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 摘要:从生物气象学角度对暴雨及湿证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认为暴雨致病总属湿邪,而又多挟风、寒、热等邪。暴雨致病从清湿、浊湿两条途径侵袭人体,清湿多挟气机不畅;浊湿多伴血行不畅。对于暴雨所致之湿证的防治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Abstract:Torrential rain and damp syndrome were reviewed from the biometeorological was indicated that the diseases resulted from torrential rain were caused by dampness,and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wind,cold and rain resulted in disease by the way of clear dampness and turbid dampness caused stagnation of dampness caused stagnation of therapeutic measures of damp syndrome were discussed too. Key words:Torrential rainDampnessDamp syndrome 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工作与生活。暴雨又是一种致病因素,但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尤其是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报道不多。笔者对有关暴雨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探讨如下: 1生物气象学与气象病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天气和气候能影响人的健康。但只是在近几十年来才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并逐渐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生物气象学[1]。据国际生物气象学会的定义:生物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以及地球外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给予植物、动物、人类即生物体的一般理化因素的规律或不规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科学。即使是健康人,由于天气、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其精神和身体也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气候变化大的时候就会引起疾病,甚至可使原有病情加重乃至死亡。因此,把与气象有密切关系的症候群叫气象病。近年,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大气污染已经引起了一些疾病,这种人为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疾病可称为广义的气象病[2]。 2暴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暴雨前后一般都有风向、风力、气温、空气湿度、气压等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甚至诱发或引起某些疾病。多数病毒和革兰氏阴性细菌随湿度的增高而数量增加,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流感病毒则随湿度和风速的减低而数量增加[1][3]。在蚊子可以全年繁衍及活动的热带,雨量对其个体数的增减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泰国北部秦吗地区脑炎患者月发生率和平均气温及雨量关系的调查表明,脑炎患者约半数是日本脑炎,但其高峰不在气温最高的4月,而在降雨量最多的7、8月(注:日 本脑炎病毒以保毒小型赤家蚊为媒介传染)。而在日本等温带,夏季里媒介蚊的个体数急剧上升,日本脑炎发生率也达到最高峰[4]。 在我国,有学者证实,气象因素与小儿肺炎发病密切相关,气温、相对湿度与肺炎发病率呈负相关,气压与肺炎发病率呈正相关。在炎热多雨的夏秋季,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可感染为肺炎[5]。 不同的气象环境条件下给予的药物也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毛地黄在暴风雨且有气压急骤下降的情况下使用其毒性增高,在平静的高气压条件下使用其毒性减低[1]。 3关于湿证的研究 湿邪为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其治疗又非常棘手。有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邪“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邪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6] 病因 湿之为病,所感不同,有从外得者,如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汗出沾衣等;有从内得者,如恣饮酒浆乳酪,过食瓜果生冷,致伤脾败胃而生[6]。内湿与外湿相互关联,有内湿者易受外湿侵袭而为病;感受外湿,日久不去,亦易使脾胃失运,酿成内湿。外湿的内涵,姜春华曾说:“湿就是空气中含水量增多。”[7]湿本身是一种正常气候变化的构成要素,只有当湿气过盛,侵入人体造成疾病时,就成为湿邪。而与风、寒、暑、燥、火不同的是,湿邪在天地间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雾、露、雨、雪、霜、水、冰以及蒸腾于空气中的湿热之气等[8]。 病机 湿有天地之分,自天而降之湿,即清湿,包括雾、露、霜、雪、雨及蒸腾于天地间的湿热之气,其性轻散,中病易入气分,走上焦,中营卫,或内舍脏气(困脾);在地之湿,即浊湿,包括水、泉、冰、泥,其性重着,中病易入血分,走下焦,留滞于皮肉、筋骨、血脉[8]。 湿邪致病繁杂,善于变易。湿为弥漫性水气,形无定体,上下中外,无处不到。犯上则头重项强;停中则痞满呕恶;流下则足胫浮肿;阻于脉络则气滞血瘀;聚于关节则骨骱烦痛不利;客于肌肤则寒热疼痛;散于孔窍则流浊不通;著于脏腑则气化受阻……。因而诸多病证,不是因湿而病,就是因病而生湿,为泻、为痹、为疸、为疟、为淋、为瘀……,其莫不与湿相关。况且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丛生[6]。 诊疗 湿邪致病广泛,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见症状有:困重乏力,倦怠少动,精神萎靡,苔腻,脉濡等。现代医学中许多疾病与湿邪有关,如:病毒性疾病与中医湿证的临床表现相似[9];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无论是其病程中的哪一阶段都与湿邪有关,湿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邪内蕴是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10];慢性肾炎的基本病理为“湿热久羁,阻滞三焦”,[11]与湿邪密切相关。而这些疾病大都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祛湿之法,因病位不同,治亦有别。病在上焦者,宜辛香宣透,芳香化浊,常用藿香、佩兰、白芷等。湿阻中焦者,宜以燥湿,湿重于热者,用半夏、苍术、草果等苦温燥湿;热重于湿者,宜黄芩、黄连、栀子之类苦寒清热燥湿。湿在下焦者,宜滑石、木通、茯苓之类淡渗利湿。而湿常困脾,故治重在中焦,临床常配健脾益气之茯苓、薏苡仁及醒胃消导之砂仁、麦芽等[12]。又湿邪致病多有阻遏气机,郁困清阳,气郁愈深,湿愈难解。因此,治疗湿证除运用祛湿诸法外,必须配合宣开、宣通等宣展气机之法,借助脏腑组织器官的气机活动,促使湿闭得开,湿郁得解,给湿邪以外泄之机。这样,才能尽快驱邪外出,提高疗效,缩短病程[13]。 护理 祛湿棘手,失度则伏,其来也渐去也缓,隐伏体内,难以速去,缓图有望[6],故湿证护理非常重要。其护理宜避免重受湿邪,居处环境不宜潮湿,防冒雨涉水,防汗出淋漓,衣服需穿吸湿性强的柔软装,衣服湿后需及时更换干净、干燥,饮食防过饮酒浆乳酪,勿过食生冷瓜果等等。如护理得当,则可有效地配合治疗。 4暴雨与湿邪的关系 唐以前,“雨”被认为是一种致病因素。如公元前514年,秦国医和就提出“阴、阳、风、雨、晦、明”为六种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提出风、雨 、寒、暑为致病因素。直到唐代王冰补运气七篇,才提出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太过则为致病因素,称“六淫”。[14]可见,“雨”邪已归纳入其它邪气中,而根据湿邪的病因研究,雨邪属于湿邪。暴雨较微雨、小雨、大雨等量大、危害性大,对人体影响也更大,故而,暴雨属湿邪,湿邪包括暴雨。暴雨降时可作为“清湿”伤气分,走上焦;既降则又可为在地之湿,为“浊湿”,走下焦,易入血分。暴雨因其发生前后大都有风力、风向、温度等的变化,故其致病多兼挟风、寒等邪。 5人工气象室研究 为了方便研究,美国的Hollander制作了精密的人工气象室进行实验,即制作了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和离子浓度五个可随意变化的气象条件,称之为Climatron房间。创造了在外面操纵而住在里面的风湿病患者并不知道的气象条件,观察此种条件对风湿症状的影响。结果,当气压下降而湿度上升时,患者症状立即加重,如单纯是气压下降或湿度上升,症状几乎没有变化。虽然气象条件变化时可导致恶化,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即使条件恶化,症状也不太受影响。此结果与风湿病患者经常主诉的气象前锋经过时症状加重是一致的,特别是雨前疼痛加重、雨后减轻这一事实在科学上是有根据的。[15] 综上所述,天气和气候变化能够影响人的健康,而暴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体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种气象刺激亦可表现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结果。湿证作为一种常见证候、难治证,与暴雨又有密切关系,我们就可通过多种手段对之进行治疗,如随气象和季节变化,进行相应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精神疗法、康复等[16]。已病者可起到治疗作用,从各途径防止病情进展,未病者亦可起到预防保健的效果。 [NextPage]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乃是从古时流传至今的气象谚语,是告知后人在气候变化时应如何应对。如今,气象知识对于人们来说是最普遍不过了,它早已成为每个人都应知晓的生活常识。但是光靠知道一些气象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懂得如何应对。前些天,老天似乎生气了,一会儿发出虎啸狮鸣般的轰响——雷鸣;一会儿伤心流涕,泪水像急流倾斜而下——倾盆大雨;一会儿开怀大笑,一边大笑一边还在向大地洒棉花呢——太阳当头照,天上还下着鹅毛大雪,真是喜怒无常。经老天爷这一番捉弄,可把人类给戏弄惨了。早晚的气温要相差10度以上呢,一不留神,病毒将侵入你的体内。你看,早上还穿着高领和棉袄的我,中午烈日炎炎,只好把衣服脱得只剩下棉毛衫了。哎,这天气忽冷忽热的,不把人们折腾出病来才怪呢。也许这对于抵抗力较强的孩子来说没事,可换成是那些身体柔弱的孩子来说,那麻烦可就大了。他们就像一颗刚生长出来的幼苗,经不起狂风的呼啸,只要轻轻一吹,便倒下了。这不,最近几天,我们班级感冒发烧的同学就特别多,每天请假4、5个同学。这一来,不仅影响了健康,也耽误了学习,落下课程。所以,在气温变化无常的春季,朋友们请切记“早上穿的暖,中午热就脱,夜间别穿少。”古人说得好“天灾难防”。近期,我国云南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多少人民陷入与干旱搏斗之中,受尽了烈日的折磨。天灾无情,它摧毁了人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将原本的湿润的土地瞬时间变得干燥起来,龟裂开了一道道巨缝。河水枯竭,水井见底,通过电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那催人泪下的一幕幕场景。在灾区,到处可见人们正拎着水桶忙着排队领水。只见那水桶一个接着一个排在一起,成了一条蜿蜒的小长队。还有些人家由于严重缺水,独自一人挑着水桶,顶着酷热,到几十里远的山脚下挑水,有时由于体内水分的缺乏,在半路上中暑而晕倒在地。看了这些,想着现在的我,如果渴了的话,倒一杯水简直就是轻而易举。而灾区人民呢,是多么的渴望水啊,有些孩子实在口渴难忍,便挖出一个大坑,喝取泥中仅含的一点点水分。看到这触目惊心的灾情,我恨不得像传说的隔空传播那样,将家中的所有水送到灾区,让人们早日度过难关。水顿时成了灾区人民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现在谁家办红白喜事,水是最珍贵的礼物”这也是人们最期盼的。当国务院受到此严重的消息后,全国动员起来,纷纷向灾区送去了“礼物”,俗话说的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旱灾人民最危难之际,我国人民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灾难虽无情,但我们人是有血有肉的,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难我们都熬过来了,这一点小小的困难根本就不足挂齿。那么造成这严重灾情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是我们人类。是我们一再地浪费水资源,污染环境,将温室气体排向天空,使原本清新的空气变得闷热无比,天气反复无常,把老天给惹怒了。所以它变得喜怒无常,地震,干旱,水灾……所有这一切灾害全部是我们人类造成的呀!朋友们,醒一醒吧,难道汶川大地震这个教训不惨重吗?难道你真的要让我们的美丽家园从此变成人间地狱吗?让我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保护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村吧,让气象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人类!
科学小论文《如何预测天气》如何预测天气1987年10月15日晚上,284年来最为恶劣的暴风雨横扫英国南部,摧毁了无数人的家园,造成的损失超过20亿英镑。风力达到了飓风的级别,推倒了约1500万棵树。而就在前不久,天气预报员还笑称悲剧绝对不会发生,不会有任何飓风袭击英国。上面这则耸人听闻的新闻,顿时使全世界的人们重视起了天气的预测。其实,中国从古时候开始,便对天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易经》的天气占卜,孔明借东风,关羽利用暴雨洪水淹七军……天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休息和举动,它会在冬天让我们无法上班,在夏天毁掉我们的假日。它一会儿是阴霾的乌云连成片,一会儿又是和煦的晴天,天气如此善变,我们可能已经司空见惯,那么人们又是怎么预测天气的呢?要知道,“预测天气和准确预测天气完全是两码事。”许多人不懈努力,希望了解天气的变化过程。他们惊喜地发现:预测未来天气最关键的因素是现在的天气。他们不停地观察各种天气情况的变化与形成原因,并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科学定律,总算有了一些收获;比如根据热效应,热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气压区;冷的空气就会下降,形成高气压区。由此我们便可知道一个地方如果又热又潮湿,这地方不久就会下雨,因为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带着水蒸气爬升到高海拔时,它们会凝聚成云,然后转化为雨落回地面(这就是为什么阴天会下雨的原因:因为凝聚的云过多了,遮住了太阳),当周围环境特别冷的时候,雨会变为雪或冰雹落下。另外,空气会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例如,当桂林出现低气压,而南宁出现低气压,就可以预测桂林将有强风。但这种方法十分简单,只是一种粗浅的分析,只能预测很小一部分地区的天气,还十分容易出错。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只能让人们知道笼统的天气,例如“明天桂林会有风”。但人们如果想知道比如气温多少度,风度多少级,什么时候最热等更具体的信息,我们只好无能为力。后来,人们建立了一个全球的气候模型,使用无数先进科技观察天气,并借助复杂的方程来计算,其中包括了海洋的流体力学,热传导,大气化学,甚至太阳辐射等信息。这样列出来的方程实在太难了,人们难免会出错,出现误报天气的情况。到了现在,人们终于想到了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一不做二不休,在美国实验室,一台名为埃尼亚克的计算机第一次进行了天气预测。这台计算机中包含了一整个地球的天气,是一个活生生的气象模型。计算机通过分析各种天气信息,显示出未来的气象情况。人们终于可以准确地预测天气了。虽然计算机也难免会失误,但失误率已经比原来小了很多了。老实说,要天气预报员以百分之百的确信度告诉我们天气情况,这恐怕永远实现不了。但起码像地震,海啸,暴风等灾难的误报,将终成历史。所以,我们应该对未来预测天气的发展抱有足够的信心。
气象当你漫步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聆听百鸟鸣啭时,你会沉迷于其中。这时,你精心揣度,鸟类或许会教你一些什么。科学家们研究证实,鸟类纷繁复杂的鸣叫,实际上正如人类说话唱歌一半,用以表达某种感情或沟通某些信息。比如呼朋引伴、母盼子归、对歌择偶,等等。有时候,鸟儿也会向勤劳的农夫通报农时,预测气象,聪明的人类自然心领神会。我国古代,有“鸟鸣知四时”的说法。宋代诗人陆游的《鸟啼》诗云:“野人无时历,鸟鸣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厌草茂。”在江西省的某些山区有一种鸟,每当二月来临时就呼唤:“春起来”。开始入夏时又叫道:“春去也。”在吉林省的长白山地,谷雨前后,布谷鸟又提醒人们“割麦插禾”;更有一种奇妙的惜春鸟,其声曰“莫摘花朵。”告诫人们毁坏花枝将无果实之获。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事气象与鸟的关系,我觉得能在农民伯伯那里得到答案,因为他们经常根据候鸟去来等安排农事。于是,我拿着纸笔,深入田间地头去拜访一些老农。“人们不太欢迎乌鸦,因为乌鸦高亢苍劲的鸣叫,往往是大风来临的‘警笛’,乌鸦沙哑的叫,阴雨即将到来。”农人们如是说。这些也都是流传至今的民间谚语:喜鹊早登门,是天气晴朗之兆;若是在枝丫间跳来跳去,低头乱叫,往往一日之内有阴雨天气。麻雀也是“晴雨表”。晨曦中群雀叽叽喳喳,当日多为晴天好天气;若它们缩头缩脑,吱吱长叫,往往晴转阴雨;傍晚提前进窗,并在窗边长生缓叫,预示当夜或来日有雨。喜鹊高筑巢,则将有大的水势。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都是在田间劳动数十年的老农告诉给我的。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观察农事气象的准确“预报器”。为了了解得更多,我带着探求新知的渴望打开了网络的大门,寻找更多的信息。海边一些水鸟,在汛期到来之前,往往成群结队的飞往村屯附近,并大鸣不止,但如果在空中不断发出“唧唧”的叫声时,则说明近日晴好。在印度,孔雀被奉为“神鸟”,不仅因其羽毛华丽,风姿优雅,而且还能给当地人预测天气。当有雨时,孔雀的“咪——呜”叫声变成“明哧——奥”,似乎在说:“雨快来啦!”雷雨和台风来临之际,孔雀又将狂叫不止。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使我得出了“农事气象鸟先知”这一结论,鸟类对天气是很敏感的,他们不同的鸣叫声常和气象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916年,竺可桢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气象学论文:《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1918年,竺可桢又以《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的论文,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印度诗哲泰戈尔曾惊叹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方和西方古代的哲人都曾探求过宇宙的秘密,仰观俯察,呕心沥血。古希腊以及西洋近代哲人如何探究宇宙的奥妙,我们且不去说,单说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哲人,他们是以独特的“默而识之"的韧劲去解读宇宙万物的秘密。四时运行,万物繁 衍,时隐时现,秘而不宣。然而,它们是美丽的,有着永恒的美丽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美,得靠人类的智慧去揭示、表述和传播,让它们的灵光照耀人间。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最近先后读到散文家杨文丰在《散文·海外版》发表的包含6篇文章的开放式系列散文《自然笔记》和在《南方日报》发表的长篇《自然笔记》《啊,阳光》,受到震撼,这些散文使我见到了学识与智慧的灵光。读杨文丰的《蓝地球》,感受到生命的回归,新生的美丽。蔚蓝———生命和青春的色彩,使所有活着的生物得到喜悦。蓝色意境、蓝色和平,我们的地球母亲是多么的神秘而美丽!散文家揭示了蓝色的自然形态和孕育永恒的内涵。阳光泼泻下来了,它和呵护地球的空气邂逅了。作者告诉我们蔚蓝形成的秘密———波长较短的紫、蓝、靛等色光,在地球大气圈上层“遭遇"空气中的尘埃、冰晶和水滴等微型物质,开始散射、漫射———奇特的蔚蓝出现了。描写蓝光,艺术联想并不难,揭示蓝光的奥妙就不是一般散文家所能胜任的了。杨文丰曾读农业气象学专业,他深知气象中的"所以然",因而,他自然才能舍弃浮泛的空洞的抒情,而是到皮到肉地、画龙点睛地展示自然现象中的本质的东西。由此,作者的表述和抒情是“权威"、“可亲和富于寓意"的。杨文丰写道:“我们一直喘息在苍茫、绵厚的空气之底。暴风雨霁,我们的头颅之上,总能高悬一片穹庐似的、蔚蓝色的天空。蓝地球— ——我们的家园,难道不值得每个生命留念么?”杨文丰说:“我写《自然笔记》,追求艺术性、科学性、社会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五性’的融合。我写《自然笔记》,可以写十卷!"我拍案叫绝,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凭着他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功力,他一篇篇地写着。“晨昏线"是什么?他解析气象学的定义:白天与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杨文丰用诗人的语言这样描写:“晨昏线过处,无非是白绸缎刚刚飘然而过,黑披风就急急拂脸而来。沧海桑田,云去云飞。黑夜和白天,对自己体下的江山万物,施行着轮回式的恩泽与压迫,"这种光明与黑暗,阴与阳的交替,是宇宙运行的本质和规律。“光中有暗,暗中有光",是对人类生存、命运的精辟启示。谁能逃避这一哲学?杨文丰的自然笔记,看似自然描述,但实际上写的是宇宙万物的辨证规律———谁也不可逆转的规律。哲学与情思的水乳交融,让人读出快感,越读越聪明越自信。《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甘以雯的《责编缀语》对于自然随笔类的散文作了相当精辟的阐述:“开阔的知识、广阔的涉猎、坚实的自然科学功底、渊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使他们插上了科学和艺术的双翅,遨游于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世、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大千世界中。"杨文丰是散文的痴迷者,也是自然和科学的痴迷者。他的《自然笔记》,巧妙地把二者融合起来,体现了散文崭新的意境、语境和知境,富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发表不久,便被选入一些散文选本和上海市新编高中《语文》教材。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第六版)P4 大气科学(气象学)类核心期刊表1大气科学5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改名为:大气科学学报)8气象科学2气象学报9气候与环境研究3高原气象6气象10气候变化研究进展4应用气象学报7热带气象学报
分类: 理工学科 >> 工程技术科学 解析: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P4--大气科学(气象学):1、气象学报 2、大气科学 3、高原气象 4、气象 5、应用气象学报 6、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7、热带气象学报 8、气候与环境研究 9、气象科学 网上搜的,希望对LZ有帮助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我已经给你完成了档案,我要怎样送给你呢?
现代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林业气象、病虫害气象、农业气候、农田小气候和小气候改良、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观测和仪器等。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同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农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全部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光对植物的作用有三个方面,即光合作用、光周期效应和向光性效应。不同波长的辐射对植物有不同的影响。太阳光谱中决定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微米波段的可见光,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一般占总辐射的45~53%。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有两种效应:一方面温度增高时光化学过程加快而使总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另一方面温度增高时呼吸消耗增加。因此净光合产物在初期随温度增加而增加,而当超过最适温度以后,净光合产物则随温度增加而减少。作物气象指标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或受害同气象条件关系的量值,它是评价气象条件的农业意义、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进行农业气候区划的客观标尺,因此研究和确定作物的气象指标是农业气象学的基础工作之一。作物气象指标主要为温度指标和水分指标,对于某些感光性强的作物,还应有光照指标。温度指标是指作物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致死温度和积温等。积温是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温度的总和,它是衡量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一种标尺。农作物通过某一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个相对固定值。水分指标是反映农田水分状况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指标,常用土壤湿度和蒸散量来表示。一般划分为过干、适宜、过湿三个等级,大多数早地作物的适宜水分指标为土壤相对湿度60~80%%。水分亏缺对产量影响十分明显,根据土壤水分的多寡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程度,可确定作物早害或湿害的指标。蒸散量是由作物叶面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造成的农田水分损失量。它是决定农田水分状况,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土面完全被植物覆盖和土壤充分湿润时的蒸散量称为可能蒸散。实际蒸散量是可能蒸散、土壤含水量和植被覆盖状况的函数。研究同一个农业气候区域内,由于地形不同而形成局地的气候差异以及对农业的影响,也是农业气候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称为农业地形气候学。其研究方法一般是对典型的地形进行短时间的气象观测,并用物理模型进行计算或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地形影响气候条件的规律及其农业意义。此外应用生态学的方法,根据自然景观、指示植物、自然物候等的差异推断不同地形的农业气候条件,也是农业地形气候学的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小气候是指由于地形、下垫面特征或其他因子引起的小范围的气象过程或气候特征。由于耕作措施和农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改变了农田活动面状况和物理特性,导致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独特的农田小气候。而农田小气候又反过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形成。小气候改良包括温室、阳畦、塑料大棚、塑料薄膜地面覆盖、风障、农田防护林、蒸发抑制和土面增温剂等。温室气候是温室内的微气象过程和微气候特征,它是一种人工调节的小气候。由于玻璃对于入射的短波辐射的透过率大于向外的长波辐射的透过率,使得温室具有白天高温的特征。此外温室的结构、方位、屋面坡度、屋脊高跨比,以及使用的透光材料均对温室内的光照度和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有显著影响。除了上述人工调节小气候的措施外,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完全由人工控制光、温等气象条件的人工气候室或植物生长箱已在农业研究中使用。在蔬菜和珍贵植物栽培方面,也已出现了人工调节气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的自动化的植物生产工厂。 农业气候是指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密切有关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水分等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因子;也包括旱、涝、霜冻、大风等不利气候条件。这些条件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也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
研究农业生产对象及其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相互关系的方法。对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相应的农业气象要素进行平行观测和分析,是进行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的基本途径。在实际运用时常借助气象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一般要经历资料的获取、整理和分析 3个过程。每个过程所选用的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代表性及比较性都将直接影响研究的效果。 农业气象资料分析技术主要有:①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统计学方法、模糊数学分析法等。②数理统计学方法。即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看作是随机变量,利用相关和回归等分析方法建立统计模式。一元或多元回归方程式、积分回归方程式,两个或多个函数的阶乘函数式是常见的统计模式。③模糊数学方法。即应用近代数学的模糊集概念,用综合隶属函数拟合、模糊类型识别、相似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判等方法来研究农业气象中诸如农业气候区划、资源评价、作物气候适应区、产量年景展望等模糊性问题。④数学物理方法。即以生物学过程的物质输送和能量转化与平衡为基础,根据实测(或计算)数据用数学物理方程式来模拟生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过程。这类模拟理论或动力学模式通常比统计学模式更能揭示生物和气象条件间的内在机制。⑤对比分析方法。即对较为简单的农业气象问题,直接根据获得的平行观测数据或相应图表,分析气象条件对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产量变化以及某些农业技术措施的利弊关系,从而得出有关的定量指标。方法简单,结果也较直观可靠。
农业气象学,这是一个很广的一个学科,他把,农作物所对应的天气情况,每年的变化来区分每一个年度对作物的生长和收成的情况的一个综合学科
研究气象学的目的: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研究气象学的意义:1、观测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2、释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3、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4、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认为的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暴雨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 摘要:从生物气象学角度对暴雨及湿证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认为暴雨致病总属湿邪,而又多挟风、寒、热等邪。暴雨致病从清湿、浊湿两条途径侵袭人体,清湿多挟气机不畅;浊湿多伴血行不畅。对于暴雨所致之湿证的防治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Abstract:Torrential rain and damp syndrome were reviewed from the biometeorological was indicated that the diseases resulted from torrential rain were caused by dampness,and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wind,cold and rain resulted in disease by the way of clear dampness and turbid dampness caused stagnation of dampness caused stagnation of therapeutic measures of damp syndrome were discussed too. Key words:Torrential rainDampnessDamp syndrome 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工作与生活。暴雨又是一种致病因素,但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尤其是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报道不多。笔者对有关暴雨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探讨如下: 1生物气象学与气象病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天气和气候能影响人的健康。但只是在近几十年来才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并逐渐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生物气象学[1]。据国际生物气象学会的定义:生物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以及地球外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给予植物、动物、人类即生物体的一般理化因素的规律或不规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科学。即使是健康人,由于天气、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其精神和身体也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气候变化大的时候就会引起疾病,甚至可使原有病情加重乃至死亡。因此,把与气象有密切关系的症候群叫气象病。近年,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大气污染已经引起了一些疾病,这种人为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疾病可称为广义的气象病[2]。 2暴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暴雨前后一般都有风向、风力、气温、空气湿度、气压等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甚至诱发或引起某些疾病。多数病毒和革兰氏阴性细菌随湿度的增高而数量增加,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流感病毒则随湿度和风速的减低而数量增加[1][3]。在蚊子可以全年繁衍及活动的热带,雨量对其个体数的增减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泰国北部秦吗地区脑炎患者月发生率和平均气温及雨量关系的调查表明,脑炎患者约半数是日本脑炎,但其高峰不在气温最高的4月,而在降雨量最多的7、8月(注:日 本脑炎病毒以保毒小型赤家蚊为媒介传染)。而在日本等温带,夏季里媒介蚊的个体数急剧上升,日本脑炎发生率也达到最高峰[4]。 在我国,有学者证实,气象因素与小儿肺炎发病密切相关,气温、相对湿度与肺炎发病率呈负相关,气压与肺炎发病率呈正相关。在炎热多雨的夏秋季,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可感染为肺炎[5]。 不同的气象环境条件下给予的药物也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毛地黄在暴风雨且有气压急骤下降的情况下使用其毒性增高,在平静的高气压条件下使用其毒性减低[1]。 3关于湿证的研究 湿邪为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其治疗又非常棘手。有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邪“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邪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6] 病因 湿之为病,所感不同,有从外得者,如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汗出沾衣等;有从内得者,如恣饮酒浆乳酪,过食瓜果生冷,致伤脾败胃而生[6]。内湿与外湿相互关联,有内湿者易受外湿侵袭而为病;感受外湿,日久不去,亦易使脾胃失运,酿成内湿。外湿的内涵,姜春华曾说:“湿就是空气中含水量增多。”[7]湿本身是一种正常气候变化的构成要素,只有当湿气过盛,侵入人体造成疾病时,就成为湿邪。而与风、寒、暑、燥、火不同的是,湿邪在天地间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雾、露、雨、雪、霜、水、冰以及蒸腾于空气中的湿热之气等[8]。 病机 湿有天地之分,自天而降之湿,即清湿,包括雾、露、霜、雪、雨及蒸腾于天地间的湿热之气,其性轻散,中病易入气分,走上焦,中营卫,或内舍脏气(困脾);在地之湿,即浊湿,包括水、泉、冰、泥,其性重着,中病易入血分,走下焦,留滞于皮肉、筋骨、血脉[8]。 湿邪致病繁杂,善于变易。湿为弥漫性水气,形无定体,上下中外,无处不到。犯上则头重项强;停中则痞满呕恶;流下则足胫浮肿;阻于脉络则气滞血瘀;聚于关节则骨骱烦痛不利;客于肌肤则寒热疼痛;散于孔窍则流浊不通;著于脏腑则气化受阻……。因而诸多病证,不是因湿而病,就是因病而生湿,为泻、为痹、为疸、为疟、为淋、为瘀……,其莫不与湿相关。况且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丛生[6]。 诊疗 湿邪致病广泛,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见症状有:困重乏力,倦怠少动,精神萎靡,苔腻,脉濡等。现代医学中许多疾病与湿邪有关,如:病毒性疾病与中医湿证的临床表现相似[9];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无论是其病程中的哪一阶段都与湿邪有关,湿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邪内蕴是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10];慢性肾炎的基本病理为“湿热久羁,阻滞三焦”,[11]与湿邪密切相关。而这些疾病大都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祛湿之法,因病位不同,治亦有别。病在上焦者,宜辛香宣透,芳香化浊,常用藿香、佩兰、白芷等。湿阻中焦者,宜以燥湿,湿重于热者,用半夏、苍术、草果等苦温燥湿;热重于湿者,宜黄芩、黄连、栀子之类苦寒清热燥湿。湿在下焦者,宜滑石、木通、茯苓之类淡渗利湿。而湿常困脾,故治重在中焦,临床常配健脾益气之茯苓、薏苡仁及醒胃消导之砂仁、麦芽等[12]。又湿邪致病多有阻遏气机,郁困清阳,气郁愈深,湿愈难解。因此,治疗湿证除运用祛湿诸法外,必须配合宣开、宣通等宣展气机之法,借助脏腑组织器官的气机活动,促使湿闭得开,湿郁得解,给湿邪以外泄之机。这样,才能尽快驱邪外出,提高疗效,缩短病程[13]。 护理 祛湿棘手,失度则伏,其来也渐去也缓,隐伏体内,难以速去,缓图有望[6],故湿证护理非常重要。其护理宜避免重受湿邪,居处环境不宜潮湿,防冒雨涉水,防汗出淋漓,衣服需穿吸湿性强的柔软装,衣服湿后需及时更换干净、干燥,饮食防过饮酒浆乳酪,勿过食生冷瓜果等等。如护理得当,则可有效地配合治疗。 4暴雨与湿邪的关系 唐以前,“雨”被认为是一种致病因素。如公元前514年,秦国医和就提出“阴、阳、风、雨、晦、明”为六种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提出风、雨 、寒、暑为致病因素。直到唐代王冰补运气七篇,才提出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太过则为致病因素,称“六淫”。[14]可见,“雨”邪已归纳入其它邪气中,而根据湿邪的病因研究,雨邪属于湿邪。暴雨较微雨、小雨、大雨等量大、危害性大,对人体影响也更大,故而,暴雨属湿邪,湿邪包括暴雨。暴雨降时可作为“清湿”伤气分,走上焦;既降则又可为在地之湿,为“浊湿”,走下焦,易入血分。暴雨因其发生前后大都有风力、风向、温度等的变化,故其致病多兼挟风、寒等邪。 5人工气象室研究 为了方便研究,美国的Hollander制作了精密的人工气象室进行实验,即制作了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和离子浓度五个可随意变化的气象条件,称之为Climatron房间。创造了在外面操纵而住在里面的风湿病患者并不知道的气象条件,观察此种条件对风湿症状的影响。结果,当气压下降而湿度上升时,患者症状立即加重,如单纯是气压下降或湿度上升,症状几乎没有变化。虽然气象条件变化时可导致恶化,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即使条件恶化,症状也不太受影响。此结果与风湿病患者经常主诉的气象前锋经过时症状加重是一致的,特别是雨前疼痛加重、雨后减轻这一事实在科学上是有根据的。[15] 综上所述,天气和气候变化能够影响人的健康,而暴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体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种气象刺激亦可表现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结果。湿证作为一种常见证候、难治证,与暴雨又有密切关系,我们就可通过多种手段对之进行治疗,如随气象和季节变化,进行相应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精神疗法、康复等[16]。已病者可起到治疗作用,从各途径防止病情进展,未病者亦可起到预防保健的效果。 [NextPage]
科技论文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气象科技论文英译 摘 要:关联理论为分析气象科技论文句子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提供了支撑。借助这一理论,本文对气象科技论文英译进行探讨,旨在为气象科技论文的翻译提供借鉴,提高翻译质量,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 关键词:气象科技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需要世界各国及时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气象信息,携手应对气象灾害。然而在科技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等角度研究,很少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气象科技论文翻译。赵彦春曾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276)。 二、让中国气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气象科技时,我们也要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气象科技论文作为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气象论文英译的需求日益突出。 气象科技论文是科技文献的一种,用以“陈述地球大气圈、气象科技领域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特点、规律、过程等,能有效记录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界的动态”(寿邵文,姚永红,2008:178),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的研究案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是典型的气象科技论文,具有代表性。 在汉语中,由动词构成的动核结构是句子在语义平面上的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体现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因为气象科技汉语描述的主体是从事研究、分析和观测的研究者或设备,而客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自然现象、观测的过程或实验结果,所以在客观描述气象研究内容时,气象科技汉语注重功能和意义,多用主动句,大量使用含动核结构的简单句或分句描述逻辑事理。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在中西认知语用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Gutt,2004:107)。为了实现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交际,译者在处理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时,要作出最佳语境假设,以寻求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关联度进行推理,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气象科技论文属于信息文本,以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为主。本质上讲,气象科技翻译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将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推理出来,还要将此信息意图展现给译语读者。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英译 气象科技论文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译者要准确分析原语逻辑关系,合理调整语序和划分意群,灵活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合译法及转译法等翻译策略。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研究气象科技论文中句子的英译。 (一)顺译法 气象科技汉语中的句子较为简单,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独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再现原语语境,可以采用顺译法,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序进行翻译。句与句之间的简单对应必然不会对读者的推理过程产生阻碍。但有一点不同,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规律,英语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各种从句。 案例1:原文: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进版本,次网格尺度扰动通量(w′c′)与平均量(C:u,v,θ,q)的关系为 (二)倒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能单纯地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准确推测原文的深层次语义,把握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意图及最佳关联。在描述一些气象定义或实验过程时,气象科技汉语通常先叙述方法后呈现结果,而英语则先结果后方法。所以,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信息意图,给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常采用倒译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语境表达习惯,将内容忠实、规范地表达出来。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②,评估③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④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 译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configurations.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个气象实验过程,采用动核结构,分句较多,如果顺着翻译,译文将生硬难懂。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采用倒译法。将“结果”译成“目的”并置前,将中文动核结构译成非谓语动词结构,即“to assess...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动汉语分句整合为含有一个主谓结构的被动英语长句,描述“方法”。这样句子结构严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准确清晰地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读者。 (三)合译法及转译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要把握原语语义,还要考虑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实现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比如,气象科技文献在解释研究原理时,往往采用表示逻辑连词“因为……所以”、“于是”等。但英语中,有些动词(如cause)或动词短语(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关系。此外,汉语习惯采用不同词语(多为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若逐一翻译,则显得重复��嗦。在描述气象现象时,论文大量使用动核结构,含有多个主谓结构,这跟英语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这时,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逻辑,实现更大的交际效果,通常采用合译法和转移法,将重复的表达简单化,并灵活转换词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 案例3:原文:这主要是因为③太阳辐射不断增强①,地表热量也不断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不断增加④,边界层内强的湍流混合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译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layer.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依据关联理论,采用合译法和转译法,将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使信息明确。③中的连词翻译为动词词组“result in”,准确地体现了逻辑关系。同时④和⑤合译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词结构。这两种译法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了最大语境效果。 四、结语 和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突破语义层面,更侧重翻译活动的认知与交际属性,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联系起来,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这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气象科技论文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准确传递气象科技论文的信息意图,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翻译准则,使译语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范新勇,等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J].北京:地球物理学报,2014(5):1400-1414. [2]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199.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0. [4] 寿邵文,姚永红.气象科技英语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178. [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J].广州:现代外语,1999(85):276. 看了“气象科技论文怎么写_怎么写气象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1. 气象科技论文800字 2. 气象科技论文范文 3. 气象科技服务论文范例 4. 气象科技论文 5. 气象科技论文2500字 a("conten");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