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永别了武器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永别了武器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直接点击下载Tragic Form in A Farewell to ArmsR Merrill - American Literature, 1974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emingway's Tragic Vision of ManCS Burhans Jr - American Literature, 1960 in the Dark: Hemingway, Strater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Culver - Hemingway Review, 1992

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关键词]象征主义;天气;景物;象征性的人[摘要]象征主义是海明威作品的重要艺术风格,《永别了,武器》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海明威的这一写作手法。这本书中天(weather),地(1andscape),A.(emblematic people)的描写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书中,天气,景物仍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作为暗示主人公遭遇的象征,某些看似轻描淡写的人物却也都在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成为太阳用于照不到的隐形精神雕像。、《永别了,武器》的象征主义效果《永别了,武器》讲述的是美国青年费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在意大利北部战线驾驶救护车抢救伤员,并与英国籍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结识并相恋。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海明威大量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1.天气的象征主义效果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在他的读者面前建立了一种隐性的联系,一种天气和灾难之间的隐性联系,更确切地说是雨和灾难之间的象征性联系。而这种联系和海明威自身的感受有着极大的关系,他一生的信件中都充满了对于雨和潮湿天气的抱怨,一方面是由于潮湿阴暗的天气会触及他内心深处的忧郁,此外他的战争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大撤退期间大批的难民在雨中踏着泥泞艰难地前行。任何~个读过《永别了,武器》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触:正在下着的雨是即将要到来的厄运的~种象征。例如,当凯瑟琳接近分娩期的时候天气虽然温暖,但雨也来了。这预示着巨大的变故正在这对恋人有限的视野之外潜伏着,而作为读者,我们的心再次收紧:究竟会有什么将再次降临到这对恋人的身上。雨代表的就是死亡和随之而来的所有痛苦,悲伤,绝望的感情。死亡与雨相伴,因此也就可以由雨推知。当凯瑟琳告诉亨利:“我害怕雨,因为有时我看见自己死在雨中。”(126)她就成了第一个明确地做出了关于雨和自己命运之间的推断的人。尽管亨利打消了她的忧虑,但是这句话却一直在推动着小说的发展,直到她死去。而在亨利看过了医院里凯瑟琳的遗体后,小说以这样的方式结尾:“我??在雨中走回旅馆”(332)。小说以雨结尾也就意味着凯瑟琳的死亡。雨被海明威象征性的用来表达许多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在深爱的恋人凯瑟琳去世之后,没有任何亨利的情感表述和宣泄。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以“雨”一词结尾就暗示了亨利正在经受的全部情感痛苦。在这里没有悲悯,没有哀嚎,甚至没有无声的泪水,但是在雨水中浸泡的恰恰就是主人公充斥着痛苦的心灵。这种形式的暗指在小说的开头就已经被讽刺性的使用了:冬季一开始,雨便下个不停,而霍乱也跟着雨来了。瘟疫得到了控制,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在这一段里,雨和死亡第一次被联系到了一起,面对七千人的死TL=居 丘则是美丽丰饶的,沿着易伯河的田野上长满了稻谷和林然没有任何的情感表露。这种暗指恰恰就是小说的一个重术。而每座山丘的山脚下都绵延着一条火车道,这两条铁道要特征,并且之后的每一次死亡来临的时候都会用到。例通往不同的方向。铁道意味着什么呢?它们代表着人生的如,艾尔莫被射杀的时候,亨利说到:“他看起来死了。外面选择,英国女孩凯瑟琳必须在这两条道路中选择一条。不同正下着雨。”这两句话就代表了亨利所表现出的全部感情。的道路会同通往不同的生活,如果怀孕的她不想要孩子,她只用一个象征物来代替人的情感,这种形式的暗指使得就要选择堕胎,那么她的身体就会变成一个贫瘠的沙漠,在海明威可以省略许多关键的情节。例如,在亨利受伤被抬上那里不会孕育生命,那么她就要选择荒芜的山脚下卧着的那救护车送往医院的时候,他上面的一个人由于流血过多死亡条铁路,通往毫无生机的生活。反之,如果她渴望着一个可了。“血一滴滴慢慢地滴下来,就像是从太阳下山以后的冰爱的孩子和幸福的家庭生活,她就要走向葱茏的山脚下。柱上滴下来的一样。”这种简洁的叙述省略了所有的痛苦,只 3.人的象征主义效果用一个“血滴”的形象就代表了。 该作品中象征主义手法同样也涉及了人。海明威将亨雨被频繁地用来代替人的感情和死亡,这也就使得我们利的两个亲密的朋友塑造成了道德的雕像。一个是年轻的预测小说人物的死亡成为了可能。例如,在艾尔莫被杀死之意大利军医雷纳第,一个技术高超的医生。快乐的从事人道前,说到:“我们来喝一杯吧。也许明天我们就要喝雨水主义服务,对于救治伤员的工作乐此不疲,充满激情。然而了。”凯瑟琳的死也以类似的方式被预测了:她害怕雨,并说雷纳第还是成为了海明威价值观念的牺牲品。战争的悲伤有时候看见自己死在雨中。亨利安慰着她,让她不再哭泣和疲惫随后影响了他。一个挥舞着手术刀的科学的斗士最了。海明威却表明了这是一次失败的安慰,在频繁地使用了终却成为了他周围的疾病和污秽的牺牲品。“但是”一次之后,这一章以这样的句子结尾,“但是外面依另外一个亲密的朋友就是无名的意大利教士。他抓住然在下着雨。” 一切机会来宣讲基督教的美德。正是他极力劝说亨利在他这部小说还一反事物所通常代表的含义,转而表现它的的军事休假期间探访阿布鲁西,教士描绘出了这个山区田园相反意义。例如,雨通常与成长茁壮的庄稼以及外部世界的般的图画,它清洁凉爽的空气,丰腴嬉戏的鸟儿,它的葡萄园净化相关联,恰恰相反的是,海明威用它来代表死亡。对于和果园,它优美的笛声,那里简单但友善的农民,那里是一个春季和秋季他也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春和秋通常分别被认接近于天堂的地方。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雷纳第和教士从读为是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在小说中他们却代表了雨季,一个者的视野中消失了,但是他们所代表的品质却一直在影响故死亡的季节,一个撤退的季节,一个失去的季节。事的情节。2.景物的象征性效果 当亨利和凯瑟琳到达瑞士的高地,开始了几乎是他们的小说的另一个使用象征主义的重要方面就是选用了形婚姻生活的时候,他们明白了是教士的精神在鼓舞着他们。成鲜明对照的两种景物,即平原和高地。平原代表着战争,而另一方面,凯瑟琳即将生产,它们被迫离开巍峨的车站,返死亡,痛苦。悲伤或忧郁,平原是战斗和大撤退的发生地;而回平原地区的洛桑的时候,凯瑟琳住进了那里的医院。这让无论在教士的家乡阿布鲁西,还是恋人在瑞士暂时栖居的安我们又想起了雷纳第的世界,医生的世界和医院的世界,以乐之地,高地都与快乐。健康,美好的生活相关联。整个冬天及即将到来的死亡。最终凯瑟琳死在了医院里。里这对恋人在高山地区快乐地过他们的隐居生活的时候,山二、结论的周围是被健康的冷空气和洁净的白雪所包围的,而不是战《永别了,武器>强烈地渗透着自然界的形象,其中许多争中的泥泞和污物。高处是快乐,低处是痛苦。这种高低相都作为全书反复出现的象征物。最重要的两个象征物要算间构成了海明威象征主义手法中错落有致的美。同时还需雨和泥。每一次灾难来fl缶的时候外面几乎都在下着雨,比如要提及的象征物就是河水。当亨利跳人河水中逃离意大利部队的撤退,凯瑟琳的死,而且小说中这些事件的发生又很军队去寻找他未来的妻子的时候,河水代表了洗去一身征尘自然。就像生活中的雨那样自然平常。因此。天气是这部小的重生。 说中的象征主义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景色和相关的某此外海明威用来展现主体的象征物还有啤酒,丰饶的山些人也同样不可或缺。丘与贫瘠的山丘,两条铁道之间的车站。啤酒代表的是这对《永别了,武器>是象征主义与小说之间的联姻,小书中恋人在一起时所作的循规蹈矩的事情,而这让英国女孩,护天,地,人所代表的象征主义意义使海明威的象征主义手法士凯瑟琳苦恼,她想要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她想要拥有一的运用达到了极致。象征主义渗透到小说的情节中去,它既个家庭,想拥有一个孩子。 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伏笔,又为小说提供了一个隐形的舞台。海明威随后又展现了两座截然不同的山丘。在车站的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使大家对象征主义以及一侧是单调,贫瘠没有林木和树荫的山丘,而另外一侧的山《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可以有新的认识。

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有这样的描述:「世界要征服每个人,然而有些人却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也就是说,在面对战争、疾病、贫穷等不利条件时,有些人是能够成功应对的……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涉及到对「心理弹性」的研究了。 心理弹性研究植根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 当时,有心理学家对多名精神病患者的子女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他们都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家庭中,让研究者惊讶的是他们中的多数人成年之后依然能够健康成长,在人格等方面也都发展良好……什么是「心理弹性」?对此,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是结果性定义,着重从个体发展的积极结果上来定义心理弹性。 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 ………… 二是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比如,有研究者就讲「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 三是过程性定义,就是将心理弹性定义成为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比如,有研究者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 ………… 总体上看,以上定义都包含了两个核心要素:其一,个体遭遇逆境;其二,个体成功应对 (或适应良好) 。 ………… 相比之下,过程性定义既强调了个体良好的适应结果和内在的应对能力,又描述了个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更具有整合性,因而被多数研究者所采纳。关于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保护性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中介作用;保护性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不利处境的消极影响。 这些保护性因素既可以是个体外部的因素 (如社会支持) 也可以是个体本身的一些特点 (如自我效能感) 。 有研究者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注意到不同的心理弹性研究中,都提到类似下表中的保护性因素。 研究者发现,这些保护性因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情形中 (如战争、同有严重精神疾病的父母一起生活、家庭暴力、贫困、自然灾害等) 发挥作用。 这就意味着,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是要揭示个体遭遇逆境时,有哪些保护性因素,通过哪些、怎样的途径激发个体的心理弹性,达到适应良好的状态。那么,保护性因素是如何减少或弥补危险因素导致的不利影响呢? 对此,研究者提出不同的模型,其中四种弹性发展的作用机制模型 (危机因素冲击的减缓、负向连锁反应的减缓、促进个体自我效能与自我尊重、机会的开发) 似乎更通俗、好用些;说得再具体些: 一是,降低了危险因素导致的不利影响,包括改变个体对危险因素的认知、避免或减少与危险因素的接触。 二是,减少了 (长期的) 危险因素可能产生的消极连锁反应。比如说,由于得到了他人的良好照顾,儿童得以幸免于父母的去世带来的消极连锁反应。 三是,保护性因素对弹性发展的影响可通过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来实现,让个体有信心应对不利的处境。 四是,为个体获取资源或为个体完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创造机会。 这里要注意的是,个体的保护性因素和所面对的环境压力大小之间的对比,如果个体的保护性因素不足以承受压力,那么心理弹性会减弱甚至会失去。最后,要提一下的是,一些研究者基于科学简约性,指出心理弹性无非是一种「积极适应」,该术语似乎不能为「积极适应」带来新意,也不能对心理发展理论有任何加强。 有人就讲了:「心理弹性该寿终正寝了,该逐渐体面地从研究领域中『退役』了」。 (参考文献:《心理弹性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及展望》,刘伟伟、汪海彬、李梅、黄丽;《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席居哲、桑标、左志宏 )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永别了武器

太阳照样升起的书评在该小说中,海明威主要运用了场景手法、戏剧手法和嘲弄手法塑造人物的个性.场景是海明威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场景是纲,人物个性和人物的人生观都围绕场景进行;戏剧手法是海明威最具影响的表现手法,人物对白栩栩如生,寥寥数语就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嘲弄手法贯穿海明威的小说,小说中的嘲弄是对人物命运的嘲弄,用浓缩了的笔墨来揭示人物痛苦的经历.太阳照样升起讲述了一个女人和n个男人的故事。jacob barnes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开始先从犹太拳击手cohn讲起,cohn有一个很严厉的情人,不许他和任何其他的女人有任何联系。cohn和jake是好朋友,后来cohn通过jake认识了和jake有感情纠葛的brett。brett是一个贵妇人,和jake二人很有感情,但是他们没有在一起。cohn一下子就喜欢上了brett。就在这时候brett认识了一个贵族,micheal。macheal也很喜欢brett,后来brett答应嫁给micheal。但是不幸micheal破产了。jake,他的朋友bill,cohn一起约定去西班牙度假,micheal和brett决定也加入进来。jake,bill先赶去西班牙和cohn会合,其余二人约定随后赶到。后来cohn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和他们两个去另一个地方钓鱼,而是呆在会合点等着brett。jake和bill很愉快的在乡下过了几天,返回会合点,得知cohn已经去过brett袋的地方并且和brett有了私情。cohn的遮掩和傲慢的态度让jake和bill感觉很不爽。brett和micheal到达之后他们一起去参加fiesta。整个城市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有斗牛,有欢歌笑语,有热烈的舞蹈。micheal经常喝酒,酒后有失风度,经常出语讥讽cohn,矛盾时有发生。bill在感情上倾向于nicheal。后来在观看斗牛的时候brett爱上了一个很帅的斗牛士,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在这之前,cohn因为急着找到brett而询问jake,jake不愿意告诉他brett在哪,于是他们大打出手,拳击手出身的cohn把jake和micheal一顿狠揍。后来cohn找到了brett和斗牛士romero,“捉奸在床”。cohn和romero大打出手,最终cohn退却了。第二天cohn黯然离开。fiesta一共进行了七天,最后一天romero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斗牛表演,fiesta结束后他和brett私奔。剩余的三个人也离开此地。他们在中途分手,jake逗留在一个海边城市,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却在此时收到了brett的电报,要他去madrid找她。在madrid,brett告诉jake她让romero走掉了,因为他不想做一个把孩子教坏的bitch。她躺在jake怀里说,她要回到micheal身边。《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很喜欢看老电影《乞里玛扎罗的山》、《太阳照常升起》等美国老电影,后来才了解原作者是大家熟悉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他是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1年以62岁高龄自杀身亡。他以自己硬汉子的形象也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硬汉子形象而著称。 中国人比较熟悉他的作品当首推《老人与海》,然后有《永别了,武器》,以及《战地钟声》等。所谓“迷茫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就是从海明威这里而起。说实话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迷茫的一代”为什么不能积极起来面对人生与社会,就像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此成功的一个硬汉子何以用自杀来了结自己。 《太阳照样升起》具体剧情我就不用介绍了,大家可以去直接看他的同名小说作品。其主要人物和其他作品一样是个男人,中间穿插一些奇特的情感纠葛。《太阳照样升起》因故我只看了前半部,就觉得改编的很成功,人物刻画非常细腻。同时在电影中就可以感受到海明威的特殊品味。这集中体现在男主人公那软中带硬的形象,充满了可信的人格魅力。这个影片让我想起来许多外围的东西,比如海明威的自杀,一战后迷茫一代的形成。影片开头就是一战的残酷场景,然后就展示一群美国老兵在战后法国的生存状态,主要是他们的心理状态。看了这部影片就不再迷茫为什么会有迷惑的一代。而且直接参战的海明威的心灵创痛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它们发生的根源。海明威对于人类的绝望,含蓄的哀伤,心理上不能愈合的创伤,都直接来自残酷的战场。连爱情都不能挽救他,实际上是连爱情他们都抛弃了。与残酷的死亡相比,爱情能有什么作为呢?能够创造出这样角色的作家本人,让人神往。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其实都有他自己的身影。可惜,这个人主动离开了我们,用的是一管枪。为什么海明威要取这样一个看似乐观的名字来作为他作品的名称。“太阳照样升起”,他在用这样的话来劝说过自己多少遍,忘记过去忘记过去,但看来他还是不能忘记。主要人物的人生轨迹《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扉页上的两段引文预示并规定了小说中各种人物不同的人生轨迹及一代人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关键词]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引文;圆形;线形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小说不以情节和行动见长,也不以人物形象的生动逼真为傲,而是以抽象画式的笔触刻画人物关系取胜。全书的十九个章节几乎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行动,除第十六、十七两章外,其它章节的行动之间缺乏事由上必然的逻辑联系。这些章节之间的联系手段,一是断断续续且不十分明朗的时间链,二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兼中心人物之一的杰克·巴恩斯。但是,在详细描写泡吧、跳舞、钓鱼、看斗牛和斗殴这些看似散乱的事件时,作者的着力点却并非这些事件本身,而是活动于其间的那群已经不太年轻的人和他们之间分分合合的关系。在小说稀松的情节表象下,掩藏的是形形色色的人际圈。小说中的两个男主角,杰克和罗伯特·科恩,围绕女主角布莱特的明争暗斗不仅存在在虚构的故事层,而且延伸到了叙述者所在的叙述话语层。这篇小说以杰克的第一人称回忆性视角作为叙述支点,因此杰克在整个小说文本中有两种身份:故事叙述者和故事经历者,前者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话语层而后者处于故事层。小说的故事层主要表现了科恩和布莱特、迈克、杰克及斗牛士罗梅洛的矛盾冲突,然而当故事结束时,这两个人的矛盾却没有结束。一方面的原因可在故事层发现:被科恩痛击之后杰克拒绝和科恩握手言和;另一方面的原因较为隐蔽,可在故事的话语层找到。作为故事层外的事后叙述者杰克在第一章的开头第一、二句话就从写作的现在时间状态中,对科恩的中量级拳击冠军身份进行了讽刺。海明威对人的最终归属问题的关注与这篇小说中表现的人际关系的各种圈子是非常相关的,尤其以罗伯特·科恩始终是一个“圈外人”的尴尬地位为主要表现对象。在第一章中叙述者专注于证实科恩的三种身份归属:一是科恩的犹太身份使得他被排除在主流群体之外:毕业后他的普林斯顿大学同班同学无人记得他。二是科恩在大学里获得的中量级拳击冠军身份。这重身份是第一种身份影响的结果:为了改变自己在大学孤立、弱势的地位,科恩苦练自己并不喜欢的拳击,虽然成了冠军,但结果是并没有改变自己在同窗心中的形象,因为据叙述者的调查,他的同班同学无人记得他曾是大学里的中量级拳击冠军。科恩的这重身份还另有一种结构上的功用,它把小说的头和尾不露声色地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从而使之与扉页上的那段圣经引文的精神暗相吻合。第三种是科恩作为一个失败男人的身份:他的第一次婚姻以妻子的离去而告终,随即被第二个女人、年纪比他大的弗朗西丝紧紧抓在手里;到巴黎邂逅布莱特之后对她一见钟情并展开攻势,在经历一连串尴尬遭遇后被布莱特及众人抛弃。因此科恩在小说中被定位成一个不合时宜、不识相的、彻底的失败者。科恩的经历中体现了圆形和线形两种人际关系和人生轨迹。在故事时间所承载的线形关系中,科恩在不同的地方认识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他的情感历程也经历了线形的发展:在遇见他的前任妻子前他的感情经历是一片空白,他与之结婚是因为这是第一个对他表示好感的女人,他对她始终没有产生出任何可以称为“爱”的东西;离婚后被弗朗西丝看上并被她抓在手里,从小说中只言片语的介绍来看,他们之间曾有一种相互喜欢;最后,他对布莱特一厢情愿地萌生出强烈的感情,最终的结果自然是铩羽而归,他的人生又回到单身状态。而在每一段与女人的交往中他都重复了从起点到原点的圆形轨迹。纵观科恩的过半人生,就像一根绳索上依次系着许多气球一样,一个破灭了,再系下一个,既是在继续也是在重复。布莱特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想想在现代社会里有多少科恩或布莱特?他们每天都在追求着所谓的爱,满足着自己和他人的爱的欲望,但这何尝不是水中月镜中花?这种风花雪月的故事早已失去它应有的浪漫,更不能平息他们心中肉欲之火、填平他们灵魂中的无底的虚空。但杰克·巴恩斯是一个例外。他的人生因为阳具的丧失而部分地停止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在生活的长流中随波逐流。他是一家报馆在海外的工作人员,人缘不错,无论是对工作或是对朋友,他都正常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但作为一个精神和情感载体的人,尤其是就爱情而言,他是分裂的。无论他如何忠贞不移,他都只能满足她精神上的欲望,他永远不能与相爱之人两情相悦。召之即来、挥之则去,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讽刺,而小说中的杰克却把这当作他在与科恩的竞争中赢得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聊以自慰!他就是一个吹着一个巨大的肥皂泡并把自己圈在其中的现代唐吉坷德!他有能力去爱但没有能力去追求爱,他有爱的欲望但没有实现爱的能力,这更加反而衬托出他苍白无力的情感,说明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幡幛。因此,无论杰克的人生轨迹有多长,他的情感经历将在此画上一个硕大无朋的句号,他是许多现代人精神瘫痪的一个象征符号。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只有叙述者在介绍他的第一个人物罗伯特·科恩,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小说中的人物一个接一个出场,最终汇聚成一个小小的、有组织的社团,分期分批到达共同约定好的目的地——西班牙的潘普洛纳,去参加那里的圣福明节。当小说临近结尾时,这群人又因不同的原因渐次散去,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也又回到了小说开始时的原初状态,仿佛期间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但也预示着下一轮的聚合。现代人的人生就这样延伸着、循环着、空白着。

28 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十大影响 程翠凤 经济师 2001-11-15 期刊 29 网络环境对传统会计模式影响的探讨 王允平;杨庆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07-20 期刊 30 网络环境下会计假设探析 岳茂林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7-15 期刊 31 网络环境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杜耀昌 现代商业 2010-03-25 期刊 32 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赵改玲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10-30 期刊 33 网络会计发展探析 谈来英 商场现代化 2011-03-10 期刊 34 网络新环境下对传统会计假设的重新认识 丁健新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8-15 期刊 35 浅谈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孙煜 新西部(下半月) 2007-12-30 期刊 36 浅谈网络会计 马瑞娟;张书剑 中国集体经济 2011-02-05 期刊 37 浅谈网络会计 宋清梅 科学之友(B版) 2008-01-10 期刊 38 试析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 李复臣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15 期刊

上个月刚在郑州买了第一套房子。我不能说我后悔。其实我很早就想买房了,但是当时我在上海,期望在上海买房。然而,2016年,房价涨得太快,我的希望破灭了。后来结婚等琐事之后,手里的钱不多了,就暂时结束了。后来租了房子,搬了好几次家,跟房东关系不愉快。我买房的心理欲望逐渐变强。我讨厌居无定所,更讨厌搬家(有几件事),尤其是搬家让我更没有安全感。今年3月,孩子出生了。公司请假不方便,回老家也麻烦。我不喜欢那个孩子和我一起闲逛。

大概在8月的时候,我申请转学到郑州,其实家里人想让我在老家周口买,离家近便宜,还有漯河的,但是直接把PaaS弄丢了。毕竟我做这个生意,别人不懂,但我心里还是知道的。无论工作、升值潜力、医疗环境、教育环境都无与伦比,从郑州开车回家只需要一个半小时。我在上海的时候就接触过二手房,如果二手房买了,差不多装修了还可以直接住,所以一开始在郑州看到的二手房比较多,尤其是阳光城,但是一算上资金,就拿到了40万的首付,就算凑齐了,也果断放弃了,只因为压力太大。

最后,我在上个月初在机场地区订了一套新房。买房这件事我想了很久,对郑州的潜力很乐观,不能说有什么遗憾。况且钱已经给了,后悔也没用,哈哈。要说关于房子唯一的遗憾就是从事房地产行业较晚,导致买房迟迟不到位,而且错过一波又一波。还有,我觉得之前买过房子的人一定后悔没有咬紧牙关多买几套...除去政府税收和经纪业务佣金,34%的零售交易损失是由于交易的财富转移。

概括: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读后感: 需要参考的许多东西都积累到位,再看海明威的作品,就越来越有味。 又名《太阳也上升了》。大家熟悉美国作家海明威,他是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1年以62岁高龄自杀身亡。他以自己硬汉子的形象也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硬汉子形象而 著称。 中国人比较熟悉他的作品当首推《老人与海》,然后有《永别了,武器》,以及《战地钟声》等。所谓“迷茫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就是从海明威这里而起。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海明威的作品,当年有少许涉猎都是为着老师留的作业,我对其他风格的文学作品更感兴趣。现在看来最主要的障碍是对于海明威这代人的不了解造成的。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迷茫的一代”为什么不能积极起来面对人生与社会,就像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此成功的一个硬汉子何以用自杀来了结自己。难怪,我那时候太年轻了。现在重新看海明威的作品,需要参考的许多东西都积累到位,再看他的作品越来越有味。 《太阳照样升起》其主要人物和其他作品一样是个男人,中间穿插一些奇特的情感纠葛。《太阳照样升起》因故我只看了前半部,就觉得改编的很成功,人物刻画非常细腻。同时在电影中就可以感受到海明威的特殊品味。这集中体现在男主人公那软中带硬的形象,充满了可信的人格魅力。 这是1957年的老电影。另外这部片子有可能是欧美合作的结果,但没有证据,只是猜测而已。 这个影片让我想起来许多外围的东西,比如海明威的自杀,一战后迷茫一代的形成。影片开头就是一战的残酷场景,然后就展示一群美国老兵在战后法国的生存状态,主要是他们的心理状态。看了这部影片就不再迷茫为什么会有迷惑的一代。而且直接参战的海明威的心灵创痛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它们发生的根源。海明威对于人类的绝望,含蓄的哀伤,心理上不能愈合的创伤,都直接来自残酷的战场。连爱情都不能挽救他,实际上是连爱情他们都抛弃了。与残酷的死亡相比,爱情能有什么作为呢?所以面临感情的选择,他们宁愿与妓女逢场作戏也不愿意和真正的情人规规矩矩组建家庭。从而这个世界已经与他们无关! 赤裸裸惨烈的悲剧我们看多了,但我们并不熟悉那些把绝望和伤感压制在内心只以温情和镇定示人的绅士。影片中的硬汉子不是通常我们想象到的强硬角色,恰好他们的刚强是通过韧性与智慧,甚至是文弱来体现,反差中闪现出极大的艺术美感。含蓄与细腻使角色魅力四射。 能够创造出这样角色的作家本人,让人神往。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其实都有他自己的身影。可惜,这个人主动离开了我们,用的是一管枪。 为什么海明威要取这样一个看似乐观的名字来作为他作品的名称。“太阳照样升起”,他在用这样的话来劝说过自己多少遍,忘记过去忘记过去,但看来他还是不能忘记。我自己也曾经在最悲苦的时候想过,自我的痛苦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太阳天天升起,大自然不会为任何人的悲伤动容。或许,他正是用这个一个名字来表达他的悲观?看来我必须看完《太阳照样升起》的下半集,那样会更容易地寻找到海明威的逻辑。 人物剖析: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最后以自己枪击头部结束了生命。他的一生共创作了17部作品,获得过多项文学大奖。他的作品成为上世纪20年代迷惘一代作品的代表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他的作品问世之日起学术界对他作品的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美国学界普遍认为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从1926 年小说问世至今,批评者对该小说的研究不断深化。他的创作在欧美文坛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在美国引起一场文学革命。 在国外的研究中,对《太阳照常升起》的最初评论和研究,受当时的资料限制,以及一战后美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影响,人们多集中在小说与“迷惘的一代”的关系这一话题范围内,将该小说与一战后自我流放到巴黎去的青年人及海明威本人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称作者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20 世纪30 年代,受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人们对《太阳照常升起》的关注较少。20 世纪40 年代,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评论界对《太阳照常升起》的评论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艾德蒙·威尔逊认为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是惟一一个在痛苦中坚守个人操行准则的人。与威尔逊意见相左的是亨利·赛德尔·肯拜。他将该小说与19 世纪的英美文学传统进行了比较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19 世纪小说中的主人公不管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具有良好的意志品格,但是“,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所有的人物既缺乏良好的意志品格,也不具备任何形式的意志力。”“他们没有道德责任感,这是一部关于失败主义者的小说。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学教授卡洛斯·贝克的著作《作为艺术家的作家———海明威》是学界第一本专论海明威的著作。贝克首次对《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小说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心理分析。马克·斯毕尔卡在《< 太阳照常升起> 中的爱情的死亡》一文中则认为,海明威在小说中集中揭示了20世纪20 年代由一战的创伤所带来的爱情死亡这一具有普遍性的主题。海明威的作品紧紧契合着时代的流动脉搏,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感受力,表现了人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饱受磨励的艰辛历程。 国内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研究也从未间断。2003年由顾玲发表的他们何以成了飘零的灵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迷惘的一代”透视。她的论文具体的描述了《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迷惘一代人”的特点。2002年的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卢玮和孙媛发表了“他们何以成了飘零的灵魂——试析《太阳照常升起》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探析了小说中几个主人公的精神世界。2002年汪艾文发表的“从人物形象看《太阳照样升起》主题的揭示”他从小说的四个主人公的形象来揭示小说主题。1996年许昌师专学报上崔万胜,张蓊荟.发表的“繁荣、战争、迷惘、逃避——《太阳照常升起》论析,他们从这四个角度解析了《太阳照常升起》。1994年浙江大学报上毛竹生发表的“迷惘者的两面性生活——谈《太阳照常升起》”再一次论述了迷惘者的生活状态。 尽管对于海明威的小说以及《太阳照常升起》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却很少有人立体的,从多角度的分析《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其实,在分析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主题的同时,就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人生哲学 :在荒诞的世界里 ,在虚无的环境中 ,人应该在生活下去的过程中积极地发现和创造意义、秩序和美。

生物武器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军事理论论文的参考文献,你就自己随便写一写就行了,或者从网上找一找

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摘要: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揭示了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以及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之间密切相关,呈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生命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探究性学习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生命科学史;教育价值;生物学素养;探究性学习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永胜(1961—),内蒙古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杨瑞林(1969—),山西太谷人,山西师范大学讲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最近几年来,有关生命科学史的译本以及著作开始出现。有的师范院校已将生命科学史纳入课程计划并开始实施,一些中学生物教师也开始认识到生命科学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展示知识发生过程,展现科学精神,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并且提出具体做法(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介绍方法,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1]然而,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远不止这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于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教师教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挖掘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一、生命科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这些思想是受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的,生物学新知识的产生,都需要首先从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物种是演变的”思想的确立就是对“物种是不变的”思想的突破。[2](475—549),[3](236—267)人类对生命个体发育的探究历程也体现了思想方法上的突破。[2](253—297),[3](125—152),[4](37—56,134—148)这些事实反映了思想氛围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当时的思想氛围是不科学的,就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反过来,人们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探究,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会改变人的思想,进而改变思想氛围,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记录着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而科学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转变与他们从事的科学探究是密切相关的。这对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二、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生命科学史展示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形成的历史,它能够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各个学科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还能告诉我们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研究者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习者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细胞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阶段的发展。[2](565—655),[3](280—335),[4](149—168,213—259)如果孟德尔不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不能发现遗传规律;如果没有细胞学的发展,萨顿和鲍维里就不能认识到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如果塔特姆不精通微生物知识,基因与酶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建立起来。总之,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思路。遗传学是在解决遗传的规律是什么、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具有什么结构、遗传物质如何复制和如何控制多肽链的生成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环环相扣,知识体系相当清楚。如果我们在学习中能够循着这样的线索展开,了解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就建构起来了,而且还可能联系到新的问题上去。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本质。自然科学从本质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积累。[5]定量化的特点是将生命科学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孟德尔就是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发现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如果没有群体遗传学家对群体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那么自然选择学说的机制也许就不会被揭示。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遗传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引起的变异区分开。[4](160)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成为人们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石。通过实验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是向自然界提出真正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并且寻找答案的方法。实验方法首先在生理学领域得到运用。19世纪70、80年代,萨克斯(1832—1897)领导的植物学派,对于生物学中实验方法的运用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4](94)19世纪80年代,鲁(1850—1924)将实验方法引入原先注重描述性工作的胚胎学领域。[2](291),[3](149-153),[4](41)通过胚胎学,实验方法又扩展到细胞学和遗传学,最后又扩展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领域,除了古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都采用了实验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而取得新进展。生命科学史显示了产生每个知识点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在孟德尔遗传学以及19世纪末在染色体的变化、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裂等方面的成果上,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可能就在染色体上。但是当时拿不出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才证明了萨顿、鲍维里的假说。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科学过程的步骤。生命科学也是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和进步的。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可人们在承认生物进化论的同时,却不愿意接受达尔文对进化原因进行臆想的方法,不满意达尔文对进化机制的解释。德弗里斯将实验方法引入对进化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突变学说”,以此来解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20世纪的头十年,得到生物学界的广泛接受。然而,1910年,果蝇遗传学的发展表明,果蝇群体中不断发生着突变,却没有产生物种的变化。1912~1915年细胞学的精确研究,沉重地打击了德弗里斯的学说,他所认为的大规模突变产生的性状实际上是已有性状的复杂重组。[4](26-32)细胞遗传学,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建立,才阐明了自然选择的机制。40年代,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进化论。在综合进化论盛行了多年之后,1968年,木村资生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972年,埃尔德雷奇和.古尔德提出了间断平衡论,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和研究。进化理论还在发展之中。从进化论的发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知识是在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了解生命科学史,对培养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哲学素养。四、生命科学史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命科学史就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这一点已有论述(王荐,2002),这里不再赘述。总之,生命科学史中蕴涵了知识与过程的统一。(过程中包含着思维方式,如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推理等;过程中包含着研究方法。)创造科学知识的科学家,哪一个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呢?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汇集了许多不同学科背景科学家的智慧,显示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仅有沃森和克里克的知识也是办不到的。知识和过程是自然科学的两个维度,二者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没有知识基础怎么创新呢?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指出了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并且提出“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6](116-118)然而如果把“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理解为重过程而轻结论,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过程与结论不是对立的。在生物教学中二者必须兼顾并且统一起来。学习生命科学史是能够把结论和过程方法兼顾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从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人的科学探究方法。五、生命科学史展示了人们的合作过程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相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和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人们之间的合作。DNA双螺旋结构的问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个事实表明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玻尔、德尔布吕克和薛定谔的思想为遗传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沃森和克里克),他们的合作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共享了研究成果。不同的教师也存在知识体系和经验的不同。尤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老中青各层次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差别会更大,而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弥补这种差别。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也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这也启发学生必须重视每一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六、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生命科学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所持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论争,在碰撞与论争中,知识得到不断的澄清。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发表不久,有人提出了“自然选择作用于哪一种变异”的问题,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达尔文认为选择主要作用于连续的变异类型上。早期的生物统计学家高尔顿(1822—1911)、皮尔逊(1857—1936),与达尔文的判断一致。到了19世纪末,贝特森用事实证明了环境虽呈现连续的变化,而生物的变异却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性受遗传的控制,而不受环境控制。1904年,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议上,贝特森与韦尔登进行了最后的争论,贝特森取得了胜利。[3](302-304),[4](66-67)针对由什么物质引起发酵的问题,李比希和巴斯德展开了争论。巴斯德提出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存在,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清的;[2](338)李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且裂解之后才能发挥作用。1897年毕希纳用实验证明了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的观点是对的,[4](182-183)即使是伟大的巴斯德也有发生错误的时候。这些事实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尤其在生物学探究教学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发生争论是正常的交流。新课程教学提倡这种交流,允许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有错误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拿出证据去证实。七、生命科学史展示了成功的实验与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是分不开的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了果蝇;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施旺选用具有相似于植物细胞壁的动物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3](160)贝尔登和鲍维里在研究细胞分裂时,选择了马蛔虫细胞;[3](168-170)沃尔弗(1733—1794)采用植物组织做研究材料研究生物的生长发育,由植物向动物推广;[2](278-283)比德尔和塔特姆最终选择了红色面包霉做生化遗传学研究的材料;[4](231)德尔布吕克、卢利亚和赫尔希组成著名的“噬菌体小组”,最终选择了病毒作为研究对象;[4](234-236)瓦尔堡选择了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海胆卵进行呼吸速度的研究;[4](148)悉尼·布雷内、罗伯特·霍维茨和约翰·苏尔斯顿(这三人是20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最终选择了线虫来探索“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奥秘;科学家选择了拟南芥作为植物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由以上事例说明了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对解决问题非常关键。这些事实给予我们的启示是:1.基础教育阶段生物新课程中的探究教学,也涉及选择探究对象的问题,要解决好探究问题,必须先选择好探究对象;2.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开设的生物实验课,实验内容都是计划好的,实验对象也是预先规定好的,只要照着做就可以,这是标准式的“食谱式”的实验,做实验仅仅是为了验证已被肯定了的现象或者是学习一种标准的实验程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实验”会有兴趣呢?培养的师资能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吗?关注科学家筛选研究对象的做法,对于师资培养和进行生物学探究教学应该是有帮助的。八、生命科学史呈现着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科学世界观就是要认识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时还要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巴斯德(1822—1895)和伯格(1926—,DNA序列专家,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7](21-23)的事迹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的科学素养。20世纪的许多重大事件,证明了科技对社会具有两面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制造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灾难。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每做一件事,不光要想到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还要想到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不便,甚至灾难。只有依靠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对事物作出判断并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生命科学史中记载着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把它们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重视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是时代的呼唤。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理念。《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获得生物学基础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8](7)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一栏中,第七个专题“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中举实例专门强调了“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并特别说明“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8](36)《标准》已经向生物学教师提出了要求,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生命科学史方面的素养。加强这方面的素养主要依靠两条途径来实现。其一,高师院校在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中设置相应课程;其二,可通过新课标培训、新教材培训以及教师培训等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同时呼吁从事生命科学史编撰工作的学者,不断把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纳入生命科学史的体系中。参考文献:〔1〕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1):52-54.〔2〕〔美〕玛格纳(Magner .).生命科学史〔M〕.李难,崔极谦,王水平,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3〕汪子春,田洺,易华.世界生物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4〕〔美〕加兰 E 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M〕.田洺,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美〕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龄,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李冰)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Life Science HistoryYANG Rui-lin, WANG Yong-she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 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Abstract: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disclose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solving biology problems. It represents the history of discipline formation of life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 and discloses the essence of natural science.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also proves that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quiry,and there exist contradictions and debates between scientists during the course of inquiring, and there ar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a successful experiment and a fitful choice of experimental object. Finally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represents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scientif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which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biological quality and scientific qualit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quiry-based words:life science history; educational value; biological quality; inquiry-based learning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缩写WMD),指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一般针对的是平民,但是也可以针对军事人员。它包括三类武器:核武器(包括放射性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

中国武器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学术论文也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按写作目的,学术论文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基本类别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们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国家标准 技术报告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兵器发展概况;中国近代兵器的发展,从产品结构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第一阶段的兵器制造皆在晚清时期;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第二阶段国内历经新旧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战争,各派军阀竞相发展武器;自1928年国民政府宣告统一至1937年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兵工厂西迁,被迫进行战时生产;中国近代兵器的发展,从产品结构上划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制造带有火帽击发机构的前装枪炮到早期后装线膛枪炮(即早期后膛枪炮)。此时制造的后膛步枪为单发枪,后膛炮为架退炮。所用发射药和炸药皆为黑火药或栗色火药,炮弹为具有简单引信的榴弹(开花子)、穿甲爆破弹(钢质子)及穿甲弹(实心子)。第二阶段系步枪发展为连发(连续供弹)枪,并开始制造轻重机枪,火炮己发展为管退炮.发射药为无烟药,炮弹为已具有较复杂保险装置引信的榴弹、榴霰弹、破甲弹,所装炸药为各种猛炸药。第一阶段约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19世纪90年代末,前后约40年;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1949年,约60年,其中前10年为两个阶段的重叠交叉时间。第一阶段的兵器制造皆在晚清时期。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先从国外购买洋枪、洋炮,继而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建厂筹造,前后共创办42个局、厂。最初生产各式前装滑膛和线膛步枪、马枪、抬枪、炸炮(冲天炮)、阿姆斯特朗式重型要塞炮及弹药、地雷、水雷等,然后发展为生产林明敦边针、林明敦中针、马梯尼亨利、1871年式毛瑟等早期后膛单发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克虏伯、克鲁森等后膛要塞炮、过山炮。这一时期,所建工厂大多为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工厂,但缺乏正规工艺,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1895年湖北枪炮厂开始制造汉阳式(即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2年江南制造局制造阿式管退船台快炮,1905年该局又开始制造克虏伯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使中国兵器发展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二阶段国内历经新旧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第三次国内战争等几个时期,又受国外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兵器制造的品种和发展重点各有侧重,在武器的品种构成上有很大变化。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战争,各派军阀竞相发展武器。这时作战形式由固守城池的阵地战开始向运动战转变.在兵器的技术结构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和发明的部分新型兵器,开始引入国内制造,除普遍制造连发枪外,开始大量制造各种轻重机枪、冲锋枪、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手榴弹、航空炸弹等。火药中的无烟药也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兵器品种增多,产量增大,其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大体接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稍后时期的水平。自1928年国民政府宣告统一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对所辖兵工厂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开始向生产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兵器的品种变化不大,但型制有所改变。如步枪发展为中正式步枪(仿1924年式毛瑟枪),轻机枪逐步统一为捷克式轻机枪,重机枪逐步采用马克沁式重机枪,迫击炮及弹由英式改为法式。同时陆续开始了防化器材、化学战剂和军用光学仪器的筹备制造,并拟定了全国兵器发展规划,统一了部分兵器的制式,其发展规划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实现。这一时期,东三省兵工厂被日军侵占,上海兵工厂撤销,给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兵工厂西迁,被迫进行战时生产。这一时期,针对当时作战特点和生产条件,大大发展了适于山地作战且原材料大部可以自给的各种轻型兵器,包括步枪、轻重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战防炮、手榴弹、枪榴弹、掷榴弹、地雷(甲雷)、炸药包等;而重型兵器生产因设备和材料缺乏,基本上陷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原有的兵工厂进行了调整和迁并,并接收了日伪的兵器生产单位,进行整顿和改建,兵器制造能力相对集中,重新开始了重型兵器的生产,一部分是抗战前产品,一部分是对接收的日式兵器进行仿制、配套和加工。为发动内战,除继续加紧制造迫击炮、手榴弹、步机枪外,还进行了M3A1式冲锋枪、57无坐力炮、英寸M6A3和M6A5型火箭发射筒等轻型兵器的仿制,这也是中国近代最后研制或制造的几种较新式的兵器。以下就枪械、火炮、弹药、火炸药、防化器材、军用光学器材等各类兵器的主要品种、结构、性能和工艺发展情况,择要进行介绍。一、枪械中国近代时期的枪械,包括各种步枪、抬枪、机枪、冲锋枪、手枪、信号枪及枪榴弹发射器等。其中步枪又包括普通步枪和马枪,机枪包括重机枪和轻机枪。(一)步枪步枪按其外形尺寸、重量和使用方式又分为普通步枪和马枪。两者结构基本相同,但马枪较短、较轻,适于骑兵使用,又称骑枪。另有一种抬枪,其结构原理同步枪,需两人共抬,故名抬枪,其所用弹药与步枪有所区别,射程更远。步枪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为主;第二阶段为后膛连发枪。但两个阶段有所交叉。近代以前已制造有前装枪,但系采用手工制造的火绳枪。自19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新式枪械大量进入中国,到60年代初期,输入的枪械已有各种用火帽发火的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在第一阶段开始大量制造的是各种前装滑膛枪及前装线膛单发枪(亦称前装来复枪),同时部分局、厂也开始制造各种后膛单发枪。晚清时期,制造枪械的局、厂达21个,其中生产后膛单发枪的有江南、金陵、天津、广东、四川等机器局及湖北枪炮厂等11个局、厂。自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和1895年湖北枪炮厂试制成功1888年式毛瑟枪后,便开始进入后膛连发枪的制造阶段。主要以仿制各式毛瑟枪为主,最初称汉阳式步枪,最后发展为中正式步枪。从晚清至1949年制造后膛连发枪的局、厂先后有23个。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生产较为分散,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搬迁、合并和新建,生产工厂只有10个。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进一步调整,主要生产厂是第二十一工厂,最高年产量达10万支(1947年),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近代时期,共生产各式步枪(合马枪、抬枪)约280万支。其发展过程如下:1.前装枪及后膛单发枪此处所说的前装枪即前装火帽枪,以别于中国古代的前装火绳枪。前装火绳枪是用火绳发火的前装滑膛枪,而前装火帽枪则是将其火绳改为火帽击发机构。该机构为一锥形发火嘴,嘴内装引火药连通枪管内发射药:嘴上置铜火帽,另有一鸟头形打火锤。扣动扳机,打火锤在簧力的作用下击发火帽,点燃引火药及发射药。此机构先系英人在1807年发明,以后西欧各国相继采用,19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早期建立的一些机器局、厂,大都生产过此种前装枪。前装枪又分为前装滑膛枪及前装线膛枪两种。前装滑膛枪,枪管内无膛线,一般采用散装黑药、群子,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此种枪早期建立的机器局制造较多,主要有西安、兰州、山东、山西、四川等机器局。前装线膛枪则在枪管内刻有膛线,枪弹为独个铅子。铅子形状有多种,一般为长形扩张式,底部中空,呈圆锥形,装有铁塞或木塞,借火药燃气压力使铅子圆柱部压入膛线而起密封作用。其射击精度和侵彻力较前膛滑膛枪为高。江南制造局于1857年最先仿造英、法、德等国的前膛来复步枪和马枪。其中所制德国前膛来复枪,口径11毫米,初速米/秒,射程457米,有带表尺的瞄准装置及刺刀等物,结构较复杂。其后天津、吉林、云南、陕西等机器局也开始制造。前装枪由于弹药须从枪口装入,装填速度较慢,射击精度较差,性能落后。后逐渐被后膛枪所代替。后膛枪的仿制,开始时间较早。江南制造局在1867年仿制前装线膛枪的同时,即已开始仿制美国林明敦边针枪,以后山东、天津、四川机器局也陆续仿制马梯尼亨利、斯乃德、黎意等后膛枪。这些枪均系黑药、铅弹单发枪,所用枪弹为药筒、黑药、底火、弹头结合在一起的定装式黑药铅弹,从枪管后膛装入。枪身有击针击发式的闭锁机构,枪弹装入后进行闭锁,扣动扳机击发,火药气体不能外泄,增大了弹丸的能量和初速。供弹方式皆为单发装填。射击精度、射程及射速均优于前装枪。后膛单发枪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是:(1)林明敦边针枪,此枪系美国1866年装备部队用枪,口径13毫米,枪重公斤,射程100~1000码①,闭锁方式为滚动闭锁。该枪仅江南制造局制造,1867~1883年共生产步枪万余支、马枪717支。(2)英寸②斯乃德枪。此枪为美国人斯乃德发明,1867年英国采用。系在恩飞耳德前装枪的基础上改进而得,结构简单,口径毫米,枪全长1397毫米,枪管长990毫米,枪重公斤,初速366米/秒,表尺射程800码,射速可达18发/分。天津机器局于1874年仿制时曾向英商购买闭锁装置数千具,将旧有的思飞耳德前装枪改为后装斯乃德枪,以提高性能,节约开支。四川机器局1887年也曾仿造此枪,但未投产。(3)英寸马梯尼亨利枪。此枪口径为毫米,枪管长843毫米,枪重公斤,初速412米/秒,闭锁方式为起落式闭锁。该枪1871年英国正式采用,山东机器局于1876年由曾昭吉自造机器,照式仿制,不到两月,即造出120余支,质量与英式相当。其后四川机器局亦有制造,1896~1901年共制造3975支。(4)林明敦中针枪。此枪口径10毫米,枪长1321毫米,枪重公斤、射程300~1200码。闭锁方式在原滚动闭锁方式下改进其组合弹膛和闭锁机构,使它变得更简单、更确切。该枪自1884-1890年在江南制造局制造,后因产生走火疵病,乃停造。积存1万支,无人领用。后在原枪机簧后,添置活盖,克服了走火疵病,仍可使用。该枪除江南制造局外,四川、天津等机器局也曾制造。①1码=米②1英寸=厘米(5)黎意枪。此枪系美国人詹姆斯?帕里?黎意设计,是在原设计连发枪的基础上去掉弹仓的单发步枪,口径11毫米,枪全长1340毫米,枪重公斤,射程100~1200码。江南制造局最初于1883~1885年仿造36支,继后,由于林明敦中针枪因质量问题停产,乃于1890~1892年问又重新制造黎意枪,共造1720支。(6)1871年式毛瑟枪。此枪系德国著名枪械设计专家被得?保尔?毛瑟于1866年发明,1871年为德军正式采用。枪口径为11毫米,枪长1292毫米,枪管长852毫米,枪重公斤,射程300~1600码(另有一种马枪,枪长953毫米,枪管长648毫米.枪重公斤,射程200一1100码),采用枪机旋转闭锁机构,闭锁突榫位于机头部位、闭锁时突榫支撑在节套前端的闭锁槽内,左右对称,受力均匀。由于其闭锁与击发机构平稳可靠,在近代步枪中得到广泛运用。除江南制造局1883年试造12支外,四川、河南、广东、广西等机器局曾先后生产。四川机器局于1905~1910年生产5386支。除上述各种步、马枪外,当时还生产抬枪。抬枪亦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三类,其结构原理与同类的步、马枪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比步、马枪为大。19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60年代后,也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种类型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至1905年,制造的单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陕西、云南、兰州、广东、吉林等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制造的品种有各种规格的前装滑膛和线膛抬枪及林明敦边针、黎意、毛瑟、7响和五子等后膛抬枪。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个机器局的总产量分别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余各局产量仅数支到数百支。四川机器局从1896~1903年共造有蜀利、毛瑟抬枪5257支,是制造抬枪最多的局。由于抬枪品种繁杂,其诸元相差很大,如江南制造局造边针后膛抬枪,口径毫米,枪全长2445毫米,全重公斤,铅子重231克;山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25毫米,枪长2200毫米,湖南机器局造抬枪,全长2032毫米,铅子全重克,陕西机器局造拾枪,口径毫米,枪长1588毫米,净重公斤。在中国,后膛枪代替前装枪的过程极其缓慢。从1867~1908年的41年间,许多机器局对前装枪和后膛枪都轮番进行生产。前装枪没有被后膛枪及时取代,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制造枪械的设备、材料及技术人员缺乏,因而严重地限制了兵器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李鸿章在1878年7月31日(光绪四年七月初二)的奏折中曾谈到:后膛枪虽较前装枪精度高,射程远,但前装弹药制造较易,而后膛枪弹必须造以机器,耗费既巨,且又一时不能奏效。为保存实力计,除已操练后膛枪者外,平时操练应用前装枪。近来所购新枪2万余支,费款数十余万,用心十余年,始得如此。新枪只可存放.以应临时事变。枪弹乃枪之命脉,但后膛枪弹制造复杂而费用大,遇有战事,十年之蓄,不够数月之需。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许多地方为应付眼前需要,仍继续制造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直到民国初期才基本停造。这一时期.中国枪械制造所需的主要设备和材料,大都购自外国。机件加工除一般车、铣、钻、刨、插等方法外,型面枪件采用自由锻造法制出坯件,然后钳工划线、机械加工后修锉成型。枪管膛线加工用扁钻和挖刀先加工出内膛,再在专用拔来复线机上,固定枪管.用一单刃刀具随与来复线相同之靠模板旋转拉出来复线。枪管采用手工校直,枪托加工.除粗坯用机器外,其他用一般木工工具手工成型。淬火采用碳化法,表面处理采用珐蓝法。因此.加工效率很低,质量较差,而且零件不能互换。2.后膛连发枪后膛连发枪(即后膛连续供弹步枪),是在后装单发枪的基础上增设一个能容若干发枪弹的弹仓的枪,可以连续供弹。每分钟可发射枪弹10~12发,较单发枪先进。中国制造该种枪始于1891年江南制造局制成的快利步枪。湖北枪炮厂于1893年开始仿制1888年式毛瑟枪,1895年投产称汉阳式步枪。1907年广东军械制造总厂仿1904年式毛瑟枪,制成1907年式步枪。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仿1898年式毛瑟枪,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仿日38式毫米步枪。1935年巩县兵工厂仿1924年式毛瑟枪制成中正式步枪。这些枪是中国近代生产最有影响的6种后膛连发步枪。其中汉阳枪流传最广,制造的工厂最多、时间最长,从1895~1946年52年间,8个厂总产量为100余万支,个别厂制造到1948年。1935年中正式步枪被定为制式步枪后,多数工厂生产此枪,其中.第二十一工厂生产工艺较正规,产品质量较高.生产数量也最多,1944~1949年共生产万余支。各局、厂在仿制这些枪支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除以上几种步枪外,1905年汉阳、上海两局、厂还分别研究成功数种自动步枪,但末投入生产。在连发枪的发展过程中,历届政府曾多次研究讨论制式口径。在1903年,代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提出参照日本、英国小口径枪,拟定全国步枪口径为毫米,政务处同意该项意见。后陆军部复议仿德国陆军的编制和装备,以德国代行设计的口径毫米1904年式毛瑟枪为制式。该枪于1907年试成,故又称1907年式步枪或光绪三十三年式步枪。1912年广东兵工厂提高其精度,定名为元年式步枪①。1913年北洋政府陆军部重新规定步、马枪口径为毫米,1915年陆军部军械司又复提出步枪制式定为元年式,口径为毫米,认为该口径的步枪和枪弹于中国“人民体格,尤为相宜”。但由于当时军阀割据、南北对峙,未能实现。1919年广东及四川兵工厂先后将元年式步枪口径改为毫米。因毫米枪弹威力大,杀伤力强,当时引进的步机枪大多为毫米,为便于枪弹通用,乃逐渐转向毫米口径,称为元年式毫米步枪。1928年兵工署统辖全国兵工厂后,重新探讨兵器制式化问题。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兵器制式化会议,议定步枪采用德国1924年短式毛瑟步枪为制式步枪(口径毫米)。1935年巩县兵工厂首先仿制成功,定名为24年式步枪,又称中正式步枪,1940年后,经第二十一工厂参照德国图纸,改进机床,设计制造工艺、工装,至1943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一直生产至1949年。①民国时期试制成功的兵器,多以产品定型的年份命名,如元年式步枪,即民国元年试制定型,但亦有个别产品以正式投产的年份命名的。(1)快利步枪快利步枪,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种连发枪。1890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因见江南制造局所造枪支均是旧式,仿造英国南夏枪亦不适用,乃“饬令专就曼利夏、新毛瑟两式讲求仿造。”②同年,江南制造局在购得各国样枪后,先后仿造了奥地利曼利夏和英国新利样枪。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57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许和震.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J].中国军事教育,2002,14(6). 2、朱如珂.军事教育学,第2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3、张炜,关于中国军事外交的理论探讨,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3期第17卷第3期 4、张炜:中国海防思想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5、军队院校外训教学工作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综合版, 20066、SIPR1年鉴2002军备、裁军与国际安全.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7、韩献栋, 金淳洙. 中国军事外交与新安全观,<<现代国际关系 >>2008年02期8、郭真,当代美国军事外交的传统与调整探析, - 湖北社会科学, 20059、杨晨,文秋, 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军事外交的演变趋势,外国军事学术、刘华秋主编.军备控制与裁军手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1、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我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3亿人口、幅员辽阔的世界大国,与我国相接壤的从国家安全环境来看,过去传统的安全是指国土安全、国防安全、军事安全这种纯军事领域。现在讲国家安全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外交、资源、科技等领域的“大安全观”、“大国防观”。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国家安全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地缘战略安全的挑战。从地缘上看,中国位于亚太的中心,是一个拥有5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特殊的文化体系,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周边大国:北有俄罗斯(世界第二军事大国)、东有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西有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南有东盟(与我国关系友好)。从表面上看,美国与我国相距遥远,但从地缘角度来看,它也仅仅是与我国隔洋相望的邻国。近些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及美国的关系改善得都较快。中俄关系一直较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贸关系近几年也发展得很快(去年两国贸易额已突破200亿美元);中美关系虽然从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变成了竞争对手关系(小布什上台后),“911”事件后,中美两国的关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反对世界恐怖主义方面又成了反恐伙伴<,当前美中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和最稳定的时期;中日关系目前虽然已降到历史的低点,但还没有发展到冲突和严重对立的地步,尤其在经济上,中日贸易额仍然是较高的(据有关材料统计,到日前为止,中欧贸易额占第一位,中美贸易额仍位居第二,中日贸易额已退居第三);中印关系也在逐步改善,两国领导人多次会晤,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诚意和实际行动;东盟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升温,东盟各国正努力搭乘中国经济高速行驶的列车,带动各自经济的发展。这些情况无疑表明,中国当前的周边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我们决不能高枕无忧,要看到面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崛起,美国与周边国家都各有担忧之处,“中国威胁论”始终是一些国家不愿放弃的口头禅。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因某些突发事件或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的某些关节点上,出现某些周边大国联合制华的可能性。二是国土安全领域的挑战。前面已经提到,我国的周边陆海邻国有多个,由于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我国与不少邻国存在着领土、领海划界方面的争端和分歧。目前包括中日钓鱼岛归属问题,东海大陆架划分争端,与东盟一些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有关南海主权的争端,中印边界争端等。虽然目前周边各国都在积极谋求与我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愿意以合作的姿态和平解决这些分歧,但也不排除在某些特殊的国际背景下,一些国家有挑起争端的可能性。当然,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也都存在国家统一问题,如英国有北爱尔兰问题,法国有科西嘉半岛问题,俄罗斯有车臣问题,日本有“北方四岛”问题等等,但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及台湾问题复杂,其复杂性在于:历史上台湾被外族统治达半个世纪之久;地理上,台湾是一座孤岛,孤悬海外,与大陆被台湾海峡阻隔,交通不便;经济上,台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加上美日的投资,使台湾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远高于大陆;政治和军事上,台湾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以来处于敌对状态,台海地区始终是亚洲的热点地区之一,最主要的是国际上的美国背景。三是经济安全领域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活力,但也面临着新一轮严峻挑战。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一方而看准了我国的巨大市场,纷纷要和我们做生意;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他们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冲击我国的市场,并千方百计设置各种障碍和贸易壁垒来遏制我们的发展。这样一来,我们要拓展国际市场和资金、技术的难度将会增大。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也在不断增强。如水泥、石油、木材、粮食、铁矿石等。四是军事安全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大国军费开支增加引起的新一轮军备竞争。<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各国主要是军事大国加强军备的步伐在加快。2003年美国实际由国防部支配的防务开支已高达4017亿美元;俄罗斯受美国军备政策的刺激,2003年军费开支已超过100亿美元,较上年明显增多;法国2003年的军费开支增至310亿欧元;日本的军费开支近些年来一直不低于500亿美元。第二,核军备竞赛带来的挑战。自1998年印巴两国完成核实验以来,世界上的核大国已增加到7个美、英、法、俄、中、印、巴。此外,中国周边还集中了主要的“核门槛”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伊朗等。据媒体透露,日本拥有制造几千枚核弹的裂变材料,组装核武器只是时间问题,朝鲜半岛核危机搞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朝鲜实际上已具有核能力,美国更直接说朝鲜已有8枚核弹。受其影响,日、韩主张突破“核门槛”的势力也明显抬头。美国正式退除《反导条约》,加快研制、部署步伐,这对刺激大国核军备竞赛影响甚大。第三,高科技军备竞赛带来的挑战。近些年来爆发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突出了现代高科技军备的威力,也突出了“数字差距”对国家军事实力优劣强弱的影响。美国的“数字化部队”的优势已引起了包括俄、欧在内的各军事大国的忧虑。因而各国普遍加大了高科技军备的投入。美国致力于提升远程投送、超视距精确打击以及太空战的能力,不断推出新型战机、舰艇和其他军事装备;俄罗斯为应对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大力加强核军备,计划在2010年前再部署>2-3艘新型核潜艇,对战略轰炸机进行现代化改装,积极组建航天军,开发天基反卫星系统,加强太空战能力;法国2003<财年购置新军事装备的费用较上年增长了11%,今后5年法国用于购置军事装备的资金估计将近千亿美元;英国准备斥资数百亿美元,着手再建造几艘新型航空母舰。第四,中国周边国家军备竞赛加剧带来的挑战。中国周边军事大国包括美、俄,日、印、朝、越等国已成为当前军备竞赛的重灾区,东南亚各国已动用数十亿美元更新海、空军装备;印度计划依托美、俄、法等国继续提高军备水平,扩大在印度洋的军事优势;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也在加紧推进军事现代化。当前,中国周边国家军备竞赛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美国背景加重;二是核军备竞赛阴云不散;三是水下竞争越演越烈。

生化武器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埃�泄�幕哪��恋匾汛?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环保小故事(一)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神奇的纸巾”。 从前,有个小男孩,他每天要用好多纸巾。吃过东西,他用纸巾擦擦嘴,再用纸巾擦擦手,还用纸巾擦擦衣服。这天,爸爸买回一筒纸巾。爸爸说这是“神奇牌”纸巾,跟以前的不一样哦。小男孩想看看,纸巾究竟神奇在哪里。他拉出一截,没什么神奇;他把纸巾拉到阳台上,也没什么神奇;再把纸巾拉到楼梯上,还是没什么神奇;纸巾被拉得长长的,一直拉到小区外面;再拉到市民广场,绕过一棵棵粗粗的树。小男孩跑呀跑,拉呀拉,纸巾怎么也拉不完……跑呀跑,拉呀拉,小男孩回头一看,树林不见了!他扔了纸巾,惊叫着跑回家:“爸爸,爸爸,树林没有啦——”爸爸说:“制造纸巾要用树木做原料。你用掉了这么多纸巾,树林当然就没有啦!”为了让树林回到市民广场,小男孩又跑回去,一边跑,一边卷……跑呀跑,卷呀卷,纸巾全都卷了回来,市民广场的树林又回来了。小男孩真高兴呀!小朋友们,木材是制造纸巾的原料,纸巾用得越多,耗费的树木就越多。所以我们在家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多用毛巾,节约纸巾。 环保小故事(二)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故事是“爱用纸巾的石头变了”。 从小,小石头就十分爱干净,吃饭时要用纸巾,洗手要用纸巾,折纸用纸巾,撕纸更是一张张的纸巾……。爸爸告诉他木材是制造纸巾的原料,我们要节约;可是他不听,总是搞得家里到处是纸屑。有一天,石头睡着了,梦里他高兴的去市民广场玩,走出家门,他就觉得怪怪的,今天好像特别热,市民广场上的树都到哪儿去了呀?石头问保安,保安说不知道;石头问小草,小草说不知道;石头问小鸟,小鸟告诉他,大树被卷走了,他们都要搬家了。石头连忙问,小鸟小鸟告诉我,大树被什么风卷走了?小鸟回答说,有个小朋友,特别爱用纸,木头都快给他用光了,我们都没有地方住了。说着,小鸟急急忙忙飞走了。石头一听脸马上就红了,着急的道歉“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纸了,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纸了。”梦醒之后,石头真的变了,小石头变的不再爱用纸了而且还总是劝爱用纸的大人,一本正经的告诉他们,木材是制造纸巾的原料,没有了树,大自然会失去平衡,地球就会很热,我们应该节约用纸。 小鸟逃难记 我是一只小鸟,生活在一片森林里,我每天清晨都站在树枝上唱歌。 有一次,我唱歌唱得又累又渴,就飞到地上找水喝。忽然,一只鸟网扑了过来,一下子就把我给网住了。我拼命叫,可是,无济于事。 接着,一只手把我从鸟网里捉了出来,把我锁住了鸟笼里,我拍动着我那弱小的翅膀,挣扎着。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小男孩,我用悲凉的眼神看着他,我好象动心了,把我那个捉我的人那里买了过来。 我来到了小男孩家,那个小男孩对我很好,每天给我水和食物,但是我还是很难过,因为我渴望的是自由,并不是那些东西! 终于有一天,我逃跑的机会来了。一天,小男孩去上学了,鸟笼的门也没有闩好,于是,我用小嘴把门拉上,用尽全身力气,飞了出来,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我飞出鸟笼后,却寻找不到逃跑的出口,窗户、门口都关得严严实实的。正当我东跑西撞时,房门打开了,我不顾一切冲了出去,只见小男孩喊道:“小鸟,回来吧!”正当我兴高采烈准备回家和父母团聚时,一阵大风吹过来,把我吹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随后,一个小女孩又把我带回了家中,每天给我吃新鲜的小米和小虫,把我关在一个小房子里,还在我脚上系了一根绳子,我更没有自由。在那么一个屋子里,我又怎么能高兴呢?于是我想方设法寻找逃跑的办法,每天用嘴啄绳子,啄啊,啄啊,绳子终于断了,我就从窗户飞出来了。 啊!我又可以在蓝天中快快乐乐、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小草的呼唤 我是一棵无名的小草,生长在一所漂亮的学校里,不管风吹雨打,酷暑寒冬,我都挺立在草坪上。那儿有花儿陪我说话,有大树为我遮风挡雨,有许多许多小朋友跟我一起长大,我过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非常快乐。 可是有一天,悲剧开始上演了。记得那一天是玉兰花姐姐的生日,玉兰花姐姐叫我通知兄弟姐妹们参加她的生日聚会。 我马上穿上新衣服,拿上请柬,推上自行车,出发喽!我一边高兴地唱着歌,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校园,到各小区里分发请柬。 在回家的路上,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小朋友把一只装得满满的垃圾袋重重地摔到了我的头上。顿时,我眼前一黑,晕倒了,自行车也摔得远远的。玉兰花姐姐生日聚会开始了,可是玉兰花姐姐在聚会上怎么也找不到我的影子,很着急,于是便叫兄弟姐妹们分头去找我。过了一会儿,一位哥哥终于在垃圾袋旁找到了我,便马上把我送到了医院……我终于醒了过来,大家都松了口气。可是玉兰花姐姐的生日聚会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选好课题 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新”。 二、 拟定题目 文题如目,好的题目能够叫人拍案叫绝,一眼难忘。它好似推销产品的广告词,对吸引读者起着关键作用。好的科技小论文题目要讲求三个字:准、小、新。准,指的是题目要用精练的文字将论文内容确切的揭示出来。如某位同学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肥皂的去污原理和最佳洗衣浓度》,一看题目,就可以知道论文阐述的内容,一目了然。小,指的是题目的角度小。角度小,就具有较好的指向性,文章的思路随之明朗,容易写得集中、紧凑。题目过宽,往往由于我们投入研究的精力少,范围窄,专业知识不深,而难以驾驭。如某位中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的题目是《静电除尘黑板擦的研究与制作》,题目小且具体,学生可以作深刻的阐述。新,指的是力求在题目中透露出新鲜的立意。选题新鲜,才有阅读价值。没有独特的见解,没有新的发现,即使表达再好,论证再有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三、 写好开篇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 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 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 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 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 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 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五、 用好材料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观点和材料是相辅相成的,论文的价值体现在论题的价值,论题的价值又通过材料的论证体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会形成一篇很好的科技小论文。 六、文稿写作常识 为了减少编辑发稿时的困难,也为了减少论文排版时的差错,作者在撰写科技小论文时,还要注意掌握一些文稿写作常识。 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问题:文稿用标准稿纸书写清楚(或者用电脑打印)。每格一字,标点单独占一格。不需排印的说明文字一律用铅笔标注。书写时应使用规范的简化字,防止错别字,更不要杜撰生字。除成语、古文和引用文献的数字外,一般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公元的世纪、年、月、日、时、分、秒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1999年不能简写成99年)。五位以上的数字可用“亿”、“万”作单位。四位以上的数字连写,不用分节点;外文字母、化学符号等要写得端正清楚。外文应用印刷体书写,大小写必须分明,并用铅笔标明玩儿文种,正斜体和上下角标。此项内容请以中学教材中的写法为准,化学结构式中各个线条位置的排列必须准确;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应另行居中书写,并使用规范字体;使用规范的标点和其它的符号。书写时,破折号占两格、省略号占两格、连接号占半格,其余符号占一格。并注意顿号、逗号、冒号、分号、引号的书写位置;文稿中涉及到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文字叙述中用法定汉语名称;文稿中的表格应由作者填写清楚。表号和表名一般在表前,说明在表后。同一表格另页再写时,前面应注明“续表”字样。表内文字末尾不加标点符号,回行顶格;文字能叙述清楚的内容,一般不用插图。使用插图必须起到图文并茂的作用。要注意文字与插图的衔接搭配,插图均应按序编号。参考资料:

生化武器 旧称细菌武器。生物武器是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的总称,它的杀伤破坏作用靠的是生物战剂。生物武器的施放装置包括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弹头和航空布撒器、喷雾器等。以生物战剂杀死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武器统称为生物武器. 生物战剂是军事行动中用以杀死人、牲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旧称细菌战剂。生物战剂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致病微生物一旦进入机体(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导致破坏机体功能、发病甚至死亡。它还能大面积毁坏植物和农作物等。 1. 根据生物战剂对人的危害程度,可分为致死性战剂和失能性战剂: (1)致死性战剂。 致死性战剂的病死率在10%以上,甚至达到50~90%。炭疽杆菌、霍乱狐菌、野兔热杆菌、伤寒杆菌、天花病毒、黄热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班疹伤寒立克次体、肉毒杆菌毒素等。 (2)失能性战剂。病死率在10%以下,如布鲁氏杆菌、Q热立克次体、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等。 2. 根据生物战剂的形态和病理可分为: (1)细菌类生物战剂。主要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霍乱狐菌、野兔热杆菌、布氏杆菌等。 (2)病毒类生物战剂。主要有黄热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天花病毒等。 (3)立克次体类生物战剂。主要有流行性班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等。 (4)衣原体类生物战剂。主要有鸟疫衣原体。 (5)毒素类生物战剂。主要有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6)真菌类生物战剂。主要有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核武器 核武器 nuclear weapon 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 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娝H,氘)或超重氢(婤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应。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在这些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了变化。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但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量来表示,称为梯恩梯当量。美、苏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大的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核武器系统,一般由核战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等部分构成,核战斗部是其主要构成部分。核战斗部亦称核弹头,并常与核装置、核武器这两个名称相互代替使用。 实际上,核装置是指核装料、 其他材料、起爆炸药与雷管等组合成的整体,可用于核试验,但通常还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则指包括核战斗部在内的整个核武器系统。 简史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和他的合作者.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 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区”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现状和分类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导弹、 巡航核导弹、 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导弹也划归这一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