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浙江树人大学毕业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浙江树人大学毕业论文格式

肯定是上机啊

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组委会 二OO七年十月十六日 附件入围名单公示 类别课件 序号 编号 作品名 学校 作者 指导教师 入围答辩名单 1 2-9 计算机硬件基础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陈坤权、蔡武益 诸葛燕 2 8-11 古诗鉴赏 浙江树人大学 方进 林建伟 3 8-13 诺曼底登陆 浙江树人大学 陈宇俊、陈小葛、吴碧文 王群、戴秀岳 4 9-10 纸艺天堂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胡会平、潘莉、吴雨晴 徐赛华、宣翠仙、应武 5 12-11 微机组成与组装虚拟实验 杭州师范大学 张燕霞、詹艺、赵子明 晏明、茅育青 6 14-4 陶艺设计-绪论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洪碧云 汤 向、李 娜 7 21-6 台风知识教育课件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王苏炎、汪赛玲、金艳 韩建林 8 24-8 绿色运动解剖自学系统——上肢篇 浙江中医药大学 许湖丹、卢淑彩、杨敏 王海舜 9 25-7 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湖州师范学院 杨旗芳、史杏青、唐远程 胡水星、李艳、陈劲光、邱相彬 10 25-10 轴对称 湖州师范学院 樊李丽、李晓丹、郑莉 陈劲光、叶玮玮、胡水星、邱相彬 11 27-15 创建平安校园——意外事故急救学习软件的开发 浙江科技学院 罗玲肖、夏丽萍、杨欣 岑岗、唐伟 12 27-17 普通话学习软件 浙江科技学院 王慧琴、赵佰城、徐君 岑岗、唐伟 13 28-1 极速拯救 浙江师范大学 吴林杰、刘艳格、陈青娥 章苏静、顾汉杰 14 28-2 网络学习系统《教育技术管理》 浙江师范大学 王素军、方露 章苏静 15 28-3 小学生安全教育系列之消防安全 浙江师范大学 陈瑶婷、丁晓阳、汤龙君 章苏静、王良辉 16 31-9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邵垠钧、黄涛、汪建英 卢杰骅、刘志刚、查香云 17 44-14 汉字构造 台州学院 李畅、孙渊、袁国堂 应国良、卢胜伟 18 44-15 摄影技术课堂 台州学院 盛柳钦、吴燕云 应国良、卢胜伟、李宏明 19 44-16 圆的方程CAI课件 台州学院 戚芸芸、黄卫钱、刘旭华 应国良、卢胜伟 20 47-7 华为网络设备模拟实验平台 浙江工业大学 金秋阳、卢凯、赵利娜 顾容 21 47-8 手语学习系统——中国手语版 浙江工业大学 王明敏、沈琴、吴小红 张宁宁、王 慧 22 49-11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flash版 中国计量学院 吴艳红、占飞、罗伟玉 汪志勤、虞戟 23 54-5 FLASH 课件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沈慧、王一民、陈丽 吴菁、毛焕宇 24 57-2 零的世界 浙江万里学院 洪杨玮、李智特、戴高超 李凤、徐晓辉 25 57-4 通信原理 浙江万里学院 叶道在、姜岳敏、陈光 徐晓辉、李凤、张海 26 57-5 虚拟实验吧 浙江万里学院 张圣、何海霞、罗佳超 李凤 入围不答辩名单 27 4-1 愚公移山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何立红、阮爱萍 潘红艳 28 5-6 机械设计基础网络课件 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 寿燕忠、陈海华、何进金 肖俊建、周兆忠、马晓丽 29 9-11 定向运动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毛文雄、于奔、胡梦偲 宣翠仙、徐赛华、应武 30 16-3 明清文艺思潮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毛恩芳 袁琳、韩越祥、王雪 31 21-4 公关礼仪课件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马事良、黄斌、李佩珍 韩建林 32 24-7 中国道地药材精确定位系统 浙江中医药大学 董昱、方颖、商轲 张水利、李志敏 33 24-9 篮球基础战术配合动画课件 浙江中医药大学 商轲、方颖 章巨涣、黄建波 34 25-8 黄山四绝 湖州师范学院 朱丽娜、郑欢峥 邱相彬、胡水星、陈劲光 35 28-5 密境寻宝——急救知识学习游戏 浙江师范大学 崇星、万俐伶、林峰 章苏静、顾汉杰 36 40-4 守株待兔 嘉兴学院平湖校区初教院 葛芳芳、徐芳芳、张怡 姜建祥、胡海峰 37 44-17 英语四级课件 台州学院 缪鸿频、麻谢兴、斯迪虎 应国良、卢胜伟 38 44-18 圆的周长 台州学院 魏国良、陈刚 应国良、卢胜伟 39 47-6 电脑组装DIY 浙江工业大学 陈智伟、王明敏、王明捷 张宁宁 40 49-12 网页设计技术 中国计量学院 纪颖夏、应先荣、金蕾 虞戟、汪志勤 41 53-13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范例光盘 温州大学 张艳丽、方开、方磊 刘根萍 42 5-5 工程力学网络课件 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 李文彪、蒋松廷、麻鲁兵 田敬 43 8-12 高等数学风暴 浙江树人大学 李黎君、傅跃军、张灵 王群、戴秀岳 44 9-8 幼儿交通安全教育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夏莉、方琴、陈婷婷 宣翠仙、徐赛华 45 9-12 走进园艺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陈建国、张云云、吴淑媛 徐赛华、宣翠仙、应武 46 12-10 孙子兵法 杭州师范大学 程凤春 邹菊梅 47 24-10 中医白血病之康复保健知识库 浙江中医药大学 宋建敏、章芝、陈慧中 卢启飞 48 25-11 观潮 湖州师范学院 高上烟、范国锋 陈劲光、胡水星、邱相彬 49 28-4 金庸 侠 江湖 浙江师范大学 龚丽霞、邱红羽、王青青 章苏静 50 31-2 《软件工程》课程网络教学实践平台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陈飞 郑 炜 51 36-2 Flash动画课件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 陈玲、留晶晶、彭庆庆 喻皓、张博、俞慧刚 、吴坚、孙秉超、童宝军 52 49-8 浙江工业大学人力资源课程网站 中国计量学院 张晓锋、赵婷、张帆 虞戟、汪志勤 53 49-10 形势与政治学习网 中国计量学院 楼菁、周文兵、嵇寅洁 虞戟、汪志勤 54 49-13 传感器技术-国家精品课程申报 中国计量学院 樊振华、金鑫、舒郁琼 汪志勤、虞戟 55 57-1 精忠报国岳飞传 浙江万里学院 江慧、陈征宇、朱忠和 李凤 56 57-3 孤岛求生 浙江万里学院 周嘉斌、钟伟锋、胡佳 李凤、徐晓辉 类别网站 序号 编号 作品名 学校 作者 指导教师 入围答辩名单 1 4-9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精品课程网站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王祝辉、王佳维、张云霞 王璞 2 8-14 游吧浙江 浙江树人大学 杨森、耿礼鹏、李玲玲 王群、戴秀岳 3 8-15 大学生外卖网 浙江树人大学 耿礼鹏、陈智杰、杨森 王群、戴秀岳 4 8-17 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站 浙江树人大学 施佳斌、蒋寅 章宗标、孙萍 5 12-14 Visual Basic 课程网站 杭州师范大学 叶兴军、叶乐、沈华洁 晏明、项洁 6 12-15 多媒体作品评价平台 杭州师范大学 范叶炯、徐永刚、詹艺 晏明、茅育青 7 14-3 异度空间——个人自助网页系统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汪新富、金晶、胡燕萍 汤向、李娜 8 18-2 中国·柯桥纺织指数 绍兴文理学院 任波杰、钱同中、白玉龙 郑厚天、袁华炜 9 18-3 绍兴书城 绍兴文理学院 陶伟平、黄德文、林特 郑厚天、袁华炜 10 21-1 孔方文化网站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毛素森、胡佳能、马圣强 韩建林 11 21-2 茶风诗韵网站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马圣强、毛素森、胡佳能 韩建林 12 23-14 休闲自助旅游商务平台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凤双、金宏君、项群燕 任伟 13 24-11 全口牙三维仿真模型教学网站 浙江中医药大学 徐锦文、余天义、胡钟 王仁飞 14 25-12 物理化学精品课程网站 湖州师范学院 吴双飞、江玲、吴美勋 张樵、胡水星、郑修一 15 25-13 湖州师范学院社团联合会网站 湖州师范学院 张国亮、杨勇、黄锋 胡水星、张樵、郑修一 16 27-3 “开放型项目教学研究应用”管理系统 浙江科技学院 陈洁、孙茂霖、周志凡 岑岗 17 28-6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游戏网站 浙江师范大学 杨建仕、金丽雅、沈颖 章苏静 18 28-7 卡卡亲子互动社区 浙江师范大学 余友良、唐宏盛、陈慧丽 章苏静、金科 19 28-9 科研协作平台 浙江师范大学 裘鹏锋、罗勇、吴向毅 章苏静、于书红 20 28-10 问卷调查系统 浙江师范大学 李踔 阮高峰 21 31-4 学生信息港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陈阳升、陈荣赵、邵锜 石坚 22 34-1 动画片“大森林” 衍生产品宣传购物网站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电子系 周佳斐、吴祖祥、朱晓晓 黄璐、陈元章 23 34-4 二手市场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梅忠杰 卢海军 24 40-16 梦想大学网站 嘉兴学院信息工殷杭华 无 程学院 25 43-3 《远航之帆》学生门户网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陈欲菠、王燕燕、李弈晶 陈晖 26 46-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会网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胡东科 吴卿 27 48-8 LUNA2007 个人网站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王晓冬 姜洋、张薇 28 53-16 支持知识建构的电子学档整合平台模型与开发 温州大学 田靖、黄燕波、姜晓虹 王佑镁 29 54-3 梦开始的地方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陈小波 毛焕宇、汤化平陈千 30 56-6 浙江大学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网 浙江大学 刘晓鹏 31 57-6 精品课程管理系统 浙江万里学院 沈骥、韩念念、王琳琳 徐晓辉、李凤 32 57-7 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 浙江万里学院 许健、董东东、胡杰 徐晓辉、董刚刚 张海、李凤 33 57-8 万里党校 浙江万里学院 沈旭东、刘创、 陈光 张海、李凤 徐旭峰 34 57-9 漫游万里 浙江万里学院 张圣、姜岳敏、余明霞 李凤、张海 入围不答辩名单 35 2-6 植树节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金小倩 丁之彦 36 3-11 品位科技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刘豪伟、管鸿飞、李锦 汪迎春 37 3-12 菁菁校园网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江彬华、冯婷婷、应超 汪迎春 38 4-5 社会实践网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石玮翔 陶剑文 39 4-6 精品课程网----Linux系统与维护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石玮翔、赵顺云 陶剑文 40 4-7 工商青年网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石玮翔、赵顺云 陶剑文 41 8-16 吾去勤工网 浙江树人大学 吴许杰 章宗标 42 8-18 中国纺织品网 浙江树人大学 蒋寅、施佳斌 孙萍 43 9-3 金华废品网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郑平江、金燕兵 胡平 44 9-4 WAP网站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周江、纪荣智、叶瑞情 胡平 45 11-1 杭州新起点求职公寓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黄威 46 12-16 杭州师范大学广播台网站 杭州师范大学 高成英、高菲菲 晏明 47 15-13 雪域之光 宁波大学 周凯如 胡总 48 15-14 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宁波大学 龙林峰、詹则明 徐晓雄、徐光涛 49 15-15 高校开放实验管理系统 宁波大学 郭文生、周凯如 徐建东、胡总 50 16-9 印象摄影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夏建武 鲁扬 51 17-11 虚拟校园 浙江林学院 木雨莲、尹登峰、曾亮 于夏桥 52 21-5 竹韵悠扬网站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夏鎏淼、阮日敏、张少宾 韩建林 53 22-7 工贸学子秀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高晓如 叶聪相 54 23-13 “交响杭州”城市综合网络平台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邹晓明、林宜鹤、张海珠 丁荣涛 55 23-16 杭州雅南宠物用品有限公司外贸商务网站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童章辉、许炳、钱利云 王文 56 23-17 迦恩计算机资源网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章银娣方科 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 57 25-11 参展商管理系统 湖州师范学院 金香、姚贤斐、黄强 胡水星、张樵、郑修一 58 26-15 学生门户新绿网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王畅、田翠华、屠秦佳 郑修一、胡水星、张樵 59 27-1 浙江科技学院教务处网站 浙江科技学院 刘举鹏、俞滔、骆燕青 莫云峰 60 27-2 网页设计师 浙江科技学院 刘举鹏、徐威 莫云峰 61 28-25 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网站 浙江师范大学 施芬花、张鸯、杨建仕 章苏静 62 31-1 泽国企业信息网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吴灿、汪金芝、李景星 陈志卫 63 31-5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网络课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陈阳升 石坚 64 32-2 “和谐绍兴”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李妙龄、朱怀冰 庞晓枫 、魏瑞芳 65 34-3 中国照明在线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吴祖祥 卢海军 66 37-3 温州蓝领租房网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李诗晓、刘舜泼、陈方之 张浩 67 37-4 艾登堡服饰网站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李诗晓、刘舜泼 张浩 68 38-8 品尚品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徐文杰 励宇辉 69 40-11 人类饮食调配餐——江南人家龟鳖网 嘉兴学院平湖校区 沈华 陈建新 70 44-7 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新闻发布系统 台州学院 沈隆、胡金定 郭贤海 71 45-2 网上教学交易系统 浙工大之江学院 林啸、林涛、吴杰 赵端阳、吴子敬 72 48-9 机电学院多媒体竞赛网站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蔡键鹏 姜洋、张薇 73 49-19 助学贷款 中国计量学院 张纯纯、张银丹、吴艳红 虞戟、汪志勤 74 53-15 三人行教育网 温州大学 黄晨伟、何知才、吴立选 叶晓丰、梅海 75 54-1 古韵嫣然--专题网站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唐鲁芳、陈玲静 汤化平、陈千、毛焕宇 类别平面 序号 编号 作品名 学校 作者 指导教师 入围答辩名单 1 3-9 环境与文明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李锦 徐利华 2 4-19 衣食住行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汪烈红、孙统 胡魏 3 4-21 合谐才和谐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孙统、汪烈红 胡魏、史亚丽 4 4-24 智能九宫格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李杭民 胡魏、史亚丽 5 4-25 和谐社会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李杭民 胡魏、史亚丽 6 4-28 和谐中国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李杭民 胡魏、史亚丽 7 6-2 “美丽城市-和谐生活”系列海报设计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周佼莉 许金友 8 6-3 “安全网络和谐社会”系列海报设计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姜鑫 许金友 9 8-6 文明迎奥运 浙江树人大学 罗烁辉、毛瑞金、马春南 汤益芳 10 8-8 民族同心共建和谐 浙江树人大学 翟良芝 汤益芳 11 12-13 《粉墨登场》 《韵》 杭州师范大学 戎 绒 无 12 13-2 谐 浙江经贸职业技胡江 裘晓红 术学院 13 13-11 NATURAL DREAM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徐晓薇 裘晓红 14 14-10 和气生才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周赟 、景磊 、虞鑫 汤向 、潘学 15 14-11 和谐社会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林形东、裘益利 孙敏 、汤向、吴波 16 14-19 开心??伤心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虞鑫 、景磊 、周赟 汤向 、汪贵萍 17 14-20 我们不是商品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虞鑫 汤向 18 14-23 阴影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周赟、虞鑫 汤向 19 14-24 自爱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黄茂盛、陆宇迪 汤向 20 17-3 和谐奥运 浙江林学院 任叶军 张天荣 21 23-2 世界无车日海报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周宇 姜含之 22 25-3 和谐魔方 湖州师范学院 黄强 胡水星、陈劲光、叶玮玮、孔维永、吴卫华、陈湘 23 26-6 和谐——支撑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宗磊、黄强 胡水星、孔维永、陈劲光、吴卫华、陈湘 24 28-11 人之和谐 浙江师范大学 吴向毅 王陈辉 25 28-12 礼遇传统 浙江师范大学 唐宏盛 王陈辉 26 28-13 “盲”去何从系列 浙江师范大学 陈云 刘璨 王陈辉 27 28-14 家装设计 浙江师范大学 潘昊 郑军德 28 28-16 和谐奥运 浙江师范大学 朱丽丹 徐成刚 29 29-4 梵伊瑜伽会所VI形象系统 浙江财经学院 娄宵怡、黄慧珍 严磊 30 31-12 回归自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斯仙萍 徐辉 31 33-2 和谐社会 教育先行——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分院 殷牧云、范磊明 骆小欢 32 33-6 和谐西湖 品质杭州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广告系 陈诗宇 骆小欢 33 34-6 团结—和谐—共生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多媒体董其 王启宾、黄璐 0611 34 38-2 城市清洁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陈俊 励宇辉 35 38-3 消逝的生命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黄颖 励宇辉 36 38-4 无奈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陈旭妍 励宇辉 37 38-7 品味咖啡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梁春蕾 励宇辉 38 38-9 长树牌护发露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徐艺珊 励宇辉 39 38-10 和谐社会从笑容开始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许兴艺 励宇辉 40 38-14 保护森林 节约资源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曾焕津 励宇辉 41 39-14 和谐 浙江理工大学 陈健 王翔 42 39-15 和棋 浙江理工大学 陈治民、周昕、陶兆锋 王翔 43 39-16 美化环境 举手之劳 浙江理工大学 韩芳芳 王晓林 44 39-19 和谐之歌 浙江理工大学 胡林叶 王晓林、王翔、卢华亮 45 39-20 和谐世界 浙江理工大学 解凉意、郑帅 卢华亮、王翔 46 40-7 城市??造物 嘉兴学院平湖校区 黄可南 吕海舟 47 43-2 国际通用纸币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杨成、林新伟 无 48 44-2 家 台州学院 谢晋 李志明 49 44-3 插画设计——精致概念 台州学院 陶敏艳 秦伟 50 44-5 和谐 台州学院 应婷婷 李志明 51 47-14 珍惜和谐自然 浙江工业大学 陈敏 汪哲皞、林曦 52 47-17 和谐晚年老年人系列产品 浙江工业大学 周煜啸、池驰、王毅然 傅晓云、黄薇 53 47-18 人与自然的和谐 浙江工业大学 郑金德 林曦、汪哲嗥 54 49-5 掌握 中国计量学院 鲍丹、陈佳基、马伟哲 高筠 55 51-8 伸手 浙江传媒学院 雷小丽 徐浩 入围不答辩名单 56 4-10 和谐中国 和谐世界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包宝市 杨炉兵 57 4-11 和谐生活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杨道敏 杨炉兵 58 4-12 和谐生活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杨道敏 杨炉兵 59 4-13 和谐中国 和谐世界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郑露 杨炉兵 60 4-17 中国之夜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金张亮、杜国峰 胡巍、史亚丽 61 4-18 理想中的筷子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汪烈红、孙统 史亚丽、胡巍 62 4-23 和谐中国??绿色中国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汪海燕、叶泽妹 胡巍、史亚丽 63 4-27 融合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吕萍 胡巍 64 6-4 《激情奥运??和谐中国》系列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陈一鸣 温百秋 65 8-2 失与“得” 浙江树人大学 虞丹、陈燕 李甜 66 8-3 “伐”掘出的陷“井” 浙江树人大学 王琳、尹斌斌 孙萍 67 8-4 翻转之间 浙江树人大学 蔡浪平、方吉琼 孙萍 68 8-9 和谐之美 浙江树人大学 祝海琳、何菁 吴凡 69 12-12 《盛世》标志设计 杭州师范大学 盛秋萍 无 70 13-5 和谐??生长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周选富 裘晓红 71 13-9 和谐??共生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沈璐 裘晓红 72 14-5 艾与爱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虞 鑫 汤向、 吴 波 73 14-8 肺??废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王荣盘、胡 亮 汤向 、汪贵萍 74 14-9 符号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陈晓川、窦浙川 孙敏、吴波 75 14-13 和谐校园招贴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施建岭、王琴 汤向 、周柏清 76 14-14 酒后驾车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窦浙川、陈晓川 孙敏、吴波 77 14-15 男人和女人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洪碧云、沈泳 孙敏、吴波 78 14-21 兄弟莲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胡 亮、王荣盘 汤向、潘学 79 14-25 自然??和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沈燕春、李倩 汤向 80 15-7 为和谐、舍自我 宁波大学 张文霞、朱淼 陈燕燕 81 22-1 和谐之呼吁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陈娇 付绍娟、张其亮 82 22-2 HELP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卢建月 付绍娟、张其亮 83 22-4 和谐生活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高晓如 付绍娟、张其亮 84 23-5 沙漏中的和谐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徐永泉、罗悦、罗丁豪 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 85 23-7 睦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尹喆 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 86 26-3 腐 堕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管政 陈湘、孔维永、吴卫华陈劲光、胡水星 87 26-5 贪——如影随形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蔡福阔 陈湘、孔维永、吴卫华、陈劲光、胡水星 88 26-8 和谐校园系列情感篇、社会交往篇、学习篇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房有文 孔维永、陈劲光、胡水星、吴卫华、陈湘 89 27-25 和谐奥运 浙江科技学院 陈理闩、陈东阳 宋行、唐伟 90 28-15 公共椅 浙江师范大学 潘雪慧 无 91 29-1 百姓皆福、盛事和谐 浙江财经学院 包庆洲、潘松石 林洲、严磊 92 29-2 “东西合壁”—和谐 浙江财经学院 陈可静、黄萍 林洲 93 29-7 淘淘e站VI视觉形象系统 浙江财经学院 张楠、姚丽燕 严磊 94 31-7 彩色铅笔的创意构想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金剑 刘志农 95 31-8 DJ音乐CD设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丁斌丽 刘志农 96 31-14 HELP GREEN HELP ANIMAL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邵佩佩 甘亮 97 33-3 国际无车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分院 张琼华、黄雨舟 骆小欢 98 33-11 融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广告系 叶笑眉 骆小欢 99 34-5 Nature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多媒体0611 周佳斐 王启宾、黄璐 100 38-12 种族间的和谐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姚璞 励宇辉 101 38-15 珍惜每一滴水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张玲 励宇辉 102 38-17 和谐绿色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朱霞 励宇辉 103 39-11 保持微笑 共创和谐 浙江理工大学 陈季、柯小青 卢华亮、王晓林 104 39-13 车道篇 浙江理工大学 解凉意、郑帅 王晓林、卢华亮、王翔 105 39-25. 下载我要获得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资源目录 原创论文【可用】 系统定作开发服务 论文专题保过考证高清培训/送免费题库 全国2000多所大学论文目录 精品资源交流 网学推荐123(精选文档)浙江省第六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结果公示 甘肃政法学院论文 2012年度浙江省优秀会计论文(课题)获奖者名单 浙江海洋学院论文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_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展示活动建模论文写作... 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文件 多媒体设计论文多媒体视听技术论文 物联网(智能家居)研究与设计(论文)(word) 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获奖名单(征求异... 第二届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诗文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利用财付通打款到QQ彩票然后提现进行刷成长值的需要注意 基于西门子PLC的电梯控制系统 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浙江省高校档案优秀论文奖名单 形势与政策教育论文格式 领航杯2012年江苏省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评审结果公示 优秀毕业论文对外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河南电力调度管理系统界面设计欣赏 百度推荐【设为主页】【加入收藏】【打印本文】【回到顶部】【关闭此页】 相关文章·VB简单小游戏毕业设计及论文_开题报告 ·大学生游戏论文: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游戏外挂设计及其应用·李琳毕业设计·充电器外壳注塑模具设计开题报告·沈阳某四层框架结构综合楼办公楼毕业设计·DREAMVER MX 2004 毕业·江汉大学网站后台管理系统·个人博客课程设计说明书 最新文件·论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3中科大招生简章·Article: "P·画图程序_绘图程序·[二年级作文]秋天的早晨·农学论文·2011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考场作文素材: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素材·消失的泡沫 原创论文购买/定作特别推荐 原创论文购买/定作

毕业论文是拿证的必须环节啊。。

在省级及以上大型活动中获得前三,毕业论文直接优秀

免毕业论文浙江树人大学吧

1。那里杭州本地的不多,温州、台州的应该不少。家庭条件参差不齐的,不过家里做生意的应该不少。人好不好相处也要看相互的,我在那里四年,觉得挺好。杭州人难相处?更没这个说法(我不是杭州人)。我了解到的绍兴人也有很富的,没有乡下不乡下的说法。行不行看你自己的信念的,不过我认识的很多人都虚度大学4年。2。专业有好有坏,艺术的我不了解。3。鄙视不鄙视是看自己的,不能说A是浙大的,B是树大的,我就鄙视B吧?没道理的。重声:我不是杭州人,但在树大读了四年书。

在省级及以上大型活动中获得前三,毕业论文直接优秀

浙江树人大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杭州的,学生家庭条件也很好,杭州人不难相处。绍兴也不属于乡下人。树人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需要分专业,好的专业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树人大学没有室内设计专业。树人大学没有被人鄙视。

浙江树人大学不全是杭州和温州的,学生的家庭条件好和坏的都有,好相处,在绍兴不算乡下人。

就业不错。不会受到鄙视。

师资力量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00多人,在编专任教师578人中,正高职称87人、副高职称167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

其中博士学位7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4%;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专家、学者、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外聘一支近300人的教师队伍,其中50%以上外聘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或职务。

学校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教坛新秀4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2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1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树人大学成教学院是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的二级学院,学院位于学校本部,共享教学资源,所以各种硬件、软件都非常优越,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各种学科竞赛都在一起的,让自考和成教的学生感受真正的大学生活。

浙江树人大学创办于1984年,是由省政协和省教育厅共同主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民办本科院校。入选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浙江省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学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专业概况

浙江树人大学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学科涵盖医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工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基础扎实、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有4个省一流学科,教育部白俄罗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和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省行业平台,1个省创新团队,25个校级研究机构及平台。

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0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战略需要,学校正加快建设交叉科学研究院、“医工信”研究及现代服务业基地等平台。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怎么样

你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不是cssci。

个人认为可以报考,我从以下几点阐述,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从个人层次来看,本科专业是人生的第一大选择,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喜欢茶文化专业的同学,浙江树人大学国际茶文化学院的茶文化专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进行来进行继承。

第一,从专业层次来说,茶文化专业在目前来说仍然是需求非常大的专业,根据中国的茶文化,茶在中国人心中中是不可缺少的,茶学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茶业行业,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具备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和茶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或部门从事与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第二,从学校层次来说,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专业,开设于2003年,是中国最早开设茶文化专业的高校之一。学校开设茶文化专业多年,其创始人是第一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杨先生,从开设之初就集合了浙江省全省最优秀的茶文化资源,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茶文化人才。而浙江树人大学的国际茶文化学院,成立于2019年5月18日,目前虽然只有一年多的经验,但是该学院是基于学校茶文化13年的开设历史,根据国际情况,面向国际传播茶文化的学院,更受国家政策和茶企业的支持,具有强大的就业优势。目前,该学院共面向全国招收本专科学生,培养的是面向国际的茶文化复合型人才,为我国茶文化的国际推广和传播,以及茶叶国际贸易发展输送国际人才。

以上内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本刊入围“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入选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潜力型期刊群(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浙新出发[2007]29号文件)。荣获“民办高等教育”栏目同期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是...

个人认为,值得报考本科茶文化专业,以下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其一:从浙江树人大学合作资源来说

浙江树人大学曾“十二五”期间派出学生赴各国各地进行交换留学、双学位课程学习、文化交流、实习等,浙江树人大学响应国家政策,文化交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所以,就合作资源来说,贵校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是有足够优势和资源的;并且就学术期刊而言,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5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为双月刊。主要栏目就有茶文化,从而在推广茶文化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其二:从茶文化专业方面来说

该专业在许多学校内属于冷门专业加新兴专业,很多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该专业之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选择该专业的人数是不多的,但就喜爱茶文化的学生而言,自然会选择该专业。茶文化专业,一方面需要该学校有足够的交流发展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对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发展方向树立自信心,而对于浙江树人大学而言,这两方面最不应该担忧的就是前者,但就目前茶文化发展形势而言,实现中国优秀文化传播,是中国政策的发展需要,也是许多大学应该重视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所以就茶文化专业而言,或许正因为冷门和新兴才更需要有人去选择。

其三:从中国茶文化本身来说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中国茶品类多,功能多,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茶文化发展至今,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等诸如此类。

其四:从外国对中国茶文化喜爱和自身饮茶习惯来说

中国茶文化逐渐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在日本,饮茶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据统计,土耳其人均每年茶叶消费量超过3公斤,可知,无论是英国,日本,土耳其还是其他喜爱茶的国家,中国凭借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势是足以吸引外国许多国家的。

其五:从中国文化政策方面来说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中国茶文化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茶文化逐渐成为贸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上仅个人看法。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准印证

1. 姚先国,“综治进民企”的经济学解读,《今日浙江》,2005(15),p46-472. *姚先国、翁杰,工资结构、雇佣关系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石油大学学报》,2005(6),P14-19(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6(3),P71-77)3. 姚先国,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财富智慧》,2006(5),P35-364. 姚先国、黄志岭、逯岩,家庭背景与子女高等教育的关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P5-105. *姚先国、谢嗣胜,职业隔离的经济效应——对我国城市就业人口职业性别歧视的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P73-796. *陈海勇、姚先国,资本充足监管与银行破产概率的数理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3),P50-577. *姚先国、来君,以人为本 任重道远——姚先国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6(2),P144-1498. *姚先国,人力资本与劳动者地位,《学术月刊》,2006(2),P93-979. 姚先国、盛乐,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中的三大矛盾,《浙江经济》,2006(1),P24-2510. (A)姚先国、翁杰,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技术经济》,2005(12),P1-411. (A)姚先国、翁杰,工资结构、雇佣关系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石油大学学报》,2005(6),P14-1912. 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妇女研究论丛》,2005(6),P10-2413. (A)姚先国、方阳春,高薪企业薪酬制度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高薪企业为例,《技术经济》,2005(11),P1-414. 姚先国,一流大学如何打造?——读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有感,《中国高等教育》,2005(19),P31-3315. *姚先国、周礼、来君,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5(5),P47-5316. Hongbin Li, Xianguo Yao, Junsen Zhang and Li-An Zhou ,Parental childcare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evidence from China,Applied Economics, 2005, 37, 2067–207617. 姚先国,以事实的锻打铸造理论利器——评董克用《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经济学》,2005(3),P11718. 姚先国,浙商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浙商》,2005(8),P26-2719. 姚先国、来君,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工资决定模型与人口流动-当前“民工荒”现象分析,《财经研究》,2005(8),P68-7520. *姚先国、谭岚,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参与决策分析,《经济研究》,2005(7),P18-2721. *姚先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制度条件,《浙江社会科学》,2005(4),P3-6(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转载,2005(10),P65-6822. *姚先国、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兼论动态博弈框架下教育决策的内生性问题,《经济论坛》2005(8),P33-37(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转载2005(4),P44-4923. 姚先国、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一卷),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P180-19724. 姚先国,放弃要素市场的行政掌控,《财经》2005(11),P8025. 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浙江劳动与保障》,2005(3),P7-926. *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浙江社会科学》,2005(2),P78-86(人大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5(6),P40-47)27. *姚先国、方阳春,企业薪酬体系的效果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2005(2),P74-8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转载,,p70-74)28. *姚先国、翁杰,企业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2),P87-95(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企业管理研究》,2005(5),P63-71)29. 姚先国,浙江经济新挑战与对策思路,《中国经济》2005(总第54期),P58-6030. *姚先国、黎煦,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渤海大学学报》,2005(1),P78-8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5(3),P47-52)31. 姚先国、盛乐,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Efficiency of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Between State,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The Chinese Economy》,March-April,2004/, Inc. NY32. 姚先国,黎煦,效率工资理论的微观假定及其对报酬激励的启示,《广东社会科学》,2004(6),P59-6433. 姚先国,谢嗣胜,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综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6),P148-15734. *谢嗣胜、姚先国,劳动力市场中统计性歧视的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35.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财经论丛》,2004(6),P1-7.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005(1),P23-24)36. 姚先国,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劳资关系,《经济研究动态》,. 姚先国,王跃梅,市场化进程中的浙江粮食安全,《粮食经济研究》,2004(5),P7-1138.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经济研究》,2004(7),P82-9039. 姚先国、谢晓波,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P5-1040. 谭岚、姚先国、郭东杰,企业参与普通培训动因的理论解释与述评,《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4),P121-12241. *姚先国、黎煦,长期雇佣与激励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4(3),P255-25742. *姚先国、郭东杰,世界转型经济绩效差异的比较制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P59-64(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转载,2004(7)P17-22)43. *姚先国、郭东杰,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5),P97-10744. 姚先国、盛乐,关注“三农”,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浙江经济》,2004(6),P30-3245. *姚先国,“企业本位论”反思,《中国工业经济》,2004(4),P76-8146. *郭竞成、姚先国,市场结构还是治理结构?――两种银行改革思路之检讨和中国实证,《国际金融研究》,2004(2)(《新华文摘》转载,2004(8),P35-37)47. *姚先国、郭东杰,论劳动制度与政策对转型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家》2004(2),P75-8148. 姚先国、陈道江,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缺失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管理》,2004(4),P91-9649. 姚先国,陈道江,对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缺失的分析,《投资研究》,2004(3),P44-4850. 姚先国,可能的依据与可能的出路——关于新政治经济学三人谈的简评,《浙江社会科学》,2003(6),P26-30。51. *陈建军、姚先国,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经济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3(5),P44-51。52. *陈建军、姚先国,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中心-边缘”理论和“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5),P28-33;载《长三角一体化理论新视角》,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53. *姚先国、盛乐,关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理论思考,《经济学动态》2003(2),P36-38。54. *姚先国、郭竞成,转型中的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03(2),P11-19。(《新华文摘》转载,2003(8),P42-44;人大复印资料F62《金融与保险》2003(8),P23-28 )55. 姚先国、倪云虎、陈建军,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与浙江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3(2),P169-174;载《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56. *姚先国、朱海就,企业的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比较,《学术月刊》2003(2),P49-55。57. 姚先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2003(2),P16-19。58. *姚先国 关于人力资本的几个基本问题,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1),P19-21,被《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P158 转摘。59. *姚先国、盛乐,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人力资本产权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2(3),P61-68。60. *盛乐、姚先国,对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2(4),P24-29。61. *姚先国、朱海就,产业区“灵活专业化”的两种不同模式比较—兼论“特质交易”观点,《中国工业经济》,2002(6),P45-49。62. 姚先国、盛乐,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与模型解释,《中国经济问题》,2002(1),P49-5463. 姚先国、盛乐,对中国经济转型成效的另一种解释,《经济学动态》,2002(5),P15-18。64. *姚先国、陈国权、曾军荣,政府干预:凯恩斯与布坎南的理论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1),P72-75。65. 姚先国、郁建兴,社会资本:市民社会理论的再出发,《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华文化》(金庸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P133-145。66. 姚先国、孙树华,药品集中招标的博弈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8),P32-33。67. 姚先国,与国际接轨到底从何入手,《浙江经济》,2002(18),P37-38。68. 姚先国、郭东杰,创新、知识产权与新经济,《商业研究》,2002(10),P15-17。69. 姚先国、黄炜华,论房价与地价的关系,《土地市场与城市化》(王松林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4月,P196-201。70. 姚先国、黄炜华,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市场与城市化》(王松林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4月,P249-256。71. 姚先国、刘湘敏,劳动力流迁决策中的迁移网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P124-130。72. 姚先国 蔡宁,浙江经济持续竞争力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2(3),73. 姚先国、黄炜华,地价与房价的关系,《中国土地》,2001(9),P33-35。74. 姚先国、朱海就,我国传统产业部门科技人才偏少的现状及其原因,《上海经济研究》,2001(9),P40-44。75. 盛乐、姚先国、黎洁,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劳动力产权因素分析,《经济评论》,2001(3),P36-40。76. *Yu Jianping, Yao Xianguo and Fang Xiaoyan,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Benefits in Development of Freshwater Farmi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1(3), . *姚先国、郭继强,再论劳动力产权:用“劳动力产权”概念超越“劳动力商品”概念,《学术月刊》,2001(3),P54-61。78. 盛乐、姚先国,产权残缺劳动力的行为博奕,《中国经济问题》,2001(1),P44-49。79. Yao Xianguo, China Rolle in international Kapitalverkehr Auslandische Investitionen in China und chinesische Investitionen im Ausland, 《Argumente und Materialien zum Zeitgeschehen 25 》, Hanns Seidel Stiftung Akademie fur Politik und Zeitgeschehen, . 姚先国、蔡宁、郭继强,企业产权结构模式与中国的选择,《财经论丛》,2000(4),P1-6。81. *姚先国、盛乐,劳动力产权的规范:国企竞争力提高的前提,《浙江学刊》,2000(3),P66-71。(人大复印报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0(9),P95-100)。82. 陈凌、姚先国,90年代德国就业困境的成因和出路,《迈入21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月,P192-211。83. *姚先国、盛乐,国有企业经营低效的劳动力产权因素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3),P39-42。(人大复印报刊《工业企业管理》,2000(7),P27-30)。84. *陈凌、姚先国,退休、养老和劳动力供给决策,《中国经济问题》,2000(1),P22-30。(人大复印报刊《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2000(5)P44-50)。85. 姚先国,制度与人才:迎接“入世”挑战的两大根本要素,《浙江社会科学》,2000(1),P50-51。86. 新世纪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战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1),P22-27。87. Keith Forster and 姚先国,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Hangzhou and Wenzhou cities, 《Cities in China----recip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form era》, published by Routledge, 1999, —104。88. *姚先国、陈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压力分流,《学术月刊》,1999(11),P14-19。89. 姚先国、李敏、郭峻,论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改进,《浙江学刊》,1999(4),P17-21。90. 姚先国,浙江经济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评析,《浙江社会科学》,1999(3),P21-27。91. 陈凌、姚先国,荷兰部分就业能否解决欧盟失业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2),P45-51。92. 陈凌、姚先国,论我国退休政策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中国劳动》,1999(12),P11-12。93. 姚先国,化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理论视野》,1998(3),P12-19。94. *姚先国、陈凌,试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管理,《管理世界》,1997(6),P174-183。(被人大复印报刊《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F102》收录,1998(1),-29)95. 姚先国,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进展与启示,《世界经济文汇》,1997(4),P7-13。96. 姚先国,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理论视野》,1997(2),P18-22。97. 姚先国、钱雪亚,农村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农村工业化的认识偏差:农村工业化模式思考,《浙江社会科学》,1997(4),P3-7。98. 陈凌、姚先国,论人力资本中的资源配置能力,《经济科学》,1997(4),P27-34。99. 姚先国、郭继强,劳动力产权与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中国劳动科学》,1997(6),P13-16。100.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学术月刊》,1997(5),P49-54。101.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02.按劳动力产权分配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现实途径,改革月报,1997。103.姚先国,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浙江社会科学》,1996(6),P8-11。104.姚先国、郭继强,论劳动力产权,《学术月刊》,1996(6),P44-49。105.姚先国、郭继强,经济转型中的利益协调与利益补偿,《浙江学刊》,1996(5),P60-64。106.姚先国、许庆明,城市化影响因素和中国城市化对策,《江海学刊》,1996(5)。107.姚先国,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评价和展望,《报告与参阅》,1996(2)。108.姚先国,永恒主题的拓新之作(书评),《中国社会科学》,1996(6)。109.姚先国、程迅,交易成本与产融结合,《浙江金融》,1995(9),P9-11。110.姚先国、李曜,国际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改革,《世界经济研究》,1995(4),P30-34。111.姚先国、潘丽春,论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与法律保障,《浙江社会科学》,1995(4),P40-46。112.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第二届两岸管理科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4。113.教育市场化过程中的不对称现象分析,浙江大学教育研究,1994(4)。114.访台归来话经济,今日浙江,1994(6)。115.职业技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浙江经济管理,1994(4)。116.投资饥渴与投资膨胀的治理,浙江投资,1994(1)。117.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障碍及其克服,管理教育学刊,1994(3)。1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与劳动者地位,劳动关系问题研究,1993(5)。119.公有制经济中管理者阶层的劳动“异化”及矫正,劳动关系问题研究,1993(5)。120.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与我国的选择,浙江社会科学,1993(5)。121.论我国体制模式的两次转换,浙江学刊,1993(3)。122.中国的收入分配改革:成就、问题与前景,浙江大学学报,1992(2)。123.经济转型理论及其思考,河北学刊,1992(4)。124.论企业净产值分配的合理化,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4)。(与李敏合作)125.劳动力的双轨价格及经济效应,经济研究,1992(4)。126.劳动者本位论,天津社会科学,1992(4)。(赵学增合作)127.关于劳动力双轨价格的理论分析,华东交通劳动,1992(2)。128.关于经济协作企业的若干理论分析与评价,浙江协作论坛,1992(1)。129.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与结构转换,中国经建月报(香港),1991(22)。130.经济秩序与经济安全,浙江大学学报,1991(1)。131.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浙江投资,1991(2)。132.试论实现浙江经济稳定增长的合理投资结构,浙江投资,1991(增刊)。133.平等、效率与社会公正,浙江大学学报,1990(1)。134.在治理整顿中实现就业机制转换,浙江学刊,1990(5)。135.论我国就业压力的分流与转化,中国劳动科学,1990(1)。136.全民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劳动报,.。137.循着综合配套的思路,研究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劳动理论与实践,1990(8)。138.关于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新思考,经济问题,1990(9)。139.不要神化生产力标准,经济问题,1989(5)。140.论我国宏观收入分配政策的转换,活力,1989(1)。141.利益格局紊乱与国民精神危机,探索,1989(5)。142.再谈人民币的价值基础,浙江大学学报,1989(1)。143.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主体行为,浙江投资,1988(4)。144.西德住宅储蓄简介,房地产经济,1988(11)。145.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求索,1988(5)。146.非理性经济人及其成因,探索,1988(4)。147.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开发,1988(1)。148.住宅银行与住宅建设,浙江投资,1988(1)。149.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的几个问题,复旦大学学报,1984(12)。150.也谈人民币的价值基础,复旦大学学报,1984(12),(与周人伟合作)。151.纯粹流通费用理论补偿公式之浅见,中国经济问题,1984(5),(与周人伟合作)。152.社会主义劳动基金的两重性与我国的工资改革,经济问题,1984(12)。153.关于生产决定分配原理的探讨,浙大学刊,1984(2)。154.共产主义思想与按劳分配,经济科学,1983(6),(与周文骞合作)。155.试论工资增长的客观依据和合理控制,晋阳学刊,1983(3)。156.双层次的按劳分配与两级决策的工资制度,复旦大学学报,1982(4)。157.农产品的成本、价格与价值,复旦大学学报,1981(1)。会议、报纸、论文集论文l 姚先国,翁杰,企业的雇佣战略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2005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2005年6月24-26日l 姚先国,李晓华,中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分布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2005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2005年6月24-26日l 姚先国,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浙江日报》,2005年4月18日l 姚先国,谢嗣胜,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与中国歧视问题的研究现状,《“两岸三地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高级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2004年4月5日l 姚先国,社会性基础设施为解决宏观经济难题另辟新径,《东方早报》,2004年3月1日l 陈凌、姚先国,90年代德国就业困境的成因与出路,“中国德国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八届德国问题北京研讨会”,99年5月在北京召开。l 陈凌、姚先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压力分流,“海峡两岸国际研讨会”,1998年6月在杭州召开。l 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P388-391,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l 姚先国、郭继强,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P102-110,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l 姚先国,全民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困境和出路,《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P163-173,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个人认为,值得报考本科茶文化专业,以下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其一:从浙江树人大学合作资源来说

浙江树人大学曾“十二五”期间派出学生赴各国各地进行交换留学、双学位课程学习、文化交流、实习等,浙江树人大学响应国家政策,文化交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所以,就合作资源来说,贵校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是有足够优势和资源的;并且就学术期刊而言,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5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为双月刊。主要栏目就有茶文化,从而在推广茶文化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其二:从茶文化专业方面来说

该专业在许多学校内属于冷门专业加新兴专业,很多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该专业之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所以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选择该专业的人数是不多的,但就喜爱茶文化的学生而言,自然会选择该专业。茶文化专业,一方面需要该学校有足够的交流发展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对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发展方向树立自信心,而对于浙江树人大学而言,这两方面最不应该担忧的就是前者,但就目前茶文化发展形势而言,实现中国优秀文化传播,是中国政策的发展需要,也是许多大学应该重视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所以就茶文化专业而言,或许正因为冷门和新兴才更需要有人去选择。

其三:从中国茶文化本身来说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中国茶品类多,功能多,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茶文化发展至今,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等诸如此类。

其四:从外国对中国茶文化喜爱和自身饮茶习惯来说

中国茶文化逐渐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在日本,饮茶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据统计,土耳其人均每年茶叶消费量超过3公斤,可知,无论是英国,日本,土耳其还是其他喜爱茶的国家,中国凭借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势是足以吸引外国许多国家的。

其五:从中国文化政策方面来说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中国茶文化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茶文化逐渐成为贸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上仅个人看法。

个人认为是值得报考的,有以下几点原因:

摘 要:数字化报纸是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等自媒体形式高速发展下不得已而进行的一次内部改革和尝试活动,目的是为了规避新媒体带来的市场竞争风险。虽然数字化报纸扩展了传统媒体的媒介载体,使信息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但是中国现阶段的数字化报纸存在缺乏独立的内容创作、多媒体化程度不深、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等弊端,需要在不断发展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化报纸;新媒体 一、我国数字化报纸的发展现状 数字报纸又称“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数字报纸首显2006年,是由北大方正集团与浙江日报集团共同推出的。多媒体数字报纸融合了互联网媒体便捷的阅读方式和互动体验,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仅在2006年,全国大大小小进行互联网试水的媒体已达到40多家。 数字化报纸不仅仅局限于以受众的个人电脑为信息接收终端还包括可以上网的手机接收模式。2004年《中国妇女报》就先于网络版数字报纸进行了报纸版面的“手机化”尝试,极大地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阅读,新华社更将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等知名报纸、杂志的内容融汇于“新华手机报”上,为亿手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读报体验。近几年,全国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传统纸质媒体都推出了数字报纸,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强中。数字化报纸极大的开拓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链,融合了互联网即时便利以及超大信息量的特点,用户只要有一个电脑或是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阅读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并为他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数字化报纸传承了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内容,延续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和信息生产模式,得到众多传统媒体和业界人士的青睐。 中国报业纷纷上网的举措,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强势入侵下,为寻求自身发展而不得已的“试水”。业内人士表示,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和带来传播方式的挑战,要不断进行自身结构调整和改造。最重要的是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传统媒体不应该抱着抵制的心态来对待新媒体,而是要与之联动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互赢。董年初提出三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欣然拥抱的对应策略:收购新媒体、创办新媒体以及合作开办新媒体,建立四种发布平台:传统平台、数字平台、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平台[1]。市场青睐创新者,“宁要粗糙的新锐,也不要圆润的守旧”便是市场竞争中的箴言。传媒的特色是在创新中才得以保持的——只有永远比竞争对手快一步,才能不断获得因创新而生的市场“暴力”[2]。传统报纸想要在多媒体竞争的市场下分得一杯羹,必须要创新。然而从实际操作和效果来看,传媒的这种换汤不换药形式的“创新”,虽然可能短时间内,因为新开辟了一种途径而获得暂时的发展契机,但是存在诸多问题,很难获得长久动力。 二、我国数字化报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报纸缺乏独立的内容创作 内容是“王道”,传统媒体想要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和订阅量,追求独家新闻或是原创性新闻是不二选择。报纸出版单位纷纷将自己的报纸搬上了网络,形成报网融合的格局,但是在数字化报纸内容制作上,仍是以原有的纸质报纸内容为基础来生产和制作的,也就是说只从形式上进行翻新。网络新闻只是“复制”、“粘贴”的简单模式,只是简单的将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报道利用电子技术转化成适合计算机,或是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如手机等形式显示出来,只是换了一种传播途径而已。电子版的报纸内容完全没有创新,直接照搬纸质版内容。这种依附于传统媒体机制下的数字化报纸的内容生产不同于门户网站的新闻采编。由于局限于现在新闻法规的限制,门户网站不具备新闻采编的权利。但是有纸质媒体出版平台的数字报纸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在新闻采编上的优势,甚至是“炒冷饭”,这使得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上的巨大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 在以内容为王道的 文化 产业竞争下,这只是粗制滥造的生硬嫁接。这种换汤不换药,使其缺乏同类新闻内容生产的竞争力,造成内容的重复率高进而造成新闻资源严重浪费。这种多数数字报纸依托报社综合门户网站的定位使其沦为其母报的简单翻版。这种形式的数字报纸不可能具备更多的服务功能,也就注定了其难以承载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2]。 (二)数字报纸多媒体化程度不深 内容上的复制决定了数字报纸相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只是换了个传播 渠道 而已,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进行信息整合。在信息的传播形式上,数字报在传承传统报纸印刷版的版面风格的原则上,没有发挥出自身数字媒体即时迅速的特色;另外没有实现融合媒体的集文字、图片与视频于一身的传播模式,缺乏为数字报纸增值的原创新内容生产;没有及时对网络视频进行更新,更别说成立专门的网络视频团队了。另外,从事数字化报纸的从业人员仍然是服务于传统媒体的记者,还停留在用笔和纸记的阶段,而适应多媒体新闻采集和对相关数码设备使用能力的不足,使得大部分数字报纸多媒体程度不深,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采集新闻的阶段[3]。这种呆板的运作机制使得数字化报纸跟不上多媒体发展的技术,缺乏网络新闻的竞争力。 数字报纸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信息容量巨大的特点,适应网络媒体中信息传播和研究受众的特点,互联网传播模式下的要求集文字、图片、影片视频、声频等各种载体于一体,实现报纸、电视、广播与网络的大融合,利用超文本、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数字化报纸的报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这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媒体记者只需要从事文字撰写工作的单一工种相比,在数字化报纸阶段,记者不仅需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海量的信息还要求会操作这些数字数码设备,需要记者跨平台高效率的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角度的报道。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4]。 (三)数字报纸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 数字报纸推出以来,从目前来看,数字报纸还没有达到传媒报纸的那种成熟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并且由于推广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使其在传统媒体阅读人当中的知名度不高,阅读总量远远没有达到传统媒体的水平。新闻网站在免费阅读的环境下,有人担心数字化报纸收费会造成阅读者数量的减少,从而降低报纸的知名度和订阅率。实际上,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手段,反而会提升数字报纸的知名度。国外众多媒体的数字报纸已经在尝试有偿阅读的模式,终结网络报纸内容免费的时代,并进行收费系统的改造,收费阅读发行可能是未来多媒体数字报纸报业经营的方式之一。 数字化报纸的免费服务造成了传统纸质媒体的运营成本和负担。面对数字化报纸高额的运营费用,国外众多媒体纷纷启动电子版报纸的收费改革举措。拥有多家报纸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在2009年5月上旬表示,他旗下经营的《华尔街日报》、《伦敦时报》、《太阳报》、《纽约邮报》等报纸将在一年之内尝试向报纸网站读者收取费用。其中已经开始收费的《华尔街日报》也在其金融危机下细化其内容收费项目,如为个别 文章 和某类读者提供专门定制收费的新闻内容,提高内容竞争率。另外一种收费的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建立的数据库盈利模式的 经验 。《日本经济新闻》通过设立经济研究中心的方式,聘请经济专家分析日本经济运营情况,每天发布包括股票、 财经 、金融等相关数据分析,给受众提供规避经济风险的理性分析,提供有竞争力的新闻,使得该网站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仿效日本的运行模式,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依托本身强大发布信息的能力和优势,也建立了财经类新闻的数据库,分析潜在特定客户的需求和特征,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为专业类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分析发布财经指数并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财经信息。传统媒体集团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在所在区域的新闻资源和信息发布的权威优势充分发挥电子数据库的市场增值服务,这不仅拓展了本来业务范围,也使得数据化的媒体获得新的盈利能力。 有学者表示对数字报纸内容进行收费虽然是十分传统的盈利模式,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有悖于新闻自由以及与互联网自由获取信息的精神,但事实上数字报业的发展与其他任何新兴行业一样,需要这种特殊阶段的扶持和原始的积累[5]。 三、数字化报纸广阔的发展前景 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在描述媒介形态的演变时说:“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6]。 不必过分夸大数字化报纸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二者是互相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关系。数字化报纸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制造资源、稳固的受众群、成熟的经营模式,一个开设数字化报纸的传统媒体就已经说明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化报纸即时发布信息的特征弥补了报纸受制于排版、印刷等环节而使信息发布滞后的劣势,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上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的不足,弱化了传统媒体的弱势,大大缩短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时间,极大提高了信息的流通性。借助于 网络技术 的东风,随着报业对自身优势的不断巩固,在争夺受众资源的同时,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数字化报纸不能抛弃传统媒体对新闻客观性的专业主义的要求,要严格在内容上进行把关,跳出传统报纸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适应细化的受众需求,走出一条多样化,混合型的文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建新.新媒体:竞合与共赢——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综述[J].现代传播,2008(1). [2]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苟凯.解开数字报发展迷题——现代报业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数字报纸发展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08(7). [4] (美)约翰·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 徐萍.数字报纸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2). [6] (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在网上找!主要分析湿地旅游的优点和缺点,应提出在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好湿地资源,避免短视和短期行为对湿地的破坏。

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个 ,国家科技部服务创新研究重点基地1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全国优质民办高校211协作会联络处1个,校级研究机构2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陶瓷研究所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现代服务产业研究中心 省重点创新团队:现代服务产业研究团队 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超微量研究中心 国家科技部服务创新研究重点基地: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全国优质民办高校211协作会联络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 校级研究机构:民营中小企业研究所、茶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园林建筑设计所、软件研发中心、东亚研究所、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心、会展经济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食品与发酵工程研究所、浙江树人大学.宏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国际贸易研究所、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研究所、新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因特网计算和智能系统研究所、地域文化与古籍整理研究所、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中心、旅游与休闲研究所、翻译研究所、设计艺术与墙文化传播研究所、学生体质健康指导研究中心、浙江树人大学·浙江驰江工贸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2003年,获得浙江省重大科技贡献奖。2004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郑吉昌与夏晴合著的《服务业、服务贸易与区域竞争力》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 2008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项。2010年,科研项目外来经费超过千万元,当年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3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1年,周朝成的《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3年,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研外来经费超过两千万元,获得浙江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 2001-2014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66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大优先主题等一系列高级别科研项目;获得政府委托研究、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横向课题588项;获得外来科研经费10020万元。学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5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6047篇,其中被SSCI、SCI、EI、A&HCI、ISTP收录及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831篇,一级论文117篇;共出版学术专著43余部,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其它各类知识产权近300余项,制定颁布国家行业标准5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底,图书馆藏有中外文书刊120万余册,电子图书60多万种;电子阅览室拥有电脑200多台,电子资源有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Springer Link、EBSCOhost、World Scientific、Nowpublish等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资源、超星电子图书馆、Apabi电子教学参考书及大量多媒体光盘。 学术期刊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5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为双月刊,中国统一刊号:CN33-1261/Z。主要栏目有民办高等教育、服务经济、民营经济、区域经济、管理经济、语言与文化、社会工作、茶文化、艺术与设计、教育教学管理、思政与法律等。 学报“民办高等教育”栏目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学报入选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首届浙江期刊方阵工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获得“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及“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第四届、第五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全国民办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等荣誉。 “十二五”期间,学校举办第二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论坛、第三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论坛、第四届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论坛、树人·正修友好交流回顾暨两岸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中韩韩国语文学与韩国语教育研究、两岸四校交流研讨会、中日韩韩国语言文学及韩国语教育学术研讨会、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发展论坛、第六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中外校长论坛等国际/双边学术会议。“十二五”期间,学校邀请来自韩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白俄罗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11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合作开展超微量研究,获得科技厅“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合作项目;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开展中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2项。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