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这对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塑造影响很大。伊丽莎白家里虽然算不上特别富裕,但是父母健在,父亲尤其疼她,姐妹众多,还有闺蜜好友;简爱则悲惨的多。所以伊丽莎白活泼健谈,简爱则稍显沉闷。两个人外表差异其实还是挺大的。伊丽莎白是公认的美人,简爱相貌平平。虽然说起来算不得好听,但是外表还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的。两个人在遇到男主角之前的生活重心也不一样,一个完完全全就是活泼的待字闺中的少女,一个却是需要自己努力赚钱的家庭教师。烦恼的事情不一样,交际的环境也不一样。我完全不能想象简爱和某某夫人讨论裙子花边舞会之类的话题,随之而来的性格形象自然大不同。其实从傲慢与偏见里可以看得出来伊丽莎白很多时候还是挺理想主义的,毕竟是父母庇佑下的雏鸟,简爱看事情有时候很悲观,因为她看到太多的现实。两人的社会地位其实也不太一样,我指最初的时候。一个是乡绅的女儿,一个是家庭教师。在那个时代,家庭教师地位其实不算高的,所以虽然在两本书里两个女主角都强调过她们和男主角是平等的,但是我总觉得伊丽莎白更有底气。不过后来简爱继承遗产之后就要另说了,那个时候罗切斯特先生也没那么多外在吸引了嘛。想想看她们遇到地位更高的女性的时候的反应,伊丽莎白更大胆。我能想到的就这些啦
内容摘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戏曲也渐渐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
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正文:
关汉卿的《窦娥冤》,感天动地,使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白朴的《梧桐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帝王与妃子的真挚情感;马致远的《汉宫秋》,写尽了一代明君为了国家的兴盛痛失所爱的心酸;王实甫的《西厢记》表达了“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走近他们,觉得这些人物仿佛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引得我们不住的去探究、思索。
一、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前半生坎坷,在夹缝中求生存,后半生积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作,如带有喜剧色彩的《救风尘》和悲剧《窦娥冤》,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不满。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窦娥,以下是对她的形象研究分析。
简单地说,窦娥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幼年时父亲为了能有盘缠上京赶考,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成年后又经历了丧父之痛,不过这一切对于从小在苦日子中“浸淫”过的窦娥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是从这时起,才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及生命的终结。在要不要改嫁的问题上,窦娥和蔡婆婆产生了意见分歧,蔡婆婆是年长寂寞,本无可厚非,但她最不该的是不顾窦娥的意愿逼她改嫁,这倒也就罢了,蔡婆婆毕竟是她的长辈,“尊老爱幼”的孝道不允许她忤逆婆婆。当然,如果放在现代,我绝对支持窦娥的做法——拒婚不从,但是那个时代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她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不尊重蔡婆婆,至少她的死因是帮蔡婆婆顶罪。窦娥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值得人称道,但她的死往往会让人产生“生不逢时”的惋惜。
在窦娥死前,她曾经发了三个誓言,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誓言,除了六月飞雪,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无巧不成书”,这样的际遇也恰恰证明了窦娥遭受的不平,所以可以说,她是一个骨子里倔强但却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的人。
二、秋雨梧桐夜落时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他自幼颠沛流离,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感。而他所传至今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却偏偏是爱情题材的戏剧,而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及爱情、政治为一体的历史剧《梧桐雨》,题名来自白居易的同题材诗作《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夜落时”一句。这一句给人一种暗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局的意味,因而我很喜欢,这是一种凄楚之美。
李、杨的爱情故事,有点俗套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因为男女主角身份尊贵,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动荡,而使得这样的爱情有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自古帝王多薄情”,所以李对杨的情,成了杨“红颜祸水”的佐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帝王,“要江山更要美人”其实有时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实情况是“为江山弃美人”,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悲剧命运其实与她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的。
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他本人也有“曲状元”的美誉。同时,马致远也写过一系列杂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围绕历史上出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而创作的,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众说非云,而我比较欣赏的“事实”是前几年拍的由李彩桦主演的电视剧《昭君出塞》,毛延寿对昭君一见钟情,因而私藏昭君真实画像,昭君与呼韩邪在成婚前巧遇,两情相悦,而汉元帝则成了彻彻底底的“跑龙套”。这个版本降低了昭君在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将呼韩邪与昭君之间由美色产生的欲望上升到由情爱产生的欲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昭君由为国牺牲变成了为爱奉献,削弱了她的形象对后人的启发影响作用。不过说到底,她也只是个小女人罢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很佩服她的远嫁他乡的勇气。毕竟,就现代的观念来看,远距离恋爱都难保劳燕凤飞,何况是为了爱人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也或许,你勇敢了一回,做了选择,但当激情退去,你还能用什么来支撑你的婚姻?因而我认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难,难的是之后你该怎么做。
所以说,昭君是果决的,亦是幸福的,因为她一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四、天长地久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代表作《西厢记》,简言之,讲的是丞相之女崔莺莺与赴考考生张君瑞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类的小说,它有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但这并不表示我对崔莺莺的做法是赞同的。身为一名大家闺秀,私会男子并以身相许是绝对不明智的,不然现代也不会有“先上车后补票”的事件的发生了,其实追溯起来,古来有之。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年轻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我要说,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嫁给一个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人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不贞”却成为了夺走你幸福的侩子手。
结论:
“情”之一字,其实是世上最难解的题,当友情、亲情、爱情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我记得《昭君出塞》中昭君决定虽呼韩邪离开时,呼韩邪问过她选择的原因,昭君说“离开父母我会心痛,而离开你我会心碎,所以我情愿心痛也不愿日后心碎”。这句话曾一度感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誓言往往是美好的,可当它冲撞了现实,选择便成了最为艰难的事,有些事我们没经历过所以不能带有偏见,综观现实才能做出最为恰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对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形象的重新认识》,高进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2、《试论杨玉环形象在文人作品中的嬗变》,邓光泉,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3、《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杜瑶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元曲四大家”之说探源——元人评元曲》,杜瑶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丁国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异曲同工 同中见异——<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刘爱琳,艺术百家,2007年03期
7、《论莺莺之美——<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再解读》,岳上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论“李杨爱情”张力性品格》,张勇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元曲四大家中“郑”之归属研究综述》,吴庆晏,四川戏剧,2007年05期
10、《白仁甫杂剧人物形象塑造深探》,田景丽,芒种,2012年08期
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中所描述的“异国形象”。起源于20C中叶,20C末形成高潮,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范畴。译介学属于媒介学,其中的“介”是指“媒介”而非“介绍”之意。“译介”意指“翻译媒介”。译介学起源于20C70年代的翻译研究。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歧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即“创造性叛逆”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论文只要上知网上去荡20篇看一下,确定方向,按照别人的写作方法参照自己阅读后的观点,去写即可。
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吧!
标题对象与另一个对象比较。比较文学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它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关注的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手机知网
三国志里面的马超比较苦逼为了防止曹操讨伐关中诸侯而带领关中诸侯起事战败全家被处斩投靠刘备也被刘备怀疑而三国演义里面马超就比较痛快替父报仇战败以后投靠刘备收重用还和张飞不分胜负
内容摘要: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而戏曲也渐渐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学者、专家对其的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
元曲四大家、戏剧经典人物形象、研究述评
正文:
关汉卿的《窦娥冤》,感天动地,使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白朴的《梧桐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帝王与妃子的真挚情感;马致远的《汉宫秋》,写尽了一代明君为了国家的兴盛痛失所爱的心酸;王实甫的《西厢记》表达了“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走近他们,觉得这些人物仿佛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引得我们不住的去探究、思索。
一、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前半生坎坷,在夹缝中求生存,后半生积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剧作,如带有喜剧色彩的《救风尘》和悲剧《窦娥冤》,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社会的不满。但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窦娥,以下是对她的形象研究分析。
简单地说,窦娥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幼年时父亲为了能有盘缠上京赶考,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成年后又经历了丧父之痛,不过这一切对于从小在苦日子中“浸淫”过的窦娥来说,都算不了什么。但是从这时起,才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及生命的终结。在要不要改嫁的问题上,窦娥和蔡婆婆产生了意见分歧,蔡婆婆是年长寂寞,本无可厚非,但她最不该的是不顾窦娥的意愿逼她改嫁,这倒也就罢了,蔡婆婆毕竟是她的长辈,“尊老爱幼”的孝道不允许她忤逆婆婆。当然,如果放在现代,我绝对支持窦娥的做法——拒婚不从,但是那个时代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她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不尊重蔡婆婆,至少她的死因是帮蔡婆婆顶罪。窦娥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精神值得人称道,但她的死往往会让人产生“生不逢时”的惋惜。
在窦娥死前,她曾经发了三个誓言,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我个人觉得,这三个誓言,除了六月飞雪,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而“无巧不成书”,这样的际遇也恰恰证明了窦娥遭受的不平,所以可以说,她是一个骨子里倔强但却有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的人。
二、秋雨梧桐夜落时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他自幼颠沛流离,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感。而他所传至今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却偏偏是爱情题材的戏剧,而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及爱情、政治为一体的历史剧《梧桐雨》,题名来自白居易的同题材诗作《长恨歌》中“秋雨梧桐夜落时”一句。这一句给人一种暗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局的意味,因而我很喜欢,这是一种凄楚之美。
李、杨的爱情故事,有点俗套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但因为男女主角身份尊贵,再加上当时的政治动荡,而使得这样的爱情有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自古帝王多薄情”,所以李对杨的情,成了杨“红颜祸水”的佐证,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帝王,“要江山更要美人”其实有时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实情况是“为江山弃美人”,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悲剧命运其实与她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的。
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马致远,号东篱,他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他本人也有“曲状元”的美誉。同时,马致远也写过一系列杂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宫秋》。
《汉宫秋》是围绕历史上出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而创作的,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众说非云,而我比较欣赏的“事实”是前几年拍的由李彩桦主演的电视剧《昭君出塞》,毛延寿对昭君一见钟情,因而私藏昭君真实画像,昭君与呼韩邪在成婚前巧遇,两情相悦,而汉元帝则成了彻彻底底的“跑龙套”。这个版本降低了昭君在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将呼韩邪与昭君之间由美色产生的欲望上升到由情爱产生的欲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昭君由为国牺牲变成了为爱奉献,削弱了她的形象对后人的启发影响作用。不过说到底,她也只是个小女人罢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很佩服她的远嫁他乡的勇气。毕竟,就现代的观念来看,远距离恋爱都难保劳燕凤飞,何况是为了爱人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呢,也或许,你勇敢了一回,做了选择,但当激情退去,你还能用什么来支撑你的婚姻?因而我认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难,难的是之后你该怎么做。
所以说,昭君是果决的,亦是幸福的,因为她一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四、天长地久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代表作《西厢记》,简言之,讲的是丞相之女崔莺莺与赴考考生张君瑞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西厢记》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类的小说,它有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但这并不表示我对崔莺莺的做法是赞同的。身为一名大家闺秀,私会男子并以身相许是绝对不明智的,不然现代也不会有“先上车后补票”的事件的发生了,其实追溯起来,古来有之。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年轻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我要说,女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嫁给一个爱自己而自己不爱的人并不可怕,糟糕的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不贞”却成为了夺走你幸福的侩子手。
结论:
“情”之一字,其实是世上最难解的题,当友情、亲情、爱情产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我记得《昭君出塞》中昭君决定虽呼韩邪离开时,呼韩邪问过她选择的原因,昭君说“离开父母我会心痛,而离开你我会心碎,所以我情愿心痛也不愿日后心碎”。这句话曾一度感动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誓言往往是美好的,可当它冲撞了现实,选择便成了最为艰难的事,有些事我们没经历过所以不能带有偏见,综观现实才能做出最为恰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对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形象的重新认识》,高进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2、《试论杨玉环形象在文人作品中的嬗变》,邓光泉,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3、《对“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之说的批驳》,杜瑶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元曲四大家”之说探源——元人评元曲》,杜瑶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5、《<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丁国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异曲同工 同中见异——<梧桐雨>与<汉宫秋>之比较》,刘爱琳,艺术百家,2007年03期
7、《论莺莺之美——<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再解读》,岳上铧,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论“李杨爱情”张力性品格》,张勇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元曲四大家中“郑”之归属研究综述》,吴庆晏,四川戏剧,2007年05期
10、《白仁甫杂剧人物形象塑造深探》,田景丽,芒种,2012年08期
关于《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特征分析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特征分析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内容摘要 :《水浒传》中武松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景阳岗打虎,为兄报仇,表现出他勇猛胆大争强好胜的性格。为兄报仇又显露出他兄弟情深、精细果断的一面。发生在他身上的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事件表明他是一位知恩图报、讲究义气、抱打不平、重情重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铁骨铮铮的梁山好汉。在招安一事上他头脑清晰、主见独特。随着一系列的事件的发生使他的形象特征在不断变化。也使他正直豪迈、光明磊落的梁山好汉形象栩栩如生。武松的形象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他畅行江湖、我行我素在生活中可以尽显豪爽气概,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血仇人之恨,武松这个人物深受人们喜爱。
关键词 :武松:《水浒传》形象特征武松义气主见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造反的小说,为此类小说开创先河。《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早在《水浒传》成书以前的南宋时代,有关武松的故事就在人民群众中流传。随着《水浒传》的流行,武松故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武松成了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武松虽然出身微贱,但他却受到几乎所有读者和听众的同倩、喜爱和赞美,成为人们向困难作英勇斗争时的学习榜样。武松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对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所有评述《水浒传》思想内容的文章,几乎无不举武松作为立论的依据。《水浒传》流传几百年来,武松的形象深入人心。武松是封建社会普通平民中的一个强者。他英勇无畏,敢做敢为,他做过很多事,每件事都表现为在任何邪恶势力面前也不低头,只凭自己的力量去报仇雪恨,不惜一切地达到自己的目的,申张了正义。这是一种英雄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封建社会中平民百姓特别景仰并且宝贵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武松这一形象。
一、勇猛胆大争强好胜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浓彩重笔书写的章节,武松喝十八碗酒,吃三五斤牛肉,醉卧山石,避开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用铁锤般的拳头斗杀吊睛白额大虫,富于传奇与浪漫。这段惊人的赤手空拳打死斑斓猛虎的情节本身就让人惊叹,体现出作者在刻画人物神勇形象的取材与表现方式上的匠心独运和奇思妙想,景阳冈打虎,集中渲染的就是武松的力和勇。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伤害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的老虎,这显然是作者作了艺术的夸张,是理想化的。但细读整个关于打虎的描写,却又发现并未脱离生活,而且写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首先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写武松在酒店里喝酒,而喝酒本身就包含了现实和理想两种成分。那种一般人喝两三碗就要醉倒的“透瓶香”,武松却连喝了十八碗都没有醉,还吃了四斤熟牛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就是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武松的英雄本色。使读者不禁自然的就会想到:有如此酒量和食量的好汉是有可能打死老虎的。这是在为后面写打虎做铺垫。这种描写显然是理想化的。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有它现实的依据。因为酒确实可以壮胆。一个人在喝了足量的酒以后,可以变得更加的勇猛和大胆。
当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劝他在店里住下时,他反倒说人家要谋财害命。这里面既有武松长期江湖生活的经验,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性格。说是不怕老虎,其实含有吹牛的成分。但是武松谈虎而不色变,敢于上景阳冈,毕竟还是胆气不凡。但当他看到官府榜文时,却胆怯犹豫了。此时,作者对武松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非常的出色。武松争强好胜,很爱面子,虚荣心极强,他把丢面子看得比丢性命还重要,明知上山有危险,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这就是他一面心中胆怯,为自己壮胆,一面硬挺着走向景阳岗,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出了武松的性格特征。这是武松的缺点,也是他的英雄本色。如果写武松知道山上有老虎却丝毫没有害怕和胆怯,人物就会因为缺乏生活依据而变得让人难以相信。再看老虎出场之后,作者是如何写武松的:“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化作冷汗出了。”看见了老虎真的来了,还是害怕。这样写效果如何呢?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的,更真实的表现了英雄。不怕,不惊,就不是人了,那是神。先写老虎攻击,武松防守。老虎是一扑,一掀,一剪,武松是一躲,一闪,再闪。虽然也是害怕和吃惊,但并未被吓得瘫软无力,而是表现得那么机敏和雄健,那干净利落的一躲两闪,就已经显现出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来。老虎“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没了一半。”这种描写也是符合生活常情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武松才有机会转入反攻。施耐庵有意写武松打折了哨棒,好让他赤手空拳打虎,以便更加突出武松的威武有力。接下来写武松干脆丢了半截哨棒,用两只手按住老虎,如果是一只手按住,另一只手打虎,那就不合情理了。等到“老虎将身底下扒起两堆黄土,做了一个土坑”,武松将老虎的嘴按进坑里,这才“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只顾打。”“打五七十拳”,将老虎打得动弹不得,但尚未断气,这时武松又回到树林,找回打折了的半截哨棒,这才将老虎打死。这写得很真实,因为此时的武松已经没有了力气,只有用哨棒才能把老虎打死,又因为此时老虎已经无法动弹了,所以武松才能抽身去找哨棒。到此,作者已经将武松那超人的神威和武艺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二、兄弟情深精细果断
武松发现武大死得不明不白之后,对潘金莲仔细的盘间;向何九叔和郸哥作了周密的调查,迅速取得了武大被人谋害的人证、物证,表现了他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社会斗争经验。杀嫂祭兄,在武松故事中最为曲折和复杂,对武松性格的展示也最为充分,历来为人们所乐道。武松之兄武大郎是一个平庸而懦弱的卖炊饼的小商贩,只能算作宋代坊郭中的下户。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不仅对封建官府的统治逆来顺受,即使对一般奸诈的浮浪子弟的欺负,也不敢抗争,受老婆的辱骂,也只是忍气吞声。他处处躲让,但灾祸却随时紧逼,最后终于被害身死。武大是封建社会中被压在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读者对武大的深切同情斌予了武松后来报仇行为的正义性质。
武松报仇行为的复杂性来自于对手们的庞大和他们计谋的周密。西门庆是一个破落户财主,“近来暴发迹,专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放刁把滥,说事过钱,排诌官吏。”他先用钱物买通王婆,勾引上潘金莲。毒死武大以后,又买嘱团头何九叔。武松告状以后,西门庆又送银两给县官贿赂赂。这样,西门庆就在武松面前布置了一个内外串连、上下勾结的严密的网,使武松搜寻人证物证,企图用合法手段报仇的努力归于失败。潘金莲是这一事件的中心人物。她因为勾引武松遭到严辞拒绝而对武松怀恨在心。害死武大以后,她对西门庆说:武大今日已死,我只靠着你做主。”死心踏地和西门庆结成一伙对付武松。她对付武松的主要策略是可以否认武松的“直系亲属权利”。她说:“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什么阿叔,那里走得来!”武松想要通过到官府告状的形式达到报仇的目的.潘金莲的作伪和狡辩将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阻碍。在武松的对手中,王婆也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王婆开着茶坊,和社会上各种各类的人都有接触,养成她善于揣摩别人心理,不择手段地投机取巧的性格。她富有社会经验,老奸巨猾,很会出谋划策。不用说潘金莲中了她的计策,就是西门庆也完全落入她的圈套之中。她设计的对付武松的策略,可以说周密得无懈可击。她搞的是“斩草除根、萌芽不发”之计,相当狠毒。她要把武大毒死,焚尸扬灰,毁灭罪证?没了踪迹,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为了应付武松可能的追究,她引证封建礼法来保护罪犯:“自古道,‘嫂叔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管得?”使非法的行为合法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说,王婆的这套办法是有可能行得通的。在王婆的设想下,离家两个多月以后回来的武松将处在一个家破人亡、灰飞烟灭,即使明知有冤屈,却既无证据,又无口供,无诉无告,眼睁睁看着潘金莲一伙“谐老同欢”的可怜境地。实际上,武松回家之初遇见的正是这种情形。
作者是把武松作为一个非凡的好汉来塑造的,所以也斌予他以非凡的性格.他的勇力、刚强又精细的特点,在这一事件中得到全面的展现。潘金莲对他的勾引,不仅引起他强烈的反感,立即给予潘金莲以义正词严的驳斥和斩钉截铁的警告;而且由此使他看出懦弱的哥哥“里”不壮,“篱”不牢,处境是危险的。他临别时的嘱咐,说的就是这个担心。这时,他已经是武大的保护人。他不仅能够预见危险,而且有充分信心承担起保护的责任,有能力去解决任何麻烦。所以,当他从东京回来,听说哥哥已经死去时,他没有悲痛,而是发出一连串疑问:“我哥哥几时死了?得甚么症候?吃谁的药?”听了潘金莲和王婆的回答以后,他也不争辩,回到住处去拿了“一把尖长柄短背厚刃薄的解腕刀”,就开始了他的报仇行动。如果武松的报仇行动象普通人一样要通过“合法”的打官司途径去进行的话,那么,他的勇猛将打不破西门庆的关系网,他的威武将胜不了王婆的好计,他的刚强将抵不住播金莲的狡辩。得到的只能是失败的结局。小说表现武松特出的地方是,当第一次告状失败后,他立即丢掉对封建官府的`幻想,不哀告任何人,只是说:“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马上开始他独立自主的报仇行动一一他要自己调查案情,审判罪犯,并且执行判决。这是一个多么果敢大胆的行动,他不惧伯任何敌人,他准备排除一切障碍。正是他这种不顾一切为兄报仇的正义行为,才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衷心赞佩。
口舌争辩不是武松的特长。当堂对质要看官府是否公正一—武松已经发现官府不公正。武松所有的只是他那神奇的勇力。于是,他就充分施展他那有震摄威力的本领,快刀斩乱麻,出其不意地使王婆的好计,潘金莲的狡辫都一败涂地,西门庆的关系网也无能为为,三名罪犯全部偿命,胜利地为兄报了仇。
三、知恩图报讲究义气
武松杀了奸夫之后,虽犯了杀人罪,但受知县庇护,被从轻发落到孟州牢城,而在此间受到施恩点水之恩,便以涌泉相报。武松起初蔑视那一百杀威棒,但对于替自己说情的人却感记于心,加之施恩又以酒肉相待,武松最初虽不明就里,但知道其意后,却执意要替施恩出气。这里边不免使人产生了知恩图报的想法。(这在当时牢中其余犯人对杀威棒所描述的种种情景的对比下,武松将这一百杀威棒的免除看作是恩惠也是情有所缘的了。)既然武松全然没有将那一百杀威棒放在眼里,那么施恩的说情也只能算作点水之恩了。但武松将这滴水之恩看得很重。听到施恩有许多冤屈,施恩原有一座快活林,但被蒋门神霸占去了,还吃了蒋门神一顿拳脚,使得施恩两个月起不得床。武松本爱打抱不平,又是侠义心肠,得知消息之后,顾不得身体状况,当即要去找蒋门神,到了快活林,先是找茬,而后将蒋门神老婆扔进酒缸,再将一个酒保也往酒缸里一丢,另一个酒保,也受到了同样的“恩赐”,蒋门神来了之后,武松说时迟,那时快,武松两只大拳在蒋门神面前虚影一下,惹怒他,然后飞脚踢去,直至小腹,然后双手将其按将下去,又飞起右脚,直奔蒋门神额角,随后那厮即倒,武松逼入一步,踩住胸脯,抡起大拳,往蒋门神头上一落,可谓痛快淋漓。
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夺回了酒店,这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看重交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施恩对武松以礼相待,每日款待,武松把这份交情记在心中,有事相托,自会全力以赴;而所要打的正是一恶人,这如武松所说“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当施恩求武松去打蒋门神时,武松的话语、举动,如“拣紧要的话直说来,要去便去,等甚么今日明日!要去便走,怕他准备”等话,表现了他的直爽、性急。勇猛自不必分析,武松在快活林酒店的所做所为也说明他是有谋略。有谋略主要是指武松的粗中有细。如出发前“讨了一个小膏药,贴了脸上金印”,以免暴露囚犯的身份;如他的“假醉佯颠”;再如料定“这个大汉一定是蒋门神”时,先不去理睬他,而是先奔酒店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了武松的谋略。
其后是血溅鸳鸯楼,在飞云浦时,武松知道是张都监设下圈套,害得他入狱,差点丢了性命,此时武松“怒火冲天,提着朴刀径自回到孟州城,为了洗尽心中的不平,他逢人便杀,杀马夫,杀张都监,杀张团练,杀蒋门神,杀张都监夫人,杀张都监儿女,杀张都监养媳……月光烛影中,刀光霍霍,杀、杀、杀。走出中堂,拴了前门,返将回来,再寻着了两三个,全部毙命,虽然他杀得有点过火,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武松嫉恶如仇、正直豪迈、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因此诸多读者就忽略武松杀人过火,而更多地去赞赏他的梁山英雄形象。
四、头脑清晰主见独特
宋江对武松既是义气上的大哥,又是精神上的导师。武松跟随宋江,并且跟随宋江招安。《水浒传》中的确是武松最先提出招安主张,但武松和宋江的招安想法虽同,目的却炯然有异。武松心中只有和“义兄”宋江的情义,所以首先想到的是招安遇赦后来找宋江,其义之重,其情之真,昭然可见;宋江想的却是仕途,是在尽忠报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留名青史。
武松有招安的思想是正常的,招安的思想来自于武松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现实。但是,上梁山后,在同官军的一次次抗争中,武松逐渐认清了现实,变得坚定和成熟起来,他已经放弃了招安的初衷。武松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在此过程当中,武松对宋江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并且对他的那种信任也逐渐地消失二人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宋江想招安,但以前想招安的武松现在却不想招安了,最终,武松以在六和寺出家的方式与宋江分道扬镳,彻底决裂。武松与宋江两人关系的完全决裂的重要原因是武松对招安一事有了自己个人的独特见解,那他想干什么呢?“武松不解公明意,直要纵横振羽翰。”这句诗给了解答,武松不愿招安不愿受束缚,他要纵横四海,展翅高飞。在菊花会上,宋江作了《满江红》词,乐和还没唱完,“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面对一片“望天王降诏,早招安”的论调,武松鹤立鸡群,他并未让
义气蒙住双眼,不顾及“义兄”宋江的态度,第一个跳出来,明确地反对招安。这份孤傲与不屈,即便是自己敬慕的宋公明哥哥也难动摇,至为可贵。诚然,招安的是是非非不是三言二语能说清的,但从招安后很多梁山好汉失去了昔日的丰采,特别是平方腊后,死的死,伤的伤,以至多人选择放弃随宋江回朝封官进爵,可以证明武松的见识是深刻的。武松这样的选择,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明智的。他与宋江两人最后不同的结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水浒传》中的武松,侠肝义胆、气盖云天,他和广大的市井细民一样,有爱也有恨,他的性格既为人们所熟悉,也为人们所羡慕,为人们所喜爱。武松“集中了人民的英雄的美的理想”。他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天人”形象。他是那样的快意恩仇,畅行江湖,我行我素,就可以尽显豪爽气概,可以报朋友之恩,可以雪仇人之恨,可以做“痞性”的无赖,可以大碗喝酒,也可以杀人、放火。虽然,武松身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光彩的地方,但人们都能给予谅解,人们欣赏的仍旧是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深深地爱着们我们心目中的梁山英雄。
参考文献:
①拙文《再论吴读本(水浒传>》,《文学遗产》1988年第三期
②李希凡:《文章名》《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1980年
③陈辽:《关于<水浒)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1978年第6期
比较文学论文可以写的内容如下: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
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 ,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在比较文学学科萌芽时就已经产生,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近年来,对形象学进行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热点之一。接受学,文学接受的发生从对本文的阅读开始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影响下展开的。期待视野是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新闻记者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姚斯认为,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
比较文学形象学学论文标题可以从选题方面切入:1、分析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比较其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特点、结果和意义。2、选择具有可比性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分析其在文学或美学等方面的异同关系、表现,探讨有利于深化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的共同性问题。3、将某些引进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结合本民族的传统理论,对某些现象、作家、作品进行阐发性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新的认识。4、选择中外文艺理论的某些接近、相似或具有可比性的概念、范畴和理论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质及共同的规律性问题。5、将文学中的某种问题,与非文学学科的理论相结合,比较和分析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在《水浒传》书中,史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不是十分的突出,但这主要是由于有关他的文字篇幅较短所造成的,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作者在塑造其人物形象时所做的一些艺术上的努力.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水浒传》一书对史进形象塑造的分析,...
在我的心目当中,我们中国的传统男性就是属于非常的有责任感,并且对家庭有很多的支撑。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任劳任怨,老实顾家。看过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朋友都知道,在小农经济的模式下,男人就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照顾好自己的小家,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早出晚归,即使有的时候在外面吃了再多的苦,回到家里他们依然会假装坚强,并不会把这份压力传递给家庭成员,然后就这样一辈子任劳任怨。二:遇到事情不会躲,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我小的时候,爸爸在我的眼里可以说那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男人,他经常能够完成在我看来很难完成的任务,然后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爸爸总会第一时间的出现在我的面前,为我遮风挡雨,并且家里面遇到什么事情,爸爸也会是第一个冲在前面的人,他从来不会刻意的躲避,他会用他坚挺的翅膀和宽厚的肩膀守护住我们的家庭,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三:在一些事情上有着自己的坚持。在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男人在一些事情上形成了自己的坚持,就比如说在传统男人的潜意识里,他们是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在没有嫁入男方家之前和对方发生性关系的,一旦发现那么等待女儿的将是最严厉的批判和责骂,甚至一些刚烈的男人还有可能会和女儿脱离父女关系,毕竟这件事情实在是太丢人了。四: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从来不会撒谎。说到传统的男性我相信很多人脑海中会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个不苟言笑的男人形象,可以说这类男人从来不会撒谎,在别人的面前更不会吹牛皮,答应别人的事情,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口唾沫一个钉,当然最后有可能吃亏的也是这种传统男人,但是他们依然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