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孩子进行引导,向孩子灌输诚实的品德观念。大部分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和家长就要有针对性地找一些有关诚实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并在结束时附带性的说明一下诚实的好处以及说谎话的`坏处。二、 对孩子进行观察和分析,强化幼儿诚实的品质。发现孩子说谎后,观察孩子的言行,冷静地找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然后根据找对纠正的方法。如果孩子诚实,则表扬他,叫他继续发扬这种品质。三、幼儿园和家庭相互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诚实的品质。让孩子知道不诚实无所遁形,不能隐瞒任何人;让幼儿自觉说实话,并且对孩子继续予以信任,教育并鼓励孩子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诚实;让孩子明白改了就是好孩子的道理。当然,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也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幼儿不诚实情况要灵活地处理。只要我们坚持将幼儿的诚实教育进行到底,幼儿的明天一定灿烂。
幼儿园的常规 教育 是指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天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在大班教育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幼儿的常规培养主要包括了以下若干方面;如行为以习惯以及个人习惯的常规培养、卫生方面的常规培养、学习及其体育活动的常规培养等等。 关键字: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更好的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常规培养也是一个班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爱的奉献、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去引导他们,提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孩子能充分的去信任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盲目的批评孩子,觉得幼儿哪里做的不对、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询问,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当得到答案后,我们要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当幼儿在一个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好,比如;对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有礼貌、可以独立把饭菜都吃干净、能自己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自己叠被子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做的真好,你是最棒的。”对于幼儿在任何方面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使孩子能更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比如:我给班里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我们教师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以自己为孩子们的榜样,要以良好规范的行为感染孩子,给予孩子们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果幼儿每天都在一个清洁的教室进行学习和游戏,老师的仪表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亲切友好。正如“孟母三迁”的 故事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样好的影响。因为老师可以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和幼儿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很多幼儿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为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法,就是当幼儿在老师或父母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幼儿小红花、小图章或是一些糖果等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要学习的,这样使其不断的在这样的反复中改掉自己不良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时候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还非常的模糊,只是对大人们的表扬以及奖励很重视。我们的老师恰恰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遵守常规纪律的小朋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用这样的 方法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肯定和表扬,是巩固其良好的个人行为最好的方法。被人重视、喜欢、肯定和表扬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也是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 三、反复巩固、贵在坚持 (一)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讲求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幼儿良好的习惯渐渐的养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稳定性不强,对于新的行为习惯或事物的接受、理解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要多与幼儿交流,要耐心的指导。 (二)一旦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以后,需要不断的去巩固和加强。这种巩固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从而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和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巩固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坚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比如;在洗手、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拥挤、吵闹的情况,此时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提醒,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反复的提醒和规范,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表现比较差的个别孩子要进行个别的批评教育。一段时间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养成并遵守相应的规则。 (三)要使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坚持。个人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师要制定出一套有限的常规培养的方法,结合每天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使大班的幼儿达到要求的水平。一套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不能一个课程的老师严格遵守,另一个课程的老师就不严格遵守,使幼儿松松紧紧,不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只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使幼儿的常规培养保持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幼儿的各项常规教育培养以及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做为一名幼师,对于幼儿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受用终生;相反,习惯养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不良的个人习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幼儿管理中要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常规培养,处处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当然,这些并不是只单靠老师一个人,而是需要全社会、家庭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幼儿做起,从老师、父母做起,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摘 要:常规教育说得通俗点就是习惯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基于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具有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的特性,所以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应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即从情感培养和行为练习入手,通过树立榜样、正面鼓励、持续教育等方式,教育方法要针对幼儿特点,抓住幼儿教育这一关键时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常规教育 在一次记者采访中,一名记者追问爱因斯坦人生哪个阶段的教育为其取得如此大成就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既不是中学教育,亦不是大学教育,而是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他认为正是幼儿园的教育教会了他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对其最终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爱因斯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常规教育,才能够让中国的花朵能够更加灿烂的开放,才能让其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伙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任性等诸多的问题。例如,有的幼儿喜欢某一样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地给他,一切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有规矩靠边站。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家长要对其正确引导,否则长此以往就可能会造成幼儿自私自利的性格。 2.自闭行为 幼儿的自闭行为是指一些幼儿经常独来独往,对幼儿园的规矩、教师的要求也不怎么服从,也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大多数幼儿都能坐着听讲并且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而有自闭行为的幼儿却常常沉默不语,独自一人做自己的事情。 3.自理能力差 现在的独生子女,皆是家中的小太阳,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所有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正是这种无条件任从致使幼儿养成了不懂自理的恶习。鞋子掉了找老师、裤子下滑不会拉,甚至鼻涕流出来了也不会擦。就餐毛病更是多,在家里,这些孩子“粒粒皆辛苦”,家长为能让孩子“吃上一口”想尽办法,使足“计谋”,加剧了幼儿形成这种“陋习”。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养成战略 1.以爱为名构筑起幼儿常规意识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平等和尊重、关爱和宽容、支持和引导中教育幼儿,满足幼儿的内在心理需要,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像妈妈一样关注幼儿的整体成长,支持幼儿的探究发现,鼓励幼儿尝试新鲜事物,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等。 (2)做到严爱有度 教师的表情或动作往往会牵制到幼儿的心情,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要做到张弛有度。教师应该明白,一味欣赏、赞扬和放弃要求,后果会使幼儿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过于严厉,也会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2.多种 渠道 促成幼儿常规的养成 (1)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行为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常规行为要求编成短小的儿歌,教给幼儿听,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就记住了相应的行为准则要求。 例如,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刷牙,入睡、穿衣服是很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基于儿歌通俗易懂,幼儿很快就能在大脑中记住和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并且能熟练地掌握其中要领。如,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就可以运用儿歌:小椅子,拉拉近,小小手,护饭碗,小调羹,舀一勺,低下头,张开嘴,大老虎,啊呜啊呜来吃饭!小鞋子,出洞子,小裤子,乘电梯,小衣服,吱扭吱扭上房子,使幼儿一下子掌握了基本的步骤。 (2)在故事中让幼儿理解常规 故事对于幼儿来说是没有抗拒性的,教师可以把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习惯故事化,让幼儿从 童话故事 中来理解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既充分利用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时,可以用手指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的目光直接追随着成人手指所指向的画面部分,也可以提出一些诸如“画面上有谁”“她在做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等观察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在故事中理解常规的含义。在幼儿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后,进行阅读故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用手点读一些简单的、幼儿常见的字,使幼儿在阅读故事中将图文结合起来,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遵守常规 幼儿年纪小,自制能力相对还不是很好,容易遗忘自己的行为,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适应幼儿成长的环境中,以方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认真地进行提醒。 比如,为了引导刚入园小班幼儿午睡时的小鞋子该如何摆放,我就事先剪了一对对“小脚丫”,把它们一一贴在每一张小床的右下角,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摆放鞋子这一规则;盥洗室的水龙头墙上贴了如何洗手的步骤图,又为幼儿正确洗手作了指引。我们在楼梯口画上箭头帮助幼儿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随着幼儿一天一天的长大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把直观形象的标记图慢慢过渡过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这些创造性的形象标记不仅便于幼儿更好地学会和遵守规则,开发幼儿的大脑,也便于教师的常规管理,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水到渠成。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 儿童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6-78.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 其它 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 言行举止 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摘要: 幼儿园可以把绳子作为开展 游戏 教学的基本的 游戏 活动材料,要在 游戏 教学中把绳子变化性强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因此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绳类活动,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多样化的 游戏 学习的需要,进而可以促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类 游戏 教学活动中。
绳类活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更加富有创造性发展和优化教学行为的平台,从而促使幼儿园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绳类运动具有成本低质量高的优势,能让幼儿在各类绳类活动中充分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能让幼儿在各类绳类活动中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同时还能有效的刺激幼儿园师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幼儿园;绳类活动; 游戏 化
游戏 教学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深入地挖掘和充分地发挥 游戏 教学的优势,以此来达到刺激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只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和改进幼儿 游戏 活动的材料、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才能达到提高幼儿园教学实效的目的。
绳类 游戏 能很好地满足幼儿 游戏 教学的需求,幼儿在进行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可以自主选择活动的地点。
自己决定绳类 游戏 活动的内容,这样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兴趣,也能促使幼儿小组活动的延伸,最终达到满足幼儿个体发展需求的目的。
一、幼儿园要组织多样化的绳类 游戏 活动
幼儿园组织多样化的绳类活动 游戏 能达到进一步提高幼儿智能开发、进一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幼儿心理品质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年龄、身心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断的创新绳类 游戏 活动以此来满足幼儿不同的 游戏 需求和兴趣爱好[1]。
因此,幼儿园要组织多样化的 游戏 活动,不仅要从幼儿对 游戏 不同需求出发,还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 游戏 教学中得到快乐,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 健康 、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教师在设计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可以利用绳类设计需要动手的 游戏 活动,可以给幼儿一些毛线,让他们自己动手用绳子做出自己想象的形状和事物。
通过这类的绳类活动 游戏 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园中班的幼儿提高动手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有些幼儿园中班的幼儿还能使用绳子进行拔河比赛和跳绳 游戏 ,这样不仅能很好地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园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充分的满足幼儿对 游戏 的不同需求,只有充分的满足了幼儿的 游戏 需求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在 游戏 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绳类 游戏 活动的时候,要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合理设计和组织 游戏 教学,合理的组织多样化的绳类活动,让幼儿能在积极参与 游戏 教学中获得全面的发展[2]。
二、幼儿园要创设绳类 游戏 情境
幼儿园可以利用 游戏 教学情境来对幼儿参与绳类活动 游戏 的兴趣进行刺激和激发,可以让幼儿对动画或童话中的角色展开创造性地模仿,这个时候幼儿会对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并会对角色所使用的各种物品进行创造性的仿制。
这样不仅能促使角色扮演 游戏 顺利并成功地进行,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而达到促进幼儿快速 健康 成长的教学目的。
因此幼儿教师在组织绳类活动 游戏 的时候可以使用情境设置、角色扮演的方式,这样能有效的提高 游戏 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3]。
幼儿园教师在创设绳类活动 游戏 情境的时候要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绳类材料的特点结合起来,利用充满趣味性的情节导入来对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调动和激发。
与此同时幼儿教师还要不断的、深入地 探索 各种绳类材料的不同玩法,并利用情境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幼儿的 情感 ,另一方面能对幼儿的智力、想象力进行不断的开发[4]。
例如:幼儿园中班的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踩小蛇》的活动,幼儿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引导:“有没有小朋友想和老师一起去那边捉小蛇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利用绳子设计各种难关。
幼儿园教师可以使用长麻绳摆出曲线或直线让幼儿把它假想成小水沟,让幼儿跳跃过去,这样能锻炼幼儿跳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绳子搭建高低不同的山洞,让幼儿钻过去,这样能锻炼幼儿钻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抖动绳子,让幼儿踩绳子,这样能锻炼幼儿踩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绳类活动 游戏 ,一方面能对幼儿的动作技能进行不断的锻炼,同时还培养和提高了幼儿头脑与手脚的协调能力。
踩绳子是这个绳类活动 游戏 的后续部分,同时也是这个绳类 游戏 情境创设的高潮部分,在踩绳子环节,幼儿达到了最大的兴奋点和最大的运动量。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幼儿教师会发现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把 游戏 情境的设置与 游戏 材料结合起来进行 游戏 教学,不仅能让幼儿在愉快的 游戏 教学氛围中不断的锻炼身体机能,同时还能培养和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园的幼儿具有生性好动的特点,因此幼儿园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各类 游戏 。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绳类 游戏 创设各种富有特色的 游戏 教学情境
绳类 游戏 具有“一绳多用”“一物多玩”的特色,能很好地满足幼儿多样化 游戏 教学需求,能让幼儿乐于参与 游戏 教学活动,能让幼儿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不断的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能不断的刺激幼儿智力和思维的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在进行 游戏 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出绳类材料的优势,不断的利用绳类材料创新 游戏 活动,不断的创设绳类活动 游戏 的教学情境,从而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得到快乐。
进而达到刺激幼儿参与 游戏 教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目的,让幼儿能都在绳类活动 游戏 中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想象能力等,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成菊. 浅谈幼儿园 游戏 化活动课的设计[J]. 文理导航, 2020, (11):96-96.
[2]吴海辉. 幼儿园绳类 游戏 的开展 探索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0, (11):66-67.
[3]欧茜. 幼儿园跳绳活动 游戏 化教学初探[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 (2):1-1.
[4]严琳. 《指南》引领下大班幼儿跳绳活动新思考[J].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9(9):38-39.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摘 要:常规教育说得通俗点就是习惯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基于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具有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的特性,所以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应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即从情感培养和行为练习入手,通过树立榜样、正面鼓励、持续教育等方式,教育方法要针对幼儿特点,抓住幼儿教育这一关键时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常规教育 在一次记者采访中,一名记者追问爱因斯坦人生哪个阶段的教育为其取得如此大成就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既不是中学教育,亦不是大学教育,而是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他认为正是幼儿园的教育教会了他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对其最终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爱因斯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常规教育,才能够让中国的花朵能够更加灿烂的开放,才能让其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伙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任性等诸多的问题。例如,有的幼儿喜欢某一样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地给他,一切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有规矩靠边站。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家长要对其正确引导,否则长此以往就可能会造成幼儿自私自利的性格。 2.自闭行为 幼儿的自闭行为是指一些幼儿经常独来独往,对幼儿园的规矩、教师的要求也不怎么服从,也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大多数幼儿都能坐着听讲并且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而有自闭行为的幼儿却常常沉默不语,独自一人做自己的事情。 3.自理能力差 现在的独生子女,皆是家中的小太阳,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所有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正是这种无条件任从致使幼儿养成了不懂自理的恶习。鞋子掉了找老师、裤子下滑不会拉,甚至鼻涕流出来了也不会擦。就餐毛病更是多,在家里,这些孩子“粒粒皆辛苦”,家长为能让孩子“吃上一口”想尽办法,使足“计谋”,加剧了幼儿形成这种“陋习”。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养成战略 1.以爱为名构筑起幼儿常规意识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平等和尊重、关爱和宽容、支持和引导中教育幼儿,满足幼儿的内在心理需要,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像妈妈一样关注幼儿的整体成长,支持幼儿的探究发现,鼓励幼儿尝试新鲜事物,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等。 (2)做到严爱有度 教师的表情或动作往往会牵制到幼儿的心情,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要做到张弛有度。教师应该明白,一味欣赏、赞扬和放弃要求,后果会使幼儿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过于严厉,也会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2.多种 渠道 促成幼儿常规的养成 (1)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行为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常规行为要求编成短小的儿歌,教给幼儿听,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就记住了相应的行为准则要求。 例如,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刷牙,入睡、穿衣服是很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基于儿歌通俗易懂,幼儿很快就能在大脑中记住和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并且能熟练地掌握其中要领。如,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就可以运用儿歌:小椅子,拉拉近,小小手,护饭碗,小调羹,舀一勺,低下头,张开嘴,大老虎,啊呜啊呜来吃饭!小鞋子,出洞子,小裤子,乘电梯,小衣服,吱扭吱扭上房子,使幼儿一下子掌握了基本的步骤。 (2)在故事中让幼儿理解常规 故事对于幼儿来说是没有抗拒性的,教师可以把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习惯故事化,让幼儿从 童话故事 中来理解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既充分利用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时,可以用手指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的目光直接追随着成人手指所指向的画面部分,也可以提出一些诸如“画面上有谁”“她在做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等观察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在故事中理解常规的含义。在幼儿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后,进行阅读故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用手点读一些简单的、幼儿常见的字,使幼儿在阅读故事中将图文结合起来,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遵守常规 幼儿年纪小,自制能力相对还不是很好,容易遗忘自己的行为,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适应幼儿成长的环境中,以方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认真地进行提醒。 比如,为了引导刚入园小班幼儿午睡时的小鞋子该如何摆放,我就事先剪了一对对“小脚丫”,把它们一一贴在每一张小床的右下角,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摆放鞋子这一规则;盥洗室的水龙头墙上贴了如何洗手的步骤图,又为幼儿正确洗手作了指引。我们在楼梯口画上箭头帮助幼儿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随着幼儿一天一天的长大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把直观形象的标记图慢慢过渡过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这些创造性的形象标记不仅便于幼儿更好地学会和遵守规则,开发幼儿的大脑,也便于教师的常规管理,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水到渠成。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 儿童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6-78.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 其它 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 言行举止 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的常规 教育 是指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天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在大班教育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幼儿的常规培养主要包括了以下若干方面;如行为以习惯以及个人习惯的常规培养、卫生方面的常规培养、学习及其体育活动的常规培养等等。 关键字: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更好的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常规培养也是一个班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爱的奉献、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去引导他们,提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孩子能充分的去信任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盲目的批评孩子,觉得幼儿哪里做的不对、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询问,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当得到答案后,我们要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当幼儿在一个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好,比如;对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有礼貌、可以独立把饭菜都吃干净、能自己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自己叠被子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做的真好,你是最棒的。”对于幼儿在任何方面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使孩子能更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比如:我给班里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我们教师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以自己为孩子们的榜样,要以良好规范的行为感染孩子,给予孩子们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果幼儿每天都在一个清洁的教室进行学习和游戏,老师的仪表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亲切友好。正如“孟母三迁”的 故事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样好的影响。因为老师可以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和幼儿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很多幼儿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为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法,就是当幼儿在老师或父母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幼儿小红花、小图章或是一些糖果等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要学习的,这样使其不断的在这样的反复中改掉自己不良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时候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还非常的模糊,只是对大人们的表扬以及奖励很重视。我们的老师恰恰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遵守常规纪律的小朋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用这样的 方法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肯定和表扬,是巩固其良好的个人行为最好的方法。被人重视、喜欢、肯定和表扬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也是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 三、反复巩固、贵在坚持 (一)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讲求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幼儿良好的习惯渐渐的养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稳定性不强,对于新的行为习惯或事物的接受、理解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要多与幼儿交流,要耐心的指导。 (二)一旦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以后,需要不断的去巩固和加强。这种巩固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从而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和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巩固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坚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比如;在洗手、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拥挤、吵闹的情况,此时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提醒,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反复的提醒和规范,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表现比较差的个别孩子要进行个别的批评教育。一段时间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养成并遵守相应的规则。 (三)要使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坚持。个人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师要制定出一套有限的常规培养的方法,结合每天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使大班的幼儿达到要求的水平。一套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不能一个课程的老师严格遵守,另一个课程的老师就不严格遵守,使幼儿松松紧紧,不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只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使幼儿的常规培养保持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幼儿的各项常规教育培养以及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做为一名幼师,对于幼儿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受用终生;相反,习惯养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不良的个人习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幼儿管理中要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常规培养,处处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当然,这些并不是只单靠老师一个人,而是需要全社会、家庭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幼儿做起,从老师、父母做起,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步在幼儿教育课程中渗透。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有效的实施好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时期重要的学习内容。幼儿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结构,在数学教育中,幼儿的数学发展只是表面现象,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数学知识是变化的,而数学思维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对他们深入的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意义。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应该说是赋予幼儿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幼儿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特别是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如果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那么,就会失去数学知识对幼儿大脑、思维等各方面的开发过程,不能使幼儿得到有效的培养。为此,在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将计算作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应将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对数学的兴趣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积极的通过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实现变“苦学”为“乐学”,变 “低效学习”为“高效吸收”。只有这样,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去引导孩子积极学习,在使孩子学习好知识的同时,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二、数学学习应积极发挥趣味游戏的作用
数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容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与乏味。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教学中班数学——守恒教育的内容时,笔者用自制的扑克牌,通过玩“抽牌配对”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戏帮助学生学习守恒的相关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幼儿,提供给他们的是同一花色的扑克牌,形状和颜色相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较规则和单一。让幼儿彼此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牌大或谁的牌小,对于水平较高的幼儿,则使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由于这些扑克牌中花色、形状、颜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们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向的思维,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去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牌中花色图案的数量,使每个幼儿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再如,笔者设计游戏《铺路》的主要意图就在于,使幼儿在铺路的过程中,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游戏《逛超市》中,幼儿通过认识超市物品——摆超市——购物的途径,轻松掌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的数学知识。玩水、玩沙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来感知容量守恒。此外,沙子和水泥合成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抢椅子游戏,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幼儿年龄小,记忆力都不是很强,在数学的学习中,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学习而没有实践,孩子则不会记忆太久,会很快忘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特别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更为明显。为此,在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的同时,教师还应极其的重视让学生的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引导孩子实践,巩固、强化所学习的知识,培养能力,让孩子明白学有学有所用。例如,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加减后,教师可模拟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十块钱,让学生当顾客,教师当商家,出示一些布娃娃、玩具等之类的商品,标上价格,让学生用手中的钱来买东西,看看手中的钱能买到些什么,钱不够了该如何?超过了又该找回多少?等等。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进行实践体验,在强化孩子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
当然在学习数的组成过程中,仅仅依靠正式的集体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简单、耐玩,又具有数组成功能的学具,放在幼儿容易取放的地方,便于幼儿选择、调换、整理、取放。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接触,积累相关的具体操作经验,使这些非正式活动的操作经验为幼儿正式学习组成奠定初步认知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去探索发现,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数学、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乐意与同伴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自己的教学,幼儿的发展进行反思,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真正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的同时收获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不在感觉到数学是枯燥无味,怕学数学的心理,同时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喜欢学科学。
狭义的幼儿教育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班幼儿教育论文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如何对大班幼儿进行孝道教育
摘 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百善孝为先,针对当前部分孩子不懂得父母工作的艰辛,缺少孝心的状况,作者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出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孝道教育 主题活动 弟子规
一、理解“孝道”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从小拉扯大,期间的辛劳可真谓大也。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我们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孝敬日”,要求孩子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孝敬日,在这一天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妈妈,要用行动表示对妈妈的爱,以此表达浓浓的母子之情。教育孩子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满足孩子听故事愿望的同时感受爱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对父母应该有孝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时也要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另外,我们还利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典型事例,身边的真人真事给予孩子榜样教育。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要为父母尽义务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二、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孝道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我们进行幼儿孝道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唱一唱有关孝敬方面的歌曲,使孩子们在歌声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歌曲《人间有爱》、《小乌鸦爱妈妈》、《我的好妈妈》、《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生命之河》等。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儿歌、诗歌、三字经、故事等形式,丰富有关孝敬方面的人物事迹。如:三字经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故事《我想要爱》《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真孝顺》《我妈妈》;诗歌《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画一画有关孝道方面的图画,如:《我帮妈妈做家务》、《送给爸妈的礼物》《小鬼当家》《学做小主人》。
三、在主题活动和传统节日中渗透孝道教育
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和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懂得感知、体验“孝道”教育。本学期我班开展的系列孝道主题活动有:九月的《我爱我的老师》活动,孩子们感受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并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们的尊敬和感谢。十月的《我爱我的祖国》的绘画比赛,激发了幼儿的爱国之情。《我和爷爷奶奶做朋友》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尊敬老人,更是使孩子们走进社会的途径之一。十一月的《感恩你我,真情成长》的活动,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学会感恩、实施感恩。我们让孩子欣赏感恩影片。如:《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宝莲灯》,并用心形制作感恩卡,上面写上爱爸爸妈妈的话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十二月的《大手牵小手》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会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它能有效地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机会的不足,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以此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一月的《做个孝顺的孩子》活动,让幼儿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人。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园”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和父母分享,给爸妈捶背、倒水、梳头、拿鞋、唱首歌,等等。教育孩子回家要多做孝事,并把自己的孝事讲给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加深对“孝”字的理解,懂得要从小热爱父母及家庭,进而提升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四、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孝道教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教育他们看见老师和小朋友要深深一鞠躬,并说“老师早”、“小朋友早”。刚开始孩子有点放不开,需要我们在旁边不断督促提醒。我们意识到要让孩子鞠躬,我们自己首先必须作出表率。刚开始我也有些不能够接受,让我和孩子鞠躬,不是说不愿意,而是觉得很别扭。早上小朋友来,我们首先向孩子鞠躬问早,下午放学,我们也主动向小朋友鞠躬说再见。我们教育孩子,别人向你鞠躬,要及时给别人还礼。孩子的进步是巨大的,当我们和孩子们慢慢坚持去做了,我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甚至,当我们和同事阿姨之间互相问好时,我们感觉心中彼此更尊重对方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回到家也会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鞠躬,表达自己的孝心。不要小看这一鞠躬,当一个人从小懂礼貌,能做出鞠躬这个动作时,他的修养也在慢慢提高。虽然现在有些孩子还不能真正明白鞠躬的含义,只是机械模仿,但我坚信,一直坚持这样做了,习惯成自然,对孩子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每日必读的书”,暑假我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以“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培训,利用暑期在家观看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光碟,并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更加意识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修炼自身的德行,用良好的言行影响、感染孩子,做到言传身教。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不讲话影响别人。如厕时要排队、学会等待,洗手开小水,不浪费水。进餐前我们都要组织孩子念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耕作,感谢打众信任支持。”以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爱惜粮食。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育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争抢。午睡时教育孩子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角色游戏时,开展“自助餐厅”“玩具大家玩”“给爷爷奶奶让座”“帮娃娃穿衣”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言行,有助于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履于我们的光荣使命――做好孝道教育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感受爱并实践爱,有爱心和孝心,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能使整个世界充满和谐爱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黄晓静,柴立青等.爱的教育.北京出版社,.
[2]陈琦,刘儒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3]陈晨明.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4]郭晓月.中国幼教网.浅谈幼儿故事教学,.
浅谈幼儿园大班感恩教育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初步形成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然而,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却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脆弱,敏感,任性。本文旨在探讨在幼儿园大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感恩教育;幼儿教育;感恩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二、感恩的缘起
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是在父母亲的百般呵护和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可对父母及爷爷奶奶的态度却是颐指气使。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一些家长对孩子样样给予呵护迁就,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地,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们习惯了索取,不奉献,缺乏自理能力,没有责任感,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所以导致幼儿合群性弱,加上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受欺、学坏等,常常给予幼儿不正确的引导,这就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中心心理,使幼儿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的。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一切,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面对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的现实,我们这些为师者不得不开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横行霸道?
我想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现在许多孩子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的帮助,甚至连一声“谢谢”也不会说,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悲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提醒孩子,引导孩子,继而唤起孩子们的善良本性与感恩之心。
三、感恩活动在大班地开展
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另一片天地,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大班段在园内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感恩活动,让孩子们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出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或老师,朋友或对手,快乐或悲伤,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那么,他们就会明白,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当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让孩子们学会感谢,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一)感恩活动前
在感恩活动实施前,我们老师一起寻找了很多有关感恩的知识、相关故事以及歌曲等等,并在一日活动的晨谈或课间活动中不断地渗透给孩子们,然后请孩子们谈谈他们听了故事和歌曲之后的体会,说说他们的想法和看法,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感恩的认识,并积极地学习感恩。
(二)实施感恩活动的内容及过程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渲染气氛
在第一周周一的晨会上,我们大班孩子进行了《感恩》演讲,同时也是对全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进行活动的宣传,正式拉开了感恩系列活动的序幕。当天下午,我们老师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张半成品的“感恩宣传单”,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并在宣传单上画上对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或家人朋友的爱,并把这张“感恩宣传单”送给自己的家人。这也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向家人朋友宣传感恩,介绍感恩。之后,我们还请孩子们给早上来园的其他段的家长们也发放“感恩宣传单”,让更多的人知道感恩,让更多的人学习感恩。
第二阶段:我是礼仪小标兵
感恩月的每天早上,大班孩子们的使命便是担任“晨间礼仪小标兵”,走进幼儿园,映入眼帘的便是身披“礼仪小标兵”绶带的小朋友,他们威武地站在幼儿园的大门口,以微笑迎接每一位进园的小朋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老师,向他们问早问好,在老师的教育和小朋友的榜样作用下,幼儿园形成了浓浓的礼仪问好氛围,“时时处处讲感恩”就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开始了。小朋友还把当“晨间礼仪小标兵”作为一项非常光荣的任务,很多孩子都争着做呢!感恩就在这小小的活动中得到深入,让孩子们通过切身参与,进一步的了解感恩。
第三阶段:端茶送水表感恩
这是感恩活动中较为关键的环节,是让孩子通过实际行动来体会家人辛苦的重要环节。活动前,我们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为家里做至少一件家务,如: 扫地,叠被子,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等等,接着为期一周的端茶送水活动就此开始了。
下午离园前,接待处里摆放了许多我们老师为孩子们准备的茶水和纸杯,并组织部分孩子轮流到幼儿园大厅给来往的家长端茶递水,并向他们说声:“请您喝水,您辛苦了!”当场,孩子们积极参与,认真、有礼貌地对待每一位来园的家长;而家长的回应也十分热烈,纷纷地表扬了孩子们,家长的表扬让孩子们的心理得到了鼓舞和肯定,相信接下来的活动孩子会做得更好。由此也希望孩子们通过为他人做事、端茶递水的具体行动体验感恩的美好。
第四阶段:学手语,制作花朵送感恩人
在此次大班段感恩系列活动中,我们的孩子心灵手巧,发挥我们的特长,学习手语,制作花卉、送花朵给我们感谢的人,表达感恩之情。
第三周,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学习一些花卉的名称,以及各种花卉所代表的花语,引出用花卉来感恩我们身边的人。接着老师便开始示范制作花卉的手法,并说明注意事项。最后请每个孩子用感恩的心亲手制作一朵花,感恩之花将更加美丽。
同时,我们老师还在晨间或课间时间里不断地给孩子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这首歌会一直不断地回响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慢慢地,每个孩子都会唱了,并能跟随着老师一边唱一边做手语,用心去感受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我们甚至要求孩子们把这首歌也教会给他们的父母家人,教会给他们身边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歌唱来生活,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爱与希望。
在下午离园的时候,孩子们手拿花朵,站成心形,一遍又一遍地用手语做着《感恩的心》,以表达对父母和爱护人的感谢!等父母来的时候,将亲手制作的花送给他们,并向他们说上一句感谢的话!很多家长在接到花并听到孩子感谢话时都特别高兴,并反应着最近孩子都特别懂事和贴心,经常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人都感到很欣慰。这也是我们乐意所看到、听到的。
第五阶段:百米画卷表爱心
这是感恩活动中最高潮的部分。在这百米画布上,大班段的孩子们认真地绘制着,为感恩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幅主题为“放飞爱心”的百米画卷是我们大班段200多名孩子与老师用了三天的时间辛苦完成的。蓝天,白云,小草小花还有各种形状的房子以及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爱心呈现在画卷中,孩子们奇思妙想的画面构思,鲜艳活泼的色彩搭配,彰显了他们质朴天真,童稚可爱的天性。他们还发挥无限地创意,用上各种不同材质的材料来打扮我们的百米画卷,让“爱心”在我们心中久留。
(三)活动小结
为期一个月的感恩活动圆满完成。孩子们的热情与主动积极参加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那悬挂在墙上随风飘动的百米画卷,那一次次流淌在幼儿园的《感恩的心》,还有那端茶递水、送花的感人场面还历历在目,仿佛让我们的心灵又一次接受了洗礼。最后,我们也以一次主题晨会为这次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晨会上,孩子们又一次聆听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大班段师生共同表演手语《感恩的心》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许多在场的老师和小朋友不由地热泪盈眶。这次活动还受到了园领导以及各位老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感恩活动效果
感恩活动这一个多月来,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并为师生之间、伙伴之间、家人之间建立了更多的情感交流,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校园与家庭氛围,深受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家长的反应更是热烈,有表扬的,也有纷纷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的。更多的家长则表示孩子进步了,懂事了,知道为别人着想了,似乎也长大了不少。这些都是我们乐意所听到的,家长对活动的热烈反应也就说明了我们的感恩活动是受欢迎受关注的。
在此,我们不说这项活动的成功与否,我们只希望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与家长都能感受到感恩的可贵,生活的美好,都能够向身边的人真诚的微笑。如果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培植出一种感恩的思想,那么就可以让孩子学习沉淀许多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不满。感恩惜福,四个简简单单的字却可以为我们带去阳光与爱。
五、实施“感恩”教育还应注意
(一)教师应以身作则,关爱幼儿,培养幼儿感恩意识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感恩”应创设活动情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传统的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比如:为教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另外,教师还应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比如,开展“我做小鸡的爸爸妈妈”的活动,要求幼儿亲自喂养刚出壳的小鸡,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
六、感恩的延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所写道的:“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大深远的作用。”因此,感恩教育应从小抓起,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总之,感恩教育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教育工程,它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家庭、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达到幼儿健康发展、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
[2]姜颖,感恩书[M].宁波出版社,2007年
[3]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幼儿园的常规 教育 是指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天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在大班教育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幼儿的常规培养主要包括了以下若干方面;如行为以习惯以及个人习惯的常规培养、卫生方面的常规培养、学习及其体育活动的常规培养等等。 关键字: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更好的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常规培养也是一个班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爱的奉献、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去引导他们,提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孩子能充分的去信任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盲目的批评孩子,觉得幼儿哪里做的不对、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询问,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当得到答案后,我们要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当幼儿在一个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好,比如;对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有礼貌、可以独立把饭菜都吃干净、能自己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自己叠被子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做的真好,你是最棒的。”对于幼儿在任何方面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使孩子能更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比如:我给班里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我们教师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以自己为孩子们的榜样,要以良好规范的行为感染孩子,给予孩子们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果幼儿每天都在一个清洁的教室进行学习和游戏,老师的仪表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亲切友好。正如“孟母三迁”的 故事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样好的影响。因为老师可以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和幼儿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很多幼儿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为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法,就是当幼儿在老师或父母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幼儿小红花、小图章或是一些糖果等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要学习的,这样使其不断的在这样的反复中改掉自己不良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时候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还非常的模糊,只是对大人们的表扬以及奖励很重视。我们的老师恰恰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遵守常规纪律的小朋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用这样的 方法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肯定和表扬,是巩固其良好的个人行为最好的方法。被人重视、喜欢、肯定和表扬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也是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 三、反复巩固、贵在坚持 (一)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讲求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幼儿良好的习惯渐渐的养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稳定性不强,对于新的行为习惯或事物的接受、理解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要多与幼儿交流,要耐心的指导。 (二)一旦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以后,需要不断的去巩固和加强。这种巩固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从而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和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巩固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坚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比如;在洗手、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拥挤、吵闹的情况,此时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提醒,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反复的提醒和规范,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表现比较差的个别孩子要进行个别的批评教育。一段时间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养成并遵守相应的规则。 (三)要使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坚持。个人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师要制定出一套有限的常规培养的方法,结合每天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使大班的幼儿达到要求的水平。一套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不能一个课程的老师严格遵守,另一个课程的老师就不严格遵守,使幼儿松松紧紧,不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只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使幼儿的常规培养保持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幼儿的各项常规教育培养以及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做为一名幼师,对于幼儿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受用终生;相反,习惯养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不良的个人习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幼儿管理中要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常规培养,处处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当然,这些并不是只单靠老师一个人,而是需要全社会、家庭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幼儿做起,从老师、父母做起,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担任班主任已有二十几年了,今年下半年做了配班老师。在做配班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不管是班主任还是配班老师,都是幼儿园里必不可少的角色,两者都很重要。它们之间不应有高低之分,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工作,力争让家长满意,让幼儿全面发展。在工作中,我能够和班主任李老师和睦相处,共同营造班级温馨的良好气氛,从而使孩子们健康快乐的过每一天。一、耐心呵护幼儿教育是一份需要用爱去耕耘的事业,我有这样一份以爱为主题的工作,我感到很快乐。在工作中我常常会这样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就不会为孩子暂时达不到要求而急躁,不会为孩子不小心犯错而指责,有的而是理解、宽容、尊重和爱。根据不同的孩子制订了一些小的目标:给胆小的孩子多一些鼓励;给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多一些提问;给体弱的孩子多一些照顾;给能干得孩子多一些挑战。二、努力学习在教育教学方面,为了我园的课题“纸趣教学研讨”作为幼儿园研训工作的重点,我也是积极地参加公共课备课、一课多上、集体备课等,进行研讨、反思、撰写纸趣博客沙龙等。同时向年轻骨干教师请教,“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为了探索早期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早期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我努力的向别人请教,我开始意识到了课件教学的重要性。让幼儿多视角的学习,绘本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孩子们的反映让我很高兴,他们很喜欢这种形象、活泼的教育课件。我会继续朝这方面努力,这样孩子能够更直观地看事物,将自己所看到的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三、热情交流家园联系是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它就像车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才能平衡前进,缺一不可。通过家园联系能帮助老师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脾气性格、健康状况等等。通过家园联系还能向家长介绍幼儿的新信息、新动态,让他们真正了解幼儿园,了解老师。在和取得家长联系后,我了解班上有几个孩子在园里和家里表现不一样,在园里表现很好,在家里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我认为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园里和家里管理不一致,根据这个原因,我马上和家长进行交流,告诉他们溺爱不是爱孩子,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给他讲道理。家园相互沟通,采取说服、教育、鼓励等有效方法,让孩子们知道对和错,好和坏,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一年半下来,我与家长们相处得很愉快,工作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虽然我在这一年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可是我仍然看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我还应加强教学钻研、及时反思、随时总结,为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力争使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配班老师。
是大专的吗,我可以写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摘 要:常规教育说得通俗点就是习惯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基于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具有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的特性,所以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应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即从情感培养和行为练习入手,通过树立榜样、正面鼓励、持续教育等方式,教育方法要针对幼儿特点,抓住幼儿教育这一关键时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常规教育 在一次记者采访中,一名记者追问爱因斯坦人生哪个阶段的教育为其取得如此大成就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既不是中学教育,亦不是大学教育,而是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他认为正是幼儿园的教育教会了他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对其最终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爱因斯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常规教育,才能够让中国的花朵能够更加灿烂的开放,才能让其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伙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任性等诸多的问题。例如,有的幼儿喜欢某一样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地给他,一切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有规矩靠边站。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家长要对其正确引导,否则长此以往就可能会造成幼儿自私自利的性格。 2.自闭行为 幼儿的自闭行为是指一些幼儿经常独来独往,对幼儿园的规矩、教师的要求也不怎么服从,也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大多数幼儿都能坐着听讲并且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而有自闭行为的幼儿却常常沉默不语,独自一人做自己的事情。 3.自理能力差 现在的独生子女,皆是家中的小太阳,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所有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正是这种无条件任从致使幼儿养成了不懂自理的恶习。鞋子掉了找老师、裤子下滑不会拉,甚至鼻涕流出来了也不会擦。就餐毛病更是多,在家里,这些孩子“粒粒皆辛苦”,家长为能让孩子“吃上一口”想尽办法,使足“计谋”,加剧了幼儿形成这种“陋习”。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养成战略 1.以爱为名构筑起幼儿常规意识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平等和尊重、关爱和宽容、支持和引导中教育幼儿,满足幼儿的内在心理需要,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像妈妈一样关注幼儿的整体成长,支持幼儿的探究发现,鼓励幼儿尝试新鲜事物,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等。 (2)做到严爱有度 教师的表情或动作往往会牵制到幼儿的心情,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要做到张弛有度。教师应该明白,一味欣赏、赞扬和放弃要求,后果会使幼儿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过于严厉,也会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2.多种 渠道 促成幼儿常规的养成 (1)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行为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常规行为要求编成短小的儿歌,教给幼儿听,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就记住了相应的行为准则要求。 例如,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刷牙,入睡、穿衣服是很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基于儿歌通俗易懂,幼儿很快就能在大脑中记住和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并且能熟练地掌握其中要领。如,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就可以运用儿歌:小椅子,拉拉近,小小手,护饭碗,小调羹,舀一勺,低下头,张开嘴,大老虎,啊呜啊呜来吃饭!小鞋子,出洞子,小裤子,乘电梯,小衣服,吱扭吱扭上房子,使幼儿一下子掌握了基本的步骤。 (2)在故事中让幼儿理解常规 故事对于幼儿来说是没有抗拒性的,教师可以把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习惯故事化,让幼儿从 童话故事 中来理解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既充分利用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时,可以用手指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的目光直接追随着成人手指所指向的画面部分,也可以提出一些诸如“画面上有谁”“她在做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等观察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在故事中理解常规的含义。在幼儿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后,进行阅读故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用手点读一些简单的、幼儿常见的字,使幼儿在阅读故事中将图文结合起来,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遵守常规 幼儿年纪小,自制能力相对还不是很好,容易遗忘自己的行为,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适应幼儿成长的环境中,以方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认真地进行提醒。 比如,为了引导刚入园小班幼儿午睡时的小鞋子该如何摆放,我就事先剪了一对对“小脚丫”,把它们一一贴在每一张小床的右下角,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摆放鞋子这一规则;盥洗室的水龙头墙上贴了如何洗手的步骤图,又为幼儿正确洗手作了指引。我们在楼梯口画上箭头帮助幼儿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随着幼儿一天一天的长大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把直观形象的标记图慢慢过渡过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这些创造性的形象标记不仅便于幼儿更好地学会和遵守规则,开发幼儿的大脑,也便于教师的常规管理,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水到渠成。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 儿童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6-78.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 其它 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 言行举止 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及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幼儿常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同时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娇惯、包办代替,又养成了小班幼儿强烈的依赖性、缺乏常规意识及相应能力。因此,怎样在小班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概念界定:
讨论、界定“幼儿常规教育”,必然离不开对“常规”一词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将“常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1
我国学前教育界不同的学者对“幼儿常规”有着不同的理解:刘焱认为幼儿“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2罗志芳认为幼儿常规就是“纪律”,幼儿常规就是幼儿纪律,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3王玉认为“常规就是限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4
综上所述,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对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等,从时间顺序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入园、晨检、早操、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午餐、午睡、午点、游戏活动、离园等环节。
三、开展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会说话”的幼儿常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常规教育氛围。
环境支持和影响着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常规教育环境,而小班幼儿又刚入园、年龄小、缺乏常规意识,为此,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相应的常规教育环境时,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环境“会说话”,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例如:洗手池前与水龙头相对应的地面,我们贴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它告诉孩子们,每个“小脚印”上只能站一个人,其余的人可以排到“小脚印”的后面稍作等待;活动室地面的“半圆形”标志线,帮助孩子们迅速有序地将小椅子摆在活动时需要的位置;楼梯台阶上的“脚印”标志以及楼道墙面的“毛毛虫”标志,提醒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一个跟着一个排好队。
2、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适宜的幼儿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中获益,获得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不同,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5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早晨入园时,老师会主动热情地与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幼儿渐渐地也知道在入园时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活动时为了端正幼儿的坐姿,老师会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看,XX小朋友坐得多直!”孩子们顿时就挺起腰来。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6同时,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际操作感知。例如:为引导幼儿离开座位时送椅子,我们创设了“小椅子回家”的情境;在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了“生活服务区”,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扣纽扣、系鞋带等)中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关注幼儿一日生活,随机生成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教育”,因此,幼儿的常规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幼儿各种游戏和活动中的。例如,幼儿进行桌面游戏活动时,我们发现许多玩具掉在地上了却没人捡、幼儿之间相互争抢玩具等现象,据此,我们随机生成了“玩具玩具我爱你”、“玩具大家玩”、“玩具回家”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在发现幼儿常在教室里追逐疯跑这一情况时,我们随机生成了“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我叫轻轻”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明确相关规则。
4、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常规教育成效。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的不同场所和环境,同时也是儿童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7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应由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和加强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例如,通过班级家园栏、QQ群及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讲座等,定期向家长宣传、介绍幼儿常规教育方面的知识;利用家园联系册,每月与家长互通幼儿在园及在家情况,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协调一致、同步教育;借助家长委员会,充分发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常规教育,为班级常规教育出谋划策;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体验活动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幼儿常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幼儿常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2页。
2 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3 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4 王玉,走出常规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导读,2002
5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6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页。
7 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
8 石伟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2页。
[4]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5]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6]王玉,走出常规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导读,2002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第43――44页。
[8]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
[9]石伟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析论文
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
【摘 要】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个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关 键 词】 美术;幼儿园;小班;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喜欢美,追求美,就是一种人之本能,是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呢?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以下是我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小班美术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的绘画教学,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他们的注意力、自控能力都很差,绘画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年龄小,手眼不协调,手部小肌肉群发育尚未成熟,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像,幼儿的情绪会显得格外紧张,反而使幼儿丧失了绘画的兴趣。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他们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所以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似像非像,让人难以捉摸。因而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难度较大。作为幼儿教师,在小班的美术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逐步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
二、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
有了绘画兴趣,没有绘画技能,幼儿就表现不出自己所想画的东西。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能非常必要。
小班幼儿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这时给幼儿发绘画纸和笔,大多数幼儿只会乱涂乱画,要么有幼儿坐着一动不动,还有幼儿就会喊:“老师,我不会画!”问题很多,状况百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从认识颜色开始,让幼儿认识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认识点、线(横线、竖线、曲线等),认识简单的图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当然一两次是不行的,需要反复练习,技能需要日积月累,因此要多练习、多强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有了兴趣做引路,技巧做基石,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很有必要。
小班幼儿天生好动,如果只是单调的涂色练习或是单一的临摹活动,都是孩子不喜欢的,对活动兴趣也不能持久。所以,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才能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玩色活动,如“手掌印画”“拓印图形”“纸团压印”“泡泡画”“喷刷画”“手指点画”“添画”“吹画”等,让幼儿感知色彩的美和多变,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浓厚兴趣。其次,指导幼儿尝试使用新的工具,彩色铅笔、粉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等进行绘画,感受每种工具带来的新鲜体验。让幼儿在游戏之中、音乐之中、故事之中慢慢凝结,慢慢升华,让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高,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真正做到“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
四、激发想象力,大胆放手让幼儿进行新创造
当幼儿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时,已为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埋下了种子。幼儿从小就富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空间是大人所不能及的,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法,尤其在幼儿园小班的这个时候,幼儿的笔触、动作和语言比较稚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就需要老师家长们正确对待。《纲要》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不要限制和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不要对孩子的想象力加以评论和判定,更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或是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家长们要大胆放手,要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多多鼓励孩子的想象力。
五、多鼓励幼儿的绘画作品
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群说过:“好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同伴的认可。《纲要》中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每次美术活动后,我都会与幼儿一起把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每个幼儿的绘画特点,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因此,我会对作品较好的孩子给予积极的表扬,不太好的也是先鼓励,然后再告诉幼儿哪里画得不好,使幼儿从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算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位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参考文献】
[1] 田燕. 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 张紫微. 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成才之路,2016(6).
[3] 庞丽娟.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论文
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 教育 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4)06-0274-02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 经验 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 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 方法 、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 故事 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