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情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学生的硕士头衔被取消了。这个学生导师也跟着受到了影响。
湖南大学因为一起不可思议的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上了热搜。11月3日深夜,湖南大学通过官微发布了一则《关于陈杰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的核查说明》,证实其2016届软件工程硕士毕业生陈某的学位论文,构成学术不端。
经查,陈杰的硕士学位论文《面向新媒体的新闻缩写关键技术研究》构成学术不端。依据相关规定,已撤销陈杰硕士学位,取消其导师唐克龙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论文全文抄袭学子的学位被取消,导师带研究生的资格被取消,看起来都被处理了,大快人心。但是作为一次如此明显、如此恶劣的一个全文抄袭案子,有责任的不止是学生和导师,学校的监管部门、监管领导又做啥去了?
“经过3个月的审查程序,已经得到该校学位评定会认定,已做出撤销陈某硕士学位,并取消其导师的导师资格的决定。”张华平在另一条“补充说明” 的微博表示,该所著名南方985高校尚未作出正式道歉,未发表正式文件或公告。
学位,是对学生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伴随获得学位背后的学术公平问题也引起全社会关注。社会的发展,以后备人才为基础,而教育公平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学术公平是成就人才的方向。
对每一位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来说,论文作品都是自己学术生涯中宝贵的知识财富,其中每一份成绩,每一句话语,都是自己通过付出辛劳和汗水而得,成绩有限但知识无价,学术成果的神圣性不容侵犯,国内学术界这一片净土仍需守护。
湖南大学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将深刻反思,加强管理,绝不姑息。但抄袭年年有,湖南大学的这个最厉害,别人抄袭都是掐头断尾,从多篇稿子中选来选去,生怕人发现,这个研究生却全文照抄不误,还轻易地获得了学位。
完善查重机制,运用约束手段,让造假者处处受限,一经发现绝不姑息;另一方面加大论文科学评价制度建设,加强学生老师道德素养建设,用制度来保驾护航,构建起不会抄,不能抄,不敢抄的风气。
首先,如果是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其组织者,如果属于在读学生的,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属于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可以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
对于弄虚作假购买论文的学生,一经发现,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的,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
除了买卖论文,还有对论文数据作假或者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也是不允许的。对于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或弄虚作假行为,在申请所示学位过程中,被发现者,取消本次申请资格,三年内不再接受申请。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后被发现者,将撤销其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吊销其硕士学位证书。
而且,学生指导老师也有可能受到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如果学校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位授予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可以暂停或者撤销其相应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资格;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核减其招生计划,并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
学位论文造假处罚结果:
对于学位申请人员论文作假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明确规定,未获得学位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者撤销学位的处理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布。并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不仅如此,学位申请人员为在读的学生,还将面临开除学籍的处分,如果是在职人员,学位授予单位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将通报其所在单位。
除了学位申请人员学位论文作假将受到惩治外,对帮忙作假者,《办法》也做出了严厉处罚规定。在校学生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或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同样会受到开除学籍的处分。学校或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参与作假,则面临开除处分或解除聘任合同的处理。对于社会中介组织、互联网站和个人,组织或参与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将由有关主管机关依法查处,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继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后,教育部要花800万抽检博士论文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2019年部门预算”,其中提到,按照《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要求,2019年拟抽检学位论文约6000篇,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学位数的10%左右。每篇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议,如3位专家中有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再送2位专家进行复评。
在预算安排上,2019年学位论文抽检预算为800万元,全部用于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博士学位论文抽检通讯评议,主要包括专家评审费和相关工作经费。
继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后,不断有关于学术造假的新闻曝光。
4月2日晚,湖南大学官微公布了关于刘梦洁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处理说明,撤销了该同学硕士学位,导师洪源被警告处分,并取消导师资格,调离教学岗位。湖南大学称,经查认定刘梦洁的硕士学位论文《腐败对我国企业逃税的影响研究》存在抄袭,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教育部4月3日在其官网公开曝光了南京大学教师梁莹学术不端问题,据悉,南京大学教师梁莹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违反学术规范,研究生在读期间抄袭、重复发表多篇论文,使用抄袭的论文作为自己的成果,在职称申报中弄虚作假。
论文造假,郑大一附院38名医生被通报处理,它涉嫌论文数据和图片造假等
论文是自己大学上必须要写的,并且论文中得出的数据都需要真实有效,不能是自己随便捏造的,这些论文都是概括了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以及一个事件中有多少人使用, 如果要是要有一个数据造假的话,那么这篇论文简直就是一个又费时又耗力,但是最后还没有结果的论文,所以自己也一定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数据而导致自己整篇论文不成立,在大学的时候,自己也一定要写许多的论文,还需要拥有论点论据论证。
一篇被引2300次的开创性论文竟涉嫌造假,这件事情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人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情的后续发展。Science平台上发布了一篇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了6个月,而这篇报告明确的指出了Sylvain Lesné此前发布的论文存在着学术不端等行为。他表明这位神经学家有20多篇论文都有问题,其中就包括了2006年的一篇开创性论文。
这件事情一经曝光就引起了众人的争议,有些人觉得这种非常有实力的学者应该不会出现抄袭的现象,毕竟他所发布出来的是开创性的论文。而有一部分比较理性的网友,则表明希望能够往后看一看事情的真相,如果真的有抄袭现象的话,那么抄袭者也应该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其实对于这种事情大家不应该随口就发布评价,应该看一看事情的真相以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可能某些网友确实对学术界的大神具有非常钦佩的心理,他们或许还会觉得这种非常厉害的学者是不可能出错的。但小编认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可能,而且有些人的成就完全就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所以他们可能也存在着都不配位的现象。所以不管是谁,只要被曝光了这种学术的问题都应该引发界内的探讨,并且希望所有的学者能够共同找出事情的真相。
针对这件事情很多非常厉害的神经科学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参与到这件事情的讨论者也都是非常厉害的。想必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家会看到事情的真相,也希望被误导的科学能够回归到正轨之上。对于这些学术类的探讨不明所以的人安安静静的吃瓜就可以了,不要像当事人一样沽名钓誉的去乱发表言论。
因为人们把这些结果作为自己实验的起点,可能误导了全世界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长达16年。
我觉得这种造假的现象就是很没有道德性的,而且就是破坏大家的思路,这样会影响成年人的一些想法,也会影响孩子们的生活,这样的现象会造成社会的紊乱。
谈谈对学术造假的看法今天看了网上很多关于汪晖博士论文门的文章,对于现代的学术文章中出现的学术不规范乃至抄袭行为屡屡出现的原因,个人感觉应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方面:首先是没有明确标准,或者说标准知道者寡,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的论文是否规范。作为也算是做过几天学问的人,说句实在话,我从来没有找到过关于文章抄袭和引用认定的方案,不但网上没有查到过,而且也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可以说我的文章全是凭借的自觉,所以可惜调侃一下说句“如有'抄袭',纯属正常”。可以说造假门学术屡屡出现,问题首先出在于国家也没有相关的界定。就算有的话我认为这个我没有见过的标准至少可以说是不广泛的。其次是没有惩罚措施,犯规成本太低,没有人重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记得方舟子说他在国外学术打假,一般被打中的人都会被开掉。而国内的造假者不但没有事情,反而有些人照样升官晋级,甚至还优先于人了。而对于普通的学生无论是研究生、博士生,抄袭被发现大不了就是推迟答辩,如果是毕业后被发现也没有几个工作单位会进行特别实质性的处理,甚至请枪手会代工也没有太大的处分,更不用说是承担法律责任了。可见学术造假没有太大的风险,特别是在法律上风险为零,这对于学术造假者自然没有顾及。第三是各个行业对论文的字数,发表论文的数量却有硬性要求促进了造假的肆虐。中国的学界对反而有的是硬性的指标,硕士毕业论文多少字,博士多少字,副教授几本书,教授出几本书等等。在没有造假的认定标准和惩罚措施的时候,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要求,这种学术上的浮夸风自然而然就太正常不过了。所以个人感觉汪晖论文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国家要不首先制定明确的学术论文认定办法和惩罚办法。然后把这些办法推广到全社会,让全民参与到对学术造假的揭发和认定,加之继续这种一切考核唯论文论的话。中国的学术造假会还是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的……
每一年的年终总会有一些“新词”出现,用以代表这一年所发生过的“热点”事件。对于马上就要结束的2019年来说,“学术不端”这个词绝对不会被落下。但“学术不端”绝不是2019年才出现的新词,关于这一词最早什么时候出现我们无从得知,也无法考证,但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有了治学之术,就有“学术不端”出现。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屡屡爆出的“学术不端”行为着实让人咋舌,而更使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之中又不乏有学术大牛的身影频频出现。前面说“学术不端”渊源已久,那么为什么本应是象征着真理、科学、诚信的学术净土上会一直伴生这样格格不入的“异类”,为什么在这个对其“人人喊打”的时代,这种理应早被灭绝的“异象”却还屡见不鲜,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今年年初,“翟博士”一句“不知道什么是知网”的无心之言,却迅速激起热心网友的“好奇心”,感慨于这个时代网络这把双刃剑所拥有巨大力量,很快“翟博士”引以为豪的学术成就就被“好奇的”网友们翻了个底朝天,自此打响了2019年学术不端的“第一枪”。而这一枪不仅打掉了假博士的学霸人设,使“学术不端”进入了大众视野,也开启了今年“学术不端”的链式反应。从三月份到五月份接连爆出的研究生论文抄袭事件一直到最近涉及诸多知名教授、杰青、两院院士的学术丑闻,使得2019年的学术圈的“瓜”越来越大。 那么到底什么是“学术不端”呢?借助网络,可以搜索到很多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解释,综合起来学术不端一般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在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 剽窃 (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更广泛的像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现在也还发生着,但是像目前的中国这样如此泛滥,以至于严重到快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其表现形式不仅在人数众多、发生频繁,机构多样,而且表现在涉及范围广到了上至院士、教授、下至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 早在两年前,国际权威医学杂志《肿瘤生物学》就将多达107篇的中国医学论文集中撤稿,以至于创下“国外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最多,单个期刊撤稿总量最多,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总量最多”的一系列记录,这次撤稿风波也使得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遭受重创。鉴于今年年初“翟天临事件”再一次使学术不端行为映入大众眼帘,于是各大高校相继发出《联合宣言》,高呼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内部自纠自查,让学术回归纯粹。伴随着这一季毕业生对一夜间突然升高查重率的郁闷叫苦声,19年5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行业标准(CY/T174-2019)。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也陆续开展了关于学术道德建设,科研诚信培养相关的课程以及讲座。一时间多种措施齐上好像控制住了这个多年来的顽疾,但很快,随着时间推移,后续又有相关学术不端行为被报道出,这时我们再也不能像一开始一样,仅仅把这一切都归于中国高校缺乏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教育这一个原因。 有人认为,使中国的学术不端那么难管的原因一个是学术不端这一概念一直难以界定,因为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文化学科背景的人们来说学术不端的定义都是有分歧的。第二就是调查代价高,对于部分学术不端难以完全防范,相应的管理策略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只能查出过去的不端行为,对于防范未来并没有什么作用。第三就是现在大多都为合作式科研,因此对于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责任划分不明确,没有具体的行为责任人接受应有的处罚,以至于每次发现学术不端行为最终结果都是“躲过这一阵风声就没事了”,最后不了了之。结果引来更多的人效仿,不仅没有起到管控作用,反而促进了这种行为发生。 作为一个才刚刚涉足科研半步的小白,正准备好好拼搏一番时,却听闻了这么多令人不敢相信的学术不端行为,这中间又涉及了那么多代表你所奋斗领域顶峰的学术大牛,以至于我刚刚才树立起来的科学信仰差点崩塌,真的感觉到非常痛心。当今的科研环境“灌水”现象普遍发生,就我所涉及的生物医学来说,“灌水”的难度低到了什么程度简直不可想象,以至于有人说:生物医学是门玄学,实验做不出来,就P个图,实验做不出来,那就先想结论,已经有了结论,就把数据往结论上做,反正没人看的出来。但真正的科研之路,是漫长、艰苦和枯燥的。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难免会出现错误,无意的错误可以被改正,这无关学术道德,但有意的错误是存在主观恶意的,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相应的舆论谴责和处罚。 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学术不端,科研失信,不仅践踏了科学尊严,还浪费了相关共同体的时间和资源,损害了国家的科研形象。学术不端是顽疾,但不是绝症,治得好,我们也一定、必须要把它治好,而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发力出台落实监管措施,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学术科研的个体做到洁身自好,谨言慎行,拒绝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从决定要做科研那一刻起就杜绝“划水”。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地方照不到太阳,但只要我们能时刻记得自己最初为什么出发,心里有目的地,那么无论这一路多么曲折,我们也不会迷失在黑暗之中,耐心守得云开,总会看见月明。参考资料: 年出现了哪些值得反思的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后续如何,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 言深的回答 - 知乎 2. 冰点调查-学术不端行为,你怎么看?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2-08-31 3.一个科研狗对“南开校长曹院士论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毕导.
中新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孙自法)连日来,熟鸡蛋返生孵小鸡,论文事件因明显违背常识而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多位专家学者28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呼吁,要整顿一些期刊乱象,推动全社会共同与伪科学进行斗争,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普作家吴宝俊说,根据从媒体上了解到的信息,熟鸡蛋返生,事件主角的简历中多个身份为伪造,而且其所在郑州春霖职业培训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包括多种,特异功能,内容,并通过这些课程对每个学生收费数万元,该校这种招生授课行为已涉嫌
有那么多的科研人员学术造假,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科研评价体系。现在对职称的评价,科研成果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科研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功利色彩。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标准和出版物的等级几乎是苛刻的。一些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在基层中努力工作,没有时间做科研项目,只有放弃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无助。另一种情况是,为了完成科学研究的目标,一些人弄虚作假,欺和剽窃。就这样,一批“学术垃圾”被添加进来,从而亵渎了学术尊严和学术生活。二是,社会和环境问题。研究人员经常接到令人困惑的电话:“你需要发表论文吗?任何水平都可以代写。”这个“产业”的滋生是学术界的悲哀。人们经常付钱给“枪手”、为“版面”支付高价、行贿受贿等现象见怪不怪,甚至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三是,中国缺乏对学术造假的惩罚。在国外,对学术造假的惩罚是致命的。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因使用虚假数据被判一年徒刑。德国科隆近100名教授帮助不合格学生获得博士学位。许多教授被判年监禁。震惊世界的韩国干细胞欺诈被判处18个月监禁,缓刑两年。然而,学术剽窃现象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情况非常糟糕。最终的惩罚是抄袭者几年内不能评估他们的专业头衔,并被暂时解除教师职务。在我国,学术造假一旦成功,将获得巨大利益;然而,当事故发生时,付出的代价并不高。在这方面,许多专家呼吁对学术欺诈进行“惩罚”,应从道德标准、制度建设和法律制裁等方面加以预防和惩罚。除了上述外部因素,造假者的内部因素,即个人素质和学术行为低下,也是重要原因。提高学术素养和遵守学术法规是每个学者和研究者行为的底线。
现在的明星都是既要钱又要名,又要学历,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说白了就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最终现象在中国也很普遍,并不是他的个例。有钱什么都能办到。
要是没有业内人士,北影师生的爆料,帮忙从学校内部网上下载翟天临的论文,并用查重软件进行检测。世人就不会知道翟天临的抄袭、雇人代笔之行径。翟天临也不会退出博士后。这哪里有什么自愿?大家都懂的。实属被迫退出。为了不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宣布辞退,抢在前头先请辞。
次如果不是他自己的高调 就不会翻车 这次扒他的博士们甚至都没有针对他本人 只是针对教育的不公而已
1. 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李连达是该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去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由于贺的行为在国内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最近,我们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2. 2009年的岁尾对于井冈山大学的讲师刘涛和钟华来说将是难跨过的一道年关,他们在2007至2008年共发表70篇论文的骄人战绩变成了一场难以收拾的闹剧。日前,一份三人署名的社论通告近期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认为刘涛和钟华的70篇论文涉嫌伪造数据,明确指出,这些研究“是不可能从这些数据中产生的操作”的“学术欺”。消息在国内引起热议,对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来说,更是平地惊雷。张泰城:原来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感到非常震惊。其中一个人在外面学习,我们把他叫回来,停职调查,一经查实我们会严肃处理。这是他们个人的行为,学校对这样学术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除了论文数据涉嫌造假,两名作者的身份也从讲师摇身变成了教授和博士,许多网友对这双重欺非常愤慨。记者采访了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在万继抗的介绍中,第三重造假又浮出水面。万继抗:刘涛是搞工学的,从专业发展上他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研究,但他偏偏在这个领域里发这么多文章(27篇)。他也是受到钟华的启发,钟华私下里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他,然后他就也有意在上面发文章。名利驱使应是关键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使两名讲师为了发表论文不惜频频犯错,许多评论都指向职称评定,调查中记者发现,名利的驱使才是关键。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跟他们两个评职称应该都没有关系,如果2007年的文章应该在2007年初或2006年做的,但他们都是讲师,到现在还是讲师。万继抗:不好认定他们是为了评职称而造假,如果是为了评职称他不会要求这么多论文,不会要求在一个刊物、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发几十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他不是职称评定的导向功能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被三大检索系统检录的文章,篇数都很低的,不会要求有几十篇之多,(应该是)是个人名和利的驱使了。万继抗也表示了对刘涛和钟华的痛心。万继抗:这两个老师这种情况我们也很痛心,30多岁,正在一个好的趋势当中,出现这么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一条“高压线”啊。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表示,论文涉嫌造假1年前也引起了学校的怀疑,但刘涛和钟华草率的解释导致了有关职能部门的忽视。张泰城:他们发论文的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是知道的,因为我们会统计。一开始就怀疑他造假,觉得怎么会发表这么多,后来他们说晶体这种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分子的结构有点差异。《晶体学报》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相关卷册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不少人评价,这是“井冈山大学”被拖入了黑名单,这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来自这个学校的任何论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坦言,负面影响需要一一面对。万继抗: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广泛,这个是肯定的。对井大的形象、对井冈山大学的教师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晶体学报》采取一些制裁的措施,这也是情理之中,网友有批评也是情理之中。3. 黄宗英,男,1993年攻读北大美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年7月留校任教,199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事发前是系工会主席。对黄展开调查起因于今年1月2日,一网民在学术批评网上发表《一部不折不扣的抄袭之作———评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先生著〈艾略特———不灭的诗魂〉》。这位署名为“钟南虎”的网友以7000余字篇幅详细罗列《艾》书的剽窃细节,认为黄的《艾》书乃基本直接剽窃自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著《艾略特传》。此后,北大外语学院成立学术小组进行调查。2月18日,黄宗英提交《自查报告》,认为“直接从《艾略特传》中译本抄袭而来的”文字只占总字数的25.6%,其他是用“采用”、“参照”、“改写”、“改译”等方法,不算直接抄袭。对于其他书稿以及论文存在的问题,黄则予以否认。但《北京大学英语系核查组关于黄宗英学术剽窃行为的评价报告》称,根据《美国语文学会研究论文写作指南》对剽窃行为的定义,黄宗英的《艾》书剽窃部分占到全书的74%。同时,黄宗英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威廉斯的〈帕特森〉》,基本上是对三位美国学者论述长诗《帕特森》的原文进行缝补连缀而成的抄袭作品。《北京大学英语系有关黄宗英学术违规问题的定性意见和处理意向》显示,今年1月起,北大英语系学术小组对黄宗英1999年至2003年期间的学术成果:《艾略特———不灭的诗魂》(长春出版社1999年)、《抒情诗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英诗《古舟子咏》详注、8篇学术论文,以及1篇英文国际会议论文的审查发现,“所有发表著作均有明显剽窃问题,且程度严重,面积大……有严重剽窃情节的文章达20篇”。北大英语系副教授黄宗英因学术剽窃行为,日前被院方解聘。黄的剽窃细节以及北大外语学院的处理意见已在学术批评网上公开发表。4. 黄庆,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历任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和西南交大副校长。西南交大经管学院院长贾建民在内的7名教授,实名举报黄庆9年前的博士论文抄袭。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作出认定结论,称“黄庆博士论文第四章抄袭事实成立,且性质较严重”。随后西南交大对黄庆的抄袭问题作出处理,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最近记者从西南交大的官方网站上看到,该校现任领导名单中,曾经担任该校副校长的黄庆没有名列其中。5. 学生举报导师:全国最早的案例是2011年山东大学博士后甄鹏举报其硕士阶段的导师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华学术不端。 与此相关联,甄鹏将其同事起诉到法院,最后闹到最高人民法院。此事经《济南时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和公共频道报道,科学网、新浪网等转载,引起当时的广泛关注。2014年初,复旦大学王宇澄举报其导师王正敏院士成为舆论热点。 这是第二起学生举报导师事例。
中国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
从造假事件的披露来源地学术打假网站来看,中国存在类似事件的高校绝不仅仅只有这些,关于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不胜枚举。
仅2009年中国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就有:
2009年3月
●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一稿多投。
李庆生主动申请对自己的相关论文进行鉴定,结果为“过度引用不当”。
●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爆剽窃论文。
浙大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
事发后,贺海波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浙大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
2009年4月
●海南大学年仅38岁的大学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王凤阳,刚被任命为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就被卷入“学术造假”的漩涡。
2009年5月
●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2009年6月
●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
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
2009年8月
●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赖文教授和吴丽丽副教授联名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
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题目再现】
阅读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近日,许多人批评一些教材造假,特别是名人故事编造痕迹明显。有考证者认为,爱迪生用镜子反光原理照明帮助医生为妈妈做阑尾炎手术的故事不符合当时的科技事实,还有陈毅探母、苹果砸中牛顿脑袋等故事都是缺少依据的。一些编造的名人名言被广泛引用,甚至被放到高考题中。
对造假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榜样应该是客观真实的;但也有人认为,故事和名言不代表事实,没必要在细节上过于追求真实。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
一、围绕着材料展开,明确态度,对于“教材造假”到底怎么看,要观点鲜明。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拓展。切不可直接谈“诚信”“细节”的重要性。
二、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要说出必要的依据:
1.“不朽的是精神”“不必拘泥故事的真实”“造假未必就是错”;
分论点可有:
①历史从来就没有最客观、最真实。只是相对而言,这是历史、故事的本质。
②一些名人受人敬仰,其励志故事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只要能弘扬美德,能给人以力量,能抚慰心灵,即使是假的,也有正面意义。
③让儿童觉得未来美好可期,有足够的理由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憧憬未来,修身养性。
④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中形成良好的素养,形成基本的判断。我们要在指引下懂得生活学习的方向,而非在盲目崇拜中迷失自我。
⑥每一个民族、国家、个人的每一段历史,都是埋在心中的一粒种子。只要向上向善向美,那就让他长成参天大树吧!
2.“还我一片真实的蓝天”“独爱真实”
论点:榜样应该是客观真实的,失去了真实,就会妨碍我们认识真实的世界 。
真实不应该被掩埋,人们应该看穿虚假的外衣。
分论点:
①真实是我们客观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培养理性的必要条件。
②虚假影响我们队问题的正确判断,是一种精神上的欺与奴役。
③构建理性、真实、客观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免受虚假的侵扰。
④教材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重担,自身都虚假,何以教人?一个民族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是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⑤教材造假,是为愚民;学术造假,是为欺世。
⑥叫人单纯,叫人善良,步入社会,叫人失望,叫人牢骚不平。钱钟书劝人不要让孩子读《伊索寓言》,就是不让孩子学的太过幼稚,不能适应社会。这些虚假的东西,到底要引人走向何方呢?
三、语言要干净,有文采;看问题抓住关键,引材料要准确新颖。
四、字数一定要超过800字标志,卷面必须干净漂亮。
【优秀习作】
揭开造假的面纱
不惟科技事实,歪用原理给爱迪生作假;毫无依据,探母心切为陈毅造假;滥引乱用,高考试题误导莘莘学子,给中华之未来造假……面对学术上的造假与苟且,吾民不可欺,亮出批评这把利剑,揭开虚假的面纱。(材料整合加工,引出主题,并鲜明有力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于开头便可窥探该同学语言之成熟、犀利。)
一个文化上虚假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因为它没有了希望。名人故事,教学材料之造假使下一代处在假象中,还原事实真相,将这“苟且的放过”扼杀于摇篮中。(站在民族的高度上,揭示学术造假之危害。)
“文字不可轻作,轻作则流为‘猾’,流为苟且;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文坛领袖胡适之如是说,胡适之以严谨治学著称,做人在疑处无疑,做学问在无疑处有疑。因为学术是庄重的,学术上造假则一国历史造假,一国世代造假,胡适之秉承严谨治学的作风孕育了清华北大一代又一代国家栋梁,正是胡适在学术上如此认真的态度,才使之享誉文坛,如此计较,是为真爱。
温源宁曾说:“梁漱溟多滑,胡适之多肉,梁漱溟应位儒林,胡适之则入文苑。”能与胡适之比肩,就是因为梁漱溟真实可信的态度,有人说,没有梁漱溟,清华就不是清华。一向以厚德载物著称的清华,总是给人以厚重精华之感,殊不知清华厚重踏实的本分源于梁漱溟做事的认真,上课永远是那样稳重,说话总是那么有分寸,不肯说错一句话,生活中总是千篇一律循规蹈矩,但只要是学术问题,梁漱溟定要追究到底。(紧扣学术造假举例论证,从正面阐释学术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造假。)
所以说,清华的真,源于胡、梁的真;而反观当下,颂扬民警之英勇,“撼”卫祖国河山;传承高洁之精神,却濯清“廉”而妖。试问,这种倡导如何能够使一民族以其文化之敦厚而经久不衰?如何能够形成严谨敦实的.治学之风?面对一些人“没必要在细节上过于追求真实的舆论”,“文化上绝不苟且”即是有力回击!(反面事例简洁精炼,反问句式增强气势。)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一代怪杰辜鸿铭是时代的反抗者,更是良心的反抗者,面对造假,面对苟且,他要批评,他要骂,要痛骂,他骂的也痛快!他毕生忠实于传统文化,精真于传统文化,他硬是咬文嚼字,宁可做真小人,也绝不做伪君子。(辜鸿铭一例没能抓住其“批判”,“痛骂”“造假”、“苟且”之处,因此议论空泛。)
教材造假岂可恕?名言编造岂可恕?高考出题错用岂可恕?孔子曰:是可忍,孰不可忍?文化的纯美可以删除每个人脸上的浮躁和冷漠;文化不“纯”,社会便浮躁,民族便将倾,揭开造假的面纱,用纯美普渡众生。(结尾点睛之笔,揭示出了学术求真、求纯的意义。)
不朽的是精神
(对谢冕“富有的是精神”一句改造,充分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近日,针对教材引用的某些名人故事或言论是否客观真实,人们产生了争论。有人认为此事无可厚非,有人认为榜样理应真实。而在我看来,榜样本身是真实的,这毋庸置疑;而榜样之所以为榜样,根本在于他们不朽的精神。只要精义能够传达,细节上的修饰又有何妨?(在绝大多数同学对造假持批判态度时,该同学却将立意定义为“不拘细节,汲取精神”,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爱迪生用镜子反光原理照明帮助医生为妈妈做阑尾炎手术的故事,被人指出不符合当时的科技实情,但爱迪生长大后成为“发明大王”却是不争的事实;剑桥园里根本不曾有过哪颗苹果砸中了牛顿智慧的大脑,但这也不根本妨碍他成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大科学家。即便这些流传的故事、名言有所失真,但这些伟人们依旧有资格成为我们的榜样。无论有没有这些细节上的纰缪,故事对后人的影响却是始终存在的。这种影响,或像一盏明灯,点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或像一口大钟,音韵优美经久不歇启人心智。所以,榜样所留给后人的最有价值的事物恰在于那不朽的精神。(分析材料,为自己的论点张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训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圣人。单着并不妨碍榜样的存在,也不能剥夺这些轶事存在的权力。某些善意的修饰恰恰造就了美丽的谎言。谁能说丢失的假项链不是对马蒂尔德一次精神的洗礼?说能说一千根琴弦的谎言换来的不是小瞎子的重生?或许瓦特从没有从顶起的壶盖中得到灵感,但却吸引无数后辈从平凡的小事中创造伟大的不平凡;也许爱因斯坦也不曾说过“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再存活4年”的言论,但这句流传的名言却激起无数环保人士对小小昆虫的关注。(当许多同学喊着缺乏素材时,这位同学给大家一个很好的提示:到我们的教材中挖掘素材,为我所用。)
钱钟书曾说小孩子不宜读《伊索寓言》,因为那样会把小孩子教的太单纯。那么,榜样的过分美好会使后人在追索中迷失吗?非也。寄托在这些榜样身上的是人们对美好人生的希冀,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人们对自身发展的信心。这些流传不止的奇闻轶事点缀在历史长河的画卷里,使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并创造着美好的未来。(认识的高度决定了立意的深度。)
这样的故事,不朽的是精神,为什么不让它流传呢?(再次点题,反问句引人深思。)
浮沫涤尽现真实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哪里有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罢了。”此言已成为教人勤奋努力的不二之选,但极少有人关注,此句还有另一半:“但喝咖啡的时间也是很必要的。”鲁迅话中想要表达的,绝非仅仅“勤奋”这一项,但被很多人断章取义,妄加引用,这种现象引人深思。
如今是一个“榜样”遍布的时代,工作上有绩效榜样,道德上有精神榜样,但在“全民榜样”的浪潮中,编造和虚构的屡见不鲜却在昭示着“真实”的缺失。榜样应是人们动力的源泉,“榜样”若存虚假、编造,建立在其上的力量便如浮沫,未有切实根基,一吹即散。(由大家熟知的鲁迅名言引入,可读性强,此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又有说服力。)
韩寒曾在接受来访时笑言:“现在微信、朋友圈里很多心灵鸡汤会注出处是韩寒,但一看就知不会是我说出的话,这时候若看见自己的朋友忘情地点赞,心情真是百感交集。”这样编造痕迹明显的名言,却因为要博得关注度与点击率被胡乱编出。若不加以辨认和区分,那么现代人正如生活在巨大的虚假中,要辨真假、步履维艰。(论证层次一:被动接受信息的民众难辨信息真假。)
教材、名人故事是儿童认知世界,塑造个人价值观的第一步,编者应恪守“真实”的宗旨,使他们对世界有一个建立在客观与真实之上的认识。因此不论是名人故事亦或名人名言,都应再三验实才可投印。作为知识的传播工具,教材书本向人们展示的,应是更为真实客观的内容。(论证层次二:教材、名人故事等信息事关儿童价值观形成,需恪守“真实“原则。)
作为传播消息,塑造榜样的大众媒体更应持真实精神,否则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乞孩”江立维,被媒体誉为最独立坚韧的代表。但事后却被人证实,他的情况并不是节目中那样糟,这是节目为播出效果而故意为之。此消息一出,曾为其捐款的人们纷纷大呼上当,其实人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捐出的款,而是付出信任却落空的失望,是对榜样原是一场欺的愤懑。这样的结果,无论是中国媒体或是中国人之间的信任度,都是极大的震撼。(论证层次三:作为传播消息,塑造榜样的大众媒体更应持真实精神。论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韩寒、微信圈、江立维等无不显示该同学关注当下的视角,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古人有言:“繁华落尽见真淳。”而我却说:“浮沫涤尽现真实。”虚构与编造再合理,也代替不了真实。
我们不惧怕赤裸,只惧怕虚无。(“赤裸”、“虚无”下得好,于轻描淡写中,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