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班级合唱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班级合唱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唱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获得良好音乐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唱歌教学是主要的音乐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一、培养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歌唱中,声音技巧固然很重要,但对小学生来说,关键在于培养他们愿意歌唱、喜欢歌唱、热爱歌唱,从而促使他们“从内心歌唱”。 1、教师生动的范唱 在教学中,传递歌曲信息,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歌曲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歌曲的就是教师。教师的范唱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喜欢所学的歌曲。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的歌,自己必须首先唱好。如果教师首先被歌曲打动,并投入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那歌声一定会使师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产生心灵上的交流,给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对歌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 2、学会理解、分析、处理歌曲 任何一首歌曲作品,它的特点与音乐风格都是通过音乐要素(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运用来达成的。而在唱歌教学中,学生对于歌曲理解得越深刻、越全面,就会唱得越好、越动人。教学中,教会学生在对歌曲的音乐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感情、结构、高潮,学会通过控制声音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来表达感情。 二、进行必要的唱歌基本技能的训练 小学生唱歌基本技能训练不同于专业的声乐训练,但是无论训练的深浅,要求的高低,都要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为依据。在我们的常规课堂教学中,既要从心理上引导学生自信有激情的歌唱,同时还要注意交给他们必要的唱歌技能。 1、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观念,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引导学生用良好的歌唱姿势歌唱。歌唱时身体无论坐或站都要自然、端正,腰要挺,眼平视,头与颈不要前俯、后仰,不要压迫颈部,要保证横膈膜的自由运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教学中,用闻花、跳皮筋、抽泣、咳嗽、打哈欠、隔河喊人等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体会。逐步纠正学生呼吸方法上的毛病。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低年级着重扩展学生的音域,到中高年级,主要采用训练头声的发声方法,使其声音圆润、清晰、甜美,有利于音乐的表现和增加学生歌唱的兴趣。 教会学生清晰的咬字、吐字。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结合的艺术,准确清晰地表达词意,依靠正确的咬字吐字,要把自然圆润的发声与歌词的正确读音融合起来。通过朗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比等方法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到“咬清字头声母,引长字腹,收住字尾”,逐步达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 2、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歌唱方法。 喊唱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想表现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发声方法不正确。使他们明白优美的歌声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根据歌曲的情感与需要用适当的音量、真挚的情感引出内心的表现。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调整好呼吸,口腔自然打开,下腭放松,要教给他们控制、调整音量的方法,随时发现,及时纠正。在声音训练与规范的过程中结合实际,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克服,同时应教会学生自我调剂的方法。 三、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歌唱表现能力 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独特的风格特点,每一种表现形式都能带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教学中老师要教会学生结合歌曲的特点,使每一首歌曲的学习与表现都成为学生难以忘怀的一个记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表现的愿望,发展学生的歌唱表现能力。 1、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 如:对唱、轮唱、领唱与齐唱、合唱等。这样既可以使歌曲演唱形式多样化,又可以强化并延展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2、组建班级合唱队 合唱可以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参与表现歌曲,合唱是一种集体互助、协作表演的音乐表现形式。当每一个人处于各自的声部之中,他就会得到同伴的引领和吸引,对于有缺点的同学来说,在练习与表现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的被熏陶得以进步直至改掉自身存在的弊病。 四、变 四、充分的利用课堂评价。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们对课堂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但其中都遵循着几点原则: 1、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如低年级的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高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善意的批评、用心的引导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2、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3、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权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也根据这次网培学习的音乐评价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有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又多么重要,而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从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谐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等方面考虑,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有效地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唱歌教学的课堂实效性。 五、声期及嗓音保护 第一、教师、家长要重视。学生说话歌唱很容易音量过大,处于稚嫩阶段的发声器官极易受损。除了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嗓音外,还要教育孩子们不要大喊大叫。第二,要教会孩子们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说话、歌唱。第三,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学习变声期常识,学会自己判断,自我调整,自我保护。第四,提倡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用中等或较轻的音量说话与歌唱,但是适当的时候,教师还是应该指导学生用较强的音量来演唱,以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合理的锻炼与发展。 变声期问题。小学生五年级就有人开始变声。歌唱时应当慎重,一般要注意轻声唱,适当降低音高,选择好听、上口、短小的歌曲,唱歌时间宜短。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在这个时期要给学生讲解变声期及嗓音保护常识,引起学生的重视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我们要多进行反思与改进。教会学生歌唱方法和歌唱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歌唱修养和欣赏水平。为学生将来能继续歌唱学习打下基础、埋下伏笔,让他们的人生不留下遗憾!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歌唱群体在旋律、节奏、音色、表情等方面要高度统一与协调。在众多影响合唱统一协调的因素中,音准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围绕着“班级合唱教学”这一主题,从班级合唱的重要性、现状分析,达成的策略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讲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做一总结。

1、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意识,它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学习效率的功能,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为此,要让学生唱好合唱歌曲,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

2、培养群体精神和合作能力: 班级合唱教学是一项合作性很强的音乐活动,活动中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领唱、主旋律声部的任务,有时又要求一些学生承担副旋律、伴唱的任务。这些角色的变化,意味着他们必须要与人紧密合作。他们在什么时候应该突出,什么时候应该配合,什么应该出现,什么时候应该沉默……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有一种角色感,都应该把握适当的分寸。因此,在班级合唱教学中要注意陶冶和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掌握合唱基本知识: 有了兴趣和合作意识,对于学习合唱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但是,没有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那么要想学好合唱也是不可能了,所以掌握合唱基本知识很重要。

班级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共同的集体荣誉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统一协调、相互谦让、和谐共处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学习能力和音乐艺术表现能力。通过班级合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得艺术修养,还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聆听习惯。

浅谈小学班级合唱教学

论文摘要: 班级合唱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的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唱和训练。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作、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论文关键词: 声音;兴趣;创作;多维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作、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可见,合唱教学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但现今,大部分学校都只有一个合唱队,受益的只有小部分学生。使更多学生体验合唱教学的魅力,只有充分利用“音乐课”这块阵地,普及合唱艺术。

一、在迷茫中思索

班级合唱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的合唱训练。它不用于合唱队的训练,班级合唱教学面对的是音乐层次水平差异大的学生,加上合唱是需要每一位学生具有相应音乐技能和合作精神才能共同完成的集体表演活动,所以,小学班级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难点。传统音乐教学中,因为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教师总是回避合唱教学,只教一个声部,让教师和学生对班级合唱产生畏惧心理,导致班级合唱教学停滞不前。

1.练声音,夯实基础。

合唱艺术,是声音的艺术,声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未受过正规训练的学生来说,全班的声音要做到和谐统一,融为一体,就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用一致的方法来演唱,使声音达到“融合”的境界。学生齐唱歌曲时,不再满足于音准节奏的准确,逐句处理歌曲,让学生的声音既保持童声轻柔的音色,又能使声音统一、和谐。通过训练,夯实学生的演唱基础,为接下来的合唱教学做了铺垫。

2.听乐曲,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之门的钥匙,也是学生遨游音乐世界的翅膀。只有学生喜欢音乐,喜欢上音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直接牵动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奋点。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通过听赏,让学生感知、体验其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赏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先让学生听整体,也就是让学生听合唱歌曲的范唱,使其对歌曲有整体感受。再指导学生开展听音色、听和声、听情绪等。

二、在实践中收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前面的铺垫,似乎班级合唱教学就能顺利进行,其实不然!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总会有很大出入。当笔者大刀阔斧准备实践的时候,问题都接踵而来了:两声部的和声学生怎么也唱不准;学生唱得过于卖力,声音打架;反复、枯燥的练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节课练好了,下节课又要从头开始……于是,笔者开始在实践——摸索——实践——摸索中徘徊着。

1.多重创作,因材施教。

在音乐课上,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了合唱教学,却发现根本行不通。课改中指出,教材是对话的`文本,是“活性因子”,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因此,笔者马上改变教学策略,从创作入手,充分挖掘歌曲合唱素材,并进行二度创作。

首先,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教授《小蚂蚁搬米粒》时,在学生能熟练演唱歌曲的基础上,为了让歌曲更富有表现力,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加入了节奏的伴唱。一开始,让学生用一个二分音符的节奏,轻而有力地喊出嗨-呦-,为歌曲伴唱,随着歌曲情绪的递进,在后半段用四分音符的节奏伴唱,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表现得也不是很完美,但学生的兴趣很高,歌曲的情绪也表现得更好了,对于学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适当加减歌曲的难度,对歌曲进行创作。教授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时,如果中间部分加入轮唱,就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绪,简单创作,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学习《热爱地球妈妈》时,三度和声学生怎么都唱不准。这节课稍微有一点感觉,下节课全部忘掉,反复再练,学生觉得很无趣,也许反复练习会有一点进步,但这并非笔者所希望的。因为这首歌曲的三度和声已经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枯燥、反复的练习得不偿失。于是,笔者进行修改,把低声部的旋律去掉了很多音,并且用哼鸣的形式来表现,然后高声部二拍的地方,在低声部加入了和声,把情绪往上推一推,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合唱是一种动态的时间活动,它是群体性共同创作、共同思维的活动,通过精心预设与铺垫会生成很多预想不到的效果。

2.多维教学,齐驱并进。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固然很重要,但合唱教学毕竟还是技术活,专业、科学的训练必不可少,而训练需要无数次的累积才会有效果。要达到这两者的平衡,只能从方法上把握好度,这样才既能让学生有一定量的训练,又不至于太枯燥。

歌唱的最佳状态是口腔兴奋状态,即下巴放松,喉头下移,形成半打哈欠状态。在训练的时候,不能机械地让学生这么做,一来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再者这样的训练会很无趣。然后,让学生全体起立,做一些体操的动作,让全身放松,手脚放松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用力喊出声音,让学生学“汪汪”的小狗叫。虽然一开始学生会笑场,但一些勇敢的学生最先尝试了,接着更多的学生加入了,这种训练主要锻炼横膈膜,使腹部有弹性,大部分学生通过这个训练感觉到了。然后,让学生用“咬苹果”、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通过这种有趣的训练,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使他们感觉既是在学习,又是在娱乐,激起对合唱的兴趣。

在歌曲训练的时候,尽量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易到难,不要求完美,只要每次有进步就行。训练的方法也力求多元化,学生无法驾驭两声部和声的时候,让学生担任一个声部,笔者担任另一个声部,让学生先亲自体验一下和声的效果。训练时采用听唱结合的方法,在合唱练习中,学生学会各声部旋律后,不宜过多地进行分声部练习,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唱的练习。在学生重点练习某一声部时,让另一声部也用轻声演唱自己的声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合唱的效果,并获得较为全面的合唱技巧。为了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在学生练习合唱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唱一个声部时,用琴伴奏另一声部;或教师范唱一个声部,用琴伴奏另一个声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唱能力,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水平。

三、在收获中品味

班级合唱教学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尝试,有过迷茫、困惑,但更多的是收获。很多事情还未尝试的时候会觉得太难,认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于是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把事情搁着。作为一线教师,这件搁着的事情总令人牵肠挂肚,好在如今战战兢兢地迈出了第一步。过程虽然曲折,但有很大的收获,只要再坚持,这一小步肯定会变得更大。是否能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联合全校的音乐教师系统地做一个规划,这样学生的基础肯定会更扎实。也开始给学生更多展示的舞台,如艺术节时举行班级合唱比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论中小学班级合唱论文文献参考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 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本文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进行策略探究,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班级形式;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探究

班级合唱教学是培养学生乐感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当代教学方案时,合唱教学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一、班级形式的小学合唱教学主要特征

合唱主要是利用不同声音的配合来展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它可以通过情感的传递达到和听众之间产生共鸣。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班级形式的合唱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其一,增强学生声音的可塑造性;其二,丰富学生的音色;其三,演唱当中力度呈现较大变化;其四,学生具有较强的团体表现力。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具体实现

(一)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要求。要想教好班级合唱教学,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通常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一定差异。针对音乐教学实践来看,年龄较小的孩子对节奏较欢快的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三四年级的孩子则较喜欢具备一定形象艺术美的作品,而高年级学生往往偏爱情感浓厚的音乐。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年级的孩子对生活的理解程度不同,以及其所积累的知识水平有所差异。教师在一开始进行班级合唱教学时,应当先了解学生们心理之间的差异,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音域和音色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采取齐唱作为主要合唱方式;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训练其基本的二声部演唱;当学生进入较高年级后,教师可以将二声部合唱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该期间,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合唱歌曲的难度。所谓的节奏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准地把握音乐节奏,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参考班级的男女比例来调整教学方案。音乐当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为节奏,在教授小学音乐时应当让学生感知、理解并创造音乐,首先要帮助学生感知学习节奏,训练小学生对节奏的把握,增强其对音乐的悟性。在节奏练习中,学生的合作、记忆和反应能力都得到了强化,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创造能力、审美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演唱,先让学生学习五度音试唱,之后利用进行三度音演唱,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声部的立体感。(二)丰富班级合唱的表达方式。合唱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当中所隐藏的艺术形象,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于班级合唱教学不只要求学生完成演唱,还需要从音乐的内容意义和所建立的意境来考虑,帮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故而教师应当注意歌曲的选取和其所包含的情感。在合唱歌曲时,表情的不同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对歌曲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意义和暗含的感情,对于表达方式不同的音乐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教师应当使学生学会应用多样化的表达手段。在合唱不同歌曲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入情境创新,使得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感受。在创作当中也可以结合实际的演练丰富歌曲的内容,深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三)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增强学生的合唱功底。现阶段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通常采用激励、教育和改善功能。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可以利用课堂评价找出自身的教学缺点并及时总结和改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合唱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准确把握演唱技巧,之后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练习,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演唱者通过和其他人的对试唱,找出各自的缺点不足,及时分析总结,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而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方法的使用,对待全体学生应做到平等,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所有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对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利用以上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在合唱练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同时充分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发挥出自身演唱实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时,可以通过全体人员探讨得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过回放音乐后联系自己的原唱录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改善自身的演唱方式,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全体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整个班级的合唱水平,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更深层面的认知和感受。班级合唱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班级合唱教学时,应当结合其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歌曲和训练方式,从而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保证教学质量。

三、结语

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故而制定合适的音乐合唱教学方案策略,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徐玲.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与研究[J].音乐时空,2015,(19):180.

[2]董月琼.浅谈中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7,(14):136.

浅谈小学班级合唱教学

论文摘要: 班级合唱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的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唱和训练。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作、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论文关键词: 声音;兴趣;创作;多维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作、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可见,合唱教学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但现今,大部分学校都只有一个合唱队,受益的只有小部分学生。使更多学生体验合唱教学的魅力,只有充分利用“音乐课”这块阵地,普及合唱艺术。

一、在迷茫中思索

班级合唱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的合唱训练。它不用于合唱队的训练,班级合唱教学面对的是音乐层次水平差异大的学生,加上合唱是需要每一位学生具有相应音乐技能和合作精神才能共同完成的集体表演活动,所以,小学班级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难点。传统音乐教学中,因为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教师总是回避合唱教学,只教一个声部,让教师和学生对班级合唱产生畏惧心理,导致班级合唱教学停滞不前。

1.练声音,夯实基础。

合唱艺术,是声音的艺术,声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未受过正规训练的学生来说,全班的声音要做到和谐统一,融为一体,就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用一致的方法来演唱,使声音达到“融合”的境界。学生齐唱歌曲时,不再满足于音准节奏的准确,逐句处理歌曲,让学生的声音既保持童声轻柔的音色,又能使声音统一、和谐。通过训练,夯实学生的演唱基础,为接下来的合唱教学做了铺垫。

2.听乐曲,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之门的钥匙,也是学生遨游音乐世界的翅膀。只有学生喜欢音乐,喜欢上音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直接牵动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奋点。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通过听赏,让学生感知、体验其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赏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先让学生听整体,也就是让学生听合唱歌曲的范唱,使其对歌曲有整体感受。再指导学生开展听音色、听和声、听情绪等。

二、在实践中收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前面的铺垫,似乎班级合唱教学就能顺利进行,其实不然!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总会有很大出入。当笔者大刀阔斧准备实践的时候,问题都接踵而来了:两声部的和声学生怎么也唱不准;学生唱得过于卖力,声音打架;反复、枯燥的练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节课练好了,下节课又要从头开始……于是,笔者开始在实践——摸索——实践——摸索中徘徊着。

1.多重创作,因材施教。

在音乐课上,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了合唱教学,却发现根本行不通。课改中指出,教材是对话的`文本,是“活性因子”,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因此,笔者马上改变教学策略,从创作入手,充分挖掘歌曲合唱素材,并进行二度创作。

首先,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教授《小蚂蚁搬米粒》时,在学生能熟练演唱歌曲的基础上,为了让歌曲更富有表现力,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加入了节奏的伴唱。一开始,让学生用一个二分音符的节奏,轻而有力地喊出嗨-呦-,为歌曲伴唱,随着歌曲情绪的递进,在后半段用四分音符的节奏伴唱,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表现得也不是很完美,但学生的兴趣很高,歌曲的情绪也表现得更好了,对于学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适当加减歌曲的难度,对歌曲进行创作。教授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时,如果中间部分加入轮唱,就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绪,简单创作,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学习《热爱地球妈妈》时,三度和声学生怎么都唱不准。这节课稍微有一点感觉,下节课全部忘掉,反复再练,学生觉得很无趣,也许反复练习会有一点进步,但这并非笔者所希望的。因为这首歌曲的三度和声已经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枯燥、反复的练习得不偿失。于是,笔者进行修改,把低声部的旋律去掉了很多音,并且用哼鸣的形式来表现,然后高声部二拍的地方,在低声部加入了和声,把情绪往上推一推,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合唱是一种动态的时间活动,它是群体性共同创作、共同思维的活动,通过精心预设与铺垫会生成很多预想不到的效果。

2.多维教学,齐驱并进。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固然很重要,但合唱教学毕竟还是技术活,专业、科学的训练必不可少,而训练需要无数次的累积才会有效果。要达到这两者的平衡,只能从方法上把握好度,这样才既能让学生有一定量的训练,又不至于太枯燥。

歌唱的最佳状态是口腔兴奋状态,即下巴放松,喉头下移,形成半打哈欠状态。在训练的时候,不能机械地让学生这么做,一来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再者这样的训练会很无趣。然后,让学生全体起立,做一些体操的动作,让全身放松,手脚放松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用力喊出声音,让学生学“汪汪”的小狗叫。虽然一开始学生会笑场,但一些勇敢的学生最先尝试了,接着更多的学生加入了,这种训练主要锻炼横膈膜,使腹部有弹性,大部分学生通过这个训练感觉到了。然后,让学生用“咬苹果”、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通过这种有趣的训练,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使他们感觉既是在学习,又是在娱乐,激起对合唱的兴趣。

在歌曲训练的时候,尽量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易到难,不要求完美,只要每次有进步就行。训练的方法也力求多元化,学生无法驾驭两声部和声的时候,让学生担任一个声部,笔者担任另一个声部,让学生先亲自体验一下和声的效果。训练时采用听唱结合的方法,在合唱练习中,学生学会各声部旋律后,不宜过多地进行分声部练习,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唱的练习。在学生重点练习某一声部时,让另一声部也用轻声演唱自己的声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合唱的效果,并获得较为全面的合唱技巧。为了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在学生练习合唱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唱一个声部时,用琴伴奏另一声部;或教师范唱一个声部,用琴伴奏另一个声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唱能力,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水平。

三、在收获中品味

班级合唱教学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尝试,有过迷茫、困惑,但更多的是收获。很多事情还未尝试的时候会觉得太难,认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于是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把事情搁着。作为一线教师,这件搁着的事情总令人牵肠挂肚,好在如今战战兢兢地迈出了第一步。过程虽然曲折,但有很大的收获,只要再坚持,这一小步肯定会变得更大。是否能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联合全校的音乐教师系统地做一个规划,这样学生的基础肯定会更扎实。也开始给学生更多展示的舞台,如艺术节时举行班级合唱比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音乐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音乐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金亚文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曹理 何工 《音乐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曹理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 上海音乐出版社 5 朱则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 吴斌 《音乐课程标准》 人民音乐出版社 ;

浅谈关于合唱教学论文的研究

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里,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听觉艺术。所以“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登台了。再者,“音乐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感情。” 所以说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点滴和同行们交流与分享: 一、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二、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 ,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 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 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三、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是互助平等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在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 ,首先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必须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在这个基础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比较容易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世界窗口,从而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音乐创作、一起创编填词、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 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是中国人》、《红旗颂》、《红旗飘飘》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申奥成功的时刻,全国上下人民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五、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文学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教授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借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借助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温故了这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乐曲《阳关三叠》的同时,配上王维的诗歌《渭城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采用对比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感受,这种做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 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在音乐教学中,要达到情境交融,美在其中,是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情境交融,美在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真正的意境,这个义务也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

浅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浅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实现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音乐兴趣和激情的较好培养,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设法在课堂中更好展现音乐魅力,合唱教学因此日渐受到重视,而为了保证这一教学手段能够较好服务于小学音乐课堂,并同时推动学生的写作与审美能力提升,正是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影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学方法。为了保证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能够真正为学生不同声部的配合、音准的掌握以及气息的控制训练提供支持,教师就需要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属于直接影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很多地区小学存在着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的问题,这就使得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偏低,而随着近年来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也因此得以得以实现更好开展。

(二)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缺乏兴趣,这一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将受到较为直接影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要求每个学生准确唱出音节并保证合唱的和谐,而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由此合唱教学往往给人以枯燥、无趣之感,学生对合唱的热情和兴趣也将因此而磨灭,由此可见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对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唱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的能力也将难以发挥。因此,本文建议教师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合唱教学,例如,教师可以与学校进行沟通开展全校范围的合唱比赛,由此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学习之余放松的途径,在班级荣誉的影响下学生参与合唱的热情也将被点燃,这自然使得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将得到较好保障。此外,本文还建议相关教职人员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采用科学有效的自由化合唱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本质上属于一种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身合唱学习的方式,该模式实现的课余时间训练也将更好实现学生学习压力的缓解,而同时实现的学生对优雅合唱音乐憧憬的激发,也将使得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在合唱教学中实现较高质量培养[1]。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文中本文提到了兴趣与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因此设法提升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就是相关教职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点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相较于单唱歌曲,合唱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合唱歌曲的旋律较为复杂,这自然为学生掌握合唱相关知识与技巧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本文建议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为学生播放优秀的合唱作品,并在学生深深被作品打动后对作品的唱法与合唱技巧进行品评,学生也需要积极踊跃表达自身看法,由此学生不仅能够逐渐积累关于合唱的大量知识,教师也能够更深入、更直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对于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唱法的选择将带来较为积极的支持,同时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也将大大提升。

(三)营造合唱教学氛围。如果能够在小学校园中营造一种合唱教学的氛围,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将得以大大提升,合唱教学的积极性自然也将得到保障。因此,本文建议相关小学定期开展合唱比赛,并通过合唱比赛选拨优秀学生参加区域性合唱赛事,由此合唱便与小学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校园也将得以营造出一种“声乐律动,心随我动”的音乐合唱氛围,由此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就将吸引更多的学生,而这一过程中相关教职人员也应通过自学、参加培训与讲座的方式加强自身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认知,由此才能够保证合唱教学的综合水平得以满足学生的高涨热情,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自然就将拥有较高有效性。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均能够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全校范围的'合唱比赛、《让我们荡起双桨》合唱教学实例等内容,则直观证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便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洁.声乐律动,心随我动--论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6,(10):37.

摘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课堂合唱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整体水平。但是因为参与合唱的学生众多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给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也导致合唱教学无法有效展开。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对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或者是借助其他器具提高课堂合唱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整体音乐水平。

关键词: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心也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促进现代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必不可少,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合唱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同时还能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恰当地运用合唱教学来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性

只有学生真正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认真去学习,对小学生合唱学习而言也是如此,唯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师教授的技能和知识。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学好合唱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提升自身水平。小学生之所以喜爱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爱学科老师。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水平,在教学时精心进行安排,尽可能使用诙谐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从而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学习。其二,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相比与单唱歌曲,合唱歌曲的旋律更为复杂,演唱时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掌握。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水平。比如让学听一些单曲,然后再将所有的单曲合起来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歌曲的音域、感染力及表现力,进而增强学生对于合唱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控制歌唱气息

要想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在训练时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站姿。腰部挺直,面部肌肉放松,双腿保持直立,气息从腹部自然流出,再通过收腹完成呼吸。然后逐步增加呼吸的次数与强度,在呼吸训练的过程中,小腹应当始终保持灵活,并反复进行训练。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控制气息,尤其是要注意呼吸的次数与强度。重点在于通过加强腰部的带动能力,突出横隔膜的关键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呼吸的方法,尽量做到舒展和自然,同时还要纠正学生呼吸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做到流畅自然地呼吸。

三、加强发音音准及节奏把握练习

要想演唱好歌曲,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好音准,尤其是在合唱时,只要其中有一个学生音准不符合标准音高就会影响合唱的效果破坏歌曲的协调,所以必须注重音准训练。而练习音准的前提是掌握音阶,音阶练习必须遵循先易后验的原则。首先要让学生领会手势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掌握音阶,然后再向学生介绍关于全音和半音的知识,运用一些小的游戏来增强学生的感受。当学生充分掌握音准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合唱练习。

四、引导学生对声部进行有意识练习

合唱通常是分为几个声部进行,而每一个声部都很重要,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注重其中一个声部,要把握好不同声部之间的关系。合唱的效果取决于不同声部之间的协调,如果教师不注重加以引导,学生进行演唱时就只是不同声部的叠加。不同声部之间缺少配合,自然更谈不上协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时,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则。可以从最简单的二声部着手,反复进行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同时演唱两个声部,从而充分地掌握整首歌曲,然后再分成不同的声部进行演唱。由于自身音乐表演能力不足,分声部练习时很容易出现不同声部相互干扰的情况,最终使得不同声部合成了一个声部。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最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好演唱的力度,其中一个声部声音过强,而另一个声部声音相对较弱。在演唱时弱的声部会受到强的声部影响,并最终被强的声部所带走。所以在进行训练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控制好音量,使声音始终保持在恰当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要求学生熟悉整首歌曲,以及自己演唱声部的音量及音色,在演唱时不能一味地突出自身特色,而忽略了与其他声部进行配合。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演唱的技巧,教师则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步的练习,即更高难度与更长声部之间的配合练习。

五、通过器乐辅助合唱教学

器乐能够充分表现不同声部音准的差异,所以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器乐来表达音高及音准,从而让学生从宏观层面掌握音准及音高,然后进一步仔细揣摩,更加精确地把握音准与音高。在准确掌握各个声部的音高音准后,教师再安排学生进行合唱练习确保各个声部能够保持协调,不会出现某一声部过高或者某一声部过低的情况,通过反复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将合奏的音程及音准感觉加入合唱。此外还应明确每一个声部具体伴奏的人数,并且让学生交换进行。也可以安排教师弹奏其中一个声部,从而对合唱教学进行辅助,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解决音准及音程方面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锦.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音乐,2015,23.

[2]杨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合唱教学有效性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5.

[3]陈静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5,08.

唱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获得良好音乐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唱歌教学是主要的音乐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一、培养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歌唱中,声音技巧固然很重要,但对小学生来说,关键在于培养他们愿意歌唱、喜欢歌唱、热爱歌唱,从而促使他们“从内心歌唱”。 1、教师生动的范唱 在教学中,传递歌曲信息,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歌曲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歌曲的就是教师。教师的范唱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喜欢所学的歌曲。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的歌,自己必须首先唱好。如果教师首先被歌曲打动,并投入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那歌声一定会使师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产生心灵上的交流,给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对歌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 2、学会理解、分析、处理歌曲 任何一首歌曲作品,它的特点与音乐风格都是通过音乐要素(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运用来达成的。而在唱歌教学中,学生对于歌曲理解得越深刻、越全面,就会唱得越好、越动人。教学中,教会学生在对歌曲的音乐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感情、结构、高潮,学会通过控制声音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来表达感情。 二、进行必要的唱歌基本技能的训练 小学生唱歌基本技能训练不同于专业的声乐训练,但是无论训练的深浅,要求的高低,都要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为依据。在我们的常规课堂教学中,既要从心理上引导学生自信有激情的歌唱,同时还要注意交给他们必要的唱歌技能。 1、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观念,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引导学生用良好的歌唱姿势歌唱。歌唱时身体无论坐或站都要自然、端正,腰要挺,眼平视,头与颈不要前俯、后仰,不要压迫颈部,要保证横膈膜的自由运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教学中,用闻花、跳皮筋、抽泣、咳嗽、打哈欠、隔河喊人等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体会。逐步纠正学生呼吸方法上的毛病。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低年级着重扩展学生的音域,到中高年级,主要采用训练头声的发声方法,使其声音圆润、清晰、甜美,有利于音乐的表现和增加学生歌唱的兴趣。 教会学生清晰的咬字、吐字。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结合的艺术,准确清晰地表达词意,依靠正确的咬字吐字,要把自然圆润的发声与歌词的正确读音融合起来。通过朗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比等方法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到“咬清字头声母,引长字腹,收住字尾”,逐步达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 2、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歌唱方法。 喊唱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想表现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发声方法不正确。使他们明白优美的歌声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根据歌曲的情感与需要用适当的音量、真挚的情感引出内心的表现。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调整好呼吸,口腔自然打开,下腭放松,要教给他们控制、调整音量的方法,随时发现,及时纠正。在声音训练与规范的过程中结合实际,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克服,同时应教会学生自我调剂的方法。 三、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歌唱表现能力 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独特的风格特点,每一种表现形式都能带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教学中老师要教会学生结合歌曲的特点,使每一首歌曲的学习与表现都成为学生难以忘怀的一个记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表现的愿望,发展学生的歌唱表现能力。 1、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 如:对唱、轮唱、领唱与齐唱、合唱等。这样既可以使歌曲演唱形式多样化,又可以强化并延展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2、组建班级合唱队 合唱可以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参与表现歌曲,合唱是一种集体互助、协作表演的音乐表现形式。当每一个人处于各自的声部之中,他就会得到同伴的引领和吸引,对于有缺点的同学来说,在练习与表现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的被熏陶得以进步直至改掉自身存在的弊病。 四、变 四、充分的利用课堂评价。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们对课堂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但其中都遵循着几点原则: 1、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如低年级的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高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善意的批评、用心的引导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2、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3、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权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也根据这次网培学习的音乐评价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有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又多么重要,而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从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谐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等方面考虑,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有效地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唱歌教学的课堂实效性。 五、声期及嗓音保护 第一、教师、家长要重视。学生说话歌唱很容易音量过大,处于稚嫩阶段的发声器官极易受损。除了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嗓音外,还要教育孩子们不要大喊大叫。第二,要教会孩子们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说话、歌唱。第三,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学习变声期常识,学会自己判断,自我调整,自我保护。第四,提倡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用中等或较轻的音量说话与歌唱,但是适当的时候,教师还是应该指导学生用较强的音量来演唱,以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合理的锻炼与发展。 变声期问题。小学生五年级就有人开始变声。歌唱时应当慎重,一般要注意轻声唱,适当降低音高,选择好听、上口、短小的歌曲,唱歌时间宜短。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在这个时期要给学生讲解变声期及嗓音保护常识,引起学生的重视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我们要多进行反思与改进。教会学生歌唱方法和歌唱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歌唱修养和欣赏水平。为学生将来能继续歌唱学习打下基础、埋下伏笔,让他们的人生不留下遗憾!

论文合唱研究

浅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浅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实现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音乐兴趣和激情的较好培养,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设法在课堂中更好展现音乐魅力,合唱教学因此日渐受到重视,而为了保证这一教学手段能够较好服务于小学音乐课堂,并同时推动学生的写作与审美能力提升,正是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影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学方法。为了保证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能够真正为学生不同声部的配合、音准的掌握以及气息的控制训练提供支持,教师就需要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属于直接影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很多地区小学存在着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的问题,这就使得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偏低,而随着近年来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也因此得以得以实现更好开展。

(二)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缺乏兴趣,这一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将受到较为直接影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要求每个学生准确唱出音节并保证合唱的和谐,而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由此合唱教学往往给人以枯燥、无趣之感,学生对合唱的热情和兴趣也将因此而磨灭,由此可见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对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由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唱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的能力也将难以发挥。因此,本文建议教师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合唱教学,例如,教师可以与学校进行沟通开展全校范围的合唱比赛,由此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学习之余放松的途径,在班级荣誉的影响下学生参与合唱的热情也将被点燃,这自然使得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将得到较好保障。此外,本文还建议相关教职人员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采用科学有效的自由化合唱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本质上属于一种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身合唱学习的方式,该模式实现的课余时间训练也将更好实现学生学习压力的缓解,而同时实现的学生对优雅合唱音乐憧憬的激发,也将使得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在合唱教学中实现较高质量培养[1]。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文中本文提到了兴趣与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因此设法提升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就是相关教职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点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相较于单唱歌曲,合唱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合唱歌曲的旋律较为复杂,这自然为学生掌握合唱相关知识与技巧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本文建议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为学生播放优秀的合唱作品,并在学生深深被作品打动后对作品的唱法与合唱技巧进行品评,学生也需要积极踊跃表达自身看法,由此学生不仅能够逐渐积累关于合唱的大量知识,教师也能够更深入、更直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对于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唱法的选择将带来较为积极的支持,同时学生对合唱的兴趣也将大大提升。

(三)营造合唱教学氛围。如果能够在小学校园中营造一种合唱教学的氛围,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将得以大大提升,合唱教学的积极性自然也将得到保障。因此,本文建议相关小学定期开展合唱比赛,并通过合唱比赛选拨优秀学生参加区域性合唱赛事,由此合唱便与小学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校园也将得以营造出一种“声乐律动,心随我动”的音乐合唱氛围,由此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就将吸引更多的学生,而这一过程中相关教职人员也应通过自学、参加培训与讲座的方式加强自身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认知,由此才能够保证合唱教学的综合水平得以满足学生的高涨热情,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自然就将拥有较高有效性。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均能够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全校范围的'合唱比赛、《让我们荡起双桨》合唱教学实例等内容,则直观证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便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洁.声乐律动,心随我动--论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黄河之声,2016,(10):37.

摘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课堂合唱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整体水平。但是因为参与合唱的学生众多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给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也导致合唱教学无法有效展开。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对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或者是借助其他器具提高课堂合唱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整体音乐水平。

关键词: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心也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促进现代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必不可少,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合唱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同时还能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恰当地运用合唱教学来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性

只有学生真正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认真去学习,对小学生合唱学习而言也是如此,唯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师教授的技能和知识。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学好合唱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提升自身水平。小学生之所以喜爱一门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爱学科老师。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水平,在教学时精心进行安排,尽可能使用诙谐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从而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学习。其二,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相比与单唱歌曲,合唱歌曲的旋律更为复杂,演唱时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掌握。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水平。比如让学听一些单曲,然后再将所有的单曲合起来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歌曲的音域、感染力及表现力,进而增强学生对于合唱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控制歌唱气息

要想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在训练时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站姿。腰部挺直,面部肌肉放松,双腿保持直立,气息从腹部自然流出,再通过收腹完成呼吸。然后逐步增加呼吸的次数与强度,在呼吸训练的过程中,小腹应当始终保持灵活,并反复进行训练。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控制气息,尤其是要注意呼吸的次数与强度。重点在于通过加强腰部的带动能力,突出横隔膜的关键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呼吸的方法,尽量做到舒展和自然,同时还要纠正学生呼吸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做到流畅自然地呼吸。

三、加强发音音准及节奏把握练习

要想演唱好歌曲,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好音准,尤其是在合唱时,只要其中有一个学生音准不符合标准音高就会影响合唱的效果破坏歌曲的协调,所以必须注重音准训练。而练习音准的前提是掌握音阶,音阶练习必须遵循先易后验的原则。首先要让学生领会手势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掌握音阶,然后再向学生介绍关于全音和半音的知识,运用一些小的游戏来增强学生的感受。当学生充分掌握音准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合唱练习。

四、引导学生对声部进行有意识练习

合唱通常是分为几个声部进行,而每一个声部都很重要,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注重其中一个声部,要把握好不同声部之间的关系。合唱的效果取决于不同声部之间的协调,如果教师不注重加以引导,学生进行演唱时就只是不同声部的叠加。不同声部之间缺少配合,自然更谈不上协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时,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则。可以从最简单的二声部着手,反复进行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同时演唱两个声部,从而充分地掌握整首歌曲,然后再分成不同的声部进行演唱。由于自身音乐表演能力不足,分声部练习时很容易出现不同声部相互干扰的情况,最终使得不同声部合成了一个声部。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最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好演唱的力度,其中一个声部声音过强,而另一个声部声音相对较弱。在演唱时弱的声部会受到强的声部影响,并最终被强的声部所带走。所以在进行训练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控制好音量,使声音始终保持在恰当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要求学生熟悉整首歌曲,以及自己演唱声部的音量及音色,在演唱时不能一味地突出自身特色,而忽略了与其他声部进行配合。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演唱的技巧,教师则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步的练习,即更高难度与更长声部之间的配合练习。

五、通过器乐辅助合唱教学

器乐能够充分表现不同声部音准的差异,所以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器乐来表达音高及音准,从而让学生从宏观层面掌握音准及音高,然后进一步仔细揣摩,更加精确地把握音准与音高。在准确掌握各个声部的音高音准后,教师再安排学生进行合唱练习确保各个声部能够保持协调,不会出现某一声部过高或者某一声部过低的情况,通过反复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将合奏的音程及音准感觉加入合唱。此外还应明确每一个声部具体伴奏的人数,并且让学生交换进行。也可以安排教师弹奏其中一个声部,从而对合唱教学进行辅助,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解决音准及音程方面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锦.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音乐,2015,23.

[2]杨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合唱教学有效性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5.

[3]陈静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5,08.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 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本文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进行策略探究,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班级形式;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探究

班级合唱教学是培养学生乐感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当代教学方案时,合唱教学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一、班级形式的小学合唱教学主要特征

合唱主要是利用不同声音的配合来展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它可以通过情感的传递达到和听众之间产生共鸣。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班级形式的合唱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其一,增强学生声音的可塑造性;其二,丰富学生的音色;其三,演唱当中力度呈现较大变化;其四,学生具有较强的团体表现力。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具体实现

(一)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要求。要想教好班级合唱教学,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通常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一定差异。针对音乐教学实践来看,年龄较小的孩子对节奏较欢快的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三四年级的孩子则较喜欢具备一定形象艺术美的作品,而高年级学生往往偏爱情感浓厚的音乐。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年级的孩子对生活的理解程度不同,以及其所积累的知识水平有所差异。教师在一开始进行班级合唱教学时,应当先了解学生们心理之间的差异,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音域和音色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采取齐唱作为主要合唱方式;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训练其基本的二声部演唱;当学生进入较高年级后,教师可以将二声部合唱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该期间,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合唱歌曲的难度。所谓的节奏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准地把握音乐节奏,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参考班级的男女比例来调整教学方案。音乐当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为节奏,在教授小学音乐时应当让学生感知、理解并创造音乐,首先要帮助学生感知学习节奏,训练小学生对节奏的把握,增强其对音乐的悟性。在节奏练习中,学生的合作、记忆和反应能力都得到了强化,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创造能力、审美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演唱,先让学生学习五度音试唱,之后利用进行三度音演唱,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声部的立体感。(二)丰富班级合唱的表达方式。合唱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当中所隐藏的艺术形象,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于班级合唱教学不只要求学生完成演唱,还需要从音乐的内容意义和所建立的意境来考虑,帮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故而教师应当注意歌曲的选取和其所包含的情感。在合唱歌曲时,表情的不同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对歌曲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意义和暗含的感情,对于表达方式不同的音乐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教师应当使学生学会应用多样化的表达手段。在合唱不同歌曲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入情境创新,使得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感受。在创作当中也可以结合实际的演练丰富歌曲的内容,深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三)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增强学生的合唱功底。现阶段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通常采用激励、教育和改善功能。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可以利用课堂评价找出自身的教学缺点并及时总结和改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合唱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准确把握演唱技巧,之后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练习,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演唱者通过和其他人的对试唱,找出各自的缺点不足,及时分析总结,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而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方法的使用,对待全体学生应做到平等,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所有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对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利用以上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在合唱练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同时充分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发挥出自身演唱实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时,可以通过全体人员探讨得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过回放音乐后联系自己的原唱录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改善自身的演唱方式,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全体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整个班级的合唱水平,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更深层面的认知和感受。班级合唱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班级合唱教学时,应当结合其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歌曲和训练方式,从而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保证教学质量。

三、结语

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故而制定合适的音乐合唱教学方案策略,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徐玲.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与研究[J].音乐时空,2015,(19):180.

[2]董月琼.浅谈中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7,(14):136.

试论合唱艺术的特点\表演形式和训练方式

论文摘要:合唱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谐和”。各种表演形式和训练方法最终要使合唱的声音有共性,相互融合,通过训练每一位成员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和集体适应性达到情感色调、咬字吐字协调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协;色调;咬字与吐字;表演形式;基本训练 02 人类自发现了集体歌唱的奥妙——“谐和”后,多声部的泛音共鸣就孕育了合唱这一艺术表演形式。合唱能够使人声的表现力得以极大地拓展。合唱是人声的组合,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声有不同音色、音域和表现力。按照人声的音色特点进行组合,一般我们可以分为混声合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童声合唱四种。相对于独唱来说,合唱在演唱上具有气息更长、音域更宽、力度幅度更大、音色更丰富等特点。声部是合唱队的基本单位。合唱的艺术再现是通过不同声部的共同协作得以实现的。各个声部音色的融合与协调产生了丰富的合唱音色。其中,循环呼吸是合唱艺术中特有的一种呼吸方法,也叫做链式呼吸或者轮流呼吸。演唱长时值的乐句或者乐段时,合唱队员在保持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在旋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轮流换气,从而以取得音乐不间断的效果。聆听合唱,会使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融入合唱,更会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另外,在我们对一个合唱团进行训练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声音的和谐程度,越和谐的声音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合唱的魅力之所在。合唱并不像独唱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即个性。合唱训练中要求声音要有共性,要求相互融合。 一、合唱艺术的特点 合唱有不同的种类以及各类合唱的组成,不同种类、不同的合唱组成等。无论哪一种合唱,合唱作品中有哪些形式,合唱艺术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协调 合唱是一种集体声乐活动。在集体中又形成了若干的基层组成部分。这种基层的组成部分就是声部的分部。每个声部在集体音响中必须达到协调的要求。协调是由音量、音色、音准(或音高)三种因素结合而成的'。合唱的音响只有每个声部中在这三个因素取得相互应有的联系时,才能够获得协调的效果。 (二)色调 音乐在进行中的时候,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来表达内容,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色调的形成必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每一首合唱作品都有它独有的色调。主调性和复调性的合唱作品在色调上也各有自己的特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色调是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在横的方面每一瞬间与前后瞬间的应有的相互的关系。 (三)咬字与吐字 在合唱中,语言是歌唱的灵魂,咬字和吐字是合唱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合唱作品也是一种音乐与文学语言相互结合的艺术成果。因此,在艺术再现过程中,必须使文学语言与音乐相互结合得非常密切,使得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得更加清晰透彻。各种学派的歌唱方法都是根据它的语言而有所区别的。研究咬字和吐字,绝对不是仅仅为了咬字吐字要清晰,更重要的是要求不同语言的合唱作品在艺术再现时求得音乐表现和语言特征上的相互统一。 (四)选材、准备、排练和演出 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是通过演唱形式来完成的。但是我们在演唱之前,必须经过选材、准备还有排练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音响条件来完成更好的艺术再现。排练以及演出场所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音响设备等等,还有各个合唱队员演唱时思想上的准备,都是合唱艺术工作者应该研究和掌握的问题。 二、合唱的表演形式 (一)合唱团队的组织结构 合唱团通常是由一名指挥或者首席演唱员负责其排练和演出的工作。如今,大部分的合唱团都是由四个声部组成的,因此合唱团是可以演唱四部和声。合唱团队的每个声部人数并没有固定的限制,一般而言,只需要足够的合唱队员人数演唱就可以了。合唱团队的表演可以有乐器伴奏,也可以无乐器伴奏。伴奏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用一件乐器伴奏,甚至还可以使用完整的乐队为合唱团伴奏。美国合唱指挥协会组织倾向于无伴奏合唱,因为无伴奏合唱是专门指教堂的演唱方式。大部分合唱作品虽然有乐队编制在内,但是在演出或者排练的时候,都可以采用钢琴和管风琴伴奏。

研究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论文

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应用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的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应用,欢迎大家参考。

【摘要】:

硕士毕业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论文水平的重要表现,考察其论文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重要的帮助,本论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xx年和20xx年硕士毕业生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意识逐渐增强,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同时存在述而不用、理解不准确、运用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研究方法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因此,应注重从增强研究生方法自觉、严格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不断提升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水平。

【关键词】:

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

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研究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 渠道 广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规 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 爱好 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黄彬,王爱萍.“人文奥运”与现代体育伦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8.

[4]熊文.竞技体育伦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试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若能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达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针对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若干有效的沟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导以及能促进家校持续合作的激励手段,以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 经验 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 理性思维 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 反思 ,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