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中找到。参考文献规范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MalcolmRichardCowley应为:Cowley,.,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Norris与IrvingGordon应为:Norris,F.&.;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EnglishLiterature,EnglishWeekly。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2]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3]Heider,[J].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1999,(3):62–.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5]Gill,[M].London:Macmillan,1985:.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7]French,[N].AtlanticWeekly,1987-8-15(33).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9]Spivak,G.“CantheSubalternSpeak?”[A].(eds.).VictoryinLimbo:Imigism[C].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8,.[10]Almarza,’sknowledgegrowth[A].(eds.).TeacherLearninginLanguageTeaching[C].NewYork:.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1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三、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并列写出来。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5.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的论文写作要求严格,在论文选题上不仅要体现出实用性,还要有超前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财政学论文题目
1、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经济学路径
3、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
5、关于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6、中国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讨会综述
7、日本的近代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8、GPA主要成员政府采购制度和法律规制探析
9、物业税的静态一般均衡影响分析
10、财政学基础理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 教育 投入研究
12、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应关注哪些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回顾与展望
13、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现状研究
14、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
15、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
16、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财政政策选择
17、日本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模式及特点
18、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 报告
19、日本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吗?
20、中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
21、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分析
22、试论清代内蒙古蒙旗财政的类型与特点
23、转移支付制度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4、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
25、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
26、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27、财政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研究
28、中国农村养老 保险 中的政府责任
29、论教育的双重外部性效应--兼论我国基础教育投资费用财政支付主体的确定
30、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31、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困境的治理之道
32、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
33、政府生命周期模型--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重新阐释
34、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35、清季鸦片厘金税率沿革述略
36、高等教育财政的课题--向保证教育质量的财政转变
37、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8、财政基建投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初探
39、预算会计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40、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
41、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的思考
42、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集权的适宜度
43、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研究
44、国外环境税实践及其启示
45、我国水污染费改税:国外 经验 与制度构想
46、环境保护费改税的分析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47、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8、 财税 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9、资源税改革对新疆地区的影响分析
50、水资源税收制度构想
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
3、支持 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4、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5、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
6、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7、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
9、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10、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1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
14、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问题研究
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市政府投融资研究
17、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研究
19、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20、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22、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2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24、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2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
26、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27、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28、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
29、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30、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
31、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2、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
33、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
34、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35、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36、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37、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38、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39、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40、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4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42、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4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44、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
45、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机理及效应研究
46、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47、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48、中国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49、我国不动产课税制度研究
50、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
财政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
1、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研究
3、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4、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5、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问题研究
6、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7、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8、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9、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研究
10、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11、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12、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水平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
14、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
15、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6、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
17、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8、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19、中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20、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1、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22、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
23、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
24、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研究
2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6、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7、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28、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29、县级政府财政收支自主性研究
30、日本财政赤字的经济分析
31、财政政策的周期性及有效性研究
32、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政策研究
3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34、调控型公共财政论
35、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及其资金效率研究
3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
37、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 方法 研究
38、财政预算支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39、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40、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财政的预算管理改革研究
41、中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
42、中国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研究
4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
44、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
4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
★ 财政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2)
★ 财政学税收政策论文
★ 财政学专业优秀论文
★ 财政系毕业论文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财政论文优秀范文
★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
★ 财政分析研究论文
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参考文献的`作用主要有:
1、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科研工作具有继承性,大多研究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
2、尊重前人和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
3、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说明本文所引用的论点、资料和数据均有出处可查,以便读者核查。
4、向读者推荐一批经过精选的文献。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查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需求。
5、节约论文篇幅。在科研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等,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写下来,有时候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了所引的参考文献,论文中所需表述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需标注参考文献号码即可解决.
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 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1] 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Sun Jiaguang, Yang Changqing. Computer graph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in Chinese)
例:[2] Skolink M I. Radar handbook[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期刊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3] 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3):249~252
Li Xudong, Zong Guanghua, Bi Shusheng, et al. Research on global vision system for bioengineering-oriented micromanipulation robot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2,28(3):249~252(in Chinese)
论文集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4]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A].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416
例:[5]Odoni A R. 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A]. In:Odoni A R, Szego G,eds. 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C].Berlin: Springer-Verlag,~298
学位论文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
例:[6] 金 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98
问题一:引用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的格式怎样写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问题二:硕士论文在参考文献里怎么表示格式 例如: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 问题三:毕业论文参考硕士论文,那参考文献的格式应该是怎样写的。是[M][J]还是什么? [M]和[J]分别代表专著和期刊, 其文献格式分别为: 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6]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楼上那个胡说,这专著和期刊是硕士论文的主要文献来源。 问题四:参考文献是硕士论文怎么写 格式 京都名师论文中心也有很多标准的格式参考,这里简单列举一下[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没有卷的就直接写2003(1)(本条为期刊杂志著录格式)[3] 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6.(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式)[4]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5]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12.(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6]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码.(本条为论文集著录格式)[7] 外国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等译.)文献类型标识的符号为: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D、R,报告、S,标准、P,专利。 问题五:参考文献里硕士论文用什么表示 文献类型标识的符号为: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D、R,报告、S,标准、P,专利。 问题六:参考文献中引用别人的硕士论文怎么写 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就可以啦 问题七: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如何写 50分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C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 *** 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 ***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 问题八:硕士毕业论文综述参考文献跟前文可以重复吗 硕士毕业论文综述参考文献我们可以的,look my name! 问题九:硕士论文对国外文献有数量要求吗? 学校规定的是外文数量不少于总文献数量的1/3,当然了只是个规定而已,也没有人去专门查查到底占到几分之几,各个学校的规定到不一样。总之尽量多弄点英文文献吧,你懂的! 参考文献可以在百度学术中找到。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C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 *** 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 ***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 问题十: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数量是多少啊 我所了解的我们学校的硕士论文后面附的参考文献是50个左右,如果你看的硕士论文比较多的话,就会发现大多在50个以上,当然也有写的30多个的。其实这也是个面子问题,写的少了老师会觉得你读的文献少,写的论文深度不够。总之建议你的参考文献写的不少于50篇。 最后祝你好运!
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我专门编辑了“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 一、前言 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这种制度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标志分权程度的联邦制程度指数都处于增长状态,导致世界平均的分权程度从1975年的上升到了1995年的(Arzaghi and Henderson,2005)。 与此同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非传统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强调,为探讨政府制度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促进了对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在此背景下,财政分权成为近期经济增长政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也日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根据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分权有助于增加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品的激励,因为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能更好地响应地方选民的偏好,有效地提供地方公共服务(Tiebout,1956)。近期的研究认为,由于各种功能的公共支出之间存在竞争性和替代性,有利于当地居民福利的地方公共服务支出就会受到挤占。钱颖一和罗兰(Qian&Roland,1998)认为,财政分权将影响政府支出构成,财政竞争使得基础设施的边际区域价值大于边际社会价值,从而使基础设施的支出份额增加,地方公共产品支出减少。Heine(2006)认为,流动性强的个体会以自己所拥有的退出选择为谈判筹码,不惜损害流动性差的个体的利益,要求政府增加生产性服务的提供。 相对于理论上众多的文献,关于财政分权对公共支出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大多都是关注分权对于某一类公共支出水平或绩效的影响。傅勇和张晏(2007)发现,中国的财政分权对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产生了扭曲作用,导致文化类支出不足。一个待检验的假说是,中国特有的政治集权和财政分权的体制会使地方政府之间展开标尺竞争,这种竞争会对政府的支出结构产生扭曲。 二、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 财政分权之所以能引起地方支出结构的改变,最主要的基础就是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拥有了自主安排支出的权力。因此,现有的文献在探讨财政分权影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时,无不将重点集中在支出分权的作用上。而对于这种作用方式,现有的分析思路无非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支出分权使得财政的决策者由全国选民转为地方选民,因此,可以认为财政分权下的支出结构的改变主要是反映不同区域选民的不同偏好;二是从地方政府入手,认为中央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使财政的决策者更接近于居民,从而更容易获得居民偏好的信息,与集权体制相比,会使地方的财政支出发生改变。这两种分析思路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落脚点其实是一致的,无非都是强调居民的偏好和需求发生了改变,或得到了更好反映。这种分析思路既表明了财政分权会影响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同时,居民偏好的不同也形成了分权体制下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具体特征。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其中涉及了各方面的因素,有体制上的也有地方官员本身的原因。各方面的原因纠缠在一起导致了目前这样一个结果,即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重视基础建设投资,轻视科教文卫支出;重视生产性投资,轻视社会福利支出;重视政绩建设支出,轻视居民生活投资;重视行政管理支出,轻视民生投资。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2008年官方公布的中央财政支出结构。以科教文卫事业为例,其4项支出的总和只占到中央财政支出的,而仅仅一项工业商业事务就占到了。中央的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地方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预算时可能会参考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可以说地方政府重视经济而忽视科教文卫事业是有其根源的。而事权的下放导致了中央在减少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的同时,却将财政支出的压力转嫁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因此为了保证科教文卫事业的总支出,地方政府不得不加大在这一方面的支出比例,这也就造成了地方财政支出的紧张。为了缓解这种财政负担,地方政府不得不加大经济投入以获得高额回报来缓解财政压力,这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影响的原因 (一)政府官员的考核标准过分强调GDP 在我国,地方政府最大的激励可能来源于中央所制定的晋升机制,而晋升的标准,据Li and Zhou(2005)的统计分析,认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官员的重要考核标准。这种考核标准,使得在分权的体制下,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越来越呈现商业性的趋向。地方政府往往扮演企业家的角色,或者是将精力投向经营盈利企业(黄佩华,2004),或者是努力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张卫国,2005)。这意味着作为官僚机构的地方政府只对取得生产率和效率等市场目标负责,而不管是否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中央政府将更多的支出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并赋予它更大的支出自主权,却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激励和约束的政策,一味强调经济建设,这是导致教育事业投入比例低的根本原因。 (二)地方政府“投资饥渴症” 地方政府普遍患有“投资饥渴症”,即地方政府部门几乎普遍都有无边无际的投资冲动,甚至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就象一个企业,一切以投资问题为中心,而对社会、文化、环境等其他问题很少关注。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过度让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加大了居民的财政负担,这都是不容忽视的现象。这种过度的投资不仅对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造成了不良影响,更是对地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从出发点来讲,投资与招商引资的努力是积极的,问题是政府为何总喜欢自己亲自上阵?反过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地方政府喜欢上项目?显然是因为地方政府、地方官员能在其中获得好处;另一方面,日益沉重的财政压力也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这么做,同时,不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更加剧了这一问题。因此,想要治疗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必须在确立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改革,这是解决“近忧”和“远虑”的根本途径。 (三)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建设 这个问题也是不难理解的,为了名声与晋升的需求,地方官员在任期间都会或多或少地进行政绩建设,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分税制改革后,分税的比例使财权不断向中央集中,导致地方财政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财政 拮 据,一些领导干部要出政绩、搞建设,不是紧着手中这点钱办事,而是要用这点钱办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事,因此政府拖欠也是必然的。这种投资体制再不改、干部考核机制再不变,这种现象将无法根除。 (四)财权与事权分配的不合理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两个比例”,即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以及提高中央政府收入的比例。第一个比例的提高,在财政收入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第二个比例的提高,却可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支付超过收入能力的责任,地方政府自然要选择首先完成考核的“硬指标”,比如GDP增长,至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软指标的被忽略,比如说教育质量。 可以说,地方财政过于追求投资性建设也是为了缓解在财政支出上的压力。事权的下放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的资金不足,如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央与地方的比重就分别为和。为了确保这一部分的支出地方政府不得不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高回报性的投资必然成为政府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事权和财权分配不合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四、完善财政分权、优化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民生建设,合理地调整财政支出比例 我国对于GDP过于执着,可以说是在刻意追求GDP的增长。虽然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是它有许多的缺陷,无法反映经济增长对于地区环境的影响,而且存在无效的GDP与消失的GDP,也无法反映居民的幸福程度。所以,经济增长应该采用更为综合的指标进行衡量。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居民的幸福指数,打造好民生建设与公共基础事业建设。这需要中央政府的合理规划和指导,根据各省的经济 发展状况作出合理的安排,下达相应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支出比例倾斜的问题,也能更好地优化地方公共支出的结构。 (二)制定全面的官员考核制度 在我国,当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拥有人事任免权,并以GDP的增长作为考核标准的政治体制下,支出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偏好于经济建设支出和除科教文卫之外的其他部门事业费的支出,而与居民的福利息息相关的科教文卫支出随着分权程度的加深,则会更加降低。收入分配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在经济投入的支出上,也是最明显的,但它似乎并不能降低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而且,倾向于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也不能使地方政府在支出中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科教文卫。因此,要纠正我国地方财政这种支出结构的偏向,显然,在分权体制下,必须要改变地方政府所面临的激励。在对地方所制定的晋升机制中,转变GDP的考核方式,以居民利益的实现和提高作为 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的标准。同时,在不同的地区对官员的考察指标也要有所不同,应该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标准,不能一刀切。
多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普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地方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为缓解这种矛盾,各级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及理论部门就如何增加地方财力的问题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与实践,但有限的收入增长始终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财政困难依旧,甚至有增无减。它表明,对于问题的解决而言,上述思路的能量是有限的。笔者认为,财政收入作为对政府提供公共商品所付财政成本的补偿,与财政支出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互为因果,而且,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财政收入是以财政支出为基本前提的。因此,认真研究地方财政支出是促进地方财政状况改善的更有效的手段。 一 自体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支出作为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经济基础,为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伴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地方财政支出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明显,财政支出结构也亟待优化。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矛盾加以剖析: 1.支出总量高速增长与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的矛盾 自实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以来,地方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1983年,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中中央和地方所占份额分别为%、%;%、%。到1995年,上述指标分别变为%、%;%、%。(注:从1993年起,预算外收支中不含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支。但是,这一变化并不影响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总格局,相反,这更清楚地表明了中央和地方实际使用预算外资金的情况,即地方是主角,中央是配角。)它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已占整个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际上已形成“大地方、小中央”的格局。十余年来,地方财政支出迅猛增长,其增幅远远超过同期财政收入的增幅。1986年~1992年同口径比较,地方收支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和%;从绝对量上看,1996 年的财政支出是1985 年的倍。然而,在地方财政支出总量大幅增长的同进, 财政资金所产生的效用并没有同步增长,且财政支出结构失衡,其基本表现是: 一是地方经常性财政支出在整个地方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及增长速度均高于建设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及增长速度,从而使地方财政具有明显的“吃饭”型财政特征。1992年~1996年地方本级财政支出的情况显示,地方财政建设性支出从未达到过本级财政支出的30%。这种状况似乎表明政府正逐步退出私人商品领域,但问题在于,我国财政建设性支出中绝大部分项目均属市场经济下政府应有所作为的领域。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整个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 二是地方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中, 行政经费日益膨胀。 1992 年、 1994年和1996年,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之和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其占当年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和%。行政经费的膨胀, 大量挤占了急需的地方公共支出项目,表明我国公共劳务提供的成本过高。 三是在各单项支出中,人头经费远远超过公用经费。以1994年为例,我国文教卫生事业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行政管理费类支出中人头经费均在80%左右。(注:人头经费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人民助学金和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和差额补助。)尤其是工资改革后,人头经费在大部分支出项目中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进一步扩大了行政经费在整个地方财政支出中的份额,因此,支出总量的扩大,不仅未能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相反还导致了更为明显的不平衡与不合理。 2.越背越重的赤字“包袱”与日益增长的事业发展需要的矛盾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财政赤字“包袱”越背越重,资金调度空前困难,部分地方财政不能按期发放工资,不能及时足额报销差旅费、医药费,上级财政拨付的专款因被挪用而常常不能及时到位。因此,部分地方财政成为实实在在的“吃饭”财政,少数地方连“吃饭”财政都难以维持。资料表明,从1986年开始,预算内财政收支中,地方财政几乎年年出现为数不小的财政赤字。此点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赤字额呈现扩大趋势的同时,赤字面也呈扩大趋势,使地方财政支出仅限于保工资和办公经费,而且这种“双保”又限于低水平,地方财政实际上是以欠帐“包袱”的加重来换取赤字的减少。而这种状况必然影响“九五”乃至更长时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基础的稳固,也必然与日益增长的事业发展需要产生矛盾,从而使农业的“基础”地位,教育的“根本”地位,计划生育的“国策”地位,公检法的“重点”地位,无法从财政上得到保证,也使得缓解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变得极为困难。 3.预算内收入短缺与非规范性财政活动大量进行的矛盾 统计资料显示的地方财政收支情况几乎是年年赤字,这表明预算内收入短缺,无法满足正常的财政资金需要。但与此同时,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由财政供给资金的单位,无论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干部和职工的生活条件却越来越上档次、上台阶。这显然是一种奇怪的不对称现象。其直接原因在于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及非规范性创收活动的“合法化”。它起码带来如下三个后果:其一,预算内收入难以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其二,为非规范性财政活动的进行提供可能;其三,预算外收入成为地方财政平衡的“蓄水池”,有关机构与部门难以获得地方财政收支情况及其它真实信息。正因为如此,我们基本上只能从预算外收入这个侧面来考查预算内收入短缺而非规范性财政活动大量进行的直接原因。 从全国来看, 同口径比较, 1992 年全国地方预算外收入总额是1984年的倍,年均增长速度为%,而同期地方预算内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996年,地方预算外收入较之1993年的增幅更是高达%。从积极的方面看,预算外资金的增长和政府对这部分资金流向的控制,对各级政府综合平衡社会财力,补充国家预算资金的不足,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正是这部分资金的相当一部分被用于单位办公条件(包括办公楼和办公设施)的改善,交通、通讯工具的便捷,职工福利(包括职工住宅、补贴、津贴)等额外消费的增加,而这些支出基本上是个人、集团消费方面的非建设性支出。它进一步使整个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出现“一头沉”的不合理局面。 4.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级次之间支出水平、支出结构失衡的矛盾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水平极为悬殊。从收入来看,1996年青海省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广东的2%; 从支出来看,排序最末的贵州省,人均财政支出仅为上海的%。 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同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例如,仅从财政经费占支出的份额来看,1996年上海、北京、天津行政管理费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而青海、贵州、西藏分别为 %、%、%。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除满足政权建设和一般支出需要外,还有财力进行建设性支出,而不发达地区,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工资和最低水平的公务支出。这种差别除导致地区之间财政支出结构的失衡外,还进一步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上述现象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级次之间也同样存在,它使得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统一的支出标准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级次出现较大差异,从而带来地区内部不同级次之间的支出水平、支出结构的失衡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可以从某种或某几种现象上找到原因。当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离不开以下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十分明确,即市场能做且做得好的应尽量交给市场去做,只有市场做不好或不能做的才应由政府去做。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轨变型期,政府、市场、企业的分工尚未相应转轨,因而在相当的程度上造成了当前财政支出的不合理和财政困难。例如,单纯从我国当前吃“皇粮”者众多,且增长过猛,从而导致财政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就可以说明,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与我国的改革尚未触及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大政府行政机构这一历史“遗产”相关。 第二,由于历史、地缘、政策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且这种不平衡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总量、人均占有量、城乡人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等等。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例,沿海部分发达地区相当于低收入地区的15倍以上;以省份为例,1996年,贵州人均GDP与上海相差26倍。不仅如此, 在同一省区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距,例如,1992年广东最富的珠海市与最穷的河源市,人无GDP相差倍。 而地方财政状况作为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综合反映,本身就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财政收不抵支、财政巨额赤字、中央财政补助比重高,很大程度上即是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基本表现形式。而地区之间财政收支水平悬殊,财政收支状况迥异,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反映。 第三,财政体制作为划分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的制度,是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大部分年份实行的是五花八门的财政包干制,即使是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实行操作中也沿袭包干制下的陈旧做法,有其名而无其实。由于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未能从法律上规范,因此地方各级的分配关系也不可能规范,在各级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地区结构的优化亦难以有效进行。 第四,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致对地方性公共商品的需求增大。公共支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范围项目与规模。其一般发展规律是:范围、项目由少到多,规模则由小到大。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在这个特殊时期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提供越来越多的带有明显地域性的公共商品,但是现行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制度不能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在有限的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巨大的财政需求,而“创收”制度合法化的情况下,各种税外收费、摊派、罚款、赞助、集资等非规范性的收入形式大量衍生且鱼目混珠,从而导致大量非规范性财政活动的进行。 三 显然,目前地方财政收支状况及地方财政面临的困难,不是或主要不是财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它是我国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在财政上的反映。因此,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改善地方财政收支状况,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大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使短期内收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必须从财政内外部着手,改造现有环境,并重点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政府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降低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与市场分工的基本思路与原体制截然不同,因此,列入地方财政支出的事项大多属于满足地方公共需要的层次,即主要为社会提供难以按市场原则提供的地方性公共商品。公共商品的提供需要成本,但不能带来任何直接收益,这在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必要的技术装置使公共商品的享用者为之付费。从这个意义上看,地方财政收入是公民为消费地方公共商品而付出的价格或费用。而从公共需要的决定到公共商品提供出来,中间还需要经过许多环节,需要政府设立相应的科层组织。而且,在公民付费一定的情况下,政府设立的科层组织越庞大,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越高,公共商品的供给数量越少,质量越差。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应切切实实地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转换地方政府职能,对地方政府作用领域进行正确定位,借第七次机构改革的东风,下大力撤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机构;因岗设人,降低公共商品的供给成本。 2.配合市场化改革进程,认真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及供给成本 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许多原来的差额预算单位已变为或逐渐变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许多原统由财政供给资金的单位无偿供给的商品与劳务已变为有偿供给,并逐渐由低价位供给改为高价位供给,而且,许多单位的收入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如自1997年起,大中专院校招生全面并轨,所有通过入学考试的学生都必须交费上学,学费收入已成为此类事业单位的固定收入。因此,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中,应十分注意配合市场化的改革进程,适时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对已经或已具备条件按市场化原则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单位不再由财政供给资金。同时,重新调整财政供给标准,对提供纯公共商品的单位,应足额供应资金,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经费的过快增长;对提供混合商品、有一定收入来源的单位,则可分别具体情况采用定额或定项补助的办法核拨经费,以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真正限于公共需要的满足。 3.整顿分配秩序,建立规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 当前,非规范的、混乱的分配秩序是造成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政府行为不规范的主要表现。因此,必须在规范政府行为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整顿分配秩序。首先,应将现行各种收费、基金中宜于采用税收形式的非规范收入纳入税收征收轨道;其次,应适应分税制改革,逐步下放税权,适当开征地方性税种,以使地方财政收入能随着地方公共商品需求增加而增长;第三,明确费权,并统一预算管理。费与税均属财政收入的必要形式,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界限:一般来说,涉及面较广,延续时间较长,收入用于一般性公共支出,而受益的地域性和边界性相对模糊者应用用税收形式;而涉及面较窄,延续时间较短,收入用于专项支出,则受益的地域性、边界性相对明确者可采用收费形式。因此,在确保税收收入占整个地方财政收入主体地位的同进,可通过制定收费决策程序及相应的决策制衡机制,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包括乡一级政府取得一定收入的权力。这不仅有助于地方公共收入体系的建立,而且,对于我国分配秩序的改善及财政收支状况的好转也是大有裨益的。 4.加强中央及省一级地方财政的财权和财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般具有配置资源、平衡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的三大职能,其中,后两个事关全局利益的职能主要应赋予中央政府,中央财政在宏观调控中也应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而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听任这种不平衡发展,既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支出转移,也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收入让渡。这里,主要是指前者。由于我国的政权组织包括中央、省、市、县、乡5级,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财政转移制度, 其前提条件是加强中央和省一级支付的财权和财力,即应使中央财政收入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中、省级财政收入在整个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其最终目的是使中央财政和省一级地方财政能够以各种灵活多样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对其下级财政进行补助,以平衡不同地区的财政供给能力,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实现各级政府各自承担的基本职能。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的论文写作要求严格,在论文选题上不仅要体现出实用性,还要有超前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财政学论文题目
1、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经济学路径
3、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
5、关于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6、中国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讨会综述
7、日本的近代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8、GPA主要成员政府采购制度和法律规制探析
9、物业税的静态一般均衡影响分析
10、财政学基础理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 教育 投入研究
12、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应关注哪些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回顾与展望
13、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现状研究
14、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
15、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
16、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财政政策选择
17、日本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模式及特点
18、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 报告
19、日本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吗?
20、中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
21、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分析
22、试论清代内蒙古蒙旗财政的类型与特点
23、转移支付制度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4、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
25、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
26、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27、财政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研究
28、中国农村养老 保险 中的政府责任
29、论教育的双重外部性效应--兼论我国基础教育投资费用财政支付主体的确定
30、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31、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困境的治理之道
32、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
33、政府生命周期模型--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重新阐释
34、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35、清季鸦片厘金税率沿革述略
36、高等教育财政的课题--向保证教育质量的财政转变
37、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8、财政基建投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初探
39、预算会计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40、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
41、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的思考
42、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集权的适宜度
43、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研究
44、国外环境税实践及其启示
45、我国水污染费改税:国外 经验 与制度构想
46、环境保护费改税的分析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47、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8、 财税 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9、资源税改革对新疆地区的影响分析
50、水资源税收制度构想
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
3、支持 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4、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5、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
6、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7、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
9、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10、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1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
14、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问题研究
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市政府投融资研究
17、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研究
19、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20、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22、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2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24、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2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
26、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27、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28、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
29、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30、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
31、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2、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
33、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
34、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35、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36、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37、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38、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39、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40、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4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42、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4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44、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
45、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机理及效应研究
46、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47、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48、中国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49、我国不动产课税制度研究
50、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
财政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
1、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研究
3、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4、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5、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问题研究
6、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7、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8、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9、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研究
10、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11、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12、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水平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
14、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
15、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6、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
17、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8、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19、中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20、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1、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22、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
23、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
24、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研究
2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6、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7、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28、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29、县级政府财政收支自主性研究
30、日本财政赤字的经济分析
31、财政政策的周期性及有效性研究
32、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政策研究
3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34、调控型公共财政论
35、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及其资金效率研究
3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
37、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 方法 研究
38、财政预算支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39、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40、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财政的预算管理改革研究
41、中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
42、中国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研究
4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
44、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
4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
★ 财政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2)
★ 财政学税收政策论文
★ 财政学专业优秀论文
★ 财政系毕业论文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财政论文优秀范文
★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
★ 财政分析研究论文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的论文写作要求严格,在论文选题上不仅要体现出实用性,还要有超前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财政学论文题目
1、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经济学路径
3、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
5、关于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6、中国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讨会综述
7、日本的近代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8、GPA主要成员政府采购制度和法律规制探析
9、物业税的静态一般均衡影响分析
10、财政学基础理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 教育 投入研究
12、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应关注哪些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回顾与展望
13、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现状研究
14、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
15、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
16、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财政政策选择
17、日本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模式及特点
18、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 报告
19、日本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吗?
20、中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
21、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分析
22、试论清代内蒙古蒙旗财政的类型与特点
23、转移支付制度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4、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
25、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
26、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27、财政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研究
28、中国农村养老 保险 中的政府责任
29、论教育的双重外部性效应--兼论我国基础教育投资费用财政支付主体的确定
30、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31、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困境的治理之道
32、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
33、政府生命周期模型--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重新阐释
34、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35、清季鸦片厘金税率沿革述略
36、高等教育财政的课题--向保证教育质量的财政转变
37、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8、财政基建投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初探
39、预算会计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40、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
41、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的思考
42、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集权的适宜度
43、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研究
44、国外环境税实践及其启示
45、我国水污染费改税:国外 经验 与制度构想
46、环境保护费改税的分析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47、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8、 财税 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9、资源税改革对新疆地区的影响分析
50、水资源税收制度构想
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
3、支持 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4、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5、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
6、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7、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
9、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10、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1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
14、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问题研究
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市政府投融资研究
17、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研究
19、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20、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22、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2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24、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2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
26、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27、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28、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
29、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30、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
31、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2、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
33、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
34、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35、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36、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37、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38、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39、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40、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4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42、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4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44、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
45、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机理及效应研究
46、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47、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48、中国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49、我国不动产课税制度研究
50、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
财政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
1、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研究
3、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4、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5、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问题研究
6、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7、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8、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9、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研究
10、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11、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12、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水平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
14、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
15、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6、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
17、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8、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19、中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20、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1、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22、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
23、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
24、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研究
2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6、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7、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28、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29、县级政府财政收支自主性研究
30、日本财政赤字的经济分析
31、财政政策的周期性及有效性研究
32、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政策研究
3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34、调控型公共财政论
35、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及其资金效率研究
3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
37、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 方法 研究
38、财政预算支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39、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40、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财政的预算管理改革研究
41、中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
42、中国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研究
4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
44、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
4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
★ 财政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2)
★ 财政学税收政策论文
★ 财政学专业优秀论文
★ 财政系毕业论文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财政论文优秀范文
★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
★ 财政分析研究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新形势下的公共财政学科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这就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本国具体实践,借鉴西方的数理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构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学科体系。 一、我国财政学的发展史 1.财税思想的古代历史 2.我国建国以来财政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新形势下我国财政学研究对象的变迁 三、公共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内容 四、关于我国财政学研究方法的建议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总的指导思想 2.政治制度安排贯穿其中 3.运用数理统计和计量分析进行量化研究 4.理论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 5.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楼主大概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写,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
近年来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由于中国转型期财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断增加,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因而伴随积极财政政策而来的公共风险也在加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增长很快。 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财政政策的调整、转型势在必行。 2、可行性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它的可行性。表现在: (1)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带动了投资、信贷增长偏快,结构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势必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实施这一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而且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对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合时宜,应当适时转向。 (2)从规避风险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调整现行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主要是通过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而实现的,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份依赖于国债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仅长期建设国债累计额就达到了9100亿元之巨,而且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经济中积累了大量的或有负债,增加了财政运行的压力。 (3)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已基本上走出通货紧缩期,进入新一轮的上升期,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上已有大量的资金在涌动,人们的投资意识在逐渐增强,足以缓和由于政府减少投资而带来的对经济的波动。 3、目标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宏观的总体要求。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和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必将有助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4、主要内容 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控制赤字、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 (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防止通货紧缩趋势的重新出现,体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 (2)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资金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腾出更多财力,用于支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公平和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体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 (3))调整结构,就是在对总量不做大的调整和压缩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等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 (4)增收节支,一方面,在总体不增税负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通过严格依法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把该收的收上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应收尽收本身就是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特别是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体现配合宏观调控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总之,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中央确定了财政政策的取向,做出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代替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符合现实的科学选择。 三、展望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处在高位运行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实施以扩张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但经济结构性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加快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消费服务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还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财政面临支持各项改革、支付改革成本的压力较大。因此,也不宜实施全面紧缩的财政政策。因而“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前期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应用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制度。 2、运用税收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环保、循环经济等项目加大税收扶植力度;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项目的企业进行重税。 3、放开针对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高科技、环保、旅游等的投资。 4、及时推出物业税、加大地方政府的经济实用房的规模,切实控制房地产的投机,减轻居民的支出压力,稳定社会,提高其他领域的消费。 5、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坚决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6、转变城市居民就业观念、通过培训、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引导民资、吸引外资投资实业,努力降低失业人口率,创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冯海燕.积极到稳健财政策的转型分析.中国林业企业,2005,72(5):37-39 2、金人庆.关于财政政策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http// ,2-12 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上海经济研究,2005,9:15-20 4、曹紫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及实施的相应措施.集团经济研究,2005,177:98 5.陈爱东.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及对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37-4
《会计研究》官方网站为:网页链接。
《会计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A类管理科学重要期刊中唯一的会计专业刊物,是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的学术期刊,在学术界和近2000万会计人员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21年《会计研究》每册定价45元,全年12期,共540元。
根据官网介绍可知,订购方式如下:
1、在线订购:网页链接
2、线下订购:
有三种方式,具体可参见官网网页链接:
1)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844。
2)直接邮购:将款项通过邮局或银行汇至中国会计学会;将汇款凭据(如截图、传真件、复印件、照片等)、订阅信息(如附件“《会计研究》征订单”)发给发行部门。
3)公众号订阅:关注“中国会计学会”微信公众号,在“期刊订阅”栏目中填写订阅信息。
以下是一些不错的财政类核心期刊投稿地址,希望对你有用财政、国家财政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财政研究 中国财经学会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科研所(100820) 2 税务与经济 国家税务总局,长春税务学院 长春市人民大街102号(130021) 3 财经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东北财经大学(116023) 4 财会研究 甘肃省财政学会 兰州市东岗西路616号(730000) 5 财贸经济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6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等 太原市迎泽大街229号山西省贸易大楼7层西端(030001) 7 湖北财政研究 湖北省财政厅调研室,湖北省财政学会 武汉市武昌洪山路省财政厅(430071) 8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南昌广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 9 四川财政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财政学会 成都市南新街37号四川省财政厅内(610016) 10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11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 北京市玄武区枣林前街68号(100053) 12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市西直门外学院路39号(100081) 13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610074) 14 上海财税 上海市财政局 上海市九江路60号(200002) 15 税收与企业 山西省税务局,山西省地方税务局 太原市水西门大街64号(030002) 16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长沙市西河石佳冲湖南财经学院(410079) 17 财经论从 浙江财经学院 杭州市文一路西端浙江财经学院新址(310012) 18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200433) 19 涉外税务 中国税务学会国际税收研究会,深圳市税务学会 广东省深圳市松园路11号(518008) 20 中国财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北京市万寿路乙27号北京187信箱(100036) 21 中国税务 国家税务总局 北京市宣武区枣林学街68号(100053)
期刊简介:《地方财政研究》(月刊)创刊于2004年,是由东北财经大学主管,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主办,诸多地方财政科研机构联袂“打造”的财经类期刊。主要栏目:特别关注、体制改革、政策前沿、财政管理、税收天地、三农聚焦、海外传真、史海钩沉、资讯速递等。 经验分享: A:已经投了系统2个月了,还是初审,估计文章内容消费税改革的,已经没有机会了。继续等待。 B:去年9月投稿,一个半月后初审通过,再过20天后通过复审,然后转入内审,过了三个月系统还是没有出结果,打电话咨询说很可能被录用,让耐心等待。现在收到样刊,直接被发表了。无学历职称歧视,效率高,接电话的人员态度非常好。不足之处就是编辑不和作者联系,也没有校对就直接出版了。总体感觉非常棒的期刊!
财政学的多元化特点要求财政学教学方法必须更加多样化,并且不断革新,与时俱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援。在国际新形势下,发展战略性产业已成为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低的提高,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企业要想顺利完成转型,就需要有效的财政政策的支援,而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的支援和引导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有些产业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不少成就,有效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核心问题就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所进步,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技术创新并没有跟上脚步,这一环节的落后直接影响新兴产业迈上新台阶,制约著其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很多企业盲目投资新兴产品,没有对其合理评估,造成各方面的浪费。因此,在欢呼新兴产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不足, *** 也要引起注意,积极力量鼓励科技创新。
二.我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支出政策
1.财政直接投资我国对于新兴产品的投入大部分是通过拨款给相关企业实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援,甚至是依赖于科技创新,而技术创新往往在有其前沿性的同时也有风险性,导致这样的产品在研制前和投入生产时集资较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 就要出面提供相应资金保证产品顺利研发。
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针对个人和企业的一项政策,主要包括相对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等,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通过补贴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通过补贴鼓励公司坚持发展新兴产品,投入更先进的技术,逐渐调整资源配置结构,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3. *** 采购 *** 采购这一财政政策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 *** 采购可以直接改变市场需求,高需求量可以使得相关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且 *** 采购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产品成本, *** 企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影响新兴产业格局。这一手段也可有效阻止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在市场上扩散。
二财政收入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包括税收和国债等。一般是通过对新兴产品企业和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实行减税甚至免税政策,增加员工的收入,降低企业执行成本,引导企业重视新兴产业,加大对其的投资,逐步提升新兴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我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国家也意识到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财政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支援,可是这与实际需求还有一些差距。企业完成转型,转向向新兴企业投资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挑战,要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顺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援。而在我国,对新兴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投入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二采购政策效果不佳
*** 采购对于推销新兴产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市场需求,使产品更快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而我们国家的采购政策还不是很成熟,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采购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效率低下,并没有向预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品采购有限,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影响较小,对需求结构的改善有其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带动新兴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主动转型向新兴产品投资。
三税收政策有待改善
税收政策对调整资源配置有很重要的作用,可是我们国家的税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实际效果不尽人意。税收政策范围太广,太过笼统,没有具体到哪些产业和哪些环节,无法达到真正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性产业在发展初期,尤其是产品研发初期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不仅需要大量启动资金,产品效果还未知,无法保证,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有风险投资税收政策就会给企业很大支援,而我国这方面的税收政策还有待完善。因此,在税收政策方面还需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作出改善,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额、真正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所帮助的税收政策。
四.总结
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国家要想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就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发展新兴产业,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毫无疑问,新兴产业的顺利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援。只有国家对其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才能保证企业自主创新,改进技术,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此 *** 要意识到财政政策对其的关键性作用,在实际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善,给新兴企业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保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为前提,旨在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降低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则是指 *** 为了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使用的一些政策激励手段,它不仅保障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对低碳经济也起著调节以及引导的作用。最近几年以来, *** 出台了很多财政方面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多积极效果。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现有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必须对促进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一、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财政政策
最近几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支援政策
*** 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中财政奖励资金的投入,奖励资金的额度是按照专案工程中节能技术改造以后,在实践中取得的节能量以及根据有关规定的标准确定的,这种财政政策有利于增加节能技术改造的动力,带动低碳经济发展。二是鼓励节能产品的研发以及惠民,比如说一些高效的节能照明产品的研发与使用,不仅减少了居民用电额度,也降低了能源的浪费。三是加大对再生节能材料利用时的补助,比如说,国家增强对于再生节能建筑材料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补助,对这部分企业贷款贴息,或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
二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支援政策
该政策主要是针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而言的,旨在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如对“金太阳”工程实行财政上的补贴;国家对“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财政支援;对风力发电工程设定专项的财政资金;对秸秆回圈利用实行的财政补助;对节能汽车或者新能源汽车在推广使用环节的财政补助政策等。
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调整,带动了我国能源的利用率,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但是,从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总体目标而言,目前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财政支援的投入力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国家要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国家对于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研发与利用技术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援力度仍然较低,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财政政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国家还需要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与支援的力度,以便使低碳经济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之中。其次,现在的财政政策很多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我国目前没有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财政政策体系,有关资金与担保方面的市场引导机制不够健全,这就容易造成财政政策的制定脱离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造成财政资金利用率偏低、针对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我国目前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节能服务体系,这都不利于财政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在财政资金的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国家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但是因为资金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所以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等环节存在很多的漏洞,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甚至存在专项资金挪用的现象,导致很多节能工程无法正常的运转。
三、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规范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管理。一方面, *** 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这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中,应该重视有关节能减排、开发清洁高效能源、改造低碳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投入,从而为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 *** 要加强有关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合理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发展。此外, *** 还要明确财政资金支援的重点领域,不断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如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多开发一些低碳技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支援一些低耗能以及清洁能源企业的发展;要重视一些污水管理、新能源开发、环保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推动原有的大型企业以及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改造等。
二完善财政补贴细则,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利用国家财政补贴机制,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所以,各地必须针对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的具体细则。一是要利用财政方面的补贴,给予企业有关环境治理费用以及稀缺资源保护费用方面的补贴,从而引导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资源的节约;二是对于一些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对废物实行回收再利用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三是对自觉进行污水、排放气体治理的企业,在其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四是对使用的清洁能源要进行价格上的补贴;五是对企业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方面的改造给予补贴。除此之外,利用国家财政补贴,引导地方 *** 在公交、私人汽车、计程车等汽车领域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以及节能汽车,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健全与之相关的财税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的实际状况,应该加大对现行税收制度的调整以及完善,形成对财政政策的有效补充。对此,要积极研究制定有关环境方面的税收政策,实行环境税与碳税等新型的税种,保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第一,要对那些使用之后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消费税,并且提高这些产品的税收征收标准,以资源的稀缺程度来制定产品的单位税额。对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并且稀缺性较大的产品要提高征税比例,以此来提高对于这些能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第二,要开征碳税,碳税的征收不仅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使用,提高利用效率,也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免加剧温室效应。
四制定能源价格财政补偿机制
为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我国应该把能源直接引入市场机制,并且根据市场中的价格规律以及市场的供需状况,对能源的价格进行有机的调节,最终让环境的成本能够在市场的价格中反映出来,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能源价格体系。伴随着能源价格体系的建立, *** 部门要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有关能源成本的核算体系,使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定价机制更加完善,让其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变化情况,以及在国内市场中能源的供求平衡状况。在此基础之上,国家要进一步完善能源价格的财政补偿机制,即通过财政政策上的优化,鼓励开发与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当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价格过高时,要实施财政补偿,减少劣质煤、劣质油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能源,以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说,现在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做好相关的工作,不断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完善环境与能源方面的相关机制,就一定可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财政政策,通常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以实现某些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工作的基本方针、原则和措施。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局限性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积极财政政策的调整与淡出
自1998年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刺激 经济 增长,促进 社会 稳定 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它是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熨平经济周期的调节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多久,不能以具体时间界限来确定,只能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来确定。由于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以需求管理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以国民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为前提,以扩大政府财政赤字和增加债务为代价,不仅受到社会闲置资源有限性的制约,还受到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因而不可能一直实行下去。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必须具备如下几方面的条件:
(一)通货紧缩趋势得到扭转,物价实现一定幅度的正增长,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2002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和 工业 品出厂价格双双走低。到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已连续7个月出现同比下降,商品零售价格连续13个月同比下降,生产资料价格连续13个月同比下降,这种现象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二)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政府财政投资依赖减弱。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以前我国民间投资一直保持较快增速,1991-1996年年平均增速在20%以上,增速明显放慢是从1997年开始的,当年仅,增速比1996年的16%减缓近一半,此后的几年间也基本上在10%左右的低位徘徊。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增长比较快,而投资增长主要又是靠发行国债,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但是,连续搞了5年,很多人都提出,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淡出,财政部长项怀诚也在2002年4月份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中国 的积极财政政策要淡出。但淡出后如没有其他投资来顶上,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掉下来。谁来顶上呢?最关键是靠民营经济。虽然我国 目前 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经济效益差,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仅仅依靠国有经济的效益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不可能的。
(三)是已开工的国债项目基本完工,并开始发挥效益,以免出现大量“半拉子工程”。据统计,1998年以来,我国用国债资金安排的国债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26000亿元,到200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总额为19300亿元。实施一大批对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有重大 影响 的项目,增强了国内 企业 的竞争能力。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完工。
正是借助于对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的综合判断,200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2年还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既然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又不可能一下子淡出,就必须认真 研究 宏观调控政策如何与时俱进的 问题 。实际上,1998年以来,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的积极财政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其所发生的变化表现在:从一般地增加财政负债以及与此相联系加大财政支出,转向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相结合,即运用货币政策手段与降低财政发债成本相结合,例如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从单纯地刺激人们增加开支转向与增加居民收入相结合,注意形成和保持居民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例如,努力形成居民收入增长的正常机制,明显增加公职人员的薪水和提高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这不仅能够利用政府力量直接增加困难群众的收入,而且相应地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底线,即可以促使各类用人单位提高工资水平,特别是低工资群体的工资水平;从非区别地刺激消费转向与调节收入分配结构相结合,例如开征利息税。这样做,有利于加大对消费倾向偏低的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以达到间接拉动消费需求的目的;从一般地增加财政投资转向利用财政资金带动民间投资,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向与结构调整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密切结合。即积极财政政策既要着力总量扩张,又要注重结构优化。国债投资的重点,要继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改善中西部地区的 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国债投资重点向 农村 转移,通过支持小城镇建设等手段,改善农村水利、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农村义务 教育 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落后状况,缩小城乡差别,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使农村居民能够直接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执行中得到好处;向生态环境建设转移,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能力;在扩大和培育内需中,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做到既增强扩大内需效果,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推动居民消费升级的同时,充分调动存量资源,以存量流动带动增量扩张,例如发展消费信贷及降低住房交易的税费。1998年以来,为适应经济、 金融 环境的变化,信贷政策的主要任务由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转向防止和治理通货紧缩,客观上要求运用消费信贷政策调节消费需求。1998年至今,中央银行已经相继出台18项主要消费信贷政策,在防范信贷风险的条件下,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开办各类消费信贷业务,为消费信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消费信贷因此进入快速增长轨道,不仅总量迅速上升,而且品种日益增多。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以一定数量的空闲资源为前提。也就是说,这部分闲置资源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有效利用,必须依靠国家权力,运用债券的形式,才可以有效利用。但经济资源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伴随着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约束早晚会来。如果累计赤字和累积的发债规模很大,扩张性财政政策由于惯性效应无法立即收缩,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过度,就可能导致经济过热,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因此,有限的经济资源,确定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长期的执行。换句话说,从长期来看,我们仍然需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此外,理论上来说,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财政政策最初的定位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总量失衡在短期内进行反周期调节,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直接的,它直接作用与总量;但是财政政策的调节是间接的,它一般是通过改变总量中的比例和分布来调节。
②对经济的调节力度上来说,财政政策的力度更大,但容易对市场机制产生冲击力,而货币政策与市场机制结合紧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平缓,不易引起剧烈震动。
③财政政策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没有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大,主要是由于它的这个作用过程主要是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机制的,而不是靠经济行为主体竞争作用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谓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好与坏就会直接影响经济运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形势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都是从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缺乏全局观念。现实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由各部门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本部门的经济利益为基点、依托自己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机制而制定。财政和金融部门之间也缺乏稳定的沟通机制,致使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和调控力度很难准确把握,乃至出现逆向调节和相互抵触。其次,财政调控能力弱化,金融调控独木难支。我国的年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致使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物力基础。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富集了足够的财力,承担起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商业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者,由于银行承揽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使货币政策执行结果偏离既定目标,甚至扭曲变形。第三,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影响两大政策的配合。长期以来,财政和银行关系不顺,使调控职能相互错位,影响配合绩效。银行挤占大量财政资金,干扰了财政的调控效果。银行代行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突出表现在用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运转和代行社会公共保障职能。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社会投资的资金主源,银行承担总量和结构调控职能,但其成效并不显著,结构矛盾不但没能有效解决,反而日趋突出。
二、现阶段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态势分析
1.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效。我国经济运行,自1992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到1997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此后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宏观调控奏效、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
2.目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困难日益加剧,效益下滑严重,亏损额大幅增加;国有企业债台高筑,社会负担沉重及长期技术改造不足等老问题,依旧未得到缓解,国有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跌。与此同时,企业开工率不足,大批企业职工下岗待业,市场缺乏活力。财政、货币政策对结构调整成效不大。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结构上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低、地区产业趋同化严重。负数的通货膨胀率显现总需求不足;
3.财政货币政策调控中面临的困难及协调配合的深层次矛盾。一是财政状况举步维艰。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改变其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因此,政府是否有能力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结构是有效实现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二是金融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银行经营效益下降、债务问题突出,资产质量恶化,对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产生较大压力。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缺乏固定配合程序,致使二者配合不规范。财政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的某些重大问题上配合不够;
4.财政秩序混乱方面表现为:(1)基本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事业单位,基层财政部门自己采用造假帐的方式,将预算内资金转移到预算外,将制度内资金转移到制度外,逃避监管;(2)多头开户现象严重,给审计和监管工作带来许多困难;(3)有关制度不够严格规范,各级政府自行随意减免税、擅自征收各种费用和基金的情况普遍存在:(4)分税制与分灶吃饭并存,省以下分税制尚未真正建立,中央至乡五级财政制度不够健全;(5)财政退库管理不严格,加大了财政补贴和财政支出。同时,与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成对比的是,各级政府掌握的预算外资金不断增加,加上预算体制外资金,已超出预算内收入,且游离于预算管理和财政部门之外,长期失控。信用秩序混乱,企业商业关系混乱。
三、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战略构想
1.规范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程序和机制。设置一个能超脱财政和银行部门利益、并能从国民经济全局着眼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常设或非常设机构,其职能在于规范程序和机制,不但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财政货币政策的各自特点及配合效应选择具体的配合方式,并随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偏差,而且要及时仲裁和处理关涉各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以消除双方的摩擦。协调财政和银行的关系,使财政货币政策和经济运行机制相契合;
2.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侧重点。货币政策侧重于效率原则,以保持经济的活力和高效财政政策侧重于公平原则,以发挥其稳定经济的作用。经济发展既要效率,也要稳定,面稳定又是以相对公平为前提的,制度构架既定,则只有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税收、公债、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以利于解决失业、收入不公和公共物品受益程度差异等问题;
3.强化金融与振兴财政并举。一是继续推进税制改革,依法治税,有效征管,保证税收应收尽收;二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没有统一的财政,就没有财政的振兴,政府分配从来都是以财政集中性分配为主渠道,政府必要的收费只占很小的比重。而我国的财权极度分散,各级政府的分配极不规范,既扰乱了分配秩序,又减损了国家财力,也弱化了财政能力。发展政策性银行业务,建立政策性银行正常、稳定的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使政策性银行成为控制投资总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目前应主要着力解决政策性银行筹资渠道单一、资金使用绩效欠佳的问题;
4.着力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部。A:国债管理政策。国债既是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重要关节点。以我国实践看尚须创造条件,提高央行国债资产比重;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完善国债市场,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及运行市场化;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财政发债创造良好的利率条件。B:财政投融资。首先,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直接体现着政府的财政意图。其次,市场经济中,银行和企业投资必然受利益机制的驱使,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不足,而建立财政投融资,即可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使之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适应。在资金来源上,不仅应包括国债和财政拨款,而且应当逐步把邮政储蓄存款、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等纳入;在资金使用上,既要强调宏观意旨,也要注意资金的使用绩效与合理回收。C:国有企业。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社会负担过重、政企不分、过度负债、信用紊乱等问题,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有些只需财政或货币政策的某一方面即能解决,更多的是需要两大政策的协调合作。财政和银行应以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协同支持国有企业运用集团制度、公司制、股份制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汤武.探索改善金融生态的新模式[J].中国金融,2008(23):77-78
[2]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3]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06):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