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优秀食用菌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优秀食用菌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香菇的探究。1.探究香菇名称、生活史、生活习性。香菇的特点香菇属担子菌,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香菇又名香菌、香信、椎茸(日本)或者冬菇。野生香菇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和尼泊尔等,俄罗斯萨哈林地区(库页岛)、泰国和马来西亚也有分布。我国主要生产地是浙江、福建、台湾、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区)。香菇从何时开始种植在我国历史上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关于栽培的起源,目前多倾向于龙泉说。相传是宋朝浙江省龙泉县龙岩村的农民吴三公发明的,并经菇民不断摸索、改进,至元朝,由农民王祯总结文字。香菇的生育条件影响香菇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营养、温度、湿度、光线、空气、酸碱度等。香菇是水腐菌,体内没有叶绿体,依靠分解吸收木材或其他基质内营养为主。香菇属于变温结实醒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为5度~32度,为25度~27度之间,子实体发有温度在5度~22度之间,以15度左右为最适宜。变温可以促进子实体分化。香菇亦称为好气性菌丝,对二氧化碳虽不如灵芝等敏感,但如若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就会一直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香菇是好光性菌类。香菇菌丝虽在黑暗条件下也能生长,但子实体则不能发生,适度的光照下,子实体顺利生长发育,并散出孢子。香菇菌丝生长要求偏酸的环境,菌丝在Ph3~7之间都可生长,以上下最为适宜。2. 香菇的栽培技术。代料栽培代料栽培,就是利用各种农林业副产物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辅助材料,制成培养基,来代替传统的栽培材料(原木、断木)生产各种食用菌。代料栽培的原料阔叶树木屑、部分针叶树木屑(如:柳、杉、红松)以及刨花、纸屑、棉籽壳、废棉、甜菜渣、稻草、玉米秆、玉米芯、麦草、高粱壳、花生壳、谷壳等。此外,许多松木屑高温堆积发酵或者摊开晾屑的办法,除掉其特有的松脂气味;亦可用来栽培香菇。食用菌人工栽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为地创造对香菇菌丝和子实体发育有利,而对其他杂菌生长不利的环境条件过程。香菇代料栽培即源于此理。并且代料栽培可以节省木料,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变废为宝。扩大栽培区域适用于家庭中小型栽培,也便于工厂大量生产。并且从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都超过段木生产,是栽培香菇行之有效的途径。一般每1000斤木屑或棉籽壳等代料栽培,可收600~800斤鲜菇,从产品质量及其经济效益看,都超过段木生 产,是栽培香菇行之有效的途径。代料块栽香菇的技术措施香菇体菌种的培育,一般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和蒸水分离法三种。孢子分离法是有性繁殖,菌种生活力强, 但变异率高,一般难掌握,选育新品种时可采用此法。组织分离法及菇木分离法系无性繁殖,种性比较稳定、而且简便易行,生产上应用较多。 3.培育原种和栽培种注意事项 第一,原种及栽培种的接种必须遵照无菌操作要求;第二,当接种后,从第三天开始就要经常检查有无杂菌污染,发现有污染的瓶子要及时取出处理。一般检查要继续到香菇菌丝体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并深入培养基2厘米时为止;第三,培养好的菌种如暂时不用,要将其移放在凉爽、干净、清洁的室内避光保存,勿使菌种老化。 出菇前的管理:防止高温产生霉,促使菌丝迅速愈合;利用温差、干湿差刺激子实体形成。出菇期管理:加强各期的水分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当出现小菇蕾时,应把覆盖的塑料薄膜提高5~6寸,让其出菇;随菇大小、多少、气温高低,灵活掌握水量,保持空气湿度85%~90%;第一批菇收后,停水几天,以利菌丝恢复,然后连续喷水几天,使它干干湿湿;拉大温差10℃以上,有利于下一批子实体的形成。采收和加工:采收时候要坚持先熟先来的原则才能达到高产优质。并注意干燥,烘干和晒干方可。4.香菇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香菇的营养很丰富这些大家都知道,因其含有18种氨基酸,人体内必须的八种氨基酸中香菇含有7种,富含各种糖类。并且它常用来治疗脾胃肠一些疾病、四肢倦怠乏力,痔疮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以及小儿天花麻疹。更重要的是香菇能阻止癌细胞发生,对已诱发的癌细胞,则具有抑制作用。香菇是我国一种著名的药用菌,许多医药学家对香菇所谓药性及功能均有著述,如《本草纲目》认为,香菇“甘,平,无毒”;《医林纂要》认为,香菇“甘、寒”,“可托痘毒”。现在已经在知道,香菇中含有一种抗肿瘤成分----香菇多糖,含有降低血脂的成分----香菇太生,香菇还含有抗病毒成分----干扰素的诱发剂双链核糖核酸。总之,向股市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并且香菇可用于煎汤、炖食、炒菜,味道浓厚、香醇,更因其有“山珍之王”之称。香菇的经济价值十分显著,生产鲜香菇所需成本约为元每公斤,然而市场价格为6~7元每公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香菇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食用菌不仅成为了富含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还能够广泛用于医药等领域。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篇一:《食用菌(平菇)的温室栽培技术》 摘要: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是由其生长习性和所处环境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进而导致人们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从而对于食物的要求也从原来追求的吃饱转向吃好,大都讲究营养均衡。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生产食用菌的厂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开始采用温室栽培技术培育食用菌。本文以平菇为代表,从平菇的基本情况、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的气候、地理位置条件出发,对食用菌温室栽培的技术要求和益处进行了综合论述。 1 平菇的基本情况 类型 平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 品种类型多 除了平菇之外,还可以栽种许多侧耳属科目的菌类,例如凤尾菇、红平菇等等。 营养丰富 平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研究表明,平菇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食用后可以给人补充丰富的营养,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高 平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例如平菇可以抑制人体内癌细胞的产生和发展;降低血液中血脂、胆固醇等物质的浓度;促进人体肠胃蠕动,从而帮助消化;可以起到改善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2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的概述 地理位置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边、黄河中游地区的南岸部分,是“金三角”经济中心地带的中心处;并且当地所跨地形区域类型复杂,由此导致海拔相对高度差较大,进而使得温差较大,还有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经济发达,综合下来可以很好地满足食用菌温室培养所需的温度、水源、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非常有利于食用菌的买卖流转。 气候条件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全年干燥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日照时间长等气候特点。特别是在冬季时节,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子实体的分裂分化,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发育。 人口因素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土壤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我国有名的粮食产地和农业开发区。而且是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带,人口聚集,人口数目众多。人口众多,对食用菌的需求量较大。 3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选用标准 位置要求 在冬天,温室栽培是最有效的栽培方式,应将大棚位置选在比较冷的地方。在比较冷的地方可以实行管道、暖气或者人工供暖,应采用最适合的供暖方式,冷暖的交替,可以促进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实现低成本、高利润的栽培。且在冬季栽培出来的平菇等食用菌病虫危害少,产量高、质量好、营养价值高。 原料要求 生料栽培是平菇温室栽培的首选 方法 。搭配合适的比例,将营养料在适当的条件下加工进行平菇栽培。让平菇在高温的条件下快速生长。 管理 措施 平菇等食用菌应采用定位出菇法,且装袋时应该提前留出孔,为食用菌提供氧气供其生长。还有就是定位出菇法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平菇质量受损等现象,这种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食用菌的质量。 4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技术要求 营养要求 平菇等食用菌生长发育需要吸收的营养包括:有机酸、酶类、无机盐、氮元素、碳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磷、钾、钙等)。 温度要求 平菇等食用菌生长发育需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昼夜温差大,可以促进平菇的子实体快速分化,但需注意温度要保持在平菇的承受阈限内。 水分和湿度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菇类也是如此。平菇的生长对于水分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在栽培中,应该将大棚内的水分和湿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位于黄河中游的南部,水资源丰富,易于灌溉,对平菇的培育生长极为有利。 空气要求 平菇好氧。要保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浓度应较高。应选择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地方利于空气的流通转换,并定时地进行通风。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会抑制子实体的呼吸活动,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光照要求 适度的光照对于平菇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强光会影响到平菇的生长发育,温室大棚里边应该将光线调到较暗的状态。因为强光会刺激到子实体的分裂生长。 管理要求 要致力于追求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在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阶段应对湿度、水分、光照强度等指标做好监控记录工作,将其严格控制在食用菌生长的最佳范围内,以此来确保食用菌的健康生长。 播种要求 将已经按比例调配好的培养料按照严格的标准铺好,且相互之间的宽度间隔应合理规划,最后应该覆盖上保鲜膜进行栽种。 采摘要求 食用菌成熟后的采摘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活,应该严格按照采摘标准来进行。且应该对食用菌是否成熟进行正确的评判,当食用菌菇盖的颜色由深变浅,孢子处在尚未放射的状态时就是成熟了,此时是进行采摘的最佳时机。 5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益处 食用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食用后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好处。食用菌温室栽培可以满足较高的产量需求和质量要求,通过调节温室大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等条件让其达到食用菌适宜生长的最佳范围,以此来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这是一种通过人为调控影响食用菌生长因素的方式来促进其生长的办法。这种方法既促进了食用菌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又给人们增加了收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温室栽培食用菌的方式也打破季节的限制,打破了人们对新鲜蔬菜需求的限制,让人们能够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美味的食用菌,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响。 6 结论 食用菌的温室栽培技术有效地改善了自然因素对食用菌栽培的限制,利用温室大棚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进行了改造,既满足了人们的食用要求,让人们吃上了高质量、高营养的食用菌;还满足了市场需求,使批量化生产成为可能,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由此可见,温室食用菌(平菇)的温室栽培技术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值得推广的。 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篇二:《果园间套种食用菌栽培技术》 摘要 总结 了果园间套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木耳、金福菇、姬菇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 果园套种;木耳;金福菇;姬菇;栽培技术 果园内空气湿度大,光照强度低,富含氧气,正符合食用菌生长,食用菌生长所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果树加强光合作用,促进果树的生长,食用菌菌渣成为有机肥施进果园,有效改善果园土壤结构,在干旱季节食用菌管理过程中多余的水又可以使果树再利用,果园里建棚栽培食用菌,可以抑制果园杂草滋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收入。近几年来,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果园食用菌间套种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创新的农业 种植 模式,果菌结合,做到了树上长果,树下结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建棚 选择树龄较大、遮荫较好的果园建棚,一般用铁管拱成1个长30~40 m,宽~ m、高~ m的拱形棚,距离地面1 m高的周边(除门外)用60目的防虫网围住,棚顶用薄膜盖好(与防虫网相交接),然后盖上遮光率为90%的遮阳网[1-2]。 2 木耳栽培技术 木耳是一种木腐生型食用菌,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主要营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还需要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菌丝的最适宜温度为20~28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5 ℃,按照贵港地区的气候,出菇季节安排在4―5月出菇,装袋提前50~60 d。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20%、桑枝30%、棉籽壳、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 原料处理 按配方所需的已粉碎的玉米芯、桑枝淋湿铺在已淋湿的棉籽壳上,放置1 d让多余的水流走,洒上所需的石灰、石膏,用拌料机将料充分搅拌均匀建堆。 装袋、灭菌与接种 料建堆3~4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水比为∶(~),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麦皮,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上下均匀一致,周围丰满无空隙,装料过实过紧容易使塑料袋破损,料过松菌丝生长纤细无力。一般1袋装湿料重~ kg,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每框9袋。装袋完毕,立即装炉灭菌,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到达100 ℃时保压9 h。灭菌结束后,炉温下降至60~70 ℃时进行御炉,把菌包移入已清洁消毒好的接种培养室的培养架上摆好,待菌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进行接种,1个菌包用种为8~10 g,接种完毕,把培养室打扫干净[3-4]。 发菌管理 培养室的湿度为50%~70%即可,春季气温较低,气温低于20 ℃时要注意加温,使培养室的温度为20~25 ℃,温度高于30 ℃时注意通风换气,以利于菌丝生长。 出菇管理 菌包接种后45~60 d,菌包菌丝吃透料,部分菌包出现耳芽时就可以把菌包移入出菇棚出菇。菇包入棚前首先把菇棚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把树叶清扫干净烧掉,菇棚及周边杀虫杀螨1次,棚内再撒一些石灰粉后即可把菌包移入出菇棚摆包出菇。摆包时,1个棚留1条纵向的人行道以便喷水和采菇,菌包用绳子把袋口扎紧后摆放成行,行距一般为20~24 cm,菌包摆成行后用小刀在每一个菌包上割3~4个长10 cm、深~ cm的竖裂口,裂口一般距菌包顶部4 cm、距菌包底部5 cm。摆包完毕,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割包5~7 d后木耳陆续现蕾,此时期注意加强水分的管理工作,随着耳片的增多增大,逐渐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喷水量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多喷,雨天少喷,注意菇体的干湿交替,有利于木耳的正常生长。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就可以采收了,采收的原则是摘大留小,不伤小耳,一般采2~3次把一潮的木耳全部采完。采完一潮后,清除菌包上的残留耳根,将耳床清理干净,杀虫杀螨1次,停水2~3 d,以利于菌丝的恢复,4~5 d第2潮木耳现蕾,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一般木耳可采3~4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8%~94%。 3 金福菇的栽培技术 金福菇菇体硕大,菌肉肥厚嫩白,营养丰富,味微甜而鲜,耐贮性好,适宜鲜销。菌丝生长温度15~38 ℃,最适温度为27~30 ℃,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为18~30 ℃,最适温度为20~28 ℃,金福菇对低温较敏感,昼夜温差大时对出菇不利。一般在4月上旬湿料、装袋、接种,7月上旬覆土,覆土后10~15 d现蕾出菇。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棉籽壳55%、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一样。 装袋、灭菌、接种 除了灭菌时间保压6 h不同外,其他的与木耳的装袋、接种方法一样。 发菌管理 在菌包的发菌过程中,气温较高时注意通风换气,及时清除感染杂菌的菌包。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60~65 d后,菌丝吃透料就可以把菌包脱袋覆土,覆土的泥土最好选择塘泥土,它透气性好,富含有机质。覆土前先对塘泥进行调湿与消毒,把土粒敲成~ cm大小的颗粒,调成含水量为 20%~30%,边喷5%福尔马林溶液,建堆,用薄膜密封24 h后揭膜让福尔马林的气味挥发掉,2 d后即可以覆土。覆土前把菌包薄膜全部脱掉侧卧摆成畦,菌棒之间留1~2 cm的空隙,然后盖上3~4 cm厚的已消毒的泥土,把畦面弄平,覆土结束。覆土后可大量淋水,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6~8 d后白色的菌丝爬出土面,12~14 d后菌丝扭结,保持空间含水量达80%~90%,加强通风换气,促进原基的形成。15~17 d形成菇蕾,菇蕾阶段在小气候中生长,一般不喷水,干燥时喷雾化水于空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当菇体长到3 cm高时每天喷水1~2次,喷水时要掌握菇多菇大的地方多喷,菇小菇少的地方少喷或不喷[5-6]。 采收及转潮管理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一般需要5~7 d,当菌盖肥厚紧实、菌膜尚未破伞时采收,品质最好;采收过迟,成熟过度,品质下降;过小采收,会影响产量。采收时成丛拔起,把菇体分开,用小刀削去菇体上的泥土。一潮菇采收结束之后,清除料面的残留菌柄、菇脚和死亡的菇蕾,用泥土把外露菌包的畦面填平,停水2~3 d养菌,然后像第1潮一样管理,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一般可采2~3潮,生物学转化率达50%~70%。 4 姬菇的栽培技术 姬菇的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侧生,嫩滑可口,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耐储运,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市场前景很好。菌丝的生长温度为6~28 ℃,最适温度为20~26 ℃,高于32 ℃菌丝生长不良;出菇温度为4~26 ℃,最适温度为6~20 ℃,夏季炎热的季节不出菇,低于4 ℃时不易形成原基[1]。根据贵港地区的气候与市场销售情况,一般安排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做出菇袋,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3月收菇结束。 培养基配方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粉5%、石灰3%、防霉剂。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相同。 装袋、灭菌、接种及发菌管理 料建堆2~3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比水为∶(~),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玉米粉,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用36 cm×13/2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上下均匀一致,周围丰满无空隙。一般1袋装湿料重~ kg,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每框9袋。装袋完毕,立即装炉灭菌,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到达100 ℃时保压6 h。灭菌结束后,炉温下降至60~70 ℃时进行御炉,把菌包移入已消毒的清洁的果园里的出菇棚里,待菌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进行接种,1个菌包用种为8~10 g,套上套环,用胶圈把报纸(已灭菌的)扎紧在套环外封口,然后把菌包单个直立成行摆放培养菌丝,菌包之间留1~2 cm的空隙以便散热。在此期间要注意如果气温过高,可以把菇棚的防虫网掀起以通风降温。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30 d左右,菌丝吃透料,少数菌包现蕾,就可以叠包解报纸出菇,叠包时菇棚中间留1条便于淋水和采菇的人行道,在人行道两侧把菌包垒成4~6个菌包高单排或双排的墙式堆码,把菌包口的报纸解完后立即淋水进入第1潮的出菇管理工作,每天喷水2次,3~4 d现蕾,菇棚的空气湿度保持85%~95%,喷水的次数与多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出菇数量和菇体大小而定,宜喷雾状水,子实体珊瑚期不宜直接向菇体喷水[2]。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一丛菇中大部分子实体菌盖直径达2~3 cm、菌柄长度4~5 cm时,及时采收,用手握住整丛菇的基部,拔下整丛菇体,小心放入框内,避免损伤,然后在距菌盖3~4 cm处剪去菌柄基部,将连接的菇体分为单个,去掉小菇,分级真空包装,每袋 kg。采完一潮后,清理菇脚,停水2~3 d让菌丝休复,5~7 d即可转潮,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姬菇一般可采5~7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110%。 5 参考文献 [1] 储利慧,陈生良,俞田华.姬菇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7(6):92-93. [2] 陈建辉.珍稀食用菌真姬菇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4(9):34-35. [3] 刘岩岩,张敏,宋莹.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30-131. [4] 张怀荣.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2014(1):23-24. [5] 沈渊,姚明军,沈新芬.大棚草莓-金福菇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4(1):144-145. [6] 赖育斌,郭明,巫世芬,等.金福菇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3(15):41. 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篇三:《浅谈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食用菌不仅富含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还能够广泛用于医药等领域。目前我国的食用菌培植技术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食用菌的栽培成为了发展白色农业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是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2000年统计中国的食用菌达938种,人工栽培的50余种,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它们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食用菌产业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产业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人们对于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研究也是越来越多,既要达到绿色自然、无公害的目标,又要做到保质保量的要求。 一、培养料的配置 食用菌培养料的配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将原料的干料按照比例要求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需要添加的一些微量元素先要用水化开之后再拌入料中,接着进行反复的搅拌,将存在的团料尽量打散,确保料的干湿程度均匀;其次,影响菌丝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培养料的含水量,一般培养料的含水量在55%左右就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长,如果培养料的含水量偏低将会导致出菇产量大幅降低,如果培养料的含水量偏高,则会让处于下层的菌丝缺氧而不能正常吃料,导致原料浪费。因此必须要按照培养料原料的木屑情况灵活的调整含水量,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注意木屑的粗细以及质地的软硬、空气湿度等具体情况对含水量进行配比;最后,培养料配置工作结束后,要尽快进行装袋,一般装袋时间不超过培养料配置 完成的7小时左右,装袋完成后要注意及时灭菌。灭菌时先把装袋完成的培养料放入锅中,用猛火快速加热到100℃,之后利用冷气阀降温到0℃,再重新将温度加热到100℃左右。进行灭菌作业时一定要确保猛火加热、温火保温,定时查看灭菌锅内的温度情况,防止漏气的现象,否则无法达到有效的灭菌效果。经过这些阶段,培养料的配置工作已经算是初步完成,培养料的配置对于提高食用菌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优质的菌种及接种 要挑选优质的菌种来培养,根据要栽培的食用菌的生长特点以及适宜的生长环境来选择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菌株。在挑选菌 种时一定要严格查看菌种,确保其没有杂质污染和虫害,适用于栽培养育。必须按照科学、严谨的接种程序来为所要栽培的食用菌接种,并在接种后及时将装菌种的袋子放入无污染、空气适宜的培养室内进行发菌培养。 三、培育环境的要求 在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后,菌袋就要搬入出菇棚进行培育,但是受到培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菌袋的出菇时间也不尽相同,只有保持培育环境适合菌袋成长才能让菌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正常出菇。而将菌袋搬入出菇棚的时间要尽量避免午间气温较高时进行,因为过高的温度容易影响出菇时间;入棚的时间一般选在晴天的早晚进行,要防止人棚过程中菌袋受到雨淋。菌袋人棚后的摆放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菌袋要并列排放整齐,且其间需要留5厘米左右的间隔以保持菌能够正常呼吸,只有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菌袋出菇的环境才能保证出菇更加优质、高产。 (1)空气湿度。作为影响子实体生长的重要因素,如果培育环境的空气湿度太低,子实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就会加快,其基质中的含水量就会大幅度降低,进而影响食用菌的产量;相反空气湿度如果偏高,子实体表面的水份蒸发作用不明显,菌体内的营养运输受到阻碍,造成子实体无法进行呼吸作用而停止生长。如果栽培环境中的空气湿度长期处于偏高的状态,子实体会因为倒吸空气中的水份而出现腐烂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大范围的细菌传染。 (2)保持通风。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氧气,和我们人需要呼吸一样,食用菌也会进行呼吸作用,它们吸人空气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虽然适量程度的二氧化碳对某些特别种类的食用菌菌丝生长有利,但是很多食用菌如果长期处在二氧化碳过多的环境下,它们很有可能停止生长,而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甚至会让菌丝体死亡。因此,出菇棚必须要保持通风,将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确保空气流通。 (3)光照环境。多数食用菌在出菇时需要散射光进行刺激,只有极少数品种要较强的散射光。通常情况下,光照越强时子实体的颜色就越深,光照越弱时子实体的颜色就越浅。栽培人员需要根据食用菌种类的差异对出菇棚的光照进行调节,如可以采用遮阳网、草帘等物品来调节室内光照。 四、使用无污染的肥料对食用菌进行施肥 (1)喷洒酵母膏以及蛋白胨等溶液。用的酵母膏和的蛋白胨喷洒在食用菌的表面,能够使食用菌的身体变厚变肥,促进转潮,在温度为14℃~l6℃时效果最佳。 (2)人粪或人尿的喷洒。在喷洒人粪人尿时应当注意对人粪及人尿的加热,最适合的人粪和人尿应该是煮熟20分钟后的,对其进行对水,比例为1:10或者是1:20进行喷洒,或者也可以用新鲜的牛畜尿液,煮熟与没有泡沫即可,进行对水,比例在l0倍~17倍之间。 (3)米醋的喷洒 在食用菌生长的中后期,可以用300倍的米醋对其进行喷洒,在采摘前的1~3天,每天必须喷洒一次,通常情况下可以使食用菌产量提高6%,而且色泽会呈现出洁面。 (4)豆浆水的喷洒 黄豆一千克,将其磨成豆浆后加入75千克~UI00千克的水,喷洒到食用菌表面,喷洒完成后再用清水喷洒一遍。 五、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管理栽培养育的食用菌时,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通过以往的栽培 经验 ,并结合实际的培育现状,研究出最适合、最科学的食用菌栽培管理方式。以无公害、绿色健康为前提,运用无农药危害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栽培工具和培育工作人员进出时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根据食用菌的实际生长状况及时对周围环境 做出处理,调节培育室内的通风、通气、采光条件,掌控好温度和湿度情7兕,在培育长成后采取时,也需要做好消毒工作,要以正确的方式、适时地采收。 六、结语 食用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用产品,食用菌产业也是社会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市场经济发展项目无公害、高产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是目前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也是人们高品质的日常生活的需求,必将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1. 食品保藏技术论文 2. 农学论文范文 3.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 4. 双孢菇种植的技术 5. 平菇栽培技术论文 6. 平菇的栽培技术论文

关于食用菌论文的参考文献

第一章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自古以来,菌类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山珍”,与海味一样都是席上珍品。它营养丰富,滋味鲜美,并具有独特的、其他食品无法替代的风味。它又具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更是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向前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正逐步由“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正成为现代人开始普遍接受的生活理念。正源于此,正确全面认识食用菌的营养成分,科学合理地膳食食用菌,才能真正利用好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作为优质的绿色食源,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作用是很突出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各种食用菌的性质、功能及作用,现将食用菌的主要营养成分介绍如下。1、食用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它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材料,而且是机体合成多种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物质的原料。人体的蛋白质含量仅次于水,约占体重的16%。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体内有10-11公斤的蛋白质。对蛋白质的需求,以一个成人为例,每天所需蛋白质平均量为,推荐摄入量每天平均为体重。蛋白质还是一种产能营养素,蛋白质供给的热量约占人体总热能的1/10(发育中的青少年占到1/6)。食用菌粗蛋白质含量为其干重的13%-46%,远高于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可与肉、蛋类食物媲美,营养价值高。比如常见食用菌干品中,猴头菇蛋白质含量为,香菇为20%,金针菇含量为162%,黑木耳为,而鲫鱼,鸡193%,土鸡蛋,猪肉,牛肉。同时,食用菌蛋白质的质量优于肉类。食用菌不含胆固醇,但含丰富的类甾醇(麦角固醇),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而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含量虽高,但是鱼、肉类均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吃多了容易增加胆固醇的摄入量,进而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蛋白质由主要的20种基本氨基酸组成,并且食物中的蛋白质必须经过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为人体所吸收。考察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氨基酸配比是否与人体代谢的需要平衡是判定蛋白质是否优越的另一个指标。谷物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但谷物中的氨基酸配比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尤其缺乏赖氨酸。禾本科作物种子常缺乏其中的1-2种氨基酸。食用菌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平均含17-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18种氨基酸的总量在,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为30%-50%。同时食用菌所含氨基酸主要是L型氨基酸,70%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是极好的营养保健食品。2、食用菌的糖类糖类是生命的主要能源物质,人类膳食中约40%-80%的能量来源于糖类。膳食的糖类有淀粉、双糖、单糖,通过消化吸收进入人体的则主要葡萄糖,在体内可以合成糖原。研究表明,摄入糖以多糖的形式为好。因为摄入多糖(主要是淀粉)的同时,能获得其他营养素,以及膳食纤维,而摄入单、双糖(主要是蔗糖)过多,能诱发龋齿、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食用菌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如平菇类的多糖含量是,双孢蘑菇干重的60%为多糖。随着食品营养学和分子生态学的发展,人们注意到食用菌中多糖对人体免疫应答的影响是很多的。例如香菇、黑木耳、银耳、灵芝、茯苓、猴头菇、竹荪、灰树花等真菌中的某些多糖成分,具有活化巨噬细胞刺激抗体产生而达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生理功能。同时,这些真菌有些多糖还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对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食用菌抗脂肪肝、抗衰老、抗病素等生理作用不断地得到报道。3、食用菌的脂类脂类是脂肪、磷脂和胆固醇的总称。脂肪是人体得要的供能营养素,也是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人体合理膳食的总能量约有20%-30%是由脂肪供给。磷脂和胆固醇是细胞的构成原料,与蛋白质构成生物膜,以及血液中的脂蛋白。胆固醇还是人体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原料。脂肪的摄入过多,易导致摄取热能超过身体所需,引起超重肥胖。肥胖者易患高血压、高血脂、动肪硬化、糖尿病及胆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高脂肪膳食与肠癌、乳腺癌等发病率有一定关系。摄入脂肪酸的种类、胆固醇的量等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此外,脂肪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动物和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取自食物,故称“必须脂肪酸”,缺少它们就会产生一系列缺乏症状,如生长迟缓、皮炎等。动物性食物蛋白含量高于植物性食物,而服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比例平衡。但是,脂肪含量也大大高于植物性食物,且饱和脂肪酸占较大比例。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不但会引起发胖,还易引发某些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而食用菌蛋白质含量高,可与肉类相媲美,但是脂肪含量却极低,仅为干重的,是很好的高蛋白低能值食物。在其很低的脂肪含量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可有效地清除人体血液中的垃圾,延缓衰老,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和血液粘稠度、预防高血压、动肪粥样硬化和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健美减肥者的首选食品。4、食用菌的维生素维生素不是构成人体的原料,也不供给热能,但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必须的营养物质。缺乏时会使人体物质代谢发生故障,甚至造成疾病,即“维生素缺乏症”,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很少但大多数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种类很多,根据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四大类。它们溶于脂肪和脂溶剂,不溶于水,再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人体摄入这类维生素以后,大部分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因此摄入过多会引起中毒,但缺乏时症状出现缓慢。另一类为水溶性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B12及维生素C、烟酸、叶酸、生物素等。顾名思义,水溶性维生素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肪及脂溶剂,在满足了人体的需要后,多余的将由尿排出,因此摄入过量时不易出现毒性,但缺乏时症状出现较快。维生素A是视紫质的组成部分,视紫质与夜盲症有关,故缺乏维生素A可以发生夜盲症。蜜环菌、羊肚菌、鸡油菌以富含维生素A著称,多食此类蘑菇可以防止视力失常、夜盲症、眼角膜硬化以及皮肤炎症,还可促进性腺功能。食用菌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B12的含量比肉类还要高。它能防止恶性贫血,改善神经功能,并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一般说,人体相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B1,双孢蘑菇、大红菇、黑木耳中所含的维生素B1比一般植物性食品都要高,对提高食欲、恢复大脑功能、增加乳汁有一定好处,心脏病、神经炎、胃肠功能障碍、脚气症患者多食此类蘑菇有助于身体康复。维生素B2参与机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可提高对蛋白质的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能有效防止各种粘膜及皮肤炎症;还能和烟酸协调进行各种解素作用。一般的食用菌都含有维生素B2,大红菇、松茸、香菇、羊肚菌中含量更为突出。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因具有高度还原性而具有抗氧化作用。并且是羟化过程底物和酶的辅助因子,参与胶原的合成,促进伤口愈合,并具有促进铁的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动作性食物和牛奶等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很少,但平菇、香菇、草菇、四孢蘑菇中富含维生素C,一般食用菌中也均含有。维生素D是菇类中最常见的维生素,以香菇的含量最高,每克干香菇含128个国际单位,是以营养价值高见称的大豆的21倍,紫菜的8倍。一个正常人每天需要维生素D为400个国际单位,这样每天食用3-4克香菇就可以满足对维生素D的需要。维生素D是钙质成骨的必须因素。所以,多是香菇可防止儿童因钙代谢障碍所致的佝偻病,妊妇、产妇的骨软化症,并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与精子生成和繁殖能力有关。其中最突出的化学性质是抗氧化作用。它能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有利于维持各种细胞膜的完整性。研究认为,维生素E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譬如:抗衰老作用、抗凝血作用、增强免疫力、改善未梢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等等。灵芝、黑木耳、栗菇等菌中维生素E含量较丰富。以玉米和高梁为主食的人群中,有可能出现由于维生素PP(烟酸、尼克酸)引起的癞皮病,表现为皮炎、腹泻及痴呆。四孢蘑菇、口蘑、香菇等食用菌中的含量丰富,多食有助于促进消化,保持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健康。5、食用菌中的矿物盐人体已发现有20余种必需的无机元素,约占人体重量的4-5%。其中含量较多(>5g)的有钙、磷、钾、钠、镁、氯和硫7种,每天膳食需要都在100mg以上,成为常量无素。微量元素是指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微量元素含量虽微,但与生长、发育、营养、健康、疾病、衰老等生理过程关系密切,是重要营养素。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确定制定山石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微量元素种类为铁、锌、硒、碘、铜、锰、铬、氟、钼共9种。通常,衡量食物中无机盐的质量,主要看钙、磷、铁等元素的含量,而食用菌是人类膳食所需矿物质的很好的来源。食用菌含有丰富的必需矿质营养元素,其灰分一般占干重的2%-15%,除钙、镁、铁、钾、磷、铜、锌、锰含量较高外,并且富含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防治心脑血管病等现代疾病的微量元素硒和锗等。(1)钙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约占体重的2%。钙不仅是构成骨骼组织的重要矿物质成分,而且能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维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激活许多重要的酶,参与血液的凝固。缺钙可导致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等。中国营养学会推荐18-50岁成年人的钙每天适宜摄入量为800mg;50岁以后的中老人年为1000mg。常见食用菌中含钙量较的多的有:黑木耳、口蘑、香菇、草菇、羊肚菌、冬菇和银耳。(2)磷 磷占成人体重的1%,常与钙结成“搭挡”,成为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材料。磷又是细胞的组成成分,参与细胞的各项能活动。我国营养学会推荐18岁以上成年人的磷每天适摄入量为700mg,合理膳食的磷含量往往超过人体的需要,所以人体的磷缺乏很少见。常见的含磷量较高的食用菌有:羊肚菌、口蘑、冬菇、大红菇、黄菇、香菇、黑木耳、银耳和楱蘑。(3)铁 铁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铁与人体的生命及其健康有密切的关系。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在呼吸中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又是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酶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对维持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需的。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免疫力下降。由于食物中最常见的铁形式是不溶的。且肠道内吸收很差。故缺铁性贫血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营养问题。我国营养学会推荐18岁以上男性和女性铁的每天适宜摄入量分别是15和20mg,孕妇晚期最高到每天35mg。常见含铁丰富的食用菌有普中红菇、珍珠白蘑、香杏白蘑、黑木耳、松蘑和香菇。它们的含铁量是一般蔬菜的数十倍。(4)锌 锌具有促进生长发肓,促进组织修复再生,保护皮肤健康,促进免疫功能,促进食欲、正常的物质代谢及多种内分沁腺功能等作用。儿童缺锌可导致生长发肩不良;孕妇缺锌可导致婴儿脑发肓不良、智力低下,即使出生后补锌也无济于事。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年男性每天锌的适宜摄入量为,女性。双孢蘑菇、口蘑、楱蘑、羊肚菌和松蘑等食用菌中含锌量相当高,就连最为常见的平菇含锌量也比牛奶高。(5)硒 硒在人体内绝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是人体内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参与酶的合成。硒在体内起着抗氧化功能,某些含硒酶通过消除脂质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和自由基的致病作用。硒几乎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补充硒可以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硒和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能解除体内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是一种天然的对抗重金属的解毒剂。有研究指出每天硒摄入量250-300微克对致癌作用有着化学预防作用,这一剂量对硒摄入量低或不足的人群较为明显。我国已证实硒缺乏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食用菌中含硒最高的是双孢蘑菇,美味牛肝菌、候头菌、珍珠白蘑和松蘑中含量也较为丰富。(6)锗 锗目前还未被认为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由于许多名贵中药材的独特医疗保健作用被认为是与其含有丰富的有机锗有关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机锗具有抗肿瘤、消炎与免疫调节、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等多重功能。锗化合物作为一种独特的新型抗癌药物具有抗癌谱广、毒性极低的特点、如锗-132作为一种广谱抗癌药物已经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灵芝中的有机锗被认为是灵芝防癌抗癌能力的有效成分,其含量是人参的3-6倍。主要参考文献:[1]黄年来主编: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杨月欣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3]蔡美琴主编,医学营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201、[4]邵俊杰主编,保健食品,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陈士瑜主编,菌类谈荟,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张树庭,,食用蕈菌及其裁培,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7]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营素参考摄入量(简要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徐锦堂主编,中国药用真菌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食用菌不仅成为了富含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还能够广泛用于医药等领域。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篇一:《食用菌(平菇)的温室栽培技术》 摘要: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是由其生长习性和所处环境两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进而导致人们的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从而对于食物的要求也从原来追求的吃饱转向吃好,大都讲究营养均衡。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生产食用菌的厂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由此开始采用温室栽培技术培育食用菌。本文以平菇为代表,从平菇的基本情况、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的气候、地理位置条件出发,对食用菌温室栽培的技术要求和益处进行了综合论述。 1 平菇的基本情况 类型 平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 品种类型多 除了平菇之外,还可以栽种许多侧耳属科目的菌类,例如凤尾菇、红平菇等等。 营养丰富 平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研究表明,平菇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食用后可以给人补充丰富的营养,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高 平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例如平菇可以抑制人体内癌细胞的产生和发展;降低血液中血脂、胆固醇等物质的浓度;促进人体肠胃蠕动,从而帮助消化;可以起到改善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2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的概述 地理位置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边、黄河中游地区的南岸部分,是“金三角”经济中心地带的中心处;并且当地所跨地形区域类型复杂,由此导致海拔相对高度差较大,进而使得温差较大,还有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经济发达,综合下来可以很好地满足食用菌温室培养所需的温度、水源、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非常有利于食用菌的买卖流转。 气候条件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全年干燥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日照时间长等气候特点。特别是在冬季时节,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子实体的分裂分化,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发育。 人口因素 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土壤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我国有名的粮食产地和农业开发区。而且是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带,人口聚集,人口数目众多。人口众多,对食用菌的需求量较大。 3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选用标准 位置要求 在冬天,温室栽培是最有效的栽培方式,应将大棚位置选在比较冷的地方。在比较冷的地方可以实行管道、暖气或者人工供暖,应采用最适合的供暖方式,冷暖的交替,可以促进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实现低成本、高利润的栽培。且在冬季栽培出来的平菇等食用菌病虫危害少,产量高、质量好、营养价值高。 原料要求 生料栽培是平菇温室栽培的首选 方法 。搭配合适的比例,将营养料在适当的条件下加工进行平菇栽培。让平菇在高温的条件下快速生长。 管理 措施 平菇等食用菌应采用定位出菇法,且装袋时应该提前留出孔,为食用菌提供氧气供其生长。还有就是定位出菇法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平菇质量受损等现象,这种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食用菌的质量。 4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技术要求 营养要求 平菇等食用菌生长发育需要吸收的营养包括:有机酸、酶类、无机盐、氮元素、碳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磷、钾、钙等)。 温度要求 平菇等食用菌生长发育需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昼夜温差大,可以促进平菇的子实体快速分化,但需注意温度要保持在平菇的承受阈限内。 水分和湿度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菇类也是如此。平菇的生长对于水分和湿度的要求比较高,在栽培中,应该将大棚内的水分和湿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达拉特旗王爱召镇地区位于黄河中游的南部,水资源丰富,易于灌溉,对平菇的培育生长极为有利。 空气要求 平菇好氧。要保证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浓度应较高。应选择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地方利于空气的流通转换,并定时地进行通风。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会抑制子实体的呼吸活动,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光照要求 适度的光照对于平菇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强光会影响到平菇的生长发育,温室大棚里边应该将光线调到较暗的状态。因为强光会刺激到子实体的分裂生长。 管理要求 要致力于追求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在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阶段应对湿度、水分、光照强度等指标做好监控记录工作,将其严格控制在食用菌生长的最佳范围内,以此来确保食用菌的健康生长。 播种要求 将已经按比例调配好的培养料按照严格的标准铺好,且相互之间的宽度间隔应合理规划,最后应该覆盖上保鲜膜进行栽种。 采摘要求 食用菌成熟后的采摘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活,应该严格按照采摘标准来进行。且应该对食用菌是否成熟进行正确的评判,当食用菌菇盖的颜色由深变浅,孢子处在尚未放射的状态时就是成熟了,此时是进行采摘的最佳时机。 5 食用菌温室栽培的益处 食用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食用后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好处。食用菌温室栽培可以满足较高的产量需求和质量要求,通过调节温室大棚内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等条件让其达到食用菌适宜生长的最佳范围,以此来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这是一种通过人为调控影响食用菌生长因素的方式来促进其生长的办法。这种方法既促进了食用菌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又给人们增加了收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温室栽培食用菌的方式也打破季节的限制,打破了人们对新鲜蔬菜需求的限制,让人们能够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美味的食用菌,避免了自然因素的影响。 6 结论 食用菌的温室栽培技术有效地改善了自然因素对食用菌栽培的限制,利用温室大棚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进行了改造,既满足了人们的食用要求,让人们吃上了高质量、高营养的食用菌;还满足了市场需求,使批量化生产成为可能,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由此可见,温室食用菌(平菇)的温室栽培技术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值得推广的。 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篇二:《果园间套种食用菌栽培技术》 摘要 总结 了果园间套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木耳、金福菇、姬菇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 果园套种;木耳;金福菇;姬菇;栽培技术 果园内空气湿度大,光照强度低,富含氧气,正符合食用菌生长,食用菌生长所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果树加强光合作用,促进果树的生长,食用菌菌渣成为有机肥施进果园,有效改善果园土壤结构,在干旱季节食用菌管理过程中多余的水又可以使果树再利用,果园里建棚栽培食用菌,可以抑制果园杂草滋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收入。近几年来,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果园食用菌间套种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一种创新的农业 种植 模式,果菌结合,做到了树上长果,树下结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建棚 选择树龄较大、遮荫较好的果园建棚,一般用铁管拱成1个长30~40 m,宽~ m、高~ m的拱形棚,距离地面1 m高的周边(除门外)用60目的防虫网围住,棚顶用薄膜盖好(与防虫网相交接),然后盖上遮光率为90%的遮阳网[1-2]。 2 木耳栽培技术 木耳是一种木腐生型食用菌,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主要营养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还需要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菌丝的最适宜温度为20~28 ℃,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5 ℃,按照贵港地区的气候,出菇季节安排在4―5月出菇,装袋提前50~60 d。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20%、桑枝30%、棉籽壳、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 原料处理 按配方所需的已粉碎的玉米芯、桑枝淋湿铺在已淋湿的棉籽壳上,放置1 d让多余的水流走,洒上所需的石灰、石膏,用拌料机将料充分搅拌均匀建堆。 装袋、灭菌与接种 料建堆3~4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水比为∶(~),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麦皮,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用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上下均匀一致,周围丰满无空隙,装料过实过紧容易使塑料袋破损,料过松菌丝生长纤细无力。一般1袋装湿料重~ kg,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每框9袋。装袋完毕,立即装炉灭菌,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到达100 ℃时保压9 h。灭菌结束后,炉温下降至60~70 ℃时进行御炉,把菌包移入已清洁消毒好的接种培养室的培养架上摆好,待菌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进行接种,1个菌包用种为8~10 g,接种完毕,把培养室打扫干净[3-4]。 发菌管理 培养室的湿度为50%~70%即可,春季气温较低,气温低于20 ℃时要注意加温,使培养室的温度为20~25 ℃,温度高于30 ℃时注意通风换气,以利于菌丝生长。 出菇管理 菌包接种后45~60 d,菌包菌丝吃透料,部分菌包出现耳芽时就可以把菌包移入出菇棚出菇。菇包入棚前首先把菇棚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把树叶清扫干净烧掉,菇棚及周边杀虫杀螨1次,棚内再撒一些石灰粉后即可把菌包移入出菇棚摆包出菇。摆包时,1个棚留1条纵向的人行道以便喷水和采菇,菌包用绳子把袋口扎紧后摆放成行,行距一般为20~24 cm,菌包摆成行后用小刀在每一个菌包上割3~4个长10 cm、深~ cm的竖裂口,裂口一般距菌包顶部4 cm、距菌包底部5 cm。摆包完毕,向地面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割包5~7 d后木耳陆续现蕾,此时期注意加强水分的管理工作,随着耳片的增多增大,逐渐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喷水量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多喷,雨天少喷,注意菇体的干湿交替,有利于木耳的正常生长。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起皱就可以采收了,采收的原则是摘大留小,不伤小耳,一般采2~3次把一潮的木耳全部采完。采完一潮后,清除菌包上的残留耳根,将耳床清理干净,杀虫杀螨1次,停水2~3 d,以利于菌丝的恢复,4~5 d第2潮木耳现蕾,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一般木耳可采3~4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8%~94%。 3 金福菇的栽培技术 金福菇菇体硕大,菌肉肥厚嫩白,营养丰富,味微甜而鲜,耐贮性好,适宜鲜销。菌丝生长温度15~38 ℃,最适温度为27~30 ℃,子实体形成温度范围为18~30 ℃,最适温度为20~28 ℃,金福菇对低温较敏感,昼夜温差大时对出菇不利。一般在4月上旬湿料、装袋、接种,7月上旬覆土,覆土后10~15 d现蕾出菇。 培养基配制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棉籽壳55%、麦皮5%、石灰2%、石膏1%、防霉剂。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一样。 装袋、灭菌、接种 除了灭菌时间保压6 h不同外,其他的与木耳的装袋、接种方法一样。 发菌管理 在菌包的发菌过程中,气温较高时注意通风换气,及时清除感染杂菌的菌包。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60~65 d后,菌丝吃透料就可以把菌包脱袋覆土,覆土的泥土最好选择塘泥土,它透气性好,富含有机质。覆土前先对塘泥进行调湿与消毒,把土粒敲成~ cm大小的颗粒,调成含水量为 20%~30%,边喷5%福尔马林溶液,建堆,用薄膜密封24 h后揭膜让福尔马林的气味挥发掉,2 d后即可以覆土。覆土前把菌包薄膜全部脱掉侧卧摆成畦,菌棒之间留1~2 cm的空隙,然后盖上3~4 cm厚的已消毒的泥土,把畦面弄平,覆土结束。覆土后可大量淋水,使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6~8 d后白色的菌丝爬出土面,12~14 d后菌丝扭结,保持空间含水量达80%~90%,加强通风换气,促进原基的形成。15~17 d形成菇蕾,菇蕾阶段在小气候中生长,一般不喷水,干燥时喷雾化水于空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当菇体长到3 cm高时每天喷水1~2次,喷水时要掌握菇多菇大的地方多喷,菇小菇少的地方少喷或不喷[5-6]。 采收及转潮管理 从菇蕾形成到成熟采收一般需要5~7 d,当菌盖肥厚紧实、菌膜尚未破伞时采收,品质最好;采收过迟,成熟过度,品质下降;过小采收,会影响产量。采收时成丛拔起,把菇体分开,用小刀削去菇体上的泥土。一潮菇采收结束之后,清除料面的残留菌柄、菇脚和死亡的菇蕾,用泥土把外露菌包的畦面填平,停水2~3 d养菌,然后像第1潮一样管理,2周内会形成第2批原基。一般可采2~3潮,生物学转化率达50%~70%。 4 姬菇的栽培技术 姬菇的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侧生,嫩滑可口,是百姓餐桌上的佳品,耐储运,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市场前景很好。菌丝的生长温度为6~28 ℃,最适温度为20~26 ℃,高于32 ℃菌丝生长不良;出菇温度为4~26 ℃,最适温度为6~20 ℃,夏季炎热的季节不出菇,低于4 ℃时不易形成原基[1]。根据贵港地区的气候与市场销售情况,一般安排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做出菇袋,10月中下旬至翌年的3月收菇结束。 培养基配方 使用的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玉米芯、玉米粉5%、石灰3%、防霉剂。 原料处理 方法与木耳的原料处理方法相同。 装袋、灭菌、接种及发菌管理 料建堆2~3 d后可进行装袋。先调湿度,把料堆表面的干料淋湿,使料的含水量达料比水为∶(~),加上配方所需的防霉剂、玉米粉,用拌料机把料搅拌均匀即可进行装袋,用36 cm×13/23 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装袋时要使培养料松紧适宜,上下均匀一致,周围丰满无空隙。一般1袋装湿料重~ kg,装好袋后用绳子扎紧袋口装进铁框,每框9袋。装袋完毕,立即装炉灭菌,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温度到达100 ℃时保压6 h。灭菌结束后,炉温下降至60~70 ℃时进行御炉,把菌包移入已消毒的清洁的果园里的出菇棚里,待菌包温度降至30 ℃以下时进行接种,1个菌包用种为8~10 g,套上套环,用胶圈把报纸(已灭菌的)扎紧在套环外封口,然后把菌包单个直立成行摆放培养菌丝,菌包之间留1~2 cm的空隙以便散热。在此期间要注意如果气温过高,可以把菇棚的防虫网掀起以通风降温。 出菇管理 菌包菌丝培养30 d左右,菌丝吃透料,少数菌包现蕾,就可以叠包解报纸出菇,叠包时菇棚中间留1条便于淋水和采菇的人行道,在人行道两侧把菌包垒成4~6个菌包高单排或双排的墙式堆码,把菌包口的报纸解完后立即淋水进入第1潮的出菇管理工作,每天喷水2次,3~4 d现蕾,菇棚的空气湿度保持85%~95%,喷水的次数与多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出菇数量和菇体大小而定,宜喷雾状水,子实体珊瑚期不宜直接向菇体喷水[2]。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一丛菇中大部分子实体菌盖直径达2~3 cm、菌柄长度4~5 cm时,及时采收,用手握住整丛菇的基部,拔下整丛菇体,小心放入框内,避免损伤,然后在距菌盖3~4 cm处剪去菌柄基部,将连接的菇体分为单个,去掉小菇,分级真空包装,每袋 kg。采完一潮后,清理菇脚,停水2~3 d让菌丝休复,5~7 d即可转潮,又像第1潮一样管理。姬菇一般可采5~7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90%~110%。 5 参考文献 [1] 储利慧,陈生良,俞田华.姬菇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7(6):92-93. [2] 陈建辉.珍稀食用菌真姬菇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4(9):34-35. [3] 刘岩岩,张敏,宋莹.北方林下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30-131. [4] 张怀荣.黑木耳立森261菌株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2014(1):23-24. [5] 沈渊,姚明军,沈新芬.大棚草莓-金福菇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4(1):144-145. [6] 赖育斌,郭明,巫世芬,等.金福菇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3(15):41. 食用菌栽培技术论文篇三:《浅谈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食用菌不仅富含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还能够广泛用于医药等领域。目前我国的食用菌培植技术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食用菌的栽培成为了发展白色农业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是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2000年统计中国的食用菌达938种,人工栽培的50余种,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它们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食用菌产业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产业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人们对于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研究也是越来越多,既要达到绿色自然、无公害的目标,又要做到保质保量的要求。 一、培养料的配置 食用菌培养料的配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将原料的干料按照比例要求进行充分的搅拌混合,需要添加的一些微量元素先要用水化开之后再拌入料中,接着进行反复的搅拌,将存在的团料尽量打散,确保料的干湿程度均匀;其次,影响菌丝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培养料的含水量,一般培养料的含水量在55%左右就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长,如果培养料的含水量偏低将会导致出菇产量大幅降低,如果培养料的含水量偏高,则会让处于下层的菌丝缺氧而不能正常吃料,导致原料浪费。因此必须要按照培养料原料的木屑情况灵活的调整含水量,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注意木屑的粗细以及质地的软硬、空气湿度等具体情况对含水量进行配比;最后,培养料配置工作结束后,要尽快进行装袋,一般装袋时间不超过培养料配置 完成的7小时左右,装袋完成后要注意及时灭菌。灭菌时先把装袋完成的培养料放入锅中,用猛火快速加热到100℃,之后利用冷气阀降温到0℃,再重新将温度加热到100℃左右。进行灭菌作业时一定要确保猛火加热、温火保温,定时查看灭菌锅内的温度情况,防止漏气的现象,否则无法达到有效的灭菌效果。经过这些阶段,培养料的配置工作已经算是初步完成,培养料的配置对于提高食用菌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优质的菌种及接种 要挑选优质的菌种来培养,根据要栽培的食用菌的生长特点以及适宜的生长环境来选择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菌株。在挑选菌 种时一定要严格查看菌种,确保其没有杂质污染和虫害,适用于栽培养育。必须按照科学、严谨的接种程序来为所要栽培的食用菌接种,并在接种后及时将装菌种的袋子放入无污染、空气适宜的培养室内进行发菌培养。 三、培育环境的要求 在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后,菌袋就要搬入出菇棚进行培育,但是受到培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菌袋的出菇时间也不尽相同,只有保持培育环境适合菌袋成长才能让菌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正常出菇。而将菌袋搬入出菇棚的时间要尽量避免午间气温较高时进行,因为过高的温度容易影响出菇时间;入棚的时间一般选在晴天的早晚进行,要防止人棚过程中菌袋受到雨淋。菌袋人棚后的摆放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菌袋要并列排放整齐,且其间需要留5厘米左右的间隔以保持菌能够正常呼吸,只有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菌袋出菇的环境才能保证出菇更加优质、高产。 (1)空气湿度。作为影响子实体生长的重要因素,如果培育环境的空气湿度太低,子实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就会加快,其基质中的含水量就会大幅度降低,进而影响食用菌的产量;相反空气湿度如果偏高,子实体表面的水份蒸发作用不明显,菌体内的营养运输受到阻碍,造成子实体无法进行呼吸作用而停止生长。如果栽培环境中的空气湿度长期处于偏高的状态,子实体会因为倒吸空气中的水份而出现腐烂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大范围的细菌传染。 (2)保持通风。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氧气,和我们人需要呼吸一样,食用菌也会进行呼吸作用,它们吸人空气中的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虽然适量程度的二氧化碳对某些特别种类的食用菌菌丝生长有利,但是很多食用菌如果长期处在二氧化碳过多的环境下,它们很有可能停止生长,而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甚至会让菌丝体死亡。因此,出菇棚必须要保持通风,将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确保空气流通。 (3)光照环境。多数食用菌在出菇时需要散射光进行刺激,只有极少数品种要较强的散射光。通常情况下,光照越强时子实体的颜色就越深,光照越弱时子实体的颜色就越浅。栽培人员需要根据食用菌种类的差异对出菇棚的光照进行调节,如可以采用遮阳网、草帘等物品来调节室内光照。 四、使用无污染的肥料对食用菌进行施肥 (1)喷洒酵母膏以及蛋白胨等溶液。用的酵母膏和的蛋白胨喷洒在食用菌的表面,能够使食用菌的身体变厚变肥,促进转潮,在温度为14℃~l6℃时效果最佳。 (2)人粪或人尿的喷洒。在喷洒人粪人尿时应当注意对人粪及人尿的加热,最适合的人粪和人尿应该是煮熟20分钟后的,对其进行对水,比例为1:10或者是1:20进行喷洒,或者也可以用新鲜的牛畜尿液,煮熟与没有泡沫即可,进行对水,比例在l0倍~17倍之间。 (3)米醋的喷洒 在食用菌生长的中后期,可以用300倍的米醋对其进行喷洒,在采摘前的1~3天,每天必须喷洒一次,通常情况下可以使食用菌产量提高6%,而且色泽会呈现出洁面。 (4)豆浆水的喷洒 黄豆一千克,将其磨成豆浆后加入75千克~UI00千克的水,喷洒到食用菌表面,喷洒完成后再用清水喷洒一遍。 五、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管理栽培养育的食用菌时,要严格按照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通过以往的栽培 经验 ,并结合实际的培育现状,研究出最适合、最科学的食用菌栽培管理方式。以无公害、绿色健康为前提,运用无农药危害的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栽培工具和培育工作人员进出时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根据食用菌的实际生长状况及时对周围环境 做出处理,调节培育室内的通风、通气、采光条件,掌控好温度和湿度情7兕,在培育长成后采取时,也需要做好消毒工作,要以正确的方式、适时地采收。 六、结语 食用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用产品,食用菌产业也是社会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市场经济发展项目无公害、高产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是目前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也是人们高品质的日常生活的需求,必将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1. 食品保藏技术论文 2. 农学论文范文 3. 人工栽培桑黄的技术 4. 双孢菇种植的技术 5. 平菇栽培技术论文 6. 平菇的栽培技术论文

百度文库里面可以查询下,嘿嘿

食用菌生长环境论文参考文献最新

说到食用菌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像我们生活中常吃的黑木耳、银耳、竹荪、松茸等都属于,而一些人为了采摘方便纷纷自己养起了食用菌,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看看食用菌生长需要什么环境吧。

可以说,食用菌的生长完全取决于肥料的供应。因此,在栽培前,要进行合理的营养配置,在栽培材料中添加一定的糖和蛋白质,还要添加无机盐和维生素。培养基配置时,需要一次完成,后期基本没有营养补充,有利于食用菌高产。

不同的食用菌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平菇、香菇和平菇可以在低于20度的温度下生长。金针菇和黑木耳需要在25度的温度下生长。草菇需要在30度以上的温度下生长。温度是影响食用菌生长过程的重要因素。如果控制不好,子实体会提前分化,最终导致严重减产。

食用菌的水分含量很高,需要充足的水分条件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因此,在培养基的配置上,可以要求培养基中有足够的水分,后期还可以适当补充水分,促进食用菌的生长。

例如,在菌丝生长期,空气湿度应控制在60%,而在子实体开始发育后,湿度应控制在90%以上。

不同的食用菌对光照的要求不同。例如,香菇没有光就不能生长,而双孢蘑菇仍然可以在黑暗中生长,因此不需要提供光。

以木屑培养基为例加以介绍具体做法。配方:杂木屑78公斤,麸皮(或米糖)20公斤,蔗糖1公斤,石膏粉1公斤,料:水=1:~。配制前筛去木屑中的木块的树皮。先将木屑与麸皮干料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用水化开的糖水,混合均匀,将培养基用手握成团,指缝间有水溢出而不下滴时,为适宜的含水量即60%~65%。

用750毫升菌种专用瓶。边装边适当压紧,装至瓶肩。培养基表面压平后,用木棒在料中央扎一个洞,用一层塑料薄膜加一层牛皮纸封口,封口用橡皮筋。

将装好料的瓶子放入锅内。高压锅蒸汽灭菌,一般在~公斤/厘米2压力下,持续灭菌1~小时。

在接种箱内,按无菌操作规程,将原种挑取拇指大小一小块,置于栽培种培养基中央孔边,随时按原样封口。

菌丝培养。接种后的原种,置于25℃左右的培养室内培养。2~5天后菌种块即可萌发菌丝,菌丝恢复生长,5~7天菌丝开始伸入培养基内。菌丝培养阶段,每隔3~4天打开培养室的门窗进行通风换气,每换气20~25分钟;做到经常检查菌种瓶内菌丝生长状况。当食用菌菌丝长满瓶后,即为栽培种。

食用菌的前景现在还算可以,不过食用菌也分好多品种,有些品种在销售上也开始放慢,有要淘汰的可能,比如姬菇.平菇.还有黄色的金针菇等。这些食用菌品种,销量一年比一年低,价格也有所下降,虽然食用菌是无公害产品,用一些农作物的下脚料就可以生产,是个在可以农村发展的好项目,但是想种食用菌的朋友,也要考虑好发展什么食用菌品种效益好,不可盲目上马。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题目:虎奶菇栽培管理技术及配方筛选 专业:食用菌生产与加工 姓名:袁龙兵 学号:211701040005 指导老师:朱钰 时间:二020年4月20日虎奶菇栽培管理技术及配方筛选。 摘要:虎奶菇是珍稀食药用真菌,可以治疗胃病、感冒、哮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其口感清脆,菇盖嫩滑,菇柄有嚼劲,干菇用来煲汤富有特殊性气味,味道十分鲜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一荤一素一菇”的膳食结构的到广泛推广,虎奶菇作为精品菌菇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由目前野生虎奶菇数量稀少,人工栽培技术不完善,虎奶菇市场现在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为提高虎奶菇产量,本文探讨虎奶菇栽培技术及配方筛选,对虎奶菇市场的空缺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虎奶菇;人工栽培;菌种制作;配方筛选等。目录 1前言与概述.........................................................................................................................2 2虎奶菇生育条件及栽培环境...........................................................................................2 3虎奶菇种子配方筛选及菌棒制作.......................................................................................2 原种制作...........................................................................................................................2 栽培种制作.......................................................................................................................3 液体菌种制作...................................................................................................................3 4栽培管理..............................................................................................................................3 场地选择...........................................................................................................................3 建棚.................................................................................................................................4 场地管理...........................................................................................................................4 挖坑做畦...........................................................................................................................4 脱袋栽培............................................................................................................................4 成菇期的管理....................................................................................................................5 采收..............................................................................................................................5 保鲜与干制........................................................................................................................5 5结论与讨论...........................................................................................................................6 6参考文献................................................................................................................................77致谢..................................................................................................................................8 1前言 虎奶菇属于木腐生真菌,也属于腐土性真菌。它既可以腐木培养,也可覆土栽培。很久以前,在我国《本草纲目》、《千金要方》等有关典籍上都有记载,它可以治疗胃病、感冒、哮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此外,虎奶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质元素等营养物质,营养价值非常高,是一种珍稀的“药食同源”真菌,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保健美容、延年益寿的保健食品。概述:虎奶菇营养价值高,除上述讲述外还有滋补强壮、解毒收敛、化积、降血脂等功效。其药用价值大概有以下几点(1)可以试用于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对冠心病绞痛的治疗有一定效果及帮助(2)可以试用于肺癌等各种癌肿,有缓轻用作。(3)可以治疗神经衰弱、长期食用有助于改善头晕、失眠。(4)可以试用于治疗胃溃疡、消化不良等慢性病。但由于市场行情好,物以稀为贵,现在的虎奶菇的数量是供不应求。 2虎奶菇生育条件及栽培环境虎奶菇喜欢闷热潮湿的季节(天气), ①栽培温度在25℃~40℃之间, ②虎奶菇是属于极度好氧菌,菌丝的生长、菌核的形成及子实体的形成都离不开充足的氧气, ③虎奶菇生长期需要明亮光线照射, ④对空气相对湿度非常高,要求在75%-90%之间,⑤其栽培时间较长,一年可栽培两季, ⑥栽培周期在10个月左右。(部分高海拔地区只能栽培一季,且要在每年六七八月份栽培,十月份收完) 3虎奶菇种子配方筛选及菌棒制作 原种制作原种制作适宜的培养基配方有:①棉子壳68%、木屑%、麸皮20%、豆粉1%②棉子壳75%、麸皮%、石灰1%、石膏1%、磷酸氢二钾%,含水量60%。③木屑70%、麸皮20%、豆粉%、白糖2%、磷酸氢二钾%,含水量65%。④小麦75%,豆饼3%、木屑20%,石膏1%,石灰1%,水适量。经过自己试验结果证明,配方③最佳,菌丝粗壮有活力。配方②生长快,但菌丝散乱。配方①的菌丝最白最健壮,但生长一般,④适中。此外麦粒种制作方法为:将小麦粒浸泡8-12小时,开水煮至无白心,水分凉至5%-10%左右,不粘手,再拌入酸碱平衡剂,装瓶后灭菌,冷却后接入母种在22℃~25℃下培养25~30天即可。 栽培种制作栽培种适宜的培养基配方有:①棉子壳70%,麸皮15%,木屑10%,豆粉%,石灰1%,石膏1%,硫酸二氢钾%。②木屑55%、麸皮25%、白糖18%、石灰1%,石膏1%。③棉子壳75%,麸皮,豆饼15%,石灰1%,石膏1%、磷酸氢二钾%、含水量65%左右。将上述培养基做成菌棒后装袋灭菌,冷却后接入菌种,在恒温培养20-35天即可。经过自己试验结果证明,配方①菌丝生长健壮、密集,但生长速度适中,菇大、柄长粗。配方②生长周期长,但出菇整齐。菇脚短。配方③生长缓慢,菇形小、密集、柄长。 液体菌种制作液体菌种培养基配方有:①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酵母浸膏5g/L,磷酸氢二钾1g/L,pH适中。②土豆粉25g、维生素,硫酸镁,pH自然。③黄豆12g(豆浆机匀浆过滤),葡萄糖20g,水1H,pH自然。④玉米粉20g、葡萄糖5g、果糖25g、蛋白胨5g、硫酸铵。将上述配方制成液体,过滤后分装锥形瓶中,冷却后灭菌,接种后将摇瓶放置转速为150rpm的恒温摇床,将温度控制在为22℃左右培养72-96小时后即可。经过包水明、李荣同、余志坚、陈传红等人的试验结果及自己实验证明,配方③菌丝生长好,出菇整齐均匀(综合考虑,以黄豆培养基为优。)。配方②生长适中,菇脚短小肉质薄。配方④制作的培养基菌种颗粒均匀,菇大柄长,肉质厚。 4栽培管理 场地选择 食用菌栽培场地都应选择在向阳离水源近的地方,虎奶菇对土质要求高,一般选择在土壤松散肥沃且排灌优越的空地里。如果是果园,土壤以沙土为优。在高温地区,可以菌稻轮作,在水稻收割完后开始着手准备虎奶菇的栽培,这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建棚 菇棚建造应该选在排灌良好、交通方便、通风透气优越且四周没有垃圾场、养殖场的地方。按照建棚地势,应该选择北风向阳,地势略高,水源充足的场所。(建造棚可以参考香菇大棚、竹荪大棚姬松茸种植大棚)简易棚的选择和菇棚建造差不多,就是长度不一,跨度不一,如果是果园或林下,则不用遮阴网,可以充分利用木叶遮阴。在搭建棚的同时,为节约成本,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木桩或竹子,用木桩的缺点是跨度大,防风能力弱;用竹子搭简易棚最好,牢固,防风能力好,但在使用年限上还有得改善。 场地管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用除草机除草或将杂草打碎,在用打地机将土壤松散,洒上一层薄薄的生石灰,再次翻土,保持土壤松散并与石灰充分混合。 挖坑做畦 栽培场地内保持干净,没有杂草,栽培前要挖坑做畦,建设棚一般畦做成箱面,一个棚可以做4-6个箱面,深15-20公分左右,长度适中,行道间留30公分过道即可。如果是简易棚,用遮阴网简单搭设,保证好通风散热的前提下,做6-9个箱面,深15-25公分左右,中间过道可以留10-15公分左右,箱面长度根据地形而定。这样方便以后出菇管理和采摘及浇水。 脱袋栽培 如果发现虎奶菇菌棒菌丝长满,则立马安排脱袋栽培。在脱袋入土时按一定的间距摆放整齐,一般栽培种菌种间距为两手指宽,这便于栽培种之间的散热、透气及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脱袋摆放完毕后就是覆土的环节,覆盖时最好是就地选择畦边的湿润土壤(回土),刚挖出箱面的土壤有一定的湿度,含水量稳定。覆土后可以保持一段时间。但覆土时要特别注意覆土的厚度及硬度,土壤太厚影响出菇时间,土壤太薄菌棒裸露导致菌丝死亡,土壤太硬,菌丝穿不透,吸收不了养分,最终导致产量(三者都是一样),所以一般覆土厚度为。 成菇期的管理 虎奶菇菌棒入坑栽培后,进入管理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定期做好除草工作。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虎奶菇七到十天就可以采收。这时要特别注意出菇期的温度、湿度及通风。此时,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要在75—90%之间(就当地天气情况而定)。特别注意,在高温天气以免菌盖表层缺水产生干裂。这时菌盖颜色变为淡灰色或褐色,肉厚而且边缘规则平展。此时土壤湿度不能太大,应该停水通风,如果土壤湿度过大容易造成死菇现象。 采收 好的管理方式是虎奶菇生长迅猛的关键。如果管理好了,在采收期来临时一天可采栽2-3次,而且在采摘时需遵循“采大留小”的原则,小的达不到采摘条件,保留还可以继续生长。通常情况下,虎奶菇第一潮菇采收完以后会进入菌棒休整期。菌棒休整期则与当地气候而定,如果气候适宜,八到十天左右会出第二茬菇。在第二潮菇还未出土之前要清除畦面上的老菇、烂菇、杂草、杂菌并整平畦面。此外每天要监测土壤的湿度及气候,要做好通风工作,若有极端天气,则做好护棚护棒措施(注意,如果菌棒休整期遇到极端天气低温、高温高湿、凛冻等天气,则会影响第二潮菇及以后菇的出菇时间及产量)。保鲜与干制 虎奶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易腐烂、保鲜期长耐储存。在高温时节采摘的虎奶菇放置冷库或冰柜,可保证半个月左右不会变质腐烂,不会影响口味。此外,虎奶菇可晒干、风干和烘干,但前两种方法时间过长,容易受到天气影响且菇品质不好,所以综合考虑,较好的干制方法是烘干。具体做法是:虎奶菇采摘后,去除菇脚与泥土,放在制定好的晾架上,推入烤箱使之失去一定水分,马上进行烘烤。烘烤温度首先30℃保持2小时,然后调动40℃两小时;也可以先讲温度调至60℃脱水,再调烘干至50℃恒重即可。用烘干的方式处理虎奶菇,干品呈金黄色,菇型正,具有特殊光泽并散发出浓郁诱人的菇香。 5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科学管理、贮存虎奶菇可满足异地销售的需要。虎奶菇营养丰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惜食用药菌,也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保健食品,但现在市场上野生虎奶菇数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虽然经过多方科技人员研究,虎奶菇现在可以进行人工栽培,但现在市场需求量大,现在市场上的野生虎奶菇供不应求,加上珍稀少有的菌核技术不完善,人工栽培技术不健全,目前如何提高产量和攻克菌核技术是当前的当务之急。6参考文献 弓建国《食用菌栽培技术》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包水明、李荣同、余志坚、陈传红《大型珍稀真菌—菌核侧耳》 翁伯琦,江枝和,王义祥,等不同培养料栽培对虎奶菇菌核 黄年来,郭美英,黄黎红1虎奶菇及其栽培.中国食用菌[J].1997,16(1):13-151 秦红敏,张长铠1竹荪的菌丝培养及其抗菌性的初步研究.微生物学通报[J].1999,26(6):393-3961 黄年来(1珍稀食用菌)虎奶菇的开发.江苏食用菌[J],1995,16(4):2-317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朱钰老师对我的尽心指导,特别是对我的论文一遍又一遍的批阅和提出修改意见,朱老师细致严谨的学风和勤勉的态度都深深的影响着我。在她的指导下我从刚开始着手写论文的迷茫和无处下手到后来慢慢知道如何去做调查,做研究,如何把自己的结论更规范和有条理的在论文里呈现,最终完成论文。再次感谢朱钰老师,给我的大学上了最后一堂深刻的课。除此之外,感谢大学陪伴我的同学和室友,在这三年的相处中,你们无微不至的关照让背井离乡的我感受到不少关怀,愿此次分别之后,大家归来还是少年,祝愿大家前程似锦。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二十几年来的辛苦养育和教育,以后我会努力拼搏,积极工作,让你们放心,希望你们身体健康,永远幸福快乐。

论文优秀参考文献

优秀参考文献范例参考

1. 若是图书:

作者名. 书名[M].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页码.

[1] 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Nida, Eugene 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注:有些图书类的'参考文献中,最后的页码并未标出,也就是说在出版年后面就结束了,如上述四例。

2. 若是期刊文章

作者名. 文章名[J]. 期刊名, 出版年(期号): 起止页码.

[5] 陈燕南. 从语域变体看翻译中的误译现象[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63-65.

[6] 何庆机.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 上海翻译, 2007(4): 16-20.

[7] 焦俊峰, 姚喜明. 《卖花女》语域变异的艺术效果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3):25-28.

3. 若是论文集

论文作者名. 文章名[A]. 论文集作者名. 论文集名称[C].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

[8] Wilson, M. A case study[A]. M. Wilson. Writing Science[C]. London: Longman, 1999.

[9] 郭著章. 语域与翻译[A]. 杨自检, 刘学云. 翻译新论[C].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4. 若是报纸

作者. 文章名[N]. 报纸名, 年-月-日(版次).

[10] 叶延芳. 文学翻译: 还是回你原来的家[N]. 中华读书报, 2003-08-27(3).

5. 若是学位论文

作者. 文章名[D]. 单位, 年份.

[11] 林自华. 功能翻译理论及文本类型翻译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2006.

[12] 杨才英. 英语语篇中人际意义的连贯性[D].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优秀的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难忘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优秀的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

[1]郭鹏,李悦,高文彬.三菱Q系列PLC与FX系列PLC基于CC-Link通讯在轮胎设备中的应用[J].橡胶科技市场,2007(02),13~16.

[2]范明锦.三菱Q系列PLC与FX系列PLC的通讯[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190~191.

[3]王辉.三菱电机通讯网络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0.

[4]曹惠彬.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通信,2004,(1).

[5]戚佳金,陈雪萍,刘晓胜.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进展[J].电网技术,2010,(5).

[6]程晓荣.宽带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及网管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6.

[7]康恩婷.宽带电力线信道特性及OFDM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5.

[8]俞王杰.自组织窄带电力线通信网络MAC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9]汪涛.宽带电力线通信MAC层协议优化及仿真平台搭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

[1]拾以超.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2011,05:149-151.

[2]姜坤.浅谈PLC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07:167-169.

[3]叶坚.PLC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06:238.

[4]潘春玲.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265-269.

[5]刘佳.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6,(04):11.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3:

[1]孙晓峰.基于PLC的输煤程控系统改造[J].自动化应用,2010(2).

[2]王占彬.PLC控制网络在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S1).

[3]张金姣.基于组态技术的PLC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仿真[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4).

[4]甘焱.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浅谈[J].红水河,2010(3).

[5]张东实,李亮.火电厂输煤自动化的发展与探讨[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9(6).

[6]杜伟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的分析[J].电子制作,2016,(22):122-124.

关于PLC论文的开题报告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年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填表时间: 201XX 年3 月 20 日

机电工程系 机电一体化 09机电三班袁照兰

填 表 说 明

(1)胜任的。 传统的智能控制是一种技术的事先安排,说到底是一种程序控制,是一种周期性的系统自动控制,实际上还算不上智能。而真正的智能电梯应更具人性化特点,不仅具有传统的人工智能的所有优点,而且还有传统的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东西,具有动念和随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诸如能根据轿厢内的情况和各层的候梯信息,自动地制定每次最优的运动速度和停车政策;自动选择运动方面;双向语音交流;到达目的层的语音提示等,让乘客有更多的主动性,使大楼交通运输实现真正的人机对话。智能化要求电梯有自动安全检测功能,让电梯自己能够检测到电梯的故障所在,并及时报警予以排除。

(2)安全。 运行安全是电梯的根本和关键。可以说,电梯的全部其他工作都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使电梯安全运行更有保障。运行安全不仅要消除电梯启动时较强的电磁辐射,使用安全材料和运行稳定,而且要有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让每一位乘客在宽敞、明亮轿厢内有安全、舒适的好心情。同时,电梯运行安全也要求电梯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时,不但要使乘客容易与外界沟通联系,而且电梯本身应当能自动播放让乘客感到放松的音乐,彻底消除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当小孩和老人乘坐时,电梯对他们应给予一种如同家人般的照顾,不但让老人和孩子感到方便和舒适,而且更让其家人感到放心。电梯运行安全还要求电梯有自动休眠功能,使电梯在保证运行效率最高的同时,使电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休眠。

(3)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视觉协调。有人曾经做过环境色彩是否对人有影响的研究。该研究发展:视觉不协调的环境色彩对人的情绪、精神影响非常大。色彩宜人,格调高雅,制作精良的电梯,有一种视觉上的舒适。用料低廉,款式陈旧,色彩沉闷,甚至破破烂烂的电梯,乘客视觉协调无从谈起,国内的许多电梯公司对此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不少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国产化的电梯也显露出一副土生土长的容貌。

②消除电磁辐射。如前所述,由于电梯是大楼里频繁起制动的大容量电器是电磁干扰的元凶,所以绿色电梯必须是一个达到自身对大楼电磁干扰最小,而又不被其他电磁干扰影响的建筑机电设备。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乘客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可以保证大楼、大厦中的大楼的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讯自动化的正常运转。

③舒适感。通过采用高载频波矢量静音变频器,可降低噪声变换频率及电压。以CPU控制电压及频率的连续变换方式,按人体生理适应要求,利用计算机优化设计而成的理想运行曲线,实现更稳定、更舒适的运行。

对现代化电梯性能的衡量,主要着重于可靠性、安全性和乘坐的舒适性。此外,对经济性、能耗、噪声等级和电磁干扰程度等方面也有相应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电梯行业会越来越贴近生活。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所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电梯的控制方式上,主要有继电器控制、PLC控制和微型计算机控制三种。而PlC实际上是一种专用计算机,它采用巡回扫描的方式分时处理各项任务,而且依靠程序运行,这就保证只有正确的程序才能运行,否则电梯不会工作;又由于PLC中的内部辅助继电器及保持继电器等实际上是PLC系统内存工作单元,即无线圈又无触点,使用次数不受限制,属无触点运行,因此,它比继电器控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运行寿命更长,工作更加可靠安全,自动化水平更高。PLC控制是三种控制方式中最具有可靠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控制方式,它更适合于用在电梯的技术改造和控制系统的更新换代,是电梯控制系统中理想的控制新技术。

电梯的控制是比较复杂的,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为电梯的控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PLC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得它的体积大大减小,功能不断完善,过程的控制更平稳、可靠,抗干扰性能增强、机械与电气部件有机地结合在一个设备内,把仪表、电子和计算机的功能综合在一起。它已经成为电梯运行中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plc技术更具有了战略性的意义。

PLC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优良的环境下,PLC关键技术因此而生。此技术在电器工程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控制水平效率,PLC技术应用及高性能高效率的特点与优势占据现代电气工程市场的大部分,成为电气系统自动化应用中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关键词 :PLC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

1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特点

通用性强

在PLC应用过程中能够支持对工业环境的设计,PLC的通用性在运用过程中表现在相对应的装置设备特别齐全,能够满足不同控制对象所需要的不同的要求,同时在PLC使用过程中人与机器能够相互配合及通讯设备良好应用,相关控制工作可行性非常高,操作过程简单易学。PLC技术的通用性大大提高了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效率。PLC技术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合理的契合以此达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要求。

可靠性高

PLC实现了对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大幅度应用,对于传统意义上来讲,在接触器的控制系统而言,PLC的好处便在于它省去了大量的硬接点去也就意味着在PLC技术的运用期间故障的发生率会大大的降低,对PLC的系统工程抗干扰能力也有大幅度提升的重要价值。PLC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可靠性较高,有较强的可参考性。PLC的运行速度快,智能化程度高,集成密度大网络分布范围大,这些特点和优势充分满足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需要,也是PLC技术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因素。

便捷性好

PLC系统支持利用计算机进行现实模拟实验来支持对相关设备的设计安全操作,此行为对减少工作量、加大工作效率有重要效果,同时PLC技术拥有自我诊断的作用,能够在相应合适的时间段内进行相应高效的对于故障进行分析与检测,来对维修提供准确切实的技术及数据支持,来保证系统正常有效率的运行。在PLC控制系统实际应用中,其良好的便捷性为自动控制的完成提供了保障,所以在PLC控制技术的研究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系统整体便捷性的技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温高压等较为恶劣的生产环境及生产过程中,电磁干扰严重的生产环境中,更要提高系统整体的便捷性来达到技术进一步的高效应用。

2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要点

顺序控制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的企业利用PLC技术是作为顺序控制器来用用的,例如在火力电厂及其它电厂中除灰的过程中就要运用PLC技术及控制顺序这项技术,在发电的过程中,能否提高除灰效率的影响因素就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好坏。提高效率是一个发电厂最重要的目标。为了达到理想,达到合适的效率大幅度提升必须利用PLC技术,PLC技术的重要性就在于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很大程度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大大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控制适中的程序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来达到减少企业劳动力,达到施工过程中运行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的控制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PLC技术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及推广。

闭环控制技术

众所周知,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分为现场手动系统和机器启动技术,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中PLC系统的闭环控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可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例如在在动力机开机时PLC模版结合点器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进行正确的访问,即可确定是否启动或关闭,从当前技术的应用状态来看闭环技术已经在电气化自动工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PLC技术与常规控制系统有效率的结合来弥补PLC系统的不足。常规控制系统现已经得到了企业的广泛应用,闭环控制技术现已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知。

开关量控制技术

在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中,电磁性电器是电器正常控制系统的主要载体,但电磁性继电器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故障,严重的降低了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在开关量控制过程中,PLC技术采用的大量的电器提高了电气自动化过程中的安全性。也维护了其他电器功能齐全的特点。在满足电力系统设备的同时,简化了电气二次设备接线的过程,再用PLC系统技术时,电气自动化过程故障出现率大幅度降低,辅助开关数量明显减少可集中控制多个断路的运行信号,例如,在火力发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合理运用PLC技术后,技术人员可根据系统运行状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的完整性,实现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开关量控制的有效实施将保证电气自动化控制应用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建立,与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形成鲜明的对比来体现现代电器化自动控制的优势与特点。

网络控制技术

由于神经网络控制具有高性能的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及定位的时间,对于非初始速度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控,在神经网络控制中其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它能够进行反向和正向的学习计算,在网络控制系统中,可以根据电气参数对速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及计算,能够在信号处理及其它模式识别方面进行有效的应用,具有非线性一致估计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网络控制系统及神经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及复杂性,在进行操控是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不需要网络教学模型同时对于故障也有一定的抗低抗性。这就需要企业提高技术人员的能力,加大对于技术人员的培训及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此来达到网络控制技术高效率的实施。如果企业不能保证技术人员的能力,就不能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过程中故障的排除。不能达到网络控制技术高性能的实施。

3结束语

PLC技术以处理器为基础建立在数字运算知识向实现自动控制,具有通用性可靠性高的优良特点,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有很好的较强的推动作用,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提升了系统的运作效率,提升其灵活性及智能化水平,大大的简化了系统维护程序,降低系统基本成本。可以预测PLC技术在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振国.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2(22):33-35.

[2]傅建斌.试论PLC技术在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67):77-81.

优秀考古论文参考文献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Chinese Bronze Age, the 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Xia Dynasty bronze utensil prominently is shown on modeling form and decorative design of drinking utensil and weapon. Although this time’s bronze utensil still appeared relatively simple, the modeling with practical function and form esthetic sense, as well as the changed diverse geometry decoration and the dignified grave animal decoration, actually display its bright time esthetic style: Implication symbolic, dignified massiveness and overall compatibility, which prepare both for the arrival of Shang and Zhou bronze prosperous time and the esthetic modeling, decorative design, word: The Xia dynasty’s bronze; modeling; geometry grain; animal grain; implication symbol; dignified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 “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一 造型形式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长短、俯仰以及爵身趋扁宽的形式也同龙山文化的豫西三里桥类型和豫北后岗类型陶器如出一辙,并没有摆脱陶爵的三条矮尖足附于器底的外侧、形体圆润以及没有棱角变化等浓重特征,更“没有形成青铜器所特有的准确造型和挺劲的轮廓线,也未经精工磨砺”[3],这无疑是二里头青铜爵的最早形式。铜鬲的口沿也与陶鬲口沿的折沿式和侈沿式相对应,其足仍沿用规整圆锥体的陶鬲足。因而,这一时期的青铜容器“从其形制特征来讲,它们几乎全与同时的陶器相同,它们的发展演变也与相应的陶器同步”[4]。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尚处于祖型于陶器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审美特征。到了夏代后期,青铜器则相对精巧,造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时,青铜爵造型的陶器特征显著减退,在注重实用的同时,还十分讲究形式感,增设了距离很近且具有装饰性的两乳钉状柱,三足分布规矩,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口沿呈凹弧流线型。另外,爵的侧面设一折弧形大鋬,鋬面上又加铸两个狭长的镂孔,既有效控制了鋬的厚度,又增饰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镂孔纹;1959年上海博物馆自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乳钉纹管流爵,其一侧设斜置的流管,流上铸两个方折形饰物,造型别具一格,其鋬下有一圈较宽的假腹,其上铸用多个空心圆孔,形成镂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长流爵,流特别细长,作狭槽状,尾与其对应,既平衡了重心,又显得修长而纤细,三足尖端呈弯弧线状而外撇,这些与扁平直立式样规整的橄榄形爵身搭配和谐,刚柔相济,已经脱离了夏代陶爵的体制,并成为中国酒具的形象代表。这时的青铜鼎,其腹部较为高深,配三只四棱锥形空心足,两耳立于口沿上,其中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线对应,另一耳则位于另外两足中间,整体造型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给人一种规整中有生气,对比中显和谐的审美感受。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创新型的高颈扁腹直壁斝(二里头遗址六区M9:1),口沿上设两个三菱锥状矮柱,腹部鼓起,下承三个大空锥足,器壁很薄,其先进的设计直接是二里岗文化铜斝的原始祖型。夏代晚期处理器壁匀薄的技巧,也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二 纹饰意蕴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一方面对同时期的灰陶和礼玉的纹饰有所继承,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专制社会形成阶段的特征对其纹饰作了一定的扬弃,所以无论是纹饰的结构特征,还是其表现方法,均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夏代青铜器纹饰多以乳钉或圆饼状的实心的连珠纹,以及弦纹、云雷纹等几何纹为主,虽然还没有发现像商代青铜器上直接铸刻的饕餮动物纹为主题的装饰,但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用绿松石镶嵌而成的动物头部图案的铜牌饰上,却已经形成了这一动物纹的基本模式,从而开启了中国青铜器动物纹的先河。(一)几何纹几何纹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早已出现,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则开始模仿陶器的各种几何纹饰类型,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连珠纹、弦纹和云雷纹,从而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先河。这些几何纹虽然相对单纯和平面化,却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体现了丰富的审美风尚和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内涵。最早出现的连珠纹图案呈小圆珠状,有单排和双排两种横式排列,圆圈也有实心和空心之分,多饰在器物的肩上或器盖的边缘等部位,其形成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如青铜器上的乳钉等,首先可能是防碰撞的实用功能和相对规则的装饰功能的统一,后来其实用功能退化,渐渐演化为专门的装饰性图案。二里头乳钉纹斝颈部突出的圆饼状乳钉纹(即连珠纹),作为青铜器上简单而原始的纹饰,就是在防滑的实用基础上而形成的。据考证,连珠纹是用一个管状器在陶范上印制的,圈与圈间距的疏密,横行排列的整齐,虽不很严格,却显得自然。如二里头铜爵上也饰有很不规矩的圆点纹,作单向或双向排列,类似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角,其杯体下部也铸有圆圈状的连珠纹。弦纹也是青铜器上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条,简洁朴素。它一般与乳钉状连珠纹配合使用,并且多作为连珠纹的边框。如夏代晚期的乳钉纹管流爵的颈上也饰弦纹三道,其间夹杂疏密有致的双排乳钉纹,显得规整而又有变化;二里头出土的铜斝,与鋬相背的腰腹正面装饰有两道凸弦纹,中间则夹有一排五颗乳钉纹,从而在腹部形成了一周由凸弦纹与圈纹组成的宽带纹,显得简洁而利落,形成了夏代青铜器纹饰的特有形式,与青铜时代的其它阶段的纹饰风格迥异。云雷纹是夏代青铜器上最为典型的几何形图案,是用利器在陶范上刻划而成,圆柔形的云纹和方折形的雷纹连续出现,构成了回旋式线条,显得自然流畅。夏代青铜鼎的腹部一般多饰以云雷纹,较特殊的是二里头六区(KM3:2)青铜戈,其曲内后部也铸有凸起的云纹,纹间的凹槽内还镶嵌有绿松石,将相对神秘庄重的云雷纹打扮得楚楚动人,寓庄严与审美于一体。这种云雷纹的阳纹线条在纹饰中间均形成一个圆圈,颇似神秘而狞厉的斜角目纹,周围再搭配饰以抽象而富于变化的阳纹线条,整个构图简洁而生动,寓狞厉与生气为一体,很可能就是商周青铜鼎上兽面纹的胎形。除此之外,二里头文化中出现的几何纹还有近似水涡的涡纹;阳纹线条纵横交错而成的网格纹,如二里头遗址五区M1:1青铜鼎腹部饰有粗疏的带状网格纹;以及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如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圆形青铜器上就饰有两头粗中间细的十字纹,另外一件夏代晚期的镶嵌十字纹方钺在其中心圆孔周围的正反两面也用形状规整的小绿松石片镶嵌成两周十字图案,并在其内外用绿松石片组成两个圆周将其围住,整个图案排列整齐有序,又富于变化。十字纹、圆圈纹与中心镂孔形成方圆,体现了虚实融合的和谐形式感。(二)动物纹到了夏代晚期,铜牌饰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青铜器中以夸张形式或以幻想中的动物头部为主体的抽象兽面图案,这也是迄今发现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动物纹。该纹饰的动物头部,除两眼之外的其他部分,均为抽象的,而不是具体表现实样的。这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遗址中石锛上怪异的动物纹饰,身上横条沟曲形的刻线与青铜兽面纹就极为相似,新寨二里头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器盖上也有类似的怪兽纹饰。夏代兽面铜牌上的兽面纹,图案设计简单质朴,特别突出兽目,后来逐渐发展成二里头玉柄形器上的饕餮图案,并成为早商及其以后青铜容器上兽面纹和饕餮纹的祖型。李学勤分析山东日照两镇的玉锛饕餮纹、河南偃师二里头铅的嵌绿松石青铜牌饰饕餮纹时,也指出了其审美过渡性:“山东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确实可以看成良渚文化和商代这种花纹的中介”[5]。夏代也有部分铜酒器在器盖的边缘饰以变形的动物纹图案,并且特别突出骇人的双目,营造了一种威严的氛围,既与使用者的礼仪和等级地位相呼应,也与夏代关于龙的神话传说相印证。夏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装饰,当为商周同类青铜器纹样的滥觞,而且经过变形的动物纹图案也形成了后来青铜纹饰的主体。总之,夏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一方面赋予了青铜器外在形式的华美与瑰丽,如青铜质料的器物表面,刻以单层平雕纹饰,且纹饰多作条带状,往往给人以既有力度和锐度的触觉感受,又有流畅和圆润的视觉感受,“灵活的线形纹饰弥补了青铜器体块特质的不足,赋予了凝重的青铜器以生命的气息”[6],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艺术审美韵味;另一方面又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味和精神特质,夏代先民把现实以及臆想的物象铸刻在象征权力、威仪和用以祭祀的青铜礼器上,如夏代九鼎的纹饰既满足了其宗教性的龙崇拜,也通过把天下各地的自然资源和财富绘制成图象,刻铸于鼎上,以此作为帝王享有灵物和征收贡赋的象征,突出其现实的攫取权力和树立威信的政治意义。三 艺术风格夏代青铜器由于工艺技术的演进而极大地促进了先民们审美理想的物化,在各类器物造型和纹饰的审美设计中,充分吸收夏王朝这个全新社会形态中的精神内涵和生活习俗,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形象化抽象化地熔铸于这一高贵典雅的青铜器物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青铜艺术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整体适应性。一是寓意象征性。夏代青铜礼器和兵器的特定功用及其造型纹饰的文化内涵是极具寓意象征性的,不仅寄寓着当时夏代贵族和下层民众对所谓自然力量的利用和膜拜,而且还直接象征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权力和等级制度。青铜礼器和兵器造型庄重,纹饰逐渐走向神秘化,发挥着“钟鸣鼎食”的重要作用。《左传•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夏代青铜九鼎的纹饰图案在象生的背后,仍然隐含着一定的表意性,用鼎的大小、轻重和不同形状、纹饰来象征各种事物和等级制度,既是天下各地自然资源和财富的体现,也是帝王享有灵物和征收贡赋的象征。夏代晚期出土的镶嵌十字纹方钺,根据其平直无锋刃的造型和镶嵌绿松石十字纹的纹饰判断,应该不是一件简单的兵器,“而可能作为仪仗用,是一种军事权力的象征,是现实所有者身份的特殊兵器”[3],寄寓象征着夏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内涵。同时,夏代青铜器的装饰性纹饰自此一改以往的仿生化形式模拟,更多地向着抽象化方向发展。如镶嵌十字纹方钺上的十字纹,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二里头五区M4出土的青铜兽面牌饰,有突出的圆目,装饰性和抽象性特征较明显。夏代是一个充满残酷战争和奴役的时代,这种兽面纹饰“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7],夏代青铜礼器的王权性象征在其纹饰尤其是在兽面纹中彰显无疑。因此,夏代社会生活内容和宗教礼仪的丰富,特别是青铜礼器和兵器的精神性特征,强化了夏代器物创造的寓意象征性。二是庄严厚重性。青铜器在夏代作为国家第一重器,其礼仪性比当时全社会普及的陶器要浓厚得多,无论是其坚硬的质地、凝重的色泽,还是独特的造型、别样的纹饰,都在陶器、玉器的基础上融入了审美形式的因素,呈现出威严而凝重的审美风格,形成一种独具时代气息的庄严厚重美。如夏代青铜爵改造了以往陶爵的基本造型,力求使器物的上中下各部位比例协调,左中右各部位保持平衡,以便器物的重心落在中心位置,从而取得沉稳的视觉效果。同时,流管等附件的安置,也在不破坏整体平衡的原则下进行,成为一种有效调节平衡的手段,显得规整而庄严;镶嵌绿松石兽面纹图案的双目以及周围的抽象化线条,装饰虽简洁,却突现出神秘动物的凶猛与残酷,且采用对称平衡的方式,更是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审美感受。同时,夏代青铜器的社会政治功能性也极大地影响着青铜艺术的发展方向,几何式的方圆结构,长短大小的比例变化,器腹多为圆方造型,下面贯之以三足,与夏礼的规范性合拍。如青铜鼎在仿照新石器时代陶鼎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家的理念,对称规整的双耳立于口沿之上,坚实浑厚的三足承于圆腹之下,营造了一种厚实而稳定的氛围,确实有“定鼎”的气度,成为国家的象征。厚重而不失其精致,形体规整而又显得大方,夏代器物在活泼愉快的自然美基础上形成了厚重而神秘的庄严美,而这种庄严厚重性蔚为夏代青铜艺术的主流,也是整个三代青铜器艺术的审美特质之一。因此,夏代青铜器整体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青铜艺术本身内在求变的的传承与创新有关,另一方面外在的社会、政治、文化也在其演变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从而实现了器物整体造型和纹饰庄重风格和现实社会权力等级制度庄严氛围的完美统一。三是整体适应性。夏代青铜器尤其注重器物造型、纹饰及其功用的整体适应性。“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造型,主要是器物的形象特点,各种附饰和纹饰的整体适应性水平”[8],因而夏代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造型也正是表现为其形制、装饰和功能的整体性和相应性,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上,均讲究别致的形制与其特殊功能的紧密联系,讲究纹样及图案在各种不同器皿具体部位结合时的“适形造型”方式。如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夏代钉形柱爵,其中腰极细,与上部伸出的流尾,以及下部外撇的锥足形成分段,既利于饮用,又方便摆放,形制与功用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此外,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也“布置严谨,意匠奇妙,虽是一种装饰艺术,但和器的形制是一致的,表现一个时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观念形态”[9],并且这些纹饰形象随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俗和制作目的的不同,附着于不同的青铜式样上而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趣味,从而突显了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与功用整体适应性的时代特征。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呈盾牌状的铜牌饰,其凸面由各式形状的绿松石片粘嵌排列成浅浮雕式的兽体形象,多为龙的各种变体,且下体背侧有的还饰以卷云纹,飞龙在天的威严和自由,与夏代先民的龙崇拜思想以及铜牌饰的礼仪功能相得益彰,铜牌饰的纹饰与功用也就在夏代先民的想象中得到了整合。“中国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5世纪中叶,包括古代文献上记载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几个历史时代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时间长达1600年左右”[10],而在这1600年的演变历程中,夏代青铜器中礼器和兵器的两大工艺造型,几何纹与兽面纹的工艺装饰,以及独具时代特征的庄严厚重的审美艺术风格,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青铜器工艺的源头,为商代和西周时代青铜铸造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参考文献:[1]张之恒 周裕兴.夏商周考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2-33.[2]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15.[3]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夏商篇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16.[4]郑光.二里头陶器文化论略[J].二里头陶器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4.[5]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J].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90.[6]朱志荣 邵君秋:《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 99.[7]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7.[8]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5.[9]容庚 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2.[10]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75.

考古学特刊第二号高昌专集_电子书.rar

链接:

试论利用考古学资料研究百越民族史的相关问题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10-22 15:53:00 ] 作者:杨杰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兴盛时期。在当时和其后的研究中,出现了使用材料杂芜、牵强附会和过分强调考古学资料的两种倾向。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属研究关系密切,但不能简单地在二者之间画等号。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层次性。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古代物质文化史与其所处社会形态并无必然联系。 论文关键词:考古学;百越;民族史;研究 百越作为我国古代早期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民族群体,曾长久地活跃于祖国南方的大地上。他们是当地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与比之更早的当地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渊源关系。 关于百越民族的情况,在先秦时期就见诸文献记载。正史《史记》、《汉书》等也都有所叙述。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专著或章节也记述了越族的历史情况。这些记载是后人了解和研究越人历史的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百越地处南部一隅,社会发展水平又长期落后于中原地区,因而古代文献记载既简略又带有歧视性,百越的历史始终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的成果令人瞩目,对百越民族史的研究也甚为活跃,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百越民族史》、《百越民族文化》一、《百越源流史》•等是其中的代表性论著。 《百越民族史》是建国后研究百越民族史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共分l3章,分别论述了百越的名称、分布、来源、文化特征、社会经济、社会性质、民族关系以及百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附有《百越大事年表》,已故著名民族学家翁独健先生为之作序。 《百越民族文化》是同一作者群体在《百越民族史》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写成的,两本书并无本质区别。何光岳撰写的《越源流史》是于l989年底出版的,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其他方面的资料写成。在20世纪80年代还多次召开关于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全国性会议,并出版有《百越民族史论集》、《百越民族史论丛》、《百越史论集》、《百越史研究》、《百越民族研究》等论文集。 《百越民族史》等一批论及百越史的专著尽管已经出版20多年了,但作为开山之作,我们在涉猎百越民族史时不能不读。因为其可谓集那一阶段百越史研究成果之大成,而在那次研究高潮之后,百越史研究并无大的突破。究其原因,一是有一批“文革”前就活跃于民族史学界、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经多年积聚,正当年富力强之时,迎来了建国后前所未有的学术繁荣时期。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大量发表;二是改革开放后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空前,考古新发现随之层出不穷。现在重新审视相关考古资料,不难发现为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成为综合研究支撑点的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大多出自20世纪70—80年代。这就为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结合进行南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良机。 诚然,我们在把握某一领域学术动态时,必须充分关注最新科研成果,但比起一些昙花一现的所谓学术著作来,那些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旁征博引、论述精辟、经得起推敲而带有经典性质的学术论著更值得我们去仔细玩味。 《百越民族史》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量借助考古资料及成果,经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其中有许多方面迄今尚无定论,但其仍不失为一家之言。如对百越非夏民族之一支的论述,对东瓯、闽越及西瓯、骆越相互关系及地望的考证都言之成理,颇为精审。《百越源流史》依托历史文献记载,不拘一格地运用各方面材料,对历史上的百越民族及其各支系进行了综合研究,立论大胆而新颖。 《百越源流史》和《百越民族史》反映了百越史研究的两种倾向。 《百越源流史》一书使用的考古资料屈指可数,在其他材料的选用上也略显杂芜,有牵强附会之感。突出表现是将作者认为属于百越族系的各南方族群的源头绝大部分都追根到北方中原甚至是西北地区,对各族群迁移流向的研究也过于宽泛,解释随意,缺乏过硬的证据。由此可以看出,仅仅依靠文献记载和其他更为间接的材料是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 在文献不足征引的情况下,大量运用考古资料是《百越民族史》一大特色。作者在论述族属的来源及分布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借助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应当说把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相结合进行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早期历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寻求突破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百越民族史》也存在过分倚重考古学资料的倾向,在与文献记载发生矛盾时,往往否定后者。 任何学术著作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时代的局限性就会日益显露,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那种以今天的结论和视角去恣意评判、指摘前人以显示自己的正确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首先观其成果是否尽可能充分地占有了当时所能提供的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其次是不苛求于前人,应尽量去吸收前人成果的合理成分,总结他们的得失,在其基础之上吸纳新的东西,力求有所突破,得出新的结论。 通过考察上述有关百越民族史研究的资料,引发出笔者对考古学资料与民族史研究方面的若干思考。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族属的关系 在中国,考古学是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以其数不胜数的重大发现和辉煌成果,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最有成就的学科之一。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所以考古学在学术界中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在当今中国从事古代史综合研究,完全不理会考古学所提供的材料是不可想象的,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势必受到局限,对于先秦史的研究更是如此。 尽管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和领域的不断拓宽,其研究成果越来越为历史学界所重视和吸收,但由于考古学本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使得二者的结合难如人意,尚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是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的。但考古学文化是由人通过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加以判断后确立的,因而这种主观判断并非总是正确的。事实上,考古学研究只能是不断地接近于历史的原貌,而几乎不可能完全复原之。 正如张忠培先生所说:“对历史的认识只能是愈益增进,即逐渐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永不能达到完善的认识”,“一代一代的人们向着历史的真实走去,可是,这一代一代的人们只能接近这历史的真实,却永远摸不着它,更不能全面地认识这历史的真实”。在考古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在考古学文化的认定上,就中国而言目前还没有一支考古学文化是完全取得一致意见的。即使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类稍有历史知识的中国人就知晓的名称,对其内涵在考古学界仍有许多不同观点。 在考古工作中,只要田野工作基础扎实,科学可靠,并且达到一定的工作规模,那么在量化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把握若干遗迹群的整体文化特征是完全可能的。问题在于当这种特征,也就是差别达到怎样的程度就可以确定为一支考古学文化?换言之,就是确立考古学“文化”、“类型”等不同层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看到,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赵宝沟文化”等都是以筒形罐为主的考古学遗存,这些文化尽管略有时间早晚上的不同,但其在特征上的差别似乎并不比“河南龙山文化”中各类型之间的差别更大。这种情况表明,在考古学文化和类型的划分上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借助考古学材料进行族属研究时,就存在一个方法问题。 首先,一支考古学文化是否可以和历史记载中的某一族属划等号?笔者认为对此要持慎重态度。完全巧合并非不可能,但显然概率极低。一般来讲,一支考古学文化所涵盖的范围要小于一个部族或民族共同体。因为既然是一族属,其分布范围就不会过分狭窄,其内部的文化面貌也很难整齐划一,而其内部差别在考古学研究中就极有可能被识别出来并确定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张忠培先生说过:“古籍记载的一族,有时恰等于一个考古学文化,有时包含着几个考古学文化,还未见过一个以上的族共有一考古学文化的现象。”事实上,真正从事田野工作的考古学者是不轻易把考古学文化和族属研究相联系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上的差别不一定就是族属上的差别。 当然,在考古学研究达到一定深度和规模时,适时就其族属问题开展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因为考古学作为一门成熟学科,通过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是其最高目标。考古学分期、分区及“文化”、“类型”的研究仅仅是进行深入研究的手段而绝非目的。然而当我们在掌握已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一个事物的描绘越详细,则离其真实情况就可能相去越远,因此笔者以为在目前情况下,运用考古资料进行族属研究时,具体操作上宜粗不宜细。只要我们能够大致描绘出某一或某些族属分布区内当时人类的物质文化是怎样的,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及其主要文化特征也就可以了。在特征上宜捕捉那些数量多、具有普遍性的最为典型的共性因素,而不能拘泥于考古学本身对遗存的过细区分与描述。严文明先生说:“考古学资料虽然不可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全貌,总还是那个社会的直接遗留和缩影。通过它不仅对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可以有形象的真切的认识,也能了解整个社会大致的轮廓及其发展轨迹,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应当是现代考古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百越民族史》认为广泛分布于东南部地区的有段石锛、有肩石器及几何印纹陶器等属于百越族物质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就是针对最典型因素来说的。 (二)文化及其层次性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质文化方面的情况。文化是区分不同民族的最核心的内容,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失掉了自己的特性。同时,“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个古代国家是否就只有一个民族(即单一民族)、一种文化(此处指广义的文化)?一种文化是否就只能由一个民族所拥有?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情况不是不可能存在,问题是当我们由一支考古学文化反推族属甚或国家时,就不能简单地去画等号,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严文明先生指出:“考古学文化同族的共同体尽管有密切的关系,毕竟还不是一回事,不能在二者间画等号。要通过考古学文化来研究与族类有关的问题,还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上来加以论证。” 从理论上讲,考古学文化所反映并主要研究的是古代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也会讨论更高层面上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但严格意义上说,这已经超出了纯粹考古学所研究的范畴。任何一支考古学文化无疑都属于某个族群,但其所属族群不一定都在历史上留下记载。因此,只有一部分考古学文化可以和古代文献记载的族属相关联,而且我们看到的考古学文化内容只是该族属全部文化的一小部分。这些因素都是通过考古学文化研究古代族群的困难所在。 《百越民族史》从考古学材料出发,认为“句吴”、“于越”、“东瓯”……都是由新石器时代居民发展而来的土著居民,几乎否定了人口迁徙对文化的影响。诚然,从考古学编年谱系角度看,在文献记载中提到的百越民族分布区内的青铜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是有不少文化继承因素,但也不应无视来自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尤其是青铜器方面)对南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也不应因暂时找不到考古学证据而一概加以否定。 文化是有层次的。平民和贵族的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不一样的。考古学文化中除大中型墓葬、宫殿衙署、宗教祭祀、礼器等遗迹遗物属贵族文化外,用以确定考古学文化属性的最为重要的陶器、石器、聚落形态、墓葬习俗等,大都属于平民文化。因此,我们现在看到和归纳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所反映的远非当时社会的全部内容。用占主流的平民文化来否定统治阶层可能存在的另有族源和迁徙现象,同样是缺乏说服力的。 总之,在文献资料有限、百越之义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考古学研究成果是寻求突破的有效途径,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还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同时也有赖于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提高和丰富。 (三)物质文化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社会形态发展阶段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在此我们不打算对社会形态论本身发表评论,只是对以考古学文化为代表的早期物质文化史与社会形态的关系进行简略的讨论。 社会形态的表述是以生产关系的状况为基础的,而生产关系又受到生产力的制约,但这只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状况,生产力某些要素的变化并不一定迅速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因此可以说,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古代物质文化史与其所处社会形态并无必然联系。 有些学者认为广东发现了青铜文化,其发展阶段当属奴隶制社会。《百越民族史》一书也认为西瓯使用青铜器,青铜器时代即奴隶制。我们认为,青铜器和奴隶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的影响下,使用一些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但不一定就会立即引起社会性质的改变。 从目前发现的岭南青铜文化面貌观察,当时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但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那些富贵者就一定是奴隶主,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等级和贫富差别,而且这种差别贯穿于其后的所有社会发展阶段,因而也不能以此作为当时就是奴隶制社会的证据。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反对的是青铜文化直接等同于奴隶制的观点,至于岭南青铜文化的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