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人物杂志编辑部

发布时间:

人物杂志编辑部

大连《中外服装》杂志社 大连市沙河口民政街419号科技广场大厦A-2005室大连现代女报社 辽宁省大连市鲁迅路4号《大连商情》杂志社 大连市中山区同兴街25号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地址: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大连<<魅力>>杂志社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东北路99号亿达广场7F格调杂志社 中山区民康街15号报业大厦18楼F座(新华书店一起的楼)《大连高尔夫》杂志社 大连市中山区安乐街32号大连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 敦煌路29号 大连旅游杂志社 辽宁 大连。 大连西岗区086-411-3686541-412 大连跨越电子杂志社 大连市沙河口区莲夜街18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学与哲学杂志社�6�0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65号东北之窗杂志社�6�0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繁荣街�6�0 中华少年杂志社大连工作站�6�0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联合路62号党员天地杂志社�6�0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绿山巷�6�0塑料科技杂志�6�0 大连市周家街11号宇润商情DM编辑部�6�0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金马路201-4号中国电子商务杂志社大连办事处�6�0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礼贤街35号

目前没有网站可以看到电子书,线上的只需要购买人物杂志才可以看到,建议去线下购买,而且挺适合重复阅读。

拓展:

《人物》创刊于1980年,由人民出版社主管,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主办。创刊时以刊载名人传记和当代高端人物报道为主,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人物传记类刊物,以权威、专业、人文与历史积淀著称,被读者、研究者及业界同行誉为“当代史记”。

2012年5月,《人物》全新改版。每月8日出版。

《人物》提供中文世界原创的人物报道。报道对象锁定对当下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强调文本的优美和深度,触及人物的内心、悲喜和情感。其核心竞争力和定位是中文世界领先的非虚构故事的提供者。

还有《主流》杂志社 中山区鲁迅路35号1909 电话

人人健康杂志编辑部

难度都是差不多的,主要看你的文章是偏向于哪一方面的

这取决于您的兴趣和需求。如果您需要帮助来改善自己的健康和家庭生活,建议您选择一本健康杂志。它们通常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比如健康饮食、健身、身体护理等,让您了解不同类型的健康问题,并提供帮助解决这些健康问题的方法。家庭生活指南则更专注于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运作家庭活动。它们通常会提供家庭经济管理、应对压力和冲突、引导孩子、处理家庭纠纷等方面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人人健康 医药前沿 世界临床医学

省级期刊很容易投的,主要看文章的格式,文献,相对内容来说不太重要,反之,核心期刊的要求就高了,一篇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在一到三个月左右,中间可能会涉及到中途返修稿件,大约从投递到收录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刊出的时间,每本杂志有所不同,但大都在半年以上,所以想投递核心期刊,请提前一年以上时间准备,职称晋升导师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人物画报杂志社编辑部电话

2021年5月。《人物画报》(半月刊)创刊于2008年12月,是由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管、意林传媒集团主办的人物画报。人物画报杂志上旬刊停在2021年5月。《人物画报》以关注财富和关注时事的社会精英人士为主要读者群,以全新的视角,生动的语言讲述国内外热点人物背后的故事,既揭示领袖、先锋人物光环下不为人知的人情和人性,也展示平凡人物身上不平凡的闪光点。

李弘孝奖项与荣誉 李弘孝 , 笔名老愚、法号了然居士,国家一级美术师,1955年 出生于 山东省滕州市中医、书画世家。指头画被誉为中华一绝。中国画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焦墨山水、泼墨山水画作品先后在新加坡、日本、泰国、韩国及港澳台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参加巡展并获金奖。多幅大泼墨 彩色 山水画作品先后赴 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匈牙利、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荷兰、梵蒂冈等东西欧国家和一带一路各沿线国家参加巡展并被收藏。 已出版 《李弘孝山水画集》《国礼艺术家李弘孝》《焦墨画名家李弘孝》《李弘孝精品散文集》《李弘孝经典通讯文选》等多部著作。李弘孝自幼随父亲学画,刻苦临摹《芥子园》画谱,其作品用笔清静自然,禅意浓厚,画风清秀典雅,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李弘孝在长期的艺术探讨中,将中国水 墨山水画、焦墨山水画、泼墨画及指头画艺术发挥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开创了中国画墨色线条的铁线风骨,设色上追求丰富多彩、中西合璧、使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产生出娟丽的火花;在构图上力促大象无形,灵动传神, 对未来山水画、花鸟画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历史影响极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李弘孝 出生年月:1955年10月 出生地:山东滕州 学名:洪孝 性别:男 主要成就:中国水墨画、焦墨画、指头画有中华一绝之誉,荷花被誉为华夏一支荷。 职业:画家、记者、编辑 代表作品: 已出版 《李弘孝山水画集》《国礼艺术家李弘孝》《焦墨画名家李弘孝》《李弘孝精品散文集》《李弘孝经典通讯文选》等多部著作。     艺术成就 1992年11月,被中国大众书画院评定为“中国一级国画鉴赏家”。 1993年12月,被滕州市人民政府授予 “滕州市首届龙泉塔文艺创作奖特等奖”荣誉称号。 1994年5月,入选中国书画研究院编写的《翰墨中国》大型书画集。稿件组稿编码HMZG6P-41143 1995年5月,国画作品《水乡初晴》被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永久收藏。 1997年3月,被聘为新加坡新炎黄美术俱乐部最高荣誉会员。 1997年10月,被邀参加庆香港回归“中原杯”书画名家邀请展,国画作品被评为金奖。 1997年10月,国画作品《山寨瀑声》被新加坡国家艺术馆永久收藏,并被授予“画王”称号。 1997年11月,参加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火凤凰杯”中国全国精品书画创作大赛,荣获特等奖,被授予“当代中国杰出书画家”荣誉称号。 1997年12月,被新加坡共和国新神州艺术院主办的1997年度“火凤凰杯”精品书画大赛评定为“特等奖” 1998年6月,国画作品《春消息》参加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醒狮杯”中国全国精品书画创作大赛,荣获金奖,并被聘为“新神州艺术院高级书画家”。 1998年12月,国画作品在《中原书画报》创刊四周年大型书画展中荣获银奖。 1999年8月,被邀参加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国画作品获金奖,并被《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大型画集收录。 1999年9月,国画作品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特别金奖,被授予“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 1999年11月,被中国国际出版集团(CIPG)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收录(电脑编号ZJ-8Y53-939) 1999年12月,被香港《世界人物辞海》收编电脑编号CH-82-276此书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伦敦大英图书馆、香港政府图书馆展示收藏。 2000年1月,被邀参加山东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山东省跨世纪中国画精品展,国画作品获银奖并被山东省美术馆永久收藏。 2001年6月,被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协会聘为名誉会长并评定为一级美术师。 2002年10月,被北方书画院聘为艺术委员会评委。 2002年10月,应邀参加香港文学促进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相约北京海外华人国庆座谈会。” 2002年11月,入编《人民画报社》出版的《中国巨变当代中国书画摄影作品集》 2003年4月,被邀请参加香港文学促进协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相约香港当代文学访问团活动。” 2003年5月,应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邀请参加“中国书画艺术采风团赴日本采风。” 2003年7月,入选《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艺苑名家”。 2003年8月,被邀请以艺术家身份参加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经济信息报刊协会联合举办的“与时俱进,再铸辉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国庆座谈会。” 2004年2月,被香港世界艺术家协会聘为副会长。 2004年3月,被世界教科文卫组织聘为“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 2004年4月,被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确定以《新闻人物》艺术人生栏目做人物专访报道。 2004年6月,入选东方神州书画院出版的《中国实力派名家十杰》大型画集。 2004年6月,应香港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交流中心邀请参加世界华人艺术品大展。 2004年8月,作为嘉宾被邀请参加中华炎黄“辉煌的时代”中国杰出艺术人才座谈会,并获杰出艺术家称号。 2004年8月,入编中国书画研究院出版的大型历史画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国翰墨精品集》 2004年8月,以德艺双馨艺术家名义参加中国新闻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东方楷模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百名德艺双馨艺术家功勋奖”活动。 2004年10月,被世界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4年10月,被《中华新闻报社》沃的华德(北京)文化交流中心特邀参加“共庆中华民族大团结同贺新春大拜年活动。” 2004年10月,入编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与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的《建国55周年当代艺术精品博览》大型画集。 2004年11月,被邀参加中国新闻社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文明画报社等联合举办的“2005年中华社会各界新闻人物代表共庆中华民族大团结同贺新春佳节大拜年”活动。同年被世界人物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人物辞海》收录。 2005年2月,被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华诗词协会授予“当代国学家”荣誉称号。 2005年2月,应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农民日报》大地书画院邀请赴欧洲参加“法国巴黎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 2005年3月,被中华文艺画报聘为名誉理事。 2005年4月,以嘉宾身份应邀光荣出席由中国新闻促进会、中国新闻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文明画报社等单位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举办的“小康中国--中国时代新闻人物五一座谈会” 2005年5月,入编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国学家大辞典》 2005年6月,被中国艺术人物资格评审委员会授予“德艺双馨书画家” 荣誉称号。 2005年7月,被邀参加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农民日报社大地书画院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 2005年8月,被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5年9月,应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欧中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参加“2005金秋国际展”并在北京、法国巴黎、奥地利维也纳等十一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2005年9月,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授予“百名中国书画名家” 荣誉称号。 2005年9月,被中国管理研究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聘为“专家委员会专家及客座教授、特约研究员” 2005年10月,被国际中华文化艺术协会授予“优秀中华文艺家” 荣誉称号,并被聘为“杰出荣誉功勋会员”。 2005年10月,个人作品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香港国际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出版的《中华文艺家大辞典》收录。 2005年10月,被中国民族书画院评定为“当代翰墨艺术家”称号。 2005年11月,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学杰出贡献艺术家” 荣誉称号。 2005年11月,被中国收藏学术研究会授予“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5年11月,李弘孝个人信息被收录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所属的《中国民族精英人才信息库》 2005年12月,参加由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国收藏学术研究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中国民族书画院举办的“当代中国书画名家成就国际展”,被授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 荣誉称号,作品《听泉》被永久收藏。 2005年12月,被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授予“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5年12月,被中国书画年度人物委员会授予“2005中国书画名家”荣誉称号。 2006年2月被中国现代艺术家协会和法国文化协会(alljancefranajsepararjs)邀请赴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匈牙利、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荷兰、梵蒂冈等国家做文化考察。2006年3月,被中国民族书画院授予“中华国粹民族艺术家”荣誉称号,同时被授予中华国粹图腾奖。 2006年4月,被中国国际书画家联合会评定为“风云人物。” 2006年5月,被中国国际艺术家联合会、《中外精英杂志社》、中国国际新闻社评为“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书画艺术金奖”,并被授予“中国文艺终生成就艺术家” 荣誉称号。 2006年5月,入选中国艺术名家研究院“中国艺术名家资料库” 2006年5月,应《当代中国杂志社》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邀请参加“党魂-共和国杰出人才庆祝建党85周年大型系列活动。 2006年6月,被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授予“国际实力派书画名家。” 2006年7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6年7月,被中国国画院、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聘为中国国画院院士兼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名誉院长。 2006年7月,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 “1996-2006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书画精品奖” 荣誉称号。 2006年8月,个人书画成就被北京人民画院、名人世界杂志社联合编撰的《中华传世谱牒》永久载录。 2006年8月被北京大学人才中心、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时代英模文化交流中心作为嘉宾邀请参加建国57周年活动。 2006年9月被中国名家书画院聘为名誉院长。 2006年10月被中华国际书画院聘为终身院士。 2006年11月被国际ASQ9000A书画艺术家资格认证中心聘为副主席兼评审委员。2006年11月被中国学研究会特聘为名誉会长。 2006年12月被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7年1月,被中国国画院、今日水墨杂志社、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联合授予“香港特区中国国画院文化大使” 荣誉称号。 2007年3月,被《农民日报社》大地书画院、《民族文化报》特邀赴德国参加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及访问活动。 2007年4月被中国名家书画院吸收为会员。 2007年4月被中国兰亭书画院聘为名誉院长。 2007年7月,被中国书画院聘任为院士,并授予“中国书画名家” 荣誉称号。 2007年7月,被邀请参加由中华爱国主义精神联合会、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艺术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07年中国艺术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暨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国庆座谈会”。 2007年10月被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聘为副会长。 2007年10月,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学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并获金奖。 2007年10月,被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聘为副会长。 2007年11月,应邀参加“中国酒文化诗书画大展暨酒企业新年联谊会。” 2007年12月,被时代人物杂志社评为“2007年度中国时代人物”。 2007年12月被中国兰亭书画院举办的首届中国兰亭杯大奖赛评为金奖,同时被聘为一级书画师。 2009年参加香港凤凰网海峡两岸征文大赛,散文《老屋》获金奖,并授予精品美文荣誉称号;同年12月《老屋》被收录山东作家协会《年鉴》。 2012年,山水画《黄山天下奇观》被新加坡共和国新神州艺术馆作镇山之宝永久收藏。 2012年10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弘孝经典通讯文选》。 2013年12月,被邀参加《枣庄日报社》枣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枣庄日报·今日滕州》创刊暨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3年8月,被山东省期刊协会评为“山东省第四届期刊优秀编辑奖”。 2014年8月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李弘孝精品散文集》。 2014年10月,被中国建设部建筑业协会评为“全国建设信息宣传优秀工作者”。 2015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李弘孝国画集》。 2015年12月,被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评为签约艺术家,并确定为荣誉院士艺术等级。 2016年被神州诗书画研究院聘为荣誉院长。 2019年7月和11月先后被北京《艺韵阁文化出版社》作为重点艺术家隆重推出专版作品和重点宣传介绍,并参加献礼建国70周年名家书画精品选集; 2020年6月获“艺韵百科”杯书画名家艺术成就奖网络评选 艺术贡献奖。同年被聘为国礼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2021年元月被中国邮政收编发行《盛世中国传承经典》限量版珍藏邮册。  (注:以上各种活动与职务聘用和奖项,均有证书和批复文件可查)联系方式

半月谈全是官样文章 适合在官场的人看。一点没有趣味性。人物画报 我不晓得你说的是哪种 是南方人物周刊还是 意林人物画报 不过都还不错。以人物为主,结合时事。看天下是一本文摘类新闻杂志。现在非常火,内容可读性也高。如果你想了解详细的杂志知识,可以单独问我。

焦墨画家李弘孝 在鲁南地区的滕州市,有位擅长焦墨山水画的画家李弘孝。他的画室就坐落在该市西郊一片茂密的杨树林下普普通通的平房里,他的焦墨山水往往都是在他随意之中形成,他作画时不参考任何图片,只见他手握一支破笔蘸着焦墨在宣纸上擦擦地作响。听当地许多书画老师说李大师作画和别人不一样,很特别也很有个性很有特点,所以他的焦墨山水画非常有收藏和投资价值,其个性和特点与众不同。他的焦墨山水画所追求的是“枯”中求“润”,云雾缭绕。首先是用笔写物象之大形,再以行草之笔法表现岩石的肌理和结构,走笔辗转腾挪,偃仰多姿,辅以墨点来丰富细节。线条的粗细与走笔的疾缓形成呼应关系,皴擦中充满了韵律感,既丰富了峰峦的质感,又让粗粝的岩石显出温润敦厚感。他说:“焦墨山水画即有墨点、墨线、墨块、墨雾,也可以说是浓(重墨)淡(浅墨)干(枯墨)湿(饱墨)焦(薄墨),使焦墨画在墨分七色的对比变化中表现的极为丰富,充分展现出黑白鲜明的极致之美。”他说:“老子讲的计白当黑,正符合了焦墨画的创作理念,更是中国绘画之“大法”,“黑白”的阴阳变转是由“笔墨”的正侧顺逆所构成。他说,焦墨画实际上就是黑白学,“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这也是用老子的话,我们画太极图,一半黑一半白,这是中国文化传统来的。后来佛经从印度传过来,也采用了黑白两个,把一切善业叫白业,恶业叫做黑业。还有佛教讲白月是讲上半月,黑月是讲下半月。画焦墨要懂这些黑白交融的道理。 多少年来,他匠心习研山水画、辛勤笔耕无止境。一直坚持不断探索于焦墨山水的研究,运用笔墨技巧,并且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画境往往很静谧,无论近看和远观都会给你不同的感觉与收获,但细品后会觉得余韵悠长。他作画,追求形象的简括性与特写性,走笔的书写性以及水墨效果的氤氲感;他的创作往往是通过写生提取精华,又不愿意通过模仿自然实物再次表现实物,而对目之所见的景物在大脑中作了提纯与转换。使创作达到景随笔走,境因情生,情景交融,带给读者颇多感触。在大自然中聆听山水清音,也由此展开审美上的静观与体悟。所有这些,最后都在宣纸上化作的水墨图像。他的这些作品,堪称“水墨版”的“山居笔记”,充盈着散文诗般的意绪,令人读后难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画幅中的留白很“活”,堪称“画眼”——那些空白可以是天光,可以是云影;可以是飘渺的烟岚,可以是轻淡的水雾;可以是水,是林中小路,亦可以是冬晨的白霜……巧妙的留白与纵横挥洒的笔痕相映成趣。这类细节处理,看似漫不经心、无意为之,实则是处处留意、苦心孤诣的结果。 李弘孝说:“我觉得,我喜欢画焦墨,主要是喜欢其黑白分明、浓黑似漆的单纯强烈的对比效果,故以焦墨直接为之,如果处理得当其效果足可以让人震撼。然而焦墨不是黑墨,如果涂抹的一片漆黑,没有白的对照,那就不能成为艺术。   李弘孝在最后谈到焦墨山水时无不感慨地说:“焦墨就等于一个人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再找一条活路。实际上画画就是给自己找难题,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置之死地而后生,水墨焦墨都一样。焦墨的难,难在「枯中见润」,难在于「干裂秋风」中见「润含春泽」,难在于「浓、重、焦、渴」中要表现出生命的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甚至是烟雾缭绕、水汽蒸腾,难在要在表现眼前景色中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华民族的特色、中国的气派!”  焦墨作为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一种,常常被画家综合其他笔墨语言一起运用在同一幅作品里面。早在五千年前的彩陶,就是焦墨画法。隋唐时期兴盛起来的壁画,也基本上是焦墨。就现代来讲,用「焦墨」这种语言唱歌,运用得好,铿锵有力,浑厚华滋,弄不好枯燥乏味,形同柴槁,甚至容易死板。有人说,作画惟笔精而墨妙,焦墨不能发挥用水之长,不足取。其实,不同的画法或者说不同的笔墨手段均各有所长,而焦墨的探索,需要付出一辈子的努力。 李弘孝对传统持有深深的敬意,但他不愿意重复旧式文人画那种萧疏岑寂、孤芳自赏的情调。他与古典意义上的“书卷气”也保持着足够的距离,更不屑于用杂耍般的“特技”来“创新”。他要做的是在继承传统脉络的同时,积极探索当代山水画的新路,在当代的时空维度上实现景色与人性的交融。正是这样的追求,让他的山水画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具备了个性气息。在他笔下,虽然画的是黑白焦墨,画面湿濡温润,笔调含蓄蕴藉,清新的气息扑人眉宇;细节刻画入微,但笔力并不轻飘。山崖虽然高峻,但大气宏伟,不给人以威迫感;林壑虽然繁复,但不给人以闷塞感。总之,其状物手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年来,李弘孝在焦墨山水领域勤奋探索,硕果累累。   艺术成就 1992年11月,被中国大众书画院评定为“中国一级国画鉴赏家”。 1993年12月,被滕州市人民政府授予 “滕州市首届龙泉塔文艺创作特等奖”荣誉称号。 1995年5月,国画作品《水乡初晴》被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永久收藏。 1997年3月,被聘为新加坡新炎黄美术俱乐部最高荣誉会员。 1997年10月,被邀参加庆香港回归“中原杯”书画名家邀请展,国画作品被评为金奖。 1997年10月,国画作品《山寨瀑声》被新加坡国家艺术馆永久收藏,并被授予“画王”称号。 1997年11月,参加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火凤凰杯”中国全国精品书画创作大赛,荣获特等奖,被授予“当代中国杰出书画家”荣誉称号。 1998年6月,国画作品《春消息》参加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醒狮杯”中国全国精品书画创作大赛,荣获金奖,并被聘为“新神州艺术院高级书画家”。 1998年12月,国画作品在《中原书画报》创刊四周年大型书画展中荣获银奖。 1999年8月,被邀参加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国画作品获金奖,并被《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大型画集收录。 1999年9月,国画作品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特别金奖,被授予“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0年1月,被邀参加山东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山东省跨世纪中国画精品展,国画作品获银奖并被山东省美术馆永久收藏。 2002年10月,被北方书画院聘为艺术委员会评委。 2003年7月,入选《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艺苑名家”。 2004年7月,作为嘉宾被邀请参加中华炎黄“辉煌的时代”中国杰出艺术人才座谈会,并获杰出艺术家称号。 2004年10月,被世界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4年11月,被邀参加中国新闻社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文明画报社等联合举办的“2005年中华社会各界新闻人物代表共庆中华民族大团结同贺新春佳节大拜年”活动。同年被世界人物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人物辞海》收录。 2005年2月,被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华诗词协会授予“当代国学家”荣誉称号。 2005年3月,被中华文艺画报聘为名誉理事。 2005年6月,被中国艺术人物资格评审委员会授予“德艺双馨书画家” 荣誉称号。 2005年6月,被邀参加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农民日报社大地书画院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 2005年7月,被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5年7月,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授予“百名中国书画名家” 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被国际中华文化艺术协会授予“优秀中华文艺家” 荣誉称号。 2005年11月,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学杰出贡献艺术家” 荣誉称号。 2005年12月,参加由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国收藏学术研究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中国民族书画院举办的“当代中国书画名家成就国际展”,被授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 荣誉称号,作品《听泉》被永久收藏。 2005年12月,被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授予“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6年3月,被中国民族书画院授予“中华国粹民族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6年5月,被中国国际艺术家联合会、《中外精英杂志社》、中国国际新闻社评为“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书画艺术金奖”,并被授予“中国文艺终生成就艺术家” 荣誉称号。 2006年7月,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 “1996-2006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书画精品奖” 荣誉称号。 2006年7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06年8月,个人书画成就被北京人民画院、名人世界杂志社联合编撰的《中华传世谱牒》永久载录。 2006年9月,被中国名家书画院聘为名誉院长。 2006年10月,被中华国际书画院聘任为院士。 2006年12月,被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授予“人民书画艺术家” 荣誉称号。 2007年1月,被中国国画院、今日水墨杂志社、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联合授予“香港特区中国国画院文化大使” 荣誉称号。 2007年7月,被中国书画院聘任为院士,并授予“中国书画名家” 荣誉称号。 2007年7月,被邀请参加由中华爱国主义精神联合会、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艺术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07年中国艺术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暨共和国杰出艺术家国庆座谈会”。 2007年10月,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国学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7年10月,被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聘为副会长。 2007年12月,被时代人物杂志社评为“2007年度中国时代人物”。 2009年参加香港凤凰网海峡两岸征文大赛,散文《老屋》获金奖,并授予精品美文荣誉称号;同年12月《老屋》被收录山东作家协会《年鉴》。 2012年,山水画《黄山天下奇观》被新加坡共和国新神州艺术馆作镇山之宝永久收藏。 2012年10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弘孝经典通讯文选》。 2013年12月,被邀参加《枣庄日报社》枣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枣庄日报·今 日滕州》创刊暨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3年8月,被山东省期刊协会评为“山东省第四届期刊优秀编辑奖”。2014年8月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李弘孝精品散文集》。 2014年10月,被中国建设部建筑业协会评为“全国建设信息宣传优秀工作者”。 2015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李弘孝国画集》。 2015年12月,被中国当代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评为签约艺术家,并确定为荣誉院士艺术等级。 2016年被神州诗书画研究院聘为荣誉院长。 2019年7月和11月先后被北京《艺韵阁文化出版社》作为重点艺术家隆重推出专版作品和重点宣传介绍,并参加献礼建国70周年名家书画精选集; 2020年6月获“艺韵百科”杯书画名家艺术成就奖网络评选 艺术贡献奖。同年被聘为国礼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2021年元月被中国邮政收编发行《盛世中国传承经典》限量版珍藏邮册。 联系方式

博物杂志编辑部招聘

这有好几个原因。很简单,很多人根本不知“博物”是毛个意思,以为是一本博物馆有关的刊物呢。别笑,真有人投稿说刚从地摊捡漏弄来个东西什么的。这杂志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学生市场,而小学生订书,一般是老师发一个单子,家长一般很容易勾上“小学生作文”这类的,他们根本不知“博物”是什么(这个是校网发行商说的)。增加知名度的重要方法是打广告,这需要投入不少钱。前几年外刊进中国,不少在广告上砸钱的,地铁机场都可见。但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经营策略不会在这方向砸钱,博物杂志这几年真的是一点点靠口碑、靠去学校讲座等活动扩展知名度的,见效慢。很重要一条石中国整体缺少“大人”科普的市场(果壳火起来才是这两年的事)。一说科普就往往是小学生的事,上中学以后,看科普的就少了,成人读科普的就更少。阅读习惯和市场供应是紧密相关的。简单说,在书摊上,把博物摆在《米老鼠》一类杂志一起明显不对劲,跟故事会啊时尚啊也不同,根本没有合适地方放啊!(其实解决办法是,把博物跟中国国家地理摆一起的话)博物杂志定位,目标读者绝不是低幼小朋友,但是国内缺少同类杂志,这并不是“木头什么的我没竞争对手”,而是“发行商不好放、广告商不好投”的局面。

它基本是依托《中国国家地理》来做了,还一个就是微博。我接触到《博物》是因为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其实《博物》除了「特别策划」,还有一个常设版块,不过是以「年」为单位,就是每年5月的「大学专辑」:(因为6月份高考嘛)2005年5月大学专辑:文理工医;最美大学;艺术院校。包括了北大、科大、清华、协和;武大、厦大、川大、海大、深大;中音、北影、中央美院。2006年5月,介绍了跟《博物》、天文地理有关的几个高校专业:中山生物系、地大地质系、西北大考古系、南大天文系、北大城环系。选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哈尔滨。2009年5月,融入新高考,博物高考题。2010年5月,大学时空之旅,历史上的「大学」。2011年5月,大学时光精彩如戏——透过电影(当然是国外的)体验大学生涯、动漫中的社团2012年5月,大学这个点已经基本枯竭了,再写也只能写点人云亦云的东西了,而不像05年5月那种第一手资料。

博物杂志的编辑单位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杂志社社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区安外大屯路甲11号2207室,博物编辑部。望采纳

《中国国家地理》招人。编辑部 文字编辑(本岗位为长期招聘职位)3人。中国国家地理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1950年创刊的地理期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中国国家地理》,1950年创刊于江苏省南京市,原名《地理知识》,是关于地理的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本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

岩石矿物学杂志编辑部

2013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958篇,同比增长,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225篇、EI检索论文8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6篇;出版专著21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9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矿床地质》、《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杂志》、《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

《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矿床地质》、《地球学报》、《岩石矿物学杂志》入选“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3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以上述9个刊物为依托,地学科技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期刊网上办公系统陆续建成。“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成为国内地学界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迄今为止点击率超过200万次。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海外读者,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波兰、蒙古等10余个国家,月点击率为5000余次,显示度日益增加。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的表彰,自2006~2011年连续6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获2012~2014中国科协“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化学文摘》(CA)等10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746页,刊发论文132篇,海外论文27篇(占)。2012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仍居中国大陆地学期刊影响因子榜首。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现为月刊。《地质学报(中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的表彰,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10年连续5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2013年度发表论文160篇,共1952页,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成果;出版一期“同位素专辑”,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4574次,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和第3位。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新闻出版总局)、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3年度正式发表论文10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3044次。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是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被EI收录,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2099次。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3年《地球学报》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86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6篇,共770页。另出版增刊1期,载文35篇,共235页。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феративныйжурна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3年度刊出95篇论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2年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3372次,位居地学类期刊前列。另外,有20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07~2012年的论文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和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2013年度发表论文103篇,共1066页。网站日平均访问量超过1600次,比2012年提高约40%。2012年度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1334,他引率,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

举办作者培训班,学习先进办刊理念。实现了从投稿到稿件发表整个过程的信息化管理。2013年,《岩矿测试》载文量增加,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收稿330篇,各期发表论文24~30篇,页码142~180页。在《哥白尼索引》公布的2011年度579种中国期刊的评估值中,排名靠前;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施引文献数558篇,比较突出。刊物订阅机构用户总计3924个,读者不乏国际高端(如牛津大学、法国国防部、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人才。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636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版,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3年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6篇(487页)。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920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3年度总计发表论文44篇,共446页。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2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58次。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3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邮编:100037

网址:

联系电话:

传真:

截至2014年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内设有9个所级专业研究室(中心),另外还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所级专业研究室(中心):区域地质与编图研究室、构造地质研究室、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室、变质岩及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室、火成岩研究室、同位素地质研究实验室、岩石圈研究中心、能源资源中心、三维地质调查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4年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共有职工461人,其中在职职工249人、离休人员14人、退休人员198人。在职职工中,管理人员30人,专业技术人员215人,工勤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员及教授级高工7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52人,中级职称及以下8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4人,专职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数据包括2015年12月新增的一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锐 ) 、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入选者7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 。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其韩、肖序常、李廷栋、许志琴、任纪舜、杨文采、高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令森(2014年)、刘福来(2007年)、侯增谦(2004年)、朱祥坤(2003年)、季强(1998年) 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入选者入选者项目名称资助年份侯增谦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岩浆作用研究1996年刘福来苏鲁地体超高压和非超高压花岗质片麻岩的判别标志及其年代学格架2002年张建新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的演化历史及北祁连山HP/LT变质带的对比2004年任留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高级区深熔作用的性质和发生过程2004年杨天南苏鲁大陆深俯冲的上盘基底变形效应2005年曾令森韧性剪切变形与剪切带地球化学动力学的研究2005年周喜文胶北低压泥质麻粒岩锆石、独居石微区岩相学与年代学研究2007年 科研设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通过建设实验室,拥有同位素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方面拥有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计Nu Plasma HR,固体质谱计MAT261、MAT262,稀有气体质谱计MM1200等仪器设备,和超净化学实验室、激光进样等配套设施。建有齐全的放射性同位素体系(Ar/Ar,K-Ar,Rb-Sr,Sm-Nd)和过渡性金属同位素体系(Fe,Ti, Cu, Zn)及其分析技术方法。为地学研究与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还搭建了中国国内外地质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学术资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建有一个所级图书室,创建于1956年。图书室主要服务对象为:以基础地质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人员;藏书专业内容主要以地层古生物、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岩石矿物、经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等为主,也有部分计算机及语言方面的书籍。据2016年1月该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图书室共藏书3万余册,其中中外文专业书8300余册,工具书700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5200册,中外文交换刊近2000册,中外文散刊若干册,中外文期刊共200余种,报纸11种。2003年来订外文原版刊物12种,中文刊物29种,交换和赠送刊物60种。 201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全年共承担国家科技项目29项,其中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基础性工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面上和青年项目58项(其中新开26项),经费22325万元;承担地质调查计划项目11项、工作项目67项,经费11792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22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21篇,核心期刊论文99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2年,该研究所全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3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09篇,核心期刊论文61篇;公开出版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1项。 2013年,地质所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EI检索刊物论文145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70篇,国内SCI检索论文68篇),核心期刊论文83篇,其他论文2篇;公开出版专著1部;获专利5项。技奖1项。 2014年,该研究所全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73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94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21篇),核心期刊论文79篇,国内引用率列全国科研机构第14位;出版大型图册/图件1套,专著5部;得专利7项。共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2),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2项。 部分国家级获奖成果成果名称获奖年代奖称奖次主要完成者中国地质类及亚洲地质图(1/500万)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王晓青、黄汲清、郭文魁等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黄汲清、肖序常、任继舜等中国震旦亚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邢裕盛等LJL-82型东方罗盘仪1987年国家科学发明奖四等奖韩同林中国古地理图集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王鸿祯、楚旭春、马丽芳等 亚洲大地构造图(1/800万)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李春昱、王荃、汤耀庆等 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演化(专著) 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黄汲清,陈炳蔚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张洪涛、潘桂堂、侯增谦等(非该研究所第一单位) 参考资料: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内容为:岩石学、矿物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与岩石学、矿物学有关的边缘交叉学科的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岩石学和矿物学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研究动态、研究简报、问题讨论、书刊简介、会议简讯等。《岩石矿物学杂志》被《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等、俄罗斯文摘杂志以及美国《BibliographyandIndexofGeology》(BIG)、《Chemical Abstracts》(CA)、《GEOREF》、《剑桥科学文摘》等收录,并一直是《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以及《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的核心期刊,还分别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收录为统计源期刊,已连续六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版)选定为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全院共发表论文753篇,包括SCI检索期刊论文166篇(2007年133篇),EI检索期刊论文6篇,ISTP论文5篇,国外一般期刊论文6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1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136篇,出版专著27部。与2007年相比,SCI检索期刊论文增长,反映高水平论文呈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中国科协宣布2008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所刊论文共有六篇获奖,其中,我院有四人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等7个刊物已实现网上办公功能,《中国岩溶》和《地质力学学报》正在建设中。以我院刊物为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岩石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学期刊网”框架搭建成功。初步实现了地学科技期刊网上检索、网上办公、数据库共享等功能,初步做到了科技期刊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得到了地学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地质学报》(英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在2007年度的《SCI》统计中,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216,在被入选的76种中国期刊中位居第4名;在《SCI》公布的267种地学科技期刊中位居第68名;每年有110余种国外刊物引用本刊文章,其水平已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地质学会会刊的水平。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7篇,共1272页。其中2、3、4、5期登载的是《中国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的论文,其内容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地学界取得的主要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同行介绍汶川地震的科学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从2009年第1期起,本刊全文在世界著名出版集团Blackwell公司网站全文上网发行。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扩展版),总被引频次为1876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13名。2008年本刊作为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单位,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精品科技期刊总结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全文在中国科协网站上发表。2008年度发表论文187篇,共1814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981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9位。2008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7篇,消息报道17篇,通讯资料4篇,共计864页。

《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8年底与兄弟刊物一起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7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277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73位,进入百名大关,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度发表论文106篇,共836页。

《地球学报》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φepa TИBHЫЙЖyp Ha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361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1名。2008年度发表论文73篇,共793页。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其韩院士。《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90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43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586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2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96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6篇,共48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 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33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47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62篇,共392页。

《中国岩溶》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309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561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388页。

《地质力学学报》(网站正在建设)

《地质力学学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