影响。对幼儿园的审美环境进行创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主题活动定期展示有特色的艺术作品。例如本月我们班的主题活动是“伞花朵朵开”,其中有个环节就是《彩绘伞面》,让幼儿在伞面上面进行绘画和创作,用广告颜料让幼儿在伞上进行绘画,出示多把已经绘画完成的伞,请幼儿来欣赏这些伞,让幼儿观察这些伞面构图的特点,启发幼儿商量讨论:我们要如何共同制作彩绘伞?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人多伞少的问题?几个人一起合作,怎样才能让伞的画面一致漂亮呢?每组幼儿商量出一个“工作计划”:伞面什么地方要画什么?谁负责画那个部分?画什么内容?如:语言组的幼儿商量着画海底世界,6个伞面,正好一人画一个面,他们商量着要画一个大大的鲨鱼,有尖尖的牙齿这样需要画两个伞面,就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其他四个小朋友就画小鱼和水母,还有珊瑚和水草。综合区的幼儿拿到了一把蓝色底的雨伞,他们就商量画白云、小鸟,还有很多彩色的气球。(2)随处展示孩子的作品。班上每周有两节美术课和两次区域活动,在我班的走廊、美工区到处悬挂张贴孩子的作品,孩子们欣赏着同伴的作品,感受稚拙的画法、夸张的形象、浓烈的色彩和大胆的想象,不断地产生共鸣,激发新的创作激情。如:在我们班主题活动《最棒的我》中有节美工活动《表情变变变》,通过这节课我延伸到了区域活动《人物头像粘贴》,利用废旧的纸盒和各种彩色纸来进行人物头像的粘贴。我们班的郭承泽小朋友就把眉毛剪得又粗又直,眼睛一边是方形,一边是同心圆圈。鼻子是用纸盒的边角剪成的一个三角形,很有立体感。嘴吧贴成一个正方形,还有很多牙齿。我看到后马上问泽泽你做的这个表情是什么啊?泽泽说我做的是一个会修理汽车的机器人。当其他幼儿看到后,也马上说教师我做的也是个机器人,他可以帮妈妈干活的!其他活动区域的幼儿看到后,马上跑过来问,这是什么啊?郭承泽很骄傲地说这是我做的会修机器的机器人,其他小朋友马上也获得了类似的灵感!还有面墙展示了幼儿的绘画作品,每次幼儿完成作品后,我们都会让幼儿把作品展示到自己的画袋里面,幼儿就会一起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记得有节课是画出四季常青的树,旭升小朋友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画的树是一棵圣诞树,上面挂了很多的彩灯,树下放了很多的礼物,天空还下了雪。国贤小朋友看到后说我也画了很多的雪花,我画的是冬天的树。这时忆宣小朋友说我也要加上雪花,我过年回爷爷家就可以看到雪了。(3)经常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艺术想象。孩子天生是个音乐爱好者。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岁的孩子,只要听到优美欢快的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面露喜色,或摇头晃脑,或载歌载舞。音乐和美术是分不开的,一个是听觉艺术,一个是视觉艺术,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经常听音乐也能丰富孩子的艺术想象。如:中班《线的训练》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用流动的线来作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拓宽儿童的思路。通过音乐可以从另一侧面进一步消除幼儿对绘画的紧张感。活动重点:线条的变化。活动难点:线条的粗细、疏密的变化和组织。活动过程:玩彩带,让幼儿观察彩带舞动的变化,让幼儿对线有初步的认识。欣赏红绸舞、体操、棒操、圆环操等与线条相关的舞蹈。边放音乐边用语言描述,启发儿童回忆生活中常见的线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线条画。如浪花(弧线)、流水(波浪线)、雨水(竖线、斜线)、折线(山峰、峡谷)、花朵(同心螺旋线)、毛毛虫(螺旋线)等。边描述过程,边在黑板上记录这些线条。
2.选择有情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课题的选择符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只要是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的东西,都是孩子喜欢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可以说是有情趣的。有种材料叫毛根,它在幼儿的手中能变化成不同的造型,这让我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就创设了一节美术课《千奇百态的人》。在上这节手工课之前,我先带幼儿参观了幼儿园的运动标志墙,让幼儿观察这些运动造型是什么运动的动作,并让幼儿来描述和示范这个动作。在幼儿描述动作的过程中,我随手拿几条毛根扭起来,不一会儿幼儿的动作就展示出来了,教室里一下子就沸腾了,幼儿开始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出了许多千奇百态的动作,人人都说“老师做我,做我”,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教孩子们扭毛根:请每个小朋友拿两根颜色相同的毛根,两根毛根对齐,从毛根的中间位置开始,相互缠绕,做手和脚,这样小人的身体就做好了。再用一根毛根在我们手指上缠绕几圈做小人的头,预留一定的长度用来和身体部位相固定。这样一个小人就做好了。把小人做好后,就可让它们来做操、跳舞、运动了!孩子们可根据自己喜欢的造型随意扭动它们的手和脚,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就做好了!当幼儿开始动手操作的时候,有些幼儿显得有点困难,这个时候我就请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这些有幼儿,让他们互相交流。很快所有幼儿都能自己完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小人了。
3.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创意和情趣。在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以鼓励和正面评价为主,多角度挖掘作品中的亮点,减少对图画与实物的比对,力求神似,以相对宽松的标准客观地进行评价,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自身的创作天赋,并且在美术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幼儿团体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喜欢受到他人的表扬,并且会在赞扬与鼓励中再接再厉,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该在看到孩子的优点和正确做法时,及时予以表扬,并且提出对幼儿的期望。即使孩子犯错时,教师也应循循善诱,恳切地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做小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的氛围,降低教学难度,使孩子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事物内部规律。例如,“蝴蝶找朋友”、“和小企鹅抢答”、“编花篮”等,这些游戏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跃幼儿的思维,使师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教师应创新评价形式,总结有趣的、新鲜的评价方式,减少幼儿的听觉疲劳。例如,在幼儿园小班的手工活动中,利用小猴买元宵的小故事代替纯粹的泥工美术活动。小猴说:我喜欢买圆圆的、一样大的元宵,我用五角星来买元宵。在小猴五角星奖励的诱导下,孩子认真地搓“元宵”,最终都获得了小猴的五角星。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不仅增进了教师与幼儿的亲密程度,而且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总结:实践证明,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注重情趣性,能使孩子对美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愿望,孩子们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愉悦心情,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些活动还大大地拓展了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丰富了内容,给孩子新鲜感、神奇感,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了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孩子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孩子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凯波.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2008,(4).
[2]王辉.浅谈指导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美术实践活动[J].学术期刊,2006,(6).
[3]杨红.激发幼儿美术兴趣 陶冶幼儿审美情感[J].贵州教育,2010,(20).
[4]朱莉.开启创意的大门画出心中的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1,(07).
[5]张亚静.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6]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每一篇论文各有自己的内容、形式、特点和不足。根据论文的不同情况,答辩老师拟出提问的问题也就必然是干差万别的。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篇论文,不同的答辩老师所要提问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说,就某一篇论文来说,主答辩老师会提什么问题,是很难说得准,猜得到的。论文作者在准备答辩时,猜题是没有必要,也没有益处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答辩老师出题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学员没有必要准备了。主答辩老师一般是从检验真伪、探测能力、弥补不足三个方面提出三个问题。(1)检验真伪题,就是围绕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拟题提问。它的目的是要检查论文是否是学员自己写的。如果论文不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写成,只是抄袭他人的成果,或是由他人代笔之作,就难以回答出这类问题。(2)探测水平题,这是指与毕业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探测学员水平高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如何来提出问题的题目,主要是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基本原理等方面的问题。(3)弥补不足题,这是指围绕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对论文中论述不清楚、不详细、不周全、不确切以及相互矛盾之处拟题提问,请作者在答辩中补充阐述或提出解释。
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常见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扩展资料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
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毕业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论文答辩的时候问的问题都比较专业,而且肯定是围绕你的论文的内容和主题进行提问。所以在答辩之前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的论文内容。主要问题有以下这些:
1、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在答辩的时候,导师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当老师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千万不要慌,要有条不紊地将论文中的核心概念说出来。
2、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什么?这也是导师常问的问题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对自己的论文熟不熟悉,对自己论文中所用的研究方法了不了解。
3、其他问题
此外,以下这些问题也是导师比较常问的:
(1)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这个选题有什么意义?
(2)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都是怎么安排的?
(3)论文的核心概念主要体现在哪里?
(4)论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5)论文中的结论是否具有可行性
(6)论文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
(7)在研究本课题时,有没有发现不同的见解?
论文答辩一般会问的问题如下:
1、你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
A:选题问题可能涉及到你的研究兴趣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之前已经认真瞭解过,可以大胆的告诉导师,如果还没有确定研究方向,可以和老师说说你的选题来源以及之前搜集过的资料。
2、你的论文价值是什么?
A:论文价值问题一般考察你对于现实的关注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可以回答一些论文的现实意义,包括对目前研究的领域有什么帮助、提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法等等。
3、你的论文理论基础是什么?
A:理论基础考查的是专业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回答时要逻辑清晰,突出知识性和专业性,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阐述你的论文框架和论文内容,切不可用口语化语言。
4、你的文献综述是如何形成的?
A: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你的研究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阐明获取资料的管道,如知网、学术网站、图书馆等。
5、你的毕业论文进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A:一些专业在初试中可能不会重点考察研究方法问题,但是在研究实践中研究方法却是基础,所以基础研究方法还没掌握的同学可要好好补补课了,不然没有研究方法怎么做毕业论文的研究啊。
浅析幼儿园纸艺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
纸艺活动是一项非常好的教育项目,通过儿童在玩中学习,生活中学习,满足生活的需要,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幼儿园纸艺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之硕士论文范文。
摘要:幼儿纸艺活动课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就在本校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推广纸艺活动中发现纸艺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幼儿纸艺;创造性思维
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创新需要智慧的火花,这个火花产生途径是创造新思维,因而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新思维,多年来,我们在幼儿园教育中推行纸艺活动,通过对纸品的撕、剪、染、折、搓等纸艺探索活动,多角度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试以为文,求教于方家。
一、撕出思维的基础
思维不会凭空产生,创造性思维更如是,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纸艺活动的物质资源是各种不同的纸张,了解各种纸张的特质是纸艺活动的基本环节。我们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张,让孩子们了解各种纸张的特性,通过孩子对纸张的撕,孩子们既锻炼了体力,也籍此了解各种纸张的可撕性。下一步让孩子们观看各种不同的小动物或者花卉的照片,让孩子们认识这些概念表象,然后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小手,把白纸多余的部分撕掉,得到他们自己需要的小动物或者花卉的白纸轮廓。
老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简单的动物撕纸作品,让孩子们用蜡笔在白纸上描摹轮廓,然后再撕下来,得到一些简单的作品。进行一段时间后,安排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创作撕纸作品,老师对那些有创意的作品做适当的表扬固化,或者选择一些很有味道的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中,让其他孩子观摩和学习,孩子们就会觉得老师是鼓励他们创新的,而后就会形成正向反馈,孩子们就会向着老师指引的方向潜行。
二、剪出思维的梦想
剪纸是通过工具(剪刀或者刻刀),将纸品镂空,形成一些线条或者形状,组合成作品。剪纸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剪刀或者刻刀的使用,雕刻板的固定与放置,剪纸或者刻纸中的安全等等,对老师和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虽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但也是一种创新的技能和机会,不仅仅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也是一种创新的.创作方式。
幼儿园的孩子也不要求能够剪出大师级别的作品,但是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图案剪纸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同时也让他们欣赏一些大师的剪纸作品,介绍一些剪纸方面功成名就的大师,开启一扇窗,让他们可以从这里管窥剪纸的美妙,播下一粒种子,让孩子们明白还可以通过剪纸成为大师,实现人生的价值。中国梦是集体的梦想,这梦想由许多细小的梦想组成,这些细小梦想的实现,才能实现大的中国梦。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植入剪纸大师的梦想,或许有一天,这些孩子中真的就会有大师出现,谁知道呢?
三、染出思维的创造
剪纸和撕纸的作品如果是白色纸,那只是徒有其型,加上点颜色会更加完美。目前市面上也能够买到各种颜色的卡纸,如果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各种色彩的纸或者在已经成型的作品中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岂不美哉。
染纸是一种简单、有趣的美术形式之一,可以适合多种纸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探究。无论是染液的调配,色彩的融合,还是折、叠、扎、涂等各种上色方式都会让孩子们着迷。变化多端的图案,不同深浅的色调,不同配比的色彩,可以大大地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创造力。
四、折出思维的整合
折纸是一种用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源于中国,发展与于日本。已有2000历史,是快乐的源泉、艺术的享受,也是智力开发的工具。目前发展成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极佳的消遣方式。有单独的折叠方式也有组合的折叠方式,有平面的形状折叠也有立体的空间立体折叠。
孩子们在教师示范下折叠一个立体图形后,自己模仿折叠,遇到不会的地方老师稍微加以指导,孩子们就会折叠成型,如果原料丰富,孩子们就会重复折叠下去,直到自己独立叠会为止,重复率非常高。孩子回到家里,也会向家长或者兄弟姐妹展示他们的作品,或者教别的小朋友折叠,在这种教别人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
教师也不会满足于折纸后的静态展示,还可以折叠一些飞行器,然后孩子们用这些飞行器进行比赛,可以比飞的远,也可以比落得慢,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学,乐中学,赛中学。折纸活动不仅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之一,也是孩子们思维整合的必要过程,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空间立体感,也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一些生活常识。
五、搓出思维的创新
纸艺活动除了常规,还可以有一些非主流的“玩”法,比如搓、捏、揉等。搓一个花梗,揉一个花瓣,等等都可以。如做一朵玫瑰花,花梗、叶子、花瓣等都要经过搓的处理过程,将撕剪好的半成品变成制作主题需要的东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成品可以带回家作为装饰用,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也非常欢迎,因为孩子们得到了锻炼,做出了成品,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学校完成了教学的任务,教师技能也得到提高,真是多赢的结局。
综上所述,纸艺活动是一项非常好的教育项目,通过儿童在玩中学习,生活中学习,满足生活的需要,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白红红. 幼儿创造力培养项目开发及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邵亚琴. 多样化方式培养幼儿对纸艺活动的兴趣[J]. 好家长,2015,47:187.
[3]黄立安. 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4]孟庆敏. 综合式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健康成长[D].山东师范大学,2004.
[5]陈瑛. 抓住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闪光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14,22:131.
[6]段海军,白红红,胡卫平. 幼儿创造力干预项目的国际发展动态与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2015,10:3-14.
【摘要】一张小小的纸片,可通过折、剪、撕等方式变化不同的花样产生新的作品,而这正是纸艺的魅力所在。为此,我们在深刻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在班内确定了以“如何有效开展纸艺活动”为特色的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纸艺活动;有效开展
纸艺活动在幼儿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纸艺课程只是作为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教学内容比较零散,教学模式不规范;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更多偏重技能与技巧,从而忽略幼儿的自主性以及兴趣、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怎样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纸艺活动,如何有效开展纸艺活动呢?
一、提供有趣的范例,采用赏识教育,激发幼儿兴趣
第一,设置美工区纸艺展览角,提供有趣的纸艺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用纸盘制作一只“小老虎”,用废旧纸杯制作一只“小兔子”,用废旧报纸编织制作“向日葵花”……老师将这些有趣的作品统一摆放在美工区的纸艺角里。当孩子们第二天来班级的时候,他们发现班级美工区新来的“小客人”。于是,他们被有趣的纸艺小动物和植物吸引了,“老师你看,这是用纸盘做的。”“好好玩,这是废旧报纸和卡纸装饰的。”……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模样,我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们说:“纸盘、纸杯、废旧报纸除了用来装饰小老虎、小兔子,小朋友开动脑筋,再动动小手,就会出现更多好玩的东西。”我用充满趣味的口气对他们说,孩子们也认真地听着。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能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只有当我们老师乐在其中,孩子自然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开始想跃跃欲试。
第二,采用赏识教育,有效地鼓励并及时表扬孩子,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是因为幼儿有这样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手工纸艺活动中,老师要对幼儿的作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在指导幼儿剪纸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幼儿真实表现自己的内在感受,对孩子的个性创作表示认同和鼓励。例如:“你剪的真不一样!”“你手真巧!”在我的表扬和鼓励过程中,幼儿对纸艺活动的兴趣逐渐提高。幼儿在纸艺活动中得到认可,因此他们在学到纸艺活动的技巧时也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喜欢纸艺活动。
二、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探究与体味
纸艺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操作活动。为保证纸艺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为幼儿在美工区创设了开放性的纸艺创作角,让幼儿自己大胆去想去做去尝试。例如,美工区增添了纸盘,李沐卉拿了一个大的一次性纸盘,做狮子的脸,先画了狮子的眼睛,又用卡纸贴了两只耳朵、一个大鼻子,接着开始做狮子的脚了。她拿起三角形卡纸在纸盘上对比着,左看看右看看,她手停在那里不敢动。我鼓励她大胆试一试。她贴上去后嘟着小嘴对我说:“老师,狮子腿肿了。我做不好。”我看了一下他们桌子上材料,就对李沐卉说:“你去找一找,哪些东西比较小点,能够做狮子的腿的?”她刚开始没找到,又东找西找翻了一会儿,发现了一个小卡纸条正好可以做狮子的腿。难题解决了,她又继续做了。不一会,李沐卉拿着她做的狮子给我看:“老师,我用小的卡纸条做狮子的腿,你看,这是我做好的狮子。”李沐卉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探索,通过自己的体味与理解,选择合适的卡纸条当狮子的腿从而解决了难题获取了成就感。教师还可提供多种纸质材料和辅助工具,让幼儿在纸艺活动中自主操作与探究,体味纸艺活动的魅力。
三、在制作过程中给予耐心的支持与引导
教师在幼儿纸艺制作过程中要给予耐心的支持与引导。例如,我刚开始启发美工区的孩子们自由探索操作折小鱼。“海洋里的这条鱼好孤单,有没有同伴和它一起做游戏?”“我们再来折一些鱼和它当好朋友吧!”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动手操作。孩子们刚开始对折小鱼很有耐心。当孩子们都认真地折时,郭语薇开始烦躁起来,她面对自己手中较为复杂的手工纸有些失去耐心。这时,她举起手中的手工纸对我说:“老师,你能过来帮我折吗?”我走过去,对她说:“语薇,想要自己折好的小鱼和海洋里的那条鱼成为好朋友吗?”她点点头。“那你就要自己完成,才有能折好。”说完,她高兴地点点自己折好的小鱼。”她一听皱起眉头,嘟着嘴不说话。我坐在她身边对她说:“语薇,老师坐在你边上看你完成怎样。”慢慢地,她大概折出了头绪。这时我再鼓励她说:“语薇,你真棒,都已经折得快差不多了,老师相信你一定头,继续折小鱼。“语薇也折好了。真棒!”她听了我的鼓励开心地继续折下一只小鱼。因此每当幼儿在纸艺制作过程中遇到困扰时,教师需要耐心鼓励与引导,让幼儿更乐意参与纸艺活动。
四、鼓励并激发幼儿创造的火花
为激发幼儿在纸艺活动中的创造火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打破陈规,以新奇的思维去探索,支持孩子们有不同的看法与想法。教师引导幼儿在纸艺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励幼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使纸艺作品富有新意。如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我们对孩子进行了民族特色的相关教育。在幼儿熟悉各民族娃娃传统服饰特征的基础上,幼儿运用撕贴、剪贴等方式来制作民族娃娃,再贴在黑色卡纸,完成一幅富有个人特色的纸艺作品。在想象和制作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纸艺活动中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了纸艺活动有效开展,也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成为纸艺活动的主人,在纸艺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多要学会尊重幼儿的自主与创新。
参考文献:
赵静静.探究纸艺活动形式与促进幼儿多元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
《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探讨》
摘要:经过研究和探索,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感受、体验和情趣,越来越注重生活化、人文化;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不再是照葫芦画瓢,不再是只注重技能技巧,美术活动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自主活动,活动往往是孩子的一些创意,是孩子“情”与“趣”的体验,更是孩子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63-02
一、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
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实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中的相关要求,幼儿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对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体验获得良好情绪情感的激发。由此,我们必须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它是定位于儿童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同时还要突出以幼儿为中心的整体定性。教师要正确认识技能训练与自由创造,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教育者要厘清儿童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重视儿童活动过程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有效地将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幼儿管理中,可以帮助幼儿健康茁壮成长,因此,学校、家长和教师应该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美术活动可以为幼儿的感知能力、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因此,幼儿园美术活动应设立如下目标:第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快感,增加对美术活动的认同感和依赖感,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第二,引导幼儿主动与伙伴分享美术活动体验,并把美术活动作为情感宣泄的工具,进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第三,引导幼儿按照自己对美感的认知来进行美术创作,以独到的眼光和独特思维方式审视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具体实践探索
1.创设审美环境。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趣味性较强的审美环境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能在无形之中对幼儿产生影响。对幼儿园的审美环境进行创设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主题活动定期展示有特色的艺术作品。例如本月我们班的主题活动是“伞花朵朵开”,其中有个环节就是《彩绘伞面》,让幼儿在伞面上面进行绘画和创作,用广告颜料让幼儿在伞上进行绘画,出示多把已经绘画完成的伞,请幼儿来欣赏这些伞,让幼儿观察这些伞面构图的特点,启发幼儿商量讨论:我们要如何共同制作彩绘伞?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人多伞少的问题?几个人一起合作,怎样才能让伞的画面一致漂亮呢?每组幼儿商量出一个“工作计划”:伞面什么地方要画什么?谁负责画那个部分?画什么内容?如:语言组的幼儿商量着画海底世界,6个伞面,正好一人画一个面,他们商量着要画一个大大的鲨鱼,有尖尖的牙齿这样需要画两个伞面,就需要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其他四个小朋友就画小鱼和水母,还有珊瑚和水草。综合区的幼儿拿到了一把蓝色底的雨伞,他们就商量画白云、小鸟,还有很多彩色的气球。(2)随处展示孩子的作品。班上每周有两节美术课和两次区域活动,在我班的走廊、美工区到处悬挂张贴孩子的作品,孩子们欣赏着同伴的作品,感受稚拙的画法、夸张的形象、浓烈的色彩和大胆的想象,不断地产生共鸣,激发新的创作激情。如:在我们班主题活动《最棒的我》中有节美工活动《表情变变变》,通过这节课我延伸到了区域活动《人物头像粘贴》,利用废旧的纸盒和各种彩色纸来进行人物头像的粘贴。我们班的郭承泽小朋友就把眉毛剪得又粗又直,眼睛一边是方形,一边是同心圆圈。鼻子是用纸盒的边角剪成的一个三角形,很有立体感。嘴吧贴成一个正方形,还有很多牙齿。我看到后马上问泽泽你做的这个表情是什么啊?泽泽说我做的是一个会修理汽车的机器人。当其他幼儿看到后,也马上说教师我做的也是个机器人,他可以帮妈妈干活的!其他活动区域的幼儿看到后,马上跑过来问,这是什么啊?郭承泽很骄傲地说这是我做的会修机器的机器人,其他小朋友马上也获得了类似的灵感!还有面墙展示了幼儿的绘画作品,每次幼儿完成作品后,我们都会让幼儿把作品展示到自己的画袋里面,幼儿就会一起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记得有节课是画出四季常青的树,旭升小朋友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画的树是一棵圣诞树,上面挂了很多的彩灯,树下放了很多的礼物,天空还下了雪。国贤小朋友看到后说我也画了很多的雪花,我画的是冬天的树。这时忆宣小朋友说我也要加上雪花,我过年回爷爷家就可以看到雪了。(3)经常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艺术想象。孩子天生是个音乐爱好者。无论是几个月还是几岁的孩子,只要听到优美欢快的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面露喜色,或摇头晃脑,或载歌载舞。音乐和美术是分不开的,一个是听觉艺术,一个是视觉艺术,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经常听音乐也能丰富孩子的艺术想象。如:中班《线的训练》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用流动的线来作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拓宽儿童的思路。通过音乐可以从另一侧面进一步消除幼儿对绘画的紧张感。活动重点:线条的变化。活动难点:线条的粗细、疏密的变化和组织。活动过程:玩彩带,让幼儿观察彩带舞动的变化,让幼儿对线有初步的认识。欣赏红绸舞、体操、棒操、圆环操等与线条相关的舞蹈。边放音乐边用语言描述,启发儿童回忆生活中常见的线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线条画。如浪花(弧线)、流水(波浪线)、雨水(竖线、斜线)、折线(山峰、峡谷)、花朵(同心螺旋线)、毛毛虫(螺旋线)等。边描述过程,边在黑板上记录这些线条。
2.选择有情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课题的选择符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只要是来自孩子的生活、经验的东西,都是孩子喜欢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可以说是有情趣的。有种材料叫毛根,它在幼儿的手中能变化成不同的造型,这让我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就创设了一节美术课《千奇百态的人》。在上这节手工课之前,我先带幼儿参观了幼儿园的运动标志墙,让幼儿观察这些运动造型是什么运动的动作,并让幼儿来描述和示范这个动作。在幼儿描述动作的过程中,我随手拿几条毛根扭起来,不一会儿幼儿的动作就展示出来了,教室里一下子就沸腾了,幼儿开始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出了许多千奇百态的动作,人人都说“老师做我,做我”,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教孩子们扭毛根:请每个小朋友拿两根颜色相同的毛根,两根毛根对齐,从毛根的中间位置开始,相互缠绕,做手和脚,这样小人的身体就做好了。再用一根毛根在我们手指上缠绕几圈做小人的头,预留一定的长度用来和身体部位相固定。这样一个小人就做好了。把小人做好后,就可让它们来做操、跳舞、运动了!孩子们可根据自己喜欢的造型随意扭动它们的手和脚,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就做好了!当幼儿开始动手操作的时候,有些幼儿显得有点困难,这个时候我就请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这些有幼儿,让他们互相交流。很快所有幼儿都能自己完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小人了。
3.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创意和情趣。在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该以鼓励和正面评价为主,多角度挖掘作品中的亮点,减少对图画与实物的比对,力求神似,以相对宽松的标准客观地进行评价,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自身的创作天赋,并且在美术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幼儿团体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喜欢受到他人的表扬,并且会在赞扬与鼓励中再接再厉,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该在看到孩子的优点和正确做法时,及时予以表扬,并且提出对幼儿的期望。即使孩子犯错时,教师也应循循善诱,恳切地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做小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的氛围,降低教学难度,使孩子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事物内部规律。例如,“蝴蝶找朋友”、“和小企鹅抢答”、“编花篮”等,这些游戏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活跃幼儿的思维,使师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探索科学知识的奥秘。教师应创新评价形式,总结有趣的、新鲜的评价方式,减少幼儿的听觉疲劳。例如,在幼儿园小班的手工活动中,利用小猴买元宵的小故事代替纯粹的泥工美术活动。小猴说:我喜欢买圆圆的、一样大的元宵,我用五角星来买元宵。在小猴五角星奖励的诱导下,孩子认真地搓“元宵”,最终都获得了小猴的五角星。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不仅增进了教师与幼儿的亲密程度,而且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总结:实践证明,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注重情趣性,能使孩子对美术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愿望,孩子们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愉悦心情,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些活动还大大地拓展了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丰富了内容,给孩子新鲜感、神奇感,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了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孩子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孩子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凯波.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2008,(4).
[2]王辉.浅谈指导学期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美术实践活动[J].学术期刊,2006,(6).
[3]杨红.激发幼儿美术兴趣 陶冶幼儿审美情感[J].贵州教育,2010,(20).
[4]朱莉.开启创意的大门画出心中的世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1,(07).
[5]张亚静.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6]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与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对美术教育改革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现状,研究一、当前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1)在教育目标方面,出现两个误区:其一,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便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其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没有本身的独立体系。殊不知美术教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是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又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习用美的眼光来把握世界。(2)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和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儿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幼儿园里、一个班级里,甚至在儿童作品展览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形象。固然,学龄前儿童从自我中心转化到以客体意识为主的过程中,概念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们也发现教师、家长在这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依靠学前儿童自身的能力和自发性发现是很难有“好”的作品出现的,为了“早出成果”,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临摹方式,用孩子的手,画出成人期望的画,不断地临摹,造成儿童思想僵化,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社会上充斥于市场的儿童图书、练习册、电视中的动画片又为儿童提供了绘画范例,于是,大量的儿童失去了他原有的稚拙天性,有些儿童画在成人的加工下,故作“天真”,仍然会令人感到失去了真正的童趣。(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在美术教育中,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作为标准模式,给儿童临摹学习,让其画出各种形状。教师是美术活动的中心,教师提供的形象是孩子们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和“感觉”。教师为了寻找大量的模式给孩子临摹,于是“简笔画”应运而生,它的影响几乎席卷全国,为灌输法大开方便大门。现在,关于“简笔画”的功过,还在热烈争辨之中。我们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观,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用简笔画提供的种种图式直接灌输给孩子,从表面上看,孩子的画面内容丰富。但是,孩子们学得被动了,画出来的画就模式化了,它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孩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造意识的摧毁。二、我们对学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结合我国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笔者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在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美术教育进行了全面革新,现概括如下:1、以培养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儿童的审美心理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审美感官,在遗传获得和以往实践中形成的原先的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作用,形成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融人新的艺术对象,丰富了原有的心理结构,或者在新旧信息相互比较、分析、综合中发生顺应作用,充实、改组和重构原有的心理机构,使之发生质的变化。审美心理结构以系统结构的方式内化,沉淀于人的心理构成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结构。美术实践使儿童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个性,只有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和审美环境才能使一个普通的人建构和发展较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变为审美和创造美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美术教育就是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1)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幼儿的审美感和特点:一是直觉性。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特征在于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在他们的心目中的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那个样子。二是整体性。幼儿对事物的感知是从笼统到分化。幼儿的视、知觉一开始把握的材料,是对事物整体的粗略的结构,先认识树,再进一步认识它是由树干、树枝、树叶构成的整体。三是同一性。幼儿常常拟人化地观看世界,把外部的一切都看成和自己一样具有生命力,认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物也一样能感受到。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器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例如:我们见到火光就会有温暖、热烈的感觉,见到月光,就会产生安静、温柔的感觉。儿童知觉能力比成人强,这是因为他们不受理性思维的干扰。再如,一个圆形,儿童会说:“这是太阳”、“这是扣子”,而成人可能会凝视它,注意它的弯曲弧度,非规则性等。由此,我们推论儿童与艺术家更有相似之处。他们表现的足根据他内心的流动的感受中获得的线条、形状和韵律。依据上述分析,在美术教育的内容设计上应更加重视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利用审美直觉,强化儿童对事物包含力的式样的感知。例如:我们组织的线条练习课题“小雨和大雨”,不仅仅要求儿童画出雨线,更重要的是体验下大雨时,黑压压的感觉。启发孩子们将这种不同力度的体验用或粗或细的线条、轻和重的色彩表现出来。(2)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在美术活动中,只有渗入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儿童画从自然表现步人艺术表现,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引发儿童灵感的动力。因为审美愉悦产生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在生命的体验过程中发生艺术活动,艺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要充满活力,带有适中程度的紧张以获得生命的动态平衡。利用主客体的对立、矛盾,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如“运动和静止、勇敢和懦弱、快乐和悲伤”等差异明显的矛盾,使幼儿在完全相反的精神状态下,出于无意识的冲动,唤起情感和美感。如课题“打针”,儿童都有亲身体验,打针时既要表现出勇敢地面对现实,又有止不住的疼痛,儿童在画面上表现的那种哭笑不得、惶恐的表情,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快乐与悲哀、胜利与失败、勇敢与懦弱等儿童内 IL,抗争引起强烈的美感体验。(3)发掘与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潜力儿童具有表现形象的潜在能力,由于他们年龄小,认识不完整,常常会毫不费力地把局部的不同特征不同属性的事物杂乱地融合在一起,组成新的、非现实的、怪异的现象。他们依靠直觉、瞬问的和真心地感觉表现事物,因而比成人更能接近意象隐喻。1岁半的孩子会把“小雨”和“面条”联系在一起。3岁的孩子能在无意的色彩涂鸦时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能在观察了煎蛋的全过程后,用成人意想不到的紫色、橙色、蓝色和深色的渐变,画出一幅奇妙而生动的作品。这种偶然性的成功意味着低幼儿童对色彩象征的理解和应用。
关于幼儿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关于幼儿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的研究---幼儿教育论文--天天婴幼儿教育网 关于幼儿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不利因素及对策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21世纪需要高智力,高创造力和高情感的人才。心理学研究成果说明,如果错过了创造力的开发关键期,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将成为空谈。因此,创造力的开发要从儿童抓起,幼儿时期,有意识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可以为孩子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不仅对幼儿当前的认知和发展有很大作用,也可以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力训练活动涉及各个教育领域。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幼儿园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制约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不利因素:(一)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二)教育内容不利于促进幼儿发展。(三)幼儿缺少动手机会。其表现如下:(一)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幼儿创造力思维的培养,需要成人的启发引导。而一些教师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想到让幼儿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平时,对于幼儿的创造思维表现置之不理。(二)教育内容不利于促进幼儿发展也有些教师对创造性思维活动认识比较片面,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设计活动,不去考虑此活动是否适合本班 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教育内容对本班幼儿来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三)幼儿缺少动手机会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幼儿去凭空想象,利用表象去回忆、想象,限制了幼儿思维。二、 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不利影响1、限制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教师的创造意识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孩子;具有创造意识的教师,会把培养幼儿创造思维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有很强的随机性、观察能力,使幼儿养成爱观察、爱发现、爱思考的好品质。2、影响儿童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教育内容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关键。如果内容选得超过本班幼儿发展水平,幼儿思维达不到思路狭窄,幼儿不感兴趣慢慢就不去思维了。如果内容选得过低,幼儿不用思考便能达到,对幼儿毫无发展之说。所以,教师的选材是非常重要的。3、影响幼儿主动参与水平幼儿缺少动手机会,没有亲身体验,就不能很好去思维,更谈不上创造。 幼儿的思维是通过各种感官(听、看、做、说、嗅等)来刺激大脑进行的。所以幼儿在折一折、搭一搭、摆一摆、拼一拼活动中去探索、发现、创造。三、 我们的对策及做法(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 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儿童,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造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1、加强学习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教师创造力的高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平时在教研活动中,学习幼儿创造思维培养理论,对创思培养的方法、途径、内容有所了解,互相讨论,与自己实际工作结合,找出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 创造教育活动富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教师具有创造力,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孩子们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爱问为什么。比如:幼儿看到彩虹,他已不再满足成人告诉他“这是彩虹”,而是进一步问:“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表明幼儿已经有了探究活动的思维。教师要保护幼儿积极探求知 识的愿望,支持他们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可因孩子的想法荒唐怪异,不着边际,不去理会,甚至批评讽刺,应尽量提供方便使其求知欲得到满足,所以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及时观察到幼儿所感兴趣的事物、现象;老师也要具有随机性,抓住教育机会给予肯定、引导。如:有一次,在户外活动后,我与小朋友坐在墙边石阶上休息。我一扬手忽然发现地上有影子,开始摆出不同的手势,请孩子们看像什么、那像什么。孩子们兴致很高,自己也摆弄着小手,这像小鸟、孔雀、飞机、手机等。(二) 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发展 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实施幼儿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而教师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教育内容的选材、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运用、如何因材施教,都是教师实施创造性教育所必备的教育技能。首先,教师要熟悉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制定教育目标。如:在学期初我们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初测。在此基础上实施创造性教育,使教师工作起来有目的性、计划性。其次,要选择合适发展幼儿能力的教材。应把创造思维渗透进去,而不是一味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去选择教材内容。其实幼儿园的五大领域中的一些活动的目标就是训练创造思维的。如:大班的语言领域《自编而歌》,先让幼儿去观察某一物体的主要特征,然后创造性地编出儿歌;中班的健康领域《报纸游戏》,通过幼儿感知报纸的特性创造出多种玩法;小班的自然领域中《认识圆形》在认识圆形特征后,启发幼儿想一想,圆形像什么?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启发幼儿去想象、思考。再次,老师的问题也很重要。大家都知道,老师要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然而提出的问题 的难度要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使幼儿要想一想,动动脑筋能回答问题。过难过易对幼儿都不利。如:一节语言教学《小红伞.》活动,我们可以在中、大班进行此活动。在大班我们可以问:“这是什么时候?”,因为幼儿对时间的认识提高了。在问:“小兔子出门干什么去?”。幼儿展开思考去想象。“小兔子拿雨伞干什么?”让幼儿去发散、想象后来发生什么事情。这个问题对幼儿很有挑战性。因为后来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图上没有的,是图以外的内容,需要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去思考的。而把此内容给中班进行,这种问题就过难了。因为他们受已有知识经验所限制,所以形式上提问要简单一些,形象一些。给的图上要有辅助想象的内容,像大树、像蘑菇地等等。可以这样提问:“小兔可以用伞干什么?”。让幼儿先观察图上的辅助画面想象。看见大树,可以用伞把儿勾树枝上摘果子;看见蘑菇地可以用伞当篮子装蘑菇等等。在老师给的潜在提示下,发展幼儿思维说出图片以外的内容,很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三)多给幼儿动手提供机会活动是推动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智力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动作,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活动恰恰是一种直观的动作思维,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活动本身使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活动中也接受了许多新的信息,幼儿接受教育活动有许多种。如:游戏、制作、音乐、美术、讲故事等。但在这些 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准备丰富的、能帮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思考想象的材料。 如:在数学活动“分类”中,给幼儿提供图片每人一套,其图片内容是汽车、火车、小推车、汽船、木船、飞机让幼儿分类。孩子们一边摆卡片一边想,大部分幼儿按天上、地上、水中交通工具或按颜色分 。也出现了不同于别人的分法:一个小朋友按是马达还是人力为动力来分的。可见,材料的投放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工区中,我们也投放了许多材料。有一天,杜文楚在用泥捏猪八戒,在捏钉耙时,发现用泥捏钉耙总爱掉。他想了想,看见旁边放着牙签,他灵机一动,把牙签折成所需的长度,插在钉耙上。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所以,教师投放大量材料,是幼儿动起来的基础。通过试验,我班幼儿在各方面均有很大提高。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同时,观察事物比较细致,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班中有几名胆小、不爱说话的幼儿也变得自信起来。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表现在请求老师帮忙和告状现象减少了。以上是我对幼儿园传统教育不利因素对发展幼儿创造力的一些对策研究。需要得到重视,培养幼儿创造力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课题。
一、材料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幼儿玩中所得 1、贴近幼儿生活,在模仿、探索中进步。我们都知道孩子爱模仿,小班的孩子更爱模仿。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喜欢模仿妈妈打电话的样子,烧饭的动作等,还喜欢学同伴的样子。游戏时喜欢与同伴担任相同的角色,因此在游戏中常常出现许多妈妈在烧饭,对此,他们感到非常满足,并未感到不合理。因此,我们在班级里共创设了两个娃娃家,一大一小,大的娃娃家足可以容纳一个大家庭,我们在里面提供了两套厨房用具,并自制了许多的水果、蔬菜以及食物(面条、饺子等),提供了爸爸的眼镜、帽子、领带,妈妈的围裙、帽子等,供幼儿自主选择材料、选择角色,但通常发现幼儿模仿妈妈的时候较多,因此我们也经常提醒我们的男家长们多和孩子一起玩,增进他们的情感。另外,我们根据主题秋叶飘果儿香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各种各样的落叶,放在美工区,并提供海绵和颜料,和孩子一起制作树叶印画,孩子用自己搜集的树叶制作出成品,通过展示,很有成就感。 2、形象夸张、色彩鲜艳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小班幼儿的认识能力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提高的,并且易受外部环境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活动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易受外部事物的干扰。观察事物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的事物才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因此,我们在区域材料投放上,基本选择大的、色彩鲜艳易操作的为主。比如,我们在益智区投放的拼图,基本上都以夸张的动物形象为主,孩子看到那么多可爱的动物造型一下子就能喜欢上它们,进入区角活动的时候,我们投放的拼图是两块拼,逐渐为三块、四块、六块等,幼儿从简单的开始拼,成功了教师提供三块、四块的,幼儿逐一完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挑战的过程,成功的喜悦都在孩子的脸上。同时,我们孩子益智区提供给小动物喂食,即在纸巾盒上贴一个可爱的动物造型,并把它的嘴巴做成几何图形或其它物品的形状,让孩子根据动物嘴巴形状选择该动物所吃的食物,在孩子的操作过程中既培养了孩子的兴趣又在无形当中使幼儿学会判断事物的特征。 3、材料投放有层次性,便于不同发展能力的幼儿操作。孩子的发展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动手能力较弱,有的动手能力相当强,区角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小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我们应该投放适合他们的材料,如科学区,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还可以是5以内的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美工区,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纸,供幼儿撕贴,可以从随意撕纸过度到有规则的撕纸,可以投放没有五官的脸谱,并提供相应的五官小图片供幼儿摆放,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用彩色笔添画五官,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每个孩子都有动手参与的兴趣。 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作用区域是幼儿学习、探索、不断自我完善的地方,有相对轻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要求,深受他们的喜爱。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当中,务必会出现种种状况,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活动继续,但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性,目标都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小班幼儿年龄小,教师应该如何引导,才能更好的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呢? 案例一:益智区孩子在益智区玩钓鱼,我在每个一次性杯子上都贴了一条鱼,一共有三种鱼,而鱼的颜色我也分了红、黄、蓝三种,在杯子的底部我用透明胶固定了一个磁铁,这样,孩子用带有磁铁的鱼竿自然能钓到鱼。孩子们玩的非常开心,但我发现孩子根本没有注意到鱼的类型,而是单纯在体会游戏的趣味性,体会钓到鱼之后的成就感。于是我从他们的玩法开始慢慢引导孩子,和他们一起钓鱼,一条、两条、三条,然后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奇怪的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鱼还不一样啊?孩子真的举起杯子,像模像样的观察起来,老师,这条鱼是红色的,那条鱼是黄色的!一个孩子先发现,慢慢的鱼的特点都让孩子们找到了,那我们来比赛,咱们先钓红色的鱼,怎么样?于是,孩子们根据我的要求,有目的的钓鱼,根据鱼的种类、颜色用圆圈做好记录,当全部完成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开心,纷纷像自己的伙伴展示自己的成果。 案例二:美工区根据主题秋叶飘果儿香我们在美工区里投放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树叶,并提供海绵、棉签、纸等供孩子树叶印画(前面有所提),感受印画的特殊效果带来的美。乐乐来到美工区,她选择了枫树的叶子,开始用海绵蘸上颜料进行印画。她选择了红色,印出来的树叶相当的漂亮,乐乐笑了笑,把她放在一边,又开始在另一张纸上印上了同样颜色同样形状的树叶,印完之后将自己的作品看了看,继续把它晾在一边,重复开始的动作,我看见了走过去,乐乐,你在印什么啊?真漂亮!,乐乐害羞的笑了笑,没有回答。我继续乐乐,你是不是印的小金鱼啊?你看,多像小金鱼的尾巴啊!乐乐开心的点了点头,乐乐,小金鱼一个人在水里多孤单啊,你再给她找几个朋友,好不好?,于是乐乐很快又在边上给印了一片,边印边说我给她找一个朋友,那样她就不孤单了。还在纸的底部用手指蘸颜料点了好几下,说是给她们的好吃的。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小班的孩子如果缺少老师在里面调节引导,那么孩子只能是在重复简单的操作活动,只是对操作行为更感兴趣,但同样,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幼儿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操作内容变的更加丰富。 总之,要想提高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我们除了要给孩子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以外,还要加上教师的隐性参与,两两结合,这样就能够让幼儿在和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玩中学,学中玩,使区域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