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共享经济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共享经济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难点与解决方案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着多元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务运作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下降、风险识别与管控难度增加等问题也逐步显现,财务工作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些年,财务共享模式得到诸多跨国企业的实践,也得到更多国内企业的关注。在财务共享理念的影响之下,财务管理更加体现专业化水平,数据信息传递的便捷化,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动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共享,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顺应时*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并探究积极的解决方案,希望给我国企业财务共享的发展带来积极意义。

关键词: 企业 财务共享 实施难点 解决方案

20XX年12月财政部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第三十四条规定:“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随着财务共享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开始认识财务共享的优势,并践行财务共享之路。

1 探究财务共享中心实施的普遍意义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技术、人才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财务共享因其在流程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化智能方面特有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核算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流程标准化,提高核算效率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带来了工业流水线的新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提高效率的主要工具。财务共享就是分工和科学管理在财务领域的重要实践。通过将财务核算划分为标准化流程,统一审核标准、统一操作步骤,使财务会计专注于各个细分环节,提高熟练程度,为财务流程和处理效率带来质的改变。根据艾森哲公司(Accenture)在欧洲的调查,30多家在欧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跨国公司平均降低了30%财务运作成本。说明财务共享模式对于降低企业财务运营成本具有显著效果。

量化考核,公开透明的奖惩机制

企业通过财务共享中心这个新型组织,改变了企业内部各项分支机构中的传统财务组织体系,从而将人工成本控制理念有效地根植于其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同类业务规模化,使标准工时这一生产领域的成本管理概念引入了财务共享中心的KPI考核中。以同类业务的平均办理时间作为标准工时,计算出标准单量。对考核期内实际工单量超过标准单量的员工给予奖励。这种公开透明的量化考核方式推动核算效率不断提升。

信息化智能逐渐替代人工操作

由于财务共享剥离出的是大量繁冗、重复的日常核算工作,规则固定统一,具备信息系统智能化操作的空间。现如今,业务端预生成财务数据、系统自动识别加总发票等各种便利都已成为现实。而财务共享中心可发挥规模效益,消化增加的信息化成本。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升级,将逐渐替代更多的人工操作。可以预见,未来的财务会计将摆脱事务性工作,转型为规则设定和结果复核。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统一核算标准,增强数据可比性及有用性

传统的财务组织形式下,各成员企业间管理要求、人员素质都存在差异,容易造成风险点难以识别,核算列报不规范的情况。财务共享通过再造流程,使成员企业间的核算标准、业务流程趋于统一。统一的合同管理、统一的审核要求、统一的往来对账和清账,财务数据信息方面能够趋于规范标准,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同时,财务信息差异化的减少,也带来数据分析方面的便利,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解放财务人员,更能专注于战略及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服务经营,创造更大的管理价值。财务共享将核算型以及价值创造型财务相分离,将企业财务人员从大量重复性的事务类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战略、计划、分析、考核等高附加值的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发挥财务管理的价值。

2 大型企业集团在财务管控方面的特点及内在需求

合理分配有限资源

优质资源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企业都是稀缺的。企业能够快速合理地分配有限资源,才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多元化,区域覆盖更广,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的资源变化,识别价值增长点,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将优质资源分配到更有价值的区域和方向。传统的财务组织模式下,财务信息层层加工汇总、信息传递慢,容易丧失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财务共享通过集中处理财务信息和高度的信息化,及时提供资源使用明细,综合考量企业在会计、资金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现状,从而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财务共享的资金集中结算的功能,可以减少各成员单位资金账户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有效管控复杂风险

大型企业集团在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也在无形当中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系数。集团管理层级增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容易造成成员企业各自为政,损害股东利益。企业风险需要及时地干预救治,单纯的制度建设和事后审计,都无法有效防御风险。财务共享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方式,增强了财务独立性,防止各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不当干预,信息更加透明。此外,在财务共享中心的干预影响之下,企业能够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制度,合理利用企业风险的评价指标,将企业风险设置成自动揭示,并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语境机制,从而保障风险能够及时地预防。

3 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难点

大型企业集团虽然具有成员企业数量多、同类业务量大等特点,易于发挥财务共享的规模优势,同时也具有涉及行业多、机构分布范围广甚至跨越海内外的特点,对实施财务共享提出了新的挑战。

信息系统平台很难具有普遍适用性

财务共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因此,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实施的基础。信息系统是否与企业的管理需要相适应,决定了财务共享实施的成败。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一套财务核算系统,还包括资金支付、流程审批、存货管理、供应商客户管理、业务管理等多种系统的集成。随着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的发展,行业跨度大、业务复杂程度高等特点,决定了任何一套信息系统都难以完全适应集团内的全部行业、企业。同时,各企业往往已存在适应行业特点的业务系统,例如:酒店预订系统、客房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等。如何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对接,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减少重复录入与核对,都是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难点。

流程与标准很难统一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是一项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的核心就是流程和标准再造,包括:流程梳理、流程重组、标准确立、标准统一。在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之下,成员企业经营的业务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其业务范围和管理模式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企业想要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难度较大。需要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历程以及各项制度有着充分了解,企业在此过程当中会损耗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一方面是集团统一管控的标准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各成员企业内部已存在的个性化管理需求。为使二者逐渐趋于统一化,需要打破既有的管理模式,并加强对于企业运营管理的控制力度,这样的举措不仅造成基层管理人员的抗拒,继而导致上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受阻,不利于财务共享的'实施与发展。

选址很难兼顾各方需求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践行“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投资设厂或收购兼并海外经营机构。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攀升,2016年已达到亿美元,跃升全球第二位。成员企业地域分布广,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选址带来很大的困难。受时差以及政策、法规、文化方面的差异影响,国内建立的共享中心很难对各海外项目的财务、资金等需求做出及时反应。即使对于非跨国企业集团,也存在着集团总部管控和人力成本压力等各方面原因,影响财务共享中心的选址。从加强集团管控的角度,选址更倾向于集团总部,但集团总部往往位于沿海发达地区,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财务共享低成本运营的理念背道而驰。如果选址在欠发达地区,虽然降低了成本,但项目所在地往往人才比较匮乏,集团管控的力度也相对薄弱。在国内最早实施财务共享的中兴通讯,就经历了选址从集团所在地深圳,迁往成本和人才都较为平衡的西安。

财务与业务脱节

财务共享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将会计职能明确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从各企业的财务部门脱离出来,纳入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实现了专业化,但受到地域与环境的限制,难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务及其变化。如何让财务数据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更好地满足管理需求就现实地摆在财务共享中心面前。在税务方面,由于财务共享不再接触当地税务部门,税务敏感性降低,税务风险提高;同时不了解当地优惠政策,也使企业丧失了很多机会成本。

财务人员个人发展受限

财务共享的专业化和岗位细分责任制,决定了财务共享岗位从事的是大量标准化、重复性、简单的工作。严格按照既定的规范和程序执行,是对财务共享人员的普遍要求。岗位局限性强,难以获得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累积,更难有创新和发展。财务人员各项工作的实施缺少认可度、晋升空间小,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因此造成财务共享的人员流失率普遍偏高,对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都造成不良影响。

4 解决方案

选择适合企业的战略结构

虽然财务共享已经成为各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但整体实施思路不应“一刀切”,应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机构分布,选择适合的战略结构。分板块、分区域建立多共享中心或者分业务逐步纳入单一共享中心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案。

分板块建立多共享中心

对于行业跨度大、同行业机构数量多的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分板块建立多个共享中心。同板块内容易统一标准、流程,且再造后的流程符合行业特点和行业管理需要,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度更高。同时,在板块内可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降低实施难度。分板块共享也并非适用于所有多元化企业集团,部分企业行业较多但是行业机构数量明显过少,无法达到行业内规模优势。此外,由于各板块标准和流程不统一,板块间财务人员和财务数据无法共享,难以达到最优经济性。后期将会面临较大程度的数据分析相关方面的困难,对于各项数据的分析以及利用将成为限制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的首要因素。

分区域建立共享中心

对于机构分布广,尤其多跨国机构的企业集团,可以选择分区域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各国在核算制度、税收法规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如果建立全球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难以适应各区域的业务需求。因此,很多跨国企业都选择按大区建立多个共享中心,有利于满足财务共享区域内不同业务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分区域建立的共享模式能够保障各区域板块间都存在共享中心,避免出现重复建立,最大程度地实现行业跨度,保障多元化企业的趋于共享中心正常运作,从而有效迈出行业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分业务逐步纳入单一共享中心

单一共享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在成本效益方面和数据共享方面也更具优势。对于行业跨度不大、分布区域相对集中的集团企业,可选择单一共享中心。单一共享中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可以选择业务量大、重复度高、易于标准化的业务先纳入共享范围,例如:薪酬支付、合同管理、资金调拨等业务;也可以按照先主业后副业,将成员企业分批纳入共享。这种分批分步的方式可以降低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但仍难以解决多元化、区域广所带来的固有难题。

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分板块、分区域的多共享中心,还是全球化的单一共享中心,都各有优势,也非一成不变。很多成功的财务共享,在最初阶段选择某一区域或某一板块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最终形成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也有一些企业集团,从单一主业发展为多元化经营或加快海外拓展的步伐,进而产生分区域分行业的需求。

建立长效的“业”“财”沟通机制

财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营管理,因此,业财融合是财务共享必然选择的方向。为此,应充分发挥“业务财务”的沟通协调作用。“业务财务”是实施财务共享后,保留在集团各成员单位的部分财务人员,执行管理会计的职能。由于他们与业务的紧密度更高,被称之为“业务财务”。业务财务是财务共享数据的主要使用者,也是连接“业务”与“财务”两端的桥梁与纽带。业务财务的沟通,便于财务共享中心认识经济业务的实质,识别风险;也便于共享中心提供更具有分析价值的财务数据。

打通人员内部流动与晋升渠道

财务共享后,更细致的岗位分工,不可避免地带来员工的单调和厌倦感。为防止这种负能量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可制定定期轮岗的制度。通过岗位轮换,既可保持财务共享的专业性,又能拓展财务共享人员的视野,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轮岗不仅仅限于财务共享中心内部,也可拓展到共享单位的“业务财务”岗位。通过“共享财务”与“业务财务”岗位互换,了解企业集团的财务全流程管理。财务共享中心不仅成为财务数据的中心,还可以成为集团培养财务高端人才的摇篮,让员工看到晋升的通道,从而增强员工的岗位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

5 结束语

大型企业集团在财务共享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解决方案也有多种。财务共享能否在本企业实施成功,其核心还是企业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客观评估实施共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选择合适战略结构,确定相应的信息系统、流程标准、项目选址、沟通机制、人员管理方式等。有了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才能预估实施的难度,并取得企业高层的坚定支持。坚定不移地攻克难关、不断优化提升,达到财务共享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晓晨.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8(1):73.

[2] 李春.多元化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难点及对策- -以广投集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3):196- 197.

[3] 李晓旭,黄晨雨.多元化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难点及解决途径[J].国际商务财会,2016(8):66- 68.

[4] 韩向东,余红燕.财务共享的中国路径[J].财务与会计,2017(12):73- 74.

[5] 王会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J].中国商论,2018(2):128-129.

[6] 王小琛.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及实践研究——以MN集团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在金融 毕业 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参考文献其实就是 文章 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引用过的文献。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刘晓法.外汇风险管理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巴曙松.2009: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J].经济,2009(6). [3]曹垂龙.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兼析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J] 财经 问题研究,2006, (7). [4]陈慧莲.我国行业外汇风险暴露[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3. [5]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21. [6]付甜杰.我国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及运作性对冲研究[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0. [7]何晓.对我国涉外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实证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07. [8]郑振龙、陈蓉、邓戈威.外汇衍生品市场:国际 经验 与借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0]胡大江.面向双重风险的我国涉外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1]高扬.构建人民币汇率的避风港:中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研究[M].北京冲国经济出版社,2006. [12]刘欣.外汇经济风险暴露的测量和管理[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3. [13]宋明哲.风险管理[M].台北:中华 企业管理 发展中心出版社,1984. [14]陈伟、王伟.我国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的计量与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6, (3). [15]罗航、江春.人民币新汇率形成机制下的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4): 78-81.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l0-18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根本出路在何方[J].证券时报,2004,(4):23-25 [3]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5):27-32 [4]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罗正英,段佳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选择的内生性约束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8):67-72 [7]__赞.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 [8]杨凤娟.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举措及借鉴[J].经济题,2004,(3):20-21 [9]徐洪才.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J].经济管理,2009,(3):14-17 [10]戴淑庚.高科技产业融资理论、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1]韩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13]巴曙松.如何促进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发展[J].商业周刊,2003,(11):6-7 [14]邹萍莉,王振宇.二板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J].特区经济,2004,(10):64-65 [15]袁树民,刘文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J].会计之友,2008,(2):83-85 金融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石磊,王瑞武.合作行为的非对称性演化[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4). [2].李丹.基于博弈论的科学研究知识共享行为分析[J].国书情报知识,2006(5). [3].翁丽君.“市场进入阻挠”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经济与科技,2008(4). [4].陈德华.寡头垄断市场的进入与阻止进入博弈研究[J].财金研究,2011(23). [5].田银华等.银企信贷重复博弈的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11(11). [6].赵宇等.垄断行业的进入博弈及管制绩效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6). [7].商业银行应该给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贷款吗?——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及其仿真过程的分析. [8].郭宁宁.关于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研究——基于金融供给角度[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6). [9].樊晶.在位企业与潜在进入者的战略博弈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 [10].李国宏.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可行性研究——以山东淄博市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1].哈尔.R.范里安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12].肖彬.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探讨[J].2009(4) [13].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金融部课题组.大型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5) [14].张杰.农户、国家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2) [15].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的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2) 猜你喜欢: 1. 关于金融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2. 企业融资论文参考文献 3.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4.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财务管理论文最新参考文献

共享经济的论文参考文献

延续老美好书给的一种印象。先不说具体内容如何,光从其写书格式来说,便很有学术、很有wiki的味道。书中采访几十位企业家、思想家、设计师,罗列出几百条参考文献!书中每一处例子、每一个数据,都是有出处,有引用来源。想起研一在学校看与写的学术论文,每一处都是需要数据与例子支撑!这也是研究骨架有了之后的各种文献搜集整理与总结引用的功夫,需要积累与 论据意识 ,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言而有据,需要大量积累与串联整理!

共享经济时代,是作者针对这种协同消费商业模式进行阐述的一个的归纳。在互联网的发展下,我们反复提及的 连接低门槛 造就了新的商业模式,以往无法成型无法成规模的协同消费网络如今引爆了!

总结,书要告诉我们:

共享经济模式的劳资关系本质探讨——以网约车为例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劳资关系本质探讨——以网约车为例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服务的广泛应用,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的共享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营模式。这种新的经济模式重塑了劳资关系的从属性,存在"权力效应"。本文以网约车平台为分析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发现,共享经济不仅没有改变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反而加强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使资本对劳动剥削的手段更加隐蔽化、过程更加碎片化,导致劳动更依附于资本,受到资本的影响越来越深。

关键词: 共享经济;劳资关系;网约车平台;剥削深化;

一、共享经济的实质

平台经济或者叫共享经济,这里的"平台"或者"共享"是基于私有制、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模式,并不像字面所表达的平等的,没有商业驱动的真正的公有制的状态。如果将网络技术和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去除,共享经济就是社会中传统的商业活动"共享经济"强调"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产和能力",其实是将家庭生产资料,如汽车,房屋,闲置劳动力进行再资本化,成为平台获得剩余价值的新手段;"共享经济"强调的是分享自己的资产,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但实际却无法证明共享经济下的商业活动是否减少了消费和环境污染;"共享经济"可以带来自由的工作状态和额外收入,提倡一种自我创业的模式,做自己的老板,但却导致了大批依附于平台的不稳定就业和自我剥削的零工群体出现。所以共享经济实则是零工经济。

二、劳资关系的判定

共享经济虽然没有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但却改变了传统的雇佣模式,进而减缓了社会中的劳资矛盾。共享经济将劳资关系重新整合,使个人摆脱单一就业形式,每个人都有一定闲置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有偿地让渡给别人,那么肯定对传统的生产制造的协同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加入,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进一步体现,带来劳动关系形式的多样化。一些学者还提出有"去劳动关系化"的倾向。现在较为年轻的劳动者中,也有人觉得劳动关系并没有那么重要,劳动关系反而束缚了劳动自由,有的出租车司机都跳槽去当了滴滴、美团专车司机,就是看中了其工作的灵活性并且还有一定的收益。有些学者认为共享经济下的劳资关系已经从原本的雇佣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在互联网经济下,劳资关系到底如何定性,我们需要予以讨论和辨析。

(一)共享经济下国内外劳资冲突中的劳资关系判定

2015年,美国Uber车主以集体诉讼形式起诉Uber公司,以确定他们这些车主到底是Uber的雇员还是独立承包人。加州联邦法院认为他们之间构成劳动关系的判决。

而在2014年,北京网约车平台司机提起的劳动争议仲裁中,仲裁委经过审理后认为,双方之间在管理上是一种松散的关系,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工作,甚至司机不知道公司信息,公司也不对其进行相应的考核,因而否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外的这几个网约车平台案例,发现争议的焦点是相同的,都是要确定司机是否与平台具有劳动关系,进而享有雇佣应有的工资、社会保障,劳动法保护等权利。而平台更希望拥有一个合作关系,强调司机是"独立承包人",进而可以减轻雇主需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

(二)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

雇佣关系,从狭义的定义来看,是指公司或个人雇佣劳动者,并通过发放薪资形成两者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虽然看似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收到了公司的指令,在公司控制的劳动过程中完成生产经营任务。

合作关系通常是指,个人或者企业作为独立经营者,与其他组织建立的双方基于平等原则的经济关系。比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购物平台与入驻的网店所有者之间,还有许多形式的承包、承揽关系等。

三、"权力效应"以网约车平台为例

网约车平台的"权力效应",即平台在与司机的`关系中构建一种权力,借此提高抽成比例。由于网约车行业存在规模效应,少数几个平台把持整个行业,平台可能为了赢利目的而牺牲公共福利。因此平台对司机而言具有"先发优势"能够率先制定规则,让司机要么接受,要么离开。

(一)通过资本的力量进行垄断获得控制权

平台凭借对市场准入权的垄断获取了剩余控制权。网约车平台拥有非常大的规模效应,极易形成垄断环境。在网约车行业发展前期,少数平台投入大量资金进入,已经基本形成了行业格局,如果司机不注册进入平台就很难通过自身能力获得收益。并且在政府实行对司机和车辆的有效监管下,许多网约车司机没有能够获得合法资质,由于户籍、证照、车辆等原因。但是乘客在网约车平台叫到的司机不会产生这样的担忧。所以此时,司机能够顺利进入平台运营是非常重要的。

(二)通过数据与算法的介入控制劳动过程

平台像是"无形的老板",通过数据和算法成功管控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在越来越多网约车司机入驻和大量消费者使用的情况下,平台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并依靠这些数据对司机进行等级划分,并参照一定对奖惩体系,对司机进行奖惩。奖励是一种让劳动者更投入劳动过程的手段,是一种看不见的管理。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与传统劳动过程控制不同的是,平台对劳动控制变得更加碎片化,平台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劳动者拥有工作自主权是同时并存的。"

(三)利用平台组织系统与劳动者产生强依附性

平台组织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是其评分机制,平台通过评分机制对司机进行"管理".奖励机制较大程度上是以评分机制为基础的,司机要获得奖励必须要满足评分和成单率的要求,评分机制也在背后控制着司机的工作时间。

我们其实发现,评分机制是一种转移,它将监督管理的权利从平台方转出。表面上形成了乘客监督管理司机的状态,通过自己的评分给司机奖惩。司机也不会觉得自己受到平台的约束和监督。评分机制还存在不可转移性,司机获得的评分只在注册的特定平台有效,无法转移至其他平台,平台利用"评分机制"成为了看不见的资本家,这样的隐蔽管理实则强化了劳动过程的控制。

四、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的剥削机制

首先,在共享经济下,劳动者虽然利用自己的生活资料来充当生产资料,但是他们需要依附平台才能让劳动过程进行下去,虽然可以自由地调整工作时间,但是这也使得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机制更加灵活,剥削的范围更大,以前只能剥削正式员工,现在许多兼职司机也因为加入了平台也受到剥削。对于他们来说,劳动时间实际是共享资本对其休闲时间的侵占,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将自己的休闲时间转化为共享资本创造利润的时间。因此劳动者在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下,剩余劳动时间被再一次细分,实现了资本对劳动控制的深化。资本凭借对平台的控制权和消费者信息、司机数据的垄断权榨取这些无法独立进行生产活动劳动者依附平台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对于共享资本来说,任何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或者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都是一种损失,所以他们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建造一个共享平台,实现对于这些闲置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再利用,目的就是获得更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其次,在共享经济下,剥削机制更为隐蔽化,就像上面探讨的,共享经济利用算法与数据建立了评分机制,提供了一个对劳动者更为隐蔽且眼里的监督渠道。一方面,平台将监督管理权转移给消费者,实现"多管一"的监督形式,同时劳动者获得的评分直接影响其收入与奖励,与传统的"一管多"相比,这种监督方式成本低,效果好,并且更加隐蔽与严厉,一旦劳动者获得许多差评,平台就会有一定的金钱处罚或者封禁账号的行为,这样平台不仅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且一定条件下还剥削了他们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当平台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并有定价权之后,可以决定劳动者的收入,平台公司想尽办法抽取更多的手续费或是中介费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大对劳动者的剥削力度。

最后,在共享经济下,资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凭借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将无数劳动者及其自由资源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劳动剥削的广化。由于劳动者加入共享平台的门槛较低,又伴随信息外溢效应,使平台能够轻易吸引大量劳动力,实现对闲置或者过剩劳动力的再利用,类似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这样庞大的后备军使得市场自发处于竞争状态,无需共享资本所有者的施压。为了获得订单劳动者展开竞争,一些劳动者认为收入太低或者因为评级太低而退出平台,但仍然会有新的劳动者来填补缺口,如果想获得更多收益,只能选择过度劳动,延长劳动时间,完成更多的订单,竞争越激烈,就让他们更依附于平台,从而平台可以加强剥削,使他们陷入更不利的经济地位。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共享经济下,我们本以为劳资关系是越来越平等的,劳动者不要依附原本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过程,但是我们发现,虽然生产资料的依附性减弱了,但对于共享平台的依附性越来越强。所以在共享经济下,劳资并不是平等关系。作为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具有权利优势,在信息获取方面,平台企业主导企业运营,掌握相关信息,相比劳动者们按照软件的固定操作,平台企业则可以获得大量的实时信息,包括客户数据,司机数据和市场数据,劳动者分布,市场竞争情况的等。同时,平台企业自由分配信息,自主决定劳动者所能接受的信息,并可以随时调整整个生产运行过程,也可对其隐藏或公开一定的数据信息,这样也就削弱了劳动者对工作的有效判断和自主决策权。所以,平台劳动者是处于权利弱势,他们无法参与平台企业系统以及算法的编订,一旦接入平台系统,劳动者只能在程序引导下学习和接受,无法谈判协商,只能由平台公司单方面决定,劳动者只能是被动接受者。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社会会出现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部分都是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者,无法被正规部门所吸纳,所以平台企业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入门槛低,只需要会登陆平台,按照该平台的服务标准进行操作,掌握简单的技能即可。这样使得平台企业内部出现竞争,低技能,高标准化,高替代性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越来越失去劳资关系中的谈判地位,只能被动接受平台企业制定的规则,从而被剥削剩余价值,甚至是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又由于平台企业的分散化与个体化的特点,劳动者很难形成劳动集体,代表其一致的利益。

综上,在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并没有得到修复,反而是加强了劳动者的从属性,以前是对于生产资料,现在是对于平台,虽然劳资关系有了颠覆式的变革,但其本质还是资本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更加精准地控制了劳动过程,深化了劳资力量的不均等。所以,传统经济下的劳动者分类,工会制度以及由劳动关系绑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共享经济带来的劳动形态的新变动,劳动者也无法通过便捷有效的合法渠道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应该完善法律体系,使得《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修订或加入平台公司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认定,让这个新的劳动关系得到法律的认可,让劳动者得到相关法律的保障。再者,应该积极寻找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工会组织,允许工会为共享经济下劳动者维权,但由于共享经济中的从业者较为松散,没有固定的劳动时间,流动速度较快,工会力量难以集中到一定规模,建议利用政府公信力,倡导工人利用互联网建立行业工会,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建立行业劳动标准和工资标准,促进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的平稳发展。

六、参考文献

[1]曹磊,柴燕菲,沈云云,:开启"共享经济"时代[M]//Uber:开启"共享经济"时代.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常凯,郑小静.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互联网经济中用工关系性质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02):78-88.

[3]常庆欣,张旭,谢文心.共享经济的实质-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53-64.

[4]崔学东,曹樱凡."共享经济"还是"零工经济"?-后工业与金融资本主义下的积累与雇佣劳动关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25.

[5]齐昊,马梦挺,包倩文.网约车平台与不稳定劳工-基于南京市网约车司机的调查[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3):204-224.

[6]任洲鸿,王月霞.共享经济下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滴滴司机与共享平台的劳动关系为例[J].当代经济研究,2019(3):5-12.

[7]吴清军,李贞.享经济下的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性-关于网约车司机工作的混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8(4):137-162.

[8]姚庐清,俞使超.共享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J].海派经济学,2019(2):136.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共享经济模式的劳资关系本质探讨——以网约车为例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劳资关系本质探讨——以网约车为例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服务的广泛应用,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的共享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营模式。这种新的经济模式重塑了劳资关系的从属性,存在"权力效应"。本文以网约车平台为分析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发现,共享经济不仅没有改变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反而加强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使资本对劳动剥削的手段更加隐蔽化、过程更加碎片化,导致劳动更依附于资本,受到资本的影响越来越深。

关键词: 共享经济;劳资关系;网约车平台;剥削深化;

一、共享经济的实质

平台经济或者叫共享经济,这里的"平台"或者"共享"是基于私有制、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模式,并不像字面所表达的平等的,没有商业驱动的真正的公有制的状态。如果将网络技术和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去除,共享经济就是社会中传统的商业活动"共享经济"强调"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产和能力",其实是将家庭生产资料,如汽车,房屋,闲置劳动力进行再资本化,成为平台获得剩余价值的新手段;"共享经济"强调的是分享自己的资产,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但实际却无法证明共享经济下的商业活动是否减少了消费和环境污染;"共享经济"可以带来自由的工作状态和额外收入,提倡一种自我创业的模式,做自己的老板,但却导致了大批依附于平台的不稳定就业和自我剥削的零工群体出现。所以共享经济实则是零工经济。

二、劳资关系的判定

共享经济虽然没有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但却改变了传统的雇佣模式,进而减缓了社会中的劳资矛盾。共享经济将劳资关系重新整合,使个人摆脱单一就业形式,每个人都有一定闲置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有偿地让渡给别人,那么肯定对传统的生产制造的协同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加入,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进一步体现,带来劳动关系形式的多样化。一些学者还提出有"去劳动关系化"的倾向。现在较为年轻的劳动者中,也有人觉得劳动关系并没有那么重要,劳动关系反而束缚了劳动自由,有的出租车司机都跳槽去当了滴滴、美团专车司机,就是看中了其工作的灵活性并且还有一定的收益。有些学者认为共享经济下的劳资关系已经从原本的雇佣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在互联网经济下,劳资关系到底如何定性,我们需要予以讨论和辨析。

(一)共享经济下国内外劳资冲突中的劳资关系判定

2015年,美国Uber车主以集体诉讼形式起诉Uber公司,以确定他们这些车主到底是Uber的雇员还是独立承包人。加州联邦法院认为他们之间构成劳动关系的判决。

而在2014年,北京网约车平台司机提起的劳动争议仲裁中,仲裁委经过审理后认为,双方之间在管理上是一种松散的关系,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工作,甚至司机不知道公司信息,公司也不对其进行相应的考核,因而否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外的这几个网约车平台案例,发现争议的焦点是相同的,都是要确定司机是否与平台具有劳动关系,进而享有雇佣应有的工资、社会保障,劳动法保护等权利。而平台更希望拥有一个合作关系,强调司机是"独立承包人",进而可以减轻雇主需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

(二)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

雇佣关系,从狭义的定义来看,是指公司或个人雇佣劳动者,并通过发放薪资形成两者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虽然看似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收到了公司的指令,在公司控制的劳动过程中完成生产经营任务。

合作关系通常是指,个人或者企业作为独立经营者,与其他组织建立的双方基于平等原则的经济关系。比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购物平台与入驻的网店所有者之间,还有许多形式的承包、承揽关系等。

三、"权力效应"以网约车平台为例

网约车平台的"权力效应",即平台在与司机的`关系中构建一种权力,借此提高抽成比例。由于网约车行业存在规模效应,少数几个平台把持整个行业,平台可能为了赢利目的而牺牲公共福利。因此平台对司机而言具有"先发优势"能够率先制定规则,让司机要么接受,要么离开。

(一)通过资本的力量进行垄断获得控制权

平台凭借对市场准入权的垄断获取了剩余控制权。网约车平台拥有非常大的规模效应,极易形成垄断环境。在网约车行业发展前期,少数平台投入大量资金进入,已经基本形成了行业格局,如果司机不注册进入平台就很难通过自身能力获得收益。并且在政府实行对司机和车辆的有效监管下,许多网约车司机没有能够获得合法资质,由于户籍、证照、车辆等原因。但是乘客在网约车平台叫到的司机不会产生这样的担忧。所以此时,司机能够顺利进入平台运营是非常重要的。

(二)通过数据与算法的介入控制劳动过程

平台像是"无形的老板",通过数据和算法成功管控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在越来越多网约车司机入驻和大量消费者使用的情况下,平台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并依靠这些数据对司机进行等级划分,并参照一定对奖惩体系,对司机进行奖惩。奖励是一种让劳动者更投入劳动过程的手段,是一种看不见的管理。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与传统劳动过程控制不同的是,平台对劳动控制变得更加碎片化,平台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劳动者拥有工作自主权是同时并存的。"

(三)利用平台组织系统与劳动者产生强依附性

平台组织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是其评分机制,平台通过评分机制对司机进行"管理".奖励机制较大程度上是以评分机制为基础的,司机要获得奖励必须要满足评分和成单率的要求,评分机制也在背后控制着司机的工作时间。

我们其实发现,评分机制是一种转移,它将监督管理的权利从平台方转出。表面上形成了乘客监督管理司机的状态,通过自己的评分给司机奖惩。司机也不会觉得自己受到平台的约束和监督。评分机制还存在不可转移性,司机获得的评分只在注册的特定平台有效,无法转移至其他平台,平台利用"评分机制"成为了看不见的资本家,这样的隐蔽管理实则强化了劳动过程的控制。

四、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的剥削机制

首先,在共享经济下,劳动者虽然利用自己的生活资料来充当生产资料,但是他们需要依附平台才能让劳动过程进行下去,虽然可以自由地调整工作时间,但是这也使得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机制更加灵活,剥削的范围更大,以前只能剥削正式员工,现在许多兼职司机也因为加入了平台也受到剥削。对于他们来说,劳动时间实际是共享资本对其休闲时间的侵占,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将自己的休闲时间转化为共享资本创造利润的时间。因此劳动者在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下,剩余劳动时间被再一次细分,实现了资本对劳动控制的深化。资本凭借对平台的控制权和消费者信息、司机数据的垄断权榨取这些无法独立进行生产活动劳动者依附平台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对于共享资本来说,任何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或者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都是一种损失,所以他们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建造一个共享平台,实现对于这些闲置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再利用,目的就是获得更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其次,在共享经济下,剥削机制更为隐蔽化,就像上面探讨的,共享经济利用算法与数据建立了评分机制,提供了一个对劳动者更为隐蔽且眼里的监督渠道。一方面,平台将监督管理权转移给消费者,实现"多管一"的监督形式,同时劳动者获得的评分直接影响其收入与奖励,与传统的"一管多"相比,这种监督方式成本低,效果好,并且更加隐蔽与严厉,一旦劳动者获得许多差评,平台就会有一定的金钱处罚或者封禁账号的行为,这样平台不仅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且一定条件下还剥削了他们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当平台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并有定价权之后,可以决定劳动者的收入,平台公司想尽办法抽取更多的手续费或是中介费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大对劳动者的剥削力度。

最后,在共享经济下,资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凭借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将无数劳动者及其自由资源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劳动剥削的广化。由于劳动者加入共享平台的门槛较低,又伴随信息外溢效应,使平台能够轻易吸引大量劳动力,实现对闲置或者过剩劳动力的再利用,类似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这样庞大的后备军使得市场自发处于竞争状态,无需共享资本所有者的施压。为了获得订单劳动者展开竞争,一些劳动者认为收入太低或者因为评级太低而退出平台,但仍然会有新的劳动者来填补缺口,如果想获得更多收益,只能选择过度劳动,延长劳动时间,完成更多的订单,竞争越激烈,就让他们更依附于平台,从而平台可以加强剥削,使他们陷入更不利的经济地位。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共享经济下,我们本以为劳资关系是越来越平等的,劳动者不要依附原本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过程,但是我们发现,虽然生产资料的依附性减弱了,但对于共享平台的依附性越来越强。所以在共享经济下,劳资并不是平等关系。作为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具有权利优势,在信息获取方面,平台企业主导企业运营,掌握相关信息,相比劳动者们按照软件的固定操作,平台企业则可以获得大量的实时信息,包括客户数据,司机数据和市场数据,劳动者分布,市场竞争情况的等。同时,平台企业自由分配信息,自主决定劳动者所能接受的信息,并可以随时调整整个生产运行过程,也可对其隐藏或公开一定的数据信息,这样也就削弱了劳动者对工作的有效判断和自主决策权。所以,平台劳动者是处于权利弱势,他们无法参与平台企业系统以及算法的编订,一旦接入平台系统,劳动者只能在程序引导下学习和接受,无法谈判协商,只能由平台公司单方面决定,劳动者只能是被动接受者。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社会会出现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部分都是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者,无法被正规部门所吸纳,所以平台企业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入门槛低,只需要会登陆平台,按照该平台的服务标准进行操作,掌握简单的技能即可。这样使得平台企业内部出现竞争,低技能,高标准化,高替代性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越来越失去劳资关系中的谈判地位,只能被动接受平台企业制定的规则,从而被剥削剩余价值,甚至是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又由于平台企业的分散化与个体化的特点,劳动者很难形成劳动集体,代表其一致的利益。

综上,在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并没有得到修复,反而是加强了劳动者的从属性,以前是对于生产资料,现在是对于平台,虽然劳资关系有了颠覆式的变革,但其本质还是资本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更加精准地控制了劳动过程,深化了劳资力量的不均等。所以,传统经济下的劳动者分类,工会制度以及由劳动关系绑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共享经济带来的劳动形态的新变动,劳动者也无法通过便捷有效的合法渠道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应该完善法律体系,使得《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修订或加入平台公司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认定,让这个新的劳动关系得到法律的认可,让劳动者得到相关法律的保障。再者,应该积极寻找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工会组织,允许工会为共享经济下劳动者维权,但由于共享经济中的从业者较为松散,没有固定的劳动时间,流动速度较快,工会力量难以集中到一定规模,建议利用政府公信力,倡导工人利用互联网建立行业工会,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建立行业劳动标准和工资标准,促进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的平稳发展。

六、参考文献

[1]曹磊,柴燕菲,沈云云,:开启"共享经济"时代[M]//Uber:开启"共享经济"时代.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常凯,郑小静.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互联网经济中用工关系性质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02):78-88.

[3]常庆欣,张旭,谢文心.共享经济的实质-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53-64.

[4]崔学东,曹樱凡."共享经济"还是"零工经济"?-后工业与金融资本主义下的积累与雇佣劳动关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25.

[5]齐昊,马梦挺,包倩文.网约车平台与不稳定劳工-基于南京市网约车司机的调查[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3):204-224.

[6]任洲鸿,王月霞.共享经济下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滴滴司机与共享平台的劳动关系为例[J].当代经济研究,2019(3):5-12.

[7]吴清军,李贞.享经济下的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性-关于网约车司机工作的混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8(4):137-162.

[8]姚庐清,俞使超.共享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J].海派经济学,2019(2):136.

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难点与解决方案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着多元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务运作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下降、风险识别与管控难度增加等问题也逐步显现,财务工作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些年,财务共享模式得到诸多跨国企业的实践,也得到更多国内企业的关注。在财务共享理念的影响之下,财务管理更加体现专业化水平,数据信息传递的便捷化,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动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共享,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顺应时*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并探究积极的解决方案,希望给我国企业财务共享的发展带来积极意义。

关键词: 企业 财务共享 实施难点 解决方案

20XX年12月财政部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第三十四条规定:“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中心。”随着财务共享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开始认识财务共享的优势,并践行财务共享之路。

1 探究财务共享中心实施的普遍意义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技术、人才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财务共享因其在流程管理、绩效管理、信息化智能方面特有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核算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流程标准化,提高核算效率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带来了工业流水线的新时代。时至今日,仍然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提高效率的主要工具。财务共享就是分工和科学管理在财务领域的重要实践。通过将财务核算划分为标准化流程,统一审核标准、统一操作步骤,使财务会计专注于各个细分环节,提高熟练程度,为财务流程和处理效率带来质的改变。根据艾森哲公司(Accenture)在欧洲的调查,30多家在欧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跨国公司平均降低了30%财务运作成本。说明财务共享模式对于降低企业财务运营成本具有显著效果。

量化考核,公开透明的奖惩机制

企业通过财务共享中心这个新型组织,改变了企业内部各项分支机构中的传统财务组织体系,从而将人工成本控制理念有效地根植于其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标准化、同类业务规模化,使标准工时这一生产领域的成本管理概念引入了财务共享中心的KPI考核中。以同类业务的平均办理时间作为标准工时,计算出标准单量。对考核期内实际工单量超过标准单量的员工给予奖励。这种公开透明的量化考核方式推动核算效率不断提升。

信息化智能逐渐替代人工操作

由于财务共享剥离出的是大量繁冗、重复的日常核算工作,规则固定统一,具备信息系统智能化操作的空间。现如今,业务端预生成财务数据、系统自动识别加总发票等各种便利都已成为现实。而财务共享中心可发挥规模效益,消化增加的信息化成本。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升级,将逐渐替代更多的人工操作。可以预见,未来的财务会计将摆脱事务性工作,转型为规则设定和结果复核。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统一核算标准,增强数据可比性及有用性

传统的财务组织形式下,各成员企业间管理要求、人员素质都存在差异,容易造成风险点难以识别,核算列报不规范的情况。财务共享通过再造流程,使成员企业间的核算标准、业务流程趋于统一。统一的合同管理、统一的审核要求、统一的往来对账和清账,财务数据信息方面能够趋于规范标准,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同时,财务信息差异化的减少,也带来数据分析方面的便利,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解放财务人员,更能专注于战略及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服务经营,创造更大的管理价值。财务共享将核算型以及价值创造型财务相分离,将企业财务人员从大量重复性的事务类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战略、计划、分析、考核等高附加值的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发挥财务管理的价值。

2 大型企业集团在财务管控方面的特点及内在需求

合理分配有限资源

优质资源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企业都是稀缺的。企业能够快速合理地分配有限资源,才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多元化,区域覆盖更广,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的资源变化,识别价值增长点,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将优质资源分配到更有价值的区域和方向。传统的财务组织模式下,财务信息层层加工汇总、信息传递慢,容易丧失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财务共享通过集中处理财务信息和高度的信息化,及时提供资源使用明细,综合考量企业在会计、资金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现状,从而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财务共享的资金集中结算的功能,可以减少各成员单位资金账户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有效管控复杂风险

大型企业集团在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也在无形当中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系数。集团管理层级增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容易造成成员企业各自为政,损害股东利益。企业风险需要及时地干预救治,单纯的制度建设和事后审计,都无法有效防御风险。财务共享采用扁平化的组织方式,增强了财务独立性,防止各成员企业经营管理层的不当干预,信息更加透明。此外,在财务共享中心的干预影响之下,企业能够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制度,合理利用企业风险的评价指标,将企业风险设置成自动揭示,并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语境机制,从而保障风险能够及时地预防。

3 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实施难点

大型企业集团虽然具有成员企业数量多、同类业务量大等特点,易于发挥财务共享的规模优势,同时也具有涉及行业多、机构分布范围广甚至跨越海内外的特点,对实施财务共享提出了新的挑战。

信息系统平台很难具有普遍适用性

财务共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因此,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实施的基础。信息系统是否与企业的管理需要相适应,决定了财务共享实施的成败。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一套财务核算系统,还包括资金支付、流程审批、存货管理、供应商客户管理、业务管理等多种系统的集成。随着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的发展,行业跨度大、业务复杂程度高等特点,决定了任何一套信息系统都难以完全适应集团内的全部行业、企业。同时,各企业往往已存在适应行业特点的业务系统,例如:酒店预订系统、客房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等。如何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对接,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减少重复录入与核对,都是大型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难点。

流程与标准很难统一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是一项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的核心就是流程和标准再造,包括:流程梳理、流程重组、标准确立、标准统一。在企业集团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之下,成员企业经营的业务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其业务范围和管理模式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企业想要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难度较大。需要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历程以及各项制度有着充分了解,企业在此过程当中会损耗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一方面是集团统一管控的标准化需求,另一方面是各成员企业内部已存在的个性化管理需求。为使二者逐渐趋于统一化,需要打破既有的管理模式,并加强对于企业运营管理的控制力度,这样的举措不仅造成基层管理人员的抗拒,继而导致上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受阻,不利于财务共享的'实施与发展。

选址很难兼顾各方需求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践行“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投资设厂或收购兼并海外经营机构。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攀升,2016年已达到亿美元,跃升全球第二位。成员企业地域分布广,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选址带来很大的困难。受时差以及政策、法规、文化方面的差异影响,国内建立的共享中心很难对各海外项目的财务、资金等需求做出及时反应。即使对于非跨国企业集团,也存在着集团总部管控和人力成本压力等各方面原因,影响财务共享中心的选址。从加强集团管控的角度,选址更倾向于集团总部,但集团总部往往位于沿海发达地区,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财务共享低成本运营的理念背道而驰。如果选址在欠发达地区,虽然降低了成本,但项目所在地往往人才比较匮乏,集团管控的力度也相对薄弱。在国内最早实施财务共享的中兴通讯,就经历了选址从集团所在地深圳,迁往成本和人才都较为平衡的西安。

财务与业务脱节

财务共享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将会计职能明确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从各企业的财务部门脱离出来,纳入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实现了专业化,但受到地域与环境的限制,难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务及其变化。如何让财务数据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更好地满足管理需求就现实地摆在财务共享中心面前。在税务方面,由于财务共享不再接触当地税务部门,税务敏感性降低,税务风险提高;同时不了解当地优惠政策,也使企业丧失了很多机会成本。

财务人员个人发展受限

财务共享的专业化和岗位细分责任制,决定了财务共享岗位从事的是大量标准化、重复性、简单的工作。严格按照既定的规范和程序执行,是对财务共享人员的普遍要求。岗位局限性强,难以获得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累积,更难有创新和发展。财务人员各项工作的实施缺少认可度、晋升空间小,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因此造成财务共享的人员流失率普遍偏高,对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都造成不良影响。

4 解决方案

选择适合企业的战略结构

虽然财务共享已经成为各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但整体实施思路不应“一刀切”,应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机构分布,选择适合的战略结构。分板块、分区域建立多共享中心或者分业务逐步纳入单一共享中心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案。

分板块建立多共享中心

对于行业跨度大、同行业机构数量多的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分板块建立多个共享中心。同板块内容易统一标准、流程,且再造后的流程符合行业特点和行业管理需要,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度更高。同时,在板块内可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降低实施难度。分板块共享也并非适用于所有多元化企业集团,部分企业行业较多但是行业机构数量明显过少,无法达到行业内规模优势。此外,由于各板块标准和流程不统一,板块间财务人员和财务数据无法共享,难以达到最优经济性。后期将会面临较大程度的数据分析相关方面的困难,对于各项数据的分析以及利用将成为限制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的首要因素。

分区域建立共享中心

对于机构分布广,尤其多跨国机构的企业集团,可以选择分区域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各国在核算制度、税收法规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如果建立全球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难以适应各区域的业务需求。因此,很多跨国企业都选择按大区建立多个共享中心,有利于满足财务共享区域内不同业务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分区域建立的共享模式能够保障各区域板块间都存在共享中心,避免出现重复建立,最大程度地实现行业跨度,保障多元化企业的趋于共享中心正常运作,从而有效迈出行业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分业务逐步纳入单一共享中心

单一共享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在成本效益方面和数据共享方面也更具优势。对于行业跨度不大、分布区域相对集中的集团企业,可选择单一共享中心。单一共享中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可以选择业务量大、重复度高、易于标准化的业务先纳入共享范围,例如:薪酬支付、合同管理、资金调拨等业务;也可以按照先主业后副业,将成员企业分批纳入共享。这种分批分步的方式可以降低财务共享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但仍难以解决多元化、区域广所带来的固有难题。

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分板块、分区域的多共享中心,还是全球化的单一共享中心,都各有优势,也非一成不变。很多成功的财务共享,在最初阶段选择某一区域或某一板块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最终形成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也有一些企业集团,从单一主业发展为多元化经营或加快海外拓展的步伐,进而产生分区域分行业的需求。

建立长效的“业”“财”沟通机制

财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营管理,因此,业财融合是财务共享必然选择的方向。为此,应充分发挥“业务财务”的沟通协调作用。“业务财务”是实施财务共享后,保留在集团各成员单位的部分财务人员,执行管理会计的职能。由于他们与业务的紧密度更高,被称之为“业务财务”。业务财务是财务共享数据的主要使用者,也是连接“业务”与“财务”两端的桥梁与纽带。业务财务的沟通,便于财务共享中心认识经济业务的实质,识别风险;也便于共享中心提供更具有分析价值的财务数据。

打通人员内部流动与晋升渠道

财务共享后,更细致的岗位分工,不可避免地带来员工的单调和厌倦感。为防止这种负能量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可制定定期轮岗的制度。通过岗位轮换,既可保持财务共享的专业性,又能拓展财务共享人员的视野,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轮岗不仅仅限于财务共享中心内部,也可拓展到共享单位的“业务财务”岗位。通过“共享财务”与“业务财务”岗位互换,了解企业集团的财务全流程管理。财务共享中心不仅成为财务数据的中心,还可以成为集团培养财务高端人才的摇篮,让员工看到晋升的通道,从而增强员工的岗位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

5 结束语

大型企业集团在财务共享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解决方案也有多种。财务共享能否在本企业实施成功,其核心还是企业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客观评估实施共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选择合适战略结构,确定相应的信息系统、流程标准、项目选址、沟通机制、人员管理方式等。有了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才能预估实施的难度,并取得企业高层的坚定支持。坚定不移地攻克难关、不断优化提升,达到财务共享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晓晨.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8(1):73.

[2] 李春.多元化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难点及对策- -以广投集团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3):196- 197.

[3] 李晓旭,黄晨雨.多元化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难点及解决途径[J].国际商务财会,2016(8):66- 68.

[4] 韩向东,余红燕.财务共享的中国路径[J].财务与会计,2017(12):73- 74.

[5] 王会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J].中国商论,2018(2):128-129.

[6] 王小琛.集团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及实践研究——以MN集团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共享经济毕业论文ppt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人们通过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现在共享经济在WiFi、打车这几个领域比较成熟。WiFi领域,必虎WiFi通过WiFi共享可以实现闲置宽带资源的再分配;而在打车领域,Uber通过顺风车实现车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一、定义

共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将资源使用权有偿让渡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通过分享他人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

在共享经济中,闲置资源是第一要素,也是最关键的要素。它是资源拥有方和资源使用方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共享经济概念下的闲置资源可以理解为:该资源原本为个人或组织自身使用,在没有处于使用状态或被占用的状态时,即为闲置资源。

二、背景

共享概念早已有之。传统 社会 ,朋友之间借书或共享一条信息、包括邻里之间互借东西,都是一种形式的共享。

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 社会 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 社会 学教授琼·斯潘思()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其主要特点是,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经济牵扯到三大主体,即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和共享经济平台。共享经济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纽带,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一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

但这种共享受制于空间、关系两大要素, 一方面 ,信息或实物的共享要受制于空间的限制,只能仅限于个人所能触达的空间之内; 另一方面 ,共享需要有双方的信任关系才能达成。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虚拟社区、BBS、论坛开始出现,用户在网络空间上开始向陌生人表达观点、分享信息。但网络社区以匿名为主,社区上的分享形式主要局限在信息分享或者用户提供内容(UGC),而并不涉及任何实物的交割,大多数时候也并不带来任何金钱的报酬。

2010年前后,随着Uber、Airbnb等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的出现,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

“2016年世界分享经济高峰论坛”是将于2016年11月8-10日在澳门召开的世界自由贸易大会暨博览会的主要论坛之一, 本届高峰论坛的主题是:万亿美元的分享经济投资机会。是全球分享经济投资领域高级别论坛,是国际分享经济投资、运营、合作、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从狭义来讲,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的五个要素分别是:闲置资源、使用权、连接、信息、流动性。共享经济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最优匹配,实现零边际成本,要解决技术和制度问题。

共享经济的本质——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除了闲置资源外,较低价格,特定时间,所有权,使用权,让渡等也是共享经济的关键词。

较低价格是共享模式能够“挤占”其他经济模式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资源使用方付出的价格低于市场上其他渠道所需要付出的价格;另一方面,资源拥有方得到的价格低于闲置资源为自身服务时所能创造的价值。

特定时间指的是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时间,这是资源用于共享时的一个限制条件。

对于拥有资源所有权的一方而言,闲置资源在共享经济模式下,让渡使用权,可以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

共享经济从两个方面创造价值:一方面,资源拥有方利用闲置资源获得收益;另一方面,资源使用方以较低成本获得资源,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发展

共享经济的发展——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再中介化:个体服务者虽然脱离商业组织,但为了更广泛的接触需求方,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

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在前端帮助个体劳动解决办公场地(WeWork模式)、资金(P2P贷款)的问题,在后端帮助他们解决集客的问题。同时,平台的集客效应促使单个的商户可以更好的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比起在欧洲市场Uber和Airbnb的如火如荼,中国市场的共享经济热潮却又显得不那么真实。从O2O到共享经济,在险象丛生的中国市场似乎一切新兴模式都离不开烧钱二字。对“有形资产”的执念成为制约中国共享经济的一道无形之锁,在中国市场,共享经济的热潮从“无形商品”开始。

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继共享单车、共享 汽车 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并成为新一轮资本蜂拥的“风口”。仅以共享充电宝为例,短短40天时间就获得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介入,融资金额约12亿元人民币。

四、影响

共享经济将激活金融业。“钱”的共享可以促进 社会 财富流动,提高 社会 财富的循环效率,扩大人们消费需求,满足更多人的利益。在这样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的持牌机构,需要转型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提供平台。就是消除资金提供方与资金需求方之间冗长的中介环节,让双方最直接地交易。

五、共享经济五大代表性领域

(一)交通出行共享

交通出行共享包括租车、拼车、自行车、轮船,甚至飞机共享。交通出行是共享经济最典型的的应用领域,在国内外获得迅速发展,最有名的莫过于国内的滴滴和国外的优步、还有共享自行车,如摩拜等。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闲置物品共享

闲置物品共享包括家庭生活用品,奢侈品,闲置物品方面的共享。价格越高的物品被共享的次数就越多,价格低的反倒是被有偿使用的次数更低。服装,办公设备,摄影设备是比较吸引人的几类闲置物品,此类平台做的比较好的有闲鱼。

(三)服务共享

服务共享就比较多而杂了,包括零散的提炼劳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共享,10多年前国内就相继兴起一批这类平台,对劳动力和时间精心共享,比如,猪八戒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该类平台。后来,更深入的专业级共享应用出现,比如在行App上,已经覆盖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制,高管可以提供知识、技能服务、河狸家里面有非常多的美甲师共享资源。

(四)房屋住宿共享

房屋住宿共享包括房屋的住宿、办公室或者会议室共享。在国内外开展的都很不错,空中食宿(Airbnb)是当前做的非常不错的一个平台,对普通民众闲置房间进行共享,为商旅人群提供便利。国内,还是由于安全因素及风俗的不同,房间共享住宿还处于 探索 阶段。但是,国内一线城市,共享办公这些年发展是非常快的。

(五)母婴产品共享

据行业相关数据显示,国内2018年的母婴市场超万亿,国内外各大母婴巨头纷纷加注中国母婴市场,希望能够分得一杯羮。拿摇摇车来说,国内摇摇车目前保有量超300万台,但是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迫于运营体系的落后,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而童乐派共享摇摇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落后体系,实现多台设备互联共享,提升运营效率,打破传统阻断。

六、十四五发展模式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其中第二条 推动共享经济、平台经济 健康 发展。 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推动公有云资源共享,打造共享生产新动力。 探索 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 ,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市场化配臵方式推进生产资料共享。 健全适应共享平台灵活就业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开展“共享用工” 。进一步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经营创业就业成本,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降低个体经营者相关服务费用。

共享经济模式的劳资关系本质探讨——以网约车为例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劳资关系本质探讨——以网约车为例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服务的广泛应用,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的共享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营模式。这种新的经济模式重塑了劳资关系的从属性,存在"权力效应"。本文以网约车平台为分析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发现,共享经济不仅没有改变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反而加强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使资本对劳动剥削的手段更加隐蔽化、过程更加碎片化,导致劳动更依附于资本,受到资本的影响越来越深。

关键词: 共享经济;劳资关系;网约车平台;剥削深化;

一、共享经济的实质

平台经济或者叫共享经济,这里的"平台"或者"共享"是基于私有制、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模式,并不像字面所表达的平等的,没有商业驱动的真正的公有制的状态。如果将网络技术和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去除,共享经济就是社会中传统的商业活动"共享经济"强调"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产和能力",其实是将家庭生产资料,如汽车,房屋,闲置劳动力进行再资本化,成为平台获得剩余价值的新手段;"共享经济"强调的是分享自己的资产,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但实际却无法证明共享经济下的商业活动是否减少了消费和环境污染;"共享经济"可以带来自由的工作状态和额外收入,提倡一种自我创业的模式,做自己的老板,但却导致了大批依附于平台的不稳定就业和自我剥削的零工群体出现。所以共享经济实则是零工经济。

二、劳资关系的判定

共享经济虽然没有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但却改变了传统的雇佣模式,进而减缓了社会中的劳资矛盾。共享经济将劳资关系重新整合,使个人摆脱单一就业形式,每个人都有一定闲置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有偿地让渡给别人,那么肯定对传统的生产制造的协同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加入,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进一步体现,带来劳动关系形式的多样化。一些学者还提出有"去劳动关系化"的倾向。现在较为年轻的劳动者中,也有人觉得劳动关系并没有那么重要,劳动关系反而束缚了劳动自由,有的出租车司机都跳槽去当了滴滴、美团专车司机,就是看中了其工作的灵活性并且还有一定的收益。有些学者认为共享经济下的劳资关系已经从原本的雇佣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在互联网经济下,劳资关系到底如何定性,我们需要予以讨论和辨析。

(一)共享经济下国内外劳资冲突中的劳资关系判定

2015年,美国Uber车主以集体诉讼形式起诉Uber公司,以确定他们这些车主到底是Uber的雇员还是独立承包人。加州联邦法院认为他们之间构成劳动关系的判决。

而在2014年,北京网约车平台司机提起的劳动争议仲裁中,仲裁委经过审理后认为,双方之间在管理上是一种松散的关系,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工作,甚至司机不知道公司信息,公司也不对其进行相应的考核,因而否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外的这几个网约车平台案例,发现争议的焦点是相同的,都是要确定司机是否与平台具有劳动关系,进而享有雇佣应有的工资、社会保障,劳动法保护等权利。而平台更希望拥有一个合作关系,强调司机是"独立承包人",进而可以减轻雇主需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

(二)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

雇佣关系,从狭义的定义来看,是指公司或个人雇佣劳动者,并通过发放薪资形成两者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虽然看似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收到了公司的指令,在公司控制的劳动过程中完成生产经营任务。

合作关系通常是指,个人或者企业作为独立经营者,与其他组织建立的双方基于平等原则的经济关系。比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购物平台与入驻的网店所有者之间,还有许多形式的承包、承揽关系等。

三、"权力效应"以网约车平台为例

网约车平台的"权力效应",即平台在与司机的`关系中构建一种权力,借此提高抽成比例。由于网约车行业存在规模效应,少数几个平台把持整个行业,平台可能为了赢利目的而牺牲公共福利。因此平台对司机而言具有"先发优势"能够率先制定规则,让司机要么接受,要么离开。

(一)通过资本的力量进行垄断获得控制权

平台凭借对市场准入权的垄断获取了剩余控制权。网约车平台拥有非常大的规模效应,极易形成垄断环境。在网约车行业发展前期,少数平台投入大量资金进入,已经基本形成了行业格局,如果司机不注册进入平台就很难通过自身能力获得收益。并且在政府实行对司机和车辆的有效监管下,许多网约车司机没有能够获得合法资质,由于户籍、证照、车辆等原因。但是乘客在网约车平台叫到的司机不会产生这样的担忧。所以此时,司机能够顺利进入平台运营是非常重要的。

(二)通过数据与算法的介入控制劳动过程

平台像是"无形的老板",通过数据和算法成功管控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在越来越多网约车司机入驻和大量消费者使用的情况下,平台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并依靠这些数据对司机进行等级划分,并参照一定对奖惩体系,对司机进行奖惩。奖励是一种让劳动者更投入劳动过程的手段,是一种看不见的管理。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与传统劳动过程控制不同的是,平台对劳动控制变得更加碎片化,平台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劳动者拥有工作自主权是同时并存的。"

(三)利用平台组织系统与劳动者产生强依附性

平台组织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是其评分机制,平台通过评分机制对司机进行"管理".奖励机制较大程度上是以评分机制为基础的,司机要获得奖励必须要满足评分和成单率的要求,评分机制也在背后控制着司机的工作时间。

我们其实发现,评分机制是一种转移,它将监督管理的权利从平台方转出。表面上形成了乘客监督管理司机的状态,通过自己的评分给司机奖惩。司机也不会觉得自己受到平台的约束和监督。评分机制还存在不可转移性,司机获得的评分只在注册的特定平台有效,无法转移至其他平台,平台利用"评分机制"成为了看不见的资本家,这样的隐蔽管理实则强化了劳动过程的控制。

四、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的剥削机制

首先,在共享经济下,劳动者虽然利用自己的生活资料来充当生产资料,但是他们需要依附平台才能让劳动过程进行下去,虽然可以自由地调整工作时间,但是这也使得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机制更加灵活,剥削的范围更大,以前只能剥削正式员工,现在许多兼职司机也因为加入了平台也受到剥削。对于他们来说,劳动时间实际是共享资本对其休闲时间的侵占,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将自己的休闲时间转化为共享资本创造利润的时间。因此劳动者在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下,剩余劳动时间被再一次细分,实现了资本对劳动控制的深化。资本凭借对平台的控制权和消费者信息、司机数据的垄断权榨取这些无法独立进行生产活动劳动者依附平台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对于共享资本来说,任何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或者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都是一种损失,所以他们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建造一个共享平台,实现对于这些闲置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再利用,目的就是获得更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其次,在共享经济下,剥削机制更为隐蔽化,就像上面探讨的,共享经济利用算法与数据建立了评分机制,提供了一个对劳动者更为隐蔽且眼里的监督渠道。一方面,平台将监督管理权转移给消费者,实现"多管一"的监督形式,同时劳动者获得的评分直接影响其收入与奖励,与传统的"一管多"相比,这种监督方式成本低,效果好,并且更加隐蔽与严厉,一旦劳动者获得许多差评,平台就会有一定的金钱处罚或者封禁账号的行为,这样平台不仅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且一定条件下还剥削了他们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当平台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并有定价权之后,可以决定劳动者的收入,平台公司想尽办法抽取更多的手续费或是中介费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大对劳动者的剥削力度。

最后,在共享经济下,资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凭借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将无数劳动者及其自由资源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劳动剥削的广化。由于劳动者加入共享平台的门槛较低,又伴随信息外溢效应,使平台能够轻易吸引大量劳动力,实现对闲置或者过剩劳动力的再利用,类似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这样庞大的后备军使得市场自发处于竞争状态,无需共享资本所有者的施压。为了获得订单劳动者展开竞争,一些劳动者认为收入太低或者因为评级太低而退出平台,但仍然会有新的劳动者来填补缺口,如果想获得更多收益,只能选择过度劳动,延长劳动时间,完成更多的订单,竞争越激烈,就让他们更依附于平台,从而平台可以加强剥削,使他们陷入更不利的经济地位。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共享经济下,我们本以为劳资关系是越来越平等的,劳动者不要依附原本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过程,但是我们发现,虽然生产资料的依附性减弱了,但对于共享平台的依附性越来越强。所以在共享经济下,劳资并不是平等关系。作为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具有权利优势,在信息获取方面,平台企业主导企业运营,掌握相关信息,相比劳动者们按照软件的固定操作,平台企业则可以获得大量的实时信息,包括客户数据,司机数据和市场数据,劳动者分布,市场竞争情况的等。同时,平台企业自由分配信息,自主决定劳动者所能接受的信息,并可以随时调整整个生产运行过程,也可对其隐藏或公开一定的数据信息,这样也就削弱了劳动者对工作的有效判断和自主决策权。所以,平台劳动者是处于权利弱势,他们无法参与平台企业系统以及算法的编订,一旦接入平台系统,劳动者只能在程序引导下学习和接受,无法谈判协商,只能由平台公司单方面决定,劳动者只能是被动接受者。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社会会出现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部分都是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者,无法被正规部门所吸纳,所以平台企业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入门槛低,只需要会登陆平台,按照该平台的服务标准进行操作,掌握简单的技能即可。这样使得平台企业内部出现竞争,低技能,高标准化,高替代性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越来越失去劳资关系中的谈判地位,只能被动接受平台企业制定的规则,从而被剥削剩余价值,甚至是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又由于平台企业的分散化与个体化的特点,劳动者很难形成劳动集体,代表其一致的利益。

综上,在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并没有得到修复,反而是加强了劳动者的从属性,以前是对于生产资料,现在是对于平台,虽然劳资关系有了颠覆式的变革,但其本质还是资本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更加精准地控制了劳动过程,深化了劳资力量的不均等。所以,传统经济下的劳动者分类,工会制度以及由劳动关系绑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共享经济带来的劳动形态的新变动,劳动者也无法通过便捷有效的合法渠道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应该完善法律体系,使得《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修订或加入平台公司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认定,让这个新的劳动关系得到法律的认可,让劳动者得到相关法律的保障。再者,应该积极寻找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工会组织,允许工会为共享经济下劳动者维权,但由于共享经济中的从业者较为松散,没有固定的劳动时间,流动速度较快,工会力量难以集中到一定规模,建议利用政府公信力,倡导工人利用互联网建立行业工会,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建立行业劳动标准和工资标准,促进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的平稳发展。

六、参考文献

[1]曹磊,柴燕菲,沈云云,:开启"共享经济"时代[M]//Uber:开启"共享经济"时代.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常凯,郑小静.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互联网经济中用工关系性质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02):78-88.

[3]常庆欣,张旭,谢文心.共享经济的实质-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53-64.

[4]崔学东,曹樱凡."共享经济"还是"零工经济"?-后工业与金融资本主义下的积累与雇佣劳动关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25.

[5]齐昊,马梦挺,包倩文.网约车平台与不稳定劳工-基于南京市网约车司机的调查[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3):204-224.

[6]任洲鸿,王月霞.共享经济下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滴滴司机与共享平台的劳动关系为例[J].当代经济研究,2019(3):5-12.

[7]吴清军,李贞.享经济下的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性-关于网约车司机工作的混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8(4):137-162.

[8]姚庐清,俞使超.共享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J].海派经济学,2019(2):136.

拥抱共享经济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在经济学的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具有重要的标志功能、评价功能、保护功能和链接功能,可以反映经济学论文的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可供进一步检索有关资料,共享资源。下面我将为你推荐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叶耀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3]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5]朴光诛等.环境法与环境执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3

[6]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

[7]党国英.制度、环境与人类文明一关于环境文明的观察与思考[N].新京报.2005-2-13

[8]张婷婷.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及政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

[9]秦书生.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绿色技术[J].科技与经济.2010(3): 82-85

[10]陈池波.论生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7-102

[11]张首先.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J].理论与现代化.2010(1): 23-26

[1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 方法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4]马仁忠.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特征的影响[J].宿州 教育 学院学报.2002(4):

[15]冒佩华.王宝珠.市场制度与生态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4(8):37-43.

[1]陈凌.应丽芬.代际传承:家族企业继任管理和创新〔J〕.管理世界.2003 ( 6): 89-9

[2]伯纳德‘萨拉尼着.陈新平、王瑞泽、陈宝明、周宗华译.税收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3-144.

[3]彼德·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版.

[4]陈凌.信息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J〕.经济研究.1998(7):27-33.

[5].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C〕.Cambridge, MA: MITPress, 1974,123:137-139.

[6]. The Wealth of Nations ( 1776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reprint): 391.

[7]沈建法.城市化与人口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 : 8-10

[9]张恒义.刘卫东.林育欣.等.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5):2738-2748

[10]贺成龙.吴建华.刘文莉.改进投入产出法在生态足迹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8 (12) : 1933-1939,2008 (2) : 261-266

[11]郭军华.幸学俊.中国城市化与生态足迹的动态计量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 (5) : 131-134.

[1] 刘毅. 现代性语境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一个思想史的考察[D]. 中国政法大学 2007

[2] 刘毅. 树突状细胞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作用的研究[D]. 南方医科大学 2009

[3] 刘毅. 硅基微环谐振腔光信号处理与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4] 刘毅.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协作传输技术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5] 刘毅. 基于图割的交互式图像分割算法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6] 刘毅. 基于iTRAQ技术对HBV相关性肝癌血浆差异蛋白的鉴定及功能学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 2014

[7] 刘毅.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县级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 刘毅. 几类切换模糊系统的镇定控制设计[D]. 东北大学 2009

[9] 刘毅.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其路径演进研究[D]. 天津大学 2012

[10] 刘毅. β-抑制蛋白2对哮喘小鼠CD4~+T细胞表达和产生IL-17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中南大学 2011

[11] 刘毅. SIRT3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抑瘤作用的研究[D]. 中南大学 2012

[12] 刘毅. 南中国海与东南极中晚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记录与研究方法探索[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13] 刘毅.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及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D]. 第四军医大学 2012

[14] 刘毅. 华喦花鸟画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2

[15] 刘毅. 三甲基芹菜素阻断多种心脏钾通道与增加迟钠电流的作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16] 刘毅. 面向人群的并行多目标疏散模型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17] 刘毅. 采用外周血进行肿瘤分子诊断的转化医学研究[D].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

猜你喜欢:

1.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3. 国际贸易论文

4.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5. 有关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共享经济模式的劳资关系本质探讨——以网约车为例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劳资关系本质探讨——以网约车为例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服务的广泛应用,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的共享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营模式。这种新的经济模式重塑了劳资关系的从属性,存在"权力效应"。本文以网约车平台为分析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发现,共享经济不仅没有改变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反而加强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使资本对劳动剥削的手段更加隐蔽化、过程更加碎片化,导致劳动更依附于资本,受到资本的影响越来越深。

关键词: 共享经济;劳资关系;网约车平台;剥削深化;

一、共享经济的实质

平台经济或者叫共享经济,这里的"平台"或者"共享"是基于私有制、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模式,并不像字面所表达的平等的,没有商业驱动的真正的公有制的状态。如果将网络技术和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去除,共享经济就是社会中传统的商业活动"共享经济"强调"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产和能力",其实是将家庭生产资料,如汽车,房屋,闲置劳动力进行再资本化,成为平台获得剩余价值的新手段;"共享经济"强调的是分享自己的资产,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但实际却无法证明共享经济下的商业活动是否减少了消费和环境污染;"共享经济"可以带来自由的工作状态和额外收入,提倡一种自我创业的模式,做自己的老板,但却导致了大批依附于平台的不稳定就业和自我剥削的零工群体出现。所以共享经济实则是零工经济。

二、劳资关系的判定

共享经济虽然没有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但却改变了传统的雇佣模式,进而减缓了社会中的劳资矛盾。共享经济将劳资关系重新整合,使个人摆脱单一就业形式,每个人都有一定闲置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有偿地让渡给别人,那么肯定对传统的生产制造的协同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加入,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进一步体现,带来劳动关系形式的多样化。一些学者还提出有"去劳动关系化"的倾向。现在较为年轻的劳动者中,也有人觉得劳动关系并没有那么重要,劳动关系反而束缚了劳动自由,有的出租车司机都跳槽去当了滴滴、美团专车司机,就是看中了其工作的灵活性并且还有一定的收益。有些学者认为共享经济下的劳资关系已经从原本的雇佣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在互联网经济下,劳资关系到底如何定性,我们需要予以讨论和辨析。

(一)共享经济下国内外劳资冲突中的劳资关系判定

2015年,美国Uber车主以集体诉讼形式起诉Uber公司,以确定他们这些车主到底是Uber的雇员还是独立承包人。加州联邦法院认为他们之间构成劳动关系的判决。

而在2014年,北京网约车平台司机提起的劳动争议仲裁中,仲裁委经过审理后认为,双方之间在管理上是一种松散的关系,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工作,甚至司机不知道公司信息,公司也不对其进行相应的考核,因而否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外的这几个网约车平台案例,发现争议的焦点是相同的,都是要确定司机是否与平台具有劳动关系,进而享有雇佣应有的工资、社会保障,劳动法保护等权利。而平台更希望拥有一个合作关系,强调司机是"独立承包人",进而可以减轻雇主需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

(二)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

雇佣关系,从狭义的定义来看,是指公司或个人雇佣劳动者,并通过发放薪资形成两者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虽然看似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劳动者收到了公司的指令,在公司控制的劳动过程中完成生产经营任务。

合作关系通常是指,个人或者企业作为独立经营者,与其他组织建立的双方基于平等原则的经济关系。比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购物平台与入驻的网店所有者之间,还有许多形式的承包、承揽关系等。

三、"权力效应"以网约车平台为例

网约车平台的"权力效应",即平台在与司机的`关系中构建一种权力,借此提高抽成比例。由于网约车行业存在规模效应,少数几个平台把持整个行业,平台可能为了赢利目的而牺牲公共福利。因此平台对司机而言具有"先发优势"能够率先制定规则,让司机要么接受,要么离开。

(一)通过资本的力量进行垄断获得控制权

平台凭借对市场准入权的垄断获取了剩余控制权。网约车平台拥有非常大的规模效应,极易形成垄断环境。在网约车行业发展前期,少数平台投入大量资金进入,已经基本形成了行业格局,如果司机不注册进入平台就很难通过自身能力获得收益。并且在政府实行对司机和车辆的有效监管下,许多网约车司机没有能够获得合法资质,由于户籍、证照、车辆等原因。但是乘客在网约车平台叫到的司机不会产生这样的担忧。所以此时,司机能够顺利进入平台运营是非常重要的。

(二)通过数据与算法的介入控制劳动过程

平台像是"无形的老板",通过数据和算法成功管控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在越来越多网约车司机入驻和大量消费者使用的情况下,平台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并依靠这些数据对司机进行等级划分,并参照一定对奖惩体系,对司机进行奖惩。奖励是一种让劳动者更投入劳动过程的手段,是一种看不见的管理。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与传统劳动过程控制不同的是,平台对劳动控制变得更加碎片化,平台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劳动者拥有工作自主权是同时并存的。"

(三)利用平台组织系统与劳动者产生强依附性

平台组织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是其评分机制,平台通过评分机制对司机进行"管理".奖励机制较大程度上是以评分机制为基础的,司机要获得奖励必须要满足评分和成单率的要求,评分机制也在背后控制着司机的工作时间。

我们其实发现,评分机制是一种转移,它将监督管理的权利从平台方转出。表面上形成了乘客监督管理司机的状态,通过自己的评分给司机奖惩。司机也不会觉得自己受到平台的约束和监督。评分机制还存在不可转移性,司机获得的评分只在注册的特定平台有效,无法转移至其他平台,平台利用"评分机制"成为了看不见的资本家,这样的隐蔽管理实则强化了劳动过程的控制。

四、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的剥削机制

首先,在共享经济下,劳动者虽然利用自己的生活资料来充当生产资料,但是他们需要依附平台才能让劳动过程进行下去,虽然可以自由地调整工作时间,但是这也使得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机制更加灵活,剥削的范围更大,以前只能剥削正式员工,现在许多兼职司机也因为加入了平台也受到剥削。对于他们来说,劳动时间实际是共享资本对其休闲时间的侵占,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将自己的休闲时间转化为共享资本创造利润的时间。因此劳动者在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下,剩余劳动时间被再一次细分,实现了资本对劳动控制的深化。资本凭借对平台的控制权和消费者信息、司机数据的垄断权榨取这些无法独立进行生产活动劳动者依附平台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对于共享资本来说,任何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或者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都是一种损失,所以他们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建造一个共享平台,实现对于这些闲置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再利用,目的就是获得更大限度的剩余价值。

其次,在共享经济下,剥削机制更为隐蔽化,就像上面探讨的,共享经济利用算法与数据建立了评分机制,提供了一个对劳动者更为隐蔽且眼里的监督渠道。一方面,平台将监督管理权转移给消费者,实现"多管一"的监督形式,同时劳动者获得的评分直接影响其收入与奖励,与传统的"一管多"相比,这种监督方式成本低,效果好,并且更加隐蔽与严厉,一旦劳动者获得许多差评,平台就会有一定的金钱处罚或者封禁账号的行为,这样平台不仅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并且一定条件下还剥削了他们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另一方面,当平台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并有定价权之后,可以决定劳动者的收入,平台公司想尽办法抽取更多的手续费或是中介费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加大对劳动者的剥削力度。

最后,在共享经济下,资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凭借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将无数劳动者及其自由资源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劳动剥削的广化。由于劳动者加入共享平台的门槛较低,又伴随信息外溢效应,使平台能够轻易吸引大量劳动力,实现对闲置或者过剩劳动力的再利用,类似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这样庞大的后备军使得市场自发处于竞争状态,无需共享资本所有者的施压。为了获得订单劳动者展开竞争,一些劳动者认为收入太低或者因为评级太低而退出平台,但仍然会有新的劳动者来填补缺口,如果想获得更多收益,只能选择过度劳动,延长劳动时间,完成更多的订单,竞争越激烈,就让他们更依附于平台,从而平台可以加强剥削,使他们陷入更不利的经济地位。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共享经济下,我们本以为劳资关系是越来越平等的,劳动者不要依附原本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过程,但是我们发现,虽然生产资料的依附性减弱了,但对于共享平台的依附性越来越强。所以在共享经济下,劳资并不是平等关系。作为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具有权利优势,在信息获取方面,平台企业主导企业运营,掌握相关信息,相比劳动者们按照软件的固定操作,平台企业则可以获得大量的实时信息,包括客户数据,司机数据和市场数据,劳动者分布,市场竞争情况的等。同时,平台企业自由分配信息,自主决定劳动者所能接受的信息,并可以随时调整整个生产运行过程,也可对其隐藏或公开一定的数据信息,这样也就削弱了劳动者对工作的有效判断和自主决策权。所以,平台劳动者是处于权利弱势,他们无法参与平台企业系统以及算法的编订,一旦接入平台系统,劳动者只能在程序引导下学习和接受,无法谈判协商,只能由平台公司单方面决定,劳动者只能是被动接受者。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社会会出现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部分都是低学历、低技能的劳动者,无法被正规部门所吸纳,所以平台企业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入门槛低,只需要会登陆平台,按照该平台的服务标准进行操作,掌握简单的技能即可。这样使得平台企业内部出现竞争,低技能,高标准化,高替代性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越来越失去劳资关系中的谈判地位,只能被动接受平台企业制定的规则,从而被剥削剩余价值,甚至是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又由于平台企业的分散化与个体化的特点,劳动者很难形成劳动集体,代表其一致的利益。

综上,在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并没有得到修复,反而是加强了劳动者的从属性,以前是对于生产资料,现在是对于平台,虽然劳资关系有了颠覆式的变革,但其本质还是资本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更加精准地控制了劳动过程,深化了劳资力量的不均等。所以,传统经济下的劳动者分类,工会制度以及由劳动关系绑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共享经济带来的劳动形态的新变动,劳动者也无法通过便捷有效的合法渠道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应该完善法律体系,使得《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修订或加入平台公司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认定,让这个新的劳动关系得到法律的认可,让劳动者得到相关法律的保障。再者,应该积极寻找与共享经济相适应的工会组织,允许工会为共享经济下劳动者维权,但由于共享经济中的从业者较为松散,没有固定的劳动时间,流动速度较快,工会力量难以集中到一定规模,建议利用政府公信力,倡导工人利用互联网建立行业工会,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建立行业劳动标准和工资标准,促进共享经济下劳资关系的平稳发展。

六、参考文献

[1]曹磊,柴燕菲,沈云云,:开启"共享经济"时代[M]//Uber:开启"共享经济"时代.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常凯,郑小静.雇佣关系还是合作关系?-互联网经济中用工关系性质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02):78-88.

[3]常庆欣,张旭,谢文心.共享经济的实质-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2):53-64.

[4]崔学东,曹樱凡."共享经济"还是"零工经济"?-后工业与金融资本主义下的积累与雇佣劳动关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25.

[5]齐昊,马梦挺,包倩文.网约车平台与不稳定劳工-基于南京市网约车司机的调查[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3):204-224.

[6]任洲鸿,王月霞.共享经济下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滴滴司机与共享平台的劳动关系为例[J].当代经济研究,2019(3):5-12.

[7]吴清军,李贞.享经济下的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性-关于网约车司机工作的混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8(4):137-162.

[8]姚庐清,俞使超.共享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J].海派经济学,2019(2):13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