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青铜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青铜的论文题目

大概就这样写吧,你去认真看下,参考参考。这个只能给参考下,至于你要想怎么写,那就看自己对青铜器的理解和你查阅的资料去写了。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1.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2.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 (录象:曾侯乙编钟)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录象:青铜工艺)这个是青铜器辨别真伪的论文伪造青铜器主要是为了牟利,而仿造青铜器则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统礼教之目的,所以仿古与伪造二者制作的目的与性质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点,有必要加以区别。唐代以来各个时期仿古作伪的情况大致可概括为四句话:唐宋为仿,元明是变,清代在改,民国是。现将其基本情况概述如下。古代青铜器的仿造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约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金石学兴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造,以为郊庙之用。特别是政和年间,由于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见翟耆年《榴史》)。但南宋之后,铜器常被销毁铸币,宋代仿制古器传至今日者为数较少。但宋代仿古之风延续至元、明、清时代。元代时诏修诸路府州邑县之庙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时为此设置了出蜡局(《元史·祭祀志》),以仿制古祭器。明代的仿造规模甚大,留传于世者亦较多。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于是在宣德三年敕谕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此外亦令仿造内府所藏名窑四款式典雅者铸铜器 。当时所铸以上两类仿古铜器达三千三百余件。这些仿古铜器,除部分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府,因而得以流传至各地(《宣德彝器图谱》)。明末崇祯年间潞王朱常汸(号“敬一主人”)亦曾大批仿制古铜器。 仿古铜器有以下特征: 一是常铸有铭文表明是仿制品,宫廷所仿多铸有本朝年款,例如宣德三年工部奉敕仿制之商周青铜器器底多铸有篆文书写的“宣德”二字。明末潞王所仿制器则有“潞国制”字样,并有器物编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年间宫廷仿商周铜器亦有“大清乾隆年制”铭文。历代地方官吏仿制品除注明年款外,还注明官称姓名。 二是仿制品在形制与气韵上多与原器有差异。这是因为既是仿造,不像作伪,故不必追求逼真,往往是只求形似,而不严格遵从古制,甚至还有所变化,体现种种时代风格。宋代仿古器因多以商周原器为模式,故在形制上较为相像,但与原器相比,造型略显呆滞、粗拙,且体形一般较大,特别是鼎、爵、斝等器。此外将仿古器纹饰与商周器物纹饰仔细对照亦可看出其不够准确,形象多有变异,如北京故宫所藏宋仿商簋与商簋形制颇相如,但其颈部与圈足所饰夔纹形象与地纹均较商代纹饰失真且粗糙。元代时仿古铜器往往有自行改造之处,并不拘泥古代形制,如1981年从湖南常德慈利征集所得元代铜簠,双环形耳与波带形足均为随意改造之表现,而且口下有直壁,是春秋早期以后形制,但纹饰却饰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的重环纹,亦与真器不合。明代宫廷仿制品因多据宋人著录书铸造图样,宋人所绘本就有不严格处,故明代仿制品即更走形,其中有的虽与商周真器外形相近,但纹饰变形却十分严重、此种情形由上文所举宣德三年所仿制之商簋即可得见。又如:明宣德三年工部所铸“周公乍文王”鼎,引自《宣德彝器图谱》,虽亦有用早期青铜器之大致形象,但无论是扁足与扉棱造型,还是纹饰、铭文,皆非周初之制,而尤以纹饰更显随意性。《善斋吉金录》著录之“永保用鼎”,虽作立耳、蹄足,但颈、腹形制与纹饰及铭文字体均与先秦古器不类,容庚先生指出:“此明代物。1987年12月云南石屏乾阳山玉皇阁修复过程中,曾于石壁发现仿古铜鼎,有可能是明代地方上所铸仿制品,虽大体上是仿照商周鼎形,但蹄足形制相差甚远,颈下饕餮纹变形极明显,鼎腹饰垂叶三角纹颇不合古制,铭文字体取自宋人《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九“丝女鼎”。最初曾被发现者定为西周铜鼎。由于判定明显错误,很快即被纠正。 清乾隆以前宋至明代仿古铜器已有不少藏储于清内府,乾隆年间编成的“西清四鉴”等书中所著录铜器,有的 即使从描绘得不甚准确的器形、纹饰中亦能看出是这一阶段的仿制品,例如所谓周蟠龙尊(实是壶形)、周夔风鼎。后一器为错金银器,形制本于商、西周早期鼎制却饰错金银纹饰,显然是一种变通与改造的仿古手法。容庚先生提出:“金银错之商周器十九皆伪",显然是对的,但这种器物多数当属于仿古器,应被视为艺术作品。 清代宫廷继续铸造仿古铜器,风格与明代近似,即外形有商周铜器部分特征,但往往对局部加以多方面的改造,如上述清仿古方鼎,饕餮纹作蝴蝶状,口颈下夔纹口、身皆臆作,底纹呆扳无变化,扁足形制与其上纹饰亦均不合古制,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仿古器的风格与水平。 明清两代的仿古铜器,有几种常见而形制较特殊的器型,如百环尊,出戟大尊等。此外,明代仿古器还可见贯耳觚,清代可见方口觚。 综言之,历代仿古铜器最重要的共性即多只是大体取商周铜器之外形,但在局部(如部分结构与纹饰,特别是纹饰方面)多有随意变形。因此即使未有铭文标明为仿制品,只要对商周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之时代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仿制品与商周真器不合之处并不难看出。所以从总体而言,仿制器还是较易辨识的。 青铜器器的伪造与辨别一.青铜器伪造历史之概况。青铜器的伪造在宋以前即存在,但伪器较大量的出现尚始于宋代,当时金石学之兴起。固然促进了对古代青铜器与金文的研究,但公私收藏之风的兴盛,也使青铜器买卖成为古董商人逐利之手段,伪造之器进应运而生。今日研究青铜器的学者们多认为,宋代宫廷既大量仿铸古铜器,自然就培养出一批作伪器之高手。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有《古钟鼎彝器辩》一节,曾提到伪古铜器作假色泽与假锈的方法,可见铜器作伪在宋代时已发展为一专门的技术。元明两代亦有铸造伪铜器的,明人曹昭在《格古要论》卷六中有“伪古铜”一小节,专讲伪铜器作假锈色之方法与辨别要点。显然当时作伪铜器与鉴别真伪皆已有相当经验。此外,明人高濂在《论新铸伪造》(《遵生八牋》十四:二八)曾记载,元代时杭州姜娘子、平江(今苏州)王吉二家即为当时铸作名家,其“制务法古,式样可观”。所制器或亦有被充作古青铜器流入市场的。宋至明历代伪制品中较精致者,在清代甚至充斥于内府,故乾隆时所编专著录内府藏器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与《乙编》四书.(旧称“西清四鉴”。现学者或称“乾隆四鉴”),有铭之器一千一百七十六件,容庚先生认为其中伪器与可疑器近42%,其中虽有因未亲见而估计不当者,然此种估计总不致太过分。 清乾隆以前之元明两代与清初伪造技术较低,器形、纹饰多仿照宋人青铜器著录书籍中之图像,铭文亦多属杜撰,故伪器较易辨识。清乾隆之后,金石学复兴,此时的情况正如徐中舒先生所描述的:“一般学土大夫们对于铜器的观念跟着也就推进一点。他们要利用这些器铭来解释文字,证明经、子,他们买一件古董,总要注意它有字没字。这中间价钱当然差得很远”。有铭青铜器价值远高于无铭器,这一事实进一步刺激了—些古董商与作伪者渔利之心,乃多于真器上增刻假铭,一般是根据真器铭仿制、照搬,间或亦有改造、拼凑。与此同时,整体铸造伪器、伪铭之作伪业也渐于山东潍县、陕西西安等地形成中心。 民国以后,古青铜器出土甚多,提供了大量真器范本,加之历代作伪技术不断积累,至此时已近于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这时候青铜器海外市场被开拓,于是作伪的水平与数量均大大超过前代。此外,作伪的区域性中心也增多起来,上海、北京均集中了一批作伪高手,除于真器增制假铭外,全器伪造亦较多见。今日国内外公私文物收藏者所藏伪制青铜器有相当大的比例即是属于民国以后制作的。二. 本世纪青铜器辨伪之主要成果。伪制青铜器的历史既如此长久,特别是近代以来伪器的大批量制造,便青铜器辨伪问题在民国时期即已成为青铜器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1936年徐中舒先生作《论古铜器之鉴别》文(《考古社刊》第四期,1936年),开首第一句话即言:“如果要把古铜器当作一门学问看待,那么,我们第一件当做的事就无过于真伪的鉴别了。”可见辨伪在此时已为学者高度重视。在此之前,近代学者中仅有著名学者与收藏家陈介棋,以他丰富的经验对判定伪器提出过具体的见解(《簠斋尺牍》)。此外,1914年王国维撰《国朝金文著录表》(1915年, 上虞罗氏雪堂丛刻本),于各器类下均开列伪器及疑伪之器。王氏所判定因其多未见原器而所据仅铭文,故未必均得当,然实有开凿之功。l941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出版,不仅在详细地总结历代辨伪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识别伪器的若干重要原则,并首次对伪造作了较科学的分期(书中一些基本观点在1958年出版的《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充实),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此之前,容先生还曾作过许多具体的辨伪研究,1925至1927间曾因工作多接触清内府旧藏器,因作《西清金文真伪存佚表》(《燕京学报》第五期,1929年),对所谓“西清四鉴”中所收铜器及铭文作了甄别,其中一部分器物的真、疑、伪差别问题后来在《商周彝器通考》中又作了修订。与容氏所作研究同时,也有学者写过辨伪文章,如商承祚《古代彝器伪字研究》(《金陵学报》三卷二期,1938年),后又作补篇》(《考古社刊》第五期,1936年),又如上举徐中舒氏的论文。民国时期重要的有价值的辨伪论著大致如上述。 近二十年来,对于青铜器辨伪问题,又先后有一些重要著作发表,无论在科学性上还是精细程度上都有新进展,作者中有的曾在文物界多年从事青铜器保管、修复工作的,故所论更为经验之谈。七十年代中最重要的带有 理论性的著作是张光裕《伪作先秦彝器铭文 疏要》(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74年6月),此书首先详尽地考察了历史上古铜器仿造与伪造的史实,说明了不同朝代仿造与伪造器物之手法、工艺特点与历代辨伪之认识水平;继而详论作伪之方法、类别,尤着重于铭文之作伪的研究。本书还详论了铜器鉴别之态度、方法,对已有成果从方法论角度作了科学的评判与总结。此书还有下篇,名《六十字以上的先秦器疏证》,引五十五件伪器。八十年代以来有较多的青铜器辨伪论著发表,其中重要的有:陈佩芬《青铜器辩伪》(《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三期,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上海博物馆丰富馆藏标本为资料,从铸造技术角度指出伪器之破绽,说明伪器重于原器之事实(这是以往很少具体阐明的)。该文所论伪铭、伪纹饰多为伪制品中之上品,故分析其漏洞与弊病,极有助于辨伪水平之提高。 程长新、王文昶、程瑞秀《铜器辨伪浅说(上、中、下)》(《文物》1989年8、11、12期),多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之历代伪器与仿制品之标本,详析历代宫廷与民间所作仿古铜器与伪铜器之形制、纹饰、铭文特点,生动形象,并有重要资料价值。文中还列举、分析近现代作伪高手之作品,在综论辨伪方法时,文章亦多结合实物标本,对作伪的手法之剖析甚为详细。所有这些,对实际的辨伪工作都极为有益。 刘雨《乾隆四鉴综理表》(中华书局、1989年),在容庚先生研究西清金文基础上,对乾隆时之“四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对容氏判定伪器之器重作审定,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书末附“伪及疑伪器号表”,为科学利用“四鉴”提供了极大的方遍。 除以上著作外,尚有罗福颐《商周秦汉青铜器铭文辨伪录》(《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1985年),着重于对清代与民国期间铜器作伪作深入研究;王文昶《故宫博物院藏部分青铜器辨伪》(《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1期)与《铜卣辨伪》(《故宫博物院院利》1983年2期);王荣达《从修复角度谈商周青铜器的真伪鉴定问题》(《考古与文物》1987年2期);杜乃松《宋元明清铜器鉴定概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4期)。杜文对宋至清代的仿制铜器有比较细致的说明,是其独到之处。 近年来,铜器辨伪已由对器表诸方面的考察转向依靠现代科技术手段去考察铜器内部结构,比如用高强度x光透视机观察商周铜器内部的垫片以判定真伪。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世贤对毛公鼎真伪问题的研究,详见下文。 下文对青铜器辨伪的概述即参考了上述诸家之见解。三.伪造青铜器之主要类型与辨别。伪造青铜器有四种主要类型,下面分述这四种类型的造伪手法与辨别之要点: (一)真器改造 即将真器加工、改造为不合定规的奇特形制。属此类者还有不同手法。 手法一,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殷代晚期或西周早期觯,器真,内底有真铭“父乙”二字,现此器口沿部横出一流、颈上又加了鋬,流、鋬皮色皆与器身不同,显然是后配的。又该院所藏约西周早期之卣,失盖与提梁,现此器双半环耳各增加一衔环,意欲改造成西周晚期壶形,但造型、纹饰仍与此期壶有异。 手法二,将分属几件真器的残件拼凑成一件,多数不遵器制,或在部分真器残件上任意新铸接上不符合器制的部件,此种手法造出的器形亦由于非牛非马较易被识破,上引明代高濂《新铸伪造》(《遵生八栈》十四:二八)称此种手法为为“改锹”,并云其曾在京师见到以古壶盖制腹,以旧鼎耳为耳,屑凑古墓碎器飞龙脚为足,以致“小而可用,花纹制度,人莫 不爱”。但如此生拼硬凑,毫无规则,显然很好识别。此种手法伪造出来的器物,在清宫廷内府收藏品中即有,如《西清古鉴》六;十一“蟠夔纹鼎”,为取之上半截甄部,下突接三鼎足,显得颇为怪异。又如同书十:四十“周兽环尊”是在车上添加兽形饰与铺首衔环为双耳,下接三半环以为足,拼成一不伦不类之器.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一篇好的古代文学论文首先是要选好标题,选准了标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 2.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3. 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 4.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5. 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6. 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 7. 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 8.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 9. 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0. 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 11. 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 12.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 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14. 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15. 论《诗经》中的玉 文化 16. 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 17.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18. 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 语文教材 中的接受 19. 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 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3、论先秦儒家道德 教育 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 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 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 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 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 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 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 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 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 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 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 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 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 20、论先秦儒家 散文 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 猜你喜欢: 1.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2.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3.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4.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高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追问: 复制别人的 这个我刚看过 鄙视这类团队 回答: 我只是代表我 不代表团队啊·········· 追问: 额 这话我喜欢 采纳了

关于青铜器的课题研究论文

大概就这样写吧,你去认真看下,参考参考。这个只能给参考下,至于你要想怎么写,那就看自己对青铜器的理解和你查阅的资料去写了。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1.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2.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 (录象:曾侯乙编钟)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录象:青铜工艺)这个是青铜器辨别真伪的论文伪造青铜器主要是为了牟利,而仿造青铜器则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统礼教之目的,所以仿古与伪造二者制作的目的与性质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点,有必要加以区别。唐代以来各个时期仿古作伪的情况大致可概括为四句话:唐宋为仿,元明是变,清代在改,民国是。现将其基本情况概述如下。古代青铜器的仿造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约可以追溯至宋代,当时金石学兴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造,以为郊庙之用。特别是政和年间,由于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制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见翟耆年《榴史》)。但南宋之后,铜器常被销毁铸币,宋代仿制古器传至今日者为数较少。但宋代仿古之风延续至元、明、清时代。元代时诏修诸路府州邑县之庙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时为此设置了出蜡局(《元史·祭祀志》),以仿制古祭器。明代的仿造规模甚大,留传于世者亦较多。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于是在宣德三年敕谕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此外亦令仿造内府所藏名窑四款式典雅者铸铜器 。当时所铸以上两类仿古铜器达三千三百余件。这些仿古铜器,除部分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府,因而得以流传至各地(《宣德彝器图谱》)。明末崇祯年间潞王朱常汸(号“敬一主人”)亦曾大批仿制古铜器。 仿古铜器有以下特征: 一是常铸有铭文表明是仿制品,宫廷所仿多铸有本朝年款,例如宣德三年工部奉敕仿制之商周青铜器器底多铸有篆文书写的“宣德”二字。明末潞王所仿制器则有“潞国制”字样,并有器物编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年间宫廷仿商周铜器亦有“大清乾隆年制”铭文。历代地方官吏仿制品除注明年款外,还注明官称姓名。 二是仿制品在形制与气韵上多与原器有差异。这是因为既是仿造,不像作伪,故不必追求逼真,往往是只求形似,而不严格遵从古制,甚至还有所变化,体现种种时代风格。宋代仿古器因多以商周原器为模式,故在形制上较为相像,但与原器相比,造型略显呆滞、粗拙,且体形一般较大,特别是鼎、爵、斝等器。此外将仿古器纹饰与商周器物纹饰仔细对照亦可看出其不够准确,形象多有变异,如北京故宫所藏宋仿商簋与商簋形制颇相如,但其颈部与圈足所饰夔纹形象与地纹均较商代纹饰失真且粗糙。元代时仿古铜器往往有自行改造之处,并不拘泥古代形制,如1981年从湖南常德慈利征集所得元代铜簠,双环形耳与波带形足均为随意改造之表现,而且口下有直壁,是春秋早期以后形制,但纹饰却饰西周晚期与春秋早期的重环纹,亦与真器不合。明代宫廷仿制品因多据宋人著录书铸造图样,宋人所绘本就有不严格处,故明代仿制品即更走形,其中有的虽与商周真器外形相近,但纹饰变形却十分严重、此种情形由上文所举宣德三年所仿制之商簋即可得见。又如:明宣德三年工部所铸“周公乍文王”鼎,引自《宣德彝器图谱》,虽亦有用早期青铜器之大致形象,但无论是扁足与扉棱造型,还是纹饰、铭文,皆非周初之制,而尤以纹饰更显随意性。《善斋吉金录》著录之“永保用鼎”,虽作立耳、蹄足,但颈、腹形制与纹饰及铭文字体均与先秦古器不类,容庚先生指出:“此明代物。1987年12月云南石屏乾阳山玉皇阁修复过程中,曾于石壁发现仿古铜鼎,有可能是明代地方上所铸仿制品,虽大体上是仿照商周鼎形,但蹄足形制相差甚远,颈下饕餮纹变形极明显,鼎腹饰垂叶三角纹颇不合古制,铭文字体取自宋人《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九“丝女鼎”。最初曾被发现者定为西周铜鼎。由于判定明显错误,很快即被纠正。 清乾隆以前宋至明代仿古铜器已有不少藏储于清内府,乾隆年间编成的“西清四鉴”等书中所著录铜器,有的 即使从描绘得不甚准确的器形、纹饰中亦能看出是这一阶段的仿制品,例如所谓周蟠龙尊(实是壶形)、周夔风鼎。后一器为错金银器,形制本于商、西周早期鼎制却饰错金银纹饰,显然是一种变通与改造的仿古手法。容庚先生提出:“金银错之商周器十九皆伪",显然是对的,但这种器物多数当属于仿古器,应被视为艺术作品。 清代宫廷继续铸造仿古铜器,风格与明代近似,即外形有商周铜器部分特征,但往往对局部加以多方面的改造,如上述清仿古方鼎,饕餮纹作蝴蝶状,口颈下夔纹口、身皆臆作,底纹呆扳无变化,扁足形制与其上纹饰亦均不合古制,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仿古器的风格与水平。 明清两代的仿古铜器,有几种常见而形制较特殊的器型,如百环尊,出戟大尊等。此外,明代仿古器还可见贯耳觚,清代可见方口觚。 综言之,历代仿古铜器最重要的共性即多只是大体取商周铜器之外形,但在局部(如部分结构与纹饰,特别是纹饰方面)多有随意变形。因此即使未有铭文标明为仿制品,只要对商周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之时代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仿制品与商周真器不合之处并不难看出。所以从总体而言,仿制器还是较易辨识的。 青铜器器的伪造与辨别一.青铜器伪造历史之概况。青铜器的伪造在宋以前即存在,但伪器较大量的出现尚始于宋代,当时金石学之兴起。固然促进了对古代青铜器与金文的研究,但公私收藏之风的兴盛,也使青铜器买卖成为古董商人逐利之手段,伪造之器进应运而生。今日研究青铜器的学者们多认为,宋代宫廷既大量仿铸古铜器,自然就培养出一批作伪器之高手。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有《古钟鼎彝器辩》一节,曾提到伪古铜器作假色泽与假锈的方法,可见铜器作伪在宋代时已发展为一专门的技术。元明两代亦有铸造伪铜器的,明人曹昭在《格古要论》卷六中有“伪古铜”一小节,专讲伪铜器作假锈色之方法与辨别要点。显然当时作伪铜器与鉴别真伪皆已有相当经验。此外,明人高濂在《论新铸伪造》(《遵生八牋》十四:二八)曾记载,元代时杭州姜娘子、平江(今苏州)王吉二家即为当时铸作名家,其“制务法古,式样可观”。所制器或亦有被充作古青铜器流入市场的。宋至明历代伪制品中较精致者,在清代甚至充斥于内府,故乾隆时所编专著录内府藏器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与《乙编》四书.(旧称“西清四鉴”。现学者或称“乾隆四鉴”),有铭之器一千一百七十六件,容庚先生认为其中伪器与可疑器近42%,其中虽有因未亲见而估计不当者,然此种估计总不致太过分。 清乾隆以前之元明两代与清初伪造技术较低,器形、纹饰多仿照宋人青铜器著录书籍中之图像,铭文亦多属杜撰,故伪器较易辨识。清乾隆之后,金石学复兴,此时的情况正如徐中舒先生所描述的:“一般学土大夫们对于铜器的观念跟着也就推进一点。他们要利用这些器铭来解释文字,证明经、子,他们买一件古董,总要注意它有字没字。这中间价钱当然差得很远”。有铭青铜器价值远高于无铭器,这一事实进一步刺激了—些古董商与作伪者渔利之心,乃多于真器上增刻假铭,一般是根据真器铭仿制、照搬,间或亦有改造、拼凑。与此同时,整体铸造伪器、伪铭之作伪业也渐于山东潍县、陕西西安等地形成中心。 民国以后,古青铜器出土甚多,提供了大量真器范本,加之历代作伪技术不断积累,至此时已近于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这时候青铜器海外市场被开拓,于是作伪的水平与数量均大大超过前代。此外,作伪的区域性中心也增多起来,上海、北京均集中了一批作伪高手,除于真器增制假铭外,全器伪造亦较多见。今日国内外公私文物收藏者所藏伪制青铜器有相当大的比例即是属于民国以后制作的。二. 本世纪青铜器辨伪之主要成果。伪制青铜器的历史既如此长久,特别是近代以来伪器的大批量制造,便青铜器辨伪问题在民国时期即已成为青铜器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1936年徐中舒先生作《论古铜器之鉴别》文(《考古社刊》第四期,1936年),开首第一句话即言:“如果要把古铜器当作一门学问看待,那么,我们第一件当做的事就无过于真伪的鉴别了。”可见辨伪在此时已为学者高度重视。在此之前,近代学者中仅有著名学者与收藏家陈介棋,以他丰富的经验对判定伪器提出过具体的见解(《簠斋尺牍》)。此外,1914年王国维撰《国朝金文著录表》(1915年, 上虞罗氏雪堂丛刻本),于各器类下均开列伪器及疑伪之器。王氏所判定因其多未见原器而所据仅铭文,故未必均得当,然实有开凿之功。l941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出版,不仅在详细地总结历代辨伪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识别伪器的若干重要原则,并首次对伪造作了较科学的分期(书中一些基本观点在1958年出版的《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充实),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此之前,容先生还曾作过许多具体的辨伪研究,1925至1927间曾因工作多接触清内府旧藏器,因作《西清金文真伪存佚表》(《燕京学报》第五期,1929年),对所谓“西清四鉴”中所收铜器及铭文作了甄别,其中一部分器物的真、疑、伪差别问题后来在《商周彝器通考》中又作了修订。与容氏所作研究同时,也有学者写过辨伪文章,如商承祚《古代彝器伪字研究》(《金陵学报》三卷二期,1938年),后又作补篇》(《考古社刊》第五期,1936年),又如上举徐中舒氏的论文。民国时期重要的有价值的辨伪论著大致如上述。 近二十年来,对于青铜器辨伪问题,又先后有一些重要著作发表,无论在科学性上还是精细程度上都有新进展,作者中有的曾在文物界多年从事青铜器保管、修复工作的,故所论更为经验之谈。七十年代中最重要的带有 理论性的著作是张光裕《伪作先秦彝器铭文 疏要》(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74年6月),此书首先详尽地考察了历史上古铜器仿造与伪造的史实,说明了不同朝代仿造与伪造器物之手法、工艺特点与历代辨伪之认识水平;继而详论作伪之方法、类别,尤着重于铭文之作伪的研究。本书还详论了铜器鉴别之态度、方法,对已有成果从方法论角度作了科学的评判与总结。此书还有下篇,名《六十字以上的先秦器疏证》,引五十五件伪器。八十年代以来有较多的青铜器辨伪论著发表,其中重要的有:陈佩芬《青铜器辩伪》(《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三期,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上海博物馆丰富馆藏标本为资料,从铸造技术角度指出伪器之破绽,说明伪器重于原器之事实(这是以往很少具体阐明的)。该文所论伪铭、伪纹饰多为伪制品中之上品,故分析其漏洞与弊病,极有助于辨伪水平之提高。 程长新、王文昶、程瑞秀《铜器辨伪浅说(上、中、下)》(《文物》1989年8、11、12期),多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之历代伪器与仿制品之标本,详析历代宫廷与民间所作仿古铜器与伪铜器之形制、纹饰、铭文特点,生动形象,并有重要资料价值。文中还列举、分析近现代作伪高手之作品,在综论辨伪方法时,文章亦多结合实物标本,对作伪的手法之剖析甚为详细。所有这些,对实际的辨伪工作都极为有益。 刘雨《乾隆四鉴综理表》(中华书局、1989年),在容庚先生研究西清金文基础上,对乾隆时之“四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整理,对容氏判定伪器之器重作审定,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书末附“伪及疑伪器号表”,为科学利用“四鉴”提供了极大的方遍。 除以上著作外,尚有罗福颐《商周秦汉青铜器铭文辨伪录》(《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1985年),着重于对清代与民国期间铜器作伪作深入研究;王文昶《故宫博物院藏部分青铜器辨伪》(《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1期)与《铜卣辨伪》(《故宫博物院院利》1983年2期);王荣达《从修复角度谈商周青铜器的真伪鉴定问题》(《考古与文物》1987年2期);杜乃松《宋元明清铜器鉴定概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4期)。杜文对宋至清代的仿制铜器有比较细致的说明,是其独到之处。 近年来,铜器辨伪已由对器表诸方面的考察转向依靠现代科技术手段去考察铜器内部结构,比如用高强度x光透视机观察商周铜器内部的垫片以判定真伪。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张世贤对毛公鼎真伪问题的研究,详见下文。 下文对青铜器辨伪的概述即参考了上述诸家之见解。三.伪造青铜器之主要类型与辨别。伪造青铜器有四种主要类型,下面分述这四种类型的造伪手法与辨别之要点: (一)真器改造 即将真器加工、改造为不合定规的奇特形制。属此类者还有不同手法。 手法一,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殷代晚期或西周早期觯,器真,内底有真铭“父乙”二字,现此器口沿部横出一流、颈上又加了鋬,流、鋬皮色皆与器身不同,显然是后配的。又该院所藏约西周早期之卣,失盖与提梁,现此器双半环耳各增加一衔环,意欲改造成西周晚期壶形,但造型、纹饰仍与此期壶有异。 手法二,将分属几件真器的残件拼凑成一件,多数不遵器制,或在部分真器残件上任意新铸接上不符合器制的部件,此种手法造出的器形亦由于非牛非马较易被识破,上引明代高濂《新铸伪造》(《遵生八栈》十四:二八)称此种手法为为“改锹”,并云其曾在京师见到以古壶盖制腹,以旧鼎耳为耳,屑凑古墓碎器飞龙脚为足,以致“小而可用,花纹制度,人莫 不爱”。但如此生拼硬凑,毫无规则,显然很好识别。此种手法伪造出来的器物,在清宫廷内府收藏品中即有,如《西清古鉴》六;十一“蟠夔纹鼎”,为取之上半截甄部,下突接三鼎足,显得颇为怪异。又如同书十:四十“周兽环尊”是在车上添加兽形饰与铺首衔环为双耳,下接三半环以为足,拼成一不伦不类之器.

青铜器出现的时代背景和必然性青铜器对经济的作用青铜器对军事的作用青铜器的不足总结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高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追问: 复制别人的 这个我刚看过 鄙视这类团队 回答: 我只是代表我 不代表团队啊·········· 追问: 额 这话我喜欢 采纳了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Chinese Bronze Age, the 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Xia Dynasty bronze utensil prominently is shown on modeling form and decorative design of drinking utensil and weapon. Although this time’s bronze utensil still appeared relatively simple, the modeling with practical function and form esthetic sense, as well as the changed diverse geometry decoration and the dignified grave animal decoration, actually display its bright time esthetic style: Implication symbolic, dignified massiveness and overall compatibility, which prepare both for the arrival of Shang and Zhou bronze prosperous time and the esthetic modeling, decorative design, word: The Xia dynasty’s bronze; modeling; geometry grain; animal grain; implication symbol; dignified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 “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一 造型形式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长短、俯仰以及爵身趋扁宽的形式也同龙山文化的豫西三里桥类型和豫北后岗类型陶器如出一辙,并没有摆脱陶爵的三条矮尖足附于器底的外侧、形体圆润以及没有棱角变化等浓重特征,更“没有形成青铜器所特有的准确造型和挺劲的轮廓线,也未经精工磨砺”[3],这无疑是二里头青铜爵的最早形式。铜鬲的口沿也与陶鬲口沿的折沿式和侈沿式相对应,其足仍沿用规整圆锥体的陶鬲足。因而,这一时期的青铜容器“从其形制特征来讲,它们几乎全与同时的陶器相同,它们的发展演变也与相应的陶器同步”[4]。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尚处于祖型于陶器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审美特征。到了夏代后期,青铜器则相对精巧,造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时,青铜爵造型的陶器特征显著减退,在注重实用的同时,还十分讲究形式感,增设了距离很近且具有装饰性的两乳钉状柱,三足分布规矩,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口沿呈凹弧流线型。另外,爵的侧面设一折弧形大鋬,鋬面上又加铸两个狭长的镂孔,既有效控制了鋬的厚度,又增饰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镂孔纹;1959年上海博物馆自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乳钉纹管流爵,其一侧设斜置的流管,流上铸两个方折形饰物,造型别具一格,其鋬下有一圈较宽的假腹,其上铸用多个空心圆孔,形成镂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长流爵,流特别细长,作狭槽状,尾与其对应,既平衡了重心,又显得修长而纤细,三足尖端呈弯弧线状而外撇,这些与扁平直立式样规整的橄榄形爵身搭配和谐,刚柔相济,已经脱离了夏代陶爵的体制,并成为中国酒具的形象代表。这时的青铜鼎,其腹部较为高深,配三只四棱锥形空心足,两耳立于口沿上,其中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线对应,另一耳则位于另外两足中间,整体造型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给人一种规整中有生气,对比中显和谐的审美感受。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创新型的高颈扁腹直壁斝(二里头遗址六区M9:1),口沿上设两个三菱锥状矮柱,腹部鼓起,下承三个大空锥足,器壁很薄,其先进的设计直接是二里岗文化铜斝的原始祖型。夏代晚期处理器壁匀薄的技巧,也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二 纹饰意蕴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一方面对同时期的灰陶和礼玉的纹饰有所继承,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专制社会形成阶段的特征对其纹饰作了一定的扬弃,所以无论是纹饰的结构特征,还是其表现方法,均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夏代青铜器纹饰多以乳钉或圆饼状的实心的连珠纹,以及弦纹、云雷纹等几何纹为主,虽然还没有发现像商代青铜器上直接铸刻的饕餮动物纹为主题的装饰,但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用绿松石镶嵌而成的动物头部图案的铜牌饰上,却已经形成了这一动物纹的基本模式,从而开启了中国青铜器动物纹的先河。(一)几何纹几何纹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早已出现,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则开始模仿陶器的各种几何纹饰类型,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连珠纹、弦纹和云雷纹,从而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先河。这些几何纹虽然相对单纯和平面化,却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体现了丰富的审美风尚和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内涵。最早出现的连珠纹图案呈小圆珠状,有单排和双排两种横式排列,圆圈也有实心和空心之分,多饰在器物的肩上或器盖的边缘等部位,其形成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如青铜器上的乳钉等,首先可能是防碰撞的实用功能和相对规则的装饰功能的统一,后来其实用功能退化,渐渐演化为专门的装饰性图案。二里头乳钉纹斝颈部突出的圆饼状乳钉纹(即连珠纹),作为青铜器上简单而原始的纹饰,就是在防滑的实用基础上而形成的。据考证,连珠纹是用一个管状器在陶范上印制的,圈与圈间距的疏密,横行排列的整齐,虽不很严格,却显得自然。如二里头铜爵上也饰有很不规矩的圆点纹,作单向或双向排列,类似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角,其杯体下部也铸有圆圈状的连珠纹。弦纹也是青铜器上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条,简洁朴素。它一般与乳钉状连珠纹配合使用,并且多作为连珠纹的边框。如夏代晚期的乳钉纹管流爵的颈上也饰弦纹三道,其间夹杂疏密有致的双排乳钉纹,显得规整而又有变化;二里头出土的铜斝,与鋬相背的腰腹正面装饰有两道凸弦纹,中间则夹有一排五颗乳钉纹,从而在腹部形成了一周由凸弦纹与圈纹组成的宽带纹,显得简洁而利落,形成了夏代青铜器纹饰的特有形式,与青铜时代的其它阶段的纹饰风格迥异。云雷纹是夏代青铜器上最为典型的几何形图案,是用利器在陶范上刻划而成,圆柔形的云纹和方折形的雷纹连续出现,构成了回旋式线条,显得自然流畅。夏代青铜鼎的腹部一般多饰以云雷纹,较特殊的是二里头六区(KM3:2)青铜戈,其曲内后部也铸有凸起的云纹,纹间的凹槽内还镶嵌有绿松石,将相对神秘庄重的云雷纹打扮得楚楚动人,寓庄严与审美于一体。这种云雷纹的阳纹线条在纹饰中间均形成一个圆圈,颇似神秘而狞厉的斜角目纹,周围再搭配饰以抽象而富于变化的阳纹线条,整个构图简洁而生动,寓狞厉与生气为一体,很可能就是商周青铜鼎上兽面纹的胎形。除此之外,二里头文化中出现的几何纹还有近似水涡的涡纹;阳纹线条纵横交错而成的网格纹,如二里头遗址五区M1:1青铜鼎腹部饰有粗疏的带状网格纹;以及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如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圆形青铜器上就饰有两头粗中间细的十字纹,另外一件夏代晚期的镶嵌十字纹方钺在其中心圆孔周围的正反两面也用形状规整的小绿松石片镶嵌成两周十字图案,并在其内外用绿松石片组成两个圆周将其围住,整个图案排列整齐有序,又富于变化。十字纹、圆圈纹与中心镂孔形成方圆,体现了虚实融合的和谐形式感。(二)动物纹到了夏代晚期,铜牌饰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青铜器中以夸张形式或以幻想中的动物头部为主体的抽象兽面图案,这也是迄今发现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动物纹。该纹饰的动物头部,除两眼之外的其他部分,均为抽象的,而不是具体表现实样的。这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遗址中石锛上怪异的动物纹饰,身上横条沟曲形的刻线与青铜兽面纹就极为相似,新寨二里头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器盖上也有类似的怪兽纹饰。夏代兽面铜牌上的兽面纹,图案设计简单质朴,特别突出兽目,后来逐渐发展成二里头玉柄形器上的饕餮图案,并成为早商及其以后青铜容器上兽面纹和饕餮纹的祖型。李学勤分析山东日照两镇的玉锛饕餮纹、河南偃师二里头铅的嵌绿松石青铜牌饰饕餮纹时,也指出了其审美过渡性:“山东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确实可以看成良渚文化和商代这种花纹的中介”[5]。夏代也有部分铜酒器在器盖的边缘饰以变形的动物纹图案,并且特别突出骇人的双目,营造了一种威严的氛围,既与使用者的礼仪和等级地位相呼应,也与夏代关于龙的神话传说相印证。夏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装饰,当为商周同类青铜器纹样的滥觞,而且经过变形的动物纹图案也形成了后来青铜纹饰的主体。总之,夏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一方面赋予了青铜器外在形式的华美与瑰丽,如青铜质料的器物表面,刻以单层平雕纹饰,且纹饰多作条带状,往往给人以既有力度和锐度的触觉感受,又有流畅和圆润的视觉感受,“灵活的线形纹饰弥补了青铜器体块特质的不足,赋予了凝重的青铜器以生命的气息”[6],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艺术审美韵味;另一方面又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味和精神特质,夏代先民把现实以及臆想的物象铸刻在象征权力、威仪和用以祭祀的青铜礼器上,如夏代九鼎的纹饰既满足了其宗教性的龙崇拜,也通过把天下各地的自然资源和财富绘制成图象,刻铸于鼎上,以此作为帝王享有灵物和征收贡赋的象征,突出其现实的攫取权力和树立威信的政治意义。三 艺术风格夏代青铜器由于工艺技术的演进而极大地促进了先民们审美理想的物化,在各类器物造型和纹饰的审美设计中,充分吸收夏王朝这个全新社会形态中的精神内涵和生活习俗,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形象化抽象化地熔铸于这一高贵典雅的青铜器物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青铜艺术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整体适应性。一是寓意象征性。夏代青铜礼器和兵器的特定功用及其造型纹饰的文化内涵是极具寓意象征性的,不仅寄寓着当时夏代贵族和下层民众对所谓自然力量的利用和膜拜,而且还直接象征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权力和等级制度。青铜礼器和兵器造型庄重,纹饰逐渐走向神秘化,发挥着“钟鸣鼎食”的重要作用。《左传•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夏代青铜九鼎的纹饰图案在象生的背后,仍然隐含着一定的表意性,用鼎的大小、轻重和不同形状、纹饰来象征各种事物和等级制度,既是天下各地自然资源和财富的体现,也是帝王享有灵物和征收贡赋的象征。夏代晚期出土的镶嵌十字纹方钺,根据其平直无锋刃的造型和镶嵌绿松石十字纹的纹饰判断,应该不是一件简单的兵器,“而可能作为仪仗用,是一种军事权力的象征,是现实所有者身份的特殊兵器”[3],寄寓象征着夏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内涵。同时,夏代青铜器的装饰性纹饰自此一改以往的仿生化形式模拟,更多地向着抽象化方向发展。如镶嵌十字纹方钺上的十字纹,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二里头五区M4出土的青铜兽面牌饰,有突出的圆目,装饰性和抽象性特征较明显。夏代是一个充满残酷战争和奴役的时代,这种兽面纹饰“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7],夏代青铜礼器的王权性象征在其纹饰尤其是在兽面纹中彰显无疑。因此,夏代社会生活内容和宗教礼仪的丰富,特别是青铜礼器和兵器的精神性特征,强化了夏代器物创造的寓意象征性。二是庄严厚重性。青铜器在夏代作为国家第一重器,其礼仪性比当时全社会普及的陶器要浓厚得多,无论是其坚硬的质地、凝重的色泽,还是独特的造型、别样的纹饰,都在陶器、玉器的基础上融入了审美形式的因素,呈现出威严而凝重的审美风格,形成一种独具时代气息的庄严厚重美。如夏代青铜爵改造了以往陶爵的基本造型,力求使器物的上中下各部位比例协调,左中右各部位保持平衡,以便器物的重心落在中心位置,从而取得沉稳的视觉效果。同时,流管等附件的安置,也在不破坏整体平衡的原则下进行,成为一种有效调节平衡的手段,显得规整而庄严;镶嵌绿松石兽面纹图案的双目以及周围的抽象化线条,装饰虽简洁,却突现出神秘动物的凶猛与残酷,且采用对称平衡的方式,更是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审美感受。同时,夏代青铜器的社会政治功能性也极大地影响着青铜艺术的发展方向,几何式的方圆结构,长短大小的比例变化,器腹多为圆方造型,下面贯之以三足,与夏礼的规范性合拍。如青铜鼎在仿照新石器时代陶鼎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家的理念,对称规整的双耳立于口沿之上,坚实浑厚的三足承于圆腹之下,营造了一种厚实而稳定的氛围,确实有“定鼎”的气度,成为国家的象征。厚重而不失其精致,形体规整而又显得大方,夏代器物在活泼愉快的自然美基础上形成了厚重而神秘的庄严美,而这种庄严厚重性蔚为夏代青铜艺术的主流,也是整个三代青铜器艺术的审美特质之一。因此,夏代青铜器整体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青铜艺术本身内在求变的的传承与创新有关,另一方面外在的社会、政治、文化也在其演变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从而实现了器物整体造型和纹饰庄重风格和现实社会权力等级制度庄严氛围的完美统一。三是整体适应性。夏代青铜器尤其注重器物造型、纹饰及其功用的整体适应性。“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造型,主要是器物的形象特点,各种附饰和纹饰的整体适应性水平”[8],因而夏代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造型也正是表现为其形制、装饰和功能的整体性和相应性,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上,均讲究别致的形制与其特殊功能的紧密联系,讲究纹样及图案在各种不同器皿具体部位结合时的“适形造型”方式。如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夏代钉形柱爵,其中腰极细,与上部伸出的流尾,以及下部外撇的锥足形成分段,既利于饮用,又方便摆放,形制与功用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此外,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也“布置严谨,意匠奇妙,虽是一种装饰艺术,但和器的形制是一致的,表现一个时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观念形态”[9],并且这些纹饰形象随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俗和制作目的的不同,附着于不同的青铜式样上而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趣味,从而突显了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与功用整体适应性的时代特征。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呈盾牌状的铜牌饰,其凸面由各式形状的绿松石片粘嵌排列成浅浮雕式的兽体形象,多为龙的各种变体,且下体背侧有的还饰以卷云纹,飞龙在天的威严和自由,与夏代先民的龙崇拜思想以及铜牌饰的礼仪功能相得益彰,铜牌饰的纹饰与功用也就在夏代先民的想象中得到了整合。“中国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5世纪中叶,包括古代文献上记载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几个历史时代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时间长达1600年左右”[10],而在这1600年的演变历程中,夏代青铜器中礼器和兵器的两大工艺造型,几何纹与兽面纹的工艺装饰,以及独具时代特征的庄严厚重的审美艺术风格,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青铜器工艺的源头,为商代和西周时代青铜铸造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参考文献:[1]张之恒 周裕兴.夏商周考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2-33.[2]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15.[3]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夏商篇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16.[4]郑光.二里头陶器文化论略[J].二里头陶器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4.[5]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J].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90.[6]朱志荣 邵君秋:《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 99.[7]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7.[8]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5.[9]容庚 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2.[10]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75.

青铜器2000字论文题目

青铜器的论文大概2000千字 ,我能够提供的哦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高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追问: 复制别人的 这个我刚看过 鄙视这类团队 回答: 我只是代表我 不代表团队啊·········· 追问: 额 这话我喜欢 采纳了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Chinese Bronze Age, the 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Xia Dynasty bronze utensil prominently is shown on modeling form and decorative design of drinking utensil and weapon. Although this time’s bronze utensil still appeared relatively simple, the modeling with practical function and form esthetic sense, as well as the changed diverse geometry decoration and the dignified grave animal decoration, actually display its bright time esthetic style: Implication symbolic, dignified massiveness and overall compatibility, which prepare both for the arrival of Shang and Zhou bronze prosperous time and the esthetic modeling, decorative design, word: The Xia dynasty’s bronze; modeling; geometry grain; animal grain; implication symbol; dignified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 “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一 造型形式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长短、俯仰以及爵身趋扁宽的形式也同龙山文化的豫西三里桥类型和豫北后岗类型陶器如出一辙,并没有摆脱陶爵的三条矮尖足附于器底的外侧、形体圆润以及没有棱角变化等浓重特征,更“没有形成青铜器所特有的准确造型和挺劲的轮廓线,也未经精工磨砺”[3],这无疑是二里头青铜爵的最早形式。铜鬲的口沿也与陶鬲口沿的折沿式和侈沿式相对应,其足仍沿用规整圆锥体的陶鬲足。因而,这一时期的青铜容器“从其形制特征来讲,它们几乎全与同时的陶器相同,它们的发展演变也与相应的陶器同步”[4]。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尚处于祖型于陶器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审美特征。到了夏代后期,青铜器则相对精巧,造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时,青铜爵造型的陶器特征显著减退,在注重实用的同时,还十分讲究形式感,增设了距离很近且具有装饰性的两乳钉状柱,三足分布规矩,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口沿呈凹弧流线型。另外,爵的侧面设一折弧形大鋬,鋬面上又加铸两个狭长的镂孔,既有效控制了鋬的厚度,又增饰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镂孔纹;1959年上海博物馆自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乳钉纹管流爵,其一侧设斜置的流管,流上铸两个方折形饰物,造型别具一格,其鋬下有一圈较宽的假腹,其上铸用多个空心圆孔,形成镂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长流爵,流特别细长,作狭槽状,尾与其对应,既平衡了重心,又显得修长而纤细,三足尖端呈弯弧线状而外撇,这些与扁平直立式样规整的橄榄形爵身搭配和谐,刚柔相济,已经脱离了夏代陶爵的体制,并成为中国酒具的形象代表。这时的青铜鼎,其腹部较为高深,配三只四棱锥形空心足,两耳立于口沿上,其中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线对应,另一耳则位于另外两足中间,整体造型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给人一种规整中有生气,对比中显和谐的审美感受。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创新型的高颈扁腹直壁斝(二里头遗址六区M9:1),口沿上设两个三菱锥状矮柱,腹部鼓起,下承三个大空锥足,器壁很薄,其先进的设计直接是二里岗文化铜斝的原始祖型。夏代晚期处理器壁匀薄的技巧,也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二 纹饰意蕴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一方面对同时期的灰陶和礼玉的纹饰有所继承,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专制社会形成阶段的特征对其纹饰作了一定的扬弃,所以无论是纹饰的结构特征,还是其表现方法,均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夏代青铜器纹饰多以乳钉或圆饼状的实心的连珠纹,以及弦纹、云雷纹等几何纹为主,虽然还没有发现像商代青铜器上直接铸刻的饕餮动物纹为主题的装饰,但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用绿松石镶嵌而成的动物头部图案的铜牌饰上,却已经形成了这一动物纹的基本模式,从而开启了中国青铜器动物纹的先河。(一)几何纹几何纹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早已出现,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则开始模仿陶器的各种几何纹饰类型,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连珠纹、弦纹和云雷纹,从而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先河。这些几何纹虽然相对单纯和平面化,却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感,体现了丰富的审美风尚和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内涵。最早出现的连珠纹图案呈小圆珠状,有单排和双排两种横式排列,圆圈也有实心和空心之分,多饰在器物的肩上或器盖的边缘等部位,其形成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过程。如青铜器上的乳钉等,首先可能是防碰撞的实用功能和相对规则的装饰功能的统一,后来其实用功能退化,渐渐演化为专门的装饰性图案。二里头乳钉纹斝颈部突出的圆饼状乳钉纹(即连珠纹),作为青铜器上简单而原始的纹饰,就是在防滑的实用基础上而形成的。据考证,连珠纹是用一个管状器在陶范上印制的,圈与圈间距的疏密,横行排列的整齐,虽不很严格,却显得自然。如二里头铜爵上也饰有很不规矩的圆点纹,作单向或双向排列,类似的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角,其杯体下部也铸有圆圈状的连珠纹。弦纹也是青铜器上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条,简洁朴素。它一般与乳钉状连珠纹配合使用,并且多作为连珠纹的边框。如夏代晚期的乳钉纹管流爵的颈上也饰弦纹三道,其间夹杂疏密有致的双排乳钉纹,显得规整而又有变化;二里头出土的铜斝,与鋬相背的腰腹正面装饰有两道凸弦纹,中间则夹有一排五颗乳钉纹,从而在腹部形成了一周由凸弦纹与圈纹组成的宽带纹,显得简洁而利落,形成了夏代青铜器纹饰的特有形式,与青铜时代的其它阶段的纹饰风格迥异。云雷纹是夏代青铜器上最为典型的几何形图案,是用利器在陶范上刻划而成,圆柔形的云纹和方折形的雷纹连续出现,构成了回旋式线条,显得自然流畅。夏代青铜鼎的腹部一般多饰以云雷纹,较特殊的是二里头六区(KM3:2)青铜戈,其曲内后部也铸有凸起的云纹,纹间的凹槽内还镶嵌有绿松石,将相对神秘庄重的云雷纹打扮得楚楚动人,寓庄严与审美于一体。这种云雷纹的阳纹线条在纹饰中间均形成一个圆圈,颇似神秘而狞厉的斜角目纹,周围再搭配饰以抽象而富于变化的阳纹线条,整个构图简洁而生动,寓狞厉与生气为一体,很可能就是商周青铜鼎上兽面纹的胎形。除此之外,二里头文化中出现的几何纹还有近似水涡的涡纹;阳纹线条纵横交错而成的网格纹,如二里头遗址五区M1:1青铜鼎腹部饰有粗疏的带状网格纹;以及绿松石镶嵌十字纹,如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圆形青铜器上就饰有两头粗中间细的十字纹,另外一件夏代晚期的镶嵌十字纹方钺在其中心圆孔周围的正反两面也用形状规整的小绿松石片镶嵌成两周十字图案,并在其内外用绿松石片组成两个圆周将其围住,整个图案排列整齐有序,又富于变化。十字纹、圆圈纹与中心镂孔形成方圆,体现了虚实融合的和谐形式感。(二)动物纹到了夏代晚期,铜牌饰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青铜器中以夸张形式或以幻想中的动物头部为主体的抽象兽面图案,这也是迄今发现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动物纹。该纹饰的动物头部,除两眼之外的其他部分,均为抽象的,而不是具体表现实样的。这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遗址中石锛上怪异的动物纹饰,身上横条沟曲形的刻线与青铜兽面纹就极为相似,新寨二里头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器盖上也有类似的怪兽纹饰。夏代兽面铜牌上的兽面纹,图案设计简单质朴,特别突出兽目,后来逐渐发展成二里头玉柄形器上的饕餮图案,并成为早商及其以后青铜容器上兽面纹和饕餮纹的祖型。李学勤分析山东日照两镇的玉锛饕餮纹、河南偃师二里头铅的嵌绿松石青铜牌饰饕餮纹时,也指出了其审美过渡性:“山东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饕餮纹确实可以看成良渚文化和商代这种花纹的中介”[5]。夏代也有部分铜酒器在器盖的边缘饰以变形的动物纹图案,并且特别突出骇人的双目,营造了一种威严的氛围,既与使用者的礼仪和等级地位相呼应,也与夏代关于龙的神话传说相印证。夏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装饰,当为商周同类青铜器纹样的滥觞,而且经过变形的动物纹图案也形成了后来青铜纹饰的主体。总之,夏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一方面赋予了青铜器外在形式的华美与瑰丽,如青铜质料的器物表面,刻以单层平雕纹饰,且纹饰多作条带状,往往给人以既有力度和锐度的触觉感受,又有流畅和圆润的视觉感受,“灵活的线形纹饰弥补了青铜器体块特质的不足,赋予了凝重的青铜器以生命的气息”[6],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艺术审美韵味;另一方面又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味和精神特质,夏代先民把现实以及臆想的物象铸刻在象征权力、威仪和用以祭祀的青铜礼器上,如夏代九鼎的纹饰既满足了其宗教性的龙崇拜,也通过把天下各地的自然资源和财富绘制成图象,刻铸于鼎上,以此作为帝王享有灵物和征收贡赋的象征,突出其现实的攫取权力和树立威信的政治意义。三 艺术风格夏代青铜器由于工艺技术的演进而极大地促进了先民们审美理想的物化,在各类器物造型和纹饰的审美设计中,充分吸收夏王朝这个全新社会形态中的精神内涵和生活习俗,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形象化抽象化地熔铸于这一高贵典雅的青铜器物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青铜艺术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整体适应性。一是寓意象征性。夏代青铜礼器和兵器的特定功用及其造型纹饰的文化内涵是极具寓意象征性的,不仅寄寓着当时夏代贵族和下层民众对所谓自然力量的利用和膜拜,而且还直接象征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权力和等级制度。青铜礼器和兵器造型庄重,纹饰逐渐走向神秘化,发挥着“钟鸣鼎食”的重要作用。《左传•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夏代青铜九鼎的纹饰图案在象生的背后,仍然隐含着一定的表意性,用鼎的大小、轻重和不同形状、纹饰来象征各种事物和等级制度,既是天下各地自然资源和财富的体现,也是帝王享有灵物和征收贡赋的象征。夏代晚期出土的镶嵌十字纹方钺,根据其平直无锋刃的造型和镶嵌绿松石十字纹的纹饰判断,应该不是一件简单的兵器,“而可能作为仪仗用,是一种军事权力的象征,是现实所有者身份的特殊兵器”[3],寄寓象征着夏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内涵。同时,夏代青铜器的装饰性纹饰自此一改以往的仿生化形式模拟,更多地向着抽象化方向发展。如镶嵌十字纹方钺上的十字纹,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二里头五区M4出土的青铜兽面牌饰,有突出的圆目,装饰性和抽象性特征较明显。夏代是一个充满残酷战争和奴役的时代,这种兽面纹饰“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祗。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7],夏代青铜礼器的王权性象征在其纹饰尤其是在兽面纹中彰显无疑。因此,夏代社会生活内容和宗教礼仪的丰富,特别是青铜礼器和兵器的精神性特征,强化了夏代器物创造的寓意象征性。二是庄严厚重性。青铜器在夏代作为国家第一重器,其礼仪性比当时全社会普及的陶器要浓厚得多,无论是其坚硬的质地、凝重的色泽,还是独特的造型、别样的纹饰,都在陶器、玉器的基础上融入了审美形式的因素,呈现出威严而凝重的审美风格,形成一种独具时代气息的庄严厚重美。如夏代青铜爵改造了以往陶爵的基本造型,力求使器物的上中下各部位比例协调,左中右各部位保持平衡,以便器物的重心落在中心位置,从而取得沉稳的视觉效果。同时,流管等附件的安置,也在不破坏整体平衡的原则下进行,成为一种有效调节平衡的手段,显得规整而庄严;镶嵌绿松石兽面纹图案的双目以及周围的抽象化线条,装饰虽简洁,却突现出神秘动物的凶猛与残酷,且采用对称平衡的方式,更是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审美感受。同时,夏代青铜器的社会政治功能性也极大地影响着青铜艺术的发展方向,几何式的方圆结构,长短大小的比例变化,器腹多为圆方造型,下面贯之以三足,与夏礼的规范性合拍。如青铜鼎在仿照新石器时代陶鼎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家的理念,对称规整的双耳立于口沿之上,坚实浑厚的三足承于圆腹之下,营造了一种厚实而稳定的氛围,确实有“定鼎”的气度,成为国家的象征。厚重而不失其精致,形体规整而又显得大方,夏代器物在活泼愉快的自然美基础上形成了厚重而神秘的庄严美,而这种庄严厚重性蔚为夏代青铜艺术的主流,也是整个三代青铜器艺术的审美特质之一。因此,夏代青铜器整体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青铜艺术本身内在求变的的传承与创新有关,另一方面外在的社会、政治、文化也在其演变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从而实现了器物整体造型和纹饰庄重风格和现实社会权力等级制度庄严氛围的完美统一。三是整体适应性。夏代青铜器尤其注重器物造型、纹饰及其功用的整体适应性。“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造型,主要是器物的形象特点,各种附饰和纹饰的整体适应性水平”[8],因而夏代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造型也正是表现为其形制、装饰和功能的整体性和相应性,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上,均讲究别致的形制与其特殊功能的紧密联系,讲究纹样及图案在各种不同器皿具体部位结合时的“适形造型”方式。如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夏代钉形柱爵,其中腰极细,与上部伸出的流尾,以及下部外撇的锥足形成分段,既利于饮用,又方便摆放,形制与功用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此外,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也“布置严谨,意匠奇妙,虽是一种装饰艺术,但和器的形制是一致的,表现一个时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观念形态”[9],并且这些纹饰形象随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俗和制作目的的不同,附着于不同的青铜式样上而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与艺术趣味,从而突显了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与功用整体适应性的时代特征。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呈盾牌状的铜牌饰,其凸面由各式形状的绿松石片粘嵌排列成浅浮雕式的兽体形象,多为龙的各种变体,且下体背侧有的还饰以卷云纹,飞龙在天的威严和自由,与夏代先民的龙崇拜思想以及铜牌饰的礼仪功能相得益彰,铜牌饰的纹饰与功用也就在夏代先民的想象中得到了整合。“中国真正进入青铜时代大约是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5世纪中叶,包括古代文献上记载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几个历史时代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时间长达1600年左右”[10],而在这1600年的演变历程中,夏代青铜器中礼器和兵器的两大工艺造型,几何纹与兽面纹的工艺装饰,以及独具时代特征的庄严厚重的审美艺术风格,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青铜器工艺的源头,为商代和西周时代青铜铸造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参考文献:[1]张之恒 周裕兴.夏商周考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2-33.[2]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15.[3]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夏商篇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16.[4]郑光.二里头陶器文化论略[J].二里头陶器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4.[5]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J].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90.[6]朱志荣 邵君秋:《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 99.[7]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7.[8]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5.[9]容庚 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2.[10]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75.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关于青春的论文题目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中以青春为主题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叶婆娑,那是青春的恩泽;黄叶飘零,那是青春的陨落。面对青春,我们唯有珍惜!——题记

莎士比亚曾说:“青春是一个短暂的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的确,岁月如流水,尽管逝去了,却还源源而来,但青春,一旦逝去就永不复返。我们应该把握青春,奋勇向前!

青春属于永不言败。“跌倒就应该马上爬起”这是青春的宣言。我们不怕失败,我们不惮跌倒,因为我们拥有青春。因为年轻。我们有无限的精力,所以我们树雄心,立壮志,像飓风一样无所畏惧,敢于挑战,勇于拼搏,让自己的理想在沃土中萌芽,在风雨中成长,在阳光下灿烂。

青春属于奋斗。青春的奋斗是坚定不移的,奋斗的青春是有意义的。于是,在奋斗中,我们学会了忍耐和自信;在奋斗中,我们学会了遇到讥讽和嘲笑而不为之所动;在奋斗中,我们学会了屡战屡败时获得坚定的信念和豁达,明朗正如臧克家所说:“青春是宝藏,青春是黄金。宝藏要挖掘,黄金要熔炼。”因为年轻,所以我们奋斗。

席得布朗说:“青春是生命之晨、日之黎明,充满了纯净、幻想与和谐。”拜伦说:“青年人满身都是精力,像春天的河水一样丰富。”而罗曼罗兰说:"青年人有他们应有的天真和率直,有创造性,不怕碰钉子,得罪人,这才是青年人的本色。’

青春属于开拓与创新。因为年轻,周杰伦、韩庚顶着无数质疑的目光依旧坚持自我,奋勇向前,终于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振翅翱翔。

因为年轻,我们从头再来。我们要向世界证明:我们不怕失败。我们向着心中既定的目标奋勇向前,争做有志者“胜不骄败不馁”。用火一样的热忱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是水,就应该汇成波浪;既然是土,就应该垒成大山;既然是青春,就应沸腾。我们要做铁水,每一滴,都发出高温,滴到哪里,就把哪里的黑暗和寒冷驱散。

青春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当人生遭遇挫折时,青春能驱散阴霾;当人生跌倒低谷时,青春能点燃激情。永不言败的美,奋斗的快乐,创新开拓的本分,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别浪费了青春。走!此时春光正好,让我们挥鞭启程!

闪耀吧!青春。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与青春,青春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时光。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尊贵,你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一个是青春,一个就是健康。青春是令人最羡慕的资本,健康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青春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资本与财富,然而,人生的财富,必须从青春开始积累,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青春的价值,那么你的人生就不会创造出青春的价值来;如果你的青春不是在拼搏和进取中度过的,那么你的人生的回忆要么是苦涩的,要么就是无味的。

青春,是一次寻梦的机会,就看你喜欢什么样的梦,有的梦能够让你变得清醒,有的梦能够让你懂得珍惜,有的梦能够让你奋力拼搏。

我喜欢那些黄中带绿的梦,因为她能够让我清醒;

我喜欢那些绿中带蓝的梦,因为她能够让我懂得珍惜;

我喜欢那些黄中带红的梦,因为她能够促进我奋力拼搏。

青春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树,她用绿色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使春天的景色常住人间。

青春是一支韵味优美的歌,她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着每一个年轻人的心弦。

青春的时光是用金子铸成的,有时甚至比金子还珍贵,它付给人生的是勤奋,勤奋偿还人生的是才华,才华献给人生的是种子,种子播种之后,需要的是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浇灌出希望之花,结出希望之果。

我想要青春像夜空那样湛蓝而美丽,在梦一般的天空之中,被繁星点缀着,被月亮追逐着,它们都仿佛被蒙上了一层薄纱,我静静地感受着夜空那一丝丝的凉意。

我想要青春像花园那样美丽而温馨,给我留下一段绚丽多彩的回忆。不让我的青春留下什么遗憾。

在中华汉字之中“青春”这两个字最富有朝气,最富有魅力!

青春犹如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在天地间回荡着她那澎湃的激情,谁也无法阻挡她寻求梦想的脚步。

你想青春永驻,那么你就得每一分钟每一秒的耕耘;你想留住自己的青春,那么你就得珍惜青春赐予你的财富;你想保持自己青春,那么你就得积极进取与开拓!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悄悄地长大了,开始从儿童向成年过渡,跨入青春期的大门,开始人生最美丽的春天……

青春期的我志比天高,像春天一样富有生机和活力;

青春期的我豪迈洒脱,像夏天一样热情奔放;

青春期的我,不知为什么变得如此多愁善感,像秋日的丝雨一样深沉忧郁;

青春期的我,有了冬天的冷峻与沉稳。

当我们想到青春的时候,会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

青春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只有锐意进取,青春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

青春是两颗连在一起的心,是友谊。青春的友谊是无私的,纯洁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它像一杯清香的茶,在若干年后,依然那么令人怀念;

青春是一弯新月,是缺憾。青春总是不完整的。正因为不完整,就多了一份不同的体验,多了一种美好的希冀;

青春是一把竖琴,是快乐。青春没有理由不快乐;

青春是书架,是智慧。没有书的青春是不结果的花;

青春是一面旗帜,是理想的旗帜。青春的目标,是奔跑在风中的一面旗;

青春是拳头,是力量。青春的力量等于朝气加勇气加灵气;

青春是单杠,是运动。青春的第一标志就是健康,而健康来自不懈的运动;

青春是单个的人,是独立。着意味着你长大了,成人了,不再依靠父母师长,你要有独立的人格,自主的能力,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青春是活力的象征,它蕴涵着智慧、勇敢和意志。有了这些,我们便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魄力。青春将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新奇,使我们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使我们坦然地接纳欢喜与忧愁,使我们能够尽情地享受人生竞赛的乐趣。

为了我们的.青春无悔、生命闪光,用心珍惜青春吧!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题记

青春无悔,因为我们用热血渲染青春;青春无价,因为我们用真情诠释青春;青春无惧,因为我们用汗水滋润青春。点亮青春梦想的同时,我看到了青春的形状。

青春是圆的,她充满生机与希望。青春如同火红的朝阳,是温暖的,是浓烈的,她带着一天的责任从地平线升起,又含着满腔的忧愤缓缓下落。她又像丰硕的金色果实,带给人们满心的喜悦和舒畅……

青春是方的,她充满无限的力量。青春是军营中的欢笑,是军人的忧伤情怀,是铁骨铮铮的气概,是保家卫国的忠义,是风雨无阻的坚强。青春是苦恼中的一笑,是伟人的博大胸怀,她赋予了人们真挚的感情,她像是一张宣纸,上面绘画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涂抹着人生中的斑斓色彩。

青春是流线形的,她给予人们无限的活力和动力。她如同奔流的江河,永不停息。她是学子汗泪交加的艰苦时刻,是崛起的希望,是不败的决心和毅力。她是默默奋斗着的人的恒心与坚持,她是最美舞姿,她是最美歌声。青春,她是暴风雨中的雄鹰,任电闪雷鸣,她也要张开坚硬的、绚丽的翅膀,翱翔于高空之上。

青春是三角形的,她承载着亲情、友情和爱情。她是一个三角转盘,当指针指向亲情,她是一种至亲之爱,她是无比的,她是温馨可靠的,她展现个个孝子的身影,当指针指向友情,那是一句朋友,那是一种辛酸,她是忠诚,她是执着,她是如松的情谊。当指针指向爱情,她有一丝羞涩,她是多么娇娆,多么可爱,她使人想起“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挚爱,那是令人心碎的、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那是长长久久的温暖,她触动了人们最柔弱的心弦,她是多么楚楚动人。

青春有着很多形状,因为她不受禁锢,她是自由的、成长着的。青春的形状在变,而在梦想之路中,她对人生是一种充实,她是新时代的希望之歌,她是不朽的精神体现。让我们共同发自心声地致青春:青春有“形”,真爱永恒!岁月无情,与梦同行!

在青春的盛宴上,我们又哭又笑。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流浪,我们一直充满激情。没有人能准确地定义青春的年龄,更不用说划分奋斗的旅程了。青春情调构成了我们的青春交响曲和格律诗,这是心灵与灵魂的交响曲,是灵魂与灵魂的格律诗。在那动人的旋律和魅力中,我们努力工作,成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拥有生命的另一半,我们自己的家和我们深爱的儿子。也许,我觉得青春已经不在那里了,但青春的音乐会在奋斗中走得更远,充满决心和信心。

斗争不是盲目的战争。

“如果发生了什么事,事情就一定会发生,船就会沉下去,秦朝十二朝末就会来到楚国;如果你努力工作,你就不会辜负你的命运,你就会享受你的勇气,三千岳家就会吞掉吴国。”每当我被这句华丽的话感染时,我的血液总是沸腾着。但生活中真正的智者是有激情的人,但不能被浮华和激情所迷失,并始终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奋斗和奋斗的时代,我们保持清醒,总是让我们实现自己的标准,设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但是人生不会像考题那么简单,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一个岔路口。青春是一场战斗,充满了热血,只有当我们瞄准正确的方向,我们才能更稳稳地步入五彩缤纷的成功殿堂。

奋斗不是叫喊。

青春是奋斗的呐喊。光阴荏苒,光阴似箭。普通人会哭出来,看着蓝天。青春的转折表明,我们需要丰富我们奋斗的生活。如果你从心底佩服和尊重那些有毅力、有顽强斗争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态度的勇敢的人,那么我们也坚信:呐喊、犹豫之后的喧哗,我们需要用顽强的斗争来瓦解。号角将伴随着行动,在青春的征途上,变得坚强、独立,更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工作。无论如何,我一生中所遇到的一切都将是青春奋斗的财富,而你我将更加珍惜它。

奋斗永无止境。

青春象征着你我都还年轻,那么你我该如何把这难得的青春。如果我们在青春中找到自己的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去真正的实践,真正的总结,我认为这才是青春的真谛——奋斗。奋斗是为了一个目标而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困难。

《给青春上点颜色》《激情与信仰》《花开花落》《校园时代》《青春,永不散场》《如果有如果》《一个人的倒影》《左手青春,右手年华》《倒带》《喧嚣的时代》《梦想起航的地方》《跑道》。

1.青春的力量无可压抑,即使是地狱也能变成天堂。——余秋雨《行者无疆》

适用主题:有关描写激昂的青春,年轻即是未来,心态永远年轻等立意。如2009年天津卷《我说九零后》,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

示例:“青春的力量无可压抑,即使是地狱也能变成天堂。”高考就像一场修行,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才能摆脱心灵的羁绊,释然走过这段艰苦而充实的时光。

2.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

适用主题:适用于月难常圆,珍惜少年时光、莫虚度青春等作文立意,如2011年浙江卷《我的时间》,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

示例: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曾有一言曰:“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万物盛衰有期,青春仅此一次,过了便不再来。正如西塞罗所说:“春天是自然界一年里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一生中只有一度的青春。”

1、因为青春,我们潇洒。青春的我们,每天早晨起来,可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可以看到灿烂的朝霞,可以永远有一个新的太阳;青春的我们,在久阳西下时踏上“山地”飞驰于三环路上,尽情地让风抚乱发丝的我们不在意别人的目光,踏着马路引航高歌。我们在广阔无限的田地中自由翱翔。

2、友谊,充满着淡淡的芬芳,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与朋友从相遇到相近,从相近到相知,如春天的花儿从含苞欲放到完全盛开,朋友之间,相遇再到相知也有如此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友谊的芬芳,友谊的不断加深也如春天破土而出的小苗在茁壮成长,友谊,使青春的生活有了多姿的一角。

3、青春是什么?是苦涩的未熟的果,还是清澈的水,是幸福的泪,还是苦恼的包袱?曾经的总是这样疑问青春的感觉。直到上了中学,真正的自己体验到了青春,才知道它的真正的味道。

以青春为话题的高中议论文5篇

青春,是人生的花朵;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时代的精神;青春,是不耐久藏的珍宝。那么以青春为话题的高中议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以青春为话题的高中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青春的脸庞犹如皎洁的月亮,别因不懂法而挂上岁月的沧桑;

炯炯的双眼好似心灵的明窗,别因不知法而溢满悔恨的泪光;

未满的羽翼仿佛破浪的船桨,别因不守法而锁向冰冷的铁窗。

青春的我们有风的潇洒、雨的情怀、雪的纯洁。一切的一切都向世界展示着青春的力量。青春如雨后阳光,耀眼明丽;青春如寒梅傲雪,孤傲坚强;青春如春日绿杨,招摇蓬勃。五彩的青春,斑斓的年华,在人生的年轮上,永远是最精彩的一圈。青春是人生的白玉,别因年少时的冲动,而让如此的锦玉破碎;青春是生命的春天,别因年少时的轻狂,而使百花不得开放;青春是动人的恋歌,别因年少时的无知,而不能放声歌唱。

青春的我们如阳光,用概念性的词语将我们定义为未成年人,在生活充满阳光,幸福之花到处开放的今天,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不得不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

因为我们未成年,所以冲动;因为我们未成年,所以好奇;因为我们未成年,所以轻狂。可是,我们不能以此来作为我们犯罪的借口。作为一名高中生,作为祖国明天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逃避、不后退。面对青春我们应该理智,面对青春我们应该明智,面对青春我们应该自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如果今天的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祖国的明天何来辉煌呢?

悔恨的书信一封接着一封,每一封都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深刻。当每一个错犯过之后,才来深刻的悔过,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身边的警钟何时停止过敲响,老师的叮咛,父母的唠叨,朋友的劝告还在耳旁回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青春、我们年少、我们无知,才不得不让他们有忧心挂肠。这是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爱得真切的表现,请别利用他们的爱来作为犯罪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找借口。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蓬勃的。做有志的青年,让青春散发耀眼的光芒;做有理想的青年,让青春展现蓬勃的生机;做明智的青年,让青春发挥魅力的无限。

让我们的青春与法牵手,让年轻的我们不再有犯错的借口!

青春,多麽美丽梦幻的一个词语,它如人生一样,都是幸福的,可又充满挑战和艰辛……

青春如人生一样,道路漫长,不可能都是平平坦坦,同样有坑坑洼洼,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我们要挑战的对象,不畏惧,要勇敢,同样可以做得很好。在我的生活中,有着这一位这样的“阳光天使”。

他,是我的一个邻居,人长得人高马大,有些帅气,处于雨季,他喜欢跳舞,梦想是能够做一名舞者。可是,生活并不能够尽他的意:在某月某日他发生了一场车祸,在车祸中夺去了他的右腿,这意味着他的天堂毁了一个失去了右腿的舞者。再也不能够跳舞了,只能在轮椅上过着残缺的生活……刚开始,他的求生意志很低,脾气很暴躁,老是有种想要去死的冲动。可是有一天,一个小锡兵的故事彻底扭转了他的人生……他开始丢开轮椅,开始练习站立,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消掉他对生活的信念……终于有一天,他站立了起来,阳光照射进房间,他的脸上闪烁了胜利的笑容,张开双臂就像一个天使。有一天,我问他:你练习站立,老是跌倒,老是失败,不痛不累吗?他笑了一下,随后语气坚定地说:我当然痛,当然累,可我不会放弃,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才多少岁啊?处于雨季呢,怎么可以因为这一点小小的事浪费了我的青春?正是一次一次的跌倒失败才坚定了我对未来的信心,即使不可以跳舞了,可是那又怎么样?我要做阳光下的小锡兵,做命运的主人!

是啊!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和坎坷,可我们不可以轻易的放弃,摔倒了就要爬起,告诉自己不许哭,我们要相信生活,鼓励青春,即使生活丢弃了我们,但是我们还是不可以放弃一丝希望……在青春前方,有更美好的事等着我们……

动感的青春刺激着身体的每个细胞,汗水与笑容把青春本身塑造。缤纷的遐想举着斑斓的向往,在热望里远足。铺张宣纸,用清浅的水彩——勾勒一个,奋斗的春天。用光阴划出美丽的弧线,告诉我们:抓住现在,蓄势未来。青春很美好,我们要给自己勇气,告诉自己:要努力地去坚强……

青春如同一粒种子,安逸过了,也许从此丧失萌芽的活力。生命只给人一次青春,我选择追求,去追求生命的梦想,放飞生命的色彩。我要让青春像风帆一样,在狂风摇曳波浪敲击的时候,也要潇洒地走一回,哪怕最终被风浪淘汰,也无悔这一生毕竟经历了富有意义的旅行。

我要让青春像种子一样,在泥土重压冷水浸泡的时候也要吐一吐志向,哪怕最后在秋节里枯萎,也无悔这一生毕竟孕育了果实。我要让青春像寒梅一样,在冰天雪地的日子也要吐一吐我的芳香,哪怕最后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无怨自己曾经拥有的美丽。

青春是我们积累自己,丰富自己的时机。我们正处于精力最旺盛的时代,也是我们学习奋斗的时机。我们在一起可以彼此激励,一起努力向前冲刺,一起为自身的目标而努力。因为彼此间的不服气,一心想超越别人,所以我们也就有了前进、拼搏的动力,才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记笔记,那时还不知道的敌人就是自己。

征途是曲曲折折的小路,有寒冰,有大雨,有绊脚石。不知道前面的路是深不可测渊池,还是风平浪静的湖面;也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还是布满鲜花的阳光大道。我不管,我不管路上的荆棘也不顾前方的危险,系紧我的鞋带上路。

辛酸的汗水伴随着我艰难的脚步,兴奋的泪水伴随着我成功的喜悦,只要到达了的地方,都是昨天的历史,我追求的是明天的未来。当胜利再次悄悄来临,当掌声再次热烈的响起,我不骄也不燥。因为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因为我知道我还得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大雨再次冲刷过喜悦,当冰雪再次湮没过兴奋,我无怨也无悔。因为我知道我已经有所行动,有所付出,就有所收获,就有所成功。因为我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梅花香自苦寒来。

鲁迅曾经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而我想说的是:“人生路无须过多的忧虑,只要迈出脚步,路就在脚下展开……”

青春我们的梦,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青春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可贵的黄金期。在这期间,我们会慢慢认识世界的本质,探讨人生的哲理,了解生命的意义。

词典上说:“春时草木滋润,其色青葱,故曰青春。因用以喻少年。”这是最简单的解释。其实不只是少年有青春,中年有中年的青春,老年有老年的青春,三岁小孩也是青春,那是因为心情处在一种草木滋茂的春天,那时不管什么年纪,都有青春。

正如老男孩中所唱:“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平凡)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它曾经来过。”

在青春时期,我们这些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技能,学习动手操作,学习如何做人。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懂的。只有学习好了为人处事,学习好了本领,才能立足于世,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这些过程需要我们细细品尝。

美好的青春,再华丽的话语也描绘不出它一点一滴,再柔的抚摸也留不住它告别的脚步。他终究离去,而它在离去的前夕,我们何不珍惜一点?多做点有意义的事,让我们的青春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价值呢?

记得我从前每次没考好就只知道伤心难过,从没想到过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直到好朋友和老师提醒了我,我才醒悟过来。从那以后,我便努力,不会因为挫折而哭,而是坚强的去面对。

我也曾也有过很多次失败,我只觉得我只是路过我自己的青春,看过我自己的青春,好像从来没有付出,努力,奋斗过!这时,我才明白,青春必须丰富多彩,青春必须汹涌澎湃,青春必须……所以我要为了自己的青春而奋斗。

青春并不是一个时期,而是每天都是一个青春,有那么一天,我们身体轻健,心情柔和,充满了对人间的爱,渴盼与欢悦,那么一天就是我们的一个青春。因而作家林清玄说:“日日是好日,就是青春。”

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个人珍惜好每一个青春。世界会因为我们而美丽,因为我们会把握青春,我们会创造奇迹!

因而老男孩中唱到:“当初的愿望实现了么?还敢坚持曾经理想吗?任岁月匆匆溜走心中理想永不退却,抬头仰望着满天星河,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我们的故事你依然还记得,希望的夜空你是最闪亮的!”

也许,你会对着天空怒吼,表达你对时事的不满,没事,微雨会滋润你的心田;也许,你会对着大地咆哮,抱怨事态炎凉,没事,轻风会拂去你的骄躁。

步入高中的我们有着无限的憧憬,对未来,对世界,有着童话般的梦幻。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考试的失败,同学间的小摩擦不断,知识掌握不牢靠导致做题“寸步难行。”种种的无助、无奈。你是否想过放弃?放弃最初的憧憬,放弃最终的信仰?一张张沮丧的面容,这是要祭奠我们曾经不堪的时光吗?过去已成为历史,我们要吸取教训,让自己走得更远,爬得更高。成长,意味着一个人内心渐次平和,不再因细小的诱惑而放弃追逐的目标,不再因小小的失败而丧失信心,看低自己,遇到困难迎面而上,扬起信念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失败是很痛,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如铸剑涅槃重生后,将成为旷世宝剑,这难道不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吗。从一堆废铁到世人瞩目的宝剑,它又经历了些什么。

我们的青春眨眼间就没有了,如此短暂的人生,你能经历多少?人生能有几回搏?在某一天的某个地点,你是否能问心无愧地向全世界证明你的全力以赴,证明你的不遗憾。我们要让心在岁月中慢慢磨砺,如蚌中的沙,慢慢地光润起来,等到我们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时候,还可以让珍珠的光泽晕染最后的行程。

人生如茶,会苦,但只会苦一阵,不会苦一生;人生如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永不言弃。

十五六的年龄,在美丽的校园里,让我们遇见了很多知识渊博的老师,遇见了活泼聪明的同学们,但我们不能贪图享乐,要勤奋刻苦。在人生路上,你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不必难过,因为在你想要去的地方,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在等着你;迷失了方向,不要惊慌,信念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心中充满阳光,道路便会一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开始的开始,我们只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看着回忆录,照片挥霍了习惯的笑脸,是不是诠释着青春的旋律?各种季风洋流都搞不懂,还有新视野!这是不是青春给予我们的活力与激情。高中,表示从一楼到三楼的距离原来只有三年,意味着青涩的我们逐渐变得成熟。这其中,我们又要经历多少?青春是本书,翻得太随意,会空虚,读得太认真,就像品茶一样,任茶香陶醉,任茶的温度漫延整个身体,最后品出茶的价值,读出青春的真谛。

涅槃重生,领略青春的魅力。

关于青铜葵花论文范文写作

这是青铜和葵花的故事,这是男孩和女孩在苦难中感动大家的故事。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青铜葵花读后感范文7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本书,不管它薄还是厚,只有读者能体会到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启发并有所感受。好书,永远不是薄与厚的事,在我看来,一本好书的高度是无止境的。每个人读同一本好书,都能得到许多不同的体会。而《青铜葵花》这本书,就是值得我们千千万万的读者去感受的。

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品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在青铜和葵花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中,常常包含着纯洁的美和那深刻的爱。

大河、星空、槐树,这世间普普通通的事物,却营造了这本书中最淳朴的美。芦苇荡里,站着两个孩子。瘦高的青铜,正望着远方的条大河,手紧紧地握着他亲爱的妹妹。妹妹葵花依偎在哥哥的身边,站在那潮湿的世界里。

先说本书的苦。青铜五岁在大火中失语,然而他们此后选择了接葵花回家这一艰难的决定。此后,一连串的“灾难”纷纷降临:暴风雨犹如一把火,将本来就贫困的青铜家冲得一贫如洗、刚刚建好的茅草屋,兴头在上,忽然一次蝗灾的来临将大麦地的粮食吃得干干净净,青铜家又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而美在何处?《青铜葵花》中包含着许多的美:人性美、景物美、事物美。读这本书,在感受苦难的同时,也体会到一种深深的美。景物的美不甚其数,但似乎每一个景物都有很强的穿透力,令你的心跳加速;人性的美,从生活中发掘;事物的美,似乎每个文字后面都隐藏着浅浅的美……

深刻的爱,在青铜家无时不刻的体现。青铜慈祥的奶奶,无论多穷,总要为孩子们在蝗灾的时候弄到一点米饭;青铜为了让妹妹好好看一场马戏,顶着妹妹站在风中,自己却不能看到一点光线。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葵花登船离去的那一刻,村里的人没有不为之流泪。

是的,在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复杂,但不变的却是他们心灵之间互通的爱。也正是这种爱,才让他们经历过了一场又一场的风雨。

这本书读完了,我的灵魂仿佛进行了一次洗礼。即使没有风的时候,我也照样能飞翔,因为我有一双《青铜葵花》赐予我的彩色翅膀。这双翅膀,让我更加坚定地面对日后的任何挫折。

“那边有一片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面有无数的葵花。当阳光哗啦啦泻向葵花田时,葵花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天上有轮太阳,地上有无数个小太阳,是一圈飘动着花瓣的小太阳……”轻轻地合上书,这一幕在我心中久久难忘。

《青铜葵花》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女孩葵花在失去了父母之后,被大麦地的青铜一家收养,从此女孩葵花便和男孩青铜成了兄妹。他们一家共同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可还是快乐地生活着。12岁那年,葵花又回到了她的城市,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葵花住的地方,心中充满了思念。

书中的青铜,是一个坚强、为别人着想的男孩,他为了妹妹青铜,几乎付出了他的全部心血。书中有一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葵花要登台演出,可是少了一条银项链。青铜知道后,将挂在屋檐下的冰棱采了下来,准备为妹妹亲手做一条冰项链。青铜用自己嘴里呼出的热气不住地往冰棱上吹,慢慢地,就吹出了一个小洞,他吹了一个又一个,直到吹得腮帮子发麻了,终于把所有的冰棱吹完了。他将几十颗冰棱细心地穿在一起,这条冰项链就做成了,可青铜的手却冻得通红通红。青铜为了葵花,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这时,我看到带着冰项链的葵花站在舞台上,我感到了青铜是那样地关心葵花,这是一种纯洁的友谊,一份沉甸甸的友谊。

大麦地来了一个马戏团,为人们表演马戏,许多人都去了,青铜、葵花也去了,整块场地坐满了人。青铜为了能让葵花看到马戏表演,让葵花坐到了他的肩上,要知道,青铜才十一岁,背着一个女孩,要费多少力气呀。青铜抱着葵花的腿,过了一会儿,就站不住了,身体开始摇晃起来,可他依然咬牙坚持着。每当他快要倒下来时,就一直鼓励着自己,因为他不想让葵花摔倒。青铜和葵花让我感到了友谊是无价的,青铜和葵花虽然不是亲兄妹,但比亲兄妹之间的情谊更深,他们之间有着一份永远真挚的友谊。

《青铜葵花》这本书的每一段、每一句都充满着诗意,深深地打动了我。当我翻到书的最后一页时,纸上是空空的,我心里也是空空的,正等着我用回味去填满。

第一次翻开《青铜葵花》,一种新书特有的油墨香立即飘满了整个小房间。我的直觉告诉我:它,一定是一本好书。

《青铜葵花》主要讲述了城市女孩儿葵花在一次偶然的事故后,留在小村成了哑巴青铜的妹妹。在多灾的农村生活里,他们一家人顽强乐观地生活着,坚强面对洪水和蝗灾,从容应对饥饿和严寒。

这个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金茅草。主要写了在一场无情的洪水过后,青铜的家已经成了断垣残壁。为了省钱盖新房,葵花每天晚上,她都说去翠环家或秋妮家玩,实际上,是去她们家里借灯光做作业。奶奶当了自己戴了一辈子的首饰,爸爸妈妈问起,奶奶反反复复只说了一句话,要盖茅草房,要盖茅草房……

青铜爱家,葵花爱家,奶奶爱家,爸爸妈妈当然也爱家。青铜爱家,每天不辞辛苦,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去卖鞋,最后鞋供不应求,他还把本留给自己穿的鞋卖了出去,导致“他的一双脚被雪擦得干干净净,也被冻得通红通红。”;葵花爱家,她不想再拖累家人,故意考砸,以节省学费,还偷偷去江南捡银杏换钱给奶奶治病;奶奶爱家,只说去会会她妹妹,其实为的是给家里省下一个人的口粮,还要挣新棉花,给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最后累倒了;爸爸妈妈爱家,每天天蒙蒙亮,就起来干活儿……

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因为一点困难克服不了就退缩呢?比如几道难题,或者几个超长的英文单词,再或者几个容易混淆的公式?可这些与天灾人祸相比,是不是太微不足道了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青铜一家人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不挠,用爱,影响我们的父母、师长和同学,团结一致、勇往直前!

作者曹文轩在后记中写道“苦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苦难几乎是永恒的”的确,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快乐和欢笑,但是,也不能憎恶困难,反之,应当正视痛苦,尊敬痛苦。要知道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而接受一次次挫折的洗礼,必会一次次成长!

“当时阳光倾盆,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成千上万株葵花,花盆又圆又大,正齐刷刷地朝着正在空中滚动的金色天体……“——这,便是《青铜葵花》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

青铜和葵花,也就是《青铜葵花》的两位主人公,他们因一个机遇,成为了兄妹,后来,又发生了许多事情——失去父亲的葵花进到青铜家后,青铜就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葵花,青铜家穷,只交得起一个人的学费;因为青铜是哑巴,葵花便教他写字;每当葵花遇到困难,青铜就会不惜一切去帮助葵花,如:葵花要上台演出了,青铜就沥尽心血为葵花做了一串冰项链……后来,青铜奶奶去世了,全家都很伤心,镇子里的人要把葵花接走,在这离别的一刻,青铜说话了。

其实,我一直认为曹文轩的作品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这一本《青铜葵花》刷新了我对曹文轩作品的认识,《青铜葵花》真真切切地体现了痛苦与欢乐的含义,在痛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受欢乐。我相信青铜和葵花即使分离了,他们会相聚,欢乐地相聚!不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么?此时的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聚!

《青铜葵花》这本书骂我刚看的时候,心中仿佛流入了一股清流,无论是文笔,还是剧情,《青铜葵花》请我心中是清纯的,是没有书可以与之媲美的。说到文笔,《青铜葵花》的主人公青铜是一个哑巴,我一直觉着描写任何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们都是有困难的,更何况是一个哑巴呢?因为青铜不会说话,所以无法对他进行语言描写,只能用心理描写来代替,而作者曹文轩在这一方面可谓是沥尽心血,对青铜的心理描写极其丰富,这是我们写作所追求的。

《青铜葵花》作为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之一,我认为它的纯美可不是其他书籍所能及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这是曹文轩对这本书的继言。

A有韧性:《青铜葵花》的纯美无非是一些亲情什么的吗!不,不只是亲情,当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欢乐,追求快乐,是无可非议的,更是无罪的,问题是,这种忘却苦难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么?不,不是,这只是一种享乐主义,而是乐观主义才能算真正的快乐,乐观主义,是一种深刻认识苦难之后的快乐,那是真正,有质量的快乐!苦难,几乎是永恒的……人类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是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

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赞颂,这两位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受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能痛苦。凡能体谅她们的,方能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时的电甜蜜!罗曼罗兰这一段话,完美的诠释了《青铜葵花》告诉我们的道理!

寒假里,我阅读了着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这部作品让我的内心感到非常的震撼。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城市女孩子葵花跟随爸爸一起来到了一个名叫大麦地的村庄生活,孤独寂寞的生活让她认识了一位不会说话的男孩子青铜。爸爸的意外死亡使葵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贫穷善良的青铜家认领了她。在粗茶淡饭的生活中,青铜家为了葵花费尽了心,而青铜也在沉默中呵护着葵花。为了让葵花上学,青铜甚至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十二岁那年,命运又将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文章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片段:为了给葵花拍一张照片,青铜卖掉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为了葵花晚上更好的做作业,聪明的青铜去田野捉来萤火虫,拿来南瓜,给葵花做了盏漂亮的南瓜花灯;为了葵花晚上看马戏,青铜竟自己一个人把葵花顶在肩上,默默地顶了一个晚上;为了葵花报幕时的美丽,心灵手巧的青铜给葵花做了一串亮晶晶的冰项链……十二岁那年,命运将葵花召回她的城市,失去妹妹的青铜仰天长叫,他从心底里高喊出一个名字——“葵花”!喊声震动了所有人的心灵,一阵阵酸楚涌入我的心底。

通过这本书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我家住的是电梯公寓,每天放学回家吃一个可口的苹果,在明亮上的灯光下做作业,晚上吃着妈妈亲手做的饭菜,美味极了,深夜我还躺在软绵绵的床上进入甜美的梦乡,我这时才想,我和书中的青铜葵花相比,我幸福极了。

青铜一家是大麦地最贫穷的一家,却又是最幸福的一家,虽然贫穷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苦难,但是他们一家人总是共同去面对,他们教会了我做一个乐观、坚强的孩子。我要做一个爱自己、爱他人、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的好孩子。

每当我阅读一部新书,欣赏一段新的句字,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青铜葵花》读后感范文450字,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叫《青铜葵花》的小说,这本书的内容十分感人。

故事的内容是:有两个小孩,一个叫青铜,一个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与乡村男孩青铜成为了兄妹相称的好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命运再次将葵花召回了城市。青铜从此常常在大草垛上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葵花所在的地方。这个故事真是可悲可泣。

青铜与葵花的家虽然十分贫苦,但是他们快乐。故事中场景很美,人物外表很美,人物的内心更美。这个故事中,时时有一股充满生机与情意的爱。作者将苦难,美和爱写得十分感人和漓淋尽致。

有人也许会说:“科技现在那么发达,生活那么美好,不会再发生故事中所描述的事情了。”那么就错了,不管你生活在哪个时代,痛苦都会有的,痛苦不只是以前或现在才有的,以后还会有的。我们在小的时候就应该有正视痛苦的勇气,长大后才能成为强者,在社会上的一个强者。

《青铜葵花》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敢于面对、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当然值得赞美,那痛苦为何不能值得赞美?欢乐与痛苦不停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他们是力、是生、是神。只要是不能将欢乐与痛苦都喜欢上的人,就是都不爱,只有能够真正体会的人,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的甜蜜!

去年,作文班刘老师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看了后爱不释手。你想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的名字叫作《青铜葵花》。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曹文轩写的,它讲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男孩住在乡村,名字叫青铜,但他是一个哑巴,女孩原来住在城市,后来,她跟爸爸来到了乡村,她的名字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遇,让青铜和葵花成了兄妹相称的好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是感情特别深厚的异性兄妹。

我觉得青铜葵花一家很坚强,他们家的房子的屋顶被风掀掉了,接着又下起了倾盆大雨,把他们的房子给摧毁了,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割来茅草盖了一座茅草屋,再看看我们,吃得好,穿得好,遇到一点挫折就叫苦连天。

曾经有一次数学考试,我考了86分,就似乎被人从头到脚泼了一盆冷水,心里好像被刀割了几下。总是好像抬不起头一样,也不敢和别的同学玩,很怕别人说我笨,都快不想上学了。再看看名人呢,张国荣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导致抑郁症,自杀而亡。而青铜一家是全大麦地最穷的一户人家,房子都没有了,也没有一个人因此而哭泣,人人都在为改变困境而努力。

在欢乐的同时,不能忘记了痛苦:在痛苦面前,我们要坚强的面对,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我读完《青铜葵花》的感受,“天行健,君子将自强不息”,我将谨记,并以此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寒假,我含着泪水,读完了《青铜葵花》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女孩葵花失去了热爱太阳花的父亲后,干校的阿姨们把这个漂亮、聪明、文静的小女孩——葵花,寄养在大麦地的青铜家。青铜是一个不能说话的小男孩,他的家庭十分贫穷,但一家人却很疼爱葵花。葵花很快就适应了这个家。在这对可爱的小兄妹之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为了让葵花能上学,青铜一家放弃了让青铜去聋哑学校的机会。而懂事的葵花在学校学会了知识,还教会了青铜认字。葵花为了给生病的奶奶治病,独自一人跟随捡银杏的船只,捡银杏挣钱。青铜呢,他在冬天卖芦花鞋时,为了能多挣点钱,把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也卖掉了。瘦瘦的小脚在雪地里走着,被冻得通红通红。

后来葵花有机会重新回到城市生活,但她和青铜一家已经亲人般不能分开,小兄妹为了能永远在一起躲进了河淀深处……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哥哥。哥哥是姨妈家的儿子,我们相差五岁。

哥哥像青铜一样疼我,只要我一说喜欢他的什么东西——书、本、玩具等,他就会立刻送给我。

每年我过生日时,哥哥都会为我精心准备好礼物,现在我桌子上银白色的笔袋就是两个月前他送我的生日礼物呢!

想到我有这么一位好哥哥,我觉得很幸福。不过,自己好像没有葵花那么懂事。今后我一定要学习葵花,做一个学习好,善良、懂事的好妹妹,让我和哥的关系像“青铜葵花”一样,更加亲密、友爱!

《青铜葵花》这本书令我十分感动。这本书向我们述说的是一个在城女孩的葵花和一个乡村男孩的故事。

葵花和她的爸爸来到了大麦地,一次意外她的爸爸被水淹死了,葵花被寄养在青铜家里。青铜一家人都很善良对葵花很好,青铜更是十分爱护她。为了能让葵花上学青铜放弃了让自己上学的机会,为了能让葵花照相青铜茂冒着大雪去卖路花鞋,为了能让葵花看马戏表演青铜就让葵花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葵花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她招回城里。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花荡的尽头。

看完这本书我想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我们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夏天吃冰激凌冬天吃着火锅。父母还从来就舍不得让我们做点家务,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是我们还感到不满足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发脾气,我们比不上青铜和葵花。

这是一个长得干干净净的女孩。这是一个文静而瘦弱的女孩。胆小,善良。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在大麦地又失去爸爸。被青铜家收养,她很爱这个家。

很单纯很善良

青铜是在一次大火时,发高烧制哑的。憨厚,很单纯很善良哑巴青铜在大麦地人眼里,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哑巴,也是一个行为十分古怪的哑巴。他与所有孩子一样,都有喜怒哀乐,但他的表达方式却是另样。 每天,他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城市女孩葵花跟随爸爸来到一个叫“大麦地”的村庄生活,她认识了一个不会说话的男孩"青铜"。爸爸的死使葵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葵花和青铜成为了兄妹,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在粗茶淡饭的生活中,一家人为了抚养葵花用尽了心力。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失去妹妹青铜心里很痛苦,他望着芦荡的尽头,居然开口说话,他高喊了一声: “葵花!”喊声震动了所有人的心灵。的世界,与大麦地孩子们的世界似乎不属于同一个世界。

青铜葵花(缩写)大麦地和干校隔着一条河,河里长着大片大片的芦苇.青铜,是一个在大麦地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葵花,出生在城市,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她被爸爸带到了干校.在葵花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她只剩爸爸一个亲人.青铜小时候发过一次高烧,退烧后,他变成一个哑巴.他们一个住在河这边,一个住在河那边.他俩常常相互对望,但他们从不一起玩耍.葵花的爸爸是一个画家,他最喜欢画向日葵,他经常去长满向日葵的大麦地写生.一次意外他掉进了河里,却再也没上来.于是,贫穷而善良的青铜一家收养了葵花.为了让葵花上学,全家人省吃俭用.青铜冒着风雪去镇上卖芦花鞋,为了能多挣一些钱,青铜甚至把自己脚上的那双鞋也卖了,而自己只能光脚踏着雪回家.终于凑足了学费,葵花进了学校,而孤独的青铜则每天接送葵花上学.葵花为了给家里省下灯油,经常去同学家写作业.勤奋的葵花在学习上表现的异常优异,却引起了同学们的排挤.青铜知道了,便去河边捉了许多荧火虫放在南瓜花里,这几盏花灯让葵花那间小房子在夜晚变得明亮起来. 为了给葵花改善生活,青铜在河边抓到了一只野鸭子,却被嘎鱼误会,引起了嘎鱼一家人的误解.后来,青铜用他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葵花要参加学校的演出,她很希望像别的孩子一样有一条银项链.青铜知道后,便用冰和麦杆为葵花串了一条冰项链,这条冰项链使葵花在台上大放光彩. 一场蝗灾过后,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青铜家更是一个沉重地打击,粮仓里的食物越来越少.为了维持生计,年迈的奶奶去了远方亲人家摘棉花,但由于过度劳累病倒.葵花为了给家里减轻些负担,自己去镇上坐船摘银杏,但当她回来时,奶奶已经滴水不进了.葵花已经读小学五年级了,但在一次偶然中她听同学们说,自己快被城里的人接走了.果然,几天后,城里来人了,青铜一家虽然对葵花十分的不舍,但为了葵花有一个好的未来,葵花还是坐上了回城的船.青铜站在大草垛上,遥望葵花坐那艘船离开的地方,想起和葵花玩耍的情景,眼前浮现出葵花的样子.于是,他用尽平生气力,大声喊出葵花的名字,被路过的嘎鱼发现了,便奔走相告:“青铜会说话了”.。

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各种形状的云彩,浮动在它的四周。有时,天空干脆光光溜溜,没有一丝痕迹,像巨大的青石板。实在寂寞时,它偶尔会鸣叫一声,但这鸣叫声,直衬得天空更加的空阔,它的心更加的孤寂。

青铜家的茅草房终于盖成了,这让我心头的石头也落了地,激动不已。

因为看马戏的石磙被孩子抢走后,青铜就让葵花坐在他肩膀上,葵花看得兴致勃勃而青铜却让葵花坐得腰酸背痛,大汗淋漓。青铜这个哑巴哥哥是真正的哥哥。

在这一章中,爸爸因青铜没看好茨菰田而大打出手,他那么暴躁,都没有想过青铜去采了一大布袋芦花。在这个家里需要的还有宽容和理解。

在这时候,要过年了,葵花穿上了奶奶为她改的花衣服去排练文艺节目了,这件花衣服把本来就俊俏的葵花衬托的更加美丽。但是,大家都觉得戴上银项链的葵花会更漂亮,青铜一家都这样觉得,却又无能为力。

这一切被青铜看在眼时,他是一个聪明的哑巴。他用木棍把冰凌敲碎,然后把冰凌吹出小洞来,每吹好一颗就要六、七分钟,每一颗冰凌都渗透出青铜对葵花浓浓的爱,当把所有的冰凌全部穿起来,那就是青铜对葵花的关怀。

葵花戴上了这条项链更显高贵,它震住了当场的所有人。葵花的眼里蒙上了泪水……

我读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青铜在一次灾难中弄哑了嗓子,过了很长时间,葵花跨进青铜的家时,她就是奶奶的孙女,爸爸妈妈的女儿,青铜的妹妹,从此,葵花过上了简朴的生活,有一天,葵花突然要教青铜写字,葵花把自己学的字都交给了青铜,后来,青铜和葵花油了浓厚的感情,城里人要来接走葵花,青铜非常不愿意,爸爸妈妈就让青铜去外婆家,就这样,才偷偷的送走了葵花。

后来,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离开了人世,葵花又回来了,青铜极度兴奋,竟然喊出了“葵花”两个字。 续写:葵花回来了,葵花回来了,青铜用手势一遍遍的表示着,他们家有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后来,青铜和葵花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青铜当面打了葵花一巴掌,葵花哇哇大哭,爸爸妈妈打算不要青铜了,就把青铜赶出了家门,没有了青铜,葵花上学放学都一个人走,而且,还经常被嘎虞欺负,葵花开始怀念青铜哥哥,就要求爸爸妈妈把青铜再领回来,爸爸妈妈看见葵花被嘎虞欺负成那样就跟村长说:“村长,我们要领回青铜,请你帮我们找到领养青铜的那一家。

你要是找到了,赶紧跟我们家说一声,真的,就在的时候找到了青铜,妈妈又粗糙的手抚摸着青铜,青铜听了妈妈的来历就跟着妈妈回去了。从那以后,嘎虞再也欺负不了葵花了,想欺负也甭想。

你知道一个在城市里生活的女孩,突然到了农村,又失去了双亲,会怎么样呢?《青铜葵花》一书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葵花是个很平常的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孩,可她为什么叫“葵花”呢?原来,她的爸爸是个设计师,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就是用青铜做成的葵花,而葵花又是他最喜欢的花。可好景不长,葵花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死了,她只好跟爸爸生活。

葵花七岁那年,爸爸要跟着“五七干校”去农村,而她又没有妈妈,只好跟着爸爸一起去,可没想到,爸爸在那个“大麦地”的村子里也送了命。还好,大麦地最穷的一户人家——哑巴青铜一家收养了葵花,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让葵花吃饱、上学,给了葵花一个虽然贫穷却幸福的童年,而葵花也给这个家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可是,城里人来找葵花了,把葵花接回去了……青铜非常想念葵花,一天,他在梦中梦见了葵花,就喊到“葵花”,他的朋友听到了,就大喊:“青铜会说话了!”在读这个故事中,我多次被感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中,一定要坚强、乐观、积极向上。

我还特别想知道,葵花后来怎么样了?也许,她又回来了吧,也许……。

今天,我看了一本叫《青铜葵花》的书,书里的一个男孩“青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个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的故事。一个特别的机缘使青铜和葵花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

葵花12岁时,被迫回到了城市,从此青铜便常常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爱,就涪钉帝固郜改佃爽顶鲸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爱,也像人们生活的真谛,带领人们向生活前进。文中的最后一部分,更是说明了“有爱就有希望”当青铜无数次地像芦苇荡跑去,终于,奇迹出现了!青铜会说话了!爱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伟大啊! 我们对生活要充满希望,充满爱,只有爱才能唤醒人们,感动人们。

让我们携手把爱洒向人间,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爱。

《青铜葵花》是作家曹文轩在2005年 *** 奉献、心爱备至的长篇小说。

讲述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

一个特别的机缘,七岁的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

而青铜和葵花不得不分开,男孩青铜即将失去葵花时,不会说话的他竟然开口高喊了一声“葵花”,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从此以后,男孩青铜常常遥望着芦苇荡的尽头,遥望着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期盼着她能够归来……第一章 小木船 001第二章 葵花田 020第三章 老槐树 042第四章 芦花鞋 061第五章 金茅草 087第六章 冰项链 115第七章 三月蝗 148第八章 纸灯笼 186第九章 大草垛 220美丽的痛苦(代后记) 243 好句子 这森林经过一夜的清露,在阳光还未普照大地之前,一株株都显得湿漉漉的。

心形的叶子与低垂的花盘,垂挂着晶莹的露珠,使这一株株葵花显得都十分的贵重。 当时阳光倾盆,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成千上万株葵花,花盘又大又圆,正齐刷刷地朝着正在空中滚动着的那轮金色的天体…… 太阳在一寸一寸地沉入河水。

西边的天空是一片玫瑰红色。觅食归来的鸟,正在霞光里飞翔,优美的影子,仿佛是用剪子剪出的剪纸。

白天、夜晚,晴天、阴天,总能见到他们。青铜一身泥水,葵花也会一身泥水。

两个小人儿在田野上的走动、嬉闹,会不时地使大麦地人的心里荡起微微的波澜 说话到了这年的三月。大麦地的春天无与伦比。

五颜六色的野花,一朵,一丛,一两株,点缀在田间地头,河畔池边。到处是油汪汪的绿。

喜鹊、灰喜鹊以及各种有名的、无名的鸟,整天在田野上、村子里飞来飞去,鸣叫不息。沉寂了一个冬季的大河,行船多了起来,不时地,滑过白色的或棕色的帆。

号子声、狗叫声以及采桑女孩的欢笑声,不时地响起,使三月变得十分热闹。大地流淌着浓浓的生机。

那波澜一圈一圈地荡开去,心便湿润起来,温暖起来,纯净与柔和起来。

不久竖起一根高高的旗杆,那天早晨,一面红旗升上天空,犹如一团火,静静地燃烧在芦荡的上空。 已是秋天,那茅草经了霜,色为金红,根根直立,犹如铜丝,风吹草动,互为摩擦,发出的是金属之声。

一望无际,那边是海,浪是白的,这边也是海,草海,浪是金红的。海里的浪涛声是轰隆轰隆的,草海的浪涛声是呼啦呼啦的。

太阳像一只金色的轮子,阳光哗啦啦泻向了葵花田,那葵花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天上有轮大太阳,地上有无数的小太阳——一圈飘动着花瓣的小太阳,这大太阳与小太阳一俯一仰。那葵花,一副天真,一副稚气,又是一副固执,坚贞不二的样子。

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植物,一根笔直的有棱角的长茎,支撑起一个圆圆的花盘,那花盘微微下垂或是微微上扬,夜幕降临,月色朦胧,一地的葵花静穆的站立着,你会以为站了一地的人——一地的武士。

在读《青铜葵花》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一直被感动着。

我被青铜葵花的兄妹之情感动着,为了给葵花挣学费,去油麻地镇卖芦花鞋时,青铜竟然把自己穿着的芦花鞋也卖掉了,赤着脚在冰天雪地里跑回了家;为了让葵花更清楚地看到精彩的马戏表演,青铜竟然让葵花骑在自己的脖子上看了整场马戏,而自己却累得几乎瘫倒在地上;为了给葵花找吃的,在芦苇荡里抓野鸭时,青铜竟然被锋利的芦苇茬几乎扎穿了脚板;为了……

我被青铜一家和葵花的亲情感动着,为了让葵花能上学,青铜的爸爸妈妈竟然狠心地把青铜留在家里放牛;为了青铜葵花能穿上暖和的棉衣,奶奶竟然累倒在了棉花田里;为了省下学费给奶奶治病,葵花竟然故意把期末考试的各门功课都考砸了;为了……

我还被青铜一家人的善良、乐观感动着,面对失去爸爸而孤苦无依的葵花,穷困的青铜一家毅然决然地收养了葵花;面对蝗灾之后的饥饿,尽管食不裹腹,可青铜一家还是把家、把自己收拾得一尘不染;面对葵花不得不回到城市的现实,青铜一家尽管有万般不舍,可他们还是无私地将葵花送上了回城的轮船;面对……

和青铜葵花相比,我感觉自己真的太幸福了,我不必去卖芦花鞋挣学费,也不必在南瓜灯下写作业,更不必为填不饱肚子而苦恼。我每天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坐在明亮的护眼灯下写着作业,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和各种零食。

和青铜葵花相比,我感觉自己真的太软弱了,青铜葵花面对各种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乐观正是我缺少的,无论学习和生活中,只要遇到了一丁点儿困难,我都要向爸爸妈妈寻求帮助。

感谢青铜葵花,是你们教会了我面对困难时要做一个坚强、乐观的人。

自评:前几天我一直在看《青铜葵花》,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我一直被感动着,所以就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同时我还要感谢闫彧姐姐,是你耐心地教会了我该怎样写读后感,同时还要感谢姐姐给我制作的精美信纸,更要感谢姐姐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注和支持。

这本书很好看,感动的我眼泪哗哗的!帮你!希望能帮你吧!

爱的声音

----读《青铜葵花》有感

葵花,从小没了妈妈,爸爸相继跌入河里,从此一去不复返。

青铜,一场大火使他失去了语言。

他们一个在城市,一个在乡下。一个在大麦地,一个在干校。

青铜本是很孤独,像一只鸟独自拥有天空的孤独,一条鱼独自拥有大河的孤独,一匹马独自拥有草原的孤独,一个女孩出现了。本来是互不相接的平行线,因为命运,他们在了一起,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

女孩手臂如温暖的丝绸,眼黑得无一丝杂色,目光怯生生。全身如一块洁白无瑕的玉。男孩蓬乱的黑发下,闪烁着乌黑聪慧的眼睛,如天空上的星星。

当我读这本书时,不禁动容。每一篇故事都让我落泪,每一篇故事都让我感动,这些文字散发着墨香。《芦花鞋》中,青铜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葵花,他是多么的想去上学呀!而他稚嫩的心灵上已被划上了一道深深的口子,他失去了语言。葵花上学了,有一天,二瘸子来照相,葵花很懂事,知道家里生活拮据,青铜知道了妹妹的心事,告诉了家人,从此,家人发奋挣钱。青铜去卖芦花鞋,不管风吹雨打,青铜总是去卖。有一天,大雪纷飞,青铜执意去卖鞋子。鞋子卖光了,一个人还想买,青铜把自己的卖给了那个人,自己赤脚奔波回家的路上,他的脚冻得通红;《三月蝗》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蝗灾”扰乱了他们安稳幸福温馨的美满生活,孩子们从兴奋到害怕到无助,大人们从烧香拜佛到恐惧到无可奈何,蝗虫来了,灾难来了,一切都没了,一切都是恐惧,只有一番令人伤心的干净,天依然蓝,云依然白,人们心中只有空旷,人们已山穷水尽了。青铜逮到了一只鸭子,嘎鱼家少了一只鸭子,嘎鱼以为是自家的鸭子,大闹了一番。后来,青铜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悲剧发生了,奶奶为了给孩子添衣,自己病倒了,牛也去了,家里急需要钱,这时,我们一直认为是坏孩子的嘎鱼却送来了鸭子,给奶奶补补身子……令人动容。懂事的葵花故意考砸了,家里人很气愤,他们终于懂得了葵花的用心良苦,一家人泣不成声。葵花一去不返,葵花回来了,奶奶却永远走了……最终,葵花也要走了,嘎鱼藏着她,天天给她送饭。纸包不住火,城里人把她带走了,人们哭了,葵花虽然走了,但抹不去人们对她的映象。葵花走了,只留下一个美丽的谜……青铜那一声“葵花”惊天动地,让人泪如雨下。

只要你有纯真善良的心,即使你不怎么聪慧漂亮,但却能一样被人敬重。我有个朋友,她很聪明,多才多艺,但我们却离她而去,不是她不聪明,不是她不乐于助人,而是她对别人的不足而斤斤计较,而她没想过别人的感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玩,因为她经常不守信,我们就没带上她。事后,她指责我们不让她一起去,我们向她表示了歉意,虽然我们没有不对的地方,她生气了,一甩辫子,走了。嘴里还念着:不让我去,不跟你们好了……让我们做个像青铜葵花一样善良的人,世界如果人人都这样,世界该多美好!

心善一点,感动多一点。青铜葵花虽穷,但掩盖不了那一颗颗善良的心。我看完的《青铜葵花》,心里满是感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