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o-big-to-fail: Bank failure and banking policy in Jamaica J. Daleya, , , K. Matthewsb and K. Whitfieldb a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Mona, Kingston 7, Jamaica bCardiff Business School, Cardiff University, Colum Drive, Cardiff, CF10 3EU Wales, UK Received 7 October 2005; accepted 16 December 2006. Available online 22 December 2006.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bank failure has focused on developed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latively little empirical work has examined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examine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banks in Jamaica between 1992 and 1998 and find that real GDP growth, size, and managerial efficiency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failure of banks. Bank failure is defined to include bailout and regulator-induced or supervised merg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were implicit ‘too-big-to-fail’ policies during this period. Keywords: Bank failures; Too-big-to-fail; Developing economies; Jamaica JEL classification codes: G21; G28 Article Outline 1. Introduction 2. Bank failure in Jamaica 3. Bank failure literature 4. Data and methodology 5. The likelihood of failure 6. Failure and bail-out 7.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Pool of variables References 1. Introduction The last decade of the 20th century was unprecedented in Jamaica's financial history. Of a population of 37 banks, 21 were classified as failed, with 14 being so classified in 1 year—1998. However, few outright closures occurred. Most problem banks were merged with other banks, or continued to operate through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More than a half of domestic banks received some kind of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initiated voluntary bankruptcy proceedings or surrendered their licences. Explanations for such banking problems vary. Empirical research on bank failures separates the causal factors into bank-specific, industry-specific, macroeconomic and other. However, much of the debate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neglected bank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and has focused on the problems faced at the sector or industry level. Moreover, the (often conflicting) results of existing studies do not offer inferences about the factors that are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to those that are significant to the failure of individual banks, or to the fate of problem bank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 in the banking crisis in Jamaica? What factors influenced how the crisis was handled and was there an implicit too-big-to-fail (TBtF) policy? What are the lessons for bank regulator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that can assist in better preparedness for the future?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the within-sample performance of a panel of Jamaican banks is examined. Some of the factors identified as contributing to failure include deterioration in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rapid expansion and weakness in a range of bank-specific factors: capital, management, and liquidity. The size results are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and point to the operation of implicit ‘TBtF’ policies. Larger banks are more likely to fail, but are also more likely to be bailed out rather than closed. The next section discusses the banking crisis in Jamaica. Section 3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bank failures. Section 4 discusses data and methodology. Sections Sections 5 and 6 present the results, and Section 7 concludes. 2. Bank failure in Jamaica The term ‘bank failure’ has been interpreted varyingly. The more precise definitions have focused on accounting factors (for example, [Martin, 1977] and [Benston and Kaufman, 1995]), economic factors ([Bell et al., 1990] and [González-Hermosillo et al., 1997]), or legal factors (Meyer and Pifer, 1970). Conversely, more general definitions have attempted to be all-inclusive and have applied a ‘catch-all’ combination of specific definitions (for example, Thomson, 1992). Using a general definition of ‘bank failure’ embracing closure, bankruptcy, supervised merger, or direct government assistance, we assess the population of banks in Jamaica over the period 1992– Table 1 shows a comparative profile of the Jamaican banking sector before and after the crisis. Table 1. Banking system profile: pre- and post-banking crisis Jamaican banking sector
Make Every Document a Marketing Document Every scrap of paper that leaves your business is performing a marketing 's idea is not earthshattering, but it is one that many businesses, large and small, send invoices, fax covers, memo, notes, request and all other manner of "non-marketing" related correspondence to - you guessed it, your clients, referral sources and 's a pretty simple thing to A) make sure that these documents also conform to the image you project in your marketing materials and B) make them sell a no harm in introducing a new product in every communication, regardless of how mundane.
这个网站里面有很多的银行方面的论文:您自己进去看看吧,希望对您有帮助。网站绝对安全,请放心进。
这里有无数的银行营销类的文章
我的论文也是大纲就是 现状 问题 解决途径多上期刊网下点整篇文章 20多篇认真看完 你就会写了我也是这个论文题目 马上答辩了就 现在正赶的 再在相关的网页上查询一下数据就行了
1、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研究2、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研究3、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研究4、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流动问题研究5、经营者薪酬结构问题研究6、县域经济问题研究7、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问题研究8、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9、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问题研究10、西方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我国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研究2、我国民营企业社会保障问题研究3、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研究4、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5、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6、论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变的途径7、我国经营者年薪制问题研究8、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9、企业并构中的政府行为分析10、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探析1、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研究 2、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研究 3、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4、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认知 5、组织文化的建设 6、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 7、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8、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研究 9、组织中的有效沟通 10、沟通的艺术 11、企业管理沟通中的误区及对策 12、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 13、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选拔研究 14、如何留人——企业薪酬与福利设计 15、领导者的有效集权与授权 16、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17、管理机制的变革及创新 18、如何实现有效地激励 19、员工激励及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20、领导理论综述 21、由动机理论谈员工激励 22、企业高效团队的开发与管理 23、组织绩效的有效监督及衡量 24、企业的价值链管理研究 25、企业价值链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建设 26、基于价值链管理的企业竞争力研究 27、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
商业银行国际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我国主要银行现实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选题目很关键的,不能选的太陈旧了,我先个您提供这5个题目您看下有没有合适你的。
1. 对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考 2. 对开方式基金流动性风险问题的思考 3. 对证券市场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 4.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5. 关于产业资本与金融业资本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6. 关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7. 关于合作金融问题研究 8. 关于中国信托业发展战略研究 9. 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 10.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1. 三农问题中的金融支持 12. 重工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13.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14. 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金融支持 15.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16. 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研究 17. 我国利用外资的相关问题思考 18.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 19. 浅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 20.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21. 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浅析 22. 关于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思考 23. 银行会计中如何加强管理会计的内容研究 24. 商业银行业务分析的若干问题思考 25.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6.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27.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8. 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理性思考 29.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30.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3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问题研究 3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研究 33. 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34.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35.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对策 36.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37.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选择 38. 当前我国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及对策 39. 对当前我国银行高储蓄率的分析与思考 40. 试论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41. 试论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全面可兑换 42. 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 4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44.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我本科论文写的 关于中国股市 是否是 政策市的问题里面有个小模型 当然得用软件不过我是 学统计的
这些都是常用的:金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2、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问题研究3、中国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研究4、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研究5、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及防范6、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7、融资期限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8、银行主导融资下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研究9、现阶段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分析10、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分析11、论股指期货对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分析12、实证分析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13、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14、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5、中美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对比研究16、我国流动性过剩及其资本市场效应分析17、我国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研究18、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问题研究19、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20、人民币升值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21、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定价——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22、汇率机制改革前后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状况分析23、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机制分析24、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5、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26、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分析27、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影响28、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根源与治理29、我国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相关性分析30、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与防范3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研究——信用风险分析及防范32、兴业银行顺德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33、高校在校学生股票投资心理分析——以广州高校在校学生为例34、人民币汇率决定问题研究——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失衡互动问题研究35、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36、中国外汇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的作用37、结售汇制度对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38、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的影响39、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动因分析40、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41、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的设计42、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率分析43、关于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分析及思考44、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45、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其影响研究46、我国通货紧缩预期及预防对策47、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践与效应分析48、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特点分析49、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50、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研究51、浅议票据与风险防范52、我国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3、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研究54、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问题分析55、我国住房按揭市场潜在风险分析56、国际金融监管模式演变及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借鉴58、发达城市中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分析59、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60、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分析61、对我国网上银行安全问题的探讨62、浅议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问题与对策63、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发展模式浅析64、我国商业银行临时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创新研究65、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SWOT分析66、资本市场繁荣对我国银行的影响分析67、浅论金融品牌与银行核心竞争力68、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69、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70、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与控制71、商业银行反洗钱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7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和对策73、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74、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创新研究75、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76、论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实施77、我国商业银行零售理财业务营销问题研究78、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革问题研究79、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关问题分析80、中国汽车贷款问题研究81、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82、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83、我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化解 84、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化解85、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趋势分析86、混业经营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分析87、浅析“热钱”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88、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89、我国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90、我国民间金融的利弊与对策分析91、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研究92、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问题研究93、论中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宏观调控政策94、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的思考95、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96、我国房地产价格走势分析97、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研究98、论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与选择99、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选择与构建100、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化解希望能帮到您,谢谢!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其中计量模型市这样的:1回归分析2单位根检验3协整分析4误差修正模型
[论文关键词]中间业务 发展问题 工商银行收益结构转型[论文摘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跨越式增长,是工商银行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不仅是转变发展方式,统筹资产和负债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工商银行拓宽经营渠道、调整收益结构、扩大利润源的必然选择。一、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及其发展现状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不动用自己资产的前提下,以中介人身份借助自己良好的信誉形象,利用其技术、信息、机构、资金、现代化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高度发达的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些发达国家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度多在30%以上,不少超过了50%。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收入一般在10%左右。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跨越式增长,已成为工商银行刻不容缓的大事。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工商银行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工商银行完善服务功能,拓展盈利渠道,降低经营风险,调整收益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二、目前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中间业务经历了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管理模式,由认识不足到充分认识的发展历程,各家商业银行都把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竞争的需要,中间业务发展正处于日益攀升和有待于规范和完善的境地:(一)中间业务收费不能得到有效支持和理解长期以来,银行一直为客户提供免费的中间业务服务,扮演着一种“义工”的角色,因此社会各界对银行“有偿”服务的反映多是不解,甚至怨声载道,国内很多客户认为存取款不收费是正常的,他们手持大量的睡眠卡、睡眠折,这是对银行资源的很大浪费,大大增加了银行成本的支出,作为银行也只有通过收费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二)中间业务规模小,在银行业务总量中的比重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总的看来,目前工行中间业务规模还是很小,基本集中在结算、汇兑、代理收付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上;而咨询类、承兑类、评估类、代客理财等高知识含量、高收益的业务品种少,而且功能也不完善;资产证券化和投资银行业务等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很多也往往是利差的延伸产品;金融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衍生工具等则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三)传统的理财理念导致对中间业务认知度不够,造成市场需求不足目前,除传统结算业务、银行卡和代理业务外,大多数银行客户对其他各项中间业务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甚少。虽然开办了近百个中间业务品种,但是发展状况很不理想。而且大部分客户习惯于“免费大餐”,难以接受“有偿服务”,客观上也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这不仅使商业银行难以及时收回相应成本,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四)中间业务的管理分散,缺乏总体的开发规划和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由于中间业务是一项品种多、涉及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牵涉机构多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行内会计、出纳、信贷、个人金融、银行卡、国际业务、房地产信贷、技术保障、信息规划等许多专业部门。由于各部门间客观上存在的协调配合不够,如果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和统一的发展规划,必将难以形成集中统一的局面,既不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又不利于中间业务的顺利发展,甚至还会对其他业务带来负面影响。(五)金融服务层次偏低,金融创新没有到位工商银行目前的中间业务仍停留在一般性金融服务上,如代收水电费、学杂费、代发工资、国债等,而且代收代付项目少,范围不广,功能单一,主要依靠网点和开户优势,而没有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经济金融信息、现代技术、专业人才等优势,尤其是中间业务的软件开发,跟不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金融创新不到位,所以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摘 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跨越式增长,是工商银行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不仅是转变发展方式,统筹资产和负债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工商银行拓宽经营渠道、调整收益结构、扩大利润源的必然选择。[关键词]中间业务 发展问题 工商银行收益结构转型一、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及其发展现状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不动用自己资产的前提下,以中介人身份借助自己良好的信誉形象,利用其技术、信息、机构、资金、现代化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高度发达的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
我的论文也是大纲就是 现状 问题 解决途径多上期刊网下点整篇文章 20多篇认真看完 你就会写了我也是这个论文题目 马上答辩了就 现在正赶的 再在相关的网页上查询一下数据就行了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问题及对策观点摘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发展中存在着品种少、缺乏系统管理及专业人才,基层行领导业绩考核机制无法激发其拓展中间业务积极性等问题,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较低。为此,作者建议在坚持业务品种多样化、营销高效化、服务人性化原则的基础上,对外要加大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宣传力度,对内要健全机构、强化管理和考核,加快电子化建设,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小,为寻求和扩大盈利的空间,各商业银行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增强竞争力和收益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就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予以探讨。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不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点较低,范围有限,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主业的现状相比,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中间业务品种少、手段单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投资咨询、代理收付、代客理财、代理发行和兑付证券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在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软件因素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尤其缺少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二是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发、运作进行系统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协调与配合。在运作中,大部分商业银行仅限于下达中间业务完成计划,而对如何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提高发展水平,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使基层行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被动性强、难度大。三是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需要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专业人才,还是在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上,对中间业务发展支撑力度都不够。既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与配套设备,又缺乏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国际金融、投资、证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同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创新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四是基层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机制无法激发拓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主要依靠存贷利差收入的大背景没有改变,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核主要还是以存贷款规模为主,辅以资产质量的指标考核,而中间业务发展的快慢与好坏,对基层银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影响不大,直接导致基层行管理人员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巨大潜力重视不足。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1、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服务费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巩固和发展庞大客户群的主要手段之一。商业银行应广泛了解社会对中间业务的需求,调查了解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业务。要投入人力和适当物力、财力宣传中间业务,充分利用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内部资料,通过信函等方式寄送宣传资料,通过在月结单上打印宣传文字,尽可能多地吸引客户的注意,使中间业务的服务品种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所接受。2、健全机构,强化中间业务的管理。中间业务范围大、跨度大,管理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中间业务。这一机构负责与社会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协调业务关系,负责全行中间业务新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宣传与推广,以及全行业务的协调与管理等。农行目前成立的机构业务部门就是顺应中间业务发展趋势产生的。此外,还需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带来的存款收入特别是直接的收益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年度责任目标一同进行考核,调动各级行领导和从业人员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3、加快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同时,要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创新网上银行业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进一步完善创新电子转帐、支付、清算系统,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4、要重视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中间业务品种的广泛性,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复合性、综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的能力。因此,应注意培养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管理和业务操作相兼容的复合型人才队伍。5、要坚持中间业务创新。加强与券商的合作,加快发展证券市场上银行中间业务,与券商开展银行同业拆借、国债回购,以及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发行企业债券等;积极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等业务;积极开展咨询业务,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和人才优势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估价等多种咨询业务。建立以咨询服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和咨询中心,在更高层次上发挥结算和代理业务功能,通过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争取客户,开拓市场。6、发展中间业务要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业务品种多样化。商业银行经营网点要尽可能多地开办中间业务,如押汇业务、信用卡、保管箱、咨询服务、租赁、保险代理、证券回购、代客资金买卖等,在竞争策略上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二是营销高效化。简化操作程序,推行套装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注重中间业务整体推进。充分利用自身在信息网点、人员以及本土化方面的优势,建立起高效快捷的电子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三是服务人性化。改变传统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方式,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实行个性化服务。农行金融超市实施开放式经营和“一站式”服务,就是人性化服务的一种,可以不断推广。参考资料:中国城乡金融报
世华财讯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称,中国银行(601988行情,股吧)业改革发展三十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量达到万亿元,较改革初期增长170多倍。 银监会4月23日消息,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近日在北京大学CCISSR论坛上发表演讲。 蒋定之介绍称,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个“变化”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 现代银行体系基本确立。成功实现了由“大一统”银行体系向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性转变。从原来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发展到现在,中国已拥有近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有商业银行,又有政策性银行;既有大型商业银行,又有中小商业银行;既有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又有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既有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又有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又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既有中资金融机构,又有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业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也不断推陈出新,从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到现在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发生重大转变,金融超市功能开始逐步显现。 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从资产规模上看,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中国金融业资产总量为3048亿元人民币;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量达到了万亿元,比改革初期增长了170多倍。从资产质量上看,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从原先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8%,其中已股改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2%左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从资本充足情况看,我国银行业从原来的资本严重不足,甚至为负值,发展到目前的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其中已股改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达到了12%;到2007年底,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有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0%。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与三十年前相比,已经跨上了几个大台阶。 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转变。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使中国银行业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得到深刻变革,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商业银行体制基本确立,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通过引进各类资本对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了银行业产权的多元化;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流程银行建设得到有力推进,业务流程全面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科学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合理、有效的薪酬分配机制不断完善,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在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的突破、实现的转变,可以说是脱胎换骨式的。 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坚持金融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基本指导方针,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银行业服务国民经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十年来,中国银行业提供的贷款量始终占到全部社会资金需求的80%以上,信贷结构和质量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的变化,努力提供便利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步伐加快,服务充分性不断提高。充分发挥银行业在宏观调控中的独特功能,在历次宏观调控中有效发挥了金融杠杆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显著提升。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银行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社会的稳定;没有银行业的支持,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 外部环境明显改善。三十年来,中国银行业生存发展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法律环境更加健全,《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为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监管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分业监管框架下,中国银行监管的方式、理念日趋专业化、科学化、国际化,极大提高了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为中国银行业化解风险、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市场化运作环境逐步形成,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四自原则”得到有效贯彻。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全社会良好的信用文化环境正在形成。 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市值国际排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2007年末,工商银行(601398行情,股吧)、建设银行(601939行情,股吧)、中国银行市值分列全球银行业市值排名的前三名,超过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进入国际大银行排名的我国银行越来越多,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中国有31家银行名列其中。国际投资者对我国银行业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穆迪、标准普尔等国际著名评级机构都调高了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中国银行业先后经受了1987年世界性股灾、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始终保持了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国际金融业一道靓丽的风景,赢得了空前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
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国内银行业逐渐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在支付工具、支付方式、银行业务、银行服务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近年来,“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信息银行”等在各地的陆续出现,扩展了银行所固有的内涵。在现代都市人看来,银行不再是摩天大楼,不再是气派的大厅,而是增加了“家居银行”、“办公室银行”等虚拟银行的内容。银行服务已经突破旧有的“站立+微笑”柜台式的模式,开始赋予新的内涵。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理财理念的不断更新,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的传统银行已日益受到冲击,而集现代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于一体,以电话、传真或INTERNET为载体,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银行信息咨询和银行业务支持的虚拟银行将向我们大步走来。 自助银行,令你感到自在与舒适。在自助银行这一服务模式中,作为客户的您无需与银行职员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而是通过自动柜员机等先进的机器设备的自动引导,由您选择自己喜欢的办理业务的方式,自行完成办理各项银行业务。这一服务的出现,打破了银行营业场所的时间限制,您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处理银行业务。世纪之末、千年伊始,在各地悄然兴起一股“自助银行”热,由于其具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以及24小时昼夜营业,使客户的您无不感到自在与舒适。 电话银行,让您体会高效与便捷。电话银行是在原有业务处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计算机、通讯、语音处理技术和电话信号数字化技术等,借助公用电话网络,为客户所提供的一种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作为客户的您只需拨一个电话,就能迅速完成查询帐户、帐户止付、转帐、信息咨询、修改密码、股票委托买卖等交易和服务,让客户的您感到先进技术和现代银行所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最近,工行浙江省分行推出“95588”电话银行,更是吸引了众多无暇前往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上班一簇”。 网络银行,超越时空限制的银行。网络银行,也称网上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利用INTERNET网络技术,在INTERNET上开设的银行。在新世纪,面对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面对因特网上簇拥的潜在客户,银行业紧跟潮流,推出了“网络银行”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使客户的您可以不受上网方式和时空的限制,只要能够上网,无论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在旅途中都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自己的资产和享受到银行的服务。时下,网络银行成为公众特别是“白领一族”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手机银行,一个时刻与您相伴的银行。“手机银行”,也称“移动银行”,是面向“全球通”手机用户开办的一项新业务,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的手机连接至银行,实现通过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业务的服务系统。手机具有重量轻、功能多、携带方便等特点,与“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相比,“手机银行”在个人理财上把前者所具有的“便捷、高效”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若你拥有一部功能完善的“手机银行”,就等于你把现代商业银行装入了自己的口袋,将个人理财的主动权抓到自己的手中。 信息银行,个人帐户资金“跟踪器”。近期,又一种新型的虚拟银行———信息银行在上海诞生,这是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与联通国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向社会推出的,是一种通过银行与通信公司电脑联网运作,为广大寻呼机用户及时提供银行帐户进出变动情况的提示服务,被誉为“个人帐户资金跟踪器”。这一服务的推出,使得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与联通国脉通信有限公司的用户不用等到查对帐单,随时就可以知道自己帐户资金变化情况,从而在银行通信强强合作之中获得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