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丽娘是无情世界中的有情形象。她的爱情是发生在不允许其生长的环境之中,她的父母和他的教室都是封建道德去束缚她管教她。杜丽娘的性格与这样的环境形成矛盾冲突。(2)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1、游园惊梦。是对传统道德礼教的大胆挑战,是她反抗性格的关键。第一次走出了深闺书房,第一次接触大自然,春意盎然之景,由此引发其感慨青春不再。2、迅猛陡然。使她为情而死,然而又一往情深。阎王见其在冥间也执着追寻爱情,使他回生,终于与柳梦梅相结合。这是其反抗叛逆性格的升华。3、历经劫难的爱情却遭到其父的反对,杜丽娘挺身捍卫,反抗性格的成熟。(3)她在反抗道路上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晃动了沉重的精神镣铐,充满了内心矛盾,杜丽娘是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典型。 纯手打,望采纳,谢谢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又名《还魂》),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杜丽娘为追求爱情“生而死”、“死而生”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达到了“情之至”的“有情人”、具有反封建战斗光辉的杜丽娘形象,热情歌颂了“情”对“理”的胜利,个性解放冲决封建礼教的胜利。全剧构思奇特,剧中人物表现出高度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激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且语言绚丽多彩,十分优美,是明代传奇中最优秀的剧作。 杜丽娘与小丫头春香、青年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 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过人。但在这样一位淑静温顺的娇小姐身上,同时显示出与大自然的天然谐和感以及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还有她心细如丝的分析能力和独立识见,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酷爱自由与反叛束缚的精神。因此一旦她面对菱花镜发现了自己无比娇艳的“三春好处”,一旦她步入了充满着生机、流淌着春意的后花园中,她的惆怅无奈、她的委屈与痛苦便如江潮般在心头激荡。无可排遣的春情幽怨愈积愈多,决堤冲防,势所必然。她终于在昏然梦幻中,经由花神的引点,得到了书生柳梦梅的及时抚爱。那种怜玉惜香的爱惜与温存,那些半推半就的腼腆与主动,那般刻心铭骨的极乐体验与无限回味,都成为杜丽娘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她那番“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喟,正是对所谓恋爱自由、死而不怨的强烈呼唤。由唯唯喏喏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发展到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郎,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一度发展。一度发展是如此的迅捷,升华得如此强烈,梦醒之后与现实的距离和反差又是如此之巨大,以致杜丽娘不得不付出燃尽生命全部能量的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望之中。但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还表现在死后面对阎罗王据理力争,表现在身为鬼魂而对情人柳梦梅一往情深,以身相慰,最终历尽艰阻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这是杜丽娘性格的第二度发展与升华,所谓“一灵咬住”,决不放松,“生生死死为情多”。杜丽娘性格的第三度发展表现在对历经劫难、终得团圆之胜利成果的保护与捍卫。 小丫头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闹学的主角是她,而后台则是杜丽娘。尽管杜丽娘还是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去教训春香,但她本人又何尝不想与丫环一块去玩耍呢?发现后花园的是春香,而在后花园中演出一幕男欢女爱、惊神泣鬼的梦中喜剧的正是小姐本人。春香的导引与陪衬,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这一对少女珠连璧合般的联袂登场,与后来舞台本中花神圣母般的形象交相辉映,将女性美的群体阵容渲染得靓丽如画。书生柳梦梅的性格基调是痴情、钟情与纯情。拾到美女像便想入非非,以图像叫唤出真身来,此谓之痴情;此前在梦中便与素昧平生的杜丽娘结合,此谓之钟情;旅居过程中又与女鬼幽会,使之起死回生后又对她忠心不二,此谓之纯情。《牡丹亭》所谱写的这首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颂歌,是中国戏剧史上令人心醉、心悸乃至心折的经典曲目。此外,为杜丽娘的真情所感召,爽快的判官和富于理解力与同情心的皇帝,都加入了正方的阵营,这就使得杜丽娘得以处变不惊、起死回生,终获胜利。 构成本剧内在冲突的反方阵营中主要有南安太守杜宝和老塾师陈最良两人。杜宝主要代表顽固不化的封建统治阶级,陈最良则代表着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 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体现出《牡丹亭》较为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牡丹亭》中的天上地下、虚实正奇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尽管汤显祖可以使人物故事虚到极点,但有时却又落脚到真切的实处。 以一系列抒情场次表现主人公强烈的追求,使其主观精神外化,并在此基础上令戏剧冲突持续升级,这正是《牡丹亭》的神韵与魅力之所在。最使人感慨的是《惊梦》这场戏。这是对自然、青春和爱情的礼赞,自始至终充满庄严华妙的仪式感。《惊梦》作为古典戏曲中最令人感佩、发人深思的儿女风情戏,整体浸润着浪漫主义的感伤之美、追求之美、情爱之美和理想之美。 《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各种审美意趣调配成内在统一的有机体。全剧共55出,前28出大体属于以喜衬悲的悲剧,后27出属于以悲衬喜的喜剧。仅仅为了争取爱的权利,便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既是杜丽娘本人的青春悲剧,也是家庭与社会的悲剧。《诀谒》、《闹殇》、《魂游》等出戏,都极其悲凉凄宛。而《闺塾》等出戏则极富喜剧色彩。天真活泼而又调皮的春香,与老成持重却时带迂腐的陈先生,在犯规与学规之间彼此较量,呈现出反差甚大的强烈喜剧效果。石道姑等人的设置,更带有闹剧、趣剧的味道。但其中的悲剧意味也着实令人伤感:原来做官是要以六亲不认、牺牲情感作为起码代价的!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下面我就阐述一下对于本次开题报告的心得体会。一、总体感受刚从本科生跨入研究生的大门,我觉得很难自如地转变角色。以前是按部就班地上课、考试,有老师计划性的安排。而现在全凭自觉,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想要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实在是困难,而且学习动力不足,总是得过且过。今天我意识到,只靠鞭子抽打才会前进的耕牛,即使最终完成任务,过程也注定艰辛。学长学姐们正在实习,教课已经很累了,还要写论文,确实是很辛苦,所以有些人就想要敷衍了事。但是各位导师都是很有责任心的,对于每一篇开题报告都仔细阅读并发现问题,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指导,足见他们对学生的负责态度、对学术的严谨作风、对自身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导师每一个建议都是多年经验的沉淀,对我们来说都是沉甸甸的宝贵财富。所以,我认为,既然选定了研究生这条路,我就必须牢记“不忘初衷,方能始终”这句话,踏踏实实地看书、学习、实践、搞研究,努力提高个人修养。而且我是教育硕士, 更肩负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因此,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做到研究实践两不误,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二、对于选题的思考“主题”是一篇论文的精髓,是眼睛,透过它不仅能读懂论文,更能窥探作者内心的思想。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1、选题一定要“新”。所谓“新”,不是为了“新”而“新”,去凭空创造一个童话般的东西来研究,这只是在建造空中楼阁,根本找不到坚固的支撑。我认为,新颖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视角新。暂且不谈其他领域和专业,仅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言,我国的研究成果就数不胜数,放眼望去,似乎找不到一块处女地来开发。恰恰是这些烟雾弹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世界上最创新、最独特的不就是我们自己吗?有谁可以完全复制我们吗?没有的,所以站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思考问题,不要试图从别人身上挖掘漏洞来研究,自己的思想永远是别人不可复制的创新点。今天几位导师反复提到,说我们是教育硕士,有机会在一线教学,这是学术型研究生所不具备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我国教育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仅仅站在理论层面去探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才是真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我们的专业是培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这就是一个限定,我们专注于本学科,就应该在选题上突出学科特点,不能泛泛地谈论所有学科都出现的问题。因此,关于我的论文选题,我认为需要经历一段教学实践才能提出更有价值、更新颖的观点。2、选题一定要“精”。所谓“精”是指把主题的范围缩小至精华,找准一个核心点来深入探究,就好像抛进水中一块石头,我们不能只研究水面泛起的波纹多么美丽,重点应该是石头进入水中的状况。俗话说,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选题也是如此,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能力有限,国家、社会层面的问题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太过宽泛就是“假、大、空”,因此只要做好眼前就行了,针对自己所教学科、年级甚至班级、某一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范围越小就越出新,越能深入挖掘,越能触及本质问题。例如有篇论文是《当代中学生孝道问题研究》,导师们说选题很好,“孝道”问题是个新问题,但是界定的太过宽泛,可以缩小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孝道问题研究”,这样就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再如,论文《探究式教学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研究》,导师指出,并不是《文化生活》中的每一节课都需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最好是细化到具体某一节课来研究。当然,“精”也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要确保在精准的前提下有话可说,有东西可挖。3、选题一定要“准”。所谓“准”就是界定准确。一般理科类研究力求精准,用数字说话,不能有半点误差。人文科学虽然不能数量化,但是许多概念很类似,多一字少一字就会改变原意,如果在选题上界定不准就容易在今后的研究中走错方向。例如,有篇论文是《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状、问题、策略研究》,导师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在这里是指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是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两者是差别迥异的,如果不界定清楚就会使读者误解。因此,搞学术研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4、选题一定要“真”。所谓“真”就是真实发生的、真切存在的。在选题时我们往往为了追求创新点而无病呻吟,本来微不足道的问题也可以放大去谈,只因为这个问题没人研究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其弊端将是学术越来越偏离其实效性。前面已经提到,教育硕士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侧重实践研究,这是我们的特点,更是优势。所以要想选题真”,唯有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一篇论文就是一段教学经历的总结,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第一手资料绝对比书上看来的更有价值、更有说服力。因此,我们该摒弃眼高手低的坏习惯,低下头去身体力行,用行动做学问,用真心解决问题。5、关于选题的其他问题除了以上详细论述的问题之外,我认为选题还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实际性、科学习、可行性、合适性。导师没有重点讲解,我通过查阅课堂笔记整理了这么几点,认为也是值得借鉴的。三、对于文献综述的思考文献综述是写作前期进行大量准备工作的总结性报告,不仅要整理所读文献,还要提出自己的见解。文献综述反映了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文献尽量全面。我们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写论文亦是如此,只有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我们才能全面地了解选题的发展动态,包括国外的和国内的,胸中没有足够的墨水是难以写出有理有据的论文的。这就启示我要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拓宽知识面。2、选用较新的文献。我们的选题要推陈出新,参考文献也要与时俱进,紧跟学术发展潮流,筛选出最新最近的文献,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特点,更容易我们结合实际。3、选用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可靠性的文献。老话说的好,病急乱投医。我们在写作时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凡是与选题相关的文献通通阅读,以至于找不到重点,甚至不考虑文献的可靠性,结果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根本分不清楚孰好孰坏了。所以,选择文献要去权威机构搜索,注意筛选,不可尽信。4、要忠实于参考文献。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所选资料都是为论文服务的,所以当出现与论文观点不符的内容时,会选择性地篡改一些资料以满足论文。我自己也出现过这样的错误。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尊重科学,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实事求是。四、对于论文框架的思考框架是整篇论文的骨架,是作者思路的反映。我认为在写论文框架时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要思路清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大标题的关联度。也就是说论文标题要有一定的顺序性,比如常见的“目的-意义-现状-问题-策略”式,要符合逻辑,这个方面一般没有问题。二是某一标题下内容的契合度。我们的论文会涉及三级标题甚至四级标题,层次越多就越容易混乱,本应属于这一个标题的内容却写到了别的标题下,内容与标题的吻合度不高,似乎适合于这个标题,又适合于那个标题。所以还是上文提到的,选题要准确,进而思路紧扣主题,都有极强的针对性,这样就不容易混乱。2、要分清主次。这一点还是要和选题结合起来。在今天的开题报告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末倒置。大家都是基于自身实践提出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行文时先介绍这个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比如目的、意义、原则等,然后开始谈论实践意义。思路是对的,只是在论述理论时篇幅过长,这些理论都是前人总结好载入书籍的,没有必要再拿出来长篇大论,使人看不到新意,好像是观点堆砌一样,实践部分本应是重点,却被忽视。这个现象在我们做论文时普遍存在,当我们搜集到大量相关信息时就希望全都写到论文里面以显示自己多有水平,其实不然,这样会让读者敬佩你的阅读量时认为你没有自我。所以搞研究还是要脚踏实地,多思考,多创造。以上便是参加开题报告的心得体会,愿您一切安好!
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
从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 一 :论文题目 从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看“发乎情,止乎礼”的时代性 二:论文观点来源 “发乎情,止乎礼”出自《论语》,是古代形容男女关系的。供发乎情,即人的情感在男女之间产生。止乎礼,就是受礼节的约束。汤显祖所说的“情”是指包括性爱之欲在内的人生欲求。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强调真情,至情的时候,他始终指向的仍是社会现实,表现出对现世的热情和对道德的关注,更重视“发乎情,止乎礼”的教育作用。 三:基本观点 《牡丹亭》中杜丽娘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贞节观,为鬼时,以身慰情人;在死而复生之初,能婉言拒绝情人的求欢,“发乎情,止乎礼”。有人认为,这是汤显祖思想的矛盾性,它在突破传统的同时,又在墨守陈规,是一种退步。而我认为 “发乎情,止乎礼”符合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而在现代,在女性贞操观念淡薄,过度追求个性解放的今天,其伦理道德意义就更为重要了。 四:论文结构 全文共分七节及结论。 第一节《牡丹亭》:介绍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中的主要人物及内容。 第二节《杜丽娘》:杜丽娘是人们心中至情与纯情的偶像,对于人物的塑造,我认为主要受汤显祖的文学思想和当时人们思想信仰的影响。 第三节《萌芽》:主要论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爱情观的萌芽。她一面悲叹青春的虚度,个人才貌的被埋没;一面又执着于自由、幸福的追求,“一灵咬住”,始终不放。 第四节《冲破》:《牡丹亭》中杜丽娘死了,可是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在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并以身慰情人,还魂之后还结为夫妇。 第五节《对抗“情,礼”》: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约会,以最明确的方式宣示,爱情以及性爱,首先是年轻女子自身的需要。在超我层面上,她遵从礼教的束缚,在本我层面上,她有强烈的情欲本能。《牡丹亭》复活了性爱女神的形象,表现了性爱女神的抗争。 第六节《坚守“情,礼”》:汤显祖在强调真情,至情的时候,他始终指向的仍是社会现实,表现出对现世的热情和对道德的关注。他认为情不仅是一己的,有强大的社会教育作用。因此,他倡导男女之间还是应该“发乎情,止乎礼”。 第七节《超越》:经历过了性革命的洗礼,社会才重视起性知识的合理传播,逐步提倡保守主义,在性知识上开放,但在性行为上保守,“发乎情,止乎礼”提倡一种健康的性行为,抛弃损害自身和社会的纵欲行为。 结论:“发乎情,止乎礼”,符合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而在现代,在过度追求个性解放的今天,其伦理道德意义就更为重要了。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杜丽娘的形象在汤显祖的四部剧作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是他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他的“至情论”思想和艺术才能的剧作。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王思任《牡丹亭叙》引)《牡丹亭》的故事来源于保留在《重刻增补燕居笔记》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不过话本演绎的是南宋光宗时,南雄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因游园感梦而亡。她自画的小照为后任太守的儿子柳梦梅所得。柳因而日夜思慕,并和丽娘鬼魂幽会。在告知父母之后,为杜丽娘发冢,起死回生,成就婚姻,终偕连理。这是一个大团圆的喜剧故事。而《牡丹亭》剧本却是写南宋时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因游园,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醒后幽思难忘,抑郁而死。杜宝迁官离开此地,将杜丽娘葬于官衙后花园。柳梦梅上京赴试,借住杜家原址,无意中拾到杜丽娘自画小照,他看画思人,终于感动杜丽娘的鬼魂,与他相会。在柳梦梅的帮助下,杜丽娘起死回生,和柳生结为夫妻。但此时已位及人臣的杜宝却把杜丽娘看成妖孽,不但不承认柳梦梅是女婿,还请皇帝着人擒拿“妖女”。一直到柳生考中状元,杜丽娘又上朝申诉,由皇帝出面作主后,才终于承认了这对夫妻。汤显祖以生花妙笔,将话本所体现的传统的还魂故事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使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牡丹亭》里最主要的人物是杜丽娘。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人物,《牡丹亭》对杜丽娘的性格,以及她的独特性格的发展,作了合乎情理的描写:杜丽娘,出身在一个名门大家,父母对她的教育是传统的封建礼教教育,使她具有许多为封建家长所要求的美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谨守闺训,淑静端庄等等。,在父母的管束下,杜丽娘在太守衙门住了三年,居然没去过自家的后花园!但是杜丽娘毕竟是一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她和常人一样,具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与爱的强烈追求,精神上的被压抑、枯燥单一的生活环境,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苦闷,同时也萌生了反抗的意识。当师父陈最良对她讲解《诗经·关雎》,企图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思想时,杜丽娘却作了令师父出乎意料之外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她在镜子中发现了自己“三春好处无人见”的美丽,她还在丫鬟春香的陪同下,步入春光烂漫的花园,少女的情怀受到深深的震撼,长期的忧郁哀怨和对幸福人生的憧憬,一时鼓荡在她的心头。在《牡丹亭》全剧最动人的《游园》和《惊梦》中,汤显祖以几支精美的曲辞,唱出杜丽娘被封建礼教拘禁的内心中,对生命的渴望、对被强制的不自由生活的不满: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采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步步娇]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醉扶归]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皂罗袍]杜丽娘带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斛春愁,进入了梦乡,她只能把爱情的理想寄托在一个在昏然梦幻中出现的书生柳梦梅的身上,只有在那里,她才能够自由地和书生柳梦梅邂逅,幽期密约,得到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幸福,并且把这次相遇当作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她那番“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喟,正是对所谓恋爱自由的强烈呼唤。但是梦醒之后的杜丽娘依然无法冲决封建礼教的牢笼,所以她含恨而死,为情殉身。杜丽娘死后,仍然不能忘怀柳梦梅,她和阴间的判官据理立争,为自己争得还魂再生的权利,她和柳梦梅立下“生同室,死同穴,永作夫妻”的盟约,她在柳梦梅的帮助下,起死回生之后,就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婚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承认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杜丽娘的性格经过了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终于完成了她作为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争取个人婚姻幸福的斗士的光辉形象。汤显祖通过杜丽娘的艺术性形象,高度凝练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男女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艰辛,对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给予衷心的赞美,并且流露了作家对美好的婚姻模式的憧憬。《牡丹亭》是奇幻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精品,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杜丽娘为梦而死,柳梦梅与鬼魂幽会以及杜丽娘的死而复生的情节,无不是借助浪漫的手法来表现的。《牡丹亭》对虚实正奇的安排,可以说正如汤显祖本人的《题词》所云:“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可以说,没有调动这些匪夷所思的幻想手段,杜丽娘的故事绝无演绎下去的可能,只有在梦游、魂游的境界里,杜丽娘才能摆脱现实世界对她从精神到身体的种种束缚,还她一个真“我”。也只有借助浪漫的虚构的手法,才能体现汤显祖在该剧《题辞》中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精神。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正是汤显祖要予以最高赞赏、顶礼膜拜的。所以,汤显祖所追求的并不是情节的离奇,而是要通过这些情节表现人对自由、幸福具有怎样强烈的渴望、为了得到它们,甚至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生命。其次,《牡丹亭》全剧充满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惊梦》这场戏,就是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特色的。这里有杜丽娘的第一次赏春游院,有杜丽娘的第一次和柳梦梅相会,有姹紫嫣红的百花,有婉转典雅的唱词,华美的文辞,幽雅的环境、缠绵的情思,构成了古典戏剧中精美的典范之作。《牡丹亭》作为“至情论”的代表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四射、离奇虚幻以及辞采富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当时就吸引了不少青年男女,为之陶醉、为之倾倒。但是,《牡丹亭》毕竟是产生在明代的古典戏曲,它不可避免地带着那个时代的胎记。它无法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封建礼教的藩篱。剧中的杜丽娘,当她是鬼魂的时候,对柳梦梅是那样热情,而当她还魂以后,却变得端庄守礼。如《婚走》中,柳梦梅急于和她成婚配,她却说:“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拒绝了柳梦梅的要求。这只能说明作者的世界观还不能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在个性解放方面,他还受着现实的制约。但汤显祖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先行者,他的《牡丹亭》谱写了一曲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颂歌,是中国戏剧史最为动人的经典曲目之一。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牡丹亭》都是古代戏剧中光辉夺人、永不掉色的伟大作品。
太多太长了,可以写篇论文,但这个论文题目早被写烂了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第32卷,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较高的作品。本文通过写杜十娘相中李甲、设计赎身、转而被卖、抱匣投江的故事,刻画了美丽、善良、聪慧、忠贞而又刚烈的名妓杜十娘形象,以十娘生命的结束强烈谴责了纨绔子弟和市侩势力,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提出强烈的抗议。学习本文,可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罪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性格和是非观念。
杜十娘和茶花女虽然在时间上相隔两百多年(杜十娘1624年,茶花女1848年),在空间上东西方相隔万里,沐浴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她们的生活遭遇却非常相似:同是红极一时的都市名妓,貌美出众,但却饱尝了人间的屈辱痛苦,她们敢于为了争取幸福生活而斗争:两者的命运结局也很悲惨:一个在如花似玉的年龄,怀报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满箱珠宝,纵身跳入波涛翻滚的江心:一个在留下五万法郎遗产的房间里被自己执意加重的绝症—肺结核吞噬了.她们天生丽质,才艺超群,虽然身处污浊之中,仍保持着纯洁的心灵,有着对自由生活的强烈向往,渴望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一. 本源形象 杜十娘出自16世纪明朝文人冯梦龙之手.冯梦龙出生于一个封建文人家庭,由于科场屡试不中,心中抑郁,使她过起了烟花酒楼的生活,他不仅了解妓女的生活,而且熟悉她们的性情和爱憎,同情她们的不幸命运,特别是冯梦龙曾经热恋过一名妓女,她同情这些风尘女子,杜十娘便成了其作品中借以反映这些下层妓女辛酸血泪史的代表.杜十娘幼时为生活所迫,被卖入妓院, “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 真可谓受尽凌辱,饱尝辛酸.虽然杜十娘身处教坊,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可是她却保持着‘始终香如故”的纯洁心灵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她被玩弄的躯体里,始终身藏着”不教泥浊陷沟渠”的崇高灵魂.她不甘受命运的摆布, “久有从良之志”,在偶然的相遇中,她爱上了 “忠厚志诚”的达官子弟李甲,便把全部的爱倾注到李甲身上,想借助爱情的伟大力量,冲破封建势力的阻碍,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同阻碍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杜十娘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那敢于同一切破坏自己幸福生活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她那尊重爱情,重义轻财的高尚品格得到了极大弘扬,她那在人生理想破灭之后的毅然决然地投江之举则显示了她如火的个性和刚毅的性格. 继冯梦龙之后,又过了两百年,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写出了轰动世界文坛的中篇爱情小说<<茶花女>>,特殊的出身使童年时代的小仲马就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他接触过妓女,在巴黎剧院看戏时,与生活中的 “茶花女”玛丽·普列茜丝一见钟情,热恋了一个月后,小仲马为她负债累累,只好忍痛割爱了.后来当小仲马得知 “茶花女”因病而死时,异常痛苦的跑到 “茶花女”的墓前痛哭了一场,并以 “茶花女”为原型,写下了不朽名著<<茶花女>>. 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当她看到自己被糟蹋的残身不能久留于世时,悲凉的说: “明摆着我比别人寿命短,我要让自己活的更痛快些.”她幻想通过挥霍那些追逐自己的贵族的财产,来索回自己所付出的价值,进而达到报复那些玩弄和侮辱她的资产阶级.她以寻欢作乐来麻痹自己,但内心却厌恶这种堕落的生活,是一个依旧保持天真性情的纯朴善良的女子,她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具有清醒的自我认识,没有被生活的虚假表象所迷惑,她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玛格丽特为了能和阿尔芒在一起过上宁静的乡村生活,瞒着阿尔芒变卖了自己的财物,拒绝了公爵的资助,由此看出她把爱情看得远比金钱重要.玛格丽特更具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这一点从她个人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及一个人独自吞下与阿尔芒分手后的苦果,一个人心如刀绞地含泪忍受阿尔芒因误解而强加给她的种种打击等方面是显而易见的.而作者在文中用 “茶花女”指代玛格丽特,不仅仅是因为玛格丽特对茶花女的喜爱—房间里布置茶花,出门带着茶花,更是以 “茶花”来比喻玛格丽特的不幸命运—她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却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而过早凋零.茶花象征了玛格丽特品格的高尚、心灵的纯洁.玛格丽特,圣洁的茶花女,温柔美丽,恬静脱俗. 以上我们分别从两个文本分析了杜十娘和茶花女各自的形象,那么如果把她们两个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呢?我们先来看“同”的一方面。 二. 1 .美丽的外貌,不幸的出身 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有着倾国倾城的相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这样写道:那名姬姓杜名十娘,排行第十,院中都称为杜十娘,生得: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至于茶花女,小仲马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鼻翼有点向外张开;嘴巴匀称,柔唇优雅的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的皓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由以上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是貌美出众,国色天香.可是,无论在哪个社会,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对穷苦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她们不幸而又自然地落入红楼绿馆中,成了糟人蹂躏、受人践踏的风尘女子. “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而巴黎的公爵伯爵侯爵们也纷纷拜倒在茶花女的石榴裙下,愿意为她倾家荡产而在所不惜.不论是生活在中国明代京城的杜十娘,还是出入于十九世纪法国巴黎昂坦街九号的玛格丽特,她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妓女,她们都美貌出众,都是富人贵公子猎艳的对象. 2.美好的理想,勇敢的奋斗 杜十娘和玛格丽特都生活在纸醉金迷的风流场,处在公子王孙、公爵伯爵的纠缠中,长期过着荒淫腐化的生活,但她们纯洁的心灵没有被肮脏的环境所污染,虽然她们身处青楼,从事着为人所唾弃的低贱职业,但她们没有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纵情声色并不是她们所向往的生活,她们渴望逃离青楼,跳出火坑,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角、命运的主人,过上快乐、平等、自由的新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她们灵活机智,重情舍财,忍辱负重,同阻碍自己实现美好愿望的恶势力作了勇敢的斗争. 杜十娘幼时因为生活所破被卖入青楼,她并非情愿当妓女,她一心立志从良,找一个与之"情好的郎君"过正常人的生活,当风流倜傥的达官子弟李甲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发现"李公子忠厚老实,甚有心向他"与李公子"朝欢暮乐,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爱情赋予了杜十娘无穷的力量,为了能嫁给李甲从良为妾,她精心策划,巧妙安排,勇于争取.当贪财无义的鸨母想打发身无分文的李甲离开教坊时,机智的杜十娘挺身而出,以赎金为诱饵,引诱鸨母上钩,再用激将法,堵其退路,让鸨母不能反悔,最后当她把银钱三百两交于鸨母时,见鸨母似有悔意,便以自己让鸨母人财两空相威胁,迫使鸨母践约成全她的从良美事.当李甲惧怕老父盛怒,而难以携妾于归,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时,杜十娘又献出了"权作浮居"的万全之策.同时,她还打算用自己出卖声色所得的钱财,去打动李甲之父李布政的心,希望他能同意她和李甲的婚事.作品中的这些关于杜十娘为实现美好人生理想而勇于争取的事迹描写,充分表明杜十娘要摆脱被玩弄、被侮辱生活的决心. 玛格丽特本是纯洁的农村姑娘,不幸的命运使她失足为妓,自从步入风尘,她便成为资产阶级公子哥们的玩物和商品.她房间里富丽堂皇的陈设和外观雍贵的梳妆间, “每件雕刻精湛的用具上都镌刻着各种不同的人名开头字母和五花八门的纹章标记.”表面上看,她的生活豪华奢侈,承恩受宠,但暗中却受尽欺凌侮辱,没日没夜的奢华堕落的巴黎生活,使她精神上感到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中没有快乐、温暖,遇不到一个真诚相待的人,到处都是虚情假意、冷酷而又自私.她曾如是说: “巴黎的生活,看起来使我十分幸福,却燃烧不起我的热情,反而使我厌烦.” “我的幸福就是找一个高尚的男人,他不问我的身世,他是我肉体的爱人,更是我印象中的爱人.”她在圣洁的灵魂中等待属于她的那份良缘.当英俊潇洒的阿尔芒来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发现阿尔芒不仅正直善良而且真心爱她时,她的内心深处又燃起了对幸福生活的希望.为了爱情,她愿意放弃从前的一切,卖掉对她来说 “犹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须臾不可离开的马车、钻石、披巾”,断绝了与公爵的关系,远离让她感到恶心的巴黎,来到清净的农村.她对阿尔芒说: “你想,既然我享受到新的生活,若要我再过从前的生活,我会活不长的.”她甚至想和阿尔芒一起到意大利去,她说: “我卖掉我所有的东西,我们到那边去生活,丝毫不留下我过去的痕迹,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玛格丽特这一系列变卖家产的行为和发自肺腑的言语,都确切表达了她为追求新生活而不惜放弃一切的决心. 3.生命的终止,思想的永恒 杜十娘和茶花女的命运结局都是悲惨的,她们都选择了为爱情而牺牲自己. 杜十娘虽然逃出了京城教坊,摆脱了妓女生涯.但是,才出虎穴,又入狼口.李甲抵挡不住萍水相逢的盐商孙富的一番挑唆和一千两银子的诱惑,而将她卖与孙富.面对这刚刚脱离又遭唾弃的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她虽然伤心绝望,但没有痛苦流涕、呼天抢地,她没有心存任何侥幸心理,没有丝毫委曲求全之态,更没有用箱中的百宝去换取李甲的回心转意.她深知,乞求讨不来做人的尊严,金钱买不来真正的爱情.在痛恨自己的痴迷,仇恨造物主的捉弄,诅咒礼法的虚伪之悲愤难当之时,她只是冷笑一声,为郎君画此计者,此人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资既得恢复,而妾复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发于情,止乎礼,诚两便之策也.”俗话说,悲莫大于伤心,哀莫大于心死.杜十娘在爱情失败,人生理想破灭,生存希望无存三重打击下,怀抱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百宝箱纵身跳入波涛滚滚的阴曹水府,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玛格丽特命运坎坷,年轻贵族阿尔芒的出现,让她获得了真正的爱情.玛格丽特,这个渴望摆脱命运摆布的女人,本以为抓住了爱情这根救命的稻草,可以和阿尔芒相守下去.这时,阿尔芒的父亲,杜瓦尔先生的出现却让这段幸福的时光刹那间烟消云散.社会地位的悬殊,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正直善良”的杜瓦尔先生是不会让儿子走上“身败名裂”的不归路的.因此,杜瓦尔先生用充满慈父般的态度,充满深情的语气让茶花女明白,她对阿尔芒的爱情是如何破坏阿尔芒的前途和阿尔芒妹妹的婚姻幸福以及整个家族的荣誉,从而要求她放弃对阿尔芒的爱情时,玛格丽特流泪了,同时也清醒了.社会现实让她清醒地意识到:她永远不会走出过去的阴影,她不该对生活有过高的要求.因为她只是一个妓女,一个妓女是与荣誉无缘的.在万般的不舍和煎熬中, 玛格丽特答应了杜瓦尔先生,忍痛离开了挚爱的阿尔芒,独自忍受疼痛的折磨. 玛格丽特重返巴黎后,几乎不想睡觉,她到处参加舞会,甚至喝得半醉,执意加重自己的病情.最后,在只留下五万法郎遗产的房间里,久别于人世. 杜十娘和茶花女为了爱情而不惜放弃一切,甚至生命,这种伟大的精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真情难觅的现代社会,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她们的生命虽已终止,但她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 以上我们比较分析了杜十娘和茶花女二人的相同的一面,然而她们毕竟出自两位作家之手,而且生活在东西放两个不同的时代,因此她们二人身上也有差异。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 在人身自由度方面,杜十娘的人身自由处处受人限制,当她身处教坊时,鸨母就是她的所有者,她就是鸨母的“摇钱树”,鸨母拥有她人身归属的所有权.当杜十娘逃出教坊后,又成了李甲的附属品,瓜洲岸边酒楼里的一番谈话,李甲就把她卖与徽州盐商孙富.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就是这样一件卖与人身自由任人买卖的商品.,只因为她是青楼一妓女。 而玛格丽特则有着比杜十娘更好的处境.“谁想让她成为自己的情妇,必须经得她的同意.”她有权回绝愿为她倾家荡产的伯爵的纠缠,也有权利选择善良的阿尔芒成为她的情人.人身自由度不同,是因为她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所致。具体地说,杜十娘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青楼之中,男权统治的社会,女性被当作男性的财物,可以买卖,送人,更何况是一个妓女呢?而玛格丽特则生活在资本主义的巴黎上流社会,她是一个交际花。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与观念相对较浓,因此她与杜十娘相比在人身自由度方面好了许多。 在个人爱情生活上,杜十娘与玛格丽特对待爱情和“爱人”的具体方式不同。杜十娘为了和李甲在一块可谓费尽心机:既献计献策又出资相助。可以说,杜十娘是一片火热的真情。而李甲对杜十娘的爱则不够坚定深沉,他脑子里还有太多的门第观念。这相对于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就肤浅多了。阿尔芒对玛格丽特一片痴情,为了邂逅玛格丽特的种种努力以及对玛格丽特的真情彻底打动了玛格丽特,而李甲则有负于杜十娘。如果说,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因为杜瓦尔先生的敢于和反对这一外部原因,那么李甲与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则更多的是因为李甲爱的不够坚定与勇敢这一内部原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杜十娘死于怒,怒的是 “梁间太子太无情”的负心汉;茶花女死于怨,怨的是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势力.杜十娘在人生理想破灭、爱的愿望消失、生的希望无存的三重打击之下, 她性格中倔强的因素驱使她作出最后也是最壮烈的反抗:怒而跳江。她以瞬间的动作来完结自己的一生,来宣称同这个世界的决裂. 爱,就是无私的奉献.真正伟大的爱情,是为了所爱的人而牺牲自己.当爱情之火被杜瓦尔先生踩灭之后, 玛格丽特不但不能像杜十娘痛骂孙富一样痛骂杜瓦尔先生,也不能以投江、上吊等瞬间动作来了却自己的生命.因为她知道,如果这样做,会暴露杜瓦尔先生 “正直”的真面目,进而伤了善良的阿尔芒的心.所以她只能忍辱负重,重返巴黎,操持旧业,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妓女,再次忍受贵族老爷的迫害,而且还要遭受不明真相的阿尔芒的恶毒报复,以此来断绝阿尔芒对自己的爱.因此, 玛格丽特在精神折磨和病体的双重打击下,以慢性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自古红颜多薄命,杜十娘和茶花女最终都以她们年轻而美丽的生命为代价,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惆怅和感叹。 四.悲剧原因 杜十娘的悲剧发生在明代中国的京城,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剧上演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虽然杜十娘和茶花女这两位女性都为了追求理想做了最大的努力,可是她们的追求过程都无法避免地被罩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最后都以结束生命的悲剧结局收场.她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明代万历年间,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三从四德观念根深蒂固,妇女处于被忽视受压迫的地位,许多残忍的清规戒律控制着妇女的思想,而处于社会最地层的妇女更是无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能任人践踏、随人侮辱。.<<明会典>>第一百六十三卷规定:凡官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罚亦同之.可见,杜十娘与李甲的婚姻是不被封建社会的法律所认可的.更何况李甲出身官宦之家, “拘于礼法,素性方严.”和杜十娘相比,李甲真正爱的是他自己的阶级门第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名誉地位,李甲真正尊重的是他 “素性方严”的父亲和以他父亲为代表的具有封建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旧势力.恩格斯说: “在阶级社会中,不论在哪一种场合下,婚姻都是有双方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因此,杜十娘的美好追求终究要化为一个悲壮的破碎的梦。这是一个封建专制社会的悲剧。 19世纪的法国巴黎,车马喧嚣,一派繁荣景象,资本主义已处于成熟阶段,虽然没有中国浓厚的封建思想意识,但门第等级观念依然存在.妓女身份仍是不能被人们所认同的肮脏物.玛格丽特这样说到, “我们不再是有生命的人,而是东西,我们在他们的自尊心里占首位,在他们的敬重心里占末位.只要我们不再满足我们情人的虚荣心,那么他们就要抛弃我们,漫长的夜晚就要继首漫长的白天的到来.”她们只是富人的玩物,整天被达官贵人、老爷少爷追逐玩弄.即使由于纵欲过度引起肺病恶化,她也不能休息,而是必须强装欢笑.阿尔芒的父亲,资本家的代表—杜瓦尔先生是不会允许玛格丽特这个妓女来做他的儿媳妇的,因为他认为这样会断送阿尔芒的前程和家族的荣誉.在这样的情况下,玛格丽特的结局不言而喻,.正是杜瓦尔先生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和等级观念扼杀了茶花女过正常人生活的梦想,也扼杀了茶花女和阿尔芒的爱情。这是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剧。 杜十娘与茶花女都是女性的悲剧性结局,她们是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缩影和所在群体的代表,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又都事与愿违,这不仅有她们性格上的原因,更是有其所生活的社会造成的,因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她们无法超越社会,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杜十娘以自己的死来怒斥封建社会礼教的罪恶;茶花女用自己的死来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透过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冯梦龙和小仲马同样的深情,同样的惋惜,同样的对于黑暗旧势力的不满和鞭挞。
有唐传奇《李娃传》和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两篇作品都是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女性形像。这两个形像有相同之处:一是出身——娼门;二是外形——美貌非凡;三是所处的社会——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四是对爱情——忠贞。但尽管有如此多的相同之处,但二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家庭美满、儿孙满堂,社会地位很高,成不封建社会妇德的典范;一个却是爱情幻灭,被情人抛弃,殒身江汉,葬于鱼腹,成了人们传唱、叹惋的对像。二人结局可谓天上地下之别。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呢?抛却身份、社会以及所遇之人等因素,我认为导致二人不同结局的又一原因乃是性格因素。如果说十娘的刚烈、决然是火的话,那么李娃的柔韧与通达则是水。先说李娃。说李娃是水,是因为李娃是柔韧与通达的,是理性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李娃沦落风尘,作了娼妓,以勾引有钱人做为自己的衣食之源。这是下贱的,是被社会所不齿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李娃深谐这一点,非常有自知之明,因此,对社会对爱情和婚姻,她根本就没有过多的幻想和奢望。只是做着自己职业之内的事。虽然荥阳生只是一个初涉世的青年,不同于单纯追欢买笑的一般嫖客,是真的被李娃吸引而产生了真情。但李娃已是阅人无数,她对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的人对自己与上层社会的隔阂有很清醒的认识,不但自己不编织美梦,也没有被荥阳生的真情所诱引。她和荥阳生如夫妻般相处一年,始终理智处之。当然,人非草木,面对荥阳生的痴痴相恋,李娃未尝不动心,但情感归情感,现实归现实,理智的李娃终于做了自己这个职业该做的事:榨尽荥阳生的钱财后又用计甩了他。虽是无情却是合理:做为一个娼女,只得自己想得能得的。也许她不敢再奢望什么完美的爱情和婚姻,她们的后半生不可能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夫”,但当年华不再时,她还可以依靠自己的钱过上较为安逸的生活。——这也是那个社会给无依无靠的女子过上独立的过上优裕生活唯一可以从事的职业。有人说李娃舍弃荥阳生是无情,可反观荥阳生的表现:见女色而不能自拔,弃学业和家庭而不顾;遭弃就羞于回家,沉溺于悲情,有“一战而霸之才”却甘于在凶肆苟安;遭父鞭弃就自甘堕落。失去了家庭地位的依托就成了一无所有的“乞丐”。这种温室里的树苗能靠得住吗?纵使真情又如何?在社会这个大潮里,他只是个渺小的依附者。后来荥阳生在李娃的扶持下飞黄腾达,与父相认时,当其父听了他的经历,问“娃安在”时,他慌忙撇清:“送某至此,当令复还。”何等的决绝!没有一丝的犹豫,没有一丝当初苦留李娃时的依恋之情,更没有向父说情留下李娃之意。不能说荥阳生对李娃的情感是假的,只能说,他曾是封建社会上层的一个离群的孤雁,一时迷了路,当社会和家庭又一次向他敞开门时,他害怕遭拒,急于依附,才甚至在还没弄懂父亲的真意就急于撇清自己急于丢弃李娃——确切的说是李娃的卑贱出身。李娃的理性不仅在于知己知彼,更在于她的平和、她的世故。对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的人的深切的认识并没有使她产生愤慨与反抗,只是默默地调整自己的步伐,力图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下去,并尽可能的使自己的言行附合社会,维护这个社会现有的规则和制度。当荥阳生功成名就之时,她坚决请辞,这也许是出于爱的无私,可谁又能说这不也是一种世故,一种对这个社会的妥协呢?而她的这份妥协与顺从,恰恰成就了她,她被这个社会所容纳,使她过上风光而体面的生活,从一个下层娼妓而跻身于上层社会。李娃毕竟是李娃,无论是在何时,她都保持自己的理性,即使飞上枝头,她更严谨,克已守教,谨小慎微,一步一步为自己铺陈着自己在那个社会来说最好的人生路,像水一样轻轻柔柔地绕过滩石,挤过缝隙,滤过浊泥,凝一股韧流,潺潺地向前流去。她不是缘于高山上高洁的冰雪而是一个泥潭,但她却用自己的坚韧、自己的理性以及对这个社会的妥协与顺从,最终被大海接纳,谱出一曲自己的人生之歌。如果说李娃用水样的理性与这个社会妥协,柔柔缓缓地铺展出了自己的人生的话,感性的十娘则以她的刚烈与执著燃起一把嘲讽贪婪奸诈、惩戒背信负义、唤醒良知的火。十娘是火,是感性的。她在风尘之中却秉持了一颗纯洁的心:没有沉沦,没有被世俗玷污,更没有自暴自弃。泥污的生活没有淹没她对美好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日日的迎来送往中,在屈辱中挣扎着,一点一点蓄积着挣脱黑暗的力量。可以说“百宝箱”盛装的是她对美好爱情、美好生活的梦想。在这份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梦想的渴求之中挣扎,可以说十娘是痛苦的也是急切的,急于摆脱泥淖,急于创建美好。在这份痛苦与急切的压迫中,十娘少了那份从容,又多了一份偏执,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主观,也就缺乏了对人世的清醒认识或者说是不愿相信理想的不能实现,缺乏了那种能进能退“缘生缘灭随缘去”的豁达和洒脱。于是当遇到李甲这个比一般嫖客性情温和、忠厚志诚的男子时,心念便如火一般燃烧,不顾一切的把将来把梦想都压在了一处,把一生的幸福都寄托于爱情。纵使心中有疑虑有担忧也顾之不及,唯恐这一切会转瞬即逝。心怀侥幸本就是缺乏理性的表现,而又对这份情缘的过分在乎过多的考验,使世俗中本就飘摇的情感更脆弱。就像火一样,十娘的追求是炽热的是猛烈的,无法给自己,更没有给李甲一个喘息的空间。在这份燃烧的激情里,李甲是被动的,他被十娘推着往前走,至于将来,至于以后,只能随十娘的安排十娘的愿望一步步的挪。两心相悦的爱情在这份激情的烘烤之下变了形:十娘的理所当然,李甲满心的焦虑、茫然不知所措。爱情的纯洁与轻松愉悦不再。软弱的李甲在强大的封建社会承受不住是必然,十娘的最终走向偏执也是必然。最终,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在奔向“明天”和爱情的船上,李甲得以有时间去考虑他一直该考虑却无暇考虑的问题:社会、家人、生计。一切的茫然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所以当孙富一问及此事,他急于倾吐,所以当孙富要买十娘时,他是舒了一口气的,当十娘答应时,他更是心里轻松的。而十娘的那份侥幸也被证明是靠不住的,在强大的社会和现实面前,十娘的爱情是那样的脆弱。被毁的不只是十娘的爱情,更是一个泥淖中有冰清之心的女子的理想和愿望,是支撑十娘在泥淖中坚强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但十娘的刚烈与执著使她不可能与社会妥协,她宁肯抱着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去死。十娘的死不仅仅是对李甲等人的控诉,更是“生活不是我想像”的悲叹。她不顾一切的点燃了为理想而燃烧的激情,焚尽当世的虚浮,暴露出它的丑恶。 李娃用水样的柔顺使自己溶入这个社会,给当世的上层谱了一首悠然的小调;而十娘则用自己火样的刚烈控诉当世,给后人留下一曲悲壮的歌。 后记:唐传奇也罢,宋话本也罢,中国的先祖在千年之前就为我们创造出了如此栩栩如生,如此血肉丰满的人特形像,以至千古流唱,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而自豪。以上希望对你的论文有所帮助。
杜十娘并没有爱情。 作为六院名姝,杜十娘累财千金,意欲赎身其实易如反掌(百宝较之区区三百两简直天壤之别)。然而从良却不简单,出入青楼的怕也都不是可托付终身的人。这里撇开男女间如何产生爱情之微妙,若以“利益”驱使角度看,杜十娘选择李甲或许出于他的稍显忠厚。见惯浪荡纨绔的杜十娘以为寻到了救命稻草,可哪知于封建“沃土”之上根本生长不出这种稻草,因为地中缺少一种称之为男女平等的土壤。 古已有之的封建纲常与男子的绝对至尊,注定了女子丧失一切权利或是享受一切男子应允下的权利,包括爱情。从某种角度来讲,女子在爱情之上,绝对被动。虽说,皇帝的女儿嫁人叫“招驸马”,有挑选的意思。可大多也是皇帝拍板。公主们可挑的也只在皇帝老子御笔钦点的人中找个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的。或是状元郎,或是大将军,或是皇亲国戚,或是异邦王储,总之,这嫁的是某位可为皇帝达成政治目的的人,因此没有地位的平民面姓即使才貌双全也难睹凤颜。皇家之内如此,普通人家亦难幸免。于是多的是包办捆绑,多的是新娘子洞房花烛夜才知夫君长相(倘使烛光昏暗那就得再过一夜),而岳父母却早已将贤婿的面貌烂熟于心。 在这种更似于父母“嫁给”婿的婚姻制度下(当然也不排除机缘巧合、称心如意,最后子孙满堂、白头偕老的,但想必先结婚后恋爱的观点到底不保险),我不知文成公主婚后是否幸福,但总也是万世歌颂。而貂婵虽说是受指使,但也该庆幸最后嫁了个叱咤风云的主,后人也没忘了她在铲除董卓功劳簿上的位置。可怜的是西施,牺牲了自己与范蠡的爱情,嫁了吴王。虽说于越国功劳一件,最后也与范蠡终成眷属,但女色祸国的骂名至今不绝于耳。为了避免这种命运,就有了站在父母权贵前说“不”的。可刘兰芝的反抗是投河,而杜十娘的反抗是沉江。倒是独孤皇后比较厉害,生前坚决不许杨紧纳妃,成了史上有名的或也是头一个“妻管严”。可也免不了死后戴上了顶大绿帽,杨坚终于还是续了弦。而这位妃子在爱情路上走的也不平坦。她先嫁隋文帝,后又被炀帝霸占,和王位、玉玺一起如东西般被继承了。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我以为这恰是对所谓传统从一而终的贤妇观念的最大讽刺。 而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戕害于女性身上远不止于此。可怕之处在于大多女性不仅顺从甚至已迎合这种爱情形式。《金瓶梅》里潘金莲、李瓶儿虽被作为泄欲工具,却反而“以苦为乐”,于小小的西门府里争宠夺幸;《水浒》中的扈三娘被宰了全家却认贼作兄,还嫁了个五短之人,反而以为幸。封建的思想已将这些女性脑中的爱情细胞灭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是非颠倒的盲从与迎合。 我们再来看看作为封建秩序制定者的男性。作为在封建社会中有权享受教育权利的群体,男性不断受到已有统治思想的浸淫,并且不断使之丰富牢固。男了所谓的“爱”女子,如同商贾爱财、农民爱地一般——以女子是否有价值为前提。不外乎娶一位端庄贤淑的正房炫耀于人前,或是纳几房貌美如花的庶室,满足私欲。与街市之上挑选货物细细筛选无多大不同。梁山伯之类终是少数。而虽有王熙凤持家、武则天治国的事儿,也毕竟是她们貌美得夫君宠幸在先,体弱又软弱的贾琏和唐高宗也毕竟少之又少。吕雉加武则天再加孝庄与慈禧也抵不上中国历史上所有男性皇帝的百分之一。倘若洗衣烧饭生子之事不算权利,那么女子被赋予的真正权利是于亭中听琴、于园中扑蝶、于房中等候月钱。正如梁实秋所说,当男人将家用置于妻室面前时多的是炫耀。有的是施舍而不是爱情。撇开禽兽般的西门庆、孙富之流及李甲之类中庸的,光谈些所谓有“反抗精神”的,贾宝玉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叛逆者,而焦仲卿也因其的忠于爱情而被称道。可结果前者做了和尚,后者上了吊,都没能和爱人厮守。这所谓反抗不也如同投河、沉江一般。但我们却也不能责怪他们和她们的软弱或是屈从或是反抗得不彻底性反抗形式的消极性。因为作为群体的统治阶级的男性,绝不会允许一种会颠覆自己统治思想的爱情观念存在。而作为个体的少数“痴情汉”及作为整体的受压迫阶级的女性都无力去改变这种局面。 缘何中国古代多的是爱情的悲剧,统治阶级不允许自由爱情的存在罢了。爱情观的自由彰显个性的自由,而普遍的彻底的个性自由将击破一小群人要统治其余人的可能,这恐怕是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简言之,自由恋爱触到了封建统治的根基。至于《西厢记》之类看似大圆满的结局也只如同19世纪在一大群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出现个安徒生。以童话的美丽反衬现实之丑恶,呼唤未来之幸福。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一种,爱情观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在封建社会下,古代女性低下的地位及丧失人权注定了她并无真正爱情观可言,若有便是顺从与被逼顺从两类。因此看来,林妹妹这般过高的爱情观显然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正是这理想与现实的极大反差,突显社会制度之不公正(想必追求美好爱情的理想都是相同的)。这种不公正的长达千年的积累,以及后来外来先进思想的启蒙,最终使人们群起而破之,摧毁了封建思想的桎梏。
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形象比较分析
摘要: 崔莺莺和杜丽娘是我国古代戏曲文苑里的两朵奇葩。她们生于官宦人家,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同时,她们又是同封建礼教相抗衡的叛逆女性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她们生活时代、环境,爱情观,个性方面的差异,来比较两人的形象。
关键词: 崔莺莺 杜丽娘 时代 爱情观 个性
作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两朵奇葩,《西厢记》与《牡丹亭》那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牵动着历代读者的心。不仅在于它们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还因为这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她们都追求自由爱情,大胆冲破封建礼教,反抗封建专制制度。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物生活环境不同,人物的反抗经历不同等原因,崔莺莺与杜丽娘的人物形象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崔莺莺是相府的小姐,美貌多才,却从小生活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与束缚中,是在老夫人严厉的管教之下成长起来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束缚和教养在她身上打下了明显的烙印。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官的家庭,父亲杜宝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母亲甄氏贤德爱女,家教甚严。她秉风貌、擅丹青、女红刺绣、知书识礼,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这就注定她从降生就要受到封建社会一系列规矩的约束,不能稍有越礼出格,否则就要受到责备。
《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牡丹亭》所处的是明代,不管是时代还是生活环境都是有差异的。在《西厢记》中,崔相国生前出于家世利益,把女儿许配给了郑尚书之子郑恒。崔相国死后,老夫人为了维护家世利益,处处用封建礼教那一套对女儿严加管束,平日莺莺潜出闺房,老夫人就要立即召来训斥。崔莺莺生活在这种门掩重关的礼教禁锢之中,更加渴望自由的爱情并最终大胆走上了叛逆之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莺莺一样,也受着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完全被家长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可以说她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基本相同的。但杜丽娘的生活环境更冷漠、更严酷、更加令人窒息。杜丽娘生于名门、长于深闺,四堵高墙把她与现实生活完全隔离。她比莺莺更为不幸,莺莺还可以在普救寺遇上张生,而她除了父亲与老师之外,见不到任何男性。
在面对爱情时,她们两人的反抗的形式也是有差异的。崔莺莺因为做宰相的父亲去世,家庭遭到衰败,生活发生动荡,客观上迫使她走出深闺,接触社会,给了她接触男性的机会,最终使她遇到了心仪的张生。遇到张生以后, 她也只是
思念张生, 并没有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如果没有活泼、大胆的月老,红娘的穿针引线,也许就没有这样一个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了。当老夫人因“三代不取白丁女婿”的家规,逼迫张生赶考应试时,崔莺莺并没有反对, 虽然不情愿与张生分离,但也默许了母亲的安排。等到张生衣锦还乡时,莺莺还说:“你总算没有辱没了相府门第。”崔莺莺为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反抗封建礼教摈弃门阀制度是难能可贵的,但她毕竟从小生活在相府闺阁,接受的是封建传统道德思想,因此意识深处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这恰恰是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的。与崔莺莺一样,杜丽娘也是一个大家闺秀,她梦到一个叫做柳梦梅的青年书生,因过度思念,结果香消玉殒,但是她的灵魂在千里寻觅下,终于找到了梦中的书生柳梦梅,并向他主动表示了爱情,后还魂结为夫妇。从杜丽娘追求爱情的整个过程来看,她比崔莺莺更为主动,人物形象更具光彩。
崔莺莺与杜丽娘性格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性格上的差异。崔莺莺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红娘的帮助, 缺乏独立的行为能力。杜丽娘却完全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探索通向自由解放的人生道路。崔莺莺的赖婚虽然也出于无奈,却或多或少带有矫情的意味。而做了鬼的杜丽娘也敢质问鬼判官自己情人的姓名,并主动敲开柳生的书房门表白心声,显得直率而大胆。复活以后,杜丽娘还能与父亲争辩,甚至在金銮殿上与皇帝据理力争。崔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贪一时之欢,由此蕴育了生死不忘之情。崔莺莺的形象带有写实性的色彩,而杜丽娘的`形象则更多地带有意象性的色彩。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只是自然地描写崔、张那种非礼的爱情,而并不有意强调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崔、张爱情最大阻碍的老夫人赖婚之举,主要也是出于势利的考虑。杜丽娘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比崔莺莺主动得多、坚决得多,青春的觉醒、人性的 甦 醒更集中、更鲜明。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也就是认为女人天生就有性爱的权利。
综上可以看出,崔莺莺和杜丽娘作为我国古代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她们色深刻性在于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和对理想爱情的追求。然而由于时代、生活环境、爱情观、个性方面的差异,表现出她们两人形象上的差异。崔莺莺对爱情的犹豫不决,杜丽娘的执着追求,绽放着肯定人欲、张扬个性自由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 牡丹亭[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实甫. 西厢记[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本科论文提纲范文(精选10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本科论文提纲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套版印刷的含义与基本技术特征
中国古代套版印刷的滥觞——学界的几种观点
套版技术的成熟与分化——明末彩色印刷的兴盛,套印书的大量出现与木版画
二、清代套印本的基本情况——概述官、私、坊三方的特点
以“内府本”为例,分析其使用技术、刻印范围、刻印目的等,折射当时国家中央刻书的一些特点
三、简介欧洲的彩色印刷技术的起源
欧洲彩印技术与我国套版印刷技术的异同
木版画和后来的年画虽然与套印书同出一个源头,但是限于篇幅就不能详细的写了。此外,套印本与现代彩印书相比较,从中也可能发现人们对书的观念——如书的作用、阅读的意义等等的一种转向。最后一部分涉及外国出版史的一些内容。
一:论文题目
从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
——看“发乎情,止乎礼”的时代性
二:论文观点来源
“发乎情,止乎礼”出自《论语》,是古代形容男女关系的。发乎情,即人的情感在男女之间产生。止乎礼,就是受礼节的约束。汤显祖所说的“情”是指包括*爱之欲在内的人生欲求。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强调真情,至情的时候,他始终指向的仍是社会现实,表现出对现世的热情和对道德的关注,更重视“发乎情,止乎礼”的教育作用。
三:基本观点
《牡丹亭》中杜丽娘能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逾越家庭与社会的层层障碍,勇敢迈过贞节观,为鬼时,以身慰情人;在死而复生之初,能婉言拒绝情人的求欢,“发乎情,止乎礼”。有人认为,这是汤显祖思想的矛盾性,它在突破传统的同时,又在墨守陈规,是一种退步。而我认为“发乎情,止乎礼”符合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而在现代,在女性贞操观念淡薄,过度追求个性解放的今天,其伦理道德意义就更为重要了。
四:论文结构
全文共分七节及结论。
第一节《牡丹亭》:介绍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中的主要人物及内容。
第二节《杜丽娘》:杜丽娘是人们心中至情与纯情的偶像,对于人物的塑造,我认为主要受汤显祖的文学思想和当时人们思想信仰的影响。
第三节《萌芽》:主要论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爱情观的萌芽。她一面悲叹青春的虚度,个人才貌的被埋没;一面又执着于自由、幸福的追求,“一灵咬住”,始终不放。
第四节《冲破》:《牡丹亭》中杜丽娘死了,可是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在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并以身慰情人,还魂之后还结为夫妇。
一、序论(1000字)
1、对民间信仰做一些概述
2、关于民间信仰研究的已有研究成果
3、本项研究的意义与构想
二、本论
(一)太谷县民间信仰的概况和特点(3000字)
1。概况
(1)三官爷
(2)五道爷
(3)关老爷
(4)奶奶
2、特点
(二)民间信仰与传统乡村社会(5500字)
1、民间信仰与社会的生态系统
2、民间信仰与社会的组织整合
3、民间信仰与社会的教化控制
4、民间信仰与社会的生活运行
三、结论(500字)
在清代太谷的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为民众生活构筑了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形成其独特的信仰体系。民间信仰以其强烈的世俗性渗透于乡村社会之中,深深影响着民众的人生选择。
民间信仰是广大非教徒民众的超自然信仰,它包括多种观念与活动,而以神灵崇拜为核心。它与社会的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并存在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多种多样的功能。总之,民间信仰与传统乡村社会的生态、结构、功能、生活都有不解之缘。它在该社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⑴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187页
⑵王守恩。《诸神与众生——清代、民国山西太谷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第10页
⑶咸丰《太谷县志》。卷三。户口。第二十四页
⑴光绪《太谷县志》。卷三。风俗。第3页
⑵李文慧。《民间信仰与村落关系——以清代至民国的山西太谷为例》。第14页
⑶《重修三官庙告竣碑记》。嘉庆二十五年。《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第230页
⑷《山西通志》第47卷。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5页
【内容摘要】xx年末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被大大抑制,市场观望气氛浓重,楼市成交价跌量少,本科生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在传统营销模式下难以突围,房地产市场必然要依靠谋求营销创新来取得突破。本文从房地产市场全程策划、产品定位、客户定位、策划方案、包装方案、销售战术等方面简要分析如何进行创新,以及创新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供以参考,论文写作《本科生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创新营销策划定位产品客户
【目录】
一、房地产营销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二、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市场新形势的挑战
三、传统营销策划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状况
四、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做到“创新营销
1、将房地产全程策划作为创新营销的基础
2、制定明确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分析
3、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消费者关系体系
4、根据产品定位和消费者分析,进行产品创新
5、制定价值独到、具有可实施性的营销策划方案
6、销售推广的软、硬件包装
7、制定合理的销售战术
8、建立高效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摘要]我国刑事诉讼中超期羁押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已经出台了的有关纠防超期羁押的制度也未得到真正落实。为此,本文在阐述了超期羁押的概念,危害性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一些解决超期羁押的对策: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填补现行法律漏洞,完善羁押立法规定;完善对超期羁押的监督机制和救济程序;建立羁押的替代措施
[关键词]超期羁押概念危害性原因对策
前言
一,超期羁押的界定
二,超期羁押的危害性
(一)超期羁押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权
(二)超期羁押严重妨害了刑事司法程序公正的实现
(三)超期羁押妨碍了刑事诉讼的效率,增加诉讼成本
(四)超期羁押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
三,超期羁押形成的原因
(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仍较为严重
(二)过于强调惩罚犯罪刑事诉讼目的而忽视了人权保障目的
(三)立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缺陷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救济机制
(五)落后的侦查手段和模式的制约
四,解决超期羁押的对策
(一)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1,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2,转变"重惩罚,轻人权"的观念
(二)填补现行法律漏洞,完善羁押立法规定
1,完善《刑事诉讼法》关于审前羁押的规定
2,完善《国家赔偿法》中关于超期羁押发生后的国家赔偿的规定
(三)完善对超期羁押的监督机制和救济程序
1,完善检察机关监督机制
2,建立超期羁押的救济程序
3,建立羁押的替代措施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研究——以A市国税局为例
第1章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综述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电子商务相关概念及发展状况
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状况
税收征管相关理论
税收征管的概念
税收征管的要素
税收征管的原则
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和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通用交易过程
电子商务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对税收原则的冲击
电子商务对征管模式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税务稽查的影响
第3章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存在认识误区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制度不完善
电子商务税收的制度缺失
现行税法中关于电子商务规定是空白
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执行难度大
国际税收问题加剧
第4章A市国税局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案例分析---以服装业为例
市国税局简介
市国税局服装业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要求和目标
市国税局服装业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要求
市国税局服装业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目标
市国税局服装业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新模式的具体改革措施
征管机构方面
征管人才环节
纳税流程环节
征管保障方面
市国税服装业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新模式的成果
行业税收增长明显
税源监控能力提升
税务检查次数减少
干部业务素质加强
第5章国外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
美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
日本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
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
国际上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达成的共识
确保税收中性的原则
确保税收法规易操作的原则
研究制定先进的税务管理技术
加强对电子商务反避税问题的研究
加强国际交流与协调
国际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经验借鉴
电子商务征税的重要性
加强国际合作,减少国际避税
第6章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对策和建议
电子商务征税意识应统一
明确相关税收原则
充实现有税收法律体系
利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支持电子商务征税
建立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
探索实施电子商务专用发票
完善适应电子商务税源控管方法
设计开发面向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软件
构筑电子商务税收信息共享网络体系
利用大数据算法支持电子商务税收征管
数字证书应用
加强电子商务征税的稽查力度
加强电子商务稽查模式的创新
加强对第三方的监督与完善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年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一、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概述(1000左右)
1、资本结构的涵义
2、公司治理的涵义
3、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理论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缺陷分析(2000左右)
1、资产负债率偏低,偏好股权融资
2、流动负债水平偏高,负债结构不合理
3、国有企业国有股集中度较高,呈现出“一股独大”的特点
三、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2000左右)
1、大股东控制管理层任命,削弱代理权的.竞争
2、企业经营财务风险增强,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降低
3、股权过度集中,中小股东参与权利有限
四、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强化治理的对策建议(2500左右)
1、创建良好外部融资环境
2、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
3、调整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比例
4、建立和健全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高欢迎,高晓璐.中西方资本结构、股本结构差异分析与公司治理[J].财经研究,2005,(2):42
[2]李新渠,张正义,陈凝.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融资决策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3)
[3]李东红.论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经济问题探索[J],2004,(6):99-101[4]贾辉艳.论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完善[J].财会月刊,2007,(8):64-65
[5]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14-120
[6]赵一夫,田志宏.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及优化途径探讨[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268-273
[7]白继德,高亚峰.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J].甘肃科技2010,(26):117-120
[8]晏艳阳,韩洪.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其趋势研究[J].统计研究,2001,(6):43-46
[9]苏艳丽,刘晶.我国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3-5
[10]曾宏,陈新桂,胡宇玲.财务困境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119-122
[11]洪青,公司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国际比较及启示[J].企业经济,2004(1):164-165
[12]姜曦,李青原.上市公司中资本结构的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148-149
[13]桑自国.资本结构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3):111-112
[14]肖俊.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结构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07,(11):134-135[15]童年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10):136-140[16]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7]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72-73
[18]宋清华.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57-63[19]郑长德.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1[20]胡凤斌.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47-48
[21]肖作平.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3,(1):72-77
引言
一、课题研究意义
二、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界定
第一章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之“声”
一、对“声”的解析
二、声音音色明亮圆润
1、科学的演唱技巧的运用
2、注重声腔的流动
三、民族声乐的声音符合民族审美倾向
第二章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之“字”
一、对“字”的解析
二、精妙的吐字行腔
1、吐字清晰准确
2、行腔中字与字衔接连贯自然
三、民族声乐中衬词的独特作用
第三章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之“情”
一、对“情”的解析
二、朴实自然的“情”
1、对声乐作品的深入理解
2、恰当准确的表现情感
三、丰富多彩、细腻真切的“情”
1、生活感受积累的真实情感体验
2、创造性的表现歌曲情感
音色的变化表现特定的情感
表演者正确的情感审美意识
第四章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之“形”
一、对“形”的解析
二、“形”美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事物
1、自然景色
2、人物形象
三、“形”美在民族声乐表演者全身心的表演
1、民族声乐表演者自身舞台形象的塑造
2、真情投入的舞台表演
表情生动,富有激情
身段优雅,表演贴切作品
第五章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之“韵”
一、对“韵”的解析
二、演唱语言的韵律美
三、民族声乐声音的风格美
四、民族声乐情感表达的韵味美
五、民族声乐表演的韵味美
1 绪论
选题背景
研究意义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宄范围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财务特征与财务重述的关系
公司治理与财务重述的关系
财务重述动因
财务重述经济后果
文献评述与启示
3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宄假设
概念界定
财务重述概念的界定
债务融资概念的界定
理论基础
委托代理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
行为学理论
研宄假设
融资需求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关系
财务报告重述对债务融资的影响
4 实证研究设计
融资需求与财务重述相关关系研宄
样本选取
数据搜集
变量定义
模型设定
描述性统计与差异分析
自变量相关性检验
Logistic 回归分析
财务重述与债务融资相关关系研究
样本选取
变量定义
模型设定
描述性统计与差异分析
自变量相关性检验
线性回归分析
5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研宄结论
政策建议
健全监管制度,加大处罚力度,落实赔偿责任制度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研宄展望
本科论文提纲格式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作用
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
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二、国际合作办学(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
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一篇在法国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撰写要求以法方学校要求为准;
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
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要求有标题、引言、正文(至少3个部分)和结论。
要求用中文和法文各写一篇150字的摘要,并列出关键词。
要求列出参考文献(bibliographie):至少列出3篇正式出版物。
(论文的具体格式详见电子版范例。)
三、导师
导师主要由法方教师担任,具体安排由法方学校负责。我系教师负责论文的最后评阅和评审。
四、关于对文献的合法使用的要求
1)引用文献资料原文必须加注释(notes),注明原文作者和出处。凡是不加注释地引用或翻译文献将一律被视同抄袭或非法引用,将严重影响论文评价(见评审标准);
2)引用必须合理,符合论证逻辑,但一般不应长篇引用文献;
3)对资料中的事实或观点,可以根据论文论证的需要,在说明来源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但所有参考资料均应列入文后的“参考文献”(bibliographie)中。
五、毕业论文的统一提交格式
论文要求交稿一式二份,并用寸软盘上交word格式电子版。
每份论文必须包括下列各页:
1)封面(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年级、导师姓名、日期等);
2)提纲或目录(包括各部分的页码);
3)正文,如有必要可为各部分加小标题,部分之间空2行,自然段间空1行,各边适当留出空白,左边留出装订空白;
4)参考文献(bibliographie),要求至少列出2份参考文献,包括:作者、题目、版本、日期等;
5)notes(注释);
6)如有必要可加annexe(附件)。
六、毕业论文的成绩考核
1.毕业论文的评阅工作
论文首先由法语系教授和正副系主任组成的论文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程序是:导师给出初评分数,评审委员会成员进行评阅和复审,确定初评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答辩。
论文初评的评审标准如下:
1)格式达到要求10分
2)分析论证的逻辑性与合理性25分
3)法语表达的正确与通顺程度50分
4)文献引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15分
(注:严重抄袭者上述2)、3)、4)项均将大幅扣分)。
论文初评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上为“合格”,60以下为“不合格”。
2.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论文初评后,论文评审委员会召开毕业论文
答辩会。要求论文作者用法语口头介绍论文的主题、主要论点和结论(5分钟),并用法语回答评委的提问(8分钟)。
评委根据答辩人表述内容的逻辑性与合理性、法语口语表达的正确与流畅程度打分,然后经评审委员会综合给出答辩评分。答辩的满分为100分。
3.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的评定
论文的最终成绩由初评分占60%和答辩分占40%的比例计算评定。
评审委员会根据最终成绩对论文给出以下评语:
90分以上者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4.被评为优秀论文者须提交以下文稿:
1)论文的中文摘要一篇;
2)论文的精彩片断3—4段,原文+中文译文a4打印稿,合计2页左右。
七、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参加“3+1”项目的毕业生应于6月底回国后立即向法语系提交论文,填写规定的表格。
7月1日左右由系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
7月5日左右进行答辩。经评审委员会评定的最终成绩上报教务处。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品详细的写到,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作品写出了这三种因素怎样在她身上发生作用的。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能与超我能够取得平衡,便是被社会视作正常的人。否则就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杜丽娘却偏偏无法得到这种平衡。因为本我对性本能的压抑过分强烈,远远超出了她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生理原因是内在的因素。她年已十六,从生理上看,女性特征已经具备,基本发育成熟。这是任何礼教和压制都无法改变的生理现象,再严密的监视也不可能阻止少女生理上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心理变化。在这个时期,女性会对对男女之情异常敏感。外界的任何刺激都可能成为催化剂。封建礼教深知这一点,千方百计的堵和抑,但是这违反了人的本性,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杜丽娘的父母就是采取这种办法,不允许她与外界有任何接触,她甚至连自家的有个大花园都不知道,还是春香告诉她的。还请来老师,用礼教来对付她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结果他们没有想到,问题恰恰出在《诗经》上。陈最良讲的是《诗经》的首章《关雎》,他虽然按儒家的传统,把《诗经》作为教化的工具,依照《毛诗》注做了牵强附会的解释,阐发了其中的微言大义,但诗中的爱情描写不是一两个腐儒所能否认得了的。这首美妙的情歌启迪了杜丽娘的青春意识。春香口无遮拦,说杜丽娘“只因老爷延师教授,读到毛诗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在儒家用来压制人性的经典中,却有了启迪人性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个绝妙的讽刺。当然,这还只是朦胧的春春苦闷,还不是自觉的爱情追求。没有其它的刺激,还不可能立即爆发。随后的游园才是直接的诱因。春香恰在这时让她去花园,她以有老爷的禁令而拒绝,但是春香说老爷下乡劝农不在家,此时出去游玩正是时机。杜丽娘终于生平第一次去了自家的花园。而“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景,使她顿时在春景、春情与青春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天呵,奴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她就像一棵娇嫩的小草,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破土而出。情是人的本能,是理无法压抑得了的。她的觉醒是人性的觉醒。这是她前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性欲正在突破超我的限制,跃跃欲试。生理的成熟是基础,外部的触发是条件。在这里,作者以惊人的艺术洞察力和细腻的描写,在游园中,展现了少女青春觉醒的那一刻。先是由春色的迷人美丽发现了自我的迷人美丽,内心波翻浪卷。第十一出《惊梦》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正是少女情窦初开时,有了爱美的天性,所以既以美丽而自豪,而又自珍自爱,腼腆羞涩。其后是由自然界的美丽联想到自己的青春被埋没。大自然的欣欣向荣,万物争春既使她眼花缭乱,而又使她联想到自己如同囚徒一般被禁锢着,在灰暗的环境中,养在深闺人未识,便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美好的春色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兴致,反而平添了一段痛苦,正所谓春色恼人。这便是古人常说因春感情。她可谓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外界的刺激诱发了她对异性之爱的明确向往,发出了命如一叶的感慨。此前潜在的朦胧的爱情意识,经过大自然的催发,终于有了明确的指向,终于意识到苦闷的原因在于缺乏异性之爱,而对男女之爱的追求也水到渠成。作者如同剥笋一般,层层递进,细腻地描写了杜丽娘青春觉醒的过程。杜丽娘性格的第二阶段是她毫无顾忌的追求的时期。在作品中是从惊梦到婚走,她经历了由梦怀情,由情而死,由死复生。杜丽娘真正与环境和自己的封建礼教意识的冲突始于惊梦。她满怀对异性的憧憬而入梦。因此,自然出现了梦中幽会的场面。作者按照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在幻想中让杜丽娘发在梦中与柳梦梅结合,发生了道学家们所不齿的“野合”之事。在梦中,她见到一男子,向她大胆求欢,她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并且护花使者花神出现,暗中保护她。作者写作时笔墨十分大胆,通过花神之眼之口,描写了两人做爱的详细过程。这是她性格的第一个高潮。她在梦中发泄了长期积累下的如火一样的热烈的欲望。理学家认为,男女互慕之情是不应该有的,而在这种情之下的原动力男女之欲更应该用礼来压制,放任欲望是不能允许的,对女性来说,对于性欲的追求尤其是罪莫大焉。 而作品中把一个青春少女的这种本能欲望的觉醒完全以正面的笔墨加以肯定,可见作者以情反理的倾向是何等强烈。这种无所顾忌,是对理学的大胆挑战。接着,作者用浪漫的手法,展开了奇特的情节。杜顽强地追求这个梦境中的异性,在现实生活中她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自己的欲望不敢有任何公开的流露,于是,她在现实生活中与环境和个人的封建礼教意识发生了不可调合的冲突,只能以死殉情。她旧地重游,欲寻旧梦,但伊人已不可见矣。于是她亲手画了自己的写真,置于匣中,然后一病而亡。父亲按她的遗嘱,将她埋在梦见柳梦梅的花园中,将装有写真的匣子放在墓前。柳梦梅赶考路过此地,见着这写真,一见钟情。于是杜丽娘的鬼魂赶来与他相会。只因这真情未灭,感动冥王,又让她还魂,破棺而出,与柳结成夫妇。这一段情节从现实角度看,是荒诞离奇的,不可想象的,但从其凝结着作者的情感信念角度看,又是真实的。正是在这里,她的执着的追求的性格特色表现得最为充分。这种追求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可见其强烈到了何等地步。作者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这里,情已经变成了一种超验的对象,被神化了,它可以脱离肉体,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性和支配性。不屈反抗是杜丽娘性格第三阶段的突出特征。这也是她性格完成的阶段。如果只有前两阶段,作品的主题就还不算完成。因为只是写了情和情所具有巨大能量,而没有写情对理的正面冲击并战而胜之。她还魂后,又回到现实中,但在现实中又失去了在幻想中已经获得的自由,重新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她要求父亲承认她与柳梦梅的关系,但是不仅没有成功,父亲反而连她这个女儿都不承认,认为自己的女儿已经死去,根本不会还魂。她由对父亲存在幻想,到坚决与父亲斗争,性格发展到高峰。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在封建社会中,一个女子的性格发展到这个高度,真是难能可贵了。最后皇帝做主,给他们的婚姻了合法性,并且迫使杜宝重认了女儿,承认了女婿。作者把现实中情无法战胜理的事实,在想象中翻了过来,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在这个阶段,她的虽说情与理表面上看来是取得了妥协,但这种妥协是以情的胜利作为前提的,而理是战败者,只是靠了这样一种陈腐的形式,才勉强维持住了脸面。当然,由这个结局也可看出作者的“情”,归根到底,也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而并非是压倒一切的,绝对的。
2017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慢慢的发展中,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
题目:回归自然论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冲突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
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参考文献:
[1][M].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2]Cecil,
[3]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著,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著,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陈茂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J].外语教学.2007(01):69-73
[6]栗华.野孩子的爱与恨对《呼啸山庄》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北方论丛.2001(6):80-83
[7]裴双.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呼啸山庄》对野性与文明的取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80-85
[8]邵旭东.何以写出《呼啸山庄》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