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汉字文化小论文

发布时间:

汉字文化小论文

关于汉字文化的书你可以试下(现代语言学),之后,你自己多看看多写写,这毕竟是你要写的论文,自己写肯定百利无一害的~~

汉字的文化魅力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汉字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她以优美的形态、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古老的文字,并在新世纪越发散发出她无与伦比的魅力!汉字形体优美。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由线条图形构成的表意文字,线条图形本身的结构就能表现出图画美。仔细端详我国的汉字,有的端庄秀美,有的自然简洁,有的流畅飘逸。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那么丰富的书法艺术。汉字优美的形态,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力。翻开书本,你会觉得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一个个汉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连绵山峰,“川”像飞流直下的悬崖瀑布;“马”像骏马在奋蹄奔驰,“鸣”似鸟儿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集”似三只鸟儿在树上依偎栖息;三人为“众”,日月为“明”,“步水(三点水)”为“涉”,双“木”成“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能为我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在汉字的世界里自由畅想,在汉字艺术的画廊里得到形象真实的美感。汉字音韵和谐。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一个音节内,没有复辅音,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因此,音节与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整齐。汉语的音节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而且,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音节乐音成分比例大。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许多汉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把这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放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听好记。诗歌就是利用汉字的这一规律构成的韵文。每一个汉字有一个特定的声调,阴平、阳平读起来比较舒缓,叫平声,上声、去声读起来比较急促,叫仄声,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这两大类声调,可以使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汉字历史积淀深厚。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文献中典故、成语、丰富多彩。几个汉字,可以表达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的内容。如“班门弄斧”、“滥竽充数”、“黔驴技究”、“江朗才尽”、“车水马龙”、“门可罗雀”„„数不清的简洁词汇,将含义丰富深远的内容,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中国古籍,车载斗量。《老子》五千字,奥妙无穷,已形成一个学派《老子学》。《孙子兵法》几千字,变换不测,不仅适用与军界,世界多国的商界也在应用。而且,汉字字与字之间区分明显,个性突出,便于高速新产品试销读。由汉字排列组成的诗词歌赋和析字联等,讲究整齐、压韵、平仄、对仗,文字精炼,内涵丰富,高雅清新,是其它文字难以具备的。汉字是汉文化的创造物。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符号系统,故可直接传递语义信息。“江、河、汛、汤、泊”与“水”有关,“扎、打、扑、扒、扔”与手的动作行为有关。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理据性。张斌指出:“汉字的理据性透露出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通过汉字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窥见古代的风俗、社会发展、认知水平等。”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结构中去,就会发现其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远古用贝壳作货币,故记录有关经济活动的汉字都加上一个“贝”,如“贪、贫、货、贷、资、贱、财、购”等,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例如,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故含有贬义色彩的汉字都加上一个“女”,如“妒、奸、婪、妖、妄、嫖”等。汉语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等,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鉴于这种认识,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时期的“小篆”,实现了“书同文”,之后“隶变”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阶段的转变,隶书、楷书以及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字文化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汉字文化最具特色,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 汉字是中国人的五大发明之一。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汉语文化也是重要的文化事项,记录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朝朝代代的大小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图像演变成一撇一捺的汉字体,这中间的蕴含着多少历代文人留下的精髓的美丽。汉字虽然和其它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图文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他却与其他古老文字不同,那些古文字在演变过程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唯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到了今天,并一定会在数千年以后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文化特点。 然而,在古诗词中。更能感受到汉字的美。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会想到清高的人将人格以及隐逸的生活;读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能感受到他的思想之情和淡淡忧伤;读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会想到梅花的坚韧性格;读《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会想到孤单坚强,不畏逆境的精神。字字句句间都流露着中国文化的特色之处。是个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最高成就,当然也是汉字文化成就的代表。 汉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流传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份遗产。作为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汉字,把汉字当作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瑰宝来传承,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小学汉字文化教育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教师对田字格的认识不够

简单说,田字格是规范汉字楷书书写的模板,田字格是练楷书用的(有些学校的学生在田字格里练行书)。楷书要求的是横平竖直,但又不是绝对平直的,田字格中的横中线和竖中线是横竖的参照线,标准的田字格的规格是×。例如书写顿笔之后走向不同的三种撇 :平撇、斜撇与竖撇,根据这三种撇与竖中线构成的不同夹角区分这三种撇。除此之外,横、竖与其他由单笔构成的复合笔画都可以在田字格中找到参照线或参照点,只要解决好定位问题,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就很顺利。

田字格还便于楷书结构的安排。田字格的四边与横中线、竖中线划分出的区域为所有汉字的笔画与组字成分提供了基本的定位参考。竖中线可以暗示左右或左中右结构,还可以作为独体字或包围结构中左右对称文字的'中轴线 ;横中线可以暗示上下或上中下结构。对于其他结构的文字,也能在横中线与竖中线及其构成的分区中找到参照线。此外,楷书审美中同行的文字“上紧下松”与“内紧外松”这两项基本原则也可以通过横中线与竖中线的作用表现出来。而田字格的中心点,也是将文字书写时居中布置的重要参照点。

小学时期,特别是低年级阶段,是学习汉字书写的关键时期,是从低年级的田字格书写向高年级的空白方格书写的转变时期。因此教师要好好研究田字格,要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好字,为学生脱离田字格书写或脱离辅助线书写打下基础。我们的老师一定要在 1~2 年级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占格,注意点化的轻重、倾斜、呼应。

二、没有分阶段夯实课标要求

问题提出

1. 学生书写时不会安排笔画顺序的问题出在哪?也不排除个别语文老师板书时笔画顺序不过关。

2. 卷面书写脏乱差的问题出在哪?

3. 错别字多的问题出在哪?

4. 不会临摹名家作品,字没有体的问题出在哪?

看看课标是怎么要求的,只要一一对号入座我们就能找到症结。“第一学段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课标要求学生从小要把书法学好,写字应该从娃娃抓起。可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识字上下的功夫多而在写字上下的功夫少,课标的写字要求没有落实,学生字写得差冲淡了识字效果。王蒙说 :“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的文字。”其实要是我们老师好好研究写字教学,把识字和写字有机结合起来能发现好多乐趣。首先带领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把简单的象形字渗透在独体字的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脑海里会产生形象)又可以增加课堂情趣,我们好多老师对中国的文字研究不够,教学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就小学写字指导课堂而言,我认为三年级就可以让学生回过头研究自己的字写得好不好,重新审视低段写字教学效果 ;四年级粗线条地研究汉字的演变过程和中国书法史,检验楷书的临帖、摹帖情况,到了五六年级和《遨游汉字王国》整合,师生在活动课中加上楷书创作展演,形成系列课程,我们的识字写字课堂单薄的现象就会一去不复返,我们就不可能出现山下住着一只大灰狼是“炭”,雨打在田野里是“雷”这样的笑话。写字教学难度较大,不可小觑,我们好多教师往往把这块任务放在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笔者认为这可能是造成学生今天书写问题大的主要原因,也不排除自主描红。

其次在指导学生临摹名家作品的过程中,加深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可能个别语文老师从来都没有临摹过名家作品),学生也会在欣赏临摹中汲取营养,从而传承传统,走出传统,也许还能自成一家。再次指导学生创作,这本身就是挑战,既要有技术又要有情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调动所学,脑海里需要产生形象,要感染读者,要表现他们的情感情怀,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和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它的功用不仅仅是写字,能练好字的学生一定是学习好的学生,字如其人!

三、三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字姿势)强调不到位

学生的书写习惯越来越差,好多学生握笔姿势不对、坐姿东倒西歪、写字姿势各种各样。新课标评价建议部分要求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 ;义务教育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今天看来我们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严,指导不够。

四、研究学情不扎实,教师的示范引领少

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安排练字课,但任务布置很多,效果太差。描红字帖发下去几本,不指导,描上来就算完成任务,笔画顺序不对也视而不见。描红是抓字形最好的临摹方式,我们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它的作用,也没有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描红,甚至认为描红是最简单的练字形式,最容易应付学校的检查,这几年学生书写越来越差说明描红效果不好。练字既要有布置,又要指导得法,还要有感染学生的示范引领。大家都知道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书写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因为电脑的普及,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老师的书写也越来越糟糕,练字的老师越来越少,教师手头功夫上不去,能把学生领进门的老师更稀少。老师不练字,如何指导学生练字,学生在练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判断,更无法纠正,个别老师不摹帖,凭感觉指导学生写字,习气太重,“师傅要领进门”很难实现。新课标评价建议部分要求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解决策略 :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中小学语文教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责任重大。课标要求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彻底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利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还有利于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语文老师要成为兼职书法教师(《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我们许多老师如果站在这个高度去理解这个问题,那责任意识就大了,指导学生书写的力量就有了。

其次,要加强写字课的规范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习惯和规范(笔画、笔顺、临摹、创作)上下功夫,而且要抓紧抓实,持之以恒。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语文课上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天天练),写字指导教师要研究书写的技法。指导教师一定要加大经典碑帖的临摹力度,根据课标要求分阶段分步骤扎扎实实练内功,在楷法掌握的基础上融入楷情,六年级可以渗透行楷教学,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

再次,要加强个人修养。书法是靠学问养出来的。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善读书,加强文化修养,“读书如食耳,善学者长精神,不善学者长痰瘤”。(袁枚《随园诗话》)“道德养心,技法养手,学问养眼(施教一也,自养二也,融会三也,通达四也)。”书法这门课程继承难,创新更难,我们的老祖先把它玩到了极致,如果没有经典的滋养是脱不了俗气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代表。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 传统 文化 的结晶,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 教育 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小 学书法 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篇一:《中小学书法教育探微》 摘要: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闪耀着古国文明的灿烂光辉。汉字书写是衡量个人素质的标志之一。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华夏文化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写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书法教育是大家既关注又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明确书法教育的意义,高度重视书法教育;创设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传授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指导书法的基本技能,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书法;探微;意义;兴趣;技能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闪耀着古国文明的灿烂光辉。即使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汉字书写仍然是现代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是衡量个人素质的标志之一。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华夏文化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写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去年教育部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由此可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高度重视。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今,不少的中小学生书面作业书写极不规范,卷面极不整洁:有的缭潦草草,如画桃符;有的歪歪扭扭,如蚯蚓滚沙;有的花里胡哨,其状惨不忍睹;有的笔画凌乱,结构松散――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形同考古。好在从2012年秋季起,很多学校开始从小学、初中、高中起始年级开设书法课,如何指导学生写一手规范而又漂亮的汉字?这是大家既关注又棘手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 经验 ,谈如下一些粗浅认识,与广大教育同仁共勉。 1明确书法教育的意义,高度重视书法教育 “字如其人”,书法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反映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时代精神,是一条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是留住历史记忆的载体。规范的书法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 想象力 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家长、学生、老师、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借书法教育的东风大力提升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书写能力,决不能因为师资、场地、时间或其他原因让书法教育流于形式。 2创造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汉字是全球文字中,最具美感、最富审美内涵的文字。汉字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高深艺术,它以独特的笔墨线条,展示着宇宙自然的神韵,折射出书家的心灵世界,充分显示中国人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人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学校或班级应采取多种 渠道 和办法创设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为达到这种效果,不妨采取这样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如:引导学生欣赏书法名家的名帖,让学生感受美;邀请书法名人到学校作演讲或现场书写名联、警句,让学生欣赏美;校园里的文化墙、走廊上、宣传栏内张贴学生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享受美。以此,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起书写的兴趣。 3传授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要让学生写好字,那就得传授给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在书法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和写字姿势,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解并示范正确的执笔姿势。用硬笔书写的执笔姿势应做到:写字时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低于拇指,大拇指和食指自然弯曲,手指尖(食指)距笔尖约3厘米;中指的第一关节从后面抵住笔杆,笔杆斜靠在虎口处;无名指和小指一齐弯曲,依次靠在中指的后面,指关节略弯曲。毛笔书写时,执笔姿势要做到:用拇指、食指的第一指节相对捏住笔杆,大拇指的第一关节要向外凸起,不要凹下去;中指并于食指的下面,并向内勾住笔杆,也要用第一指节;无名指的指背向外抵住笔杆的内侧;小指跟在无名指后面,两指合力,抵住笔杆。毛笔书写的执笔要领:笔杆必须正直不歪斜;做到“指实掌虚”;竖掌、平腕。其次,还要给学生传授写字时的正确坐势,写字时的坐势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正,就是头部端正,勿歪斜。应该稍微向前俯视;身正,是指上身挺直、两肩齐平、腰部挺起、胸部不要抵住桌沿,以免妨碍呼吸;臂开,就是两臂自然撑开,右手执笔、左手按纸,成均衡之势,笔距前胸一尺左右;足安,就是两脚自然放平稳,不要交叉或蜷腿、踮脚尖等。最后,教师还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必要时还需手把手传授技巧。在平时的书法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注意督促和提醒学生,并反复强调书写时的执笔姿势和坐势,帮助学生形成定势,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指导书法的基本技能,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字如其人”、“写字如做人”,在书法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书写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规范的写好基本笔画,注意运笔、收笔,力争一笔一划都准确到位。在书法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鼓励学生观察汉字的一笔一画在田字格中的准确位置,分析汉字的结构特点和各部分的占格情况。动笔之前要让学生观察范例字的结构特点,注意高低错落、宽窄变化、避让穿插,只有观察仔细了,写出来的字才规范、漂亮。在具体的写字过程中特别要训练学生摆好关键笔画的位置,用心临摹,让学生逐步做到观察细致,书写准确,字字笔画舒放,结构匀称,写出的每一个字都应做到字正形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字的时候,不认为是在完成一项任务,而觉得是在进行一项创作,书写结束时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由此,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便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强烈愿望 写字是精细活儿,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切忌浮躁。书法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有时可说是枯燥的、乏味的,甚至是繁琐的活动。怎样才能将这种枯燥、机械的活动变得生动而有趣呢?笔者认为必须要有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我们不妨采用学生评价(生评)、教师评价(师评)、学校评价(展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即通过自我欣赏、小组评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教师评价,即教师在批阅学生作品时,可在写得好的字下面划上红线,写上鼓励性批语,把优秀作品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向写好字的学生靠拢;学校评价,就是在校园里用展板展出学生的书法作品,奖励书写优秀的学生,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可向县、市举行的中小学生书法作品展览推荐展出,从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增强写好汉字的强烈愿望。 总之,书法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育同仁具有高度的热情,并付出巨大的精力,优化每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方能让每个学生写出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 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篇二:《浅谈现代中小学书法教育》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创造,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正是有了它才使中华文明数千年永续传承发展,书法艺术更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书法教育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提出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反思 在现今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品格 古人认为书品与人品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古人在书法教学中尤其注重人品的修养,认为“书如其人”,要想教学生写好字,必先教其会做人。“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有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北宋著名的画家黄庭坚的这句话正揭示了书法艺术“心正则笔正”的内涵。我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可谓很好的体现了书品与人品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他的《祭侄文稿》、《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还是《大唐中兴颂》等书法作品都具有一种刚劲不阿、浑厚有力、气势恢宏的艺术风格,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颜真卿正气、笃实、不屈服于权贵,刚正不阿的道德品质。在书法教学中,可以通过书法家及书法作品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高尚的品格,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2、提升审美 书法还具有美育的功能,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书法名作及书法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还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感悟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与书法精神的源远流长。、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引领学生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学生会对书法作品形成一种直观的、直接作用于视觉上的审美感受。正如中国现代美学大家宗白华所言:“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这种审美感受会通过欣赏者的主观意识慢慢的到达内心深处,使主观意识与书法作品以及书法家之间形成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3、有益身心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当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譬如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不集中,心态浮躁缺乏耐性,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等等。而书法练习对青少年的个体情绪、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书法教育不仅有益青少年的心理、情绪、智力的正常发展,而且还可以增强体质。 二、中小学书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度不健全 我国没有明确的将书法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基本国策中;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未在思想上真正重视书法育。国家教委虽然早已明确的规定书法课为中小学的二级课程,应受到与美术、音乐、体育等课同样的对待。但是并未出台相关的实施制度及 措施 ,而且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落后。 2、课程设置不健全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业绩、学生为了考试得高分,书法课可以说早已名存实亡。教师挪用书法课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学生、家长、老师只看重学习结果,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把其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许多中小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并未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要求,而把那些与中、高考无关的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课程挤占得所剩无几或者是直接不开,这种做法使得素质教育几乎成了空话、书法教育几成空白。书法教学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书法练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的字也写得越来越差,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中小学中并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3、师资力量薄落 我国目前书法教育师资严重短缺,供不应求。如果全国各中、小学都按教育部规定认真执行,普及书法教育的话,所需要的书法教师数量将是非常庞大。而目前我国持有书法专业文凭的专业书法教师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书法师资的供求矛盾日益突显。而更糟糕的是在应试教育有大环境下,我国的书法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它是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 三、关于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建议 1、落实书法教育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学校的书法教育工作,作为对评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要完善考核办法,如学校是否落实书法教育政策,落实状况如何;各类考试规定错别字的扣分标准;高等院校设置学分,象考普通话合格证一样,不通过者,影响 毕业 。 学校教师汉字书写水平,跟教学质量考核结合等。通过考核,促进人们对自己书写水平的重视,那么书法教育也将会更加容易开展与普及。 2、与时俱进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书法教育理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书法课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书法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历代名帖,名家书法创作,书法家笔会,书法展览,书法讲评,书法论坛,书法家 故事 ,书法家专辑等内容,可以把抽象的书法艺术通过多媒体的平面效果与立体效果提高视觉冲击力,增强书法艺术的趣味性.。如果把书法教学和电教媒体结合起来,一定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国书法形式虽然简单朴素,但它却能表达丰富变化的美。使用书法录像或光碟则会化抽象为具体。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既可欣赏章法构成的整体意境,又可关注单行行气的流畅,还可通过特写体味一个字结构的趣味。使学生在感受画面的同时,获得丰富的体验。多媒体不仅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 方法 ,更在于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技术的长处。 3、社团协助、社会一起 各级书法协会、学会、研究会,以级书法教育委员会等是从事组织书法研究,书法创作,书法交流,书法比赛,书法展览,书法培训,书法编辑出版活动的专业性机构,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书法专业人才,学校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与他们合作,借用他们的书法专业优势,来推进我们学校的书法教学工作。如合作开展书法比赛、书展现场讲评、书法师生讲座、书法家笔会、聘校外书法兼职指导教师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广大师生的书法专业知识,推动我们学校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小学书法教育论文篇三:《试谈中小学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汉字是中华五千年 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 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且书法 艺术 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 现代 中国 公民应有的 基本素养 。 【关键词】书法 教育 ;审美素养;文化素养;创造素养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 一,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 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 1.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因而没有必要花功夫去练字,不少青少年的字书写的乱七八糟没法阅读。其实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 科学 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书法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 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中国汉字是逅形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 规律 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如笔画的长短、细块的大小、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韩盼山教授在《书法基本教育》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2.书法 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的 文化素养 书法是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书法教育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识字、写字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汉字,也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 3.书法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养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主观创造素养,书法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手段之一。“书画同源”,书法的美也是无限的,个性化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的字都有其独特性,书写者对审美的角度不同,书写技能的高低,产生不同的书法效果,从中体验书法的线条、结体、章法的变化莫测,进一步领略书法的妙境。书法拥有的美与渭独树一帜、学生可通过反复书写尝试感受书法带给人的无穷魅力。 在 艺术 门类中,书法最具 中国 特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 音乐 的和谐”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性、而从目前书法教育的书法教育的现状看,整个 社会对书法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民学习法普及书法的教育的气氛。希社会和教育部门尽快推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把我国的国粹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1. 浅谈小学艺术论文范文 2. 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 3.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4. 浅谈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5.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6. 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汉字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汉字的文化学价值

摘要: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华夏文明因子,一直未能受到合理的关注。在汉语日益受到世界文化价值认同的背景下,汉字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科学合理的阐释。没有英雄的民众是盲目愚蠢的,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毫无生机的。将现代科学知识与古老思维艺术合璧研究,才能是汉字研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关键词:社会文化 价值认同 合而不同 文字文化 语言崇拜

地球是太阳系迄今为止已知最为美丽的一颗星球,语言则是人类在这个璀璨星球上最值得称道的神奇发明。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伴随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提高,汉语热以汉语水平等级测试、汉字能力检定,第二语言习得等多种形式在多个国家相继展开。世界各地学习汉语汉字的热潮方兴未艾,形成了当今千载难逢的人文社会氛围。置身于文化开放、科学昌明、学术自由的镀金时代,对中华文化占据着得天独厚话语优势的中国学者,义不容辞地必须利用无可置辩的话语权,去阐释这样一笔丰富厚重的人类文化财富。要利用饱蘸文化资源的言说方式去浸润濡养世人,既不能淡忘自己是拥有数千年文化遗产的炎黄子孙,更不必对文化碰撞表现得焦虑不安。我们亟需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并通过汉语汉字将民族文化古老真谛昭白天下。它不应该是研究字里行间的政治理论,也不能采用政治学方法研究语言文字。它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它应该是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当中的语言文字学。

一直以来人们判断一种语言文字发达进步抑或原始落后,往往着眼于这种语言文字是否被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常用载体,而不是关注研究它是否具有丰富深沉的文化内涵。英文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常用载体,就是因此幸运地被中国视为现代文明的价值符号。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扭曲了中国至少四代人的学术风气。造成这种奇特状况有两种原因,一是中国古代帝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二是现代学人虚无自卑崇洋媚外。人们羡慕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科技文献都采用英文写就,却漠视人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化典籍采用汉字记录。身处人类多元文化交汇的激流中,误以为五千年文明不能跟三百年的科学技术相融合。惊咤科技大国险行在“财政悬崖”,忽略自己同样正濒临文化深渊。一个民族如果全面地接受了其他民族的外来文化,它的原生民族语言势必会很快融汇到其他民族语言中,或者准确地说是随之失去交际作用而逐渐消失。长此以往曾经灿烂辉煌的瑰丽文化,就可能葬送在博士大国自轻自贱的狂欢盛宴中。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大多数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使用范围有限的地域性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现代社会中消失。对于这种文化融入现象所带来的社会文明进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进行人为干预。曾经有社会组织对那些范围有限而快速消弭的语言进行毫无意义的抢救,历史发展已经证明,那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无效劳动。在日益频繁的人类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中,需要借助汉字六书理论并以系统的眼光和联系的方法,构建传统汉字的现代言说体系。

回顾人类历史反观社会现实不难发现,文化是可供全社会共同品鉴欣赏分享的价值存在,而不是社会特定阶层自娱自乐的特供奢侈品。曾经辉煌的中美洲玛雅文明,其消失的症结正是失之繁难。更早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亚述文化则是疏于简陋。中华文化凭着深厚博大的文化蕴藉,巧妙地回避了上述两种文化的致命弱点,在后现代技术实力的狂涛巨浪冲击下不见式微反而日臻完善。使用汉字的人口迄今已超过全人类五分之一,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不能漠视这一客观事实。不幸的是近代以来我们耗费百年时光,拼命追寻一种无根无柢的浮萍文化。近年来更有浅薄晦涩莫名其妙的“脑残体、火星文、凡客体、元芳体、甄嬛体”居然得以风行。人们盲目吹捧追随“方鸿渐”而肆意贬低践踏“孔乙己”,飘忽不定诘屈聱牙的欧化语句大行其道,背得些许外文单词就声称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某些意识不仅具备踏亵古老文化的愿望和力量,还富含摧毁灿烂文明的潜能与危机。

汉字源远流长数量浩繁,语言崇拜是先民的原始宗教之一。先民生活在浓郁的自然力崇拜氛围中,华夏先民出类拔萃的造字专家仓颉,发明文字的初衷并非出于社会交流之需,更不是为了满足“劳动需要”。商代敬神,对神鬼顶礼膜拜,周朝崇礼,对先人崇敬有加。商周先民要向鬼神祖宗表达某些诉求,语言内容多与祭祀祈祷等原始宗教有关。对文字讲求神奇玄妙,就连使用文字的场合也笼罩在庄重诡秘的宗教氤氲当中。从远古童谣的敬惜字纸,到至今尤甚的许愿诅咒宣誓,都足以让人闻到到这种古老文化遗风,感受到弥漫在先民生活中的语言崇拜情结。秦代尊法,追求立法治世,汉世重人,关注人生价值。秦汉对文字转而追求实用平适,汉字转而用于记录事件而不仅仅“记录语言”表达观念。不过直到现今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虔诚相信,神灵无所不知无处不在。为了让自身的灵魂皈依时不至于在奈何桥畔被牛头马面打入油锅炼狱,人们尽量自觉检点约束言行以保终生清白,宁肯忍欲弃智而不敢昧己欺神,甘愿自守箪食瓢饮不惜清贫一生。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蹴而就的,数千年封建帝国绵延不绝的文化淫威,在读书人心中的文化阴影根深蒂固。这种源于宗教信仰的群体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律行为的精神依据,也成了几千年来至关重要的社会稳定剂。

封建君主政权的残忍严酷,造就了中国文化隐曲晦涩的特定风格。全社会各阶层包括君主帝王,都流露出来一种英雄崇拜情结。人们将实质相同的心理英雄幻化为形式各异的不同模式,使得英雄情结中的“英雄”范式呈现出各别不同,社会各阶层于是产生了神灵崇拜、圣贤崇拜、清官崇拜、帝王崇拜、侠客崇拜等各自的话语形式。这种集体无意识被蕴涵于古往今来的文化叙述模式当中,使汉字文化显示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文化—文字特征,自然却又隐晦地在汉字构形造字中折射出来。文化—文字特征充斥于封建历史当中,在遭遇一些惊咤文人的过度夸张之后,中国文字学成了一座科学孤岛。置身其间的鲁滨逊们成天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探宝,身边的文化遗产被人们不当地看作是过时的古代货币而不是足以立身问世的宝藏。以探索古代文化宝藏为己任的寻宝客们,则抓住所得一鳞半爪进行文物式的考古研究,其结果是将汉字从古代文化锦囊中抽取出来,割裂成了看似独立却交叉混同的文字、音韵、训诂三种不同学科。意蕴深厚的古老文字体系被玩习成了可以随意拆拼组合的智力魔方。偶尔有人试图融合文字音韵训诂三者进行穿插观察,但往往未及深入就不幸过早夭折于质疑声中。汉字研究的历史长河就是这样,始终充满了以今绳古或以古泥今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所呈现的只是社会族群中某个特定阶层精神生活的一隅,而不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全貌。甲骨文字既不是由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也不是以劳动人民为服务对象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残存的数种少数民族文字,仍然也只是特定人群的专有特殊技能,流传于原土司首领或神婆巫师当中。彝文、苗文、水书莫不皆然。正是由于甲骨文字作为贵族文化而传播运用,才造成了它迄今难以被劳动者后裔完全释读的遗憾境况。云南纳西族地区尚存一种世界极少的象形活文字——东巴文的余绪,被外国语言学家称为摩梭文。那是东巴教传写经文、巫术的书面语。称为摩梭文虽然淡化了它的特殊功用,但同时也使名称显得客观了些。凭借当代社会的文字价值观,去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现代阐释,同样会感到力不从心。意欲采用形成不过百年的所谓现代理论,去解读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一种文化体系,本身就有些勉为其难。要以古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去观察体悟汉字六书理论,将古代的各种社会文化知识融汇贯通,才有可能建构一个系统、完整、真实的汉字构形理论系统。

值得提出的是,大量甲骨文字至今无人识读并不是人们对文字本身的生疏导致不解其意,而是我们对文字所记录的当时社会生活场景陌生所致。其实这类汉字的语言意义跟当初毫无二致,其语音今人读来跟几千年前的古人也相差无几,以至其间的差异不会大于当今汉语南北方言的差别。令人遗憾的是,碍于对所记述的情境、意义不了解,最终还是导致了难以消除的语言隔阂。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学界所忽略。那就是甲骨文字即使是在刻写它们的当时,它们就不是人人共识相反是秘而不宣的。碍于对所记述的情境、意义不了解,今人对甲骨文字不能完全理解就不神秘奇怪了。情景一如今天常人采用梵文阅读宗教经文,照本宣科读出来势必也多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更毋庸说甲骨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字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社会阶层局限性。甲骨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者,主要是专司卜筮的巫女觋师以及一些具有特殊爱好和天赋的人。自发明伊始,它的目的功用主要是就用于记录祭祀活动而不是直接表达语言。只是因为祭祀活动本身也须借助语言进行表达,甲骨文字才无可奈何地跟语言联系在一起了。甲骨文字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主要是用于与神灵交流的符咒而不是用来记录民众语言,它是一种显示着贵族的尊严感和宗教的神秘性的自源性文字。用语焉不详的方式去表达实现语言文字的神圣感。使用语言文字被当成一种“精神消遣”或“文化消费”,属于贵族官绅的专利。

所有出土甲骨文字资料中,迄今还未发现账簿书信之类应用性内容,足以说明它本身跟民众的普通生活相去甚远而且也与贵族们的口头语言脱节。内容跟庶民的日常生活无关,这就注定了甲骨文字在民众当中只有极低的认知度。这种充满宗教色彩的文字记录了贵族生活中特殊事件,在特殊的文化仪式中被巫师们故弄玄虚和贵族们借以自炫。由于不能被大众所认识、理解和接受,所以随着盘庚迁殷导致的经济萧条,甲骨文化也就紧随着殷商宫廷文化的式微而迅速衰落了。各民族都曾拥有某种特殊文字,用于各种具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上书写,比如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秦代的秦书八体、欧洲的罗马花体、以及我国至今流传的桃符、民间的所谓吉祥字等等。那种文字色彩庄重神秘,书写也会不厌其烦。而用于日常交流的文字则必然要以简便快捷为原则。具有宗教色彩的美术字有规则但无风格,琥珀体、彩云体、幼圆体。简明使用的书体则因为无规则也才能写出风格,颜、柳、欧、苏、当代的舒体、姚体。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汉字是甲骨文字的直接继承。作为殷人后裔的赵国从未发现过甲骨文字传人,倒可以当成甲骨文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业已“休眠”的无言佐证。当年的贵族余孽苟延残喘尚且无暇,焉能虑及民族文化这种千秋大事。这种令人心酸的事实造成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巨大罅裂,形成了难以弥合的历史文化大裂谷。我们这些站在裂谷彼岸的后来者,亟需构建一道文化津梁藉以达到古代文化的秘境,以文化方式实现对甲骨文字那种封闭式语言符号系统的确切阐释,从而真正实现跟古圣先贤的交流对话。比如周人信梦,因而言梦之字颇多。由于字多同义现象就突出。如梦,寐觉也。既寐而有觉,当然就是做梦。寤,寐觉而有言也。也就是糊里糊涂说梦话。但是这两个字在文献中多年来被曲解误读,引发了不少笔墨官司。小篆并非甲骨文字的直接继承,小篆与甲骨文之间,本来就少有联系,更有众多区别。部分小篆与甲骨文写法相同但意义却毫无关联,后世出土的盂鼎中有一个“招”字,构形理据跟小篆相去甚远,字意也根本毫无瓜葛,实际上是两个同义词而不是同一个文字。

为了使虔诚膜拜求得的神示、谶语或历经争讼确定下来的契约得以长期保存以便流传,先民们商定将这些内容郑重其事地刻记在易于久存的硬物上,他们首先想到了刻石。把生活经验或谈判结果刻绘到崖壁上,绝不是先民有多少浪漫情调,他们的刻写仅仅是严酷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而并非艺术追求。先民还没有浪漫到有事一定要书写甚至刻划到崖壁上去的地步。摩崖刻画不能用木棍竹枝而须使用刀,而最早的“刀”又不过是锥形的石针、锋利的石片或尖硬的竹木而已。可是古人很快发现刻石对刀具的磨损相当严重,要找到刻石所需的大量尖硬工具绝非易事。刻石既非常艰难且而且刻石作品还容易圮毁又不能随意携带,书写载体的珍贵难求加上镌刻敲击的易崩易损,使记录的内容和传播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现实迫使先民不得不放弃了漫漶难读的摩崖刻石,最终选择龟甲兽骨这些相对难以寻得的材料作为书写载体。当然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就是龟甲兽骨为先民的崇拜物,本身被认为具有灵性。一如许慎《说文解字》描述的“古者货贝而宝龟……”,龟为龟龙鳞凤四灵之首。于是刻写甲骨就成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在巫师故弄玄虚的宗教场合以及工匠艰难繁复的镌刻工地,造成了文字跟语言的脱节。文白脱节使汉字产生了特殊的“超方言”现象,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中很多口若悬河而竟然目不识丁的文盲。上古曾经流行货贝宝龟的世风民俗,却未及形成体制完善的汉字系统。至于其后究竟是龟甲牛骨帮汉字出了头,还是汉字使牛骨龟甲长了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要对汉字历史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深入研究,才能最终揭开笼罩其上的神秘面纱。 不妨合理推测,先民早期的“笔”不过是信手拈来临时凑合的竹枝木棍。找些粗细不一的棍子蘸点靛蓝朱砂等颜料,一次至多只能写下一个字。而一旦使用这支笔连续写下一篇文稿,人们看见的就是一篇所谓的“蝌蚪文”。将汉字刻成方块并非圣人的决定或智者的选择,而是诸多自然因素综合使然。用竹木在沙地或树皮上写画非常适宜却不便保存流传,为了将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告诉大家、警示或教导后人,古人选择了以刻写为主要记事方式。但刻写难以使笔画圆转丰润,他们需要书写更为便利,传递更为快捷以及更加容易收藏的语言和思维载体。从春秋五伯到战国七雄,诸侯各国及各民族之间存在一种“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那时的语言文化交流大多是一种功利性碰撞,一如当年革命家们学习英语是为了师夷之长以制夷最终推翻帝修反,时下全民学英语的目的应该也在于学习人类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取长补短。只有这样理解,才不会背离社会基本常识不至于有违科学道德。汉字是一种“意符文字”,只要能够传情达意,字形书写往往并不特别重要,至于读音,更是各行其是无关宏旨。基于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同,社会各阶层可以根据自身的是非好恶去创制汉字。不同社会境遇的人对于相同社会事像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度,文化价值观通过汉字表达出来也会大相径庭。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含有高低贵贱的社会等级之别,日常器用也能够显示身份地位。在使得汉字书写形式大大增加的同时,社会各阶层最终差不多将汉字调制成了五味杂陈不知其可的古玩堆。然而活生生的汉字是我们生活中须臾不离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决不是用来装点门面可有可无的古董。古老汉字显得驳杂陆离,其中的文化意蕴并未被今人确切理解和恰当接受,时常看到听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研究成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西周金文时期开始逐渐成熟定型的汉字,已经具有社会普遍性特征,既能记事更注重表达感情、思想、观念。贵族在铜器上刻铸文字,不仅是记录一种事件,更是要表达和宣示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不仅需要天喻神知,尤其要令后人明白遵从。就像后来我们追求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仅规定时人熟记,更欲令后代普识遍知。这种具有强烈表达意识和功能的符号系统,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意欲凭借当代社会的文字价值观,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现代阐释,利用形成不过百年的所谓“现代言说方式”,去解读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一种文化体系,是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的。我们时常为以往甲骨字片的大量流落海外而痛心疾首,但对于尚存手中的数万甲骨,除了早年难以企及的“甲骨四堂”,人们并不能理解和利用多少。现代科技跟传统文化根本不具可比性,岂能将司母戊鼎跟航空母舰相埓。甲骨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衍生物,对它的语言学价值研究早已成果斐然,但进行文化学考察却是方兴未艾。学术殿堂不应被改造成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的“文化超市”,它的历史文化学或社会学价值亟待确认。

汉字构形理据研究发轫于春秋时期,仓颉是值得我们纪念和称道的圣人。战国时代为了利用六国文字,逐渐形成了汉字构形理论。完整的六书理论至秦代逐步成熟到后汉臻于完善。不理解古代辩证思维方法,难以接受具有数千年传统的汉字六书理论。所以越往后世六书理论越令学者感慨和迷惑。甚至今天批评周易蕴涵“封建迷信”,明天义批判中医言精义奥不够科学。其实汉字不像欧美文字主要是记录“音素”,蕴藉在汉字里的主要元素是“意素”,也就是社会文化元素。解读这种文化元素需要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汉字中的那些文化元素近百年来,不幸被误判为封建糟粕而备受贬斥。汉字活在日常生活当中让人“稍近益狎”,人们对流行了几千年的汉字产生了道是说非的勇气。未采用整体的系统方法去看待六书,在汉字研究中不谙古代思维艺术,就难免出现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产生类似盲人摸象的研究态势。清末以来有人埋怨六书理论不能解释个别甲金文字,殊不知六书理论自始至终是跟甲骨文金文无涉的。凭借后起的六书去蠡测先世的甲金文字,就像妄评爷爷怎么长得不像孙子一样。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深情说道:“对人类语言文字见解独到的人,必将如日中天。”要避免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脱离抱残守缺的尴尬境地。研究六书可上溯甲金之源,下寻隶楷之流,参互考察,比较研究,而且必须以篆书为据。只能以六书探求文字,却不可据文字批评六书。既要采用共时性方法进行断代观察,也要借助历时性方法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这是汉字研究需要把握的基本方向。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

中国汉字文化论文3000字

汉字的文化魅力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汉字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她以优美的形态、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古老的文字,并在新世纪越发散发出她无与伦比的魅力!汉字形体优美。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由线条图形构成的表意文字,线条图形本身的结构就能表现出图画美。仔细端详我国的汉字,有的端庄秀美,有的自然简洁,有的流畅飘逸。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那么丰富的书法艺术。汉字优美的形态,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力。翻开书本,你会觉得每一个汉字都是鲜活的,一个个汉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山”像高高隆起的连绵山峰,“川”像飞流直下的悬崖瀑布;“马”像骏马在奋蹄奔驰,“鸣”似鸟儿在引吭高歌,“旦”似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集”似三只鸟儿在树上依偎栖息;三人为“众”,日月为“明”,“步水(三点水)”为“涉”,双“木”成“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能为我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在汉字的世界里自由畅想,在汉字艺术的画廊里得到形象真实的美感。汉字音韵和谐。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在一个音节内,没有复辅音,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因此,音节与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整齐。汉语的音节元音占优势,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而且,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音节乐音成分比例大。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若干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许多汉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把这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放在每一句或隔一句的末尾,就可以使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诵唱顺口,好听好记。诗歌就是利用汉字的这一规律构成的韵文。每一个汉字有一个特定的声调,阴平、阳平读起来比较舒缓,叫平声,上声、去声读起来比较急促,叫仄声,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这两大类声调,可以使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汉字历史积淀深厚。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文献中典故、成语、丰富多彩。几个汉字,可以表达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的内容。如“班门弄斧”、“滥竽充数”、“黔驴技究”、“江朗才尽”、“车水马龙”、“门可罗雀”„„数不清的简洁词汇,将含义丰富深远的内容,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中国古籍,车载斗量。《老子》五千字,奥妙无穷,已形成一个学派《老子学》。《孙子兵法》几千字,变换不测,不仅适用与军界,世界多国的商界也在应用。而且,汉字字与字之间区分明显,个性突出,便于高速新产品试销读。由汉字排列组成的诗词歌赋和析字联等,讲究整齐、压韵、平仄、对仗,文字精炼,内涵丰富,高雅清新,是其它文字难以具备的。汉字是汉文化的创造物。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符号系统,故可直接传递语义信息。“江、河、汛、汤、泊”与“水”有关,“扎、打、扑、扒、扔”与手的动作行为有关。汉字的构造有一定的理据性。张斌指出:“汉字的理据性透露出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通过汉字内部结构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窥见古代的风俗、社会发展、认知水平等。”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结构中去,就会发现其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远古用贝壳作货币,故记录有关经济活动的汉字都加上一个“贝”,如“贪、贫、货、贷、资、贱、财、购”等,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例如,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故含有贬义色彩的汉字都加上一个“女”,如“妒、奸、婪、妖、妄、嫖”等。汉语中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等,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先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鉴于这种认识,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时期的“小篆”,实现了“书同文”,之后“隶变”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阶段的转变,隶书、楷书以及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形声字 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这也是我的考试论文,有些事网上的,有些事我找的资料,有些是我自己的,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呵呵)

你好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语言文化热的影响下,汉字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一股热潮,一批中青年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表现出对汉字文化研究的极大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容否认,这些研究还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中多数是对某些个体字符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的孤立描写,一些著作在具体操作时还经常出现种种失误,缺乏必要的科学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汉字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还十分贫乏,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汉字与文化关系的解说、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等,目前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因而,迅速进行理论建设,是当前汉字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一、“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正确界定“汉字文化”的概念,科学解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是汉字文化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目前,人们对于“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文化的某些特点,但总体的研究力度还不够,挖掘还不太深刻,概括也不太全面。我们认为,界定“汉字文化”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眼。宏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微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自身所携带的、通过构意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信息。宏观的汉字文化是建立在微观的汉字文化基础之上的,因而,在研究的步骤上,应从微观起步,逐步积累材料,总结规律,然后再上升到宏观的研究上。但微观的研究并不是对单个字符的孤立分析,而是要从整个汉字系统出发,着眼于宏观的背景,并以宏观的研究为最终目的。无论是宏观的汉字文化研究,还是微观的汉字文化研究,都必须围绕汉字这个中心,要以汉字的自身因素为根本的出发点,而不能脱离汉字,把本不属于汉字的东西生拉硬扯进来。科学解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必须首先了解“汉字”和“文化”各自的本质。就汉字而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有声语言的不足。对此,清代陈澧曾做过精彩的描述:“盖天下事物之众,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构成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1](P8)意义是抽象的,是感觉器官所不能感知的;声音是一纵即失的,只能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不能作用于视觉器官,它虽然能够成为意义的符号,但在技术落后的古代,却无法传之异地,留于异时。而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在更加广泛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思想交流。这种需要,促成了文字符号的诞生。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以一种特殊的符形将汉语的意义和声音物化下来,从而扩大了汉语的交际功能。可见,汉字的最根本的功能是记录汉语,是否与汉语的词相对应,是判断某一符形是否为汉字的决定性条件。汉语是各种社会文化的载体,汉字记录了汉语,因而也就与文化发生了联系。就文化而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成为难题,各家之说竟多达几百种。有人认为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活动,有人认为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也有人认为文化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我们比较倾向于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的说法。他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根据这个定义,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字”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应该是上下位的种属关系。然而,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汉字这一结构成分必定要跟其他成分发生关系,所以“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并不仅仅表现为汉字与整个文化体系的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汉字与整个文化体系中除汉字之外的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王宁先生曾作过明确的辩证:“‘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实际上属于文化项之间的相互关系范畴,具体说,它是指汉字这种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之间的关系。文化项之间是彼此有关系的,在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时,一般应取得一个核心项,而把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文化项看作是核心项的环境;也就是说,应把核心项置于其他文化项所组成的巨系统之中心,来探讨它在这个巨系统中的生存关系。如此说来,‘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就是以汉字作为核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2](P78)许多学者谈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时,总是笼统地将“汉字”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简单地对应起来,让人觉得汉字似乎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这种割裂“汉字”与“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汉字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既是各种文化项之一,又是书写和表达其他文化项的载体。它通过记录语言中词的方式,保存了词的意义所反映的各种文化信息,因而同其他文化项之间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汉字的悠久历史与其跨时代性的特点,更使它具有了很大的文化考古价值,成了研究历史文化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汉字与文化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得二者之间具有着特殊的互证关系。人们既可以从汉字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挖掘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构形等各种规律中所包含的整体文化特质和具体文化信息;又可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汉字,探讨其他文化项对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始终没有割断同文化的联系,这使汉字文化的研究对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汉字文化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而且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二、“汉字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区别在汉字文化研究领域,一些人往往混淆“汉字文化”和“汉语文化”这两个基本概念,将汉语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当成汉字文化现象来研究,从而影响到汉字文化研究的科学性。其实,“汉字文化”和“汉语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汉字和汉语虽然同是文化的载体,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差别。就其构成要素来说,语言只有音、义两要素,而文字则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的音、义要素是从汉语那里承袭过来的,而形体要素才是它自身所独有的。字形虽然与音义有关,但却有着自己独立的作用和价值,具有自身的构造规律和系统。这就决定了汉字既与汉语有密切关系,又与汉语有着本质的不同。汉字与文化发生关系,一方面是以汉语为中介的,即通过记录汉语而成为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由于汉字形体的特殊性,使得汉字具有了汉语所不具备的文化功能。汉字是表意文字,特别是早期汉字,形体与所记事物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可以从字形当中,窥探出与所记事物相关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有些是词义能够反映的,有些是词义所不能反映的。从主观上讲,汉字构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汉语中的词,它的表意特征是在字形和词义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也就是说,人们采用表意构字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据形知词,而不是据形知物。但从客观结果上看,汉字的表意构形不仅记录了词,而且还记录了除词以外的其他信息。如甲骨文中的“王”字,除了记录了“王”这个词外,还以其像斧头之形的构形告诉人们,古代统治者是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这些信息,由于远古文献的贫乏,我们无法从“王”的词义本身获得。在最初造字时,古人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将这些信息保存在字形之中,而是由于当时统治者必然拥有武器,人们看到武器极易联想到拥有武器的人,于是,便用武器之形作为记录“王”这个词的字形,以期在字形和词义之间建立一种明确的联系。后来,统治者的形象发生了变化,“王”的词义也随之改变,人们通过“王”的词义本身已无法了解到古代统治者的特点,而“王”的字形则成了古代统治者形象的历史见证,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文化考古价值。由此可见,汉字的文化功能实际上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于汉语中的词,一个来源于汉字的自身形体。前者是汉语的文化功能在汉字形体中的物化,是与汉语文化相重合的,因而仍应归于汉语文化的范畴。后者是汉字自身所独有的,因而才是真正的汉字文化。在具体研究中,不少人把汉语文化贴上了汉字文化的标签,把许多本属词汇范畴的现象也归到汉字身上。如有人在名为汉字文化研究的文章中,用《说文》“牛”、“马”二部字多的事实,去印证我国古代曾经历过畜牧业时代。我们且不说这种印证有何实际价值,仅在理论上,就存在着混淆汉字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倾向。“牛”、“马”二部的字多,只能反映出当时语言中与牛、马有关的词多,除此之外,汉字字形本身并不能提供更多的文化信息。因此,对“牛”、“马”二部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只能算是词汇文化问题,而不能称为汉字文化。假如把属于词义的东西都归于汉字,汉字的文化功能就确实无所不包了。如果这样的话,任何文字都是记录词义的,因而也就必然记录文化,那么,汉字与其他文字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们研究汉字的文化功能,必须从汉字的特殊构形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出汉字文化的本质特点。三、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对汉字的文化功能把握不准,甚至随意夸大,是目前汉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不少学者受“汉字优越论”的影响,将汉字夸得神乎其神,说“汉字是一串怪异的密码”,“是古代社会的活化石”,“每个汉字都成为了一定文化的镜像”。这些说法明显与汉字文化功能的实际量度不相符合。汉字与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互证关系,但这种互证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从总体上来讲,文化对汉字的证明功能要大于汉字对文化的证明功能,因为汉字毕竟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尽管它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它并不具备细致描写文化的功能,也不具备最终确认文化的功能,更不具备确认文化所属时代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汉字文化研究时,一定要对汉字文化功能的有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而不能随意加以夸大。在这方面,王宁先生等人所著的《〈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可谓成功的典范。该书《前言》中明确表示:“汉字中所贮存的文化信息,只能从每个字的构形——一个小小的方寸之地,简化了的线条、笔画,以及字与字的关系中得到,所以是有限的,如果夸大它,从自己的主观臆测出发,弄出许多玄之又玄,广之又广的新鲜事来,其实是难以说服人的,也就把《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这个题目给糟蹋了。”[3](P2)汉字创造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记录语言,而不是为了细致描写文化。汉字字形所体现出的除词义之外的其他文化信息,只是其创造过程中的副产品。如果将这种副产品上升为其主要功能,就会导致对汉字本质的误解。受夸大汉字文化功能观念的影响,一些学者不能正确摆放汉字的位置,不能正确看待汉字和文化的关系。他们不是把汉字看作记录汉语的工具,而是把它当成了考证和确认文化的灵丹妙药,试图通过汉字构形去构建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于是,他们任意夸大汉字的文化功能,将本来毫无联系的汉字构形和文化现象牵强附会在一起。如有人说:“它的存在无疑是一个活化石,能使我们透过文字的静态形体步入到古人动态的文化意识中去,把文字内蕴所包含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观念以及古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认识事物的方式等揭示出来。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4](P15)作者把汉字比喻成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脊梁”,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似乎中华民族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可以在汉字字形当中找到根据,这无疑是对汉字文化功能的过分夸张。我们认为,汉字构形当中确实保存着不少有关古代社会状况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并不具备细致描写文化的功能,它对文化的反映是有限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因而,仅靠汉字构形无法确认文化,更无法全面构建古代的文化系统。汉字构形系统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很强的历史层次性。但当汉字积淀为一个完整的构形系统时,这种历史层次性已深深地隐藏在整个构形系统的背后,变得很难甚至无法考察了,因而也就无法运用汉字去确认文化所属的时代。汉字构形中包含的一些文化现象,究竟应归属于哪一历史层面,是很难有确切的结论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汉字考证文化时,一定要持谨慎的态度,要尽可能排除主观随意性,在汉字构形和文化现象之间建立起客观、真实的联系。有人不了解这一点,而是笼统地不分时代层次地去考察汉字的文化功能,其结果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如同样是《说文·女部》字,有人根据从女的字多,认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完全可以从汉字字形中得到充分的证明。《说文》中女部下面有258个字,可以看出早先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5];又有人认为,女部中的“大量贬义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受歧视受侮辱”[6];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的结论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说文·女部》字本身的复杂性,它们决不可能是同一时代产生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反映某一个时代的社会观念。究竟哪些汉字起源于母系社会,哪些汉字起源于父系社会,现在已无法考察,所以,单凭女部字,既不能证明“早先”妇女的社会地位高,也不能证明“古代”社会女子地位低。《从女偏旁字看古代妇女的尊卑嬗变》一文[7],更是试图通过女部字去描述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史。作者认为,我国古代妇女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地位极尊,从商代开始由尊向卑转化,到西周以后地位极卑,这种演变过程都可以在汉字构形中找到证据。作者似乎对哪个字起源于什么时代、反映哪个时代的文化现象胸有成竹,但实际上,他在证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地位高时,用的是商代的甲骨文;在证明商代是妇女地位的转化期时,用的还是甲骨文;甚至在证明西周时期妇女地位低时,仍然用甲骨文就已产生的例字。那么,究竟哪些甲骨文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现象,哪些甲骨文反映的是商代的现象,又有哪些甲骨文预先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现象呢?这种缺乏历史观念的做法恐怕值得商榷。汉字是一个符号系统,每个字符的存在都受着系统的制约,它既以某种方式与其他字符相联系,又以不同的构形与其他字符相别异。联系和别异是每个字符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汉字符号的本质内涵。汉字符号的系统性特点要求我们在分析汉字构形时,一定要从系统性原则出发,而不能孤立地分析单个字符。有些学者受夸大汉字文化功能观念的影响,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汉字字形,习惯于到字形当中去为某种文化现象寻求印证。如有人认为甲骨文“母”字中的两个指事符号象征“胸前两乳十分发达”,并据此论证原始社会存在女性生殖崇拜。[8]我们认为这种论证是十分牵强的。汉字造字最初采取的是依类象形的方法,而象形就是要突出事物的显著特征,只有如此,才能将相类似的事物区分开来。如“牛”、“羊”二字的构形就突出了牛角和羊角一个向上弯、一个向下弯的特点,从而使二字的形体有了明显的区别。“母”字的构形之所以突出两乳,也是出于与其他字符相别异的考虑,因为“女”字所表示的母亲和“女”字所表示的女子在外形上很难区别,除了母亲的乳房比一般女子较为发达外,其他特征很难在字形中体现出来,于是,古人便在“女”字的基础上加上表示乳房的两点,作为“母”字的构形。这种构形,既保持了与“女”字的联系,又体现了与“女”字的区别,显然是为了满足汉字构形系统性特征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表示什么生殖崇拜。可见,汉字是一个具有严密系统性的符号体系,每个字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整个系统制约的。因此,我们不能为了一时方便而胡乱讲字,否则就会造成讲了一个乱了一片的严重后果,给读者造成困惑。总之,“汉字文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能违背汉字的发展规律,也不能违背文化的发展规律。汉字文化学是科学,不是幻想,更不是个人无根据的联想和猜测。”[9]汉字构形确实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研究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在研究汉字文化时,一定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用谨慎的态度去操作,要树立正确的汉字文化观念,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合理分析汉字的构形;要明确汉字文化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弄清汉字文化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正确认识汉字文化学方法的适用对象,避免出于赶时髦心理的随意滥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汉字的文化功能得到正确的体现。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既需要有坚实的汉字学功底,又需要有较高的文化学修养,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秦) (汉)(魏晋)(草书)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二、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三、大篆1、产生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特点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四、小篆1、产生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大)(小)”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心),(衣),(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特点曲折宛转的风格。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用线条代替了图形。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五、隶书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1、产生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特点 a.、点画转写线条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b.、笔势飞扬成波势“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主要特点。“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指收笔处轻而上翘,拖一个捺状的尾巴。如有的横画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状。但在隶书中强调“燕为双飞”即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只允许主要笔画出锋,挑出“燕尾”状,其它诸笔都成秃笔,以方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来,形成左右飞扬之势。撇捺做慢弯形,尾部尖细,捺角向上推,呈波势。这样,整个字体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以主笔“蚕头燕尾”贯穿字中。魏晋时代,汉隶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笔势波磔,向左右分开,象“八”字形状一样,左右分散。隶书,无论是平平展展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比等比例书看上去安稳。隶书出现是汉字形体发展上的一次大改革,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今文字新的时期,有划时代的意义。六、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1、产生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东汉,三国魏时的书法家钟繇的小楷《贺捷表》,虽还没有摆脱隶书笔意。但已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楷书了,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典型作品。其主要横画已失去了“蚕头燕尾”特征,撇捺已成锐势,但还存在隶书遗意。有的捺画还顺势飘扬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飞扬。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黄庭坚》《乐毅论》改变了钟繇变汉隶为楷书后仍存有隶意的笔法。凡钟书仍作波挑的地方都敛锋不发,从形体上完全自立了。至今仍采用他创造的字体,字形。魏碑,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渐演变的楷书体。虽是楷书,却融篆势隶意,草情等众妙于其调。如方笔魏碑的典型代表作《始平公造像》,棱角分明,雄强朴拙。所有点画都宽厚肥壮而不呆板,显示出刚健的气势和飘逸的风格,有阳刚之美。、特点楷书字体确实颇具规模。这种字体同汉隶的基本结构虽相同,但它是对隶书的改造而成的,它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改变了隶书的笔势或适当简化。形体上,汉隶向外推开,呈“八”字扁方形。楷书向里集中,成“永”字方形。笔画上,发展了隶书的点横撇捺竖钩等笔画。如汉隶和撇是慢弯状,尾不尖细,有时上挑,;略有勾形;而楷书的撇是笔势斜下,导尖细,不挑不勾。尤其是横画,楷书没有“蚕头燕尾”的波势了。汉隶波动,楷书平稳。楷书在摆脱古代汉字图形意味这一点上,比隶书又进一步。它完全是由完备的笔画组成的方块符号,作为方块汉字,从此定型。楷书印刷体:印刷上常用的各种变体,宋体,横细竖粗—通用印刷体;仿宋体,粗细不分,秀丽—序言;楷体,诗词正文正楷,接近手写体,比仿宋丰满—通俗读物,小字课本;黑体,庄重—标题。七、草书草书一般是比正式字体写的草一些的字体。广义的说,自有汉字以来,篆隶楷书通行时,都有相应的草体。但“草书”成为一种字体的专称,是东汉以后,并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1、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相传西汉元章刘奭shì时,黄门令使游创制的。现流传的有他的《急就章》,取其章字叫“章草”。笔画常带草意,有连笔。仍保留隶书的波磔,但字字独立,不相连属。笔画界限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书写比隶书简便迅捷的多。如西晋书法家索靖的《出师颂》,用笔既沉稳劲健,又活泼灵捷,是标准的隶草,历来习草者皆视为正宗法帖。2、今草是章草的继续,是楷书的快写体。东汉末年一直流传至今。今草,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虽偶有不连,但血脉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今草写起来灵活流畅,简易快速。但往往难以辩认。如王羲之的《十七帖》体势婉转,宽态活泼。历代视为草书的绝品而奉为法度(标准)。3、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恣意连写。兴于唐代。狂草笔形连绵不绝,上一字的末笔常与下一字的首笔相连,甚至数字一笔挥成,偏旁混用,其部位也改变的厉害,可谓任意挥洒,狂放不羁,较难辨认,很少有实用意义。但在书法艺术上有狂放的风格。如盛唐的张旭,怀素,有“张颜醉素”或“颠张狂素”之称。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体势连绵,笔意奔放,给人一种开朗而有变化的感觉。这种狂放不羁的草书,是追求纯艺术的表现,抒发自己的情感。总的说来,草书把楷书十几笔的字,用两三笔画出来,这种高度简化,可以达到快写的目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八、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直到现在仍是手写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字体。行体兼采楷草的优点,是草书的楷化或楷书的草化。近楷而不拘谨,近草而不狂纵。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行书简化了楷书的笔画,采用草书连绵的笔法。笔画连绵而又各字独立,清晰易认。书写效率较高,成为楷书的辅助字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姿媚飘逸,幽雅清秀。另有集字成碑的《圣教序》是盛唐长安张福寺和尚怀仁从唐内府收藏的王羲之的行书墨迹中集中而成。此举共费20余年,选字均为王书的上乘之作,摹勒精美,历代十分珍重。又如唐代李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用笔硬挺奇崛,以险绝取胜。横笔明显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虽借鉴《圣教序》,但奇伟雄强之势胜于晋人,别开一门。宋代书法成就,行书突出,出现了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家。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两种字体的过渡,不是新旧衔接,继承,起伏突变。而是新旧交搭,并行,逐渐替变的。在前一种通行的形体中,就已经蕴育萌芽一种更适合实际需要的新的形体结构,最终取代了前一种字体,而居于统治地位。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主流。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是这一种演变的两个旁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章)草行书↓↗ (今)草↗ 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曰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汉字简化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标题字体字号要求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要怎么写好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毕业论文标题字体字号要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 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 四号宋体,加粗。 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 Times New 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 四号 加粗。 词3-5个,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 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 如:一、二、三、 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 如:(一)(二)(三)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 如:.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 如:(1)(2)(3)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 如:①②③ 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四)插图: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

(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 五号宋体, 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 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 .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十一、附录(可略去)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英文内容小四号 Times New Roman. 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一、构成项目

毕业论文 包括以下内容:

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

二、各项目含义

(1)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

(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3)目录

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

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

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三、 毕业论文 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边距为:天头(上)30mm,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10mm。

第二、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第三、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文头

封面顶部居中,小二号行楷,顶行,居中。固定内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 论文标题

小一号黑体。文头居中,按小一号字体上空一行。(如果加论文副标题,则要求:小二号黑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论文标题 以下的行距为:固定值,40磅。

(3)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

项目名称用小三号黑体,后填写的`内容处加下划线标明,8个汉字的长度,所填写的内容统一用三号楷体,各占一行,居中对齐。下空两行。

(4)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紧接封面后另起页,版式和字号按正文要求。其中,“内容提要”和 “:”

黑体,内容用宋体。上空一行,段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与 “内容提要”间隔两行,段首空两格。“关键词”和 “:” 用黑体,内容用宋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七个,词间空一格。

(5)目录

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小4号仿宋。

(6)正文文字:另起页。

(7)论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上空一行;下标明年级、专业、作者,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四号楷体,居中排列;下空两行接正文。正文文字一般用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二)”,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以下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1),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为避免与注释相互混淆,不可用“①”。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9)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统一为“①”,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定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某年第几期〈例如 : ①龚祥瑞:《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载《法学杂志》1987年第1期。);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著作名称、出版者、某年第几版、页数 ( 例如:② [ 英 ] 威廉·韦德著:《行政法》,楚剑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5页。)。

(10)附录

项目名称为小四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空两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示范文本”。

(11)参考文献

项目名称用小四号黑体,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小四号宋体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参考的著作可不写第几页) 。

(12)页码

首页不编页码,从第二页起,居中编排。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及字体大小标准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5、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大学毕业生论文格式要求【字体、字号】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各项目含义(1)封面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3)目录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4)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5).注释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6)附录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7)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毕业论文格式编排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边距为:天头(上)30mm,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10mm。第二、版式与用字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第三、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1)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小二号行楷,顶行,居中。固定内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论文标题小一号黑体。文头居中,按小一号字体上空一行。(如果加论文副标题,则要求:小二号黑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论文标题以下的行距为:固定值,40磅。(3)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项目名称用小三号黑体,后填写的内容处加下划线标明,8个汉字的长度,所填写的内容统一用三号楷体,各占一行,居中对齐。下空两行。(4)内容提要及关键词紧接封面后另起页,版式和字号按正文要求。其中,“内容提要”和 “:”黑体,内容用宋体。上空一行,段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与 “内容提要”间隔两行,段首空两格。“关键词”和 “:” 用黑体,内容用宋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七个,词间空一格。(5)目录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小4号仿宋。(6)正文文字:另起页。(7)论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上空一行;下标明年级、专业、作者,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四号楷体,居中排列;下空两行接正文。正文文字一般用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8)正文文中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二)”,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三级以下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1),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为避免与注释相互混淆,不可用“①”。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9)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统一为“①”,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定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某年第几期〈例如 : ①龚祥瑞:《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载《法学杂志》19xx年第1期。);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著作名称、出版者、某年第几版、页数 ( 例如:② [ 英 ] 威廉·韦德著:《行政法》,楚剑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xx年版,第5页。)。(10)附录项目名称为小四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空两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示范文本”。(11)参考文献项目名称用小四号黑体,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小四号宋体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参考的著作可不写第几页) 。(12)页码首页不编页码,从第二页起,居中编排。注:可能不同学校会有不同格式要求,具体看学校或者导师给的论文格式要求。

一、基本要求1.毕业论文一般应用中文撰写,毕业论文正文应不少于#####字,毕业论文内容应立论正确、推理严谨、文字简练、层次分明、说理透彻、数据真实可靠。2.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篇。3.量和单位及其符号均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应执行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不同的量必须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得一符多义,含义相同的量则必须用同一符号表示。毕业论文应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专业术语应统一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各学科名词,或本学科权威专著和期刊通用的专业术语,且前后应一致;标点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数字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二、题名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既要准确地描述内容,又要尽可能地精练,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三、序或前言(必要时)序或前言一般是作者对毕业论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选题的缘起、背景、主旨、目的、意义,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说明。序或前言并非必需。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和致谢中陈述。四、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是毕业论文极为重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论文的窗口,并频繁用于国内外资料交流、情报检索、二次文献编辑等。其性质和要求如下:1.摘要即摘录论文要点,是论文要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一篇完整的陈述性短文,应含有毕业论文全文的主要信息,具有很强的自含性和独立性,能独立使用和被引用。2.毕业论文摘要一般为100-200汉字。3.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计算机程序,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4.关键词应有3至8个,另起一行置于摘要下方。涉及的内容、领域从大到小排列,便于文献编目与查询。五、引言或绪论引言或绪论应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六、正文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各章节标题应大致对称,内容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论证关系,各部分篇幅长短不宜悬殊太大,章节标题也不宜太长。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七、结论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八、致谢对在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同学等表示感谢。九、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引用了文献内容的,应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1.参考文献标注法,在正文中引用文献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参考文献目录按正文中引用先后顺序排列,重复引用的文献,按第一次出现的顺序编号。2.文科论文参考文献标注法,可按国际惯例,英文文献用作者姓氏和发表年份加上圆括号来标注,例如(Farrell,1997);中文文献用作者姓名和发表年份加上圆括号来标注,例如(张华,2009)。当文献作者有两个时,标注方式如(Sommerset and Lovekin,2000)或(张三,李四,2009)。当文献作者多于两个时,标注方式如(Sommerset et al,2000)或(李平等,2009)。如果同一作者有一个以上同一年份的文献被引用,那么在文献标注和参考文献目录中要增加一个标识符,如果论文中已经提到了作者姓名,则只需在作者姓名后面用发表年份加圆括号标注,例如“F.Modigliani(1960)指出……”。参考文献目录按姓氏或姓氏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汉字姓名以姓氏汉语拼音字母为序,英语姓名以姓氏字母为序。3.可列于参考文献表的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会议论文集、专利等。其著录格式分别如下(注意标点符号):(1) 图书: [顺序编号] 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英文加“ et al”)).书名.版本(第×版).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2) 期刊:[顺序编号] 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英文加“ et al”)).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年号,卷号(期号):起页~止页(3) 会议论文集:[顺序编号] 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英文加“ et al”)).文章名称.见(英文用“in”):论文集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页~止页(4) 专利:[顺序编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年. 起页~止页十、编排格式要求1. 毕业论文封面内容与格式由教务处统一规定。2. 论文外形尺寸以A4本为准。装订顺序为:封面、序或前言(必要时)、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封面编排式样见附件1。3. 毕业论文文字排版的字号、行距、字距的大小,以版面清晰、容易辨识和阅读为原则,一般可参照下面要求进行排版:章和节的题名用黑体,字号分别用3号和4号;文章段落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行间距不小于三分之二字高度;正文中标题一律左顶格。正文编排式样见附件2。

汉字文化投稿邮箱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形,声,义.人们就利用这三个特点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和中国人的习俗文化心理,限于篇幅,我来介绍几种: 1. 汉字的避讳文化.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正月”(zhèngyuè)读成zhēngyuè.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秦朝时称“国家”为“邦家”,自汉朝改为“国家”,此词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这种避讳现象不仅仅限於帝王,就是在下面官吏或士大夫文人中也同样存在.据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中记载,有一位地方官,名字叫田登,因为忌讳,他不准别人说“登”字,连“灯”字也不许说,把“灯”改为“火”.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他写的告示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古时候一些文人士大夫也有家讳,如果去他家作客,要先问清他家避讳哪些字,所以说“入门而问讳”.起嘛主人父亲的名字是不能说的,要是他父亲已经过世,你不小心说出他父名用字,主人听了,会咧开嘴大哭起来,说是想起他爹了,你说这个客你还作得有意思吗?《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作客,桓玄置酒款待.王忱说,因为我吃了药,不能喝冷酒,请拿温酒来,不料桓玄听了,泪流满面地哭了起来.因为王忱犯了他的家讳,桓玄的父亲叫桓温,已经去世,这使他想起了他的爸爸.这真是当面给王忱一个下不来台.魏晋文人的这种带有装模作样,附庸风雅的避讳,我们今天看来,真是有些滑稽可笑 2. 汉字缺笔少划的文化习俗.正是出于这种文化心理,为了表示尊敬和崇拜,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少写笔画.比如,孔夫子被尊为圣人,他的名字叫孔丘,写时要把“丘”字中间那小竖去掉,而且改变读音,读作“mou”.末代皇帝溥仪作满洲国皇帝,年号叫“康德”,“德”字中“心”上边“一”字不能写.“红楼梦”中,贾雨村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叫贾敏,所以遇到敏字,她都读成“密”,而且要少写一,二笔. 3. 犯讳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写错了,或念错了,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杀头的.这种君讳后来发展到不仅名字不能说,不能用,就连皇帝不喜欢的字词也不能说,不能用,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文字狱”现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当上皇帝以后,有一种叫化子拾了一块狗头金,唯恐再丢掉的心态,所以心理变态,猜忌多疑,如果人们说话稍不留神,触犯了他的忌讳心理,便要被治罪处死.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在写给他的奏表中用了“作则垂宪”一句话,这本是一句传统的颂赞之词,可朱元璋看了大怒,认为利用“作则”与“做贼”的谐音,故意骂他“做贼”,林元亮因此丢了脑袋.历史学家徐一夔在朱元璋生日那天给他的贺表中,因有“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句子,朱元璋认为这是有意讥讽他出身微贱,作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自然也被处死.其他还有吕睿,因为用了“遥瞻帝扉”一句话,被朱元璋看作“帝扉”就是“帝非”,是说皇帝不对,也被杀了头.福州林伯景因写了“仪则天下”,沣州孟清写了“圣德作则”,都因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而被杀掉.这真是与阿Q因头上有癞疤不准别人说“光”、说“亮”是同一心态. 清朝皇帝是满族,对汉语中指外族的“蛮、夷、虏、胡”等字词更是十分忌讳,谁不小心犯了忌,就要倒大霉.有一个叫戴名世的人,在他的诗句中有“忠勤为虏负初衷”,“摄服胡王羞汉臣”的句子,被处了死刑.雍正诗,翰林院庶士徐骏,因诗句中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句子,被说成“思念明代,无意本朝”,自然也丢掉了性命.乾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触怒了乾隆皇帝,他斥责说,为什么把“浊”字加在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因此丢了性命.浙江举人徐述夔在他《一柱楼诗集 》中有“ 明朝期振翔,一举去清朗”,也被乾隆皇帝定为“大逆”,因“朝”字既是朝夕的“朝”,也是明朝的“朝”,认认为这是“兴明朝去本朝”之意,不仅本人被杀,而且祸及子孙.这种不着边际的政治性忌讳,更是使人活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 4.汉字形成的谐音文化.因为汉语本身音节少,1600多个,所以出现了一个音节有很多字的现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个字.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人们利用这种现象来表现自己的趋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双喜),其中都有吉字,是为了表示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6.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汉字谐音文化.有些地名因为“言不雅训”,听上去很不好听,于是也采用谐音法,改为即好听又文雅又与原音一样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个母猪胡同,现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义伯胡同”;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台湾基隆,原名鸡笼,1883年改为基隆.这么一改,发音变化不大﹐意义就高雅多了. 8. 回避、躲开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死”、“输”、“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词,不愿意说,更不希望发生,所以说话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给人送礼,特别是给老年人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送钟” 与“送终”谐音;送礼也不要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夫妻不要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是谐音,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时,人们十分忌讳打碎器皿,认为新春正月破损了器物,是会给一年带来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会说﹕“没关系,岁岁(碎碎)平安.”人们用这种谐音办法,把自己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坏事变成了吉祥语.另外,中国有很多方言,因为发音不同,也有不同的禁忌.比如,广东人把“猪舌”叫“猪俐”,把“丝瓜”叫“胜瓜”因为广东话,“舌”和“丝”与“蚀”同音,是亏本的意思.北方有很多人忌说“蛋”,因为有很多骂人话中有“蛋”.如﹕坏蛋、混蛋、王八蛋.所以有人把“鸡蛋”叫“鸡子儿”,“鸡蛋汤”叫“木须汤”,“摊鸡蛋”叫“摊黄菜”.在吃饭时,不要问别人﹕“你吃不吃醋?”因为这会使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有的地方干脆把“醋”字改叫“忌讳”,问︰“你要不要忌讳?” 这种文化不仅中国有,就是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铁”写成繁体铁字﹐而不是写简体字“铁”(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简体字“铁”是“失金”,地铁失金,不是公司赔本吗?在新加坡有一个地方,书店林立,堪称书城,人们为了避开这个书(输)音,此地名叫黄金城. 9. 诙谐幽默的谐音.我们在日常谈话时,也常常使用谐音这种修词手段,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比如﹕一个人说﹕“老李得了气管炎,整天是床头柜.”乍一听,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问题,实际上,“气管炎”是“妻管严”的谐音,“床头柜”是“床头跪”的谐音.这里是说老李被妻子管得很严,每日还要在床头跪着,这就十分风趣地在挖苦老李惧内.在汉语中还有许多谐音歇後语,用在说话中,更是妙趣横生.比如﹕娶媳妇坐抬筐—缺觉(轿),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锣锅上山—钱(前)紧,大萝卜说梦话—你罢(拔)了我吧,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胆(掸)子,小王八屁股—新规(龟)定(月定),等等. 10.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商业大潮中,出现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有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利用汉字和汉字谐音,大作广告,制造商业噱头,吸引人们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顺”( 西服广告) ,“鸡(机) 不可失”( 烧鸡广告) ,“无泄(懈) 可及(击) ”( 治泄药广告) ,“酱(将) 出名门”(酱菜广告) ,“有痔(恃) 无恐”( 痔疮药广告) ,“骑(其) 乐无穷”( 摩托车广告) ﹐“衣冠勤(禽)瘦(兽)”( 服装店招牌)﹐另外在网络上,也出现一些变体,如,“神马都是浮云”,“我木有”,等等.有一些广告还造成了混乱,这不仅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也制造错别字,破坏了汉语成语,有些内容还很不健康,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是不应该提倡的.

全国语文类报刊投稿地址及邮编 报刊名称通讯地址邮编语言文字报北京市东城南小街51号100010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中国语文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100710语文建设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100010课程·教材·教法北京市东城沙滩后街55号100009民族语文北京市海淀区白石路27号100081方言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100710当代语言学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005中国校园文学北京市金台里17号100010汉字文化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14号100036语文世界太原市双塔西街381号2—04030012中小学教材教学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100009汉语拼音小报上海市永福路123号200031语文学习上海市永福路123号200031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市永福路123号200031中文自修上海市自忠路455号200062中文自学指导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修辞学习上海复旦大学语言研究所200433写字上海天钥桥路180弄2号202室200030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大连西路550号200083作文世界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200052中学生语数外(初中版)天津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300020小学生作文天津市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300020作文通讯天津市和平区张自路189号300020文学自由谈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237号300040作文评点报(高中版)吉林省四平市新华大街36号136000小学生优秀作文沈阳市和平区北一马路108号110011当代作家评论沈阳沈河区少帅府后巷7号110011汉语学习(汉)延吉市公园路105号133002应用写作长春市卫星路7号130022演讲与口才吉林市吉林大街黄山路3号132013中学生作文指导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师大院内)130024浪淘沙报长春市人民大街55号133055文艺争鸣长春市自由大路7号130021小学生作文辅导长春市人民大街124号130021中学生优秀作文长春市人民大街124号130021中学生优秀作文(高中版)长春市人民大街124号130021小学生作文向导哈尔滨南岗区宣庆小区8号楼150008文艺评论哈尔滨市南岗跃景街22号150001百家作文指导(小学版)大庆高专院内163712初中生优秀作文哈尔滨道里区安定街225号150016语文天地(高中版)哈尔滨和兴路50号150000语文天地报(初中)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150080作文报内蒙古赤峰市昭乌达中段024000语文学刊(汉)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朝阳路内蒙古师大010022文论报石家庄市石岗大街市庄路2号050000语文周报(初中版)石家庄市红旗大街105号050091语文周报(高中版)石家庄市红旗大街105号050091青少年文学河北省保定市秀水胡同50号071000语文教学之友河北廊坊市廊坊师院10284921世纪小学生作文石家庄市城乡街76号050061语文报(初中版)山西临汾市山西师大语文报社041004小学语文报山西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041004小学生拼音报山西运城市建设北路吉祥巷18号044000现代语文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小学语文报山西临汾市山西师大小学语文社041004作文周刊(小学版)(汉)山西临汾市东关街141号041000作文周刊(初中版)(汉)山西临汾市东关街141号041000作文周刊(高中版)(汉)山西临汾市东关街141号041000作文周刊(综合版)(汉)山西临汾市东关街141号041000语文研究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省社科院内030006语文教学通讯山西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内041004学语文安徽省蚌埠市风阳西路41号241000古典文学知识报南京市中央路165号210009中学语文园地(初中)开封市明伦街85号450001中学生阅读(高中版)郑州市顺河路ll号450004语文知识郑州大学培训楼450052语文月刊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中学语文(学生版)武汉市武昌保集安一号430062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市华中师大内 430079

你好 汉字文化,是指书面语使用汉字,并形成一定文化体系的地域.固有词的表记文字文字同汉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这一文化覆盖区域包括汉字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及与古代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地域.汉字文化的覆盖地域称为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鲜半岛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经完全废止汉字的官方使用,大韩民国仍保留使用部分汉字.但是,各国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汉字表记. 汉字与书法,西方现代心理学当中把字体当作人性格最鲜明的体现,记得福尔摩斯都在他的探案中对字体作过精辟的演绎推理.二十六个字母在不同的人笔下或张扬、或犹豫、或坚定、或迟疑.今天考察字体已经成为招聘职员的重要参考,一个人的性子或急噪、或起伏、或深谋远虑、或小心翼翼,都直白地流露在笔尖的墨迹里. 但字体作为一种艺术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羲献父子、颜筋柳骨、颠张醉素,使书法作为文人的技能登入大雅之堂,也早早地跻身“琴棋书画”四技的行列.今日,锻炼书法已经是提高文化修养、修身养性的途径,甚至书法已然是国人礼仪的基本要素. 汉字的字形本身就是艺术.每一个汉字方方正正、筋骨扎实、结构严谨,但又易于个性的驾驭.昔日象形的甲骨文早已中庸成了今天文件的文字,但汉字作为象形符号的表意功能始终未变.然而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构图,恰当的比例,使这个符号被赋予了太多的艺术内涵.当“京”字被抽象成一个奔跑的运动员形象之时,它的灵动,它的刚毅与柔美的融合打动了六十亿人.当中国字被作为文身在欧美流行之时,这些符号,我们在乎的已不仅仅是它的含义.汉字是最美的. 正因为有艺术的汉字才能有艺术的书法.春秋战国时苍颉的文字已经被各国变换成了互不相象的异体.战乱可以滋生一大批忧国忧民,奔走各国的纵横家,也可以滋生一大批一心想拯救社会、扶助国君的诸子,却无法使文人们琢磨如何改进他的字体.即使老庄、钟子期余伯牙这类耳根清净者,也未必会放弃通行官方的大纂.加之此时字都写在竹简或帛上,比起在纸上创作的游刃有余,是颇显困难的,但大纂从字体繁间来讲已经比甲骨文和祭祀器皿上的金文已是很大进步.汉字从这时候起,已经与绝对意义上的象形文字说再见.这是由书写器具上的革新决定的.我们必须承认字体和书法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每一次字体的出现,都是一定基础的成果,是衍变得到的.一个朝代的历史条件通过对人的生活思维的影响来影响着字体的衍变速度.我们可以翻一翻《尔雅》或是《说文解字》来找找汉字衍变的足迹. 秦朝因大纂笔画复杂,不适应统一后繁忙的公务需要,于是在统一文字改用省去了很多笔画的小纂.但这样仍不方便,于是程邈在监狱里创立了隶书来帮助他抄写公文.秦始皇闻讯大悦,免其罪,封御史.隶书得以广泛流行.这样历史条件的成熟,即统一的国家催生了字体的革新.魏晋时期,士人减省隶书的波磔,狂用楷书.这种规范、铿锵有力的字体时至今日都被视作是字迹工整、书写规范的典型并被作为范本,令广大“不拘一格”的同志唏嘘不已.但不管怎样,楷书的笔锋和筋骨,一股严正之风却是足以担当正统的名号的. 这时庆祝官体字的时代结束.很快东晋王羲之就以独具个性的行书震撼了古今.这样的行书,抛弃了楷书的规范,却继承了它的浩然正气.屏弃了草书的放肆,却遗留了它的癫狂.行书笔画连贯流畅,不拘泥于点滴,足是写字者自信和自主的性格体现.既打破了楷书的礼仪规范,又不肯像草书那样随意,却是大家风度.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用他们的洒脱写下了一幅幅气势恢弘的书卷. 草书即章草、今草、狂草较之行书出现更早,因为早有狂人不喜欢楷书或隶书的格套迫不及待想要直抒胸臆了.章草始于汉初,是隶书的草体,今草之后的狂草,由唐人张旭所创,其狂野放纵似游龙一般的连书将书者狂放不羁的个性显露无遗.但草书虽然无定法,但它的落笔、起承和结构都恰倒好处,极具美感,决不像某些人以为字迹潦草的就是草书,这是对艺术的亵渎. 汉代以后各大书体相继出现,既是越来越扩大的国家的公务需要,同时也是文景“黄老无为”影响下的产物,还是晋代隐士之风的杰作.总之只有这样一个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书法.它属于“士”这个中国特色的阶层,属于汉字,更属于中国文化. 练楷书可以使人心若止水,培养耐性,练行书可以使人挥洒自如,练草书大可高呼一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之后狂书一篇,彰显豪迈之大气.因此书法本身就是修身养性的良药.也难怪中国文人和帝王对它如此的偏爱.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集序》不择手段,终始之埋入坟底,不见天日.这时候,书法,甚至超越了艺术. 汉字文化解读(书) 内容简介 一 .汉字文化蕴含在汉字的形体和本义之中.解释汉字的形义来源,必然涉及该字的文化特点. 二. 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526字,是许书解形释义可信或基本可信者.第二卷262字,是后世学者纠正许君解形或释义有误,甚至解说形义均误者.第三卷214字,形体或本义未详,或形义来源均未详者,我作了新的考证.其中约一半是拙著《汉字形义考源》中所释之字,删节后合在此卷之中.其余百多个字的形义来源是1998和1999两年考证所得,为节省篇幅,一般没有或很少列举各家之说. 三 .每卷的字头依《说文解字》的顺序排列. 四. 每个字头标出的音读.音读后面的是《说文解字》原文. 五 .所解之字说明结构类型.汉字的结构类型迄无定论. 六 .所用古文字形体和例句书籍,《甲骨文合集》简称《合》,《小屯南地甲骨》简称《屯》,《怀特氏所藏甲骨集》简称《怀》,《英国所藏甲骨集》简称《英》,金文引自《金文编》《殷周金文集录》,古文、籀文、篆文引自《说文解字》,其他古文字形体来自《汉语大字典》. 七 .为了便于理解例句文意在某些字后面用圆括号标出带注释性的字. 八 .依照原文引用. 九 .甲骨文辞例句中的缺文和引用时省略的文字,按当今有关著作习惯,用……表示.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