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杂志(月刊)系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年创刊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中国档案》杂志有五十年之久的办刊历史,有稳定的机构人员,有定位准确的编辑方针,有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有为读者服务的经营方式。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 《中国档案》杂志社是国家档案局直属事业单位,设总编一人副总编二人,下设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办公室。在岗人员11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9人,其中专职编辑6人,美编1人。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原名《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1994年改名《中国档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1951年创办,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面向全国档案(史志)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与研究刊物,是我国档案界创办最早、影响面最广的专业杂志,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刊历史。
可能是档案行业是一个冷门行业的原因,大家都不愿意在上面花费精力,因此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专业的档案学习网站真的是少之又少,下面列的可能是相当比较专业的档案知识学习网站了:
1、档案之窗文库:以文库的方式提供档案知识学习需要的各种文档,可以下载或者在线阅读,内容主要包括:档案培训课件,档案标准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档案馆库工作,档案管理制度,档案信息化,档案工作总结和汇报,各种专门档案的管理,档案考试题库,等等。主要面向档案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比较接地气。
2、中国档案网:中国档案杂志社主办的,以杂志期刊的方式体现的网站,当前的内容更多聚焦在行业动态、调查视察工作、档案文化建设,档案管理建设和研究、档案工作宣传;总体来说学术研究宣传的文章比较多一点,档案实践知识偏少。即主要用于宣传档和国家的档案事业,而涉及于基层档案管理员日常工作的偏少。
3、中国知网的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当前的内容更多聚焦档案行业动态资讯、政策法规、档案管理建设和研究,档案管理工作、档案馆室工作、档案信息技术;文章内容主要来自各种档案杂志期刊,因此性质总体上跟中国档案网比较类似,不过档案知识稍微多一点。总体来说主要偏向于管理层人员。
3、档案界:一个论坛方式的网站,主要论坛的方式体现零散的知识,没有做系统归类和展现,而且信息更新比较慢。
4、档案知网:一个论坛方式的网站,主要以文章和论坛的方式体现,不过几年没有更新了。主要内容包括:行业动态,法规标准、文献资料、档案理论、档案实践、馆室业务、知识问答,信息技术。涉及的面还是比较广的,适用于基层档案管理员日常工作的,不过信息查找和查阅不是很方便。
5、各级档案局官网:各级档案局官网主要包括档案工作动态、国家、上级、和自身档案工作的宣传,国家或者地方档案政策规范的发布和;档案知识方面一般只包括档案标准。
中国档案管理培训网
中国档案培训网开展档案在职教育培训、传播前沿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信息交流和推进学术研究是联合档案界学者和档案工作者的交流平台。学术研究实践到工作,工作验证学术研究,让每个档案工作者,即有理论又工作经验为目标。平台主要组织档案从事者培训学习,从建站以来短短三年,从每年6个班到现在的18个班,引起了更多档案从业人员和学者的关注,我们将继续拓展,建成中国档案界最大的学习交流平台,把更多的面授,网络的档案学习课程献给学员。网站汇集档案界的优质教育资源,强大互联网数字化通道,为全国各工作单位的档案工作者提供便捷的知识服务。网站推行高等教育课程进修教学模式,在线报名,集中授课,网络授课等方式。我们的目标:学历、职称、知识、能力并存。
没有官网社长:于薇 总编辑:宋宁华 社办公室电话: 发行部电话: 北京市宣武区永安路106号(100050)
本人推荐你看些视频隆重推荐---- 大国崛起 世界遗产在中国 复兴之路《中国记忆》 | 纪录片《中华文明》 | 纪录片《中国史话》这样的记录片你容易看懂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北大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历史系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与文物 西安·该刊编辑部 陕西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档案 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地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民国档案 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明史研究 合肥·黄山书社 中国明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农业考古 江西 中国农业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月刊 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集刊 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 吉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林 上海·该刊编辑部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苏联历史问题 西安 陕西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博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物 北京·文物出版社 文物编辑委员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西北史地 兰州·该刊编辑部 兰州大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地方志 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档案 北京 国家档案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京·经济研究杂志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资料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自然科学史研究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1-3个工作日。历史档案信息复审要1-3个工作日。《历史档案》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主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的专门公布明清档案文献、刊发明清史学论文、探讨明清档案业务的学术期刊。
排列顺序为:学科类别、级别、刊名、出版地、主办单位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北大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历史系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抗日战争研究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清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史研究北师大史学所北师大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世界历史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社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农史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科技史料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党史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百年潮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发行杂志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档案学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档案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敦煌研究甘肃敦煌敦煌研究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学报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与文物西安·该刊编辑部陕西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档案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地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民国档案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明史研究合肥·黄山书社中国明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农业考古江西中国农业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月刊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集刊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吉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林上海·该刊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苏联历史问题西安陕西师大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委员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西北史地兰州·该刊编辑部兰州大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地方志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档案北京国家档案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经济研究杂志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党史研究资料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档案杂志的稿费大概是270元每4500字。我国的报刊,杂志,书籍的稿费一般都比较低,个税起征点是三千五百元。《中国档案》(月刊)创刊于1953年,由国家档案局主办。档案专业刊物。
可能是档案行业是一个冷门行业的原因,大家都不愿意在上面花费精力,因此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专业的档案学习网站真的是少之又少,下面列的可能是相当比较专业的档案知识学习网站了:
1、档案之窗文库:以文库的方式提供档案知识学习需要的各种文档,可以下载或者在线阅读,内容主要包括:档案培训课件,档案标准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档案馆库工作,档案管理制度,档案信息化,档案工作总结和汇报,各种专门档案的管理,档案考试题库,等等。主要面向档案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比较接地气。
2、中国档案网:中国档案杂志社主办的,以杂志期刊的方式体现的网站,当前的内容更多聚焦在行业动态、调查视察工作、档案文化建设,档案管理建设和研究、档案工作宣传;总体来说学术研究宣传的文章比较多一点,档案实践知识偏少。即主要用于宣传档和国家的档案事业,而涉及于基层档案管理员日常工作的偏少。
3、中国知网的档案知识服务平台:当前的内容更多聚焦档案行业动态资讯、政策法规、档案管理建设和研究,档案管理工作、档案馆室工作、档案信息技术;文章内容主要来自各种档案杂志期刊,因此性质总体上跟中国档案网比较类似,不过档案知识稍微多一点。总体来说主要偏向于管理层人员。
3、档案界:一个论坛方式的网站,主要论坛的方式体现零散的知识,没有做系统归类和展现,而且信息更新比较慢。
4、档案知网:一个论坛方式的网站,主要以文章和论坛的方式体现,不过几年没有更新了。主要内容包括:行业动态,法规标准、文献资料、档案理论、档案实践、馆室业务、知识问答,信息技术。涉及的面还是比较广的,适用于基层档案管理员日常工作的,不过信息查找和查阅不是很方便。
5、各级档案局官网:各级档案局官网主要包括档案工作动态、国家、上级、和自身档案工作的宣传,国家或者地方档案政策规范的发布和;档案知识方面一般只包括档案标准。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系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年创刊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中国档案》杂志有五十年之久的办刊历史,有稳定的机构人员,有定位准确的编辑方针,有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有为读者服务的经营方式。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 《中国档案》杂志社是国家档案局直属事业单位,设总编一人副总编二人,下设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办公室。在岗人员11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9人,其中专职编辑6人,美编1人。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原名《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1994年改名《中国档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1951年创办,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面向全国档案(史志)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与研究刊物,是我国档案界创办最早、影响面最广的专业杂志,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刊历史。
中国档案管理培训网
中国档案培训网开展档案在职教育培训、传播前沿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信息交流和推进学术研究是联合档案界学者和档案工作者的交流平台。学术研究实践到工作,工作验证学术研究,让每个档案工作者,即有理论又工作经验为目标。平台主要组织档案从事者培训学习,从建站以来短短三年,从每年6个班到现在的18个班,引起了更多档案从业人员和学者的关注,我们将继续拓展,建成中国档案界最大的学习交流平台,把更多的面授,网络的档案学习课程献给学员。网站汇集档案界的优质教育资源,强大互联网数字化通道,为全国各工作单位的档案工作者提供便捷的知识服务。网站推行高等教育课程进修教学模式,在线报名,集中授课,网络授课等方式。我们的目标:学历、职称、知识、能力并存。
1、休学复学都是为了创业3年前,小亮作出了一个让同学和老师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休学。去年,小亮又给人一个惊喜:重返校园。小亮说,他的休学和复学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创业。2001年秋天,来自农村的小亮以531分的成绩被某大学文秘专业录取,可小亮最初填报的志愿是国际贸易专业。虽然上了大学,但他对学习文秘总提不起劲,2003年9月,他决定休学,前往北京打工。打工的日子并不舒坦。刚到北京,身上的钱花光,四处求助无门。但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他以200元的价格,低价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手机,靠替别人写文稿、去电脑公司揽活修电脑、帮别人散发宣传广告养活自己。后来他边打工边参加软件工程师培训,终于获得了软件工程师的资格,同时被北京清华紫光公司聘用。给人干不如自己干。几个月的磨炼,让小亮有了新的想法。2004年11月,他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几个月后,他赚了近20万元。有一次,小亮在给南方一家企业做电子商务平台时,该企业的老总对小亮的策划和观点并不看好,其理由让人信服。这时,小亮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2005年9月,小亮重新回到大学,为自己创业充电。最怕是虚度年华在北京打工最困难的时候,小亮接连两天没钱买饭吃,在狭小阴暗的地下室里读《红楼梦》、喝热水。那时的他身心疲惫人憔悴。谈起这段经历,小亮显得很平静:“我从没有后悔,相反却值得庆幸,在学校里想吃苦都吃不到。这样的一种经历将成为我今后创业的动力。吃苦、受累我都不怕,最怕的是虚度年华。”在小亮的眼里,最让他忍受不了的就是无所事事。他去年回到学校后,手中已经拥有了近20万元的钱财,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在校园读书,快快乐乐享受。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创办了一个商务网站。小亮每天按时上课,其他的时间也排得满满的:进行创业活动,参加校内外的论坛讲座,登门拜访专家学者,进图书馆“充电”。小亮的公司现在创办得很顺利,每个月都有进账。但他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饮食起居与同学没有什么两样,连手机都是花100多元购买的二手机。小亮说:“做软件产业是吃青春饭。机遇稍纵即逝。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不努力打好基础,今后自己在市场中就难以立足。”今年2月7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捐赠1000万元给我省设立海南省教育扶贫资金,其中600万元用于实施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400万元用于实施孤儿助学项目。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执行期4年,用于对普通高招被第二批本科以上高校录取、具有我省常住户籍且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提供无偿资助。该助学项目为一次性资助,原则上每年安排资助资金150万元,资助300名学生,标准为每人5000元。今年共有1533人申报中海油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金。贫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磨砺了人的意志,使人更加坚强,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我省有许多贫困生,尽管贫困的家庭造成了他们的求学路异常艰难,但他们在贫困中不坠青云之志,刻苦学习,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下面介绍的几个贫困生,正是其中的典型。希望他们的经历,能给其他的贫困生们一些启迪。“孩子们没有让我们失望”温安宇 19岁,是乐东中学的一名考生,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以总分722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乐东理科状元,考取中山大学。与此同时,他的二哥温安文也以623分的成绩考上重庆大学。2001年,他们的大哥温安平就已经以乐东理科状元的身份,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就读。初见温安宇,是在乐东就业大厦的一楼大厅。与阿宇一同前来的,是他的父亲温振生。温振生很热情地和记者交谈,略显羞涩的阿宇则在一旁安静地坐着,仔细聆听我们的谈话。温振生说,他是乐东黎族自治县防疫站一名普通的司机,阿宇的母亲是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家里日常的生活开支,都是靠他一个人的收入和亲戚的帮助。“孩子们没有让父母失望。”这是温振生说的最动情的一句话。阿宇说,这么多年,父亲每天都辛苦地工作,母亲则每日按时为他们三兄弟准备好饭菜,家里的事情,完全不用他们操心,他们的任务就只是学习,努力考大学。大哥榜样的力量,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考大学,是他上高中的惟一目标。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原本爱好运动的他,很少再出现在球场上了。而每天的学习,通常都要持续到晚上12点。阿宇的班主任韦吉尊老师说,阿宇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他带阿宇的三年时间里,阿宇的成绩总是排在班里前三名。平日里,阿宇没有因为学习而疏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在班里,阿宇有着很好的人缘。考上大学,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尽情地享受喜悦。阿宇虽然有一张稚嫩的脸庞,但是说出的却是一般孩子所没有的感受,他说,虽然大哥现在申请了助学贷款不用家里负担,可是,他和二哥学杂费加起来就要万元,再加上生活费和路费,2万元都未必够用,家里的压力真的很大。温振生却从容地说,孩子能上学,就是给我们争了气。父母不图他们回报什么,这都是父母的责任,相信我们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同时,他希望借本报向捐助温安宇5000元的中海油和2000元的海口乐东同乡联谊会表示他们全家的感谢。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去寻求个人的帮助时,温振生说,我们的困难是现实的,用别人的钱,欠了别人的情,一辈子都还不完呐。他已经给阿宇两兄弟办好了申请助学贷款的证明。他说:“比我们困难的人还有,我们要自强,这也是我经常对他们三兄弟的教育。”采访快要结束时,阿宇说,他已经打听过了,在广州做家教一个小时可以拿60元钱,到时自己也要去做,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已经属于昨天,在艰苦求学、完善人生的道路上,他会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前进。“我要自己挣钱完成学业”李娟 19岁,海南中学高三(9)班毕业生。在今年高考中,李娟以726分的好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她是一只从“菜篮子”中飞出的金凤凰。9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海口市海甸二东路人民东里李娟家。李娟和她妈妈、弟弟就住在里面一间3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李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爸爸妈妈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下岗,一直靠卖菜的微薄收入养家,供李娟及弟弟读书。李娟一家四口日子虽过得辛苦却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李娟刚上高三的时候,去年9月的一天凌晨5点多,父母亲推着车去卖菜,横过马路时,爸爸被一辆中巴车撞倒,送到医院抢救了一个星期后,不幸去世。爸爸的去世使得家里失去了顶梁柱,经济本已经很困难的家现在更是雪上加霜。李娟的妈妈一个人做不了进菜卖菜的重活,因此从丈夫去世后,卖了十多年菜的她只能帮人家卖卖椰子,打打零工,抚养一对儿女及年迈的婆婆。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并没有减弱李娟对知识的渴望。从小学到初中,李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高中时,李娟考上了海中,并且从高一开始,李娟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按照学校规定,她每个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了全免,学校还发给她奖学金280元。因为在班上都是前几名,家境又贫困,李娟每个月还可以得到学校30元的特困生补助。在今年高考中,一向成绩优异的李娟被中山大学录取了。9月3日晚,记者拨通了远在学校的李娟电话。李娟说,是众多好心人让我走进了大学校门的。谈到以后的学费怎么解决的问题,李娟告诉记者:“社会给我的帮助已经太多了。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我打算在上学期间兼职,寒暑假也想留在广州打工,用这样的方法给自己赚取生活费和凑点学费。”当保姆做小工攒学费杨媚 黎族,陵水中学学生,以549分的成绩考取海南师范学院教育系预科班,成为她这个贫困黎族家庭中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9月1日,记者从陵水县城搭乘半个小时汽车前往提蒙乡,由村口步行近15分钟后,来到位于提蒙村提蒙六队的杨媚家中。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两张简陋的床、一个床头柜和一台亲戚送来的黑白电视机就是杨媚家的全部家当。屋子没有窗户,呆上短短几分钟就会憋闷得汗如雨下,杨媚和奶奶就居住于此。2001年春,杨媚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初中刚刚毕业的杨媚和年幼的弟妹从此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艰难度日。务农为生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一年辛苦耕作,收入也不过1000余元。家境贫寒迫使弟妹不久便辍学回家,杨媚也几度面临辍学的命运。通过自身顽强拼搏和老师同学的帮助和鼓励,杨媚终于走完了高中三年的艰困求学路。高中三年来,无论家境如何贫困,无论生活多么窘迫,杨媚始终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坚持读书的信念从来未曾动摇过。为了赚取高中三年的学费,杨媚曾经到裁缝店干过临时工、给小学生做家教、去五指山一家茶店当服务员,最远的一次还到广州打过工。2003年暑假,为了赚取高三的学费,从未出过省的杨媚经老师介绍,孤身一人到广州当保姆。 “当时心里有点害怕,但努力打工赚钱读书的愿望已经远远战胜了恐惧。”家里每个月只能为杨媚提供50元左右的生活费。为了节省开支,杨媚每天的伙食就是一份5角钱的米饭,加上一些1元3包的榨菜。由于家境贫困,杨媚也曾经感到痛苦和失望。但是陵水中学的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给了她笑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回想高中3年,杨媚永远难忘班主任王万琴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学朱瑾在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永远难忘同学王小瑞、庞春秀在高三时为她准备好的可口早餐。学校领导得知杨媚的家境后,将杨媚高三的学费减免了500元,并将学校广播室免费提供给杨媚居住。杨媚对记者说:“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固然不幸,但不幸中的大幸是,生活中仍然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如果不努力学习,怎么对得起这些关爱我的人们?”高考前的一个月,她总是被“就算考上了也没钱去读”的念头困扰着,根本没有心思读书,心理压力很大。“我本来可以考得更好的。”杨媚有点遗憾地说。高考结束后的一个月里,杨媚又挨家挨户到亲戚家求助,马不停蹄地为筹集大学学费四处奔忙,但最后总是空手而归。正当杨媚为昂贵的学费犯愁时,8月31日,她获得了中海油资助新生助学金5000元。就快上大学了,杨媚还在家里抓紧时间帮爷爷奶奶捡牛粪、插秧、拔草、种豆角和番薯。杨媚告诉记者,大学五年的求学路仍然漫长,自己要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希望依靠自己的努力让爷爷奶奶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帮助弟弟妹妹过上幸福的生活。2、 旧课本读出大学生高昌起 19岁,海南铁路中学学生,以647的高分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这是自2002年高昌起的哥哥考上清华大学以后,从高家走出的又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9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东方市八所镇恒立印刷厂内的高昌起家中。一台用了十多年的南宝彩电,一部自安装以后只能接听不能拨打的电话机,这是记者在高家所能找到的最值钱的物品了。高家居住的屋子年代较久,屋里墙壁已多处脱落;屋子较大,但3张木板床就占据了很大空间,此外,书籍、柜子、肥料袋、单车、谷缸等杂物也“割据一方”,这样一来,本来还算大的屋子一下子显得窄小起来。由于哥哥在北京念书,屋里便只摆了3张床,一家三口同睡一屋。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为方便和哥哥联系,去年年底高家装了电话,每月只交10元钱费用,电话机只能接听不能外拨。高昌起的父母下岗已有多年。父亲今年岁数已是半百,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外找杂活干,但屡屡失望而归,近段时间更是无活可干;母亲现年45岁,但5年前外出干活时不小心把颈椎骨摔断,致使身体右半身瘫痪,右手脚已不能弯曲自如,连简单的家务活都做不了。虽如此,她性格却依然开朗乐观,见到记者依然笑呵呵的。谈起家庭收入,高昌起并不显得十分介意,“也就二百多元一个月吧,”说完他搔了搔头。高家的日常伙食很简单,每天吃青菜,一个星期才买一次五花肉,一次买一斤,当天即可吃完,有时两个星期才吃上一次。由于高昌起吃住均在家里,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平时也基本不消费。家里的亲戚平时偶尔也资助一下,日子过得很俭朴,也很辛苦。也许是受妈妈的感染,家虽穷,高昌起的心态却出奇的平和。物质上的匮乏并不能成为他学习上的“拦路虎”,他也未曾怨天尤人过。他说,上学期间,除了寒暑假,平时不敢贪玩,每次放学回家干完家务活后,其余时间便用来学习。为了省钱,高昌起上学期间并没有购买新课本,而是使用哥哥以前用过的书本和其它学习资料。生活是艰辛的,但高昌起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逃避了,现实还是如此,还不如正面面对,这样才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高家是贫困的,但高昌起也是莘莘学子当中比较幸运的一位。高中期间,得知他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海南铁路中学免去了他3年的学费。从去年开始,东方市民政局每月发300元的生活补助费给他。8月31日,高昌起去省教育厅领取了5000元的中海油教育扶贫资金,作为自己上大学的费用,他对社会各界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高昌起表示,自己的最大愿望,是希望早点大学毕业,将来找份好工作,努力赚钱来医治好母亲的病,然后带着从未离开过海南的母亲出岛,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3、一个贫困大学生的创业传奇他,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他,上大学不久就靠当家教赚取学费;他,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创业;他,曾经因为办“黑班”被撵得东躲西藏;他,如今已经成为拥有千万资产的企业家———人物档案胡忠伟,1976年生于沈阳市苏家屯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4年考入沈阳大学。1995年,家境贫困的胡忠伟在当家教打工的时候,发现了儿童英语培训的巨大商机。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业,用3000元办起了仅有20名学员的“小学馆儿童美语班”。如今,小小的英语培训班,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上千万、员工400余人的教育集团。在许多人眼里,胡忠伟的创业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不名一文的大学生,大学一年级下海创业,9年拼搏成为千万富翁,胡忠伟的创业经历是如此的神奇,以至于有人惊呼他简直就是“沈阳的比尔·盖茨”。2月24日,记者采访了胡忠伟先生,请他介绍了自己的创业体会和经历。胡忠伟侃侃而谈,总结了自己六个方面的创业“秘籍”。转变心态———当别人为就业而烦心时,胡忠伟脑子里想的却是自己创业体会:解决心态问题,是创业的第一步。有创业意识的人,要跳出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思维模式。传统的择业观使人们总是把“宝”押在别人身上;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进而受到别人的重用,并借此得到希望得到的利益。而创业的人要有意识地改变这样的心态,相信自己,认可自己,为自己所用!我早早就有了创业意识,并为创业长久地积蓄着各种条件。生长在农村的我,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学写毛笔字。有人对我说,你学好书法,比别人多会一项本事,将来找工作容易。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日后成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把字签得好看一些。我高三就考了驾照,那是1993年,城市里考驾照的人也不多。又有人对我说,你考了驾照将来给单位的领导当司机也是不错的工作,我心里想的是驾驶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技能。这就是两种心态的对比。危机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别人为今天的舒适安逸而满足时,胡忠伟却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危机体会:中国大学生往往在经历完极度疲惫的高中阶段后,在大学里极度地放松着自己。不少大学生都错误地认为找工作是大四才需要想的事情。其实从跨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给自己施加压力,强化危机感,有意识地做好创业的准备,如知识储备、社会经验储备。1994年我考入沈阳大学。由于家里交不起学费,竟然面临着只能供我和妹妹其中一个人读书的窘境。我思考再三,让家里为我付第一年的学费,以后的由我自己来付。在大学的第一年,我做家教工作,一个寒暑假下来就有几千元的收入。危机意识促使我从事了家教工作,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不仅是经济困难的解决,更多的是对社会的观察和对市场的了解。市场意识———当你发现市场机会时,你应当像猛虎扑食一样把它抓住体会:市场意识听起来像是空泛的大道理,然而它确实是创业的关键。大学校园不应该成为困住大学生的象牙塔,大学生理应分出一部分精力加强对社会的了解,主动地分析市常实例:通过家教工作,我了解到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而且将成为一种趋势。获得了这样的市场信息,才有了办英语培训班的举动。炒股票、五爱市场倒货、练摊,这样的行业最早都被人们认为是不务正业。然而,抓住了这些行业先机的人,都成为了市场淘金者。有人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幸运,赶上了英语学习热门的早期阶段,然而,谁又能否认这种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呢?一次成功的创业,最重要的是抓住第一次成功的机会。我办班没多久,每个月的收入竟达到1万多元。主动适应———当有的大学生抱怨社会的种种问题时,胡忠伟想的却是适应这个社会,让社会为我所用,耐心等待社会的改变体会:社会不是为你而造的,要去适应它。与其抱怨社会环境不好,不如换个心态,每一次危机就是一种转机,每一次变化就意味着机会。对社会的变化始终保持兴奋,才是创业的良好心态。大学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愤世嫉俗上。创业之初,我困难重重。当时办英语补习班是不被允许的,我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我的班是“黑班”,没少遭受查处。因为没有城市户口,我办班却做不了法人;聘请外籍教师教英语被认为是违法的……面对困难,我坚持认为只要市场有需要,不管最初有多大的压力,它也是个好的行业。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没过多久政策就发生了改变,这些横亘在我面前的困难都解决了。坚定信念———当企业面临绝境时,胡忠伟没有垮掉,而是顽强地挺了过去体会: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要有平常心。1998年,由于当时的形势,也包括一些同行的排挤,我开办的培训中心被认定非法聘用外国文教专家,被罚款10万元。当时,我还是大学生,竟承受了这样大的压力。但是,凭着顽强的精神,我挺了过来,不仅事业没有垮掉,还取得了各级相关部门的信任和认可。非典期间,学校全面停课,我每个月的房租、员工工资等各项支出都非常巨大。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我从未想过放弃。我的员工们也表现出惊人的团队精神———中方员工表示宁可不要工资也不离开,外教也没有一个回国的。这件事被辽宁电视台录制成“我们依然快乐着”的节目,并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求新求变———当别的竞争者也争抢着跳下海游泳时,发现胡忠伟已经乘上大船远去了体会:市场竞争是针锋相对的,与其在针锋相对中拼个你死我活,不如求新求变。从这种竞争中跳出来,不但自己轻松,而且效果更好。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能够走一步看两步的,要不断开阔眼界求发展。在宣传上,当别人一股脑地做报纸广告时,我就做路牌广告;别人也做路牌广告时,我就做电视节目。如今的企业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做电视节目,出版教材和音像制品,做企业培训师;为大型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如商务交流、谈判、礼仪、办公等方面的培训……采访后记: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胡忠伟并不愿意过多描述创业时经历的痛苦和艰难,即使在谈到这些困难时,我们感觉到更多的是他勇敢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时,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快乐。胡忠伟说:我不是一个事业的苦行僧,只是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开创人生,享受人生!
清华贫困生树洞刷屏详情
清华贫困生树洞刷屏详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庭条件也逐渐提升,但依然还有部分需要资助的学生,而这类学生也被称为贫困生,清华贫困生树洞刷屏详情。
从贫困生领取助学金,到研究生期间反过来资助4名贫困生,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受到广泛关注。
这是对待家庭贫困应该有的态度,自尊、自立、自强、自爱。不卖惨,不为贫困而抱怨自卑、懂得珍惜与感恩。清华“贫困生”的这篇“树洞”,可以作为分享给贫困学生的生涯教育案例。
怎么对待贫困,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因为不少学生就来自贫困家庭。对于贫困给学生带来的磨练,不必美化,但学会直面贫困,懂得自立自强,则是每个贫困生应该有的基本价值观念。
近年来,舆论通过制造农村与城市、贫困与富裕的对立,来对学生进行打鸡血式的成功学教育。这让学生充满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情绪,这其实是有害的,如果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他们会自暴自弃,另外,如果成功改变自己的身份,他们会成为自己曾经反对的人。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家庭的财富,其实并不是自己的财富,经过自己努力创造的,才是自己的财富,因此,贫困学生不要为家庭贫困而自卑,社会也不要用家庭经济情况来区别对待学生。社会要平等对待贫困学生,让贫困学生不因贫困影响学业发展、事业发展。
清华这名学生展现了帮困助学的重要价值,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在自己稍微有能力时,就去资助他人,这就是慈善的传承。曾经有一位在大学里设立奖学金的企业家说,他并不要求被资助的学生给他写信汇报,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帮助了谁,但他相信,获得他帮助的学生,在未来事业有成后,会有人和他一样,继续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这就是一种精神境界,比物质丰富更加重要。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11月9日,多位清华学生告诉记者,文章直抵人心,深受感动。
“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这位学生来自安徽,为了省钱,2014年从老家坐着硬座一路北上。据他回忆,这趟列车很难买,更多时候是拿着一个小马扎坐着看书,度过火车上的一宿时间。
文章中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同学吃西瓜喝饮料时,他只能默默喝水;在食堂里想办法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可口的饭菜;无法承担班级出游花销,错过了和同学的合照……这些内容琐碎而朴实,却又能直抵人心,令人动容。
“每年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基金会的。”在获得资助的同时,这位学生也会定期给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企业和组织送上一封手写信。此后的日子里,他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获得了保研资格……
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每学期回家时,他也会去看看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文末,他说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清华师生转发,“朋友圈已经刷屏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个人微信公号9日发文提到,一个清华特困生是如何生存、成长、感悟的......困苦磨砺了他的意志、能力,还教会了他善行和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应该有相应的德行去支撑”......副校长在院长群里转的这段“树洞里流出的热帖”,感动了许多人。不知树洞主名姓,所以也未能征得同意便转发了。希望给年轻的、不知为何哀愁、抑郁的学子们,一种力量!
记者注意到,不少清华校友纷纷转载该文。“因为穷过,所以更觉帮助的可贵。”一位毕业于清华的网友表示,写下这篇文章的学弟至今仍不算富裕,但却心系那些贫困学子。他认为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态度,让他颇受感触。
清华大学硕士孙同学告诉记者,之前他也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清华学子的励志故事,但这个故事里令人感动的是,学长在生活稍有改善后就能想着去帮助他人,这种情怀难能可贵。他也希望自己能学有所获,日后用知识回馈社会。
“朋友圈已经刷屏了。”另一位江同学称,目前大家争相转发这篇文章,他看完后深受震撼。文章里没有卖惨、也没有诉苦,学长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活,让他看到苦难中的韧劲。
超越贫穷,从来不是有钱就可以
“走出贫穷”,不仅意味着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还意味着有意愿、有余力,去帮助社会上的穷人。他由自己的命运看到了其他人的命运,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他的自述中,不止一次提到“德行”,这个词源于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是这样理解的:“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应该有相应的德性去支撑”,“我接受了这一切,那么我就应该做出相应地回报,匹配我的德行。”
真让人赞叹。在这位学生心中,父母健康,自己求学一路顺利,就是上天的馈赠,自己只有提高自己的德性,才能“匹配”。
这就是道德的真正含义。它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是坦诚的,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他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在(德性)和外在(知识技能),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贫穷经验”。他成为一个内心自足的人,而不是一定要去挣多少钱,不用等到自己成为大富翁给母校捐一笔巨款。这让他摆脱了贫穷施加给人的局限。
贫穷作为一种处境,其可怕之处是给人的内心造成阴影。很多年以前,有一句经典的话,“我奋斗这么多年,不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讲的是一位名校学生很“争气”的故事。但是这种“争气”,某种程度上说仍是扭曲的,是在攀比,或者是在等待“报复”的机会——自己成为“人上人”的那一天,一定让你们知道我是谁。
这种心理,和另外一个曾经的网络流行语“凤凰男”很像。有些农村出来的孩子,可以读好大学,挣不少钱,但仍然对出身感到敏感,集中的体现就是自卑和自大时常交织在一起,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特别想摆脱早年贫穷的经历,最终反而让自己在心理上陷入泥潭。
摆脱贫穷的.路径有两种,第一是保持开放性,不要拒绝别人的邀请,去尝试品尝美酒和咖啡,接纳不同的生活,这一种路径是“外向”的。另外一条道路,就是这位清华学生讲述的,是内在的、拷问自己灵魂的,不认为自己的贫穷是巨大的不公,相反,父母健康,自己成绩良好,就已是一种恩赐,自己要提升德性,回报这种恩赐。
努力让自己优秀,也尽力去回报社会,这是“走出贫困”最好也是最短的路。这名清华学生做到了。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年轻人,让人欣慰。
“你不一定非要做玫瑰,你可以是茉莉,是雏菊,是山间的无名小花,是千千万万”。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是最为闪耀的星星,即使自身的条件并不如他人那么优秀,但却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一个人也好”,这句话出自一位清华贫困生,在“树洞”中所发表的文章,从而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文笔细腻直抵人心,叫人深受感动。
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刷屏,字里行间叫人泪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庭条件也逐渐提升,但依然还有部分需要资助的学生,而这类学生也被称为贫困生,他们固然家庭条件不如意,但对于学习知识的那份渴望,却要远超与他人。
教育是国之根本,而教育的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这位清华贫困生的经历也让人为之动容,他是单亲家庭,上大学起家里便拿不出钱了,就连5000元的学费也都可以称之为“天文数字”。
但是他却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倒,而是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还是省前十名,而大学四年里最大的遗憾,也不过是班级团建因为囊中羞涩没去上,导致班级大合照里没有自己的身影。
而对于好心资助的企业和基金会也怀有感激之情,每年还要手写两封感谢信,而不是心安理得地被资助,他用自身的经历告诉大家,即使深陷泥沼,也要自强不息。
当他顺利拿到“保研”资格之后,自身也变得更加强大,各方面的能力也越发出色,并将研究生学费都攒了出来,而且还通过自己的能力资助了3个学生,正是因为自己曾经淋过雨,所以才会想要为别人打伞。
他在树洞发表的文章很长,但却没有卖惨和哭穷,反而在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温暖与希望,叫人看后为之泪目,而他也正符合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而从他的经历中,我们也能够知晓,先天的条件并不是荒废度日的借口,即使深陷泥沼也要奋发图强,若是自己不努力,谁也不能够帮的了你!
通过清华贫困生的经历,当代大学生也应学会反思
首先,大学生活过于轻松,学生是否荒废度日,荒废了能力与天赋?都说大学是座“象牙塔”,学生们既不用为了升学而担忧,也不用为了学习而苦恼,但若是学生真的轻松度过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人生没有几个多余的四年来浪费,而学生也应深思熟虑。
其次,接触的新鲜事物越多,消费的水平也水涨船高,是否养成了“攀比”心理?很多大学生都会不自觉地与他人攀比,但若是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的话,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学生也应保持初心,以免形成坏习惯。
再次,天上不会掉免费的馅饼,大学生是否把握好提升自身的机会?不论是奖学金、入党还是保研等等,都不是随便就能获得的,需要学生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而即使学生不努力争取,依然会有别人积极竞争。
所以笔者认为,大学校园并不是“游乐园”,学生唯有将努力二字贯穿全身,才能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并收获更加优异的成绩与自己,让自己变得闪闪发光,并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照耀他人!
学生应积极度过大学生活,争取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但只要学生肯付出更多的努力,那也会比他人早一步到达,而学生也应摆正心态,并朝着更远大的目标而前进。
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而想要收获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量,也需要学生为之付出努力,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又何谈收获呢?
而且大学四年的时间,学生有着充足的时间去提升自己,并一步一步将自己变得更加优异,即使贫困生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资助他人。
所以大学生们也不要自怨自艾,或是过于杞人忧天,虽然努力不一定会百分百成功,但是不努力的话是永远也不会成功的。
贫困女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帮助她们完成学业,但每年假期开学,因家境困难选择退学的大学女生依旧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我们在关注她们经济困难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她们的安全健康教育问题。本文分析了辅导员解决学生棘手问题时的思路和想法,试从辅导员角度探索有效的加强高校辅导员针对因贫困退学女大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一、案例背景1.案例陈述 作为一名刚走出校园参加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带新生班近二百名学生对我来说注定了不平凡。小蔡是我见过最“辛苦”的大学生:刚开学时依靠绿色通道贷款交学费,课余奔波在学校图书馆与食堂之间勤工助学,周末和节假日在学校附近打零工。虽然获得了班级评选出来的一等助学金,但是小蔡依旧生活拮据,为此我努力去走进她的内心深处,结果很震惊:小蔡父亲年过七旬,母亲患有重度精神病,均无劳动能力,兄长非同胞,因精神失常辍学在家;小蔡在中学时便靠打工供养自己上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本校。大一寒假过后开学的报到时间是2013年2月23、24日,我在24号下午14时44分收到小蔡的短信:“寒假期间父亲病重,母亲精神病无自理能力,兄长因经济基础差失恋失意失工作,精神异常,自闭抑郁,休学在家。我每日晚上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迷茫徘徊挣扎痛苦,整个人近乎崩溃。但是我的贷款还没还,我还要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所以现已成为苏州高新区一家大型电子厂的正式员工,月薪四千,各种福利待遇都很好,老师你放心,我一挣到六千元立马还贷款,然后回学校办退学事宜,此时已告知学生处胡老师,他已同意,我现在回不去,还徘徊在死亡边缘。”2、调研访谈 小蔡、打工的同伴及领队者小鲁;学生处胡老师;小蔡打工所在部门负责人二、案例分析学生资助工作一直是我校的工作重心,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境困难辍学是我校的宗旨,而确保学生的安全工作则是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的工作。退学不仅给学生今后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对学校和国家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作为与学生朝夕相伴的政治辅导员,我们应该根据学生遇到或可能遇到的不同问题采取及时、适当、有效的措施。1.第一时间确保学生安全。收到短信后我马上与该生取得联系,劝说其返校,告诉她同学们都愿意帮忙,同时联系胡老师确认该情况属实后,了解到生存已经成了她最大的威胁,对她说:“如果实在不能上学了,你可以先回学校办理退学手续。”她回复我:“老师我不想再麻烦你,我刚正式入职没几天厂方不会批我假的,等我挣够6000元还贷款钱马上回去,我的书没有白读,我一定会当一个大写的人,不会庸俗过活。”通过交谈与知情人的沟通,掌握到小蔡更全面的信息,确保该生目前没有出现重大人身安全问题。2.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工作。要第一时间要向上级领导汇报,按照领导的指示处理。本次事件因为在寒假开学之后才知道,所以跟系部领导汇报之后,立即着手联系学生相关工作,之后随时向领导汇报动态。3.了解该生打工具体情况。先和她的家人以及同去的同学取得联系,得知她外出打工还没有回家,就立即和她宿舍的宿舍长取得联系得知该生打工未归,请假两三天回来。于是又和她一起外出打工的班级同学联系,获悉她们已经提前到校。随即又与领队打工的学生小鲁(小蔡的老乡)获悉该生于回来23号中午告诉他:“我们学校开学早,我要提前回去”。通过小鲁联系到该生打工所在单位的负责人,获悉小蔡确实留在那里工作。4.了解该生家庭具体情况。除了平日对该生及其家庭了解外,再次联系她家人及其家庭具体情况(邻居电话,因为母亲精神病,父亲年迈耳聋,听不清说话,兄长轻微精神不正常),在电话里蔡亚南的兄长说有她的消息马上联系我。但是至今没有给我联系过。2月25日上午9时我与其家人联系,说蔡亚南要退学,需要家人来学校一趟,邻居找到她家人后,转告我:“她父亲年迈,母亲精神病,兄长非亲生,家人没人能够来学校办理手续。”通过这次联系更加清楚了解她的家庭情况。5.进一步与当事人保持联系。与小蔡取得联系,我发信息:“学生手册学籍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十四条学生留级及退学管理办法第四点明确规定,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给予退学处理。”26号上午8时35分我让她把退学申请表寄回来,晚上22时44分她回复我信息,获知她的所在位置以及所做的工作,了解她的安全。三、解决办法及结果影响1.通过与小蔡家人以及同学之间的联系得知她的家境所迫才去的勤工俭学,根据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十四条学生留级及退学管理办法第四点,以及结合学生自身具体情况,我申请给予该生暂缓退学处分,等该生回学校还过贷款后再予与批准退学。2.同时也让小蔡明白了同学及老师、领导对她的关心,虽然事情已成定局――退学,但是小蔡学会了照顾家人,理解家人,懂得他人关怀之心。使她在新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强不息,勇往直前。截至日前,小蔡已与我取得联系,说自己七月中旬发工资之后先把钱寄给我,帮忙归还国家助学贷款。四、案例启示1.日常学生问题的解决思路加强对困难学生的重视程度 首先是政策倾向。对于贫困学生,辅导员应该在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助学金上给予帮助。其次是生活上的关心。贫困学生在生活上肯定会有很多困难,辅导员应多询问、多关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渡过难关。最后是心理上的关注。很多贫困生都有自卑的心理,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想法,所以辅导员要给贫困生精神上的关怀、安慰,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心理,保持平常心态。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a普及心理问题。b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c制定危机处理办法联合学生家长协调,共同教育 辅导员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双管齐下,分析问题可能更透彻,更准确,解决问题更能找到切入点,事半功倍。2.做好退学前后的工作当学生申请退学或被迫退学时,辅导员不能不管不问,而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关心学生。首先要建立退学大学生事前谈话制度,例会额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切记“大而空,虚而实”的 见到说教,帮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当学生接到退学通知后,辅导员要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尽力排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化解他们的消极心态,端正他们的思想认识,鼓励其重新在新的人生道路上站起来。最后要建立大学生退学后的跟踪制度。要在学生离校后,辅导员要定时通过电话、信件、网络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和学生家长一道作好退学大学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对班级其他学生教育。总之,班级学生退学,作为辅导员的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把其消极影响减到最低点,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在小蔡这件事例中,让更多有攀比心理的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让更多年纪尚轻的学生体会到了父母付出的艰辛汗水;让更多学生学会了独立的生活;让更多的学生理解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至理名言;让更多的学生明白了“言必出行必果”;在这件案例中致使我们班的学生变得更加懂事、变得学会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同时让一个刚走出高校作为辅导员的我明白了教师这两个字的深深的含义,深刻知道了责任之重大,让我在带领我们这个饱含青春快活的温暖班级的时候更加的用心更加的爱护着他们。
中国期刊网:
可以到抢客族官网的免费书籍栏目看一下。发布的全是国内外大学或图书馆等期刊文献等网址和免费登入账号。
不是正规期刊。这个属于中介网站,要严防取钱财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