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一串熠熠闪光的珍珠,《婴宁》一文应是其中最夺目的一颗。婴宁的人物形象是《婴宁》一文最大闪光点。作为蒲松龄的理想型,狐女婴宁爱花成癖、敢说敢笑、天真烂漫、亦憨亦黠、同时又崇尚孝道,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和狐性。婴宁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婴宁》这一审美对象实现审美体验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来阐述婴宁的人物性格形象及其变化。 关键词:婴宁 人性 狐性 《聊斋志异.婴宁》中的女主角婴宁是蒲松龄创造的狐鬼花妖世界中的女性形象之一,同时也是蒲松龄创造的最成功的狐女形象。婴宁这一形象是蒲松龄的理想型。对于婴宁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给予了婴宁极其特殊的人物身份的设定,“秦家姑去世后,姑丈鳏居,崇于狐,病瘠死。狐生女名婴宁,绷卧床上,家人皆见之。姑丈没,狐犹时来。后求天师符粘壁上,狐遂携女去。”以及婴宁自述“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可窥见婴宁的全部身份背景,婴宁由人狐结合所生,初生之时便丧父成为寡居孤儿,由鬼母抚养长大。半人半狐的婴宁身上体现着的人性与狐性有着其形成的必然。其狐性集中体现在出嫁前亦憨亦黠、纯真烂漫的少女形象,而其人性则从其出嫁后恪守孝道、成为贤良淑德的人妻形象中凸现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婴宁前后性格的转变可以算得上是由“狐”到“人”的蜕变。 婴宁从小便被鬼母收留,抚养长大,生长在与世隔绝的没有尘世纷争的山野之中,偏处独院,挚友无交,只有一个寡居聋聩老母以及婢女为伴,未受世俗风情熏染、封建礼教的毒害,更多的是接受乡野山林优美自然环境的陶冶。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婴宁性情出于自然,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简单纯朴。未嫁之前,婴宁身上所体现的更多是“本我”,即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她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行无伪饰之真”、“心无尘蔽之纯”、“任性无羁之野”的自然。这时的她,喜怒随心,毫无顾忌,行为举止一任天生。婴宁初次出场时,“有女郎携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形态以及“个儿郎目灼灼似贼”的骂语,她的“真”“纯”“野”就已经初见端倪。在故事往后的发展中,无论是她终日“嬉不知愁”“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事事以一笑蔽之的旷达,还是与王子服“园中共话”“不背他人语”时无“男女之大防”的娇憨都体现了婴宁心无尘蔽的单纯、以及不顾礼法世俗的洒脱任性自由的野性。这种亦憨亦黠、纯真烂漫、单纯如初生婴儿般的“本我”形象正是其作为狐精的“狐性”的“野”。 在同王子服回府后,婴宁慢慢有所收敛,虽然依旧身上带着“野”,但却较前期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时她的“自我”意识觉醒,在这个过程中,她慢慢吸收凡俗社会的“礼”,在现实环境中约束自我。在嫁给王子服后,婴宁慢慢地向了贤良淑德的传统妇女转变,她心灵手巧,“操女红精巧绝伦”,善解人意,长于为王母分忧,孝敬婆婆,关心丈夫,恪守妇道。“生以憨痴,恐泄露房中隐事,而女殊秘密,不肯道一语。”,她懂得节制,通晓人情,在自己任性妄为,差点害夫家惹上官司的时候,毅然决然“矢不复笑”。当婴宁看见自己的张扬个性的个体行为与压抑天性、剥夺人格自由的社会规范产生摩擦时,甚至威胁到其自身与夫家的生命安全时,她便向世俗妥协,就范于封建礼教,压抑自己的天性,约束自己的行为。她的这种做法正是从“本我”向“自我”的一个转变,这时她身上所体现的恰恰是其作为狐女的一种“人性”。 在婴宁“矢笑不复”之后,竟然“零涕哽咽”,究其原因,只因其“凄恋鬼母”念及“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并请求王子服助其葬母“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婴宁的“反笑为哭”等种种行为体现了其知恩图报、不忘本心,崇尚孝道。而这些都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超我”理念不谋而合。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作用于“本我”的结果。若说婴宁的“矢不复笑”是其由“本我”走向“自我”的体现,那么她的“反笑为哭”则是其由“自我”走向“超我”的表现。她的“矢不复笑”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而“反笑为哭”则是其自由自觉的用伦理道德指导其行为的追求完美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已经成为了婴宁的一部分,她身上所体现的正是其作为狐仙的“超我”的“仙性”。 婴宁性格的转变,凸显了一个理想的人的成长。在她身上从最开始的“本我”的“狐性”,到压抑自我的“人性”以及最后实现“超我”的“仙性”,婴宁从“狐精”变成“狐女”最后成为了“狐仙”的身份转变,其实是一个人成长成为理想的人过程的一个体现。其实社会中的人大多处在一个“自我状态”,即在实现“本我”和“超我”中挣扎,一方面追求自我满足的快乐,另一方面追求世俗社会的认可。可以肯定的是,“超我状态”是社会化的产物,区别于“自我状态”的关键因素在于对现存伦理道德规范的自由自觉服从,这里就能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文教的作用,文教是让伦理道德规范和人的行为融合协调的最佳手段。大力推行文教是实现个体成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蒲松龄 聊斋志异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 【2】马松 假天真抑或真性情——婴宁形象之我见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 【3】王真 《聊斋志异》女性纯美形象浅析 《成功.教育》2010年第3期 【4】顾克勇 蔚然 痴呆或狡黠:浅析婴宁性格转变 《蒲松龄研究》1999年第4期
[1]何志强,朱家德,税学丽. 规模、区位与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基于四川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3). [2]史娜.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研究[D].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2007. [3]王晨辉. 关系型贷款、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D].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2006. [4]本报见习记者 田文会. 国务院专题研究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N]. 财经时报,2005-01-17(T00). [5]许小平,杨晓艳. 中小企业融资与民营中小银行的优势[J]. 价值工程,2005,(5). [6]本报记者 杨红梅. 新思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 中国财经报,2009-05-26(008). [7]吴慎之. 强化融资租赁功能:中小企业融资的必然选择[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4). [8]孟琳. 中小企业融资和银企关系问题探讨[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9]程未.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6. [10]左涛. 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理论分析[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7. [11]记者 黄丽珠. 金融创新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效途径[N]. 金融时报,2009-07-18(008). [12]本报记者 任丽梅.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没改观[N]. 中国改革报,2010-07-17(002). [13]记者 黄世钊. 我区出台十七项措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N]. 法治快报,2009-05-01(003). [14]石文禹见习记者 孙自豪 通讯员 邹炜龙. 信用担保打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N]. 洛阳日报,2008-09-04(002). [15]管伟琪,胡瑜杰. 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2). [16]张代军. 辽宁、浙江两省中小企业融资比较与启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7]刘明娟.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1). [18]鲍小红,刘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企业技术开发,2006,(1). [19]王翔. 中小企业融资大环境体系的构建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5). [20]张梅.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 [21]王小霞. 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制度[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2]章颖薇.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与思考[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3]李艺纹,白印坡,杨瑞. 信用文化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探析[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11). [24]王小芳. 中小企业融资难及相关理论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2004. [25]本报记者 张瑶瑶. 集合票据带来中小企业融资新气象[N]. 中国会计报,2009-12-18(008). [26]罗思荣,宓明君. 地方债券与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7]蓝裕平. 风险投资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J]. 国际融资,2010,(9). [28]饶丹珍,詹文. 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功经验[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29]王翔.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0]徐宇虹.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31]刘瑞. 中小企业融资探索——基于金融创新角度[J]. 价值工程,2007,(1). [32]唐志祥.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3]李勇辉,吴朝霞. 积极启动民间资本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J].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 [34]顾慧琴. 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对策[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2). [35]朱娟.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6]谢朝斌.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37]金林. 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对策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38]李瑞青.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39]杨春光. 投资性互助会与中小企业融资[D].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2006. [40]贺银娟.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1]杨艳玲. 基于金融物流集成产品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7. [42]郑明明. 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2008. [43]谭健美. 中小企业融资中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2009. [44]鲍洪安. 区域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2009. [45]宋晓瑞.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J]. 山西科技,2010,(2). [46]史文娟. 加强金融政策扶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J]. 商业经济,2010,(6). [47]许立新.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以秦皇岛市为例[J]. 改革与战略,2010,(4). [48]张秋. 基于制度角度的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2010,(3). [49]肖高玉. 论中小企业融资[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50]邹鑫.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浅析[J]. 四川有色金属,2009,(2).
1.《中国地名学源流》,独著,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2002年重印。2010年再次重印。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地名学源流》(批准号:94CZS004)的最终研究成果。书评见《学术界》2002年第5期。2.《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独著,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修改稿,列入中国史学会的“东方历史学术文库”,2002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3.《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独著,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4.《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独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3月。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传统中文舆图专题研究》(批准号:04BZS021)的最终研究成果。定价4200元。书评见《地理研究》2011年第1期、《历史地理》集刊第二十六辑。 5.《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6.《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in the Three Gorg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署名“Hua Linfu”,一万多词,载《Social Sciences in China》(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7.《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3万字,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8.《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囯地图考释》,万字,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转载。9.《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万字,载《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10.《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11期。11.《论应劭、圈称的地名学贡献》,万字,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2期。12.《略论<华阳国志>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西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5期。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4辑(1998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14.《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1万字,载《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15.《论唐代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4期。该文于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修订稿已收入《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16.《<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万字,载《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7.《略论敦煌文书的地名学意义》,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8.《<通鉴·唐纪>胡注地理正误》,万字,载《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1990年)。19.《<通鉴>胡注地理失误举例》,万字,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20.《论胡三省注<通鉴>地名的得与失》,1万字,载《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25日出版)。21.《简论<元一统志>的地名学价值》,万字,收入《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22.《郭子章及其<郡县释名>述论》,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23.《略论<通鉴注商>的地名学价值》,万字,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24.《略论吴卓信<汉志补注>的地名学价值》,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25.《论民国时期中国地名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3万字,载《历史地理》集刊第15辑(199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26.《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万字,《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27.《唐河中府始置年代辨正》,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28.《点校本<元和郡县志>指瑕》,万字,载《书品》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出版)。29.《<读史方舆纪要>地名正误》(浙江省部分),万字,载《书品》1998年第6期。30.《唐代两浙驿路考》,万字,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31.《中国古代地名渊源解释发展原因的分析》,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32.《唐诗研究中的地名正误》,万字,载《中国诗学》第六辑(由蒋寅研究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33.《“钱塘”辨证》,万字,《杭州研究》1998年第2期。34.《(中国)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万字,载邹逸麟教授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771026),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35.《三峡地区的历史自然灾害》,敝人撰写万字,载陈可畏研究员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之研究》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书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36.《论中国地名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影响》,万字,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季号。37.《略论中国地名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万字,载《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38.《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贡献》,万字,刊《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2辑(总第66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摘录。39.《中国自治区宜改名自治省》,万字,《中国方域》2001年第3期。40.《中国县级政区通名宜划一》,万字,《中国方域》2003年第1期。41.《市辖区名称存在的问题》,万字,《上海地名》2001年第2期。42.《中国直辖市通名改革研究》,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43.《政区研究应该打破古、今界限》,《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44.《中国历代分省模式探讨》,第一作者(与成崇德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5.《中国政区通名改革刍议》,收入《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46.《<嘉庆重修一统志>陕西统部的编纂过程》,万字,收入《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50~269。齐鲁书社,2001年10月。47.《档案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的编纂过程》,万字,收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页421~434。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48.《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省定稿进奏时间》,《历史地理》第20辑(2004年)。49.《“中国”名称考》,万字,《北京日报》2000年9月18日。后收入《史家谈古论今》第130至133页,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50.《重庆直辖市简称“渝”的商榷》,万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1.《简析<历代国都图>的古都学价值》,《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五卷第1期。52.《<隋书>郡县封爵研究》,万字,载《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53.《<隋图经>辑考》,收入《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月。54.《唐亩考》,万字,载《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3期。55.《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4万字,连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2、3期。该文于1996年2月荣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 硕士论文一部分。56.《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2万字,载《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硕士论文一部分。57.《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2辑。硕士论文一部分。58.《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1万字,载《史学月刊》1995年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1《中国古代史(一)》1995年第7期。59.《<括地志>辑本校读》,万字,载《文献》1991年第1期。60.《<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写作年代考》,万字,载《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61.《<姓氏录>写作年代考》,万字,载《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62.《唐代的地名整理》,万字,《中国地名》1991年第3期。63.《我国历史上的地名避讳》,万字,《地名知识》1992年第2期。64.《我国古代的双附郭县》,万字,《中国方域》1993年第6期。65.《简论我国的单名县》,万字,《中国地名》1994年第2期。66.《慈溪地名探微》,万字,《中国地名》1995年第5期。67.《盛弘之<荆州记>述略》,万字,《中国方域》1996年第4期。68.《梁份评传》,万字,收入谭其骧院士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69.《<滇黔赴京驿站册>初探》,万字,载《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2期。70.《西湖珠光照杭州》,万字,台北《历史月刊》第75期(1994年)。71.《英国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舆图》,《地图》2005年第1期。修改稿收入黄爱平、黄兴涛联合主编的《西学与清代文化》(论文集)页454-464。中华书局,2008年1月。72.《关於<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台北故宫《学术季刊》2007年 春季(第24卷第3期)。73(1).《隋唐<图经>辑考》(上),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7期(2007年5月出版)。73(2).《隋唐<图经>辑考》(下),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8期(2007年11月出版)。74.乐史《太平寰宇记》的地名学贡献,载《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页至第6页。75.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76.地名:政治的晴雨表,载《中国地名》2008年第2期,页42-44。77.新修《清史·地理志》的学术理论与编纂实践,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78.关于编绘《清史地图集》的建议,载《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79.《括地志》辑本二题,《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研讨会论文集》(第112~1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80.东汉军事地理三论,《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94~20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81.十幅晚清广州舆图解读,载《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第62~71页),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82.清前期“属州”考,载《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第169~21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83.清直隶省地理沿革考辨释例,收入《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6~5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84.《大黄江圩兵防舆图》绘成日期之考证,收入周长山等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7~8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85.论杨守敬考证《隋书ž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载《江汉论坛》2012年第7期。86.《本草纲目》释地八说,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87.《199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2期。88.《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12期。89.《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0.《199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同上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1.《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92.《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93.《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9期(1997年10月出版)。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1期。94.《199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与辛德勇先生合作),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7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9期。95.《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1期。96.《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进展》(第一作者,与曹树基教授合写),1万字,载《中国历史学年鉴》(1999年)。三联书店,2002年5月出版。97.《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98.《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万字,《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0日第五版。此文在网上被多处转载。99.《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万字,《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3期。10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101.《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第二作者),4万字(敝人撰写万字),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102.《近三十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收入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三十年》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03.《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葛剑雄教授合写),万字,载台湾《汉学研究通讯》2002年第4期。104.《近年来<禹贡>研究述略》,万字,《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0期。105.《二十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辑。106.《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K9《地理》2006年第1期收录。107.《二十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述评》,《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2期。108.《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109.《隋唐五代政区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8期。110.历史地理研究(学术评论),收入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第三章第11节(第216~224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111.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的主要成就(学术评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期。敝人为《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召集人之一,拙文系该组论文之一。 112.《钓鱼岛主权属中国》,署名“天良”,2000字,载《历史学习》1995年第9期。113.《清朝历史上的八级地震》,刊于《光明日报》2008年6月22日第七版。114.《地名史话》(列入“中华文明史话丛书”),10万余字,署名“林頫”,1994年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才出版。台湾盗版系由名为“国家”的出版社於2004年11月印行。115.《插图本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2006年1月。116.《银色巨龙——长江》(与卫家雄先生合作),10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长江史话》(与卫家雄先生合作,“中华文明史话丛书”之一),出版社、出版时间同前。117.《社会历史博物馆》(中国虚拟博物馆丛书之一),主编和全部文字(16万字)的撰稿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8.《天下奇观——钱塘潮》,2000字,收入复旦大学《旅游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119.《我国省市自治区名称、简称的来历》,署名“天良”,1万字,连载于《历史学习》1994年第8、9、10期。120.《中国历代王朝名称与地名》,署名“天良”,4000字,《历史学习》1995年第1、2期。121.《唐代的一首地名诗》,1500字,《地名集刊》1991年第1期。122.《遍地宝藏——自然资源篇》(与太太薛亚玲女士合作),13万字,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9月。123.《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万字,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124.《帝王心境在地名上的折射》,万字,载《寻根》2000年第2期。125.《“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万字,系林甘泉先生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二十五讲》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126.《与<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榷》,2000字,载《读书》1985年第7期。127.《<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简介》,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128.《<绍兴师爷>简介》,1000字,署名“少鹏”,《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129.《<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简评》,1000字,署名“天良”,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30.《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4期。131.《<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简介》,署名“吴越”,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32.《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与冯季昌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133.《<西域地名考录>序》(该书由钟兴麒先生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134.《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合著(第三作者,合作者为:刘君德教授、冯春萍博士、范今朝博士),敝人承担万字(全书万字),《行政区经济与政区改革》丛书之五,2002年5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135.《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华林甫编),万字,已由学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郭强副编审),2002年11月重印,2005年10月增订版。该书书评见吴松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第7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辑第97~98页)。136.《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历史地理卷》(葛剑雄、华林甫合编),40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漆咏德博士)。此书由导论、选文、索引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系合作完成,索引(万字)系华林甫独立编纂。137.《〈隋书·地理志〉汇释》(华林甫、赖青寿、薛亚玲三人合作编著),80万字,系谭其骧院士主编“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计划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董龙凯、张利)。138.承担史为乐研究员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浙江部分撰稿,约15万字,2005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郭沫若历史学奖。 ①以上除第44、94、96、101、102、103、116、122、132、134、136、137、138十三项系与别人合作之外,其余所有的研究成果均系本人独立完成。②此目录尚未包括敝人编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内文化图组、军事图组的若干图幅(待出版)。③拙作关于1990年度、1991年度、1992年度、1993年度、1994年度、1995年度、1996年度、1997年度共八篇历史地理学学术动态文章,被译成韩文,刊载于韩国《文化历史地理》年刊第8、9、10、11号上(1997~1999年)。④统计截止时间:2012年12月31日。
最好还是不要对这个学校有兴趣
投稿无外乎三种方式,一是发邮件;二是在线投稿;三是寄送稿件。最为常用的是发邮件,省时省力;不要选择在线投稿方式,因为在线投稿大都周期较长;寄送稿件也不建议选择,现实中也越来越少选择。因此,推荐使用邮箱投稿。要去注册一个或两个163或者126等比较通用的邮箱,以备使用。在网上搜集一些期刊杂志的投稿邮箱。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去寻找期刊杂志的官网找邮箱,如果是大学学报,那就直接去某某大学的官网“科学研究”或“学报编辑部”栏查找,如果有期刊杂志的样本,直接可以在样本的扉页或者尾页可以查到邮箱。这里以某学报为例。进入某大学官网,在主页上找到“科学研究”,点击进入入“学术刊物”,点击进入学报哲社版,在哲社版主页找到“投稿须知”,点击进入,可以看到在第四点有投稿邮箱二是通过中国知网。进入中国知网官网,点击右上角的出版物检索,输入想投稿的期刊杂志,如果不知晓那些杂志,可以输入普遍性的字眼:如“大学学报”、“党校学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研究”、“月刊”等等,通过输入这些字眼,可以出来一大片期刊杂志。这里以党校学报为例。进入中国知网,点击出版物检索,输入党校学报,选择某党校学报,点击进入,然后选择原版目录页浏览,可以看到这个学报的封面、目录、封底等要素,一般会显示四页,点击每一页查看,即可看到投稿邮箱最后,将收集起来的邮箱保存,通过邮箱把论文发出去即可
三门峡地方不错,消费水平在河南省内比较高。学校一般,也就这一个高校。听说近2年要升本。 河南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教发 [1999]86号)设立的由地方政府投资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的黄河明珠——三门峡市。学院占地323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包括电子图书)万册;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实训楼、学生公寓、餐厅、礼堂、浴池、体育运动场和卫生所等设施齐备;拥有化学分析实验室、植物组培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发酵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电子实训中心、数控加工中心、电工考核培训中心、CAD/CAM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单片机实验室、PLC实训室、电子商务仿真实训室、数字化语音室、计算机速记实训室、装潢电脑设计实训室、装潢分项实训室、泥塑工艺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导游实训室、动漫设计与制作工作室、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室、模拟创业仿真实训室、商务仿真实训室、音乐MIDI制作室等专业实验实训室81个;开通有百兆校园宽带网,拥有计算机管理中心;有实习工厂、苗木繁育基地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42个;与企业合作开办有家居装潢公司、软件研究所、学院旅行社、外国语文化传媒社等,能较好保障全院师生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需要。 学院目前设有五个教学系部:即机电工程系、生化工程系、经贸信息工程系、远程教育部、成人教育部。共开设24个专业:即应用化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园林技术、供用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旅游管理、音乐表演、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汉语、文秘(商务方向)、室内设计技术、市场营销、软件技术、体育保健、商务日语、初等教育。2006年面向全国8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300余人;教职工43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人,有副高以上职称(含教授、副教授、高讲、高工)65人,中级职称(含讲师、工程师)146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市级拔尖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9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89人,已初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院各学科均有造诣较深、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省内外教学科研活动中获得各种奖励140余人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470余篇,主编及合著、专著52部,完成科研项目59项,有3项科研成果推广运用。我院注重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与日本北上电脑技术学院和国内十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日本北上电脑技术学院互派留学生。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我院被确定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考点、“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考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点”、“全国大中专工科学生AutoCAD软件认证考点”、“全国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软件远程培训点”、“剑桥商务英语考试考点”、 “全国高校内审员资格考试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基地”等。学院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能够鉴定装饰美工、计算机操作工等十多个工种。 学院立足三门峡及周边地区的实际,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理念,瞄准市场设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搞教学。坚持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积极实施通过项目带动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带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组织实施教学的“岗位主导式” 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学分制管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较好地适应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历届河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学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2005年12月,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河南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专家组对学院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学院正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努力培养具有和谐人格与和谐道德的和谐人才,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并与北京质量环境安全管理标准技术中心合作建立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努力使学院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学院把学生就业作为立校之本,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机构,已与三门峡地区 6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用人关系,并开通了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地区以及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的就业渠道,正在积极借“西部大开发”之契机开辟西部就业市场。往届毕业生经过学校推荐多数在毕业前落实了用人单位,并在工作中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2005年我院组织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综合素质优良率达100%,职业道德优秀率达82%,遵纪守法优良率达100%,职业岗位胜任率达96%,形成了良好的供求循环系统。几年来,我院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2004年我院就业率达,2005年就业率达,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茅,在2005年省教育厅组织的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中被评定为优秀学校。供用电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连续几年供不应求,毕业前一次性全部就业,学校所有专业的毕业生按省厅有关政策可参加专升本考试,历年来专升本升学率一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设立人民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一等奖每人每年 350元;二等奖每人每年250元;三等奖每人每年150元;获奖面可达30%。经济困难学生取得学籍后,可根据国家规定申请助学贷款,每年5000元以内。学院每年从学生学费中提取10%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另外,学院在校内外给贫困学生提供部分勤工助学岗位,贴补在校期间生活开支,以保证其完成学业。
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北京首钢总公司财务部综合财务处(华夏银行筹建处)工作;1992年11月至2002年12月,江门财贸学校教师、助讲、讲师、高级讲师,2006年2月,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5月至1996年5月,任江门财贸学校团委副书记;1996年5月至2001年1月,任江门财贸学校会计教研室副主任(1997年开始主持教研室全面工作);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任江门商业技工学校校长;2001年5月至2004年7月,任江门财贸学校副校长;2004年7月至2006年4月,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临时负责人;2006年4月至2009年11月,任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2006年12月至今,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2009年8月至今,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2010年4月至今,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财会通讯》、《中国农业会计》、《财会研究》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出版教材3部,所主持的《会计核算基础》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998年荣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称号,2006年荣获广东高校“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五批院级培养对象。
在GDI综合指数排名(2022)中,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排名全国第523名。
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职院)是一所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校训是“厚德尚能、笃学、致用”。
2、该校规划用地1080亩,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有教职员工731人,下设8个二级院系,设有涵盖理、工、文、管、艺等在内的42个招生专业。
3、该校拥有教育部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个、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6个、品牌专业4个、重点专业6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
建设成果:
1、该校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化教学、“2+1”顶岗实训广泛开展,形成以校政企合作为基础、遍及校(商)会合作、校团合作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格局。
2、该校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公开出版教材43部,编写特色校本教材45本。
3、该校取得4项省级教改项目,确立14个院级教改项目;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成熟,发表各类论文414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论文76篇),省级以上课题立项20项,获得专利4项。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潮连桥边,环境不错,学校挺大,附近还有网球场和驾校练习场学校旁边就有潮连沙滩,河边很美,空气很好。
在广东同类院校中算比较好的,前身是江门教育学院,办学时间长,国有公办,师资办学条件都不错,收费比较便宜。环境还可以宿舍一般为6-8人一间,独立阳台和卫生间生活费,一般一天10元左右。
是国家公立学院之一,占地1080亩,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被誉为广东省最美丽的高职院校之一,学院被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院校之一。
[ 摘要]: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代表性作品,主要以康普生一家发生的事情为情节展开叙述,运用意识流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达到了创作上的艺术高度。而这种手法,在20世纪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作家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意识流小说,作为现代主义小说,意识流自身带着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语言,试图传达出深刻的含义。事实上,作为意识流的代表性小说,《喧哗与骚动》夹着晦涩的语言和美国西部风景描写横空出世,相对于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来说,即使读懂了语言,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比较难读懂,且比较难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含义,语言比较混乱,读者甚至会发现一些句子前言不搭后语。借助译者李文俊的序言及一些注释,读者可以慢慢试着去了解这一类型的小说,渐渐理解其中的涵义。一 《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体现及主题思想 《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小说第一部分是康普生家的小儿子班吉的自述。班吉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而小说中的叙述也是逻辑不清,语言混乱的,后半部分甚至没有标点符号,异常奇怪。这一部分主要以班吉为主角,以他对家庭发生的事情做出的含混的描述,为整部小说开了个头。班吉是一个白痴,非常依赖姐姐凯蒂,因为凯蒂对他特别好,不让其他人欺负班吉。后来当凯蒂离开家时,班吉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舍。 小说中的女佣迪尔西可以说是里面人物当中最善良的人物了。在康普生这个高贵家族里,迪尔西是个佣人、黑人,处于最卑微的社会阶层。这些高贵家族成员所表现出来的自私、冷酷和仇恨的人性却越发衬出迪尔西伟大的人格力量。她不计较和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从不畏惧主人的仇视和世俗的偏见;她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同情不幸,保护弱者。 [1] 她关心班吉、凯蒂,即使班吉是个白痴,凯蒂犯了错误,依然处处为他们着想。并且她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正因为信仰,她相信上帝,相信命运,能够站在他人所不及的高度审视这个家庭。看到了家族的兴盛,看着它走向衰落,看见了人性的扭曲。而故事的最后,当她看见凯蒂的女儿小昆丁掳走舅舅杰生的钱与艺人私奔,杰生那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的情景时,她知道,这个家族已经无力挽回了。“我看见了初,也看见了终。” [2] 迪尔西说。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目睹了一切事件的经过,结果却是无力挽回的。福克纳以这一人物的思想及语言反映了康普生家族的堕落,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之一便是人性的扭曲。不管是康普生还是他的妻子卡罗琳,或是他们的孩子,甚至是小孙女小昆丁,心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二 意识流小说的属性及特点 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它从属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它们的表现方式上。现实主义要求作品展现现实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则注重表现自我,意识流更是强调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 著名的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也是一篇著名的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我”看见房间的墙壁上有一个斑点,想象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影子之类的,最后有人进来了,告诉“我”那是一只蜗牛。在这期间,“我”设想了这个墙壁上所发生的一切。但最后却发现结果与“我”想的完全无关。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我”由于吃了一块名叫玛德莱娜的点心而涌现出无限的回忆。整部小说都是自己的回忆,对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的感受,思考和想象。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这些都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点,也代表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三 意识流小说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意识流小说追求一种与众不同、艰涩难懂,中国的一部分作家受到了来自西方意识流的影响。像施蛰存,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作家”,以写心理意识而著名。还有鲁迅,杨江柱的《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中》,将《狂人日记》指认为“中国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因为他认为《狂人日记》通过狂人自己的一系列思想和心理来展现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从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来看不同民族的文体比较,中外意识流小说是不同的,中国描写的一般是社会发展中的人,是常态的常态;而西方描写的人一般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面,是变态人的变态。因此,同是意识流小说,主体的思想世界是不一样的。而这个方面的研究依然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参考文献: [1]卢玮,刘明江,《夜色中的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迪尔西形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16卷第3期 [2]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一,非个人化理论在《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运用《华北电力大学》社科版2005年第1期二,反讽,作为一种开拓手段在美国新英格兰诗中的应用《国外文学》2007年第3期(核心)三,康拉德小说中的叙述视点与主题表达的关联性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社科版2007年第3期四,从《飞蛾》看伍尔夫的印象主义叙述手法的现象学特色《名作欣赏》2007年11月文学评论版(核心)五,“父亲之名”,作为一种能指符号在陈染作品中的体现《梧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六,人物心理发展的场景对照---小说《米西朗加酋长》欣赏《文教资料》2009年第7期七,成长中的生态焦虑-海明威《两代父子》的修辞欣赏《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第1期八,伊甸园结构中的生存意义指向——《一个女士的画像》解读《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九,《密执安以北》中女性话语方式的总体性眼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十,李治邦《新闻眼》与偏正手法《当代小说》2010年11月下十一,人性的张扬与升华——读张一弓的《浪漫的薛姨》《考试周刊》2011年第4期十二,弗洛斯特诗歌的现代主义特色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十三,《了不起的盖茨比》欲望叙事的后现代审视《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十四,从身体美学看迟子建的《逆行精灵》的生态意味《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十五,约瑟成长叙事中的关联性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十六:《雨中猫》的对照艺术及身份寻求《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五期十七:毕飞宇小说《玉米》中的权力人物与权力话语《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十八:.罗宾生诗歌的戏剧性表现手段分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4第5期十九:《蝇王》中的场景模式分析《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2014年6期
1、《贬官士人的一般心态及其文学表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CN34-1171/G4。2、《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特征》,载于《现代社科导刊》2004年第8期, CN22-1242。3、《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动力研究》,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秋之卷, CN42-1040/C。(全国中文核心期刊)4、《〈绿野仙踪〉探微》,载于《学术前沿》2004年第九期,ISSN1810-2476(香港)。5、《略论贬官士人的特殊心态及其文学表现》,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CN21-1389/G4。6、《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12期下(学术版),CN41-1061/B。(双效期刊)7、《促学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载于《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四期。(国家中文核心期刊)8、《略论导助促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现》入编《河南省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年7月。9、《论世代累积型作品高山流水传播》,载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六期。10、《新乐府诗人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展示与思考》,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CN21-1389/G4。11、《唐朝水墨画与士人性格中的禅道境界》,载于《美与时代》2005年第2期下(学术版),CN41-1061/B。(双效期刊)12、《促学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载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CN14--1323/c。13、《论世代累积型作品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模式》,载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14、《实践“一主三学”教学模式 保证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载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5、《略论20世纪西方小说叙事的美学旨趣》,载于《周口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16、《略论创造性模仿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CN21-1389/G4。17、《论传播视野中的〈三国演义〉》,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CN21-1389/G4。18、《儒学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中的传承及其当代意义》,载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9、《论古典文学传播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理论界 2008年第4期(人文核心期刊)。20、《论现象学方法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电影文学2008年第22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1、《郑州市公众形象与文化品牌传播战略研究》,魅力中国2008年第6期。22、《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的发展策略》,管理与财富2008年第10期。23、《教育博客如何“博”得精彩》,网络财富2008年第11期。24、《浅谈中原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以大河网BBS为例》,管理与财富,2008年第11期。25、《郑州市文化品牌传播与郑开文化资源整合研究》,魅力中国2009年第27期。26、《论郑州教育智库的筹建及运作形式》,魅力中国2009年第34期。27、《中国近代文学之特征》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28、《论话本小说的消费特征及其艺术特征》,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一作者)29、《论唐以前乡愁诗的情感抒发》,名作欣赏,2010年第27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0、《论唐代乡愁诗的文学史》,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31、《唐以前乡愁诗的景物描写及艺术特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32、《古典文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表现》,作家,2008年第24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3、《论远程教育基层本土支持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4、《略论古典诗词中的时空表现》,山东文学2008年第5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5、《电大系统的内忧外患》,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36、《解读<亲亲土豆>中的夫妻之爱》,山东文学2008年第1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二作者)37、《浅谈“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10年第5期。(第二作者)38、《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三十年》,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5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9、《论三国故事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40、《论现代人阅读经典的当代意义》,东京文学2010年第6期。近年主持、参与的主要课题研究:1、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BCA060016)中的项目“基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电大、奥鹏中心、高校中心)教学服务支持模式的比较研究”。(第四参与人)2、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网络环境下‘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多学科应用与整体优化”,项目编号:2009SJGLX421;(第二参与人)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网络教育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应用”,项目编号:102400450085;(第二参与人)4、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唐宋词中的河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09-ZX-227。(主持人)5、河南省社科联课题“郑开两市文化品牌传播与文化资源整合研究”。(主持人)6、郑州市社科课题“郑州市公众形象与文化品牌传播战略研究”。(主持人)7、河南省社科联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主持人)8、郑州市社科课题“民族发展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主持人)9、河南省社科联课题“高职院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主持人)10、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唐代乡愁诗研究”。(主持人)11、郑州社科课题“郑州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主持人)12、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省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研究”。(主持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征稿注意事项
(一)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5000-7000字为宜。
(二)来稿应按照规范格式写作:包括题目、作者、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注释、全体作者简介等。
1.题目应准确、鲜明、简洁,一般不超过20字。
2.作者请注明真实姓名。题名下应标明作者通讯地址(含工作单位、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力学系,合肥230001)
3.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民族、职称、学位、联系电话。例: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副教授,博士。电话:471-6660888,E-mail:。
4.中文摘要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观点,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字左右。
5.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专有名词或词组,一般应选3-5个。
6.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志,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
7.注释是对文章题名、文章内容的解释性说明,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注释序号,注释置于文末。例:①②??
8.参考文献排在注释后面。参考文献采用文末注,其对应序号在正文中用上标“[1][2]??”标注。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
9.英文题名、英文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与中文一一对应;置于参考文献之后。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创刊于1988年,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是《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现为双月刊。学报常设栏目有:青岛研究、高职教育研究、海外实训与研究、高职教学研究、青岛文化·教育史话、中职·基础教育研究。国内外公开发行。
荣誉表彰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曾被评为全国教育学院优秀学报、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整体设计学报、全国高职院校十佳学报、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学术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获得过全国市属高校学报质量进步奖、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一等奖等。
1.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2.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3.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4.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5.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6.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3. (4)。7.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1、稿件要求,《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稿件总体论题新颖,见解独特,论据严谨,语言流畅,标点规格适宜在5000字以内。一些论题容量大、资料丰富、等级复杂的演示文稿限于10000个词。2、请在提交时提供电子文档的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