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以马克思主义的论文题目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辩证统一的

小康社会如何建立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二者不能相互混淆,中国具有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但中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有自身的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照抄照搬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不走自己的路,只有死路一条。其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二者不可分割,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中国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要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即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就会偏离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中探询自己的发展模式。最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对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具有社会主义普遍性,然而具体到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有赋予了某种特殊的属性。所以说,在中国走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是总结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得出来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发展必然。

建议选第三个题目,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审题,理解关键的一点,什么是实践,实践包括了什么属性,然后写上去,然后有一点很必要写上去,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怎么对待实践的,(先得到感性认识,再得到理性认识,然后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反复循环)然后说说历史上的其他认识论,着重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对比,辩证否定其他认识论,凸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正确性,例如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怀疑论的认识论,百科全书学派的认识论等等,再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比,得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等等;然后就要谈存在方式,先写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精神等等写上去,目的是要凸出世界的物质性,然后再举一个两个例子进行补充说明;然后就写上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等,写上去,同样举一两个例子进行论证,最后总结一下,人的存在方式。最后,就是要结合上面的两方面做一个大综合,综合论述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你所说的那个命题。当然要有推理过程,这里不说,看你自己怎么说,例子就没有必要再举了。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题目

建议选第三个题目,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审题,理解关键的一点,什么是实践,实践包括了什么属性,然后写上去,然后有一点很必要写上去,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怎么对待实践的,(先得到感性认识,再得到理性认识,然后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反复循环)然后说说历史上的其他认识论,着重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对比,辩证否定其他认识论,凸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正确性,例如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怀疑论的认识论,百科全书学派的认识论等等,再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比,得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等等;然后就要谈存在方式,先写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什么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精神等等写上去,目的是要凸出世界的物质性,然后再举一个两个例子进行补充说明;然后就写上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等,写上去,同样举一两个例子进行论证,最后总结一下,人的存在方式。最后,就是要结合上面的两方面做一个大综合,综合论述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你所说的那个命题。当然要有推理过程,这里不说,看你自己怎么说,例子就没有必要再举了。

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原理是马克思的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解放思想是主席的毕生精髓其他的什么都不是!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这个比较好写,你翻一下最近几年的哲学类书籍,基本都会论述到一些。记得不要在网络上下,小心查同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辩证统一的

论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

毕业论文注意事项: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原理是马克思的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解放思想是主席的毕生精髓其他的什么都不是!

马克思主义有关的论文题目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这个比较好写,你翻一下最近几年的哲学类书籍,基本都会论述到一些。记得不要在网络上下,小心查同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这个寒假读了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仅仅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也有些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唯物辩证法德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查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物质生产的发展,才是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最终原因。”然而在他提出唯物史观之前,有人曾经提出过唯心史观这一看法。但是唯心史观说的是“从人类思想变化引起政治变化,从而使社会进步。”但是这一说法是完全经不起推问的。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那就是唯物史观。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能因为个人意识而转变的。那么我认为就这一点,已经能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思想了。那便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再是他提出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所说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工人劳动所得的报酬并不是应有的所有酬劳。”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工人他工作了8个小时。但是他所得的报酬只有5个小时。从表面来看工人的确是在他那里获取了酬劳。但是剩余的3个小时,就被称为剩余价值。那些资本家就是利用剩余价值发家致富的。这也导致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穷人更穷,富人更富。马克思说:“资本家与工人是没有平等可言的。”“生产者不占有生产资料,是不能获得自由的。自由是这样,明珠也是这样。”那么我们又可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部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实现解放的道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我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在否认对方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样的统一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而对立却是绝对的。社会中所谓的老板员工关系就是矛盾关系。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企业文化精神就是让员工认可企业,以企业为家,为企业奉献。而老板对员工的要求也如下:忠诚,能干,奉献等等。而马克思主义却直接一针见血地指出:老板和员工处在一个统一体中,是互相依存,互相存在为前提,老板没有员工,他也就没有了助手,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动手,无疑,事业也无法开展;员工没有老板,就是所谓失业人员,也无法在社会中获得物质资料。所以双方都是互相依存的,谁也不必感恩谁,谁对谁都有利用价值,利益的双方就会走在一起。既然老板和员工是矛盾关系,那么对方双方就必然有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心理准备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市场和企业也是矛盾关系,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必然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淘汰。而做为企业的老板为了不受到市场规律的淘汰,必然需要招聘一些能开辟市场,从市场规律中赚到钱的员工。假如这位员工不合格,光有忠诚,那也难逃被解雇的命运。而相反的,如果老板发不了工资,那么物质决定意识,他也不能指望还有员工饿着肚子陪你奋斗了。既然双方都有着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那么为了利益而斗争和排斥就再自然不过了,员工想为自己争取假期、福利、高薪;老板想的却是利益最大化,所谓福利、假期、高薪等方面都得有收入的保证,如果收入不稳定,那么这些将是空谈。于是,有些聪明的老板及时把员工矛盾的斗争性引向了市场,让他们为了盈利而卖力,保证了内部的统一性。也有些聪明的员工另起炉灶,把其他员工统一到自己一方,利用矛盾斗争性斗垮了原来的企业。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二者不能相互混淆,中国具有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但中国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有自身的特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照抄照搬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不走自己的路,只有死路一条。其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二者不可分割,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中国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要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即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就会偏离发展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中探询自己的发展模式。最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对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具有社会主义普遍性,然而具体到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有赋予了某种特殊的属性。所以说,在中国走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是总结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得出来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发展必然。

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原理是马克思的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解放思想是主席的毕生精髓其他的什么都不是!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作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为此,推动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是刻不容缓的。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国内来说,我国在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跨进21世纪,历经探索,我们已经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采取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现在,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指出了新世纪初期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 推进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从价值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本质规定。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纽带,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构建而成的,它蕴涵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切实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就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而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当代大学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使我们更加了解我们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怎样建设国家”,从而在我们的心中构建共同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 。 (二) 推进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必须与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突出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本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辉煌胜利的成功法宝,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也是把理论学习引向深入的重要环节。实践对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掌握国情,增强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就必须与广大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紧密结合,回答和解决当代大学生关心的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社团工作、社会实践、升学就业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消除马克思主义高高在上或本本化而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生疏感,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突出实践性,才能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注意与好感,进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并通过社会实践大课堂的锤炼,把科学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党的地位与国家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三)推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必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突出民族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所阐发的“新原理”,它既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熟谙中国的实际并时刻紧扣这一实际。中国化从价值层面来讲首先就是一个民族性的认知范畴,一个理论体系只有做到民族化,才能凸显理论的本国特色。对中华民族而言,中国特色亦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获得中国人民的认可,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就必须把其基本理论不断融入中国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文化元素之中,因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为一种理论提供广泛的民族情感和心理认知基础。 因此,推动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就必须考虑民族性的特征,重视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融合,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精髓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去。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会具有广大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才能加深大生群体的心理和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并将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追求演化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动力,进而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融入大学生报国为民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过程中,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推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不断为这个使命奋斗,为马克思主义中固化的实现积蓄力量

一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这个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既要有实践的积累,又要有理论的准备。至抗日战争前期,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初步总结,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为在理论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有了这个前提,提出至今仍为“显学”的科学概念乃是势所必然。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这个科学概念时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化”这一基本内涵非常明确。此后,毛泽东又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或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或具体实践)相结合(或之统一)”的科学概念,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这两个科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史的第一块里程碑。二是明确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先是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要走相反的道路。这就是“乡村能够最后战胜城市”的道路。随后,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了中国革命走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并且深刻地论述了这条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的基本经验,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上的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成果。三是构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核心理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无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基础理论。但是,如何对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领导的革命进行定位,更为系统、深入地回答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则不是这个理论所承担的任务,而需要外延更大、层面更高的理论来解决。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错呈现的极端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和斗争本领,促进了中国革命理论的提升。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概念,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性质进行了科学定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时构建的和后来继续丰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政策等诸多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为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作了最重要的理论建构。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光明日报》2003年12月2日B1版)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他不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成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并且,他率先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思想,成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第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革命道路实践的产物。“五四”时期,早期的共产党人如李大钊就敏锐地意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还须使之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虽然没有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在实际上已经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由于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投入到激烈的革命斗争实践,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这个问题,在很长的时期里缺乏认真的讨论,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的现象逐渐滋生并日益浓厚,最终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乃至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给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中国革命几度遭受曲折反复的过程中,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1938年9月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成为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共识,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更成为全党的共识。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既是在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抽象出的概念,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在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上的高度自觉性。第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虽然没有像“实事求是”一词那样给予明确的界定,但他阐明了它的基本含义。他认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归结起来,毛泽东的观点就是: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就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使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表述,其核心或本质,就是后来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第三,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毛泽东极为关注的问题。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其关键是创新。毛泽东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所谓“中国的特点”,即“中国实际”,包括“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显然,“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鲜明地指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马克思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另一方面,就是“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毛泽东说,“我们反对主观主义,是为着提高理论,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他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形成新的理论。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另一方面要使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化,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全部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第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思想。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率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与俄国革命不同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方面开始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来表现、充实和丰富,开始其中国化。在后来的理论创造中,毛泽东还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成果进行一番改造后,用来充实、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使其在内容上带有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在实践上成为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构建了完整而又系统的中国革命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

阿森纳无记名

1、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人生富于理想且宝贵;2、中国的未来是年轻人的世界,而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其思想认识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所以,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正确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和重任;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应当使大学生们认识到,在中国,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论信念,跟共产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在未来走向社会工作中实践自己的价值,创造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业绩。第四层意思,要回答出当前西方一些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危害。主要要说一些西方民主潮流的涌入,以及当前国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出现,使一些大学生对中国失去信心,对党失去信心等等,但要深刻看到,中国的有些情况被夸大,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干任何事情都不是容易的,照抄照搬西方并不是正确的选择,这一点历史已经证明。所以,大学生不要被眼前一些挫折所气馁,也不要被西方的一些外表所迷惑。要坚定信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