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计分为多种类型,单翻斗雨量计和双翻斗雨量计,不锈钢雨量计,485和脉冲型,今天要说的就是脉冲型翻斗式雨量计。首先说明一点,雨量计的性能需要符合国家标准GB/T 《降水量观测要求》规范。翻斗式雨量计(脉冲型)是由外壳、过滤器、集雨器、漏斗、翻斗、接线端子、腿部支架、干簧管、雨量计底座等组成。其中,雨量计底座上安装有翻斗轴、圆水平泡、干簧管支架和信号输出端子。我们在选择时优先选择翻斗式雨量计的翻斗轴套是一体化定位结构,翻斗通过翻斗轴安装在轴承中的设备。单翻斗式雨量计与双翻斗式雨量计不同,单翻斗式雨量计(脉冲型)工作原理是,在天空降雨时,雨水由最上端的承雨口进入承水器,落入接水漏斗,经漏斗口流入翻斗,当积水量达到一定高度(比如毫米)时,翻斗失去平衡翻到。而每一次翻斗倾倒,都使开关接通电路,输出一个脉冲信号,通过测量脉冲信号就可以知道雨量。在选择翻斗雨量计时也有要求,符合国家测量标准的翻斗式雨量计寿命长、测量误差小。1. 刃口角度刃口的作用是明确雨滴落在承雨口径或者承雨口径外。根据GB/T 《降水量观测要求》,设备优先选择筒身为不锈钢材质的,寿命长、耐腐蚀,并且承雨口刃口角度为44°,口缘锋利,其内壁十分光滑,没有砂眼,渗漏等缺点,符合国标要求的才可进行使用。2. 承雨口径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翻斗式雨量计的承雨口内径尺寸为Φ200mm,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可以让翻斗翻水更为流畅的三维流线型设计的产品,不锈钢的筒壁,便于应对恶劣环境,寿命不低于7年。3. 工作温湿度、雨强范围、分辨力等参数翻斗式雨量计在GB/T -2014《降水量观测要求》国标文件中,对其工作的环境、分辨力、以及安装防护等做出明确的要求。如何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如:承雨口径:Φ200mm存储温度:-40~125℃刃口锐角:40°~45°存储湿度:<80(无凝结)分辨率:承受电压:≤16V工作温度:0~50℃承受电流:≤50mA工作湿度:<95%(40℃)通讯方式:485通讯/脉冲型测量精准度:≤±2%(室内人工降水、以仪器自身排水量为准)降雨是地表水资源重要的来源,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及发展,观测气象是必要的,降雨量的大小是水文、农业等领域做出下一步决策的重要依据,翻斗式雨量计的质量及准确度关乎着水文、农业、林业等领域的决策方向。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等级的划分,不同部门有不同的标准。气象部门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用毫米表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防汛部门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计算。根据国家防办《防汛手册》规定,凡24小时的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者定为暴雨。测量标准:降水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松等。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 液态降水量称为雨量,有时两者也作为同义词。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min为单位。单位时间的雨量称为雨强。
气象、水文用来测雨量的工具主要是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翻斗式雨量计)。这种测量器将接收到的降雨流入一个小斗内,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就自动倒掉,同时形成相应的雨量记录。气象所用的是毫米的翻斗式雨量传感器,而水文用的则是毫米的。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是比较先进的测量器,自动生成降雨记录,他们之前用的是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相应时段内的降雨量。
其工作原理为:雨水由最上端的承水口进入承水器,落入接水漏斗,经漏斗口流入翻斗,当积水量达到一定高度(比如毫米)时,翻斗失去平衡翻倒。而每一次翻斗倾倒,都使开关接通电路,向记录器输送一个脉冲信号,记录器控制自记笔将雨量记录下来,如此往复即可将降雨过程测量下来。
每次降雨过程中,气象、水文都会根据各自的监测发布雨情,以毫米来计算。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为了知道它们下了多少雨水,设定了降雨的标准。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百度百科——降雨量观测
百度百科——翻斗式雨量计
气象部门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用毫米表示。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防汛部门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计算。根据国家防办《防汛手册》规定,凡24小时的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者定为暴雨。简易测量 如果你手边没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担心,利用一些常见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制一个,效果也相当不错。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用大小合适的方便面纸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筒口距地面的距离)承接雨水。雨停后,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
自然界中的雨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灰蒙蒙的毛毛雨,有连绵不断的连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雷阵雨……。在一个地区,如果短时间降了大暴雨,河水会上涨特别快,很容易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和房屋,使许多人无家可归。这就是暴雨造成的洪水灾害。什么叫大暴雨 大暴雨是指降雨量非常大的雨。那么怎样测定降雨量的大小呢?气象工作人员在地面观测场露天放置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金属圆筒——雨量器,它一天24小时所接收到的雨量就是日降水量,可以用量杯量出。中央气象局规定:凡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称为小雨,10—25毫米为中雨,25—50毫米为大雨,50毫米以上称为暴雨。暴雨天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并不可怕。只要做好了各种防范工作,就不会发生危险。 洪水发生了,如何自救1.洪水来了,按照预定路线转移、避难,注意扶老携幼,相互帮助。如果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无法步行转移了,要使用事先备好的船只或门板、木床等漂浮物,做水上转移的工具。2.当洪水来得很快,大水已经进屋了,要急速爬上屋顶、墙头或就近的大树上,暂时避难,等待救护人员转移。不能单身游水转移。3.土墙、干打垒住房或泥缝砖墙住房,只能做暂时避难场所,因为经水一泡,它们随时会有坍塌的危险。4.假如没有大树、院墙,屋顶又一时爬不上去,此刻应抓住固定物不放,并呼救他人搭救脱险。洪水过后,怎样预防疾病流行1清除积水、秽物,通风晾晒,喷洒消毒药剂,预防传染病及蚊蝇滋生。2.服用预防药物,避免发生传染疾病。如果发生传染病例,必须进行隔离治疗。3.家用生活器具要清洗、消毒,湿、霉的物件要通风、晾晒。山区学生遇到山洪暴发怎么办如果山区普降大雨,在半小时之内就会暴发山洪。山洪来势快、流速大、冲刷能力强,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会给山区造成严重灾害。1.暴发山洪,过河要有老师护送。当水深超过膝盖,单身不能过河;当水流已达齐腰深度时,众人也绝不能过河。如果发生被河水冲倒的意外现象,头脑要清醒,想办法抓住河中漂浮物或岸边树根、树杈才有可能脱险。2.当山洪涨水很快,老师又不能护送过河,同学们应全部回学校留宿。3.暑假在山上割草、锄地,遇倾盆大雨,进山洞等处避雨时,要预防滑坡、滚石和坍塌现象的发生。4.诶子晏炱铮庸日撬芸欤怯ο蚋叽ψ疲荒芡A粼诖笫飨拢膊荒芘艿缴礁诘亩ゲ浚员苊饫谆魃撕Α?br />5.如果发生电线低垂,不能用手、身体接触;低垂电线已被河水冲打时,不能在河边停留,更不能在此过河。这些情况都会发生触电事故,危及生命安全。6.当水深小于一米,水势涨落不太明显,小学生必须急着过河时,可由老师组织并采取如下措施:用长绳或书包带、水壶带系住每人腰部,呈一字排开,手与手之间要拉紧,同水流方向斜叉过河,减小水流阻力。上学或放学路上发生道路受阻怎么办1.洪水冲刷,道路坍塌,或者道路被拦腰切断并有急流通过,此时,只能在安全的地方“暂时避难”,绝对不能强行通过。2.当山区道路由于山体滑坡堆积阻塞时,应绕道上山,由滑坡面的上部通过是比较安全的。3.当洪水冲断桥涵,河流水急、桥面还在坍塌时,千万不能冒险强行通过,否则会有生命危险。4.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横垂路面时,一是要远离,防止触电;二是要报告有关部门,及时抢修。此刻,绝不能侥幸通过。山区发生泥石流,怎样确保安全当山区发生暴雨洪水时,有时会同时产生泥石流。如果暴发了泥石流,山谷中所有石、砂、土、果树及建筑物、居民点等,会全部被推出山谷以外,在沟口堆积起来,整个山谷成了“光板青石”,破坏力极大。 1.泥石流与暴雨洪水结伴儿而生。当暴雨到来之前,居住的山沟有可能暴发泥石流,应搬迁到安全地点暂时避难。2.暴发泥石流是由沟顶开始的,发出的响声好像“轰……轰……”的打炮声。白天或者黑夜,在屋里避雨时,只要听到这种声音,要迅速跑到室外向山顶转移。3.暴发泥石流时间很短,只能扶老携幼轻装转移,来不及寻找和携带食品、饮料。4.转移路线应事前选定,清除沿途的障碍物,避免急速上山时,浮石、滑坡伤人。同时要防雷击、电线伤人。
大学生是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各种社会现象相互交汇、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新生的、进步的力量催生、涌动,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同样会沉渣泛起。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特点。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些特点及社会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的优秀人才。 经过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可是随着大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马上就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就业压力,竞争十分激烈,走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接班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所以,大学生在假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提离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提早熟悉市场环境,同时又能服务社会。这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回报社会的一次机遇。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思想、接受新知识。 只学不实践,所学等于零。毋庸讳言,现在的社会是竞争型社套,现在的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的市场。在校大学生一定要勤奋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练真才、求实学,多实践、快成材。自立自强,在思想上和行动中,提前适应竞争适应市场,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为自己的将来闯出一片新天地来。
气象当你漫步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聆听百鸟鸣啭时,你会沉迷于其中。这时,你精心揣度,鸟类或许会教你一些什么。科学家们研究证实,鸟类纷繁复杂的鸣叫,实际上正如人类说话唱歌一半,用以表达某种感情或沟通某些信息。比如呼朋引伴、母盼子归、对歌择偶,等等。有时候,鸟儿也会向勤劳的农夫通报农时,预测气象,聪明的人类自然心领神会。我国古代,有“鸟鸣知四时”的说法。宋代诗人陆游的《鸟啼》诗云:“野人无时历,鸟鸣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厌草茂。”在江西省的某些山区有一种鸟,每当二月来临时就呼唤:“春起来”。开始入夏时又叫道:“春去也。”在吉林省的长白山地,谷雨前后,布谷鸟又提醒人们“割麦插禾”;更有一种奇妙的惜春鸟,其声曰“莫摘花朵。”告诫人们毁坏花枝将无果实之获。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事气象与鸟的关系,我觉得能在农民伯伯那里得到答案,因为他们经常根据候鸟去来等安排农事。于是,我拿着纸笔,深入田间地头去拜访一些老农。“人们不太欢迎乌鸦,因为乌鸦高亢苍劲的鸣叫,往往是大风来临的‘警笛’,乌鸦沙哑的叫,阴雨即将到来。”农人们如是说。这些也都是流传至今的民间谚语:喜鹊早登门,是天气晴朗之兆;若是在枝丫间跳来跳去,低头乱叫,往往一日之内有阴雨天气。麻雀也是“晴雨表”。晨曦中群雀叽叽喳喳,当日多为晴天好天气;若它们缩头缩脑,吱吱长叫,往往晴转阴雨;傍晚提前进窗,并在窗边长生缓叫,预示当夜或来日有雨。喜鹊高筑巢,则将有大的水势。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都是在田间劳动数十年的老农告诉给我的。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观察农事气象的准确“预报器”。为了了解得更多,我带着探求新知的渴望打开了网络的大门,寻找更多的信息。海边一些水鸟,在汛期到来之前,往往成群结队的飞往村屯附近,并大鸣不止,但如果在空中不断发出“唧唧”的叫声时,则说明近日晴好。在印度,孔雀被奉为“神鸟”,不仅因其羽毛华丽,风姿优雅,而且还能给当地人预测天气。当有雨时,孔雀的“咪——呜”叫声变成“明哧——奥”,似乎在说:“雨快来啦!”雷雨和台风来临之际,孔雀又将狂叫不止。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使我得出了“农事气象鸟先知”这一结论,鸟类对天气是很敏感的,他们不同的鸣叫声常和气象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误差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雨量器 降水量 观测误差 分析
【论文摘要 】 本文分析了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过程中引起降水量误差的原因,并依据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误差的控制做了明确的要求,对基层测站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1、导言
普通雨量器是使用时间最长,而且设置最广泛的降水量观测仪器,它采取了把自然降水量通过已知一定面积的承水口收集后导入储水瓶,然后再将收集到的降水量用专用量杯量取的方法测取,所以它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是基层测站常用的降水量观测仪器之一。但在观测过程中和其它水文观测项目一样,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些观测误差,下面就其存在的误差进行探讨。
2、误差来源
湿润误差
普通雨量器的承雨器和储水平内壁对部分降雨的吸附造成的水量损失,称湿润误差。湿润误差是负向系统误差,使观测的降水量系统偏小。湿润误差与雨量器的材料、结构以及风速、空气湿度和气温有关。雨量器内壁越光滑,口径越小,承雨器湿润面积越小,湿润误差越小。风速大、湿度小、气温高,湿润误差就大。
湿润误差包括承雨器和储水瓶两部分,用下式计算:
△pω=(C1+C2)n (1)
式中:△pω—为等时段降雨量观测的湿润误差(mm);
C1、C2—分别为承雨器和储水瓶一次降水量观测中的湿润误差(mm);
n—为该时段内雨量器的湿润次数。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指出,每年降水量的湿润损失一般为—,一年累计湿润误差可使降水量偏小2%左右;降微量小雨次数多的干旱地区,年湿润损失可达10%。
蒸发误差
降水停止到观测时刻或降水间歇期间雨量器储水瓶中水分蒸发造成的损失,称蒸发误差。蒸发误差属负向系统误差。蒸发误差可用下式计算:
Δpe=edhd+enhn (2)
式中Δpe—为时段降水观测蒸发误差(mm);
ed、en—分别为雨量器白天和夜间蒸发损失率(mm/h);
hd、hn—分别为时段降水观测中白天和夜间的蒸发时间(h)。
降水观测蒸发损失与观测站所处的区域的气候条件有关,而且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所以蒸发误差的有关参数必须通过实验确定,不可盲目借用。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指出,蒸发损失量可占年降水量的1—4%。
溅水误差
较大的落在地面上,可溅起—高,并形成一层雨雾随风飘入雨量器内,使观测的降水量大于实际降水量,这项误差称为溅水误差。溅水误差属于正向系统误差。
实践证明带风圈的雨量器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1%。
地面雨量器的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1%。
动力误差
风对雨量器承受降水的干扰造成水量损失,称动力误差。动力误差由飘溢现象产生。飘溢现象是指降雨或降雪时部分降雨或降雪不落入雨量器中的现象。飘溢现象主要是由于雨量器在大风气流中发生流严重变形而产生的,此时经过雨量器上方的气流和雨点的迹线几乎与地面平行,使雨滴飘走而不是落在雨量器内,雪中的比重更小,因而飘溢现象更严重。
动力损失等于雨量器捕捉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间的差值。由于观测降水时多种因素影响,很难确定出实际降水量或真值降水量,而地面雨量器受风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不管风速有多大,地面风速总为零。雨滴又总要活在地面上,所以在无雨是溅入和风吹雪的干扰时,地面雨滴是捕捉的降水量接近实际降水量。
仪器误差
这里的仪器误差,是仪器作为工厂的合格产品本身具有的误差,不包括仪器现场安装调试不合格、器口安装不水平等认为原因产生的误差。
承雨器环口直径加工误差
设实际降水量为p0,承雨器环口标准内径为D0,含有加工误差的直径为D,由此观测的降水量为p,由于
(3)
应用权对标准差传播体,得
S(p)=2S(D) (4)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规定,雨量器承雨器口内径采用200mm,允许误差为,相对误差为,以此作为限差,得器口加工误差标准差S(D)=,由此引起的降水量观测误差标准差为
S (p)=2S(D)= %
当降水量p=10mm时,承雨器器口误差引起的降水量误差标准差S(p)=。
量雨杯示值误差
量雨杯的内径为40mm,截面积为,承雨器截面积为,是量雨杯的25倍,亦即将雨器收集到的1mm深的降水倒入量雨杯内,水柱则有25mm高;这就等于将降水深度放大了25倍,从而提高降水测量精度。
测记误差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降水量观测要求记至,其相应标准差为。
其他误差
观测场距离建筑物或树木太近、仪器承雨口不水平等,都可以给降水量带来较大误差,但只要按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的要求操作,这些误差时可以减小或完全避免的。
3、消除误差的'方法
溅水
雨水溅失对于大多数雨量器来说约为,可视为器差,很容易消除。
蒸发
蒸发引起的误差则与许多因素有关,基层测站站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温度、风、湿度),还有仪器本身的结构、材料等。据多年工作经验得知,各种类型的雨量器由于蒸发引起的平均误差占年降水量的3-6%,单独的观测误差是。
为了减小蒸发的影响,一是要求承雨器的接雨面一定要光滑,使雨水到达接雨面很快通过漏斗;减少雨水的沾附;二是降雨一经停止时,立即进行测量,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和湿度较小的干燥季节,要及时量取由蒸发引起降水量的损失。
动力
风是造成影响准确地测量降水量的主要原因,风往往导致仪器测得的降水量偏小,降雨时,观测误差取决于降雨类型,确切地说取决于雨滴大小和风速。而在固态降水时,被风吹走的降雪量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所以理想的条件应该是:雨量器器口上空能形成平行的气流,避免有风的局地加速度,尽可能减少冲击器壁气流或湍流。在仪器安装时,避免装在过于空旷和四周有高大的树林或建筑物的地方。风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因此雨量器内收集的降水量随着仪器安置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所以雨量器的器口高度应尽可能低一些,低到能防止从地面可能溅入雨水为度。《降水量观测规范》统一规定为为普通雨量器的高度70cm。
4、结论
湿润误差、蒸发误差和动力误差属于负向系统误差,其中湿润误差和蒸发误差的确定还比较容易,但确定动力误差却比较复杂,为探讨动力损失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在区域内选择若干雨量站展开地面雨量器与标准高度雨量器对比观测实验。动力损失Δpa用捕捉率来表示,两者关系为
Δpa=pm(1- ) (5)
(6)
式中pm—为标准高度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Pg—为地面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R—为捕捉率,捕捉率越大,动力损失越小,当R=1时,Δpa=0。
基层测站对降水量观测值,一般不对上述系统误差进行修正;但应对这些误差有所认识,在观测中按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上述误差。尽可能将误差控制在1—2%以内。
在要求较高的水平衡分析和水资源评价中,如需考虑上述误差,可通过实验确定有关参数。
参 考 文 献: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
周中1 傅鹤林1 刘宝琛1 谭捍华2 龙万学2
(1.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2.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 降雨入渗是诱发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之一,此类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此问题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为了对降雨入渗诱发下土石混合体滑坡的失稳机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及研究边坡性状随时间变化的一些重要特性,在上瑞高速公路贵州段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土石混合体边坡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监测成果表明:降雨入渗影响下土石混合体边坡的滑动变形区为坡面以下0~4m之间,变形量以坡面最大,从坡面到坡体深部逐渐减小;在实施降雨的前2h,平均入渗百分率为86%,之后,入渗率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而随时间逐渐减少,一段时间(6h)之后,入渗率降到一个相对稳定值(50%);降雨入渗造成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增加,致使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由于有效应力的减少及土体吸水软化而降低,降雨入渗的这一双重效应可能是降雨诱发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边坡 土石混合体 人工降雨模拟试验 降雨入渗 现场监测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蓬勃开展,国家建设战略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包括残坡积物、崩坡积物和冲洪积物组成的松散堆积介质,其物质成分以土夹砾石或块石以及砾石或块石夹土等土石混合体为主,物质结构杂乱无章、分选性差、粒间结合力差、透水性强。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岩体,又不同于一般的土体,而是介于土体与岩体之间的特殊地质体,称为土石混合体[1]。土石混合体边坡是按边坡的物质组成来划分的,与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属于同一个划分层次,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地分布[2]。对于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机理国内外已作过许多研究,并取得了成套的研究成果。对于以土夹石为主的土石混合体滑坡,由于它具有物质组成的复杂性、结构分布的不规则性以及试样的难以采集性等独特的性质,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取得的研究成果很有限[3],因此很有必要就土石混合体滑坡进行专门的研究分析。
大量统计表明,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发因素是降雨[4,5]。贵州省三穗县三凯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桥3#墩上方的大滑坡就是在2003年4月及5月初连续的强降雨的诱发下发生的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造成35人丧生。降雨影响下边坡失稳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6~8],但对此问题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为了揭示降雨诱发下土石混合体滑坡的形成演化规律,2005年4月,选取上瑞高速公路贵州段晴隆隧道出口典型土石混合体边坡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试验过程中,配合原位综合监测,分析土石混合体边坡在降雨入渗作用下的形成条件、变形位移特征及破坏滑移规律,为今后更好地防范或治理此类地质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场地
试验场地的确定
正在建设的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是一条联系我国东西的大动脉。2005年4月2日,在对上瑞公路贵州镇宁至胜境关公路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根据钻孔地质资料、边坡的外部形态及周围环境选定晴隆隧道口K85 +650 -690 堆积层地段,作为人工降雨试验场地。首先清除区域内的植被及其他杂物,然后按1∶的坡度刷坡。为了防止大气降雨及周围土体内的水渗透到试验区内影响试验的精确性,下雨时,试验区用彩条布覆盖。
土体性质
为了弄清试验区土体的基本物理性质及边坡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基本物理力学试验及专门的钻孔勘察。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颗粒分析试验共做15 组,土样的平均颗粒级配曲线绘制于图1,图中平均级配的特征值为:粘粒(<)含量为,粉粒(~)含量为,砾石(>5mm)含量为。不均匀系数Cu为,说明土样中包含的粒径级数较多,粗细粒径之间差别较大,颗粒级配曲线的曲率系数Cc为,级配优良。
表1 天然状态土的基本物理指标
图1 天然状态土的颗粒级配曲线
钻孔勘察资料显示试验区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dl+el),厚10~30m,平均深20m,为碎石土层,局部夹亚粘土,结构松散、稍湿。基岩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2l)煤系地层,由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组成。试验区位于山体中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影响较大。试验区内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埋藏较深,勘察期间,钻孔内未见地下水。本次试验开挖深度为6m,滑动面均在5m之内,因此,试验土层均为地下水位以上的土石混合体。试验区工程地质剖面图见图2。
图2 工程地质剖面图
①原地面线;②刷坡后的地面线(试验区);③强风化带下限;
Qdl+el—第四系残坡积层;P2l—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
2 仪器的布置及埋设
试验区面积为10m×10m,坡比为1∶,埋设仪器后的试验区如图3所示。试验区一共钻孔9个,其中3个钻孔用来安装测斜管,6个钻孔用来安装孔隙水压力计,共安装了12个孔隙水压力计、3个测斜管。试验区的左右两侧开挖宽,深的隔离带,并用高1m的白铁皮将试验区左右两侧与周围土体隔离,以免雨水渗入周围土体。试验区的下部修建宽,深1m的集水渠,并引出可能的滑动区域外与集水槽相连。集水渠除靠近坡体的一面外其余各面采用水泥护面,以免雨水流失。集水槽为长、宽、深均为2m的方形槽,为防止雨水的渗漏,集水槽需用水泥护壁。试验区右上方开挖一个5m×4m×2m的蓄水池,先用砖砌,并用水泥护壁。图4为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图5为L1纵断面测点布置图。
图3 埋设仪器后的试验区
图4 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数据单位为m
图5 L1 纵断面测点布置图
数据单位为m
坡面裂隙监测
坡面裂缝测量采用简单的测量方法,在进行地表巡视时,用钢卷尺对滑坡体主要裂缝宽度进行测量。
测斜监测
测斜装置由测斜管、测斜仪、数字式测读仪三部分组成。量测时将测斜仪伸入测斜管,并由引出的导线将测斜管,亦即滑坡体滑移量值瞬时反映在测读仪上。本试验中测斜仪采用美国 Sinco 公司生产的100 型测斜仪,灵敏度8s,精度 ± 6mm/30m,量程0~± 53°。测斜管采用金坛市绿盛土工材料厂生产的高精度ABS测斜管,外径70mm,内径59mm,接头外径80mm,每节长2m。在边坡不同位置共埋设3个测斜管,埋设于图3所示的Ⅰ点,埋设深度11 m。
孔隙水压力监测
土体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是由金坛土木工程仪器厂生产的KYJ-30 型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量测的,其量程是0~200kPa,KYJ-30 型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适用于钻孔法安装,测量建筑物内的孔隙(渗透)水压力,并可同步测量埋设点的温度。同时配置ZXY-2型振弦频率测定仪一台,测量范围:频率f=500~5000Hz,频率模数显示值F=f2×10-3,测量精度:± ,分辨率:± ,灵敏度:接受信号≥300μV,持续时间≥500ms,连续振荡的工作方式,功耗极小,使用简便。
在边坡不同位置共埋设12个孔隙水压力计,于图3中L1和L3断面的每个钻孔内埋设2个孔隙水压力计,L1列孔隙水压力测孔的深度为4m,孔隙水压力探头的埋深为1m和3m。L3列孔隙水压力测孔的深度为5m,孔隙水压力探头的埋深为2m和4m。
降雨强度地表径流监测
试验区内总的降雨量由人工降雨模拟装置主供水管上的流量表记录,再将每单位时段的降雨量除以试验区面积100m2,即可求出单位时段的降雨强度。地表径流由试验区下方的集水渠收集到集水槽中,再由水泵回收到试验区上方的蓄水池内,单位时段的地表径流量由与水泵相连的流量表量测。
3 人工降雨模拟
自制人工降雨模拟装置
参照中国科学院水利水土保持研究所研制的 SR 型野外人工降雨模拟装置[9],自制一个专门的人工降雨模拟装置。本装置由水泵、水表、控制阀、水压表、喷头、主管、支管、两通管、三通管及四通管组成。主管和支管由长为1m或2m的短管经两通管、三通管或四通管组装而成。通过调节进水管和回水管上的控制阀可以产生30~120mm的降雨强度。人工降雨模拟装置的覆盖范围为10m×10m,其示意图见图6。
图6 人工降雨装置示意图
数据单位为m
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监测周期及频率
待埋设仪器与周围土体协调稳定后,测定各仪器的初始读数,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起止时间为2005年4月25日15:00 至2005年4月29日10:00。每小时的降雨强度为60mm/h,每降雨2h停1h,在停雨期间进行各项监测的读数。每3h记录一次各测点的孔隙水压力、坡面裂隙、深部位移、实际的降雨强度及地表径流量。若观测到边坡将要失稳,适当加大观测密度。
4 试验结果分析
坡面裂隙监测
试验期间,坡面位移不大,2005年4月30日16:30 发现边坡后缘张拉微裂隙,宽1~2mm,长3m。
测斜监测
将各孔的测斜数据整理分析并绘制成图,以ZK3孔为例加以说明。图7为ZK3的水平方向的累计合位移随孔深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位移变形区基本上发生在地表以下0~ m 的范围内,位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坡面变形最大,最大合位移达到 mm。
图7 ZK3 水平合位移随孔深的变化
图8为ZK3的特征点水平合位移及累计降雨强度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特征点位移随着累计降雨强度的增加逐渐加大,并且,这种变形为从坡面到坡内逐渐减小的松弛形变形,处的位移相当于处位移的2倍,而4m处基本没有位移,数值上的微小变化是由测量误差引起的。
图8 ZK3 特征点水平位移及累计降雨强度
图9为各测点孔口的累计合位移及累计降雨强度的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累计降雨强度的增加土体位移逐渐加大,以坡中处的位移最大,坡脚次之,坡顶最小。ZK1—ZK3孔口处的最大合位移分别为 mm、 mm和 mm。
图9 各测点孔口的水平位移及累计降雨强度
孔隙水压力监测
图10为R2断面处的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其中B1,B2,B3,B4 表示R2断面埋深分别为1m,2m,3m,4m的孔隙水压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降雨入渗初期,土体的渗透性较强,孔隙水压力较低。随着降雨的进行,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并达到稳定值。从图中我们还可以发现1m、2m处的孔隙水压力趋近于0,3m、4m处的孔隙水压力平均为和,相当于和水柱压力。原因是试验采用的降雨强度较大,土体吸水饱和后渗透性降低的情况下,排水不畅,形成暂时的滞水层,滞水层在4m左右,这一结论也得到了测斜成果的验证,此处的滑面位于坡面下。滞水层的存在对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稳定极为不利。首先,滞水层的形成导致了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增加,有效应力降低,从而导致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其次,滞水层的形成使得原来非饱和土体充分吸水软化,也导致了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降雨入渗的这一双重效应可能是降雨诱发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10 R2 断面处的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11为同一深度处(3m)的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A3,B3,C3分别表示坡顶、坡中、坡脚处埋深为3m的孔隙水压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孔隙水压力从坡顶到坡脚逐渐增大,坡脚处的孔隙水压力最大,坡顶处的孔隙水压力基本为0。
图11 同一深度处(3m)的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降雨强度及地表径流监测
图12中的曲线表示降雨期间的每小时平均降雨入渗百分率与时间的关系,是根据降雨强度和地表径流的量测结果计算得到的。可以看到,在实施降雨的前2h,平均入渗率为86%,2h之后,入渗率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而随时间逐渐减少。6h之后,入渗率降到一个相对稳定值(50%),实施人工模拟降雨6h后,有一半的降雨变成了地表径流。降雨入渗率的降低可能是由于边坡土体吸水饱和使原来张开的裂隙闭合的结果。
潜在滑动面形状
测斜监测的深度为从测斜管管口至边坡内部11m,所监测的滑面深度也是由管口到滑面处的距离,而管口距坡面也有一定的距离,实际的滑面深度应当减去测斜管露出地面的部分,ZK1—ZK3滑动面位置分别为坡面以下,和。将测斜监测到的滑面位置同滑坡前缘错开裂隙和后缘张拉裂隙结合起来即可确定滑面位置,L2断面滑面位置及形状如图13所示。
图12 每小时平均降雨量(入渗量)及降雨入渗百分率
图13 L2断面滑动面形状
数据单位为m
5 结论
一个现场监测体系相当于一个足尺的试验装置,其监测结果对于研究和把握滑坡滑移演化规律、灾变机理和行为以及边坡安全状态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通过土石混合体边坡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得到以下认识:
(1)土石混合体边坡在降雨入渗影响下多发为浅层松弛型破坏,滑动变形区为坡面以下0~4m之内;变形量以坡面最大,从坡面到坡体深部逐渐减小。
(2)在实施降雨的前2h,平均入渗百分率为86%,之后,入渗率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而随时间逐渐减少。一段时间(6h)之后,入渗率降到一个相对稳定值(50%)。降雨入渗率的降低是由于边坡土体吸水饱和使原来张开的裂隙闭合的结果。
(3)在强降雨作用下,边坡土体吸水饱和,土体内孔隙部分闭合,渗透性降低,排水不畅,在滑动面附近形成暂态的滞水层。滞水层的存在对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稳定极为不利。首先,滞水层的形成导致了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增加,有效应力降低,从而导致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其次,滞水层的形成使得原来非饱和土体充分吸水软化,也导致了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降雨入渗的这一双重效应可能是降雨诱发土石混合体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4)试验区内的土石混合体边坡在将近4昼夜的时间内接受了4500mm的降雨,大大超过了实际可能出现的降雨强度,且平均入渗率达到50%,但是该斜坡仅仅出现了变形,并未产生滑塌破坏,说明堆积层斜坡发生破坏的条件不仅仅是降雨,还与坡率及地质条件有关。
参考文献
[1]油新华.土石混合体的随机结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1
[2]周中.土石混合体滑坡的流-固耦合特性及其预测预报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3]吴景坤,方祁,蔡军刚等.堆积层滑坡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方法.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2):8~16
[4]罗先启,李海岭,葛修润等.降雨条件下滑坡灾害及滑坡排水效果研究.岩土力学,2000,21(3):231~234
[5]詹良通,吴宏伟,包承刚等.降雨入渗条件下非饱和膨胀土边坡原位监测.岩土力学,2003,24(2):151~158
[6] Lumb of rainstorms on slope Hong Kong Kong,1962,73~87
[7] Finlay PJ,Fell R,Maguire P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bability of landslide occurrence and Geotech J.,1997,34(6):811~824
[8] Dai F C,Lee C re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rainfall-induced Geology,2001,59(3/4):253~266
[9]陈文亮,唐克丽.SR型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水土保持研究,2000,(12):106~110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
标号在标点符号内。
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文献综述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
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
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摘 要: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2 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1)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2)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3)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
3)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又可降噪防尘。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3 结 论
1)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公路工程全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工作。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规范施工全过程,使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环保观念,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在营运期间加强可持续发展养护工作,将环保落到实处,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3)完善监督制度,使环保措施有效实施。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将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才能使环保措施得以有效长期的实施。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07.
[2]何 林,魏 援.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青海交通科技,2007.
[3]彭淑清,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华东公路, 2008.
[4]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8.
[5]刘纯青,龙春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景观营建艺术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摘要: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自从矿产资源开发以来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矿山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而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还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前期建设中的失误进行弥补,对问题进行修补。
关键词: 矿山建设;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又同时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国家发展规划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又好又快,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不能重复先破坏后修复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就注重环境的保护。矿山建设也一样,它所造成的问题主要造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开采方法不够合理规范,另一方面是对开采后的废料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开采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到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1.矿山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矿山建设中的破坏性影响
矿山开采主要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开采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矿山开采会对地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改变原有的地表地貌特征,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对其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恰当的开采行为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地表坍塌也就是塌方的危险,地下水位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对矿石开采后的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影响环境,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上。其中,有一部分废石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引发自燃现象,并释放出对环境或人体产生伤害的气体。除此之外,挖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对其重要程度的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环境问题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矿山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也影响了经济。环境不仅仅是针对当下时代生活的人,更是对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后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矿山建设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枯竭的问题,对地表环境,对土壤、大气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几乎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
2.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具体保护措施
合理处理废水,防治水源破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工业用水需求量大,每个人所占有的淡水资源量很有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矿区就更为严重了。我国矿山酸性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矿山和部分含硫冶金矿山。处理酸性水总的原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酸性水的产生,在排放前加以必要的处理以及对酸性水进行重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要不断地改进,将用水洗净矿产的过程尽量减少,减少所需要的净水用量,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可以采用封闭净化的技术。对于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同时存在于矿山,可以进行酸性水和碱性水中和处理,节省环保费用。
另外,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对治理酸水。废水处理方法也应该得到改善,尽可能地减少废水的排放,或对废水进行再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后的废水可以重复使用,既减少了浪费,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无论是排放还是再利用都需要对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这就要求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水源,矿山往往接近于水源,污染了水的源头就意味着污染了一条河,一片区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建造封闭性高的工厂,严格控制,严格把关,提高管道的防渗透能力,定期检查管道的破损情况,避免管道中的废水泄漏造成污染的现象。在矿山建设中,要提高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处理废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治理
在矿山建设中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主要是粉尘和废气,粉尘和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危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粉尘,通过人类的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多多种疾病,粉尘更被称作人类健康的天敌。粉尘和废气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对大气的污染也是极为严重的。由此看来,粉尘和废气的治理也是矿山环保建设中重要环节。对于废气的治理方法是多样的。首先,可以优化动力结构,采用污染小,环保的动力资源,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动力资源,也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使用新型能源,将新能源技术运用到矿山建设中。
另外,可以采用尾气排放相对较少的,符合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柴油机。这两种方法的治理原则是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也可以安装净化尾气的装置,使尾气的排放能够安全,无污染。就粉尘治理而言,通过对粉尘产生的原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法加以应对。在作业过程中采用静电除尘,使用旋风式除尘器,或者脉冲布袋除尘器捕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岩粉,不使岩粉扩散和污染作业场地。除次之外,在作业中还可以配合水的使用,可在场地中建设水道,并适当地喷洒,增加空气湿度,以达到使粉尘潮湿,难以在空中飞扬的目的。粉尘和废气的适当处理是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一种保障,也是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的履行。
3.结语
环境保护是矿山建设的重要课题,环境污染往往比环境治理要简单得多,因此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染降到最低。哪怕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道德问题,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竭泽而渔的思想应该抛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标准的新要求。国家、地方出台的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对污染物的排放严格限制,减少矿山建设中对环境的迫害。国家、地方、工作单位、工作人员、公众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红,董影卓,安冬梅,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矿[J].业快报,2001.(4).
[2]管荣根,顾玲,陈静,等.矿山机械环保问题的探讨矿山机械[J].矿山机械,2001(8).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那么要写好一篇建筑学论文该从哪里找资料呢,下面来看看我为大家准备建筑学论文参考文献吧。
篇一:
[1]王辉.关于对如何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究[J].科学与财富,2013(7):484.
[2]赵其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及质量管理研究运用[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5):23-25.
篇二:
[1]冯峻.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5(03):292.
[2]胡新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杨致远.我国建筑企业的安全风险及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
篇三:
[1]陈一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建筑节能,2017(04).
[2]杨柳.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改造施工特点及施工技术[J].科技创业家,2013(10).
[3]王鸿宇.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探讨[J].山西建筑,2012(08).
[4]石俊龙,程大磊,林晓波,等.严寒地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外墙最佳保温层厚度研究[J].北方建筑,2017(01).
篇四:
[1]王辉.关于对如何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探究[J].科学与财富,2013(7):484.
[2]赵其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及质量管理研究运用[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5):23-25.
【扩展阅读】
建筑学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日益增多。现代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而地基深度却越来越深,对地下水的处理要求也比以往传统建筑的要求高出许多。众所周知,一旦地下水位高于地基深度时,极易出现建筑工程基坑坍塌、沉降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项目建设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式。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地下水处理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追求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质量成为追求。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日益重要。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深基坑的情况,而深基坑常常会带来地下水渗漏的情况。所以,基坑地下水的处理采取的方法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基坑的施工安全和整个工程建设的工期和工程质量,必须给予重视。
1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的来源和危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建筑工程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主要有2个来源:第一、地下水渗透。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并为了让基础有足够的承载力,设计时一般采取开挖更深度的基坑来提高其承载力,而基坑的深度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渗漏速度通常成正比例关系,地下水的渗漏量事渗漏速度与安全性密切相关,如果降水不及时或措施不妥当,通常造成基坑涌水、涌泥、涌沙渗漏,甚至引起基坑崩塌。第二、积累水量。基坑施工过程中,上层地表的渗水或雨水会不断的积累到基坑,积少成多,如果排水不及时,积水会浸泡基坑,使土体变软,严重的会导致基坑塌陷。
2基坑施工中对地下水的处理方法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针对地下水的`问题,人工降水法应用最广泛。在基坑开挖之前,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的方法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以下分别介绍降水法中的轻型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降水方法。2.1降水法(1)真空(轻型)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基坑的四周或一边埋设井点管深入到含水层内,井点管的上端安装输送弯管和集水管,最后水管与真空泵和离心水泵连接,启动抽水设备后,地下水通过一系列环节最后从排水管排出,使地下水降至基坑底下。这种方法特点是:机具简单、使用灵活、拆装方便、降水效果好、可防止流沙现象发生、提高基坑边坡稳定、费用较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的土以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细砂和粉砂的土或明沟排水易引起流沙、坍方等情况使用。(2)喷射井点降水法。此法是在井点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抽出地下水并排走。本法设备较简单、排水深度可达6—20米,基坑土方开挖量少,施工快,费用低等。适用于渗透系数为—的填土、粉土、黏性土、砂土中使用。(3)管井井点降水法。此法的降水设备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机械等组成,用吸水机通过吸水管将水吸出排走。此法使用设备较为简单,排水量大,降水较深,水泵设在地面,易于维护。此法适用于渗透水量大,地下水丰富的土层、砂层或用明沟排水法易导致土粒大量流失,引起边坡塌方及真空井点降水法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但管井属于重力排水范畴,吸程高度受到一定限制,要求渗透系数较大(—)。2.2截水法此法是针对基坑外的地下水而采取的措施。通常通过截水帷幕来切断基坑外的地下水流入基坑内部。截水帷幕通常用注浆、旋喷法、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挡土墙等施工方法在基坑四周构建一层截水帷幕,截水帷幕的厚度和长度要根据基坑壁的土质、渗水量、基坑的深度和基坑等级等因素决定,有时需要辅助施工防护桩或防护墙,让截水帷幕具有足够的支撑力。截水帷幕的渗透系数宜小于×10—6cm/s。截水帷幕分为落底式竖向截水帷幕和悬挂式竖向截水帷幕。当采用前一种方法时,应插入不透水层。当地下含水层渗透性较强、厚度较大时,可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坑内井点降水相结合或采用悬挂式竖向截水与水平封底相结合的方案。2.3明沟排水法此法最简单,适用于浅基坑施工中地下水位较浅的情况,特点是解决较小的渗水和雨水累积基坑中的排水方法。使用此种方法排水时,注意排水沟要挖在基坑的外围,沿着基坑四周挖排水沟,并根据现场的情况设置排水沟的宽度和深度。使用这种方法在排水过程中,往往操作人员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排水,或者没有注意将排出的水及时排走而发生回灌现象,导致基坑内的水越排越多的情况,造成基坑的浸泡,严重时引起基坑边坡土体塌方。所以,在排降水的工作中要认真、细致,要注意观察排水情况和基坑土体浸泡、沉降、滑移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坑施工的地下水处理注意事项
在反复实践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基坑排降水施工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选择科学合理的排降水技术方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排降水方法。具体来说,根据三种情况来制定排降水的施工方案。a.基坑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支护结构的选型;b.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浅时,可边开挖边用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集水明排;当基坑深度超过3米,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当因降水而危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方法;c.当基坑底为隔水层且层底作用有承压水时,应进行坑底突涌验算。必要时可采取水平封底隔渗或钻孔减压措施,保证坑底土层稳定;避免突涌的发生。②要持续进行排降水。从基础开挖一直到基坑土回填完成都要进行排降水,而且在排降水过程中各个井点要做到持续运转,各个井点要平衡的进行降水,保证地下水位的平衡。同时,要落实专门的施工技术人员对排降水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井点降水深度不平衡,排出的水回流,基坑边坡土体滑坡、塌陷,开裂,支护体系开裂、位移等情况时应该及时解决,或者向施工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报告,由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会同设计人员一起制定解决方案。③要注意监控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发现新的地方发生地下水渗透时,不能擅自采取排降水的工作,而应该向技术负责人报告,通过专业人员勘察后制定合适的地下水处理方案,选择降水方法并制定降水设计方案,然后实施合理、有效的降水措施,这样才能保证降水速度符合地下水渗漏的需要,才能保证基坑的安全施工。同时,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到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和复核降水情况和降水措施的情况,及时地对基坑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基坑降水工作的安全、有效的进行,为项目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水一直处于不平衡、浑浊的状态,施工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施工应急预案,使用合适有效的滤网和砂滤料来处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庞大的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建筑问题。然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由于经常涉及深基坑的情况,基坑排降水自然日显重要。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地下水的排降水的施工技术,采取合适的排降水方法,以使工程施工安全,质量得到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让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莲花.基坑降水引起的沉降变形时空规律及降水控制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学院,2001.
[2]李琳.工程降水对深基坑施工及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3]刘涛.基于数据挖掘的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与变形预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张杰.杭州承压水地基深基坑降压关键技术及环境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摄氏度(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摄氏度)。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摄氏度)。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度至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度还要高。
雷雨论文参考文献围绕封建家庭悲惨命运的主题写。1、《雷雨》是我国著名作家曹禺的首部剧作,更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在我国文坛是一颗闪着华彩的明珠,广受读者及文艺评论界关注。该剧作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相互间的关系又错综复杂,以家庭矛盾为主要线索,突出了封建家庭悲惨命运的主题。《雷雨》以其丰富的内涵,悲剧性的内蕴,赢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黄波林1陈小婷1,2张业明1金维群1
(1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2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白家堡滑坡地处三峡库区、秭归县境香溪河右岸入长江口附近。监测数据表明,2004年该滑坡处于相对稳定—变形—相对稳定的变化中,且滑坡汛期运动量明显大于非汛期的滑动量。本文建立了白家堡滑坡的工程地质模型,通过有限单元法模拟该滑坡因降雨入渗而引起的地下水动力场,计算滑坡在水库回水至135m水位时、不同降雨强度及持续时间条件下的稳定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当降雨持续3天时,该滑坡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此时滑坡体内因雨水渗入而产生的地下水流向与滑动面基本一致;暂态地下水水位明显随降雨持续时间上升,滑坡的安全系数随之下降。每次降雨强度及持续时间的不同,是造成该滑坡运动位移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白家堡滑坡监测数据降雨地下水流动数值模拟稳定性系数
1引言
降雨对滑坡的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与降雨强度、持续时间、土体渗透性等有密切关系[1]。三峡库区地表浅层土多为非饱和粘土,气候变化对其力学性质有很大的影响。雨水入渗使土体含水量增加,饱和度增大;持续降雨还可引起地下水水位上升,或在相对隔水层以上出现暂时性地下水——上层滞水。两者均将引起土体抗剪强度大幅下降[2]。
三峡地区滑坡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损失严重等特点,其主要的诱发因素就是降雨。最严重的滑坡事件为2003年6月强降雨后发生的千将坪滑坡,证实死亡人员为2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735万元以上。在2003年6~7月的这次连续的强降雨过后,库区香溪河白家堡滑坡也发生了剧烈变形。
研究降雨诱发滑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滑坡灾害的预防和预测具有重要的前瞻作用。本文从2003~2004年白家堡滑坡的监测数据分析入手,主要研究降雨对滑坡变形及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2降雨对白家堡滑坡的影响
白家堡滑坡概述
白家堡滑坡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向家店村二组、香溪河右岸入长江口附近,为一深层土质滑坡。滑坡地处鄂西构造侵蚀中低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为;降雨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平均降雨的。
滑坡在地貌上呈近北东向舌形凹地,纵长约700m,前缘横宽约500m,中上部宽约260m,复建的秭(归)—兴(山)公路横穿滑坡中上部。滑体地形坡度上陡下缓,上部为耕地和柑橘林,中下部为居民区。滑坡总面积万m2,最厚约110m,平均厚约58m,滑坡物质总体积万m3。滑坡后缘与基岩接触,呈圈椅状地形,后缘高程约260m;复建的秭兴公路以下为一缓坡平台,平台向前突出形成鼓丘地形,鼓丘以下前缘坡度15°~20°,前缘高程为70m左右;滑坡南以冲沟为界,北以山脊为界(图1)。
图1白家堡滑坡工程地质平面图及三维立体图
滑坡所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出露基岩为侏罗系香溪组(J1x)薄至中厚层状泥岩、粉砂岩夹炭质页岩,表层风化强烈[3]。
白家堡滑坡的工程地质模型
地表调查显示,白家堡滑坡前缘主要以紫红色粘性土夹少量砂岩块石为主,其物质来源于侏罗系香溪组(J1x)层位。滑坡鼓丘一带为源于J1x的灰黄色粉砂岩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构成的碎裂石,其原岩构造保持较好。滑坡后部主要为碎石土,粘土呈可塑—硬塑状,碎石成分为主,少量紫红色和灰绿色泥岩,碎石含量50~60%,结构松散至中密。
据钻孔揭露,滑体物质主要为褐色、黄绿色、紫红色粘土,碎石含量10%左右,碎石多为泥岩、粉砂岩,碎石粒径~10cm。其容重一般为20~22kN/m3,抗剪强度一般为40~90kPa,内摩擦角一般为16~23°。滑坡中后部钻孔揭示,在深约30m处可见层厚约的紫红色粘土夹少量碎石滑带土。碎石含量小于5%,碎石粒径~1cm,碎石成分复杂,主要为黄绿色泥质粉砂岩,见轻微揉皱现象。这表明该滑坡较深层已具有滑动迹象。滑带土容重一般为20~22 kN/m3,抗剪强度一般为30~70kPa,内摩擦角一般为11°~18°。
白家堡滑坡地形呈较封闭的洼地和圈椅状,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富集。由于滑体物质(含水介质)的不均一性,地下水的赋存多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与外界因素——降雨、地表水入渗、库水位变化等有密切关系;斜坡具有季节性充水的特点。崩滑堆积物的渗透系数一般为~,而滑带土的渗透系数为。因此滑床为相对隔水层,这一组合控制着滑坡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4]。
工程地质模型是工程地质条件的抽象和概括,既不失真又不拘泥于一点一滴,从本质上把握要素的地位与作用[5,6]。白家堡滑坡的工程地质模型(图2)正是基于此而建立的,不脱离实际,又较好地抓住了岩土体变形破坏的关键。模型的物质由残坡积物、滑体、滑带及基岩组成;控制滑坡变形的物质条件是滑带;控制滑坡变形的动力因素是库水位和降雨。白家堡滑坡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滑坡各方面的研究[7]。
图2135m水位——降雨条件下的白家堡滑坡工程地质模型
1.侏罗系香溪组基岩;2.残坡积物;3.滑带土;4.滑体粘土;5.水体;6.暂态地下水观测断面;7.雨水入渗
降雨与白家堡滑坡变形的关系
为了监测滑坡的位移变形特征及其稳定状态,在滑坡前缘、中部和后缘布置了孔内深部位移测斜监测仪和地表监测墩。2004年7月深部位移测斜仪监测孔内测斜管被剪断后,又在滑体内及边界处布置了伸缩计等监测设备(见图1)。
据2004年监测数据分析(图3):滑坡呈整体运动[3],具有两层滑带,在ZK1处深度分别为和;2004年7月,滑坡变形将倾斜管剪断后,采用伸缩计监测(图4)。其中BJB-1位于滑坡后缘,可监测滑坡运动的绝对位移;其他伸缩计位于滑体内部,可监测滑坡体内各处的相对位移。从8月到9月除BJB-1变形较大外,其他基本处于微变中,这也说明滑体处于整体运动中;9月后伸缩计数据表明滑坡均处于微变中。
图3ZK1深部位移曲线
图4伸缩计变形曲线
由图5可见,2004年1月~6月,滑坡地表的变形曲线基本为一直线,而6~9月的直线的斜率明显大于前6个月,9月后斜率又开始变缓。因此该滑坡在2004年可以分为3个阶段:1月~5月为相对稳定期,6~8月为变形剧烈期,9月~12月又回复到相对稳定期。与之对应的逐月降雨曲线显示,1~5月降雨量较小,且呈逐月上升状态;5~9月降雨量大而基本持平稳状态,9月后降雨量迅速下降。因此,从整体上看,在汛期,白家堡滑坡运动量明显大于非汛期的滑动量;虽然两者并不完全存在一致性,但这应该是因为滑坡体灾害系统具有一定的协调与自组织功能和滑坡的发生与降雨有一定的滞后关系[8,9]。因此降雨对白家堡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图5地表监测墩 A2在2004年的变形与降雨的相关曲线
3降雨而产生的地下水流动数值分析
水文地质学家和土壤学家对非饱和渗流问题的研究已有悠久历史,水在非饱和土中的渗流也服从达西定律。在土坡稳定性分析中,当地下水埋藏较浅时,非饱和区土壤水运动和饱和区的地下水运动是相互联系的,此时将两者统一起来研究比较方便,即所谓饱和—非饱和流动问题。在此情况下,根据达西定律及地下水水流均衡原理,可以得到描述滑坡剖面二维饱和—非饱和流动问题的动力学模型: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论文集
式中:h为水头,k为渗透系数,S为比储水系数。
非饱和渗流问题的边界条件可能有多种形式。例如,在边界上给定含水量、给定水头或给定渗流速度等。本文主要研究降雨引起的暂态渗流场,故在斜坡暴露边界给定入渗速度(纽曼Neuman边界),底部为第一类边界(不透水边界),两侧均为第二类边界(给定水头边界)[10]。由于滑坡体表面一般是不规则的坡型区域,潜水面作为上边界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在剖面二维潜水水流问题的模拟过程中,采用三角形单元有限元法进行水文地质模型的单元剖分。笔者根据滑坡体土层结构、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以及大气降雨补给入渗强度等因素、条件,开展白家堡滑坡地下水作用的数值模拟。
以全年平均降雨量1028mm为降雨强度基准,模拟分析在无降雨及持续降雨时间日数为1天、2天、3天、4天、5天、6天、8天、10天后的条件下,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动状况(见图6)。起初,地下水流向与滑坡滑动方向不一致,地下水位变动不大。当降雨持续1天后,非饱和土的地下水主要受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以垂向运移为主,降雨形成的地下水水位等值线与坡体倾向比较一致;随着降雨的持续,地下水流向由垂向逐渐变化发展为与滑动面倾向一致的方向,降雨持续2天时,水流方向与滑动面倾向趋于一致;当降雨持续3天后,地下水流向已与滑动面倾向基本一致,尤其在滑体底部出现潜水流。通过暂态地下水观测断面发现,若降雨持续发生,地下水的暂态水位将持续上升。
4基于降雨条件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通过有限元地下水数值模拟,得到边坡的渗流场及各个节点的渗透力;将渗透力作为边坡稳定计算中的外载[11],采用摩根斯坦—普赖斯法(Morgenstern-Price)求其整体和局部稳定系数(Fs)。整体稳定性采用块体折线搜索其最危险滑动面,局部稳定性采用圆弧法搜索其最危险滑动面。
当观测断面地下水水位埋深 H′>36m时,滑坡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安全储备不高;当观测断面水位埋深 H′=h0=36m时(持续降雨3天),滑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观测断面水位埋深H′=33~35m时,滑坡整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局部发生变形;当观测断面水位埋深 H′<33m时,滑坡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图6持续降雨后地下水等值线及水流矢量图
通过暂态地下水观测断面可以发现,由于地下水水位明显随降雨持续时间上升,滑坡整体和局部的稳定系数也随之下降:连续降雨前8天,观测断面整体最危险滑动面在92~95m之间;观测断面局部最危险滑动面在69~73m之间。这一现象与ZK1出现的两层滑动带是相匹配的。连续降雨后,滑坡浅层出现变形现象,这与降雨10天后最危险滑动面较浅相对应(见表1)。
表1降雨持续时间与滑坡稳定性表
在自然界中,降雨是随机的,滑坡的地下水水位是随降雨的渗入而变动的,因而滑坡整体稳定性也是动态变化的。当地下水位埋深 H′<h。时,则滑坡的Fs<1,滑坡开始变形发生位移;当地下水位埋深 H′>h。时,则滑坡的Fs>1,滑坡又重新回到稳定状态。
由于这种波动可能造成滑坡位移速度的变化,这正是白家堡滑坡呈相对稳定—变形—相对稳定这一韵律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白家堡滑坡的这种变形现象,应当看作是滑坡体在外界条件(主要是降雨)影响下发展旋回过程中的一种外在表现[12]。
5结论
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发现,白家堡滑坡变化韵律与降雨时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汛期滑坡物质运动量明显大于非汛期的运动量。
建立白家堡滑坡的工程地质模型,分析了降雨对滑坡地下水渗流场及稳定性的影响。
(1)研究结果表明:当降雨持续3天时,该滑坡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此时滑坡体内因雨水渗入而产生的地下水流向与滑动面基本一致,在滑体底部出现潜水流。
(2)暂态地下水水位明显随降雨持续时间上涨,滑坡的安全系数随之下降。
(3)白家堡滑坡呈现相对稳定—变形—相对稳定这一韵律变化规律,其基本原因是由于降雨所引起的地下水的变动。
参考文献
[1]姚海林,郑少河,李文斌等.降雨入渗对非饱和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参数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7):1034~1039
[2]林鲁生,蒋刚.考虑降雨入渗影响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34(1):42~44
[3]陈小婷,黄波林.香溪河流域白家堡滑坡变形监测初步分析[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4,(2):55~58
[4]周平根.滑坡的水文地质结构类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增刊):207~213
[5]晏鄂川,刘广润.试论滑坡基本地质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04,12(1):21~24
[6]许兵.论工程地质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1997,5(3):199~204
[7] situ rainfall infiltration studies at a hillside in Hubei Province, China[J].Engineering Geology,2000,57:31~38
[8]邢建民.堆积层滑坡与降雨关系浅析[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16(3):51~52
[9]林孝松,郭跃.滑坡与降雨的耦合关系研究[J].灾害学,2001,16(2):87~92
[10]李同斌,邹立芝.地下水动力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146~162
[11]王永平,刘红星.引入渗透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分析[J].人民长江,2002,33(6):19~27
[12]陈善雄,陈守义.考虑降雨的非饱和土边坡稳定系分析方法[J].岩土力学,2001,22(4):447~450
1、论文查重会检测论文的摘要、正文和结尾等文字部分。知网查重的算法一般会检测论文的目录,可以分章检测,然后就会检测论文的摘要以及正文等内容的重复度。论文查重不会检测图片、公式等非文字的引用。论文查重也会与互联网上很多资源进行比较,网站查重不仅会和论文库中的论文进行对比,还会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比较。2、论文查重会检测论文的引用内容。文章引用的部分在查重过程中并不算,但不能引用过多,一般允许5%的引用率。文章的文字是整篇论文查重的关键。引用别人的句子时,要非常注意细节。
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主要包括:封面、扉页、原创性说明、摘要、英文摘要、图标及公式说明、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研究成果、致谢等。目前高校多数使用知网论文查重、维普查重、万方查重等,按照各个学院上交论文要求至查重系统,最终以各个学校的要求为准。
毕业论文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毕业的指标, 现在许多大学选择通过论文查重系统来判断论文是否符合学校标准。如果没有达到学校的标准,那么是无法顺利毕业的。现在很多本科毕业生对论文查重的范围有不了解的,今天来说说论文查重的标准是什么。论文重复率是否达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高校判断论文是否能进入答辩环节的依据之一。如果论文重复率超过要求标准,那么会被延迟答辩时间,这样是会影响正常毕业时间的。所以,降低重复率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并且还要选择与学校一致的系统进行检测。由于学校不同,本科论文重复率也不同,但是一般论文重复率在15%~30%间,毕竟本科阶段,有的同学写的论文内容质量没有非常高的标准,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知网是连续13个字相似就会判定为重复,所以如果内容复制得比较多,那么重复率也会相对较高。有的同学使用改变句子中的某些单词或句子的语态来降重,但是可以重复的计算技术标准问题依然没有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别人的观点,对其进行总结以及归纳,用自己的想法写出一篇新文章。大学毕业论文查重时,系统的查重标准仅供指导老师的参考,并非最终的查重比例。只是部分文章与其他文章相似,如果一定要出现,就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认为是重复的,因此导师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大家要知道论文检测内容一般包括题目、作者信息,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这些内容。其次,论文检测的基本原理就是将你提交的内容与相应的数据库中存在的各类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网页资源等中的文字按照一定的阙值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重复或抄袭等问题。查重中有个词叫阙值。简单的看理解为是一个标准,如果超过这个,则视为是重复,根据抄袭的比重以及相似的程度又分为引用重复和抄袭等多种情况。最后,为了确保你的文章不会出现重复,在写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用其他资料中的语言,自己在领会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重复率过高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