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可以写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具有科研性;教学形式要带有更多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意识、进行实践活动方法,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等等
正文: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s the rapid replacement of the old and new thing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things. As far as higher education is concerned, it also needs to constantly update and add new contents. College teaching content is also closely following the pulse of the times, is a microco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knowledge, so it has a certain frontier of the times.
教学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新旧事物的快速更替,新事物不断涌现。就高等教育而言,同样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增添新的内容。高校教学内容也是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是现代知识发展的一个缩影,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前沿性。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diversified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riente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or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mployment preparation. Only by combining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changing the single teaching 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ing teaching activities have a certain scientific research nature, can the teaching quality be improved.
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具有科研性,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进行科研和就业准备的。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改变高校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科研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The teaching form should be more practical,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an open process. It is a process of mu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the unity of cognition and practice, and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t is also a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教学形式要带有更多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是开放的过程,是课内与课外相互配合,认识和实践相互统一,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的过程,是教学、研究和实践一体化整体推进的过程。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impart systemat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skills and skills, but also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ransform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carrying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ngaging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技能与技巧,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意识、进行实践活动方法,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
教学论文是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学术交流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与借鉴价值。教师常年处于教学一线,对教育教学有很深的了解,也最容易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但很多教师在写作时,常常不知道如何选题。可能是日常接触的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也可能是不知如何写出新意,现在大多数教学论文多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说教,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给读者带来的收获并不算太多。教学论文应该是丰富的、多样性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任何有意义的、有正能量的内容都可以作为选题的内容。下面我们就谈谈教学论文如何选题。
创新性
文贵于新.是否具有创新性是选题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或者新的教学见解具有较大的难度。他们擅长的是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案例,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其中常常能发现一些别人所不知晓的新内容。或是对教材文本新的解读,或是对教学设计新的突破,或是对学生学情新的认识,这些“新意”就是教学论文中的创新性。
创新具有时效性。可能在这段时间还觉得是很有新意的话题,过段时间就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失去了新鲜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队伍很庞大,大家都在尝试教学创新,要从中找一些“新鲜点”已然不易,要保持其新鲜感更是困难。因此,我们的研究要快人一步。但凡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就要及时成文,尽快与大家分享。有时候稍一耽搁,就会发现各种观点相似的文章已经见诸报端,自己“藏着”“掖着” 的具有新意的话题,也就失去了成文的价值。
此外,创新也具有局限性。一个人视野的广度与自己的阅历息息相关,每个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因此。自己所认为的“新”未必就真的具有了较大的创新性。因此,在确定话题提笔成文之前,可以将要撰写的话题内容进行一次文献综述,看看关于这个话题别人已经有哪些研究成果.自己的想法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做好文献综述,可以避免我们进行重复研究,少做一些无用功。
指导性
要成为一名好的'作者。首先应该成为一名好的读者 在写作之前,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喜欢读怎样的文章。而抛开文笔之类的因素,文章能吸引渎者的重要原因应该是其具有指导性。好的选题能带给人不一样的启发和体悟,使读者阅读之后产生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如何使“空间”不“空”——谈小学数学“体积”概念的教学》这篇文章,就引导教师将体积与空间结合起来,从而便于学生理解,这就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之后产生深入的思考和强烈的共鸣,并在教学中有所助益。
随着教学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频繁,身为教师,对于其他地区的教材如何编排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渴望通过对不同地区教材的对比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类似《美加州教材立体图形部分的编排特点与启示》这类文章,展示了美国加州数学教材的一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美国数学教育的窗。这个选题无疑对一线教师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选题时,如果考虑了主题内容的指导意义.就能使文章具有吸引渎者的力量 在对某个选题犹豫不决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看到这样的文章是否会有阅读的兴趣?这样的换位思考.往往能帮助闩已考量选题的指导价值。
感召力
好的选题具有人文情怀,能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感召力。教育教学文章并非冰冷的文字,相反的,在阐述一种教育观点、捕述一个教育事件的过程巾.自然带有作者对教育的情感、对学生的关爱。无论是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还是随笔.都应该传递一种正能量,使读者从中获得力量我们身边不乏充满师爱的好老师,他们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生了许多有趣、感人的事件。当老师把这些充满着人情味的小事件诉诸笔端时,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幸遇“白血病”》一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老师因芒果过敏导致脸部肿胀,班里的问题学生小奇误以为老师得了自血病,写了一张小纸条关心老师。老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让小奇每天到办公室帮她涂抹药膏。涂抹药膏的时光成了师生相处的美好时光,师生之间的感情 此亲密了许多。在师爱的感召下,小奇一点点地进步着,不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这是一位爱学牛且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她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住了师生交往巾的小事件,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原本令人头疼的学生。学校里这些充满温情的小故事时常在生活出现,只待有心的人去采撷,并将之入题成文。
教师们在选题时,时常会从教学本身人手。较少关注教学之外的一些方面。例如在《“暖化”教师语言,营造课堂安全感》一文,作者着眼于课堂安全感的营造,从教师语言的暖化人手,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是一个大家关注比较少的话题,同时义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话题。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时常会忽略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学习安全感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选题,既让读者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关注点,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关爱学生的情感,无疑是好的选题。
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提出问题(是什么?)包括对问题的概念界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或意义的解释。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概括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现状、利弊、指明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
三、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本文论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策与建议等。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一)研究思路:
1、以文献研究法为指导,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对党员的评价。
2、通过开展党员贯彻落实学校“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示范性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新一轮教学思想大解放活动。
3、通过访问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了解和征求意见,研究党支部的学校思想大解放中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步骤:
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a、筹建课题研究主要成员小组,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b、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2、申报与立项阶段
a、正式申报课题,等待批准立项;
b、修改开题报告,确定细化研究内容与方向,召开开题会;
3、实施阶段
三、开题报告研究方法有哪些?
在研究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方法了,所以这里整理了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以下是写论文研究思路的十个要求:
1、题目:写论文的时候是毕业要求题目的,一篇论文不能没有题目;
2、署名:一篇学术论文是需要有署名的,而且署名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其工作单位也是要真实存在;
3、引言:论文的引言部分需要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写这个部分的时候一定要写好;
4、材料与方法:向合格部分需要写出自己论文中数据得出的方法以及自己在研究这个课题时自己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等;
5、实验结果:这个部分需要高度归纳,而且还需要进行分析实验的结果,并且需要符合逻辑地去写出来;
6、讨论:这个部分就需要写出自己在进行思考的时候进行的哪些讨论,怎么确定自己论文的研究思路的;
7、结论:自己在写论文的时候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一定要短小精悍,而且内容不要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8、参考文献:这个部分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需要清楚地写出自己的参考文献是什么;
9、致谢:这个部分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只需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了;
10、摘要:确定了论文的研究问题后,简单地交代一下自己要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过程。在进行研究思路撰写时要将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逻辑和研究目标相同。
教学论文是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学术交流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与借鉴价值。教师常年处于教学一线,对教育教学有很深的了解,也最容易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但很多教师在写作时,常常不知道如何选题。可能是日常接触的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也可能是不知如何写出新意,现在大多数教学论文多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说教,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给读者带来的收获并不算太多。教学论文应该是丰富的、多样性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任何有意义的、有正能量的内容都可以作为选题的内容。下面我们就谈谈教学论文如何选题。
创新性
文贵于新.是否具有创新性是选题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或者新的教学见解具有较大的难度。他们擅长的是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案例,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其中常常能发现一些别人所不知晓的新内容。或是对教材文本新的解读,或是对教学设计新的突破,或是对学生学情新的认识,这些“新意”就是教学论文中的创新性。
创新具有时效性。可能在这段时间还觉得是很有新意的话题,过段时间就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失去了新鲜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队伍很庞大,大家都在尝试教学创新,要从中找一些“新鲜点”已然不易,要保持其新鲜感更是困难。因此,我们的研究要快人一步。但凡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思考就要及时成文,尽快与大家分享。有时候稍一耽搁,就会发现各种观点相似的文章已经见诸报端,自己“藏着”“掖着” 的具有新意的话题,也就失去了成文的价值。
此外,创新也具有局限性。一个人视野的广度与自己的阅历息息相关,每个人的见识都是有限的。因此。自己所认为的“新”未必就真的具有了较大的创新性。因此,在确定话题提笔成文之前,可以将要撰写的话题内容进行一次文献综述,看看关于这个话题别人已经有哪些研究成果.自己的想法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做好文献综述,可以避免我们进行重复研究,少做一些无用功。
指导性
要成为一名好的'作者。首先应该成为一名好的读者 在写作之前,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喜欢读怎样的文章。而抛开文笔之类的因素,文章能吸引渎者的重要原因应该是其具有指导性。好的选题能带给人不一样的启发和体悟,使读者阅读之后产生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如何使“空间”不“空”——谈小学数学“体积”概念的教学》这篇文章,就引导教师将体积与空间结合起来,从而便于学生理解,这就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使读者在阅读之后产生深入的思考和强烈的共鸣,并在教学中有所助益。
随着教学交流的日益密切和频繁,身为教师,对于其他地区的教材如何编排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渴望通过对不同地区教材的对比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类似《美加州教材立体图形部分的编排特点与启示》这类文章,展示了美国加州数学教材的一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美国数学教育的窗。这个选题无疑对一线教师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选题时,如果考虑了主题内容的指导意义.就能使文章具有吸引渎者的力量 在对某个选题犹豫不决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看到这样的文章是否会有阅读的兴趣?这样的换位思考.往往能帮助闩已考量选题的指导价值。
感召力
好的选题具有人文情怀,能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感召力。教育教学文章并非冰冷的文字,相反的,在阐述一种教育观点、捕述一个教育事件的过程巾.自然带有作者对教育的情感、对学生的关爱。无论是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还是随笔.都应该传递一种正能量,使读者从中获得力量我们身边不乏充满师爱的好老师,他们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生了许多有趣、感人的事件。当老师把这些充满着人情味的小事件诉诸笔端时,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例如《幸遇“白血病”》一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老师因芒果过敏导致脸部肿胀,班里的问题学生小奇误以为老师得了自血病,写了一张小纸条关心老师。老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让小奇每天到办公室帮她涂抹药膏。涂抹药膏的时光成了师生相处的美好时光,师生之间的感情 此亲密了许多。在师爱的感召下,小奇一点点地进步着,不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这是一位爱学牛且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她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住了师生交往巾的小事件,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原本令人头疼的学生。学校里这些充满温情的小故事时常在生活出现,只待有心的人去采撷,并将之入题成文。
教师们在选题时,时常会从教学本身人手。较少关注教学之外的一些方面。例如在《“暖化”教师语言,营造课堂安全感》一文,作者着眼于课堂安全感的营造,从教师语言的暖化人手,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是一个大家关注比较少的话题,同时义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话题。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时常会忽略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学习安全感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选题,既让读者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关注点,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关爱学生的情感,无疑是好的选题。
在研究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方法了,所以这里整理了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4、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5、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写作思路:可以写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具有科研性;教学形式要带有更多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意识、进行实践活动方法,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等等
正文: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s the rapid replacement of the old and new thing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things. As far as higher education is concerned, it also needs to constantly update and add new contents. College teaching content is also closely following the pulse of the times, is a microco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knowledge, so it has a certain frontier of the times.
教学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和探索性,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新旧事物的快速更替,新事物不断涌现。就高等教育而言,同样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增添新的内容。高校教学内容也是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是现代知识发展的一个缩影,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前沿性。
Teach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diversified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riente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or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mployment preparation. Only by combining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changing the single teaching 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ing teaching activities have a certain scientific research nature, can the teaching quality be improved.
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具有科研性,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进行科研和就业准备的。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改变高校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科研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The teaching form should be more practical,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an open process. It is a process of mu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the unity of cognition and practice, and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t is also a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教学形式要带有更多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是开放的过程,是课内与课外相互配合,认识和实践相互统一,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的过程,是教学、研究和实践一体化整体推进的过程。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impart systemat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skills and skills, but also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ransform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carrying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ngaging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技能与技巧,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意识、进行实践活动方法,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1.发现一个值得探究的内隐教育问题的教育现象:
与所有研究计划类似,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始于聚焦一个值得探究的内隐教育问题的教育现象。尽管教育叙事研究感兴趣的现象是“故事”,但故事本身必须包含某一需要关注和探究的问题。当探究诸如此类的问题时,研究者试图去认知与理解。
2。有目的地选取一个或几个作为研究参与者的个体并透过其去认识拟研究的教育现象:
研究者接下来需要有目的地寻找作为研究参与者的个体。研究参与者可能是一个或几个经历了某一特定问题的典型人物,抑或是一个或几个经历了某一特定境遇的关键人物。
3.从所选取的研究参与者身上收集故事:
搜集故事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私人对话或访谈请研究参与者讲述其经历,收集能够提供个体经历故事的文本数据。
4.重新叙说研究参与者的故事:
这一过程包括:检查原始数据、编码故事、重新组织故事和呈现一个经过重新叙说的、言说研究参与者经历的故事。这一过程的理论假设为: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后,研究参与者讲述的故事可以被更好地理解。
5.与讲述故事的研究参与者合作:
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这一操作步骤与其他步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这种合作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用研究者的话语撰写和叙说基于研究参与者的个体经历故事的叙事研究报告等。
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的研究思路怎么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提出问题(是什么?)包括对问题的概念界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或意义的解释。
二、分析问题(为什么?)概括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现状、利弊、指明存在哪些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
三、解决问题(怎么办?)提出本文论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策与建议等。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一)研究思路:
1、以文献研究法为指导,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对党员的评价。
2、通过开展党员贯彻落实学校“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示范性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新一轮教学思想大解放活动。
3、通过访问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了解和征求意见,研究党支部的学校思想大解放中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步骤:
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a、筹建课题研究主要成员小组,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b、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2、申报与立项阶段
a、正式申报课题,等待批准立项;
b、修改开题报告,确定细化研究内容与方向,召开开题会;
3、实施阶段
三、开题报告研究方法有哪些?
在研究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方法了,所以这里整理了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仅供参考有关文章自己在网上找到参考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让我们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教育叙事的特点主要有:教学活动1、叙述事例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真实的;2、叙事要以人物及其所感所想为主线;3、故事情节应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4、教育叙事应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5、获得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的归纳;6、叙事目的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与众人分享。叙事要素(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研究作用1,教育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叙事研究2,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杜威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中心位置。研究方法教学设计 → 执教 → 倾听评论和建议 →教学反思→修订教学策略→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 →(形成教学案例,提高专业能力)关于教育案例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特征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那么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特点呢?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家庭教育论文: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由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城乡的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据专家推论,全国独生子女至少6000万,独生子女家庭占现代家庭的60%-80%。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一、 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六大不良习惯:1、 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2、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3、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4、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5、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6、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厌学情绪。应该说,当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也是极大的,但为什么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却无法令人满意呢?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的教育造成的。二、 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我国现代家庭的主流格局,特别是城市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步趋同,由原来的多子多孙的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结构向二加一的家庭结构转化,向四、二、一的家庭发展。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由于城市住宅日益楼房化,家庭与家庭之间交往渐渐减少,使得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增多。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增多有利也有弊。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学习,不但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辅导,还有一定的成熟经验传授给子女。所以,独生子女有良好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早,兴趣爱好广泛,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经常与成人交往,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失去童年的天真、单纯和幼稚,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任性骄横、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很强,把父母当成了他们的拐杖,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独生子女与同伴接触减少。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较少有机会与同年龄、同层次、同一认知水平的伙伴接触和交往,这就必然影响独生子女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独生子女更需要和同龄、同层次的伙伴交往,他们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原则,适应社会的规范,成功地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但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在生活中事事皆由父母安排和照顾,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不能支配自己,减弱了社会存在中的主体意识,因而竞争意识差。2、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这使独生子女在智力开发、身体发展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挣钱为子女的传统意识的影响,独生子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3、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虽然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因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向现代家庭敞开,这对于开阔孩子为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视力下降、交流减少、思维惰化以及色情暴力的侵蚀等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孩子缺乏筛选辨别的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二)教育因素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但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积淀和成员个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家庭其教育方式也必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同样是为独生子女呕心沥血、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由于听话教育、分数教育等狭隘的教育观还在影响着很多家长,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对智力的培养,而对意志、兴趣、自信心、自制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却未加以重视。其实二者关系非常密切,有人比喻智力因素相当于资源,非智力因素相当于能源,资源再丰富,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因素,资源也开发不出来。二是理认知轻实践。由于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使很多家长对成绩和分数的追求超过了一切,甚至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所有,把孩子紧紧束缚在书本和课桌前。学习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比书本知识还要多的知识应该在书本以外。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接触社会,接触现实接触自然,感受大量的社会知识的机会。三是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一些家长赶潮流着力在某一方面培养孩子的特长而忽视全面发展,认为文化课是可有可无,这是缺乏远见的做法。要想盖高楼,地基必须要打牢。自我发展是素质的重要内容。家长既要照顾目前利益,又要考虑到孩子长远利益。四是重言教轻身教。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在同孩子谈话、教训、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因而在生活中,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只有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三、 独生子女的培养与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子女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场所都不可替代的。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与非独生子女有很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身心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家长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一定要注意独生子女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独生子女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一)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自立和自信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有的独生子女甚至学校里的劳动也要由家人代劳,这样的人将来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国外有人对450 名儿童做了40年调查,发现一个事实,即不管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在孩童时代就做简单家务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和更富有。所以劳动是关系到独生子女一生幸福的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有效途径。让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展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与交往,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成人之后就更能适应社会生活。(二)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人友好相处,成人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独生子女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三)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生子女进入小学后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要以平等、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独生子女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父母过分的关心下,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意志薄弱。这就给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在将来适应社会生活。1、事事都要自己动手,树立竞争意识。独生子女在家、在校凡是自己的事都应该自己做。首先,要为独生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独生子女在做事时,要与他人进行比较、正确评价,树立竞争的积极性。家长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子女,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贬低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以增强竞争意识。鼓励独生子女在各项活动中参与竞争,这样便可培养他们竞争观念。家长应看重孩子做事的过程,而不应在结果上斤斤计较。虽然孩子做得不尽如意,也要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进他们的积极性。还要教育独生子女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让他们明确在竞争的社会中,没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2、独立学习和活动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独立地学习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家长应在独生子女很小时就安排他们自己游戏;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时也要当配角;入学后,家长要让他们自己把握时间,有计划地学习,要教育孩子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处理学校中的事,家长要少辅导、少帮忙,不要事必躬亲。3、参与学校及家中的事物管理在家中要让独生子女参与各项事物。如购买生活用品、计划食谱、走亲访友、接待客人。让他们经常为家中的事务拿主意、参与大人的活动,以增长他们的生活经验。4、在独生子女6岁左右就应该在银行给他们领一个活期储蓄本,给他一个储蓄盒。每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买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让他们自己计划开支,这样不但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且还会培养他们节俭的好习惯。(五) 适当实施劣性刺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愿意帮助取得成功,害怕失败,一看他孩子有困难就沉不住气,急于伸手帮忙,有的家长甚至常常不知所措地跟在孩子后面,总是包办代替,始终不让他们独立活动。不给他们任何尝试错误、克服困难的机会,使独生子女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不会自主地解决问题。这都使独生子女的生活缺乏劣性刺激,这是独生子女身心日益脆弱的重要原因。所以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应适当实施劣性刺激。(1)施加批评。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所处地位特殊,在赞扬声中长大,在与他人相处时目中无人,接受批评少,所以在教育独生子女过程中,应适应施加批评。(2)增加痛苦和劳累。就是让独生子女参加适当的劳动,从小体验痛苦和劳累,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3)给予挫折教育。不让独生子女受挫折,他们长大后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由于独生子女受父母过分保护,使他们不知挫折是什么滋味。为了使独生子女很快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成长,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要在他们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中积累经验。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骄惯、溺爱不是说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个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二、要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处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里,家长要学会利用减负后出现的闲暇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不仅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发展重要,而且对于人一生道路都很重要,利用休闲时间进行闲暇教育,教孩子学会休闲。三、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期望的归宿应该是看孩子能否承担起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将期望的目标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而不是父母强加的负担。四、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五、 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学校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所长,各有各的特色。家庭教育具有亲情的影响力,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只有学校、家庭两者的教育一致才能收到较佳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家庭互通学生的个性情感、行为表现、兴趣爱好等情况,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一、绪论 绪论部分首先对文中提到的基本概念—学校教育、家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界定并辨析家庭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异同,然后阐 明本项研究的意义,并在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 1.概念界定 (1)学校和学校教育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一定设施和规范化场所进行系统 教育、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①学校是历史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不能脱离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学校,其存 在空间不囿于固定的建筑,也包括时空中的相关信息流动。同时,学校的存 在与教育的发展相辅相成。② 学校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系统的、有目的、有组织的, 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③学校教育的特点有:1) 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不仅具 有一般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形成人的价值;2)组织的严密性。学校教育 是制度化的教育,宏观上有各级各类的体系结构,微观上学校内有专设的多 种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3)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学 校教育是培养全面完整的社会人的活动,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 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 上述“学校”和“学校教育”的定义都是它们的普遍意义。随着时代的 发展、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学校模式重建”运动在悄然兴起。比如在美 国,有特许学校、家庭学校、虚拟学校和磁石学校等,所以有必要澄清正文 中将出现的“学校”或“学校教育”的特定意义。在正文中出现的“学校” 或“学校教育”均指传统的政府认可的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而且主要指初 级和中级学校(即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有时在与家庭学校一起出现时, 为了易于区别,还会使用“传统学校”和“传统学校教育”。 庭学校,顾名思义是指学校办在家庭里的一种新的学校模式,即以家庭为基础教育场所,以学龄期的孩子为教育对象,家长为主要教育者的一种学校模式。但要对“家庭学校”做出精确而严格的界定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的理念并不统一,具体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在表述这一概念时,不同的介绍者或研究者使用的词语就有多种,甚至某一研究者也会用两种不同的表达。.......... ................... 二、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现状 (一)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历史演进 对于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起源,美国学者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看法认为,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立学校没有产生之前的家庭教育,当时人人均在家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其实就是家庭学校教育。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家庭学校是作为一般学校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它是为了克服学校教育的弊端,在20世纪60年代随“自由学校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①当然,比较公认的还是后一种观点,本文的论述也以第二种界定为依据而展开。 美国家庭学校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纵观其发展历程,是一个由对峙走向合作的过程,因此本文把美国家庭学校的历史演进分为两大阶段—对峙期和合作期。 1. 20世纪60-80年代:家庭学校与学校、政府的对峙时期 在美国历史的头250年,教育无须服从各种各样的规定,因为这些规定与家长控制自己孩子的教育权利是相违背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权被视为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利,因此美国法律在最初是大力支持家长对于孩子的全部教育权利。在绝大多数家庭里,父母承担了向子女传授生活经验、基本读写技能和伦理道德的任务,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是以家庭为核心的。随着公立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各州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中小学教育走向体制化,学校成了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的责任在人们的意识里被认为是联邦政府的。从此,政府出于两方面的目的—公民性和经济干预教育,即孩子需要既获得一定的读写技能以能够投票和参与国家的民主体系,同时还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从而不会成为负担,对教育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多。② 家庭学校运动初期,家庭学校的家长只想对公立教育的方法和课程内容施加影响,希望学校在课程、教育方法、人身安全,社会公正、宗教自由等方面有所改变。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感受到的却是来自家长试图控制教育的强大压力,学校和家长之间因而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学校董事长和主管部门甚至起诉家长,控告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所教内容和学校课程不一致;以义务教育法为依据,控告家长逃避履行义务教育的责任:认为孩子回到家庭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 三、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兴起原因的社会学分析................26 (一)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兴起的表层原因............................ 26 1.校园的环境安全问题 .................................................26 2.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 ................................................27 3.家长的宗教信仰 ........................................................28 4.家长的特定教育理念.................................................28 5.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29 (二)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兴起的深层原因分析..................29 1.美国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对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29 2.激进与新兴的教育思潮对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33 四、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特征及其社会学分析 ..............37 (一)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特征 ............................................37 1."家庭型"的组织特征 ......................................................37 2.双重关系的角色特征 .................................................... 40 3.个性化的课程特征 ............................................... 40 4.开放性的课堂特征 .............................................. 41 (二)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特征的社会学分析....................41 1.社会组织理论、社会分层理论与家庭学校教育的组织特征.... 42 2.社会角色理论与家庭学校教育的角色特征...........................44 3.课程社会学理论与家庭学校教育的课程特征.................. 45 4.社会互动理论与家庭学校教育的课堂特征......................47 五、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及其社会学分析..........50 (一)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之争..........................50 1.对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怀疑与批评........................51 2.家庭学校教育的实践者对学生社会化问题的看法 ..............52 3.家庭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对家庭学校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的看法....53 4.研究者对家庭学校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54 (二)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化功能分析...................................55 1.从社会化的含义看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55 2.从社会化的内容看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56 3.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看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57 结语...........................................................................59 (一) 对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评价 ............59 (二)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启示 ...............61 主要参考文献 .....................................66 结语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不管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对立物或者说是一种补充形式,其之所以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无疑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关照家庭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都会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因此,在论文的结尾,我们试图对家庭学校教育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和延伸,分析其对我国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几点启示。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正是基于如此的理念:在学习型社会中,作为家庭的首位教师—家长,必须尽量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他们不再盲目信任学校和教师。在家庭教育新的构想中,不再简单地把孩子的教育与孩子的未来、学校教育系统直接等同,过分依赖学校教育系统与完全忽略家庭教育一样会导致许多方面的问题。对于教育应采取一种“动态适应”的态度,在面临难题的时候,尤其是当家长在埋怨学校教育时,不是责难学校,而是勇于承担责任,行动起来,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比如选择更合适于自己和孩子的家庭学校教育形式。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给我们家庭教育提供的最重要启示,并非是家庭学校要取代传统学校,而是昭显家长的主体参与意识在孩子教育中的至关重要性。家庭学校兴起的原因不仅与学校和孩子有关,还源自家长的理念和信条。作为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者,必须具有鲜活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首先应是家长的职责,用心去探索,用爱去发现适合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并且广泛利用多种教育渠道使孩子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 著作: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傅道春主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奚从清,沈赓方.社会学原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4.吴方桐.社会学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谷中原.社会学理论基础[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二)外文资料: 著作: 1. John and Kathy Perry. The Complete Guide to Homeschooling [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Contemporary Publishing Group. 2000 2. Mitchell L. Stevens. Kingdom of Children: Culture and Controversy in the HomeschoolingMovement [M].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Raymond and Dorothy Moore. The Successful Homeschool Family Handbook:A creative andStress-Free Approach to Homeschooling [M}.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Moore 4. Mary Griffith. the Homeschooling Handbook from Preschool to High School:a Parent’sGuide [M}.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rima Publishing. 1997 5. John Holt. How Children Learn_revised edition [M}.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elacortePress. 1983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研究论文
1、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家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在家庭和学校、教师良好互动中,促进家长更好、更深入地掌握小学生在校表现,有利于教师更清楚和熟悉学生在家的情况,从而能具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家庭与学校教育方案,促进教育的实际效果。
有助于充分发挥家长的独特作用
家长普遍愿意为孩子付出教育投入,学校通过吸纳家长的资源、建议,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尊重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能激发家长对学校事物的参与热情,帮助教师更好管理和服务于学生。
有助于在合作中提高家长和老师育人水平
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内容偏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策略
共同搭建良好合作平台
定期召开家长会:应该选择良好机会召开家长会,例如新生入学、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后,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应该积极做好准备,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制定预期目标和计划。家长会召开时,学校统一将校规、收费等需要家长配合的任务通过广播告知家长,要建立和公布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有效方式。各个班级班主任老师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将班级的管理理念、思路、方法、措施等向家长做出介绍,对本班级学生一定阶段的表现,如进步和退步、普遍存在的问题、班级的典型问题、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处理办法等一一介绍给家长,让家长对班级和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充分了解,对班主任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教师还应该倾听家长及时反馈,请家长对班级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合理化建议,让家长能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真诚,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家长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使学校教育发挥出最佳状态。借助相互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全面立体的认识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和管理学生。电话沟通:教师发现学生身体、出勤、学习、思想等异常表现,应该及时和家长进行联系,避免发生不良事件或者严重结果,家长也会深切感觉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更加愿意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也应该主动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思想动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工作。现代公共交流平台:小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比较差,尤其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要求往往健忘。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电子邮箱、QQ群、微信平台等现代通讯技术,方便、快捷、经济地相互沟通,让家长对学校工作能够自由发表评价与建议,学校和教师可以将学校收费、政策、作业等及时发布给家长,缩短学校和家庭的时空距离。家长督促小学生进行作业和完成学校规定,使学生发展情况能够全面呈现在教师和家长眼中。
形成教育共识
学校和教师系统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同时肩负着对学生思想品质、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家庭和学校教育都要以培养孩子成才为目标,积极主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和进步,不能轻易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意识到孩子的成就和进步与自己具有密切的联系。
积极探寻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新思路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需要用优秀的文化与适当的方法进行科学引导和熏陶,家校教育结合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寻找新模式,为构建长效机制开拓新渠道。
(1)组织家长委员会,由小学生的家长推选出部分成员作为委员,积极向学校提出建设性思路,为学校中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出力献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帮助学校和班主任做好正面的宣传工作,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发挥督促、评价、配合、支持、改进的作用。
(2)编订有关家校教育结合的报纸、杂志,例如《小学生教育》、《家长和老师》、《学校与家庭教育》等,每月一期或者两期,刊登有关本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文章或者信息,内容丰富多元,囊括教育、学校、家长委员会、心理健康、文化修养、优秀学生和家长报告等,使每个小学生都能有收益。
(3)组建学校和家庭相结合教育网站,加强网站的页面建设和实时更新,开设学校介绍、校园风采、家长讲堂、教师信箱、校长开放日、教学资源、家长留言栏、师生活动展示等板块,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情况,在论坛中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吸收和改进。家长通过家长讲堂和教学资源等网络内容,能够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掌握儿童身体和心理发育规律,避免放任式或者粗暴式家庭教育方式,明确如何正确、积极配合学校、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工作。
(4)鼓励家长尽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他们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主要的是了解学校的总体情况和其他学生的情况,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5)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向学生和家长开放,围绕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开展工作。
(6)由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分别填写家校联系卡,定期更新卡上的自我评价和辅导员评价的内容,在每个学年末由学生带给家长,并由家长书写意见后收回,再由辅导员根据家长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总之,小学教育对我国人才的培养起到基础性作用,我们的小学教育不能单纯重视书本知识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做人、审美、人格、价值观、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提高。素质教育不能只依赖教师,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社会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宏观环境下,将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协助和沟通,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
家庭教育之误区与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补充,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要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施教。 关键词:传统教育;家庭教育;德育;早期教育 一. 家庭教育弊端的具体表现 近代,我国家庭教育日趋落后,许多家庭和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家庭教育中的弊端主要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育儿方式的基本信条是“听话”。恪守父命,俯首贴耳,便是好孩子;独持己见,我行我素便是坏孩子。具体地说,家长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执行家长说了算的单一模式。许多家长不屑与孩子沟通和交流,不能容忍与“开裆儿”建立平等的关系,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孩子“情绪饥饿”。 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对孩子是听其所为,任其所想,过分尊重其个人的主观愿望。加之我国计划生育落实的好,独生子女多,家长过分的放纵孩子,使他们在思想中形成了“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怕”的观念。 二. 家长要走出四个心理误区 1.对孩子过分溺爱,歪曲了爱的本身含义。 父母们忙于家庭教育,其实有很多精力都花在溺爱孩子上。溺爱主要表现为两点: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处处迁就,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和要求,此为其一;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较高的积极性也被无情的扼杀,此其二。结果培养出“乐不思蜀”的阿斗型,“以自我为中心”型和懒惰型的孩子。溺爱造成的后果与爱的本身的内涵相去甚远,甚至背离。溺爱并非是真正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崇高的爱,而是并非出自家长本意的,尚未被意识到,糖蜜中掺和着慢性毒药的毁灭性的爱。“惯子如杀子”这一舌之遗训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深思的。 2.重智轻德,忽视能力的教育思路。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一提到孩子的好坏,往往都是提学习成绩,看重的只是分数,把分数看成是万能的,孩子们的品德表现如何却很少涉及,忽视了品德表现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重孩子的智育,不重视孩子德育现象既是非常普遍的,又是非常危险的,学习成绩再好,也是无法取代道德品质的。 当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确定后,他的能力与对社会的贡献是成正比的,即能力越大,对社会贡献也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能力培养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另有一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高分低能的现象,即忽视能力的现象。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理解力等,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方面的各种能力,诸如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3.奖惩不明,以罚代教。 奖惩不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教育的手段,而且也是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有众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奖惩不明,未能正常发挥奖惩教育的作用。当奖未奖,当惩未惩,孩子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强化,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目前家庭教育,尤其是那些人化文化层次较低的家庭中,以罚代教的现象比较严重。实践证明,只有对孩子皮肉的惩罚,根本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往往是皮肉不疼了,父母的“教育”也就淡化了,或者是父母也越对孩子进行皮肉惩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重,造成孩子心理畸形。 4.对孩子的评价走极端,教育脱离实际。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记忆力好,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具有天赋,就心存失望情绪,对培养孩子失去信心,这种情绪反作用与孩子将阻碍其潜能的发挥,对培养孩子自信开朗的性格也有致命的影响。相反,有些父母偶尔发现自己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就欣喜若狂,沾沾自喜,逢人就夸,这样将使孩子养成孤芳自赏,看不起别人的习惯,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面对失败。 结合孩子实际,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而很多家长在对孩子施教时却忽视了这个前提条件,而脱离实际,随波逐流。别人的孩子学啥,也要自己的孩子学啥;别人的孩子会啥,也非要自己的孩子会啥,不能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智商,不同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家庭教育。 三.走健康有效的家庭教育之路 搞好家庭教育,关键在于家长,家长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如果其所持有的观点,采取的措施不能适应家庭教育的对象-----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客观要求,那么家庭教育就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阻碍因素,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将是难上加难,其后果必将危害整个社会。所以,大力普及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施教势在必行。 1. 实行早期教育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普遍主张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也就是学龄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正常成长有奠基作用。该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还应加上“良好个性”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的个性;二是怎样从微小的迹象去猜测儿童未成熟的头脑中所进行的活动;三是怎样既给儿童适当的爱,又保持有效程度的权威,做到“宽严相济”。实行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情,使他们建立自信,自立,自爱的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心理沟通是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心理沟通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要通过逐渐缩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并要遵循六个沟通原则------信任、尊重、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信任孩子,使孩子不但敢于向家长报喜,也敢于报忧,甚至十分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告诉家长,把父母当作最亲近,最值得信任的人。父母应尊重孩子,使孩子感到家长与自己人格上是对等的,家长应该静下心来听孩子倾诉。激励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家长应当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从各方面去欣赏孩子,使其自信自强,并要宽容孩子,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慰藉。 3.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提高家长的施教能力。 可以成立家庭教育管理小组,集中地方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电大以及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场所,有计划,有组织,有层次的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管理小组还可以聘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经验的老师和家长设定“家庭教育咨询站”,负责解答疑问,帮助家庭教育有困难的家庭排忧解难。 4.正确指导家长用素质教育的观点来培养孩子。 培养自信心,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孩子会经常遇到失败和挫折,父母不应该过分的责备,不要给太多压力,否则会使自信心受损,也不要过分的表现出怜悯,这样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而要及时的肯定,使孩子找到心理平衡点。 培养独立性,真正终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将来能否自己应付独立的生活。首先,让孩子勇敢面对。其次,不能对孩子放任不管,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同时应该注重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 参考资料: [1]左红梅,李传伟,李民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家庭做起》[J]·航空教育·2003年第一期 [2]齐军,邢大力·《家庭教育误区之管理》[J]·航空教育·2002第二期 [3]《怎样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N]·《光明日报》·2002年4月25日A4版经济社会 [4]《幼儿教育不该小学化》[N]·《光明日报》·2003年4月17日 [5]张冬梅·《论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关系》[J]·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