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网络成瘾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网络成瘾论文的参考文献

摘要简单的陈述论文的大概就可以了。比如:青少年网络成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近期关于网瘾治疗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过内外各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一些访谈阐述了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及原因,特别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现状和原因一般就写正文里吧。。下面是一些网络成瘾现状和原因的文献综述。网络成瘾综合症于1994年由纽约一位精神医生格登博雷提出。临床是指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或伴随的生理受损现象。美国心理学年会报告相关研究统计,上网人群中存在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占6%,而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标准。2005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一部描写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电视剧,之后,竟有几万名家长给导演写信:“这就像我们家的故事。”2008年,美国相关机构称,网瘾将被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截至今年3月,有数据表明,美国竟有1/10的人有网瘾。美国教育与医疗结构称,网瘾成为了让全美头疼的顽疾。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堪称世界第一,有超过75%的国民上网,因此染上网瘾的网民也逐年增加。在韩国,网瘾被称为“网络中毒症”。据韩国行政安全部统计显示,韩国有200多万人患有“网络中毒症”,从年龄层来看,青少年网民有的人患有该症。而且,让人担心的是,小学生网络中毒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有38%的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网络。一位韩国心理医学专家指出,学生患上“网络中毒症”后,开始逃学去网吧,或自己躲在家里上网玩游戏。更严重者甚至因为父母限制上网而离家出走。如果不加以重视,这种心理疾病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因为“网络中毒症”的患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他们有时甚至有反社会情绪,一旦这种情绪爆发出来,后果将非常严重。指出了网瘾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而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近三成存在网络成瘾。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85%以上,并且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其中有部分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个性发展不全面等结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网瘾青少年占总人数的,而存在倾向的占13%,13-17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达到,岁的占,30-35岁中占12%。其中初中生失业无固定职业的占21%职高占高中生占可见大多数网瘾网民都存在于学生也就是青少年当中。为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现象表示。台湾金车基金会在台湾中小学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4%受访者出现网络沉迷征兆;70%的因网络断线而心情变坏或不安;44%的上网时间会比预估时间长,上网时间愈来愈久的占26%,26%会用上网类抚平情绪;25%遇到问题就想上网。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多数青少年上网已成为一种不自觉的难以中断的,或用于麻醉神经的一种行为。一些网络成瘾研究专家已开始对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网络成瘾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在其连载《向网瘾开战》中指出:网络成瘾是孩子不会正常做人的一个表现。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他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有人在前面的道路上给予指导网瘾不是孩子天生的错。为网瘾产生的原因指出的具体方向,也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道路。陶然教授在第七届网博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中提出:网瘾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对青少年注意力等方面有影响,其指出了网瘾对青少年大脑有所损伤,从生理上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危害,而且网瘾产生的伴随症也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提出了网瘾药物治疗的必要性。2.原因1.家庭因素李涛、张兰君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网络成瘾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显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重要原因。王盼、甘怡群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席震芳、张晓阳的研究显示,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显著;男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家庭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父亲惩罚严厉、单亲、父亲过度保护女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闫春梅、杨凤池的研究表明,在网络成瘾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方面,父亲负责组表现出过分干涉和保护,母亲负责组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以上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高巍、黄碧斋的研究证实,网络成瘾青少年与对照组青少年在家庭环境各因素上,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态度、父亲文化、母亲文化、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网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父母亲的文化水平低(小学及以下)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态度(粗暴惩罚、不管不问、溺爱、金钱奖励) 、不良的亲子关系(不和、敌意)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因。吴浩生、张春和等的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类型、不同学校类别的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生活在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和大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环境的青少年发生网络成瘾的几率分别是其他家庭类型青少年的0. 68 和0. 58倍。袁碧涛、周丽等的研究认为,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网络成瘾率越低,原因可能是父亲在家庭中威严的地位和教育的方式占主导地位,文化程度越高的父亲越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引导帮助子女健康上网,导致网络成瘾率降低。2.学校教育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标准。表明网络成瘾问题在高等院校中也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国只重分数,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使孩子缺乏理想,厌恶学习,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聊就容易上瘾,沉迷其中。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在应试教育下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 为了逃避生活或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使青少年转向网上寻求一种寄托。3.社会问题刘超在研究中指出我国不健全的网络安全制度主要是网络环境净化和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程序制作者和网吧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 以致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网吧规范性不强。法律明文规定网吧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但是仍然有的网吧为了牟取暴利而向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甚至有的还专门提供色情影片来吸引青少年。而对于网络当中存在的网络亚文化,芦琦在研究中指出网络亚文化并不是指网络文化本身,而是指其中某些带有消极因素,甚至是带有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一群以寄居网上虚拟社区与进行网络交往为主要生活方式、以喜好追逐网络色情、网上暴力、网上黑色信息为乐趣,或以抵制或反抗社会约束为主要行为方式的人所共同形成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认知的总和。在这之外还有从网络和青少年个体本身出发寻求网络成瘾的研究。莫拉汗—马丁、舒马赫(Morahan - Martin, Schumacher,2000 )对277名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网络过度使用相关。孤独的个体感到孤独、情绪低落或焦虑时,便会更多地上网,互联网成为他们调节负面情绪、寻求情感支持的一种方式。阿米蔡—汗博格和本—阿兹(Amichai -Hamburger& Ben - Artzi, 2003)对网络成瘾的女性进行研究,发现是孤独的女性沉溺于网络而不是网络成瘾导致了孤独。神经质的、孤独的女性倾向于更多地使用互联网上的社会性服务。杨用贝克抑郁量表研究了抑郁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度至严重的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相关,抑郁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因素 。阿姆斯特朗(Armstrong)等的研究发现低自尊者有较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并推测网络成瘾者可能是因为社交技能差,自信心低,从而利用网络作为逃避的手段网络的特点具有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另一方面,约翰•舒勒(John Suler, 1996指出,数字化的人、关系和群体使人类相互作用的时空和方式得以延伸。他把人类在网络空间这一新型社会领域中独特的心理体验总结为九个特点: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永久的记录;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体验;黑洞体验。而正是这些特点对某些网络使用者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溺其中。杨(Young)的ACE模型阐释了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模型中的A、C、E分别为Anonymity (匿名性) , Convenience (便利性) 和Escape (逃避现实)的缩写。匿名性是指人们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担心谁会对自己有所伤害;便利性是指网络使用者可以足不出户地通过网络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逃避现实是指人们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安慰和感情支持。杨认为,正是网络的上述特点诱使人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周倩等从“传播游戏和快感”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成瘾的问题,认为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产生“沟通快感”,这种快感会吸引用户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网络成瘾。其研究发现,成瘾者比非成瘾者在BBS, E - mail及网络游戏上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在所有的预测网络成瘾的变量中,“网络使用的乐趣感”是网络成瘾现象的最佳预测项目。崔丽娟、赵鑫等的研究表明,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多方面的需求(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等) ,容易使得青少年对网络形成依赖,网络依赖会导致诸如考试失败不理想、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等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当学业出现问题时,外界环境如学校和家长会对青少年施加压力,青少年会因此更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慰藉。策略:1.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吸收新观念2.改善教育方式,杜绝家庭暴力和冷暴力。a.加强亲子沟通,多观察青少年日常行为,了解青少年思想动态b.多倾听孩子诉说,理解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c.是青少年多参与日常户外活动,多带其进行旅游之类行程d.扩大青少年人际交往面,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e.培养孩子自制力,提高其责任感3.通过外界其他途径帮助自己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比如心理医生等

目前,高师院校小学 教育 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承担着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重担。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网络成瘾对 儿童 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网络成瘾对儿童影响的特征,网络成瘾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入手,对儿童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网络成瘾的预防及治疗 方法 。

【关键词】网络成瘾;儿童;影响;应对策略

前言

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网民人数呈现出加速度上升的势头。网络也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构筑了新世纪的一道亮丽的科技、 文化 、教育景观,融入人们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活。互联网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已日渐成为儿童日常工作、学习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网络成瘾对儿童影响的特征

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网民人数呈现出加速度上升的势头。网络也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构筑了新世纪的一道亮丽的科技、文化、教育景观,融入人们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活。互联网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已日渐成为儿童日常工作、学习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广泛的积极作用的背后,也有使人精神堕落的陷井,这些网络陷井就是网络成瘾症,它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直接危害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危害着广大的儿童。

网络成瘾,是指由神经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以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心理障碍及人格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导致社会功能活动受损的一组症候群。对社会及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全球普及和网络应用的日常化,因沉溺网络不能自拔而产生的上瘾问题成为了现代社会新的心理问题。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被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有时也简称为“网瘾”或“网痴”,简单地说,就是对以网络为载体的内容及形式发生过度迷恋而超出一般尺度,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的状态。它是一种心理异常的新型疾患,主要表现为网络操作时间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难以自拔,沉湎于网络世界,因此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或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初始时只是精神的依赖,以后即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不良症状。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确定存在异议,但依然有其共同之处,即:人际关系的和谐,自我的接纳与认可,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创伤的自我恢复能力,符合社会现实的适度行为等。结合以上标准,分析网络成瘾症的表现,发现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各项标准所规定的范围:认识到无节制上网的危害性,但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过度满足于虚拟空间,而疏离于现实社会;情绪状态表现极端化,上网时过度兴奋,下网后持续低迷。此外,还间接地反映出 自我评价 消极、人生目标不确定等不良症状。网络成瘾症者无论从行为、情感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超出了正常人群的一般尺度,而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为追求快感而脱离现实世界的异常人群。网络成瘾行为在各类人群中都有存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儿童。

网络成瘾还会造成儿童厌学,厌学是目前儿童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儿童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症对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网络成瘾症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

1.上网已占据患者的身心;

2.只有不段的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感到满足,从而使得上网的时间比预定时间长;

3.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

4.每当因特网线路被掐断或其他原因 不能上网 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

5.上网作为解脱痛苦的唯一方法;

6.对家人或亲友隐瞒迷恋网络的程度;

7.因为迷恋上网而面临失学、失业或失去朋友的危险;

8.在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忍不住还是要去上网;

9.因长时间迷恋网络而导致睡眠规律紊乱、倦怠、颤抖、视力减退、头疼、头晕、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

表现:

1.网络依赖:不段增加上网时间,以上网虚拟空间来逃避现实生活环境;

2.精神症状:情感淡漠,行为异常。

3.躯体症状:不自主敲击键盘动作,倦怠,颤抖,视力下降等。

三、网络成瘾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网络成瘾对儿童自我发展确实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同时也剥夺了自我发展的必要现实条件。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儿童在本能的欲望冲动与现实的社会制约及道德规范之间无法达到平衡,影响到其人格结构的和谐统一;自我认同因缺乏现实的参考条件,而出现角色混乱,进而导致人格发展障碍,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互联网的特点是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虚拟性说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差距,隐蔽性使参与者的行为不受他人监督,开放性则意味着任何人都有机会面对网络世界的一切内容,参与可能的一切活动。但是现实社会相对于网络世界而言是真实性、局限性和针对性并存的。儿童的任务是从儿童时代走向成人社会,他必须学会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内化有关的道德观念。因为本身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局限,社会通常对儿童有一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儿童的自身防御力的不足。但是网络世界里,这些保障都丧失了。在无限制的、充满无限诱惑力的世界中,他们尚不成熟的自制力难以抵挡网络世界不良因素的侵袭。网络成瘾症的儿童,在网络世界的身份与现实世界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其内心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严重依赖网络而获取快感的儿童,很难适应现实社会。

同时,前者要求儿童能够有足够的自我监控能力,能够自我约束和限制,以阻止非道德化的行为出现,这样的自我控制能力既有利于儿童被社会接纳,同时也有利于儿童接纳社会。可以使自我内心不会因违反道德而受到谴责,进而完成了内在价值观的统一与和谐。但是,由于网络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力,所以儿童完全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监控体系而放纵自我,随心所欲,使自我道德的内化无法顺利完成,为以后的行为障碍留下后患。后者要求儿童不仅能够意识到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而且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社会传统对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是不同的。在儿童期,当一个男孩表现出过多的女孩倾向时,社会不会对其有更多的干涉,但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社会习俗会对性别角色不统一的人给予强大的压力。对异性好奇心剧增的中小学生,在网络交流中会尝试用异性身份体验角色,而长期的角色混乱,会使其在正当的性别角色发展期发生混乱,影响到自我性别意识的健康发展。

四、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及治疗

网络在带给人们新奇和快乐的同时,也往往会带给人们痛苦和沉沦。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的优势之处也正是其问题所在。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信息的丰富导致了思维的“怠惰”,交往的延伸却加重了现实社会中的情感困惑,个性的充分张扬、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中也夹杂着责任感的丧失、破坏欲的增强。人们对网络的迷恋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人际关系障碍和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多重人格筹),而且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造成了诸如网络安全、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方面的问题。网络这把无情的“双刃剑”给我们写下这样一条悖论:“网络本是人自由发展的良好空间,人本质展现的理想之地,却成为难以制裁的社会中最黑暗的角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着眼于网络带给人们的这些心理问题,教育中小学生正确区分网络中的虚拟社会与现实中的真实社会的异同,不能随意地不加选择地将虚拟社会中的 思维方式 、生活习惯等带入到现实世界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使儿童能从网上走回网下,“鼓励和引导儿童参加积极、有意义的现实活动,体验有形世界,感受和意识自我、他人的真实存在,形成发展共处、共事、共同生活的社会交往能力,并能以真实的‘人’的身份进行 社会实践 活动,使教学走进生活、增强自身的实践性”。否则,任何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诸如“网络成瘾症”之类的网络心理疾病患者来说都只能是空谈目前对“互联网络成瘾综合症”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从对其他成瘾行为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心理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技术之一,其中以精神分析、认知疗法、家庭治疗、行为治疗最为常用,而行为治疗是使用最多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行为疗法认为,成瘾行为是因为患者在长时间的行为过程中感受到了快感,这种感觉作为一种强化物将其行为固定下来。因此,这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既然可以通过强化的方式加以习得,也同样可以通过强化的方式加以消退。在行为疗法中,厌恶疗法、放松技术和系统脱敏等在成瘾行为治疗中都是常用的有效手段。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与其他成瘾行为(如酗酒成瘾、吸烟吸毒成瘾、药物依赖)的形成机制一样,是因为感受到了快感,这种快感在刺激(网络)的不断强化下,形成了稳定的行为模式。所以,行为疗法应注重于消除上网带来的快感和无法上网造成的心理压力。

现以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为例,从理论与治疗技术上模拟进行网络成瘾的心理治疗。临床上厌恶疗法是把不良行为与引起躯体痛苦的刺激结合起来,使病人在发生不良行为的同时感到躯体的痛苦反应,从而使病人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使其逐渐消退。

躯体痛苦反应的刺激可以通过想象引起,也可以通过药物等化学手段或电击、弹拉橡皮圈等物理刺激引起。例如让网络成瘾者闭上眼睛,想象因为过度上网而导致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不良症状,还有父母和老师的责怪、成绩下降甚至失学等情景,使其强烈地感受到痛苦。同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催吐药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痛苦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当痛苦的体验与上网行为建立起条件反射,替代了由上网引起的快感后,上网成瘾行为就会消除。但还需配合其他疗法,如行为塑造法来巩固治疗效果,直到网络成瘾行为完全戒断。

另外,心理学家对上网者及家属还提出以下建议:严格控制互联网络的使用时间,一天中最多不要超过8小时;每天应抽出2―3小时与同事和家人进行现实交流;一旦发现有“互联网络综合症”的各种症状出现,家属要强制限定患者使用网络的时间,并及时寻求相关治疗。

结束语

网络成瘾的概念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有些反对者认为,“成瘾”这一术语是指有机体对某种药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是用于摄入某种化学物质或麻醉药的行为,比如吸毒等,而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对化学物质的依赖。也有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被心理学家和研究者夸大的说法,“他们把人们在网络上花很多时间看作是一种成瘾,然而,有些人在阅读、看电视和工作上也花很多时间,并因此忽略了家庭、友谊和社会活动,却没有人把这些行为称为成瘾。”无论学术界如何争论,由于过度使用因特网而导致心理、社会功能受损这一行为已经存在,并严重影响到网民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炳南.陈家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2003,(10).

[2]杨玲.赵国军.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业论文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三、结语

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 Young,K. S. ) 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 57 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 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 14. 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 18 ~25 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 328 份( 93. 7%) ,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医学专业学生 2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273份( 97. 5%) ,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共 20 个条目,采用 1 ~ 5 级评分,总分 40 以上为成瘾者;SCL - 90 量表,共有 90 个条目,量表的评估,采用 5级计分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记 1 ~ 5 分。按全国常模结果,任一因子分超过 2 分筛选为阳性,超过 3 分为中度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 20 个条目。评分分 1 ~4 级,正向评分 1 ~4 分,反向评分4 ~ 1 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0 为阳性,标准分 50 ~ 轻度焦虑,60 ~ 中度焦虑,69 以上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 20 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方式,有正向评分 1 ~ 4 分,反向评分 4 ~ 1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1 为阳性,标准分 53 ~ 为轻度抑郁,63 ~ 中度抑郁,72 以上为重度抑郁[4].

1. 2. 2 调查实施 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为调查人员,现场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问卷,待完成后当场收回。

1. 3 统计处理

用 SPSS 11. 5 建立数据库,对网络成瘾和未成瘾学生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均数用 t 检验进行比较,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 1 网络成瘾状况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为 21 ~ 56( 32. 97 ± 7. 64)分,医学生得分 21 ~ 86( 34. 27 ± 8. 28) 分。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1. 467,P > 0. 05) ,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之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间无差异( P >0. 05) ,见表 1.非医学专 业 男 生 成 瘾 率 为 23. 53% ( 16/68) ,女 生16. 15% ( 42 /260 ) ,两者无差异 ( χ2= 2. 014,P >0. 05) ; 医学生男生成瘾率为 30. 19% ( 32 /106) ,女生成瘾率为 16. 17% ( 27/16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527,P < 0. 01) .

2. 2 SCL - 90 评估结果

2. 2. 1 SCL - 90 均分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t检验,t 在 2. 133 ~6. 942,P 均<0. 05) ,见表 2.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个因子均分均有差异,均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 t = 2. 789 ~ 5. 207,P 均 <0. 01) ,见表 3.

2. 2. 2 SCL - 90 得分≥2 检出率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 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1)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 4; 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5) ,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 5.

2. 3 SAS 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 5 分( t =4. 267,P<0. 01) ,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6 分以上( t= 5. 932,P < 0. 01) ,见表 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 44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6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16/58) ,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 10. 37% ( 28/270) ,两者有差异( χ2=12. 183,P = 0. 0) ; 医学生中检出焦虑 38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 18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 51%( 18/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 9. 35%( 20/214) ( χ2= 17. 287,P = 0. 0) .

2. 4 SDS 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 5 分( t =3. 552,P<0. 01) ,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t = 4. 659,P< 0. 01) ,见表 7.非医学专业生中检出抑郁 72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8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31. 03 ( 18 /58 ) ,与 正 常 使 用 网 络 者 的 检 出 率20. 00% ( 54 /270) 无差异( χ2= 3. 393,P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44. 4% ( 8/18)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 81% ( 8/54) ;医学生检出抑郁 81 人,其中络成瘾者 36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36/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 41/214) ( χ2= 40. 017,P = 0. 0) ,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25. 0% ( 8/36)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 5 人,占 12. 2% ( 5/41) .

3 讨 论

赵延庆等在 2010 年对陕西省 10 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 12. 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 100%,网络成瘾率为 19. 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 8. 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 21. 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 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 5. 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CL -90 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AS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 5 分以上,均分达 45分以上; 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 非医学专业学生) 及 30. 51% ( 医学专业学生)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 16. 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DS 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 P >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 占 44. 4%) ; 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 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 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 3) : 237-24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 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 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1

[3]李瑾.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 黑河学刊,2011,5: 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 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2) :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 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 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 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3) :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 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 9) :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2010,23( 11) :89-90,93

简单的汇总表的论文。如: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回家的热点,在国外,尤其是近期国内治疗网瘾的广泛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内部和外部的研究,根据文献回顾,问卷,并介绍了一些面试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原因做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般状况和原因的任何文字。 。以下是文献综述中的地位和网瘾的原因。网络成瘾综合征于1994年由戈登·布雷在纽约的精神病学家。临床病人的过度依赖在互联网上导致了显着的心理异常或伴随的生理损伤。 年度会议的美国心理学研究报告统计,上网人口占6%的网络成瘾综合症,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征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学生,以满足网瘾的标准。在2005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描述,网瘾青少年戏剧高达数万成千上万的数以千计的家长写信给导演:“这就像我们的家庭的故事。” 2008年,美国该机构表示,网瘾的范围将被列为一种精神疾病。有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美国高达1/10的瘾。在美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的结构,网瘾已成为一个国家头疼的顽疾。 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在世界上被称为第一,超过75%的全国互联网染上网瘾的互联网用户每年都在增加。在韩国,网瘾被称为“网络中毒症。据,公共管理和安全性的韩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亿人患有网络中毒症在韩国,%的人患有这种疾病,在年轻的互联网用户的年龄,令人担忧,越来越多的学生网络中毒,38%的学生所接触到的网络入学前,一位韩国心理医学专家指出,学生患有网络中毒症,开始逃学去网吧,还是留在家里玩游戏,更严重的,甚至离家出走了,因为他们的父母限制互联网,如果你不重视精神疾病的社会将会大大受到伤害,因为“网络中毒患者往往是性格孤僻,不适合的社会生活,他们有时反社会情绪的爆发,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网瘾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 网络成瘾在中国的年轻互联网用户不存在。 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并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每年增加一倍,一些年轻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差,个性发展是不全面的结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共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年轻人,并动员社会各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网络问题,应该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社会。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年),年轻人上瘾总数的%,和13%的13-17岁的互联网用户倾向瘾比例达到了%,18 - 23岁的占%,30-35岁占12%,初中%,失业人数,占21%的专业会计没有固定的职业,%的高中生占%,显示最年轻的互联网用户,沉迷学生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网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现象。台湾金车教育基金会的调查发现,74%的受访者在台湾的学校,有迹象显示,70%的网瘾,主要是由于网络断开感觉不好或不安,44%网上所花的时间比原先估计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时间中所占比例为26%,26%使用互联网类医治情绪, 25%,要到网上去。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最年轻的人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中断或麻醉神经行为。互联网已经开始深入研究网络成瘾,上网成瘾研究专家成瘾研究专家教授陶鸿凯战争序列的成瘾:网瘾的表现是不是一个孩子的正常生活。出生的孩子是一个空白表纸,他需要接受教育,指导瘾是不是孩子错误的诞生需要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网瘾会导致特定的方向,但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BR />陶教授染色第七届网博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网瘾不只是一种精神专注于青少年网瘾的青少年大脑产生一个很大的伤害,身体的年轻人和网瘾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的陪同下,能使人成瘾的麻醉品。 2。原因家庭因素李涛,张兰月的研究发现,有是在网络上的显著差异和非成瘾上网成瘾的养育风格,养育风格的大专学生少的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和严厉的惩罚,一个重要的原因,网络成瘾。要王,甘组的研究确认这一点,席真芳,章晓阳表现出显着差异,网络成瘾组和A组的非网络成瘾教育的父母,男生网络成瘾,家庭预测因子的母亲拒绝否认,家庭互联,父亲惩罚严重的是,单一父母,父亲预测因素的女孩网络成瘾的母亲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家庭接入到互联网。闫春梅杨风山小精灵的研究显示,父母的教育中的IAD,的父亲是负责本集团的业绩负责本集团的不必要的干扰和保护母亲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上述方面有显着的差异。高伟,黄女士素食主义者证实的网瘾控制组青少年和青少年各种因素在家庭环境中,包括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他的父亲,母亲文化的教育,态度和文化,他父亲的事业,母亲的显著与不同的职业生涯中,网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低(小学,初中及以下),家长不恰当的态度对待教育(严厉的惩罚,视而不见,溺爱,金钱奖励),差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敌意),显着高于对照组的贫困家庭教育,环境和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号盛武,张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家庭,不同类型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显著差异。生活在核心家庭(父母和儿童与家庭生活)和扩展的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与家人一起生活)青年环境网络成瘾,其他家庭的年轻人类型分别研究是和倍。猿臂涛,周里,在更高的水平教育的父亲,他们的孩子,上网成瘾率较低,可能是由于的尊严的父亲在家庭的地位和教育教育 BR />德州大学奥斯汀基础,教育程度愈高的父亲对子女的沟通,指导,帮助其互联网的健康,导致在一个较低的网瘾越南重点 2。心理学家发现,至少有14%的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问题的标准仍然存在,在高等院校中,我们只重分数,教学的不孕不育应试教育,孩子们缺乏理想的厌恶,进入网络游戏和网上对话上瘾的沉迷,不是吗?丛文王一哩鑫证明,由于紧张的关系,应试教育,研究和考试压力,为了逃避生活,或实现的迂回模式自我实现感,让年轻人找到一个在线的寄托。 超指出,在网络安全系统的研究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净化的网络环境,缺乏监督。许多程序员和咖啡馆的经营者的道德,素质低,导致在网络环境中的污染和咖啡厅规范性法律明确规定,网吧不向未成年人开放,但仍有一些网吧为了谋取暴利,让未成年人进入,甚至一些专门的色情电影来吸引年轻人。网络的网络亚文化的网络亚文化,罗绮指出,在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上网本,但一些不利因素,甚至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组滞留在网上的虚拟社区行为的网络为主要方式的生活,喜欢追逐网络色情网络暴力黑色好玩的网络联系,或抵制或抵制共同的价值观?的主要制约因素的总和。社会认知。从网络和青少年的个人网络成瘾的研究。莫拉汗 - Morahan - 马丁,马丁·舒马赫(舒马赫)277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单独和与网络相关的。孤独的人感到孤独,抑郁或焦虑,和更多的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消极的情绪调节,并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一个美才 - 汗博格和本 - 阿兹“(阿米海汉堡本 - Artzi,2003),女性网络成瘾,孤独的女人,沉迷于网络,而不是网络成瘾的社会服务,神经质,孤独的女人经常使用互联网。杨贝克抑郁量表抑郁症和网瘾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度至严重的抑郁症和成瘾有关的抑郁症可能是一个上网成瘾的主要因素。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的研究发现,更高的成瘾性,低自尊,并推测上网成瘾可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技能,低自信,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逃生的手段,导致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的网络。另一方面,约翰(约翰·苏勒尔,1996年数字化,人际关系和团体的人际空间,时间和方式的可扩展性舒勒他的人性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新的社会独特的心理体验的九大特点: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性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久记录的时间和集中,易于设置了大量的人际关系;美妙的体验变化,遇到一个黑洞。?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一些网络用户,让他们沉溺其中。杨(年轻)ACE模型解释的理由为网络成瘾模型形成一个,C,E,Anonymous(匿名),方便(便利)和Escape(逃逸)的英文缩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说的话,你可以通过网络,而无需担心他们将有一定量的伤害,留在家里的便捷的互联网用户他们想要做什么,逃避现实,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的舒适性和情感上的支持杨认为,这是上述特点导致人沉迷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周钱的角度来看网络上的,传播的游戏的快感“,以探索网络成瘾的问题,网络用户在网络将拥有的”乐趣“的沟通,这样的快乐会吸引用户的网络的过度使用和网络成瘾。研究发现,花更多的时间在论坛上,é - 邮件和网络游戏成瘾者比非成瘾者,所有变量的预测瘾“网络使用乐趣”的最佳预测指标的意义网络成瘾的现象。杨丽娟,赵新研究表明,网络是能够满足的年轻人(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容易使年轻人塑造的众多需求呢?依赖于网络的依赖于网络,如考试失败的原因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学习负担,学业压力和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生活事件,学术问题,外部环境,如学校和家长的年轻人施压年轻人更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找慰藉。策略:1。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吸收新的思想 2。改善教育,防止家庭暴力和冷暴力。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年轻人每天的日常行为观察,C在每天的日常户外活动的年轻人,了解年轻人的思想动态 B?听孩子讲明白,为什么孩子们的沟通沉迷于互联网。旅游行程BR /> D扩大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面,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他们的意识的责任 3。人以外的人,帮助他们上网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成瘾,如精神科医生

网络成瘾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这种情况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1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认知的负面影响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的转换、归纳、阐述、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1]。互联网作为新生的第四大媒体具有极大的信息存储量与传播量。在网上,大学生面对大量高速度呈现的信息,往往只是快速地切换网页浏览,而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出现感知“适应”。所谓感知“适应”是指人们长期在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导致对该事物感受性的降低。其次,网络信息会导致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大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在网上接触海量信息。但是,当外界信息的输入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即信息过载,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再次,由于网络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懒于追问事物的本质。另外,在思维发展过度形象化的同时,大学生过多地依赖现成的信息而忽视实践,阻碍了其思维过程的深化。 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情感活动非常丰富多彩,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需要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并且十分强烈,富于激情,表现出冲动性和爆发性的特点。他们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情绪一旦爆发,即使情境消失,还会转化为心境,其影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大学生在发展中需要情感的表露,需要自我情感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他们不但需要表现自我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要接受来自周围环境及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只有置身于人与人的情感互动的氛围中,大学生才能不断发展、完善、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尽管在网络中通过文字和符号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互动,然而,毕竟同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和表达还是有区别的。在网上,大学生面对的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机器,无论网页再精彩,再生动,也是一种机器的界面。网络只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展示和传递信息,人们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匮乏和冷淡,在现实中不愿表露情感,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情感表达, 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出现情感异化与迷失。 网络对大学生精神意志的负面影响 网络这个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极易不自觉地对在网络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最终无法摆脱,导致网络成瘾。这种现象与病理性赌博极为相似,具有强迫性和失控性。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缺乏意志力,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甚至还做白日梦。他们对学业、家人、同学等漠不关心,而对网络世界则时刻记挂,盼望再次上网,一旦上网又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导致过度使用网络。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得这些大学生丧失了远大的理想,往往是上网精神高度兴奋,下网则颓废、消沉。 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3]它既包括外在行为及其表现,也包含内在的心灵与精神状态,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整体状况与方式,使人的心理与行为特质的总和。[4]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在崇尚和追求个性化的时代,网络能够大大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淡薄。“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特点。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可以让大学生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较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认识到虚假的一面。在网络界面中,当大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时,总是对信息持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很容易带到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多疑和不信任的偏执性人格障碍。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自由传播,但网络的发展也引起了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网络空间打破了大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不同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头脑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冲突与碰撞。多元化的无政府主义道德认识对于那些道德信念还未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直觉的道德情感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为主,而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直接的道德情境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但互联网攫取了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又提供不了相适应的道德情境。大学生直觉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最终导致用来丰富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5]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人际关系(communication mediated computer,CMC )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2]同传统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和交往对象的无限性等特点。网络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表现在(1)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在网络交往中,由于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或声音来判断或想象对方,因而很容易被网络交往对象的文字描述所迷惑。网络的匿名性和安全性使得那些心怀叵测之徒更方便发表负面言论,传播腐朽的思想意识。大学生长期触网,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受到社会垃圾的污染,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2)导致人际关系疏离。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使得大学生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随着“数码个人”、“虚拟自我”等虚拟事物的产生,与虚拟世界中的虚拟成员进行虚拟的情感交流,很难形成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有调查[6]显示,有的大学生说不清网络上是否有真正的友谊。由于热衷于虚拟交往,造成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的疏远,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疏淡,交往能力下降,个人又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淡等心理障碍。 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说也是相当丰富的,但在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仍需进一步充实。 加强网络意识教育 要使大学生明确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自己的身心产生消极的影响;教育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观察力和鉴别力,有选择地借鉴,有鉴别地吸收,培养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和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下和网上的心理咨询,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主动地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7]。 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可利用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创业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实中,对预防网络依赖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部分大学生通过上网逃避现实的倾向,高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摆脱虚拟世界,正确对待虚拟世界。 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优势的一种有特色的道德教育。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互联网上“黄、黑、毒”的泛滥,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确立网络上的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自觉做网络的主人,遵守网络规则,不传播非法消息,不使用脏话,尊重他人隐私,自觉维护网络正常秩序。为此,学校可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报告会及座谈、讨论、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增强其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所出现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个性障碍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中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主动调控自我等重要环节相应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调节、自我宣泄,以及自我升华、脱敏、惩罚等,可以改变认知能力,达到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10 [2] 郝文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D].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3:13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0 [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3 [5] 任兴洲.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1):243 [6]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192 [7] 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J].医学与社会,2003,16(1):52

摘要简单的陈述论文的大概就可以了。比如:青少年网络成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近期关于网瘾治疗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过内外各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一些访谈阐述了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及原因,特别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现状和原因一般就写正文里吧。。下面是一些网络成瘾现状和原因的文献综述。网络成瘾综合症于1994年由纽约一位精神医生格登博雷提出。临床是指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或伴随的生理受损现象。美国心理学年会报告相关研究统计,上网人群中存在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占6%,而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标准。2005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一部描写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电视剧,之后,竟有几万名家长给导演写信:“这就像我们家的故事。”2008年,美国相关机构称,网瘾将被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截至今年3月,有数据表明,美国竟有1/10的人有网瘾。美国教育与医疗结构称,网瘾成为了让全美头疼的顽疾。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堪称世界第一,有超过75%的国民上网,因此染上网瘾的网民也逐年增加。在韩国,网瘾被称为“网络中毒症”。据韩国行政安全部统计显示,韩国有200多万人患有“网络中毒症”,从年龄层来看,青少年网民有的人患有该症。而且,让人担心的是,小学生网络中毒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有38%的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网络。一位韩国心理医学专家指出,学生患上“网络中毒症”后,开始逃学去网吧,或自己躲在家里上网玩游戏。更严重者甚至因为父母限制上网而离家出走。如果不加以重视,这种心理疾病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因为“网络中毒症”的患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他们有时甚至有反社会情绪,一旦这种情绪爆发出来,后果将非常严重。指出了网瘾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而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近三成存在网络成瘾。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85%以上,并且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其中有部分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个性发展不全面等结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网瘾青少年占总人数的,而存在倾向的占13%,13-17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达到,岁的占,30-35岁中占12%。其中初中生失业无固定职业的占21%职高占高中生占可见大多数网瘾网民都存在于学生也就是青少年当中。为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现象表示。台湾金车基金会在台湾中小学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4%受访者出现网络沉迷征兆;70%的因网络断线而心情变坏或不安;44%的上网时间会比预估时间长,上网时间愈来愈久的占26%,26%会用上网类抚平情绪;25%遇到问题就想上网。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多数青少年上网已成为一种不自觉的难以中断的,或用于麻醉神经的一种行为。一些网络成瘾研究专家已开始对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网络成瘾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在其连载《向网瘾开战》中指出:网络成瘾是孩子不会正常做人的一个表现。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他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有人在前面的道路上给予指导网瘾不是孩子天生的错。为网瘾产生的原因指出的具体方向,也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道路。陶然教授在第七届网博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中提出:网瘾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对青少年注意力等方面有影响,其指出了网瘾对青少年大脑有所损伤,从生理上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危害,而且网瘾产生的伴随症也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提出了网瘾药物治疗的必要性。2.原因1.家庭因素李涛、张兰君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网络成瘾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显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重要原因。王盼、甘怡群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席震芳、张晓阳的研究显示,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显著;男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家庭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父亲惩罚严厉、单亲、父亲过度保护女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闫春梅、杨凤池的研究表明,在网络成瘾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方面,父亲负责组表现出过分干涉和保护,母亲负责组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以上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高巍、黄碧斋的研究证实,网络成瘾青少年与对照组青少年在家庭环境各因素上,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态度、父亲文化、母亲文化、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网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父母亲的文化水平低(小学及以下)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态度(粗暴惩罚、不管不问、溺爱、金钱奖励) 、不良的亲子关系(不和、敌意)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因。吴浩生、张春和等的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类型、不同学校类别的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生活在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和大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环境的青少年发生网络成瘾的几率分别是其他家庭类型青少年的0. 68 和0. 58倍。袁碧涛、周丽等的研究认为,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网络成瘾率越低,原因可能是父亲在家庭中威严的地位和教育的方式占主导地位,文化程度越高的父亲越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引导帮助子女健康上网,导致网络成瘾率降低。2.学校教育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标准。表明网络成瘾问题在高等院校中也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国只重分数,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使孩子缺乏理想,厌恶学习,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聊就容易上瘾,沉迷其中。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在应试教育下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 为了逃避生活或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使青少年转向网上寻求一种寄托。3.社会问题刘超在研究中指出我国不健全的网络安全制度主要是网络环境净化和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程序制作者和网吧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 以致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网吧规范性不强。法律明文规定网吧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但是仍然有的网吧为了牟取暴利而向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甚至有的还专门提供色情影片来吸引青少年。而对于网络当中存在的网络亚文化,芦琦在研究中指出网络亚文化并不是指网络文化本身,而是指其中某些带有消极因素,甚至是带有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一群以寄居网上虚拟社区与进行网络交往为主要生活方式、以喜好追逐网络色情、网上暴力、网上黑色信息为乐趣,或以抵制或反抗社会约束为主要行为方式的人所共同形成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认知的总和。在这之外还有从网络和青少年个体本身出发寻求网络成瘾的研究。莫拉汗—马丁、舒马赫(Morahan - Martin, Schumacher,2000 )对277名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网络过度使用相关。孤独的个体感到孤独、情绪低落或焦虑时,便会更多地上网,互联网成为他们调节负面情绪、寻求情感支持的一种方式。阿米蔡—汗博格和本—阿兹(Amichai -Hamburger& Ben - Artzi, 2003)对网络成瘾的女性进行研究,发现是孤独的女性沉溺于网络而不是网络成瘾导致了孤独。神经质的、孤独的女性倾向于更多地使用互联网上的社会性服务。杨用贝克抑郁量表研究了抑郁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度至严重的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相关,抑郁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因素 。阿姆斯特朗(Armstrong)等的研究发现低自尊者有较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并推测网络成瘾者可能是因为社交技能差,自信心低,从而利用网络作为逃避的手段网络的特点具有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另一方面,约翰•舒勒(John Suler, 1996指出,数字化的人、关系和群体使人类相互作用的时空和方式得以延伸。他把人类在网络空间这一新型社会领域中独特的心理体验总结为九个特点: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永久的记录;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体验;黑洞体验。而正是这些特点对某些网络使用者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溺其中。杨(Young)的ACE模型阐释了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模型中的A、C、E分别为Anonymity (匿名性) , Convenience (便利性) 和Escape (逃避现实)的缩写。匿名性是指人们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担心谁会对自己有所伤害;便利性是指网络使用者可以足不出户地通过网络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逃避现实是指人们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安慰和感情支持。杨认为,正是网络的上述特点诱使人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周倩等从“传播游戏和快感”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成瘾的问题,认为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产生“沟通快感”,这种快感会吸引用户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网络成瘾。其研究发现,成瘾者比非成瘾者在BBS, E - mail及网络游戏上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在所有的预测网络成瘾的变量中,“网络使用的乐趣感”是网络成瘾现象的最佳预测项目。崔丽娟、赵鑫等的研究表明,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多方面的需求(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等) ,容易使得青少年对网络形成依赖,网络依赖会导致诸如考试失败不理想、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等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当学业出现问题时,外界环境如学校和家长会对青少年施加压力,青少年会因此更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慰藉。策略:1.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吸收新观念2.改善教育方式,杜绝家庭暴力和冷暴力。a.加强亲子沟通,多观察青少年日常行为,了解青少年思想动态b.多倾听孩子诉说,理解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c.是青少年多参与日常户外活动,多带其进行旅游之类行程d.扩大青少年人际交往面,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e.培养孩子自制力,提高其责任感3.通过外界其他途径帮助自己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比如心理医生等

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科学合理是判断一篇学术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的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1]金秋.即兴舞蹈与幼儿舞蹈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戴勤燕.浅论校外艺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机制与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3]张兰.5-6岁儿童自由舞蹈表现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张晓红.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舞蹈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07)

[5]闫小飞.校外舞蹈教育现状与发展初探[J].内江科技.2009(06)

[6]陈述知.沈亚威歌曲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7]柴亚萍.少儿舞蹈究竟为谁而舞--兼谈少儿校外舞蹈的教育管理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8]阿斯茹.幼儿舞蹈教育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0]杨薇薇.音乐教育在缓解大学生网络成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1]苏立.音乐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2]冯蕊.从视听结合到视听融合[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3]金立林.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学生发展实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14]杨静.音乐剧演唱中美声与流行唱法相融之研究及其教学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11

[15]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16]翁伟民.试探少年宫舞蹈教育对儿童智能的开发[J].舞蹈.2001(06)

[17]张怡.舞蹈教育与美育--儿童舞蹈教学美育探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18]周仪.中国古代儿童舞蹈的功能类型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19]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2)

[20]黄明珠.论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21]王宁.略谈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2]齐建丽,周艳华.浅析少儿舞蹈培训[J].科技资讯.2006(21)

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1]张桂玲.试论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发展趋势[J].鸡西大学学报.2005(06)

[2]蒋桂凤,黄祁平,唐双阳,万艳平.健美操对机体补体活性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3]周涛,夏环珍.普通高校健美操教材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05)

[4]孙莉莉,黄鸣霞.谈对高校女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1996(03)

[5]李孟军.高校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认识情况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04)

[6]孙凌云.对高校俱乐部内健美操教学的初步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5)

[7]陆善芬.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技.2001(04)

[8]马玉梅.关于高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03)

[9]程小虎,孙竟波,周伟章.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05)

[10]马为民.中美(三所)大学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社会学分析--兼论大学生体育意识[D].北京体育大学2004

[11]杨向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12]董金果.蒙东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13]袁君秀.苏州市大学生参与低碳体育旅游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

[14]唐照华,李遵.论健美操的价值观[J].体育学刊.1997(01)

[15]凌晨.高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之管见--首届“大印象”杯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操明星大赛调研报告[J].安徽体育科技.2003(02)

[16]章玮.大学生体育健身认知行为的调查研究[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17]封雷.高校女生健美操选修课情况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18]陈丽珊.关于拓展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三:

[1]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2]顾晓莲.幼儿教师体态语对活动有效性的影响[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2)

[3]张银萍.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4]姜美芬.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15)

[5]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邢羽佳.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钟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宋婷婷.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1]王明利.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12]吴海云.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05)

[13]周鹏生.国内外教师体态语研究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9)

[14]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15]李胜男,岑国桢.生态环境说、人生历程说--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新理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6)

[16]G·德朗舍尔,张人杰.对课堂中口头语言互动的分析[J].外国教育资料.1992(03)

[17]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02)

[18]许亚莉.交互主体观与幼儿园课程的生态剖析[J].幼儿教育.2003(03)

[19]徐朝,王舟.从非言语语看涵化与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非言语语的调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简单汇总表论文。如: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一直在家里研究的热点和国外,尤其是近期国内治疗网瘾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在过去的内部和外部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问卷和描述的一些采访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和原因做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般状况和导致的任何文本。 。以下是网瘾的现状和原因的文献综述。网络成瘾综合征于1994年由戈登·布雷在纽约的精神病学家。临床患者的过度依赖在互联网上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或伴随生理损坏。 年度会议的美国心理学相关研究报告统计,上网人群占6%的网络成瘾综合症,年轻的人都是网络成瘾综合征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 2005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说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戏剧后,多达数万数以千计的家长写信给导演:“这就像我们的家庭的故事。” 2008年,美国有关机构表示,网瘾的范围将被列为一种精神疾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美国高达1/10的瘾。美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的结构,成瘾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头痛顽疾。 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称为世界第一,超过75%的全国互联网染上网瘾的互联网用户的逐年增加。在韩国,网瘾被称为“网络中毒症。据韩国教育部公共管理和安全性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00万的人患有网络中毒症在韩国,%的人患有这种疾病,年轻的互联网用户从年龄来看,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网络中毒,38%的学生开始接触到入学前与网络。一位韩国心理医学专家指出,学生患有网络中毒症,开始逃学去网吧,或躲在家里上网玩游戏,更严重的,甚至离家出走,因为他们的父母限制上网。如果你不重视这种精神疾病的社会将受到极大伤害,因为“网络中毒症患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他们有时反社会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爆发,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成瘾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 网络成瘾存在于中国的年轻互联网用户不要。 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每年翻一番,一些年轻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差,个性发展是不全面的结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共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动员社会各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年网络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对社会的高度重视。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年),”网瘾年轻人总数的%,并有13-17岁的互联网用户中的13%的倾向网瘾比例达到了%,18 - 23岁占%,30-35岁的占12%。初中%的失业人员,无固定职业的职业会计占21%,%的高中生占%,可见最成瘾的青少年网民是学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网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现象。 台湾金车基金会的调查发现,74%的受访者在台湾的学校出现了网络成瘾的迹象,70%,主要由于网络断开感觉不好或不安,44%的上网时间比预先估计的很长一段时间,上网时间越来越长的比例为26%,26%使用互联网类医治情绪,25%有问题,想上网。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多数青少年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中断,或麻醉神经的行为。 网络成瘾研究专家已经开始进行深入研究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在其“战争序列化成瘾:网瘾不是孩子的正常生活的一种表现。出生的子女是一个空白的纸,他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有人在前面的道路给予指导瘾不是孩子出生错误。指出,网瘾的原因,具体的方向,也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BR />教授陶染的第七届网博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网瘾不只是一种精神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关注,网瘾青少年的大脑产生很大伤害,对青少年的身体和成瘾的陪同下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成瘾性药物。 2。原因家庭因素李涛,张兰君的研究发现,有显着的差异,网络和非成瘾网络成瘾倾向的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的少的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和严厉的惩罚,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王,甘一群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希真芳,章晓阳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的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显着差异,男生网络成瘾倾向家庭预测的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里可以上网,父亲惩罚严厉,单父母,父亲预测因素的女孩网络成瘾的母亲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家庭接入互联网。闫春梅,杨风魑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在IAD,父亲是负责集团表现出过分干涉和保护,母亲负责组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上述方面是显着的差异。高伟,黄女士的素食主义者证实,在对照组的网瘾青少年和青少年各种因素在家庭环境中,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教育,态度和文化的他的父亲,母亲文化,父亲的职业,母亲显著差异的职业,网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与低识字水平(小学,初中及以下),家长不恰当的态度对待教育(严厉的惩罚,视而不见,溺爱,金钱奖励),对贫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敌意),显着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伍号盛,张在调查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家庭,不同类别的学校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着的差异。生活在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与家人一起生活)和扩展的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青年环境发生网络成瘾的机会,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分别为和0。 58倍。研究猿臂涛,周历,教育程度越高的父亲,和他们的孩子,网络成瘾率越低的,可能是由于对父亲在家庭中的有尊严的地位和教育为主,较高的教育水平的父亲对子女的沟通,指导,帮助其互联网的健康,导致网络成瘾率较低的越南重点。 2。教育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发现,至少有14%的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在高等院校,网络成瘾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只重分数,教学不孕不育应试教育,让孩子们缺乏理想的厌恶学习,一旦进入在线游戏和在线对话上瘾的沉迷。不需要吗?琮迂纹文汪哩辛证明,由于紧张的关系,应试教育,研究和考试的压力,为了逃避生活,或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让青少年在网上找到一种寄托。 3。社会问题超指出,在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的研究是一个净化和监管不力的网络环境。许多节目制作商和网吧经营者的道德,素质低,导致在网络环境中的污染和咖啡厅规范性。法“明确规定,不向未成年人开放的网吧,但还是有些网吧为了谋取巨额利润,让未成年人进入,甚至有的还专门在一部色情电影来吸引年轻人。网络的网络亚文化网络亚文化,罗齐指出,在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互联网的文化,但其中一些与负因素,甚至有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组逗留的网上虚拟社区网络为主要方式的生活,喜好追逐网络色情,网络暴力黑色的乐趣在线联系,或抵制或抵制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行为约束社会认知的总和。出发,从网络和青少年的个人网络成瘾的研究。莫拉汗 - Morahan - 马丁,马丁·舒马赫(舒马赫)277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孤独和网络进行使用相关的。孤独的人感到孤独,抑郁或焦虑,会更到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寻求情感上的支持。阿美蔡 - 汗博格和本 - 阿兹(阿米海汉堡与本 - Artzi,2003年)的女性网络成瘾的研究,孤独寂寞的女人,沉迷于网络,而不是网络成瘾。,神经质,寂寞的女人往往更多地利用社会服务在互联网上。杨贝克抑郁量表研究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与网络成瘾,结果发现中度至严重的抑郁症和网瘾相关的抑郁症可能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之一。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的研究发现,低自尊有较高的网瘾,并推测互联网吸毒者可能是因为不良的社会技能,自信心低,从而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逃生的手段,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网络。另一方面,约翰(约翰·苏勒尔,1996年数字化,人际关系和团体的人际交往的空间,时间和方式,使可扩展。舒勒他的人性在网络空间这个新的社会领域独特的心理经验总结的九大特点: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的匿名的个人身份,地位平等;超越时空界限;时间延长和集中的永久记录,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奇妙的体验变化;体验黑洞。??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某些网络用户,让他们沉溺其中。杨(年轻)ACE模型解释了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模型A,C,E,,匿名(匿名),便利性(便利性)和Escape(逃避现实)的英文缩写。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它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而无需担心他们将拥有一定的损害;方便的互联网用户他们想要做的足不出户,逃避现实的是,人们可以在网络中找到了安慰和感情支持杨认为,这是上述特点,在网络上引起人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周倩的角度看,“传播游戏的快感的“探索上网成瘾的问题,网络用户在使用的网络会产生”快感“的沟通,这种快感会吸引用户的网络过度使用和网络成瘾。研究发现,上BBS,E - mail和网络游戏成瘾者比非成瘾者花费更多的时间,所有的变量预测网瘾,“网络使用乐趣意义上的”网络成瘾现象的最好的预测。丽娟,赵鑫的研究表明,网络能够满足众多需求的年轻人(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依赖于网络的原因,如考试失败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学习负担,学业压力和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生活事件,学术问题,外部环境,如学校和家长对青少年施加压力,年轻人更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找慰藉。战略:1。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吸收新的思想 2。改善教育,防止家庭暴力和冷暴力。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观察的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人,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B?听孩子诉说,了解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 C。青少年在每天的日常户外活动,使旅游类之旅 BR /> D扩大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面,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3。以外的其他方式来帮助他们自己来解决互联网的问题网瘾,例如精神科医生

关于网络成瘾的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正确对待网络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大学校园。互联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欢乐、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如沉迷网络、网络交友不慎、接收不良信息、利用网络从事违法违纪现象等等。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学生家长颇为头疼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处引用的出处)有研究表明:我国现有的网迷总数中,大学生占60%以上,10%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的倾向。数百所大学的在读学生因为网络成瘾出现成绩下降、学分不达标的情况,其中一些学生被降级、试读,濒临退学边缘。大学生网络行为安全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下面就是我担任辅导员后接触的一例网络成瘾工作案例。 王某,男,河南人,系我校20xx级的一名学生。由于其入校成绩较为优秀且个人能力较好,故入学之后被选为班级的学习委员。大一上学期,王某在班级里工作积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平时上课总是坐在前三排,任课老师对这个学生的印象都很好。但是大一下学期开学后,王某开始无故旷课,也开始通宵地打网络游戏,起初只是偶尔的几次,到期末网吧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主战场。也因此,王刚在大一下学期挂了3科,其中包括挂科率极低的科目。大二开学后,王刚不再担任学习委员,无故旷课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王刚的变化引起的我的关注,找其做思想工作,但是效果不明显。之后我便找同学深入了解王刚从大一下学期的具体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王刚在大一寒假期间迷恋上了一款流行的网络游戏。大一下学期开学后,仍然迷恋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不仅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这个游戏上,而且为了跟其他“游戏战队”的成员一起练级,常常日夜颠倒,通宵上网,不但严重影响了作息,使他不能按时上课、认真学习,而且还影响了同宿舍同学的学习生活,宿舍关系一度紧张。 在了解到以上情况之后,我又一次主动找王刚谈心,耐心向其讲解迷恋网络的危害性,希望王刚端正态度戒除网瘾。王某的态度很诚恳,表示一定会改正错误,重新开始努力学习。但是,这次谈心的效果只维持了一天,王某又开始了他的游戏生活。鉴于这一次谈话的失败,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先从家长及同学那里了解王某的家庭情况及日常生活情况着手,经过调查了解,使我对王某的一些个人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也为下次谈话找到了一定的依据和基础,也增加了我对下次谈话成功的信心。经过充分的准备,我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找到了王某,这次谈话我不再对王刚提出学习生活方面的要求,而是先请王某给我讲述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有什么感受。通过谈心了解到:虽然以前认真学习,但是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等水平,未达到自己“名列前茅”的要求,很没有“成就感”。尤其大学的学习不似高中时繁忙紧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其接触到了网络游戏,游戏中光怪陆离的'画面和一级一级升级的成就感深深的吸引了他而不能自拔。听完王某的陈述后我又把家长及同学对他的正面印象告诉了他,并且向他说明了家长、老师及同学对他的期望。听完后王某确实非常感动,当着我的面向我保证以后不再陷入网络游戏,要重新振作并把精力转移学习上。 针对以上了解的情况,我给王某制定了几个走出“网络沉迷”的处方: (1)从思想上启发引导他。在学习中偶尔的失意是很正常的,关键是不能轻言放弃,尤其是不能自己放弃自己,大学处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接受生活、学习中偶尔的失意,而不能放弃。让他能在心理上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摆正。 (2)指导王某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使他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王某设立可行的短期目标,安排同学在学习上帮助他,请相关代课老师多多给予关注,如在课堂上对他多提问一些,对其要求相对严格等,加强王某的自律性,也使他逐步树立自信,同时也无形中加强了班级的学风建设。 (4)生活上关心他。帮助他一起制定详细的作息时间,使他的日常生活合理、有序。同时请同宿舍的同学做好监督,逐步减少王某花在网络游戏的时间和精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王某终于走出了“游戏生活”,恢复到了以往认真学习的状态,学习成绩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这一案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待网络问题,是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辅导员的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只有在学生工作中仔细分析每一位学生的情况,用心去体贴、感化学生,才能把学生工作做好。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换来学生的真心。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的环境、内涵和对象也相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原有的教育工作方法和手段已经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变化主要呈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从教育工作的环境来看,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育工作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市场经济在极大地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教育工作的对象来看,当代大学生同以前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活跃,他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更复杂、信息量更大。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形成时期,不够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信息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形式、新时期要做好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尤其在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要做好高等院校的学生教育、辅导工作,迫切需要积极探索高校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案例的了解,我认为而应对这些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建立在深入、耐心地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以真诚和恰当的激励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扎实推进高校教育工作。 第一,做到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深入、耐心的了解。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一直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有时教育方式的不甚恰当或是耐心程度不够,或是较多地停留在召开班会的层面上。事实证明这些沟通方式收效甚微,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并未得到切实的改善和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应该在辅导员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实践环节。 第二,落实辅导环节,更多侧重于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在了解到某一位同学生活或是学习中存在困难,作为辅导员,应该真诚主动去帮助他,同时调动相关因素,如班级同学,为其提供在生活、学习上更为及时的帮助。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赢得他们的信任,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做好个案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很多学生个案并不是个别学生的问题,而很有可能会是一部分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所以作为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辅导工作中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出现的学生个案,分析其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深入、耐心地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工作下,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同类学生个案的发生。同时认真分析个案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在以后的大学生辅导工作中做得更加完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效果,与前期基础工作的细致程度密切相关,只有深入、耐心地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同时带动周围的同学,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更好地做好高等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网络,一个出现在新时代的高科技,网络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也给许多家长们带来了困恼。孩子们总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玩游戏玩通宵、玩得废寝忘食。让家长们担忧孩子的学习,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大家都知道,一旦沉迷网络会有多大的危害。孩子们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了,整个人也变得恍惚,眼神都变得空洞而没有神采,这样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是好?家长们对孩子网络成瘾这一难题应采取有效而简捷的措施:

多带领孩子外出采风;带孩子走出封闭的房间,让孩子不再只呆在电脑面前。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风采,让孩子看到网络上没有的事物,了解到自己生活的环境多么的优美,让孩子不再沉迷网络。

控制孩子上网时间;与孩子一同制定计划,每天的上网量为多少,然后做到有奖有罚,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准时关掉了电脑,家长们要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及时关掉电脑,家长就要扣除孩子下次的上网时间来作为惩罚,这样才能减少网络对孩子的危害。

家长陪同孩子一起看书;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客厅里、沙发上阅读书本,也有助于孩子走出网瘾。家长不要只顾着自己的事业的忙碌,多和孩子在一起看看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让孩子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家长也要督促孩子,不要让孩子总是呆在封闭的空间里、呆在电脑面前。

多和孩子交谈;家长要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孩子沉迷网络肯定是有原因的,也许是父母给的爱不够,孩子觉得父母不够理解自己,孩子就在网络上寻找快乐,家长们要了解孩子心理,多理解孩子,谈论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有能有助于孩子走出网络的阴霾。

孩子们总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玩游戏玩通宵、玩得废寝忘食。让家长们担忧孩子的学习,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大家都知道,一旦沉迷网络会有多大的危害。孩子们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了,整个人也变得恍惚,眼神都变得空洞而没有神采,这样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是好?家长们对孩子网络成瘾这一难题应采取有效而简捷的措施:多带领孩子外出采风;带孩子走出封闭的房间,让孩子不再只呆在电脑面前。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风采,让孩子看到网络上没有的事物,了解到自己生活的环境多么的优美,让孩子不再沉迷网络。控制孩子上网时间;与孩子一同制定计划,每天的上网量为多少,然后做到有奖有罚,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准时关掉了电脑,家长们要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及时关掉电脑,家长就要扣除孩子下次的上网时间来作为惩罚,这样才能减少网络对孩子的危害。家长陪同孩子一起看书;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客厅里、沙发上阅读书本,也有助于孩子走出网瘾。家长不要只顾着自己的事业的忙碌,多和孩子在一起看看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让孩子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家长也要督促孩子,不要让孩子总是呆在封闭的空间里、呆在电脑面前。多和孩子交谈;家长要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孩子沉迷网络肯定是有原因的,也许是父母给的爱不够,孩子觉得父母不够理解自己,孩子就在网络上寻找快乐,家长们要了解孩子心理,多理解孩子,谈论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有能有助于孩子走出网络的阴霾。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三、结语

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 Young,K. S. ) 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 57 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 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 14. 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 18 ~25 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 328 份( 93. 7%) ,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医学专业学生 2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273份( 97. 5%) ,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共 20 个条目,采用 1 ~ 5 级评分,总分 40 以上为成瘾者;SCL - 90 量表,共有 90 个条目,量表的评估,采用 5级计分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记 1 ~ 5 分。按全国常模结果,任一因子分超过 2 分筛选为阳性,超过 3 分为中度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 20 个条目。评分分 1 ~4 级,正向评分 1 ~4 分,反向评分4 ~ 1 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0 为阳性,标准分 50 ~ 轻度焦虑,60 ~ 中度焦虑,69 以上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 20 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方式,有正向评分 1 ~ 4 分,反向评分 4 ~ 1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1 为阳性,标准分 53 ~ 为轻度抑郁,63 ~ 中度抑郁,72 以上为重度抑郁[4].

1. 2. 2 调查实施 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为调查人员,现场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问卷,待完成后当场收回。

1. 3 统计处理

用 SPSS 11. 5 建立数据库,对网络成瘾和未成瘾学生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均数用 t 检验进行比较,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 1 网络成瘾状况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为 21 ~ 56( 32. 97 ± 7. 64)分,医学生得分 21 ~ 86( 34. 27 ± 8. 28) 分。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1. 467,P > 0. 05) ,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之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间无差异( P >0. 05) ,见表 1.非医学专 业 男 生 成 瘾 率 为 23. 53% ( 16/68) ,女 生16. 15% ( 42 /260 ) ,两者无差异 ( χ2= 2. 014,P >0. 05) ; 医学生男生成瘾率为 30. 19% ( 32 /106) ,女生成瘾率为 16. 17% ( 27/16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527,P < 0. 01) .

2. 2 SCL - 90 评估结果

2. 2. 1 SCL - 90 均分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t检验,t 在 2. 133 ~6. 942,P 均<0. 05) ,见表 2.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个因子均分均有差异,均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 t = 2. 789 ~ 5. 207,P 均 <0. 01) ,见表 3.

2. 2. 2 SCL - 90 得分≥2 检出率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 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1)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 4; 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5) ,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 5.

2. 3 SAS 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 5 分( t =4. 267,P<0. 01) ,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6 分以上( t= 5. 932,P < 0. 01) ,见表 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 44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6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16/58) ,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 10. 37% ( 28/270) ,两者有差异( χ2=12. 183,P = 0. 0) ; 医学生中检出焦虑 38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 18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 51%( 18/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 9. 35%( 20/214) ( χ2= 17. 287,P = 0. 0) .

2. 4 SDS 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 5 分( t =3. 552,P<0. 01) ,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t = 4. 659,P< 0. 01) ,见表 7.非医学专业生中检出抑郁 72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8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31. 03 ( 18 /58 ) ,与 正 常 使 用 网 络 者 的 检 出 率20. 00% ( 54 /270) 无差异( χ2= 3. 393,P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44. 4% ( 8/18)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 81% ( 8/54) ;医学生检出抑郁 81 人,其中络成瘾者 36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36/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 41/214) ( χ2= 40. 017,P = 0. 0) ,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25. 0% ( 8/36)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 5 人,占 12. 2% ( 5/41) .

3 讨 论

赵延庆等在 2010 年对陕西省 10 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 12. 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 100%,网络成瘾率为 19. 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 8. 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 21. 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 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 5. 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CL -90 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AS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 5 分以上,均分达 45分以上; 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 非医学专业学生) 及 30. 51% ( 医学专业学生)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 16. 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DS 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 P >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 占 44. 4%) ; 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 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 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 3) : 237-24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 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 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1

[3]李瑾.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 黑河学刊,2011,5: 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 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2) :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 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 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 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3) :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 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 9) :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2010,23( 11) :89-90,93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论文

以“网瘾”为题的议论文:

对于我们青少年朋友来说,长时间上网,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我把上网的危害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如果长时间上网,首先伤害的是我们的眼睛。电脑的辐射,会使我们的眼睛疲劳,酸痛,时间长了,就会变成近视眼。

二由于玩游戏时,精力高度集中,血液流动加快,心跳速度也会加快,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青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上网,对身体的危害不会小于毒品。

三对上网过度的依赖,轻则影响学习,重则会导致心理变态,心理极度扭曲。有人说,学习压力大,能在网上找个忠实的朋友聊聊,可以得到放松,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把握不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网聊的危害会导致心理压力更大,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四网上有各种知识,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但也有很多糟粕,我们应加以区分,但是小学生缺乏判断能力,从而会影响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五在网上,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电脑会服从于人们发出的指令,长时间上网,会使青少年脱离现实生活,不会与别人沟通,缺乏社交能力。

上网的危害还有很多,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远离网吧,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直接在各大网站上搜索撒!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三、结语

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 Young,K. S. ) 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 57 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 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 14. 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 18 ~25 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 328 份( 93. 7%) ,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医学专业学生 2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273份( 97. 5%) ,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共 20 个条目,采用 1 ~ 5 级评分,总分 40 以上为成瘾者;SCL - 90 量表,共有 90 个条目,量表的评估,采用 5级计分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记 1 ~ 5 分。按全国常模结果,任一因子分超过 2 分筛选为阳性,超过 3 分为中度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 20 个条目。评分分 1 ~4 级,正向评分 1 ~4 分,反向评分4 ~ 1 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0 为阳性,标准分 50 ~ 轻度焦虑,60 ~ 中度焦虑,69 以上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 20 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方式,有正向评分 1 ~ 4 分,反向评分 4 ~ 1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1 为阳性,标准分 53 ~ 为轻度抑郁,63 ~ 中度抑郁,72 以上为重度抑郁[4].

1. 2. 2 调查实施 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为调查人员,现场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问卷,待完成后当场收回。

1. 3 统计处理

用 SPSS 11. 5 建立数据库,对网络成瘾和未成瘾学生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均数用 t 检验进行比较,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 1 网络成瘾状况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为 21 ~ 56( 32. 97 ± 7. 64)分,医学生得分 21 ~ 86( 34. 27 ± 8. 28) 分。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1. 467,P > 0. 05) ,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之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间无差异( P >0. 05) ,见表 1.非医学专 业 男 生 成 瘾 率 为 23. 53% ( 16/68) ,女 生16. 15% ( 42 /260 ) ,两者无差异 ( χ2= 2. 014,P >0. 05) ; 医学生男生成瘾率为 30. 19% ( 32 /106) ,女生成瘾率为 16. 17% ( 27/16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527,P < 0. 01) .

2. 2 SCL - 90 评估结果

2. 2. 1 SCL - 90 均分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t检验,t 在 2. 133 ~6. 942,P 均<0. 05) ,见表 2.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个因子均分均有差异,均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 t = 2. 789 ~ 5. 207,P 均 <0. 01) ,见表 3.

2. 2. 2 SCL - 90 得分≥2 检出率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 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1)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 4; 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5) ,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 5.

2. 3 SAS 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 5 分( t =4. 267,P<0. 01) ,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6 分以上( t= 5. 932,P < 0. 01) ,见表 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 44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6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16/58) ,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 10. 37% ( 28/270) ,两者有差异( χ2=12. 183,P = 0. 0) ; 医学生中检出焦虑 38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 18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 51%( 18/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 9. 35%( 20/214) ( χ2= 17. 287,P = 0. 0) .

2. 4 SDS 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 5 分( t =3. 552,P<0. 01) ,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t = 4. 659,P< 0. 01) ,见表 7.非医学专业生中检出抑郁 72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8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31. 03 ( 18 /58 ) ,与 正 常 使 用 网 络 者 的 检 出 率20. 00% ( 54 /270) 无差异( χ2= 3. 393,P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44. 4% ( 8/18)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 81% ( 8/54) ;医学生检出抑郁 81 人,其中络成瘾者 36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36/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 41/214) ( χ2= 40. 017,P = 0. 0) ,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25. 0% ( 8/36)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 5 人,占 12. 2% ( 5/41) .

3 讨 论

赵延庆等在 2010 年对陕西省 10 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 12. 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 100%,网络成瘾率为 19. 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 8. 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 21. 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 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 5. 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CL -90 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AS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 5 分以上,均分达 45分以上; 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 非医学专业学生) 及 30. 51% ( 医学专业学生)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 16. 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DS 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 P >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 占 44. 4%) ; 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 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 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 3) : 237-24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 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 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1

[3]李瑾.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 黑河学刊,2011,5: 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 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2) :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 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 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 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3) :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 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 9) :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2010,23( 11) :89-90,93

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论文

摘要简单的陈述论文的大概就可以了。比如:青少年网络成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近期关于网瘾治疗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过内外各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一些访谈阐述了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及原因,特别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现状和原因一般就写正文里吧。。下面是一些网络成瘾现状和原因的文献综述。网络成瘾综合症于1994年由纽约一位精神医生格登博雷提出。临床是指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或伴随的生理受损现象。美国心理学年会报告相关研究统计,上网人群中存在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占6%,而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标准。2005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一部描写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电视剧,之后,竟有几万名家长给导演写信:“这就像我们家的故事。”2008年,美国相关机构称,网瘾将被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截至今年3月,有数据表明,美国竟有1/10的人有网瘾。美国教育与医疗结构称,网瘾成为了让全美头疼的顽疾。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堪称世界第一,有超过75%的国民上网,因此染上网瘾的网民也逐年增加。在韩国,网瘾被称为“网络中毒症”。据韩国行政安全部统计显示,韩国有200多万人患有“网络中毒症”,从年龄层来看,青少年网民有的人患有该症。而且,让人担心的是,小学生网络中毒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有38%的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网络。一位韩国心理医学专家指出,学生患上“网络中毒症”后,开始逃学去网吧,或自己躲在家里上网玩游戏。更严重者甚至因为父母限制上网而离家出走。如果不加以重视,这种心理疾病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因为“网络中毒症”的患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他们有时甚至有反社会情绪,一旦这种情绪爆发出来,后果将非常严重。指出了网瘾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而在我国青少年网民中近三成存在网络成瘾。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85%以上,并且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其中有部分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个性发展不全面等结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青少年网络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网瘾青少年占总人数的,而存在倾向的占13%,13-17岁的网民中网瘾比例达到,岁的占,30-35岁中占12%。其中初中生失业无固定职业的占21%职高占高中生占可见大多数网瘾网民都存在于学生也就是青少年当中。为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提供了明确的现象表示。台湾金车基金会在台湾中小学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4%受访者出现网络沉迷征兆;70%的因网络断线而心情变坏或不安;44%的上网时间会比预估时间长,上网时间愈来愈久的占26%,26%会用上网类抚平情绪;25%遇到问题就想上网。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多数青少年上网已成为一种不自觉的难以中断的,或用于麻醉神经的一种行为。一些网络成瘾研究专家已开始对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网络成瘾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在其连载《向网瘾开战》中指出:网络成瘾是孩子不会正常做人的一个表现。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他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有人在前面的道路上给予指导网瘾不是孩子天生的错。为网瘾产生的原因指出的具体方向,也给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道路。陶然教授在第七届网博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中提出:网瘾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对青少年注意力等方面有影响,其指出了网瘾对青少年大脑有所损伤,从生理上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危害,而且网瘾产生的伴随症也对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提出了网瘾药物治疗的必要性。2.原因1.家庭因素李涛、张兰君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网络成瘾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显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重要原因。王盼、甘怡群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席震芳、张晓阳的研究显示,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显著;男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家庭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父亲惩罚严厉、单亲、父亲过度保护女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闫春梅、杨凤池的研究表明,在网络成瘾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方面,父亲负责组表现出过分干涉和保护,母亲负责组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以上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高巍、黄碧斋的研究证实,网络成瘾青少年与对照组青少年在家庭环境各因素上,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态度、父亲文化、母亲文化、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网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父母亲的文化水平低(小学及以下) 、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态度(粗暴惩罚、不管不问、溺爱、金钱奖励) 、不良的亲子关系(不和、敌意)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因。吴浩生、张春和等的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类型、不同学校类别的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生活在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和大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环境的青少年发生网络成瘾的几率分别是其他家庭类型青少年的0. 68 和0. 58倍。袁碧涛、周丽等的研究认为,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网络成瘾率越低,原因可能是父亲在家庭中威严的地位和教育的方式占主导地位,文化程度越高的父亲越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引导帮助子女健康上网,导致网络成瘾率降低。2.学校教育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标准。表明网络成瘾问题在高等院校中也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国只重分数,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使孩子缺乏理想,厌恶学习,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聊就容易上瘾,沉迷其中。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在应试教育下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 为了逃避生活或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使青少年转向网上寻求一种寄托。3.社会问题刘超在研究中指出我国不健全的网络安全制度主要是网络环境净化和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程序制作者和网吧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 以致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网吧规范性不强。法律明文规定网吧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但是仍然有的网吧为了牟取暴利而向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甚至有的还专门提供色情影片来吸引青少年。而对于网络当中存在的网络亚文化,芦琦在研究中指出网络亚文化并不是指网络文化本身,而是指其中某些带有消极因素,甚至是带有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一群以寄居网上虚拟社区与进行网络交往为主要生活方式、以喜好追逐网络色情、网上暴力、网上黑色信息为乐趣,或以抵制或反抗社会约束为主要行为方式的人所共同形成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认知的总和。在这之外还有从网络和青少年个体本身出发寻求网络成瘾的研究。莫拉汗—马丁、舒马赫(Morahan - Martin, Schumacher,2000 )对277名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网络过度使用相关。孤独的个体感到孤独、情绪低落或焦虑时,便会更多地上网,互联网成为他们调节负面情绪、寻求情感支持的一种方式。阿米蔡—汗博格和本—阿兹(Amichai -Hamburger& Ben - Artzi, 2003)对网络成瘾的女性进行研究,发现是孤独的女性沉溺于网络而不是网络成瘾导致了孤独。神经质的、孤独的女性倾向于更多地使用互联网上的社会性服务。杨用贝克抑郁量表研究了抑郁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度至严重的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相关,抑郁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因素 。阿姆斯特朗(Armstrong)等的研究发现低自尊者有较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并推测网络成瘾者可能是因为社交技能差,自信心低,从而利用网络作为逃避的手段网络的特点具有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另一方面,约翰•舒勒(John Suler, 1996指出,数字化的人、关系和群体使人类相互作用的时空和方式得以延伸。他把人类在网络空间这一新型社会领域中独特的心理体验总结为九个特点: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永久的记录;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体验;黑洞体验。而正是这些特点对某些网络使用者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溺其中。杨(Young)的ACE模型阐释了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模型中的A、C、E分别为Anonymity (匿名性) , Convenience (便利性) 和Escape (逃避现实)的缩写。匿名性是指人们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因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担心谁会对自己有所伤害;便利性是指网络使用者可以足不出户地通过网络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逃避现实是指人们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安慰和感情支持。杨认为,正是网络的上述特点诱使人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周倩等从“传播游戏和快感”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成瘾的问题,认为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产生“沟通快感”,这种快感会吸引用户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网络成瘾。其研究发现,成瘾者比非成瘾者在BBS, E - mail及网络游戏上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在所有的预测网络成瘾的变量中,“网络使用的乐趣感”是网络成瘾现象的最佳预测项目。崔丽娟、赵鑫等的研究表明,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多方面的需求(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等) ,容易使得青少年对网络形成依赖,网络依赖会导致诸如考试失败不理想、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等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当学业出现问题时,外界环境如学校和家长会对青少年施加压力,青少年会因此更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慰藉。策略:1.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吸收新观念2.改善教育方式,杜绝家庭暴力和冷暴力。a.加强亲子沟通,多观察青少年日常行为,了解青少年思想动态b.多倾听孩子诉说,理解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c.是青少年多参与日常户外活动,多带其进行旅游之类行程d.扩大青少年人际交往面,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e.培养孩子自制力,提高其责任感3.通过外界其他途径帮助自己解决网络成瘾问题,比如心理医生等

电脑,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多少年,通过许多人的努力,进行不断的完善,成为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软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出现了互联网。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 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互联网的样式越来越多,便有了新闻网,论坛,学习网以及网游等等。我们平时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拓宽知识面以及查找各方面的资料,网络可谓是我们的导师,是“第二课堂”。 可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网瘾”。字典上对“网瘾”的解释是:网瘾是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而网瘾主要的人群是青少年,尤其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整天沉迷于网游,不务正业,学生放弃了学业,那些“白领”们放弃了工作。并且现在的游戏价格十分高昂,一沉迷进去,便是一个“无底洞”,也有许多人就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也有许多学生整天迷恋在网吧中不回家,网上一些暴力、色情的内容充斥,很容易把孩子带上错误的道路。 网瘾,对人们与社会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网瘾对我们有许多的危害,所以人们也想出了许多方法来帮助网瘾患者“戒”掉网瘾,其中不乏有许多极端的做法,比如说戒网瘾“专家”——杨永信。他用电击进行威胁,迫使那些孩子说自己是“自愿”要治疗的,并收取高昂的治疗费,还运用叩拜的方法,在入学时让家长和孩子下跪,极大的打击了孩子们的自尊心。 前两天在网上有一个耸人的事件,一个母亲,因为孩子跑到网吧当中总是不回家,沉迷在网游里面,她就用菜刀砍断了孩子的腿筋,防止他继续跑出去。这位母亲的做法是极端的,这种事情可以与孩子耐心的沟通,慢慢地让他摆脱网络的束缚。作为孩子,也应该适当的应用网络,多多汲取网络上一些对我们有益的知识。 从我自身的感受,我觉得应该理性、正确的去运用网络,深刻地认识到它的利于弊,沉迷于网瘾之中对我们的身体也有极大的伤害。我们必须自觉的去克制网络上的诱惑。只有坚定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网络带给我们的益处和无穷的欢乐。

直接在各大网站上搜索撒!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三、结语

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 Young,K. S. ) 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 57 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 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 14. 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 18 ~25 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 328 份( 93. 7%) ,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医学专业学生 2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273份( 97. 5%) ,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共 20 个条目,采用 1 ~ 5 级评分,总分 40 以上为成瘾者;SCL - 90 量表,共有 90 个条目,量表的评估,采用 5级计分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记 1 ~ 5 分。按全国常模结果,任一因子分超过 2 分筛选为阳性,超过 3 分为中度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 20 个条目。评分分 1 ~4 级,正向评分 1 ~4 分,反向评分4 ~ 1 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0 为阳性,标准分 50 ~ 轻度焦虑,60 ~ 中度焦虑,69 以上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 20 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方式,有正向评分 1 ~ 4 分,反向评分 4 ~ 1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1 为阳性,标准分 53 ~ 为轻度抑郁,63 ~ 中度抑郁,72 以上为重度抑郁[4].

1. 2. 2 调查实施 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为调查人员,现场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问卷,待完成后当场收回。

1. 3 统计处理

用 SPSS 11. 5 建立数据库,对网络成瘾和未成瘾学生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均数用 t 检验进行比较,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 1 网络成瘾状况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为 21 ~ 56( 32. 97 ± 7. 64)分,医学生得分 21 ~ 86( 34. 27 ± 8. 28) 分。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1. 467,P > 0. 05) ,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之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间无差异( P >0. 05) ,见表 1.非医学专 业 男 生 成 瘾 率 为 23. 53% ( 16/68) ,女 生16. 15% ( 42 /260 ) ,两者无差异 ( χ2= 2. 014,P >0. 05) ; 医学生男生成瘾率为 30. 19% ( 32 /106) ,女生成瘾率为 16. 17% ( 27/16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527,P < 0. 01) .

2. 2 SCL - 90 评估结果

2. 2. 1 SCL - 90 均分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t检验,t 在 2. 133 ~6. 942,P 均<0. 05) ,见表 2.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个因子均分均有差异,均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 t = 2. 789 ~ 5. 207,P 均 <0. 01) ,见表 3.

2. 2. 2 SCL - 90 得分≥2 检出率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 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1)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 4; 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5) ,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 5.

2. 3 SAS 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 5 分( t =4. 267,P<0. 01) ,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6 分以上( t= 5. 932,P < 0. 01) ,见表 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 44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6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16/58) ,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 10. 37% ( 28/270) ,两者有差异( χ2=12. 183,P = 0. 0) ; 医学生中检出焦虑 38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 18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 51%( 18/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 9. 35%( 20/214) ( χ2= 17. 287,P = 0. 0) .

2. 4 SDS 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 5 分( t =3. 552,P<0. 01) ,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t = 4. 659,P< 0. 01) ,见表 7.非医学专业生中检出抑郁 72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8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31. 03 ( 18 /58 ) ,与 正 常 使 用 网 络 者 的 检 出 率20. 00% ( 54 /270) 无差异( χ2= 3. 393,P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44. 4% ( 8/18)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 81% ( 8/54) ;医学生检出抑郁 81 人,其中络成瘾者 36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36/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 41/214) ( χ2= 40. 017,P = 0. 0) ,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25. 0% ( 8/36)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 5 人,占 12. 2% ( 5/41) .

3 讨 论

赵延庆等在 2010 年对陕西省 10 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 12. 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 100%,网络成瘾率为 19. 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 8. 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 21. 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 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 5. 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CL -90 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AS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 5 分以上,均分达 45分以上; 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 非医学专业学生) 及 30. 51% ( 医学专业学生)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 16. 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DS 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 P >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 占 44. 4%) ; 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 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 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 3) : 237-24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 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 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1

[3]李瑾.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 黑河学刊,2011,5: 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 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2) :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 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 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 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3) :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 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 9) :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2010,23( 11) :89-90,9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