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女娲造人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女娲造人论文研究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替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之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 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女娲见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女娲在大地上造出许多人来,心中高兴,寂寞感一扫而空。她觉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处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怎样。 一天,她走到一处,见人烟稀少,十分奇怪,俯身仔细察看,见地上躺着不少小人,动也不动,她用手拨弄,也不见动静,原来这是她是最初造出来的小人,这时已头发雪白,寿终正寝了。 女娲见了这种情形,心中暗暗着急,她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造人,人却不断衰老死亡。这样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直有人,岂不要永远不停地制造?这总不是办法。 结果女娲参照世上万物传种接代的方法,叫人类也男女配合,繁衍后代。因为人世间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之有别于禽兽乱交。后世人就把女娲奉为“神媒”。

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特别好看,我对神话剧的追求,而且还给了我很多知识,毕竟在学习的课本上有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所以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感觉是特别的惊艳,我相信给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子的感觉吧!毕竟他详细的介绍了一系列的过程。

关于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我的看法就是,这不过是我们在研究人类起源的时候,我们的古人想出来的一种说法而已,然后被人们广为流传,流传至今,这其实并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但是也可以看出来是我们的那个时候,人的思想。

【】袁珂介绍袁珂先生(—),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袁珂先生的大多数著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翻印,在国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译本。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袁珂先生根据下面的记载改编了《女娲造人》的故事——《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於縆泥中于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有关故事传说——传说伏羲和女娲成婚后一心想让人类成为万物的主宰,可光凭女娲一个人能生多少孩子呢?俩人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忽然有一天夜里,女娲做了一个梦,梦见老天爷对她说:“你不用发愁,你可以挖些黄土,用云阳河水和成泥,抟土造人。”第二天,女娲就叫伏羲在山前整了一块平地,挖了些黄土,舀些云阳河水和成泥,动手捏泥人。女娲照着伏羲的样子捏了许多泥人,又想象自已的样子,捏了许多泥人,她把捏好的泥人放到伏羲整好的平地上晾晒。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所有的泥人居然全都变活了,于是,女娲就将男女分开,还看各自的模样,俏丽配英俊,高个合高个,为他们配双结对。 老天爷得知女娲将人按俊丑配双,急派风雨雷电诸神下凡找女娲论理,没想到他们把“论理”错听成“淋雨”,就一路电闪雷鸣,带着狂风暴雨一路奔来。女娲见天气骤然变坏,就赶紧往洞里收泥人,慌刮之中把俊丑、高矮、胖瘦不一的泥人混到了一起,还有的泥人被碰断了胳膊,跌坏了腿,弄歪了鼻,自此世上便有了先天残疾之人,世上的婚姻也从此改变了发貌结缘的习惯。为纪念女娲抟土造人之功,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为造人场。

超好看杂志中女娲的小说

我有 你还要吗 要的话 私我啊

《长生界》:女娲会出现,最后一战中是主角之一,本来的主角在最后一战被作者无视掉了。还有《完美世界》洪荒小说,也不错,但没有女娲。

作者女娲其实就是牧素儿啦!她的作品有禁爱 妖宠 老师的玩物 哥哥(共妻) 戏竹网红上位记白莲花上位史陪嫁青蛙与蛇小鸡和高干我的土豪同学女囚以一敌三双战暴君小媳妇返老还童万岁万岁万万岁骷髅与少年刺杀皇后记 这个保镖不太冷关关结发女配丧尸来袭兽族传说末日丧尸之捡破烂炙奴

推荐你看《伏羲女娲演义》!伏羲一画开天,女娲造物育人!女娲本是伏羲妇,青帝府中东王母。造人补天牵姻缘,立规有矩正神仙。东王母女娲的是东王公青帝伏羲的妻子,东王公伏羲是三皇之首的天皇,五帝之首的青帝,伏羲除了是花神和春神,伏羲还是太阳神,而女娲是月亮神,东王公伏羲是掌管爱情的青春之神,他和掌管生育的姻缘之神的女娲是一对夫妻神。东王公青帝伏羲和东王母女娲娘娘都是十八岁模样,所以又都是掌管春天的音乐之神!伏羲和女娲还是汉族的始祖神!—————————赏花赏尔赏音乐,算天算地算人间。手握九爻演万物,脚踏大道弄无限!

关于伏羲女娲论文范文资料

伏羲和女娲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传说上古时代,洪荒遍野,万户灭绝。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缔造人类,两人产生了结为夫妻的念头。但女娲又有点害羞,兄妹怎么可以结为夫妇呢?不过左思右想,要保存人类的宗脉相传,好像也找不到别的办法。于是两人各自升起堆篝火,并且对天祷告:“如果老天认为我们的结合是合理的话,那就请让这两堆火合在一块。”话音刚落,两堆篝火所冒出的青烟已合成一堆。女娲还有顾忌,又说,两人不妨各拣一块石头,从山顶一起往下滚去,如若两块石头也能结合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天意。说也奇怪,两块石头在山坡上翻滚,到了山下竟撞在一块,发出轰天巨响,牢牢的融为一体了。于是两人结为夫妻。但有意思的是,两人成亲后,生下来的竟是一个肉包,伏羲气坏了,用石头把肉包砸了个稀巴烂,没想到砸开的肉渣却纷纷变化成人,于是人就开始繁衍了。女娲最早的形象是人面蛇身的,至今保存的汉代画像上还有女娲、伏羲蛇体交缠的图案。关于女娲,更出名的传说是她抟黄土造人

女娲号称娲皇,也叫女希,是一位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始母形象。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 ,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女娲神话分为两个系统,第一系统中的女娲并无配偶,先人类而生。她的功业一是造人,二是补天。相传女娲依照自己的形状,捏黄土造人,造好后就会说话,成了活人,后来女娲造人累了,便用藤条抽打黄泥,甩了的泥点子也变成了人,会咿咿呀呀的说话。因为她是用黄土造人,所以中国人是黄皮肤。

并且,黄土中最养人的地方就在天水,所以从传说中也可以得出中国北方文明,起源于西北地区,而后向东,向南传播。另一个是补天。天为什么破了原因很多,但是女娲真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母亲,不辞辛劳,烧炼了数万颗五彩石,补在天的破洞上,使她的子民有一个舒服的生存环境。甚至剩下的一块五彩石,又被曹雪芹演化出一本奇书《红楼梦》来。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又断鳌足以立天四极,功勋卓著。最后积劳成疾,一睡而逝。

第二则神话故事梗概,中西方都有。在远古时代,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原因是人心逐渐被物欲侵害,不敬神灵上帝。于是降灾于人类。造成的后果在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都有流传。不过,西方的是挪亚方舟,并且不时有人声称在土耳其的亚拉腊山上找到了挪亚方舟的残片。

高比走后,雷公做出十分痛苦的样子讨水喝,水的数量由一碗变成一口,伏羲和女娲还是不同意。最后雷公说“那么请去把涮锅水给几滴也好,我快渴死了!”小兄妹犹豫片刻,决定用涮锅的涮把蘸几滴涮锅水,给雷公喝。

第三天,风云突变,飞沙走石,暴雨从天而降。一时山洪暴发,洪水淹没了<平原、丘陵。高比钻进了大船,小兄妹俩却钻进了葫芦。洪水越涨越高,高比驾着大船,一直到达天门。他用手敲天门,敲门声响彻天空,天神害怕了,急性喝令水神退水,倾刻间,雨止风停,洪水一落千丈,大地露了出来。高比的大船从天空跌落在地上,摔得粉碎,高比也牺牲了。

葫芦落在了昆仑山上。昆仑山,即现在甘肃东南部的西秦岭山区。昆仑山的名称一直向西走,祁连山也曾被说成是昆仑山。兄妹俩从葫芦里出来,埋藏了父亲就在一起生活了。大地经历了这次洪水,人类被消灭了,小兄妹俩却靠辛勤的劳动,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时光苒荏,转眼间他们都长大成人。他们感到很孤独,因为再没有其他人跟他俩说话,并且如果他俩死了后,世上就没有了人,那么,这么美好的世界让谁看呢?于是伏羲提出和女娲结婚,繁衍人类,但妹妹却不同意,说“我们是亲兄妹,怎么可以结婚呢?”伏羲说:“如果我们不结婚,世上就不会再有人类了。”女娲一想也有道理,但是还想再看一看天意如何。就商量向上天占卜。占卜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伏羲女娲在南北山上各点一堆火,如果升在空中的姻绞合在一直,就可以结婚。火着起来后,烟便绞在了一起。第二次兄妹俩在南北两山往河谷地带滚石磨盘,到河谷后如果两块磨盘贴合了,就表示可以结婚。磨盘也贴合了。第三次占卜更像现在的考验。妹妹提出一个问题,说:我在前面跑,你在后面追,如果追到我,咱俩就结婚,如果追不到就不能结婚。于是兄妹俩绕树跑了起来。妹妹机灵敏捷,追了好久总追不到。伏羲智慧过人,他追着追着,猛不防把身一转,气喘吁吁的妹妹就一头撞进哥哥的怀里,再也挣脱不了。于是他们就结婚。

兄妹成亲不久妹妹就生下了一个血红的肉球。夫妇俩觉得好奇,便拿刀子肉球切成细小的碎块,把它包起来,带上天梯去玩。刚到半空,一阵大风吹来,把肉末吹得雪片似的飞向大地。更令夫妻俩惊讶的是这些肉末落到地上都便成了人,落到什么地方,便以那地方事物的名称为姓氏。就这样,世界上又有了人类。

伏羲女娲兄妹结亲,变为夫妻,这个故事在中国土地上,不论南北东西都有不同的版本。湖南瑶山古歌在叙述时尤有趣味:

妹打主意难哥哥,各一爬上一高坡。

对山烧火火烟绞,两烟相绞把亲合。

两股火烟相绞了,妹妹还是不愿合。

妹想合亲急出火,出点主意逗哥哥。

隔河梳头隔河拜,头发绞合亲也合。

哥哥下水就过河,哥上一坡妹一坡。

隔河梳头隔河拜,哥妹头发绞成坨。

头发成坨妹又变,看哥硬石几经磨。

隔河种竹隔河拜,竹屋相交把亲合。

哥也拜来妹也拜,两根竹尾绞成坨。

哥哥你莫欢喜早,我的主意有蛮多。

对门石岭对过坡,各把磨石滚下坡。

两扇磨石叠合起,磨石相合人也合。

妹妹对山滚石磨,果然磨石叠合了。

两扇磨石合拢了,看妹主意有好多?

磨石合了我不合,围着大树绕圈捉。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的神话人物,布依族、瑶族均有“伏羲兄妹”传说。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从前,天地是相连的,东过了东洋大海,西过了昆仑山,就到了天河的两头,曰南方和北方,各有一座关卡,叫作南天门和北天门。谁要是过了天河,或者进了南尧北天门,就到了天神们的世界里去了。

有一天,玉皇身子不太舒服。王母急忙离了瑶池,到玉皇宫里去探病。只见玉皇双眉蹙成了个野八字,唉声叹气不止,便问玉皇哪里不爽快。

玉皇说“唉! 你看凡人越来越灵泛(聪明) 了,总有一天我这天帝位子会坐不成!”

王母安慰玉皇“你不要多心过虑,凡人东渡不过大海,西翻不过高山,南有司天圣帝守关,北有真武大帝把卡,他们如何上得天?

“我的十盏天灯(太阳),被他们射黑了九盏,说不定哪天,他们会将箭射到我灵霄殿来的。”

“凡人五百年要遭一次劫,天神五百年要临一次凡。我替你到凡间去一趟吧!”

王母告辞了玉皇来到人间,变成一个叫化婆婆,要试试凡人的善恶,看看玉皇是不是自寻烦恼瞎操心。她讨到东家,东家骂,讨到西家,西家嫌。上屋里老倌子拿拐棍赶她,下屋里细伢子使恶狗咬她。她叹了一口气说“凡间世上果然没有一个好人,凡人真的要遭劫了!”

她走到河边,遇到两个没有父母没有家的兄妹,哥哥叫伏羲,妹妹叫女娲。他们住在船上,靠叉鱼为生。伏羲见叫化婆婆可怜,要留她做自己兄妹的姆妈,女娲见叫化婆婆可怜,拿米饭和鲜鱼款待她。她又叹了一口气说“凡间还是有好人,人应该遭劫,但是不应该绝种。”

她告诉兄妹两个说“天要降灾了,你们快把柴米准备足,躲在船上莫下来。天灾来了的时候,你们只能救畜牲,不能救人,记住,记住!”嘱咐完了,她就离开了伏羲女娲兄妹,来到困龙山。

困龙山洞里睡了一条大黑龙,它一觉要睡五百年,一醒就要闯大祸。王母叫醒了它,命令它快去收尽世上的人,再回来睡觉。黑龙被吵醒了瞌睡,一肚子脾气当面不敢发,等王母走了,

一下冲出洞来,驾起乌云,来到天河边上洗了个澡。一尾巴把天河打缺了一个口子,憋着口气,又回山洞里睡觉去了。伏羲和女娲刚装满一船柴米,大雨就接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淹齐了天河缺口。小船在洪水中漂荡,有一个人漂到船边,兄妹两个见他可怜,不顾王母的嘱咐,把他救上船来了。后来还救了一只乌龟和一条狗。小船漂到了困龙山下,兄妹两个叫救出的那个人守船,自己带着乌龟和狗,上山去找个安身的地方。那个守船的人是个没良心的家伙,等伏羲尧女娲上了山,就偷偷地把船开走了。

兄妹俩拿着鱼叉,东寻西找,找到了困龙山洞,认为是个安身的好地方,正打算下去把柴米搬进洞来。狗的鼻子灵,闻到了洞里有股怪味,就低声向兄妹说“进去除妖怪吧,不杀了它,莫说我们住山洞,就连活也活不成。”

兄妹转身进了洞,见黑龙睡得鼾鼾的。两把鱼叉一齐下,女娲的叉刺进了黑龙的喉嗓,伏羲的叉挑开了黑龙的肚皮。黑龙受了致命伤,负痛冲出洞来,向东南方滚去。霎时山摇地动,黑龙滚过的地方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泥水河,洪水随着这条河,流进了东洋大海。黑龙滚下海里死了,王母说的“凡人五百年要遭一次劫”的话,不能兑现了。这条河,就是有名的黄河。

兄妹两个下山来搬柴米,哪晓得洪水不见了,小船也不见了。兄妹两个以为那个守船的被黑龙害死了,女娲还大哭了一场。然后,他们带了乌龟和狗住进了山洞,靠上山打猎,下河叉鱼过日子。衣服破得不能穿了,热天就用树叶子遮丑,冷天就用野兽皮御寒。

一天,伏羲对女娲说“世上没别的人了,人会绝种的,我们成亲吧!”

女娲说“我是妹来你是兄,兄妹同胞一母生,哪怕世人会绝种,兄妹不可结成亲。”

兄妹两个争不清,就叫狗来评理。

狗说“两朵花开分雌雄,一条藤子一条根,要想开花能结果,兄妹应该结成亲。”

女娲不服,又把乌龟喊来问。

乌龟说“天上起云雨落地,草木开花有生机,父是天来母是地,兄妹应该成夫妻。”

女娲还是不服,对伏羲说“我们围着一座小山跑,你抓得到我,我就做你的妻子。”

女娲在前面跑,伏羲在后面追,从太阳升起追到日头偏西,还没追得上。乌龟对伏羲道“她跑你也跑,从少追到老。她跑你不跑,一把抓住了。”

伏羲信了乌龟的话,躲在山石后面不追了。等女娲跑近身边,就钻出来一把抓住女娲。兄妹两个成了亲。所以,现在很多地方的夫妻们还是以兄妹相称。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却单单没有人类。这世界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70次。有一天,女娲走在这片苍莽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变得富有生气。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她一时也想不出来。

她一直走呀走呀,走得有些疲倦了,于是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皱皱眉头,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皱眉头。她猛然醒悟了,这天地之间不就是少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吗?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这个世界呢?

这样想着,她顺手从池边抓起一团黄泥,搀和了水,在手里揉捏着,揉捏成了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奇迹出现了,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拥有了生命,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接着就是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对于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乐在心头,喜上眉梢。她给她创造的这可爱的小东西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更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女娲对于自己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十分满意。于是,她又继续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欢呼跳跃,嘴里总是喊着:“妈妈!妈妈!”这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和寂寞了。

于是,她又继续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她一直忙碌着,直到晚霞布满了天空,星星和月亮照耀着大地。夜深了,她只能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她的工作。

她一心想用这些灵敏的小生物来充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广阔了,靠她一个人捏泥人,速度太慢,而她也已经忙碌得有些疲倦了。得想出一个提高效率的办法。想了好久,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根枯藤,伸入泥潭里,将水搅浑成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小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没有两样。“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许多新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类终究是要死亡的,怎样才能让人类长久地生活在大地上呢,难道要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结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的种子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在增多。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神奇的人物叫“伏羲”(xī)。伏羲的出生就很神秘。据说远古时候有一片大水泽叫雷泽,里面住着人头龙身的雷神。有一次,雷泽中出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脚印,据说就是那个雷神留下的。当时有个叫华胥(xū)氏的部族中有个女子,她偶然踩上了这个大脚印,就怀孕了。过了十三年以后,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伏羲。这样看来,伏羲可能就是人头龙身的雷神和华胥氏女子的孩子。

伏羲的样子也很不一般,他人头蛇身,身上长着鳞片。这样特殊的相貌,足见他是一位不一般的神人。果然,伏羲长大后有圣明的德行,做了天下的君王。他向上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向下观察地上的山川地理,向周围观察鸟兽的花纹足迹,画出了八种符号,用来标志天下的万事万物,这八种符号被后来的人称为八卦。也有人说,八卦是伏羲坐在一个方形的土台上,听着八方吹来的风的声气画出来的。还有一种更神奇的说法,说是伏羲做天下之王的时候,忽然从黄河水中冒出一匹龙马,背上驮着一幅图,伏羲就效法龙马背上的图画出了八卦。伏羲还创制了婚姻嫁娶的礼法规矩,用成对的鹿皮作为嫁娶时的礼物。伏羲发明了瑟这种乐器,瑟长七尺二寸,有二十七根弦,也有人说有三十五根弦;他还创作了《驾辩》、《扶来》等美妙的乐曲。总之,传说中的伏羲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事物,使人类从愚昧一步步走向文明,受到了后世人们的景仰。

伏羲是雷神之子,女娲由天地间产生。不是亲兄妹。

闻香识女人论文研究

看过一篇实验,大致意思是让女生在没见过参与实验的任何一个男生的情况下闻男生穿过的棉T,结果是觉得好闻的大多都是她们各自心中理想的伴侣的样子。跟HLA有关,差异越大,越觉得好闻。HLA参与人的免疫反应,而HLA差异越大后代的质量越好,因为更有可能抵抗更多的疾病,从而生存下来,不仅人是如此,老鼠实验也证实了一点。所以说到底还是动物本能参与了择偶的过程,你越觉得伴侣身上的味道好闻,你俩以后生的孩子越有可能是个健康漂酿的孩子。所以,建议各位单身的盆友,找对象的时候不妨多闻一闻。

闻香识女人的隐喻

闻香识女人的隐喻,闻香识女人是一部电影的,在这部电影中隐喻无处不在的,串在每一个小细节中,令人深思并回味无穷,剧中蕴含了人生哲理,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闻香识女人的隐喻。

整体情节的隐喻性

范克与查理的第一次相遇给观众留下了很多悬念。首次亮相,范克狂妄自负而又暴戾的性格便在银屏上展露无遗。他气势凌人地对查理进行“审问”,致使腼腆的查理落荒而逃,后来在其侄女罗丝的一再请求下才又勉为其难地同意照顾范克。这一幕不但激起了人们对范克中校的排斥和厌恶,也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查理这个品学兼优学生的同情和担忧。不由自主地猜测性格如此不同的两人相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其后,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渐渐对范克和查理的遭遇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一个性格暴戾、老于世故,一个谦厚温和、涉世未深,但这两个性格差异极大的人却有着本质上极为相似的遭遇。具体而言,范克因为一起意外的事故导致双目失明,只能依靠伤残退休金度日,因此赋闲在家,百无聊赖。另外,也由于其原来所处的环境使其对整个社会丧失了信心,因此心存死念。而查理则由于目睹同学对校长的恶作剧,也面临两难的抉择。校长找他单独谈话,告诉他如果他说出肇事学生的姓名,学校就保举他上哈佛,否则就开除他。

查理虽有去名校求学的愿望,但却不愿出卖同学来换取,因此拒绝了校长,从而也就面临着被开除的命运。带着如此之大的问题和压力,查理来做兼职照顾范克,希望能赚到回家过圣诞节的路费,试问谁会不为这个孩子感到忧心?看到他面对的范克是如此暴戾,谁又能不对他产生同情呢?这次邂逅让人们明白了人与人的相处之难,尤其是在刚开始接触,互相还不太了解的时候就更难了,真所谓万事开头难。随着情节的展开以及观众对二人遭遇逐渐深入的了解,观众也开始为这二人的命运和前途担心。

范克和查理各自的命运和前途会是怎样的呢?其后的探戈和飙车以隐喻的手法给观众提示,喻示每个人都有处于人生高峰的时候。自杀事件使观众对二人了解得更深,自杀事件本身又喻示着每个人都会遇到打击或挫折,有处于人生低谷的时候,这时候有些人或许会选择以毁灭自己来结束一切苦难。最后,该片用一场精彩的演讲给大众解惑,喻示事无定数,一次小小的事件或许就会给人们带来转机,因为范克正是用他的演讲才能挽救了查理的前程,也正是在这场演讲中,范克的雄辩才能和一身正气吸引了一位美丽的女教师,这使范克在自杀计划被查理打破后真正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影片《闻香识女人》由美国环球影片公司于1992年出品,上映后即获多种奖项。以往对该片的研究多侧重于从剧情情节分析主人公范克中校的内心世界或性格,(陈志菲,2003;李朝阳,2012)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该片进行隐喻性解读的文章并不多见。隐喻或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关概念隐喻的研究始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Johnson,1980)一书的出版。Lakoff和Johnson(1980:3-4)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将隐喻提升到了思维的高度,认为人们的'日常概念体系本质上就是隐喻的,因此,隐喻无处不在,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尝试对《闻香识女人》剧情情节的隐喻性作一分析,从而说明隐喻无处不在之说在电影文本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一、剧情简介

范克中校曾是詹森的幕僚,虽有多次晋升将军的机会,但因种种原因均与之失之交臂。一次,他在培训士官时因酒醉误拉手榴弹引线以致双目失明,不得不退役赋闲在家,依靠伤残退休金度日。双目失明的中校既不能见容于家人,又因过往经历使其对这个世界的黑暗面了解过多,因此心灰意冷,决定自杀离开这个“黑暗”的世界。在此之前,他决定重温一遍过去拥有的奢华生活,住豪华宾馆、享受美食、与美人共舞、开法拉利跑车。因此,他未同侄女罗丝一家去度假,却在受雇于其侄女而来照顾他以便赚钱买机票回家过圣诞节的高中生查理的陪同下一起赴纽约看花花世界。在纽约,范克中校如愿以偿地住上了豪华宾馆,享受着人间美食,也赢得了与美人共舞以及开法拉利飙车的机会。心愿完成后,他准备饮弹自尽,结束自己黑暗的人生,但却被善良而细心的查理及时发现并阻止。查理虽受雇于范克中校的侄女照看他,自己却也有满腔烦恼,满腹心事。他与乔治是博德学校三名学生捉弄校长垂斯克的目击者。离开前,垂斯克校长曾与他交谈,并给了他两条路,要么供出恶作剧者去哈佛上学,要么被开除。查理向往去名校求学的机会但并不愿意以出卖同学为前提,因此拒绝了校长,面临被开除的厄运。返校后,在纽约之行中已与查理培养出亦父亦友感情的范克中校突然出现在师生纪律委员大会上,并成功为之辩护,使查理免予被开除。

二、剧情情节的隐喻性

这部影片用一次意外的邂逅、一场性感的探戈、一出恣意的飙车、一起失败的自杀、一段酣畅淋漓的演讲为我们完整地勾勒出生命从毁灭到重生的全部过程,喻示着人生起伏的哲理,即万事开头难(邂逅)—人生高峰(探戈、飙车)—遭逢困境(自杀)—峰回路转(演讲)—新的循环再次开始这一过程。这一隐喻不仅体现在组成该片的整体情节中,也分别体现在探戈和飙车事件中。下面我们先从该片整体情节看这种隐喻性,接着再分别从探戈和飙车事件看这种隐喻性。

也许不该把闻香识女人的香,简单直接地当成感官上的一种香的味道来理解。如果把闻香识女人的香理解成味道,不仅肤浅,还会导致错误。女人的香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香水的作用下产生的,无论心灵高贵与否,精神俗稚与否,情操高下与否,只是逛逛商场,上网淘宝,都会买到世界上气味最高雅的香水。所以,香水的香只能帮你认识女人的腰包是否饱满,无法看到她内心所有的一切的品质如何。你若仅以感官上的味道给她定性,就会有失望的结果证明你的武断了。闻香识女人的香是什么?首先,这香是指女人行事中展示的独特品格,这种处事的内敛,聪慧,干练,节制的品格会让人认识并欣赏这个女人。其次,这香是指女人的善良和聪慧,善良和聪慧是女人天性中的高雅,这样的女人会赢得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另外,这香还指女人的婉约丶勤勉、仁爱、包容等等。总之,从女人天然的气质,韵味,情态,顾盼中,可以把人带入她的心灵世界,并真切认识女人所蕴含的各样美好。从这个角度讲,闻香识女人是有其科学性的。有圣者说,人心里装的是什么,发表出来的就是什么。有人因里面装满了善就发出善来,有人因里面装满了恶就发出恶来。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心里有什么,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人就可以因一个女人所表现流露出来的去判断她,这是很唯物的,认识一个人也是最真切的。

我们听说过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是视觉对记忆的帮助;也知道很多盲人朋友有超强的听力,能惟妙惟肖的模仿很多名人的声音,这是听觉对记忆的帮助。似乎我们很少将气味、嗅觉和记忆联系在一起。难道嗅觉也会帮助记忆?这是真实的吗,还只是我们的一种幻觉?答案可能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一切不是天方夜谭,最近,科学家发现在我们的记忆过程中,气味起了至关重要的一种帮助作用。甚至可以夸张的说,我们是靠气味来记忆的。美国的科学家针对小鼠进行了一个有趣而又很说明问题的实验,他们让这些小家伙在睡眠状态下记住一些特定的气味,比如它们喜欢的食物的味道,其他小鼠的气味等等,之所以选择小鼠睡着的时候,是为了排除其他的干扰因素。因为小鼠醒的时候会有视觉味觉触觉等一起帮助记忆,在这个实验中要排除这些,单独考察嗅觉的作用。当小鼠清醒后,科学家观察到,小鼠在接触到特定的那些气味时,表现出了异常的行为动作。更加特别的是,科学家又通过仪器检测了小鼠大脑中负责记忆的部分,观察了相关理化数据的变化,进一步从微观的细胞水平来验证气味是否帮助记忆的产生。实验结果也印证了小鼠在睡着接触气味时,大脑中的神经元接通了记忆存储体,将睡眠时闻到的味道输送并储存到了大脑中的特定区域。醒来后,这种气味带来的记忆依然非常有效。证实了小鼠确实记住了睡眠时的气味,也就是说,气味在记忆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回忆很多都是和气味连接在一起的。当闻到某一种味道时会突然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比如端起一杯香热的巧克力饮料,想起了最初品尝巧克力的情景,将一块黑褐色的糖放入嘴中,浓浓的滑滑的,有一些甜蜜和温馨;再比如,夏天在暴雨来临之前,浓郁的泥土和小草味道,会不会让你回忆起小时候因为没有拿伞被大雨淋透的感觉,甚至串联起回家挨揍的记忆,屁股上还有点火辣辣的痛。而当我们想起过年,鼻腔里是不是也会有厚厚的爆竹烟火味道,仿佛立马置身于热闹的大年夜。尤其是在社交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一种味道想起一个熟悉的人,甚至是几十年没见的老朋友。气味帮助记忆的例子其实不少,最突出的当数一片一歌。一片是《闻香识女人》。老牌明星艾尔•帕西诺主演退伍军人史法兰中校,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长期的失明生活使得史法兰中校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感,尤其是嗅觉,他凭着女人使用的香水味道,不仅能说出香水的牌子,甚至能道出对方的外形,甚至头发、眼睛的颜色及嘴唇的细节。艾尔•帕西诺精湛的演技不仅帮助他第6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最终获得1993年第6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登上了影帝宝座,更是淋漓尽致的贴合了闻香识女人的主题,表现了气味如何能帮助一个人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在社交场合,究竟靠什么记住了周围的人,毫无疑问,这是对气味帮助记忆的绝好阐释。而另一个好例子就是国产的一首歌--《味道》。当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关上卧室的灯,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婉转幽咽,由辛晓琪来倾情演绎,配上她那独特的嗓音,把无奈、思念、哀怨都演绎得丝丝入扣。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其中的那两句:\"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我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记忆中曾被爱的味道。\"虽然歌曲中一直没有出现歌手所期待的男主角,但歌词分明是通过这种种味道将一个男人的形象刻画的丰满真实,无疑是用气味来代替了人物,代替了令歌者难以磨灭的一段记忆。闻香识女人气味和记忆都是比较神秘的事情,长久以来,人们对其中的机制知之甚少。嗅觉是人类出现最早的感觉,作为五官中重要的一环,却一直是最神秘的一环。人们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接受海量的信息来认识世界并获取谋生手段,相比之下,嗅觉生理学的作用并不被人重视。人能够辨识和记得近5000种气味,据说,训练有素的香水品评师甚至能分辨上万种气味。但直至上世纪80年代,嗅觉的机制, 都始终是块未知的领域。尤其是当整个生物学都已经跨入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但在嗅觉领域,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嗅觉的认识和研究却依然十分原始和很落后,投身于其中的科学工作者也是屈指可数的。直到1991年4月5日,《细胞》杂志刊发了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1964)和琳达・巴克(Linda )联合署名的一篇经典性论文《一个新的多基因家族可能编码气味受体:气味识别的分子基础》。被科学家普遍认为是研究气味机制的奠基性著作。在随后十余年的研究中,这两位科学家逐渐从分子的水平揭示了人们接受气味并将其存储于大脑的机制,并最终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人们接受气味的原理类似于生物化学领域酶学中的锁钥原理,说起来十分形象,就是把气体看做一把钥匙,而我们嗅觉系统中接受气体的部位就是一把锁。不同的钥匙来开启不同的锁,一一对应,因为气体有上千种,所以气体受体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两位科学家所揭示的原理主要依据学术界的\"气体立体化学理论\"--是在众多的嗅觉气体分子识别理论中最为普遍流行和被人们肯定的。这一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古罗马著名哲学家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前55)曾在其科学诗篇《物性论》(De Rerum Natura)中提出了所谓的立体化学论。1949年,苏格兰的科学家蒙克里夫()于其著作《气味是什么》中首次提出了气体立体化学理论,阿蒙(John Arnoore)发展并倡导了该理论(《气味的分子基础》,1970),该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气体分子与气味受体如何相互作用,使其被世人广泛接受。阿克塞尔和巴克于上世纪末在气味受体的基因定位方面的杰出工作不仅进一步肯定了气体立体化学理论,也基本阐释清楚了嗅觉的分子机制,取得了令人激动的突破性进展。在搞明白嗅觉机制后,人们也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嗅觉与大脑功能区的联系。嗅觉器官既是人的头号感觉器官,也是最早形成的器官。它与大脑的关系比我们想得还要亲密。因为大脑中掌管思维的那部分在进化过程中正是从掌管嗅觉的脑区发展出来的。甚至可以推断,正是嗅觉刺激了最早的原始鱼类的进化,使它嗅觉神经束上的一小块嗅觉组织进化为大脑。人的嗅觉与大脑联系最直接的部位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是扁桃腺及海马回,负责将讯息加以解析,是情绪和大量个性化行为的控制中心,记忆中枢。来自嗅觉神经球的信息通过神经冲动传导到边缘系统,也就是说,气味刺激与记忆材料有非常紧密的连结,气味的刺激可以提高边缘系统的兴奋程度,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好了,是不是感觉原理的解释总是有点复杂,那就让我们来理顺一下气味和记忆的关系--气味分子在空气中被专门负责站岗侦测的气味受体所捕获,这些气味受体分布于嗅觉细胞上,作为敬业的哨兵,气味受体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同一类型的受体只能够对少数种类的气味分子感兴趣。它们将捕获的气味交给嗅觉细胞,然后经由四通八达的神经突起将讯息直接传递到边缘系统,由大脑最后将所有接收到的资讯汇编整理,并加以存储,而且这种通过气味得到的记忆因为嗅觉与大脑的非常关系而变得更加深刻。于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而独特的气味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情景,或者喜悦或者悲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因为一个坏水果吃坏肚子,几年后闻到这股味道依然会勾起那段痛苦的回忆,打心底厌恶,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大吐酸水。气味帮助记忆的研究只是空中楼阁?是一个理论上的空洞研究吗?非也非也,科学家注意到了这一研究的重要实际价值,而且也已经在充分利用这一有趣并重要的联系,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医学价值--法国上塞纳省卡尔什市医院的嗅觉治疗实验室已开始尝试通过气味治疗法帮助患者寻找失去的记忆。有一些病人因大脑受外伤失忆,而治疗这类病人的失忆症是医疗界的一个难题。科学家利用了气味帮助记忆的原理,通过一定的气味帮助患者恢复某些回忆。这家实验室拥有强大的后方支援--在硬件方面,世界著名的专业从事香味研究和制造的IFF集团提供了二百多种气味以供研究治疗。而他们的智囊团,则是上文提到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家医院准备的气味多种多样,有各种植物香味、食品的味道、自然界的气息,还有我们不是很喜欢的汽油、煤气等味道,以及一些非常特别的气味,比如死老鼠的味道。针对不同的患者,先去了解每个人的背景和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现在和过去的经历做一个详细的收集,然后进一步的分析,从而选择最能激发其记忆的气味来展开治疗。作为法国第一家嗅觉治疗实验室,此项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前瞻性,虽然困难重重,但每一例成功的案例,每一次当患者找回一点一滴的记忆都是莫大的鼓励,而且事实证明,这一治疗方案也已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气味和记忆的关系也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这体现在日常的交往中,尤其是恋人中。当参加相亲的双方想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让对方牢记自己,除了穿着和言谈举止之外,可能被我们忽视的气味却是最重要的。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初次见面时,左右着第一印象,决定你在对方心目中地位的关键是自己的味道,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味道。如果你想让对方牢牢记住自己,并顺利开始下一次的交往,那么,让自己闻起来顺鼻则相当重要。而对已开始交往一段时间的恋人,则已经熟悉了彼此的味道,气味在对方记忆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德国心理学家沃勒发现了\"气味慰藉\"现象。他调查了208名年轻男女,当男友离开或不在时,三分之二的女孩穿过对方的衣服睡觉,通过男友衣服的味道来保持男友在身边的感觉。而高达五分之四的女孩会通过嗅闻对方的衣服取得快感。科学家也证实,对于两地分居或已分手多年的恋人,或许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已经淡忘了,但彼此的体味却会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我们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片段:当已婚男女感情出轨时,对方一般都是从发现对方身体味道的变化开始的,这说明每个人的嗅觉已经适应了对方的体味,而且对气味的识别能力很强,一点点的变化也很敏感。另外,对于我们的同学朋友,还有一个小实验可以试试,或许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在睡眠时给予一定的气味刺激暗示,可以重新激活白天的新记忆,并将这些记忆进一步巩固。也就是说,当我们睡着的时候,在屋里摆上一盆鲜花或者喷洒一点香水,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来巩固白天学习的知识,加强学习效率。基于以上的研究以及重要的意义,派生出了一个全新的学科--香味学,这是一个介于心理学、生理学、化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新的边缘学科。此学科着重研究香气对人体情绪状态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 即将成为最有前途的热门学科。

魏晋女人韵味研究论文

摘要: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较为黑暗的时期, 社会是动荡的,政治是黑暗的,战争是频发的,由于社会的分崩离析,过去两汉儒学一尊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道、法、名等各家学说纷起,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出现了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般绚丽的文化浪潮。魏晋士人,崇尚清淡,追求虚静,行为上纵任不拘,一改两汉文人那种唯立德扬名为目标的人生态度,全面而深刻地建构了魏晋人的特质、品性和才情,而魏晋人的这些特质、品性和才情又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上。本文从四个角度,探讨了魏晋人的审美情趣。一,对相貌美的坦然直言。二,对自然美的崇尚。三,对女性聪慧达观的赞美。四,精神境界之美。并通过对历来学者相关著作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世说新语》所体现的审美核心是人的精神境界之美。在正文中分三大部分,一一步分析和阐述了本文的论断。关键词:审美情趣 相貌美 自然美 女性美精神境界之美文献综述1、相貌之美魏晋人对美的理解是特立独行和任性放达的,他们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对美貌的赞赏往往是毫不吝啬并且是姿态坦然的。有时会以描写自然风物的形容词来形容名士的风度和美貌。如写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1] 写潘岳的美,说他少年时走在街上都会引来妇女们牵他的手。写到卫玠,说他因为美貌被人围观,因为围观的人太多像一堵厚墙壁困住了他,使他本就羸弱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竟然病重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2] 对美貌描述的这种直言不讳,恰恰是魏晋人开放自由的风气在审美情趣上的一种体现。历来,也有很多关于对《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人物审美研究,在李立娜的“论 《 世说新语 》 中女性美”也提到, 女性美第一是 “ 貌 ” 之美 。第二是“才”之美,第三是“德”之美。从专著方面来说 , 比如袁济喜的 《六朝美学》 ( 北 京大学 出版社 1999年版 )以及李泽 厚 、 刘纲纪合著 的 《 中 国美学史(精华版)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 都对 《世说新语 》 有较大篇幅的分析。 专著则有宁稼雨 的 《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 ( 河北教育出版社版) 、 蒋凡的 《世说新语研究 》 ( 学林出版社 1998年版)、萧艾的 《 世说探幽 》( 湖南出版社 )、 这些著作都涉及了对 《 世说新语 》 的美学分析,提及关于魏晋人对相貌美的描述 。2、自然之美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在审美文化方面,“自然”不仅是人生、艺术合理性存在的基础,而且成为艺术创作的理想和艺术批评的标准。刘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审美文化的影响》(扬州大学)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论证“自然美”的概念,他认为“自然美”,若表现在人物品藻上,则是对人的气质、才情的关注,张扬个性之美;在诗歌中则是抒发内心苦闷,寻求精神寄托,体现真情流露之美;在书画艺术里,则是抒写自由人生,追求神韵之美,任心表意之美;在音乐的国度里,则是寄托人生忧愁,宣泄生命意识之美。当时人物品藻在社会上的势力,对人的气质才情的审美,对自然美的追崇,是那个时期的一种风尚。如《世说新语》描述的:王夷甫云:“闾丘冲优于满奋、郝隆。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 [3] “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4]3、女性之美《世说新语》中有许多表现人品美、德行美的小故事,特别是有许多对聪慧达观、坚忍睿智的母亲们的形象的描述,有着许多动人的篇章。李立娜的“论 《 世说新语 》 中的女性美”(湖南师范大学校刊)一文中指出“ 德 ” 之美 ,这是 《 世说新语》 中所展现的女性美 的重点内容 ,通过书中女性在不断变化的身份一一女儿 、 妻妾 、 母亲之间的表现,来展示女性所特有的“ 德 ”。宁稼雨先生的《中国志人小说史》着重分析了《世说新语》特别谈到了《世说》的妇女题材,他指出魏晋妇女在很多方面冲破了旧礼教对她们的藩篱,掀起了一次妇女解放的波澜;蒋凡的《世说新语研究》一书第六章,则从魏晋士人的婚姻和家庭方面入手探究女性的地位问题;王守华的《世说新语发微》一书从婚姻、家庭以及学识来谈论女性形象较为全面;而范子烨与李杰都开始关注魏晋女性不同于以往的“新”形象、“新”气象。 在学术期刊网里搜索的相关硕士学位论文有很多篇,分别是2007 年兰州大学姜肇函的硕士毕业论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状况》通过对《世说》的分析探究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张玉茸的硕士毕业论文《论<世说新语>中的女性群体》则较为全面的分析了魏晋女性;2011年兰州大学焦虹玮的硕士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上层女性的困境—以<世说新语·贤媛>和<妒记>为例》侧重于对两本书进行比较研究。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 第 28 卷第四期总第 60 期张更祯的《<搜神记>中的女神、女鬼、女妖形象》 认为《搜神记》中的女神宛如大家闺秀,端庄严肃;女鬼为爱而死,又为情而活,令人感动;女妖容色娇媚,并未对人有害。该作者认为不管是女神、女鬼还是女妖,她们本质上都是女性的的化身,集美貌、柔情、善良为一体的美丽女性形象。4、精神境界之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关于人的精神境界,他认为,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则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关于人格与境界《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一书认为,冯友兰通过对天地境界中圣人品格的具体描绘,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吸取道家思想的资粮,熔儒道为一炉,构建起其理想人格学说,为其人生哲学圆了最后一笔。魏晋人对美的认识,不仅是对相貌的直接的感官感知,更注重精神境界的美,常常会借助山水之美抒发个人情感,以追求人的精神境界之美。宋艳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审美追求一文中认为,魏晋时期的士人他们自觉地以审美的眼光观照山水,从中获得 了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以至有了 “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5] 的感觉,主体与客体达到了统一。人成了自然的一员。陈国敏,戴剑的《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看士人隐逸审美心态》认为,山水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人们对自然山水审美的人格与生存追求上。山水不但成为主体审美情思的艺术载体,而且成为主体对自然山水的人格与生存追求,就是士人把山水作为自己生存的伴侣,把自己的生命存在与山水存在视为共同体。刘尹云:“清风朗月,辄思玄度”----“每到清风明月之时,就要想起许玄度。” [6] 当有人问顾恺之会稽的山水如何秀美,顾云“千万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 [7] 这种对山水美的发现,用美的心去体悟山水,用美的语言表达山水自然景象的风气是魏晋人艺术心灵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魏晋人注重精神境界提升的一种方式。以上搜索了历年来学者们对魏晋时期的审美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世人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为人处世和道德理念有很大的帮助,为后人更深层次地研究魏晋时期的审美观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在研究这些学者著作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大多数学者对魏晋人审美的研究,都是分别从各个角度着手,缺少关联性,这为本人研究的论题,留下一定的空间,文本将重点论述关于《世说新语》中魏晋人审美情趣的核心问题,既《世说新语》所体现的审美核心是人的精神境界之美。

2000字2016浅谈魏晋人物品评的转向及其原因论文语文论文频道小编搜集的范文“2016浅谈魏晋人物品评的转向及其原因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论文 ,请访问语文论文频道。从勾勒出了人物品评转向的大致理路,由“德”向“才”转向。本文从魏晋人物品评的缘起出发,来透视人物品评发生转向的原因,以下就是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浅谈魏晋人物品评的转向及其原因。魏晋人物品评相比于汉代及以前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向,这一转向是在魏晋这一鲜明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一、 魏晋人物品评的缘起人物品评古已有之,如孔子将门人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孟子将人格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境界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等等。到了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评最初是和相书联系在一起,对人物的贵贱、贫富、祸福等进行评论、预测。这样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的将人物的内在精神同外在形体相联系的合理内核为后世所彰显。真正使人物品评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风尚,则起始于东汉的清议。这与当时政治上提拔、任免官吏要求士人必须在言行举止上有比较好的声望,必须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有着直接的关联。地方宗族乡村集体对名士的品评和鉴定,普遍是被作为品评人物的核心依据,直接关系到士人的升迁、提拔及其政治前途,由此,品评人物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人物品评在曹魏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曹操的“唯才是举”与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对东汉以来统治阶级所极端重视的却业已经成为空虚的道德标准的人才标尺的一个极为大胆而有力的冲击。这种重才轻德的“叛逆”对冲破传统儒家思想束缚具有极其重要的解放性意义,导致了当时的人物品评由重“德”向尚“才”的历史性转变,即从强调人的道德伦理的本位性,转向强调个体的智慧才能的重要性。“这就使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打开了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的一个领域,开始集中地对个体的智慧才能,包括对个体的气质、心理、个性及其外在表现进行研究。”汉末魏初的政治动乱使人对自身的生命短促、欢乐少有、悲伤凄凄等发出了一连串的怀疑和追问,而当时经学的衰落又使人对儒家礼教离心离德,从而给议论、争辩的风气打开了一条门缝,使这一时期的道德、哲学、文艺等都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士人对此前传统的功业、信仰、经学发生了极大的怀疑,同时,伴随着这种思考,一种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出出来了,这标志着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的传统标准和价值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种觉醒除受玄学思潮影响外,亦在人物品评中鲜明而具体地体现出来。分析考察一下人物品评的发展演变历程即可明白,魏晋前由政府主导下的官员人选决定着人物品评的基本内容,所评论的对象必须做到仁义、孝廉,言行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而才智则远远置于仁义礼智之后。具有规范性、广泛性的道德标准讲究唯德是评、唯贤是论,从根本上遏止和压抑了潜藏在不同士人身上的才智的充分发挥,使人物的个性不得不长期牵制于所谓一般共同性。自曹魏氏政权唯才是举推行后,便赋予了“才”以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它成为人物品评由政治伦理性向审美性转变的桥梁,促进了人的独立觉醒、人的自我认识意识的萌发,无疑是当时思想解放的先声。及至《世说新语》问世,这部把人物品评作为主要内容的志人着作, 从重才情、尚思理、标放达、赏容貌等方面,对人物作了全方面的审美性考察。它排除了在人物品评上事关伦理、道德、学问等德性方面的诸多内涵,其所侧重的重才,是对人的本质的多重体现,虽仍然包含政治之才,但更多的是指绘画、书法、音乐、思辨等方面的创造欣赏、玄学思辨以及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人的种种智慧和才能,亦即是对此前几百年来才屈于德、人服于礼的一个重大反驳。正是这种转变使魏晋六朝的审美理想更具艺术趣味,更有利于文艺创作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文艺美学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先秦诸哲以争鸣的方式说,是道德实践的美,是智慧思考的美,而魏晋六朝在审美性的人物品评兴起后,却赋予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人所追求的作为人的本质在于审美和自由! 如果说,在两汉时,人是善恶伦理的化身;那么,在魏晋六朝时期,人便是心灵和精神的化身,是诗意般的人生体验。经学的崩溃和儒学的经离给了魏晋这一特定时代的人们充分欣赏自己的绝好机会,它促使人们去感受人的存在、人生在世的意义及价值。这是一个讲求个性,欣赏自己,追求主体内在精神自由的时代,更是一个发现人本身、弘扬人格美的时代。魏晋六朝文学因为有肥沃的艺术土壤,便在此背景下显示出文学的自觉。也正随着文学的自觉,在创作上结出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二、魏晋人物品评特色形成的基本原因人物品评最终脱离了“作为国家和地方政治人才选拔舆论准备的既定轨道, 成为广大士族文人相互之间进行审美性的评价、认识和了解的主要渠道, 成为门阀士族彰扬和宣泄本阶层意志、观念乃至审美趣味的主要途径”。这一阶段许多文学上宝贵的收获都留下了人物品评的痕迹,都或多或少地、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当时审美性的人物品评分不开。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浅谈魏晋人物品评的转向及其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姿容曼妙的形态美魏晋时期的女性在某种程度上已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男性眼中的女性美已渐趋摆脱视女性为男性的附庸和赏玩对象时所要求的那种形态美。他们似乎已站在了欣赏女性、尊重女性的角度上,不仅欣赏着她们形容的曼妙, 也欣赏她们的风度和气质以及高雅的品格。明君“姿容甚丽”但却“志不苟求”终于未能成为帝王召幸的对象,她姿容既美,又不肯屈节与世俗同流合污,虽远嫁而美名在,是一时佳话。二、字字珠玑的内在美魏晋女性追求的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 是这种发自于肺腑行游于言辞间的机智和思辩,是可以与男性分庭抗礼的智慧的展现。受魏晋时代整体精神风貌的影响,魏晋女性更倾向于呈现出一种言辞上的机智以及品德上的高洁, 在这里, 她们充分展现了一种自由的风范。面对男性,她们低眉屈膝,不必附耳听命, 而是以自己的智慧, 自己的才思来赢得男性的尊重,她们已不再是男性附庸和赏玩的对象, 而是呈现出一种独立之美。三、鹣鲽情深的真率美魏晋时期是一个自由的时代,是崇尚个性的时代。受玄学的影响,魏晋人士更注重与自然的契合,追求的是一种物我相交、浑然相忘的状态。这种尊崇自然,、彰显个性的风范表现在性格上,即形成了一种真率的品格。

据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索引粗略统计,1996——1997年发表的有关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论文大约有670篇左右,涉及了诗赋、散文、小说、文论等各个方面。兹择要予以概述。 一、总论 这两年发表从宏观角度研究该时期文学的论文约35篇。钱志熙《论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论述了中古各时期社会意识中生命观念的交替变化对文学中生命主题的影响,认为中古汉魏六朝时代经历了三种文化类型,即两汉型、魏晋型和南朝型。由两汉社会的以非理性生命观为主流倾向转为魏晋社会的以理性生命观为主流的倾向,促使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引发体验自身生命境界的矛盾和激情,使魏晋成为“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南朝时,佛教的非理性生命思想全面地被释放出来,并被文人群体普遍接受之后,魏晋式的生命情结被解开,文学中的生命情调因而淡化,甚至消失。〔1〕傅刚《论汉魏六朝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梳理了从汉到南朝文体辨析的历史发展,认为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出自《七略》、《汉志》,汉人已有文体辨析的意识,魏晋时期文体辨析更为明晰而自觉了,南朝时期对纯文学文体辨析的认识更加深刻,更接受了文学的本质。〔2〕何新文《从〈诗赋略〉到〈文集录〉——论两汉魏晋南北朝目录的发展》,论述此期古代文学目录形成、发展状况,指出文学目录形式多样,成就突出,是综合性图书目录中的主要形式〔3〕“文学的自觉”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长期讨论的一个话题,此期围绕该论题发表了一组文章。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不同意鲁迅的看法,认为从文学观念的发展演进、专业文人创作的出现和专业文人队伍的形成,多种文学体裁在汉代的发展和成熟,汉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等方面看,文学的独立和自觉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它从战国后期开始初露端倪,到西汉中期已经相当明确。〔4〕刘晟、〔韩〕金良美也撰文对“魏初文学自觉”说提出质疑,认为鲁迅的论说不足为据,张少康的看法也不确切,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何时亦大可不必,“对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描述应回到体的范畴上进行”。〔5〕李文初则连续撰文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鲁迅的论述并未过时。〔6〕此外,孙明君的《建安时代“文的自觉”说再审视》对这一问题的滥觞和嬗变作了简略的回溯和描述,并认为建安时代士人心态与文学创作之情势异常复杂,它固然有与魏晋大系统的一致之处,但更有其属于自己的独特内涵与价值。〔7〕 二、魏晋诗歌研究 这两年关于魏晋诗歌研究的论文有250篇以上,主要集中在建安诗歌研究和陶渊明研究两个热点上。宏观研究方面,李建中《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用人格心理学的方法解读魏晋文学,试图展示魏晋文学的心路历程。〔8〕王力坚《西晋文学与建安文学承传关系论》认为这两个时期的文学有一脉相承关系,“不仅是相似的时代特征与社会风尚等因素对文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西晋文人继承并发展了建安以来的文学观念与审美意识。”〔9〕钱志熙《魏晋“杂诗”》对魏晋时期的“杂诗”一类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认为“杂诗”在魏晋时期是一个独立的诗歌种类,它是魏晋文人抒情诗的代表性作品,比较充分地实现了自觉的抒情,虽名为“杂”,却体现了纯诗的精神。〔10〕 关于建安文学,刘刚《论建安诗风的时代性转换》从时代、政局及文化环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方面论述了建安前后期诗风的转变情况〔11〕;汪春泓《颍川区域风习与建安文学》则从地域风习的角度探讨了建安文学形成的原因,认为颍川之士荀或、锺繇等代表的新思维对于建安文学有很大的影响。〔12〕孙明君《论曹操对原始儒学精神的诗化》认为曹操的诗歌第一次把原始儒学的天下意识与忧患意识注入诗的创作,开创了悲壮雄健的诗风和阔大雄奇的意境,从而使标志着中华民族理性觉醒的原始儒学精神转化为具有动天地、感鬼神之艺术魅力的诗篇,为中国诗史开一坦途。〔13〕缪军《走向心灵——曹植〈杂诗〉小议》指出,由于曹植生活环境、思想及感情变化,其诗表达方式由外向表现走向内心展示,由群体走向孤独,其作品充溢着内在的热情,富有生气和力度;曹植的悲剧是门阀制度严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普遍悲剧,因此杂诗所表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也成为后代诗人的共同主题。〔14〕 这两年对于正始名士的研究,重在从思想、文化和人格的角度进行论述,没有大的突破。西晋文学也是研究的薄弱环节,但曹道衡《陆机的思想及其诗歌》对陆机的思想品格和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论述,认为陆机在入晋之后,心理上与晋室的隔阂是次要的,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政局的稳定面前,他能够放弃成见,顾全大局,为晋朝效忠;陆机为司马颖尽力虽有过失,但不能说他是“倾仄”或“犯顺”。陆机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大抵自晋迄隋,多数人持赞扬态度,但宋以后,批评意见占了上风,这有其时代原因,不能因而忽视陆机诗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5〕柏松《潘岳:在超越与沉沦之间》对潘岳的人生轨迹作了描述,认为他在超脱与沉沦中的挣扎带有一种毁灭性的意味,而他的所作所为却被烙上了深深的时代的印痕。〔16〕张晓林《由自卑到超越的心灵历程——论左思的创作》认为仅从社会学去分析左思,难以真正理解他的创作,更难以探出其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文章试图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去探明形成左思的性格和对世界的感受方式,他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独特领悟的直接原因。〔17〕 对于东晋文学的研究,(陶渊明之外)有三篇文章较为突出,一是曹道衡《试论东晋文学的几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们不想割断历史而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文学的演化过程,那么,对于东晋这样一个历史阶级的文学,也应该适当予以注意。”文章征引大量的材料,说明“东晋不仅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和南北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各民族和南北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南北士族之间由矛盾而日趋溶合”,深深影响了文学的发展;东晋文学的变迁“不光表现在形式方面,更主要的应该说是在内容方面。文学内容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思想界的变化。”文中还指出,东晋一代的山水散文已很盛行,而东晋的道教诗“和玄言诗一样,都是山水诗出现的先河”。〔18〕二是胡大雷《玄言诗的魅力及魅力的失落》,文章认为,“玄理与论辩玄理而产生的玄远超迈和面对美好自然心中的感发,此二者的相互融合构成了玄言诗的魅力”,玄言诗作者为了从诗中概括出哲理来,就不能让自然景物有太多的特殊性和具体性,“如何在不违背普遍性的同时而突出某方面的特殊性,就成为玄言诗实现魅力的关键”。但是,“在玄言诗中,主人公摆脱了‘情’的束缚而进入‘理’的领域翱翔”,“把人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全以淡泊中和、逍遥自在的玄理内容来矫正”,这种“消失了人生道路的各种各样的情感而达到淡泊中和境地的诗”,就必然地流于“淡乎寡味”,失落其魅力了。〔19〕三是王力坚《山水以形媚道——论东晋诗中的山水描写》,文章认为“东晋人玄览山水以悟道,虽然有理性思辨的意义,却要通过‘流目四瞩’的感性直观手段才能实现”,“诗人对山水之形’的直观描摹以及‘媚’的感性表现,确实使清新秀丽的景物描写,构成了诗中独立自足的美感意象。”东晋诗坛对山水声色描写的倾向日益显著,而个人情感的抒发,则相对地较为淡薄, “在这个意义上说,刘宋山水诗的‘性情渐隐’在东晋诗中已表现得相当突出;东晋诗重山水之形与景物之色的描写,则肇始了文贵形似、声色大开的南朝山水诗创作;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更是在对‘山水以形媚道’传统的直接继承与革新中,得到发展与繁盛。”〔20〕这三篇文章都从宏观把握的角度对东晋诗的特色和文学史地位作了深刻阐述。 陶渊明研究历来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重头戏,这两年发表的有关陶渊明研究的文章在125篇以上,涉及到渊明其人其文及陶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以下几篇文章尤为突出。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对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陶渊明享年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辨,文章首先指出,对于这一问题应有严谨的方法,主要包括对于相关的资料作通盘考察,不以偏盖全;并进行分级,不以次易主;对于陶渊明的作品以各宋本为主,并以准确理解为基础。文章由这一思想方法入手,对于内外资料详按细察,结论曰:“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出发,对其重要性加以区别,结合版本校勘,进行通盘考察,所得出的最为圆满通达的结论就是陶渊明享年76岁,生于晋穆帝永和八年壬子(352),卒子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21〕张可礼《陶渊明的文艺思想》论述了陶渊明文艺思想的特色及其文学史地位。文章认为,陶渊明文艺思想的主要倾向属于“非功利说”,他强调文艺以示志抒情,重视文艺的娱乐作用,把自然作为文艺理想;他“对外在的景物,往往是持有一种既留心又无心的超然态度。在陶渊明那里,作为主观的情志和作为客观的景物,不是简单的单向流动,而是双向感触,互相交融”;“陶渊明在认识上对言志抒情的重视和在创作实践上的表现,突出的是‘示己志’,是抒个人之情,表现的是他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他“在思想上对文艺的娱乐作用的重视,特别是他的文艺实践,第一次打破了以悲慷伤感为基调的格局,使文艺的娱乐作用第一次比较完美地得到了显现,也使娱乐的主题,在文坛艺苑上开始占有一席之地”。〔22〕李建中《试论陶渊明的人格精神》认为,陶渊明的独特的魅力,是他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在此追问中所建构的新的人格范型;而正是南山的自然、真率与冲淡、虚静,铸成陶潜诗歌永远的神韵。陶渊明的人格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菊东篱,躬耕南山”的生存方式,与“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在诗性与神美的层面,达到了完满的契合;二是借“形、影、神”之间的人格对话消释人格主体“营营以惜生”之苦,将大钧之力、大化之功融入南山人格;三是兼用儒道之生死观,建构“乘化以归尽”的生命意识,使人格在生死之思中得到升华。〔23〕顾农《前期陶渊明的双重人格》则从陶渊明的诗文和生活经历出发。指出陶渊明有他“真”和“拙”的一面,“但他同时还有不真不拙的一面,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陶渊明自正式归隐后思想上进入了新的境界,人格趋于成熟单一,虽有若干内在的矛盾,但与他先前那种相当典型的双重人格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24〕这几篇文章或以考辨精细见长,或发人之未发,是此间陶渊明研究的有力文章。 三、南北朝诗歌研究 这两年发表有关南北朝诗歌的文章约85篇,以论述山水诗和宫体诗者为多。 关于山水诗,木公《山水诗兴起原因新探》从道教对山水诗影响的角度,探讨了山水诗兴起的原因,文章指出道教徒最早自觉进入山林并赋予山水以新的意义,道士的山林活动引起了文人对山水的重视;文章考察了当时许多著名文人与道教的密切关系及其各种各样的山林生活经历,认为这引起了山水文学的产生,而山水诗中养生游仙的“道味”也反证了山7k诗兴起与道教的关系。〔25〕李炳海《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和《慧远的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则从谢灵运与慧远关系入手,把南朝的山水诗和庐山净土法门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揭示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前文认为,从东晋后期,影响名士们游览山水的思潮已经发生变化,玄学不再居于支配地位,它被正在兴起的中土佛教所取代,谢灵运不仅是以名士的身份写山水诗,而且还用庐山净土法门的观念、理想及思维模式来审视自己的观照对象,并用诗歌加以表现。其文章还指出,“东晋刘宋之际主要有四类诗值得注意,它们是玄言诗、田园诗、佛理诗、山水诗”,“从思想倾向上看,玄言诗、田园诗是同类,属于道家;佛理诗、山水诗归入另一类,属于佛家。从作品风格看,玄言诗和佛理诗相近,都是大谈玄理,淡乎寡味;田园诗和山水诗类似,多写自然风光,饶有情趣。”后文具体考察了谢灵运的山水诗与慧远的净土信仰的关系,认为谢灵运山水诗中表现的“赏心感受”、“大顿悟境界”和“定慧观”等都受了慧远净土信仰的影响。〔26〕朱起予《论谢(左月右兆)的山水诗》将谢(左月右兆)的山水诗放在六朝田园山水诗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通过与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人诗作的对比,揭示谢(左月右兆)山水诗的意蕴特色,认为谢(左月右兆)山水诗的风格是“萧散清新”,这表现在其山水诗闲雅旷远的风致上。谢(左月右兆)多写“望”里的山水,从静止的一点摄入山水风景,在写景时也将思乡念友的柔情注入其中,忧郁的感情与清亮的山水相融合,构成一种欣悲交加的温润意境。〔27〕 关于宫体诗,傅刚《永明文学至宫体文学的嬗变与梁代前期文学状态》详细考察了永明文学和宫体文学的诗人诗作状况,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嬗变规律,认为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又有必然的发展联系,后者是前者逻辑顺序的演绎结果。〔28〕许云和《欲色异相与梁代宫体诗》抓住萧梁君臣父子对荒淫社会风气表示强烈批判态度并有切实整齐措施和行动与其时宫体诗中看似荒淫的追情逐声的描写之间的矛盾,逐层分析了宫体诗内容对佛教内容的模仿,认为宫体诗极写女色与男女性爱乃是实施教化的一种手段,“宫体诗在内容上总的特征就应该是极写女性的淫欲姿态和妒性”,“为了充分展示女性的丑恶,就得要不遗余力地体味女性的客观美。所以,宫体诗的大肆铺写欲色从根上来说是承袭了佛经的这种极写之、力破之的写法。”该文为观察宫体诗内容特色及其产生的背景提供另一视角。〔29〕此外,詹福瑞《梁代宫体诗人略考》〔30〕和樊荣《梁陈宫体诗的发展和界说》〔31〕分别对梁代宫体诗人和梁陈宫体诗题材予以考证和清理。 山水诗和宫体诗之外,另有两篇文章值得注意,一是李宗长《江淹诗歌的题材选择及其文化意义》,文章认为江淹的拟古、游历和赠和之作均有丰厚的文化意义:其拟古诗发扬光大了拟古这一特殊题材,形象阐明了五言古诗的流变,并奠定了江淹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游历之作在反映其个人部分生活经历、感情变化的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赠和之什则反映了由元嘉诗风向永明诗风过渡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抒情的清婉和语言的清丽。〔32〕二是许云和《梵呗、转读、伎乐供养与南朝诗歌关系试论》,该文认为,梵呗对南朝诗歌最重要的影响是其声音的哀亮特征,二者因共同追求哀怨境界而互为推助;用汉语转读汉译佛经这一模式所分别之三声为中国声韵中固有的平上去三声,永明说的发明是依据及摹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而来;伎乐供养作为佛所特许的通向天国最为方便的途径,供养者趋之若鹜是显然的,供养既多,遂也就演化成了佛门礼佛的仪式之一,南朝文学声色大开不能说与释子的“行方便”毫无关系。〔33〕 四、魏晋南北朝辞赋、散文、小说研究 此间发表关于辞赋的文章30多篇,关于散文的文章10多篇,关于小说的文章30多篇,计80多篇。 辞赋方面,亦多就单篇作品进行阐释、赏析和考辨,如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陶渊明《闲情赋》、鲍照《芜城赋》和庾信的赋作均被纷纷论及。其中傅正谷《〈洛神赋〉的梦幻辞赋史地位及当代论辩》将曹植《洛神赋》作为梦幻辞赋名作进行考察,并据以评述了论者对《洛神赋》本意的三种看法。文章认为《洛神赋》的创作方法是梦幻主义,其艺术结构依据梦幻主义作品一般具有的梦前、梦中、梦后的结构形式,也可分为入梦、告梦、思梦三部分;《洛神赋》本意的三种说法,即“感甄”说、“君臣大义”说和“赞美女神”说各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圆满,《洛神赋》作为一篇梦幻主义的爱情名作,其“艺术结构与描写,是不应等同于一般现实主义作品的,更不同于结构严密的论著,而是具有忽然性、跳跃性、不确定性、不规则性、主观随意性、不能自控性和非理性、非逻辑性的特点”。〔34〕此外,还有一些从宏观角度立论的文章,如许结《声律与情境——中古辞赋诗化论》将中古辞赋的诗化归结为四个阶段和五大重要特性〔35〕;郭建勋则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魏晋南北朝骚体诗赋进行系统的探讨,是这方面用力最勤者。〔36〕 散文亦是此期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莫砺锋《南朝山水文初探》对南朝的山水文从兴起过程、繁盛原因和演变轨迹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认为,南朝山水文不逊于山水诗,足以在古代山水文学中占一席之地;以其篇幅上从冗长夸饰向短小精悍演变、字句上从密丽新巧向清新疏朗演变、意境上从单纯写景向情景交融演变而论,南朝山水文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北朝。〔37〕范子烨《〈洛阳伽蓝记〉的体例渊源及其与名僧“格义”的关系》认为,杨街之《洛阳伽蓝记》由正文与注文合体构成的撰写体例,虽说直接受到六朝时“合本子注”佛书体例的影响,其实,它更是那个时代流行“合本子注”体式风气的产物,进一步追溯,渊源所自,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官文化和经学训诂。六朝时名僧盛行“格义”之风,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本子注”现象步入佛学廊庑,并在其中不断升华,进而为如杨街之等杰出作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模式。〔38〕 小说方面,关于志怪小说的文章不多,其中欧阳健《东晋的志怪小说家群考论》对曹毗、祖台之、孔约等东晋几位志怪作家进行了考证,并且指出志怪小说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东方式思想,而且它在描绘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非毫无文采与波澜可言。〔39〕钟林赋《论魏晋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恋小说》对六朝志怪中的人鬼之恋作了专题研究,认为这类小说大体可分为四类,其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不灭观念有密切关系,佛教的影响甚微;魏晋六朝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其滋生的沃土;它的怪诞之美,独具魅力,对后来的小说戏曲创作影响至深。〔40〕关于志人小说的文章,全部围绕《世说新语》进行讨论。《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是讨论的一个热点,张海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的关系》用一般小说应具有的基本要素进行比照分析,认为《世说新语》在人物、情节、结构上均不类小说,又不能归于历史,“从小说文体的形成过程看,《世说新语》处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萌芽阶段,只能说具有一些小说因子,而不得与成熟后的小说等量齐观;从史传文学向小说文体的过渡来看,《世说新语》处于历史与小说之间,它兼有两种文体的部分特征,因此很难说究竟属于哪一种。”《世说新语》的文体意义即在于此,它从中呈现的独自个性有:(一)内容的纪实性;(二)篇幅短小;(三)清通简要、空灵玄远的文体风格。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世说新语》文体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即与玄学思潮、清谈风气相伴而来的名士意识,指出名士意识之于《世说新语》文体特征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对人的关注,对个体的关注,从而突出了人的个性;二是著述动机、旨趣的转变,从先前的记事明理以资劝戒,变为叙写刻画人之才情风致以资赏鉴。〔41〕此外,李雁《〈世说新语〉叙事艺术个案分析》〔42〕、美国学者Richard B·Mather(马瑞志)《〈世说新语〉的世界》〔43〕也都讨论了类似的问题。刘仁树《论〈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论述了《世说新语》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语言成就。作者认为该书的艺术风格是“玄远冷峻,高简瑰奇”,其形成源于魏晋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它记写的对象密不可分;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它的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富于表现力;同时,它又将口语熔铸成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学语言,从而增加了表现力和概括力。〔4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