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记得采纳啊
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的管理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促进剂。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诸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用管理是规范评价约束单位、个人道德行为及履约能力的一门管理科学,信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范、控制、解决企业内部、外部的信用风险。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不仅能促进企业其它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能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遗憾的是国内绝大数企业没有意识到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信用交易面广、量大、复杂,对信用活动的管理便成为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企业内部信用建设方面可谓一片空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的今天,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虽开始起步,但其基础仍较脆弱。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认真总结现有经验,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推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显得十分紧迫。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企业信用管理是针对信用销售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订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与信用销售有关的部门.以完成对信用销售中从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到回收应收账款的各交易环节的管理。信用销售俗称赊销,所以信用管理又可以称为赊销管理。此外信用管理也称为风险管理,这是由于在信用管理当中,企业要解决的全部问题是其如何规避风险、化解风险以及如何在风险条件下安全运作。二、进行企业信用管理的必要性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来自很多方面,赊销是很多企业扩大销售、应对竞争的一种选择。当企业运用赊销方式后,企业管理中要加入很多新的内容,如客户的选择、交易规模的控制和账款的追收等等。同时,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也更大,怎样在扩大销售的同时降低风险,也是企业必须予以有效解决的问题。这些工作仅仅靠企业原有销售部门的力量和旧的管理思路是很难做好的。建立一个新的部门来对赊销的全过程负责,包括在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在技术上支持销售部门,成为赊销顺利推进的必需。而包括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等在内的其他职能部门也都需要对原有的工作程序和内容甚至是管理目标做相应地调整,来适应新的销售方式对管理的要求。这些都是企业信用管理所要涉及的。没有新的管理思路的确定、没有新的管理程序的设计和管理职能的重新分配,也即没有科学的信用管理,企业的赊销目标很可能会被与之惧来的更大风险给抵消,或者过于加大销售成本,造成总体利润的降低。在现代社会中,只要企业采用赊销的交易方式,信用管理就是必不可少的职能部门,不论是它是普通的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还是金融和外贸行业。美国的信用管理专家说,在目前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美国,一个员工数超过200人的企业,如果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是难以想象的,这个企业必然走向失败。三、现代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是以其相互信任为基础的投资、融资活动。对于企业来讲,信用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用来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企业利用借贷关系,一方面,通过对企业销售和服务的客户授予其一定的信用额度和期限,以实现产品销售和服务的预支: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供应商承诺在将来某一确定时间内付款而预先获取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企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动力。但是,随着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给交易双方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是信用风险。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不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已的偿债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如果企业只是想利用信用达到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全局、长远利益,那么企业的信用风险就会加大。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任何现代企业既需要有全社会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更需要企业自身有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企业才能长期、稳定、高速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建立在执行和完成国家计划基础上,生产由国家指令安排,产品由政府统收统支,生产所需资金由财政无偿划泼。企业纯粹是一个生产加工的机器,没有经营自主权,也不作为独立的交易主体存在于市场。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有无信用以及信用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基本不受影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行为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企业关什么、生产多少,以市场需求而定,所需资金也由企业自筹。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决定其市场交易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信用。企业有无信用及信用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企业信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大企业的迅速崛起,都证明了这一点。诚实守信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声誉长期积累下来、就是无形资产,构成为企业重要的新的资本形态,并蕴含于企业文化内涵之中,支撑着企业和产品的崇高品位。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扩大市场占有,提高销售额,加强竞争力,大量采用了赊销方式。这一方面促进了企业销售,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应收账款逾期难收的问题,以至于应收账款逾期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比例居高不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率一般不高于10%,而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这一比率高达60%左右。逾期应收账款有可能转化为呆账、坏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盈利水平。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企业每年因信用管理缺陷,造成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平均占到销售收入的14%,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只有3%,一个销售额10亿元的企业,我国的企业比西方企业就多支绌无效成本1亿多元,信用管理水平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入世后的竞争力,从而更本上影响了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信用管理水平,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我国广大企业降低无效运作成本的关键,对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型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收账款逾期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表面上看市场环境不良、客户缺少诚信所致,其实,其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制度缺陷。据调查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其坏账占销售额的比率为3%左右,而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这一比率达8%以上。这是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简单地采取以赊销方式来打开市场,扩大销售,而没有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相应地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所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在:(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薄弱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但必须加以规范管理,才能为企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增大企业信用风险,造成企业信用危机。为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务必要增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有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才会产生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就缺乏这种观念。首先,企业于市场竞争压力,往往以优惠的赊销条件,吸引客户,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又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致使逾期应收账款率大幅攀升。其次,一些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只注重销售业绩和账面利润,不注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资金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应收账款逾期过多,使企业信用风险过大。再次,企业经营中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由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缺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淡漠,在经营中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忽视企业信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最后企业经营中绩评价一当。许多企业在营销中将业绩评价只与销售业绩挂钩,不与信用管理业绩挂钩,促使销售部门重销售而轻收账。(二)缺少科学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由于信用管理主体企业中缺乏信用管理制度,授信不当造成应收账款失控、不敢授信造成交易和市场规模缩小、越权授信导致合约不能怍履行以及受信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便频繁发生。(三)企业各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信息不畅通目前,企业销售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涉及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但这两个部门职能交叉,应收账款管理被人为地割裂为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造成对应收账款控制的责任不清楚,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同时,销售业务员与客户的实际接触较多,但由于与财务部门信息不畅通,对客户还款记录和欠款情况了解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往往不知道何时和采用什么方式去收款。(四)对客户资信资料缺乏管理,信用决策和信用控制缺乏信用信息支持我国企业很少建立客户咨信管理制度,客户的大量资料只是零散地分布在企业各职能部门,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企业的信用决策和控制无法得到相应的信息。企业未建立系统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无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同时对将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也缺乏了解,没有科学确定授信额度,以便将企业信用风险限定在一定程度之内。发生逾期应收账款后,又不能及时采用适当的收款政策将损失降到最小。(五)缺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一般来讲,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性很强,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信用管理人员,目前我国企业很少有这类专业性人才。加之,企业管理阶层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所需资金不能及时满足,致使许多信用管理工作滞后。为了企业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有效的防控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可信度.知名度积累无形资产,建立一整套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通过企业明确信用部门的职责,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给企业增加一道“风险防火墙”从而有效的防范信用风险。
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随着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快速消费品企业对信用风险及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本文介绍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对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企业信用;快速消费品;信用风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用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广大学者专家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信用危机,并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信用交易的信用经济。企业通过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信用形象以及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保障经营现金正常流入,进而保持企业信用经济稳定运行。
一、信用管理在快速消费品企业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各类快速消费品市场迅速增长,使得快速消费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超市、便利店以及大卖场等零售渠道的扩张进一步推动了快速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各企业都希望在快速消费品市场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往往会采取赊账销售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信用额度和信用账期。但是由于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客户具有覆盖面广、数量多、销售渠道多样化的特点,需要针对不同性质的客户提供不同程度的信用,对于企业信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快速消费品行业多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对应收账款赊销的审批严格控制,还有助于款项的及时回收,减少坏账死账。目前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的信用管理有待完善,部分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企业坏账较多,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
目前,部分快速消费品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企业对于客户的经营状况、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政策不清楚,从而错误地估计了客户的信用等级,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三)员工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部分企业信用额度的控制权主要是在销售部门中,而销售人员的绩效与销售目标直接挂钩,这就导致销售人员为了增加销售业绩,盲目地给予客户过大的信用额度,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容易产生坏账,增加企业经营风险。此外,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明确,审批流程不规范,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不利于企业的风险管控。
三、快速消费品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客户资信管理。
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客户具有数量多、层次多、渠道多等特点,对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都会发生细微的变化,需要企业对客户信用实时更新,以应对异常情况下的风险管理。完善的客户资信管理系统,需要将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汇总,包括:客户的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身份证、开户行证明等。另外,还需要对客户的付款习惯、对账记录以及重大事件等进行记录,并更新到客户档案中,有助于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司法部门和媒体机构等获得客户资信方面的内容,对于一些风险较高的客户也可以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调查,并将报告存档。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客户全面的信用信息,能够极大地降低企业赊销风险,减少坏账,提升企业利益。
(二)健全授信业务管理体系。
部分快速消费品企业中销售部门掌握着信用额度的分配,容易发生销售人员为了完成销售目标,盲目分配信用额度给客户,使得企业在运行活动中,存在了较大的漏洞,容易造成企业经济损失。一是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信用额度申请和审批流程,通过规范的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进而有效降低信用额度发放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实践中,信用管理部门经理可以由财务经理兼任。在实际信用额度审批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额度制定不同的审批权限,例如:信用额度在10万以内的,可以直接由区域经理和信用管理部门经理审批,并在财务部门进行备案,审批流程要控制在2个工作日之内;而对于信用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则应由区域经理审批,再由信用管理部门经理审批,再由财务负责人和总经理审批,审批流程应控制在5个工作日内。同信用额度审批流程相类似,信用天数也应结合客户的资信信息进行审批工作。二是快速消费品企业要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对于信用金额较大或信用天数较长的,要求客户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抵押物一般为房产。由法务部门或第三方专业人员对客户提供的房产价值进行评估,然后在评估额的60%~80%内给予信用额度。三是企业应定期回顾客户信用情况,对于出现经营不正常的客户,或抵押物价值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或取消客户的信用额度。
(三)建立往来款项跟踪系统。
信用额度的授予最终会转化为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收回直接影响企业信用销售活动所带来的.利润。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是快速消费品企业信用管理成功的重要一环。为了便于往来款项的管理,企业应建立信息化系统,从订单开始,通过信用管理模块进行信用额度和信用天数分配管理,对订单进行管控,跟踪应收账款生成、发票开具情况以及款项回收等,从而实现对往来款的跟踪管理。
企业要建立应收款对账制度,定期与客户进行对账工作,特别是信用客户应要求每月对账。对账单由财务部门进行编制,客户核对后签字确认,并及时返回企业。财务部门回收后整理归档,客户未返回或客户反映余额不符的反馈给销售部门跟进处理。如果应收款发生了诉讼纠纷,对账单是一项有效证据。
(四)加强员工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客户出现拖欠、赖账以及破产等风险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和稳定发展。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客户拖欠货款现象普遍存在,使得销售或财务等员工习以为常,认为其是一种正常现象,没有意识到客户拖欠货款所带来的隐性损失。另外,客户赖账和破产现象的发生是销售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具体表现,是销售人员为了达到销售目标,而忽视了赊销风险,所造成的后果。
提升员工风险意识一是通过培训宣贯的方式,使员工深入了解信用风险的来源和危害。二是传授员工如何识别、如何评估以及如何应对信用风险,从而降低赊销信用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将风险意识转化为风险文化,成为员工工作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准则。四是针对不同员工的职能和层级,制定不同侧重点的培训,有助于员工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对于应收账款金额较大的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的收回设为销售人员的考核KPI,以增加销售人员的关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用管理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需要健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在业务开展之初,先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再进行业务管理,分配相应的信用额度和天数,使用房产的抵押担保降低风险,最后是要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跟踪工作,实现全程信用管理。此外,强化企业员工信用风险意识培养工作,使员工具备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以及风险预防等技能,再建立相应的风险考核制度,能够对员工风险控制成效进行考核,有助于员工固化风险意识,降低企业运营风险,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五、参考文献
[1]韩敬薇.浅析嘉和源食品有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8,9:54-55.
[2]温宗良,吴晓黎,周永务,等.部分交易信用下易逝品动态库存控制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17,26(3):592-598.
[3]黄宇.浅议快速消费品类企业往来款项的管理[J].中国经贸,2014,8:234-235.
[4]涂志云,汪涛.科学构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J].消费经济,2006,22(4):38-41.
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的管理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促进剂。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诸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用管理是规范评价约束单位、个人道德行为及履约能力的一门管理科学,信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范、控制、解决企业内部、外部的信用风险。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不仅能促进企业其它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能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遗憾的是国内绝大数企业没有意识到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信用交易面广、量大、复杂,对信用活动的管理便成为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企业内部信用建设方面可谓一片空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的今天,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虽开始起步,但其基础仍较脆弱。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认真总结现有经验,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推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显得十分紧迫。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企业信用管理是针对信用销售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订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与信用销售有关的部门.以完成对信用销售中从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到回收应收账款的各交易环节的管理。信用销售俗称赊销,所以信用管理又可以称为赊销管理。此外信用管理也称为风险管理,这是由于在信用管理当中,企业要解决的全部问题是其如何规避风险、化解风险以及如何在风险条件下安全运作。二、进行企业信用管理的必要性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来自很多方面,赊销是很多企业扩大销售、应对竞争的一种选择。当企业运用赊销方式后,企业管理中要加入很多新的内容,如客户的选择、交易规模的控制和账款的追收等等。同时,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也更大,怎样在扩大销售的同时降低风险,也是企业必须予以有效解决的问题。这些工作仅仅靠企业原有销售部门的力量和旧的管理思路是很难做好的。建立一个新的部门来对赊销的全过程负责,包括在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在技术上支持销售部门,成为赊销顺利推进的必需。而包括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等在内的其他职能部门也都需要对原有的工作程序和内容甚至是管理目标做相应地调整,来适应新的销售方式对管理的要求。这些都是企业信用管理所要涉及的。没有新的管理思路的确定、没有新的管理程序的设计和管理职能的重新分配,也即没有科学的信用管理,企业的赊销目标很可能会被与之惧来的更大风险给抵消,或者过于加大销售成本,造成总体利润的降低。在现代社会中,只要企业采用赊销的交易方式,信用管理就是必不可少的职能部门,不论是它是普通的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还是金融和外贸行业。美国的信用管理专家说,在目前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美国,一个员工数超过200人的企业,如果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是难以想象的,这个企业必然走向失败。三、现代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是以其相互信任为基础的投资、融资活动。对于企业来讲,信用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用来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企业利用借贷关系,一方面,通过对企业销售和服务的客户授予其一定的信用额度和期限,以实现产品销售和服务的预支: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供应商承诺在将来某一确定时间内付款而预先获取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企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动力。但是,随着信用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扩大,给交易双方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是信用风险。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不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已的偿债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如果企业只是想利用信用达到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忽视全局、长远利益,那么企业的信用风险就会加大。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任何现代企业既需要有全社会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更需要企业自身有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制度。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企业才能长期、稳定、高速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建立在执行和完成国家计划基础上,生产由国家指令安排,产品由政府统收统支,生产所需资金由财政无偿划泼。企业纯粹是一个生产加工的机器,没有经营自主权,也不作为独立的交易主体存在于市场。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有无信用以及信用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基本不受影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行为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企业关什么、生产多少,以市场需求而定,所需资金也由企业自筹。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决定其市场交易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信用。企业有无信用及信用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企业信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大企业的迅速崛起,都证明了这一点。诚实守信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声誉长期积累下来、就是无形资产,构成为企业重要的新的资本形态,并蕴含于企业文化内涵之中,支撑着企业和产品的崇高品位。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扩大市场占有,提高销售额,加强竞争力,大量采用了赊销方式。这一方面促进了企业销售,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应收账款逾期难收的问题,以至于应收账款逾期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比例居高不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率一般不高于10%,而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这一比率高达60%左右。逾期应收账款有可能转化为呆账、坏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和盈利水平。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企业每年因信用管理缺陷,造成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平均占到销售收入的14%,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只有3%,一个销售额10亿元的企业,我国的企业比西方企业就多支绌无效成本1亿多元,信用管理水平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入世后的竞争力,从而更本上影响了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信用管理水平,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我国广大企业降低无效运作成本的关键,对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型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收账款逾期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表面上看市场环境不良、客户缺少诚信所致,其实,其直接和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制度缺陷。据调查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其坏账占销售额的比率为3%左右,而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这一比率达8%以上。这是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简单地采取以赊销方式来打开市场,扩大销售,而没有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相应地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所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在:(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薄弱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但必须加以规范管理,才能为企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增大企业信用风险,造成企业信用危机。为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务必要增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有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才会产生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就缺乏这种观念。首先,企业于市场竞争压力,往往以优惠的赊销条件,吸引客户,扩大市场,增加销售,导致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又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致使逾期应收账款率大幅攀升。其次,一些企业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只注重销售业绩和账面利润,不注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资金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应收账款逾期过多,使企业信用风险过大。再次,企业经营中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由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缺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淡漠,在经营中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忽视企业信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最后企业经营中绩评价一当。许多企业在营销中将业绩评价只与销售业绩挂钩,不与信用管理业绩挂钩,促使销售部门重销售而轻收账。(二)缺少科学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由于信用管理主体企业中缺乏信用管理制度,授信不当造成应收账款失控、不敢授信造成交易和市场规模缩小、越权授信导致合约不能怍履行以及受信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便频繁发生。(三)企业各管理部门职能交叉、信息不畅通目前,企业销售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涉及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但这两个部门职能交叉,应收账款管理被人为地割裂为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造成对应收账款控制的责任不清楚,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同时,销售业务员与客户的实际接触较多,但由于与财务部门信息不畅通,对客户还款记录和欠款情况了解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往往不知道何时和采用什么方式去收款。(四)对客户资信资料缺乏管理,信用决策和信用控制缺乏信用信息支持我国企业很少建立客户咨信管理制度,客户的大量资料只是零散地分布在企业各职能部门,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企业的信用决策和控制无法得到相应的信息。企业未建立系统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无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同时对将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也缺乏了解,没有科学确定授信额度,以便将企业信用风险限定在一定程度之内。发生逾期应收账款后,又不能及时采用适当的收款政策将损失降到最小。(五)缺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一般来讲,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专业性很强,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信用管理人员,目前我国企业很少有这类专业性人才。加之,企业管理阶层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所需资金不能及时满足,致使许多信用管理工作滞后。为了企业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有效的防控信用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可信度.知名度积累无形资产,建立一整套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通过企业明确信用部门的职责,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给企业增加一道“风险防火墙”从而有效的防范信用风险。
征信市场的研究论文篇三 《我国征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用市场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已逐步走向成熟,征信体系初见成效,且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但由于传统的信用观念影响,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对征信市场的标准化发展在认识上重视不一,操作上“摸石头过河”,因此,我国的征信供给市场不规范,征信需求市场不成熟,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为推动征信体系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征信供需两大市场进行基础性的培育和规范。 关键词:信用;征信市场;征信体系 我国征信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逐渐壮大,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信用中介机构仍然处于步履艰难的窘境。究其根源在于全社会缺乏信用观念与政府缺乏信用法制而伴生的整个市场的征信产品供给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如企业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普遍淡薄、社会其他主体大多缺乏利用信用产品来保护经济交往中利益的意识。特别是在结束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我们还是习惯于操作政府信用需求,不自觉地导致政府信用需求挤出企业特别是个人的信用需求。其表现就是企业离不开银行贷款、银行个人储蓄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淡化政府信用需求,稳定企业信用需求,启动个人信用需求,从而推动征信机构、征信产品、征信从业人员快速健康发展,就成为建设社会征信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课题分析了征信供需市场的培育与完善和两大市场的协调与管理问题,以期对我国征信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有限的参考。 一、征信供给市场的培育与完善 (一)我国征信供给市场现状分析 1.征信机构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征信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一些私营征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已建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成为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同时,也是我国征信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在全国范围内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一套全面的、综合的信用档案,连接了所有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截至2006年12月,已为460多万户贷款企业和近5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4800多万自然人拥有信贷记录,收录的企业和个人贷款余额占全国相应贷款余额的90%左右。 私营征信机构主要是指经征信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专门从事征信业务活动的企业法人,即狭义上的征信机构。目前我国私营征信类公司的总体规模普遍较小,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征信公司,如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等,其年营业收入也仅有几千万元的水平。目前我国征信机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信用征集和调查公司正处于探索阶段;资信评估机构发育缓慢;信用担保机构存在较大的风险;资产评估机构公信力度较低。 2.征信产品的供给状况。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资本征信产品、企业征信产品、个人征信产品品种较少、普及率低。 首先,各金融机构之间还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同一企业各金融机构内部评级结果差距很大,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常常具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这种评级结果在金融机构之间互不认可,不具有可比性,使得企业的真实信用状况难以准确判断。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描述造成了征信体系建设中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困难,对数据加载整合造成了很大障碍,降低了征信系统的数据质量,影响了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信用报告无法全面和客观反映被征信主体的信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征信产品供给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普遍单薄。2006年11月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对渭南市县级金融征信系统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渭南市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只能反映客户在信贷方面的内容,数据的采集也只是与金融部门有信贷业务关系的客户群,因而很难独立成为征信产品。 同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更新也比较慢,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在调查中中国人民银行延安市宜川县支行和定西市安定区支行都承认,一些县人民银行仅仅通过年审完成数据库的信息更新,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无法核实。渭南中心支行的工作人员认为,目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质量难以保证,部分信息更新与企业变化脱节,不能及时反映企业财务、资产等情况。如渭南市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企业财务状况的数据一般是在办理贷款卡、发生信贷业务以及每年4至6月贷款卡集中年审时进行登记的,大多数企业每次相隔的年审时间为一年,而企业财务的变化却是频繁的,这使得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的财务数据与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有较大偏差。 再次,商业性的私营征信机构采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由于信息公开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而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征信机构采集信息难度大、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征信机构业务的开展和产品的普及,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规,强制性规定掌握征信数据的各机构和企业必须向社会公开有关征信数据,并严格控制信息公开的种类、传播范围和准确性,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从业人员的管理状况。 征信人员是征信事业的关键,征信报告初级资料的搜集、报告的撰写、公司印象的产生及公司利润的来源均依赖于征信员的认真工作。因此征信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的优劣自然也会影响征信品质的好坏。 征信工作的本质是以现有的数据探求事物真相,预测未来趋势。技术范围颇为广泛,涵盖会计、统计、经济、货银、企管、国贸、税务、市场、行销、商事法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征信工作已形成一种专业工作,不仅初入门者需要训练培养,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科技日益发达,征信技能不断更新,征信从业人员须不断接受新信息,高效完成工作。而我国征信机构从业人员较少,人数最多的公司也仅有几百人,通常为几十人,有的征信公司仅有几个人,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不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更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征信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征信供给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1.征信机构的专业化。 我国的征信机构应该以国际性征信机构为标准进行完善。如,益百利(Experian)和艾可飞(Equifax),这两个跨国公司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并异地备份,数据每月进行更新。两个公司对于信息数据的处理在技术上是自动完成的,以防止人工干预出现错误,防止违法使用个人客户信息。两大公司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加工处理,为金融机构和零售商有偿提供信用产品及服务,主要是提供信用报告。 同时,利用对数据的深加工,帮助金融机构和零售商更深入地了解客户和开发有利润潜力的客户,进行目标营销;利用其先进的信用评分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和零售商快速处理客户申请、准确决策;利用其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提供特定服务,向外进行技术扩张。再如,美国的信用局,专门从事个人信用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量化分析、制作和售后服务,形成了个人信用产品的一条龙服务。我国的征信机构也应该就信用信息的收集、信用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即:建立起信用资料的收集和登记、信用数据的加工处理和信用评估、信用产品销售使用的系统工程。 2.征信产品的标准化。 征信标准化建设是征信业高效率发展的平台。征信标准化的目的是促进信用信息跨部门、跨行业共享,规范征信业务活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因此,涉及信用信息采集、使用以及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如涉及企业身份登记及个人身份认证、信贷、企业信用、产品质量、社会保障、公积金、纳税、法院执行、通信缴费、学历等信息的机构以及信用调查、信用评级等征信机构。 2006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包括征信数据元标准在内的5个标准,其中征信数据元标准为系列标准,包括《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及《征信数据元企业征信数据元》,人民银行2006年11月21日发布的是该系列标准其中的两项。《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是指导性标准,结合征信业务特点,对征信数据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征信数据元的表示规范以及特定属性的设计规则和方法进行规定,明确了征信数据元的动态维护管理机制,为指导征信机构或其他相关信用信息报送或使用机构编制征信数据元目录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和指南。《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按照《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个人征信市场所涉及的基础性、通用性数据元的定义、计量单位、表示等18个属性进行了统一规定。并且,为发挥征信业标准化建设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健康发展的作用,人民银行优先开展了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的制定工作。 为进一步实现征信业的国际化、标准化,《征信数据元企业征信数据元》等国际性标准应逐步出台。主要涉及:数据元及代码标准、数据包格式标准、信用数据交换统一接口标准、分布式自治数据库统一检索技术指导标准、分布式应用服务访问指导规范、征信数据交换质量过程管理规范、征信数据安全过程管理指导规范等。另外,鉴于国内可能出现较多地方性征信系统的实际情况,应制定征信系统建设指导白皮书,指导各征信系统的建设,从而保证各系统可以有效地与其他征信系统衔接。 3.从业人员的现代化。 社会各界委托征信机构提供征信资料,主要是希望透过征信机构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其专业知识及作业方法,对企业及个人往来客户经调查分析后,提出评鉴意见,作为信用管理的依据。且专业征信机构因处于第三者立场,对委托征信及被征信公司均无任何利害关系,所搜集到的资料能客观公正地分析,使企业交易更有保障。而信用的探讨、分析与评估判断,则依赖征信工作人员求真、求专之精神、敏锐的警觉性及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与熟练技术的应用与丰富经验之配合。至于如何巧妙运用,与征信工作人员的素养关系重大。因此,征信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且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征信人员应该通过职业培训分为初级征信人员与中、高级征信人员。初级征信人员必须达到高级商业学校程度,或大专程度(曾修习会计、商业、工商管理等有关课程者)。目前的征信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训练,训练的方式,应该除了由征信事业或企业内部的主管对员工集体教育及个别辅导、工作会议研讨、举办企业内部演讲会等的内部训练以外,外部训练也十分必要,包括国内、外院校进修及其他外部训练机构,或选派优秀人员赴先进国家同业考察、研习业务等。 针对初级征信人员,应由专门负责单位编列年度训练计划,适度为员工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前程发展计划,定期有系统地培育员工,提高其实务处理能力,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品质。相对地,针对中、高级征信人员的训练,则以不定期训练为主,可视业务需要随时调整、训练或派赴训练机构训练,增强其对社会关系错综变化的应变能力,提升其经营理念层次。 二、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一)企业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企业征信需求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推动企业广泛使用信用产品没有足够的引导,更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征信需求拉动不够,因此,我国企业信用仅在大城市大企业有所发展,相当部分的中小城市及中小企业信用能力还不强,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从谈起。根据国外的经验,经济发达程度与征信成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对征信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而征信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国际上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企业信用的巨大潜力才会被发掘出来。2005年我国GDP刚刚超过18亿元,人均1400美元,远远低于该标准线。 另外,企业对征信的作用认知程度较低也是企业征信需求市场得不到较好发展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几乎垄断了企业的资金融通市场。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主体是国家,企业贷款靠关系、走后门、凭计划,企业的信用意识缺失。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比例极低,更是缺乏信用意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银行风险的暴露,金融监管的加强,银行体制的改革,使得企业的信用意识有所加强,但被信用机构征集信用的正确理念并没有树立起来。对征信机构缺乏了解,对征信公司的调查报告将成为企业开拓新客户、提供信用额度的重要衡量指标认识不够。相反,由于一些企业信用程度低,即会把征信报告当作“黑名单”,对征信持消极态度。这也是各国征信业发展的历史足迹。如,上世纪初日本的征信业,企业对于早期的信用调查普遍持警惕、排斥、拒绝态度,其中不乏将调查员拒之门外、侮辱谩骂等行为,表现出社会整体的不信任感。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在今天,经过无数次市场洗礼,企业已普遍认同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其作为参与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态度转为谨慎警惕、理解和配合。一些企业甚至希望接受信用调查,以便通过征信公司的信用调查网络,向客户、金融机构展现自身良好的资信状况,开拓潜在客户,获得优惠贷款。而国内企业对自身的信用信息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 2.企业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各类企业都在大力倡导正确的信用理念,但信用信息规范的管理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企业自身的信用信息规范的管理机制既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不可或缺的前提。从西方征信体系完善的国家来看,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征信制度既能服务于企业赊销业务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从而可以充实与完善社会征信体系。这种制度一般要求企业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制定信用政策,对每一笔赊销业务进行前期、中期、后期管理。 但是,建立企业内部征信制度,首先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持。我国在有关征信法规制定中要考虑为企业内部征信发展提供法律环境。资料是企业内部征信关键环节。法律应当授予企业方便、快捷地获得赊销对象信用信息的权利,并划定较宽松的资料收集范围;应当允许企业从政府部门、专业征信机构获取其债务人的信息;应规定债务人承担提供虚假信息的责任。 另外,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立。针对社会信用意识差,传统观念强的状况,政府应采取试点、树立典型,介绍经验,开动宣传舆论机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加快建立起内部征信制度。 (二)个人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个人征信需求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个人信用利用程度不高。个人信用消费仅在大中城市有所发展,相当部分的中小城市个人信用消费能力还不强,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从谈起。目前,除了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外,我国大多地区经济水平较落后,尚不具备大范围发展个人信用的经济条件。 第二,政府对个人信用征信的引导与规范不够导致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不足。1999-2000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等法规,但这些法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差,更没有对较为关键的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传播进行规范。此外,我国的个人破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等相关 政策法规 尚未出台,影响了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 第三,传统观念直接影响个人信用征信的有效需求。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居民“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尽管在一些大中城市,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已突破了“零信用”记录,但大多数人仍然对个人贷款持谨慎态度,而储蓄率却高达39%。并且个人还持有相当数量的国库券、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这些都是重要的个人信用资源。理论上说,18万多亿元的个人信用资产足以产生巨大的个人信贷需求,促进消费信贷的增长,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个人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约为2%-3%,在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较好的上海也仅有10%,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30%的比例。庞大的个人信用资源被长期闲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个人信用资料不全导致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不足。目前我国居民能够提供的个人信用文件主要有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人事档案和个人财产证明(如存款凭证、实物财产和其他个人财产证明等)。前三种文件仅能说明个人的自然状况,第四种虽然与经济有关,但它仅提供了某一时点个人存款余额和实物资产情况,并不反映个人收入多少、来源及可靠性,也不反映个人债权、债务状况及守信状况。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个人收支和债权债务没有完整系统的记录,个人信用评价的基础数据资料十分缺乏。另外,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系统的收集记载,普通居民普遍缺乏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档案一片空白,个人征信成为“空中楼阁”。 第五,个人信用资料的分割封锁降低了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目前,我国居民的个人信用信息“原材料”,要么掌握在公安、法院、人事、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政府相关的部门中,要么掌握在银行、公用事业单位、通信、保险等非政府机构,处于极端分散的状态。同时,这些部门和机构的信用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封闭,条块分割情况严重,制约了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步伐。 2.个人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 首先,发挥政府部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推动个人信用信息的建设。当前,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状况都不是很理想,单独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个人信用信息建设是行不通的,必须重视和依靠政府支持,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监督管理方面的优势,推动个人信用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其有效需求。 其次,营造个人信用信息的法律环境,提高对社会公众隐私权的保护。借鉴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等,制定类似的法律,全面保护个人隐私权。该法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保护被征信者的知情权,即征信必须取得被征信者同意; (2)合法性,即征信必须符合法定程序,以合法手段取得; (3)客观性和时效性,即信息的收集应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客观、公正的描述;被征信者有权消除错误的、过时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保密性,即信息服务对象必须是根据法定的或约定的事由使用信息资料,不得随意向第三者泄密; (5)对征信中侵害个人隐私的行为进行追究和惩处。 再次,立足全民,培育良好的诚实守信社会风尚。个人信用征信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要做好信用知识普及工作,加强全民道德教育,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信用知识,要注重个人信用的培育。良好的个人信用是一种经济资源,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信用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证”。个人信用的培育重在日积月累。日常生活中将不用的钱及时存入银行、使用银行卡刷卡消费、按时归还贷款、避免信用卡恶意透支、按时交纳各种税费等等,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用评分,有利于个人信用的培育。 为使我国征信市场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大力培育征信供需市场的同时,必须努力解决征信的法律法规问题、征信市场监管问题、行业自律不足问题等,实现征信市场的快速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1. 金融诚信论文 2. 关于市场与金融的3000字论文 3. 关于市场经济诚信论文 4. 关于个人信用管理论文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盈利,否则企业将无法生存。从采购、生产和销售,到财务控制,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个最终目标有序进行的。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贯穿于整个业务的始终。信用管理的作用和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即“增加有效销售,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下面,根据我在两家公司的经验,谈谈如何进行企业信用管理。 案例1.包装纸业公司的信用管理 该公司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绝大多数是外商投资生产性企业。但是,该公司的盈利水平较低。 为了提高盈利水平,该公司建立了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公司要求信用部门扮演一个控制的角色,重点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帮助公司控制坏帐,缩短应收帐款回收期。 针对当时公司的实际状况,我为公司制定了一套信用管理办法,包括: 1:适合公司现状的较为保守的信用政策。确保公司的低风险要求。 2 .自行开发的电脑支持系统。易于系统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3.严格的催帐程序。控制应收帐款的延期及坏帐发生,缩短DSO,减少坏帐损失。 4.每周一次收款会议制度。检讨逾期货款的原因,商定逾期款催收方案。 5.明确的坏帐界定,及坏帐考核规定。促使销售人员重视收款工作。 在这一系列信用管理措施中,最重要的是信用政策。一个好的信用政策能够帮助公司获得最大的利益,但一个不好的信用政策也可能导致公司亏损甚至倒闭。 为了能恰当地制订公司的信用政策,我参加了咨询公司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在专家的协助下,制订了一套信用等级评估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为每一个客户计算风险系数,并以此为依据,从高到低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分别给予不同的信用等级,再根据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上述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的基础是详实的客户信用资料。为此,我挑选资深的信用咨询公司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在此基础上,重点客户每半年评估一次,并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和信用期。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公司可以保留好客户,淘汰不良客户,确保了客户群的高质量。 有了良好的信用政策,还必须有有力的跟踪措施。请大家牢记一个观念:“在很多情况下,客户的付款习惯是你自己培养形成的。”这说明,应收帐款的日常监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掌握了它,您的工作将轻松有序得多,公司也会因您专业的管理而提高效益。为此,我建立了每周一次的收款例会制度。事实证明,这是控制应收帐款逾期的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它能督促销售人员及时去客户那里收款。 通过这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方式,我们做到了在销售增长率符合公司要求的前提下,连续4年公司没有一笔坏帐发生。同时,应收帐款资金周转天数也从长达60多天,缩短到40多天。缩短了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基本达到了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公司的信用管理方式得到了某些信用咨询机构的充分肯定,他们甚至把公司的应收帐款的催收程序,写进了他们的培训教材中。 案例2:雅芳公司的信用管理。 雅芳原来是一家采用直销方式的化妆品公司。98年4月国家禁止传销和直销,公司的销售方式因此转型为批发零售。被动转型后的雅芳销售额一落千丈,市场迅速萎缩。 面对现状,公司研究了一系列的销售策略,期望在短期内回升销售额,夺回失去的市常在销售上,雅芳采取多渠道销售方式,包括在全国范围内的商场专柜、雅芳专卖店、推销员等等。 面对竞争,各种渠道的销售都需要采取信用销售的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雅芳在全国各地有数千家雅芳专卖店,占雅芳业务总量一半以上。这些专卖店都属个体经营性质。在目前中国个人信用体制尚是一片空白的环境下,要对如此规模的个体经营者进行信用销售,对公司来讲实在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尝试。 但是,公司要提升销售额,就必须要采用信用销售的方式,这是公司既定的策略。作为公司一名信用管理人员,我的工作职责是制定适合的信用政策,建立一支好的信用管理队伍,促进公司销售顺利进行,确保公司资金安全使用。 面对如此不同的客户群,我不可能采用以往的经验去管理。在此情况下,我只能一方面请教专业咨询公司,专门学习“个体经营者信用评估方法”。但有了方法,你还无法得到客户的信用方面的信息。因此,另一方面我还请教银行个人消费品信贷的做法。但面对如此面广量大的专卖店和推销员,银行那套严格得近乎苛求的贷款条件、长时间的繁复的贷款审核程序和抵押手续,对企业来讲显然是不适合的。 要帮助公司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销售目标的信用政策只能是开放型的。但特定的销售对象又是高风险的群体。一不小心,会造成公司很大的风险,那样非但不能达到公司的目标,反而会使公司雪上加霜。因此,制定一个适当的信用政策对雅芳来讲是尤其重要的。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我只能边学习,边摸索地去制定一套适合雅芳的特别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我明确公司信用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销售,同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其次,分析客户群与雅芳的特定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信用条件从严到宽,信用额度从低到高的一个逐步渐进的信用政策。并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性的对各地分公司进行信用政策问题调查访问,从中发现问题,及时修订政策,使政策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符合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之后,在政策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再制定坏帐考核办法,以逐步加强公司信用管理力度。 第三,由于雅芳是由一个全球的直销公司转型而来,以赊销为主的零售观念还很薄弱。因此,除了制定公司信用政策的重点工作之外,还需要对公司员工进行观念上的培训。在制定公司信用政策和程序的同时,我们邀请了咨询公司先对公司管理高层进行信用管理培训,以加强公司管理高层对中国信用环境的认识和对公司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视。在信用政策实施以前,又对全国所有分公司的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以确保公司所有管理人员了解一定的信用知识,掌握公司信用政策和程序。 专业的培训、政策实施前的充分的宣传和沟通为日后的信用管理打好了坚实的基矗从雅芳2年来信用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公司销售连年保持高速的增长,99年销售比98年几何增长了一倍。2000年公司的销售更是在99年的基础上增长了49%。更令人惊喜的是2年来,公司的坏帐只有10多万而已。完全达到了公司所期望的目标。 可以说,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在不同行业做信用管理,与不同客户打交道,使我在信用管理方面得到了不同的经验与体会。 总结这些年来从事信用管理的经验,我认为做好企业信用管理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公司目标一致的信用政策与程序。包括适当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方法、专业的应收帐款收款程序和合理的应收帐款考核制度。 2、有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电脑支持系统。可支持信用等级评估,完整的应收帐款帐龄、销售数据和信用分析报表。 3、严格的应收帐款日常跟踪管理和定期召开帐款会议。 4、足够的专业机构的培训与客户信用调查信息。可提供你对客户的风险系数的判断。千万不要因为节约一点点成本拒绝专业公司的培训和信用风险调查,而忽视了公司未来的风险。 上述几点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去形容:信用政策起关键作用,系统支持是信用管理的基础,日常管理和会议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专业培训和专业机构的信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险指导。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何写好论文答辩陈述词呢?一、熟悉论文参加论文答辩,首先必须对自己所着的论文有深刻、全面、准确的理解;其次,还要对论文内容有横向把握,即理解从论文主题伸出的概念;此外,近期发生的、和论文有关的新闻时事、学术热点等最好多了解一下。二、想好“台词”在答辩前要事先规划好自己的论文陈述都说什么。一般来说应该涵盖这些方面:1、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2、写作目的是什么,为解决什么问题;3、全文的基本框架、结构、行文逻辑是什么;4、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5、论文在选题、观点、方法等方面有什么创新之处;6、论文有什么不足之处(但注意不要把论文的硬伤说出来)。 注意陈述一定要概括、将重点有所总结,而不是记流水账一样地说“第一章写了……第二章写了……”,因为这些内容老师完全通过翻阅纸质档论文了解。三、做好PPT1、内容:每页不超过10行字或一幅画,只列要点,避免放大段文字;2、配色:力求文字清晰、简洁易看,字体颜色要和背景形成鲜明反差,避免过多颜色、过于花哨繁复配色;3、图表:可以适当地在PPT中穿插使用一些能说明论点的图表,不仅能吸引观众注意,还能更形象地表达你的观点。四、练习控制时间一般答辩现场都对学生的陈述时间有限制。在正式答辩前一定要多计时演练几遍自己的陈述,学会控制掌握时间。这样到时显得你对答辩内容的掌握和控制较熟练,给答辩老师一个准备充分的好印象;否则,很可能会刚讲了一半时间就到了,造成尴尬达到结果。五、拿上必备材料1、论文纸质版:自己手上必须有一份,可以不加封面,但页码一定要与送交答辩的论文一致,方便老师提问时自己查找相应页面; 2、纸和笔:有些答辩老师提问较多,或者每个老师分别提问、学生最后一起回答,有纸笔方便在老师提问时记下题目,或在准备回答时简单做思路笔记。六、注意演讲技巧1、控制语速:很多学生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一致答辩老师听不清楚,影响答辩效果。因此一定要注意语速,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2、目光移动:无论是否脱稿,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要时常望一下答辩老师和其他同学,这样可以避免观众分神;3、体态相辅:答辩过程中一成不变地站着或低头,很容易使答辩变得单调;而适当地运用体态,尤其是手势语言,会显得更为自信、有力。七、调整心态1、保持自信:面对几位学术水平显然高于你的答辩老师,不要过于紧张,要相信只要准备充分,一般老师是不会为难你的;2、心态谦虚:如果老师指出了你论文中明确的错误,最好就大方承认,不要试图再反复辩驳了;或者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论文中已经写出来了,也不要说“我论文中某某页已经写了答案”,只要再复述一遍答案就好。
答辩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从下列问题(第4~10题)中,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第1~3题必选)。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10.本文的优缺点。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学生答辩注意事项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首先肯定说明你的写作目的与意义,然后阐述你的创新之处。一般老师都会问:我国融资难问题的具体表现,融资难原因,国外经验,对策。基本上都是问些基本的东西。不要出现低级格式错误,熟悉自己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答辩是没什么问题的
一、 建立应收账款的预警管理,做到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应收账款积累过多,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正常经营,单纯的事后催收和控制远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清除应收账款对企业各方面的消极影响,同时催收和控制本身也给企业带来诸如费用增加、市场丧失、内部失衡等新的麻烦,这就敦促企业要创新思维,建立预警管理,把目光投向事前控制。 1.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目前在建筑行业中,施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要有效保护施工企业利益,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 (1)制定信用标准,谨慎承揽工程。 企业应以信用评估机构、证券交易所、银行、财税部门、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等保存的有关原始记录和财务报告等资料为依据,经过加工整理而获得客户的信用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客户信用资料的分析,确定评价信用优劣的数量标准,以一组具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若干比率作为信用风险指标,根据数年中最差年度的情况,分别找出信用好和信用差两类顾客的上述比率的平均值,依此作为比较其他客户的信用标准,再利用客户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测算拒付风险系数的能力,然后结合企业承担违约风险及市场竞争需要,具体划分客户的信用等级。 (2)评价客户资信程度 企业在设定某一客户的信用标准时,往往先评价其赖账的可能性,最常见的评价方法是“5C”系统,它代表了信用风险的判断因素。品质(Character):是评价客户信用的首要因素,是客户履行偿还债务的态度,这主要通过了解客户以往的付款履约记录进行评价。能力 (Capacity):是客户偿还债务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客户的资产,特别是流动资产的数量、质量及其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关系。资本(Capital): 是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是客户偿付债务的最终保证。担保(Collateral):是客户提供作为授信安全保证的资产。当企业对客户的底细未了解清楚时,客户提供的担保越充足,信用安全保障就越大。条件(Condition):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债能力的各种经济环境,它反映了客户偿债的应变能力。 当然在进行客户资信评级时会有以下方面的问题:1.数据的取得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2.数据的真实性有时难以控制;3.如何分配指标的权重。对规模比较小,欠款不大的企业通常采用5C评估法,对企业规模大,欠款大的企业采用特征分析法。 该模型把企业信用特征分成三组指标,共18项。第一组是客户自身特征,反映客户表面化的客观现象,包括6项指标:表面印象、组织管理、产品和市场、市场竞争性、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第二组是客户优先性特征,指企业在挑选客户时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体现与该客户交易的价值,包括6项指标:交易利润率、对产品的要求、对市场吸引力的影响、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担保条件、可替代性。第三组是信用及财务特征,主要指能够直接反映客户信用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因素,包括6项指标:付款记录、银行信用、获利能力、资产负债表评估、偿债能力、资本总额。这三组指标中,财务信息是最难取得的,尤其是小规模企业,财务本身就不健全。 (3)建立客户档案 在确定客户信用等级和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客户建立一个信用档案,详细记录其有关资料。企业通常应事先决定档案的有关内容,以便信用控制人员的资料搜集是完整的而不是随机的。客户档案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客户与企业有关的往来情况以及客户的付款记录;客户的基本情况,如客户所有的银行往来账户、客户的所有不动产资料以及不动产抵押状况,客户所有的动产资料、客户的其他投资、转投资等资料;客户的资信情况,如反映客户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及营运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反映客户即期及延期付款情况,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及发展趋势信息等。 3.慎重承揽工程,防止拖欠工程款的形成。 施工企业应深入调查建设单位的资信状况, 掌握其信誉度和资金到位情况,争取做到信誉低的工程不揽,资金不落实的工程不揽,巨额垫资的工程不揽,防止工程一到手就形成拖欠款。这一点说起来简单,特别是在建筑业市场任务不足的情况下做起来更难。实际情况是很多施工企业为能承接到工程,很少有施工企业敢跟甲方提要求、讲价钱。施工企业在这个失衡的市场上处于越来越被动的地位。但是,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绝不能靠一味地、无条件地牺牲企业的利益,使一些合法经营的企业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国家要通过立法进行宏观调控,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建筑业市场,让那些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合法经营的施工企业的腰板挺起来,理直气壮地跟甲方谈条件,建造精良的建筑产品,同时获取应有的报酬。在这个公平的市场上,作为施工企业,应该把人力、财力、精力从“公关”转向增强企业实力,提高施工技术,完善企业管理,让实力说话,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企业只有建立分工明确、配合协调的应收账款内部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降低不必要的应收账款占用,避免坏账损失的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舞弊和差错,避免或及时发现不法分子截留、贪污企业工程款的行为,减少应收账款风险,企业的应收账款涉及到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部、市场部、财务部、审计监督部等部门,企业必须将与应收账款相关的有关职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 2.对承接垫资工程的授权和控制 垫资工程虽然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但也同时增加了潜在的风险。因此,对于垫资工程,财务部门应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经领导或有关部门的授权批准,将垫资工程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3.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及时进行垫资工程的账务处理。 无论企业采取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建立弥补坏账准备金制度,即提取坏账准备。 4.落实责任制 对工程项目经理部考核要根据资金时间价值、赔偿能力等,实行谁经手、谁负责、谁回笼、谁得益,将回收、责任、期限落实到人,辅以考核挂钩,奖惩兑现的手段,充分调动工程项目经理部收款的积极性。 5.加强收账管理 (1)实行全面监督。通过账龄分析、平均收账期分析、收现率分析等判断客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问题,从而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正确地估量应收账款价格,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 (2)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就是要促使客户愿意偿还货款和施加适当压力。即以合乎性、理、法的方法收回账款。对逾期较短的客户,不便过多地打扰,以电话或信函通知即可;对不能按时履行合同的客户,可措辞婉转地写信催收;对已结算工程,逾期很长的客户,应频繁地进行催收;对故意不还或上述方法无效的客户则应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诉诸法律。 三、建立信用报告制度 企业应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信用报告会议,相互沟通,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将信用风险减至最低。 信用报告会议可分为信用控制部门内部会议,其中心议题可以是:信用控制部门的运作情况,过去的工作绩效和未来的工作规划,时间一般为两周一次;信用控制单位和业务部门的联席会议,其中心议题可以是:对主要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目前危险客户进行分析和评价,逾期账款和超过信用额度销售账户分析,未来市场展望以及新客户的财务资料等,时间一般为两个月一次;最高财务主管或管理当局会议,其中心议题可以是:报告目前信用控制的运作情况,以及所遇到的困难和信用风险预测,企业信用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改进措施等,时间一般为每月一次。 四、实行资金融通,加速应收账款的变现。 企业为尽早回笼资金,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或其他融资公司抵借或让售。 1.应收账款的抵借。即应收账款的所有者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在规定的期限取得一定额度借款的资金融通方式。具体分为: (1)一般性抵借:即不指定具体条件的抵押贷款,当旧账结清后,新账继续充当抵借。 (2)特定抵借:即指定某一项或数项应收账款作为抵押,随着这些账款的收回,抵押关系自行消除。 应收账款抵借的方式,金融机构拥有应收账款的债权和追索权,因此,此方式受到金融机构的普遍认可。 2.应收账款让售。即企业将应收账款出让给专门收购应收账款为业的金融公司,从而取得资金的资金融通方式。具体操作为:企业在发货前,向金融公司申请贷款,金融公司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按应收账款净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手续费,从预给让售方的款项中抵扣。客户到期的应收账款,直接支付给融通公司,同时承担坏账风险。应收账款让售方式,由于融通公司要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无形中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咨询。且融通公司信息灵活、专业化程度高,有利于坏账的收回。另外,企业不需要承担“或有负债”的责任。因此,此方式对企业而言是较好的一种融通方式。 五、开展债务重组,盘活资金。 有时,客户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致使发生财务困难,在此情况下,如果企业对客户采取立即求偿的措施,有可能对客户造成较大的困难,使客户永久无法摆脱债务,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特别是对于双方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企业的损失将更大。因此,当客户发生暂时财务困难时,双方应寻求重组方式来清偿债务,如以应收账款换股权,以应收账款置换企业有用的资产等。 总之,只要企业采用有效的措施,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也只有进行了科学的防范,才可使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既扩大市场,增加盈利,又能使应收账款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如果你是要写毕业论文,首先你要先了解你们知道老师的爱好,比如我原来的知道老师是教微积分的,所以他特别在意文章中出现的数据,论文论点首先要以数据为支撑,以此类推:一、?现状 (分别列出有哪些现状,为了凑字数,也可以把定义什么的写上)(一) (二) ...二、?存在的问题三、?影响因素四、?策略中间的数据就需要自己找了,建议你还是多看点资料吧,大纲肯定要改很多次的,实际写的时候也并不一定要根据大纲的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与人的交往、合作需要诚信,市场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摘要】 诚信的回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会计诚信,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中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说明会计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是让单位领导人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惟一责任人,这样才有望真正确立中国会计的诚信原则。 【关键词】 会计诚信 会计诚信缺失 会计超规范 我们一直把真实性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当今的会计,不仅其数据真实性已大有问题,就是其基本诚信品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怀疑。 1. 我国面临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那无异于会计的消亡,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除了危害经济与管理之外别无它用。正因为此,我们才对会计真实性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并向社会各界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们,在会计真实性方面作出了基本承诺。而社会各界对会计的这种承诺给予了充分信赖,所以会计信息被人们广泛地用于经济决策和日常经营管理。由此可见,会计信息之所以为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并运用,完全是由于社会各界对会计诚信予以了充分的信任和肯定。 但是,会计的现实恰恰把它对社会的这一基本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不要说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这些中国会计造假的典型案例,就一般层面上,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确实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但对所有者,而且对经营者都将是一种致命的伤害。恢复会计诚信绝非可以一蹴而就。当务之急,首先要找出会计诚信缺失的真实原因,并作出深入的理论分析,为解决会计诚信失缺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建议。 制度缺陷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在现行产权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导致作为信息使用方的投资者 和作为信息提供方的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从而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旦委托人远离企业或无法确认,受托人缺少相应的监督,会计诚信缺失就会因为缺乏动力和压力而成为一种必然,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诚信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讲,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服务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能否得以协调的关键。对资源使用过程及结果作出如实记录并及时向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报告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会计身上,从而使会计诚信变得更为社会所重视。 3. 会计诚信缺失带给人们的思考 在没有委托人的世界,会计诚信原则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会计诚信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从根本上说,会计诚信是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走向“文明”的内在要求 另一角度看,会计诚信的缺失似乎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现象。其原因,可从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的垄断现象中寻找。令我们充满信心的是,虽然人类社会一再经历着垄断并缺乏诚信的磨难,对诚信原则的认同则始终未变。 综上所述,会计诚信为发展市场经济必需,但市场经济发展又对会计诚信产生了各种扭曲性的影响。可以这样理解,会计诚信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紧密相依的。但市场的“三公”在世界各国迄今尚未得以真正实现,因此,会计诚信原则在世界各国的实践中,难免打了或多或少的折扣。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是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现实条件下,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会计的诚信原则。 4. 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首先,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在全社会树立诚信意识和诚信道德行为规范 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建立会计人员信誉档案制度,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监督,另外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专业必修课。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道德环境,环境的优化直接关系到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以德治国.通过宣传和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人人都讲诚信,对不诚信者人人喊打的社会环境,使诚信成 为一种自觉行为。 另外,加强契约管理 中国可能是没有委托人契约关系条件下会计诚信缺失的典型。解决这类问题,按权威的观点,只能应用社会契约论原理。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我国经济生活中在会计诚信问题上存在着什么样的“超规范”,我国现阶段在执行会计诚信原则时,应赋予各单位以什么样的“道德自由空间”。 由于我国的法律尚未建立在对目前我国会计“道德自由空间”真实情况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还没有非常有针对性地出台各种解决会计人员两难境地的各项法律,因此,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诚信原则绝对不可能在“高压”政策下确立。 在中国会计实务中真正广泛地确立诚信原则,必须从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其一,减少会计准则制度中会计选择的弹性区间,最好完全剥夺会计自主选择会计方法的权力,使会计处理各种业务只有唯一选择。其二,让单位负责人100%地承担会计作弊的责任,而会计人员对此不负丝毫的责任。这样,住何的会计作弊一旦追究责任都将由单位一把手负全责,若如此,中国会计诚信原则的彻底恢复为期不远矣!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行业,其存在的价值就是诚信。可以说,是诚信给了会计以健康的生命,失去了诚信,会计工作就无异于消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自觉坚持原则,不做假账 。社会需要诚信,而会计人员也只有用诚信这种职业道德武装起来,才会给会计工作注入“真实的生命”。这样,才不会辜负党和人民对会计工作者的期望和信任,重新唤回社会公众 对会计行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忠利.浅议会计诚信[J]商情(财经研究),2008,(1). [2] 张辉.诚信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8,( 3). [3]陈作华.试论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对策[J]经济师,2004,(9).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范文篇2 浅谈会计诚信与会计诚信教育 摘要:会计诚信缺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导致会计诚信缺失,主要与背景、市场的弱势有效性、委托代理关系中双方的问题、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为了建立起诚实守信的市场新秩序,进行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建立会计诚信的法律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的内控机制等,使财务工作者能够遵循准则,严格自律,客观公正,自觉抵制弄虚作假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会计技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诚信的轨道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计诚信;危机;教育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人与人的交往、合作需要诚信,市场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注重的就是“诚实守信”。在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层面上,诚信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内在品德修养。可以说,信用是维护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 一、会计诚信危机的现状 21世纪,会计行业面临着“诚信危机”的挑战。会计造假形形色色,无视会计期间、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假设;编造虚假会计凭证或篡改财务报表的认定;编制虚假的发票、入库单、装运单等文件;歪曲财务报表的交易事项;通过构造虚假的交易循环,创造“账面利润”;故意对相关金额、分类、认定或披露采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一般而言,会计造假主要有四种方式:(1)利用时间性差异,也称为“截期舞弊”。其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提前确认收益,另一种是延迟记录费用或负债。但是,不论采取其中的哪一种,都是通过时间因素实施舞弊的。(2)虚增资产价值。资产必须按照取得成本计价,但企业可以通过以实物投资方式实现资产的增值。有很多方法可以绕过历史成本原则,使企业资产按现值体现在账面上。(3)虚构利润。一度是美国也是全球头号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从1997年以来,虚报利润亿美元。就是利用了金字塔构架下的合伙制网络组织,通过复杂的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并利用下属公司大胆运用各种工具进行高风险的运作,由此增加公司账面资产和利润。(4)披露不实。常见手段是对于重大事项隐瞒或推迟披露。有的上市公司在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如在揭示股东持股情况时,掩盖了许多关联方;有的公司只说明关联交易,未说明关联方究竟是何关系等。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 1.社会大环境的诚信缺失 会计诚信缺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且也不是单独出现的,它和社会大环境失信行为有关,并受其直接影响。当前,某些地方由于某些原因,决策具有随意性,制度规则由于其经常性的变动而缺乏严肃性。在某些偏远地区,制度规则的朝令夕改更是严重。这种不稳定的制度规则,必然难以形成较为明确的收益预期,将导致人们行为的短浅化,并可能诱发人们采取非诚信行为来获取利益。社会环境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将使一些市场参与者采取不合理的甚至违规违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会计舞弊由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技术性,常常成为他们使用的手段之一。 2.公司制度缺陷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如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造成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对大股东的约束流于形式;又如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容易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等问题,这一切的不完善,为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埋下隐患。 3.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服务,而代理人为了获得继续代理,也会主动讨好委托人,追求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获得长期代理报酬。会计师为了企业的某些利益和领导的满意,听从企业领导的意志,审计师也可能会为了得到长期丰厚的审计费用而与企业串通或对企业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这种委托代理的制约关系,决定了会计师很难站在独立的立场上作出公正的判断。所以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是理性看待会计诚信问题不能忽略的一环。 4.成本和收益的衡量 如果将会计师的每次作假和不诚信看作一次博弈行为,尽管影响诚信博弈结果的因素很多,但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却是博弈决策的重要参考。在游戏规则既定的情况下,是诚信还是不诚信,会计师要对决策后果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如果不诚信的预期收益高于成本,会计师就有可能选择不诚信;而如果不诚信的预期成本高于收益,会计师自然就会选择诚信。 三、会计诚信教育的建立 中国会计最缺什么?是我们的准则、制度没有与国际惯例完全对接吗?不是。是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吗?也不是。最缺的其实是最容易遗失的东西:诚信。诚信,不仅是企业应恪守的行为规范,更是会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朱�基曾高屋建瓴地作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指示,并强调指出“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1.建立会计诚信法律机制,加强会计诚信的立法和执法建设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会计诚信体系应当立法先行。在目前立法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应尽快制定和补充会计诚信有关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修改有关涉及会计诚信行为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会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以便于实际操作和依法治信。在执法方面,要加强力度,规范执法,特别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披露、企业信用、单位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的诚信要重点监督管理,出现会计失信问题决不能手软,必须依法予以惩处。 2.建立会计诚信激励制约机制,加快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体系建设 要推动整个社会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应当首先解决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定位问题,把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明确起来。因此,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会计诚信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加强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会计诚信的激励和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双重机制。切实对那些信誉高且公正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信用程度高的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给予确定较高级别的信用评价等级,让其得到社会广泛的认知,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对那些信誉低、帮助企业弄虚作假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严重失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以至逐出市场,净化会计环境 3.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建设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进行重大决策时,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完善的会计诚信内控机制能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信用的依据。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作出较为合理的规定,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总之,加强诚信教育使会计工作者都遵循准则,严格自律、爱岗敬业,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从我做起,“不做假账”,自觉抵制弄虚作假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为社会及公众提供优质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诚信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正彬.强化会计诚信之我见[J].财会研究,2003,(1). [2] 卞宇.对我国会计诚信教育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3,(3). [3] 缑思聪.加强会计诚信教育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研究,2006,(4). [4] 熊筱燕.小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J].财务与会计,2003,(2). [5] 陈作华.试论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经济评论,2004,(7). [6] 张小岗.浅谈会计的诚信教育[J].四川会计,2003,(10). [7] 曹玲.会计诚信之我见[J].经济师,2005,(12). 猜你喜欢: 1. 有关会计诚信论文范文 2. 关于会计诚信的毕业论文 3. 会计诚信论文综述范文 4. 会计诚信问题研究论文 5.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三、完善企业会计诚信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诚信意识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会计工作人员诚信档案的建立,需要依据每年会计从业人员登记、年检以及检查等方面工作,对他们所从事会计工作过程中是否依据会计法规制度或者职业道德水平、奖励或者惩罚等方面进行记录,形成他们特有的诚信档案。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作为我国会计监督部门的重要监督依据,还作为其公开实行、监督以及约束的重要手段和执行依据。另外,我国政府还需要注重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工作。我国政府、会计行业需要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和那些具有资质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工作,并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加大对他们的诚信理念的教育和强化,培育良好会计诚信工作文化,塑造适合会计行业诚信建设的文化。这是是当前我国会计行业急需要解决和处理的问题和任务。
(二)加强会计诚信法制和政府监管力度
会计行业工作人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会计行业需要加强对这类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工作,从而确保他们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可以有效客观、公正的实行各种任务。同时,我国会计行业可以适当提高审计费用,提高整个行业的审计标准,尽量避免审计过程中出现不良竞争状态,让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另外,我国政府还需要加大法制和政府的监督部门监督和约束作用,尽量建立起政府监督和监督法律体系,做好会计诚信行为规定,实现会计管理部门或者中介部门利用法律来对那些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实行行政处罚。
(三)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
我国会计行业要想提高会计诚信问题,应该注重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此,首先,我国高校会计或者财务管理专业的负责人需要在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注重添加会计诚信方面的课程或者教育内容,让这些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就体会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其次,企业内部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比如说,企业内部设置专业的培训机构,实现他们不定期的在职教育和考核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另外,企业出资人还可以将这些会计工作人员委派到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学习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内容。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要想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尽量实现公司的股权运行内容,降低股权集中化现象出现;二是适当增强公司内部懂事会的功能和作用,实现董事会自我评价和监控,明确他们的诚信内容和工作;三是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可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保护公司的利益,并通过参与董事会的运作,可以发现公司经营的危险信号,对公司的违规或不当行为提出警告。(作者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凡利.会计职业道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袁敏.浅议当前中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5)
[3]李承宗.会计诚信的伦理学探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 (7)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整个会计行业之本,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它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喝持续经营的先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现代经济“第一推动力”,更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最大的“无形资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诚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维护会计诚信原则,提高会计诚信水平,建设会计诚信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诚信的内涵
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诺,具体表现就是会计工作人员按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并且该信息是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是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整体看,会计诚信品质的内容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相信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会计诚信则表达了企业对社会的一中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相信使用者们服务。
二、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易方式的发展,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在经济生活中,如果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企业间的交往就会中断,只有坦诚的信息披露才能取信与市场,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拓展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仅强调内在品德修养,更强调“互利”和“双赢”,即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要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是诚信的核心问题。正因为如此,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源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的游戏规则。
(二)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之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立信,乃会计之本”。信用是会计规则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与重大利益相关。守信者会得到利益,而失信者必将付出代价。例如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诚信度高,竞争力就强,并以此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益。而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由于陷入了信用危机,并且受到了相关机关制裁或被迫终止其营业资格。对执业会计师来说诚信有助于他们开拓业务,占有市场,也可以使客户增多,扩大实力,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获得利益。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诚信既是会计行业生存的重要前提,也是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一)会计行业为诚信缺失的表现
1、原始凭证失真。当团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在某种场合占了上风,再加上单位领导人的地位、权力的影响,一些自制原始凭证往往便成了单位上下“通力合作”的结果,至于外来原始凭证,既有违法印制的逼真票据,又有公司、企业、商场为推销商品、迎合特殊报销需要而不得不开出的“头大尾小”、名为购办公用品实为家庭用品之类表里不一的发票。世界零售业巨头麦德龙出来中国商场时详尽罗列着所购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及顾客姓名的透明发票,便成了“制造麻烦者”,因其“造假不方便”,常为一些顾客拒绝甚至退货。
2、会计凭证失真。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被动地使用失真的运势凭证,在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中因未发现而导致的无意失真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利益驱动单位领导指使会计人员或会计人员自行造假而导致的人为因素失真也较为普遍。由于原始凭证失真和账务处理失真而导致会计报表不能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加之有的企业内外两套账表,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不真实。
3、假账真算与真账假算。一是不按规定进行收入确认,利润虚假。效益好的企业想方设法隐瞒利润,少计收入,将其挂在往来账上或私设小金库;效益不好的企业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将不到期的收入提前计入 ,或利用内部上下级关系、关联单位之间虚开销售发票。二是会计当期的成本、费用结转不真实。该列的成本、费用挂账不列,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少提,不该提的变相提取,乱挤乱摊成本费用。
会计信息缺失及其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讲,可以使市场信号失真造成政策制定的失误,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使资源配置低效劣化,造成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受损。从企业的角度讲,可以对企业产生误导,使企业的决策失误,失去市场机会,使企业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受损。同时也使会计行业本身深受其害,危害会计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使内控系统只需时空,会计秩序混乱,滋生腐败和犯罪。但是,诚信的缺失并非是会计特有的问题,会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一部分,会计诚信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整个社会诚信程度低下的一个反映。
(二)会计缺失诚信的危害
1、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近几年来,造假账、造假报表,虚列资产和权益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一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不诚信行为。从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到美国的安然、世通、施乐、默克及法国的维迪旺,社会各界对会计失信的谴责此起彼伏,不但影响了国家税收,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经济决策与实际的经济状况偏离,已经成为一颗“毒瘤”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2、危害投资者利益。会计资料的质量,不单纯是单位的内部事务,也影响到投资者及时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对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失去他们对会计报表的可信度。就安然事件来说,2001年11月下旬,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首次公开承认自1997年至今,通过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虚报盈余亿美元,在与关联公司的交易中,隐藏债务亿美元,通过大约3000家SPE进行自我交易、表外投资、编造利润,管理层从中非法获利。在安然破产事件中,损失最惨重的无疑是那些投资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资者,按照美国法律,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偿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本来就已经不值钱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投资人肯定是血本无归,安然公司的破产也冲击了各有关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养老保险和共同基金。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损。
参考一下这篇文章吧,论文的大纲其实就是你要写论文的大体思路,希望可以帮你解惑![摘要] 信用担保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存在着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因此,通过积极创新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形式,扩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外部监管体系;健全再担保制度,完善风险分散机制等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更好地发挥信用担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中经评论·北京)提供信用担保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手段,为此,各国政府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作为一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社会经济政策。初具规模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对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和解决其信贷缺口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部分的担保机构资本金较小,抗风险能力弱,担保规模不够用,再加上现有信用制度尚不健全,担保机构已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建立完善的中小信用担保制度,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用担保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信用担保的涵义 信用担保,也称信用保证,是指由专门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制度化的保证。信用担保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活动,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交易活动对信用和社会性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信用担保的涵义包含三个要点:一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担保,而不是一般法人、自然人提供的担保;二是这种担保是制度化的担保,即指它是在一定的政策、法律、制度、规则框架安排体系之中的,是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三是面向社会提供的担保,不是对内部关联机构或雇员提供的担保。 (二)信用担保的功能 信用担保实际上是一种专业担保,专业担保具有经济杠杆的属性。当专业担保为政府利用时,就成为贯彻特定经济政策的工具。经济杠杆的属性是信用担保最重要的属性,它能够引导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的流向,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是对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等提供保障。 这种属性直接由信用担保的放大功能体现。放大倍数是担保机构所提供的担保额与其承担担保风险的担保资金或资产的比例。一般来说,担保放大比例越高,其对社会做的贡献越大。同时,担保放大比例越大,担保机构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这就需要担保机构具备更高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刘新来,2003)。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常数,而是随着担保机构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担保放大倍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在担保机构社会贡献率、担保机构风险承受能力、债权人、债务人认可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过高或过低地确定担保放大比例,都会对担保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现状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通过政府财政出资(或以其为主要出资人),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基金),为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专门化的信用保证,它是信用担保机构以一定的财产(或资金)为基础约定的保证债务的履行和保障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其基本职能是通过信用保证的方式,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惧贷解决后顾之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现状 从1992年开始,我国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国家信用逐步从一般经济活动领域退出。信用担保已经成为法律所规定的经济政策的制度化措施。尤其是近几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以财政资金来源为支撑,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在全国普遍设立(李敏,200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由于多种原因,制约了其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规模较小、出资分散、风险较大。地方政府按县区设立担保基金,决定了担保机构的小规模和大数量。有的基金只有几百万,大部分企业互助基金规模较小,很难得到银行的信任。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366家,累计担保总额8051亿元,机构数量还在加速扩张,机构数量如此超常、无序地增长。其背后必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2、担保品种贫乏,担保功能薄弱,期限集中于短期。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鲜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累计担保责任金额仅为可运用担保资金总额的倍,没有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目前我国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一般是3个月至半年,最长不超过1年,数额不超过200万元。国际上,多数国家都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所以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美国,其担保期限长达17年,担保品种也很丰富,包括创业贷款、票据贴现、科技开发贷款、设备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 3、政府不适当地干预和政策的不连续。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制约,政府就可能会以出资人身份不适当地干预担保业务活动,信用担保就会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陆担保。虽然政府提出要减少行政干预,实行公司化运作,但是领导说了算、领导定项目造成呆坏账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廖艳群,2007)。另外,信用担保机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发生调整,或者减少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注入,担保机构就难以为存。 4、信用担保机构内部管理不规莅。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出现时间不长,没有一套现成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只好参考国外的经验并结合国情自己摸索。目前,内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内部管理不规范、不科学,大部分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匮乏是困扰担保机构发展的普遍问题。由于担保机构扩张很快,但担保专业人员增长很慢,担保业务运作与开发显现出了人才不足状况。担保机构的担保品种设计和开发、担保风险的控制都需要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和经验来实现。如工程履约担保,为控制风险,需要按工程进度和开发商的履约信誉分阶段担保,动态地对担保阶段内的风险因素作出预测,重新审视担保条款等。 三、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策略 (一)积极创新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形式,扩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 一是自上而下创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国家级信用担保机构重点对科技含量高、风险大、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支持,而地方性担保机构则对本辖区内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二是不断创新担保机构的设立形式,如政府独资、政府控股和会员制等。 (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外部监管体系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银行等部门组成担保监督委员会,对担保机构进行监督。担保机构要规范运作,防范风险,应采取公司制的形式,对目前一时尚难采用公司制的担保机构,应逐步规范,在条件成熟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各级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应一律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各级政府不得指令具体担保行为,不能干预具体项目的决策,不得操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体业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要与财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依照法律、法规对担保机构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2、建立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行为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扶持,还需要担保业协作和自律。协会要依据中小企业担保的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制定行业准则和业务规范,监督担保机构依法运作。通过培训、信息融通、信用评估、研讨交流等指导担保机构开展业务。通过行业自律,逐步规范业务操作、行业协作、交流信息,树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三)健全再担保制度,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1、逐步建立全国和省级的再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有效地分散担保风险。同时,再担保机构还可以进行再担保,即再担保机构将已承保风险通过再担保的方式向全国性再担保公司再次转保出去,这样通过多层次转保,使担保机构最后承担的风险被最大限度地转移。 2、建立政府补偿机制,保证担保机构有稳定的补充资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不能太小,不能过于分散,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抵御风险(梅强、谭中明,2002)。政府部门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贷款担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担保机构规范操作,不存在人情担保,那么政府担保补偿金支出越大,企业获得的银行有效贷款就越大,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有利。 3、建立贷款银行、受保企业与担保机构的共担风险机制。防止银行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要通过合理的担保比例来增强银行的贷款责任。因此,除了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在贷款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之间合理分担风险外,信用担保机构还应定期审查贷款银行的担保贷款业绩。同时,还要强化中小企业的风险责任,如强制要求中小企业主要管理者以个人财产提供反担保品,以此来约束主要管理者的经营行为。 4、开展联合担保,分散担保风险。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某些担保额度偏大或异地项目开展联合担保,可以分散部分风险,并有利于对项目的监管,增进了机构间交流,实现了共同发展。 (四)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决策程序 担保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领导体制与决策程序,注意控制担保决策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要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内部组织机构之间要建立相互制衡机制,同时具有良好的外部约束和相互牵制机制。目前应强调按经济规律自主决策,项目选择上应杜绝行政命令担保和人情担保,担保对象要体现扶优扶强,不搞扶贫济困。要重点防范道德风险,要建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并保持其权限的独立性。要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加强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 (五)规范担保基金的运用,实现资本金的保值增值 规范担保基金的运用,实现担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政府有关部门,也是每一个法人化管理和市场运作的担保机构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其让担保机构私下到资本市场上运作资本金,还不如明确规定允许担保机构按照合理投资组合,在保证其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资本金的保值增值。 除此之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队伍。担保风险的高发性与不确定性,势必要求担保机构管理层和员工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管理层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经验,对担保风险和经营环境应有充分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同时,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具备财务、管理、法律、投资等专业知识与从业经验的员工队伍。 四、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建设的建议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未来几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以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担保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将会加快,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和信息可信度将会得到提高,满足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需求的信用服务市场将逐步建立。 (一)明确政府担保基金的扶持重点 要明确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的规范和性质。享受担保的中小企业范围不能过宽,政府担保基金的主要对象是没有业绩的创业企业,抵押品不足、但有前途的企业,或者是能够正常经营但有暂时困难的企业。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现阶段政府担保基金应重点扶持解决就业、技术进步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或项目。因为各地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政府可能在中央政府确定的大原则下,因地制宜地确定担保重点。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利用现代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决策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本单位的各种会计、统计数据和其他经营管理信息,从而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之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做到信息来源广泛、处理迅速、传递快捷、反馈及时,特别应注意信息的预测功能,适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 (三)加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规范管理和监督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是金融机构,不能从事融资活动。同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又不同于一般的保险业。为了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健康发展,国家应明确授权一个政府部门管理和监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对担保机构的资格、担保机制、担保程序、收费标准等进行规范和管理。 五、结语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是融资难,而融资难的最大障碍是信用担保难。因此,可以认为,信用担保作为联系银行与中小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必将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突破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在理论上还不成熟,实践上刚刚起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制度、业务规范等问题,对于推动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与战略, 黎敏,李新庚)
众所周知,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盈利,否则企业将无法生存。从采购、生产和销售,到财务控制,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个最终目标有序进行的。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信用管理。 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贯穿于整个业务的始终。信用管理的作用和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即“增加有效销售,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下面,根据我在两家公司的经验,谈谈如何进行企业信用管理。 案例1.包装纸业公司的信用管理 该公司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客户绝大多数是外商投资生产性企业。但是,该公司的盈利水平较低。 为了提高盈利水平,该公司建立了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公司要求信用部门扮演一个控制的角色,重点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帮助公司控制坏帐,缩短应收帐款回收期。 针对当时公司的实际状况,我为公司制定了一套信用管理办法,包括: 1:适合公司现状的较为保守的信用政策。确保公司的低风险要求。 2 .自行开发的电脑支持系统。易于系统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3.严格的催帐程序。控制应收帐款的延期及坏帐发生,缩短DSO,减少坏帐损失。 4.每周一次收款会议制度。检讨逾期货款的原因,商定逾期款催收方案。 5.明确的坏帐界定,及坏帐考核规定。促使销售人员重视收款工作。 在这一系列信用管理措施中,最重要的是信用政策。一个好的信用政策能够帮助公司获得最大的利益,但一个不好的信用政策也可能导致公司亏损甚至倒闭。 为了能恰当地制订公司的信用政策,我参加了咨询公司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在专家的协助下,制订了一套信用等级评估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为每一个客户计算风险系数,并以此为依据,从高到低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分别给予不同的信用等级,再根据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上述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评定的基础是详实的客户信用资料。为此,我挑选资深的信用咨询公司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在此基础上,重点客户每半年评估一次,并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和信用期。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公司可以保留好客户,淘汰不良客户,确保了客户群的高质量。 有了良好的信用政策,还必须有有力的跟踪措施。请大家牢记一个观念:“在很多情况下,客户的付款习惯是你自己培养形成的。”这说明,应收帐款的日常监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掌握了它,您的工作将轻松有序得多,公司也会因您专业的管理而提高效益。为此,我建立了每周一次的收款例会制度。事实证明,这是控制应收帐款逾期的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它能督促销售人员及时去客户那里收款。 通过这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方式,我们做到了在销售增长率符合公司要求的前提下,连续4年公司没有一笔坏帐发生。同时,应收帐款资金周转天数也从长达60多天,缩短到40多天。缩短了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基本达到了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要求。 公司的信用管理方式得到了某些信用咨询机构的充分肯定,他们甚至把公司的应收帐款的催收程序,写进了他们的培训教材中。 案例2:雅芳公司的信用管理。 雅芳原来是一家采用直销方式的化妆品公司。98年4月国家禁止传销和直销,公司的销售方式因此转型为批发零售。被动转型后的雅芳销售额一落千丈,市场迅速萎缩。 面对现状,公司研究了一系列的销售策略,期望在短期内回升销售额,夺回失去的市常在销售上,雅芳采取多渠道销售方式,包括在全国范围内的商场专柜、雅芳专卖店、推销员等等。 面对竞争,各种渠道的销售都需要采取信用销售的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雅芳在全国各地有数千家雅芳专卖店,占雅芳业务总量一半以上。这些专卖店都属个体经营性质。在目前中国个人信用体制尚是一片空白的环境下,要对如此规模的个体经营者进行信用销售,对公司来讲实在是一种非常冒险的尝试。 但是,公司要提升销售额,就必须要采用信用销售的方式,这是公司既定的策略。作为公司一名信用管理人员,我的工作职责是制定适合的信用政策,建立一支好的信用管理队伍,促进公司销售顺利进行,确保公司资金安全使用。 面对如此不同的客户群,我不可能采用以往的经验去管理。在此情况下,我只能一方面请教专业咨询公司,专门学习“个体经营者信用评估方法”。但有了方法,你还无法得到客户的信用方面的信息。因此,另一方面我还请教银行个人消费品信贷的做法。但面对如此面广量大的专卖店和推销员,银行那套严格得近乎苛求的贷款条件、长时间的繁复的贷款审核程序和抵押手续,对企业来讲显然是不适合的。 要帮助公司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销售目标的信用政策只能是开放型的。但特定的销售对象又是高风险的群体。一不小心,会造成公司很大的风险,那样非但不能达到公司的目标,反而会使公司雪上加霜。因此,制定一个适当的信用政策对雅芳来讲是尤其重要的。 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我只能边学习,边摸索地去制定一套适合雅芳的特别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我明确公司信用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在短期内迅速提升销售,同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其次,分析客户群与雅芳的特定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个信用条件从严到宽,信用额度从低到高的一个逐步渐进的信用政策。并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性的对各地分公司进行信用政策问题调查访问,从中发现问题,及时修订政策,使政策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符合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之后,在政策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再制定坏帐考核办法,以逐步加强公司信用管理力度。 第三,由于雅芳是由一个全球的直销公司转型而来,以赊销为主的零售观念还很薄弱。因此,除了制定公司信用政策的重点工作之外,还需要对公司员工进行观念上的培训。在制定公司信用政策和程序的同时,我们邀请了咨询公司先对公司管理高层进行信用管理培训,以加强公司管理高层对中国信用环境的认识和对公司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视。在信用政策实施以前,又对全国所有分公司的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以确保公司所有管理人员了解一定的信用知识,掌握公司信用政策和程序。 专业的培训、政策实施前的充分的宣传和沟通为日后的信用管理打好了坚实的基矗从雅芳2年来信用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公司销售连年保持高速的增长,99年销售比98年几何增长了一倍。2000年公司的销售更是在99年的基础上增长了49%。更令人惊喜的是2年来,公司的坏帐只有10多万而已。完全达到了公司所期望的目标。 可以说,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在不同行业做信用管理,与不同客户打交道,使我在信用管理方面得到了不同的经验与体会。 总结这些年来从事信用管理的经验,我认为做好企业信用管理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公司目标一致的信用政策与程序。包括适当的客户信用等级评估方法、专业的应收帐款收款程序和合理的应收帐款考核制度。 2、有一套完善的信用管理电脑支持系统。可支持信用等级评估,完整的应收帐款帐龄、销售数据和信用分析报表。 3、严格的应收帐款日常跟踪管理和定期召开帐款会议。 4、足够的专业机构的培训与客户信用调查信息。可提供你对客户的风险系数的判断。千万不要因为节约一点点成本拒绝专业公司的培训和信用风险调查,而忽视了公司未来的风险。 上述几点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去形容:信用政策起关键作用,系统支持是信用管理的基础,日常管理和会议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专业培训和专业机构的信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险指导。
全球征信发展历史简析
世界上最早期的征信机构创建于1803年的英国伦敦,随后美、法、德、日等国先后也相继快速发展起来。我国最早创设的征信机构是1932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中国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联合设立中华征信所,但在相当长的时期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我国征信业一度中断。目前全球最发达的征信业主要集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近年来新西兰、新加坡和韩国等也发展较快。
全球征信行业发展特征
全球征信行业发展与世界经济繁荣程度密切相关,贸易数量大幅增加促使征信行业发展,在最新行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监管体系、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民众信用意识的提高。
全球征信行业发展模式比较
纵观全球各国征信行业发展历程,大体有三种发展模式:公共征信系统、私营征信系统以及介于公营和私营之间的征信系统(如会员制系统),这三种模式因出资人不同,发展态势各有特点。
私营征信机构具有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且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后生存下来的都是增值产品开发能力强,能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具有较强的定价权;公营的征信机构由于缺少营利动机,在缺乏出资人监督的情况下缺少创新压力,一般只提供基础的征信产品,增值产品开发能力和供应能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也相对较弱,但是公立征信机构下政府对数据掌控较严格,金融信息安全有保障;会员制征信机构兼具私营征信机构产权明晰特点和公立征信机构非营利性特征,征信机构需要围绕出资人需要,开发增值产品以满足其需求,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会员制征信机构的数据掌控机制比私营征信机构可靠,且以非营利为目的,其定价较为合理。
全球征信行业技术应用情况
随着全球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技术快速进步对于征信行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智能算法、数据可视化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这类技术应用在数据源处理、数据储存、数据管理、征信应用支持等链条环节。
全球征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征信行业有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产品多元化的趋势,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监管方面也随之加强。
征信市场的研究论文篇三 《我国征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用市场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已逐步走向成熟,征信体系初见成效,且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但由于传统的信用观念影响,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对征信市场的标准化发展在认识上重视不一,操作上“摸石头过河”,因此,我国的征信供给市场不规范,征信需求市场不成熟,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为推动征信体系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对征信供需两大市场进行基础性的培育和规范。 关键词:信用;征信市场;征信体系 我国征信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逐渐壮大,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信用中介机构仍然处于步履艰难的窘境。究其根源在于全社会缺乏信用观念与政府缺乏信用法制而伴生的整个市场的征信产品供给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如企业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普遍淡薄、社会其他主体大多缺乏利用信用产品来保护经济交往中利益的意识。特别是在结束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我们还是习惯于操作政府信用需求,不自觉地导致政府信用需求挤出企业特别是个人的信用需求。其表现就是企业离不开银行贷款、银行个人储蓄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淡化政府信用需求,稳定企业信用需求,启动个人信用需求,从而推动征信机构、征信产品、征信从业人员快速健康发展,就成为建设社会征信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课题分析了征信供需市场的培育与完善和两大市场的协调与管理问题,以期对我国征信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有限的参考。 一、征信供给市场的培育与完善 (一)我国征信供给市场现状分析 1.征信机构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征信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和一些私营征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已建成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成为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同时,也是我国征信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在全国范围内为每一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一套全面的、综合的信用档案,连接了所有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截至2006年12月,已为460多万户贷款企业和近5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4800多万自然人拥有信贷记录,收录的企业和个人贷款余额占全国相应贷款余额的90%左右。 私营征信机构主要是指经征信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专门从事征信业务活动的企业法人,即狭义上的征信机构。目前我国私营征信类公司的总体规模普遍较小,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征信公司,如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等,其年营业收入也仅有几千万元的水平。目前我国征信机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信用征集和调查公司正处于探索阶段;资信评估机构发育缓慢;信用担保机构存在较大的风险;资产评估机构公信力度较低。 2.征信产品的供给状况。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资本征信产品、企业征信产品、个人征信产品品种较少、普及率低。 首先,各金融机构之间还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同一企业各金融机构内部评级结果差距很大,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常常具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这种评级结果在金融机构之间互不认可,不具有可比性,使得企业的真实信用状况难以准确判断。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描述造成了征信体系建设中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困难,对数据加载整合造成了很大障碍,降低了征信系统的数据质量,影响了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信用报告无法全面和客观反映被征信主体的信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征信产品供给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普遍单薄。2006年11月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对渭南市县级金融征信系统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渭南市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只能反映客户在信贷方面的内容,数据的采集也只是与金融部门有信贷业务关系的客户群,因而很难独立成为征信产品。 同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更新也比较慢,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在调查中中国人民银行延安市宜川县支行和定西市安定区支行都承认,一些县人民银行仅仅通过年审完成数据库的信息更新,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无法核实。渭南中心支行的工作人员认为,目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质量难以保证,部分信息更新与企业变化脱节,不能及时反映企业财务、资产等情况。如渭南市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企业财务状况的数据一般是在办理贷款卡、发生信贷业务以及每年4至6月贷款卡集中年审时进行登记的,大多数企业每次相隔的年审时间为一年,而企业财务的变化却是频繁的,这使得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的财务数据与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有较大偏差。 再次,商业性的私营征信机构采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由于信息公开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而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征信机构采集信息难度大、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征信机构业务的开展和产品的普及,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规,强制性规定掌握征信数据的各机构和企业必须向社会公开有关征信数据,并严格控制信息公开的种类、传播范围和准确性,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3.从业人员的管理状况。 征信人员是征信事业的关键,征信报告初级资料的搜集、报告的撰写、公司印象的产生及公司利润的来源均依赖于征信员的认真工作。因此征信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的优劣自然也会影响征信品质的好坏。 征信工作的本质是以现有的数据探求事物真相,预测未来趋势。技术范围颇为广泛,涵盖会计、统计、经济、货银、企管、国贸、税务、市场、行销、商事法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征信工作已形成一种专业工作,不仅初入门者需要训练培养,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科技日益发达,征信技能不断更新,征信从业人员须不断接受新信息,高效完成工作。而我国征信机构从业人员较少,人数最多的公司也仅有几百人,通常为几十人,有的征信公司仅有几个人,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不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更少。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征信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征信供给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1.征信机构的专业化。 我国的征信机构应该以国际性征信机构为标准进行完善。如,益百利(Experian)和艾可飞(Equifax),这两个跨国公司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并异地备份,数据每月进行更新。两个公司对于信息数据的处理在技术上是自动完成的,以防止人工干预出现错误,防止违法使用个人客户信息。两大公司通过对收集数据的加工处理,为金融机构和零售商有偿提供信用产品及服务,主要是提供信用报告。 同时,利用对数据的深加工,帮助金融机构和零售商更深入地了解客户和开发有利润潜力的客户,进行目标营销;利用其先进的信用评分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和零售商快速处理客户申请、准确决策;利用其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提供特定服务,向外进行技术扩张。再如,美国的信用局,专门从事个人信用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量化分析、制作和售后服务,形成了个人信用产品的一条龙服务。我国的征信机构也应该就信用信息的收集、信用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即:建立起信用资料的收集和登记、信用数据的加工处理和信用评估、信用产品销售使用的系统工程。 2.征信产品的标准化。 征信标准化建设是征信业高效率发展的平台。征信标准化的目的是促进信用信息跨部门、跨行业共享,规范征信业务活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因此,涉及信用信息采集、使用以及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如涉及企业身份登记及个人身份认证、信贷、企业信用、产品质量、社会保障、公积金、纳税、法院执行、通信缴费、学历等信息的机构以及信用调查、信用评级等征信机构。 2006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包括征信数据元标准在内的5个标准,其中征信数据元标准为系列标准,包括《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及《征信数据元企业征信数据元》,人民银行2006年11月21日发布的是该系列标准其中的两项。《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是指导性标准,结合征信业务特点,对征信数据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征信数据元的表示规范以及特定属性的设计规则和方法进行规定,明确了征信数据元的动态维护管理机制,为指导征信机构或其他相关信用信息报送或使用机构编制征信数据元目录提供了统一的方法和指南。《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按照《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个人征信市场所涉及的基础性、通用性数据元的定义、计量单位、表示等18个属性进行了统一规定。并且,为发挥征信业标准化建设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健康发展的作用,人民银行优先开展了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的制定工作。 为进一步实现征信业的国际化、标准化,《征信数据元企业征信数据元》等国际性标准应逐步出台。主要涉及:数据元及代码标准、数据包格式标准、信用数据交换统一接口标准、分布式自治数据库统一检索技术指导标准、分布式应用服务访问指导规范、征信数据交换质量过程管理规范、征信数据安全过程管理指导规范等。另外,鉴于国内可能出现较多地方性征信系统的实际情况,应制定征信系统建设指导白皮书,指导各征信系统的建设,从而保证各系统可以有效地与其他征信系统衔接。 3.从业人员的现代化。 社会各界委托征信机构提供征信资料,主要是希望透过征信机构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其专业知识及作业方法,对企业及个人往来客户经调查分析后,提出评鉴意见,作为信用管理的依据。且专业征信机构因处于第三者立场,对委托征信及被征信公司均无任何利害关系,所搜集到的资料能客观公正地分析,使企业交易更有保障。而信用的探讨、分析与评估判断,则依赖征信工作人员求真、求专之精神、敏锐的警觉性及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与熟练技术的应用与丰富经验之配合。至于如何巧妙运用,与征信工作人员的素养关系重大。因此,征信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且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征信人员应该通过职业培训分为初级征信人员与中、高级征信人员。初级征信人员必须达到高级商业学校程度,或大专程度(曾修习会计、商业、工商管理等有关课程者)。目前的征信工作人员必须进行训练,训练的方式,应该除了由征信事业或企业内部的主管对员工集体教育及个别辅导、工作会议研讨、举办企业内部演讲会等的内部训练以外,外部训练也十分必要,包括国内、外院校进修及其他外部训练机构,或选派优秀人员赴先进国家同业考察、研习业务等。 针对初级征信人员,应由专门负责单位编列年度训练计划,适度为员工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前程发展计划,定期有系统地培育员工,提高其实务处理能力,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品质。相对地,针对中、高级征信人员的训练,则以不定期训练为主,可视业务需要随时调整、训练或派赴训练机构训练,增强其对社会关系错综变化的应变能力,提升其经营理念层次。 二、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一)企业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企业征信需求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推动企业广泛使用信用产品没有足够的引导,更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征信需求拉动不够,因此,我国企业信用仅在大城市大企业有所发展,相当部分的中小城市及中小企业信用能力还不强,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从谈起。根据国外的经验,经济发达程度与征信成熟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达对征信的依赖程度就越大,而征信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国际上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企业信用的巨大潜力才会被发掘出来。2005年我国GDP刚刚超过18亿元,人均1400美元,远远低于该标准线。 另外,企业对征信的作用认知程度较低也是企业征信需求市场得不到较好发展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间接融资几乎垄断了企业的资金融通市场。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主体是国家,企业贷款靠关系、走后门、凭计划,企业的信用意识缺失。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比例极低,更是缺乏信用意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银行风险的暴露,金融监管的加强,银行体制的改革,使得企业的信用意识有所加强,但被信用机构征集信用的正确理念并没有树立起来。对征信机构缺乏了解,对征信公司的调查报告将成为企业开拓新客户、提供信用额度的重要衡量指标认识不够。相反,由于一些企业信用程度低,即会把征信报告当作“黑名单”,对征信持消极态度。这也是各国征信业发展的历史足迹。如,上世纪初日本的征信业,企业对于早期的信用调查普遍持警惕、排斥、拒绝态度,其中不乏将调查员拒之门外、侮辱谩骂等行为,表现出社会整体的不信任感。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在今天,经过无数次市场洗礼,企业已普遍认同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其作为参与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态度转为谨慎警惕、理解和配合。一些企业甚至希望接受信用调查,以便通过征信公司的信用调查网络,向客户、金融机构展现自身良好的资信状况,开拓潜在客户,获得优惠贷款。而国内企业对自身的信用信息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 2.企业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各类企业都在大力倡导正确的信用理念,但信用信息规范的管理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企业自身的信用信息规范的管理机制既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不可或缺的前提。从西方征信体系完善的国家来看,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征信制度既能服务于企业赊销业务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信用信息的管理。从而可以充实与完善社会征信体系。这种制度一般要求企业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制定信用政策,对每一笔赊销业务进行前期、中期、后期管理。 但是,建立企业内部征信制度,首先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持。我国在有关征信法规制定中要考虑为企业内部征信发展提供法律环境。资料是企业内部征信关键环节。法律应当授予企业方便、快捷地获得赊销对象信用信息的权利,并划定较宽松的资料收集范围;应当允许企业从政府部门、专业征信机构获取其债务人的信息;应规定债务人承担提供虚假信息的责任。 另外,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立。针对社会信用意识差,传统观念强的状况,政府应采取试点、树立典型,介绍经验,开动宣传舆论机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加快建立起内部征信制度。 (二)个人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个人征信需求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个人信用利用程度不高。个人信用消费仅在大中城市有所发展,相当部分的中小城市个人信用消费能力还不强,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无从谈起。目前,除了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外,我国大多地区经济水平较落后,尚不具备大范围发展个人信用的经济条件。 第二,政府对个人信用征信的引导与规范不够导致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不足。1999-2000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规定》等法规,但这些法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差,更没有对较为关键的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传播进行规范。此外,我国的个人破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账户制度等相关 政策法规 尚未出台,影响了个人征信制度的建立。 第三,传统观念直接影响个人信用征信的有效需求。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居民“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尽管在一些大中城市,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已突破了“零信用”记录,但大多数人仍然对个人贷款持谨慎态度,而储蓄率却高达39%。并且个人还持有相当数量的国库券、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这些都是重要的个人信用资源。理论上说,18万多亿元的个人信用资产足以产生巨大的个人信贷需求,促进消费信贷的增长,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个人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约为2%-3%,在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较好的上海也仅有10%,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30%的比例。庞大的个人信用资源被长期闲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个人信用资料不全导致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不足。目前我国居民能够提供的个人信用文件主要有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人事档案和个人财产证明(如存款凭证、实物财产和其他个人财产证明等)。前三种文件仅能说明个人的自然状况,第四种虽然与经济有关,但它仅提供了某一时点个人存款余额和实物资产情况,并不反映个人收入多少、来源及可靠性,也不反映个人债权、债务状况及守信状况。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基本账户制度,个人收支和债权债务没有完整系统的记录,个人信用评价的基础数据资料十分缺乏。另外,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系统的收集记载,普通居民普遍缺乏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档案一片空白,个人征信成为“空中楼阁”。 第五,个人信用资料的分割封锁降低了个人征信的有效需求。目前,我国居民的个人信用信息“原材料”,要么掌握在公安、法院、人事、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政府相关的部门中,要么掌握在银行、公用事业单位、通信、保险等非政府机构,处于极端分散的状态。同时,这些部门和机构的信用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封闭,条块分割情况严重,制约了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步伐。 2.个人征信需求市场的培育。 首先,发挥政府部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推动个人信用信息的建设。当前,我国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状况都不是很理想,单独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个人信用信息建设是行不通的,必须重视和依靠政府支持,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监督管理方面的优势,推动个人信用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其有效需求。 其次,营造个人信用信息的法律环境,提高对社会公众隐私权的保护。借鉴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等,制定类似的法律,全面保护个人隐私权。该法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保护被征信者的知情权,即征信必须取得被征信者同意; (2)合法性,即征信必须符合法定程序,以合法手段取得; (3)客观性和时效性,即信息的收集应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客观、公正的描述;被征信者有权消除错误的、过时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保密性,即信息服务对象必须是根据法定的或约定的事由使用信息资料,不得随意向第三者泄密; (5)对征信中侵害个人隐私的行为进行追究和惩处。 再次,立足全民,培育良好的诚实守信社会风尚。个人信用征信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要做好信用知识普及工作,加强全民道德教育,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信用知识,要注重个人信用的培育。良好的个人信用是一种经济资源,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信用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证”。个人信用的培育重在日积月累。日常生活中将不用的钱及时存入银行、使用银行卡刷卡消费、按时归还贷款、避免信用卡恶意透支、按时交纳各种税费等等,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用评分,有利于个人信用的培育。 为使我国征信市场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大力培育征信供需市场的同时,必须努力解决征信的法律法规问题、征信市场监管问题、行业自律不足问题等,实现征信市场的快速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1. 金融诚信论文 2. 关于市场与金融的3000字论文 3. 关于市场经济诚信论文 4. 关于个人信用管理论文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产物。合理的应收账款对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使用信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商业信用进行促销,故而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市场的信用危机使得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债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国有企业“三角债”、“债务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成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因为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常常不一致,这是导致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既然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和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从广义上来说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资金投资,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应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当应收账款赊销有良好前景时,应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否则不应赊销。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交易。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和企业信用管理薄弱造成了企业之间信用交易比重小、应收账款坏账多、周期长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要不要信用交易。从宏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各种信用手段的运用就会越多,这是必然结果。所以,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采用信用交易。从微观角度看,我国企业应当认清计划经济时期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买方市场,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外的企业要走进来,国内的企业要走出去,谁更有竞争力,谁就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而赊销无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信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应当继续存在而且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 其次,如何认识信用交易引发的应收账款问题。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没有成型,企业势必会受到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第二,从企业自身看,其信用管理有漏洞。信用管理主要包括客户管理和信用政策管理。越是外部环境不乐观,企业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调查表明约有51%的企业根本没有听说过企业信用管理,而有系统、完善信用管理职能的非外资企业只有不到。对比国外,美国六七时年代,也经历过企业信用危机,后来通过信用管理,才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西方调查机构最近一次的调查表明,赊销与信用管理在企业十几项管理中排在第一位,可见其地位之重。 (二)没有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确定了应收账款质量的好坏。信用管理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进而,企业按其政策对客户信用进行管理。企业是采取宽松的信用政策,还是紧缩的信用政策,应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及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确定。总之,企业都应制定与其适应的信用政策,包括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期间、现金折扣政策。 1、确定合适的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时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通过企业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也将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可延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当然,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销售,可以适当放宽信用期限。信用期限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它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加的费用所抵消,甚至得不偿失,造成总利润减少。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确定信用期间。 2、确定正确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政策。企业在制定客户信用标准时,应事先评估该顾客赖账的可能性,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5C”系统进行评估。所谓“5C”系统是指评估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即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品质指客户的信用度,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的付款纪录,看是否按合同规定履行付款及其他与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企业应及时了解客户的流动资产质量及其变现能力。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或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指标。销售部门应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整,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对其尚可使用的信用额度。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被用作担保的资产,它对于初次交易的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企业首先并不知其底细和信用状况。为了稳重起见,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资产抵押作为补偿。条件是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了解顾客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 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向客户提供这种价格上的优惠,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平均收账期。另外,现金折扣也能招揽一些视折扣为减价出售的客户前来购货,借此扩大销售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期间和折扣率,如1/50,但折扣表示普遍采用如2/10、1/20、n/30,“/”号前表示可以享受的价格优惠,“/”号后数字表示付款期限。如销售货款原始价为1000元,2/10表示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则只需支付980元;同理,1/20表示在20天内付款,则只需支付990元;n/30表示付款最后期限为30天,但此时则无优惠。现今折扣政策规定了一定的付款期限,所以它必须与信用期间配合使用。没有明确信用期间的现金折扣是难于管理的,也没有现实意义。不论是信用期间还是现金折扣都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但同时也会增加成本。现金折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即指价格折扣所造成的损失。当企业给予客户某种现金折扣时,应根据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孰高孰低原则,权衡利弊,做出正确决策。如果折扣所带来的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应给予现金折扣;否则,应放弃给予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应收账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民信用体系的建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求生存以及赊销手段的运用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只有从自身找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管理政策。 首先,企业应当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国际形式、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行业的特点、不同销售地区的特点、企业在运行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客户的特点偏好等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信用管理政策。 其次,信用管理是同企业销售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理念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检验的标准是信用管理带来的收益和成本配比后收益最大,用公式概括可以表示:△收益=△销售收入-△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现金折扣代价。当然,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对公式进行调整补充,并把企业的短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我国企业应收账款问题暴露了企业在信用管理上的不足,这是我国企业未来需要着重加强的环节,也是解决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