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魅力无穷,它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志士为之求索探秘。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认识天体和宇宙的奥秘,不屈不挠地探求着。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有一句名言:“人类的天职是勇于探索”,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探索天文知识是人类永恒的科学主题。 天文学是人类运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以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专业研究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综合系统。 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由目测的太阳、月球、天空中的星星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行星层次,恒星层次以及整个宇宙。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
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中,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天体,同样的,由于它离太阳过近,表面自然拥有异常的高温,因此如果告诉你水星上有冰,你会相信吗?
虽然灼热的水星可能不是你想到的第一个寻找冰的地方,但信使号在2012年的任务中证实,最接近太阳的行星确实在水星两极附近的永久阴影环形山中有水冰。但是现在一项关于水星冰的新研究提供了更多关于这些冰是如何形成的细节。科学家说,高温可能有助于形成一些冰。到底什么情况?为何高温反而形成了冰?
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学院的研究员布兰特·琼斯(Brant Jones)说,这不是什么奇怪、疯狂的想法。虽然有点复杂,但基本上都是基本的化学反应。这颗行星白天的极度高温加上永久阴影陨石坑内的超冷(零下200摄氏度)温度,可能就像一个“制冰化学实验室”。
尽管水星白天很热,但根据信使号任务的数据和图像,在两极有永久的冰,水星上的冰量大得惊人,比月球上的要多得多。
水星上冰的形成过程
在水星上形成冰的过程与在月球上发生的过程相似。早在2009年,科学家就确定来自太阳太阳风的带电粒子与月球表面一些尘埃颗粒中的氧气相互作用产生羟基。羟基(OH)只是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而不是通常在水里发现的两个氢原子。
布兰特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包括同样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同事托马斯·奥兰多(Thomas Orlando),终于完善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此前,布兰特发表了一篇论文,表明月球上的这一过程不会产生大量的羟基和/或水分子。虽然太阳风在2009年的月球水观测中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源项,但其机制从未被真正确定。我们在月球上模拟了这一过程,但由于月球上的整体温度要低得多,所以这一过程几乎没什么意义。
但他们知道,这个过程也可能发生在小行星、水星或任何其他被太阳风轰击的表面上。水星白天的温度可以达到400摄氏度,或750华氏度。为了制造分子水,你还需要一种成分,那就是热。科学家们模拟了一种可行的化学反应,在这种反应中,太阳对水星的加热可以帮助它在两极形成冰。
水星表层土壤中的矿物质含有所谓的羟基(OH),而来自太阳的极端热量帮助释放这些羟基,然后激发它们相互碰撞,产生水分子和氢,这些水分子和氢从地球表面脱离,漂浮在陆地上。
一些水分子被阳光分解并消散。但是其他的分子会在水星两极附近的深而暗的陨石坑中着陆,这些陨石坑被太阳遮住了。这些分子被困在那里,成为阴影中不断生长的永久冰川冰的一部分。这有点像歌曲《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水分子可以躲在阴影里,但它们永远不会离开。
而且,据数据显示,在大约300万年的时间里,水星上冰的总重量可以达到10的13次方公斤(10000,000,000,000公斤或11023,110,000吨)。这一过程很容易就占到水星冰总量的10%。
他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信使号飞船,该飞船在2011年至2015年间绕水星轨道运行,研究水星的化学成分、地质和磁场。“信使号”对极地冰的发现证实了几年前地球上的雷达探测到的冰的特征。
真的令人难以置信,水星上的冰再次刷新了我们对这些天体的认识,实际上它们还有更多的奇迹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行星科学家们认为水星的地壳厚度大约是22英里。然而近日, 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迈克尔·索里在使用最新数学方法计算后得到水星表面壳层厚度仅为16英里,密度大到超过铝的密度。
太阳系内所有的固态天体上都有环形山。因此,科学家们推测,在太阳系行程和演化的初期,曾经有一个陨星大降落的时代,无数陨星把那些固态天体装得满目创伤,星坑累累。像地球这样的星星,,由于地壳活动频繁,因此大部分环形山都被抹掉了。水星和月球的地壳活动比较少,因此,环形山保留了下来。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也被称为CME)是巨大的、携带磁力线的泡沫状气体,在几个小时中被从太阳抛射出来的过程,表现为从太阳向外抛射一团日冕物质(速度一般从每秒几十公里到超过每秒1000公里),使很大范围的日冕受到扰动,从而剧烈地改变了白光日冕的宏观形态和磁场位形。日冕物质抛射是日冕大尺度磁场平衡遭到破坏的产物,日冕物质抛射破坏了太阳风的流动,产生的干扰会影响到地球,甚至引发悲剧结果。
其实,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系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它是太阳释放能量的另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来自太阳上层大气的等离子体大爆发,并被释放到太阳风中。在太阳活动最大期(太阳活动达到最大值的常规时间),它们通常每天发生大约三次。
CME的大小可以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在距离一颗名叫EK Draconis的恒星100光年多一点的恒星系统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CME(远远大于在类太阳恒星上观测到的最大的CME)。
这次观测向我们发出了令人警醒的警告, 因为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太阳也有能力进行如此危险的活动 。此外,研究小组认为,正是因为太阳过去发生了类似的喷发,才塑造出地球和火星今天的面貌!
在他们的研究中,天文学家发现了被称为EK Draconis的恒星。作为一颗G型主序星(光谱型为G的恒星。光谱特征为电离钙的H和K线特强),它与我们的太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在1亿年前,EK星比我们46亿年前的太阳要年轻得多。作为太阳的一个“年轻版本”,它给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来洞察太阳的年轻岁月。
在2020年的春季和冬季,该团队使用NASA的过境系外行星调查卫星和京都大学的EIMEI望远镜对该恒星进行了30多个夜晚的跟踪。4月5日,一次很偶然的观测,他们目睹了一场激烈的宇宙焰火表演。EK Draconis星产生了一种空前凶猛的CME,在此期间,大量的能量和带电粒子被排出。尽管研究小组只能捕捉到CME的初始阶段,但炽热等离子体云的速度却达到了每秒610公里。
这次CME在质量方面也是相当独特的,因为它的质量为万亿公斤,比从G型主序星观测到的最强大的日冕物质抛射的质量高出十倍多。
根据论文作者之一Yuta Notsu的说法,这种规模的日冕物质抛射在我们的太阳系中也可能发生。该小组的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可能在过去数十亿年中影响火星和地球的事件类型。
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的观测和新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太阳可能比龙星相对平静。例如,2019年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银河系中年轻的类太阳恒星似乎经历了类似于太阳系中太阳耀斑的规则超新星,但强度是太阳系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说,超级巨星和随后的CME仍然可能发生在我们的系统中,但并不经常发生。研究小组估计,这种情况每几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Yuta Notsu说,在我们的太阳系还处于婴儿期的时候,巨幅日冕物质抛射现象可能更为普遍。 事实上:“与地球相比,现在火星的大气层非常薄,”Yuta Notsu说。“过去,我们认为火星的大气层要厚得多。日冕物质抛射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数十亿年来火星发生了什么。”
总而言之,早期的巨星CME可能在塑造火星和地球成为我们所知的行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怀疑未来的研究将揭示许多关于早期太阳系的奥秘。
Probable detection of an eruptive filament from a superflare on a solar-type star (Nature Astronomy)
百度百科-日冕物质抛射词条
因为他的硕士论文的研究主体是他自己,这也让论文的水分变得非常的大,同时内容也并不是很严谨,缺乏科学性以及相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也就没有水准
流氓也需要高学历???
因为她的论文是以第一人称来研究自己的转型之路,所以这让很多网友质疑她,说她是划水混学位,又是一个翟天临。
是的,因为他的行为严重侵害了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而且造成了非常多的不良影响。
四川广汉有一个地方,一经出世便引起世界瞩目,这就是古蜀文明的标志——三星堆。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最神秘的那颗星辰。
2020年,考古工作者重启对三星堆遗址的深入调查、勘探与发掘。那这个神秘的“堆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3月20日,在成都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
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1、在这次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黄金制品,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一张独特的金面具。这件黄金面具出土于新发现的5号坑中。
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目前所发现半张面具推测,完整的重量应该超过500g,这半张面具十分震撼,它宽度约23厘米,高度约28厘米,非常厚,不需要任何支撑,就可以独自立起。
三星堆遗址的5号坑面积只有3平方米左右,是所有坑里最小的一个,但却是出土金器最多的一个坑,这次备受关注的金面具就是从这里出土的。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副领队、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于孟洲介绍:
“其实当时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只知道它是金箔片,因为它褶皱的非常厉害,而且它原本是翻过来放着的,然后除了它之外,旁边还有几片也是比较大的。”
金箔片上都压着东西,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将其轮廓清理出来后,才发现这块金箔片体量最大。
带着种种疑问和悬念,这块最大的金箔片被带到了文保修复实验室。
粘裹着的土和附着物取掉后,金箔片被一点点展开,再经过清洗,金面具的形象就慢慢显露出来了。
在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坑的发掘中,曾经就出土了6件金面具,但在五号坑最新出土的这个金面具,却显得格外厚重,而且与众不同。
2、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可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诸多谜题中,最难解的一个。每次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相对,很多人都会心生恍惚。面前的种种,究竟是我们自己的历历过往,还是另一个世界投下的影子?的确,它们实在和我们太不一样了。青铜铸就的这些人像,有着突出的眼睛,薄薄的嘴唇,无论是圆顶、平顶还是佩戴金面,看起来都散发着神秘的气质。
它们的面目如此,身形又是什么样子?高达米的青铜大立人,给出了一种答案的可能。在这里,“大”从来不是一种想象。青铜面具宽可达米,青铜神树更高达米。而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小”也能被处理得如此游刃有余。直径仅厘米的金杖上,鸟飞鱼游,宛然在目。
3、古蜀先民上千年间的生活点滴,在光阴的变换中,铺陈成了大地里错落的印记。昔日的一切恢弘与微末,都成为了它迷人魅力的一部分。在形容这种独特的美时,我们的语言可能是匮乏的,光怪陆离、奇异诡谲……比起这样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词语的分量似乎都轻了!
正如康辉在《主播说联播》中说道:
三星堆考古成果对外发布。有人说,打开“盲盒”之后感受到的是震撼和惊艳。而我想说的是,这也再次告诉世人: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源远流长。都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实这本身也是我们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所在。今天是春分,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只要我们坚定做好自己的事,做更好更强的自己,就永远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我们。
“事实上,即便已经有了这么多震惊世界的发现,人们对于三星堆文化的讨论依旧不绝于耳,也还有很多谜题等待破解。或许会为我们审示古蜀文明提供新的视角,又或许会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金沙遗址是中华民族的稀珍物证、万古存遗,是中国走向未来,建设新生活的根基 6月10日上午9点,央视推出大型直播节目: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成都金沙遗址成为唯一的“主角”,原来与金沙遗址一同设置为直播点的长城、周口店已经不见了踪影。 “真是托遗产日的福啊,让我们完成了与老祖宗的对话,太让人激动了!”成都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次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在祭祀区北部发掘出两件形制巨大的石磬,其中一件长达1.1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商代石磬。石磬是古蜀王在祭祀时用来演奏的乐器,这种乐器在四川地区属首次发现。另一件重要的出土文物是平行四边形玉璋,长0.35米、宽0.05米,上面刻有四个对称的肩扛象牙跪坐人像,这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金沙人当时是如何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可以想象,古蜀人的祭祀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庄严。不仅如此,那时的祭祀仪式上还飘着悠扬的乐声。”王毅说。 这次发掘除发现了大量獠牙和鹿角,还出土珍贵文物130余件,其中有金器6件、铜器14件、玉器20件、石器3件、象牙12件、陶器80余件。这次进行的保护性考古发掘是2001年发现金沙遗址以来所进行的第六次考古发掘,在金沙遗址祭祀区的4个地点同时展开。 因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中国21世纪初第一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所以4个小时的直播中有一个半小时展示的是金沙遗址的保护性挖掘(一共出现了7次),成为直播最大的看点之一。央视总导演阎东说:“4个小时的直播,跟央视春节晚会的规格相当了!这次直播可以说是文化类节目大型直播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我们与观众一起完成了一次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的心灵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教授认为,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发现前,考古界的大部分学者一直认为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较高水平文明的时候,“蜀”这片土地还处于比较蒙昧的状态。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不仅证明“蜀”在3000多年前就存在高水平的文明,还证明古蜀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过快速的发展。从金沙遗址目前的发现来看,古蜀文明处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它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原文明和良渚文明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金沙遗址的发现不仅为了解古蜀文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也说明古代的中华大地是多元一统的,古蜀也是一个区域性的文明中心。
四川省的啊.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三星堆遗址 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在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据认为,其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 、灰坑、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多为地面木构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祗的遗迹。 三星堆:千古未解之谜 出四川广汉约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从本月起,四川省考古人员对三星堆遗址500平方米范围内的20个探方实施发掘,预计明年3月结束。此次发掘,将提供更为翔实的资料,成为下个世纪大规模研究的前奏。 未解之谜一: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三星堆人有可能来自其他大陆,三星堆文明可能是“杂交文明”。 未解之谜二:消失的古都 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 水患说。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但考古学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 战争说。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也应证了这一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数百年。 迁徙说。这种说法无需太多考证,但它实际上仍没有回答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 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那么,古蜀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未解之谜三: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不可思议。 未解之谜四:文字或图画 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价值连城的瑰宝———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权杖之说早已被学术界认同,但所刻的鱼、箭头等图案却引起了一场风波。 一个民族必备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备,只缺文字。学者们对此的争论已有些历史,《蜀王本纪》认为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华阳国志》则说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仁智各见。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不过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问号,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未解之谜五:何时能揭密 三星堆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是长达70年考古发掘的成果。现在正紧张进行的发掘工作是第13次大规模发掘。 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陈德安告诉记者,本次发掘集中在古城中心位置,将极有可能发现古蜀国的宫殿。目前,已发掘出了涉及数十个朝代的碎陶片。12月17日,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发掘工作,考古学家们笑着说:“17日,17日就都知道了。” 结果如何,目前还是一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不会就这么轻易被揭开,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点保护范围内,已发掘的仅有7000平方米。余秋雨看过三星堆后说:“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随着网络的发展,有关“火星文”的讨论日渐增多。关于什么是“火星文”,并没有严格定义,它通常是指孩子们尤其是“90后”运用在网络中的语言。这是一种伴随着各种输入法逐渐演化并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它不仅杂糅了英文、日语等语言的部分字词,同样也对汉字进行了挖掘和解构。 有意思的是,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很多专门提供翻译“火星文”的软件,可以自动把日常使用的汉字转化为难以分辨的“火星文”。有些论坛里有网友推出“火星文字输入攻略”以及火星文字破解的游戏。 面对“火星文入侵”,有不少网民站出来呼吁“封杀火星文”,提议发动一场针对“火星文”的“围剿”。与此同时,语言学专家也擂鼓助威:“火星文”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与规范性。然而,情况真的那么紧急么? 任何流行都不是无来由的。与上述忧心忡忡的网友和专家相比,在另一些网友眼里,“火星文”不仅时髦而且有趣———他们说,“火星文”的解读过程其实像猜测连环字谜一样令人着迷。 比如“火星文”“3Q得orz”,这段文字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据说它的意思是“感谢得五体投地”。看不懂的人断定这是鬼画符。不过,在横加指责之前,我们不妨了解它的“原理”。显然,这里的“3Q”就是英文thankyou的合音,理解这点并不难。“orz”是什么呢?但凡像我这样脑瓜还算灵便的人应该能够猜到它不过是借用了汉字的象形造字法。看哪,“orz”多像是一个人跪伏在地上! 由此看来,“火星文”倒也并非完全没有章法或不能为人所理解。大凡追求思维乐趣的人,看到孩子们这种奇思妙想,大概只有赞叹的份。如果这点小创造都要去封杀,语言生活谈何趣味? 语言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个交流工具。如何使用工具,甚至DIY出一套语言工具,既关乎创造,也关乎自由。人们聚在一起,形成自己特定的语言,不过是文明发生的常态。经常组团出门旅游的人一定有体会,出行若干天,便会在团体内部演绎出一些大家心领神会的“新词”。只不过在旅游结束时,随着队员作鸟兽散,这些“新词”也便立即枯萎了。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密码,所谓对话,就是不断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对于信息发送者来说,编码自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至于受众如何解码,既取决于编码者的设定,同样取决于解码者的解读。对于“火星文写作者”来说,他们取道“火星文”进行交流时,本来就圈定了对象。 从本质上说,“火星文”写作同时是一种“密码写作”与“加密交流”,其朴素目的就是要避开一些眼睛。调查亦表明,许多孩子热衷于用“火星文”写作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由于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干涉过多,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好像搞“地下工作”,于是火星文作为一种加密的文字在同学间迅速流传。难怪有学生这样传授经验:“用了‘火星文’,就算被老师抓到也不怕。她没有时间和心思去研究我们在纸条上的‘鬼画符’。” 其实,任何借助语言的表达都是有局限的,都是不完整的。政治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经注意到,在希腊哲人那里,有两种特殊的写作方式,一种是所谓“俗白写作”,另一种则是“隐晦写作”,后者只有那些训练有素的人经过反复琢磨才能领会。所谓“隐晦写作”,有点像中国人通常说的“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这与其说是一种技法,不如说是一种无奈。表面上,人类“掌握”了语言,事实上,任何一种“俗白表达”都不可能完整地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时代与社会环境也决定“隐晦写作”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环境的限制与语言的贫乏决定了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只能“用火星文写作”,不同的只是形式。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流行过一本名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畅销书,讲的是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思维方式和情感需要,只有互相理解才可能和平相处。其实,每个人都有着不同观念,即使是用相同的词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不可避免地像是来自不同的星球。在此意义上,谁又不是在用“火星文”写作?区别或许只在于你抛出的文字究竟有多少人能看见,并且心领神会?
汉字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汉字的文化学价值
摘要: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华夏文明因子,一直未能受到合理的关注。在汉语日益受到世界文化价值认同的背景下,汉字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科学合理的阐释。没有英雄的民众是盲目愚蠢的,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毫无生机的。将现代科学知识与古老思维艺术合璧研究,才能是汉字研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关键词:社会文化 价值认同 合而不同 文字文化 语言崇拜
地球是太阳系迄今为止已知最为美丽的一颗星球,语言则是人类在这个璀璨星球上最值得称道的神奇发明。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伴随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提高,汉语热以汉语水平等级测试、汉字能力检定,第二语言习得等多种形式在多个国家相继展开。世界各地学习汉语汉字的热潮方兴未艾,形成了当今千载难逢的人文社会氛围。置身于文化开放、科学昌明、学术自由的镀金时代,对中华文化占据着得天独厚话语优势的中国学者,义不容辞地必须利用无可置辩的话语权,去阐释这样一笔丰富厚重的人类文化财富。要利用饱蘸文化资源的言说方式去浸润濡养世人,既不能淡忘自己是拥有数千年文化遗产的炎黄子孙,更不必对文化碰撞表现得焦虑不安。我们亟需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并通过汉语汉字将民族文化古老真谛昭白天下。它不应该是研究字里行间的政治理论,也不能采用政治学方法研究语言文字。它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它应该是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当中的语言文字学。
一直以来人们判断一种语言文字发达进步抑或原始落后,往往着眼于这种语言文字是否被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常用载体,而不是关注研究它是否具有丰富深沉的文化内涵。英文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常用载体,就是因此幸运地被中国视为现代文明的价值符号。全民学英语的热潮,扭曲了中国至少四代人的学术风气。造成这种奇特状况有两种原因,一是中国古代帝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二是现代学人虚无自卑崇洋媚外。人们羡慕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科技文献都采用英文写就,却漠视人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化典籍采用汉字记录。身处人类多元文化交汇的激流中,误以为五千年文明不能跟三百年的科学技术相融合。惊咤科技大国险行在“财政悬崖”,忽略自己同样正濒临文化深渊。一个民族如果全面地接受了其他民族的外来文化,它的原生民族语言势必会很快融汇到其他民族语言中,或者准确地说是随之失去交际作用而逐渐消失。长此以往曾经灿烂辉煌的瑰丽文化,就可能葬送在博士大国自轻自贱的狂欢盛宴中。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大多数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使用范围有限的地域性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现代社会中消失。对于这种文化融入现象所带来的社会文明进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进行人为干预。曾经有社会组织对那些范围有限而快速消弭的语言进行毫无意义的抢救,历史发展已经证明,那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无效劳动。在日益频繁的人类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中,需要借助汉字六书理论并以系统的眼光和联系的方法,构建传统汉字的现代言说体系。
回顾人类历史反观社会现实不难发现,文化是可供全社会共同品鉴欣赏分享的价值存在,而不是社会特定阶层自娱自乐的特供奢侈品。曾经辉煌的中美洲玛雅文明,其消失的症结正是失之繁难。更早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亚述文化则是疏于简陋。中华文化凭着深厚博大的文化蕴藉,巧妙地回避了上述两种文化的致命弱点,在后现代技术实力的狂涛巨浪冲击下不见式微反而日臻完善。使用汉字的人口迄今已超过全人类五分之一,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不能漠视这一客观事实。不幸的是近代以来我们耗费百年时光,拼命追寻一种无根无柢的浮萍文化。近年来更有浅薄晦涩莫名其妙的“脑残体、火星文、凡客体、元芳体、甄嬛体”居然得以风行。人们盲目吹捧追随“方鸿渐”而肆意贬低践踏“孔乙己”,飘忽不定诘屈聱牙的欧化语句大行其道,背得些许外文单词就声称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某些意识不仅具备踏亵古老文化的愿望和力量,还富含摧毁灿烂文明的潜能与危机。
汉字源远流长数量浩繁,语言崇拜是先民的原始宗教之一。先民生活在浓郁的自然力崇拜氛围中,华夏先民出类拔萃的造字专家仓颉,发明文字的初衷并非出于社会交流之需,更不是为了满足“劳动需要”。商代敬神,对神鬼顶礼膜拜,周朝崇礼,对先人崇敬有加。商周先民要向鬼神祖宗表达某些诉求,语言内容多与祭祀祈祷等原始宗教有关。对文字讲求神奇玄妙,就连使用文字的场合也笼罩在庄重诡秘的宗教氤氲当中。从远古童谣的敬惜字纸,到至今尤甚的许愿诅咒宣誓,都足以让人闻到到这种古老文化遗风,感受到弥漫在先民生活中的语言崇拜情结。秦代尊法,追求立法治世,汉世重人,关注人生价值。秦汉对文字转而追求实用平适,汉字转而用于记录事件而不仅仅“记录语言”表达观念。不过直到现今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虔诚相信,神灵无所不知无处不在。为了让自身的灵魂皈依时不至于在奈何桥畔被牛头马面打入油锅炼狱,人们尽量自觉检点约束言行以保终生清白,宁肯忍欲弃智而不敢昧己欺神,甘愿自守箪食瓢饮不惜清贫一生。汉字不是一时一地一蹴而就的,数千年封建帝国绵延不绝的文化淫威,在读书人心中的文化阴影根深蒂固。这种源于宗教信仰的群体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律行为的精神依据,也成了几千年来至关重要的社会稳定剂。
封建君主政权的残忍严酷,造就了中国文化隐曲晦涩的特定风格。全社会各阶层包括君主帝王,都流露出来一种英雄崇拜情结。人们将实质相同的心理英雄幻化为形式各异的不同模式,使得英雄情结中的“英雄”范式呈现出各别不同,社会各阶层于是产生了神灵崇拜、圣贤崇拜、清官崇拜、帝王崇拜、侠客崇拜等各自的话语形式。这种集体无意识被蕴涵于古往今来的文化叙述模式当中,使汉字文化显示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文化—文字特征,自然却又隐晦地在汉字构形造字中折射出来。文化—文字特征充斥于封建历史当中,在遭遇一些惊咤文人的过度夸张之后,中国文字学成了一座科学孤岛。置身其间的鲁滨逊们成天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探宝,身边的文化遗产被人们不当地看作是过时的古代货币而不是足以立身问世的宝藏。以探索古代文化宝藏为己任的寻宝客们,则抓住所得一鳞半爪进行文物式的考古研究,其结果是将汉字从古代文化锦囊中抽取出来,割裂成了看似独立却交叉混同的文字、音韵、训诂三种不同学科。意蕴深厚的古老文字体系被玩习成了可以随意拆拼组合的智力魔方。偶尔有人试图融合文字音韵训诂三者进行穿插观察,但往往未及深入就不幸过早夭折于质疑声中。汉字研究的历史长河就是这样,始终充满了以今绳古或以古泥今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所呈现的只是社会族群中某个特定阶层精神生活的一隅,而不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全貌。甲骨文字既不是由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也不是以劳动人民为服务对象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残存的数种少数民族文字,仍然也只是特定人群的专有特殊技能,流传于原土司首领或神婆巫师当中。彝文、苗文、水书莫不皆然。正是由于甲骨文字作为贵族文化而传播运用,才造成了它迄今难以被劳动者后裔完全释读的遗憾境况。云南纳西族地区尚存一种世界极少的象形活文字——东巴文的余绪,被外国语言学家称为摩梭文。那是东巴教传写经文、巫术的书面语。称为摩梭文虽然淡化了它的特殊功用,但同时也使名称显得客观了些。凭借当代社会的文字价值观,去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现代阐释,同样会感到力不从心。意欲采用形成不过百年的所谓现代理论,去解读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一种文化体系,本身就有些勉为其难。要以古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去观察体悟汉字六书理论,将古代的各种社会文化知识融汇贯通,才有可能建构一个系统、完整、真实的汉字构形理论系统。
值得提出的是,大量甲骨文字至今无人识读并不是人们对文字本身的生疏导致不解其意,而是我们对文字所记录的当时社会生活场景陌生所致。其实这类汉字的语言意义跟当初毫无二致,其语音今人读来跟几千年前的古人也相差无几,以至其间的差异不会大于当今汉语南北方言的差别。令人遗憾的是,碍于对所记述的情境、意义不了解,最终还是导致了难以消除的语言隔阂。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学界所忽略。那就是甲骨文字即使是在刻写它们的当时,它们就不是人人共识相反是秘而不宣的。碍于对所记述的情境、意义不了解,今人对甲骨文字不能完全理解就不神秘奇怪了。情景一如今天常人采用梵文阅读宗教经文,照本宣科读出来势必也多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更毋庸说甲骨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字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社会阶层局限性。甲骨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者,主要是专司卜筮的巫女觋师以及一些具有特殊爱好和天赋的人。自发明伊始,它的目的功用主要是就用于记录祭祀活动而不是直接表达语言。只是因为祭祀活动本身也须借助语言进行表达,甲骨文字才无可奈何地跟语言联系在一起了。甲骨文字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主要是用于与神灵交流的符咒而不是用来记录民众语言,它是一种显示着贵族的尊严感和宗教的神秘性的自源性文字。用语焉不详的方式去表达实现语言文字的神圣感。使用语言文字被当成一种“精神消遣”或“文化消费”,属于贵族官绅的专利。
所有出土甲骨文字资料中,迄今还未发现账簿书信之类应用性内容,足以说明它本身跟民众的普通生活相去甚远而且也与贵族们的口头语言脱节。内容跟庶民的日常生活无关,这就注定了甲骨文字在民众当中只有极低的认知度。这种充满宗教色彩的文字记录了贵族生活中特殊事件,在特殊的文化仪式中被巫师们故弄玄虚和贵族们借以自炫。由于不能被大众所认识、理解和接受,所以随着盘庚迁殷导致的经济萧条,甲骨文化也就紧随着殷商宫廷文化的式微而迅速衰落了。各民族都曾拥有某种特殊文字,用于各种具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上书写,比如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秦代的秦书八体、欧洲的罗马花体、以及我国至今流传的桃符、民间的所谓吉祥字等等。那种文字色彩庄重神秘,书写也会不厌其烦。而用于日常交流的文字则必然要以简便快捷为原则。具有宗教色彩的美术字有规则但无风格,琥珀体、彩云体、幼圆体。简明使用的书体则因为无规则也才能写出风格,颜、柳、欧、苏、当代的舒体、姚体。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汉字是甲骨文字的直接继承。作为殷人后裔的赵国从未发现过甲骨文字传人,倒可以当成甲骨文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业已“休眠”的无言佐证。当年的贵族余孽苟延残喘尚且无暇,焉能虑及民族文化这种千秋大事。这种令人心酸的事实造成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巨大罅裂,形成了难以弥合的历史文化大裂谷。我们这些站在裂谷彼岸的后来者,亟需构建一道文化津梁藉以达到古代文化的秘境,以文化方式实现对甲骨文字那种封闭式语言符号系统的确切阐释,从而真正实现跟古圣先贤的交流对话。比如周人信梦,因而言梦之字颇多。由于字多同义现象就突出。如梦,寐觉也。既寐而有觉,当然就是做梦。寤,寐觉而有言也。也就是糊里糊涂说梦话。但是这两个字在文献中多年来被曲解误读,引发了不少笔墨官司。小篆并非甲骨文字的直接继承,小篆与甲骨文之间,本来就少有联系,更有众多区别。部分小篆与甲骨文写法相同但意义却毫无关联,后世出土的盂鼎中有一个“招”字,构形理据跟小篆相去甚远,字意也根本毫无瓜葛,实际上是两个同义词而不是同一个文字。
为了使虔诚膜拜求得的神示、谶语或历经争讼确定下来的契约得以长期保存以便流传,先民们商定将这些内容郑重其事地刻记在易于久存的硬物上,他们首先想到了刻石。把生活经验或谈判结果刻绘到崖壁上,绝不是先民有多少浪漫情调,他们的刻写仅仅是严酷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而并非艺术追求。先民还没有浪漫到有事一定要书写甚至刻划到崖壁上去的地步。摩崖刻画不能用木棍竹枝而须使用刀,而最早的“刀”又不过是锥形的石针、锋利的石片或尖硬的竹木而已。可是古人很快发现刻石对刀具的磨损相当严重,要找到刻石所需的大量尖硬工具绝非易事。刻石既非常艰难且而且刻石作品还容易圮毁又不能随意携带,书写载体的珍贵难求加上镌刻敲击的易崩易损,使记录的内容和传播的范围受到极大限制。现实迫使先民不得不放弃了漫漶难读的摩崖刻石,最终选择龟甲兽骨这些相对难以寻得的材料作为书写载体。当然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就是龟甲兽骨为先民的崇拜物,本身被认为具有灵性。一如许慎《说文解字》描述的“古者货贝而宝龟……”,龟为龟龙鳞凤四灵之首。于是刻写甲骨就成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在巫师故弄玄虚的宗教场合以及工匠艰难繁复的镌刻工地,造成了文字跟语言的脱节。文白脱节使汉字产生了特殊的“超方言”现象,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中很多口若悬河而竟然目不识丁的文盲。上古曾经流行货贝宝龟的世风民俗,却未及形成体制完善的汉字系统。至于其后究竟是龟甲牛骨帮汉字出了头,还是汉字使牛骨龟甲长了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要对汉字历史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深入研究,才能最终揭开笼罩其上的神秘面纱。 不妨合理推测,先民早期的“笔”不过是信手拈来临时凑合的竹枝木棍。找些粗细不一的棍子蘸点靛蓝朱砂等颜料,一次至多只能写下一个字。而一旦使用这支笔连续写下一篇文稿,人们看见的就是一篇所谓的“蝌蚪文”。将汉字刻成方块并非圣人的决定或智者的选择,而是诸多自然因素综合使然。用竹木在沙地或树皮上写画非常适宜却不便保存流传,为了将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告诉大家、警示或教导后人,古人选择了以刻写为主要记事方式。但刻写难以使笔画圆转丰润,他们需要书写更为便利,传递更为快捷以及更加容易收藏的语言和思维载体。从春秋五伯到战国七雄,诸侯各国及各民族之间存在一种“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那时的语言文化交流大多是一种功利性碰撞,一如当年革命家们学习英语是为了师夷之长以制夷最终推翻帝修反,时下全民学英语的目的应该也在于学习人类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取长补短。只有这样理解,才不会背离社会基本常识不至于有违科学道德。汉字是一种“意符文字”,只要能够传情达意,字形书写往往并不特别重要,至于读音,更是各行其是无关宏旨。基于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同,社会各阶层可以根据自身的是非好恶去创制汉字。不同社会境遇的人对于相同社会事像会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度,文化价值观通过汉字表达出来也会大相径庭。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含有高低贵贱的社会等级之别,日常器用也能够显示身份地位。在使得汉字书写形式大大增加的同时,社会各阶层最终差不多将汉字调制成了五味杂陈不知其可的古玩堆。然而活生生的汉字是我们生活中须臾不离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决不是用来装点门面可有可无的古董。古老汉字显得驳杂陆离,其中的文化意蕴并未被今人确切理解和恰当接受,时常看到听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研究成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西周金文时期开始逐渐成熟定型的汉字,已经具有社会普遍性特征,既能记事更注重表达感情、思想、观念。贵族在铜器上刻铸文字,不仅是记录一种事件,更是要表达和宣示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不仅需要天喻神知,尤其要令后人明白遵从。就像后来我们追求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仅规定时人熟记,更欲令后代普识遍知。这种具有强烈表达意识和功能的符号系统,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意欲凭借当代社会的文字价值观,对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现代阐释,利用形成不过百年的所谓“现代言说方式”,去解读历时数千年之久的一种文化体系,是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的。我们时常为以往甲骨字片的大量流落海外而痛心疾首,但对于尚存手中的数万甲骨,除了早年难以企及的“甲骨四堂”,人们并不能理解和利用多少。现代科技跟传统文化根本不具可比性,岂能将司母戊鼎跟航空母舰相埓。甲骨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衍生物,对它的语言学价值研究早已成果斐然,但进行文化学考察却是方兴未艾。学术殿堂不应被改造成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的“文化超市”,它的历史文化学或社会学价值亟待确认。
汉字构形理据研究发轫于春秋时期,仓颉是值得我们纪念和称道的圣人。战国时代为了利用六国文字,逐渐形成了汉字构形理论。完整的六书理论至秦代逐步成熟到后汉臻于完善。不理解古代辩证思维方法,难以接受具有数千年传统的汉字六书理论。所以越往后世六书理论越令学者感慨和迷惑。甚至今天批评周易蕴涵“封建迷信”,明天义批判中医言精义奥不够科学。其实汉字不像欧美文字主要是记录“音素”,蕴藉在汉字里的主要元素是“意素”,也就是社会文化元素。解读这种文化元素需要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汉字中的那些文化元素近百年来,不幸被误判为封建糟粕而备受贬斥。汉字活在日常生活当中让人“稍近益狎”,人们对流行了几千年的汉字产生了道是说非的勇气。未采用整体的系统方法去看待六书,在汉字研究中不谙古代思维艺术,就难免出现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产生类似盲人摸象的研究态势。清末以来有人埋怨六书理论不能解释个别甲金文字,殊不知六书理论自始至终是跟甲骨文金文无涉的。凭借后起的六书去蠡测先世的甲金文字,就像妄评爷爷怎么长得不像孙子一样。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深情说道:“对人类语言文字见解独到的人,必将如日中天。”要避免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脱离抱残守缺的尴尬境地。研究六书可上溯甲金之源,下寻隶楷之流,参互考察,比较研究,而且必须以篆书为据。只能以六书探求文字,却不可据文字批评六书。既要采用共时性方法进行断代观察,也要借助历时性方法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这是汉字研究需要把握的基本方向。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
“火星文”是一种由简体中文、繁体中文、韩文、日文、数字、符号等组合起来,同时夹杂外来用语、方言以及注音的综合体,近年来开始在祖国大陆流行。“90后”在一些网友论坛、贴吧、QQ中喜欢使用所谓的“火星文”,比如用“3Q得orz”代表“感谢得五体投地”,用“1切斗4幻j,↓b倒挖d”表示“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 的”。如此表述,对于不知火星文为何物的读者来说,恐怕如雾里看花。 “火星文”作为网络的一种行话,自然有其内在的规定性。第一,象形字。“orz”很像一个人在伏地叩首,以此表示“五体投地”。第二,声母组合代表汉语单词。如wl—网恋;py—朋友;qr—穷人。第三,数字谐音类。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第四,数学符号加英语字母。+U—加油。第五,拆字组合。走召弓虽—超强。第六,综合造字。“3Q得orz”包括了数字、英语、汉字几种形式。“火星文”与一般的汉语词汇相比,有的追求简约化,如“orz”;有的则复杂化,如“走召弓虽”;还有的则繁琐化和晦涩化,如“饿箌魜魜笕箌都吥堪杁眼”(饿到人人见到都不堪入眼),简直令人不知云里雾里。 “火星文”的出现,有其产生的客观性和某些合理性。第一,“火星文”体现了语言的游戏特征。语言固然是文化符号和思想的载体,但它也具有游戏的功能。诚然,痴迷者对“火星文”的解读过程像猜测连环字谜一样令人着迷,实质上只是个人的自娱自乐,或者是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等某种特殊的情感需要。其实,成人也经常运用语言来游戏,因此,我们不妨把“火星文”当作孩子们玩的一种文字游戏。第二,“火星文”的出现对于我们理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流变,也许能有些许启发意义。众所周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需要两个角度:其一是通过考古了解历史原貌;其二是通过对现存的原始部落进行研究。同样,“火星文”虽然看似没有多少章法,也许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其兼收并蓄和简约化的特性,也许对于未来文字的改革能够提供某些启迪。第三,“火星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确实具有模糊性甚至随意性特点,但恰恰这一特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最初构词者的奇思遐想,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阅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第四,一些迷恋“火星文”的青少年认为“火星文”不但长相很“酷”,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护他们的秘密和隐私,成为只有他们才能看懂的群体暗号。可见,“火星文”作为网络不规则的行话,其使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有时甚至是一种“密码写作”与“加密交流”。 但是,“火星文”毕竟是一种不规则的语言形式,青少年如果长期沉溺于“火星文”,就容易损害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而一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知不觉地使用了“火星文”,很可能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对于“火星文”的解读,我们可以切入三个角度:第一,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发展进化应该体现出简约性和共识性,而“火星文”却只有某些简约性,而缺乏共识性。也不具备科学语言要求的清晰性和准确性等特性。第二,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所发出的信息只有让信息接收者能够入眼入耳入心,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显然,“火星文”无法满足普通大众的交际需要。第三,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追求时尚、张扬个性本身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时尚和个性都是美的。一些“火星文”随意篡改文字结构,根本没有审美可言。 由此可见,对于“火星文”,我们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杞人忧天,视之如洪水猛兽。我们应该以冷静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火星文”现象疏而导之,倡导网友使用国家规范的通用语言文字,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