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与于坚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于坚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现存的论文基本没有,给你相关资料,你可以把这些作为论据等整理合成一下就可以了,方言的害处 1。 不利于团结, 不利于沟通,严重影响中国凝聚力。各种方言把中国人分成了山东人、东北人、上海人、福建人、广东人等等,强化了地域观念, 弱化了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对地域观念的认同一旦超出了国家民族意识,就会发展到危险的分裂主义倾向。有时在同一场合和自己的同乡讲方言,而和其他人讲国语,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其他人被剥夺了听的权利)。使人感到明显的亲疏有别。就这样还有人说方言亲切。亲切了同乡,疏远了其他人。结果是不同地区之间严重不团结,现在中国人大多数能听懂普通话,却只有一半能说普通话。方言是缺乏团体性,不善合作,是中国国民严重弱点的体现。有效的沟通是团结的基础。语言不通,怎么能团结?没有统一的语言,怎能有统一的意志!同是中国人,何分南方北方;同心要同语,莫讲南腔北调! 2。 降低了效率,在许多公共场所带来极大的不便。上海公交车上,售票员报站用方言,经常有人坐过站。最可恨的是某些上海人自己不说普通话,别人一说就反感,甚至恶语相向。农村人讲得少还有情可原,上海这样的国际大城市里银行不讲,学校不讲(中小学一下课就不讲,大学上课还讲上海话,外地学生越来越少,上海人越来越多,有人声明没有上海人的复旦就不是复旦,最好都是上海人),政府机关也不讲,医院也不讲(除了长征长海军队医院),公交车上司机和售票员也不讲,本地报纸上有上海话,学生家长要求学校用上海话(已上报纸见2005年5月上海某本地报纸),上海的领导这样做到底要干什么?! 同样的还有广东!(广东顺德有人打出谁讲国语就不卖给他东西) 3。 不利于平等观念的培养,不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更不利于发扬民主与法制。经济发达地区以讲本地方言为荣,看不起落后地区,一听口音,欺生、歧视、故意卖给高价等行为就来了。加大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仇视心态。现在许多农民能讲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到了上海,仍有语言歧视,而言语不通,常常难以在短期内相互理解;出现争执,有时会出现中国各地常有的见什么人用什么处理办法,不是用法律,而是用潜规则;导致外地人常常吃亏。心态的失衡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谐的社会需要良好的沟通,更需要平等互利的交往。方言的使用,不利于各地方文化交流,加大了各地区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加重了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蔑视,反过来不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更加不满。沟通不畅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相互对立的地区,不可能有真正的团结。语言不通,民主成空。沟通不畅,平等无望! 4。 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更不利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公民工业化素质提高。词语差异各地很大,有的已到了写出来相互看不懂的地步。没有能让90%以上人能进行语言的顺利沟通,就无法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就无法消除在各地方人民之间经济上的不平等,甚至有越拉越大的趋势。方言对科技转化成生产力也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上海某厂的工艺图纸用沪语写,结果博士看不懂,浪费了多少时间,错过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好良机。有的地方用方言拍戏,只能在本地发行,无法向全国推广,结果浪费时多少财力物力。做生意时有时名称双方不统一、难理解、误解,买卖双方的损失算下来是惊人的。IT行业的输入法,就因为方言问题,刚开始非要搞什么客家话,广东话、上海话输入法,结果是方言内部也是五花八门,标准无法统一,结果输入法只留下拼音和五笔,没人再用方言版了。可是多少开发费扔到水里了。企业信息化喊了多少年,一个方言问题,能让企业信息化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发展经济需要招商引资,发达地区要投资,不发达区要引资,要是坚持用方言,只能是两败俱伤,最后让鬼子和老外钻了空子! 5。 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的风气。助长了腐败现象和官官相护。张口认老乡,认完老乡拉成帮,拉成帮来立山头,坑害国家坑害党;坑起百姓没商量。大量造成集体腐败。有些地方人大和政府,按口音形成了派系,有外来的一律打压,想的不是国家利益,而是地方派系利益。对下曲解政策,对上遮掩民意;对中央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对抗中央。这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由来已久的重要原因。历代中国当地人不得到当地做官,已是不成文的规矩。这也是中国省级一把手难以直选的重要原因。 6。 不利于汉语的发展。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语言的分裂和混乱。从而影响汉语的普及。更进一步会影响义务教育的实施。最严重的会变成文化的分裂,文化的分裂离国家的分裂还会远吗? 我国很多地方文化特色其他地方人都不了解,最重要的就是缺乏语言的沟通。试想,导游用方言给大家解说,地方特色产品用方言做广告,岂不是自断财路,拒人于千里之外?可是,傲慢的上海人却用上海话做广告“为阿拉人民服务!”最终还是灰溜溜的撤了。用方言只能在自己的小胡同里坐井观天,狭隘的心胸只会排外。 7。 无法发挥汉语思维速度快、造词迅速的优势。削弱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方言词汇太多太杂,光妻子就有N 种说法,专业词汇要是也有这么多叫法,非把学子们累死不可。外国人学汉语,方言会严重阻碍他们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中国的误解。给鬼子以可乘之机,会导致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孤立。大大影响中国的软实力。试想,老外们辛辛苦苦学会了国语,却听不懂南腔北调,怎么让人家做你的知心朋友!英语内部虽说也有分歧,但相互可以听懂是没有一点问题的。而汉语,相互听不懂的方言,恐怕就有几百种。虽说讲汉语的有13亿,可只有一半会讲普通话。本来是语言优势,却因为方言变成了劣势。让中华文化成为影响世界的力量,没有统一的语言,怎能凝聚起统一的力量! 8。 会造成对国家认同的迷茫,我是**人,还是中国人?更不利于培养公民精神。很多地方的人,认同家乡比国家更强烈。这种倾向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大敌。(连鬼子都知道,不信去找中岛端的著作)许多人出国,就是缺乏强烈的国家观念和坚强的民族意识。 倭寇中岛端认为在他看来,对中国人而言,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都不可能。原因是,“支那人有省份观念而无国家观念”—— 盖支那人之爱国心,不如爱省心,爱省心不如爱乡心,爱乡心不如爱家心,爱家心更不如爱己心之深而痛切也。非谓其全无一份爱国心,全无国家之观念,虽曰有之,然不过仅一分而已。(《〈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上编第84页)鬼子就要根据方言想把中国分割成七大块,可见其阴险毒辣之至。有省份观念而无国家观念的原因之一就是方言。不少人打着保护文化的名义搞地方保护主义,在政策上对抗中央。到了国外,好多人不说自己是中国人,是某某地方人。更有甚者如陈水扁之流借推广闽南方言搞台独。国家(nation-state)意识与国语(national language)意识是有紧密关系的nation-state formation之前只有官话(koine)没有国语(national language)。语言、民族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等同关系,你否定了汉语的统一性,实际上就是否定汉族的统一性,这在政治立场和民族感情上是绝对不允许的。提议推广方言者与陈水扁之流是一丘之貉! 9。 不利于统一大业,不利于反文化台独。人家爱国台胞国语讲得中规中矩,你却嘴上流脓,肚里阿拉,脚下捣浆糊,人家能认同你吗?统一大业不仅要靠武力,更要用文化,用中华文化统战,要让世界认同中国是真正的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才能让相当多的台湾同胞产生认同。要警惕有人用语言文化搞台独,典型的例子就去中国化。最常见的手法就是用闽南话方言代替国语。同样我们也要警惕有人用其他方言搞其他地区分裂。近代历史多次出现军阀割据,就是以省份方言区别的,导致中国长期不统一,使鬼子侵华有可乘之机。 10。 不利于改革教育。上海人把沪语写进课本,如果其他地方也要求也这么做,那么我们的孩子将来说的,写的是一种什么语言?这已违反了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相关法律。如此胡作非为,我国本来脆弱的教育体系会面临崩溃的危险!现在的普通话依靠教育、媒体在苦苦支撑,一旦打破这个体系,普通话岌岌可危!试想让穷人的子弟上大学本来就不容易,用本地方言考试把人家路堵死了,教育残存的一点公平也荡然无存!上海等地已出现了普通话的生存危机,学校下了课,很多学生在讲方言。讲方言成思维定势后对于复杂的逻辑思考不利。很多新词汇用方言无法表达,很多新概念用方言解释只能是如坠云雾。

苍茫天空下 雪白一色 大地失去了脚印 人类为假象迷惑 又开始出门行走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的脚印 独一无二 冬天的自负 —— 于 坚 于坚,20岁开始写作,持续四十年。“第三代诗歌”代表性人物。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持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夏天谈诗》 无法定义什么是诗。 但是看到的话,我可以指出来. 有重的诗,有轻微的诗。有些分行虽然直白简单,修辞贫乏,但它还是有诗意。比如寒 山、比如某些废话诗、口水诗。这些诗虽然轻微,但依然是善意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就是假话,它们无论如何分行、造句肯定不是。鲜矣仁。《易经》说,修辞立其诚。不诚实,就是假话,不仁。 但诗也不是所谓”真话“。或者用个宗教性的词:拯救。将语言从不再生生的陈词滥调中拯救出来,复活语言。海德格尔说,日常语言是用罄的诗,因为那是麻木不仁的陈词滥调。 口水话也会有诗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菜市场上卖菜的妇人的一 句话而感动,这句话有感觉。 有感觉,诗的最低辨识度。有感觉,就是仁。仁必生生。没感觉,就是生死。  诗写成毫无感觉的分行论文 模仿翻译体,是今天的风气,古代叫做味同嚼蜡,不仁。 当然,百花齐放,你可以无德,只是玩修辞难度的游戏。但是就写作这种“游于艺”来说,编诳闹卯、现编(都是昆明方言,假话之意)太便宜了,太容易了,太短平快了,让人小看。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种写作是最高最难的写作。写作最伟大的魅力在此,非它。这才是真正的“难度”。 非诗,不是因为修辞手法的高明或不高明,隐喻的复杂诡异或者白开水般的明了,而是:鲜矣仁。 仁不是一般所谓的“有意义”“高尚”“正确”  仁者人也。诗指出仁之所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因为这是文明过程中阅读经验指出的诗。“不学诗,无以言”,我从不怀疑。这个经验可以扩大到对更多的诗(不仅是律诗)的指认。比如荷马、迪金森、艾略特、弗洛斯特、毕肖普、奥登、拉金、希尼、庞德、爱尔兰的R.托马斯、布考斯基、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以及布罗茨基的某几首、白银派的某几首、艾青的某几首,保罗﹒策兰、加里·斯奈徳、普拉斯……的某几首,还可以指出更多,比如松尾芭蕉、谷川俊太郎。 我是根据唐诗和宋词指认的。那些伟大的中国选本是“何谓诗”的指南针。  诗有梦的氛围,但梦呓并不是诗。  “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力乱神是非诗的,极端的,功利主义的。极端的东西都是观念、意识形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就是诗人。允阙执中者。 最高的诗,最难的诗在中道上,而不是走极端。“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尽美矣,又尽善矣。” 先锋不是极端。而是从极端回到中道。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这就是先锋,先锋是诗从陈词滥调重返大雅的语言运动。 雅这个词,今天被赋予了俗不可耐的含义,似乎就是没有了身体,就去雅。所以高雅之人就是没有生命力,没有身体的做作之人。这不是雅。 看看雅的本义:《说文解字》:雅,楚乌也。这是一个黑暗的、扑腾不已的鸟啊。一个身体呵。 雅者,古正也。《白虎通 • 礼乐》正,是也。是就是存在。身体的存在,就是雅。雅是身体,生命的语言解放、释放。文明,以文照亮生命的无名的动物性黑暗,就是雅。 又尽美矣,又尽善矣。美在第一。善的意思并不是“意义”,意义非此即彼,此起彼伏,今是昨非, 善是美的表现,没有善的动力,世界早就毁灭了。 美穿越时间,善依美而改善。善的标准是“生生。”“生生之谓易”。 语言必止于至善。汉语的这个古老方向是对的,否则汉语早就灭亡了。汉语的伟大在于它可以一再战胜各时代的恶,暴力。就是武力取胜的康熙也以写诗为荣。 是之谓:“语言是存在之家”(海德格尔) 美不是意义。美是有的敌人,但美也不是不存在。存在,不是物,无法量化。存在,以无感动着有。生生之谓易,有无相生。  现代诗不是在酒后写的。“斗酒诗百”依赖于形式的固化,混成诗人也更容易,例如清代那些。家要有一部份无用的东西才好在。比如一书架永远不看的书。▎ 便条集:立 冬 立冬了 哲学也开始活跃 怎么对付那场雪 北方露出柏拉图之额 南方让垂柳走开 小偷在天空下跑 穿着黑球鞋 白大衣 我翻出去年穿过的 旧毛衣 伸头就套  小掉了 像是紧箍咒 微信里有人传来了照片 他们那边在下雪 哦 不知道说什么好 嗯 雪到时就得下  大地的裁判员发出命令 大道白茫茫 北方拔腿就跑 但是在云南 雪才不下 一点都不下 蓝天白云懒洋洋 地方的傲慢 如果下雪的时候 不出门会如何 天不会塌下来 雪总是要停的 钢琴家被埋在大雪下面 十个指头都不见了  大地安静时 一列火车疾驰在京广线 将铁轨擦得干干净净 一条河的左岸露出了勒骨 苍茫天空下雪白一色 大地失去了脚印 人类为假象迷惑 又开始出门行走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脚印独一无二 冬天的自负 2021,11▎ 玩纸牌者 ——为塞尚做注 那年我不上班在中学后面的仓库里玩着 扑克黑手 每支五个指头 淡蓝色的指甲 抠着牌 叠个小小的角 总是心跳 学校 包围着我们的灰桌子 光明老师 正在教室里 点着名 诽谤黑暗的落水者好学生都不赌  穿着臭袜子 蓝衬衣我们的教材没有教务处  病急乱投医只有牌局能够拯救因分文不名 而不动声色脸孔塞在一副自制的面具后面  莫测高深真假难辩这就是人生每个淡黄 色的穷光蛋都敢出牌佯装抢到了一大包钱的 绿林好汉每张 都像死神那般铁青 熬夜后 牙齿变软舌头干掉睾丸硬化眼睛看不清 局面十米开外有个球场裁判是一个与女生 秘密上床的坏蛋那么英俊那么结实那么 笔直那么信誓旦旦他赌她永远不会说出着 牌喝着茶揩着输掉的汗抽着阴谋烟卷 摸到纸就要下手(大小是5. 7×)抚摸它  琢磨它干掉它处女们如何成为荡妇这是 亘古最神秘的一局一对黑桃 四朵梅花  21点可不是小数目红桃A是一颗始乱终弃 的心Q 我们这里叫它姑姑 色迷迷 方块9 是个阴谋 沉默不语 到底是9还是6 世界 的大牌叫做鬼 洗手间空着他怎么不玩了  马桶是个作弊的好地方她们口是心非地玩 我们诡计多端地玩爱过也失去过恨得咬牙 又和好重新洗牌后一辆汽车在屋外亮着前灯 就像蹲在战壕里的送死鬼 通过这些善良  如胶似漆大家走向一贫如洗的情义钱都到哪里 去了无人关心充实之谓美 哦 已经午夜三点 逝者如斯夫这里没有虚无的流水可不在乎赢 跟着春天的炮竹声 肝胆相照 世故 狡猾 成熟 轻率拒绝正派 出着一手下流的臭牌那棵树 又点燃了梅花青春逝去临死还在打破裂总是 来自厨房里卖早点的小贩在街口支起炉子将 崭新的面团再次投进翻滚着的菜籽油向死而生  我们日日夜夜在上面漂着努力要成为不沉的油条 飞机声有时响起在远处 火车衔着龙驶向远方 那时候是二十世纪也是十九世纪我们一心一意 玩着扑克直到天亮太阳升起时感到困乏让 亲爱的家长失望了我们没有战胜时代熬过了 一大把时间和它可恶的无聊塞尚呵那个埃克斯 的老画师终于画下了我们 他把铺着报纸的桌子 画成土红色 玩牌者画成土豆色帽子画成了深褐 色纸牌 一张画成死白色一张画成暗绿色 最后一张他画了青色小鬼“他在色彩光线感觉 与形体之间在向深度空间展现图像与颜色的平面 配制之间遇到了麻烦”   2020,10,3 此诗作于1995年3月17日,贾樟柯在纪录片《直到海水变蓝》中引用了几句。这是全文。▎ 想象中的锄地者 锋利的锄头犹如春天被大地的边沿磨过的光芒 这个象征是错误的什么是春天的光芒 请指出来 河流的肤色还是树皮上的露水或者是一匹母马 平行于河岸的脊背?羊群毛尖上的亮色或者磨坊 被风吹开时暴露的干草?是苹果树某一位置的叶子 或者来自天空乌鸦旋转时的角度唯一的来自金属 的光芒被这个农民的手高举四十岁的农民他的锄头 二十五年前购自供销社在秋天麦子丰收的地点 把残余的麦根挖掉种土豆和南瓜劳动使他高于地面 但工具比他更高高举着锄头犹如高举着劳动的旗帜 又是象征的陷井谁能接着对一把锄头使用飘扬? 下一个动作必须向地面坠落锄头才能更深地切开坚土 他的动作必须对故乡的传统负责当兔子从他的胯间奔过 锄头恰好栽进地中他锄的不是大地那是一个更辽阔的概念 他的土地是小的两亩半在村子西头马过河的岸上 有着核桃树和石榴树的那块他的土地在去年叫做麦地 今年变换称呼要与粮食吻合春天的正午我想象一个农民 在距我六十公里的郊区锄地作为我想象中的春天的核心 是一把锋利的锄头我已坠入陷井我没有想到的是 当兔子跑过他的土地的时候爪子带走了好些新土 那是春天的另一个核心我却没有表达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七日▎ “乌有的秘色”  在遥远白昼里的一日 1963年或更晚  母亲在明德中学教书 数学教师 课后  换上粉绿色连衣裙 站在院子里的枇杷树下  用一个木盆沐浴 古老的时间浴缸还没有 到来水井周边湿透 父亲不知去向 天空里  白云纷纷解散 微笑着她即将抛弃一切  变回前世那只透明的猫 就要满九岁了  我被作业激怒 天天想哭“圆有无数条 半径 无数条直径所有半径都相等 所有 直径也都相等” 那时水井正在一个满月里 等着八月的月亮出生 外祖母坐在阴影中  说出了一个悬念 那树身上藏着枇杷鬼  它吃掉了逃学的星星 所以牙齿是黄的  你可以找个梯子爬上去摘它那时有个叫 巴尔蒂斯的画家在画着“乌有的秘色”  我们两家毗邻  2021,9 ▎ 少管所  从前西山脚下有一个少儿管教所  铁门紧闭旁边是釆石场和灰色湖泊 一条鲤鱼在下沉的黑板上训练自己  最初的自渎者都是纯洁的他们将自己 改造成一根美而急促的闪电积攒着 阴郁以迎接将来的明媚山体的爆炸声 一次次击穿悬崖绝壁巨石滚下来 公共教室坚固无比冷静如法院操练 睡觉吃饭如厕悄悄地说着家乡话 里面发生过什么自古无人道及少年中 没有作家也看不见守卫有时候我骑着 单车从绷着铁丝网的锈砖下经过听见 乌鸦的叫声来自地下那时它是最 响亮的仿佛黑暗自己会择时醒来 住在附近日日抵抗着诱惑青春 总是支持邪恶那时我也是二十对犯罪 怀着隐秘的好感那是一个英俊的 服刑集团有时候一个旧蓝球会跃出 围墙迅即掉下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中央 蹦起来再蹦起来直到发现一条阴沟 就坚决地滚进去不见了 2021,10 ▎ 世界酒瓶颂 那个空掉的马爹利瓶子那个空掉的伏特加 瓶子那个空掉的苦艾酒瓶子那个空掉的 朗姆酒瓶子那个空掉的人头马瓶子那个 空掉的威士忌瓶子那个空掉的轩尼诗瓶子 那个空掉的路易十三瓶子那个空掉的波尔多 瓶子那个空掉的竹叶青瓶子那个空掉的 白兰地瓶子那个被明月喝光了的葡萄酒瓶 都是玻璃做的饮酒者睡着时瓶子倒下 易碎品在诸神的国度闪着翡翠之光 2021▎ 棕皮手记:荒野无字 荒野无字  空白的书页展向四方!  我在雪地上邂逅鹿的蹄印。  语言,而无字。 这是托马斯.特郎斯特罗姆的一首诗。  语言是有声音的。语言要说出来写出来才算。发言就是发声。就是“无言”,也得说出“无言”。动物就是无言。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动物也有道,但是没有非常道。非常道就是“文明”文明,以文明之。”焕乎,其有文章!”(论语) 文,就是将不可见、不可知的神秘力量记录下来,模仿它,将它的力量通过文转移到人自身。印度最近出现了“瘟疫女神”,印度人将不可战胜的灾难面具化,偶像化,仪式化以阻止它。中国是通过文字。文字具有神力,“子不语怪力乱神”,“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不学诗,无以言。”“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歌德有一次说“呵,伟大的文王”。他知道文的厉害。文王,中国独有。希腊人有许多”智王”。文字的诞生乃是世界历史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天雨粟,鬼夜哭。” 五四以降,失败的文人将中国之灾难开罪于文。灭文运动。但是失败了,我们依然存在于汉字中。字不仅是记录声音(有) 也记录意义(无)。字是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的载体,构件,就像一个建筑物,里面住着声音和它的意思。“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即存在。拼音是声音的记录。拼音不是字。发音,然后所指。有个先后,能指和所指不是一体。虽然索绪尔说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但还是有先后,先翻到这一面,声音,再翻另一面,意义。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建筑物。形音义是一个体,没有先后。小时候老师教识字,要书空,书空就是盖字的房子。念着,写着,缺一不可。这导致了东西方不同的语言之路,也就是存在。 “语言是存在之家”(海德格尔)不是空话,就是住在拼音中,还是住在文字中。语言只在此在中显身。拼音或字。鹿是语言,需要人说出来。否者这个鹿就不存在。是的。看见,听见过很多,都消失了,忘记了。没有记下。结绳记事。一直如此。只是结的方式变化了。记事不变。无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都在记事。只是记法不同。也可以说,写作其实就是对记忆(看见,感受,情绪)的记录。记忆保存的不仅是事件,也是感觉、情绪。“言之不文,传之不远”,陆游说。传之不远的文,就是时文。 套用布罗代尔的概念,历史有长时段(永恒),中时段(时代)短时段(当下)文字是长时段的,时代和当下生产时文。时文有待时间的容忍。这个事件:我在雪地上邂逅鹿的蹄印。如果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没有记下,它就不存在,也许它发生过,也许它只是托马斯的虚构。无论如何,被记下了。托马斯是个神,他开天辟地记下:荒野无字 空白的书页展向四方!我在雪地上邂逅鹿的蹄印。语言,而无字。这些字像大地一样——那可以留下鹿蹄的地方,不能再磨灭。哪怕环顾四周,并无雪地,也没有鹿。这是夏天,一场雨即将到来,天阴,无字。享受生命中难以取代的平和时刻 摄影师 Arnaud Bathiard                                                                                           【 小酒馆诗人】                                                             独立 自由 兼爱 公义 深情 容错 人文

方言怎么了~?方言也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方言与中国现代文学初论【内容提要】 普通话写作建构了现代文学的特定语言模式和思维方式,方言作为规范之外的文学话语形式,具备特殊的审美品质,是对汉语写作特定性和普遍性的消解。它从非意识形态的、经验的、生命的角度与世界对话,更强调存在的本真性和个体性。然而随着民族共同语的普及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方言可能终将会蜕变为民族“共语”而不是“独语”。 “五四”白话文运动及20世纪50年代普通话的确立,使汉语的现代化写作被纳入特定的轨道,同时也反射出言说方式与汉语写作可能性的彼此限定又互相丰富的联系。方言作为此种规范之外的话语形式和文学语言资源,是对汉语写作特定性和普遍性的消解。它以语言的自由态势对逻辑语法权势及各种语言定规以冲击,为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感觉;同时它作为人类最鲜活最本己的声音,是对遮蔽存在本真的所谓“文明之音”的解蔽。以方言为语言形式,无疑是文学倾听大地、回到本原的一条便捷之径。 一 海德格尔把“因地而异的说话方式称为方言”①。方言作为文学语言形式具备特殊的审美品质,已有众多学者作家对此有明确认识,如胡适就认为它是最自然的语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②;刘半农认为它有“地域的神味”③,张爱玲认为它有“语气的神韵”④。但这些都仅是从方言的外部特质来说的,就其本质而言,方言不加修饰,最接近人类存在之本真。经由政治、伦理、逻辑、技术严密修整过的书面语,即所谓的“文明”“文化”之音,容易造成对生存本真的遮蔽,而方言作为自然之声音,是解构“文明之音”的赤裸之声,它与地域、时间、人贯通于一。 方言是人类直接面对大地、山川的语言。在德语中,表示方言的词是mundarden,字面意思是“口型”,而口以及我们整个的有机体,都联系着大地,方言是来自大地的自然原始之声。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方言中各各不同地说话的是地方,也就是大地。而口不光是在某个被表象为有机体的身体上的一个器官,倒是身体和口都归属于大地的涌动与生长——我们终有一死的人就成长于这大地的涌动和生长中,我们从大地那里获得了我们的根基的稳靠性。”⑤大地、地母是西方哲学中常见的意象,大地的语言就是生存的语言,是自然涌现的语言,是呈现存在本身的语言,是对技术架构的批判语言,是对于一切非存在的消解,对一切非本真的解蔽。方言是地域、大地上开出的口之花朵,方言的大地之音让世界显现,并随之生长而互相协调。方言还是终有一死者的人的生命与大地的自然联系,地域以方言直达人的血脉灵魂之中,渗透到人类存在的方方面面。以方言为文学语言形式,地域在文学作品中就不再是普通话文学中的背景要素,而是决定性的因子。它以一种强大的地域文化力量影响着文学的主题和灵魂,决定着文学的讲述方式、叙述腔调,它全面渗透到人物的行为、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中,它召唤出形象、思想、氛围与色调,是使一切生长并丰富起来的催化剂。反过来,地域如果不以方言的形式呈现,它的形色声音就要逊色许多。因而可以说,地域及方言共同携带着一个文学主题,如川籍作家沙汀用四川方言展现四川西北情状而一举成名。老舍也主要以北京方言描述老北平风貌,而当他写一个年轻女人的内心独白如《月牙儿》时,他就不好再使用北京方言而运用普通话。 一方面,地域通过方言说话,地域在语言里传达自身,呈现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方言诉说着土地、地方,而且每一次都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地域在这里不完全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人类文化空间意义的组合,它带有鲜明的历史时间意义。这里的时间具备双重指向性。首先是一种即时性时间,是人物、社会、民族在其中浸沉、在其中变易的时间。方言是如此紧密地与人群之口相联,而人群之口归属于大地的流动和生长,因而方言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具有即时性、当下性的特点。研究者往往可以借助小说中的方言,来考证作者的地域和年代,如《金瓶梅》。又如在沙汀小说中,大量特殊的方言词汇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定社会的产物。其次,方言又与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根生即原生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方言联系着人古老的传统性以及当下时代的遥远历史,在方言的深处沉淀着时间,居留不前的时间。正如海德格尔所宣称,真实的时间乃是曾在者之到达,曾在者并不是过去之物,而是本质现身者的聚集。人类对世界的原初体验、认识通达无数时光经由方言而至,更能深刻揭示人的本质性的存在。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就记录了方言的这种特征,如马桥方言中的“醒”指的是“蠢”,而“醒”字源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举世独醒的屈原作为楚的忠臣,却在曾被楚国无情杀戮的汩罗江地区投水自杀,他是“醒者”还是“觉者”?当地人的智慧创造了这个独特的“醒”的含义,并延用至今。可见由于方言语词在不同时间中的重叠和延用,地域封闭性的沉静不变,人类便仿似在时间和历史中占有了一种无限度延续的影子,而这正是沉潜着的人性,由地域文化和历史所书写出的所谓民族根性就沉淀在语言和时间之中。语言、地域、时间都离不开人,语言的创造与人的生存体验应该是一回事,方言本质论最终归结于人的生存本体论。标志着意识形态统一的普通话使人生活在按标准秩序严格编码的符号世界中,具有某种抽象性和一般性。方言以其对语言规范的破坏彰显人的本真自由,恢复人的生存常态;方言作为日常语言形式,呈现出语言的多种可能性和极其多样性,它与人类日常感性的或经验的生活形态紧密相连,因而能表达人的具体性、自然性及个体性。最经常被引用的维特根斯坦的话是:想象一种语言就等于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方言正是以特定的语言形式呈现出具体的人的存在,而认识人类正是从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人群开始的。在方言文学中,人物不仅没有失掉普遍意义,而且能长久地刻在读者的心扉。譬如提起《海上花列传》,我们就会想起那些持着吴侬软语、能言善辩的上海倌人如沈小红、黄翠凤、周双珠、周双玉;提起老舍会令我们想到京腔京韵的落魄旗人和下层百姓,如《正红旗下》的大姐婆婆、二哥福海;而提到沙汀则令人想起那些操着川腔辣语,开着粗鲁的玩笑,隐身于社会阴暗角落的小人物如丁跛公、龚老法团等。 二 我国在周代就出现了方言的概念,即“殊方异语”。西周的金文铜器铭辞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文学语言,周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周以王畿一带方言为标准,确定“雅言”,其铭辞作为官方史录用的是“雅言”。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典籍中开始有方言词汇的出现,但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北方周秦洛通语为主,如《诗经》和《楚辞》。秦代形成文言文,以秦小篆和秦语词汇来取代六国的东土文字和各地方言,做到了书面语的统一,文学语言就开始与口语分开。今《史记》载李斯的《谏逐客书》和《上二世书》,以及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都是当时文言文的范例,当时的方言作品却很少记载和留存。汉代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的《越人歌》,是用当时越地方言所唱的民歌,可能是最早的方言作品,但已有论者指出《越人歌》也可能是非汉民族语言,并不是方言。随着唐宋变文、说唱、平话小说等民间通俗文学的发展,方言于明清之际开始大量进入文学创作中,如《醒世姻缘传》用了鲁东方言,《水浒传》、《金瓶梅》人物对话杂用山东方言,《西游记》和《儒林外史》分别有淮安方言和安徽全椒方言,《红楼梦》则主要是下江官话(南京方言)和北京话的综合,《何典》、《海上花列传》和《九尾龟》大量运用吴语方言和民间谣谚。清末还产生了方言《圣经》以及方言白话报。 明清白话小说多用方言土语这个传统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随着传统文学形式的取消而中断了,经过欧化改革的白话和以北方方言为主的语言共同体的确立,使文学语言形式有了一种共同的标准。这种标准一方面给文学带来新气象,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压抑了文学语言的创造与生长。虽然新文学伊始,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的“言文一致”的文学语言观也从理论上着重于民间口语的发掘,胡适因注意到黄遵宪对民间文学的关注而竭力想提倡方言文学,要求作家在使用白话时不避俗字俗语,充分采纳各地的土话以及大胆的方言化,周作人1923年提出“乡土艺术”也倡导把土气息泥滋味表现在文字上,但新文学的理论倡导与实际创作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以方言为语言形式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方言俗语只是点缀式的出现在部分乡土小说的对话语言中。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方言从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使用到新文学有意识地提倡,它作为一种文学语言的特殊审美性和合理性已得到充分的理论铺垫,方言写作成为正式的书写方式得到认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语言形态与写作策略,更是作为思维方式与文学精神被强调的。这种理论倡导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得到呼应,并在中国文坛烙下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创作思维方式和语言模式。它是以老北京方言、四川方言文学为代表的,其成就卓著的作家有老舍、沙汀、李人等。这些作家对方言的运用不再是原声原字不加修改的记录如《海上花列传》中的吴地方言,令外地读者一筹莫展,也不是新文学伊始为增添小说乡土气息或增强人物乡土性的语言点缀;而是以方言来思维并贯穿整个文学叙事结构,方言经过书面语的加工却又不失原味,保留了方言原有的语法规则和思维逻辑,收拢地域的声色气味化为某种独特的“腔调”,成为不单单是字词语法排列的特定方言模式。这一文学样式成果显著,有《我这一辈子》、《正红旗下》、《淘金记》、《死水微澜》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这种成绩的鼓舞下,各地方言创作不断得到提倡。如1947年华南地区兴起方言文学运动,1948年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协会香港分会方言文学研究会,次年模仿“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样式发起关于方言文学的讨论与推广的运动,并发表了一些粤语小说及诗歌、杂文。此时方言的意识形态功能被茅盾、郭沫若等人空前强调,方言上升为文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⑥。 建国后文坛以方言入文者不乏其人,较著名的有京味文学的后继者邓友梅、刘绍棠、王朔,及带有山西方言的赵树理。方言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一般的文学作品中都能寻出几个方言词汇来。但语言不仅仅是语言,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以方言来思维,以方言来作为文学作品特定“腔调”的作家作品却愈来愈不多见。80年代中后期的作家大都将方言作为一种寻根的语言和文化的语言,他们对大众语包括方言土语的运用有这样的自觉,即“试图从大众的语言中寻找到中国文化的原始面貌和发展过程,怀有人类史社会学意义上的用心,并力图将此反映出来”⑦。但他们似乎更愿意在作品文化品格的内涵上下功夫,却很少能从语言本身着手,将一种语言深入骨髓并自由地表达出来。一直致力于发掘民族性和民间精神的莫言、贾平凹等声称能将所谓的民间“声音”与现代形式相结合,如莫言自称《檀香刑》采用秦地“猫腔”的形式,颠覆了“五四”对民间话本小说、戏曲语言的拒绝,但实际上《檀香刑》在语言内容上都不能表达“猫腔”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我们赞同郜元宝先生的意见,他认为《檀香刑》刻意依赖一种非欧化非启蒙的语言,以牺牲文字来简单化的模仿所谓的“民间声音”,因而它所标榜的“民间气息”和“纯粹中国风格”是有某种误区的⑧。贾平凹的《秦腔》也同样如此。相比较而言,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出色地转化了传统方言小说的形式,方言成为韩少功进入个体内心世界和讲解社会变迁图景的维度,通过对湖南马桥方言的阐释,透射出语言、历史、人的一体化。诗人于坚也曾撰文提倡口语或方言写作,他认为当代诗歌分为两个向度即普通话写作和受方言影响的口语写作,只有后者才能够真正实现陈独秀的“三推倒三建设”的主张和胡适的文学“八议”,以方言为血脉的口语复苏了以普通话为中心的现代汉语与传统相连接的灵活性、人间性及个体性,恢复了汉语与日常事物的本真联系,使文学作为特殊的语言艺术具有自在的本体地位。但这种真知灼见在时下文坛由于种种因素难以得到呼应⑨。三 《圣经?创世纪》讲述道:挪亚的后代形成了人类的三大支系,他们决定在巴比伦建一座通天塔,因为语言、口音相通所以进展很快。但上帝认为语言一致使人类有了接近自己的狂妄,于是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人类因而分裂成不同的部族,通天塔因为纷争而停止。巴比伦在希伯来语中即“变乱”的意思。这个故事似乎昭示了某种潜在的寓意,即作为一种言语动物,人本身的宿命是具有各各不同的个体性和特殊性的,人类的语言也只能是种族性和区域性的,似乎这样才是人和语言的本质,而不是相反。 方言正是以其永不消竭的内在生命力捍卫着文学语言的某种独特性和个体性。如果说普通话创作能体现文学的公共性、广泛性及流通性,那么方言创作则倾向于文学创作的独特个性(包括区域个性、文化个性、主题个性、形象个性、思维及行为个性等)。方言的“私密性”令特定地域的人对之感到亲切与甜蜜,将之应用得丰韵传神,对此外的人群而言,又会带来陌生的惊喜和意外的生动。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方言作为语言形式与文学的现代性意义背道而驰。现代文学是要体现人性的永恒,表达人生的抽象意义,而方言所要提倡与强调的正是人生的特定性、民族性。这似乎表明方言也具有某种局限性,例如它在增加文本意蕴及鲜活性的同时,限制了文本的现代性内涵。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殊途同归,因为文学的最终本质就是以其个体性和不可复制性来实现恒久性目的。因而方言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学语言形式,是文学个体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体现。 在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逐渐走向大一统的整合性文化的趋势中,这种极端个性化、民族化的方言创作如果不刻意为之,就有渐趋消亡的威胁。方言在一定历史时间内是不会消亡的,方言作为一种对话语也会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为增强其生动及生活性会常常采用方言),但整体性的方言叙述在现在看来,是有生产的危机。民族共同语的普及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使文化和文学逐渐走向一种一体化的大同世界。从“五四”至今的中国现代语文运动,目的就是要创造和规范一种“普遍的民族共同语”,文言和方言土语都是要被超越的对象,所谓的“言文一致”的语言乌托邦最终只是以建立欧化普通语的主体地位了事。同时方言作为一种文学语言形式的纯粹意义在文学理论界从未被真正理解过,它受到意识形态的理论包装,承载了较多的政治、文化内涵。而建国以来,普通话的强制推广,无形中又挤压了方言的话语空间。胡适曾指出:“除了京语文学之外,吴语文学要算最有势力最有希望的方言文学了。”⑩但事实恰恰相反,目前吴语文学遭到了最为严重的打击。上海除了允许沪剧、越剧等戏曲存在外,报刊不准刊登上海方言文章,上海方言的广播、电影电视、话剧、歌曲磁带一度也不获允许,因此上海方言还停留在不见书面语的状态。遭受这种待遇的方言还有很多。这种人为的强制措施必然使方言文学和地方文化同时萎缩。另一方面,“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而来也使方言以及整个民族文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地界的消失及民族国家单一性和完整性的丧失、新的电子通讯的发展以及超空间的团体如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一个消除差异性、个体性和民族性的“地球村”在逐渐形成,这对于自成一体的民族文化、扎根于一片特殊的文化土壤的方言创作有着极大的威胁。但一个引人惊奇的现象是:在方言文学衰落的同时,方言艺术如方言影视、小品、戏曲说唱之类却频频出现,例如赵本山的方言小品和影视的流行几乎使得东北话成为一种时髦。这一方面证实了方言能表达地域和人物的神韵,另一方面在文化商业大潮中对方言的浅尝辄止的运用某种程度上也使方言艺术成为一种噱头,使之因为陌生化、乡土化而成为都市文化的参照物,并由于这两种文化间潜在的互相嘲讽而增添了某种喜剧化效果,方言因为“奇货可居”而成为卖点。 除开外界的冲击和影响,方言文学自身也面临着操作的困难和创作者自身条件的不足。如何以一种“乡气”、“土气”的方言形式来达到文学性的审美效果,如何将随意性较强的方言转化成一种有序的文学形式,如何将不具备广泛流传性的地方语言转化为大众都能读懂的文学语言,需要的是一种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在方言的个性与文学的流通性和审美普泛性之间,会产生一个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悖论,如何解决这个悖论,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皖籍作家吴组缃就在《文字永远追不上语言》一文中列举了方言作为文学语言的诸多困难。同时,经过严格的普通话教育和熏染的个人,已经离方言的故乡很遥远了。方言的气息、韵味对所有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带着泥浆的梦。因而在这个时代要求作家深味某一种方言的内蕴并出色地表达出来,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一般来说,文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无论语言风格还是遣词造句,文学语言都可以被成批地“仿制”与借鉴,但方言却较难复制。如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使外省人几难卒读,张爱玲将书中苏白全部译成普通话,却使小说韵味尽失,台湾导演侯孝贤根据译本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但他还是不得不让所有演员都说苏白,以呈现原著的原味。 可以说,与普通话相比,方言更强调存在的本真性和个体性。然而在飞速前行的时代列车面前,方言最终将蜕变为一个时代的“共语”,而不是“独语”,时下的方言创作与理论研究也正是在这种趋势的压迫下处于一种极度匮乏的状态。卡夫卡曾无比忧心地说过:“建造巴比伦之塔,但不爬上去, 那么也许会得到允许的。”11具有无穷欲望的人类能否做得到这一点,却是个大大的疑问,因而方言作为文学语言形式在将来能否存在,也就成了一个真问题。 注释: ①⑤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第199、200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版。 ②⑩胡适:《〈海上花列传〉序》,《国语海上花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③刘半农:《读〈海上花列传〉》,《半农杂文》,第157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④张爱玲:《〈国语海上花列传〉译者识》,《国语海上花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⑥见茅盾:《杂谈方言文学》,郭沫若:《当前的文艺诸问题》,转引自静闻《方言文学运动的新阶段》,《方言文学》,新民主出版社(香港)1949年版。 ⑦王安忆:《我读我看?大陆台湾小说语言比较》,第1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⑧郜元宝、葛红兵:《语言、声音、方块字与小说——从莫言、贾平凹、阎连科、李锐等说开去》,《大家》2002年第4期。 ⑨于坚:《诗歌之舌的硬与软——诗歌研究草案: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于坚集卷5?拒绝隐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卡夫卡:《箴言——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卡夫卡文集3》,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与于刚诗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中长跑训练过程中不适生理反应与应对措施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整理的中长跑训练过程中不适生理反应与应对措施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中长跑训练作为大负荷,高体能的训练方式,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运动员会经常出现身体机能不适的生理反应。只有正确的认识身体机能的生理反应,运动员才能采取正确的保护措施,提前预防,减少损害。因此,将探讨中长跑训练中身体机能出现的反应及减缓该症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长跑;身体机能;生理反应;处理对策;

一、前言

中长跑运动是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运动员速度和耐力的训练项目,其成绩优异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运动员的先天性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一个运动员成功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后天训练也是提高其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训练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往往会采取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方式,运动员不可避免的会在训练中出现一些身体机能不适的生理反应现象。如果没有及时的针对这些生理现象做出处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可能会随之而降,甚至可能导致伤病的出现,影响其运动水平的提升。在传统的中长跑训练中,教练员更重视的是训练的强度与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过于片面的认为训练任务才是第一位的,从而忽略了对运动员的保护以及对运动员心理上的疏导。对运动员来说,虽然中长跑训练对其身体机能的提升帮助较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动员总是出现逃避,畏难等情绪。所以在中长跑教学中教练要把握运动员心理状况及其身体机能生理反应,针对性地给出专业意见,不仅有助于教练员采取相应的队员保护措施,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还能培养其迎难而上、刻苦拼搏的良好品质。

二、中长跑训练过程中身体机能容易出现的不良生理反应

(一)“极点”

中长跑中“极点”出现的时间节点与运动员的身体条件、运动水平紧密相关。通常来说,身体条件好、运动水平高的队员可能不出现“极点”,或者出现的较迟,且持续时间短。身体条件差、运动水平低的队员出现“极点”的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当运动员的身体内部器官活动满足不了肌肉活动的需要,造成体内供氧不足,从而累积了大量乳酸之类的物质时,这些物质就会造成呼吸循环系统失调,从而刺激大脑皮质,使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于是人的动作变得缓而无力,协调性下降,这就是“极点”的形成。“极点”出现后常常伴随以下症状:血压上升、呼吸急促、四肢无力、心慌、头晕。这是肌肉活动与内脏活动暂时不协调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二)胸部胀痛和肋下刺痛感

中长跑训练中出现胸部胀痛和肋下刺痛感的现象是常见的。此现象是由于训练时呼吸方法不规范,使胸腔,肺部肌肉过度紧张和疲劳而引起收缩,刺激了相应的神经感受器,从而引起胸部两侧及肋下胀痛。同时也可能是由于前期准备活动不够充分,所以身体在高强度负荷出现不适应的症状。此外,此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天气因素有关,如果气候环境过度干燥或者过于寒冷时,运动员也可能会出现胸部胀痛和肋下刺痛感。

(三)肌肉酸痛

肌肉酸痛是初练者常遇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过肌肉关”。练习者由于长时间的激烈运动,负荷量过大,导致了供氧系统的渐不协调,使肌肉中的乳酸含量过高,增大了肌肉渗透压,从而使得肌肉内含水量增多,导致肌肉变的僵硬无力,弹性下降。而水分进一步向肌纤维内渗透,造成肌肉膨胀,使神经受压迫刺激,从而引起肌肉酸痛感。

(四)运动中的腹痛

腹痛一般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通常有胃肠痉挛,肝脾瘀血,腹直肌痉挛等症状。

1、胃肠痉挛

运动过程中胃肠痉挛的发生多与饮食有关,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比赛前吃得过多或离比赛时间过近吃食物、吃或喝的食物不正确(冷饮以及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不当而引起的疼痛多为隐痛、胀痛、甚至绞痛。此外,空腹训练或吸入大量冷空气,也可能造成胃肠痉挛。

2、肝脾区疼痛

运动初期肝脾区疼痛主要是由于前期缺乏准备活动且开始时运动过猛所致,在内脏功能还未提升到适当的水平时就增加了运动强度,导致肝脾充血,引起疼痛或胀痛。此外,剧烈运动时,由于呼吸方法不正确,频率太快,使得呼吸肌疲劳,也可引起肝脾区疼痛。同时,又因为呼吸肌疲劳及痉挛减轻了对肝脏的润滑作用,也能造成疼痛。

3、腹直肌痉挛

腹直肌痉挛多发生在运动过后,特征明显,发生于表面,用手触摸可以了解具体情况,这种现象主要是由运动时身体出汗量大,造成体内盐分不足,水盐代谢不平衡所引起的。

(五)疲劳性骨膜炎

疲劳性骨膜炎多发于腓骨,趾骨,胫骨和尺桡骨等部位。该现象是由于锻炼方法不恰当,跑跳训练过于密集,超负荷运动,例如在一段时间内过于频繁地进行后蹬跑、跨步跳、高抬腿跑等练习,或因场地太硬,以及跑跳的姿势不正确,脚落地的'动作不规范,没有缓冲,造成小腿肌肉在胫、腓骨的附着点过度牵拉骨膜而导致的疲劳积累。该现象易发于刚参加训练或训练强度猛增的人。

三、对不适生理反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调整呼吸节奏

面对“极点”所造成的不良生理反应,教练员除了需要不断鼓舞队员的士气以外,还需注意提醒队员调整好呼吸和跑的节奏,有意的抬高头部加深呼吸,使肺部多吸氧气,多排二氧化碳,减轻代谢产物对运动员的呼吸中枢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刺激,从而克服“极点”,减轻不适感。随着运动水平的提升,“极点”出现时间就会推迟,持续时间也会缩短,生理反应会逐渐减弱。若在运动前补充一点糖分,也能减轻头晕恶心感。在一次学校运动会上,有一名男同学在参加3000米赛跑,跑到八分钟之后,感到胸闷无力,呼吸困难,嘴唇发白,想要放弃比赛,这时班主任让他调整好呼吸,适当减速,待不适减轻时,再加速,最后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个案例说明极点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方法得当,坚持过后,将会越跑越轻松,有利于提高耐力。

(二)避免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进行训练

运动过程中如果有胸部胀痛和肋下刺痛感时,应适当减慢速度,加大呼吸深度,也就是多做腹式呼吸,是呼吸肌得到放松,并抵压疼痛部位,这一现象就会逐渐缓解,此现象的出现还可能与环境气候有关,如天气过度寒冷或气候干糙,大雾天训练等,教练员应找出根源,引导队员对症解决处置。比如寒冷天训练时多用鼻腔呼吸,减少冷空气对肺部和器官的刺激,干燥天训练前少喝点饮料,注意训练中的间隔时间,尽量避免在雾天或沙尘天气做大强度训练。

(三)合理安排运动量

为了预防以及缓解肌肉酸痛,运动员应该合理安排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进行训练。此外,要注意在运动前进行放松,尤其要多做下肢的放松。同时,推拿按摩也有利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队员之间可以相互进行搓揉、按摩来放松,再加上热敷,可以帮助消除肌肉内的乳酸及其他代谢产物,从而减缓运动员肌肉僵硬、酸痛不适的反应。

(四)运动前避免吃得过饱或饮水过多

运动中出现腹痛时,应先减速深呼吸,调整呼吸与运动的配合,同时按压疼痛部位,一般来说可减轻疼痛,若疼痛仍不减反增,就应立即停止运动。为了避免运动时腹痛,在运动前应避免吃得过饱或饮水过多。刚开始时,运动不能过猛,当内脏器官功能提高到相应水平时,再增加强度。冬季训练要注意用鼻腔呼吸,降低冷空气对胃肠道的刺激。夏季训练前喝杯盐水,以降低排汗过多造成的盐代谢紊乱,可以减轻或避免运动中腹痛的发生。

(五)注意训练场地的选择

在运动训练中如果出现膝关节、踝关节或者小腿疼痛红肿时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同时注意对运动场地质地的选择,尤其在冬天不要让队员在质地比较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做一些诸如“后蹬跑、跨步跳、蛙跳”等素质练习。训练场地不规范,队员在运动中脚与地面缓冲不够充分就极易造成运动损伤。练习后坚持热水洗敷,并对疼点进行按摩,同时配合医药治疗,休息时小腿部垫高,促进血液回流,严重时停止训练几天,这样就会减轻症状,坚持一二周会使症状消失。

(六)正确跑步的技巧

跑步时,要注意让头与肩保持稳定,目光直视前方,下颚略收且不要低头。双手微微握拳,大小臂屈成直角,自然地前后摆动,摆动时需注意幅度,往前不露肘,向后不露手。与此同时,跑步脚落地时要注意让脚尖先接触地面,之后再渐渐过渡到整个脚掌,从而保护运动员的脚踝、膝盖,预防骨膜炎的发生。跑步时,要注意发力方式,学会用大腿带动小腿,膝关节要朝向脚尖。脚部需放松,不能缩紧脚趾,当脚抬高至距离地面10厘米左右时就可放下。而落地时要注意前脚掌不要太过发力,以免致使腿部肌肉发达。同时,在跑步时运动员最好保持抬头挺胸的姿态,这有利于改善其呼吸循环系统。跑步时的呼吸一般采用鼻吸嘴呼,而当体力不支时可以采用嘴吸嘴呼方式。

总而言之,面对中长跑训练中出现的各种生理反应,教练员应加强队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减轻队员的恐惧感,尽量减少心理反应对运动训练造成的影响。教练员也应该经常对队员讲解各种生理反应现象的生物学依据,科学的处理不同问题。运动员在运动前应多做准备活动,让身体先适应训练强度。运动员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训练中协调好正确的呼吸方法及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并做好训练结束后的放松活动,尽快恢复疲劳。首先可以通过使用合规合法的药品来减轻运动员的疲劳感。其次,可通过水疗法来放松肌肉,如桑拿、蒸汽浴,都可加快人体新陈代谢,缓解肌肉酸痛。再者,也可利用一些物理刺激手段促进体内循环,减轻运动员疲劳感。最后,教练还可利用相关措施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运动损伤。

四、结语

科学的进行中长跑训练,应该要正确的认识训练中身体机能的生理反应。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体育教学经验,详细阐述了中长跑训练中身体机能的生理反应与处理对策,能够使运动员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减少损害的发生,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也能为教练员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而提供科学依据。

五、参考文献

[1]王辉军.浅谈中长跑训练[N].发展导报,2017-11-14.

[2]王跃波.巧用学生心理进行中长跑教学[N].中国体育报,2014-04-11.

[3]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袁作生,南仲喜.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张书海.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6,(11).

[6]许巍.中长跑训练中大学生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监督和恢复[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

一 大地为证: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至少,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所笼罩。 他们不管是坐牛车、马车,还是步行,心中经常会回荡起“诗三百篇”,也就是《 诗经 》中的那些句子。这不是出于他们对于诗歌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而且,这个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 由此可知,我们远祖的精神起点很高。在极低的生产力还没有来得及一一推进的时候,就已经“以诗为经”了。这真是了不起,试想,当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狠狠地发展了几千年之后,不是越来越渴望哪一天能够由物质追求而走向诗意居息,重新企盼“以诗为经”的境界吗? 那么,“以诗为经”,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目标。《 诗经 》这两个字,实在可以提挈中华文明的首尾了。 当时流传的诗,应该比《 诗经 》所收的数量大得多。 司马迁在《 史记 》中说,是孔子把三千余篇古诗删成三百余篇的。这好像说得不大对,因为《 论语 》频频谈及诗三百篇,却从未提到删诗的事,孔子的学生和同时代人也没有提过,直到三百多年后才出现这样的记述,总觉得有点奇怪。而且,有资料表明,在孔子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诗经 》的格局已成。成年后的孔子可能订正和编排过其中的音乐,使之更接近原貌。 但是,无论是谁选的,也无论是三千选三百,还是三万选三百,《 诗经 》的选择基数很大,则是毋庸置疑的。 我本人一直非常喜欢《 诗经 》。过去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时,不少学生常常因一个“经”字望而却步,我总是告诉他们,那里有一种采自乡野大地的人间情味,像是刚刚收割的麦垛的气味那么诱鼻,却谁也无法想象这股新鲜气味竟然来自于数千年前。 我喜欢它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喜欢它的习习谷风、霏霏雨雪,喜欢它的静女其姝、伊人在水……而更喜欢的,则是它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了最典雅的喜怒哀乐。 这些诗句中,蕴藏着民风、民情、民怨,包含着礼仪、道德、历史,几乎构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课本。这部课本竟然那么美丽而悦耳,很自然地呼唤出了一种普遍而悠久的吟诵。吟于天南,吟于海北;诵于百年,诵于千年。于是,也熔铸进了民族的集体人格。 每次吟诵《 诗经 》,总会联想到一个梦境:在朦胧的夜色中,一群人马返回山寨要唱几句约定的秘曲,才得开门。《 诗经 》便是中华民族在夜色中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 《 诗经 》是什么人创作的?应该是散落在黄河流域各阶层的庞大群体。这些作品,不管是各地进献的乐歌,还是朝廷采集的民谣,都会被一次次加工整理,因此也就成了一种集体创作,很少有留下名字的个体诗人。这也就是说,《 诗经 》所标志的,是一个缺少个体诗人的诗歌时代。 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这是一种广泛的协调,辽阔的共鸣。这里呈现出一个个被刻画的形象,却很难找到刻画者的面影。 结束这个局面的,是一位来自长江流域的男人。 二 屈原,一出生就没有踩踏在《 诗经 》的土地上。 中华民族早期在地理环境上的进退和较量,说起来太冗长,我就简化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吧。两条大河,无疑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两条主动脉,但在很长的历史中,黄河文明的文章要多得多。 无论是那个以黄帝、炎帝为主角并衍生出夏、商、周人始祖的华夏集团,还是那个出现了太皞、少皞、蚩尤、后羿、伯益、皋陶等人的东夷集团,基本上都活动在黄河流域。由此断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点不错。 长江流域活跃过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苗蛮集团,但在文明的程度和实力上,都无法与华夏集团相抗衡,最终确实也被战胜了。我们在史籍上见到的尧如何制服南蛮,舜如何更易南方风俗,禹如何完成最后的征战等等,都说明了黄河文明以强势统治长江文明的过程。 但是,黄河文明的这种强势统治,不足以消解长江文明。因为任何文明的底层,都与地理环境、气候生态、千古风习有关,伟大如尧舜禹也未必更易得了。幸好是这样,中华文明才没有在征服和被征服的战火中,走向单调。 自古沉浸在神秘奇谲的漫漫巫风中,长江文明不习惯过于明晰的政论和哲思。它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不是霸主,不是名将,不是圣贤,而是诗人,是一种必然。 这位诗人不仅出生在长江边,而且出生在万里长江最险峻、最神奇、最玄秘、最具有概括力的三峡,更有一种象征意义。 我多次坐船过三峡,每次都要满心虔诚地寻找屈原的出生地。我知道,这是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经过无数次谈判后才找到的一个交集点。 如果说,《 诗经 》曾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化作数百年和声,慰藉了黄河流域的人伦离乱和世情失落,那么,屈原的使命就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个人,没有和声。他一意孤行,拒绝慰藉。他心在九天,不在世情…… 他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而每一个不一样又都与他身边的江流、脚下的土地有关。 请想一想长江三峡吧,那儿与黄河流域的差别实在太大了。那儿山险路窄,交通不便,很难构成庞大的集体行动和统一话语。那儿树茂藤密、物产丰裕,任何角落都能满足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因此也就有可能让他独晤山水,静对心灵。那儿云谲波诡,似仙似幻,很有可能引发神话般的奇思妙想。那里花开花落,物物有神,很难不让人顾影自怜、借景骋怀、感物伤情。那里江流湍急,惊涛拍岸,又容易启示人们在柔顺的外表下志在千里,百折不回。 相比之下,雄浑、苍茫的黄河流域就没有那么多奇丽,那么多掩荫,那么多自足,那么多个性。因此,从黄河到长江,《 诗经 》式的平原小合唱也就变成了屈原式的悬崖独吟曲。 如果说,《 诗经 》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 于是,我们看到屈原走来了,戴着花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这么一个模样出现在诸子百家风尘奔波的黄河流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请注意,这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体形象出现的伟大诗人。《 诗经 》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 其实屈原在从政游历的时候也到过黄河流域,甚至还去了百家汇聚的稷下学宫(据我考证,可能是公元前三一一年),那当然不是这副打扮。他当时的身份,是楚国的官吏和文化学者,从目光到姿态都是理性化、群体化、政治化的。稷下学宫里见到过他的各家学人,也许会觉得这位远道而来的参访者风度翩翩,举手投足十分讲究,却不知道这是长江文明的最重要代表,而且迟早还要以他们无法预料的方式,把更大的范围也代表了,包括他们在内。 代表的资格无可争议,因为即使楚国可以争议,长江可以争议,政见可以争议,学派可以争议,而诗,无可争议。 三 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 大家都在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他在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他的冷落。这些文学史家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他在朝廷一直得志,深受君主重用,没有受到排挤,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值得每一部中国文学史都辟出专章专节来恭敬叙述的屈原吗?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于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把速朽性因素和永恒性因素搓捏成一团,把局部性因素和普遍性因素硬扯在一起,而且总是把速朽性、局部性的因素抬得更高,这就是很多文化研究者的误区。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那粽子,那龙舟,是献给诗人的。中国民众再慷慨,也不会把两千多年的虔诚,送给另一种人。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文化,切莫自卑。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 中国文学史 》对屈原的分析。书中指出,屈原有美好的政治主张,曾经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但由于贵族出身又少年得志,参加政治活动时表现出理想化、情感化和自信的特点,缺少周旋能力,难于与环境协调。这一切,在造成人生悲剧的同时也造就了优秀文学。 这就说对了。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例如:信任和被诬、高贵和失群、天国和大地、神游和无助、去国和思念、等待和无奈、自爱和自灭,等等,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况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编织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作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正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屈原还有哪一种更好的方式作为生命的句号。世界上的其他文明,要到近代才有不少第一流的诗人哲学家作出这样的选择。海德格尔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如何结束生命。 我在北欧旅行时,知道那里每年有不少孤居寒林别墅中的高雅人士选择自杀。我看着短暂的白天留给苍原的灿烂黄昏,一次次联想到屈原。可惜那儿太寂寞,百里难见人迹,无法奢望长江流域湖湘地区初夏时节那勃郁四野的米香和水声。 这种想法是不是超越了时代?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所谓诗人,就是那种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融为一体的那种人。当然,惠特曼所说的是少数真正的伟大诗人。 因此,屈原身上本来就包含着今天和明天。 四 只要说到屈原,总不能不亲近一下他的作品,连一次也不应该漏过。 这里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屈原的作品非常艰深,而年年祭祀屈原的民众却难以计数,我们能在这中间搭建几条栈道吗?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二十世纪曾出现过不少版本的“今译”。几乎所有的今译都采用了诗体,但遗憾的是,楚辞和现代诗之间的“韵味系统”完全不同,很难产生两相满意的转换关系。往往是,今译的诗句过于整齐繁琐,把原诗的整体气韵丢失了。这就像陈列一尊最华美的青铜器,万不可用珠光宝气的现代华美去映照,而只应该给它提供一个最朴素的麻布平台。 我很想做一个小小的试验,把屈原的作品用现代散文来作一番表述。躲过大量的古文障碍,躲过逐段逐句的严格程序,只是画一个粗略的轮廓,算是给普通祭祀者递一根拐杖。 那么,就从《 离骚 》着手试试看吧。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出生在一个吉利的日子,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我既有天生的美质,又重视后天的修能,还喜欢把香草秋兰佩饰在身。 日月匆匆留不住,春去秋来不停步。我只见草木凋零,我只怕美人迟暮。何不趁着盛年远离污秽,何不改一改眼下的规矩?那就骑上骏马向前驰骋吧,我愿意率先开路。 我知道古代圣君总与众芳同在,我知道堂堂尧舜因为走了正道而一路畅达,狂乱的桀纣因为想走捷径而步履窘困。因此,我指九天为证,我平日忙忙碌碌地奔走先后,并不怕自身遭殃,只担心家国误入歧途。但是,我的好心不被理解,反而遭来了谗言和忿怒。 你不是早就约我在黄昏见面吗,为什么有了改变?我不是早就种下鲜花香草了吗,为什么也散出了异味?众人在比赛贪婪,心底都贮满嫉恨。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只怕直到老年,还来不及修名立身。 朝饮木兰的露水,夕餐秋菊的落英,只要相信内心的美好,又何妨饥饿憔悴?我总是长叹擦泪,哀伤着民生多艰。虽然从早到晚又被辱骂又被驱赶,我虽九死而未悔。 鹰雀不能合群,方圆不能重叠。我只恨没有看清道路,伫立良久决定返回。我让我的马在兰皋漫步,在椒丘休息,自己却换上了出发前的服装。我像过去一样以荷叶为衣,以芙蓉为裳,戴上高冠,佩上长剑,然后抬起头来观看四荒。我又有了缤纷的佩饰,我又闻到了阵阵芳香。 大姐反复地劝导我:“大禹的父亲过于刚直而死于羽山之野,你如此博学又有修养,为何也要坚持得如此孤傲?人人身边都长满了野草,你为何偏偏洁身自好?民众不可能听你的解说,有谁能体察你的情操?世人都在勾勾搭搭,你为何独独不听劝告?” 大姐啊,我只知道古代圣贤的教导,不可自纵,不可违常。我只知道皇天无私,以德为上。也许真该叹息我生不逢时,采一束蕙草来擦拭眼泪,但眼泪早已把我的衣衫打湿,我把衣衫铺在地上屈膝跪告:我已经知道该走的正道,那就是驾龙乘凤飞上九霄。 清晨从苍梧出发,傍晚就到了昆仑。我想在这神山上稍作停留,抬头一看已经暮色苍茫。太阳啊你慢点走,不要那么急迫地落向西边的崦嵫山。前面的路又长又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我在天池饮马,又从神木上折下枝条拂动着阳光,暂且在天国自在逍遥。我要让月神作为先驱,让风神跟在后面,然后再去动员神鸟。我令凤凰日夜飞腾,我令云霓一路侍从,整个队伍分分合合,上上下下一片热闹。 终于到了天门,我请天帝的守卫把天门打开,但是,他却倚在门边冷眼相瞧。太阳已经落山,我一边编结着幽兰一边长时间地站立着十分苦恼。你看世事多么混浊,连最美好的事情也被嫉妒毁掉。 第二天黎明我渡过了神河,登上高丘拴好马,举头四顾又流泪了:高丘上,我心中的神女没找到。 我急忙从春宫折下一束琼枝,趁鲜花还未凋落,拿着它去世间寻找。我解下佩带托人去找古帝伏羲的女儿洛神,但她吞吞吐吐又自命不凡,说晚上要到别处去居住,早晨又要到远处去洗发。仗着相貌如此骄傲,整日游逛不懂礼节,我转过头去另作寻找,又看到了孕育过商族的美女简狄。我让鸩鸟去说媒,但情况似乎并不好。斑鸠倒是灵巧嘴,但它实在太轻佻。终于找到凤凰去送聘礼,但晚了,那位叫高辛的帝王已比我先到。我心中还有夏朝君王身边那两位姓姚的姑娘,但一想媒人都太笨,事情还是不可靠…… 历代的佳人都虚无缥缈,贤明的君主又睡梦颠倒。我的情怀能向谁倾诉,我又怎么忍耐到生命的终了? 我占卜上天:“美美必合,谁不慕之?九州之大,难道只有这里才有佳人?” 卜辞回答:“赶紧远逝,别再狐疑。天下何处无芳草,何必总是怀故宇!” 是啊,这里的人们把艾草塞满了腰间,却硬说不能把幽兰佩戴在身上;这里的人们把粪土填满了香囊,却硬说申椒没有芳香。连草木的优劣也分不清,他们又怎么能把美玉欣赏? 年纪未老,依然春光,但我多么害怕杜鹃的鸣叫突然响起,宣告落花时节已到,百草失去芬芳。其实,一切原本无常,我刚刚赞美过的幽兰,也渐渐变成了艾草;我刚刚首肯过的申椒,也越来越变得荒唐。时俗已经变成潮流,谁能保持原有风尚?幽兰、申椒尚且如此,其他花草更是可以想象。唯有我的玉佩还依然高贵,我发现众人都在故意遮盖它的光辉,我担心小人终究要把它损伤。 我决定还是要面朝昆仑方向。选好良辰吉日,以琼枝玉屑作为干粮。仍然是凤凰展翅,云霓飞翔,千马奔驰,蛟龙架梁。渡过流沙、赤水,绕过不周山直指西海……忽然间我松下缰辔放慢了速度,神思邈邈地想起了奏九歌、跳韶舞的快乐时光。 我已经升腾在辉煌的九天,却还在从高处首寻望故乡。连我的仆人也露出悲容,连我的马匹也弯曲着身子不肯走向前方。 唉,罢了!既然国中无人知我,我又何必怀念故乡?既然无法推行美政,我且把先人彭咸作为榜样! 用如此浅显的散文来表述《 离骚 》,可能会引起楚辞专家的不悦。但是,我了解我的读者,他们即使有很好的古文修养,一旦被我引入现代口语对话系统,也就不太愿意在同一篇文章中更换成古代的步履了,哪怕是一小段。这也是散文和学术论文的重大区别。这样的浅显表述必然会失落很多东西,却有可能留存一股气,也就是诗化逻辑的总体走向。 五 至少也算通俗地亲近了一次吧。 从中可以知道,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内心基调改变了,有了更多的个人话语。虽然其中也关及民生和君主,但全部话语的起点和结局却都是自己。凭自己的心,说自己的话,说给自己听。被别人听到,并非本愿,因此也不可能与别人有丝毫争辩。 这种自我,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强大到天地皆是自己,任凭纵横驰骋;脆弱到风露也成敌人,害怕时序更替,甚至无法承受鸟鸣花落,香草老去。 这样的自我一站立,中国文化不再是以前的中国文化。 帝王权谋可以伤害他,却不能控制他;儒家道家可以滋养他,却不能拯救他。一个多愁善感的孤独生命发出的声音似乎无力改易国计民生,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低头思考自己的生命。 因此,他仍然孤独却又不再孤独,他因唤醒了人们长久被共同话语掩埋的心灵秘窟而产生了强大的震撼效应。他让很多中国人把人生的疆场搬移到内心,渐渐领悟那里才有真正的诗和文学,因此,他也就从文化的边缘走到了中心。 从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被嫉受诬,将成为一个横贯两千多年的主题。而且,所有的高贵和美好,也都将从这个主题中产生。 屈原为什么希望太阳不要过于急迫地西沉于崦嵫山?为什么担忧杜鹃啼鸣?为什么宣告要上下而求索?为什么发誓虽九死而未悔?因为一旦被嫉受诬,生命的时间和通道都被剥夺,他要竭尽最后一点力量争取。他的别离和不忍,也都与此有关。屈原的这个精神程序,已被此后的中国文化史千万次地重复,尽管往往重复得很不精彩。 从屈原开始,中国文学摆开了两重意象的近距离对垒。一边是嫉妒、谣诼、党人、群小、犬豕、贪婪、溷浊、流俗、粪壤、萧艾,另一边是美人、幽兰、秋菊、清白、中正、求索、飞腾、修能、昆仑、凤凰。这种对垒,有写实,更是象征,诗人就生存在两边中间,因此总是在磨难中追求,又在追求中磨难。诗人本来当然想置身在美人、幽兰一边,但另一边总是奋力地拉扯他,使他不得不终生处于挣扎之中。 屈原的挣扎启示后代读者,常人都有物质上的挣扎和生理上的挣扎,但诗人的挣扎不在那里。屈原的挣扎更告诉中国文学,何谓挣扎中的高贵,何谓高贵中的挣扎。 屈原的高贵由内至外无所不在,但它的起点却是承担了使命之后的痛苦。由痛苦直接酿造高贵似乎不可思议,屈原提供了最早的范本。 屈原不像诸子百家那样总是表现出大道在心,平静从容,不惊不诧。相反,他有那么多的惊诧,那么多的无奈,那么多的不忍,因此又伴随着那么多的眼泪和叹息。他对幽兰变成萧艾非常奇怪,他更不理解为什么美人总是难见,明君总是不醒。他更惊叹众人为何那么喜欢谣言,又那么冷落贤良……总之,他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他曾写过著名的《 天问 》,其实心中埋藏着更多的《 世问 》和《 人问 》。他是一个询问者,而不是解答者,这也是他与诸子百家的重大区别。 而且,与诸子百家的主动流浪不同,屈原还开启了一种大文化人的被迫流浪。被迫中又不失有限的自由和无限的文采,于是也就掀开了中国的贬官文化史。 由此可见,屈原为诗作了某种定位,为文学作了某种定位,也为诗人和文人作了某种定位。 但是恕我直言,这位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的屈原,两千多年来依然寂寞。虽然有很多模仿者,却总是难得其神。有些文人在经历和精神上与他有局部相遇,却终究又失之交臂。至于他所开创的自我形态、分裂形态、挣扎形态、高贵形态和询问形态,在中国文学中更是大半失落。 这是一个大家都在回避的沉重课题,在这篇文章中也来不及详述。我只能借取屈原《 招魂 》中反复出现的一个短句,来暂时结束今天的话题—— 魂兮归来!

何其芳:《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屈子行吟图[2]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写屈原一生的悲剧故事,爱国力量与妥协投降派的斗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然其主昏庸,竟至赍恨灭性(性命)。(见《载敬堂集》) 二千三百多年后的诗人陈志岁,对此无比感叹,其《屈原》诗曰:“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侫分。才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历史剧《屈原》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一、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怀南王 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二、我的看法: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 ,古今罕有。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影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与周曦诗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影视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一: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二: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影视论文参考文献三: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中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参考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拓展我们的知识深度。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姜晓丽. 女权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探析[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3]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4] 李夏. 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5] 阳英. 关联理论视角下《雾都孤儿》荣译本与何译本比较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6] 沈蔼亲. 操纵学派“忠实观”与传统“忠实观”的对比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7] 郭慧. 操纵论视角下理雅各与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3

[8]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0]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2] 滕娇月. 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唐诗颜色词的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3] 王筱. 默认值图式视域下的《聊斋志异》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4] 支翠霞. 新闻翻译的后殖民视角[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5] 薛颖然. 目的论视野下的英汉字幕翻译[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6] 贺倩.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小说Jane Eyre的翻译[D]. 新疆师范大学 2012

[17] 何婧舒. 操纵理论视角下《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文化再现比较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8] 吴云云. 《简爱》的女权话语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19] 纪娜. 成长路上的逃离与皈依[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20] 胡娟娟. 《简·爱》在20世纪中国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女主人公的形象变迁[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篇二:参考文献

[1] 刘禾着,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M]. 三联书店, 2002

[2] 胡安江. 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05)

[3] 郭延礼着.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 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张南峰着.中西译学批评[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 谢天振着.译介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 (美)爱德华·W.赛义德()着,谢少波,韩刚等译.赛义德自选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8] 冯庆华,主编.文体翻译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9] 陈福康着.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0] 刘宓庆着.当代翻译理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1] 冯庆华编着.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2] 唐玉娟,谭少青. 译者措辞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11)

[13] 符白羽. 从旅行理论看文学作品在翻译中的旅行[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04)

[14] 赵俊姝. 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胡适翻译思想[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15] 李坤,贾德江. 《简爱》两个中译本的历时比较[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6] 苏留华. 小说对话的翻译--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简·爱》[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

[17] Clifford,: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 1997

[18] Andre Source Book. . 2004

[19] Lefevere ,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 2004

[20] 于德英. 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的形式主义分析[J]. 中国翻译. 2004(05)

篇三:参考文献

[1] 刘美玲. 操控理论视角下《世界是平的》两中译本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 杨晓琳. 从翻译共性的角度探析英译汉中的“翻译文体”[D]. 浙江大学 2013

[3]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 多元系统论[J]. 中国翻译. 2002(04)

[4] 张书玲. 英国博物馆资料翻译实践报告[D]. 中南大学 2013

[5] 笪鸿安,陈莉. 从《简·爱》两汉译本谈直译与意译的运用[J].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6] 叶荷. 翻译与改写[D]. 华侨大学 2009

[7] 王晓元.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J]. 中国翻译. 1999(02)

[8] 廖秋忠.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04)

[9] 周忠良. 重思抵抗式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10] 张焰明. 剩余信息在翻译中的应用--兼评祝庆英和黄源深的《简·爱》译本[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1] 葛中俊. 翻译文学:目的'语文学的次范畴[J]. 中国比较文学. 1997(03)

[12] 蒋骁华.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 中国翻译. 2003(05)

[13] 杨自俭. 语篇和语境--《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14] 谢世坚. 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04)

[15] 郑雪青. 《简·爱》两个译本翻译比较[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16] 潘红. 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7] 颜凡博.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中式菜名的英译[D]. 中北大学 2011

[18] 赵伟. 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 上海海运学院 2000

[19] Zhang Haifeng. A Principle wit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1

[20] 陈王青. 虚构专名英译中的行为常式[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

[21] 杜洪洁. 政治与翻译: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译介(1979-1988)[D]. 天津理工大学 2008

与锦绣诗组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唐嫣 饰 李未央/心儿

罗晋 饰 拓跋浚

吴建豪 饰 拓跋余

毛晓彤 饰 李常茹

李心艾 饰 李长乐

梁振伦 饰 李敏德

陈钰琪 饰 拓跋迪

谭凯 饰 河西王

刘雪华 饰 王太后

白凡 饰 李萧然

田丽 饰 叱云柔

刘锡明 饰 拓跋焘

彭豆豆 饰 李常喜

李依晓 饰 李未央(真)

金瀚 饰 叱云南

戴春荣 饰 刘氏

王妍之 饰 君桃

穆乐恩 饰 白芷

张天阳 饰 拓跋翰

许榕真 饰 太子妃

南伏龙 饰 李敏峰

芮伟航 饰 承德

吴弘 饰 承安

刘洁 饰 七姨娘

胡彩虹 饰 温氏

王婉娟 饰 周雪梅

周毅 饰 春茗

田一希 饰 紫烟

唐嫣 饰 李未央/心儿罗晋 饰 拓跋浚吴建豪 饰 拓跋余毛晓彤 饰 李常茹李心艾 饰 李长乐梁振伦 饰 李敏德陈钰琪 饰 拓跋迪谭凯 饰 河西王 刘雪华 饰 王太后白凡 饰 李萧然田丽 饰 叱云柔刘锡明 饰 拓跋焘彭豆豆 饰 李常喜李依晓 饰 李未央(真)金瀚 饰 叱云南戴春荣 饰 刘氏王妍之 饰 君桃穆乐恩 饰 白芷张天阳 饰 拓跋翰许榕真 饰 太子妃南伏龙 饰 李敏峰芮伟航 饰 承德吴弘 饰 承安 刘洁 饰 七姨娘胡彩虹 饰 温氏王婉娟 饰 周雪梅周毅 饰 春茗 田一希 饰 紫烟。

一,未央,汉语词汇。

意思是未尽,未已,没有完结。锦绣未央的意思是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事物无穷无尽。

二,来源: 1,“未央”出自《诗.小雅.庭燎》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庭燎》是一首男女夜会诗,“夜如何其?夜未央。

(天色如何?夜还未尽)”然后君子(宣王)就来了,男女相会。 另一种说法是《庭燎》是个勤政诗,君子(宣王)以夜未央之时问夜早晚,夜未尽就来继续勤政,所以赞其勤于政事。

2,“未央”截取于“长乐未央”。汉代有两座宫殿分别名为“长乐宫”、“未央宫”。

“长乐未央”意为永远快乐,没有穷尽。 扩展资料 “央”是中央的意思,但没有“尽”的含义。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哲学上万事万物都有从低潮到高潮,再从最高潮逐渐低潮的规律,古人曰之为物极必反,物极必反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比如王朝兴衰,比如昼夜交替等等,物极必反有好处必然也有坏处。

古人一直想追求一种盛而不衰的方法,但方法没有找到却造了一个描述它的名称叫未央,未央,有还没有到中央的意思,没有到最高点,也就不必担心下降了。“未央”的意思正好就是“未发展到最高点”。

因此西汉王朝的创始人将自己的统治中心以“未央”命名,其用意是和秦嬴政将自己称“始皇”,是希望自己的统治一直延续,没有终结。

留别妻 诗人:苏武 朝代: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译文: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

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

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

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出处: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著《文选》,其卷二十九收录有《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及《苏子卿诗》四首,作者分别署名为汉代的李陵与苏武。《初学记》《艺文类聚》等书亦散见有许多署名李陵与苏武的诗作,然而其记载散乱,常作品同而作者署名不同。

本组诗共四首,此为其二。题为《苏子卿诗》,“骨肉缘枝叶”“黄鹄一远别”两篇载于《艺文类聚》,署名与《文选》同。

光禄池台开锦绣 唐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 唐·李璟客从西北来,遗我锦绣段。《题周山甫锦绣段》 宋·文天祥洲上百花如锦绣。水满池塘,更作溅溅溜。《蝶恋花·推上百花如锦绣》 宋·向子諲锦绣心胸冰雪面 《蝶恋花·莫向城头听漏点》宋 辛弃疾铺锦绣。行人过去频回首。《渔家傲·荷叶荷花相间斗》宋 晏殊酬春风。笙歌园里,锦绣丛中。《忆秦娥·玉花骢》年代: 宋 作者: 陆游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年代: 唐 作者: 李白知君箧椟富有余,莫惜锦绣偿菅蘧。《再和》年代: 宋 作者: 苏轼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赠内》年代:唐作者:白居易千村万落花相照,尽日经行锦绣中。《行迈杂篇六首》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春晴怀故园海棠》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1. 关于锦绣河山的诗句(关于祖国锦绣山河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锦绣河山的诗句(关于祖国锦绣山河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祖国锦绣山河的诗句有哪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释义:浩瀚的沙漠中一缕浓烟扶摇直上,长长的黄河穿越沙漠,一轮圆圆的落日徐徐而下,轮廓鲜明 出自: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释义: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出自: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出自:王之涣《登鹳雀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释义: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真使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这两句诗写出了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磅礴的气势。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色。 出自李白《望庐山瀑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释义: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释义: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出自:李白《望天门山》 2.描写祖国锦绣河山的诗句 1、登太白峰 唐代: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7a64365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译文: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一旦离别武功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2、咏华山 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3、登泰山 元代: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译文: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4、浪淘沙·其七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5、满江红·中秋夜潮 宋代:史达祖 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 译文:滔滔江河归大海,而海水的潮涨潮落,皆与月亮的圆缺有关。偏偏只等到,过了半个秋天的时候,拼成明亮的圆月和壮观的潮水。这时,月亮好像经过什么人把表面重新揩磨以后,越发显得明亮澄圆。 江潮到来就像银河被人挖开了一个决口那样,奔腾而下,想起冤死的伍子胥便看看月宫中的嫦娥。月光普泻,直照海底的蛟龙窟穴。潮声直展蟾蜍藏身的月官。月夜太空素光皓洁,而浩瀚海面又白浪如雪,广阔天地间洁净澄澈,犹如用刷子刷洗了一般。 一腔激气直冲云霄,似乎能驱走月中的粉黛。他举杯酌酒,似乎一口气就能吞下吴越两国。若是明日把我今夜观潮所见之奇景与所生之豪情说与儿辈听听,那他们也会为之心胆惊裂啊! 3.关于祖国锦绣山河的诗句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1.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黄河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4.杭州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湖的: 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 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 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 烟水 弥弥。回首处,只君知。 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 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写白堤的江南忆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 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 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 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送客之杭〗选自:《全唐诗》 作者:牟融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帆带夕阳投越浦, 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4.赞美祖国的锦绣河山的句子 当年莫惜山林事,翡翠生春绿色薇,执子之手君亦老,黯解销魂风霜度,此去烟没沧桑后,半阴山月半春风,风愁花落净无名,几番争渡夕阳红,莫笑姿然岁月辉,光阴点翠胜明媚,微光流转浮华事,半真半假半浮生,身不由己半世人,随波逐浪几度秋,淡然从之不枉然!星光烂漫无边际,满团锦绣泛华光,十里神州今望野,道似清明展浮光!谁觉天地清一脉,浮光掠影水东流,阳起东方晚皎月,河山万古解风愁,江河万变掩流水,尘沙风波万里灰,不谈古今轻岁月,不尽风流挽仙湖!人生风雨无情日,山水明睐皓苍穹,古今中外多少事,光阴冥冥越途枫,西山秋落霞光展,层染绿林新锦绣,十方光华尽神洲,万物霜天竟自由。 5.形容锦绣江山的优美句子 形容锦绣江山的优美句子 1. 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 2. 泰山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泰山,被誉为中国的“国山”。 3. 长江最为奇秀壮观,最为摄人心魂的风景,当属渝鄂交界处的三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数亿年的天地造化,成就了这独步天下的自然山水画廊。 4. 山。好似让众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他的本色,静立,献出了唐古拉山的皑皑白雪,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迎客松;山,相信沉默是金,他无语、无怨、无悔、无去、无从。然而冥冥之中,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最美的风景。 5. 极目远眺:近处,座座险峰,山势起伏雄伟,好像四蹄腾空的骏马。嫩绿、鹅黄、青黛的秀色,错综变幻,交织一片,酷似一幅不嵌边框的石涛山水画。山腰,一面鲜艳的团旗徐徐飘行,颇有“万绿深处一点红”的情趣。山头,烟气缭绕,似群龙吞云吐雾,阳光掠过,群峰展颜,蔚为壮观。 6. 山,绵延绵亘;山,险峻挺拔;山,巍峨挺立……山,气势磅礴,让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丽,令人忆起峨眉…… 山,犹如令万人敬仰的圣贤,沉稳是他的天性,不露声色地诠释着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肃穆,生命的庄严……

与最后坚守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坚守与变通 高三作文穿梭于尘世间,我们需要坚守住一片理想的天空,去维持着它的清澈与开阔。然而,我们又终究逃离不开脚下的土地,一块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收获互系的土地。我们既要在世间做事,又要穿行、拥有天空。我们既要在复杂多变的事物面前拥有一种变通、智慧的能力,我们还要在诱惑、挫折、不公面前坚守住内心的理想、信仰与真性情。刘墉先生曾这样描述过他的理想人生:“需要有一双很冷的眼,一颗很热的心和一双很勤的手。”有人是用冷眼去面对黑暗现实或是不公待遇的,就像鲁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他的“冷对”并非面对恶势力的妥协与胆怯,他的“冷对”是一种变通,是为了那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信条的更好坚守。可见坚守与变通并非对立或者排斥的。一味坚守而不知变通,便会四处碰壁,难于前行;于是才有了韩信胯下受辱,才有了勾践卧薪尝胆。其实,当他们“变通”地接受现实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内心的坚守,他们只是换了种方式,为坚守默默积蓄力量。我们个人需要坚守让我们的人生有所追求,有所信仰,又需要变通为我们的坚守铺平道路。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又何尝不是呢?曾经的我们,高呼着“抵制日货”这样“振聋发聩”的口号,我们满以为这样便可以坚守住对正义的支持,对祖国的热爱。于是我们拒绝有关日本的信息,排斥日本的产品。渐渐地我们对日本这个迅速崛起的国家越来越缺乏了解。终于,中央电视台《岩松看日本》剧组喊着“在爱恨之前,先去了解”的口号来到日本,对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当我们了解到日本报纸每天都会用三四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中国动向的时候,我们猛地意识到我们是否应该用另一种方式去坚守?我们是否能够不再盲目激进地去一味排斥,而是变通一下,换一种方式,就像白岩松所说“就算日本只剩下一个优点,我们也要把它学来”。一个大国只有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好的发展自己,为日后中国的再次崛起与腾飞坚守着。拥有坚守和变通,我们不仅能做社会道德下的磊落君子,更能做个人心灵下的快乐生命;拥有坚守和变通,我们的国家不仅能够焕发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更能承担起新时期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让我们从大地出发,让执着与梦想飞扬在天际。

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及范例参考文献的著录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3],…,应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和格式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6�1 ”结束。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在参考文献中只应出现一次,序号以第一次出现的为准,应将序号归并到一起集中列出。不得将参考文献标示置于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处。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1).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1]毛峡,丁玉宽.图像的情感特征分析及其和谐感评价[J].电子学报,2001,29(12A):23-27.[2] Mao Xia, et a1.Affective Property of Image and Fractal Dimension[J].Chaos,Solitons&Fractals.U.K.,2003:V15905—910.2).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3]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4]T�6�1Parsons,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Free Press, 1961:).会议论文集[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5]毛 峡.绘画的音乐表现[A].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01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739—740.4).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例如:[6]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5).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例如:[7]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6).专利文献[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例如:[8]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7).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如:[9]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8).报纸文章

荀子曾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诚如斯言,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坚守心中的信念,不可以半途而废。年轻人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最终找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但他没有坚守心中的信念,坚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最终将沉香毁于一旦,令人惋惜,试想倘若年轻人不受木炭的干扰,不随波逐流始终怀揣着一颗坚定的心,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答案显而易见。坚守心中的信念,用汗水浇灌成功之花,最终一定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芳香。9月6日,第十二届女排世界杯,在名古屋落下帷幕,中国女排以3:1力克日本队。时隔12年再次斩获世界杯冠军。这个冠军,中国女排等了11年。11年,中国女排有过世界排名仅到第十的难堪低谷,也经历过亚锦赛第四的最差成绩。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头上有晴空。面对低谷,面对伤痛,面对强敌,中国女排不灰心、不气馁、不放弃。艰苦训练,自强不息,刻苦钻研,女排姑娘们用一次次的坚持和等待,换来了属于她们的荣光与胜利。他们坚守的心中的信念,于是才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坚守心中的信念,用心情耕耘,用飞机播种,让成功之花在生命之树上盛开。宋文骢从小就把梦想写给了蓝天。在蓝天中自由翱翔,是他永恒探索的动力,为了儿时的梦想他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念,不管成功路上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都一路披荆斩棘,从飞机构造到原理,从局部到整体,他无不执着探索追寻,最后,看到飞机在天空中翱翔时,他笑了,因为他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宋文骢坚守心中的信念,用他的坚持,感动了全中国。雏鹰为何翱翔于天空,小溪为何汇聚成大海,幼苗又如何能纵横成一片森林?因为他们坚守心中的信念,用坚持谱写人生的诗篇。是啊,只要我们坚守着那一份信念,再加之坚持不懈的奋斗,不远的理想,就会变成现实。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