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统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统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统计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正是因为统计学的 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观 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二、统计研究的特点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数量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学(定 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为,数字 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质与量总是 密切联系、 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没有无量的质, 也没有无质的量。 一定的质规定着一定的量, 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在一定的质的情况 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因此,事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 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 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2、总体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的数量研 究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着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 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资料规 律性。 自然、 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和数量对比关系等一般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 的。 在这些因素当中, 有起着决定和普遍作用的主要因素, 也有起着偶然和局部作用的次要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个体中,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实际发生的作用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 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体来说又具有相对 稳定的共同趋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对工资的统计分析,我们并不是要分析和研究个 别人的工资,而是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的工资情 况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 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 是从个体的实际表现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数 量表现的研究的。 3、具体性。统计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即它不是纯数量的研 究,是具有明确的现实涵义的,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分水岭。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抽象空间 和抽象数量的科学,而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统计研究对象的 这一特点,也正是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因为统计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 数量表现,它才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统计资料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 映, 只有如实地反映具体的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 才能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才能分析、探索和掌握事物的统计规律性。否则,虚假的统计数据资料是不能成为统计数据资料 的,因为它违背了统计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 4、变异性。统计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各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 必须是同质的以外, 在其他方面又要有差异, 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 就是说, 总体各单位除了必须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的客观依据以外, 还必 须要在所要研究的标志上存在变异的表现。否则,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 三、统计学研究方法 统计学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了它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是:实 验设计法、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 (一)实验设计 所谓实验的统计设计就是指设计实验的合理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 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它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统计数据搜集。 (二)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所特有的方法。 所谓大量观察法, 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 行观察的方法。 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都受各种社会规律或自然规律相互交错作用的影响。 在现象 总体中,个别单位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任选其中之一进行观察,其结果不足以代表总体 的一般特征;只有观察全部或足够的单位并加以综合,影响个别单位的偶然因素才会相互抵消, 现象的一般特征才能显示出来。 大量观察的意义在于可使个体与总体之间在数量上的偏误相互抵 消。 (三)统计描述 统计描述是指对由实验或调查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 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从中抽出有用的信息,用表格或图形把它表示出来。统计描 述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它为统计推断、统计咨询、统计决策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统计描述也是 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它通过对分散无序的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纳,运用分组法、综合 指标法和统计模型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揭露客观事物内在数量规律性, 达到认识的目的。 (四)统计推断 统计在研究现象的总体数量关系时, 需要了解的总体对象的范围往往是很大的, 有时甚至是无限 的,而由于经费、时间和精力等各种原因,以致有时在客观上只能从中观察部分单位或有限单位 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局部观察结果来推断总体。在一定置信程度下,根据样本资料的特征,对 总体的特征做出估计和预测的方法称为统计推断法。 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在统计 研究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它既可以用于对总体参数的估计, 也可以用作对总体某些分布特 征的假设检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统计学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或推断的一种方法。 四、统计工作过程 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这样五个阶段。其 中心阶段为调查、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讲到“统计”,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统 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 (一)统计实践活动 统计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统计实 践活动就是人们有目的搜集、 整理和分析实际资料的工作过程, 涉及社会、 经济、 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据考证,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末期及奴隶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统计的萌 芽,“结绳记事”是最早的统计调查活动,并且将所记之事分为“大事”和“小 事”,以“结”的大小来表示。这说明原始人类已经开始有目的积累资料了。中 国奴隶制社会的统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丁口”和“田亩”,即人口和耕地,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战争和贡赋。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统计活动的范围逐渐拓宽, 内容也逐渐丰富,除了人口和耕地统计之外,财产统计、产量、仓储统计、交通 运输统计、矿冶统计、物价统计、军费统计、驿传统计、财政统计、海关统计等 也慢慢产生和发展,并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一定的统计资料。但由于封建社会 战乱频繁,灾害连连,因此,积累并保存起来的统计资料连贯性较差,且基本不 具有可比性。民国时期的统计已经逐步按行业进行,具备了一定规模。新中国成 立后,统计实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今的统计活动,已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经过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以后得到的反应社会经济实际的统计 成果,是人类活动各数量方面客观情况的记录,包括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以数 据资料为主。统计数字、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台帐、统计表、统计图等都是统计 资料。例如,汉和帝末年全国总人口 5,300 多万,垦田数 732 万多顷;康熙年间 人口数为 27,355,462 人(公元 1721 年),垦田数达 7,336, 顷;1997 年全国 农业总产出 174,498,000 千元, 工业总产出 615,301,208 千元等等, 都是统计资料。 目前,我们搜集和积累的统计资料已经十分丰富,大量的统计资料多以各种统计 公报、《统计年鉴》、数据库以及光盘等的形式公布和收藏。 (三)统计理论 统计理论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是阐述统计实践活动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方法,统计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结晶成统计学。统计学目前已经发 展成一个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科体系,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 学、社会统计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统计学等等。 统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实践是基 础,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都是在统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统计资料来源 于统计实践,没有统计实践就没有统计资料,同时统计资料又服务于统计实践, 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起来的统计资料,新的统计工作将难以做好。统计理论是 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抽象和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活动,使统计实践活动更科学、更有效,使取得的统计资料更符合客观实际,更 具有使用价值。统计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但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统计资料, 也会不断丰富统计理论,促进统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统计一词的三种含 义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统计实践与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和不断丰 富的过程,也是统计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问题,是我国统计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较多、 分歧较大的问题,本书无意参与这种争论,我们取“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这样的理念,认为统计学主要是研究方法论的,并且,本书将统计学界定在社会 经济统计学这样的框架之内。 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讨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将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区分是有益的。 (一)统计认识的对象 从哲学的意义出发,任何事物都存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研 究一种事物可以从量的方面进行,也可以从质的方面进行,对事物量的方面的研 究是在对事物的质的方面有所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 统计是从量的方面对社会经 济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即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虽然统 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 但它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孤立进 行的,而是在质与量的相互联系中研究量的,如果离开了事物质的方面,为研究 量而研究量,那就不是统计学了。统计研究事物数量方面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 物量的方面的观察和量变规律的研究, 逐步把握事物的质和对事物质的方面的认 识。因此,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包括量的规模、现象之间的数量 联系、现象数量的变化规律、现象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等,而对事物量的这些 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仅对个别事物观察所能得到的,必需通过对现象的大规模研 究才能有效,因此,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如下的特点: 1. 总体性。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必须是对总体现象的认识, 而非对个体现象的认识。因为,只有通过对总体的数量方面的观察,才能发现现 象存在的共性和规律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众多工业企业 的研究,了解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工业品满足社会需要 的程度等方面的情况。但如果只对该国或该地区的个别工业企业进行观察,则无 论我们的工作做得多么细致, 也不可能得到整个工业产品的结构及其满足需要程 度的信息,因为它不具备代表性。 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要求具有总体性, 是基于满足统计研究的目的来 考虑的。但强调总体性的要求,并不排斥统计对社会经济个体现象观察的重视。 事实上,统计对总体事物的研究是从对个体的观察开始的,例如在人口统计中, 如果没有对一个自然人各方面情况的仔细观察和记录, 就得不到对人口总体的总 人数、性别比例、地区分布、出生率、平均寿命等方面的数量认识。因此,统计 对个体现象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 2. 社会性。统计对象的社会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统计的认识 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因而统计本身也就有了社会性。二是统计认识 的主体是社会的人,人的阶级性(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立场和认识结论上的社会 性。三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和人的利益有关,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利益和利 益关系,因此人们相互间的利益分割和利益冲突,必将在统计上显示出来。统计 为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我们说,统 计具有社会性。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并反过来指导统计实 践活动,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及 其规律性、统计认识活动过程本身和认识方法。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研 究。 当然, 同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这里所讨论的是统计学研究中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其他统 计学等)中的特有方法。它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等的数量方面时,必须 对总体现象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 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 其规律性的认识。社会经济总体现象是复杂性的,它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 响下形成的,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如果统计仅对少数个体进 行观察,就会失之偏颇,得不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来。概率论证明:随着观察次数 (个体)的逐步增多,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的离差将缩小,样本平均数将逐 步逼近总体平均数,样本的分布将逐步趋同于总体的分布。因此,只有被观察的 个体“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消除偶然因素影响造成的误差,样本对总体才有足 够的代表性,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时,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足够多”意 味着样本容量要比较大,理论认为,样本容量 30 以上为大样本。但在实际中, 人们为了确保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往往选取更多的个体进行观察,具体数目可由 抽样原理计算确定。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既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也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统 计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 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准对总体进行不同的分组以反映 总体的构成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要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有关情况,选择 “企业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组,结果可以反映国有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的数 量和比例;选择“盈亏状况”进行分组,可以观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及亏损额, 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等等。 (三)综合指标法 所谓综合指标法, 就是根据大量观察获得的资料, 计算、 运用各种综合指标, 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法。通常使用的综合指标主要有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这些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总体的特征进 行刻划,将其结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 面。 (四)时间数列分析法 这是一种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上发生、 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的统计 方法。一般来说,现象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受多 种因素影响形成的,这些因素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预期的,有些是难以或不 能量化和预期的,前者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后者则不能。影响时间数列 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长期趋势、季节变化、循环波动、偶然性因素等等。通过适 当的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必要的测算和分析,是统计研究的重要方面。 (五)指数分析法 现象的总体是复杂的,其发展变动受其构成要素变动的影响,但这些构成要 素往往不可以直接相加, 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比较, 因此需要逐个因素进行分析, 分析它们的变化对总体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 例如多种不同类型商品价格 的总变动受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多种产品总成本的变动受每种产品单位成 本变动的影响,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受各部门、 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等等。指数分析法就是用来解决此类问题的。 (六)相关分析法 现象是复杂的,同时现象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有些现象相互间存在着确定 的联系,当某一现象变动一定量时,相关现象随之变动,且变动的量是确定的。 比如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鲜蛋的销售量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 就是确定的联系。 但有些现象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关系,如施肥量和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工业品生产批量和单位成本之间的关系、人们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 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却是不固定的。它们相关的程度和方向是视情况不 同而不同的,相关分析就是要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程度和方向,为对现 象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七)抽样推断法 抽样推断法,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择一少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 据登记结果对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有一定正确性和一定把握性的估计的统计方 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难以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如总体规模巨大或总体为无限 总体等)和不宜或不能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如对部分工业品质量性能的破坏性 试验等)。当然在可以进行全面调查或进行其他非全面调查的场合,抽样调查仍 然具有独到特点。比如人口调查,可以用普查的方法取得全面资料,也可以用抽 样的方法推断全面的情况。抽样推断所依据的虽然是少数单位的情况,但其目的 却在于取得总体的数量特征。目前,抽样的方法在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体育、 科研等许许多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在各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中 居于主导地位。 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过程 一、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不 同的。例如,美国没有专门的国家统计局,其统计资料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 责搜集和公布,如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由美国商业部提供,劳动工资方面的资料 由美国劳工部负责搜集和公布等。这和中国有别。本节对我国的统计制度和统计 工作做些简单介绍。 (一)统计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内设立了统计处,负责规划全国的 财经统计工作。1952 年,成立国家统计局,领导全国的统计工作。从那时起, 国家建立了由国家统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市、县、区统计局等 组成的政府专门统计系统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内设的专业统计机 构,共同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 理体制,政府统计部门受上级统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这基本上保 证了各级政府管理决策及社会各方面对统计资料的需求。 现在我国所有的官方统 计数字一律由政府统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搜集、由各级政府统计局公布。这保证 了全国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和协调统一。 (二)统计调查制度 新中国的统计调查制度是从 1950 年开始的。1950 年 3 月在中财委统计总处 的领导下,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此后全国各种统计调查报表制度先后建 立起来,而且多是定期报表,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运输邮电统计报表制度》 《物资统计报表制度》《基本建设统计报表制度》《贸易统计报表制度》《农业 统计报表制度》《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文教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和各项专门调 查等。在新中国统计调查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问题,50 年代初期滥发统计 报表就是其中的一例。据统计,那时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共发放 各种统计表格 34,993 种。“文革”期间,统计制度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统计报 表到 1975 年才得以恢复。80 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思考统计制度的改革问题,从 统计队伍来说,政府统计部门重新组建了农调队,成立了城调队,90 年代又成 立了企调队。从调查方法制度上来讲,过去实行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已不能满 足经济改革开放对统计的要求,必需进行改革。以定期普查和抽样调查为主、多 种调查方法相结合,是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的基本特征。调查方法制度是随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今后,民 间统计机构和统计业务可能会有较大发展,并作为政府统计的必要补充,共同承 担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统计需求的任务。 (三)统计法制 统计法制是保证统计工作依法进行、保证统计资料及时、客观、真实地反映 社会经济现实的必要手段。中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统计文件是 1950 年东北 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东北统计报告暂行规定》。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 院以命令的形式发出了《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它为在全国 有组织、有领导地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科学的统计工作铺平了道路,并对以后 的统计工作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 年,在治理滥发统计表格的基础上, 颁发了《关于制定及审批调查统计报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查统计报表制订 送审的几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统计报表制度。1962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要求在领导上、业务上、组织上加 强统计工作,同一切虚报、瞒报统计数字的违法行为作斗争。1963 年 3 月国务 院发布了《统计工作试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统计法规,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83 年 12 月 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正式公 布,并于 1984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我国统计史上 第一部正式法规,该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统计工作真正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也已制定了统计法规性的条例, 《河南省统计工作管理条例》 如 等,使得统计工作的法制管理真正切实可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业务越来越多,统计工作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统计主体 也将由“一元”发展成“多元”。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不断有新的情况和新的问 题出现,因此统计法制建设须将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二、统计工作过程 从理论上讲, 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统计设计、 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任务,对统计工作的 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定性认 识的阶段。统计设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统计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工作, 没有预先的科学的设计,没有具体的工作规范,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 一项大规模的统计活动开始前,必需进行统计设计。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要求,根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 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统计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 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定量认识的阶段。统计用数字说话,而各种统 计数字都直接来自于统计调查, 管理者和决策者都需要根据大量翔实的统计信息 进行管理和决策,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根据统计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调 查是统计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统计报表制 度、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 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和次级 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 程的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统计分析阶段准备能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整理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并非 总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 的开始。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都是一种定量认识活动。 统计分析,是统计认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研 究目的和任务, 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 分析的工作过程。统计认识的结论要从分析中得出,因此,这一阶段虽然是对统 计资料的计算分析,但其目的却是要揭示统计研究的对象的状况、特点、问题、 规律性等,所以这是统计认识的定性阶段。 因此,从认识的顺序来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这 四个阶段, 是从定性认识开始, 经过定量认识, 再到定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即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性认识(在定 量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的过程。 再次重申, 统计认识过程的这四个阶段的划分,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的, 相对的,实践中,统计工作过程是很难这样分开的。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摘要怎么写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摘要怎么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

根据内容的不同, 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 报道性摘要: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 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 指示性摘要: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 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 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 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 报道-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即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而毕业论文的摘要的写法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即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 繁简失当。

为此,我国的科技期刊近年来陆续采用结构式摘要,明确写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

a.目的(objective):简明指出此项工作的目的,研究的范围。

b.方法(methods):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做法,包括对象(分组及每组例数、对照例数或动物只数等)、材料和方法(包括所用药品剂量,重复次数等)。统计方法特殊者需注明。

c.结果(results):简要列出主要结果(需注明单位)、数据、统计学意义(p值)等,并说明其价值和局限性。

d.结论(conclusion):简要说明从该项研究结果取得的正确观点、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推广前景。

中、英文摘要前需标明中、英文文题,作者姓名(至多3名)及作者单位(邮政编码)。英文摘要应隔行打字,以便修改。

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分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给你!直接套用!

每一个内容都有参考句式,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往上套即可。

1. 论题的背景及意义

例:...研究有利于全面...的特点,可以丰富现...的研究。

这一...研究可以弥补......研究的不足,深化与之密切相关......的研究......研究。

......角度进行研究,运用相关的......理论分析...问题,突破传统的......的角度去研......的模式,使......的研究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获得解决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例:......在国际的研究现状;......国内的研究现状。

文献评述(把上面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一下即可)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A研究目标与内容

例:

本文拟......分析......分析两部分。首先对......情况重新审视,深入分析......,然后与其相关的......进行异同比较,最后归纳......的类型,并得......启示。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情况

B拟解决的问题

例:

根据对......的现有研究成果,在全面考察的......情况下,结合......综合考虑......因素,以确定......

绘制相应的......模型后,通过实验结论证实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4. 研究方法

例:

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电子资源数据库等途径查阅大量文献,理解......等相关知识,理清......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现状,槐早搏学习......有关理论,获取......等相关数据信息,为设计......提供思路和参照。

实验铅祥研究法:通过设计......选取......,进行数据分析,考察.......。

统计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软件,采用人工操作和计算机统计向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经过人工和计算机校对筛选睁戚出所有合乎要求的信息,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5. 创新之处和预期成果

例:

通过与现......技术的结合,使用......软件设计模型,......运用到......方面提供新的视角。

6. 进度计划(根据自己院校修改相应时间即可)

例:

2020年10月中旬-2020年11月底确定论文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及答辩。

2020年12月初-2021年1月底撰写论文大纲完成论文前X章

2021年2月初-2021年2月底撰写论文后X章,完成初稿。

2021年3月初-20213月底交导师审批修改,完成二稿。

2021年4月初-2021年4月底进一步修改格式,完成三稿。

2021年5月初-2021年5月中旬查重定稿,装订成册及论文答辩准备。

7. 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例:

已积累了一定的相关文献,初步研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文献,并将其分类以方便日后查阅参考,基本完成了本研究的准备工作。

8.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

例:

已经查阅到相关的论文和著作,并且研读了其的大部分文献,理清了论文的基本思路。

尚缺少的研究条件

例:

由......的使用权限有限,使得搜集到......不多,关......的搜集比较困难。

对......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自己......理论素养还不够深厚。

拟解决的途径

例:

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传递功能,向其他高校图书馆求助,同时向老师和前辈寻求帮助

统计学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 提供一个范文模板范例,希望对你能有帮助。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戴斯、.纳格利尔里、.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统计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正是因为统计学的 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观 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二、统计研究的特点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数量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学(定 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为,数字 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质与量总是 密切联系、 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没有无量的质, 也没有无质的量。 一定的质规定着一定的量, 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在一定的质的情况 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因此,事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 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 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2、总体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的数量研 究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着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 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资料规 律性。 自然、 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和数量对比关系等一般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 的。 在这些因素当中, 有起着决定和普遍作用的主要因素, 也有起着偶然和局部作用的次要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个体中,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实际发生的作用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 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体来说又具有相对 稳定的共同趋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对工资的统计分析,我们并不是要分析和研究个 别人的工资,而是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的工资情 况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 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 是从个体的实际表现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数 量表现的研究的。 3、具体性。统计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即它不是纯数量的研 究,是具有明确的现实涵义的,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分水岭。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抽象空间 和抽象数量的科学,而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统计研究对象的 这一特点,也正是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因为统计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 数量表现,它才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统计资料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 映, 只有如实地反映具体的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 才能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才能分析、探索和掌握事物的统计规律性。否则,虚假的统计数据资料是不能成为统计数据资料 的,因为它违背了统计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 4、变异性。统计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各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 必须是同质的以外, 在其他方面又要有差异, 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 就是说, 总体各单位除了必须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的客观依据以外, 还必 须要在所要研究的标志上存在变异的表现。否则,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 三、统计学研究方法 统计学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了它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是:实 验设计法、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 (一)实验设计 所谓实验的统计设计就是指设计实验的合理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 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它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统计数据搜集。 (二)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所特有的方法。 所谓大量观察法, 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 行观察的方法。 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都受各种社会规律或自然规律相互交错作用的影响。 在现象 总体中,个别单位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任选其中之一进行观察,其结果不足以代表总体 的一般特征;只有观察全部或足够的单位并加以综合,影响个别单位的偶然因素才会相互抵消, 现象的一般特征才能显示出来。 大量观察的意义在于可使个体与总体之间在数量上的偏误相互抵 消。 (三)统计描述 统计描述是指对由实验或调查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 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从中抽出有用的信息,用表格或图形把它表示出来。统计描 述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它为统计推断、统计咨询、统计决策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统计描述也是 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它通过对分散无序的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纳,运用分组法、综合 指标法和统计模型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揭露客观事物内在数量规律性, 达到认识的目的。 (四)统计推断 统计在研究现象的总体数量关系时, 需要了解的总体对象的范围往往是很大的, 有时甚至是无限 的,而由于经费、时间和精力等各种原因,以致有时在客观上只能从中观察部分单位或有限单位 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局部观察结果来推断总体。在一定置信程度下,根据样本资料的特征,对 总体的特征做出估计和预测的方法称为统计推断法。 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在统计 研究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它既可以用于对总体参数的估计, 也可以用作对总体某些分布特 征的假设检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统计学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或推断的一种方法。 四、统计工作过程 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这样五个阶段。其 中心阶段为调查、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讲到“统计”,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统 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 (一)统计实践活动 统计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统计实 践活动就是人们有目的搜集、 整理和分析实际资料的工作过程, 涉及社会、 经济、 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据考证,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末期及奴隶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统计的萌 芽,“结绳记事”是最早的统计调查活动,并且将所记之事分为“大事”和“小 事”,以“结”的大小来表示。这说明原始人类已经开始有目的积累资料了。中 国奴隶制社会的统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丁口”和“田亩”,即人口和耕地,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战争和贡赋。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统计活动的范围逐渐拓宽, 内容也逐渐丰富,除了人口和耕地统计之外,财产统计、产量、仓储统计、交通 运输统计、矿冶统计、物价统计、军费统计、驿传统计、财政统计、海关统计等 也慢慢产生和发展,并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一定的统计资料。但由于封建社会 战乱频繁,灾害连连,因此,积累并保存起来的统计资料连贯性较差,且基本不 具有可比性。民国时期的统计已经逐步按行业进行,具备了一定规模。新中国成 立后,统计实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今的统计活动,已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经过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以后得到的反应社会经济实际的统计 成果,是人类活动各数量方面客观情况的记录,包括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以数 据资料为主。统计数字、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台帐、统计表、统计图等都是统计 资料。例如,汉和帝末年全国总人口 5,300 多万,垦田数 732 万多顷;康熙年间 人口数为 27,355,462 人(公元 1721 年),垦田数达 7,336, 顷;1997 年全国 农业总产出 174,498,000 千元, 工业总产出 615,301,208 千元等等, 都是统计资料。 目前,我们搜集和积累的统计资料已经十分丰富,大量的统计资料多以各种统计 公报、《统计年鉴》、数据库以及光盘等的形式公布和收藏。 (三)统计理论 统计理论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是阐述统计实践活动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方法,统计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结晶成统计学。统计学目前已经发 展成一个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科体系,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 学、社会统计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统计学等等。 统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实践是基 础,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都是在统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统计资料来源 于统计实践,没有统计实践就没有统计资料,同时统计资料又服务于统计实践, 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起来的统计资料,新的统计工作将难以做好。统计理论是 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抽象和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活动,使统计实践活动更科学、更有效,使取得的统计资料更符合客观实际,更 具有使用价值。统计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但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统计资料, 也会不断丰富统计理论,促进统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统计一词的三种含 义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统计实践与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和不断丰 富的过程,也是统计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问题,是我国统计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较多、 分歧较大的问题,本书无意参与这种争论,我们取“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这样的理念,认为统计学主要是研究方法论的,并且,本书将统计学界定在社会 经济统计学这样的框架之内。 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讨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将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区分是有益的。 (一)统计认识的对象 从哲学的意义出发,任何事物都存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研 究一种事物可以从量的方面进行,也可以从质的方面进行,对事物量的方面的研 究是在对事物的质的方面有所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 统计是从量的方面对社会经 济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即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虽然统 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 但它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孤立进 行的,而是在质与量的相互联系中研究量的,如果离开了事物质的方面,为研究 量而研究量,那就不是统计学了。统计研究事物数量方面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 物量的方面的观察和量变规律的研究, 逐步把握事物的质和对事物质的方面的认 识。因此,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包括量的规模、现象之间的数量 联系、现象数量的变化规律、现象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等,而对事物量的这些 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仅对个别事物观察所能得到的,必需通过对现象的大规模研 究才能有效,因此,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如下的特点: 1. 总体性。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必须是对总体现象的认识, 而非对个体现象的认识。因为,只有通过对总体的数量方面的观察,才能发现现 象存在的共性和规律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众多工业企业 的研究,了解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工业品满足社会需要 的程度等方面的情况。但如果只对该国或该地区的个别工业企业进行观察,则无 论我们的工作做得多么细致, 也不可能得到整个工业产品的结构及其满足需要程 度的信息,因为它不具备代表性。 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要求具有总体性, 是基于满足统计研究的目的来 考虑的。但强调总体性的要求,并不排斥统计对社会经济个体现象观察的重视。 事实上,统计对总体事物的研究是从对个体的观察开始的,例如在人口统计中, 如果没有对一个自然人各方面情况的仔细观察和记录, 就得不到对人口总体的总 人数、性别比例、地区分布、出生率、平均寿命等方面的数量认识。因此,统计 对个体现象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 2. 社会性。统计对象的社会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统计的认识 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因而统计本身也就有了社会性。二是统计认识 的主体是社会的人,人的阶级性(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立场和认识结论上的社会 性。三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和人的利益有关,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利益和利 益关系,因此人们相互间的利益分割和利益冲突,必将在统计上显示出来。统计 为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我们说,统 计具有社会性。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并反过来指导统计实 践活动,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及 其规律性、统计认识活动过程本身和认识方法。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研 究。 当然, 同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这里所讨论的是统计学研究中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其他统 计学等)中的特有方法。它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等的数量方面时,必须 对总体现象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 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 其规律性的认识。社会经济总体现象是复杂性的,它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 响下形成的,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如果统计仅对少数个体进 行观察,就会失之偏颇,得不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来。概率论证明:随着观察次数 (个体)的逐步增多,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的离差将缩小,样本平均数将逐 步逼近总体平均数,样本的分布将逐步趋同于总体的分布。因此,只有被观察的 个体“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消除偶然因素影响造成的误差,样本对总体才有足 够的代表性,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时,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足够多”意 味着样本容量要比较大,理论认为,样本容量 30 以上为大样本。但在实际中, 人们为了确保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往往选取更多的个体进行观察,具体数目可由 抽样原理计算确定。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既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也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统 计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 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准对总体进行不同的分组以反映 总体的构成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要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有关情况,选择 “企业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组,结果可以反映国有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的数 量和比例;选择“盈亏状况”进行分组,可以观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及亏损额, 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等等。 (三)综合指标法 所谓综合指标法, 就是根据大量观察获得的资料, 计算、 运用各种综合指标, 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法。通常使用的综合指标主要有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这些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总体的特征进 行刻划,将其结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 面。 (四)时间数列分析法 这是一种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上发生、 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的统计 方法。一般来说,现象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受多 种因素影响形成的,这些因素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预期的,有些是难以或不 能量化和预期的,前者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后者则不能。影响时间数列 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长期趋势、季节变化、循环波动、偶然性因素等等。通过适 当的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必要的测算和分析,是统计研究的重要方面。 (五)指数分析法 现象的总体是复杂的,其发展变动受其构成要素变动的影响,但这些构成要 素往往不可以直接相加, 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比较, 因此需要逐个因素进行分析, 分析它们的变化对总体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 例如多种不同类型商品价格 的总变动受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多种产品总成本的变动受每种产品单位成 本变动的影响,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受各部门、 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等等。指数分析法就是用来解决此类问题的。 (六)相关分析法 现象是复杂的,同时现象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有些现象相互间存在着确定 的联系,当某一现象变动一定量时,相关现象随之变动,且变动的量是确定的。 比如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鲜蛋的销售量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 就是确定的联系。 但有些现象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关系,如施肥量和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工业品生产批量和单位成本之间的关系、人们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 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却是不固定的。它们相关的程度和方向是视情况不 同而不同的,相关分析就是要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程度和方向,为对现 象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七)抽样推断法 抽样推断法,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择一少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 据登记结果对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有一定正确性和一定把握性的估计的统计方 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难以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如总体规模巨大或总体为无限 总体等)和不宜或不能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如对部分工业品质量性能的破坏性 试验等)。当然在可以进行全面调查或进行其他非全面调查的场合,抽样调查仍 然具有独到特点。比如人口调查,可以用普查的方法取得全面资料,也可以用抽 样的方法推断全面的情况。抽样推断所依据的虽然是少数单位的情况,但其目的 却在于取得总体的数量特征。目前,抽样的方法在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体育、 科研等许许多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在各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中 居于主导地位。 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过程 一、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不 同的。例如,美国没有专门的国家统计局,其统计资料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 责搜集和公布,如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由美国商业部提供,劳动工资方面的资料 由美国劳工部负责搜集和公布等。这和中国有别。本节对我国的统计制度和统计 工作做些简单介绍。 (一)统计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内设立了统计处,负责规划全国的 财经统计工作。1952 年,成立国家统计局,领导全国的统计工作。从那时起, 国家建立了由国家统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市、县、区统计局等 组成的政府专门统计系统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内设的专业统计机 构,共同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 理体制,政府统计部门受上级统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这基本上保 证了各级政府管理决策及社会各方面对统计资料的需求。 现在我国所有的官方统 计数字一律由政府统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搜集、由各级政府统计局公布。这保证 了全国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和协调统一。 (二)统计调查制度 新中国的统计调查制度是从 1950 年开始的。1950 年 3 月在中财委统计总处 的领导下,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此后全国各种统计调查报表制度先后建 立起来,而且多是定期报表,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运输邮电统计报表制度》 《物资统计报表制度》《基本建设统计报表制度》《贸易统计报表制度》《农业 统计报表制度》《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文教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和各项专门调 查等。在新中国统计调查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问题,50 年代初期滥发统计 报表就是其中的一例。据统计,那时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共发放 各种统计表格 34,993 种。“文革”期间,统计制度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统计报 表到 1975 年才得以恢复。80 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思考统计制度的改革问题,从 统计队伍来说,政府统计部门重新组建了农调队,成立了城调队,90 年代又成 立了企调队。从调查方法制度上来讲,过去实行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已不能满 足经济改革开放对统计的要求,必需进行改革。以定期普查和抽样调查为主、多 种调查方法相结合,是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的基本特征。调查方法制度是随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今后,民 间统计机构和统计业务可能会有较大发展,并作为政府统计的必要补充,共同承 担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统计需求的任务。 (三)统计法制 统计法制是保证统计工作依法进行、保证统计资料及时、客观、真实地反映 社会经济现实的必要手段。中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统计文件是 1950 年东北 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东北统计报告暂行规定》。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 院以命令的形式发出了《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它为在全国 有组织、有领导地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科学的统计工作铺平了道路,并对以后 的统计工作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 年,在治理滥发统计表格的基础上, 颁发了《关于制定及审批调查统计报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查统计报表制订 送审的几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统计报表制度。1962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要求在领导上、业务上、组织上加 强统计工作,同一切虚报、瞒报统计数字的违法行为作斗争。1963 年 3 月国务 院发布了《统计工作试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统计法规,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83 年 12 月 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正式公 布,并于 1984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我国统计史上 第一部正式法规,该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统计工作真正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也已制定了统计法规性的条例, 《河南省统计工作管理条例》 如 等,使得统计工作的法制管理真正切实可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业务越来越多,统计工作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统计主体 也将由“一元”发展成“多元”。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不断有新的情况和新的问 题出现,因此统计法制建设须将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二、统计工作过程 从理论上讲, 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统计设计、 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任务,对统计工作的 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定性认 识的阶段。统计设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统计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工作, 没有预先的科学的设计,没有具体的工作规范,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 一项大规模的统计活动开始前,必需进行统计设计。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要求,根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 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统计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 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定量认识的阶段。统计用数字说话,而各种统 计数字都直接来自于统计调查, 管理者和决策者都需要根据大量翔实的统计信息 进行管理和决策,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根据统计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调 查是统计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统计报表制 度、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 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和次级 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 程的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统计分析阶段准备能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整理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并非 总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 的开始。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都是一种定量认识活动。 统计分析,是统计认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研 究目的和任务, 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 分析的工作过程。统计认识的结论要从分析中得出,因此,这一阶段虽然是对统 计资料的计算分析,但其目的却是要揭示统计研究的对象的状况、特点、问题、 规律性等,所以这是统计认识的定性阶段。 因此,从认识的顺序来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这 四个阶段, 是从定性认识开始, 经过定量认识, 再到定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即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性认识(在定 量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的过程。 再次重申, 统计认识过程的这四个阶段的划分,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的, 相对的,实践中,统计工作过程是很难这样分开的。

第一肯定要用到主成分分分,你做了之后就会发现变量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你会发现每个变量都可以解释被解释变量,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哪几个指标更好更全面的解释因变量,是否要用到因子分析要看你的数据是否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单位上的差异就要用到此类方法,而因子分析也是同样建立在主成分分析之上的,不需要担心。对策分析肯定要用到统计预测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确定性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摘要怎么写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摘要怎么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

根据内容的不同, 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 报道性摘要: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 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 指示性摘要: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 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 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 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 报道-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即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而毕业论文的摘要的写法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即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 繁简失当。

为此,我国的科技期刊近年来陆续采用结构式摘要,明确写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

a.目的(objective):简明指出此项工作的目的,研究的范围。

b.方法(methods):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做法,包括对象(分组及每组例数、对照例数或动物只数等)、材料和方法(包括所用药品剂量,重复次数等)。统计方法特殊者需注明。

c.结果(results):简要列出主要结果(需注明单位)、数据、统计学意义(p值)等,并说明其价值和局限性。

d.结论(conclusion):简要说明从该项研究结果取得的正确观点、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推广前景。

中、英文摘要前需标明中、英文文题,作者姓名(至多3名)及作者单位(邮政编码)。英文摘要应隔行打字,以便修改。

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用DS18B20测试温度,然后做出相应的控制,也可以报警创新方面可以做多路温度测试和控制吧,加温度显示,用LED数码管或者LCD显示屏

理论?貌似PLC系列的,写个工程实例比较有用,这些东西也是工作以后才知道了,感觉大学白上了!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给你发个开题报告的模板课题名称 基于iWebOffice中间件的文档管理系统课题来源 横向 课题类型 BX 指导教师 张建伟学生姓名 黄炳全 学 号 01471222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题报告内容1、 项目背景:随着信息膨胀和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手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办公现代化的需要,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办公制度、降低办公成本、方便领导决策的重要工具,电子办公正领导着现代化办公的潮流。2、 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虽然前期的软件开发需要一些经济投入,但是从长远利益综合考虑却能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技术可行性:对J2EE企业应用平台进行研究和分析,确定J2EE这种技术架构已经非常成熟,预计利用现有技术完全可以达到目标。结论:经上述可行性分析,系统研制和开发可以立即开始进行。3、 调研资料的准备:硬件配备:个人组装机六台。软件配置:Windows2003操作系统, Office 2000办公软件,Dreamweaver MX, Oracle 9i, BEA WebLogic Enterprise ,。资料准备:Oracle 9i Web开发指南,java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21天学通J2EE, Dreamweaver MX中文版建站攻略, Oracle9i基础培训教程,JSP编程指南(第二版)。4、 设计的目的、要求、思路与预期成果:目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提高办公效率,辅助决策,求得更好的效果,以达到既定(即经济或其它方面)的目标。”要求:安全、及时、准确、可靠地采集和传输办公相关的所有信息思路:采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实现自动化办公。预期成果:○1为办公室人员提供方便迅速公文起草、报表制作、文档管理、提高办事效率。○2为部门负责人提供控制和指导部门日常运转的信息,改进企业内部资源管理能力和人员关系。○3为高层领导人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情报,为领导做决策服务。5、 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周完成“资料准备”工作;第二周至第三周完成“开题报告”、“需求分析”并经指导教师审批;第四周至第七周初步完成系统;第八周完成系统详细设计;第九周至第十五周全面完成系统和论文;第十六周交设计(论文)并请指导教师评审,评阅人评审,准备答辩。6、 任务分配:我同小组成员陈鹏一起开发个人办公模块。7、 完成设计(论文)所具备的条件因素:软硬件配备齐全,资料准备充分,人员充足,教师适时督导,学生们有一定的建设网站、数据库系统的实战经验和很强的再学能力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课题类型:(1)A—工程设计;B—技术开发;C—软件工程;D—理论研究;(2)X——真实课题;Y——模拟课题;Z—虚拟课题要求(1)、(2)均要填,如AY、BX等。这个是结构设计1. 支持注册用户管理,能够注册新用户、修改注册用户信息并支持合法的用户登录。2. 支持图书信息管理,能够添加新图书、修改图书信息和删除图书。3. 支持图书借阅管理,能够支持借书、还书、预定书籍和查询等操作。4. 支持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管理员登陆后,能查询全部的图书信息列表,借阅信息列表和注册用户列表。

金融统计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服务。理财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客户制定“个性化”的“理财规划”。但从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理财产品的设计同居民个人需求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目前只是银行现有产品的简单组合,真正能帮客户理财,能实现增值的产品却不多。因此,在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强化以客户需求为主的理念,对客户市场进一步细化,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地挖掘,以设计出针对性强、客户群体明显的产品类别。降低风险是个人理财的重要原则,投资组合多元化效应告诉我们将一定数量负相关或相关性小的资产组合在一起进行投资可以分散风险,因此投资组合是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内容。成功构建投资组合要以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投资组合理论是以数学、统计学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工具,更加侧重定量分析,目前己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笔者认为:提供个人理财服务时,在注重客户需求、注重分析宏观经济条件的同时也应该树立定量性的观念,重视对现代计算、分析工具的运用,从而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个人理财服务进行完整、系统的考察。这也意味着投资组合理论的思想与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个人理财服务理念是相符的,因此用投资组合理论来指导个人理财业务是明智的选择。但目前为止,理论界对此研究很少,且都不太深刻。笔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的投资组合,并为不同风险态度的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投资组合模型。二、论文综述国外相关研究:现代组合理论产生的标志是哈里•马科维茨1952年发表的《证券组合选择》论文及其在1959年出版的《证券组合选择:有效的分散化》一书。马科维茨在其论文中为衡量证券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设置了基本指标即证券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方差,从而奠定了现代证券组合投资的理论基础。同时,他还论述了如何使投资组合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取得最大可能的预期收益率。马科维茨对证券组合的贡献使金融微观分析成为经济分析中的一个全新领域。由于马科维茨提出的模型在计算方法上较复杂,特别在给定的时间条件下有很大的难度。1963年,马科维茨的学生戚廉•夏普提出了简化的计算形式——单指数模型。这一简化形式使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证券经营和管理成为可能。后来,一些投资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单指数模型,提出了更为准确的多指数模型。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广泛传播之前,夏普和约翰‘林特、简.莫森一起创立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e CAPM模型利用马科维茨模型作为一个“实证”(说明性的)理论,走出了从微观分析到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分析的第一步。该模型揭示的方法在测定投资组合效果、证券估价和证券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鉴于马科维茨对证券组合模型和夏普对CAPM模型的杰出贡献,1990年他们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斯蒂芬卜罗斯(2003)从市场存在套利交易的前提出发,突破性地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首创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与CAPM相比,套利定价理论的假设条件很少且贴近于现实市场,并在原则上可以试验。因而在实际运用中更为广泛。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交易手段的更新,由一国向多国拓展的国际证券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关于现代组合理论的研究也拓展到国际证券组合领域,这也是目前现代组合理论研究的前沿。

统计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正是因为统计学的 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观 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二、统计研究的特点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数量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学(定 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为,数字 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质与量总是 密切联系、 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没有无量的质, 也没有无质的量。 一定的质规定着一定的量, 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在一定的质的情况 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因此,事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 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 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2、总体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的数量研 究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着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 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资料规 律性。 自然、 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和数量对比关系等一般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 的。 在这些因素当中, 有起着决定和普遍作用的主要因素, 也有起着偶然和局部作用的次要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个体中,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实际发生的作用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 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体来说又具有相对 稳定的共同趋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对工资的统计分析,我们并不是要分析和研究个 别人的工资,而是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的工资情 况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 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 是从个体的实际表现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数 量表现的研究的。 3、具体性。统计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即它不是纯数量的研 究,是具有明确的现实涵义的,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分水岭。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抽象空间 和抽象数量的科学,而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统计研究对象的 这一特点,也正是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因为统计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 数量表现,它才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统计资料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 映, 只有如实地反映具体的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 才能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才能分析、探索和掌握事物的统计规律性。否则,虚假的统计数据资料是不能成为统计数据资料 的,因为它违背了统计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 4、变异性。统计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各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 必须是同质的以外, 在其他方面又要有差异, 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由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 就是说, 总体各单位除了必须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作为它们形成统计总体的客观依据以外, 还必 须要在所要研究的标志上存在变异的表现。否则,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 三、统计学研究方法 统计学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了它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是:实 验设计法、大量观察法、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 (一)实验设计 所谓实验的统计设计就是指设计实验的合理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 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它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统计数据搜集。 (二)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所特有的方法。 所谓大量观察法, 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 行观察的方法。 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都受各种社会规律或自然规律相互交错作用的影响。 在现象 总体中,个别单位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任选其中之一进行观察,其结果不足以代表总体 的一般特征;只有观察全部或足够的单位并加以综合,影响个别单位的偶然因素才会相互抵消, 现象的一般特征才能显示出来。 大量观察的意义在于可使个体与总体之间在数量上的偏误相互抵 消。 (三)统计描述 统计描述是指对由实验或调查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 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从中抽出有用的信息,用表格或图形把它表示出来。统计描 述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它为统计推断、统计咨询、统计决策提供必要的事实依据。统计描述也是 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它通过对分散无序的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纳,运用分组法、综合 指标法和统计模型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揭露客观事物内在数量规律性, 达到认识的目的。 (四)统计推断 统计在研究现象的总体数量关系时, 需要了解的总体对象的范围往往是很大的, 有时甚至是无限 的,而由于经费、时间和精力等各种原因,以致有时在客观上只能从中观察部分单位或有限单位 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局部观察结果来推断总体。在一定置信程度下,根据样本资料的特征,对 总体的特征做出估计和预测的方法称为统计推断法。 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在统计 研究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它既可以用于对总体参数的估计, 也可以用作对总体某些分布特 征的假设检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统计学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或推断的一种方法。 四、统计工作过程 一般来说主要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这样五个阶段。其 中心阶段为调查、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一词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讲到“统计”,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即统 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 (一)统计实践活动 统计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统计实 践活动就是人们有目的搜集、 整理和分析实际资料的工作过程, 涉及社会、 经济、 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据考证,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末期及奴隶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统计的萌 芽,“结绳记事”是最早的统计调查活动,并且将所记之事分为“大事”和“小 事”,以“结”的大小来表示。这说明原始人类已经开始有目的积累资料了。中 国奴隶制社会的统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丁口”和“田亩”,即人口和耕地,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战争和贡赋。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统计活动的范围逐渐拓宽, 内容也逐渐丰富,除了人口和耕地统计之外,财产统计、产量、仓储统计、交通 运输统计、矿冶统计、物价统计、军费统计、驿传统计、财政统计、海关统计等 也慢慢产生和发展,并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一定的统计资料。但由于封建社会 战乱频繁,灾害连连,因此,积累并保存起来的统计资料连贯性较差,且基本不 具有可比性。民国时期的统计已经逐步按行业进行,具备了一定规模。新中国成 立后,统计实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今的统计活动,已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经过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以后得到的反应社会经济实际的统计 成果,是人类活动各数量方面客观情况的记录,包括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以数 据资料为主。统计数字、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台帐、统计表、统计图等都是统计 资料。例如,汉和帝末年全国总人口 5,300 多万,垦田数 732 万多顷;康熙年间 人口数为 27,355,462 人(公元 1721 年),垦田数达 7,336, 顷;1997 年全国 农业总产出 174,498,000 千元, 工业总产出 615,301,208 千元等等, 都是统计资料。 目前,我们搜集和积累的统计资料已经十分丰富,大量的统计资料多以各种统计 公报、《统计年鉴》、数据库以及光盘等的形式公布和收藏。 (三)统计理论 统计理论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是阐述统计实践活动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方法,统计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结晶成统计学。统计学目前已经发 展成一个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科体系,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 学、社会统计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统计学等等。 统计实践、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实践是基 础,统计资料和统计理论都是在统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统计资料来源 于统计实践,没有统计实践就没有统计资料,同时统计资料又服务于统计实践, 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起来的统计资料,新的统计工作将难以做好。统计理论是 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抽象和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 活动,使统计实践活动更科学、更有效,使取得的统计资料更符合客观实际,更 具有使用价值。统计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但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统计资料, 也会不断丰富统计理论,促进统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统计一词的三种含 义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统计实践与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和不断丰 富的过程,也是统计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问题,是我国统计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较多、 分歧较大的问题,本书无意参与这种争论,我们取“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这样的理念,认为统计学主要是研究方法论的,并且,本书将统计学界定在社会 经济统计学这样的框架之内。 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讨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将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区分是有益的。 (一)统计认识的对象 从哲学的意义出发,任何事物都存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研 究一种事物可以从量的方面进行,也可以从质的方面进行,对事物量的方面的研 究是在对事物的质的方面有所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 统计是从量的方面对社会经 济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即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虽然统 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 但它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孤立进 行的,而是在质与量的相互联系中研究量的,如果离开了事物质的方面,为研究 量而研究量,那就不是统计学了。统计研究事物数量方面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 物量的方面的观察和量变规律的研究, 逐步把握事物的质和对事物质的方面的认 识。因此,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包括量的规模、现象之间的数量 联系、现象数量的变化规律、现象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等,而对事物量的这些 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仅对个别事物观察所能得到的,必需通过对现象的大规模研 究才能有效,因此,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如下的特点: 1. 总体性。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必须是对总体现象的认识, 而非对个体现象的认识。因为,只有通过对总体的数量方面的观察,才能发现现 象存在的共性和规律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众多工业企业 的研究,了解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工业品满足社会需要 的程度等方面的情况。但如果只对该国或该地区的个别工业企业进行观察,则无 论我们的工作做得多么细致, 也不可能得到整个工业产品的结构及其满足需要程 度的信息,因为它不具备代表性。 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要求具有总体性, 是基于满足统计研究的目的来 考虑的。但强调总体性的要求,并不排斥统计对社会经济个体现象观察的重视。 事实上,统计对总体事物的研究是从对个体的观察开始的,例如在人口统计中, 如果没有对一个自然人各方面情况的仔细观察和记录, 就得不到对人口总体的总 人数、性别比例、地区分布、出生率、平均寿命等方面的数量认识。因此,统计 对个体现象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 2. 社会性。统计对象的社会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统计的认识 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因而统计本身也就有了社会性。二是统计认识 的主体是社会的人,人的阶级性(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立场和认识结论上的社会 性。三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和人的利益有关,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利益和利 益关系,因此人们相互间的利益分割和利益冲突,必将在统计上显示出来。统计 为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我们说,统 计具有社会性。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并反过来指导统计实 践活动,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及 其规律性、统计认识活动过程本身和认识方法。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研 究。 当然, 同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这里所讨论的是统计学研究中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其他统 计学等)中的特有方法。它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等的数量方面时,必须 对总体现象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 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 其规律性的认识。社会经济总体现象是复杂性的,它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 响下形成的,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如果统计仅对少数个体进 行观察,就会失之偏颇,得不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来。概率论证明:随着观察次数 (个体)的逐步增多,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的离差将缩小,样本平均数将逐 步逼近总体平均数,样本的分布将逐步趋同于总体的分布。因此,只有被观察的 个体“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消除偶然因素影响造成的误差,样本对总体才有足 够的代表性,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时,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足够多”意 味着样本容量要比较大,理论认为,样本容量 30 以上为大样本。但在实际中, 人们为了确保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往往选取更多的个体进行观察,具体数目可由 抽样原理计算确定。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既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也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统 计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 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准对总体进行不同的分组以反映 总体的构成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要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有关情况,选择 “企业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组,结果可以反映国有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的数 量和比例;选择“盈亏状况”进行分组,可以观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及亏损额, 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等等。 (三)综合指标法 所谓综合指标法, 就是根据大量观察获得的资料, 计算、 运用各种综合指标, 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法。通常使用的综合指标主要有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这些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总体的特征进 行刻划,将其结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 面。 (四)时间数列分析法 这是一种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上发生、 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的统计 方法。一般来说,现象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受多 种因素影响形成的,这些因素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预期的,有些是难以或不 能量化和预期的,前者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后者则不能。影响时间数列 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长期趋势、季节变化、循环波动、偶然性因素等等。通过适 当的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必要的测算和分析,是统计研究的重要方面。 (五)指数分析法 现象的总体是复杂的,其发展变动受其构成要素变动的影响,但这些构成要 素往往不可以直接相加, 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比较, 因此需要逐个因素进行分析, 分析它们的变化对总体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 例如多种不同类型商品价格 的总变动受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多种产品总成本的变动受每种产品单位成 本变动的影响,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受各部门、 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等等。指数分析法就是用来解决此类问题的。 (六)相关分析法 现象是复杂的,同时现象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有些现象相互间存在着确定 的联系,当某一现象变动一定量时,相关现象随之变动,且变动的量是确定的。 比如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 鲜蛋的销售量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 就是确定的联系。 但有些现象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关系,如施肥量和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 工业品生产批量和单位成本之间的关系、人们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 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却是不固定的。它们相关的程度和方向是视情况不 同而不同的,相关分析就是要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程度和方向,为对现 象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七)抽样推断法 抽样推断法,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择一少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 据登记结果对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有一定正确性和一定把握性的估计的统计方 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难以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如总体规模巨大或总体为无限 总体等)和不宜或不能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如对部分工业品质量性能的破坏性 试验等)。当然在可以进行全面调查或进行其他非全面调查的场合,抽样调查仍 然具有独到特点。比如人口调查,可以用普查的方法取得全面资料,也可以用抽 样的方法推断全面的情况。抽样推断所依据的虽然是少数单位的情况,但其目的 却在于取得总体的数量特征。目前,抽样的方法在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体育、 科研等许许多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在各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中 居于主导地位。 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过程 一、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不 同的。例如,美国没有专门的国家统计局,其统计资料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 责搜集和公布,如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由美国商业部提供,劳动工资方面的资料 由美国劳工部负责搜集和公布等。这和中国有别。本节对我国的统计制度和统计 工作做些简单介绍。 (一)统计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内设立了统计处,负责规划全国的 财经统计工作。1952 年,成立国家统计局,领导全国的统计工作。从那时起, 国家建立了由国家统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市、县、区统计局等 组成的政府专门统计系统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内设的专业统计机 构,共同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 理体制,政府统计部门受上级统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这基本上保 证了各级政府管理决策及社会各方面对统计资料的需求。 现在我国所有的官方统 计数字一律由政府统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搜集、由各级政府统计局公布。这保证 了全国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和协调统一。 (二)统计调查制度 新中国的统计调查制度是从 1950 年开始的。1950 年 3 月在中财委统计总处 的领导下,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此后全国各种统计调查报表制度先后建 立起来,而且多是定期报表,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运输邮电统计报表制度》 《物资统计报表制度》《基本建设统计报表制度》《贸易统计报表制度》《农业 统计报表制度》《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文教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和各项专门调 查等。在新中国统计调查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问题,50 年代初期滥发统计 报表就是其中的一例。据统计,那时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共发放 各种统计表格 34,993 种。“文革”期间,统计制度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统计报 表到 1975 年才得以恢复。80 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思考统计制度的改革问题,从 统计队伍来说,政府统计部门重新组建了农调队,成立了城调队,90 年代又成 立了企调队。从调查方法制度上来讲,过去实行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已不能满 足经济改革开放对统计的要求,必需进行改革。以定期普查和抽样调查为主、多 种调查方法相结合,是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的基本特征。调查方法制度是随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今后,民 间统计机构和统计业务可能会有较大发展,并作为政府统计的必要补充,共同承 担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统计需求的任务。 (三)统计法制 统计法制是保证统计工作依法进行、保证统计资料及时、客观、真实地反映 社会经济现实的必要手段。中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统计文件是 1950 年东北 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东北统计报告暂行规定》。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 院以命令的形式发出了《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它为在全国 有组织、有领导地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科学的统计工作铺平了道路,并对以后 的统计工作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 年,在治理滥发统计表格的基础上, 颁发了《关于制定及审批调查统计报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查统计报表制订 送审的几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统计报表制度。1962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要求在领导上、业务上、组织上加 强统计工作,同一切虚报、瞒报统计数字的违法行为作斗争。1963 年 3 月国务 院发布了《统计工作试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统计法规,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83 年 12 月 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正式公 布,并于 1984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我国统计史上 第一部正式法规,该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统计工作真正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也已制定了统计法规性的条例, 《河南省统计工作管理条例》 如 等,使得统计工作的法制管理真正切实可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业务越来越多,统计工作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统计主体 也将由“一元”发展成“多元”。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不断有新的情况和新的问 题出现,因此统计法制建设须将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二、统计工作过程 从理论上讲, 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统计设计、 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任务,对统计工作的 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定性认 识的阶段。统计设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统计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工作, 没有预先的科学的设计,没有具体的工作规范,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 一项大规模的统计活动开始前,必需进行统计设计。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要求,根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 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统计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 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定量认识的阶段。统计用数字说话,而各种统 计数字都直接来自于统计调查, 管理者和决策者都需要根据大量翔实的统计信息 进行管理和决策,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根据统计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调 查是统计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统计报表制 度、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 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和次级 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 程的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统计分析阶段准备能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整理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并非 总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 的开始。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都是一种定量认识活动。 统计分析,是统计认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研 究目的和任务, 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 分析的工作过程。统计认识的结论要从分析中得出,因此,这一阶段虽然是对统 计资料的计算分析,但其目的却是要揭示统计研究的对象的状况、特点、问题、 规律性等,所以这是统计认识的定性阶段。 因此,从认识的顺序来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这 四个阶段, 是从定性认识开始, 经过定量认识, 再到定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即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性认识(在定 量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的过程。 再次重申, 统计认识过程的这四个阶段的划分,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的, 相对的,实践中,统计工作过程是很难这样分开的。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统计方向

一、选题背景 (大概400--600字左右,不要太多)选题背景主要是说明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找到前人对此问题研究的不充分性或矛盾性,说出你研究问题的立意与角度,最好是有一些创新,把背景大致地概括一下二、选题目的与意义1.选题目的主要是说你想通过这个研究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比如证实A对B的影响之类。(300字左右)2.选题意义可以分成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主要是提供数据支持、对现有理论进行补充、政策建议等方面。现实意义可以写影响因素、提出建议、提出方法等。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一部分字数不限,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在引用的时候,可以用这几种句式。某某对什么问题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某某认为/分析了……某某提出……也有研究指出……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也可以先不提学者的名字,只在最后的参考文献中写出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我整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逐步进入课堂,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有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机会,也相应增多,老师的主导性显示无尽的力量,改革教育方法,探索高效课堂的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点,并成为教研的课题。

实施开放式高效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探求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变“畏学”“苦学”为“乐学”,“我要学”;成为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到学习数学过程是不断地发现,探求,总结,不断的创新,从学习的成功获得乐趣,实现成功,从中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这种模式的探索,是激活学生思维,充分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同时,又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目前,学生的思想活跃,正处于形成各种兴趣的最佳时间。我们教师要抓住有效的时期,进行教育。然而,如今数学教学情况不令人满意,只有少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或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大部分学生走进了“苦学”的状态,身心疲惫,把数学学习当成苦任务去完成。其中,40%左右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数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另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初中数学无用而直接放弃。这对数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极大,因此,解决好这种现状成为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

1、教学改革是发展只需。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急需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2、高效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精讲多练,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更是教改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须。

3、高效是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高效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应用各种方案,合理有效,快捷地掌握更多知识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的能量做到最大的释放。

本课题研究依据课堂教学依托社会环境,从数学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出发,针对我校的情况,引进新课标的基本理论,及当今的教育思想探求开展初中数学教育的方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互动,面向社会,向社会生活开放、拓宽数学教育途径,使学生在课堂中用数学,学数学,让学生喜爱数学,知道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是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个性特征,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不同,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交流合作为主要方式,课堂活动为支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加强课堂内容,获取更大的效益。也是我们研究课堂教学的力量源泉。

二、理论依据

1、基于优化教学理念:即在有效的时间取得最大化的效果,全面地孝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奠定了本课题研究依据。

2、有效的教学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教学有没有教学效率,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最大的能量,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因而,有效教学理论成为本研究最直接的研究依据。

三、课题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通过研究,增长教师的智慧,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在数学教学上有所新的突破。

2、发展目标。

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终身受用。

四、课题内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有效时间,把握情况,注意取舍,做到让学生多讲一些,多做一些,更轻松一些,让学生学的更多一些。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1、学生对数学的喜欢情况。

2、互助学习,以通俗的语言表述知识。

3、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引人生活中。

(二)案例法。

(三)文献法。

(四)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成果

1、增强主体意识:

通过实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联系社会生活构建数学模型,参与,合作展示学生的能力,语言能力有极大的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兴趣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习惯,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提升了教师的素养。

从枯燥的教学中,转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中,更灵活有效地解决难题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4、撰写一些案例,心得,论文,提炼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的研究累积了丰富的素材。

论文《数学问题生活化》

案例:《应用题教学的对策》

七、研究过程

(一)从兴趣和能力着眼。

1、数学话题轻松,使学生对数学有需求感。

2、让快乐进入课堂,相信学生,共同进步。

3、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密切感,展示数学在生活中的美。

(二)合作讨论。

1、建立师生和谐关系。

2、让神奇的数学从生活体现。

3、记好课堂笔记。

(三)共同进步。

1、结对子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2、诊治错题,找出症结,引以为戒。

(四)师生的共同反思。

反思是教与学的力量源泉,是探索,总结,再探索,再总结的一个提升过程,逐步完善教学,而学生也逐步掌握知识的内涵,扩展其外延,并应用于生活实践。

八、课题研究反思与设想

1、结题不停止前进的步伐。

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即将结题,但我们仍要坚持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与推广并拓展。

2、主要问题和今后设想。

在整个研修中,还有一些未尽之事,但反映状况良好,今后继续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在学中研,研中学,多次反复的提升,增强信心,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选题依据

快乐教学方法已在教育部门开展了十多年了,这一思维方式基本上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不足,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言生活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断地创新。

然而,目前我校仍很匮乏,把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电子教学等误以为是语言生活化。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例如:教师的自身素养,学生学识的欠缺,生活范围的局限性等等。此外,加之中考的主导,教学评价的不足,造成了教改的不能深入。

新课标的变化,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向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使语言的生活化能完全地融人到教学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可使课堂产生融洽,合作,互敬的气氛,为营造良好的动力机制。故而,本课题组就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作了一些实践研究,探索出新的教学风格。

二、理论价值

语言生活化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因此,实践中产生新的做法和思想,可丰富教学理论的内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知识的重现,重现确认,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跟随时代的必需。是教育理论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数学语言生活化是联系知识、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开放性,提升了人们对教学中问题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事情,是教学主导与主体的体现。它应归交往行为的范例,可以丰富理论,起到活学活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三、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的要点是要用语言来交流,言谈与倾听,沟通与合作。以师生心理世界开放为特性,以互动为方式,使师生之间心灵世界得以相遇,从而引发学生智慧火花,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性,教师的专业化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语言的生活化,不仅可以把知识引入社会实践,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促进其积极思考,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对传统教学的深刻革命,同时也是给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找到适合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准确地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及其应用范围。

2、对语言生活化程度的理解和表述。

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知识,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

4、对数学教学的辅助指导作用方法。

五、研究途径

1、收集资料法:查阅资料,了解知识的动态,借鉴有用的做法。

2、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运用效果,并提出新方法。

3、行动研究法:分析实施中的问题,并不断地改进。

4、经验总结法:对课堂实践研究、分析、整理相应的方法。

六、进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

1、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

2、学习有关理论,落实课目。

3、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并了解其障碍,找出问题,写出报告。

4、为研究课题提供情况,找到研究的基点。

(二)实施阶段:

1、分析学生学习障碍,规划好“语言生活化”的实施方案。

2、边实践边改进,克服旧的教育理念的习惯思维,顺利开展研究。

3、整理可操作性资料,在教学中研究实践。

4、写出相关论文,写出结题报告。

七、研究能力

本课题聘请了我校数学组成员,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也有学校的教学中坚,县级优秀教学能力,等大力的支持。有编写学习资料的青年教师,他们教学成绩优异,获得社会的好评,所以我坚信本课题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八、实施方案

1、保证每周有1节课时间进行课堂实践研究。

2、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设计教学方案,做到灵活多变、生活化。

3、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化繁为易的感受。

4、研究过程中,请相关教师给予帮助,提出建议,及时改进。

5、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寻找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6、做好记录,总结经验和教训,产生研究成果,写出论文。

九、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知识与实践中生活的联系。

2、通过语言生活化,重设教学“场景”

(二)难点:

1、生活中教学知识的寻找

2、做好主体性和主导性的平衡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学生敢于设问的场景

十、预期成果

(1)形成初中数学课堂中语言生活化得失的分析。

(2)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3)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撰写论文。

(4)指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得与失。

在老师给的课题中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就是根据老师给你的课题中选择一个具体的方向,对象就是你确定了方向。所谓学术专长,是指在某项研究或工作中的突出部分。学术专长的填报具有明显的主观因素,即学术专长的内容可以由作者自由填报,但在后期工作中,相关机构会对作者填报的学术专长进行核实。

开题报告中研究方向理论意义或应用前景,发展趋势。

要说明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的好处,从自己的条件看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新的突破。有了这样细致的分析与估价,写作者就能确定自己的定位,顺利地进入写作阶段。

总之所写的一定要围绕告诉人家你怎么想到定这个题目,为什么写,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必要,有什么作用。这样才能说服人家接受你的想法。

特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课题负责人、起止时间、报告提纲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