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父女关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父女关系研究论文

最好的父女关系就是两个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各自都关心对方。

文‖CF先森最近,一张“爸爸的成绩单”的照片从微博火到朋友圈 “今日收到女儿给我的成绩单。60分爸爸,惭愧啊”成都的申先生羞愧的说道,这张成绩单是他6岁的女儿写给他的。 6岁的女儿在成绩单上控诉爸爸:“挂电话,生日不在,玩手机,还有演出没来看我、、、” 每一条都深深触动了申爸的心,申先生坦言,平常工作很忙,给女儿的时间很少,以为自己努力工作给女儿更好的生活才是王道,而且一直以为妻子在家里可以陪女儿,自己要做的只是赚钱而已。 爸爸们,上述的情况您觉得熟悉吗? 不可否认,在中国大的社会背景下,“男主外,女主内”、古代对妻子的称呼为“内人”等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可能对我国父亲的教育参与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居于主导地位,父亲常充当母亲的辅助者与支持者[1] 可父亲的作用难道只是局限于作为孩子的提款机这么简单吗? 研究表明, 父亲教育参与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具有独立于母亲教育参与的独特贡献。 1 父亲教育参与对幼儿社会适应的独特作用 虽然身处我国强烈的文化背景下,母亲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可父亲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一方面,家庭系统理论认为, 父亲的参与可以使母子关系扩展为父、母、子三方关系,只有当三方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家庭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2]。; 另一方面, 在对幼儿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上,父亲教育参与具有独特作用 ,所谓受中国传统思想“子不教,父之过”等的影响,使得很多父亲更为关注幼儿出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且在不少家庭中只有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才能得到父亲更多的关注和管教, 此时的父亲作为幼儿眼中绝对的权威来教育、引导幼儿,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减少能够起到与母亲教育参与不同的作用。【3】 2 父亲对女儿的择偶偏好的影响。 父亲作为女儿生命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会对其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4]。 研究证明父亲对女儿择偶偏好的影响会受到父女关系质量的调节。 也就是说,在短期择偶的情况下,父亲缺位会使女儿强烈的偏好男性化面孔,在长期择偶条件下,父亲缺位会使女儿较少地偏好男性化面孔; 在被试没有伴侣的情况下,父亲缺位的女儿会更加偏好女性化的男性面孔,而在有伴侣并且与伴侣关系良好的情况下,父亲缺位的女儿并未表现出对异性面孔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偏好。[5] 在女儿与父亲高质量的关系中,父亲可以为女儿日后与男性的相处打下一个好的基础[23]。 同时,父亲与女儿的积极互动不仅能够增加其社会适应性,对于其性别角色发展甚至恋爱和婚姻的稳定性也具有积极作用[6]。 3 父亲缺位影响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者分别以不同国家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即认为父亲缺位对子女的身体健康具有消极影响。 对于身体健康:有研究证明那些没有和亲生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比那些一直和亲生父亲在一起生活的孩子更容易患病[7]; Hagen 等人在 2001 年以发现父亲缺位的孩子更容易感染体外寄生虫[8]; 对于心理健康:父亲缺位是一种会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压力[9]。 著名的心理分析师鲁格·肇基结合多年的临床案例指出,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对自己父亲各种各样的美好期待。 而父亲缺位会使得这种美好期待没有机会得到满足,孩子可能会因此而极度痛苦甚至会长期沉溺于这种痛苦中无法自拔而出现精神症状[10] 4 父亲缺位对于子女青春期的提前以及对异性交往和态度的影响[11][12] 有研究表明,父亲缺位带给女儿的社会心理压力对女儿青春期的提前具有刺激作用[13] 。 在童年时代频繁的更换生活环境与女孩的月经初潮的提前以及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第一次怀孕的提前,更多的伴侣,短时间的婚姻都是相关的[14]。 父亲缺位影响子女的择偶以及其与异性交往或者恋爱时的态度。对父亲缺位被试来说,内心对父爱的渴望会影响其与男性的正常交往。 有研究者比较了完整家庭中的女孩和父亲缺位家庭中的女孩在与男性交往时的状况,结果 发现父亲缺位家庭中的女孩在与男性相处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感[15] 对处于青春期或者刚成年的女性来说,父亲是她们的保护者,对于父亲缺位家庭的女儿来说,她们更希望尽快找到一个男性代替父亲来保护自己[16] 所以在父亲缺位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面对坚持他们这种偏好,她们更容易妥协,即使潜在配偶并不那么符合其内心的择偶标准,她们也会勉强接受,但同时,她们也比父亲在位家庭中的女儿更容易抓住某个人不放 。 这样情景往往会使父亲缺位的孩子承受更多来自于对异性交往的压力。 此文完结 by the way,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有什么需要交流的吗,期待与您的讨论! 参考文献: 【1】 RoyKM,BuckmillerN,“together”: Trajectories of relationship suspension for lowincome unmarried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 2008, 57(2): 198-210 【2】 , 1985,56(2):289-302 【3】 刘丽莎,李燕芳,吕莹,李艳玮.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学前 儿童社会技能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 【4】韩瑞婧.女大学生择偶偏好受父亲形象影响的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5】Boothroyd, L. G. & Perrett, D. I. Father absence, parent-daughter relaeionship and parter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08, 6 (3) : 187–205. 【6】 . & Rathouz, P .J. Father absence and familial antisoci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1, 29(5) : 357-367. 【7】 Flinn,, . Social economics of childhood glucocorticoid stress response and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97,102(1) : 33–35. 【8】Hagen. E. H., . Hames , . Graig, . Lauer, and . Price .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child health in a Yanomano village suffering short-term foodstress. J. Biosoc .Sci. 2001, 33(4) : 502-528. 【9】 Belsky, J., Steinberg, L., & Draper, P. Childhood experience,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ve strategy: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Development,1991, 62 (4) : 647-670. 【10】[4] (意)鲁格·肇基著.张敏,王锦霞,米卫文译. 父性. 北京: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5 , 6 , 2–5. 【11】 Bogaert, A. F. Age at puberty and father absence in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5, 28(4) : 541–546. 【12】 Alvergne, A., Faurie, C., & Raymond, M.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of human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 effects of early family environment in modern day France.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2008, 95(5) : 625–632. 【13】] Ellis, B. J. Timing of pubertal maturation in girls: an integrated life history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4, 130(6) : 920-958. 【14】 Quinlan, absence, parental care,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03, 24(6) : 376–390. 【15】Hetherington, E. M. 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 Daught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2,7(7) : 313–326.参考文献 45 【16】 Sabine Hoier. Father absence and age at menarche : A test of four evolutionary models. Human Nature, 2003, 14 (3) : 209–233.

可以当成朋友来处理

看来,你不懂得交流的技巧。对于他这样自高自大的类型,只要多给他戴几顶高帽,他自然笑逐颜开,万事好商量。这不叫虚伪,属于沟通的技巧。首先打破僵局,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才有进一步交流思想的可能性。既然想博取父亲的同情和关怀,就应该主动一点,消极的自虐不是办法。换个角度,你喜欢总是和你抬杠的人吗?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喜欢听奉承话,也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因此,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就要学会赞美,而不是挑剔。另外,上大学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同样能活命,有些还活得很好,让大学生为他打工。

明清父女关系研究论文

父亲和女儿的关系是父女关系,但又细分为三种父女关系。

第一种:由父亲和母亲共同生育的女儿,是父亲的亲生女儿,是直系血缘关系。

第二种:已婚夫妻因某种原因离婚,男方再婚找的第二任妻子带过来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男方的继女。这也是父女关系。

第三种:不论什么原因,男方抱养一个女孩 ,也是父女关系,但这个女孩是男方的养女。

关爱适度的父亲

“关爱适度、干涉适度”我们叫这样的爸爸为朋友型的爸爸,和女儿的关系更像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在孩子眼中爸爸就像一个大哥哥一样,呵护关爱爱着自己,但也会因为犯错,而遭到哥哥的训斥。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和这类爸爸诉说,爸爸也会用心倾听并且和孩子有商有量的解决,在女儿心里爸爸是一个善良的好朋友,很值得自己信赖。而且这类的爸爸极易捕捉到女儿的心理变化,主动安抚女儿的心情。

这样的爸爸是最棒的爸爸,能够让孩子从小充满自信,而且会明显成熟与同龄人,而且交际能力会很强。而且在将来的生活中会很出色,选择伴侣也会要求很高,一般都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当然要记得在和宝宝做朋友的同时也要树立父亲该有的威信,否则就和宠溺型的爸爸一样了。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宋庆龄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伟大女性。在纪念她诞辰110周年之际,一部70万字,由尚明轩先生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宋庆龄研究专著《宋庆龄年谱长编》问世了。 所谓年谱长编,是传统史学的一种史书体例。即用编年方式,把一个人延续一生的言行、活动加以记叙、编撰而成的著作。《宋谱长编》即是按编年体例,详细全面记述宋庆龄的家世、出生、读书求学、恋爱婚姻、品格情操、成长道路、革命活动,以及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国共两党重要政治人物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交往、作出的贡献等等,是宋庆龄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关权威部门也对该书做出了很高评价,认为“是一部集权威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阅读这部新著,感到它和以往的宋庆龄研究著述相比,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首先,《宋谱长编》收集并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不仅系统整理了公开发表过的资料,还刊布了不少未曾公开的,第一次面世的资料,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解读了某些久悬未解的历史谜团,这是以前相关著述所难以比拟的,也填补了宋庆龄研究中的空白。 主编尚明轩先生自1992年就开始为这部书收集资料。他利用去美国讲学的机会,跑了斯坦福大学、伊里诺大学等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档案馆,接触了大量有关资料,仅宋子文的档案40多箱,就全部翻阅了一遍。他从美国得到的直接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包括来往信件、文稿、入学表格等共有130多件,另外还从香港、台湾收集到了一些,这些未曾刊世的资料,具有珍贵价值。 在国内获取的新材料也不少。浙江湖州的南浔小镇,很少有人问津,在这里的张静江故居,就发现了宋庆龄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与何香凝联名致张静江的信,还有陈友仁致张静江的信。此外,还访问了与宋庆龄共同工作和生活过的人,取得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一批第一手材料。 第二,《宋谱长编》不仅仅局限于记叙和考证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还充分反映了她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并且不局限于她个人所言所行,还把她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之中,引征方方面面与其相关的事件和人物,从宏观到微观,从背景到前景,从平面到立体,有血有肉,生动全面地展现宋庆龄的全貌。这不仅反映了编撰者的研究思想和观念,也是对传统编年体裁史书的发展创新。 第三,《宋谱长编》对丰富的史料进行了认真甄别、辨析、考证和存疑,真实反映了历史。这部书从人名、地点、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等各个方面,对材料加以重新考订,特别是对有疑义的问题,并在按中加以阐释。比如宋蔼龄的“蔼”字,以前各版本图书中,不少写成“霭”字,本书经考证后特加以澄清;再比如,关于宋庆龄的出生地,有上海浦西虹口与浦东川沙两说,经分析后编者认为浦西说更为合理,便在按中注明了两说和编撰者的倾向性意见。 第四,《宋谱长编》在编撰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档案和中外文书刊,书中主要引征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就达300多种,所参考的书刊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是引征参考资料最为全面详尽的,它把现有的研究成果,包括传记、论著、各种研究成果等等都吸收进来,加以参考、采用、整理和融会贯通,集中反映了现今研究宋庆龄的现状和水平。

父亲对女儿关心会特别多,有很多时候他们不会说特别多的话语,但是会用实际行动来去疼爱对方,自己理想的状态就是爸爸能够多去理解自己和包容自己,能够细心地呵护自己。

1925 年孙中山逝世后,她坚持孙中山的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曾被选为国民党第二、三、四、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五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一起,多次发表通电、声明、宣言,揭露和反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行为。1927年至1931年在苏联、欧洲期间,参加国际反帝和保卫和平运动,两次被选为国际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后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 回国后积极支持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上海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全国执行委员会主席,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共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1935年与何香凝等率先响应中共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后参与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8年在香港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向国际友好人士和海外侨胞宣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主张。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并任主席,在解放战争台曾给予中共和人民解放军以巨大的物质帮助。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1949年参加由中共倡议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建国以后,历任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会长,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四届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执委会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第一、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曾代表国家多次参加国际性活动,先后被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主要著作有《为新中国奋斗》等。1981年5月逝世。 宋庆龄-大事年表 宋氏三姐妹 1893年 1月27日诞生于上海。 1907年 离上海到美国留学。 1913年 夏,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获文学士学位。 1914年 接替宋蔼龄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1915年 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东京结婚。 1918年 8月,同孙中山迁居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住宅。辅佐孙中山著书立说。 1922年 6月16日,陈炯明叛变。勇敢地留在总统府,掩护孙中山脱离险境。 1924年 1月20-30日,在广州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向国内外介绍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嘱。 1926年 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演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7年 3月10-17日,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7月14日,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宣布站在坚持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立场上与叛徒们决裂。 8月1日,支持南昌起义。和毛泽东等22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发表《中央委员宣言》,痛斥蒋、汪集团背叛革命,号召革命人民继续为反对帝国主义和解决土地问题而奋斗。 1929年 4月,离德国柏林回国。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孙中山的国葬仪式。行前发表《关于不参与国民党任何工作的声明》。 1932年 12月,与鲁迅、蔡元培、杨铨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担任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主席。 1933年 9月30日,在上海主持召开“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大会。 1934年 4月20日,与何香凝等1779人联名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要求发动抗日救国的民族自卫战争。 1936年 春,促成埃德加·斯诺和马海德的陕北之行。5-6月间,与沈均儒、邹韬奋等在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7年 2月中旬,同何香凝、冯玉祥等13人联名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力促国民党改变立场、团结抗日。 6月下旬,同何香凝、胡愈之等16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非法逮捕进步人士。 1938年 6月14日,邀集中外著名人士,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疗救济和儿童福利工作。 1941年 12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在香港沦陷前,乘最后一架班机离港抵渝,继续开展"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 1945年 9月,在重庆上清寺桂园张治中住所同毛泽东会见。 12月,离重庆回到上海。组织"中国福利基金会"(即"保卫中国同盟"的后续组织),从事妇女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救济事业,支持进步组织和民主力量。 1946年 7月23日,在上海发表声明,要求促成组织联合政府并呼吁美国人民制止他们的政府在军事上援助国民党。 1948年 春,迁居到林森中路1803号住宅(即今淮海中路1843号上海宋庆龄故居)。 1949年 9月,受中共中央邀请,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2月,被推荐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 1950年 4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8月,宣布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在妇女保健和少年儿童文化教育方面进行实验性、示范性的工作。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 11月23日,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1年 9月18日,在北京接受1950年"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旋将10万卢布的奖金全部献出,交给中国福利会作为创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之用。 11月26日,出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成立大会。当选为该委员会主席。 1952年 年初,创办《中国建设》杂志,亲自指导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把新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全世界人民,以增进世界人民对新中国的友谊和了解。 10月,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当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 12月11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3年 1月13日,在莫斯科会见斯大林。 4月25日,出席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民方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 1954年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副委员长。 12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 1月,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 12月,访问印度。 1956年 1-2月,访问缅甸和巴基斯坦。 8月,访问印度尼西亚。 1957年 9月,应中共中央的邀请,列席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国妇联第三届执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 11月,随同毛泽东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活动。 1959年 4月,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61年 5月11日,在上海寓所会见毛泽东。 1963年 4月,从上海到北京,居住在后海北沿46号住宅(即今北京宋庆龄故居)。 1964年 2月,同周恩来、陈毅一起访问锡兰。 1965年 1月,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66年 11月12日,在北京参加纪念孙中山诞生一百周年大会,并发表题为《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的讲话。 1975年 1月13日,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78年 2月,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9月,出席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妇女联合名誉主席。 1981年 5月8日,在北京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同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宋庆龄为中国***正式党员。 同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 同月29日,因患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于晚8时18分在北京寓所逝世。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决定举行国葬。 6月4日,根据宋庆龄的遗嘱,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 宋庆龄-婚姻生活 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革命派在国内失去了立足之地,大多追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宋耀如一家更是举家迁避扶桑。宋庆龄从美国毕业后,于1913年8月29日抵达横滨,第二天就由父亲和姐姐陪着去拜访孙中山,这是宋庆龄长成后首次会晤她所仰慕的革命家。19年前,庆龄还在襁褓中时“见过”孙中山,她当然完全记不起来孙的模样。宋庆龄见到孙中山,极为兴奋,她也加入了父亲与姐姐的行列,协助孙中山处理英文信件。1914年9月宋霭龄回上海与孔祥熙结婚,宋庆龄接替姐姐,做了孙中山的秘书。 这是在患难中生长出来的爱情:革命失败,心灵的创伤和流亡海外生活的孤寂,孙中山都从宋庆龄的帮助和抚慰中得到补偿;而宋庆龄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并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我的快乐,我唯一的快乐是与孙先生在一起。”这遭到宋庆龄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坚决反对:他们的年龄相差28岁!孙是革命家,年岁的差距显然无法阻止两个人急速成长的爱苗,即使孙已有妻室和三个子女。以《西行漫记》闻名的美国记者斯诺曾在30年代问宋是如何爱上孙先生的。她答道:“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敬仰。我偷跑出去协助他工作,是发自少女浪漫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宋庆龄一连写了好几封信给仍在美国求学的妹妹宋美龄,信中热情地述说她为孙中山工作的愉快与期待。1915年6月,宋庆龄特地为她和孙中山的婚事返回上海征求父母的同意,宋家上下像遭遇了大地震。宋嘉树夫妇更是震怒惊骇,破口大骂孙中山,宋母泪眼婆娑地劝导庆龄说:孙已有妻室,儿子孙科比你还大,两人年纪相差悬殊。意志坚定的庆龄始终不为所动,父亲决定将庆龄软禁在家。

老年人与子女互动关系研究论文

老人一方……

老人与和谐社会孔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两大前提条件,一是安定团结,二是全面发展。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高龄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一、凝聚功能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究和谐有着深厚道德文化底蕴的国家。孝敬老人、长幼有序、兄弟友爱等传统伦理美德中无不折射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社会哲理。“礼”作为社会的规范,也是整个中国人的一切习俗行为准则。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礼是架构和稳定社会次序的基础,更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核心之一。而“孝”作为“礼”文化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素有“幸为蓖之本”之说,尽管几千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以孝敬父母为核心来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始终没有变。春节期间,中国22亿人次的人流涌动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春节,如同一根绵长的纽带绾结着普天之下华夏儿女的心。每年的这个时刻,遍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是远在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用蕴蓄已久的渴望和历经“磨难”的行程,赶赴一次温暖的团聚。是什么样的力量和信念驱使着他们,这样的义无返顾、心甘情愿?是家。因为家中有老人,家中有温暖,家中有凝聚力。尽管世事变迁,现代文明的浪潮并未消弭传统文化的印记,春节这个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的特殊时刻让我们确信,我们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日益宽容的社会胸怀,成为支撑我们走向“和谐”的支点。老人的存在,是我们行动的一种力量。无论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无论在这个迅疾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选择有多大的差异,无论我们的活法有多大的不同,老人的存在,终究使我们依然存在可以共同奔赴的方向,终究存在彼此认同的“家”。俗话说,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老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以老人为核心的传统大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的紧密的依赖关系和强烈的归属感是强大的向心力,它是一种牢固的家庭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家庭和睦的社会,其中,老人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弘扬敬老、爱老、助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积极构建和睦、幸福、文明的现代新家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国家富裕进步的基础性工程。二、教化功能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使老人颐养天年,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教育、培养年轻一代敬老爱老,关心他人已成为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作为精神文明教化的重要人群——当代青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拘囿于校园教育,缺乏社会实践,更有甚者自私自利、娇生惯养、厌恶劳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尊敬父母的现象也较为突出。正如书本上的慷慨陈词并不等于实践中的积极主动,象牙塔里的坐而论道也不等于实践中的卓有成效。如果精神文明教育游离于社会大背景之外,置社会现实于不顾,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人工温室中培育出来的花朵,一旦移入社会的土壤,就无法成活。因此,精神文明教育必须冲破学校围墙束缚,走进社会,迈入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老人服务的过程既是青年人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培养爱心公民的重要途径。老人在被照料的过程中,通过他们自身的言行举止和身世经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服务者,使之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孝敬老人不仅仅局囿于家庭私情的小圈子,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个有孝心的人,会把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大到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从而真正担负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我国现有经济水平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主流养老方式。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它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它不仅符合我国国情,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因此,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志愿者队伍,既是让广大老人充分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广大年轻人树立正确价值观、传承优良传统的必由之路。三、奉献功能老人不仅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更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老年群体就像一座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博物馆,其中聚集着各种各样的人才,蕴藏着巨大潜力和创造性。目前,我国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总数约有600余万人,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近100万人。初步预测,今后五年内,还将有20万―25万老教授、老专家退休。这批老年高智力人才群体70%在70岁以下,约70%身体状况较好能承担工作。这些老教授、老专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练就了精深的专业才能,陶冶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为祖国不断做出新贡献。仅以从2000年开始,获得四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荣誉的吴文俊、袁隆平、金怡镰、王永志、刘东升等院士为例,他们获此殊荣时,年龄最高者86 岁,最小者64岁,平均获奖年龄为75岁,不仅属高智力人才之列,而且他们现在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着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尽管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这种无需培训、成本低的高智力人才将越来越多,但是,这种人才宝藏与地下宝藏不同,后者一时不挖掘,还能封存,而高智力老年人才资源宝藏若不及时开发、利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失,这将是最大的资源浪费,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损失。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保护这一宝藏,还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宝藏,要建立一种体制和激励机制支持鼓励老人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把我国老龄人口压力转换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才资源动力。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老人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我国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鼓励老人以不同方式和途径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下一代、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缓解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压力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学介入空巢老人问题的伦理困境及解决原则论文

摘 要:在老龄化日益突出的时期,其中空巢老人问题现象格外显著,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主要从老人心理和生活方面分析了空巢老人们目前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然后是从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两个方面介绍了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面对这一重大问题,社会工作的开展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阻碍,我们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通过具体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社区空巢老人的服务,最后重点介绍了在面对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时的解决原则。

关键词:社会工作;空巢老人;伦理困境

我国的老龄化的进程在不断地加快,这要求我们加快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缓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由于老年社会工作存在突出的伦理特性, 在老年社会工作开展实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价值冲突、比较棘手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困境,能否正确的解决困境决定着实务活动的成败以及社会工作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1 G社区空巢老人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空巢老人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的问题,这严重的问题需要迫切的解决。一方面空巢老人的面临着身体状况日益下降,生活的自理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着问题,最终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缺失;另一是面精神慰藉方面得不到满足,往往导致空虚,不安,焦虑和孤独。

(一)生理心理,缺乏慰藉

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们缺乏照料,生活不易。虽然一部分G社区的老年人经济相对的独立,但是大部分主要是依靠子女的生活费用给予,导致他们很难接受巨大的医疗费额。而且由于自身缺乏一些预防疾病的常识,增加了老人生病的几率。特别是当他们去医院检查或者是引发疾病住院时,有能力照料老伴的时候都采用老伴照料式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事物尚且可以处理,而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空巢老人却不能有效的进行处理。在自身精神状态中,由于空靠老人缺乏子女的慰藉,心理会产生一些空虚和寂寞,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在社区内建立了很多老年活动场所,但是他们宁愿自己孤独一人在家,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长此以往,空巢老人就会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没有活力,平日里愁眉苦脸,长吁短叹,有时自己偷偷流泪,更严重者一老人患上老年痴呆的症状。

(二)心有芥蒂,参与度低

在社区内随机找老人进行调查问卷的招募活动中,一些老人们对我们存在一定的排斥,以“我不识字”、“我没时间”等理由拒绝参与。这种固有的心理与社会工作者专业的介入存在着伦理困境,致使活动无法开展,不能正确的分析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实际状况。由于回迁后人际交往圈的缩小,社区没有定期的集体活动,很难进行较大范围的聚集,致使老人之间的交流机会逐渐减少,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与之同时,由于老年人的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他们了解到的信息和资源较少,导致他们在于其他年龄人群的交往过程中存在着障碍。长此以往,老人把自己孤立在家庭中,不愿意加入和谐的大家庭,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也没有呈现出积极的热情,这对于空巢老人及社区的建设都有不利的影响。

2 伦理困境的基本内涵和成因

(一)基本内涵

伦理困境是指专业价值中对从业者要求的不同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矛盾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现实复杂的情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面临着多角度的理论选择的艰难境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权利观念、文化、宗教观念等方面存在价值冲突,社会工作者很难根据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做出既符合社会伦理又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

(二)伦理困境成因

1.社会工作专业和价值自身的特征

社会工作专业具有自身鲜明的到的特点,和伦理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特性,他们极易产生伦理困境尴尬问题。主要表现在:伦理系统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比如在G社区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以往此老人都十分的积极,这次突然在活动半途执意离场,由此让社会工作者面临着一定的伦理困境;总体看来,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专业和职业都存在某些程度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一方面,工作人员模棱两可的表达让社工很难确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另一方面,专业价值观和伦理理论不完善,社会工作者知识不健全,往往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指导计划。最后,许多因素是社会工作者无法改变的,加上资源的有限性,很难评估自己介入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个人与环境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比如,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由与价值,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责任。使社会工作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问题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在一些具体的情境下,不同的价值和角色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G社区中,老人大部分是务农为主,习惯了农业劳作的他们,在社会工作者讲到城市生活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些不同意见, 认为农村人养活了城里人等,成为导致伦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3.不同社会文化的冲突

由于社会工作源于西方,在实务的社会工作过程中,导致东西方文化碰撞产生伦理困境。中国的社会工作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家长制作风与老人的的问题自决会直接产生冲突。 在G社区,老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他们往往更愿意接受传统意义的事,社会工作者会认为自己的方法能有效的帮助老人处理问题,而有些空巢老人认为自己的事物有自行解决的办法,在社会工作者对其服务过程中,在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在接收到这些的时候,就产生了伦理困境,造成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困难。

3 伦理困境的表现

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为老年案主进行服务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伦理难题使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之中,就是在具有明显冲突的道德规范之间,若遵守其中一项,则违反另一项的情况。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服务对象、专业价值与传统思想之间、保密问题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为:endprint

(一)专业价值与传统思想的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进入我国以来,一直面临着本土化的重要议题。由于社会工作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老年人的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不愿意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道出自己所遇到的困难,而一旦介入,老年人会形成完全依赖社会工作者的现象,这样与按住自决原则相违背,使社会工作者陷入伦理困境之中。就 G社区来讲,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与老人初步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在活动中,需要老人动手去制作的时候,社工往往会在一旁辅助,这时老年人就会把这件事完全交由社工去做,产生了使社工为难的选择困境。

(二)涉及隐私的伦理困境

在对老年社会工作开展实务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老年服务对象的一系列情况,才能以便于更好的介入,但是这里有一些调查问题对于服务对象老人来说是隐私,他们不愿意透露更多的信息给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员也不能随意的介入老年人的生活中去,更不能随意去宣扬一些老人的隐私问题,只有在老人自愿的情况下,通过了解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有些老人对问题的配合度程度不积极,更有甚者进行排斥,以至于通常导致工作的不能顺利开展,使社会工作者处于困境之中。

(三)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伦理困境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老年服务对象有来自于家庭、机构、社会的选择,拥有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义务,在对不同对象服务时,所体现的要求往往会发生冲突。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于老年家庭利益时有可能会伤害到社会的利益,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伦理困境。再对不同对象的忠诚之后包含着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目标,服务理念。社会工作者既要代表其服务对象的利益,又要代表其自身组织机构的利益,老人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利益的保护,另外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其自身的机构负责,当其服务对象与自身的机构发生矛盾冲突时,既不能不解决服务对象老人遇到的问题,又不能不遵守自身组织的原则和宗旨,导致社会工作者处理事务往往会变得很棘手。

4 解决原则

(一)遵循服务对象权利优先原则

在开展活动招募服务对象的时候,社会工作者要首先考虑老年服务对象的家庭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促使老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一定的良好生活习惯,社工这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具体的方针、策略。尊重老人自身的权利,保障他们应有的权利,在社会工作中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基于一定的原则处理问题,应注意保证不能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注意链接医疗资源给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确保老人们的权利不会受到侵犯或强制。在G社区,基于回迁社区的大背景,社会工作者会定期组织开展养生操、养生知识的串讲,让老年服务对象了解一些基本的养生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

(二)老年服务对象自决原则

自决,是指特定主体依据自己意志处理一定事务的方式或权利。在各方向的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自决原则是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的关键问题,尊重服务对象自决原则是对其的一种肯定,也是他们表达自己意愿或想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老年服务对象群体,应当尊重他们对生活主导的权力,不要拿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去要求老人们做什么,避免一些敏感的话语的使用及行为的表现。活动中,充分发挥老年人们的自决,以此帮助他们回顾自己生命的历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立自信和对生活的信心。在一系列的伦理困境产生之后,社会工作者针对G社区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尽最大可能保障服务对象的自决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促使其老年事物合理解决。

(三)尊重文化差异原则

文化对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老年人,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由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带有西方文化的特点,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面临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交叉,所以社会工作本国化是必要的,这也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创造出为本国人民服务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社会工作。在实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文化差异引起的伦理困境的产生,针对此类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当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以引导的方式让老人逐渐熟悉,不能强制老人接受专业理念。

(四)服务对象主体原则

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形成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空巢老人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做好中心的正确定位,帮助老人正确的认清楚自己的角色,即空巢老人为活动的主体,坚持了这个原则,才能全方位的为老人着想,为老人考虑,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获得重视喜悦感,充分发挥老人的自主性。在此过程中,不是说社会工作者一味地坚持,要做好引导,让老人的行为方式、对待晚年生活的态度等各方面往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老人的生活的稳定。

5 结束语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中,空巢老人问题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到空巢老人的服务工作当中,对于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遇到的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社会工作者在其服务过程中往往也会面临一系列的伦理困境,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全面的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准确的把握伦理困境的基本原则,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服务质量和需求。

参考文献

[1]唐淑平.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策略[M].中国工人.

[2]孔娜.老年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应对原则[M].伦理学研究,.

[3]李清昕.本土化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探讨[M].理论与实践,.

[4]王苏紧.浅析社会工作四五种的伦理困境[M].2016年11期.

家庭 教育 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改进了教育 方法 ,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开心(化名)的个案分析,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 措施 ,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家长;教育观念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 爱好 。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 说说 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 春节 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 文化 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3.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身教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教的主要内容应是德育;婴幼儿时期是家教的关键期;家教场所随意化可以遇物则教,遇事则诲。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存技能的复杂化,在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机制有所分化,功能形成互补。家庭生活包括人类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存的活动,以亲子、血缘为纽带的交往活动,日常生活的观念活动,其特点是直观性、重复性、 经验 性和习惯性。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以言传的形式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与这种智育相比,德育更具生活化的特征。而家庭教育的生活性,也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延续传统,重视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主要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亲代对子代在道德发展方面的全部影响和作用。德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知善,更是希望孩子行善。就 儿童 道德学习、道德发展而言,家庭所独具的生活性机制,还有家庭所承载的礼俗的德育功能也与家庭德育融为一体,构成家庭独具的德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关键期

中国家庭历来重视早期教育,《易经·蒙》写:“蒙以养正,圣功也”。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潜意识的影响尤为重要,而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量远大于意识所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的早期经验影响人的一生。

人在婴儿以及幼儿时期,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几乎具有独揽性的价值。人类较之其他生物而言,从出生到能独立行走乃至独立生存的时期较长,在这个时期对养育者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

父母和长辈要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联系和互动,与孩子建立亲密温和的依恋关系。蒙台梭利认为,婴儿时期是一个创造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个未来的个性被确定下来;婴儿的精神世界与所处的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流,因此成长中的婴儿需要外界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这个时期有如神助,婴儿的心灵得到神秘力量的激发,……这种无声无息默默的、内在的爱的激发,必将留下高贵的品质,并将伴随儿童一生。[1]

三、家庭教育场所的随意化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组织形式来看,教育大体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大类,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教育场所的随意化,需要父母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善于发现可供教育的素材,遇物则教遇事则诲,适时对子女进行教育。古代有很多以言行一致、身教统一、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动子弟,成功教育的名人。如唐朝皇帝李世民,虽日理万机,仍然抓紧点滴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弟。尤其是废承乾、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例如,吃饭时就问: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于是就教育他不夺农时:“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李治骑马,就问他:你知道马吗?他回答不知。便教育他不尽民力:“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李治乘船,又教育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李治在曲折的树下休息,又教诲他:“此木虽曲, 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 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 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这几则短短的事例,也充分反映李世民的高超家教艺术。[2]

四、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身教,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源自《后汉书·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在本文中,也可作示范理解。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身教,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从家教的主要内容来看,德育的生活化的特征需要身教的影响;家教的关键期方面,婴幼儿的生理特征离不开身教;家教场所的随意化更需要言行一致、身教统一。

马卡连柯说过,“父母监督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是首要的、最主要的教育方法!”还告诫父母:“你们自己的行为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要以为只有当你和孩子谈话,或教训他,或嘱咐他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你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孩子,即使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和别人交谈……你们怎样快乐和忧伤,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和母亲本人以身作则是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的榜样,那么任何特殊的努力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你在家里很粗暴,或者爱吹牛,或者常酗酒,那么你就别想教育孩子了;你已经教育了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糟。”[3]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3][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摘要】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关键词】礼仪教育礼仪意识家庭教育

柏拉图曾指出,“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今天,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礼仪教育。本文仅就家庭礼仪教育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1.崇礼重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崇礼重礼,古今中外皆然。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

当今社会是高度开放的社会,也是高度协作化的社会。任何单一的个体都必须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交往、合作。任何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使人生厌遭人唾弃,无助于建立世人间健康有序、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必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与团结”。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这样写着:“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2.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在家庭里,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够把已习得的礼仪要求,通过平时家庭成员间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触、交流、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准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条件。

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有力支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社会的人,都必须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我们一切习惯的渊源。个体能否成功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所悦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接受的家庭礼仪教育。

庭礼仪教育架起了个体与社会的坚实桥梁。社会个体化再到个体社会化,其间联结的纽带就是家庭礼仪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多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养成礼仪习惯,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共同的进步中发展中更进一步地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这方面,家庭礼仪教育以其独特的即是首发站又是终点站的家庭的地位,无疑是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3.家庭礼仪教育看平时,重养成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看平时,重养成,自然是家庭礼仪教育实施的应有之义。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我们的那些做父母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 文明礼仪 ,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如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都让她亲手送到垃圾箱里,不随意往地上乱扔。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等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那些做父母的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以无胜有,营造家庭文化氛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孔子的话其实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为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误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点不良品格,都可以从他幼年的环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认为,创设彬彬有礼,愉快活泼,和谐协调,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的主要条件。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议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这正是孕育良好礼仪素养的摇蓝。

以练导行,强化孩子礼仪意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习惯,我们提倡重复和练习养成。”作为家长,必须向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礼仪重复、练习。

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是发展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在文明、礼貌、得体的交往中,我们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在对礼仪的思考、感悟中,抱着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公民道德建议实施纲要》等的具体要求,切切实实地深入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吧!

猜你喜欢:

1.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

2.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3. 家庭教育感悟范文

4. 浅谈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5.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精选

论文俄罗斯父称研究

俄国姓氏一般分阴性和阳性,但是有一部分姓氏没有阴阳性的变化,对男性和女性都是一样的 父称也存在阴阳性俄国女性的父称,一般常用的结尾时有ebha,obha,男性的父称结尾常是ebич,obич

俄罗斯姓名全称是“名+父名+姓”可以简化为“名+姓”,使用“名+父名”则是一种尊称 俄罗斯民族,因为属于斯拉夫民族,因此在语言和很多方面都和欧洲,尤其是中西欧的民族有很大的差别。姓名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方面。 简单来讲,在俄语中,如果表示所属关系,名词是需要进行变化的。俄语名词是分阴性、阳性和中性的,分别表示名词不同的性别属性,人名作为名词的一个部分自然也有性别属性。 俄语语法规定:阳性名词以辅音字母结尾,阴性名词以字母а、я结尾,中性名词以о、е结尾。而阳性名词在表示所属关系的时候是要在辅音字母的后面加а的。 1、辅音字母姓氏+A=女人姓: 1)Репнин+а=Репнина 列普宁+A=列普宁娜 2) Забаруев+а=Забаруева 扎巴卢耶夫+A=扎巴卢耶娃 上面这种情况是最最常见的,因此,以“宁”、“夫”、“林”、“钦”就会变成“娜”、“娃”、“林娜”、“钦娜”…… 2、阳性形容词结尾的姓氏,直接变成阴性形容词结尾: 在俄语中有一部分姓氏是带有形容词词尾的,这样的阴性直接按照形容词规则变化,如: Долгорукий=Долгорукая 多尔戈卢基=多尔戈卢卡娅 这种姓氏还有很多,比如以“斯基”、“科依”、“肖依”结尾的姓氏都是变成“斯卡娅”、“卡娅”、“莎娅”…… 3、俄语中还有一部分姓氏是男女通用,无须变化的,比如乌克兰著名球星舍甫琴科Шевченко就是这样,他的妻子、女儿也都是舍甫琴科。 关于父称,其变化规则是按照古俄语的方法,但是表示的同样是父系社会的父亲的绝对权威,不同的是,它是由父亲的名字变化而来: 1、以硬辅音结尾的名字: 米哈依尔 Михаил==米哈依洛维奇Михаил-ович 米哈依洛芙娜Михаил-овна 亚历山大Александр==亚历山大洛维奇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亚历山大洛芙娜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彼得Пётр==彼得洛维奇Петр-ович 彼得洛芙娜Петр-овна 2、以软辅音结尾的名字: 尼古拉Николай==尼古拉耶维奇Никала-евич 尼古拉耶芙娜Никала-евна 安德列Андрей==安德列耶维奇Андре-евич 安德列耶芙娜Андре-евна 阿列克谢Алексей==阿列克谢耶维奇Алексе-евич 阿列克谢耶芙娜Алексе-евна 以上就是俄语的父称和姓名的语法构成。(父称中的“-”符号是为了让大家看明白构成,而并不是实际应该有的符号)。 伊凡·茹科夫是“名+姓”,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则是“名+父名”

俄罗斯人的父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名虽然数以百计,千计,然而同名者数不胜数,由于古俄罗斯人没有姓,因此就要用一种辅助手段加以区分:当时的人们或送绰号(,或加上父亲、祖先的名字。 早期表示这种血缘关系的词是普通名词,例如,господин(君主)→господинич(君主之子),князь(大公)→княжич(大公之子),царь(沙皇)→царевич(皇子),поп(教士)→попович(教士之子),这些表示血缘关系的词并不是父称,依然是普通名词。 俄罗斯11-13世纪的编年史中,可以看到后缀-ич,-ович,-евич与男人的名字、甚至与女人的名字(为数不多)的结合,如,Игорь Ярославич(伊戈尔·雅罗斯拉维奇),Иван Дорогомилович(伊凡·多罗戈米洛维奇),Иван Халдеевич(伊凡·哈尔杰耶维奇),Олег Настасьич(奥列格·那斯塔斯依奇),Настасьич是由母亲的名字Настасия构成。然而它们还不是现代俄语中的父称形式,它们或表示“某人之子”,如大公Ярослав的子女们被称之为Ярославич、Ярославна;或是一种绰号,如Халдеевич来自于халдей(古时俄国宗教性戏剧中穿东方长袍的角色,转义为丑角)。 历史上,以-вич结尾的父称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标志。《1550年的千人记》一书刊登了一份千人花名册,他们是莫斯科大公的忠实奴仆,在莫斯科郊外有领地。在这本书中,只有大公Иван Васильевич(伊凡·华西里耶维奇)和为数不少的宠臣有父称。一般的贵族有以-ов结尾的半父称形式,比如,Пётр Осипов Терепьев(彼得·奥西波夫·捷列彼耶夫)。Осипов实际上是物主形容词,意为“奥西普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以法律的形式把官员的等级分为十四级。在编写官员花名册时,一至八品官员除了姓、名之外,还登记了父称,一至五品官员的父称以-вич结尾,六至八品官员的父称以-ов结尾,而其余官员只登记了姓和名,没有写上父称。平民很长时间没有父称。 谚语云:Богатого по отчеству, убогого по прозвищу. 富人有父称,穷人有绰号。 到了十九世纪,普通百姓进行言语交谈时都使用了父称,没有受到任何限制。 也许是由于-вич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积淀,父称有时可以代替名字单独使用,如在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Капитанская дочка)中,贵族少爷格里尼奥一直用父称Савельич(萨维利奇)称呼忠心耿耿的老仆人,以示尊敬;高尔基的《母亲》(Мать)的女主人公叫Ниловна(尼洛芙娜),这并非名字,而是父称,作者以此来表示对这位母亲的深深敬意。这个传统至今还在民间流传,人们用父称来称呼尊敬的长者,这并非是他们没有名字,而是因为这样的称呼听起来更客气。

父称由父名变化而来,是人名全称的一部分。这是俄国人姓名的特点之一。父称的组成是:男性在父名后加后缀—ич、—ович、—евич(音译分别为—依奇、—奥维奇、—耶维奇),女性在父名后加后缀—овна、—евна、—нична(音译分别为—奥夫娜、—耶夫娜、—妮契娜)。如彼得——彼得洛维奇(彼得之子),彼得洛夫娜(彼得之女);安德烈——安德烈维奇(安德烈之子),安德烈耶夫娜(安德烈之女)等。在古代,后缀—ич并非指父称,而是表示动物的幼雏,可加在普通名词之后;以—ович等后缀结尾的词,最初也不是父称,而是称呼贵族和宗教界孩子的普通名词。古时候,人们按父名称呼儿子时,可在父名之后加后缀—ич、—ович、—евич,它们只不过是具有表示这是某人的儿子之意的字母,并非是完全现代意义上的父称,只是到了后来,带有这些后缀的个人名字作为父称巩固了下来。

有关于研究妇女的论文

从不同时期的称呼看妇女地位变化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变迁和时代风貌,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能折射出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处的实际地位。 由于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文化和尊卑主从、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妇女一旦结婚必居夫家、改随夫姓,从此丧失一切个人人身自由,终其一生在家照顾公婆、丈夫和子女。一般而言,这个时期是男权社会对妇女压迫的最黑暗期。 这个时期,在普通百姓家庭中,妇女的丈夫对外称呼妻子为:荆妻、荆人、荆妇、荆室、拙荆、山荆、贱荆、贱内、内人、浑家、家里的、做饭的、屋里人、婆娘、婆姨、老马子、后头人、堂客、糟糠、老婆等等。好不容易熬到有了孩子,又被称呼为:孩他娘、娃他妈。整个称呼中无不充斥着男权社会对妇女地位的轻蔑。 稍微有些社会地位的官宦人家按说识书达理,虽然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夫人、太太、娘子、良妻、贤妻、仁妻、娇妻、令妻等等,但由于男方常常可以娶三妻四妾,所以,其他娶进门的妇女则称为:侧室、小妾、偏房、小星等等,妇女们的地位仍然不高,有的下场比寻常百姓家还惨。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一九五零年五月一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全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个时期,男权社会基本上土崩瓦解,这时,男人对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内掌柜、内当家、妻子、爱人、伙计、搭档、参谋长、后勤部长等等。不仅如此,几乎一夜之间,“妻管严”现象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男人们见面,大多都失去往日的神气,除了无奈的苦笑几声,撂下一句“怕老婆不丢人,老婆其实还是疼我的”。然后又象没事人一样,又去忙着完成妻子交办的任务了

给你提供一篇参考文章,你修改一下或许可用。妇女地位变化大 日前,我接到来自广厦社区居委会的电话,约我写一篇文章,参加“三八”妇女节征文比赛。对于妇女问题,我觉得体会最深的是我国妇女地位的巨大变化。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奶奶和外婆,都曾缠过小脚。她们以一双小脚顶着生活的重压忙里忙外的模样,至今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到了我母亲这一代,妇女地位有了较大提高,但歧视妇女的旧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就在我读小学时,头脑中似乎还有深深的以与女性作伴为耻的错误观念,不愿与女孩在一起,甚至不愿与女孩多说话。到了我妻子这一代人,妇女地位真是发生了难以比拟的变化。妇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重视。男女平等逐步成为现实。抚今追昔,对于我国妇女地位的巨大变化,我不禁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后,妇女逐步中三从四德中、从缠足陋习中、从童养媳苦难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升学、招工、提干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这与封建社会视妇女为政治上的祸水、生活上的附庸的情况,真有天壤之别。如今,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妇女在工作上、家庭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工作上,广大妇女和男性一样在事业的舞台上展示才华,凭本事吃饭,按贡献拿钱,巾帼不让须眉,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女性。女政治家、女企业家、女学者,越来越多,有许多女性甚至还超过了男性。像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售票员李素丽,一身正气忠于职守的女公安局长任长霞,还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就在广厦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她们敬业奉献、创新实干,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与细心,以扎实的工作业绩,令男士刮目相看。在家庭中,随着女性经济上的独立,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过去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唱妇随,现在则在家庭中也实现了男女平等。许多女性比男性起到的作用更大,她们不仅承担工作上的责任,在家庭生活中同样挑起重担。绝大多数女性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为家庭作出无私的奉献,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在家庭的和睦、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妇女的地位,同这个国家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关系密切。可以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妇女地位还将不断提高。当前,我市确立了把台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创新活力最足、创业环境最佳、民富程度最高、社会和谐最好的城市之一的宏伟目标。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高潮,即将兴起。广大妇女将在创业创新中建功立业,大有作为,进一步品尝男女平等的甜蜜滋味,体会“半边天”的豪迈感觉。

随着《杜拉拉升职记》电视剧的热播,让我们领略到了现代职场女性特有的风采,智慧、自信、优雅、独立而不失温情,不断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就是男人之外的“半边天”。然而在职场上她们却一路遭遇许多问题与困境,影响了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困境

1.难以逾越的传统观念

不可否认,几千年的男性社会历程,己经在很多领域刻下了男权的烙印,形成了男性成为主导力量的格局,也形成了一种具有性别等级的文化。这种文化和社会意识从人降生就开始灌输他们这种不同的性别规范,从而在其可以自我选择之前就己经形成了男强女弱,男性主导。 长久以来“男在外闯世界,女在家保稳定”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对女性的要求只是贤惠、柔弱,而女性的聪明、能干、坚韧等品质却往往被轻视或忽略。头脑中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由此对女性存在的性别歧视,在职场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职业性别隔离

职业性别隔离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职业性别隔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横向隔离,男女性别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如就业人员构成中的男女性别差已扩大至 个百分点,而我国总人口构成中的男女性别差却只有 个百分点;二是纵向隔离,男女两性在职务等级和职业地位等级、职称等级中的构成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三是男女两性整体收入存在明显差异。

(2)制度措施上的不平等

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招聘录用上存在不平等。在相同条件下,许多招聘单位往往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在职业培训方面,无论是一般培训还是专门培训,或者是业务外出,女性都较男性更少有机会;在配置安排上,女性劳动力的流动频率小,造成劳动技能单调,就业领域狭窄;在福利制度上,许多单位相同条件的女员工不能获得与男员工平等的福利待遇,女职工安全缺乏应有的保障。在退休制度上,男女两性不同退休年龄的规定使每一位女职工缩短了就业时间,降低了收入水平;另外女性在加薪、晋升等问题上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会高于男性。

2.难以平衡的社会角色

现代女性的角色构成基本上是由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两大类复合而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角色成为女性在扮演传统的家庭角色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角色。但社会、家庭双重角色的承担,使其处在重重的角色矛盾之中,给女性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与心理困惑,严重影响着女性身心的健康发展。

(1)双重要求与标准带给女性的困惑

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男女两性化的重叠要求,既希望女性都有很强的事业心,如吃苦耐劳、好强、刚毅、独立等等,又希望她们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认定的女性特质,如依赖、柔顺、随和等。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对男性和女性“成功”的'评价标准不一。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价值观念中,男性只要事业成功,例如职务升迁、工作获奖、发明创造、专业升级、发财致富等等,都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女性的成功要受双重标准的检验,必须事业和家庭两方面同样成功。这种不公正、不合理、不易冲破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就使得职业女性长期处于两种角色的矛盾冲突之中承受着世俗舆论和自己心理的压力,而不如男性勇往直前。

(2)事业家庭冲突带给职业女性的困扰

在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男性,认为男性是干事业的,女性必须以家庭为重。因而时时会指责工作积极的妻子不顾家庭、缺乏母性、没有女性味等。因而她们疑惑自己的强大,已婚的职业女性困扰就更多,常常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3)市场经济变革带给职业女性的困惑

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女性一方面遇到发展的契机,取得真正意义的男女平等,涌现出许多事业成功的女性。另一方面,受“单位所有人”影响极为深刻的中国女性,在竞争原则、效益原则新的衡量尺度下,面临被精简、被调整、下岗回家、等待再就业等问题。职业女性内心很不平静,她们感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时时受到威胁,产生角色困惑。

3.难以克服的自身因素

(1)自我认知偏低

虽事实上然男女两性在智慧、才能、成功率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传统文化环境总在影响或暗示:女人不如男人,女性应该柔弱。长期以来,,女性受这种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形成了错误的自我意识与思想观念,认为女性在工作能力、思想深度等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女性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产生了依赖、顺从、迎合男性的思想。有些女性总认为自身能力不够,认为“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女性的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导致女性在事业上容易失败,影响职业发展。

(2)竞争意识不强 。有的女性把竞争和“权利欲”看作是男性的专利;有的女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轻易地“谅解”自己,错过发展机会;有的女性在思想上、理想上渴望自立、自强,但行动上不能为竞争所需的人力资本做储备,时间价值利用率较低,无形中减少了参与竞争的机会。

(3)对传统角色分工的认同

一些女性尽管在学校读书时才华横溢、雄心勃勃,但一旦成家生子,便存有“母借子荣而耀,妻凭夫贵而荣”观念,放松了事业追求。有的虽然锐志不减,但一遇到家庭与事业的矛盾、自己事业与丈夫事业的矛盾,便甘为家庭、为丈夫和孩子放弃事业。

二、促进职场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职业女性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推进职业女性职业生涯顺利发展需要从多层次多方位来进行。

1.制度层面

(1)建立健全两性平等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要审视已有法律、法规,剔除损害女性利益的条文规定。在各项制度的改革和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增强制度对性别平等的敏感性。研究如何建立相应的督促机制和压力机制,及时制止和纠正违背性别平等原则、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女性平等职业发展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及其落实机制。真正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切实解决妇女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难,女职工权益保护难等问题。同时,要制定平等就业法,高度重视歧视妇女案件的处理,努力保障妇女就业权益。

(2)完善女性劳动保护与生育制度

进一步加大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对贯彻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法律约束,建立健全女职工劳动保护管理监督机构,把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列入国家劳动安全监察的内容之一和企业劳动保护管理体系。另外,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将生育成本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建立必要的生育费用社会补偿制度, 将女性的生育成本社会化, 为女性生育提供经济补偿。

2.社会层面

(1)改变传统观念,消除性别歧视

转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消除社会对妇女的偏见与歧视,展示女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全社会包括女性自身提高对女性社会价值的认识,可以通过各种报刊、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倡导性别平等、维护妇女权益、展示妇女风采,加大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男子多参与孩子养育和家务劳动,减轻职业女性的母性角色负担。

(2)重视女性职业规划的设计

注重发挥社会各级组织作用,积极为女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有利条件。

一要加强引导。各级妇女组织要通过开展讲座与培训等多种载体,在广大女性中深入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使更多的职业女性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引导职业女性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二要完善机制。要健全女性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企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相对薄弱的状况,明确女性参加各类培训的比例,提高她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不断丰富工作经历和阅历。建立科学合理的女性人才评价机制,摒弃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建立以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使女性人才得到公正的评价。三要注重服务,在大力培植就业指导机构的基础上,要加快培养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为女性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3)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

大力发展直接为家庭服务的第三产业,使家务劳动逐步从家庭转移于社会,成为社会性劳动,例如普设托儿及托老设施,为照顾老人和对抚养孩子提供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家政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努力把女性从传统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3.个人层面

(1)正视冲突,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女性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摆正事业与家庭在心中的这杆秤,毕竟鱼与熊掌通常情况下是难以兼得的。

大部分女性都会面临做母亲和回归职场的问题,女性要学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特定的角色有所偏重。因为很多职场女性不敢下决心去履行做母亲的职责。处理好这些现实的问题,就需要女性及早规划自己的人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

(2)制定职业规划,及早给予职业生涯的定位

倡导职业女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打破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优化女性择业的外部环境,女性只有做好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有助于个人认清自己事业的前进方向,从而更好的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

做母亲、做妻子会给女性的职业生涯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让自己把事业和家庭处理得更好,聪明的女性应学会及早制定个人生活和发展规划。建议女性首先应该将影响自己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尽可能考虑在内。分析自己的现状,确定自己的位置,确定人生目标,包括婚姻的,家庭的,事业的,成就等等,在家庭内部进行充分地沟通,使大家尽量能够达成一致或取得家人的谅解和支持。

(3)不断学习,提高女性职业竞争力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女性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提升女性职场地位和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承担着大量的家务活和生养、教育孩子的重任,精力相对有限,有选择地强化一种技能有利于集中精力掌握好该技能,也有利于巩固在这一领域的职业地位,对于增强职业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职场女性在职场的作用和贡献愈发显现。重视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帮助职场女性走出职场困境,在充分实现女性自身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安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贵明:女性全面发展的三维管理[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3).

[2]蔡惠芝:我国现代女性职业成功的困惑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5(2)

[3]蓝李焰: 女性就业的边缘化―中国目前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及其原因[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9)

[4]冯颖:职业女性角色定位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12)

[5]兰玲:促进当代女性职业发展的途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2)

[6]胡立英:知识经济时代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J].南方论刊,2008(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