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2500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2500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

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

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

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

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

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

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内科学期刊践,缺乏安全科学期刊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电工技术期刊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手机媒体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分依赖和“微焦虑”等心理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手机媒体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分依赖和“微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与心理健康工作如何辩证的看待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机媒体 大学生 心理健康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①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随着2009年初3G(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业务的开通使用,手机媒体以其便捷、高效、贴近生活等特点深得大学生的喜爱。据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 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亿,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亿②,而其中大学生可谓是手机媒体用户的主力军。中国高校的青年大学生,作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群体,与手机媒体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然而他们在对手机媒体的认知水平、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上情况并不乐观,造成了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和手机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对待手机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对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手机媒体的涵义与特征

手机媒体,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媒体内容的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认为,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③“2012-2013中国手机媒体发展报告”(2013)指出:手机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和传统传播方式的显著特点有三:一是终端就是媒体,媒体就是终端;二是手机媒体更多依赖手机平台运行;三是广义的手机媒体除了是全媒体还是多功能化的个人中枢,成品形式多样且不断创新。④这无不昭示着手机媒体已不再是传统的通讯工具,而逐渐发展成为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内容和形式于一身的新媒体。

二、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认知方面

认知是指外界信息在人脑中的整合、归纳、储存和使用过程,即人们某一特定的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体现。相较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机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 渠道 ,它能克服时空的障碍带给大学生更加丰富、便捷的资讯,这些信息和资源能极大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缩短了收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汇集信息的效率,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周围环境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灵空间和精神自由,并逐渐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机制。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图像化、互动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 方法 和 思维方式 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为大学生展现了一个更加广袤无垠的知识天地,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激发更多的灵感和热情,为自我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手机媒体带来的便捷网络 文化 ,带给了大学生们崭新的生活体验。⑤通过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人们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与远隔千里的朋友来次亲密的交谈。

2、情绪情感方面

手机媒体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多样化需求,为人性中的本能宣泄提供了释放的渠道,一定程度地避免了情感的异常和迷失。我们知道,现实中的情感表达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受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沟通工具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的限制。而如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手机媒体已经具备大众传播的一些功能,其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而是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社交软件依托手机这一移动互联网终端应运而生,不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由的情感交流空间和场所,还拓展了 人际交往 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手机媒体交流过程中,大学生个体的积极介入,使得沟通交流得以充分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宣泄情绪情感问题,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发展。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3、自我意识方面

在提倡个性化的时代,手机媒体极大地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状态。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可以充分张扬个性,强调自我价值,发表个人见解,利用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分享对人生的感知感受。这不仅增强了他们处理事件时的主导性和支配性,还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4、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手机网络打破了传统面对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利用手机媒体丰富而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更因为其虚拟性、匿名性,使得老师能够以一个虚拟的身份,缓解学生的心理戒备,真正走进其内心,进行一场没有角色隔阂,没有年龄差距的坦诚的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加以解决。综上,可以看出手机媒体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弥补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三、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认知方面

信息的泛滥传播,使得大学生认知混乱。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为广大公众所青睐,但也将网络潜在的弱点扩大化。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满足了大学生在学校与社会间无法体验到的感觉和感知,但长此下去,他们会对真实的现实产生疏远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认知混乱。同样,网络上过多的信息也会使大学生们的认知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麻木和迟钝,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浅层次的知识灌输,而放弃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⑥

手机媒体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为各种冗余、色情、虚假、非法甚至破坏性信息的传播打开了通道,而受者往往是被动接受。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媒体具有方便快捷、隐蔽性强、到达率高等特点,使得传播的信息丰富而庞杂,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赚取蝇头小利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各种虚假信息,使得不少学生上当。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诸如社会认同缺失、抉择依据混乱、行动方向难定等问题就会相继出现,将严重侵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失衡,使得心理问题急剧增加。

2、情绪情感方面

对手机的过分沉迷,使得大学生情感淡漠,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手机媒体的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界限,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和各种娱乐软件中不能自拔,逐渐缩小了自己的社交范围,局限了自己的沟通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会逐渐脱离现实,失去真实的情感。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虚拟性和交互性,信息交流不对称,信息交流双方无需为信息的真实与否付出代价,这使得人际交往不真实。

在“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2014)⑦中,对重庆市四所高等院校的719例大学生进行了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天手机上网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更依赖于手机,更易感到孤独、空虚、寂寞,可他们在主观认识上却对手机网络使用持乐观态度,并不认为手机能使他们情感淡漠。可见,尽管大学生主观忽视,但手机对他们造成的情绪情感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的运用中始终处于一种“微焦虑”的状态。一是对手机未知的信息持有期待和拒绝的双重焦虑;二是在课堂学习中用手机和不用手机的焦虑;三是手机媒体中通过微博、微信等对自我的展示的焦虑。

3、道德观念方面

信息的及时娱乐性,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在手机媒体强大的娱乐功能的驱使下,对新鲜事物适应力强大的大学生首当其冲。每年各大报纸均有报道,一些大学生投机取巧,无视考试纪律,把手机当做考场上营私舞弊的工具,严重威胁诚信道德底线。例如2014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山东青岛8人违规作弊被抓,其中就包括携带手机。

同时,手机媒体也引起了人们对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争论和思考。一些学生出于娱乐心态,利用手机偷拍他人隐私,在无意识中造成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手机用户有意无意的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甚至泄露商业或国家机密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控的,这些信息一旦传播,信息真假已无从辨别,即使事后辟谣,效果也不大,因为影响已经产生了。

4、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手机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脱节的现象,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造成了矛盾式倾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中作者指出:手机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远远跟不上手机媒体的发展步伐,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手机媒体的技术和使用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手机媒体的使用上,教育者落后于教育对象。⑧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心理健康教育上。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媒体冲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考验。

四、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例如:“本体―载体双赢模式”,即是通过载体目标的实现,来引导学生内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外化个体心理素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本体的目标,最终达到本体―载体双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效益。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高校的手机普及率已达85%以上,手机媒体已成为校园内一个几乎覆盖所有师生的传播媒介,手机文化也随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手机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并成为后者的载体有望成为现实,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重要阵地。

1、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文明使用手机

在以手机媒体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笔者认为高校工作者首先要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加深对媒体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手机媒体,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积极的使用手机媒体的意识。通过相应的传媒价值观教育、理性消费教育、反暴力教育、性和性别教育来获得“批判的自主性”,在心智上能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提高对媒体负面效应的免疫力。⑩同时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各色手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文明健康的手机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氛围。

2、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挖掘丰富的精神资源,利用手机媒体推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手机信息客户端、手机软件、微电影、手机报和微博互动活动等,并充分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技术元素,将静态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动态具体。让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思考,在主动探索和寻求新的视听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现根据“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2012)⑾对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 措施 :

一是开设网络心理课堂。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这一平台,让大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和趋势,及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二是建立班级博客。鼓励学生在博客上发表个人感悟和 心得体会 ,及时反映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心理老师及时疏导;

三是构建网络心理自助平台。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设立不同主题的公共讨论区,就某一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同学、家长、老师参与探讨,给予学生以心理支持和帮助,并找出解决办法;

四是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动态的网络监控。大学生喜欢即时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生活轨迹、成长感悟,心理老师、辅导员以及班干部要多留意学生的微博、微信、QQ、飞信,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及时干预尽早解决;

五是利用手机短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短信的群发,将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学生;

六是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软件。根据大学生需求,针对大学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寓教于乐,大力开发集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

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

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为大学生营造绿色和谐的手机网络环境

适当的监督管理对于自控力较弱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对此学校方面应该成立督查小组,各个班级要主动建立辅导员和全班学生的内部交流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网络行为及时有效的监督工作。相应的“绿坝”等过滤软件也应该开发出相应的手机客户端,为大学生的手机上网生活保驾护航。只有社会与学校的通力合作,才能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手机媒体作为融合了各种媒体内容和形式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对未来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视。但是,在我们享用其发展成果的同时,切勿被它的优势所蒙蔽,要知道这种崭新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其长避其短,充分挖掘开发它的巨大潜能与价值,真正使其造福于人类,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 社会实践 重点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3)

②CNNIC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9

③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

④吴红晓,《2012-2013中国手机媒体发展报告》[J].《传媒》,2013(2)

⑤蒋良福、曾庆怀、罗群英,《高校校园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区域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⑥张志刚,《网络发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1(6)

⑦赵希,《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4)

⑧李俏、张艺兵,《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6):81

⑨__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⑩张学波、纪燕妮,《在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信息判断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32

⑾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作者:姚崇,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讲师;安昱霏,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文秘学专业学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论文2500字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 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

心理健康论文25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手机媒体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分依赖和“微焦虑”等心理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手机媒体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分依赖和“微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与心理健康工作如何辩证的看待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探索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机媒体 大学生 心理健康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①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随着2009年初3G(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业务的开通使用,手机媒体以其便捷、高效、贴近生活等特点深得大学生的喜爱。据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 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亿,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亿②,而其中大学生可谓是手机媒体用户的主力军。中国高校的青年大学生,作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群体,与手机媒体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然而他们在对手机媒体的认知水平、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上情况并不乐观,造成了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和手机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对待手机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对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手机媒体的涵义与特征

手机媒体,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媒体内容的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认为,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③“2012-2013中国手机媒体发展报告”(2013)指出:手机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和传统传播方式的显著特点有三:一是终端就是媒体,媒体就是终端;二是手机媒体更多依赖手机平台运行;三是广义的手机媒体除了是全媒体还是多功能化的个人中枢,成品形式多样且不断创新。④这无不昭示着手机媒体已不再是传统的通讯工具,而逐渐发展成为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内容和形式于一身的新媒体。

二、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认知方面

认知是指外界信息在人脑中的整合、归纳、储存和使用过程,即人们某一特定的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体现。相较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机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 渠道 ,它能克服时空的障碍带给大学生更加丰富、便捷的资讯,这些信息和资源能极大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缩短了收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汇集信息的效率,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周围环境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灵空间和精神自由,并逐渐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机制。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图像化、互动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 方法 和 思维方式 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为大学生展现了一个更加广袤无垠的知识天地,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激发更多的灵感和热情,为自我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手机媒体带来的便捷网络 文化 ,带给了大学生们崭新的生活体验。⑤通过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人们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与远隔千里的朋友来次亲密的交谈。

2、情绪情感方面

手机媒体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多样化需求,为人性中的本能宣泄提供了释放的渠道,一定程度地避免了情感的异常和迷失。我们知道,现实中的情感表达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受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沟通工具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的限制。而如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手机媒体已经具备大众传播的一些功能,其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而是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社交软件依托手机这一移动互联网终端应运而生,不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由的情感交流空间和场所,还拓展了 人际交往 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手机媒体交流过程中,大学生个体的积极介入,使得沟通交流得以充分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宣泄情绪情感问题,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发展。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3、自我意识方面

在提倡个性化的时代,手机媒体极大地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状态。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可以充分张扬个性,强调自我价值,发表个人见解,利用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分享对人生的感知感受。这不仅增强了他们处理事件时的主导性和支配性,还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4、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手机网络打破了传统面对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利用手机媒体丰富而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更因为其虚拟性、匿名性,使得老师能够以一个虚拟的身份,缓解学生的心理戒备,真正走进其内心,进行一场没有角色隔阂,没有年龄差距的坦诚的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加以解决。综上,可以看出手机媒体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弥补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三、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认知方面

信息的泛滥传播,使得大学生认知混乱。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为广大公众所青睐,但也将网络潜在的弱点扩大化。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满足了大学生在学校与社会间无法体验到的感觉和感知,但长此下去,他们会对真实的现实产生疏远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认知混乱。同样,网络上过多的信息也会使大学生们的认知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麻木和迟钝,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浅层次的知识灌输,而放弃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⑥

手机媒体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为各种冗余、色情、虚假、非法甚至破坏性信息的传播打开了通道,而受者往往是被动接受。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媒体具有方便快捷、隐蔽性强、到达率高等特点,使得传播的信息丰富而庞杂,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赚取蝇头小利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各种虚假信息,使得不少学生上当。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诸如社会认同缺失、抉择依据混乱、行动方向难定等问题就会相继出现,将严重侵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失衡,使得心理问题急剧增加。

2、情绪情感方面

对手机的过分沉迷,使得大学生情感淡漠,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手机媒体的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界限,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和各种娱乐软件中不能自拔,逐渐缩小了自己的社交范围,局限了自己的沟通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会逐渐脱离现实,失去真实的情感。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虚拟性和交互性,信息交流不对称,信息交流双方无需为信息的真实与否付出代价,这使得人际交往不真实。

在“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2014)⑦中,对重庆市四所高等院校的719例大学生进行了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天手机上网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更依赖于手机,更易感到孤独、空虚、寂寞,可他们在主观认识上却对手机网络使用持乐观态度,并不认为手机能使他们情感淡漠。可见,尽管大学生主观忽视,但手机对他们造成的情绪情感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的运用中始终处于一种“微焦虑”的状态。一是对手机未知的信息持有期待和拒绝的双重焦虑;二是在课堂学习中用手机和不用手机的焦虑;三是手机媒体中通过微博、微信等对自我的展示的焦虑。

3、道德观念方面

信息的及时娱乐性,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在手机媒体强大的娱乐功能的驱使下,对新鲜事物适应力强大的大学生首当其冲。每年各大报纸均有报道,一些大学生投机取巧,无视考试纪律,把手机当做考场上营私舞弊的工具,严重威胁诚信道德底线。例如2014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山东青岛8人违规作弊被抓,其中就包括携带手机。

同时,手机媒体也引起了人们对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争论和思考。一些学生出于娱乐心态,利用手机偷拍他人隐私,在无意识中造成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手机用户有意无意的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甚至泄露商业或国家机密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控的,这些信息一旦传播,信息真假已无从辨别,即使事后辟谣,效果也不大,因为影响已经产生了。

4、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手机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脱节的现象,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造成了矛盾式倾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中作者指出:手机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远远跟不上手机媒体的发展步伐,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手机媒体的技术和使用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手机媒体的使用上,教育者落后于教育对象。⑧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心理健康教育上。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媒体冲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考验。

四、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例如:“本体―载体双赢模式”,即是通过载体目标的实现,来引导学生内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外化个体心理素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本体的目标,最终达到本体―载体双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效益。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高校的手机普及率已达85%以上,手机媒体已成为校园内一个几乎覆盖所有师生的传播媒介,手机文化也随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手机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并成为后者的载体有望成为现实,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重要阵地。

1、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文明使用手机

在以手机媒体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笔者认为高校工作者首先要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加深对媒体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手机媒体,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积极的使用手机媒体的意识。通过相应的传媒价值观教育、理性消费教育、反暴力教育、性和性别教育来获得“批判的自主性”,在心智上能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提高对媒体负面效应的免疫力。⑩同时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各色手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文明健康的手机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氛围。

2、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挖掘丰富的精神资源,利用手机媒体推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手机信息客户端、手机软件、微电影、手机报和微博互动活动等,并充分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技术元素,将静态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动态具体。让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思考,在主动探索和寻求新的视听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现根据“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2012)⑾对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 措施 :

一是开设网络心理课堂。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这一平台,让大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和趋势,及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二是建立班级博客。鼓励学生在博客上发表个人感悟和 心得体会 ,及时反映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心理老师及时疏导;

三是构建网络心理自助平台。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设立不同主题的公共讨论区,就某一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同学、家长、老师参与探讨,给予学生以心理支持和帮助,并找出解决办法;

四是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动态的网络监控。大学生喜欢即时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生活轨迹、成长感悟,心理老师、辅导员以及班干部要多留意学生的微博、微信、QQ、飞信,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及时干预尽早解决;

五是利用手机短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短信的群发,将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学生;

六是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软件。根据大学生需求,针对大学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寓教于乐,大力开发集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

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

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为大学生营造绿色和谐的手机网络环境

适当的监督管理对于自控力较弱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对此学校方面应该成立督查小组,各个班级要主动建立辅导员和全班学生的内部交流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网络行为及时有效的监督工作。相应的“绿坝”等过滤软件也应该开发出相应的手机客户端,为大学生的手机上网生活保驾护航。只有社会与学校的通力合作,才能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手机媒体作为融合了各种媒体内容和形式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对未来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视。但是,在我们享用其发展成果的同时,切勿被它的优势所蒙蔽,要知道这种崭新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其长避其短,充分挖掘开发它的巨大潜能与价值,真正使其造福于人类,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 社会实践 重点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3)

②CNNIC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9

③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

④吴红晓,《2012-2013中国手机媒体发展报告》[J].《传媒》,2013(2)

⑤蒋良福、曾庆怀、罗群英,《高校校园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区域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⑥张志刚,《网络发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1(6)

⑦赵希,《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4)

⑧李俏、张艺兵,《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6):81

⑨__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⑩张学波、纪燕妮,《在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信息判断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32

⑾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作者:姚崇,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讲师;安昱霏,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文秘学专业学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论文25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内科学期刊践,缺乏安全科学期刊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电工技术期刊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500字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 其它 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 文化 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论文如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学生承受的来自学业、就业、情感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进入校园,怎样与别人相处及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入学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际关系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的,由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任何一个大学生都非常希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内心都强烈渴望被接纳和被肯定,这是他们共同有的期待,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的。

因此我们会问,怎样做才能让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认知层面上更加理性,从情感的体验上来影响人际交往行为而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最终达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最初目标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的人要能够认知自己。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并且能够持续的心理状态。人最担心的事是无法深入了解自己,不能清楚地认知自己,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而当一切回归原位,便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人际关系会因为人在性格看待事物的差异上产生一些不良心态,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消极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首要条件。心理健康者首先要是一个能与自己心灵和谐相处的人,能不能充分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并在人际交往中感受积极的情感交流;但面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会有较大的内心冲突。一方面,认知层面由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即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而产生人际排斥,从而在情感层面,即使希望也得不到积极的回应。

由此而获得负面情绪体验会让个体产生自我挫败,从而在心理上更自卑;另一方面,由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个体本身就会在一种消极情感的支配下与人相处。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会与自己心灵和平共处,一直保持心理平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会用平和的心境来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篇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

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

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

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

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

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

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

导语: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为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特别是对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而言,每一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人们尤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发展。

有两位来自农村的孩子双双考上了重点大学,在所有人都期望他们能有所作为时,却惊闻其中的一位已退学,为什么呢?原来林同学入校后,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际,因自己来自农村深感自卑,在自我、父母的压力下日渐消沉。最终,精神恍惚,成绩快速下降。在某次考试中,竟有三门功课未及格。于是他不得不向父母提出要求退学。而另一位呢?辰同学性格开朗,待人大方,并且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农村出身就低人一等,而是奋发努力,不但考试成绩科科优秀,而且还荣获了国家奖学金二等奖,成了同学、父母眼中的骄子。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环境,为何二人的境况会截然相反呢?我想这主要是由于两同学的心理差异造成的。林同学由于内心自卑,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不知化解,积压心头,于是造成他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使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最终走向了退学,可见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有多么的重要啊!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幸福的、成功的。谁不期望有坚强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呢?然而,健康、幸福绝不是仅靠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丰富、科学的饮食,甚至体育煅练就能完全做到的,健康更多的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人的心灵世界。现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每个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就必须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无数事实主明,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心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最幸福,最成功,然而没有健康,这一切都只能幻想。所以,健康是幸福的前提,大学生一定要正视心理健康,塑造良好心态。

况且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铸造美丽人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