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是整个人的灵魂,身体是整个人的躯壳。只有合而为一,才能使人精神抖擞。我们都富有好奇心,总想知道天空外面是什么,地球的深处是什么,人的身体里又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求知欲望产生的,但是,我们必须明辨是非,明白善恶。
2.揭开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
3.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4.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5.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早安!
6.生活不能没有希望,生活又不能只依赖希望。
7.开心笑一笑,幸福来报到!
8.对自己不要对于苛求。有的人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过高,根本无法实现,于是终日郁郁寡欢;有的人做事要求十分十美,往往因为区区小事而怨天尤人。如果能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易于实现,心情就容易舒畅了。
9.把每次逆境和挫折都当作提升自己的机遇。
10. 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一味的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
11.扬起你迷人的微笑,抹去昨日的阴霾。
12.不要将想说的话强压心底,只有说出来才有助于心态平衡。
13.乐观是健康的前提,健康是幸福的资本。
14.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顺逆起伏,面对所处的环境知己知彼、眼亮心明,才能趋利避害、化弊为利。
15.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感恩每一天。
16.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开端。
17.沟通心灵,让咨询抚平心灵的褶皱。
18.阅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
19.世界上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
20.浪再大也在船底下,山再高也在人脚下。
21.倡导和谐心态,崇尚健康心理。
22.活而不动,浑身病痛;活动活动,气势如鸿。
23.水一点一滴都是情,我们一举一动都有意。
24.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
25.养成良好的习惯,走向成功的人生。
26.悦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27.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28.多一点健康关注,少一份家庭担忧。
29.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
30. 一个人是在同周围环境的反抗中创造成功的。
31.你简单世界就简单,你复杂就复所以以简单的方式生活吧!
32.性格的沉稳在于心理的成熟。
33.健康的心灵是幸福的源泉。
34.清除心灵垃圾,还心灵一方净土。
35.为心护航,让快乐不打烊。
36.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快乐人生的必要基础。
37.品心扉苦涩涌泉,酿百花甜蜜浓情!
38.美丽人生从心开始,给心沐浴。
39.构建和谐校园,让心灵充满阳光。
40.人有了奋斗目标,永远也不会迷航。
41.自信是一种心理能量,它能使弱者变强,使强者更强。
42. 对人要表示友好。如果在适当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与人敌对,心情自己会平静。
43.想修剪自己来迎合每一个人的人将很快迷失自己。
44.给自己的内心打开一扇可以迎接光明的窗户。
45. 人生忧乐,存乎一心。情绪影响行动,把握住自己的情绪,就能找到幸福的感觉。
46.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
47. 生活中有许多事,可能您经过再多的努力都无法达到。因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争取过,结果就不重要了。
48. 传播一个秘密也许会让你成为焦点,同时也可能让你成为狙击的目标,保守一个秘密却能够让你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赢家。
49.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50.关注身心,储蓄健康,赢得生命辉煌。
51.健康生活三部曲,早睡早起为首曲;清心寡欲是协曲,定时健诊来圆曲。
52.试着发现全新的你。
53. 我才只有多岁,可是看了这句话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更低调些才对……
54.滴水也能装满缸,慢火煮出好饴糖。
55.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56.多一次健康检查,少一次得癌机率。
57.健康心灵,活力青春。大学四年,友好共处。
58.正确地评估自我是挑战自我的前提。
59.让每个生命在心理教育中熠熠生辉。
60.倡导和谐心态,成就健康心理!
1.大鱼大肉心不安,清茶淡饭保健康。
2.不管雨下得多大、连续下几天,总有晴天的时候。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坚信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3.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
4.实现心理健康,获得幸福绿光!
5.心灵相约,健康同行。
6.活得自在,过得舒服,知足常乐,健康永存。
7.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青少年是社会的动力。但是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我们才能有“用武之地”。但但让别人保护青少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有我们学会自护、自卫,对症下药,青少年才能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安全。
8.心理健康的十大指标:1。正确地了解自己;2。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3。有个性但不张扬;4。非常顾家,但也广交朋友;5。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6。有信心有主见;7。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8。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9。接受环境的变化,弹性地去面对;10。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心灵。
10.悲观者横向比人生,乐观者纵向攀人生。
11.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健康心理。
12. 不要将想说的话强压心底,只有说出来才有助于心态平衡。
13.打开心锁,解开心结。
14.关注心灵,点燃激情,增强自信。
15.健康常保,欢乐常保;健康一少,欢乐逃跑。
16.试着发现全新的你。
17.健康对策有一套,身心愉快不可少;人人做到不发飙,事事顺心身体好。
18.给心灵沐浴,美丽从心开始。
19.美好心情,与你共享。
20.心与心的交流,让生命更加平等。
21.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得可爱。
22.积极的心态可以促使我们表现出坚定、诚实、乐观、自信、热情、宽容等优秀的人格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生活能够幸福、工作取得成就的积极心理因素。相反,事事怀疑自己,缺乏自信,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一点小事也会不开心,则会逐渐使人变得自卑、颓废、忧郁、懒惰、意志消沉、希望泯灭,最终走向平庸。
23.为您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为我们的沟通搭起一座桥!
24.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25.毒品带走你的生命,烟瘾带走你的健康。
26. 生活中有许多事,可能您经过再多的努力都无法达到。因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争取过,结果就不重要了。
27.乐观是健康的前提,健康是幸福的资本。
28.让每个生命在心理教育中熠熠生辉。
29.走出心灵的雨季。
30.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31.打开心灵之窗,外面充满阳光。
32. 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
33. 没有一种本质或状态是或被认为是适合一切人的,同样,所有人也不都追求相同的快乐。
34.我健康,我快乐,我成长,我健康快乐成长。
心理健康标语
36.活而不动,浑身病痛;活动活动,气势如鸿。
37.多点儿注意,多点儿关心,养成习惯,健康跟着来。
38.不要把自己定位为失败者,否则你永远是失败者!
39.心理健康很重要,老师学生都需要。
40.揭开心结,为心灵找到休憩的.乐土。
1. 不要将想说的话强压心底,只有说出来才有助于心态平衡。
2.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3.吃出营养,人生是彩色的;活出健康,人生是亮丽的.。
4.心理健康人人好,身体健康比天高。
5.普及知识,调适心情,健康人生。
6.倡导和谐心态,崇尚健康心理。
7. 在感受到伤害时,人心如果纷乱不安,并且有报复之意,这就叫做愤怒。
8.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9.乐观是健康的前提,健康是幸福的资本。
10.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11.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在一项事件刚开始时的心态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12.聆听心灵声音,放飞快乐心情。
13.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心灵。
14.走出心灵的雨季。
15.给心灵沐浴,美丽从心开始。
16.健康检查作得好,长命百岁没烦恼。
17.放飞一片心灵,拥抱一份健康。
18.不懂得法律,检察官会告诉你,不爱惜健康,阎罗王会召见你。
19.健康常保,欢乐常保;健康一少,欢乐逃跑。
2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把握生命全过程,展示心中一片天。
21. 积极的心态可以促使我们表现出坚定诚实乐观自信热情宽容等优秀的人格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生活能够幸福工作取得成就的积极心理因素。相反,事事怀疑自己,缺乏自信,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一点小事也会不开心,则会逐渐使人变得自卑颓废忧郁懒惰意志消沉希望泯灭,最终走向平庸。
22.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23.快乐之源,健康也;健康之本,快乐也。
24.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
25.挂上你迷人的微笑,洗礼昨天的阴霾!
26.我健康,我快乐,我成长,我健康快乐成长。
27.诚心诚意,从心做起。
28.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快乐人生的必要基础。
29.为您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为我们的沟通搭起一座桥!
30.交出你心,说出你情,解你之忧!
31.不管雨下得多大、连续下几天,总有晴天的时候。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坚信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32.健康从心开始。
33.不求最好,但要更好;不在乎昨天,更看好明天。
34.放飞心灵,快乐自我。
35.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以健康的身心,去迎接未来。就像唐颖一样,让我们投入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活动中去,从今以后,保护自己,关注自己美好的未来。
36.清静心看世界,欢喜心过生活。
37.最新心理健康经典语录
38.身体健康在于运动,心理健康在于倾诉。
39.心理健康的十大指标:1。正确地了解自己;2。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3。有个性但不张扬;4。非常顾家,但也广交朋友;5。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6。有信心有主见;7。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8。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9。接受环境的变化,弹性地去面对;10。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40.半杯茶,赢过一壶酒;一辈子,胜过万点烟。
1.十个想法不如一个行动。
2.健康对策有一套,身心愉快不可少;人人做到不发飙,事事顺心身体好。
3. 在感受到伤害时,人心如果纷乱不安,并且有报复之意,这就叫做愤怒。
4.倡导和谐心态,成就健康心理!
5.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6.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在一项事件刚开始时的心态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7.粗茶淡饭消化好,生活规律精神足,扭腰伸腿体力佳,一日三笑快乐多。
8.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9.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透视心灵,关注成长;触抚生命,助人自助;挖掘潜能,完善自我;心理健康关注你我他。
10.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11.毒品带走你的生命,烟瘾带走你的健康。
12.多一次健康检查,少一次得癌机率。
13.健康生活三部曲,早睡早起为首曲;清心寡欲是协曲,定时健诊来圆曲。
14.对自己不要对于苛求。有的人把自己的目标定得过高,根本无法实现,于是终日郁郁寡欢;有的人做事要求十分十美,往往因为区区小事而怨天尤人。如果能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易于实现,心情就容易舒畅了。
15.走出心灵的雨季。
16. 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
17.清除心灵垃圾,还心灵一方净土。
18.不要把自己定位为失败者,否则你永远是失败者!
19.美丽人生从心开始,给心沐浴。
20. 孤立者往往不是别人要孤立自己,而是自己首先把别人视为“另类”。
21.心灵相约,健康同行。
22.操心、劳心,病痛最忧心;细心、关心,健康最安心。
23.吃得巧,动得妙,身心健康才是宝。
24.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进入;敞开心扉,缔造美丽人生。
25.不要将想说的话强压心底,只有说出来才有助于心态平衡。
26.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顺逆起伏,面对所处的环境知己知彼、眼亮心明,才能趋利避害、化弊为利。
27.接近那一点心距,成就那一份健康。
28.与压力“和解”,和乐观“牵手”。
29.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得可爱。
30.多点儿注意,多点儿关心,养成习惯,健康跟着来。
31.活动活动,要活就要动,每天一小步,健康一大步。
32.健康的心灵是幸福的源泉。
33.为你推开心灵之窗,让心灵撒满阳光。
34.清静心看世界,欢喜心过生活。
35.人不能也不会没有欲望,但人却不能只有欲望。在欲望面前不懂得适可而止,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36.活得自在,过得舒服,知足常乐,健康永存。
37. 我才只有多岁,可是看了这句话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更低调些才对……
38.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39.为心护航,让快乐不打烊。
40.交给你开启内在动力的金钥匙。
1、你若赐我一段浮华,我便许你满世繁花。
2、他在远方看我,眼神犹如雨天般辽远而悲伤。
3、我们的火,要把世界点燃。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5、小时候我们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
6、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7、静静倚在窗两边的鸳鸯蝴蝶,它们远走高飞——faye《红线》
8、哀草连横向晚晴,半城柳色半声笛。
枉将绿蜡作红玉,满座衣冠无相忆
9、哥哥我祝你此生生不如死,颠沛流离。
10、回忆落空了残年。
11、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水波温柔,阳光强烈——海子
12、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罗曼·罗兰
13、很长的岁月里,我们放肆而乖张
13、过了就过了,一切不过是一个花开的历程。
14、爱情啊,是一种诅咒,我们都会变成魔鬼的。——《杪冬》
15、生命在这样的救赎下,以尊严的姿态延伸。
16、岁月断送了年复一年的青春。
17、我怀念我停在单车上的十七岁。
18、想念是一种仪式,真正的记忆与生俱来。
19、要有最朴实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便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20、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
21、年华里,我们失去的是一种心情。
22、真正的寂寞是很真实的
23、我讨厌你这样肆意充斥着我一个个的夏天
24、一定要很用力的活下去
25、that's all mean to be.【这都是命中注定】
26、漫长抗衡着须臾,悲伤炼化为透明
27、我左手是过目不忘的萤火,右手是十年里一个漫长的打坐。
28、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29、那烛火未明摇曳满地的冷清
30、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
31、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
32、风缠绵着刮,听一夜落花。
33、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夏达《子不语》
34、把岁月铺成红毯,见证我们的极限。
35、若我们都白了头,谁会想起遥远的曾经
36、去爱吧,就像不曾受伤一样。
37、就像对一个女孩,因为她不爱你,所以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因为不爱,所以都错。
38、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39、今日,我将与你永别
40、它无非是青春里一段凛冽刻骨的浮光掠影,我却妄图用它要挟你泄露一袭忧伤。
41、我在前方等你,等过三千个绿色的夏天
42、叛逆一个家庭只是孩子的游戏,叛逆一个世界则是魔鬼的权能。
43、弃族的王位上,只有王与王拥抱着取暖。
44、你只有这些东西,就算没有人家多,甚至都是垃圾,你也不想失去,对不对?不想什么也没有。
45、我最恨有人抢走属于我的东西,凡是我失去的,我都要亲手一件件夺回来
46、长夏逝去,岁月静好
47、被岁月覆盖的花开,白驹过后变成空白
48、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49、哀莫大于心死
50、谁的寂寞覆我华裳,谁的华裳覆我肩膀
51、总有人相濡以沫二十年,却输给天真或妖冶的一张脸。
52、是有多坚强 才敢念念不忘
53、有一些过去,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
54、凤飞翩翩兮 四海求凰
55、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泰戈尔
56、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淡忘了。
初中生频频跳楼 家长如何读懂孩子心理“现在的孩子怎么如此脆弱,如此不珍视生命呢? ”近日发生的学生跳楼事件令大人们不禁发问。
对此,华东师大儿童心理咨询师培训负责人曾祺反问道:“有几位家长和老师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他从儿童心理辅导的理论出发,结合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父亲的身份,呼吁大人们为孩子营造心灵世界的“生态环境”。 寻根探源 大人为何不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在中国,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缺乏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心灵世界的传统。
首先,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还是成绩和证书。在家长们的闲聊中,拿出来炫耀的总是“我家的孩子这次考了第一名”等等。
学校教育则更以成绩来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成绩不好的学生处处不受重视,自我评价很低。 其次,大人们喜欢控制孩子。
曾祺说,现在很多孩子都很不快乐,因为大人们总是依据他们的意志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这导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带着一种负面情绪。近日曾祺接待的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初中生长期以来被家长“逼迫”学钢琴考级,此前孩子一直还挺顺从的,但最近一次,孩子很强硬地说:“我不想弹,是你们要我弹,你们再让我弹,我就站到窗外去。”
“这就是孩子已经在跟家长谈判了。现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往往是:命令——商量——谈判——谈判不成就是完蛋。”
曾祺说,到这个时候,父母着急、老师焦虑也无济于事了。[改变观念] “蓝海经济”时代更强调情商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教师眼中的尖子生毕业后为何多是“高开低走”》的报道,文中称,福建从教37年的特级教师陈成龙告诉记者,他干了一辈子教育,“最遗憾和迷茫的”是“为什么自己心目中的尖子生走出校门后却多无所作为”。
陈成龙解释说,当老师的总有一种思维定式,在校学习成绩和将来在社会发展的好坏成正比。但事实却是:原先在校时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却表现平平;在校成绩平平,甚至被定义为“差生”的学生,在事业上却颇有成就。
他反思说:“现在我对‘学生个个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对人才多规格的理念,很理解,很信奉。” 曾祺提出,现代社会正从“红海经济”向“蓝海经济”跨越,“蓝海经济”中更强调的是人的情商,所以“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应该摈弃。
沟通技巧 家长需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转变了观念后,家长也需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除了儿童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身份外,曾祺也是一位小学生的父亲,他告诉了家长一些沟通技巧。
怎样回应和肯定孩子的认知 家长要放弃高高在上的架势,放下身段与孩子沟通,学会尊重孩子心中的世界,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世界。 相信孩子会判断、能够做 现在很多孩子在不快乐的同时也不自信,因为大人们总是替他把各种事情做好,名曰为孩子好,实为“剥夺”他们做事的能力,导致孩子认为“我不行”。
要改变这种状况,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证明自己的机会。 与孩子发生冲突时,怎样“软处理” 当孩子的愿望和家长的期望发生冲突时,家长要“软处理”,而不是硬生生地说“不行”,最后导致和孩子彻底闹翻。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便会日趋紧张。
摘抄宽容:l 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l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
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l 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l 宽容,带一身高洁与神圣,携一袖清香与温馨,翩然而至,拂去满天的阴云,再多的难解的心结,再多的沉重的烦怨,都会涣然冰释。宽容,一种飘逸馨香的品格,在每一个不经意间舒展凝眉的微笑,即使脸颊仍挂着伤痛的泪痕又何妨?莞尔间春光明媚,周身涌动着的是无尽的舒畅,充溢胸宇的是永恒的阳光。
l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对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个的释怀,也即对自己的善待。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l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
自信:l 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l 如果说艰难险阻是人生的黑夜,那么自信就是照亮黑夜的火把。
自信的目光是自豪的,自信的微笑是成熟的,自信的力量是巨大的,自信的神态是从容的。l 舍弃自信的人他的眼睛总是踮着脚尖,他的双手总是偷偷地藏在口袋里。
他一生只能呆在一个狭小的角落,不敢挪步,不敢吭声。l 自信,让我感到了“贫,气不改;达,志不改”的慷慨;让我感到了“雨醉云醒,柳暗花明”的清新;让我感到了“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的欢畅;让我感到了“水可陶情,花可融愁”的幸福和香甜。
l 自信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自信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厄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自信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自强自立,就是选择乐观坚强。
感恩:l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他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时白云对哺育他的蓝天的感恩。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谊,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l 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振颤……l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自尊:l 自尊是一个人的脊梁,自尊是无畏的气概,自尊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操守。它提供给生命的不只是一种依托,一种凭借,一种支撑,而是永远的充实,永远的能量,永远的精神动力。
l 自尊总是在不知不觉的松弛中丢失,又总在毫无计划的付出中得到升值。朋友,我们并不需要千方百计地去证实它,只要我们抱着一颗不计回报,坦白无瑕的平常心,脚踏实地的走在阳光大道上,那么你的尊严将在平凡中闪闪发光。
l 人生就像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每走一步都会遇到一份艰辛,每向前一步必须充满热情,而自信自尊自强便像人生路上的一个音符,演绎着人生的乐章。人就有自尊,人皆须自尊。
自尊犹如一个膨胀的气球,戳上一针就会发出大风暴来;自尊犹如一面旗帜,凌驾于人们的工作生活感情之上;自尊犹如人生杠杆上的一个重要支点,赋予生命的意义。母爱、父爱:l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歌,婉转悠扬,低吟浅唱;母爱就像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l 父亲的爱是威严的,沉默的,忧郁的,深远的,那凝重的爱渗入我的肌肤,震撼我的心灵。它就像是火山爆发后凝固的岩浆,充满海绵状的空隙,坚硬无比,却蕴含着人间最伟大的情感。
又像永不知停息日夜耕作田间的那把历经沧桑的扶犁,在翻开的滚滚黑色的泥浪中,一次次把我洗涤,他的平凡无语中透着割舍不到的亲情,它的奉献永远大于索取。l 父亲是一本书,记载了对孩子的付出,关爱和希望。
父亲是一片海,辽阔的胸怀里,刻有对孩子深沉的爱。l 在父亲的目光里我读懂了一种博大的亲情。
我向往着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好孩子!
1:在艰难的学习中,老师就像一位优秀的园丁一样养育着成千上万朵将要盛开的五彩鲜花。
2:可万万没想到,在数学上单纯---------再单纯也无济于事。
3:远处,一声声凄凉的哭喊声,哭的金玲鼻子都酸酸的。
4:金玲不是每次抱头大哭嘛,就是苦中做乐。有一次,金玲考了全般第十二名。
5:星期天的早晨,天阴沉沉的,北风呼的几声,把树木吹的东歪西倒。
6:但我认为只要老师知识渊博,那么不论有多凶,都是值得你学习的。
7:金玲一下子变得魂不守舍。整天流露出一副哭丧的面容。
8:金玲是个善良单纯的热于助人的小胖子,他那张猪头般肥的小脸,人见人爱,每天他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
9:我想一定还会有人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奇迹。
10:最后还将计就计,使得于胖儿只好速手就擒。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在读过的课文中,《地震中的父与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这篇文章,主要写在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坚定的信念的支持下,挖了38个小时又50分钟。终于把他心爱的儿子从废墟中救了出来。
“无论发生什么,我终会和你在一起。”这位父亲靠着这个信念,不顾人们的劝阻,用他的双手挖得到处都是血迹。
这位伟大的父亲的行为使我想到了自己。以前,我看见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同学写得一手好字,于是我嚷着妈妈带我去参加书法兴趣小组。
一开始,我十分有兴趣,无论做什么都很认真。但过了几天,我发现练写毛笔字并不想我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简直就是件苦差事:课间活动不能和同学们玩个痛快,必须老老实实坐在教室,等老师来教;这还不算什么最苦的主要是练字练得我的手都酸了,有时写不好还被老师批评。
于是我开始讨厌练毛笔字了。每到课间活动,我都不愿去书法兴趣小组了。
后来,我看见参加美术班的同学画画很好看,便又叫妈妈到我去参加。妈妈和爸爸还给我买了彩色笔、画板、画纸、铅笔。
可刚开始学画,我马上就觉得画的轮廓很难画,而且物体的大小比例也很难掌握,我又觉得画画很难,便渐渐不去了。回想起来,我以前也参加过不少兴趣班,可每次都半途而废,最后没学到什么本领,这是因为我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信念,努力去做,不达目的,决不放弃。
摘抄式读书笔记的方式与要求摘抄: 摘,就是摘要,即摘出书中的要点.也可以用极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理出文章的脉络.抄,就是抄录.自己喜欢的那些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都可以抄录下来. 抄录式摘抄: 抄录式是初学者最容易采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在自学时把特别精彩的章节、段落、或句子等,全部抄录下来.抄一遍比读一遍的印象要深刻得多,所以抄录可以帮助记忆.同时,抄录下来的资料也有利于保存,便于今后温故知新.一定在抄录后注明出处. 抄录式笔记须注意: 一要抄录那些精彩、有价值、有必要的内容 二是抄录后要经过核对,确保无误,并且要注明出处. 三是可在专用笔记本上抄录,便于存放保存. 四是如果能在抄录之后,随时写点体会、感想,就更好了. 五是抄录时注意要与原文相符,甚至标点符号也要与原文一样,否则就有可能把作者的原意弄错.。
爱一个女孩子,与其为了她的幸福而放弃她,不如留住她,为她的幸福而努力。
不要爱上年纪小的男人,他会把你当成爱情学校,一旦学徒圆满,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你。
女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把从男人那里受到的痛苦统统埋单,并称之为“宽容”。
当女人不再痴缠,不再耍赖,不再喜怒无常,也就是不再爱了。
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
男人--当他不属于你时,让你感叹什么是完美;当他属于你后,让你感叹什么是真实。
你认识我时,我不认识你;你喜欢我时,我认识你;你爱上我时,我喜欢你;你离开我是,我爱上你。
所谓缘份,就是爱情成功时的理由,失败时的借口;所谓婚礼,就是有情人终成“家属”的仪式;所谓分手,就是女人说了一百次也未必能做到,而男人说一次就能实现的事。
发怒1分钟,便失去60秒的幸福。
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就算不快乐也不要皱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绝口不提不是因为忘记,而是因为铭记。
微小的幸福就在身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
有人说爱情是一种发明,需要不断改良,遗憾的是这种发明没有专利权,随时会被别人抢走。
这个世界的美好程度不在于它本身如何,而在于人们对它的满足程度。
今日辛苦明日甜,明日幸福靠今天。
每个人脑子里都有很多天才的想法,但是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
幸福不是你要到达的终点,而是一种旅行的态度。
什么是"爱"?在热恋中下的定义容易轻率,在不爱后下的定义容易刻薄。
走在一起是缘份,在一起走是幸福。
单靠自己的眼睛无法看见自己的全身。
气球以自己的毁灭告诉世人自我膨胀是有限度的。
女孩喜欢弹吉他的男人,因为他们创造诗意;女人喜欢弹棉花的男人因为他们创造效益。
幸福隔着玻璃,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
女人对你说“讨厌”的时候表明她喜欢你,男人对你说“讨厌”的时候他是真的讨厌你。
心与心的距离,就像夜空里的星星,看似很近,其实很远。
智者用自己无法保留的换取不愿失去的。
年轻时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年老时不为自己做的事后悔。
爱情就像乘法,其中一项为零,其结果永远为零。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做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
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各种基本情绪都会相继出现。婴儿一出生就能表现出感兴趣、痛苦、厌恶和满意等面部表情,但愉快、愤怒、悲伤、惊讶、恐惧和厌恶基本情绪一般是在2到7个月之间逐步出现的。比如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吃饱后就会表现出满足甚至微笑的表情,新奇的视觉刺激可能引发婴儿的兴趣,疼痛的刺激会引发婴儿悲伤和愤怒的情绪。
1、快乐
快乐的面部表情为眼睛发亮或眯成一条线,脸颊鼓起,嘴呈笑状;生理反应为心跳加快、不规则呼吸、皮电提高。
婴儿最初的快乐情绪的表达就是微笑。刚开始只是吃饱后的反应或者对抚养者的轻摇、轻拍等抚慰刺激的反应,这种微笑不是对外源性刺激的回应,所以被称为反射性微笑。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微笑是因为生理状态变化带来的反射性反应,而不是社会刺激或者社会互动带来的变化。
6到19周时,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发的,在与抚养者的互动中最为常见。比如大人可能因为婴儿的积极情绪感到开心,或者用微笑回应孩子,甚至继续做出让婴儿感到高兴的事情,这时孩子也会用微笑进行回应。
当3到6个月大的婴儿愉快地看着大人微笑或跟他进行互动时,会逐渐地表现出脸颊上提、舒展的微笑,这被视为婴儿开始能够与一个陪伴者分享积极情感的标志。
到6、7个月的时候,婴儿会对家人表露最开心的微笑,面对来访的陌生人则会表现出焦虑甚至恐惧。这个时候的婴儿通常会通过微笑或者其他快乐情绪作为一种社交的表现,与家人分享快乐或希望延续积极的互动。
2、愤怒
愤怒情绪的面部表情为嘴呈方形张开,双眉向中间皱紧,两眼瞪着前方;生理反应为心跳加速、体温升高、脸红。在打针、不能控制玩具或遇到其他事情时,2个月大的婴儿的脸上可能会出现憋红脸的愤怒,这些愤怒反应在6个月时逐渐变强烈。
3、悲伤
悲伤情绪的面部表情为嘴角下撇,双眉中间部分抬起;心跳慢、体温低、皮电低。悲伤出现了跟愤怒相似的发展轨迹,2到6个月的婴儿在某些引发愤怒反应的情境下会引发悲伤的反应。
4、惊讶
惊讶的面部表情为眼睛睁大、眉毛挑起,嘴巴张开,持续看着刺激物;生理反应为心跳减弱、呼吸暂停、肌肉紧张消失。这种情绪在出生后到6个月以内出现。
5、恐惧
恐惧的面部表情为眉毛紧皱,眼睛大睁,紧张,直盯着刺激物;生理反应为高而稳定的心跳、体温低、呼吸急促。恐惧是最晚出现的基本情绪,一般要6到8个月大的时候才会出现。因此,大多数婴儿在6个月之前不会出现认生(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但到了6个月以后,就会逐渐表现出来。
6、厌恶
厌恶的面部表情为眉毛向下,鼻子皱着,抬高两颊和嘴唇;生理反应为心跳慢、体温低、皮肤发紧。这种情绪一般要到3个月大的时候出现。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就不会再对前面提到的那个视频中6个月大的宝宝被音乐打动落泪的情况大惊小怪了。这主要就是基本情绪中的悲伤情绪的表达。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阶段,对于不同的刺激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我曾经还听说过几个月大的婴儿听到王菲的《传奇》这首歌同样伤心得泪流满面。几个月大的宝宝看到一些画面或者绘本中的图画,也会表现出开心、惊奇等情绪。说到底,这些都是孩子基本情绪的正常表现。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心理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儿童健康教育中,偏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儿童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儿童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儿童心理健康的分析
儿童心理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儿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儿童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儿童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儿童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儿童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儿童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儿童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儿童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儿童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儿童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儿童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儿童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儿童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儿童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儿童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儿童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儿童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儿童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儿童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儿童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儿童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儿童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儿童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儿童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儿童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儿童园中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儿童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儿童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儿童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儿童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儿童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儿童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儿童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儿童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儿童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儿童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儿童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儿童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儿童园在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儿童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儿童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儿童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儿童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儿童。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儿童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摘 要:儿童心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探讨心理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概述: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儿童心理理论;理论研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8-01
一、儿童心理理论的概念
1978年,Premack和Woodruff在黑猩猩的实验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关于“心理理论”的概念,他们认为心理理论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1983年,winner &pemer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有关心理理论的问题,首创了著名的“错误――信念”的研究范式。
Astington等人认为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Happe等人认为,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如信念、需要、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及家庭语言方式。
兄弟姐妹的数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Perner Ruffman &Leekman(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规模是影响儿童谬误信念理解的一个重要变量,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谬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相关。但结果与儿童拥有哥哥姐姐数量多还是弟弟妹妹数量多并没有显著的相关。enkins 和 Astington的研究发现,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谬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要高。
家庭语言方式对心理理论的影响。Jenkins 和Ast- ington(1996)认为,兄弟姐妹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是因为兄弟姐妹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儿童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有潜在影响。Slaughter等人对4~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比被拒绝儿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Badenes等人研究还表明,心理理论能力与同伴接纳之间的相关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两者呈现的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
1、理论论
理论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等人,他们认为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心理理论的知识,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通过经验不断建构的过程,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体系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而是一个日常的框架性的或基本的理论。
2、模拟论
模拟论的代表人物是Gordon,该理论认为认为儿童通过模仿(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位置)获得对心理状态及其与行为间因果联系的认识模拟论也强调经验的塑造作用。
3、模块论
模块论试图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天赋因素提供说明,其主要代表人物是Alan Leslie和Simon Baron-Cohen,他们认为儿童通过先天存在的模块在神经生理上达到成熟而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即“心理理论”随儿童的内在成熟而显现,经验对心理理论的出现只起触发作用。
四、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趋势
1、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
随着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人的生命全程。Kuhn明确主张把心理理论研究和认识发生理解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点,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任务。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尚需大量实证研究去探讨学龄期或成人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发生发展机制。
2、关于心理理论的使用研究
个体获得了心理理论并不一定会使用心理理论去推测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不同的个体心理理论的使用方式也不同。影响个体对心理理论的使用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尚且没有明确的答案。因此有关心理理论的使用问题将成为另一个研究热点。
3、发展的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心理理论的神经生理基础,这发面的研究对心理理论发展的机制,特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Premack. D., &Woodruf,f G. (1978). Does chimpanzeehave a theory of mind [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 515-526.
[2] Astington. . J.. The language ofmind:lts role in Teaming and teaching. In D. learning, teach-ing and schooling.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1996,593-619.
[3] Bjorklund,. (1995 ).Children′s Thinking[M].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4] .,Ruffman. T, & Leekman, S. R. (1994). Theory of mind is contagious:You catch it from your sibs. Child Development, 65,1228-1238.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作者简介:刘璐,女,(),民族:汉,籍贯:辽宁省辽阳市,所在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
[5]周念丽,方俊明.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20:79-84.
[6]张巧明,曹冬艳.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02:51-54+5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儿童心理学论文3000字
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分析》
【摘 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幼儿正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极其深刻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才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12] 李晓丹,测测你的宝宝是否心理健康[J],家庭科技,2007(12)
[13] 陈丽莎,幼儿教育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1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论文2000字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1.“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学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作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 以儿童为师,这是作者毕其一生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这看似不可思议,却又发人深省:一方面,儿童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视的独特价值(如萧伯纳和小女孩的故事一样,孩童无意的话语、动作都有可能是对我们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教师才能以新奇、喜悦、感恩的心情迎接每一届学生,才能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也只有这样,在教师眼里教育工作才不会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聊繁琐的重复,才不会把教育生活当作烦恼和煎熬。并且我认为对学生来说他们只有一位老师,是我们,而我们却拥有很多老师,是他们,我们教给他们读书、写字、计算、加减乘除、画图唱歌,而他们则将授予我们最高水平的师范教育。我们要从学生哪儿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就要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接受教学和教育的人。2.“只有把自己当做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最后,应当全心全意的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有些时候孩子往往会因为我们看不惯或是说不理解的某个行为而遭到我们比如说家长、教师等的批评,但是我们并没有想过去探究他为什么那么做,不过也往往不需要去说是探究,只因为他是儿童,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却恰恰忘了我们也是从这个时代过来的。那么关于上述言论,我个人认为,对教师来说,让学生成长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陪着他们一起成长,并且我们要做的是去融入他们的时代,而不是让他们去适应我们的教学,且我们要做的也远远不只是去回忆我们的时代,而是去以儿童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学,并在这种眼光中自省反思。3.“但愿教师时时刻刻都急着要走到儿童们中间去,为与他们每一次见面而感到喜悦,这样儿童们就会每天急着要到学校里来,为与自己老师的每一次见面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想我们都能回忆起来并且能理解当学生要上学的前夕,心中是有多么的期待。孩子们总是在想象着他们的新老师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是兴奋?是害怕?亦或是担忧?...我想这对我们是一个启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鼓励和宽容。在与孩子相处中要走入他们,我们都不该以成人的视角与孩子相处,我们要知道老师柔和亲切的态度、幽默活泼的语言、敏锐信任的眼神,都会带给孩子愉悦的感受,这会让孩子在宽容、理解的氛围里,消除抵触的心理,获得被尊重、理解的感受,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我们应当重视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要知道成为一个和蔼博爱的教师能受到更多孩子的欢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为此而努力!4.“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的课堂生活变得愈益生动有趣和愈益充满着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 我们都知道学生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却要花一番心思和功夫,阿莫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让孩子乐于学习的典范:课余时间,阿莫老师提出了课间休息的教育学,也许我们觉得在课间学生只要“不乱跑,不损坏东西、不打架、不欺负同学”这就够了。而其实并不够!阿莫老师给他的孩子们准备了简单的运动设备、画画用的大张白纸、以供欣赏的美丽图画、彩笔、各种有趣的单词、成语卡片等等这些孩子们能安全、文明地去玩的东西。这样孩子们就不会闯祸,而且能更好地让他们得到发展,可谓一举两得。儿童是活泼好动的人,是渴望改造的积极幻想家。这样,那么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实现他们渴望的有组织的环境,而在这个环境里没有用手指指着的威吓,没有对调皮捣蛋的后果的警告,也没有道德说教,有的仅仅是对他们的活动的组织和指导。5.“悄悄话...”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当你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他们总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很多孩子尚来不及想,有些孩子已经喊了出来。对于这种现象,阿莫纳什维利老师采取了一个很有趣的方法:让孩子们对着他的耳朵悄悄地回答问题。因为,第一,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方法,第二,可以满足很多人要求回答的愿望。和孩子们说悄悄话,会给他们一种神秘的感觉,并能给每个孩子们思考、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也省去了:“请大家安静,我在叫某某回答。”这样组织课堂纪律的话语,这会让孩子们充满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由此我认为,悄悄话这种方式(很少有教师使用的)会拉近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而知道这种方式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思考:说悄悄话时,我应该使用怎样鼓励性的话语,才会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什么时候跟适合说悄悄话?什么时候不适合?并且要大胆灵活地去使用。6.“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允许教师故意出错,并向学生道歉,允许学生与教师辩论――难道这符合教育学的原则吗?对此,我暂时还没有认识清楚。但是,过去几年的实验帮助我懂得,这是一条生动活泼和妙趣横生的认识之路。” 老师不要是把知识“填入”孩子脑袋,而是让孩子自己设法向老师“夺取”知识,从与老师的智力“搏斗”中掌握知识,这就是阿莫纳什维利老师在不断地引导孩子们积极并快乐进行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精妙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如果不与教师辩论,他怎能感受到自己的智力胜利,怎能获得宣告和肯定真理的快乐呢?”很多教师生怕在孩子面前出错,怕被孩子嘲笑,失去教师的尊严,但殊不知其实这样反而失去了与孩子之间的真实关系。在这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不了解的事物实在太多,我们不是“超人”,不能给孩子们灌输老师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这样的错觉,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和他们一样也有疑惑的地方,要让他们知道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7.“对儿童的教育无所谓始也无所谓终,教育的过程是没有间歇可言的” 这就像对我们个人的要求一样“学到老,活到老”,并且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终身教育的观念既是终身受教育亦是终身教育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上书本知识的教学,在学校里生活中处处皆可有教育,这尤其是对儿童而言,他们所学的知识对他们那个阶段真正所需要的来说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那么那个绝大部分我认为是“框架”。而这个阶段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树立一个成长的框架,这个框架的建立必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教育的点滴中筑起的,这便要求了所施教育的长度与范围是无限的,一切的时间与空间,课堂的内与外,我们都可以传授他们知识、指正或是称赞他们的行为,这等等的一切皆是教育。8.“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性,学校在确定家庭教育的方针中的主导作用,这全靠吸引家长参与拟定实现学校的教育过程来保证” 在对儿童的教育中,需要的不是学校家庭的简单联系,而是教育的整体性,即拥有整体性的儿童观。我们可以认识到学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集中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则是辅助作用,这两者缺一不可,并在这其中学校则起了主导性的作用。那么对于此整体性的构建与维持而言,便是吸引家长的参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性,首先是基于一个共识,那就是让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其次维持与发展便是要学校可以找到与家长沟通的共同语言,交给家长相关的儿童教育知识,最后便是要建立家长对教师及学校的信任关系。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9.“必须把培养儿童的阅读技能的过程纳入到更加广泛的、内容丰富的、情绪洋溢的、生动有趣的认知活动中去,还必须使他们把阅读技能作为解决认识任务的手段牢固的掌握起来,而不是目的本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尤其是对儿童而言要让他们更好的培养并且发展阅读这个能力,便要让他们自主地去获取,那么把培养阅读技能的过程纳入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必定会让他们乐于接受。而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而言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自学能力,进而影响到他整个知识的获汲,所以我们要必须使他们把阅读技能作为解决认识任务的手段,牢固的掌握起来。且对于学生一切能力的培养来说,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都要真正地认识并且做到这不是为了培养而培养!10.“一个真正的当代教师不是一个把自己的学生推向他本人已经告别的过去中的人,而是一个从未来“跨越”过来的人,以便激励他们,率领他们奔向未来,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该拥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愿望,也一定会为实现这个愿望而不断努力奋斗。我们要让学生得到更远大的发展,而不是让他们去“走我们已有的道路成为我们这样的人”,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这样”不好,但是如果把每个学生都教育成“过去的人”,走过去人的道路,那么对于他们个人怎么去发展?国家怎么去发展?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的教育下跑的更远、飞得更高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其要做的则并不是让学生去重复过去的定格,而是奔向未来的各种的未知的发展与进步!11.“……我就得牢记我自己也曾做过学生,并且要努力做到不使从前曾经折磨过我的那种感受,同样去折磨我今天的学生” 每一位大人都曾经是儿童,但是他们大多已经忘了作为儿童时的感觉。在教师做老师前也必定是学生,那么未来作为教师的我们便更应该理解学生的感受,便更要把我们做学生时想要的教育与感受赋予今天的学生们,(若是用我们所不愿受到的那些教育和感受再从我们身上对他们重来一遍,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吗?)我们当时希望老师做到而没做到的,我们要做到,我们当时不希望接受却受到的,就不要再去施加。以我们今天做学生的心态去教育以后我们的学生,我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成果。这样,学生超越我们,这是必然的!12.“维护每一个学生在同学中和家庭成员中的威信” 每一个人无关年龄大小都是有尊严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就忽略了他们的尊严(而恰恰这是很多教师都不曾注意的)。那么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就要记得:教师不能在同学和家长面前公开损害学生的荣誉,对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应从他已获得的威信的基础上去分析,即要在充分肯定他优点、进步的基础上指出他的某种缺点、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并且在这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批判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活动的能力,深思熟虑、耐心地对待同学的批评意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任务的一切具体场合,都应该表现出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 我认为对教师而言,接受教育和实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因此在任何的场合、情景都有可能是你对学生教育的最好时刻,那么我们便应该表现出一个教师应有的特质如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等。而教育任务可能是学生引起的,也可能是教师自发的,后一种教育不必多说,那么对于前一种我想我们更应该以更多热情和精力投入其中并以怀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来回答学生的疑问,为他们提供帮助,对他们进行教育。而在长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明智、有远见、微笑、举手投足等等,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14.“处在与教育时间搏斗的情况下……我对儿童的命运承担着个人的责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与之类似的言语“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我相信这绝不是夸张的言语:教师每天与学生接触6—9小时,甚至更长,而父母虽然每天与孩子在一起10多个小时,但其中睡眠时间占多半。教师与学生“有效接触”的时间远远多于家长,这使其更容易用自己的情感、意志、行为去熏陶和影响学生。那么我们要想到的就是作为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要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创造,更要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5.“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他需要人尽皆知” 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他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做好教育事业,是全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教育培育出的各种各样的人才向社会的各个方面输送,为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动力,那么它就理应受到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与支持。如果社会想去向教育索取,那么我想他要做的更多的是要向其给予。而教育也绝不只是仅仅指的是学校的教育,这也是需要人尽皆知的!
家庭 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作用,关于幼儿教育的知识是每个父母都必修重视的。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的美文,欢迎阅读!幼儿教育美文摘抄一:做个“三心”父母 为了子女的锦绣前程,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用心良苦,而最后的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呢?主要是由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正确所致。其实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三心”。 “平常心”——抛开“神童”情结 许多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分数,带有严重的“神童”情结,结果忽略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构建。其实培养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人是否能成才和成功,智力因素往往仅占20%,而另外起作用的80%却是人格因素”。 “狠心”——让孩子经历磨难 很多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遮风挡雨,以为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殊不知,这样等于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挖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失败和挫折的机会,不会犯错误也不懂得改正错误,自然也得不到 经验 和教训,因而永远不会学到过硬的本领。失败和挫折是人生的学校,它能折磨人,更能考验人、教育人、锻炼人,使人学到许多终生有益的东西,所以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只会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和欠缺的人格,使他们没有自我奋斗的意识,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精心”——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庭是孩子性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家人就是孩子行为塑造的第一任教师,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学会生活,有时父母不经意的一笔,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写意的泼墨画,或是污染了整张白纸。所以为人父母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如今,有些父母自己挥霍浪费,却要求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己看不起读书人,却要求孩子学有所成,最后教育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所以,为了孩子明天的灿烂,父母要精心描绘着自己 言行举止 的一笔一画。 幼儿教育美文摘抄二:必不可少的三大家庭教育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 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 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 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经验 研究家教中的新问题。家长学校应在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的任务。 幼儿教育美文摘抄三:怎样做个出色的现代妈妈 作为母亲,最大的成就在哪里?多数人第一个答案是“孩子”。不过现代妈妈在顾家、顾孩子的同时,还渴望自己保有传统角色的美好,并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希望自己是妈妈、妻子、职员,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本期,来自宁波的妈妈们,向我们展现对妈妈角色的省思。 观点一:现代妈妈要做有效率的生活规划 作为年轻的职业女性,既希望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能有所发展,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好妻子。兼顾事业与家庭确实不易,因此,如何妥善分配时间、工作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生活中,我总是先列出所有工作项目,然后判断哪些是必须自己做的,哪些可请人代劳,如一些需要跑腿的杂事、打扫家庭卫生等,可请家政公司代劳,自己可挤出时间和儿子玩。因为幼儿期的孩子,每天都要有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我的体会是忙禄的上班妈妈,一定要做个有效率的规划,否则会陷入无头苍蝇般的瞎忙,最后落得事倍功半。 我还有个经验要和妈妈们分享,我随身携带一个印有日、周、月计划的 笔记本 ,及时提醒自己,每天有条不紊地生活。这样做,使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妈妈若在工作上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就感,就会让自己有更愉悦的心情和孩子相处,连带着亲子之间互动的质量都会更高。 观点二:要更重视与孩子相处的质量 记得我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总能看到在厨房忙碌的妈妈,桌上还有妈妈凉好了的茶水。现代社会,职业妈妈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肯定比传统妈妈大,相对地,能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少了许多。可即使每天早出晚归工作,我也不愿把女儿扔给祖辈了事。我的做法是,没办法增加陪伴女儿的时间,就关注和女儿相处时的质量。比如,我会预先调整好情绪,安排好内容,以便能专心地在特定时段与女儿谈心、沟通、玩耍,这样做,远胜于时间虽多却漫不经心的亲子互动。 我看到过一个研究结果,说是幼儿阶段的亲子互动质量越好,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影响也越大。当然,我这样重视和女儿相处的质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如果现在我以忙为借口,忽略与女儿相处,女儿长大后也许会说:“我的人生刚开始,而你开始享受人生。我很忙,没法管你。”这不是危言耸听,将来你要孩子陪的渴望,就是孩子现在要你陪的渴望。 观点三:努力寻找生活的平衡点 现代妈妈压力大是公认的,我想,妈妈们要懂得在生活中找平衡点,只有让自己获得足够的满意度,才有力量去付出。 当好妈妈是需要智慧的,这种智慧是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和找出适合的家庭教育 方法 。我的体验是,除了把儿子照料好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着手行动。现代女性不应该心里除了孩子什么都没有,至少要跟得上社会的节奏,随时保持一颗爱学习、能进取的心,这样才不致于日子过得太松散。 事实上,家庭琐事永远忙不完,而且我也希望能过自己想要的有规律、优雅的生活,所以,我总在寻找生活的平衡点。比如某段时间工作特别忙,我就临时请家政人员代劳家务,请祖辈帮忙照料儿子。忙过这阵后,我就“回归”家庭,多花时间和儿子玩,亲自动手为全家做美食。总之,我不愿意使自己永远陷在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家务之中而蜡烛两头烧,让生活变得没有品质,自己也变成怨妇。 观点四:现代妈妈应扩大生活圈 我是我们公司第三个在有了孩子后辞职当全职妈妈的。在陪伴儿子成长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有很多感想:我不只是“在家带小孩”的,而是“和孩子一起走进社会”的妈妈。“在家带小孩”的传统的全职妈妈,已不适用现代社会,现代全职妈妈应懂得走出去,增进人际互动,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脚步。有快乐的妈妈,才有快乐的孩子,妈妈在成长,孩子才会有成长。现在,我会留意并参与报纸、网络上的一些可供妈妈参与的教养讲座、亲子读书会、社区学校、自愿者行动等活动。这些实践让我明白,现代妈妈应发展自己兴趣,有兴趣才会投入,投入才能获得更大的喜悦。我最近参与了妈妈读书会,这是个自愿者活动,这个活动除可帮助自己成长,同时还能结交到一些志向相同、可互相交流教子方式的妈妈朋友。 其实,不管妈妈们有没有上班,只要有心就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只要融入社会,必定会有收获。 观点五:善用临托服务缓解压力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妈妈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会出现孩子没人带的困境。比如,我的职业是护士,而家中老人都在外地,虽然很想有自己的空间,同时工作家庭两不误,但要做到却不容易。谁都知道护士工作辛苦,拖着走了一整天的脚跨进家门,看到的是上顿没洗的碗和乱糟糟的家,要是碰到女儿“发飙”,真的有种生活在地狱的感觉。哪还有心情当个好妈妈。面对这一切,自己不调整,没人能救我。最近,我发现社区有个临时托儿中心,最长能管孩子3个小时,收费也合理。我把女儿送去后,抽空办自己的事,洗个头、逛逛街、看场电影、游次泳、跳场有氧舞蹈,或听听演讲、和朋友喝个下午茶,就当是犒赏自己,从整天被工作和孩子“绑住”的状态中解脱一会。然后,再以快乐的心情面对孩子。 同时,女儿也有机会认识其他朋友。只是选择临时托幼时,要选固定、可靠的机构。比如,我还会给女儿报困难班(幼儿园附设的服务),可比平时晚接一两个小时,这样孩子会有安全感,不会觉得自己被送来送去。我觉得临时托人照料一下孩子,对我们这样的家庭,可说是两全其美。孩子玩得开心,妈妈也能轻松一会儿。这在现今紧张忙碌、压力重重的社会中,不但是生活上的必需,也是心情上的必需。 观点六:从孩子的世界看人生 我觉得,当妈妈最大的喜悦是,孩子能让自己童心复苏,接触到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面。我常为自己因儿子而感受到新世界、能重回童年而感动。如,有一次带儿子去兜风,他把车窗户打开用力地吸了一口气,说: “我在吃风。”儿子喜欢坐在阳台上,问他做什么,他说:“我在和风爷爷讲话。”孩子的 想象力 真丰富。 我觉得现代妈妈,要用心和孩子相处、细细欣赏与品味,就会发现童心童语,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总让人惊喜不断,学习不完。 无论如何,当妈妈虽有其辛苦的一面,也总有其快乐的一面。相信只要有能坚持不断学习的心,积极而有自信,并懂得欣赏与享受亲子相处的过程,您也会是一个优秀而快乐的现代妈妈。 猜你喜欢: 1. 幼儿教育格言经典语录 2. 关于童心感悟的散文 3. 幼儿教育理念名言 4. 幼儿老师教育随笔 5. 幼儿园教育理念名言 6. 幼儿园教育心得随笔3篇
《Dr Montessori’s Own Handbook》玛丽亚·蒙台梭利作为一个准麻麻,先把这本书我认为将来能用的到的干货、主要观点摘录,给自己留作备忘录。同时有一点自己的心得。此文适合没空读全书的,来做一概览。 “双引号中基本为原文摘录”,斜体部分为纯心得笔记。 第一章 总述 这本是3-7岁孩子在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成长的教育手册。 抚养孩子不仅仅是让他身体健康,这些简单的动物行为与人类母亲对孩子的基本照顾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孩子的成长不仅在于身体的长大,更在于心智的成熟。 日复一日的身体行为,如果是盲目而混乱地进行,就可能导致疾病和死亡;如果是有序而合理地进行,就可以给人以能量和生命力。 孩子需要建立的功能:第一,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第二,知觉器官功能;第三,语言能力。这里孩子就像一个刚刚移民到新国家的人,理解这点就理解了孩子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回忆一下自己刚到德国,对一切都新奇充满热情,这样来理解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也许再恰当不过了。 第二章 我们的“儿童之家” 这章主要是儿童之家的布置,值得参考的是如何布置儿童房或者说客厅的儿童区域。原则是适用于孩子。 1,家具轻便,孩子容易挪动。浅色,方便清洗,各种尺寸形状的矮桌子。 2,一个敞开储物柜,方便孩子摆放小物件。小抽屉,有颜色对比鲜明的把手,加上孩子的名字标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抽屉,他们可以在抽屉当中放一些个人物品。 3,低一些的小黑板,方便画画。装饰画可以经常换,换心情。 4,小块地毯方便铺开和收起来,孩子可以坐在上面随意的开始“工作”。 原则就是要有孩子独立的空间,适用的空间,建立隐私空间。 第三章 教学方法 列举了一些教具 目前没发现参考价值 第四章 运动神经训练 孩子运动混乱无序的时候,不要命令孩子“别乱动”,而是应该让孩子们的运动变得有组织,将他们的行为向着他们努力发展的方向引导,这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肌肉训练的目的。一旦人们给了他们一个方向,孩子们就会向着一个正确的目标发展,会自觉地保持安静,实在自我满足。 肌肉训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运动(行走起立坐下手工操作); 2,照顾自己和他人,如穿衣服,系扣子,系鞋带; 3,做家务,擦桌子,摆盘子等; 4,园艺劳动,养植物,小动物; 5,手工劳动,泥塑,甚至造鸡窝; 6,体育练习,如沿线走,平衡感,可以有同一首曲子的钢琴节拍等,但前期不要太强烈。栅栏,联系臂膀力量,双脚从体重中解放出来; 7,韵律活动。 “关键不在于如何讲给孩子听,关键在于演示,慢,细致的演示步骤。然后让孩子自己做。孩子多的时候也可以安排轮流做家务,孩子喜欢遵守次序。给孩子一个安宁和谐的氛围。孩子们会有认同感和互帮互助的生活态度,最令人赞许的是,稍大一点的孩子对比他们小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所怀有的同感和关心。” 在3岁开始鼓励孩子做家务,参与生活。多动手,对孩子运动神经的训练都很关键。 第五章 感官训练 选择教具,要选教具本身可以控制错误的出现的教具,孩子在操作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否正确。3岁到3岁半的孩子在练习圆柱实木块的时候,常常会兴致盎然的尝试40次以上。 孩子想要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这种愿望会让他不断纠正自己。不是老师让他注意到自己错误,引导他改正错误,而是孩子自己头脑中非常复杂的工作产生了这样的效果。这就是孩子自我教育进程的开始。训练孩子记得观察能力,让他通过观察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去判断,去理解,去决定。 可以示范,但是不需要纠正,孩子自会纠正。 第六章 语言及对世界的认识 训练孩子留意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声音甚至噪声,让孩子学会对声音进行识别和区分,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去更精确地留意语言这种声音。 教孩子辨识物体,并且学会发音的三个阶段: 1,命名,这是粗的,这是细的。 2,识别,把那个粗的给我,把那个细的给我。 3,单词的发音,问孩子:这是什么样的? 第七章 自由 如果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总是尊重、冷静、耐心等候,如果孩子在活动和自由体验中没有那么多约束,那么就很容易保持孩子的求知热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孩子进行引导。时刻准备着提供帮助,但要避免成为绊脚石。 “我们会留意到孩子拥有了积极进取、主动开拓这样的个性特征。他具有了主动性,能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持之以恒,根据自己内在需要而改变所做的事。这样的孩子不会因逃避而拒绝付出努力,相反,他会对事物进行深入挖掘,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乐观积极地克服困难。他会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乐意与周围人分享自己的成功、自己的发现以及成就。因此,教育他们的人无须对其进行不必要的干涉。“静观其变”是教育者的至理名言。 让我们耐心等待,保持时刻准备的状态,时刻准备接受孩子们向我们分享他们所体验到的欣喜和困难。孩子期待唤起我们感情上的支持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做出回应。孩子们进步缓慢的时候,让我们保持耐心,不断等候吧!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好,让我们与他们一同欢乐,一同表现出热忱吧!如果我们可以说“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态度庄重,彬彬有礼,对待他们的方式就好像自己期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那样”,那么这时候我们已经可以确信,自己已经掌握了一条伟大的教育原则,并且,毋庸置疑,自己正在树立良好教育的榜样。” 第八章 书写 书写时有一个我没想到的步骤,就是先教孩子触摸字母卡片,留下印象,同时给手做准备工作。 “孩子可以自己反复触摸这些字母,触摸单张卡片上的字母,或者大型卡片上成组的字母,这样孩子就掌握了书写字母符号所需的基本动作笔画。与此同时,孩子也记住了这些字母的视觉印象。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准备工作,不仅是为书写活动做准备,也是为阅读活动做准备,因为很明显孩子在触摸字母符号的过程中,手部运动与书写字母的活动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孩子从视觉角度识别这些字母时,其实他是在阅读字母。” 第九章 识记乐谱 孩子在学会阅读之后,就可以把学到的阅读本领应用出来了,首先可以做的就是读出音符的名字。在进行感官训练时所用到的一些列乐种,可以做为识谱的入门工具。 音乐作为启蒙非常关键,我们的音乐课就没能学到识谱,只有小学简单的几堂课。有机会可以和孩子重新一起学习一次。 第十章 算术 利用有单位数量的教具来作为算术的启蒙,这样孩子对数字的认识就会更直观。 “孩子们做加法8+2的时候,就会把两个木棒连接好摆放在一起,这两根木棒的其中一根是由8个长度相等的小木棒组合成的,另一个则是由2个长度相等的小木棒组成。但是在一般的学校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此相反,老师在教孩子计算时,为了使计算更容易,会给孩子不同的物品,比如,豆子或者弹球等物品,一旦涉及我所提到的计算(8+2),孩子会拿出8个弹球,然后添加两个。那么,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不是自己做了8+2的运算,而是做了1+1+1+1+1+1+1+1,然后再1+1的数算。整个结果对于孩子而言并不那么清晰,而孩子还必须努力牢记这样一个概念:8个弹球作为一个整体对应一个单个的数字8。孩子需额外付出努力才能记住以上概念,这点常常使孩子退而不前,阻碍孩子在数字理解方面的进步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 第十一章 道德因素培养 “我们之前谈过,孩子做事情时,只要不是负面的、烦人的事情,我们尽量给他们任意发挥的自由。换句话说,我们所起的作用是消除混乱的“坏”的因素,允许有序的“好”的因素存在,在这种环境下,让孩子最大限度拥有自由。 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我们称之为“恶”的那种倾向,其实常常指的是孩子为我们成年人带来的吵闹和厌烦感。其实那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反而试图阻止孩子的一切尝试,阻止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亲自获得经历体验的每次努力(比如,孩子喜欢四处摸摸动动)。可事实上,孩子通过这些自然的倾向和举动慢慢学会协调自己的肢体动作,获取对事物的印象,尤其是触觉感官上的印象,所以当孩子受到阻止时,会表现出反叛的样子,孩子调皮淘气的全部表现差不多都源自于这种反叛。 令人惊讶的是,一旦我们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正当的途径去成长和发展,那么孩子便再也没有表现反叛的态度了,孩子“恶”的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 进一步来讲,如果父母和老师经常洋溢愉悦之情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样对孩子发怒,那么孩子的整个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孩子会变得平静温和,与以往仿佛判若两人。 其实是我们成年人刺激到了孩子,使得孩子们为了挣扎求存而表现出暴力的一面。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内在心灵的发展所需,不得不从我们这里抢夺一些在他们看来很有用的生存必需品。他们不得不与我们所定的法则背道而驰,有时候还需要与其他小朋友进行肉搏,进而获取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 另一方面,假如孩子已经从我们这里得到生存所必需的一切途径或工具,那么孩子在这方面的斗争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会是孩子生气蓬勃的生命成长。 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点:工作的有序性和自由。 完美地对工作进行组织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自我发展成为可能,才能为孩子提供释放能量的途径,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有益的、平静的满足感。” 理解孩子的“皮”,爱触摸,爱看,爱跑,爱问,都是了解这个世界的需要。建立好秩序,立好规矩,在这基础上给孩子最大的自由,才能不打击孩子对新奇世界的热情,同时让孩子自由成长。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论文
心理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儿童健康教育中,偏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儿童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儿童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儿童心理健康的分析
儿童心理教育是以“儿童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儿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儿童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儿童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儿童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儿童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儿童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儿童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儿童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儿童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儿童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儿童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儿童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儿童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儿童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儿童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儿童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儿童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儿童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儿童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儿童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儿童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儿童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儿童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儿童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儿童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儿童园中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儿童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儿童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儿童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儿童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儿童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儿童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儿童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儿童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儿童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儿童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儿童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儿童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儿童园在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儿童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儿童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儿童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儿童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儿童。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儿童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