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普通心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

普通心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题目的话很多,你可以参考中国论文援助中心一、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1儿童认知(或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2选择性注意中返回抑制的时间进程研究综述3任务难度对儿童返回抑制时间进程的影响4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动机研究(如成就、归因等)5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6 心理学中的意识理论和研究7 心理学中的智力理论与研究8 心理与语言9 心理与文化10 心理与社会(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传媒、网络等)11心理学数量化方法的优缺点评估 1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13心理实验的逻辑在心理学方法中的作用 14多元统计分析与心理学研究 15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16论心理学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17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评估 18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评估19职业心理素质的诊断与评估 20职业培训中心理学问题 21职业指导课程设计的初步构想 22中学生的意志力训练方案 23个性与智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24中学生职业分流的心态调查二、教育心理学1运用快速阅读策略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2低年级小学生听说能力训练的教学实验研究3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4学习有困难学生(初中)一般能力倾向的研究5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6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与自信心关系的研究7大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的研究8新兵常见的入伍动机与教育对策的研究9肥胖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征的研究10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应付方式发展间关系的研究11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认知间的关系研究12青少年问题应付方式、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13依恋类型与学生心理健康14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 15中小学生零花钱状况调查 16中小学生中“擂肥”现象的调查 17大、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18大、中、小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19大、中、小学生电子游戏行为的特点研究 20大、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21大、中学生价值观调查 22大、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调查 23中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研究 24中小学生中课外补习班现象调查 25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 26当前青年择业倾向调查 27城市(或农村)人口生活满意感调查 28 大学生家庭观念研究 29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 30校园暴力事件调查 31 家庭暴力事件调查 32生活价值观的代际比较33论智力高而成就低的原因 34论青年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35开发青年智力为什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6论青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如何发展青年的创造力? 37论青年情绪情感的和特点与心理卫生 38论青年的焦虑及其调节 39青年的自我评价成熟与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 40论青年自尊心的特点 41论青年自我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42论友谊在青年期的特殊意义 43论当前我国青年友谊、爱情观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44论我国当代青年道德发展的特点 45论我国当代青年人生观的特点及影响青年人生观形成的心理因素 46论形成青年违法犯罪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47论违法犯罪青年在个性意识的倾向性方面的特点 48论青春期性心理特点与性教育 49对当代大学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调查50对当代大学生自杀动机和原因的调查 51对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干预策略研究 52对当代大学生生逃课现状、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53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如何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生宿舍文化 54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自尊发展特点 55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发展特点三 、临床心理学1中学生(或某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体因素及应对方式的关系2青年择偶观的性别差异3青年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4糖尿病患者的人格特点及其分析5糖尿病患者心身关系的分析6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格特点及其分析7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身关系的分析8人格、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的研究9心理控制感量表在神经症患者中的应用分析10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的研究11遭遇创伤时间后的心理改变研究12影响个体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特征13宽恕的心理机制14青少年爱滋病高危行为的心理防御机制15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四、老年心理学1思维方式对老年人应对行为的影响2自我效能对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影响3老年人的个性特征与长寿4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主客观标准5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因素6社会心理素质与晚年健康7老年智力资源开发的前景与策略8应激与老化五 、管理心理学1激励理论及其应用2学习理论及在企业中的应用3交警工作倦怠的成因极其对策的研究4路口信号灯变换时间与违章抢行发生概率关系的研究5公共场所突发事件语音报警参数的研究6团体依恋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7教师(或其他某种职业的)职业兴趣与工作绩效的关系8彩民的人格特点及其分析六、人格心理学1人格中的动机研究取向述评 2依恋理论对人格研究的影响 3内隐人格理论述评 4创造性人格研究 5(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6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 7自尊的心理学研究 8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 9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10潜意识的心理学研究 11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 12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研究七、社会心理学部分 1关于影响人们对他人作判断的主要因素的研究 2关于归因的偏误的文化特征研究 3关于归因的两难推理的研究 4关于社会偏见的研究 5性别岐视的现状及成因的相关研究 6自我预期与社会期望的相关研究 7自我概念及其成因的相关研究 8自我表现的社会心理技能技巧的研究 9自我监控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10应对压力的社会心理策略研究 11人际交往的年龄特点研究 12人际交往的性别特点研究 13伴侣关系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异同 14婚姻承诺增强的决定因素 15婚姻关系恶化的决定因素 16控制错觉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17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式 18竞争行为与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19关于态度改变模式的时代特征的研究 20社会压力的种类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 21从众行为的时代特点研究 22服从行为的时代特征研究八、变态心理学部分 1论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2社会文化与心理变态之我见 3心理过程障碍的访谈研究 4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5性禁锢、性放纵、性教育 6神经症的特征与研究进展 7成瘾行为的病理机制研究 8违法犯罪访谈研究 9自杀整合干预综述 10论儿童品行障碍的早期预防 11迷信行为的社会调查研究 12论心身障碍的交互作用机制 13重性精神病的社会康复 14变态人格评估研究 15论心理变态的预防模式九、学校心理辅导部分 1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2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3辅导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4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5学校心理辅导研究进展综述 6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 7论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模式 8谈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素质 9学校心理辅导方法的比较研究 10学校心理辅导评估技术探讨 11学生学习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学习动机、策略、考试焦虑、学习困难等) 12校园生活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情绪、休闲、消费、人际、性、危机干预、网络使用等)13择业与生涯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 14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15中外学校心理辅导比较研究

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研究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的研究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社会行为发展特点及关系的研究中美青少年人格教育比较研究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教育技术的探索大学生焦虑与自我概念、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分校、合校教育模式对澳门中学生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需求和创造性的关系研究故事情境对儿童理解白谎的影响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现代中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及其培养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对山东、广东体育高考生使用兴奋剂的心理调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就、困境、出路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书写训练对于帮助克服考试粗心现象的实验研究青少年学生公正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中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大学生情绪归因的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观的影响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博士)汉藏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职校生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实验研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的研究提高中专学生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探索与实践浅谈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上海市高一学生焦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发展研究中学评优不公及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与对策研究罪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罪错类型之间的相关研究宁波市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心理特征研究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意义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儿童“析取”范畴获得的内隐学习和成分分析研究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重点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东北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干预策略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及成就目标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江南大学特困生个 案调查研究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理工科大学生焦虑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研究心理教育活动论(博士)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民办高校新生挫折及其应付方式的研究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福建省卫校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状况调查与教育途径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信息时代中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关于中学人格教育之研究畲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福建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研究初中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激水平、主观幸福感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及其化解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广州市中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关于网络成瘾症的心理分析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Wallance自我概念量表在中学生中的应用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培养元认知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湖南省小学高年级学生考试焦虑的初步研究小学生行为问题、自杀意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高三学生高焦虑调适方法的探索性研究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4—12岁汉族、彝族儿童认知与社会认知维度水平比较研究小学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比较研究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整合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高校心理咨询模式构想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初中生学习疲劳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分析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统招生、成招生学习心理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干预性研究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自我概念和个性的比较研究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河内塔”问题解决过程的比较研究盲童与正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中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分析研究英语审美化教学策略对初一学生英语能力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若干因素的相关研究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高中数学后进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及教学建议华师大女大学生性心理研究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中学差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关系研究3岁、5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高中生性别角色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研究阅读中多媒体材料及其呈现方式的眼动研究口语元认知,考试焦虑和口语成绩的相关研究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2-4岁幼儿的不服从行为和母亲教养方式学前儿童生物性因果认知的发展——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3-4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交流方式与性别配对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重庆市中师毕业生心理异常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组块构建记忆策略训练,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不同权威对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云南大学生人格理想探索性研究甘孜藏族自治州重点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途径的探讨单亲家庭幼儿的社会支持系统分析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身心机制及调适研究基于理性情绪教育的辅导课程对改善高中生不良情绪的效果研究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高中生分班压力的研究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重视人格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武汉市六月高考学生焦虑情绪调查研究小学儿童社会技能的同伴评定:社会技能对社交地位的影响研究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隐含知识的初步研究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的研究小学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实验研究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儿童早期因果推理的实验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博士)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博士)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 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小学生欺负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高中生自尊研究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漳浦县学业中等生自我监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安溪县学业中等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网络时代与中学生健康人格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科学稳妥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团体咨询改进大、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验研究汉族、回族、藏族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中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效能、学习策略和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评价方式对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焦虑及学业成就的影响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初探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医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技术研究耳聋与健听儿童、青少年情绪面部表情识别的比较研究我国中小学情感教育探析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学业成就关系研究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大学生心理障碍运动处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当前中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及现状分析高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验研究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4-5岁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中学生知觉的社会支持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学习因难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失败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研究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样例解题步骤编码对原理学习和迁移的影响(博士)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日本留学生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的实验研究阈下情感启动效应的机制及轻度弱智儿童在阈下情感启动中的归因澳门初中生之压力来源、因应行为与身心健康之关系研究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深圳市罗湖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初探“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学教师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态度及引导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当代教师职业成熟的探索与追寻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研制教师“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调查报告论教师组织的知识管理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教师成为研究者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就目标定向与人格特征的研究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澳门实施教师评鉴制度之教师倾向性研究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博士)理想学生观的时代解读与建构关于西方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研究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关于学生观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立与合作攻击性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儿童攻击行为的某些认知神经基础青少年强迫症状的特点及其认知归因研究家庭教育资源结构、特点及其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的研究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自立问卷的初步编制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小学儿童概念扩展创造性的发展研究4-6岁儿童解决比例推理问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小学三、五年级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启发效应研究儿童规则推理能力训练及其迁移效应的实验研究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训练研究9-11岁儿童日常情境中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目标清晰度对不同反馈方式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后继成绩的影响4-5岁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关系的追踪研究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童年中期儿童社会能力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焦虑大学生自我图式的实验研究影响在校生应对方式因素的情境研究抑郁焦虑大学生心境一致性的实验研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分析及其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调控的研究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异质分析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我国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论哈里波特的人物形象对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意义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博士)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个性特征初探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的初步研究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长沙市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儿童欺负行为与自我概念的研究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博士)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自尊及其相关的若干因素研究分布式学习心理生理反应信息测试分析系统开发研究成败情境下不同目标取向学生内在动机、焦虑特点的研究自我理解的发展情况研究宁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儿童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博士)中小学教师压力应对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自卑感及其与自我归因、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博士)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晋江市中小学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研究影响高中女生数学成绩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教师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青少年学生的自尊、自我和谐和网络关系的研究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验研究大中学生宽恕内涵认知及宽恕风格发展的实证研究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观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后大学生的应激障碍及应对策略大学生自恋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个性的意义及其培养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初步研究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青少年友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模型构建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

贵州省研究生婚恋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研究 贵州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 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 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 青少年友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 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模型构建 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 童年中期关系攻击行为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及其关系的研究 贵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 记忆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黄石地区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的心理维度及其发展 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中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类型及违背效应研究 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高考成绩关系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人格、社会支持及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度的初步建构 大学生死亡焦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高三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干预机制研究6-8岁儿童的同伴关系及社会技能训练研究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课堂互动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审美能力发展特点及其相关研究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 两个联想学习过程中的刺激类化 高中生亲子冲突的初步研究及原因探析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小学儿童的自尊感与归因模式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 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儿童心理治疗个案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沙盘游戏治疗在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中的应用研究中学生强迫症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其系统家庭治疗初探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分析取向的整合治疗模式对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探索高师创新教育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大学生成功恐惧及其预测因素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从四所高职院校调查看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矫治策略教师职业倦怠 关于语文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高校贫困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坚持性的关系研究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编制及适用研究儿童自我概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初中生创造性的负性人格量表初步编制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关于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预测因素研究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理性情绪教育对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实验研究中小学生教师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高中教师成就目标及其与工作满意感、教学效果认知的关系大学生身体意象及其与抑郁、社交回避苦恼关系研究 小学生欺负行为调查及干预研究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的初建 初中生自卑感调查及其认知干预研究 初中生在欺负情境中的参与者角色与同伴地位 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欺负的关系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不同情境下成就目标定向对寻求反馈行为的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儿童青少年行为归因与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创造力的结构、发展特点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以元认知策略训练为基础培养学习者自主性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两岁儿童延迟满足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青少年人权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青少年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3-9年级自我动机的发展研究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影响学习成绩的四大因素的因果模型之研究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研究 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珠三角地区职业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研究 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研究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非智力原因及其相应的教育对策研究中学化学认知策略教学方式的研究 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特征及其教育对策第三学段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研究 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 改善初二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学校、家庭人际关系干预研究 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困境与出路 民族中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现状及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不同提问类型的初中生问题意识和学习策略的研究 教师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自尊的状况及其关系研究 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昆明市小学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学生情绪智力评价理论研究 通过系统干预手段转变学业不良小学生的实验研究 湖北、广西、浙江6-7岁儿童智力特点及其比较研究昆明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对策教师期望、学业自我概念、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表征过程的案例研究 中小学生控制变量能力发展的案例研究 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及创新素质培养 河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 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调适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高中生积极情绪调查及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研究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团体心理辅导对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 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身体自我发展特点及其对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当代中学生个体性学习动机研究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任务价值各要素与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大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研究 星象学对中国学生的影响的人格心理学研究 学习成功感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科特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亲子互动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被忽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 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 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适应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能力观培养途径研究 小学六~八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策略研究 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自评量表的研究 关于我国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初步研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及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上海市辅读学校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初中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城乡苗族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比较研究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黔南民族师院贫困生心理健康调查及训练研究 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中意志控制的作用研究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焦虑大学生干预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青少年恐惧情绪及调节发展的fMRI和EEG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 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大学生不确定人格的初步研究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 小学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低出生体重儿童认知、气质和行为发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修订和信效度研究 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沿海地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疏离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微探 运用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提高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及消除策略 小学生自我概念训练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应对同伴冲突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情绪教育对初一学生情绪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民、普高校大学生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生活事件相关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差异研究及其教育建议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 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情绪自我教育与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实验研究纠错策略影响下的学生情感 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 初中学业不良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研究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研究 蒙汉初中生自我控制、学习适应性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蒙古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 中学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学生心理健康观的比较研究 警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论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伤害情境下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研究 论当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的思想教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研究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关心心理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初中学生解决理科综合问题思维过程的研究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人格、社会支持及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高考成绩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 广东省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编制研究 催眠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治疗中的应用探索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高、低分组初中生动机调节策略、学习策略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大学生的失恋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城郊初中心理品质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化学教学整合模式的初探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职专生成就归因特点研究及教育建议 贵阳市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研究 高中生的EFL学习风格 初中生学校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分析 高考生焦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大连市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研究 关于培养青少年挫折承受能力的理性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互动模式研究 寄宿学校学生心理热点问题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竞争的心理结构与发展特点研究 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 文化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 教师自我效能、集体效能与教师压力状况的相关研究 湖北高校心理咨询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超越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的修订 小学生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研究 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与教育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生的班级环境、成就目标定向对其学业求助行为的影响研究 中小学班级环境与学生学业效能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与初中生叙事语篇阅读中主题推理能力与协调性整合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 初中生英语学习应激模式与干预方案研究 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 不同交往水平的中小学生交往归因特点的研究 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心理理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及教育对策 高、低分组初中生动机调节策略、学习策略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其落实 心理因素对学生品德发展影响的研究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青少年心境动态发展特点及不同调节策略对其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自我调节学习关系的研究 在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 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中学生延迟满足与自我调节学习关系的研究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 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有关于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篇2 浅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的背景下,我国许多的生活在快节奏的人在心理上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心理学在我国的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人们认识到了心理学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教育部在1998年开始逐步开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设置,使得许多的高校开始出现了应用心理学。当前的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众多的分支中的一个,其中也是作为在实践应用中操作性最强的一个。对于各种社会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的心理问题研究也是最多的。由于其实践性的重要特点使得我国在对于应用心理学的培养变得十分的注重,其在心理学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 一、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当前教育部对于本科应用心理学的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目标: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心理学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在各大政府事业机关、公益性机构、私营企业中从事相关的心理教育、治疗、咨询等业务的开展。我国需要在心理学领域中培养出高级的专业人才。同时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以外,还需要培养出对于心理学中延伸到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复合型专业高级人才,在工作中不大能够胜任专业性的心理知识以外还能够从工作中对于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析的心理学人才。 (二)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应用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 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心理学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结构,对人类社会心理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要学生在对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操作性要强。在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在进入社会以后面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学生在心里足额中还需要学会其他的相关技能。对于心理问题存在着的心理测量、实验技能与咨询交流都需要牢固掌握。在未来专业性是对一个优秀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重要评价之一以外,其他的技巧的解决还是需要的。特别是实践性,实践性的残缺对于一个学习应用心理学的人才来说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了。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对心理知识的掌握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对应用操作性上十分的欠缺。对于心理学实践性与操作性上的技能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特别的有问题。当前21世纪在对于人才培养上尤为突出的表达出对学生实践性的看重。但是在学生出身社会以后,通过相关的专家反馈出来的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完美的进行处理。自此导致应用心理学的培养人才上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三)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按应用心理系的学生再出来工作以后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导致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用人单位对于当前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导致在用人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性。当下的应用心理学对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的需求心都十分巨大的,同时对于面对社会的需求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学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过多的人员的收入导致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出现了偏差,大多数的学生在对于具体心理学案例的实践操作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决方案,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在对专业的对口上不能找到适合的相关工作。 通过相关国家数据的统计,我国各大高校在心理学中开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达到九十所之多,相应的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急剧增长,对于这部分的学生培养上资源达不到相关的配套,导致许多出来的学生在读完大学以后出来找工作都变得十分的迷茫,专业知识的不做加上操作技能的不做使得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激烈的状况下选择其他岗位进行发展。因此在对高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培养上急需要调整。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把单一学习应用心理学知识转变成为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使得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直接对于工作上手。这也是当前各大高校在转变教育模式上的一个方面。把传统课堂教育结合到现代化的专业教育中去,培养出学生专业能力过硬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生。 在过去传统的心理学教育中,大多的高效更加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导致在心里教学中除下了过度的强调本科学位,对于心理学的知识教程更加的具体化,教学方面繁荣教条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过长,对于教师教授的东西不能够及时的消化,致使学生在学习过后,长时间的不用遗忘的速度加快。同时在应用过程的欠缺导致学生能力与技巧也十分的缺乏。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建构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当下我国各大高校在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中指定的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大高校在教学中只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在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十分的缺乏。当前应该按照社会的发展制定与心理学项符合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培养出能够与社会衔接的应用性心理学本科生。 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选择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两大模块”与“四个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想要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的与社会衔接就必须要按照,在各大高校中就必须要提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型,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于此学生的教学理论学习时间就必须的压缩但是其他方面技能的学习就得不断的提高。 在对于应用心理学教育当中学校对于课程的排列就不应该一直处于过于严密的状态,过于强调专业性的严密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理论上的课时加重。学校对于当前的课程安排应该实现做不改变,对于学生教学中出现的相关于专业性联系不够严密的专业就应该砍出,同时对于细微的知识分支也应该移除。加大对主干知识的理论讲解以外还同时加大对主干应用教学知识的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在此学校还可以开设关于与其职业考试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明确以后在职业发展中的目标。同时增加选修的专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学习以外的专业技巧。 (二)建构深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应用型心理学的教育主要还是局限在课堂上填鸭式的传统教育,对于专业性应用性的教育十分的缺乏。教师在课堂上的纯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十分的困难,在他们看来学习的知识过于的抽象化,不能够通过实践来引出理论上的知识共鸣,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于的困难,老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当前单一的模式下对于培养人才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英才应该联系实际对于学生的教学中出现的抽象化过重的现象进行改进。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该精简化,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简明重要化突出。同时对于理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态发展的过程,同时积极的改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上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各种模拟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实践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理论知识扎牢,同时实践能力提高。能够在未来实际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 (三)建构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等实践教学机制 在心理学的教育当中,实践的操作型十分的重要,学生应该通过实践的操作型对于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操作使得学生能够有了解心理理论知识的发展同时在同时在实践中对于实践报告进行分析与阐述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方案,使得学生能够个更加深入了解到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的计算机试验点也能够理解能够与实际操作中更加贴近所学的知识。这样局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完全的发挥,潜力也能够得到调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得到更加的深化。每个学生在训练中得到的经验在未来也能够通过事业中的案例中得到完全的应用。 (四)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实习的长效机制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当前的本科实际心理学操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操作性的加强也至关重要。但是现在学生对于实习中出现的操作时间难以保证,同时出现形式单一的问题。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与实习的长效机制。开始对于学生应该采取对各专业的共同发展使得学生不是完全孤立在一个学科当中而是能够进行多元化的了解,使得实习的形式不再单一而是十分的具有层次性与实际感。其次在对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质量不过关,教学系统有问题的现象出现,硬件上面的问题导致学习方面也不能够保障实践性的操作能够完成。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设施,使得实习的专业性能够得到保障。最后,学校还应该对于学生的操作性提高进行大一一大二的每年定期的实习安排,使得学生能够在大四的时候拥有固定的操作能力,在未来的操作中能够有基础扎实,当前的学校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方案是的计划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按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五)建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还是对于应用心理学的评价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的考察主要涉及的是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心得看重。因此当前对心理学的考评当中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考评中能够科学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对于学校的考评也能够完善,一套完善的应用心理考评,能够使得教学环节的实践质量得以提高。 在对于考评制度当中,对于专业技能够通过考评的标准进行改善。提高考评的多元化,在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以保证的同时,对于每门功课除了通过常规的考试测评以外还能够通过相关技能的考核,在学校要制定一箱专业的测评标准与程序,通过程序当中出现分散测验集中考核的状况了解学生当前的状况。 其次,在专业化的实践能力测试中学校应该采取教考分离的政策。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状况通过组织专业化的人才进行考试测评,每学期能够通过定向的分析测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其中当前能够安排两到三周的时间进行能力的考评,考评的方式能够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学生能够表现各种心理实际的咨询案例与可以通过实践性的心理报告测评,咨询与研究。同时在此通过严肃性的论文上交实验的报告与心理阐述。这样就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尽早的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六)建构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 在当前的大学生培养当中不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能够对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与阐述。因此对于老师的教育过程也需要达到专业性的提高。教师在专业性的提高当中应该需要站在应用心理学的前沿,不断了解当前的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同时教师在了解过程中,还需要老师能够抽出时间来在更高的院校进行学习与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校教师积极走进社会进行实验教学,在社会中通过情深的经历与实践使自己能够成为一线的心理学教育的先锋者。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状况与一线实践的老师进行制定完善的心理制度的测评。 总之,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猜你喜欢: 1. 大一普通心理学论文 2. 大一心理学论文范文 3.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4.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

大一普通心理学论文

有关于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篇2 浅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的背景下,我国许多的生活在快节奏的人在心理上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心理学在我国的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人们认识到了心理学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教育部在1998年开始逐步开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设置,使得许多的高校开始出现了应用心理学。当前的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众多的分支中的一个,其中也是作为在实践应用中操作性最强的一个。对于各种社会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的心理问题研究也是最多的。由于其实践性的重要特点使得我国在对于应用心理学的培养变得十分的注重,其在心理学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 一、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当前教育部对于本科应用心理学的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目标: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心理学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在各大政府事业机关、公益性机构、私营企业中从事相关的心理教育、治疗、咨询等业务的开展。我国需要在心理学领域中培养出高级的专业人才。同时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以外,还需要培养出对于心理学中延伸到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复合型专业高级人才,在工作中不大能够胜任专业性的心理知识以外还能够从工作中对于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析的心理学人才。 (二)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应用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 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心理学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结构,对人类社会心理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要学生在对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操作性要强。在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在进入社会以后面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学生在心里足额中还需要学会其他的相关技能。对于心理问题存在着的心理测量、实验技能与咨询交流都需要牢固掌握。在未来专业性是对一个优秀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重要评价之一以外,其他的技巧的解决还是需要的。特别是实践性,实践性的残缺对于一个学习应用心理学的人才来说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了。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对心理知识的掌握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对应用操作性上十分的欠缺。对于心理学实践性与操作性上的技能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特别的有问题。当前21世纪在对于人才培养上尤为突出的表达出对学生实践性的看重。但是在学生出身社会以后,通过相关的专家反馈出来的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完美的进行处理。自此导致应用心理学的培养人才上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三)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按应用心理系的学生再出来工作以后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导致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用人单位对于当前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导致在用人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性。当下的应用心理学对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的需求心都十分巨大的,同时对于面对社会的需求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学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过多的人员的收入导致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出现了偏差,大多数的学生在对于具体心理学案例的实践操作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决方案,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在对专业的对口上不能找到适合的相关工作。 通过相关国家数据的统计,我国各大高校在心理学中开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达到九十所之多,相应的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急剧增长,对于这部分的学生培养上资源达不到相关的配套,导致许多出来的学生在读完大学以后出来找工作都变得十分的迷茫,专业知识的不做加上操作技能的不做使得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激烈的状况下选择其他岗位进行发展。因此在对高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培养上急需要调整。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把单一学习应用心理学知识转变成为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使得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直接对于工作上手。这也是当前各大高校在转变教育模式上的一个方面。把传统课堂教育结合到现代化的专业教育中去,培养出学生专业能力过硬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生。 在过去传统的心理学教育中,大多的高效更加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导致在心里教学中除下了过度的强调本科学位,对于心理学的知识教程更加的具体化,教学方面繁荣教条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过长,对于教师教授的东西不能够及时的消化,致使学生在学习过后,长时间的不用遗忘的速度加快。同时在应用过程的欠缺导致学生能力与技巧也十分的缺乏。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建构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当下我国各大高校在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中指定的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大高校在教学中只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在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十分的缺乏。当前应该按照社会的发展制定与心理学项符合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培养出能够与社会衔接的应用性心理学本科生。 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选择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两大模块”与“四个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想要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的与社会衔接就必须要按照,在各大高校中就必须要提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型,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于此学生的教学理论学习时间就必须的压缩但是其他方面技能的学习就得不断的提高。 在对于应用心理学教育当中学校对于课程的排列就不应该一直处于过于严密的状态,过于强调专业性的严密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理论上的课时加重。学校对于当前的课程安排应该实现做不改变,对于学生教学中出现的相关于专业性联系不够严密的专业就应该砍出,同时对于细微的知识分支也应该移除。加大对主干知识的理论讲解以外还同时加大对主干应用教学知识的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在此学校还可以开设关于与其职业考试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明确以后在职业发展中的目标。同时增加选修的专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学习以外的专业技巧。 (二)建构深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应用型心理学的教育主要还是局限在课堂上填鸭式的传统教育,对于专业性应用性的教育十分的缺乏。教师在课堂上的纯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十分的困难,在他们看来学习的知识过于的抽象化,不能够通过实践来引出理论上的知识共鸣,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于的困难,老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当前单一的模式下对于培养人才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英才应该联系实际对于学生的教学中出现的抽象化过重的现象进行改进。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该精简化,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简明重要化突出。同时对于理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态发展的过程,同时积极的改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上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各种模拟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实践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理论知识扎牢,同时实践能力提高。能够在未来实际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 (三)建构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等实践教学机制 在心理学的教育当中,实践的操作型十分的重要,学生应该通过实践的操作型对于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操作使得学生能够有了解心理理论知识的发展同时在同时在实践中对于实践报告进行分析与阐述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方案,使得学生能够个更加深入了解到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的计算机试验点也能够理解能够与实际操作中更加贴近所学的知识。这样局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完全的发挥,潜力也能够得到调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得到更加的深化。每个学生在训练中得到的经验在未来也能够通过事业中的案例中得到完全的应用。 (四)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实习的长效机制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当前的本科实际心理学操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操作性的加强也至关重要。但是现在学生对于实习中出现的操作时间难以保证,同时出现形式单一的问题。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与实习的长效机制。开始对于学生应该采取对各专业的共同发展使得学生不是完全孤立在一个学科当中而是能够进行多元化的了解,使得实习的形式不再单一而是十分的具有层次性与实际感。其次在对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质量不过关,教学系统有问题的现象出现,硬件上面的问题导致学习方面也不能够保障实践性的操作能够完成。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设施,使得实习的专业性能够得到保障。最后,学校还应该对于学生的操作性提高进行大一一大二的每年定期的实习安排,使得学生能够在大四的时候拥有固定的操作能力,在未来的操作中能够有基础扎实,当前的学校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方案是的计划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按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五)建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还是对于应用心理学的评价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的考察主要涉及的是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心得看重。因此当前对心理学的考评当中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考评中能够科学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对于学校的考评也能够完善,一套完善的应用心理考评,能够使得教学环节的实践质量得以提高。 在对于考评制度当中,对于专业技能够通过考评的标准进行改善。提高考评的多元化,在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以保证的同时,对于每门功课除了通过常规的考试测评以外还能够通过相关技能的考核,在学校要制定一箱专业的测评标准与程序,通过程序当中出现分散测验集中考核的状况了解学生当前的状况。 其次,在专业化的实践能力测试中学校应该采取教考分离的政策。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状况通过组织专业化的人才进行考试测评,每学期能够通过定向的分析测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其中当前能够安排两到三周的时间进行能力的考评,考评的方式能够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学生能够表现各种心理实际的咨询案例与可以通过实践性的心理报告测评,咨询与研究。同时在此通过严肃性的论文上交实验的报告与心理阐述。这样就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尽早的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六)建构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 在当前的大学生培养当中不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能够对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与阐述。因此对于老师的教育过程也需要达到专业性的提高。教师在专业性的提高当中应该需要站在应用心理学的前沿,不断了解当前的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同时教师在了解过程中,还需要老师能够抽出时间来在更高的院校进行学习与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校教师积极走进社会进行实验教学,在社会中通过情深的经历与实践使自己能够成为一线的心理学教育的先锋者。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状况与一线实践的老师进行制定完善的心理制度的测评。 总之,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猜你喜欢: 1. 大一普通心理学论文 2. 大一心理学论文范文 3.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4.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

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以下是我收集的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欢迎查看!

摘要 :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此,必须提升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本研究利用研发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该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总分并不高,在四个维度中,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最高。另外,实践教学评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年级差异显著,其中,大三学生的评分明显低于大二学生。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优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实用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走出低水平徘徊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较慢,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研究指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其中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师资缺口和师资实践能力缺失是当前专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另有研究认为,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仍然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许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把实践环节写进去了,但介绍相当笼统,一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实际开展,而有些常规性的实践环节,如见习、实习等,虽然定期实施,但组织不力,缺乏有效的督导、评估,致使实践教学收效甚微,甚至有名无实[2]。

此外,一些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是妨碍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聘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今后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3]。鉴于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对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3级和2014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有效回收8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24名,女生59名;大二学生40名,大三学生43名。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问卷》,该问卷为自编问卷,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实践教学环境评价、实践教学条件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其中,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即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态度;实践教学条件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物化条件;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计划与安排、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评价。

(三)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涉及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结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做的评价均分为,其中,实践教学环境(权重21%)权重后均分为,实践教学条件(权重27%)权重后均分为,实践教学过程(权重29%)权重后均分为,实践教学效果(权重23%)权重后均分为。上述一级评价指标均分与各自权重的比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过程()。通过上述学生评价可知,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总分并不高(),在四个维度中,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最高。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可能是因为目前平顶山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初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意识都亟待提升,实践教学还没有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能随时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制订不够详尽合理,教材的适切性较差,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低。

实践教学效果从学生综合素质(考研通过率、就业率及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各方面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两个维度进行评估。本研究中,实践教学效果相对其他几个一级指标评分更高,可能主要是因为,各方面评价中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学习及能力素质的评价学生不甚清楚,因而从自我肯定的立场出发,学生宁愿认为教师和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学习和能力素质是较为满意的。另外,就学生综合素质而言,由于2016年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考研通过率较过去几年有较大增长,加之历年来应用心理学就业率及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率都较高,因而这一评价指标的评分也较高。

实践教学过程评分较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较高,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维度在让学生实施评估中,应向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供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学习及能力素质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学生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二)实践教学评价的性别差异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男女生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很一致,均认为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年级差异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总分及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效果两个指标的评价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的评分均高于大三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一般与硬件关系更为密切,客观性强,因而这方面的评价在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实践教学过程及效果相对而言与人的心理感受和所获得评价信息有关,大二学生在大一时开设的心理学专业课程很少,因而到大二接触到较多的心理学必修课程时,自然会感到眼界大开,心理学知识扑面而来,觉得心理学的殿堂好大、好神奇。

另外,大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含义和意义也许没有大三学生理解得深刻,因而会给本专业实践教学给出较大三学生更高一点的评价。而大三学生已经学过了较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明显较大二学生更多,但由于实践机会少,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才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实践经验,不知道在现实中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他们对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尤其是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显著低于大二学生的评价。

三、改革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提高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本研究从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及实施过程入手,就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环境的核心所在,对人才培养起着导向、引领、调节、激励等重要作用。教育部对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应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强调专业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进程[4]。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主要有五大方面:课程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实践[5]。

培养方案要突出全程实践教学这一课程实施理念,从大一到大四,要明确各阶段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方面,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大专业训练力度,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心理学专业技能培养除了开设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才测评、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朋辈咨询、校外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方面,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主动参与任课教师的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创业活动和科研活动之中,积累创业和科研经验[6]。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条件中的人力因素,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当前,提升教师实训指导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7]。一方面,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聘用;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拓展知识、技能结构,成为“双师型”教师。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管理部门需探索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心理学专业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到心理学专业实力强大的名校和研究机构访学、进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计划地邀请心理学领域有影响的名校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不断开阔教师视野。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物质条件,作为学生稳定实习的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意义重大。学校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8]。

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应遵循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选择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的学校作为实训基地,从而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进行纵向了解,同时,高危人群集中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消防、公安、监狱等单位也是较好的选择。

(三)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实践教学过程评估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和方法创新。优化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9]。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因而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化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10]。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由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四部分构成。其中,实验心理学是实验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应紧紧围绕实验心理学建设基础实验课程、精选教材,突出课程的先进性、实践性和研究性[11]。

当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也要重视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验证性实验课程,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课程的建设。此外,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做好学生见习、实习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和调整,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分层责任管理。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上,既要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更要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科学性以及研究方法选用的适宜性,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掌握资料收集、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指导思想,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和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思维。鼓励教师灵活运用角色扮演、直观教学、案例教学、现场观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演示、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所授课程的实用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尽量树立主体参与性、实践实用性的教学观念,使理论讲授与现实实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技能。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为此,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新思维,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心理学专业优秀人才。

摘要 :射击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通过心理学的融入,可以提高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为运动射击项目的优化提供稳定保证。文章在研究中,对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旨在全面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促进射击运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射击运动;运用分析

射击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与心理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要求射手具备稳定性、持续性以及协调性的运动技能。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射击运动员的成绩不仅与运动员的专业水平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而且也与运动员的心理素养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射击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在提升运动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员心理的稳定调节,充分发挥出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基本作用,使运动员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

1、运动心理学的分析

对于运动心理学而言,其作为一种研究运动员心理活动的`学科,主要包括了目标的制定、动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强化等。通过定期的心理训练,可以提升运动员的运动心理。对于心理训练而言,其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包括了放松技术、表象心理以及信心建立等内容。第一,放松训练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在其运行心理形成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可以缓解运动员紧张、焦虑的心态,降低运动员肌肉紧张发生的概率,使运动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完成训练。第二,表象心理,主要是对运动员动作、事件的重复,使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目标设计的状态下,达到训练的目的,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训练环节,

而且,在对动作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训练的有效强化,提升运动员的下意识反应。第三,在运动员运动心理因素分析的过程中,信心对运动员心理素养的提升较为重要,通过信心的强化,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在训练以及技术掌握的过程中得到肯定,而且也可以切实进行目标的强化分析,并在训练技术评价标准确定中,可以使运动员形成强烈性的目标,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1]。

2、心理训练在射击运动中的运用原则

进行不同训练环境的训练

在射击比赛竞技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对运动员的心理因素造成一定影响。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很多射击人员只是适应自己经常训练的场所,如果场地发生变化之后,会对运动员的精神造成压力。所以,射击运动员需要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训练,例如:不定期地进行转场训练,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与室温下,与其他队的队员打有成绩要求的考核,通过在有成绩要求的训练对自身紧张情绪的适应、熟悉、调控这一过程,降低心理压力。通过不同环境的营造,可以使运动员对外界的变化进行合理掌握,降低心理压力,为其竞技状态的提升提供支持[2]。

参加不同方式的实际比赛

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其射击水平是通过不同的训练以及长期比赛所积累的。一些运动员由于赛场经验不足,在比赛过程中容易出现肌肉紧张以及情绪慌张的情况,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通过规范的射击动作来强化动作的熟练性,还要对考核、比赛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提升运动员的实践经验,使运动员的信心得以提高,在任何比赛中可以发挥出正常水平。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一问题,通过规范性射击规范及不规范比赛项目的分析,提升运动员实践经验。而且,在比赛经验总结及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为运动员提供不同的实际比赛方式,提升他们的运动技能,使射击运动员提升自信心,在任何比赛中都可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3、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措施分析

强化训练的技术分析

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在其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在一些年轻运动员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导致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着怕吃苦的现象,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强化运动员的训练能力,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使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并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加强运动员的运动心理,使他们的运动思维得到激发[3]。

构建心理障碍训练法

在运动员心理素质分析的过程中,教练员要对不同的运动员进行差异性分析,在射击训练的背景下,运动员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比赛中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出现了很多运动员会由于自身原因造成比赛失败。因此,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教练人员构建心理障碍训练方式,使运动员珍惜每次训练以及比赛的机会,并在不断训练的同时强化自身心理障碍克服能力,使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得到稳定提升。

构建自我控制训练法

在现阶段射击运动员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及时认清自身的训练状态,良好的运动状态以及不好的运动状态都是由运动员自己所控制的。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良好的训练状态占据了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也就使运动员形成了正确性的运动心理,提高了比赛成功的概率。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不好的状态占据着运动员的心理,在其比赛的过程中不能更全面地分析干扰因素,导致其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相对较弱,也就会在最终程度上造成比赛的失败。因此,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强化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训练能力的不断提升,调整状态,实现运动员运动心理的稳定强化。

强化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科学性认知

在现阶段射击运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心理训练是较为独特性的训练方式,通过心理训练可以保证运动项目设计的周期性开展,所以,在现阶段运动项目构建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运动员进行基本心理机能的稳定训练,实现运动员比赛适应能力的有效培养。

第二,射击专项的心理训练课程,例如: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对运动员比赛之前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性分析,从而使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有全面提升。第三,训练项目的难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训练项目的合理优化,保证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合理习惯。第四,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运动员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应该关心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使运动员在训练以及比赛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比赛方案,通过运动员比赛过程以及不良心理状态的提出及分析,进行有效设计方案的构建,使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得到综合提升。第六,在日常训练中,可以让运动员选择一个固定的目标,对目标进行仔细观察及分析,通过强化记忆,进行射击训练,使运动员的记忆能力以及训练技能得到综合性提升[4]。

4、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射击人员的稳定性以及精度性特点,使其在时间长、弹数多训练的背景下,提升自身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强化运动心理素养,使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自身的专业射击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运动素养。因此,在现阶段射击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运动员运动心理的培养,强化对运动员的心理干预能力,实现射击运动项目的综合性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波.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应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6):251.

[2]葛焕生,刘伟.心理训练在射击运动中的重要性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3):62-63.

[3]吴斌.基于心理干预射击运动员损伤防护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6):111-113.

[4]李四化,张力为.中国文学的运动心理学价值探讨——以射击项目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65-68.

写作思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

正文:

时间一颗甜蜜的糖果,越吃越觉得有味道。时间是一种药,有点苦,有点涩。时间是一块木糖醇,偶尔会让你清醒。我的人生就像糖果,药,木糖醇。正因为它们,我的人生成长路充满缤纷的色彩。

时间,记录着我的成长路。小时候的我,很调皮。由于妈妈忙,我只好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习惯做农活,我就一直在她的身边玩玩。我喜欢玩土,把自己弄得黑黑的,这样大家就认不出我来咯!哈哈!我还喜欢弄花草,喜欢研究它们。

我经常把外婆家弄得不安宁。一不小心把碗弄破了,一不小心摔了。我可真不让父母他们省心啊!小时候的我因为给家里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和笑声,我的生活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就这样我慢慢的成长着。

时间,记录着我的成长路。从小学到初中,也许大家对我的印象是乖乖女。因为我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听父母的话,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我都不会去做。就这样,我在父母的良好教育下,慢慢成长了。在小学里,我和同学们玩得很疯狂。我们经常一起去吃小吃,一起去海边玩。在初中,我开始学会要懂得如何读书。

我开始学会做更多的家务。甚至我学会了如何帮妈妈卖肉。在这阶段里,我学会的更多的东西。我学会了帮助爸爸妈妈,学会给他们按摩,学会和他们谈心,学会体谅身边的人,学会了如何照顾人。因为父母的教育,让我学会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是宝物。我会一直利用和珍藏着。因为父母,我的生活充满缤纷的色彩,我继续慢慢的成长着。

时间,记录着我的成长路。上了高中,我才知道,原来我还是有人关注的。以前我总抱怨说,爸爸妈妈他们都太偏心了,哥哥可以什么事情都不做,但我就不行。但父母让我读高中的做法,改变了我的想法。高一到高二两年了,父母的关心和老师的关心,让我逐渐东得我该如何学习。我更加学会了感恩!因为父母,我懂得我的人生梦想。

因为老师,我懂得问问题,懂得和老师交流,懂得如何努力去奋斗。现在的我是高三的学生了,我的感触挺多的。父母一天天的忙,我怕他们身体吃不消。哥哥在大学里,是否有好好照顾自己。外婆过得好不好。

他们是我最亲的人,他们的关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我会带着他们的爱一直努力到高考结束。也许大家都说高三很辛苦,但我觉得,因为有他们的爱,我并不孤单,即使再累,我也愿意,这也值得。因为高三,是我追逐梦想的奋斗年。我的高三,我奋斗!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人生充满缤纷色彩。

我走在路上,尝到了成长的辣。就像四川辣椒一样,辣得你够呛,辣得你直流眼泪。当我走到那段充满辣味儿的路时,正是小学六年级快要毕业的时候。那时,语文老师正在马不停蹄地给我们复习,只见他右手从粉笔盒中挑出一支完整的粉笔,折掉三分之二,接着转过身以刘翔式的速度把知识点用端正的字体“挥霍”在黑板上,嘴巴一张一合,同学们都在记笔记。

我的同桌和前桌的两个男同学却说得天马行空,心思都到宇宙上找外星人去了,而我总在认真听讲着。当时,我被他们的声音吵得无法听讲,虽不是震耳欲聋,但他们像苍蝇一样“嗡嗡”地在你耳边叫着,能不烦吗?

我便忍不住去劝他们停止演讲,而老师就在我开口的那个瞬间直盯着我,当我的目光和老师的目光像两条射线相交在一起时,一种莫名的感觉油然而生。我自认坦荡,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我说话是为了能更好地听见老师讲课的声音,但老师怎么……他的眉头紧皱,目光死死盯着我,从他的眼神中透出几分愤怒,而我的脑袋仍打着个大大的问号。

下课后,老师“飘移”着来到我桌前,还是以同样的眼神盯了我许久,才面无表情地吐出一句:“去抄20次中小学生守则。”我愣了一下,当我回过神来时,老师的背影已远去。

我快速地穿过人群,在走廊才追上老师,我走到老师跟前,“老师,你听我说……”我才刚开口,没想到老师就狠狠地说:“你不要解释,有什么好解释的,说话就是说话,去抄!”老师给了我一块重重的“必死金牌”。我赌着气,委屈地抄着,边抄边哭了。那种感觉,像辣椒般的辣,把我的眼泪都辣出来了。

我仍继续地走着,也尝到了酸,尝到了苦,尝到了路上各种各样的滋味。我回头望去,这条路上有我留下的笑容,也有我撒下的泪水,但我喜欢这样的道路,这样丰富的人生。

阳光依然那么耀眼,丝丝的凉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我想远方望去:天上白云朵朵,路旁的树木挥动着几片叶子向我友好地招手。我挺起胸膛,微笑地继续走下去……

人的一生都在成长,有快乐,有烦恼,更有收获,虽然有时我们并不想长大,不想承受成长的压力和责任,但是成长是避不开的,与其消极的对待,不如奋起,所以作为阳光少年,我一定要乐观的、快乐的成长,努力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专普通心理学论文

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以下是我收集的普通心理学论文3000字,欢迎查看!

摘要 :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此,必须提升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本研究利用研发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该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总分并不高,在四个维度中,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最高。另外,实践教学评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年级差异显著,其中,大三学生的评分明显低于大二学生。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优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实用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走出低水平徘徊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较慢,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研究指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其中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师资缺口和师资实践能力缺失是当前专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另有研究认为,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仍然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许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把实践环节写进去了,但介绍相当笼统,一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实际开展,而有些常规性的实践环节,如见习、实习等,虽然定期实施,但组织不力,缺乏有效的督导、评估,致使实践教学收效甚微,甚至有名无实[2]。

此外,一些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是妨碍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聘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今后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3]。鉴于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对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3级和2014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有效回收8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24名,女生59名;大二学生40名,大三学生43名。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问卷》,该问卷为自编问卷,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实践教学环境评价、实践教学条件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其中,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即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态度;实践教学条件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物化条件;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计划与安排、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评价。

(三)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涉及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结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做的评价均分为,其中,实践教学环境(权重21%)权重后均分为,实践教学条件(权重27%)权重后均分为,实践教学过程(权重29%)权重后均分为,实践教学效果(权重23%)权重后均分为。上述一级评价指标均分与各自权重的比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过程()。通过上述学生评价可知,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总分并不高(),在四个维度中,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最高。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可能是因为目前平顶山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初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意识都亟待提升,实践教学还没有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能随时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制订不够详尽合理,教材的适切性较差,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低。

实践教学效果从学生综合素质(考研通过率、就业率及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各方面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两个维度进行评估。本研究中,实践教学效果相对其他几个一级指标评分更高,可能主要是因为,各方面评价中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学习及能力素质的评价学生不甚清楚,因而从自我肯定的立场出发,学生宁愿认为教师和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学习和能力素质是较为满意的。另外,就学生综合素质而言,由于2016年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考研通过率较过去几年有较大增长,加之历年来应用心理学就业率及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率都较高,因而这一评价指标的评分也较高。

实践教学过程评分较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较高,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维度在让学生实施评估中,应向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供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学习及能力素质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学生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二)实践教学评价的性别差异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男女生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很一致,均认为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年级差异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总分及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效果两个指标的评价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的评分均高于大三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一般与硬件关系更为密切,客观性强,因而这方面的评价在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实践教学过程及效果相对而言与人的心理感受和所获得评价信息有关,大二学生在大一时开设的心理学专业课程很少,因而到大二接触到较多的心理学必修课程时,自然会感到眼界大开,心理学知识扑面而来,觉得心理学的殿堂好大、好神奇。

另外,大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含义和意义也许没有大三学生理解得深刻,因而会给本专业实践教学给出较大三学生更高一点的评价。而大三学生已经学过了较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明显较大二学生更多,但由于实践机会少,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才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实践经验,不知道在现实中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他们对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尤其是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显著低于大二学生的评价。

三、改革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提高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本研究从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及实施过程入手,就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环境的核心所在,对人才培养起着导向、引领、调节、激励等重要作用。教育部对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应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强调专业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进程[4]。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主要有五大方面:课程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实践[5]。

培养方案要突出全程实践教学这一课程实施理念,从大一到大四,要明确各阶段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方面,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大专业训练力度,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心理学专业技能培养除了开设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才测评、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朋辈咨询、校外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方面,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主动参与任课教师的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创业活动和科研活动之中,积累创业和科研经验[6]。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条件中的人力因素,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当前,提升教师实训指导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7]。一方面,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聘用;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拓展知识、技能结构,成为“双师型”教师。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管理部门需探索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心理学专业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到心理学专业实力强大的名校和研究机构访学、进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计划地邀请心理学领域有影响的名校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不断开阔教师视野。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物质条件,作为学生稳定实习的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意义重大。学校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8]。

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应遵循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选择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的学校作为实训基地,从而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进行纵向了解,同时,高危人群集中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消防、公安、监狱等单位也是较好的选择。

(三)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用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实践教学过程评估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和方法创新。优化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9]。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大都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因而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化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专业实验课程体系[10]。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由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四部分构成。其中,实验心理学是实验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应紧紧围绕实验心理学建设基础实验课程、精选教材,突出课程的先进性、实践性和研究性[11]。

当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也要重视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验证性实验课程,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课程的建设。此外,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做好学生见习、实习的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和调整,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分层责任管理。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上,既要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更要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科学性以及研究方法选用的适宜性,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掌握资料收集、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指导思想,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和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思维。鼓励教师灵活运用角色扮演、直观教学、案例教学、现场观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演示、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所授课程的实用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尽量树立主体参与性、实践实用性的教学观念,使理论讲授与现实实践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技能。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为此,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教学新思维,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心理学专业优秀人才。

摘要 :射击运动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通过心理学的融入,可以提高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为运动射击项目的优化提供稳定保证。文章在研究中,对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旨在全面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促进射击运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射击运动;运用分析

射击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与心理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要求射手具备稳定性、持续性以及协调性的运动技能。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射击运动员的成绩不仅与运动员的专业水平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而且也与运动员的心理素养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射击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在提升运动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员心理的稳定调节,充分发挥出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基本作用,使运动员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

1、运动心理学的分析

对于运动心理学而言,其作为一种研究运动员心理活动的`学科,主要包括了目标的制定、动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强化等。通过定期的心理训练,可以提升运动员的运动心理。对于心理训练而言,其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包括了放松技术、表象心理以及信心建立等内容。第一,放松训练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在其运行心理形成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可以缓解运动员紧张、焦虑的心态,降低运动员肌肉紧张发生的概率,使运动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完成训练。第二,表象心理,主要是对运动员动作、事件的重复,使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目标设计的状态下,达到训练的目的,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训练环节,

而且,在对动作心理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训练的有效强化,提升运动员的下意识反应。第三,在运动员运动心理因素分析的过程中,信心对运动员心理素养的提升较为重要,通过信心的强化,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在训练以及技术掌握的过程中得到肯定,而且也可以切实进行目标的强化分析,并在训练技术评价标准确定中,可以使运动员形成强烈性的目标,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1]。

2、心理训练在射击运动中的运用原则

进行不同训练环境的训练

在射击比赛竞技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对运动员的心理因素造成一定影响。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很多射击人员只是适应自己经常训练的场所,如果场地发生变化之后,会对运动员的精神造成压力。所以,射击运动员需要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训练,例如:不定期地进行转场训练,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与室温下,与其他队的队员打有成绩要求的考核,通过在有成绩要求的训练对自身紧张情绪的适应、熟悉、调控这一过程,降低心理压力。通过不同环境的营造,可以使运动员对外界的变化进行合理掌握,降低心理压力,为其竞技状态的提升提供支持[2]。

参加不同方式的实际比赛

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其射击水平是通过不同的训练以及长期比赛所积累的。一些运动员由于赛场经验不足,在比赛过程中容易出现肌肉紧张以及情绪慌张的情况,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通过规范的射击动作来强化动作的熟练性,还要对考核、比赛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提升运动员的实践经验,使运动员的信心得以提高,在任何比赛中可以发挥出正常水平。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一问题,通过规范性射击规范及不规范比赛项目的分析,提升运动员实践经验。而且,在比赛经验总结及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为运动员提供不同的实际比赛方式,提升他们的运动技能,使射击运动员提升自信心,在任何比赛中都可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3、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措施分析

强化训练的技术分析

对于射击运动员而言,在其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在一些年轻运动员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导致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着怕吃苦的现象,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强化运动员的训练能力,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养,使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并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加强运动员的运动心理,使他们的运动思维得到激发[3]。

构建心理障碍训练法

在运动员心理素质分析的过程中,教练员要对不同的运动员进行差异性分析,在射击训练的背景下,运动员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比赛中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出现了很多运动员会由于自身原因造成比赛失败。因此,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教练人员构建心理障碍训练方式,使运动员珍惜每次训练以及比赛的机会,并在不断训练的同时强化自身心理障碍克服能力,使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得到稳定提升。

构建自我控制训练法

在现阶段射击运动员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及时认清自身的训练状态,良好的运动状态以及不好的运动状态都是由运动员自己所控制的。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良好的训练状态占据了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也就使运动员形成了正确性的运动心理,提高了比赛成功的概率。如果在比赛的过程中,不好的状态占据着运动员的心理,在其比赛的过程中不能更全面地分析干扰因素,导致其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相对较弱,也就会在最终程度上造成比赛的失败。因此,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强化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训练能力的不断提升,调整状态,实现运动员运动心理的稳定强化。

强化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科学性认知

在现阶段射击运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心理训练是较为独特性的训练方式,通过心理训练可以保证运动项目设计的周期性开展,所以,在现阶段运动项目构建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运动员进行基本心理机能的稳定训练,实现运动员比赛适应能力的有效培养。

第二,射击专项的心理训练课程,例如: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对运动员比赛之前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性分析,从而使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有全面提升。第三,训练项目的难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对训练项目的合理优化,保证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合理习惯。第四,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运动员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应该关心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使运动员在训练以及比赛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比赛方案,通过运动员比赛过程以及不良心理状态的提出及分析,进行有效设计方案的构建,使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得到综合提升。第六,在日常训练中,可以让运动员选择一个固定的目标,对目标进行仔细观察及分析,通过强化记忆,进行射击训练,使运动员的记忆能力以及训练技能得到综合性提升[4]。

4、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射击人员的稳定性以及精度性特点,使其在时间长、弹数多训练的背景下,提升自身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强化运动心理素养,使运动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自身的专业射击能力,而且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运动素养。因此,在现阶段射击运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运动员运动心理的培养,强化对运动员的心理干预能力,实现射击运动项目的综合性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波.运动心理学在射击运动中的应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6):251.

[2]葛焕生,刘伟.心理训练在射击运动中的重要性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3):62-63.

[3]吴斌.基于心理干预射击运动员损伤防护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6):111-113.

[4]李四化,张力为.中国文学的运动心理学价值探讨——以射击项目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65-68.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和诊断健康;完善和改进健康防治体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的论文 范文 一: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 教育 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 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二: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省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的建设理念、改革 措施 和建设成果,旨在为同类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出台了4号文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先导项目在各高校启动,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三年的建设周期中,课程团队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六大要素,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 教学方法 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机制建设[1],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突出整体性:从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出发,科学定位课程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方面发挥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之初,团队成员就达成共识,即不是孤立地将“普通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是将课程建设紧密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整个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团队认真厘清了三个关系,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二是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三是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对三个关系的科学梳理,确立了“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地位,即奠定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础,是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全程始终突出精品课程在专业内部建设的辐射作用。

二、体现先进性: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强化专业精神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学者指出,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即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2]。不仅如此,从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一门科目在某地某时应该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供欣赏的善”,“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3],因此,“普通心理学”精品课程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作用,还十分关注是否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启迪,在优化教学体系与内容方面做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1.兴趣性。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很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都不同程度地对其抱有不正确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导致刚接触“普通心理学”、面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感觉抽象、枯燥,根本没有想象的有趣。因此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稳定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是“普通心理学”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并引入“课前三分钟———奇妙的心理效应”、“任务驱动学习———解密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与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现象”等环节和内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感受心理学的魅力,解答生活中的心理谜题,发现心理学的科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专业学习真正满足学生求知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2.专业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定[4],是一个专业立足和生存的根本,也是人才培养最朴素的目标。专业性的培养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全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肩负着专业性培养的使命。“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定位于两方面,一是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要进行深度解析,区分“专业理解”和“ 经验 理解”的不同;二是培养专业的 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用专业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气质、夯实专业基础。

3.实践性。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将实验教学部分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由两名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撰写了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中专门设计了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建设,设计了“你来讲”、“心理问题研究”等环节,由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结合教材、作业和资料查阅,分小组合作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探索,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延伸性。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宽基础”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中还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即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向下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注重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穿“心理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同时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幸福学科”,对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向上延伸是与研究生考试相结合,把近几年的 考研 内容引入教学,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奠定基础;在中间层面将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延伸联结,凸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性。

三、凸显有效性: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与内容整合优化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往“普通心理学”的开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因课时较大,恰逢学生刚入大学,还处于高考后的松懈状态, 学习方法 、习惯等均不适应,所以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最初学习的挫败对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不容小视。课程团队以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整合后的“普通心理学”分为两段开设。一方面分解了学生刚入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体现了教与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边教学边对学生进行 学习方法指导 和资源利用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变中学时期机械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这一改革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整体成绩普遍提高,有效保护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尊心,极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

四、彰显科学性: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以评促学教学评价

在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师生明确教学进度、 反思 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被机械地视为“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5],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激发、教与学的反思、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动态的、过程性的因素,导致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问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教学价值生成相脱离,其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为彰显评价的功能,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内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对教学的动态引领作用,从2012年起“普通心理学”课程逐渐摸索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此模式全程贯穿、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及时反馈,效果明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以人为本,关注“当下的教学”,将对成绩目标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同时,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对教学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感,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和督促者,更多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教好”,怎样不断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虽然考试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学生不再被当做“知识的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随时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课堂表现,积累学习与评价“资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对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教育性: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优质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又承载着学生知识建构、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功能,同时兼具人文教育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大学校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网络、图书馆以及各种信息源,但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更不具备这种资源意识。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问题更为突出。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十分重视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作用,不断积累和建立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涉及五个系列,包括经典心理学影片、国外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必读书籍、网易名校公开课以及“普通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视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阅读空间,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与关联这些资源,在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资源学习之间搭建起桥梁,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学习内涵,提升专业学习品味,挖掘学生专业学习潜力,强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使专业学习丰富而充实,彰显了专业的魅力和大学生活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4.

[2]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83.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秉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8.

[4]孟现志.高等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9,(2):94.

[5]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2012,(4):7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两篇

2. 3000字心理论文范文

3.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4. 心理学论文范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6.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打好基础,受用终生——“普通心理学”创建名牌课程项目总结“普通心理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本科生的一门“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每周4学时,授课时间为一学年。1996年普通心理学成为我校“一类课程建设项目”;1998年经申请成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建设项目。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在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与题库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及其在心理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1995-1996年间,我们在国内外60名著名心理学家中进行了“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其中调查了心理系本科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结果表明:本科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四个专业的前5门专业基础课都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和心理研究方法。其中普通心理学列在首位。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general)知识和“基础”(basic)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最一般的规律,它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最一般的知识,因而不同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但又为学习这些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开始采用客观的方法对人脑中的“黑箱子”进行探索,通过外显行为的分析,揭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并用计算机模拟了许多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别的一些学科的地方。很多学生入学前没有学过心理学,这和物理数学等学科非常不同。在学生进入心理学系开始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时,我们既要使学生对奇妙复杂的心理现象发生兴趣,又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研究的敏锐的“悟性”,知道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要处理好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后续课的关系,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认为在课程建设中,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和这一特殊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二、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89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illian James 出版了《心理学原理》一书。这是一本标准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对世界各国几代心理学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革前后,我校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使用曹日昌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1988年以后主要采用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同时还参考黄希庭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孟昭兰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希尔加德、阿特金森教授等主编的《心理学导论》(周先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查普林等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 Zimbardo教授编写的《心理学》(游恒山译,五南出版社,1990),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等。其中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材出版于1988年,是国内近10年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重印11次,发行总量为万册。从1998年以来,我们本着下述原则组织了《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教材的修订工作:“在保持和发扬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争取将《普通心理学》修订成一部站在时代前沿、既重视基础知识、又强调应用、便于教学,适应21世纪初培养心理学人才需要的精品教材”。修订后的教材将于2000年9月出版。修订后的教材具有以下特色。1.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既保留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最新成果。如皮层功能模块的分离、视觉的并行神经通路、认知的脑成像研究、意识和无意识、注意的负启动效应、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丰富问题的解决、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与情绪调节、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大5人格”理论等。2.加强了对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介绍,使教材具有中国特色。书中介绍了视觉早期加工的研究、空间定向的研究、汉语认知的研究、儿童情绪和智力的早期发展、独生子女的研究、超常儿童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等。3.加强了应用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结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了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某些研究成果。4.对教材体例作了重要调整,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例如,每章前面增加了一段“导读”;通过开设“视窗”,介绍了心理学的著名人物、重要研究成果和有启示性的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每章末尾有本章内容摘要和思考题;书的最后列举了全部参考文献和英汉对照的重要心理学名词,方便师生查找;5.调整了教材体系。教材体系比较混乱是国、内外普通心理学教材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文革以前,国内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采用了前苏联的教材体系,近20年来,根据欧美一些国家的教材体系作了局部调整。这次在修订教材时,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教材体系上作了较大的创新。我们将人的心理系统划分为4个互相联系的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心理特性系统和活动系统,并依此对教材的篇章作了安排。在记忆一章中,我们将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与编码、存储和提取这两套概念统一了起来。将表象合并到思维一章中,将意志合并到情绪一章中等。这些调整既有利于理清旧教材中某些概念的混乱,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6.保持了原教材文字通顺、流畅,可读性好的特点。最近我校正在申报将《普通心理学》教材列为“21世纪教材”。希望修订后的教材将对21世纪初我国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深化教学改革,创立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普通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三结合”教学模式。主要要解决“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学习基础理论与培养实际能力”的关系、“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关系。具体做法是:1、增加讨论课:文革前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开设了讨论课,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文革后一段时间内,讨论课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了。课堂教学完全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近年来,我们恢复和增加了课堂讨论的比重。在一个学年中,我们一般安排6-8次讨论课。例如,我们组织学生讨论了“人类脑与行为的关系”、“个体发展中的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争论”、“动物是否可以运用语言”、“人类记忆是否可信”以及“人格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讨论课要求学生事先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讨论时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获得知识、学会提出和证明各种心理学理论假设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2、开设实验课:过去,普通心理学课程只有一些演示实验,学生“只能参观,不能参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和实验心理学的任课老师商量后,在保留和增加演示实验的同时,在普通心理学中尝试开设了心理学实验。如“盲点的位置测定”、“时间知觉”、“速度知觉”、“空间位置的记忆广度”、和“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等,制订了普通心理学实验指南。这些实验根据任课老师事先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并学会某些实验仪器设备的初步使用方法,因而在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上都有别于实验心理学的实验。3、指导学生自学: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突出讲解教材(彭聃龄教授的《普通心理学》)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课后自学参考教材。如张春兴教授的《现代心理学》,Zimbardo教授的《Psychology and Life》、Sdorow教授的《Psychology》等。这些教材各有特点,内容新颖、写作生动。通过自学,学生既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4、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普通心理学教学中过去很少布置作业,学生上课时听得很热闹,下课后却缺少练习的机会,学习效果因而受到影响。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布置课后作业。作业的形式包括自学教材、阅读指定的英文文献、自己寻找并阅读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完成论文等。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们利用“名牌课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心理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设备,改变了过去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局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1、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备课、写教案都用计算机。几年前我们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教学用的彩色投影胶片,现在通过与计算机连接的投影仪投射出来,使学生能看到生动的画面。使用现代化手段后,不仅节省了板书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信息量,而且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为学生理解。再有在计算机上备课,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新的教学需要,随时加入新的内容,因而有利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2、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内容:近年来我们将一些较难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如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显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尝试多种假设的建立和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我们正根据教学要求,试图开发普通心理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放到校园局域网中,方便学生自学。3、利用教学录象带辅助教学:近年来,我们引进了美国Stanford大学心理学系Zimbardo教授主讲的教学录象带“Discovering Psychology”(与其教材《Psychology and Life》配套)。该录象带分为26个片段,每个片段大约30分钟。我们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些片段,如“有反应的大脑”、“记忆与遗忘”、“学习与条件作用”、“发展中的儿童”等,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收看,教师将录象的重点内容翻译讲解给学生。录象教学形式生动、讲解精彩,效果很好。五、改进考试方法与进行题库建设:1.关于考试方法:我们在普通心理学的考试中实行了“阶段分”“结构分”制度。学生的成绩由3部分组成,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在学期课程的得分中,考卷分数占70%,实验课分数占15%,平时作业占15%。期中考试的试题主要是标准化试题,即选择型试题;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是传统型试题,如名词解释、简述题与论述题等。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关于题库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一个“普通心理学试题库”。该题库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本科生层次,一个是研究生层次。经过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拟进一步扩大题库的规模,完善题库的形式,提高题库的质量,并拓宽题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配合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化的试题库。要做的工作有:1)根据教材新的知识点增加新试题,修改或删除不合适的老试题;2)翻译并整理国外教材中好的标准化试题加入题库;3)收集题库的使用情况,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梯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一直是由我系的著名教授和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过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张厚粲教授、高玉祥教授、彭聃龄教授、郭德俊教授等。目前,负责这门课程的有彭聃龄教授、许燕教授、杨珲博士等。为了形成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持高质量的的教学水平,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注意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普通心理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包括出国学习的机会;2、帮带结合,以老带新:实行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定期听课,利用指导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3、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岗位是学校的特聘岗位之一,特聘教师每月可以得到500元的特聘津贴(每年10个月)。普通心理学教师实行评比上岗制度,在讲授心理学(公共课)或普通心理学的教师中,期末教学评估(全校的每一课程都参加统一评估)中得分最高者将担任理科基地班的普通心理学教学;4、教学、科研相结合。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也应该是一支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队伍,通过科研工作,提高师资水平。教师担任科研既可以把学科的最新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也能“言传身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通过近3年的努力,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该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期末的全校课程评估中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但创建名牌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名牌课”需要有名教师、名教材、名教法和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系统的积累,不是2-3年就能完成的。但是有了这几年的工作基础,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北京师范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成一门名副其实的名牌课程,发挥它在21世纪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今后2-3年的工作计划是:1.扩大新教材的辐射作用。教材经过修订后,在内容和体系结构上都有许多变化,如何让使用这本教材的教师更快地熟悉这本教材,是我们今后2-3年的一项重要任务。2.要编写一套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3.要完善普通心理学试题库,使之在考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4.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大学普通心理学论文格式

有关于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篇2 浅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的背景下,我国许多的生活在快节奏的人在心理上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心理学在我国的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人们认识到了心理学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教育部在1998年开始逐步开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设置,使得许多的高校开始出现了应用心理学。当前的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众多的分支中的一个,其中也是作为在实践应用中操作性最强的一个。对于各种社会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的心理问题研究也是最多的。由于其实践性的重要特点使得我国在对于应用心理学的培养变得十分的注重,其在心理学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 一、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当前教育部对于本科应用心理学的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目标: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心理学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在各大政府事业机关、公益性机构、私营企业中从事相关的心理教育、治疗、咨询等业务的开展。我国需要在心理学领域中培养出高级的专业人才。同时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以外,还需要培养出对于心理学中延伸到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复合型专业高级人才,在工作中不大能够胜任专业性的心理知识以外还能够从工作中对于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析的心理学人才。 (二)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应用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 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心理学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结构,对人类社会心理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要学生在对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操作性要强。在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在进入社会以后面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学生在心里足额中还需要学会其他的相关技能。对于心理问题存在着的心理测量、实验技能与咨询交流都需要牢固掌握。在未来专业性是对一个优秀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重要评价之一以外,其他的技巧的解决还是需要的。特别是实践性,实践性的残缺对于一个学习应用心理学的人才来说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了。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对心理知识的掌握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对应用操作性上十分的欠缺。对于心理学实践性与操作性上的技能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特别的有问题。当前21世纪在对于人才培养上尤为突出的表达出对学生实践性的看重。但是在学生出身社会以后,通过相关的专家反馈出来的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完美的进行处理。自此导致应用心理学的培养人才上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三)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按应用心理系的学生再出来工作以后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导致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用人单位对于当前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导致在用人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性。当下的应用心理学对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的需求心都十分巨大的,同时对于面对社会的需求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学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过多的人员的收入导致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出现了偏差,大多数的学生在对于具体心理学案例的实践操作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决方案,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在对专业的对口上不能找到适合的相关工作。 通过相关国家数据的统计,我国各大高校在心理学中开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达到九十所之多,相应的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急剧增长,对于这部分的学生培养上资源达不到相关的配套,导致许多出来的学生在读完大学以后出来找工作都变得十分的迷茫,专业知识的不做加上操作技能的不做使得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激烈的状况下选择其他岗位进行发展。因此在对高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培养上急需要调整。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把单一学习应用心理学知识转变成为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使得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直接对于工作上手。这也是当前各大高校在转变教育模式上的一个方面。把传统课堂教育结合到现代化的专业教育中去,培养出学生专业能力过硬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生。 在过去传统的心理学教育中,大多的高效更加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导致在心里教学中除下了过度的强调本科学位,对于心理学的知识教程更加的具体化,教学方面繁荣教条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过长,对于教师教授的东西不能够及时的消化,致使学生在学习过后,长时间的不用遗忘的速度加快。同时在应用过程的欠缺导致学生能力与技巧也十分的缺乏。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建构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当下我国各大高校在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中指定的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大高校在教学中只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在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十分的缺乏。当前应该按照社会的发展制定与心理学项符合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培养出能够与社会衔接的应用性心理学本科生。 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选择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两大模块”与“四个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想要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的与社会衔接就必须要按照,在各大高校中就必须要提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型,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于此学生的教学理论学习时间就必须的压缩但是其他方面技能的学习就得不断的提高。 在对于应用心理学教育当中学校对于课程的排列就不应该一直处于过于严密的状态,过于强调专业性的严密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理论上的课时加重。学校对于当前的课程安排应该实现做不改变,对于学生教学中出现的相关于专业性联系不够严密的专业就应该砍出,同时对于细微的知识分支也应该移除。加大对主干知识的理论讲解以外还同时加大对主干应用教学知识的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在此学校还可以开设关于与其职业考试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明确以后在职业发展中的目标。同时增加选修的专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学习以外的专业技巧。 (二)建构深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应用型心理学的教育主要还是局限在课堂上填鸭式的传统教育,对于专业性应用性的教育十分的缺乏。教师在课堂上的纯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十分的困难,在他们看来学习的知识过于的抽象化,不能够通过实践来引出理论上的知识共鸣,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于的困难,老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当前单一的模式下对于培养人才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英才应该联系实际对于学生的教学中出现的抽象化过重的现象进行改进。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该精简化,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简明重要化突出。同时对于理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态发展的过程,同时积极的改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上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各种模拟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实践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理论知识扎牢,同时实践能力提高。能够在未来实际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 (三)建构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等实践教学机制 在心理学的教育当中,实践的操作型十分的重要,学生应该通过实践的操作型对于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操作使得学生能够有了解心理理论知识的发展同时在同时在实践中对于实践报告进行分析与阐述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方案,使得学生能够个更加深入了解到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的计算机试验点也能够理解能够与实际操作中更加贴近所学的知识。这样局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完全的发挥,潜力也能够得到调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得到更加的深化。每个学生在训练中得到的经验在未来也能够通过事业中的案例中得到完全的应用。 (四)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实习的长效机制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当前的本科实际心理学操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操作性的加强也至关重要。但是现在学生对于实习中出现的操作时间难以保证,同时出现形式单一的问题。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与实习的长效机制。开始对于学生应该采取对各专业的共同发展使得学生不是完全孤立在一个学科当中而是能够进行多元化的了解,使得实习的形式不再单一而是十分的具有层次性与实际感。其次在对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质量不过关,教学系统有问题的现象出现,硬件上面的问题导致学习方面也不能够保障实践性的操作能够完成。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设施,使得实习的专业性能够得到保障。最后,学校还应该对于学生的操作性提高进行大一一大二的每年定期的实习安排,使得学生能够在大四的时候拥有固定的操作能力,在未来的操作中能够有基础扎实,当前的学校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方案是的计划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按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五)建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还是对于应用心理学的评价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的考察主要涉及的是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心得看重。因此当前对心理学的考评当中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考评中能够科学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对于学校的考评也能够完善,一套完善的应用心理考评,能够使得教学环节的实践质量得以提高。 在对于考评制度当中,对于专业技能够通过考评的标准进行改善。提高考评的多元化,在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以保证的同时,对于每门功课除了通过常规的考试测评以外还能够通过相关技能的考核,在学校要制定一箱专业的测评标准与程序,通过程序当中出现分散测验集中考核的状况了解学生当前的状况。 其次,在专业化的实践能力测试中学校应该采取教考分离的政策。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状况通过组织专业化的人才进行考试测评,每学期能够通过定向的分析测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其中当前能够安排两到三周的时间进行能力的考评,考评的方式能够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学生能够表现各种心理实际的咨询案例与可以通过实践性的心理报告测评,咨询与研究。同时在此通过严肃性的论文上交实验的报告与心理阐述。这样就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尽早的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六)建构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 在当前的大学生培养当中不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能够对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与阐述。因此对于老师的教育过程也需要达到专业性的提高。教师在专业性的提高当中应该需要站在应用心理学的前沿,不断了解当前的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同时教师在了解过程中,还需要老师能够抽出时间来在更高的院校进行学习与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校教师积极走进社会进行实验教学,在社会中通过情深的经历与实践使自己能够成为一线的心理学教育的先锋者。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状况与一线实践的老师进行制定完善的心理制度的测评。 总之,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猜你喜欢: 1. 大一普通心理学论文 2. 大一心理学论文范文 3.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4.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和诊断健康;完善和改进健康防治体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的论文 范文 一: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 教育 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 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二: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省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的建设理念、改革 措施 和建设成果,旨在为同类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出台了4号文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先导项目在各高校启动,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三年的建设周期中,课程团队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六大要素,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 教学方法 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机制建设[1],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突出整体性:从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出发,科学定位课程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方面发挥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之初,团队成员就达成共识,即不是孤立地将“普通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是将课程建设紧密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整个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团队认真厘清了三个关系,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二是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三是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对三个关系的科学梳理,确立了“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地位,即奠定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础,是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全程始终突出精品课程在专业内部建设的辐射作用。

二、体现先进性: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强化专业精神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学者指出,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即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2]。不仅如此,从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一门科目在某地某时应该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供欣赏的善”,“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3],因此,“普通心理学”精品课程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作用,还十分关注是否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启迪,在优化教学体系与内容方面做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1.兴趣性。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很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都不同程度地对其抱有不正确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导致刚接触“普通心理学”、面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感觉抽象、枯燥,根本没有想象的有趣。因此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稳定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是“普通心理学”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并引入“课前三分钟———奇妙的心理效应”、“任务驱动学习———解密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与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现象”等环节和内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感受心理学的魅力,解答生活中的心理谜题,发现心理学的科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专业学习真正满足学生求知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2.专业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定[4],是一个专业立足和生存的根本,也是人才培养最朴素的目标。专业性的培养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全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肩负着专业性培养的使命。“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定位于两方面,一是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要进行深度解析,区分“专业理解”和“ 经验 理解”的不同;二是培养专业的 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用专业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气质、夯实专业基础。

3.实践性。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将实验教学部分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由两名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撰写了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中专门设计了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建设,设计了“你来讲”、“心理问题研究”等环节,由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结合教材、作业和资料查阅,分小组合作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探索,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延伸性。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宽基础”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中还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即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向下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注重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穿“心理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同时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幸福学科”,对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向上延伸是与研究生考试相结合,把近几年的 考研 内容引入教学,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奠定基础;在中间层面将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延伸联结,凸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性。

三、凸显有效性: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与内容整合优化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往“普通心理学”的开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因课时较大,恰逢学生刚入大学,还处于高考后的松懈状态, 学习方法 、习惯等均不适应,所以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最初学习的挫败对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不容小视。课程团队以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整合后的“普通心理学”分为两段开设。一方面分解了学生刚入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体现了教与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边教学边对学生进行 学习方法指导 和资源利用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变中学时期机械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这一改革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整体成绩普遍提高,有效保护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尊心,极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

四、彰显科学性: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以评促学教学评价

在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师生明确教学进度、 反思 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被机械地视为“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5],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激发、教与学的反思、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动态的、过程性的因素,导致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问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教学价值生成相脱离,其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为彰显评价的功能,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内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对教学的动态引领作用,从2012年起“普通心理学”课程逐渐摸索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此模式全程贯穿、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及时反馈,效果明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以人为本,关注“当下的教学”,将对成绩目标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同时,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对教学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感,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和督促者,更多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教好”,怎样不断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虽然考试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学生不再被当做“知识的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随时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课堂表现,积累学习与评价“资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对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教育性: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优质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又承载着学生知识建构、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功能,同时兼具人文教育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大学校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网络、图书馆以及各种信息源,但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更不具备这种资源意识。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问题更为突出。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十分重视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作用,不断积累和建立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涉及五个系列,包括经典心理学影片、国外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必读书籍、网易名校公开课以及“普通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视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阅读空间,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与关联这些资源,在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资源学习之间搭建起桥梁,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学习内涵,提升专业学习品味,挖掘学生专业学习潜力,强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使专业学习丰富而充实,彰显了专业的魅力和大学生活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4.

[2]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83.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秉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8.

[4]孟现志.高等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9,(2):94.

[5]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2012,(4):7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两篇

2. 3000字心理论文范文

3.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4. 心理学论文范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6.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们逐步体会到,德育要与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研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毕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认识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特别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与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小学心理论文题目大全

小学教育类的论文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方向,我们 可以把相关主题分为几个类别,例如:

一、关于教育内容的论文题目

1、外语应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吗?

2、应该教学生打字而不是写字吗?

3、教师是否应该对民族英雄的负面性格、行为或习惯保持沉默?

二、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论文题目

1、家庭教育应该由国家控制吗?

2、是否应该定期测试教师的水平?

3、学校应该为学生的不良行为负责吗?

三、关于学校法律和政策的论文题目

1、是否应该对网络欺凌进行监管?

2、教师或保安人员应该带武器吗?

3、学校应该禁止公开祈祷或讨论宗教吗?

论文题目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22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2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24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25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6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27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28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29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30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31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32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34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35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36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3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38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39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40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41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42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43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44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45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46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47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48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49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50 台湾电视节目对大陆中小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51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53 厦门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54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55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56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59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60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6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62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区为例63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6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67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68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69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70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71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72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74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75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77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78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79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80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81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82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83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84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85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87 关于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89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90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91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92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9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94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95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6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97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98 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99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100 关于师范生教育观现状的调查研究101 学校情景下儿童肥胖症的综合防治模式研究102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103 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104 “先行组织者”与古诗教学词句疏通105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106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107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108 浅析另类儿歌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109 浅析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10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111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112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之比较与思考113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114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115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116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117 中小学科学教育人文化的思考118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119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1 、创建个性化语文教育2 、新课程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3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 、浅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5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6 、课堂的问题与处理7 、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8 、在新课程下——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9 、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10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11 、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13 、构建民主开放课堂14 、教师提问技巧探析1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16 、小学艺术教学与素质教育17 、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权威的重新审视18 、小学生公德教育的几点体会19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一、小学语文教育(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标准研究1. 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内涵的几点解读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研究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学对话思想4.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看传统语文教育弊病5.(二)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性研究1.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2.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3.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4. 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问题探讨5. 行走在“大语文”教育之路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再思考6. 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7.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8. 让儿童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训练9.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10.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1. 小学阅读教学对话的可能:基于主体、文本分析2. 小学语文课外延伸阅读兴趣的培养3.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的实践和思考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1. 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2. 小学作文教学要“小”学化3. 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十个辩证关系4. 从体验生活到描绘生活——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感受5. 从对小学生心理调查看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五)小学语文考试与评价研究1. 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改革的现状与思考3. 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于小学语文考试操作与评价研究的思考4. 人文性 基础性 生活性 综合性——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几点思考5.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效策略(六)小学语文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1. 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 对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误区的几点思考3. 小学语文教学牵手现代教育技术——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4. 当前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的不平衡成因分析5.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以儿童诗为例规范标题举例:1.小学英语师资培训的探索与实践2.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3.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4.浅论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5.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学习迁移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7.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8.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9.谈后进生转化的措施与体会10.论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11.浅谈小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12.对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13.试论制约自然教学的心理学因素14.谈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5.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探微16.对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与思考17.关于我国电化教育的几个问题18.微格教学应用环境的设计与实施19.小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20.谈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职业道德素质学识素质能力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小学教育论文题目有哪些?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高实效性的尝试22、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24、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索25、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26、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27、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28、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29、小学低年级在新课改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30、家庭系统治疗对小学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31、小学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32、小学常规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33、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广州市桂花岗小学为例3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35、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36、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37、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38、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39、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作用40、远程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41、新常态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优化研究42、探索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新思路43、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4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45、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46、探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47、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育发展方向探讨48、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技术优化探寻49、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革新50、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研究5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5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5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途径54、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5、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研究56、新课改中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57、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的启示58、我省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59、建寄宿制小学促教育均衡发展60、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61、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62、认知神经科学青春期研究理论对小学高学段教育的启示6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6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研究65、小学思想品德课中Flash教育动画的开发与教学应用66、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67、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谈68、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安龙县毛草坪小学为例69、对改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基于北京市A小学的调研70、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以江西省南昌市小学为例71、本土化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功能发挥探索72、省内财政分权与“新机制”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影响7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在父母教育卷入及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74、宿迁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南蔡中心小学为例75、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讨76、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77、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78、浅谈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79、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80、用多媒体技术助飞农村小学语文教育81、浅谈小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82、正确应用现代教育设备于小学语文教学中83、信息网络环境对小学科学教育方法的影响研究8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探究85、小学教育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与完善86、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87、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浅谈88、现代教育技术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89、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90、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91、从教育技术视角探讨克服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92、教育质量“资本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93、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新探94、信息技术“同步共享” 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95、积极心理学对开展小学生涯教育的启发9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策略探究97、情感教育现状评析--基于云南XX小学调查98、普通小学特殊儿童心理教育初探99、浅谈小学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00、中加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类课程教学比较研究101、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102、“微翻转”学习方式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促进103、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相关方法104、探小学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105、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06、薄议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107、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看教育公平108、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109、浅谈心理咨询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价值110、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策略探析111、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112、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113、义务制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四川省12所农村小学实地调查报告114、例谈农村小学“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求115、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优越性116、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价值体现117、农村小学有效运用教育技术装备的探索118、活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119、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这个专业致力于研究学习儿童心理、儿童教育方面。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并侧重于儿童心理,儿童教育。以上小学教育论文题目只是给大家作一个参考。希望大家顺利写出满意的小学教育论文。

《过故人庄》译文 老友准备了鸡肴黍米饭, 请我到园田农家作闲谈。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 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 对酒把话谈蚕桑和棉麻。 待到那一天九月重阳日, 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