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早期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幼儿在这5-6年里在不断的学习,他学会了说话、走路;认识了各种事物;懂得了各种道理;还学会了不少技能。幼儿在这段时期,求知欲特别强,学习能力也特别好,而且印象特别深。在这段时期里,品德、性格、习惯、爱好在逐渐形成,是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如果放弃对幼儿的教育,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以后化加倍的精力和时间也不一定能赶的上来,而且一旦形成一些不好的品德和习惯,以后要想纠正就比较困难了。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则更有害,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造成的伤害,将影响他的一生。
本人认为3相对好写,原因是1和2需要大量的调查数据来支持论点,而这些数据不能乱编,这样会增大难度和成本(本人就空间中接到过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为写论文的付费调查的短消息,为采纳后付费50元RMB).3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多,不需调查数据支持论点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对话--"儿童发展与教育专家论坛"侧记2、城市儿童家庭教育过度的心理学反思3、试论发育生物学对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启示4、"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心理学思考5、浅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儿童教育的研究6、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依据及其教育启示7、低视力儿童的教育及社会心理学意义8、当代儿童家庭教育过度的心理学分析9、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新视野丛书)10、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11、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12、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3、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14、读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5、一部开拓儿童积极教育的创新之作--评任俊教授的《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16、试论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基于心理学中的道德研究进展17、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18、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的三点启示19、儿童早期教育价值--基于心理学视角20、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初探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10、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11、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12、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13、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14、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15、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16、 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17、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18、 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19、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2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22、 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23、 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24、 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2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26、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27、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29、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31、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32、 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33、 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34、 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35、 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37、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38、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39、 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40、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41、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1、城市小学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资料多,好写;题目可限制在农民工子女上:城市小学中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加强早期儿童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也必须放眼未来,从新世纪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以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真正从教育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
关键词:孩子;学前教育;探讨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
一、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如下方面的表现优势:
①天然的早期化;
②巨大的感染性;
③强烈的针对;
④间接的传递性。
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很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幼儿在家里受到父母的第一教育,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性,例如:受过家庭礼貌教育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后,他会向老师问好,离开幼儿园时会向老师说谢谢,在智力上,这类幼儿也明显比没受过教育的幼儿强,他们反应敏锐,动作轻快,能完成教师安排下的作业,其质量很好,老师要经常配合幼儿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纠正其不良的习惯,例如:特别幼儿爱吃零食,老师要结合家庭教育,使家长做到在幼儿上学前,让其能吃好早餐,此外,不要给孩子零花钱,培养其从小注重节俭的习惯。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6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一)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活泼好动;
②好奇好问;
③认识具体形象;
④模仿性强;
⑤无意性大。
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东西[比如概念和道理]_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因此,加强对幼儿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尽量考虑幼儿兴趣,要有必要地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二)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
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以结合如下几个方面来开放幼儿的智力。
①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
②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
③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
④提高幼儿记忆力;
⑤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⑥鼓励幼儿的创造力。
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例如:在语言传授中,可结合礼貌进行,可让幼儿学习“我爱祖国,又爱人民”,“我爱爸爸,有爱妈妈”这样既学会了语言,又培养了个性和思想感情,为了提高对幼儿的直观教学,可以配合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比如:用一个三层式的书架,上面放小玩具:中间放书本:下面文具盒等,让孩子先观察,接着让孩子们说,然后由老师来规范,只有运用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提高其兴趣,激发起其情感,以达到既教书又教人的目的。
(三)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些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泪,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些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比如:教唱《小猫你别吵》,《一分钱》,《蚂蚁搬豆》,《蝴蝶花》等,培养幼儿的原因素养,此外,让孩子们看看一些简单的画册,激发他们对画画的兴趣,让五彩缤纷的画画在孩子们的脑子中留下印象,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学会画一些简单事物,如:太阳,月亮,树木等,画成后,再让他们分别涂上颜色,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教示跳舞时,先让孩子们观看幼儿们表演的各种节目,主要的朗诵,跳舞等,让他们在脑子里形成概念,上面已经提到,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老师只要认真,耐心地教,孩子们肯定学得快,演得很棒,专家认为,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感情的表达等,对幼儿来说,这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培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趣,还能开发智力,增长知识,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自信,活泼和健康,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
摘要:
大班幼儿由于身体、动作、智力的发展,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竞争意识强烈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薄弱,因而生活、学习中的不安全隐患也随之暴露。 本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实践教学活动、日常生活及家园合作方面来研究大班幼儿的安全教育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的方法,提出幼儿应当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和简单的应急措施。
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是幼儿园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根据统计,幼儿意外事故是这几年来幼儿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大班幼儿年龄都在5—7岁之间,这年龄段孩子由于身体、动作、智力的发展,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竞争意识强烈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薄弱,大班幼儿更容易暴露在危险之中,意外伤害也随之发生。为了保证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笔者从如何在教学、日常、家园方面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把安全问题和领域内容结合起来,实现各种教育的整合。
教师应该抓住每次机会让幼儿接受安全教育,懂得自我保护。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大班上学期音乐活动《三只猴子》这是艺术领域的活动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本次活动含有深刻的`安全教育契机,于是我抓住这次机会,引导幼儿认识:不能像三只猴子一样在床铺上跳来跳去,如果在床铺上跳来跳去,摔下去的话,就会受伤流血。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笔者发现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乱跑乱跳的现象减少了。实践证明,幼儿对这些常识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后,在生活活动中幼儿也会加以运用。
二、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开展安全教育。
1、大班幼儿由于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发展,喜欢自己动手或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幼儿缺乏对危险的预测能力,同时又喜欢摸摸碰碰,极易发生危险。在笔者的班级中有几位幼儿喜欢帮老师盛水,但在盛水的过程中,幼儿总会盛的很满,一不小心很容易滑倒。这就存在两种的解决方法:
(1)让幼儿不去做危险的事情,限制幼儿的行为。
(2)鼓励幼儿的行为,教会幼儿一些避免危险的措施。
两者比较,后者不但没有限制幼儿的行为,而且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大部分会选择后者,教给幼儿安全常识:在盛水时,请幼儿把水杯放在水龙头的底下,不要盛太满,走时要慢,要端稳,这样水不会洒出,就会避免幼儿滑倒。
2、随着大班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幼儿在进餐时喜欢开玩笑,边吃边讲。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日常的进餐前将一些安全事故告知幼儿,比如某某幼儿因为吃饭时边说边笑不小心将食物进入气管导致窒息的事例。这就让幼儿掌握了吃饭的良好习惯:吃饭不说话,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教师在幼儿每次吃点心时都要不断的重复,让幼儿在教师不断的提醒中掌握。
3、户外运动是幼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运动,也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事故的多发点就是户外场所。大班幼儿身体、动作技能的发展,且竞争意识强烈,喜欢在活动时推挤,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比如在玩滑滑梯时,笔者在幼儿玩之前进行有关滑滑梯的安全规则教育,让幼儿意识到玩滑滑梯时应该是一个一个的滑,不推挤,或者让幼儿自己讨论在玩的时候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高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旁提醒,让幼儿时时注意安全的防护。楼梯也是事故发生的频繁段。大班幼儿由于身体动作的发展,上下楼梯时总喜欢跑,或顺着扶手往下滑,一步多个台阶,拥挤推人,容易造成伤害。笔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不时的重复,教育幼儿上下楼梯的规则:一步一个台阶,不拥挤,不推人,不在楼梯上跑,遇到楼梯有很多人时,要先让别人。或组织幼儿讨论生活中常见的不安全行为,放影片等让幼儿观察情景。
三、家园合作,共同开展安全教育
幼儿较多的时间是和家庭成员在一起的,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越来越多的家庭由于父母加班、忙等各种原因而把幼儿一个人留在家中,如果幼儿没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这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故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笔者实践的班级中有些家长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幼儿的好奇心和冒险心理没有防范,极易导致意外的发生。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意识的培养时,还利用各种形式提高家长意识,改变家长观念,如家长会、家园联系栏、接离园的谈话活动等。如果在家中没有同步的开展相关防范措施,幼儿的生命还是遭到威胁。所以说,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对幼儿的安全教育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
四、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及方法。
许多家庭中父母总喜欢担负起幼儿的安全责任,限制幼儿的种种行为。而大班的幼儿由于个性且处于好动、好玩、好探索的年龄,幼儿往往不听从家长的话,对家长的劝说置之不理。同时社会上的不安全隐患也无处不在,拐卖幼儿等现象的存在,所以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 一)了解安全知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大班幼儿智力的逐步发展,幼儿的记忆力也在发展。懂得保护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器官,不随便和陌生人走或吃陌生人的东西。懂得拨打急救的电话110、120、119等。
( 二)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应急措施
火灾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告诉幼儿发生火灾时应如何逃生。比如在着火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嘴巴,要关紧门窗以防火蔓延,懂得拨打119。在教学中进行一些演练,让幼儿获得实际经验。
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看着无数的幼儿丧失生命,我们无不为之痛心。如果学校在平时大力的加强安全教育,进行有关的演练,幼儿及小学生的伤亡也会降低。所以说在幼儿园中进行有关地震的安全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幼儿传授相关的安全知识,教会幼儿如何自我保护:比如在地震时,不要心慌,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要知道房子的紧急出口,要迅速跑到外面空旷的场地,避开建筑物、危险物。
五、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大班是小学的重要的过渡时期,大多数的幼儿园及教师只注重幼儿知识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对安全教育的实行也没有落实到底,对安全教育的力度还是远远不够。有的教师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使幼儿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幼儿的生命也得不到保障。笔者认为应该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的资源共同来关注幼儿的安全教育,学校向家长传播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开展,学校也可以呼吁社会共同的来参与。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
2、柳惠英,浅谈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高吉胜,浅谈幼儿安全教育,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4、曾小莉,幼儿园幼儿的安全保护和教育,贵州教育,.
5、朱良,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6、郭丽,浅议学前儿童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7、茅秀君,幼儿园意外事故的成因与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8、曾燕波,儿童安全教育现状与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
9、温世平,防止幼儿园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本人认为3相对好写,原因是1和2需要大量的调查数据来支持论点,而这些数据不能乱编,这样会增大难度和成本(本人就空间中接到过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为写论文的付费调查的短消息,为采纳后付费50元RMB).3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多,不需调查数据支持论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300字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 为吸引男教师成为幼儿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幼 儿园管理者应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应加大宣传,引起舆论重视,促使传统观念 的改变。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 收稿日期:2007-6-12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新 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越 来越广泛的重视。 [1]但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男 性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男性 教师的匮乏将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十分不利,男 性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1.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积 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 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3] 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 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 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 行为优势。 [4]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 题,更容易产生 *** ,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 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 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 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 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 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 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 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 模仿战争等游戏。 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 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 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 格有着积极作用。 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 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5]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定的性别 行为模式。[6]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7] 在学校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成 为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 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幼儿园到小 学,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 [8]据统计,在 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 的女性。这种女性优势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 的影响。 如男孩可能会因为难以与女教师认同而产 生心理焦虑,产生攻击性行为;男女儿童都有女性 化倾向等。可见,要让幼儿生活在阴阳和谐的世界 中,鼓励和支持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二)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幼 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基本上还 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 有6138名男教师。[9]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等国也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支 持、鼓励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人格 的健全发展。 像阿根廷还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 不同提供不同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 生开设手工课等,以使男、女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 自然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10]相比这些国家,应当 说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目前只有个别幼 儿园尝试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尽管这些男幼 儿教师中有些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 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从各类媒体的报道 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都还不错。可见,对男幼 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纵观上个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 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他们怀着 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 在当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发展之路。在当今,虽 说男幼儿教师凤毛麟角,但也不乏出色者。 应当说 实践已经证明,幼教行业同样可以成为男性的用武 之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改 变,社会舆论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 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和重视。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 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 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只是要吸引男教师进入 幼教领域,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使他们 安心于幼教工作,终生为幼教事业服务。 (一)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政策倾 斜,吸引更多的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笔者认 为当前政策倾斜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 高等院校、幼儿师范 学校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有志从事幼儿教育工 作,又符合从事。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 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 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概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 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 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怎么看?——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急需一篇2500到3000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性及幼儿个性 幼儿的良好个性 巴学园 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一、绪论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 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 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 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 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 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 “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 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 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 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 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 目前这种现象已逐渐向低龄化蔓延。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体育》、《健康》也只重视幼儿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 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3—6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各个因素间影响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心理健康。 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论假设 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3—6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倾向,使他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认真做事的态度,待人热情,懂得宽容,富有独创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探求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有障碍幼儿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采用理性思辨为主的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小组研讨,了解幼儿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性行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1)注重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对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幼儿园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进童心世界,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注重教师培养。幼儿园从管理观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导向人、激励人、培养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改革教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与模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其他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对学习发生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 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人类在不断的学习中进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教育方式 方法 也更新换代。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教育方向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_教育类论文选题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
1、学前教育专业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角色互换初探
2、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生物情境问题教学各因素分析
3、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大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4、微课题研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范式
5、建构主义视野下“学前 儿童 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
6、如何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
7、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8、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翻转课堂之管窥
9、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10、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
11、高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2、学前教育游戏课件的设计探索
13、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对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基于江西省R县的调查研究
14、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15、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16、关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
17、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
18、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创编游戏型课件的策略性研究
19、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如何创编幼儿游戏课件
20、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研究
21、基于古斯基评估模式的教师网络培训分析
22、放开营利性学校办学领域的取向与策略探析
2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
24、以“互联网+”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
25、学前教育远程师资培训系统建设的路向分析
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韩国企业支持女童教育
27、初构案例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28、浅析当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29、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30、徐州市区学前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31、学前高专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翻转课堂应用研究
32、家庭功能弱化对学前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33、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4、刍议学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
35、处境不利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36、浅析多媒体视域中的学前 英语听力 培养
37、浅谈如何发挥多媒体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38、论培训机构在中国现在社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39、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40、学生资助工作中德育缺位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41、我国幼儿教育软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2、浅谈学前心理学教育教学策略
43、微课在中职《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教学中的应用
44、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45、国营农场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有序移交
46、广西民办幼儿教师规范化教学行为实施策略研究
47、学前教育专业女生主观幸福感调查
48、顶层设计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49、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中的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50、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51、“五位一体”生态教育链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势科学视角
52、特殊儿童团体游戏治疗的研究综述
53、互联网技术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探析
54、美国高宽课程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及其启示
55、学前儿童观点采择训练的可行性分析及策略
56、襄阳市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57、简谈学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58、浅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59、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讨
60、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探析
体育教学论文题目
1、室外体育课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
3、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养护教育
4、注意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5、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6、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探索
7、建好学生体育档案
8、体育场所服务质量的理论研究
9、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 热点 问题的探讨
10、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11、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
12、中学体育课理论教学探讨
13、体育教学与训练
1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5、村小中青年教师兼教体育学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6、浅谈体育教师如何备好体育课
17、体育课集合队形的变化的教学 随笔
18、学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
19、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工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之关系
21、要带着爱心去上课--中学体育课教学体会点滴
22、世界体育发展与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
23、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4、中国体育产业尚处胚胎期
25、体育 文化 的全球化与民族化
26、体育意识剖析
27、关于在体育教学当中加强迁移规律运用的建议
28、体育课要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29、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0、对我国体育科技一体化训练体系的几点研究
31、试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32、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33、提高耐久力在增强学生体质过程中价值研究
34、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基本途径
35、略谈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36、中国与世界优秀 跳远 运动员技术参数的比较分析
37、关于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的建议
38、提高耐久力在增强学生体质过程中价值研究
39、 武术 套路发展的动因
40、对跳远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探讨
41、对中学生课外活动浅析
42、发展 网球 俱乐部的市场
43、肥胖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不良影响
44、肥胖与有氧运动的研究分析
45、高等教育中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46、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7、关于初中体育课“减负”问题的分析研究
48、关于大学生对人体肥胖问题的看法与分析
49、关于大学生健康促进问题的探讨
50、关于 篮球 抢篮板球的探讨
教育叙事 论文题目
1、 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关怀——一年级上册教育叙事 故事
2、 教育叙事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适切性探究
3、 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实录
4、 均衡发展政策与农村教师的幸福感——两位农村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
5、 论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结构及环节
6、 教育叙事视域下精准资助对建档立卡生学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7、 公共艺术教育叙事研究之师生演剧活动——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8、 教师职业生涯起步的教育叙事
9、 蒙汉双语家庭子女的语言习得困境:教育叙事与 反思
10、 我和我那“别样的花儿”——小学班主任与问题学生的教育叙事
11、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转向与国际传播
12、 高校辅导员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审视:适切性、局限性及突破
13、 基于教育叙事的音乐教学研究
14、 父母责任的代际传承: 家庭教育 百年回眸——基于50个中国家庭的教育叙事研究
15、 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16、 教育叙事研究——关于故事和生活经历的研究法
17、 不妨来点温柔的惩罚——我与一个孩子三次“斗争”的教育叙事
18、 高师教育叙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以QT师专语文教育专业为例
19、 让教育叙事成为钻石的“五部曲”
20、 教育叙事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 教育叙事:教育专业硕士生的成长途径
22、 论数学教育叙事
23、 教育叙事——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24、 教育叙事案例:每个天使都有一双美丽的翅膀
25、 教育叙事,教师写作突围的捷径
26、 巧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冷战中的对峙》教育叙事
27、 运用教育叙事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的实践研究
28、 思想政治课教材处理中的教育叙事
29、 教育叙事研究促进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30、 最美“乡下人家”——《乡下人家》校本研修课教育叙事
31、 给“教育叙事”把脉
32、 音乐教师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的客观诉求
33、 藏族地区数学教师角色认知的教育叙事研究
34、 历史教育:叙事之上的知识展开
35、 教育叙事:“两个密度”引发的思考
36、 浅析开展 高一政治 教育叙事研究的策略与反思
37、 教育叙事与小学英语教师校本培训
38、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探讨
39、 用写故事的方式理解教育——教育叙事写作的实践与思考
40、 激发是课堂的灵魂——我的教育叙事
41、 中秋月圆——《 中秋节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叙事
42、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结构要素探究
43、 展现体育教师教育智慧的教育叙事
44、 教育叙事研究困惑解读
45、 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医学院校外语教师能动性研究
46、 一节 作文 教学参赛课的教育叙事研究
47、 教育叙事:大学新生学习生活转变的有效路径
48、 虚构的教育叙事要不得
49、 音乐教育叙事研究之“叙”的几种类型例说
50、 职前教师个人理论研究——基于实习日志的教育叙事分析
教育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数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参考选题大全
★ 本科教育类毕业论文题目
★ 初等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艺术类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大全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毕业论文题目怎么选
★ 毕业论文题目来源
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发展水平摘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是人终生发展的基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是将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种科学理论与学前教育相结合的新学科。针对幼儿成长过程中易出现的多方面心理问题,围绕未来对人的心理健康的需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日常活动中。心理健康的幼儿,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同伴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冲突、心理辅导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随着一些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门诊开始,人们开始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有的是出现了问题再进行关注;有的是针对一些问题对幼儿进行矫治等等。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因为生活经验和抗挫能力都有限,在日常中往往会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形成心理冲突。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就会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失常或疾病。因此,作为家长的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保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我做为一名有二十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幼儿教师,我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孩子一生深远的意义,所以我呼吁普天下的母亲们、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同仁们请重视孩子的心健康教育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二、幼儿心理健康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教育工作者更要先人一步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龄前教育中来,因此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是教师在对待幼儿教育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往往会产生不安、烦恼、焦虑,形成心理冲突。如果问题解决得愈好,孩子的适应能力就会愈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这些心理矛盾,解决心理冲突,就会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失常或疾病且会在孩子个体发展中留下阴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它的运用非常广泛也非常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辅导。2、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中去。3、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简单的心理常识和心理自我调节技能,增强幼儿自我心理保健能力。4、根据幼儿需要,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如镜子技巧法、情景体验法等。5、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家长工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很大。请家长听专家对家长进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专题培训,共同探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幼儿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尽享愉快的童年生活。四、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发展水平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发展水平是21世纪幼儿教育的第一步,因它不仅全方位的提高了幼儿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赞许。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持提高幼儿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全人类素质的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准确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明确指出必须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4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这就是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他们常伴有攻击性或发泄行为。心理感觉到有压力的幼儿易情绪低落,消极被动,处处依赖成人,缺乏活动的兴趣,思维求同性高,自信心不够、有从众心理倾向,现在我们要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要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渗透在幼儿的整个日常过程中。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素质对其成功、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让我们一齐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吧!参考文献摘 自: 《心理科学进展》 《武汉心理咨询网》周 玲: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天津人民邮版社[美] 普劳特、布朗《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李丹 《儿童心理》 中国人口出版社姚本先 《儿童心理辅导》 安徽大学出版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改革》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3]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幼儿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儿童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二是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三是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四是不良习惯问题,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眉、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五是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5.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四郎志玛(),女,藏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心理健康论文参考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300字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 为吸引男教师成为幼儿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幼 儿园管理者应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应加大宣传,引起舆论重视,促使传统观念 的改变。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 收稿日期:2007-6-12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新 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越 来越广泛的重视。 [1]但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男 性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男性 教师的匮乏将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十分不利,男 性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1.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积 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 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3] 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 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 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 行为优势。 [4]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 题,更容易产生 *** ,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 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 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 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 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 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 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 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 模仿战争等游戏。 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 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 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 格有着积极作用。 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 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5]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定的性别 行为模式。[6]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7] 在学校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成 为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 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幼儿园到小 学,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 [8]据统计,在 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 的女性。这种女性优势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 的影响。 如男孩可能会因为难以与女教师认同而产 生心理焦虑,产生攻击性行为;男女儿童都有女性 化倾向等。可见,要让幼儿生活在阴阳和谐的世界 中,鼓励和支持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二)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幼 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基本上还 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 有6138名男教师。[9]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等国也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支 持、鼓励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人格 的健全发展。 像阿根廷还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 不同提供不同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 生开设手工课等,以使男、女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 自然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10]相比这些国家,应当 说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目前只有个别幼 儿园尝试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尽管这些男幼 儿教师中有些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 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从各类媒体的报道 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都还不错。可见,对男幼 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纵观上个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 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他们怀着 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 在当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发展之路。在当今,虽 说男幼儿教师凤毛麟角,但也不乏出色者。 应当说 实践已经证明,幼教行业同样可以成为男性的用武 之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改 变,社会舆论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 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和重视。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 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 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只是要吸引男教师进入 幼教领域,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使他们 安心于幼教工作,终生为幼教事业服务。 (一)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政策倾 斜,吸引更多的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笔者认 为当前政策倾斜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 高等院校、幼儿师范 学校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有志从事幼儿教育工 作,又符合从事。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 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 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概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 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 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怎么看?——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急需一篇2500到3000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性及幼儿个性 幼儿的良好个性 巴学园 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一、绪论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 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 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 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 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 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 “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 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 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 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 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 目前这种现象已逐渐向低龄化蔓延。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体育》、《健康》也只重视幼儿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 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3—6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各个因素间影响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心理健康。 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论假设 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3—6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倾向,使他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认真做事的态度,待人热情,懂得宽容,富有独创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探求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有障碍幼儿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采用理性思辨为主的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小组研讨,了解幼儿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性行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1)注重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对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幼儿园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进童心世界,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注重教师培养。幼儿园从管理观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导向人、激励人、培养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改革教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与模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其他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对学习发生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 教育 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和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多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防御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育;问题
一、造成幼儿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
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2.强制学习的影响
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 儿童 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3.教育 方法 的影响
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4.家庭气氛的影响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情感支持原则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日常交往中,积极建立双向接纳和爱的情感联系,并在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幼儿,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2.行为强化原则
行为强化原则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幼儿传递知识、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引导、帮助幼儿将其在特定教育或情境中学到的认知、行为迁移到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去。
3.榜样作用原则
榜样作用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等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典范,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教师必须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影响,从观念、价值选择、心理行为特征到 言行举止 ,对幼儿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随机教育原则
随机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随时随地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即时教育。换言之,就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交往中存在的偶发事件、情境中的可能教育机会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意义。
三、幼儿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
1.教师指导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教师的外表特征、衣着习惯、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同时,通过与幼儿接触,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指导。
2.同伴游戏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幼儿合作、谦让、友好、分享等优良的心理品质,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同伴游戏,幼儿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和分享同伴合作的乐趣,还可以通过竞争培养集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3.亲子活动
幼儿上幼儿园后,因为父母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相对减少,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幼儿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4.主题活动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开始凸显出来。幼儿园的环境、设施有时不足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探究需要。主题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为幼儿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创造优良的条件。幼儿园心理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相同之处,但更具有独特性,因此,幼儿心理教育除了采用一般的教育方法外,还可运用一些专门的教育方法。
第一,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即通过 故事 、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去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与别人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发展。移情训练是幼儿心理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训练,幼儿能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以便达到移情的目的。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反应的关心等过程,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游戏等。
第二,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即让幼儿在完成了心理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对特定心理进行反复练习,加深理解强化心理认知,最终内化幼儿的心理特征。如提高幼儿坚持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在引导幼儿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基础上,通过拼图、插粒、钓鱼、棋类等各种活动,反复进行行为训练,巩固、强化幼儿的坚持行为,最终提高幼儿的坚持性。
第三,讨论评议法。讨论评议法,即让幼儿参与心理教育评议,为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表意见,最终在大家讨论评}义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加以评价,从而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指幼儿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作用,引起自己的行为变化,幼儿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赞扬,就会增强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反之,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抑制或削弱发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应从幼儿心理特点及心理教育目的出发加以衡量和选择。
小结
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幼儿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掷调,通过各种个别性教育 措施 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03)
[2]张雪.关注幼儿的心理教育——访华南师大心理系博士生导师、留美儿童心理治疗专家申荷永教授[J]. 教育导刊. 2002(04)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