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影视鉴赏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武汉理工大学影视鉴赏论文范文

武汉理工校园新配色PPT模板    免费下载链接:

过关就好哈,跟老师也有关系,有的老师很难对付。一般不容易挂科,但分数太低了挂在成绩单上不好看,是吧。

给我也发一个吧

武汉理工的公选课期末考试形式不定,大多数是笔试,也有些论文或做电子文档的作业,你可以问一下公选课老师;考的分数高些还是好些,我有个同学公选课挂科,在找工作的时候直接被刷掉;有的老师比较认真,一学期会点几次名,如果不到的次数多了,成绩自然要相对低一些,但是一般不会挂的,除非你的笔试考得太差。此外,我想说的是公选课是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的,尽然选了,还是去听一听吧,有的老师讲的挺好的,还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大学里学习还是很重要的,那是你以后的资本。

犯罪心理学影视鉴赏论文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 教育 与预防,同时,大学生也要加强对犯罪心理的自我防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犯罪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试谈大学生校园犯罪心理的社会化原因》

摘 要:近几年,大学生校园犯罪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究竟大学生在犯罪时候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其与社会人员的犯罪心理有何异同?本文将分析大学生校园犯罪时的心理特征,并将大学生犯罪心理与社会人员犯罪心理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以此对大学生校园犯罪心理的社会化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一些预防 措施 。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心理学;社会化分析

大学生作为没有步入社会的人群,在校园这个象牙塔中,他们的生活应该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友爱,很多人在走上社会之后,都怀念大学的单纯和纯粹的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的增多,美好的校园已经越来越趋于社会化,现在的校园俨然成为了一个小社会,校园的社会化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大部分时候,社会学家都会以犯罪率来考量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社会治安的好坏。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的犯罪率越低,说明该地区的人员素质越高,该地区的治安越好。现代社会的校园已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当人们还在觉得校园是大学生的象牙塔的时候,校园内已经发生了犯罪活动。每当校园里的大学生有犯罪行为发生的时候,每次都能引发很大的反响,社会都会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但是连续几年,校园大学生犯罪现象并没有明显减少。

对于大学生校园犯罪,和社会上的犯罪现象有什么相同点呢?首先,他们都是犯罪行为,任何的犯罪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其次,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罪犯,在他们真正决定犯罪时,其实都是一念之差,不管是有预谋,还是无预谋的,都处于一个异常亢奋的状态;再者,所有罪犯在被抓获后,都会表现地非常平静与后悔,平静是因为多日来紧张的神经终于得到休息和放松,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后悔则是平静之后,在恢复常态的时的一种和正常人无异的心理,因为正常人一般不会犯罪;最后,犯罪活动给自己以及他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损失,一般的犯罪行为至少会给自己以及家人痛苦,甚至对2个或者多个家庭都产生巨大的精神影响。往往校园犯罪对家庭造成的精神损失会更大,一个家庭可能因此而变得支离破碎。

校园犯罪案件的主体一般都是大学生,大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大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学生所特,和社会人员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犯罪心理上,大学生与社会人员主要有如下的区别:1,更典型的激情型犯罪:虽然在社会人员犯罪中,大部分犯罪人员也是由于冲动而犯罪,但是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很多时候更容易被激怒,更容易变得歇斯底里,而且大学生由于长期待在学校,很多时候没有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导致大学生更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导致冲突,最终犯罪,我们可以称这种心理为“校园特有的激情性冲动”,据研究表明,社会人员的冲动性是低于校园的大学生的,这也就表示社会人员的理智程度要高于在校大学生;2,幼稚型犯罪:虽然大学生的学历很高,智商也很高,但是大学生的犯罪手段以及犯罪手法都是幼稚型的,这反映了大学生在犯罪时的一种模仿的心态,很多时候大学生的犯罪手段只是简单模仿现有案件或者小说中描述的那样,这样的模仿心理导致他们更易于犯罪,只要看到作案手法,都有去模仿的倾向,然而往往由于其作案手法的简单性,公安机关在刑侦时候很容易就破获案件,这也是大学生校园犯罪案件的一个重要特征;3,动机单纯性: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在校园里经历的事情非常有限,他们不能体会社会的复杂性,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犯罪,据调查,近几年的大学生校园犯罪动机常常集中表现为(1)宿舍生活问题:大学生常常是住在集体宿舍中,很多人可能因为性格不合或者生活习惯不符等,长期积怨导致最终犯罪的实施(2)嫉妒性:作为学生,成绩一般都是评判他们优秀的标准,作为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他们是属于张扬的性格,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因为被别人嫉妒而成为别人实施犯罪的对象(3)感情问题:在校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不是非常大,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很普遍,大学生由于感情纠纷而导致的犯罪案例实在不是少数。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在校大学生罪犯的心理其实并不复杂,深入研究并不是难题,然而在以往的很多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校园犯罪的基本特征,也没有从大学生校园犯罪案件的动机出发进行深入研究,而是将大学生校园犯罪心理和社会人员的犯罪心理一起研究,这其实是不科学的。针对校园大学生的犯罪心理,本文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校园大学生犯罪的几点措施:1,加强学生的自身素质教育:大学生案件发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的个人素质相关的,有不少同学在学校表现地很张扬,这势必会影响到别人,引起别人的不满,所以学校要教大家学会大智若愚、韬光养晦;2,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多给学生心理疏通的机会:大学生发生犯罪案件,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心理不够强大,在困难或者痛苦面前,会有过激的表现,正确教会他们排解负面情绪是很重要的,很多学校虽然有心灵驿站等心理疏导机构,但由于人员配置问题,往往很多学生没有机会真正去进行心理疏通;3,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在校园待久了,思想就会过于简单、单纯,心智也就很难快速成长,因此给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体会社会的种种滋味,时间久了,大学生的心理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成熟,也就会降低因冲动、激情导致的犯罪。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大学生校园犯罪的特征并与社会犯罪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大学生校园犯罪的心理研究,深度剖析了大学生犯罪心理与社会人员犯罪心理的异同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其犯罪心理,从学校以及社会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较为中肯的预防大学生校园犯罪的几点措施,相信只要通过进一步地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研究,研究者可以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针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方法 。

参考文献

[1] 李清德.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与预防[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2), 195-197.

[2] 韦志兆. 大学生犯罪心理防控体系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10, (7), 73-75.

[3] 孙胜楠.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诱因及其预防措施[J]. 法制与社会, 2009, (12), 76-77.

《浅谈大学生犯罪心理》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精神层面还没有到达这样的高度,这样就使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了很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在这当中很多的犯罪行为就随之出现。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应该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让我们心痛的事情了。探讨这些现象的原因则是 文章 所要表达的。

关键词:犯罪;心理;大学生;原因

一、大学生犯罪现象分析

(一)犯罪率

在中国,青少年成为了犯罪的主体,其犯罪的总数达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80%,虽然在这几年中有所下降,但是还是占到了,其中大学生的犯罪在这当中占了一个比较大的比例。据有关数据分析,最近几年我国的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二)犯罪类型

大学生在经济上没有自己的来源,都是靠家里的给予,因此在这当中不免会受到外界的刺激,对于物质的不满足,对于“朋友”的嫉妒,导致了我们的大学生开始接近犯罪。因此大学生犯罪大多数是以追求享乐,满足报复和寻求刺激而造成的。

二、犯罪心理造成的原因的多方面性

(一)自身原因

1.自我意识的混乱。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认识到自己,我们把“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如果在主体我与客体我分化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新的认知水平上的协调统一的自我,那么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反之则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

2.需要与动机。需要是主体思想和活动的基本动力。如果是正常的需要根本就不会引发犯罪,而犯罪者的需要的最大特点就是永不满足。

3.性格。性格是我们最难改变的一点。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这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样的性格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原因,

现在了解信息的 渠道 多了,很多的不良行为也被我们的学生所传送,接触的人不一样就会导致我们是否会走上这样的道路,还有就是我们在接触这些信息时自己的抵抗力。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的价值观的冲突,如此就会导致我们价值主体满足需要方式的异化,从而偏离了社会正常的轨道。

(三)学校原因

在我们小的时候学校过度重视成绩,使我们就只为了这一点去奋斗,这使我们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使得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很多的弊端,就容易逃学,从而去社会上寻找自己想要的,这样就会比较容易接触一些不是很好的人,造成犯罪行为。在大学中很多的都是以我们的学分作为我们的评判标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没有过高的要求,这样就会造成大学生的道德感不强,责任心下降,规范意识不够。

(四)家庭原因

都说家是人的避难所,在我们得意时或是失意时都想回到我们的家。家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大。因此家庭的环境,家庭的教育,家庭的完好程度都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当中包含了单亲家庭,贫困家庭以及不和谐的家庭。首先,单亲家庭本身就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他在这种缺少父爱或是母爱的环境中成长,会招到别人的歧视。因而会形成孤僻,自私,冷漠的性格,很难与人相处;贫困家庭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没有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在这种需要上就会有强烈的欲望,因此会实施盗窃。

家庭的教育才是问题的关键,在教育中很多家长犯了一些错误,导致了他们走了犯罪的道路。

三、现阶段的解决方法

(一)监狱

对于已经实施了犯罪的大学生来说,只要是触犯了刑事法律的基本上都进入了监狱,而这对于他们是一个能够重新做人的机会。

(二)学校的课程开设

在一些大学出现了犯罪的事件之后,学校的管理者们纷纷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加强了 法律知识 的传播,而因此开设了一些特定的课程。

总结

从自身到家庭再到社会,这样的一个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更大的压力,我们的大学生在成人和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很多的问题不是那么明确,因此从众心理的产生,还有就是自己的问题,导致了这么多的犯罪行为。那么怎样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我认为,学生自己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这样才会促使自己得以进步;学校应该教会学生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更应该让他们了解到“人”的真正内涵;家庭应该适当的改变一下现在的模式,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社会是一个大团体,更应该为现在的学生搭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青少年犯罪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探究》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最本源的解决方法和研究途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心理学 校园环境

作者简介:吴珊,南开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

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一般指14—2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这个定义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我国刑法对不满18岁的青少年犯罪做了相应较轻的刑事处罚的规定。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

青少年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其犯罪的一个重要成因。家庭环境不利用于青少年的情况:父母忙于工作忽略孩子,很少与孩子沟通,或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闹,甚至离婚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障碍;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溺爱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达不到满足就容易偏激;奉行棍棒政策,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放任孩子,易使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监护,造成性格孤僻冷漠,经不起诱惑,沾染不良习气,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校园环境

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老师、同学、朋友,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成熟起到重要作用,老师在从教过程中体罚学生、不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很多老师不喜欢、排斥、甚至责骂成绩不好、调皮的学生,久而久之,会给一些学生心目中蒙上一层影阴,随着不断积聚这种不被重视,被忽视和被排挤的情绪后,引发犯罪的导火索。

(三)模仿他人

青少年阶段好奇心理非常强烈,喜欢模仿,但心智不够成熟,对法律了解不多,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在模仿时并不能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激起想尝试的愿望。一旦受到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行为或犯罪分子的唆使与诱惑,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青春期叛逆

青少年阶段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沉重的学业和家长的管制与青少年渴望自由的心理发生矛盾,特别是—些成绩差、被认为品行不良的青少年,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训责、遭到同学的排挤,在家里还要受到父母的责怪,导致他们的强烈不满,在被教唆,或被指使等情形下容易做出报复家庭和社会的行为。

(五)利己心理

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父母的娇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切都要以自己的想法为宗旨,占有欲望非常强烈,如果得不到满足,长期积压自己的不满,一旦有机会就会爆发释放或通过犯罪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六)互相攀比

在经济大爆发的现代社会,青少年深

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些青少年爱慕虚荣,互相攀比家境,攀比穿戴,攀比各种物质条件。在认为自己的物质条件不如别人时,非常容易偏激,容易冲动,再加上逞强好胜、头脑简单,分辩是非能力差等因素,稍被引诱或者教唆就容易实施犯罪行为,走上犯罪道路。

二、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一)注重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健全的家庭结构、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孩子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对青少年不能够只给予物质,而应增加感情沟通和交流,只有青少年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才能够学会爱别人;青少年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应当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心和有效监督,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和接受,父母不加以肯定和疏远会激发青少年的

叛逆和自暴自弃;父母就是青少年的模范和榜

样,青少年的很多行为和想法都是父母的言行的复制或扩大变形后的体现,所以父母一定要承担起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做一个正面积极的青少年的领路人。

(二)积极友好的校园环境对青少年有着正面的影响

老师在青少年心目中是非常威严和不可取代的,老师的言行和做法对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在从教过程中不可以体罚学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这是最基本的。很多老师只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不喜欢、排斥,甚至责骂成绩不好。调皮的学生,久而久之,会给一些学生心目中带来影阴。我们必须倡导老师一视同仁,并且更应该给那些问题青少年更多的关爱,化解他们心中的不满和极端情绪。

(三)加强心理辅导教育

我们的心理辅导教育系统还并不完善,我们要从父母、老师等抓起,强化心理辅导和指引的作用,在中小学和高校都应当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对青少年及其家长开放,并有效的解决青少年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空壳摆设,将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抑制在行为发生之前,而不是发生了恶性事件之后再进行反思和指责。

三、结语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定要充分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多方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思考和反思阶段。

参考文献:

[1]刘邦惠.犯罪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景璐石,徐科,冯军,蒋宪君,孟婕.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相关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

[3]王瑞霞.青少年犯罪心理透视.山西 农业大学学报.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2000字

关 键 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 心理分析 社会分析 青少年犯罪预防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1、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1]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2、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2004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如下:抢劫占;抢夺占23%;盗窃占;强奸占。[2]3、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3]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一)、主观因素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具体表现为: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2)兴奋性高和控制力低的矛盾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3)性机能发育成熟和道德观念缺乏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接触异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他们又缺乏组建家庭和负担家庭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经济能力,从而产生了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矛盾。2.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1)孤独感和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2)好奇心强和辨别是非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3)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增强,未成年人对自己估计过高强烈要求独立自主,想从心理上改变过去依赖成年人和受人监护的状态,即取得与成年人相同的地位,离开父母的管束,完全独立。这种在心理上想独立,而实际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可能激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大代沟的裂痕。(4)强烈的情绪冲动和理智控制较弱的矛盾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5)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和正在发生进行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认识,以及自己与外界事物相互联系的认识。未成年人由于独立性意向的发展,开始将对外界及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关注转变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关注。①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未成年人,在把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的自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的自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由于这类未成年人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挫折感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②过高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与过低的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在这种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自我,并认为理想的自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未成年人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二)客观因素1、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2、学校原因。学校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简单、陈旧或是流于形式,而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再加上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一种是课堂上可以讲些大道理、道貌岸然,一离开课堂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这样就更加削弱了教育的权威性,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样就很容易使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排斥主流文化,而对不良文化产生认同,最后堕落为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再一类是在一些学校中,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并以此为依据,人为的把学生分成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伤,失去了进取心和自信心,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失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无所事事,在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堕落为犯罪团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2)法制教育效果不佳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落后,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制教育课老师基本上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而且多数由政治老师兼任,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解释法律知识准确程度不高的问题,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死记硬背。(3)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期间度过的,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开始对性有所感知,性意识处于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3、家庭原因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1)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娇宠、溺爱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 惯。②简单粗暴与溺爱正相反,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家长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无视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对他们动辄打骂。一方面,家长的举动给子女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榜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观念。另一方面,引发、强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③放任自流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对子女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流。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冷酷的、自傲、自狂、目空一切、自以为事、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他们在父母的放任下过早的走向社会,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监督,并且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④期望过高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这时孩子就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焦虑不安,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⑤缺乏情感沟通有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或只注重对子女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与子女的主动沟通,再加上未成年人心理上闭锁性,造成子女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的心理无以宣泄,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实施暴力犯罪。(3)父母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4)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5)家庭过于贫困由于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者父母双方都下岗,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三、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一)提高家庭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的氛围。作为家庭环境的营造者的父母,要认真对待,引起重视,时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做好孩子生活的榜样,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个家庭来说,从小就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他的家庭教育就算是成功的。否则,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等他长大了才发现,就晚了,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理。当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人,对人有礼貌,而这点却恰恰让我们许多父母给勿视了。试想,一个从来不懂得礼貌,又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在生活中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吗?其次就是我们的父母也要不断地学习,不要盲目营造“家庭民主”,要注意如何去爱孩子,要理解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特别是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多给孩子鼓励。不放任,也不死板,既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温爱,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威严。这才是真正和谐、文明的家庭。(二)学校教育,刻不容缓。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改变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中的弊端,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教室,走进课堂。对处于相对无责任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极为重要。在学校增设一些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或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学生解答各种因生理成熟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内容,客观真实、公正公平评价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让校园、教师、学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三)完善法制体系,构筑社会防线。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专门的法律法规,在一定层面上不仅填补了因国外的《少年法》、《少年法庭法》所带来的法制空白,也为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履行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义务提供了法律依据,为青少年的成长应该有一个健康的氛围提供了法律保障。现实需要全社会的人都要有一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爱心,需要全社会支持“希望工程”,把那些失学、辍学、生活无着落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长期关心、爱护;要加强社会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综治办、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心理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要举办青少年父母的法制学习班强化法制观念;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不要歧视,要做好帮教和安置工作,减少重新犯罪。

影视作品鉴赏论文范文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采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电影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电影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采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电影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说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电影,对其后期电影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电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采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电影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电影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电影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电影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电影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电影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电影,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电影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电影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电影 尚处于日本电影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电影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电影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电影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鸦片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电影。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电影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漫画电影《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电影,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970年代,电视取代电影,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电影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电影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电影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电影,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电影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电影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电影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电影将可一窥日本电影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电影交流史。更是对日本电影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2. 有关微电影论文范文 3. 电影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 5.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影视鉴赏课程论文范文

影视鉴赏论文?什么用途呢?可以找找自己看过的一些电视或电影,然后找找别人写的影评,改改就行吧。不过电视电影最好是自己看过的,内容要熟悉,最好是自己喜欢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最好。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845480066,不管是写什么样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知识量是写不出来的,或者写不好,我是找他写的,最前面就是扣维来的。

影视鉴赏论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影视鉴赏论文。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视鉴赏论文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影视鉴赏论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影视鉴赏论文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影视鉴赏论文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视鉴赏论文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影视鉴赏论文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影视鉴赏论文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影视鉴赏论文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影视鉴赏论文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影视鉴赏论文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影视鉴赏论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影视鉴赏论文――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影视鉴赏论文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影视鉴赏论文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影视鉴赏论文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影视鉴赏论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影视鉴赏论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影视鉴赏论文幕上的共**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影视鉴赏论文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影视鉴赏论文题目大纲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影视鉴赏论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影视鉴赏论文。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视鉴赏论文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影视鉴赏论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影视鉴赏论文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影视鉴赏论文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视鉴赏论文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影视鉴赏论文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影视鉴赏论文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影视鉴赏论文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影视鉴赏论文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影视鉴赏论文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影视鉴赏论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影视鉴赏论文――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影视鉴赏论文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影视鉴赏论文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影视鉴赏论文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影视鉴赏论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影视鉴赏论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影视鉴赏论文幕上的共**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影视鉴赏论文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影视史学鉴赏论文提纲

导语:以任何影像视觉符号中所呈现过去的事实,其成果(或成品)例如有远自上古时期的岩画,历代以来的静态历史图像,以及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位化媒体“都是影视史学的研究对象,因此都属历史影视资料的范畴。接下来我整理了影视史学鉴赏论文提纲,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题目: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

中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绪论 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动态

第一节 史学科学与研究新论

一 历史之物与科学学问

二 史学尊重与新论研究

第二节 电视剧史学研究现状

一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

二 期刊论文研究现状

三 关于电视剧史学的`学术专着研究现状

四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

第一章 史学理论范式的进程

第一节 理论与历史理性

一 理论使用与独立艺术形态

二 理论范型与问题解决途径

三 理论机制与进步性甄别规范

四 历史思维与适意性传播导向

五 历史研究与变异性判断准绳

六 历史理性与测度性事实指标

第二节 方法与科学革命

一 方法修订与决定性原则

二 个体选择与再识性体系

三 认知冲突与危机性范式

四 现实查验与科学化规则

五 计量体系与客观化尺度

六 视觉经历与理性系统论

第三节 范型与专业价值

一 影像思潮与文本演绎

二 资料考据与汇编:版本学的生命力

三 情感辩护与预储:心态史的流行规则

四 大众意识与洞见:公共档案的文本互见

五 意义拟定与架构:社会史的意图趋向

六 专业范型与价值立场第二章 史学概念范畴的厘定

第一节 概念构造与象的生成

一 概念与投射

二 观念与概念

三 认知工具与新语汇

四 概念构造和象的生成

五 形式逻辑与影像连结点

六 语言境遇与现象场

第二节 概念关系与意义模式

一 约定符号与选择性编码

二 事实假说与作者化观察

三 合理类型与典型化象征

四 价值预设与道德性核心

第三节 概念修正与经验科学

一 概念更新的科学化

二 含义转移的进程化

三 类型理解的经验化

四 论断推理的归纳化

第三章 史学分期规范的探讨

第一节 时序组织与进程目标

一 历史时间与分期

二 异质连续性

三 科学的次序

四 编年史与组织原则

第二节 佐证逻辑与命题依据

一 推导逻辑与规约

二 因果律与社会体相

三 现实适用性与命题逻辑的真相

四 想象力与史诗的自由战略

五 疏离的日常与历史性证据

六 语言实证与唯物思潮

第三节 过渡仪式与历史转向

一 仪式与过渡现实

二 地方性框架的历史积淀

三 偶然与不确定考察

四 政治史和意识形态

五 自我意识的心灵重演

第四章 史学叙述形态的阐释

第一节 阐释与批判

一 传统历史阐释模式

二 剪贴史学与批判范式

三 作者意图与有效性推理

四 陈述与事实表述的符应

五 批判与叙述主体的态度

第二节 记忆与沟通

一 文化遗产与沟通

二 口述史学与对照

三 公共史学与证词

四 集体传承与回忆

五 情绪情感与主观

六 言论影响与表达

第三节 显影与加工

一 影像文本与技术发展

二 现实论证与历史分析

三 建构功能与叙事经验

四 整体编排与针对性努力

五 真实与历史演剧理想

六 虚构与史学拟态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