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文章

发布时间:

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文章

心理健康初中生作文5篇

心理是否健康,小而言之,影响着一场考试的得失,影响着一场比赛的胜负;往大了说,影响着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所以心理健康对人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的作文该如何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心理健康初中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

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的时光是无忧无虑的,没有学业的负担,整天嘻嘻哈哈的;渐渐长大了,学业的负担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压力我们也需要适当的放松。

比如:一天放学后,好不容易做完了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没想到,家长又布置了许多家庭作业,这会让我们本来就很压抑的心理变得更加烦躁。对此,我也有我自己的一套“调节法”。

1、找个时间(可以在学校课间或是有空的时候)和自己的知心朋友发发牢骚、吐吐苦水,寻找一个安慰

2、找一个毛绒玩具(或是柔软的东西),当成自己的发泄目标,疯狂锤击,发泄一下自己心中的烦躁,也可以去学校中的“心灵港湾”对着那里的拳袋发泄一通(此办法不推荐,此办法只能暂时性抑制烦躁情绪)

3、追根溯源,家长布置家庭作业无非就是想让我们的成绩有所提高,可以和家长好好沟通一下,比如说保证自己下一次的大考成绩不低于__名(我也是用这种方法和我的父母达成协议的)

其实不止是学业上的心理压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友谊有时也会成为我们心中的难题。

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是十分冲动的,也是十分重友情的。例如:我在上星期就与自己的好朋友因为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做卷子的速度太慢而大吵了一次。回家后,我十分想不通,心中满是疑惑,后来通过我的知己对我的“心理治疗”中,我渐渐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又和她和好如初了。

在与朋友发生矛盾时,先不要急着找人评理或是对自己朋友的举动作出判断,等自己平静下来,回忆自己当时的一举一动,是否有不妥的地方,并且不要“好面子”、怕尴尬,一直不去道歉,把误会闹大。同时作为他人的朋友,我们也该在他需要我们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帮助了他人,也为自己增加经验、敲响自己心中的警钟。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何乐而不为之呢?

藉由别人才能认识自己。是的,如果没有别人给你打击,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脆弱;如果没有别人让你忿恨,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包容力;如果没有人让你气愤,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气度。

可惜的是,很少人善用关系这面镜子。当人们从别人身上发现镜中的自己,要不是转身视而不见,就是否认或破坏它。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镜子使我变丑,所以我就摧毁镜子,那样我就不丑;因为这个人让我变丑,因此我就丑化他……但是这样做有用吗?当然没用,不管打破再多的镜子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容貌。

如果我们这一生从来没有遇过那些伤害你、批评你、指责你的人,恐怕永远都长不大,不是吗?

你会对那个诊断出你疾病的医生生气吗?即使医生开刀伤害你,但当你得到救治,你是不是也应该感激他呢?

当别人以他的“恶”来成就你的“善”,你不觉得应该感谢吗?

在关系里面,伴侣是最可贵的镜子……你可以籍此找出你反应背后隐藏着什么,你或许会发现长久以来一直携带着的某些创伤和内心深处的阴影,那也许是你童年和年轻时的一段伤痛,在婚姻中你可以去面对那个经验,那正是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的最佳机会。

遗憾的是,多数人都不喜欢这样的“被显露”出来,因而一再否认和排斥那面照出自己本然的镜子,那就是婚姻失合的原因。

还好,既然结了婚,不能像换工作或与人拆伙那样潇洒地一走了之,彼此只能努力“重修旧好”。然而就在这一次又一次“重修好合”的过程中,两个不合的人慢慢得到整合,这就是婚姻的真意。

健康这个词大家不陌生吧?那大家知道健康到底是什么吗?让我简短的说一下吧: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及良好的适应能力等。如果你缺少一样都算不上健康。

一许你有着强健的体魄,可是你有健康的心理吗?下来让我告诉你,健康心理具备的条件吧!

第一,学习中和生活中能正常的进行一些的活动,也就是智力正常。

第二,能自己把握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每天都保着情绪稳定的效果。

第三,坚定的意志做事要有始有终。

第四,开朗,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第五,要使自己“惊喜若狂”也不要使自己“怒不可遏”喜怒都要有限度。

第六,正确的认识自己,充满自信。

千万不能出现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喔u比如,抑郁p多疑p孤独p自卑p依赖p嫉妒p情绪波动等。

杀手大家都知道吧u可你知道心理健康的“杀手”吗?这几“杀手”主要是缺少爱抚过分苛求和惩戒无度。下面就听我细细讲解。

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对青少年而言,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爱抚。由于我国离婚率较高,极巨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他们会表现出恐惧、愤怒、羞愧、做恶梦、烦燥等消极情绪。有的还出现依赖、焦虑、对人存有敌意、冷漠、无动于衷、情绪低落、固执、闷闷不乐等现象。所以缺少爱抚成了心理健康的一个“头号杀手”。

过分苛求就是指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脱离了我们实际,提出要求过多、过高,以至于难以达到,到了苛刻的程度。所以苛求也逃不脱心理“杀手”的罪名。

所谓惩戒无度,就是指经常为一点小事,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惩罚和训诫。经常对他们的惩戒会使他们感到紧张、恐惧、不安、戒备。只有在愉悦状态,人的聪明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紧张、忧虑、恐惧、不安就会出现“抑制”。严重的惩戒还可能造成“孤僻、自卑、自毙”等恶果。

从上面来看,心理健康对我们多重要啊!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理。

处在班级体中的个体,不要忽视你自己的存在,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班级体中的一份子。知道吗,你的一言一行都会牵动着班上每一个人的心。

早上,你换了与平时不一样的衣服,并非刻意的展示,却早已映入他人的眼帘,虽然她(他)并没有表现出你所期待的那份激动;中午,你买的是饺子而不是平时吃的米饭,这时候,你肯定没有发现别人的关注会悄然进入心灵的港湾;傍晚,你可曾注意到,你在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姿也不时引来她(他)赞赏的目光;卧谈会上,甚至你都是整晚话题的中心。知道吗,你们群体的每一个人都在关爱着你呢!他们注定可以成为你生命生活中的好朋友。

千万别忽视了你身边的人们,他们都在关心着你呢?只要你也把他们作为你的好朋友。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想一想周围的朋友,想一想周围关爱着你的人,想一想组织,想一想你的父亲母亲,想一想你的辅导员,想一想为你付出辛苦劳动的人。他们是心地善良的,他们也是乐于助人的,他们更是关爱他人的。把这些挫折,这些困苦说出来,他们会伸出援助之手。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自己可能不会完全解决得掉,这时候一定记得向周围的人求助,求援。想一想你也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十分愿意帮助你的。敞开你的心灵,放飞你的心情,爱始终在我们的身边。

呱呱坠地啼出第一个哭声,但是,所有的人都笑了。为什么?因为新的生命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从此,你的生命就有了新的意义,你的父亲母亲,你的爷爷奶奶,你的外公外婆,你的亲戚朋友,你的老师,你的辅导员,你的朋友,你的室友,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你的一切一切。看,所有身边的人都在关心着你,都在爱着你,生命因为他们的关心而显得格外有意义,生活也同样因为他们的关心而显得格外精彩。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让你的生命释放出更多彩的光芒,因为,别人都在关心着你,为了他们,你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你需要把生活变得靓丽起来。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关心理健康的课。在课前我们兴致勃勃,上课了,我们依次排好队,走进了教室,坐在早上安排的位子,开始上课。老师出了一道题:一加七百零一等于二,要移动一根火柴使等式成立。我们想了老半天都想不出来,然后老师告诉我们把七去掉就可以了。我们大吃一惊,想不到是这种结果。老师又开始出题了。

老师问我们:2什么时候比5大,0什么时候比2大。一个同学听了,举手说:“剪刀石头布的时候。”老师听了让他来说明,我听完后认为他讲的很复杂。老师把大屏幕转到下一页,上面写“一只小蜜蜂飞在花丛中,出”一直到六只小蜜蜂。老师让我们用这些话来玩剪刀石头布。我们这组是卢胜峰胜了,完好后,老师让我们说出各自的心情,然后老师把礼物发给每个组的胜利者,这时我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情。

得出了我们的课题“调整情绪”,老师又把屏幕内容转到下一页。上面写着许多人,在一天发生的事,一个老板十分生气,他骂了自己的员工,然后员工也骂了别人,别人又骂了……我们看完后,老师问我们怎么样才能制止这样的事。有个人说出了心里的答案,老师随后就说出了五个答案和方法:换个角度,心里暗示,心情转移……我现在就只记得3个。我还记得老师说玩这些方法,还把刚刚的那个许多人在一天发生的不高兴的事,并且用刚刚说的方法用上去。我们这组是一个小孩考试不好的事,余枫凡第一个说出用换个角度的方法,而且她还说明了自己的理由,我认为她说的很好,不过我还告诉她还可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我也和她说明了我自己的理由,然后我们就让余枫凡来解说。说完后,这节可就结束了。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一些改变自己情绪的方法,其中我最喜欢换个角度和心理暗示的方法。我利用这些方法让自己不高兴的情绪变得好一些。

中学生情绪变动很大,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关于这些的作文不乏精品。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作文篇(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为自己描绘了桃花源般的精神家园。我们以为你的内心阳光明媚,我们以为你的人生桃花朵朵开。可我们没有想到,你会作出那样的选择!多少人为你握腕叹息,多少人暗中为你哭泣。你,一个满腹经纶的旷世奇才,为世人留下美丽的诗篇,自己却长眠于冰冷的铁轨。可悲可叹,海子。我们读懂你的诗句,却读不懂你内心的忧郁。或许,你忧郁的眼睛常常诉说着你对生活的不满,对情感的无奈。可是,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你的亲人或朋友?难道是对他们的不信任?或是,孤独的你已经习惯于孤独地咀嚼自己的孤独?我们不明白,你可以写出无数的经典之作,却不能道出你内心的苦闷?我们也不赞同,你用轻生的方式来倾诉你哭泣的内心。

有人说,你是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但我说,你是一个内心封闭的人。内心封闭使你

看不到外面的阳光,使你只会一个人躲在阴暗的角落独自饮泪。

现在,回想已随风而去的你,我们只有感叹。

最近,我常常想,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固然重要,但拥有健康的心理更重要。否则,健壮的身体毁于一念之差是瞬间的事。相反,身体残缺,内心完美,却可以活出美丽的人生。你看07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丽姐”——李丽,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年轻时好不容易与轮椅说再见,可一场车祸又逼她不得不与轮椅长期作伴。试想,遭受这样不幸的命运,有多少人能坦然地面对?有多少人能够笑着去选择崭新的生活?有的人,或许只会整天以泪洗面,怨天尤人,甚至走轻生之路。我们的丽姐她说不,她穿上漂亮鲜丽的衣服,以“丽美人”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她要告诉人们,不幸的遭遇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道路,但健康积极的心态也可以改变不幸的命运。她认为,面对生活的磨难与挫折,坚强的意志诚然重要,但健康的心理又岂能忽视?因此,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和服刑人员,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她每天为很多人的心理健康而努力工作,她在努力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塑造美丽的人生。

我们比李丽幸运,因为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那我们又应该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那些因为一时挫折而一蹶不振的人,那些因为所谓的失恋而自暴自弃的人,那些垂头丧气,脸上总是阴云密布的人,想想我们的丽姐,或许会有新的改变吧。

中学生心理健康作文篇(二)

这周星期六七点四十五,在妈妈的陪同下我们一起观看了湖南公共频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节目。

这个节目是由著名的教育家王金战老师讲的,王金战老师首先出了一道高二奥数题,让现场的孩子来回答。奥数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难,大部分孩子都不愿意学奥数,都十分讨厌奥数,对奥数完全没兴趣,家长给孩子报个奥数班,

一心以为孩子至少能学到点什么。可到头来,班上有人考满分,而自己的孩子却考零鸭蛋。为什么呢?那就是孩子对这门功课没兴趣,没兴趣的话学了也等于白搭!所以,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我相信谁都能做得很完美。

第二点就是别把学习当受罪,一个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点小压力,但是决不能将学习当受罪,否则什么也做不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王老师说的劳逸结合,王老师举了个例子说自己家的女儿高考,时间很紧迫,作业也很多,一天要在学校待十五个小时,回家时便倒头大睡,一直睡到早上六点钟,马上就要上学了,自己作业没做完,可是王老师却说:“你睡了十二个小时,精力充沛,效率肯定比你睡六个小时做五个小时效率高!”女儿一做,果然是这样!

看完节目后,我突然发现,其实作业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课程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这都只是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罢了,如果丢弃这些烦恼与压力,我想学习一定会成为最美好的事!

大家请切记:别把学习当负担,美好迎接每一天!为了自己的美好前程而努力!

中学生心理健康作文篇(三)

原来的我总是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儿亏,不管别人有意还是无意碰了我一下,哼哼,那个人可要小心点,我会以一还十。可是自从碰到这件事后,我整个人都变了,变得宽容别人了。

那是在一个星期天,我乘公交车去亲戚家。上车后,我向车内环视了一下,啊,没有空位置。我只好无奈地拉住扶手向窗外看风景。汽车在一个站停了下来,一位老人上了车,看上去年纪很大了。他站在我身边,“啊―”车子突然一刹车,我的身子失去平衡,一个劲得向前冲,正好撞到了那位老爷爷,还踩着了他的脚。我连忙向老爷爷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没关系。”老人慈祥的笑容是我放宽了心,但脸还是涨得红了。真是出乎意料,他竟然一点也不怪我,他瞧着我不好意思的样子,继续安慰我:“这也不是不的错!”这时我的心甜甜的,真切得体会到别人宽容的滋味,好感动。

宽容是一副心理健康的良药,朋友间宽容是一种友谊的理解,它是一种大度,一种美德,一笔财富。宽容是要用广阔胸怀去包容别人的过错,原谅他。宽容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宽容,是一门做人的学问。生活中为人处事要懂得宽容,学会宽容,只有拥有宽容的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核心的事件。初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自立能不断地增强,学会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好奇心和求知心理也在渐渐增强,但是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同时,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到,他们的自尊心也在快速的变强,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硬撑,逞强或是憋在心里不说出来,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的建设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应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出发,来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今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形势。 1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小学和初中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课业的难易程度也随着年级的高低而逐年的增加,当学生升入中学后,知识的难度明显超出原来所学的知识,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初中生本就对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更会失去兴趣和热情,便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应,导致学习成绩渐渐下降,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便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众多的初中学校依旧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教授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去应对考试,学校只是履行着一个管理者的职能,向学生不假思索和顾虑的施加压力,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为了完成繁重的课业,总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希望可以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期望,致使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没有完成好自己预期的任务,便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在 人际交往 方面存在的问题 优秀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复杂,只是学生和家人,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如果学生处理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那么便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关心与理解,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小林到黑板上去解方程,小林本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被叫到后更加慌乱,一时乱了思路,如果老师这时说:“你回去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一种挫败感,使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但是如果老师换成:“别紧张,慢慢想”那么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便会推动小林快速将题解出来。另一方面同学的陪伴很重要,但是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使他们内心十分寂寞、孤独和沮丧。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教师 学校只重视专业的学科教学,并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应对,也不能进行专业的疏导。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方向培训的往往是各专业学科的,并不重视心理专业方面教师的培养。 2初中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设置心理健康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重心,了解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同时学校要了解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去让学生为了 爱好 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在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性格最为突出的时候,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处理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家长及老师对他们自身的评价与期望,帮助他们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稳定了学生自然会把主要精力刚到学习上,带动学习成绩的提高。 培训专兼职的心理教育老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密不可分,所以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教师的心理疏导意识培养起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的关爱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适当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真吸收,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3结论 总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曲行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国培训,2015(09):43. [2]王广中.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38-40. [3]古吉慧.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15(05):54-60. [4]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5(04):25-29.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及实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校园这块净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心理脆弱;同时,媒体的发达,使海量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的视线,当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必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另外,留守 儿童 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过程中,越来越能对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指导思想。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能够适应环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懂得谦让;第三,生活中能拥有幸福感;第四,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立足于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予以适时的指导,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正确的指引,将无疑会促进学生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是豁达包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应该有坚定的意志,愉快的情绪。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在校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并在必要的时刻做出积极的引导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告别了小学时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学习的内容都在增大、增多,这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所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营建工作。 专题讲座形式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好开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讲座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开展班级问卷形式,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讲座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命题的主要是围绕“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做真实的自己”“培养自制力”等几个方面。 课程辅导形式 一般情况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是两周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例如:《自信心的训练》、《挫折下的心理指导》、《正确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帮助学生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对已经产生的轻微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指正。 个体咨询形式 个体咨询是着眼于少数学生展开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在开学初,心理教师可以下发到各个班级一些心理问卷,在问卷中可特设一栏:“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栏划对勾,等待心理教师的预约。”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设一个心理信箱,学生如果想预约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就可以在信箱内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一定要做好案例辅导的记录,同时要坚守保密的原则,且不可把学生的访谈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学生的班任和父母。 网络交流形式 与个体咨询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相比,网络交流的心理辅导形式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这也是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的形式 4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个课程的开展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要意识到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与家长相处等各个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够理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疏通。帮助学生完成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姚传学.走进学生心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偶拾[J].新闻世界,2012(09). [2]刘鸿.做学生的朋友[J].中学课程辅导[J].教师通讯,2013(07).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祖国的花朵,肩负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学生畸形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为影响其教学行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用心理知识调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尊敬的对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心理健康影响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式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知识,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 口号 ,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义。 2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辅助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维持教师情绪,使教师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或者派教师定期参加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加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普及有关 心理 健康知识 。例如:构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部分;二是实际训练操作。第一部分的课程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后一部分的课程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相互询问等,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组织不良后果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设立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出现学生由于害羞或者碍于颜面等问题将问题搁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后,设计心理咨询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势在必行。如今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由从前的拘束、害羞转变为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前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充分信任。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求,这这个时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发表于《学校管理参考资料》2002年6期 阅读328次心理因素在人们行为中的作用很早就为人类所知道,但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却是近代才有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兴未艾,各地的实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众多的实验研究却缺乏理论指导,难以形成一种较为科学的体系和稳定的模式。因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系到这项工作的开展、深化、发展和完善。本文以此为目的,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一、构建“四结合”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置,大致有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和教育模式三大类。医学模式重在治疗和重建;咨询模式重在探讨心理问题及处置;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构建“四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于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特点。换言之,它能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更注重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具体如下:1、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量相结合心理测量主要是运用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测量理论和工具,根据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和要求,对学生行为确定一种数量化的价值,便于学生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认识,其内容主要是学绩测试和人格测试。心理测量主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它侧重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状况,了解在咨询、辅导、教育之后学生心理发展出现的变化与改善。学校在进行心理测验时,首先要明确测验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测验项目;其次要注重测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保密性;最后还要进行科学分析,解释测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此外,学校还要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和问题,高速和完善心理教育工作。2、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其形式有个别咨询、集体咨询两种。心理咨询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它应在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心理咨询还可以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合作,开展针对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但是,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补充。3、心理辅导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通过个别辅导矫正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如恐惧、说谎、失眠、攻击行为等。另一方面,以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的辅导,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体育活动、审美活动等集体活动,以自我表现、陶治等方式,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的养成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良好行为。4、心理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班主任管理工作经常处于单向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现代教育表明: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能算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分析该模式的特点。1、目标。 该模式要实现的目标具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预防性。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上、心理及生活适应上有可能发生问题或问题刚出现苗头的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三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正学生心理疾患,排队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作心理康复,2、内容。 该模式的内容具有实践性与针对性。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常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①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等。②人际关系问题。如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良等。青春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自慰、与异性交往的恐惧等。③自我意象问题。如自恋、自傲、闭锁等不良心理的出现。④择业问题。如人生目标渺茫,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此外,还有来自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确定中学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初一年级: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初二年级:人际关系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受挫心理教育。初三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应试辅导;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高一年级:高中学习心理适应教育;挫折心理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创造力的开发。高二年级: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情商教育;自我心理障碍的排除;挫折心理教育;学习心理知识教育。高三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择业心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应试心理辅导;社会适应心理教育;就业心理准备;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3、原则。“四结合”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性原则。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2)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在心理咨询中,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对待并回答青少年提出的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臆断的做法。训练各种良好行为,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目标,规定过程,有观察、有对照和比较,并且要注重训练效果。(3)疏导性原则。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将他们沉郁在心中的种种不愉快的感受疏泄出来。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生极易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头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到疏通,往往就以扭曲的方式渲泄出来。这样的结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4)差异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如:进行人际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进行分类指导。如:单亲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活动。(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健康地成长。(6)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治疗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还在于防患干未然,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当然,我们不能把预防误解为阻止问题的发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很难预料和阻止。关键是我们能够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由于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自我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所以说预防与发展实际上是同步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4、实施途径。 根据上述模式的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1)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课程的特色是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为生理心理卫生。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特点,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②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沦,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③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登山、演讲,交友联谊会等等。④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咨询途径首先,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3)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①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实施心理教育,我们还可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一一校园文化,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成立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开展“心理专题”手抄报等做法,可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教育。②成立家长学校,形成心理教育网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家长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任务是:一是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二是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向家长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核心的事件。初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自立能不断地增强,学会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好奇心和求知心理也在渐渐增强,但是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同时,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到,他们的自尊心也在快速的变强,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硬撑,逞强或是憋在心里不说出来,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的建设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应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出发,来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今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形势。 1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小学和初中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课业的难易程度也随着年级的高低而逐年的增加,当学生升入中学后,知识的难度明显超出原来所学的知识,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初中生本就对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更会失去兴趣和热情,便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应,导致学习成绩渐渐下降,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便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众多的初中学校依旧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教授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去应对考试,学校只是履行着一个管理者的职能,向学生不假思索和顾虑的施加压力,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为了完成繁重的课业,总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希望可以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期望,致使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没有完成好自己预期的任务,便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在 人际交往 方面存在的问题 优秀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复杂,只是学生和家人,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如果学生处理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那么便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关心与理解,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小林到黑板上去解方程,小林本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被叫到后更加慌乱,一时乱了思路,如果老师这时说:“你回去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一种挫败感,使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但是如果老师换成:“别紧张,慢慢想”那么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便会推动小林快速将题解出来。另一方面同学的陪伴很重要,但是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使他们内心十分寂寞、孤独和沮丧。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教师 学校只重视专业的学科教学,并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应对,也不能进行专业的疏导。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方向培训的往往是各专业学科的,并不重视心理专业方面教师的培养。 2初中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设置心理健康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重心,了解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同时学校要了解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去让学生为了 爱好 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在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性格最为突出的时候,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处理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家长及老师对他们自身的评价与期望,帮助他们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稳定了学生自然会把主要精力刚到学习上,带动学习成绩的提高。 培训专兼职的心理教育老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密不可分,所以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教师的心理疏导意识培养起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的关爱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适当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真吸收,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3结论 总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曲行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国培训,2015(09):43. [2]王广中.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38-40. [3]古吉慧.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15(05):54-60. [4]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5(04):25-29.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及实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校园这块净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心理脆弱;同时,媒体的发达,使海量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的视线,当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必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另外,留守 儿童 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过程中,越来越能对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指导思想。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能够适应环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懂得谦让;第三,生活中能拥有幸福感;第四,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立足于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予以适时的指导,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正确的指引,将无疑会促进学生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是豁达包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应该有坚定的意志,愉快的情绪。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在校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并在必要的时刻做出积极的引导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告别了小学时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学习的内容都在增大、增多,这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所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营建工作。 专题讲座形式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好开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讲座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开展班级问卷形式,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讲座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命题的主要是围绕“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做真实的自己”“培养自制力”等几个方面。 课程辅导形式 一般情况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是两周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例如:《自信心的训练》、《挫折下的心理指导》、《正确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帮助学生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对已经产生的轻微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指正。 个体咨询形式 个体咨询是着眼于少数学生展开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在开学初,心理教师可以下发到各个班级一些心理问卷,在问卷中可特设一栏:“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栏划对勾,等待心理教师的预约。”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设一个心理信箱,学生如果想预约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就可以在信箱内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一定要做好案例辅导的记录,同时要坚守保密的原则,且不可把学生的访谈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学生的班任和父母。 网络交流形式 与个体咨询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相比,网络交流的心理辅导形式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这也是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的形式 4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个课程的开展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要意识到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与家长相处等各个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够理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疏通。帮助学生完成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姚传学.走进学生心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偶拾[J].新闻世界,2012(09). [2]刘鸿.做学生的朋友[J].中学课程辅导[J].教师通讯,2013(07).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祖国的花朵,肩负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学生畸形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为影响其教学行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用心理知识调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尊敬的对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心理健康影响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式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知识,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 口号 ,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义。 2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辅助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维持教师情绪,使教师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或者派教师定期参加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加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普及有关 心理 健康知识 。例如:构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部分;二是实际训练操作。第一部分的课程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后一部分的课程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相互询问等,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组织不良后果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设立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出现学生由于害羞或者碍于颜面等问题将问题搁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后,设计心理咨询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势在必行。如今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由从前的拘束、害羞转变为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前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充分信任。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求,这这个时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与此不对称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远远做得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考试焦虑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素质教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①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②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①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②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③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方面:

①自卑情绪严重

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

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②逆反心理普遍

。中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另外,中国传统“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③性困扰频繁。

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2、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处于发展期的人。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意,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的。

(2)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4)深化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还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中学一线教师应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000字

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

所谓的“不良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多的“不良行为”主要与时代没有关系,而是与生理发育和人格成长有关系,换句话说,是人生在这个阶段不可避免或难以避免的一些心理现象和生理行为。所以,应以冷静、“中性”的态度,淡化在校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问题,对某些“不良行为”,或疏导,或等待,或观察,或不加可否。作为学生,“自我”同“本我”要好好协商、谈判,一些行为要适可而止,不要越轨。1、“贪玩”——“本我”。玩是动物包括人的天性,青少年玩起来更会忘记或不顾一切。我们可以看到在山野里有这样的画面:一边是老牛被拴在犁耙上,埋头地犁地;一边是小牛犊在犁地老牛的四周,疯狂地撒欢儿。——这是小牛犊的本能。它不知道或不懂得一旦它长齐了牙齿,就会告别疯狂地撒欢儿,就要像老牛一样,被拴在犁具上,埋头地犁地。从劳动力角度说,13—18岁的人正在向劳动力走来。贪玩也就是这么几年,一旦工作了,也就没有这样的时间和机会。青少年就像小牛犊那样,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但这是这一年龄段的规律性行为。正好,又和学业碰到一起了。如何通过玩耍调节紧张的学习,以及在玩耍中学习某些方面的知识。而在“玩”的前面加一个“贪”字,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给青少年加的罪名。总之,对于学生来说,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或正当的需要,注意控制着一个玩耍的“度”。2、“粗野”——人格发育发展。粗野是动物包括人的本性,是人的潜意识里“本我”的表现。野生动物它们不读书学习,所以永远粗野。人因为是高级动物,高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读书学习;于是在“学龄期”就要进学校接受教化,否则,就是粗野的孩子。青少年接受教化,是人格顺利成长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青少年的粗野是客观的;一方面教化需要一个过程,教化的效果在每个青少年身上是不同的。3、“不听话”——有些家长来咨询,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这个问题很难能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弄清楚3个问题?⑴以什么或谁为标准判断“听话”和“不听话”?⑵具体是些什么话,孩子不听?⑶家长要孩子“听话”,是为了控制孩子还是为了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不听话”的话题,可能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亲子关系”的一个“情结”。人们一直把“听话”当作“好孩子”的标准。当“不听话”的孩子变成了父母,这“不听话”的父母又要求他自己的孩子要“听话”。也许,这是人们做“父母”角色的一个局限性。所以,“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的课题,至今尚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4、“手淫”——属于隐私活动,但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手淫有害”不能成立。“精满自溢”。手淫——遗精,是自然、安全、合乎情理的缓解、宣泄性冲动的方式,是“青春期”性成熟的一种生理表现,是解除因性压力而引起心理不安、躁动的一种“自慰”的心理防御方式。5、“早恋”——首先这个词就没有个科学的定义;然后,现实中主要是指老师和家长,对这个词的理解普遍偏激。从“少年期”到“青春期”到“青年期”,青少年性心理的变化有“三步曲”:第一乐章——疏远异性阶段,在课桌的中间有“三八线”,下课了,女的一群唧唧喳喳,男的一簇嬉戏打闹;第二乐章——接近异性阶段,但不限于特定的目标,多是群体的异性交往;第三乐章——迷茫的爱慕异性阶段,开始有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偶像。“恋爱”,按传统、现代的解释是指未婚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心理活动和行动表现。就婚姻与家庭来说,“恋爱”是重要以至是最重要的“手段”。“早婚”,这词容易界定:是指未到生理和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婚。可这人与人(这里指异性)的爱慕之情,能用年龄来界定么?谁能说出个具体数字?当然还有“新潮”的恋爱:正因为在恋爱阶段也不排除性爱,所以当代一些“新潮”的人,有把“恋爱”只当作“目的”的。他们把恋爱的时间拖得很长或把恋爱的对象换得较频。也就是“光恋爱,不结婚”。“新潮”,实际上是在恋爱期间,性爱行为冲破了传统的道德、一个人的“本我”打败了“自我”而形成的一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说,男女在儿童期是不忌性别、两小无猜;到了少年期,会有一段时间的“异性相斥”,这是一种“错觉”和“假象”;到了青年期,就回复到“异性相吸”的“真相”上来。在传统的时代,其“相吸”是隐秘和含蓄的;可到了开放的今天,就变得公开和赤裸,甚至还要“趋众”、赶时髦,—— 谁身边没有个异性朋友傍着,谁就是落伍者。所谓的“早恋”,就是青少年从“假象”走到“真相”初步的“相吸”行为。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相吸”不能叫“恋爱”,也不能等同于“新潮”;只是一种异性间本能的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盲目、好奇、懵懂、朦胧的“游戏”而已,是在幼稚地对成人进行“模仿”罢了,但对婚姻与家庭,他们还没有考虑到,甚至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感到迷茫,连自己都不知道,没有真正恋爱的能力、明确的意向和严肃的责任感。在客观“认知”的前提下正面辅导,包括宣传学习性的知识、心理动力“里比多”,进行躲避刺激、意识控制、自然“脱敏”、排遣、升华和开展“转移”活动等。其实,如果“早恋”是成立的话,那到了“青春期”,“早恋”比“恋母”或“恋父”情结要好得多。6、“同性恋”——就总体来说,笔者对现在有的学校出现的“同性恋”现象的看法有三:一、是两个同性同学交往亲密,不能随便、轻易扣上“同性恋”的帽子。二、是有些女生睡在一个被窝里,甚至有肌肤之亲,这并不能证明是在搞“同性恋”。三、是“同性恋”在当今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发展的眼光看,它不但不是“性心理疾病”,而且因为没有伤害别人、破坏社会所以也不违纪、违法,只是时下传统的道德在谴责他们,而对传统的道德是要有所突破的。7、抽烟、喝酒——青少年在长身体的时候,也在长心理就是人格的成长;但两者成长不同步,有的反差较大。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但心理发育并未跟上。模仿成人抽烟、喝酒就是要显示“成人气概”。人是社会的人,学生也想建立些人际关系,这烟、酒就成了一种社交的纽带和手段。平常学习紧张,周末要放松放松,课堂上须“夹着尾巴”,在宿舍里可以放肆一下,同学聚会,多喝了一点酒,来了激情,借此展示个性、张扬自己。提起抽烟,这是个一贯性的问题。“严禁吸烟”可以作为校纪明文写上,但不要指望真的能全面杜绝。能保证在课堂上绝对不抽、校内基本不抽(宿舍、厕所除外),老师就算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了。8、沉溺“网吧”—— “网吧”,是当今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许多学生迷恋、沉溺到废寝忘食、耽误学业的地步,都是事实。对“网吧”,第一,要堵是堵不住的;第二,要学生不看网上的不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内容,这首先要从源头即厂家、商家那里堵,禁止制作、推销这种“软盘”,但这不是学校的任务或责任;第三,凡事有利有弊,青少年也确实通过“上网”,练就了聪明的脑、灵巧的手,当然也满足了“本我”贪玩的欲求,回过头再来较安心地做功课。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或方式的引诱源或叫“甜蜜的陷阱”。电脑的时代,就不可避免会发生电脑问题。成人照样也入迷上瘾。某单位现在实行“无纸化”办公,据调查,有80%的员工在上班的时候上网。一些成人在网上进行“QQ”交友,有个男人最后实地约会时,发现对方就是自己的老婆。所以不要一味指责青少年。“上网”这一引诱源,并不是“洪水猛兽”,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几大“不良行为”,主要是在“应试教育”下,家长、老师对青少年的过激或偏激看法。对“青春期”,无论是“美喻”还是“问题”,都是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规律性的东西,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同学个人如何自我调适和老师、家长如何积极引导。

请参考:中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拢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从近年来我们在咨询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看,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类:一、学习类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高中女生,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高中的141名。前来咨询时她痛苦地说:“17年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还有一位男生也谈到,自己平常学习不错,偶而还可以给他人以指导,但一接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自己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最后不是被迫中断考试,就是坚持下来成绩也不好。循环往复,到了一听考试就恐惧就紧的地步。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不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反应较慢常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信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二、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瘭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干了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们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还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三、情感类问题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我们在咨询时就经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孩,可有好几个女同学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其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的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与一个比她大10岁,且已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而且说到她这么做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虽然,从理智上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日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还有位学生恋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外,还有一些恋你妒母,喜欢同性成人伙伴等畸恋现象,这充分说明中学生的情感问题并不简单。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头况,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以为有以下几点。(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睦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1、引导学生合理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伯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3、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4、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象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帅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与义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4]伍国典,张程立.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8(1):29-31.

[5]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快感。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学会选择,学会做人在我们的班集体里,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多比较纯真。但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同学之间的处世方式,判断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往往会有所差别。因而在生活中我们就会面临很多两难问题,同学之间的交往就会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困扰,从而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前一段时间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我和小丽是同桌,也是好朋友。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在家写作业,小丽来叫我玩,我说这可不行,我作业还有很多没做呢。可是小丽一直催我,我本不想去,但碍于情面只好去了,结果我们玩到很晚才回家,作业也没法写了。我一直埋怨小丽,小丽说:“不怕,明天老师问起来,你就说忘家了,你学习那么好,他不会怀疑的,然后抽空拿别人的一抄就行了。”结果那次我成功过关。以后的很多时候,我的作业是应付的。作业没有好好写,课堂上也不再那么专心了。可能是由于我的成绩好的原因吧,老师一次也没有发现我的问题。我在一次次庆幸的同时,心理的不安和惶恐也与日俱增,脾气一天天变坏,和小丽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这种现状没有持续多久,终于被戳穿了。那次数学测验,班上100分以上的有20多人,而我这个数学尖子才考了86分,面对这个分数,我沮丧、懊恼,直想发狂。有几个同学看我的眼神明显充满了幸灾乐祸,我更加想发狂。小丽看我这样劝我说:“这算什么呀,走,我们下去转转。”“都怪你!”我忍不住爆发了,接着我们便吵了起来,直到老师赶过来。通过班主任老师的批评教育,我明白了自己问题的所在:当小丽叫我出去玩时,我应该告诉她先写完作业再说的,不能为了碍于情面而耽误了做作业;没有写作业本来就错了,却又说谎,为了圆谎而抄别人的作业,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养成了抄作业的坏毛病,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不但使我的成绩下滑了,而且也使我的脾气变坏了,以至于最后极不冷静,把责任推到了小丽身上,和小丽争吵了起来,不但影响了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损害了班级利益。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了遇事必须先思而后行,学会选择,要有主见,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在众多选择面前,要能明辨是非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在学习和玩遇到冲突的时候,当友谊和自身利益起了冲撞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明智的选择:先学习再玩耍,不能为了友谊而盲目追随。在决定抄袭别人作业的时候,在决定撒谎的时候……我们要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过来。虽然有时玩耍、抄袭带有很大的诱惑,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要克服困难,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成长。一个人只有自己独立做出选择,他才能对他所作的行为真正负起责来;同时由于他要为自己所作的行为负责,所以他在选择时才会更加认真谨慎,选择才会理智。2、和同学发生冲突时,要学会自我调节同学之间的摩擦是在所难免的,为了一些事儿发生冲突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它,万万不可一开始就失去理智,大吵大叫或大打出手。当两人发生争执时,可以自己先冷静下来,想想这次摩擦的导火索,同时要学会宽容,这样也许一场战争就会烟消云散。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况是对待自己的同班同学和朋友呢?3、在生活中要学会交际,学会做人当面对朋友出现两难时,我们除了要会正确选择外,还要注意真诚待人,对我们生活和生长有益的事或人,我们要虚心接受,而对于那些有害的人或事,我们不要毫不留情地拒绝或讽刺挖苦,我们要耐心的解释,真诚对待,这样既不得罪朋友,又不为难自己。一个挫折不会毁掉你的一生,就看你对挫折的态度如何。同学们,我们要遇事能正确选择,学会做人。面对失败要有不屈性,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每一次挫折转化为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与此不对称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远远做得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考试焦虑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素质教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①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②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①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②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③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方面:

①自卑情绪严重

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

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②逆反心理普遍

。中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另外,中国传统“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③性困扰频繁。

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2、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处于发展期的人。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意,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的。

(2)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4)深化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还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中学一线教师应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000字

所谓的“不良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多的“不良行为”主要与时代没有关系,而是与生理发育和人格成长有关系,换句话说,是人生在这个阶段不可避免或难以避免的一些心理现象和生理行为。所以,应以冷静、“中性”的态度,淡化在校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问题,对某些“不良行为”,或疏导,或等待,或观察,或不加可否。作为学生,“自我”同“本我”要好好协商、谈判,一些行为要适可而止,不要越轨。1、“贪玩”——“本我”。玩是动物包括人的天性,青少年玩起来更会忘记或不顾一切。我们可以看到在山野里有这样的画面:一边是老牛被拴在犁耙上,埋头地犁地;一边是小牛犊在犁地老牛的四周,疯狂地撒欢儿。——这是小牛犊的本能。它不知道或不懂得一旦它长齐了牙齿,就会告别疯狂地撒欢儿,就要像老牛一样,被拴在犁具上,埋头地犁地。从劳动力角度说,13—18岁的人正在向劳动力走来。贪玩也就是这么几年,一旦工作了,也就没有这样的时间和机会。青少年就像小牛犊那样,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但这是这一年龄段的规律性行为。正好,又和学业碰到一起了。如何通过玩耍调节紧张的学习,以及在玩耍中学习某些方面的知识。而在“玩”的前面加一个“贪”字,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给青少年加的罪名。总之,对于学生来说,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或正当的需要,注意控制着一个玩耍的“度”。2、“粗野”——人格发育发展。粗野是动物包括人的本性,是人的潜意识里“本我”的表现。野生动物它们不读书学习,所以永远粗野。人因为是高级动物,高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读书学习;于是在“学龄期”就要进学校接受教化,否则,就是粗野的孩子。青少年接受教化,是人格顺利成长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青少年的粗野是客观的;一方面教化需要一个过程,教化的效果在每个青少年身上是不同的。3、“不听话”——有些家长来咨询,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这个问题很难能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弄清楚3个问题?⑴以什么或谁为标准判断“听话”和“不听话”?⑵具体是些什么话,孩子不听?⑶家长要孩子“听话”,是为了控制孩子还是为了有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不听话”的话题,可能是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亲子关系”的一个“情结”。人们一直把“听话”当作“好孩子”的标准。当“不听话”的孩子变成了父母,这“不听话”的父母又要求他自己的孩子要“听话”。也许,这是人们做“父母”角色的一个局限性。所以,“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的课题,至今尚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4、“手淫”——属于隐私活动,但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手淫有害”不能成立。“精满自溢”。手淫——遗精,是自然、安全、合乎情理的缓解、宣泄性冲动的方式,是“青春期”性成熟的一种生理表现,是解除因性压力而引起心理不安、躁动的一种“自慰”的心理防御方式。5、“早恋”——首先这个词就没有个科学的定义;然后,现实中主要是指老师和家长,对这个词的理解普遍偏激。从“少年期”到“青春期”到“青年期”,青少年性心理的变化有“三步曲”:第一乐章——疏远异性阶段,在课桌的中间有“三八线”,下课了,女的一群唧唧喳喳,男的一簇嬉戏打闹;第二乐章——接近异性阶段,但不限于特定的目标,多是群体的异性交往;第三乐章——迷茫的爱慕异性阶段,开始有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偶像。“恋爱”,按传统、现代的解释是指未婚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心理活动和行动表现。就婚姻与家庭来说,“恋爱”是重要以至是最重要的“手段”。“早婚”,这词容易界定:是指未到生理和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婚。可这人与人(这里指异性)的爱慕之情,能用年龄来界定么?谁能说出个具体数字?当然还有“新潮”的恋爱:正因为在恋爱阶段也不排除性爱,所以当代一些“新潮”的人,有把“恋爱”只当作“目的”的。他们把恋爱的时间拖得很长或把恋爱的对象换得较频。也就是“光恋爱,不结婚”。“新潮”,实际上是在恋爱期间,性爱行为冲破了传统的道德、一个人的“本我”打败了“自我”而形成的一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说,男女在儿童期是不忌性别、两小无猜;到了少年期,会有一段时间的“异性相斥”,这是一种“错觉”和“假象”;到了青年期,就回复到“异性相吸”的“真相”上来。在传统的时代,其“相吸”是隐秘和含蓄的;可到了开放的今天,就变得公开和赤裸,甚至还要“趋众”、赶时髦,—— 谁身边没有个异性朋友傍着,谁就是落伍者。所谓的“早恋”,就是青少年从“假象”走到“真相”初步的“相吸”行为。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相吸”不能叫“恋爱”,也不能等同于“新潮”;只是一种异性间本能的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盲目、好奇、懵懂、朦胧的“游戏”而已,是在幼稚地对成人进行“模仿”罢了,但对婚姻与家庭,他们还没有考虑到,甚至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感到迷茫,连自己都不知道,没有真正恋爱的能力、明确的意向和严肃的责任感。在客观“认知”的前提下正面辅导,包括宣传学习性的知识、心理动力“里比多”,进行躲避刺激、意识控制、自然“脱敏”、排遣、升华和开展“转移”活动等。其实,如果“早恋”是成立的话,那到了“青春期”,“早恋”比“恋母”或“恋父”情结要好得多。6、“同性恋”——就总体来说,笔者对现在有的学校出现的“同性恋”现象的看法有三:一、是两个同性同学交往亲密,不能随便、轻易扣上“同性恋”的帽子。二、是有些女生睡在一个被窝里,甚至有肌肤之亲,这并不能证明是在搞“同性恋”。三、是“同性恋”在当今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发展的眼光看,它不但不是“性心理疾病”,而且因为没有伤害别人、破坏社会所以也不违纪、违法,只是时下传统的道德在谴责他们,而对传统的道德是要有所突破的。7、抽烟、喝酒——青少年在长身体的时候,也在长心理就是人格的成长;但两者成长不同步,有的反差较大。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但心理发育并未跟上。模仿成人抽烟、喝酒就是要显示“成人气概”。人是社会的人,学生也想建立些人际关系,这烟、酒就成了一种社交的纽带和手段。平常学习紧张,周末要放松放松,课堂上须“夹着尾巴”,在宿舍里可以放肆一下,同学聚会,多喝了一点酒,来了激情,借此展示个性、张扬自己。提起抽烟,这是个一贯性的问题。“严禁吸烟”可以作为校纪明文写上,但不要指望真的能全面杜绝。能保证在课堂上绝对不抽、校内基本不抽(宿舍、厕所除外),老师就算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了。8、沉溺“网吧”—— “网吧”,是当今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许多学生迷恋、沉溺到废寝忘食、耽误学业的地步,都是事实。对“网吧”,第一,要堵是堵不住的;第二,要学生不看网上的不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内容,这首先要从源头即厂家、商家那里堵,禁止制作、推销这种“软盘”,但这不是学校的任务或责任;第三,凡事有利有弊,青少年也确实通过“上网”,练就了聪明的脑、灵巧的手,当然也满足了“本我”贪玩的欲求,回过头再来较安心地做功课。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或方式的引诱源或叫“甜蜜的陷阱”。电脑的时代,就不可避免会发生电脑问题。成人照样也入迷上瘾。某单位现在实行“无纸化”办公,据调查,有80%的员工在上班的时候上网。一些成人在网上进行“QQ”交友,有个男人最后实地约会时,发现对方就是自己的老婆。所以不要一味指责青少年。“上网”这一引诱源,并不是“洪水猛兽”,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几大“不良行为”,主要是在“应试教育”下,家长、老师对青少年的过激或偏激看法。对“青春期”,无论是“美喻”还是“问题”,都是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规律性的东西,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同学个人如何自我调适和老师、家长如何积极引导。

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与义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4]伍国典,张程立.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8(1):29-31.

[5]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快感。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核心的事件。初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自立能不断地增强,学会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好奇心和求知心理也在渐渐增强,但是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同时,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到,他们的自尊心也在快速的变强,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硬撑,逞强或是憋在心里不说出来,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的建设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应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出发,来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今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形势。 1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小学和初中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课业的难易程度也随着年级的高低而逐年的增加,当学生升入中学后,知识的难度明显超出原来所学的知识,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初中生本就对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更会失去兴趣和热情,便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应,导致学习成绩渐渐下降,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便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众多的初中学校依旧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教授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去应对考试,学校只是履行着一个管理者的职能,向学生不假思索和顾虑的施加压力,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为了完成繁重的课业,总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希望可以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期望,致使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没有完成好自己预期的任务,便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在 人际交往 方面存在的问题 优秀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复杂,只是学生和家人,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如果学生处理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那么便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关心与理解,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小林到黑板上去解方程,小林本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被叫到后更加慌乱,一时乱了思路,如果老师这时说:“你回去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一种挫败感,使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但是如果老师换成:“别紧张,慢慢想”那么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便会推动小林快速将题解出来。另一方面同学的陪伴很重要,但是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使他们内心十分寂寞、孤独和沮丧。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教师 学校只重视专业的学科教学,并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应对,也不能进行专业的疏导。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方向培训的往往是各专业学科的,并不重视心理专业方面教师的培养。 2初中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设置心理健康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重心,了解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同时学校要了解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去让学生为了 爱好 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在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性格最为突出的时候,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处理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家长及老师对他们自身的评价与期望,帮助他们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稳定了学生自然会把主要精力刚到学习上,带动学习成绩的提高。 培训专兼职的心理教育老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密不可分,所以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教师的心理疏导意识培养起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的关爱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适当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真吸收,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3结论 总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曲行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国培训,2015(09):43. [2]王广中.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38-40. [3]古吉慧.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15(05):54-60. [4]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5(04):25-29.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及实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校园这块净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心理脆弱;同时,媒体的发达,使海量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的视线,当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必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另外,留守 儿童 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过程中,越来越能对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指导思想。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能够适应环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懂得谦让;第三,生活中能拥有幸福感;第四,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立足于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予以适时的指导,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正确的指引,将无疑会促进学生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是豁达包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应该有坚定的意志,愉快的情绪。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在校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并在必要的时刻做出积极的引导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告别了小学时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学习的内容都在增大、增多,这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所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营建工作。 专题讲座形式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好开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讲座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开展班级问卷形式,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讲座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命题的主要是围绕“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做真实的自己”“培养自制力”等几个方面。 课程辅导形式 一般情况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是两周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例如:《自信心的训练》、《挫折下的心理指导》、《正确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帮助学生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对已经产生的轻微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指正。 个体咨询形式 个体咨询是着眼于少数学生展开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在开学初,心理教师可以下发到各个班级一些心理问卷,在问卷中可特设一栏:“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栏划对勾,等待心理教师的预约。”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设一个心理信箱,学生如果想预约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就可以在信箱内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一定要做好案例辅导的记录,同时要坚守保密的原则,且不可把学生的访谈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学生的班任和父母。 网络交流形式 与个体咨询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相比,网络交流的心理辅导形式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这也是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的形式 4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个课程的开展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要意识到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与家长相处等各个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够理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疏通。帮助学生完成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姚传学.走进学生心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偶拾[J].新闻世界,2012(09). [2]刘鸿.做学生的朋友[J].中学课程辅导[J].教师通讯,2013(07).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祖国的花朵,肩负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学生畸形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为影响其教学行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用心理知识调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尊敬的对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心理健康影响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式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知识,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 口号 ,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义。 2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辅助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维持教师情绪,使教师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或者派教师定期参加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加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普及有关 心理 健康知识 。例如:构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部分;二是实际训练操作。第一部分的课程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后一部分的课程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相互询问等,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组织不良后果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设立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出现学生由于害羞或者碍于颜面等问题将问题搁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后,设计心理咨询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势在必行。如今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由从前的拘束、害羞转变为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前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充分信任。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求,这这个时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与义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4]伍国典,张程立.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8(1):29-31.

[5]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快感。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与此不对称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远远做得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考试焦虑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包括:更新教师观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教育研究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素质教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①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

②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①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②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③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3)青春期方面:

①自卑情绪严重

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

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②逆反心理普遍

。中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另外,中国传统“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中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中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③性困扰频繁。

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2、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处于发展期的人。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促使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意,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的。

(2)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4)深化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还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中学一线教师应结合实践,深入研究,推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2000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