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教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在体育教学中,要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德、智、美、劳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未来社会的需要。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应当从以(论) 下四个方面做起。 体育活动对德(文) 育的重大贡献 对青少(带) 年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离不(泻) 开体育活动是结合体育的实践性这一特(发) 点,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通过青(表) 少年在体育活动中认真的进行(请) 身体锻炼和比赛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在体(加) 育活动中,青少年要适应变化的条件,(泥) 克服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阻(称) 力完成难度非常大的动作,这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体育活动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和协调的配合,这就培养了青少年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团体协作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美德。

浅谈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高校职业文化教育建设论文

从当下教育的最终宗旨来看,人的可持续和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应仅限于知识的传达、技艺的训练,还应该围绕人的能力与素质、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对教育对象进行职业文化的培养和建设。职业文化的构建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需求所在,它不仅实现了高校从规模到质量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和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通过职业发展来体现和实现,现代职业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要通过职业文化建设,来引导学生建立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塑造其职业使命感、荣誉感和健康和谐的职业心理,为教学对象更好地走向职场和社会进行心理培育和观念建构。

一、认识误区,构建职业文化教育的结构体系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增加,人才市场成为高校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重要考量起点,职业规划和职业文化教育也就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新生事物。但由于当前还存在功利化的教育课程体系,这也鲜明地反映在高校职业文化教育上。

王文兵认为:“新的现代职业规范与意义体系还没有在理念层面和现实层面完全确立起来。”当前的高校职业文化教育存在一种以现实功用为中心、以外在形式为主导的职业文化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在最初设计过程中就夹杂着以职场就业为具体方向的功利思维,其职业文化教育设定为引导学生如何迎合市场需求,进行具体而庸俗性的职业策略训练。同时,当下的职业文化教育缺乏对职业文化内涵的全面认识,无法真正沉潜于职业文化的精神内部,仅将此定位于一般职业礼仪、职业用语、职业行为等程式化形式的认识和培养,从而塑造出外在化、浮泛性的认识观念,并不能真正引导学生对职业文化产生心灵认同和自主归依,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狭隘偏执、缺乏理想内涵的职业文化观念,甚至会促成一种质疑、逆反和冷淡的心理情绪。

(一)认识既有的教育误区,建构职业文化的完整结构

职业文化的完整结构首先表现在职业文化层面的完整性。职业行为不仅受个人利益、家庭发展的影响,同样也因职业与社会环境、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受到社会精神和国家文化的督促。因此,一个完整的职业文化结构必须具备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结构。从个体层面而言,职业文化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具有个体色彩,认可个体在职业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个人物质利益和精神意识的追求与实现,这是个体自我实现的职业表现。从社会层面而言,所有的职业个体都具有社会性,社会环境和社会精神成为职业行为的重要精神来源和思想起点,职业文化教育应引导学生意识到个体职业活动必须为社会群体文化所监督和推动,从而承担其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面对的社会义务和规则。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命运和社会命运、个体命运并非处于孤立状态,而是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个体的职业状态与国家进程应存在一种同向合力的发展态势,职业文化教育也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是个体价值实现最为重要的平台,天下观念、家国意识是个体职业文化观念最为关键的宏观情怀。当然,职业文化结构的.三层面具体生成和组合离不开具体职业的介入,个体的职业行为其走向是要受所在企业、事业或个体单位的利益、规则和理念影响,特定的职业场所为职业文化观念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空间。因此,职业文化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企业(事业)文化的综合价值,并且意识到个体职业观念与企业(事业)文化观念之间存在一种损益、对话和合作的关系。

(二)突破原有单一的职业文化结构,构建多层次的模块教育体系

同时,职业文化教育内容不应只是围绕职业礼仪、职业行为等单一内容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应该建立多层次的模块教育体系。从完整的职业文化体系来看,职业文化教育应该包括职业观念模块、职业思维模块和职业规范模块三个系列。其中,职业规范模块是现有职业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它更多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场所中所应遵守的言语、交际等礼仪性规范。这是一种知识性的教育内容,它只是职业文化教育的基础性方向。职业观念模块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在衔接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时所呈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义务和职业权力等。它是整个职业文化教育的核心,其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建构一个健康、平衡、和谐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观念。而职业思维模块教育是围绕学生的职业思维进行的培养。职业思维作为特定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其特征发展与特定职业具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职业环境、职业规范导致个体职业思维的差异性。通过职业思维模块的教育,学生能更为快捷地寻找到适应于所从事职业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合理地从事相关职业行为。

总之,通过多层面的职业文化结构和多层次的模块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文化教育的内涵和方向才更为完整,赋予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才更为精确。

二、依据差异,建设职业文化教育的多元方向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塑造。高等教育所承担的教育责任因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学生自身的家庭环境、地域文化、知识基础等相关背景都会影响高等教育在个体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方向。职业文化教育也要依据个体或群体教育对象的差异呈现出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上的区分度,从而实现服务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

(一)依据专业差异,建立具有专业导向的教育方案

专业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建制。当前,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有着密切关联,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市场定向式培养的教育趋势。因此,依据专业差异调整职业文化教育就成为当前高校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学生不同的专业方向,必然在其专业教育过程中会凝聚成相应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心态图谱,所以,职业文化教育就须根据这些存在的差异进行教育程序的改变、教育内容的调整,从而适应不同专业发展的需求。如工科专业学生,其专业教育必然会塑造其科技工具理性,也必然会推动相关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心灵世界的客观化生存,甚至机器化生存。这种教育效果固然塑造工科专业学生的理性实践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其人文素养的上升空间,从而造成其未来生存的某些瑕疵。因此,在职业文化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文化职业行为的引导,促使其将工具合理性与人文合理性进行融汇,从而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更为健康、优化的生存智慧。又如,中文类专业学生,其专业教育多围绕语言、文学、文化等板块进行教学。较之工科专业学生而言,其感性思维被强化,理性思维自然欠缺,实际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同时,其面对社会、制度等外在力量时更容易生成异己化的认识,从而使心灵蒙上虚无之思。因此,职业文化教育需要针对这些潜在的职业行为缺陷进行预先干预,从而使专业学生能建立完善的职业文化观念。

(二)依据性别差异,建立具有性别导向的教育方案

性别差异是人格、社会、跨文化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和解释个体差异的潜在变量。钱铭怡等学者认为,男性和女性不仅在感知觉和运动能力、认知方式、言语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智能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情绪表现、交际方式、道德发展等人格与行为方面也有性别差异。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理论也认为,基于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外部因素影响下,通过内化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可能受现存的社会歧视因素的驱使,在教育、职业等选择中做出不同的决定。因此,高等教育不仅存在性别教育平等的问题,还存在性别教育差异的问题。从当前的高等教育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来看,性别差异尚未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参考依据,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目标缺乏性别差异的考虑。但从职业文化教育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有必要依据学生在智能、人格、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区分度的教育。如管理能力和领导气质的培养,职业文化教育应侧重引导男性学生注重以自我性为中心的职业魄力、以利他性为中心的职业视野培养,而对女性学生更应该侧重其理性判断、关系导向、沟通能力的职业能力培养。

(三)依据个体差异,建立私人定制式的教育方案

随着高校教育小班化观念、服务型教育理念的提倡,职业文化教育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依据个体差异来推动私人定制式的学生培养的条件。高校可以通过设置学业导师、职业规划指导师等专职教师,建立职业咨询室、职业文化实践小组等形式针对学生诸如学业需求、就业方向、人生规划等个体需求,进行更为精确、有效、个性化的引导,从而通过教师专门的定向的服务、指导等方式促成学生职业文化观念的建立和完善。

三、融入实践,实现职业文化教育与社会职业组织的有效嫁接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基本宗旨。传统儒家教育提倡“学、思、习”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学”是教育接受者接收相关教育信息和资源的过程;“思”是教育接受者对相关信息知识进行主体化,通过和自身既有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进行修补结合,从而逐渐将碎片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建立自我的知识体系;“习”则是将所建立的知识体系或知识观念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正其是非,将外在知识与自身心灵进行契合,从而完成知识信息的个体化。因此,实践是所有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文化教育也应该和实践密切联系,从而推动学生职业文化的深入延伸和优化。

(一)更新教师观念,促进教师能力的积极发展

传统的高校教师,其教学行为大多被“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其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也多停留于知识性教学和情感性教学的理论层面,尚未将实践教学贯彻到教学的诸多领域。这一点在传统学科和人文学科表现非常明显。因此,要推动职业文化融入实践,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现有教育趋势和新型模式进行观念更新,使其充分意识到实践化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观念的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在理论教学层面上进行合理引导和教育规划,从而使学生在专业学习、通识教育等多元教学环境中强化其职业文化实践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能力的积极发展也是推动职业文化的实践化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多数高校教师,其教师能力主要体现于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师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学生的接受需求和专业预期。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增强实践教学的技能,从而全方位引导学生认识和建立实践理念。

(二)建立多元层次的职业文化模拟实践体系

在学生真正进入社会职场之前,如何进行预备性的职业文化实践教育是高校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完善的职业文化预备性或模拟化的实践演练,学生才能更为顺畅协调地面对社会职场,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稳过渡。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存在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模块,如工科专业的金工实习、师范专业的模拟实习、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艺术专业的社会写生等。但这些专业实践大多以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演练作为实践目的,并没有增设职业文化观念这一实践方向。如师范专业的模拟实习,其主要以教师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为实践目标,在其模拟实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学生与职业、学生与社会之间交际观念、职业伦理等问题。因此,在现有的专业实践模块中,未来重要的方向就是要融入职业文化模拟实践体系,在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承担学生职业文化观念的引导。另外,从学工系统来看,学生工作者也需要围绕学校社团、校园文化等领域,为学生的职业文化预演建立更广阔的平台,通过开展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职场模拟、人际关系模拟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文化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

(三)依托社会具体行业,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的融汇点

“大学是推动学生社会化,并直接将他们引向社会,通过职业这个桥梁完成学生生命个体作为人的存在。”在当前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势必要与社会市场、企业单位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导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的企业或行业岗位也就成为高校职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对接和融汇的对象。作为一个完整而成熟的企业,它往往具有明确的经营哲学、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各种用来强化文化观念的礼仪与习俗。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实践导师的教学职位来邀请企业管理者和学生面对面、零距离接触,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职场中的职业文化,也可以通过与具体企业合作办学的方式,让学生有相对独立的时间中进入企业实习,一方面延伸其实践实习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职业文化的建设。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发展,从而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营销思维和企业文化,认识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规章法理和分配准则,并在团队凝聚的文化场中,感受职业行为的自律和他律的舆论氛围,感知企业组织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建构自身完整而现实的职业文化观念。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培养未来职业人的教育组织,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和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主力军,其职业文化素质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质量,也关乎社会、国家的发展质量。高等教育有必要从建构职业文化教育的结构体系、建设职业文化教育的多元方向、加强职业文化教育和社会职业组织的嫁接等路径,进行更新其职业文化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代教育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 教育

论文摘要: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他人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实质是立足于主体性的实现,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深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走向强调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首先,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在对人的发展的范围界定上,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个人的发展问题,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个人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每个人。他指出:“如果用哲学的观点来考察这种发展,当然不难设想,在这些个人中有类和人在发展,或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同时,马克思提出,我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规定认识到何种程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将人的本质论述为“人类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可见,人作为类存在物,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此外,每个(个人)又是现实的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表达。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是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统一体,这也是马克思关于“完整的'人”其基本特性的科学描述,人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各种素质综合作用下其个性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把个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考察。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原始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到了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分工导致人的发展陷人异化和片面性,这种片面性正是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而要实现人的发展在更高形态上的全面性,就必须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在更高形态上的统一,以此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主要是:

第一,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但人是社会动物,适应和改造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当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进行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就能极大地反映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像马克思所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第二,每个人在需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中的丰富个性的需要呈现为多层次宝塔式的体系,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高消费、超前消费、商业文化更强化了人们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由此出现了寻求感官刺激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传统价值观的缺失。从这一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更应实现人的精神的健康发展。

第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人的一切发展其最基本的就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发展。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如可见,实现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要求。为此需要社会“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能力的机会”。除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人的主观努力和社会的系统教育则更为重要。

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3000

关于如何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论文如下:

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

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广阔前景。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

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可能。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 教育 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的研究、人的发展内涵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各类教育研究四个方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试谈教育与人的发展》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个体素质的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必须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无疑给当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要发展,要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最终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变化来实现的。人的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就其根本性而言,是人的发展。没有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必须首先关注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及其发展问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曾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怎样促进人的发展,首先涉及对人的发展的正确认识。 一、教育学中人的发展的含义 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个体的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向积极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一)身体发展。身体发展,即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人自身机体各种器官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机体是一切生命个体的统称,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大约有100万亿个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个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和系统,并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化的上升过程。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 二、人的发展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形成不同的人的发展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外铄论、内发论。 (一)外铄论。外铄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决定。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都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西方,英国哲学家洛克从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 经验 论哲学观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即“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理性与知识都是从行动的经验而来”。 (二)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古代思想家孟子和法国思想家卢梭。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人是人类进行自身研究的永恒的主题。而困惑人类研究自身的关键问题是人的发展不平衡。因为大多数人在同一个环境里接受教育之后,有的人发展得很好,其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都很高;而有的人却发展的很差。于是,人们便从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上查找原因,并构建了多种促进人发展的理论与 方法 。以下介绍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生物特征,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例如:一个先天性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 2.遗传素质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阶段。人的生理成熟是指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例如:许多超常 儿童 表现出一般儿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儿童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 (二)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社会物质环境的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人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活和发展的,人的发展程度与范围直接被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不同的心理内容和思想面貌。人所处的物质条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 2.社会精神环境制约着人的心灵世界层次和精神生活面貌。社会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在 社会实践 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它包括语言文字、生产知识、道德规范以及宗教、艺术、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受到不同精神环境影响的人,形成不同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教育。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它以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系统性、严谨的组织性,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中位居主导地位。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难怪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而对于年轻一代,他们获取知识和 文化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 但是,尽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但其主导地位的发挥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育并非是万能的,要注意与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保持一致。 四、结语 教育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促进人的发展,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发展论文:《浅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指的是在海外把汉语作为汉语的教学。它的目的是对外国人进行训练,培养他们正确地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助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加深彼此间友谊。 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放到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联合国法定的一种工作语言,汉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了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国人来说,这正是一个让汉语以及中华 传统文化 走向世界的绝佳机会。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中国热”,得益于良好的时代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便有“胡人”来到天朝学习汉语。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 留学 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现在来中国的外国学生已不再只为交流而学习语言,更多地学生是为了学习和感受中国文化。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实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形成时期和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时期,前者又经历了创立、巩固、恢复、发展四个阶段。在整个发展力历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以一种强势的劲头不断向上发展。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面临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的日益加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加上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全球的汉语教学培训市场也备受瞩目。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世界学习汉语以及了解中国文化与国情的需求还将快速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放,国外各类学校纷纷携手中国,寻找新的商机,以各种方式吸引我国的学生就读。在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与中国的强势发展相呼应。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虽然全球“汉语热”一浪高过一浪,如果冷静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汉语推广之路存在重重障碍。国家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有些教育理念还相对滞后,有些学校重视汉语推广,至今还只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学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教材编写不足学科师资队伍不强,这样根本无法保证汉语教学的质量。 四、汉语国际教育未来的畅想以及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一种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结合的过程。纵观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对该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如下畅想: 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体系将会逐渐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发展到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并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法 发生变化。针对于教学对象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授课外,因材施教的需求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听说法等多样化方式。 第三,教师队伍逐步专业化。国家与学校逐渐重视师资问题,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水平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多样化复合型教师人才将会不断涌现。 总之,汉语的世界推广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战略,让汉语成为中国打开世界大门的敲门砖。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是一门科学学科,它建立在朴素辩证的客观规律之上,发展有规律可循,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化的大背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还面对许多挑战与问题,但是在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汉语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面临的困难也将在各方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好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科本身的学术积淀都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认真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加大推广汉语的工作力度,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未来也将面临一片光明。 教育发展论文:《试论新常态经济下会计高等教育发展变革及趋势》 一、经济新常态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现状以及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规模迅速的膨胀,这促使会计一度成为了高等院校中最大的专业。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传统会计教育的弊端也不断暴露,主要问题有:首先,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型人才的教育,但是忽视了会计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在传统会计教育中,高校普遍较为重视培养会计人才的核算水平,忽视了对其管理水平的培养;最后,在传统会计高等教育中,过度的注重会计的规则性,忽视了对会计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而且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会计专业的学生严重的脱离了实践,实务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虽然我国从事会计行业人员的规模可观,但是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还十分的巨大,这种情况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尤为明显。此种情况下,如何对会计高等教育进行变革,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成为了学术界和政界人士关注的 热点 之一。 二、新常态经济的会计人才需求解析 一直以来教育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经济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培养的会计人员水平和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特别是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因此,要做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转变高校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会计是受新常态经济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新常态背景下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拥有战略性的眼光以及应对复杂经济环境的能力。着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从单一人才向符合性人才转变,从低素质人才向高素质人才转变,从刻板向灵活转变以及从操作性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此外,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会计人员还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操作技术,能够应对互联网对会计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三、经济新常态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方向 未来会计高等教育应要首先符合新常态经济的特征,由于新常态的核心特征是创新,因此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首先方向是加大对会计人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会计专业 毕业 生的就业率,弥补会计人员供求之间的缺口,会计高等教育需解放思想,摈弃单纯扩大会计从业人员规模的短视行为,努力提高人才质量和创新水平。 四、新常态经济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途径 会计高等教育变革首先要遵守“三个目标”和“三维能力”,所谓“三个目标”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及方式,所谓“三维能力”是指储备知识的能力、储备技能的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其他的 措施 有: (一)改革学科教育,创新教育教学 在学科教育上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强化会计实践在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把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此外,由于建立和谐和生态经济时新常态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未来的会计高等教育体系还应该注重培养环境会计人才。 从教育教学上来说,需仔细的对专业的设置、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由于当今经济环境中互联网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上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思维以及使用互联网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 (二)结合国际化教育,协同与其他学科或专业 无论是从会计发展的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会计学都与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因此,会计专业的未来设置不应采用传统的分离教学的方式,应该把会计学科放进一个综合而完整的学科平台中,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不断的丰富自身专业水平。另外,我国目前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和其国际化教育接轨的缺点,这是不符合我国新常态经济现实的,因此,在会计高等教学体系中需加入国际化课程或学科。 (三)注重会计教学的合理进阶 在未来会计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合理进阶的培养,不能拔苗助长、操之过急,要针对各个水平的会计人才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具体来说:首先,要注重在会计专业学位进阶方面的创新,其次,会计专业的教育也需要从从业资格认证上给予恰当的衔接,并进行相应的认证制度,这样可以增强业界与学界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互促进,提高协同能力。 五、结论 会计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十分重要的改革阶段,建立科学的目标、制定科学的战略、培养全面综合性会计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的来说,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实现未来会计高等教育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必须整合会计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国际教育以及坚持开放包容的思想。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因此在会计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中,要不断的坚持自省和 反思 ,积极的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不让会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改革步履维艰。 猜你喜欢: 1. 论新时期人与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2.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 3.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 4. 个人成长分析报告范文 5. 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关论文

教育(Education),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则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里的“人”指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个体”,更确切地说是指“学生”(已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说:“人是依靠教育而成的”, 瑞士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可见,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之重大。作为具有特性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学校教育的特性 确立了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与其它教育相比,主要区别之一: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区别之二: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同时又具有最强的可控性,不仅各级学校内部是这样,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一特征。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各自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对个体发展不具决定性意义,因为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世界“狼孩”的存在就是实证。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其中,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分类标准和分析角度,学校教育不再作为与环境、遗传并列的一个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来看待,也不只作为包含在环境中的特殊环境来看待,而是被当作一种包含着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因素,即三因素的一种特殊综合。学校教育之所以作为特殊活动因素,是因为:一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活动,尤其是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活动,其主体是由处在人生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承担着教育者责任的成年人共同组成的。他们之间处于多重的、独特的关系系统中,并在其活动中发生着交互影响。二 学校活动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它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是滋养人精神力量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三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是为影响受教育者成长而精心设计的,只要这类设计符合一系列基本要求,就有可能对参与活动的受教育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人生阶段的独特 决定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每个人从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和对周围人的观察中,都能感受到人生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小孩”、“大人”、“老人”,就是对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群的概称。由于人的年龄差异和天赋差异,导致了人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的阶段差异。而人的年龄特征并不是每一年龄阶段各方面特征的相加之和,应是各方面的变化特征及其他们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内容与方式。 人,从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日起开始计算年龄。然而,作为人生起点的零岁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零”。人从母体受孕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胎教”。胎教为胎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婴儿期为个体的发展准备了先决条件,婴儿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育。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此时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们正式进入学校,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人从此时始,将连续二十来年接受学校教育,将在学校里渡过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幼儿期——人生启蒙期、童年期——心理发展时期、少年期——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起始阶段、青年期——形成自我意识,身体、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生阶段的独特决定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独特,人生阶段的连续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同阶段间的连续。个体的发展虽然遵循一定的路线,但由于影响发展因素的多层、多样、多变和多组合性,使得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存在着不同方向的发展可能,甚至每前进一段,都可能会遇上许多叉道。作为有助于个体发展的学校教育,虽不能安排每个个体的发展路线,但能帮助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矫正个体发展的偏差,弥补个体发展中的严重缺失,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单指人类的繁衍,还包括使个体社会化,形成社会的新生一代。显然,社会新生一代的形成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因此,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教育的目的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况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实现。这就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响人发展的功能。 三、终身教育的理念 构建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主导意义,主要应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所谓“合适”,即指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的一致。教育者应帮助、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和发展,在个体的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帮助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做出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应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一致。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其他教育在对受教育者要求上取得和谐,以最有效地利用学校周围及其相关的其它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尤其利用能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的因素。既使当社会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时,学校也应保持自身小环境的教育独特性,增强学校教育影响的积极效应,以有效抵御其它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应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只满足于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达到当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上,应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即增强终身教育意识,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既包括成人教育,也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的教育;既指的组织的学习,又指偶发性的学习。它的特征是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技术、学习时间都具有机动性和多样性。其目的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学校要充分认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情况,了解其特质和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成熟的程序为依据,安排教育的目标和顺序。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来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的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教育学生学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切实的努力。学校教育只有立足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人的形成是最终的“产品”,也是全部教育工作的直接目的。只有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定向、形成、诱发、矫正、改造等多种功能,使人发展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使个体特质及其潜在优势,在社会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得到充分的真实发展,教育的功能才有可能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才得以真正体现。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 教育 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的研究、人的发展内涵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各类教育研究四个方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试谈教育与人的发展》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个体素质的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必须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无疑给当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要发展,要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最终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变化来实现的。人的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就其根本性而言,是人的发展。没有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必须首先关注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及其发展问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曾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怎样促进人的发展,首先涉及对人的发展的正确认识。 一、教育学中人的发展的含义 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个体的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向积极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一)身体发展。身体发展,即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人自身机体各种器官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机体是一切生命个体的统称,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大约有100万亿个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个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和系统,并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化的上升过程。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 二、人的发展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形成不同的人的发展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外铄论、内发论。 (一)外铄论。外铄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决定。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都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西方,英国哲学家洛克从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 经验 论哲学观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即“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理性与知识都是从行动的经验而来”。 (二)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古代思想家孟子和法国思想家卢梭。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人是人类进行自身研究的永恒的主题。而困惑人类研究自身的关键问题是人的发展不平衡。因为大多数人在同一个环境里接受教育之后,有的人发展得很好,其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都很高;而有的人却发展的很差。于是,人们便从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上查找原因,并构建了多种促进人发展的理论与 方法 。以下介绍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生物特征,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例如:一个先天性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 2.遗传素质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阶段。人的生理成熟是指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例如:许多超常 儿童 表现出一般儿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儿童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 (二)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社会物质环境的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人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活和发展的,人的发展程度与范围直接被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不同的心理内容和思想面貌。人所处的物质条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 2.社会精神环境制约着人的心灵世界层次和精神生活面貌。社会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在 社会实践 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它包括语言文字、生产知识、道德规范以及宗教、艺术、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受到不同精神环境影响的人,形成不同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教育。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它以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系统性、严谨的组织性,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中位居主导地位。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难怪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而对于年轻一代,他们获取知识和 文化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 但是,尽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但其主导地位的发挥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育并非是万能的,要注意与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保持一致。 四、结语 教育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促进人的发展,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发展论文:《浅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指的是在海外把汉语作为汉语的教学。它的目的是对外国人进行训练,培养他们正确地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助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加深彼此间友谊。 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放到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联合国法定的一种工作语言,汉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了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国人来说,这正是一个让汉语以及中华 传统文化 走向世界的绝佳机会。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中国热”,得益于良好的时代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便有“胡人”来到天朝学习汉语。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 留学 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现在来中国的外国学生已不再只为交流而学习语言,更多地学生是为了学习和感受中国文化。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实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形成时期和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时期,前者又经历了创立、巩固、恢复、发展四个阶段。在整个发展力历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以一种强势的劲头不断向上发展。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面临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的日益加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加上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全球的汉语教学培训市场也备受瞩目。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世界学习汉语以及了解中国文化与国情的需求还将快速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放,国外各类学校纷纷携手中国,寻找新的商机,以各种方式吸引我国的学生就读。在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与中国的强势发展相呼应。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虽然全球“汉语热”一浪高过一浪,如果冷静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汉语推广之路存在重重障碍。国家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有些教育理念还相对滞后,有些学校重视汉语推广,至今还只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学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教材编写不足学科师资队伍不强,这样根本无法保证汉语教学的质量。 四、汉语国际教育未来的畅想以及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一种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结合的过程。纵观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对该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如下畅想: 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体系将会逐渐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发展到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并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法 发生变化。针对于教学对象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授课外,因材施教的需求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听说法等多样化方式。 第三,教师队伍逐步专业化。国家与学校逐渐重视师资问题,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水平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多样化复合型教师人才将会不断涌现。 总之,汉语的世界推广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战略,让汉语成为中国打开世界大门的敲门砖。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是一门科学学科,它建立在朴素辩证的客观规律之上,发展有规律可循,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化的大背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还面对许多挑战与问题,但是在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汉语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面临的困难也将在各方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好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科本身的学术积淀都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认真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加大推广汉语的工作力度,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未来也将面临一片光明。 教育发展论文:《试论新常态经济下会计高等教育发展变革及趋势》 一、经济新常态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现状以及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规模迅速的膨胀,这促使会计一度成为了高等院校中最大的专业。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传统会计教育的弊端也不断暴露,主要问题有:首先,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型人才的教育,但是忽视了会计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在传统会计教育中,高校普遍较为重视培养会计人才的核算水平,忽视了对其管理水平的培养;最后,在传统会计高等教育中,过度的注重会计的规则性,忽视了对会计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而且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会计专业的学生严重的脱离了实践,实务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虽然我国从事会计行业人员的规模可观,但是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还十分的巨大,这种情况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尤为明显。此种情况下,如何对会计高等教育进行变革,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成为了学术界和政界人士关注的 热点 之一。 二、新常态经济的会计人才需求解析 一直以来教育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经济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培养的会计人员水平和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特别是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因此,要做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转变高校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会计是受新常态经济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新常态背景下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拥有战略性的眼光以及应对复杂经济环境的能力。着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从单一人才向符合性人才转变,从低素质人才向高素质人才转变,从刻板向灵活转变以及从操作性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此外,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会计人员还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操作技术,能够应对互联网对会计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三、经济新常态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方向 未来会计高等教育应要首先符合新常态经济的特征,由于新常态的核心特征是创新,因此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首先方向是加大对会计人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会计专业 毕业 生的就业率,弥补会计人员供求之间的缺口,会计高等教育需解放思想,摈弃单纯扩大会计从业人员规模的短视行为,努力提高人才质量和创新水平。 四、新常态经济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途径 会计高等教育变革首先要遵守“三个目标”和“三维能力”,所谓“三个目标”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及方式,所谓“三维能力”是指储备知识的能力、储备技能的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其他的 措施 有: (一)改革学科教育,创新教育教学 在学科教育上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强化会计实践在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把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此外,由于建立和谐和生态经济时新常态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未来的会计高等教育体系还应该注重培养环境会计人才。 从教育教学上来说,需仔细的对专业的设置、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由于当今经济环境中互联网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上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思维以及使用互联网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 (二)结合国际化教育,协同与其他学科或专业 无论是从会计发展的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会计学都与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因此,会计专业的未来设置不应采用传统的分离教学的方式,应该把会计学科放进一个综合而完整的学科平台中,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不断的丰富自身专业水平。另外,我国目前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和其国际化教育接轨的缺点,这是不符合我国新常态经济现实的,因此,在会计高等教学体系中需加入国际化课程或学科。 (三)注重会计教学的合理进阶 在未来会计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合理进阶的培养,不能拔苗助长、操之过急,要针对各个水平的会计人才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具体来说:首先,要注重在会计专业学位进阶方面的创新,其次,会计专业的教育也需要从从业资格认证上给予恰当的衔接,并进行相应的认证制度,这样可以增强业界与学界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互促进,提高协同能力。 五、结论 会计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十分重要的改革阶段,建立科学的目标、制定科学的战略、培养全面综合性会计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的来说,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实现未来会计高等教育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必须整合会计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国际教育以及坚持开放包容的思想。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因此在会计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中,要不断的坚持自省和 反思 ,积极的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不让会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改革步履维艰。 猜你喜欢: 1. 论新时期人与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2.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 3.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 4. 个人成长分析报告范文 5. 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关论文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在一定政治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要求教育规模越大。因此,人口的高增长势必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反之,人口减少也会影响教育发展规模。

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技术、职业、阶层、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构成状况。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人口分布状况影响着教育布局。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社会人口总体反映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全社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人口的文化结构,对学校教育起着间接作用。

扩展资料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不断进步,并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

在当今社会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发生,归根到底是 教育 问题。如今的高校也有教育学专业了,很多教育学专业的朋友们也在为 毕业 论文而烦恼。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论文题目

1、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3、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6、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8、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9、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10、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12、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14、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5、学前教育 民俗 文化 课程研究

16、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1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8、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19、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

21、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

2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

24、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25、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26、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27、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28、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9、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

30、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31、大学 英语文化 体验教学研究

32、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

33、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34、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35、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36、德国教师教育研究

37、我国高等学校 教学 方法 创新研究

38、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39、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

40、高校来华 留学 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41、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42、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43、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

44、英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

45、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超越

46、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47、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48、农村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研究

49、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

50、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

教学理论论文题目

1、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发挥电教优势,优化 作文 教学

3、浅谈网络阅读教学的可 实施方案

4、运用多媒体课件打造语文魅力课堂

5、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6、利用远程资源使孩子乐学语文

7、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 生动、灵活提高课堂效果

8、让多媒体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9、多媒体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10、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

11、用爱心、耐心与尊重转化后进生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13、浅析多媒体为 说明文 教学注入活力

14、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断想

15、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6、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中的应用

17、利用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18、用爱心和恒心构筑学生的灵魂

19、 网络技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20、浅谈现代技术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21、浅谈利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能力

22、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3、提高我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4、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5、新增专业校内评估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26、广东商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7、浅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8、对大众化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探讨

29、第二部分教学改革研究

30、教学改革特色项目与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31、关于金融学科(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32、广东商学院中文系学生写作状况调查

33、完善高校 财务管理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34、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办会展管理主干课程班的构想

35、浅谈 企业管理 专业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

36、中外高等体育旅游教育及专业与课程设置状况研究

37、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体会

38、对高等数学的若干思考

39、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与学

40、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41、对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问题的探讨

42、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3、经济计量学实验教学对经济类人才培养的作用

44、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全程业务模拟实验体系教学研究

45、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研究

46、论案例演示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47、“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尝试

48、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49、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50、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51、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2、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5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54、作文教学研究

55、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56、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57、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58、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59、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60、学科教学中 发散思维 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

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

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

社会稳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

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

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

化学学科能力及其测评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

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专业毕业大学论文范文(2)

★ 大学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

★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产物,因此两个人中有一个三观不正的人就会影响另一个好人,因此社会发展也是人类进步,人类的进步就得不断学习,接受对的教育,所以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文

教育(Education),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则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里的“人”指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个体”,更确切地说是指“学生”(已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卢梭说:“人是依靠教育而成的”, 瑞士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可见,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之重大。作为具有特性的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学校教育的特性 确立了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与其它教育相比,主要区别之一: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区别之二: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同时又具有最强的可控性,不仅各级学校内部是这样,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一特征。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有关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个体的发展受来自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各自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对个体发展不具决定性意义,因为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供的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也不可能成为“人”。世界“狼孩”的存在就是实证。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是环境。其中,作为特殊环境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分类标准和分析角度,学校教育不再作为与环境、遗传并列的一个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来看待,也不只作为包含在环境中的特殊环境来看待,而是被当作一种包含着特殊个体与特殊环境的特殊活动因素,即三因素的一种特殊综合。学校教育之所以作为特殊活动因素,是因为:一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活动,尤其是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活动,其主体是由处在人生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的青少年与承担着教育者责任的成年人共同组成的。他们之间处于多重的、独特的关系系统中,并在其活动中发生着交互影响。二 学校活动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服务的。它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是滋养人精神力量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三 学校中进行的大量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是为影响受教育者成长而精心设计的,只要这类设计符合一系列基本要求,就有可能对参与活动的受教育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人生阶段的独特 决定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每个人从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和对周围人的观察中,都能感受到人生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小孩”、“大人”、“老人”,就是对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群的概称。由于人的年龄差异和天赋差异,导致了人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的阶段差异。而人的年龄特征并不是每一年龄阶段各方面特征的相加之和,应是各方面的变化特征及其他们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内容与方式。 人,从离开母体、呱呱落地之日起开始计算年龄。然而,作为人生起点的零岁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零”。人从母体受孕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胎教”。胎教为胎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婴儿期为个体的发展准备了先决条件,婴儿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育。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此时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们正式进入学校,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人从此时始,将连续二十来年接受学校教育,将在学校里渡过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幼儿期——人生启蒙期、童年期——心理发展时期、少年期——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起始阶段、青年期——形成自我意识,身体、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生阶段的独特决定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独特,人生阶段的连续决定了学校教育不同阶段间的连续。个体的发展虽然遵循一定的路线,但由于影响发展因素的多层、多样、多变和多组合性,使得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存在着不同方向的发展可能,甚至每前进一段,都可能会遇上许多叉道。作为有助于个体发展的学校教育,虽不能安排每个个体的发展路线,但能帮助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的自主能力,使个体发展由“自发”水平提高到“自觉”水平,矫正个体发展的偏差,弥补个体发展中的严重缺失,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靠两种最基本的生产:一是社会物质生产,二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单指人类的繁衍,还包括使个体社会化,形成社会的新生一代。显然,社会新生一代的形成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因此,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架在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教育的目的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况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实现。这就决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响人发展的功能。 三、终身教育的理念 构建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主导意义,主要应表现在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上。所谓“合适”,即指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的一致。教育者应帮助、创设条件,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和发展,在个体的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帮助个体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做出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应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当代水平以及所在国家的现有发展水平,使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能取得正向一致。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其他教育在对受教育者要求上取得和谐,以最有效地利用学校周围及其相关的其它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尤其利用能对学校教育起补充作用的因素。既使当社会条件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时,学校也应保持自身小环境的教育独特性,增强学校教育影响的积极效应,以有效抵御其它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学校教育应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只满足于使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达到当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上,应为离开学校后个体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即增强终身教育意识,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既包括成人教育,也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各阶段的教育;既指的组织的学习,又指偶发性的学习。它的特征是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技术、学习时间都具有机动性和多样性。其目的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学校要充分认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情况,了解其特质和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成熟的程序为依据,安排教育的目标和顺序。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来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的指导,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此外,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任务,并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教育学生学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切实的努力。学校教育只有立足于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总之,在教育活动中,人的形成是最终的“产品”,也是全部教育工作的直接目的。只有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定向、形成、诱发、矫正、改造等多种功能,使人发展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使个体特质及其潜在优势,在社会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得到充分的真实发展,教育的功能才有可能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才得以真正体现。

教育以文化为根、以育人为本。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培养人,正是教育的根本职能和永恒使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 所谓的教育在“东方”文化中,“教育”由“教”和“育”结合而成,即教书育人;而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它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即被理解为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1]由此可见,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教育是伴随人类生产而生产,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于社会之中。因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关键词】 教育 社会 概念 关系

1、前言

教育是一种大到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当中的地位;小到可以增长个人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现代文化技术。它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

教育的概念

要弄清教育的概念,首先要明白“教育是什么”。那么教育是什么呢?各个学者和大师由于他们身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同了。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又如中国古典《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此等等,这些各种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而没有从教育的本质去看待教育的概念,那么综合各家“教育”概念之认识,对“教育”概念之界定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合社会个性化的活动。[2]

教育的本质

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则是生产力,或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太复杂,干脆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特殊的范畴等等。关于对教育本质的大讨论讨论虽然加深了对教育本的认识,但是却把教育本质的讨论局限在探讨教育的功能上。[3]不具有对教育实质的讨论。没有明确的定义。

3.社会

社会的概念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社会结构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是核心。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该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社会功能在调节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发展。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4.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

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口质量与人口结构上: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教育的作用不只是培养出各种人才,而且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人口的质量体现在,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也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有很多途径,但教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就变得切实可行。要提高国民素质,首要需要关注的对象就是青少年儿童,对提高人口素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我国要抓好对基础教育的建设以及农村教育,以此来保证我国国民的素质基础,对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4]

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其中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是人口结构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的人口数逐步增多,这个增长趋势对教育也产生了供不应求的影响;人口年龄也趋于老龄化,中国老龄人口(65岁以上)比重已达占全世界老年人的五分之一。如此可见人口老龄化也制约着教育发展。其次,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根据1988年统计,全国有275万儿童未入学,其中女童占,女童流失率占70%~80%。[5]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提高素质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个体的发展。

教育对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如何进行育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而教育对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主要在于,如何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人。因此需要从儿童时期开始,要从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着手,因材施教,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越来越大。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教育的社会的功能上,教育的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表现出对社会的作用,教育主要通过育人功能而实现社会功能,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来协调教育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主要体现在个体的流动功能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方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结束语

教育从各个方面都促进的社会的发展,教育作用与社会,社会也可以反作用与教育。教育的价值在社会中得以实现,一个民族的兴旺体现在民族的教育发展水平上,应当结合经济文化水平,努力发展国家教育,是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2]朱德全,《教育概论》

[3]李吉芳,陈新宇 《论“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现代教育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1期

[4]叶澜,《教育概论》

[5]《基本教育与国家发展:中国四十年历史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本,第58页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生产力除了为教育提供条件和基础,更多为教育提出了要求:

(1)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3)生产力发展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从社会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教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教育又同时促进着生产力。如,原始社会中并没有专门的教育,而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将知识传递下来,而到了古代教育时,为了满足古代政治统治,因而催生了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业较弱,直到现代社会中几次工业革命后,逐渐催生了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教育。在现如今的社会中,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较多,因此进行了普及高中教育程度。自从教育从生产力中分离出来后,即一部分人成为了专门的教育者开始,教育的方向结构都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这也是大城市的教育与偏远地区教育差别的根本原因。

从一线城市与县城教育比较来说,在一线城市中由于生产力发达,因此有很多感性知识,比如各种科技馆,各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都让教学过程更加容易,简便,但在县城中的教育感性教育较少,常使用的仍然是粉笔黑板的教学形式,因此不易理解,很难想象。

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阶级性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感想: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所以一切的政治制度还是教育都是为了人所服务的,而随着人类的发展,使得人有了三六九等之分,即阶级之分,因此教育也随着一起出现了阶级性。每个人出生时由于家庭条件,生活背景的不同,本身所处的阶级并不相同,就造成了虽然仍然是同年龄的孩子,但是其起点很难相同。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我们只能尽量保证每个孩子获得的教学资源是相同的,让所有的孩子尽快成长,所以城镇和乡村中教育资源的公平化,师资力量的公平化都是在教育中尽量在完成的事情。 同时教育还要为社会服务,为了保证社会和谐快速的发展,所以教育中要灌输一定的思想教育。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2)文化是教育资源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源的发展

(3)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感想:从生活实例比较知,一个百年县城和建立县城仅十几年的县城其教育氛围完全不同。

百年县城其对教育程度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新县城。主要可以体现在学生基础水平,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人们对教师的尊重及重视程度等。

我国的教育世界观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世界观,而西方比较提倡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世界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平衡性。

(2)社会对教育的印象经过教育的转换和选择。

(3)教育自身具有自我保存的功能和继承性。

(4)社会性是教育的派生属性,生命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一高科技和高信息化的时代,在新世纪阳光的沐浴下,“学前教育”的全球化、长期化的主题正在注入新的思想与理念。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高要求,现代幼儿教育的超前性规律告诉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社会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着眼于新世纪的、系统化的新的幼教模式,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探索、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学前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发展目标:

总目标:以新的理念构建管理模式,实施目标管理,提高师德修养,增强凝聚力,努力营造“团结、奉献、探索、奋进”的良好氛围,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求声誉,以科研求品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向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管理精良、师资强大、科研扎实、质量过硬、特色育人的现代化优秀幼儿园而努力。

具体目标:

环境优美——应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入手。不断改善园内环境,以创设优美、互动的教育活动环境为目标,尤其注重孩子们的参与,让孩子成为幼儿园的主人,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园所文化的创设方面,应注重师德的培养,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让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树立“以园为家”、“园兴我荣、园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

管理精良——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意识,优化管理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人本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完善层级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充实各管理层人员,运用现代化管理系统,使各项工作层层落实、行之有效。

师资强大——跟随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自培模式,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鼓励保教人员在工作中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用爱心滋养孩子,用童心陪伴孩子,用诚心关注孩子,用恒心塑造孩子,与孩子心心相印、结伴成长;鼓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张扬个性,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科研扎实——坚持课题从问题中来,课题从反思中来。使教师通过科研从经验型向专家型,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促进幼儿园教研的提升,促使幼儿园通过科研形成自己的特色。

质量过硬——秉承“教育幼儿、服务家长”的宗旨,以“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为出发点,以制度提升管理能力,以科研挖掘质量潜力,以特色扩大办学张力,努力建设成规模大、口碑好、声源足、效益高的“品牌”幼儿园。

具体措施:

1、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潜能得以自由发展的生态型社会化环境,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幼儿发展为本,全面实施新教材,逐渐形成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探索构建和谐师幼关系的途径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立足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教育理念,以“创一流的设施、建一流的管理、树一流的园风、培一流的师资、争一流的质量”为办园目标,坚持硬件抓配套,软件练内功,全面加特色,整体创一流,积极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富有情趣的教育环境,以“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为出发点,树立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形成教育合力,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发展。

深刻地审视过去,冷静的剖析现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才能保证幼儿园的未来能乘风而上,踏浪前行,真正实现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

幼儿园是教师显现生命价值的舞台;是幼儿积聚生命潜能的乐园;是父母放飞家庭希望的起点;让我们用激情与智慧把长泾中心幼儿园变成孩子们幸福的源泉。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 教育 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的研究、人的发展内涵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各类教育研究四个方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试谈教育与人的发展》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个体素质的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必须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无疑给当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要发展,要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最终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变化来实现的。人的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就其根本性而言,是人的发展。没有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必须首先关注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及其发展问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曾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怎样促进人的发展,首先涉及对人的发展的正确认识。 一、教育学中人的发展的含义 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个体的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向积极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大方面。 (一)身体发展。身体发展,即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人自身机体各种器官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和体制的增强。机体是一切生命个体的统称,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大约有100万亿个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个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和系统,并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化的上升过程。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 二、人的发展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形成不同的人的发展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外铄论、内发论。 (一)外铄论。外铄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决定。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都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西方,英国哲学家洛克从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 经验 论哲学观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即“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理性与知识都是从行动的经验而来”。 (二)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古代思想家孟子和法国思想家卢梭。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人是人类进行自身研究的永恒的主题。而困惑人类研究自身的关键问题是人的发展不平衡。因为大多数人在同一个环境里接受教育之后,有的人发展得很好,其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都很高;而有的人却发展的很差。于是,人们便从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上查找原因,并构建了多种促进人发展的理论与 方法 。以下介绍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生物特征,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例如:一个先天性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 2.遗传素质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年龄阶段。人的生理成熟是指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例如:许多超常 儿童 表现出一般儿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儿童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 (二)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社会物质环境的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人是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活和发展的,人的发展程度与范围直接被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不同的心理内容和思想面貌。人所处的物质条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 2.社会精神环境制约着人的心灵世界层次和精神生活面貌。社会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在 社会实践 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它包括语言文字、生产知识、道德规范以及宗教、艺术、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受到不同精神环境影响的人,形成不同的思想意识,道德风尚,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教育。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它以明确的目的性、严密的系统性、严谨的组织性,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中位居主导地位。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取决于学校教育。难怪人们说:“知识改变命运。”而对于年轻一代,他们获取知识和 文化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 但是,尽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但其主导地位的发挥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育并非是万能的,要注意与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保持一致。 四、结语 教育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只有促进人的发展,了解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发展论文:《浅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指的是在海外把汉语作为汉语的教学。它的目的是对外国人进行训练,培养他们正确地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助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加深彼此间友谊。 一、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放到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联合国法定的一种工作语言,汉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因此,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了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国人来说,这正是一个让汉语以及中华 传统文化 走向世界的绝佳机会。世界上形成了一股“中国热”,得益于良好的时代背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便有“胡人”来到天朝学习汉语。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 留学 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现在来中国的外国学生已不再只为交流而学习语言,更多地学生是为了学习和感受中国文化。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即实行改革开放前30年的形成时期和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时期,前者又经历了创立、巩固、恢复、发展四个阶段。在整个发展力历程中,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以一种强势的劲头不断向上发展。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面临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的日益加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加上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全球的汉语教学培训市场也备受瞩目。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全世界学习汉语以及了解中国文化与国情的需求还将快速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开放,国外各类学校纷纷携手中国,寻找新的商机,以各种方式吸引我国的学生就读。在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与中国的强势发展相呼应。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虽然全球“汉语热”一浪高过一浪,如果冷静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汉语推广之路存在重重障碍。国家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有些教育理念还相对滞后,有些学校重视汉语推广,至今还只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学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教材编写不足学科师资队伍不强,这样根本无法保证汉语教学的质量。 四、汉语国际教育未来的畅想以及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一种综合模式,从语言能力培养走向交际能力培养、从以教为主走向教与学结合的过程。纵观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对该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如下畅想: 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体系将会逐渐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发展到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并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法 发生变化。针对于教学对象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授课外,因材施教的需求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听说法等多样化方式。 第三,教师队伍逐步专业化。国家与学校逐渐重视师资问题,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水平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多样化复合型教师人才将会不断涌现。 总之,汉语的世界推广是国家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战略,让汉语成为中国打开世界大门的敲门砖。 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是一门科学学科,它建立在朴素辩证的客观规律之上,发展有规律可循,因此,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从国际化的大背景来看,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还面对许多挑战与问题,但是在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汉语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面临的困难也将在各方的努力下迎刃而解。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好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科本身的学术积淀都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认真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从各方面加大推广汉语的工作力度,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提升国际地位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未来也将面临一片光明。 教育发展论文:《试论新常态经济下会计高等教育发展变革及趋势》 一、经济新常态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现状以及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规模迅速的膨胀,这促使会计一度成为了高等院校中最大的专业。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传统会计教育的弊端也不断暴露,主要问题有:首先,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型人才的教育,但是忽视了会计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在传统会计教育中,高校普遍较为重视培养会计人才的核算水平,忽视了对其管理水平的培养;最后,在传统会计高等教育中,过度的注重会计的规则性,忽视了对会计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而且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会计专业的学生严重的脱离了实践,实务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虽然我国从事会计行业人员的规模可观,但是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还十分的巨大,这种情况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尤为明显。此种情况下,如何对会计高等教育进行变革,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成为了学术界和政界人士关注的 热点 之一。 二、新常态经济的会计人才需求解析 一直以来教育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经济的提高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培养的会计人员水平和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特别是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因此,要做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转变高校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会计是受新常态经济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新常态背景下需要的会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拥有战略性的眼光以及应对复杂经济环境的能力。着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从单一人才向符合性人才转变,从低素质人才向高素质人才转变,从刻板向灵活转变以及从操作性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此外,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会计人员还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操作技术,能够应对互联网对会计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三、经济新常态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方向 未来会计高等教育应要首先符合新常态经济的特征,由于新常态的核心特征是创新,因此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首先方向是加大对会计人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会计专业 毕业 生的就业率,弥补会计人员供求之间的缺口,会计高等教育需解放思想,摈弃单纯扩大会计从业人员规模的短视行为,努力提高人才质量和创新水平。 四、新常态经济下会计高等教育变革的途径 会计高等教育变革首先要遵守“三个目标”和“三维能力”,所谓“三个目标”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及方式,所谓“三维能力”是指储备知识的能力、储备技能的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其他的 措施 有: (一)改革学科教育,创新教育教学 在学科教育上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更新,强化会计实践在会计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把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此外,由于建立和谐和生态经济时新常态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未来的会计高等教育体系还应该注重培养环境会计人才。 从教育教学上来说,需仔细的对专业的设置、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由于当今经济环境中互联网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上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思维以及使用互联网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能力。 (二)结合国际化教育,协同与其他学科或专业 无论是从会计发展的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会计学都与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因此,会计专业的未来设置不应采用传统的分离教学的方式,应该把会计学科放进一个综合而完整的学科平台中,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不断的丰富自身专业水平。另外,我国目前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和其国际化教育接轨的缺点,这是不符合我国新常态经济现实的,因此,在会计高等教学体系中需加入国际化课程或学科。 (三)注重会计教学的合理进阶 在未来会计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合理进阶的培养,不能拔苗助长、操之过急,要针对各个水平的会计人才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具体来说:首先,要注重在会计专业学位进阶方面的创新,其次,会计专业的教育也需要从从业资格认证上给予恰当的衔接,并进行相应的认证制度,这样可以增强业界与学界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互促进,提高协同能力。 五、结论 会计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十分重要的改革阶段,建立科学的目标、制定科学的战略、培养全面综合性会计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的来说,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实现未来会计高等教育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必须整合会计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国际教育以及坚持开放包容的思想。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因此在会计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中,要不断的坚持自省和 反思 ,积极的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不让会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改革步履维艰。 猜你喜欢: 1. 论新时期人与教育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2. 教育哲学方面的论文3000字 3.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 4. 个人成长分析报告范文 5. 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关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文献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论文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集思想性、科学性和统一性为一体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理论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把推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和实践主题。认真总结和反思以往理论教育的经验教训.并真正贯彻和落实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使理论教育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在马克思的思维和视野范围内,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自己思想的出发点和最高价值追求。伴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愈来愈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为引导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理论教育工作,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注人到理论教育的理念中,把造就全面和谐而自由发展的人作为理论教育的第一要务和最终目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最高价值定向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以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问题的科学解答与求证为理论契机,在正确理解“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学说的彻底变革.第一次科学地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开创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新境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尤其是谈到未来的社会形态.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年,马克思再次指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这些言论在当时尽管只作了理论上的设想和探讨,但所透析出的科学观点与内在思想价值,把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层面,使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轴心和最高价值定向。

下面是万分数据库的一篇论文。论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周田敬1,张玉荣2,魏汉琴1(1. 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2.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摘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阐明了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育不仅能够促进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加强社会交往、丰富社会关系、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为此,充分利用体育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体育;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05)03-0008-02Influence of Sports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 ManZHOU Tian-jing1,ZHANG Yu-rong2,WEI Han-qin1(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China; University,Xingtai 054001,China)Abstract:Based on Marx’s theory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 man,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sports on the integrateddevelopment of a man . Sports can improve a man’s integrated abilities,forge closer ties,enrich social relation,promote the full developmentof personality and the sufficient fulfillment of personal value . 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the best of sports topromote a man’s full development .Key words:sports;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 man;influence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四个方面:①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②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③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④人的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高人类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体育是促进人的活动及其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体育增强了体质,为德育和智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增强体质,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在对受教育者实施身体教育的过程中,使其心理、品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体育运动为承担各种艰巨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为智力水平的提高和思想境界的升华提供了前提。1917 年4 月1 日,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明确地阐述了体育、智育和德育的关系。 体育对人的自然力和社会力的影响日益加大体育是一项促进人类健康和生活幸福的文化运动,它离不开大自然和社会。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回归自然的行为和活动, 当人们奔向大自然, 进行登山、垂钓、踏青、郊游、探险等活动时,大家忘掉了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感受到的是心清气爽、心旷神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体育与文化的融合。体育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奥运会倡导的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平等、团结和友谊;中美外交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 解冻了中美长期以来的紧张关系;北京申奥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功绩和政通人和的政治环境,这些都昭示了体育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体育对人类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的促进作用体育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氛围,为人类个体能力的提高和强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个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成为适应社会竞争的必要条件。强身健体和磨练意志正是体育的功能所在。当人们投身体育,融入赛场的时候,身体得到锻炼, 意志得到磨砺, 同时获得了*收稿日期:2005-03-07作者简介:周田敬(1963-),男,河北石家庄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第19 卷第3 期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年9 月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实现自我”与“超越自我” 的满足感。体育运动还能够实现集体能力的共同增长。一个个成绩的刷新和纪录的突破,既有个体能力的发挥,更多的是集体能力的整合。运动员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超越自我、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也会强烈地感染着全国人民,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人们能够从中受到教育和激励,产生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充分利用体育对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的促进作用,使人类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超越自我,实现集体整合。2 体育是增加社会交往、丰富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体育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机会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就是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获得心理满足的过程,它不仅满足了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满足了人们交往、合作的需要。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选手只要一踏入赛场,他们之间就建立了友谊,结成了朋友。一场体育比赛可以使人们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一个精彩的动作甚至可以使得全世界所有的人为之深情陶醉、欢呼雀跃;在体育赛场上,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得以淡化,社会制度已经不再是交往的障碍,体育成了人们沟通的桥梁和全世界的通行证。 体育可以培养良好的竞争秩序,使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和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明显,体育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体育的经济价值不仅在于体育活动本身带来的经济利益,更主要的是它把公平竞争的体育原则引入市场经济之中,改善了人们的经济关系。人们在竞争中逐步认识到公平竞争与合作双赢对利益双方的重要作用。体育竞争的原则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向健康的经济利益关系迈进,对纯洁社会关系,净化社会空气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体育将促进人们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少, 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个性、爱好自由选择体育项目。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自由全面地发展自我。在体育运动中,人们既是普通的参与者,又都是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家。他们不再受民族、阶级、地域、分工的束缚,广泛地参加各方面、各层次的社会交往,从而形成了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实现个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3 体育是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能够增强体质体育在增强人的体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的供血情况,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使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神经功能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得以加强,对体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②经常从事体育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的增长,改善血液供应状态,增加肌肉的营养物质,提高工作能力。③体育运动能增加人体内的能量消耗,加速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从而全面改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 体育能够促进个人心理的发展和完善人的健康机体是一个稳定的统一体,良好的情绪和平稳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整个有机体的稳定和平衡。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可以随时转移注意力,及时调节意志消沉和情绪沮丧等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使机体成为一个良好情绪的储存器,积蓄积极力量,并积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使人的身心健康保持最佳状态。 体育能够促进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进步体育运动能够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道德教育,提升道德层次,培养道德素质。比如拔河比赛需要步调一致、齐心协力;体育游戏需要分工合作、规范秩序;同场竞技需要公平竞争、顽强坚毅等。而且体育运动能够激发爱国热情, 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融洽民族感情,从而促进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时,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向受教育者传授有关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使人们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提高文化素质和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4 体育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 体育运动能够充分地展现个人的魅力当第28 届雅典奥运会杜丽射落第一块金牌、刘翔跨越了历史的障碍、皮划艇实现了零的突破、陈中用实力写就了雅典奥运会的圆满,他们展示的是个人的魅力,经受的是心理的考验,肯定的是自我的努力,实现的是自我的价值。精彩的比赛体现了运动员德、智、体、美、勇的高度统一,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人们在运动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和实现自身价值也成为体育雅俗共赏的魅力所在。 个人在体育中的成就更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实现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是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来实现的。为社会奉献,为人类造福是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通过不同的具体方式实现着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人正是通过无私地奉献自己的血汗与青春,努力训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来完善自我和实现社会价值的。鲜花、奖牌、掌声和运动员饱含激动与幸福的泪水不仅证明了运动员的自我价值,同时见证了社会对运动员努力与成绩的肯定与认同,是运动员社会价值的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体育不仅锻炼身体,而且能够促进德智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第3 期魏汉琴,等:论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9

终身教育更新了人的观念,注重社会进步和自我发展的统一,把教育看成是发展个性、实现人的新的价值目标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终身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终身教育是一种持久而广泛的综合教育,它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价值在于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是一种内在的统一。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27-02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素质的多元、多层与多样化发展,包括人的生存技能、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乃至情感态度与个性养成,皆为教育使然。教育和学习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肩负着人类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人的全面发展并非只限于生命中的某一阶段,而是伴随人的一生,有着无限性和延续性。因此,终身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其价值所在。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在一切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在人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理性的思考超越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围,前瞻性地预见了人类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未来,其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实践性和深刻性至今无人超越。从人类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过程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从不自由到自由,从不全面到全面的历史进程,自由与全面是人的发展的历史趋向。

人从低级向高级、落后向进步、野蛮向文明的运动变化过程,就是人的发展过程。人从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到在持续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积极努力地用新的、价值更高的、生命力更强的事物来替换旧的、价值较低的、生命力较弱的事物。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的潜能、体能尤其是智能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挥与扩充,人的道德、品行以及审美等方面的素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修炼和提升,人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幸福感觉更加强烈,人的欲望逐渐地远离原始野蛮与感性放纵而不断地趋向于现代文明和理性节制;人从被迫不能充分地满足自身合理的欲望向主动不愿过分地满足自身膨胀的欲望演进,从而使人的这种受到自身理性操控的有节制的合理欲望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同样受到自身理性操控的有节制的更高层次的合理欲望,就这样一步一步地逐渐实现着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广泛而充实地满足着人的感性需求与理性向往,由此成为人类社会热切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根源

“人的全面发展,依据其指向对象的丰富多样性,在内涵上具有多重性。因此,人们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美学、科学共产主义以及哲学的多维视角作出不同的阐述和概括。而从哲学的层面来审视,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最丰富多彩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关注主要开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以法国文学家拉伯雷为典型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理想加以宣扬,大力提倡人的全知全能、多才多艺以及身心和谐,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逐渐后来居上地成为当时西方整个文化领域的思想主流。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把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看做是大多数伟大人物所必备的素质。以法国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思想家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圣西门把15世纪的欧洲人看做是自古以来首次出现的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在物理科学、数学、艺术和手工业方面有惊人的成就,他们同时还在人类理性可及的一些最重要和最广泛的部门十分热心地工作”;傅立叶则把实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看做是协作教育的目的;欧文更是提出要从小培养人德、智、体、行方面的品质,从而把人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人类劳动或人类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结合是自然的价值标准”;黑格尔把人的全面发展看做是社会和国家的目的,他认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思想伟人马克思扬弃了前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每个人都无可争议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从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可以看出,全面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综合素质逐渐提高的过程,是人由专才向全才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生活状态由单调枯燥向丰富多彩发展的过程。人类之所以需要全面发展,根源在于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人既需要满足自身先天存在的自然欲望和本性需求,又要满足自身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必要的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一方面是指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中的人所必需的社会关系网的建立,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社会中的个人所需要具备的包括道德、智慧、体能、审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个体兴趣的开发和满足。人的双重属性尤其是社会属性,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历史主、客体相互作用下的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和理想归宿。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的内在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既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不断得到开发和满足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和理想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其实现是一个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艰辛而又漫长的历史进程。

纵观人类全面发展史,在人类刚刚脱胎于动物开始以历史主体的身份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社会分工的落后使得历史主、客体处于浑然一体的原始同一状态。这一时期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认识与利用是自然的、本能的成分居多,虽然没有私有制和剥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等,但低下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落后的人类文明程度决定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人类发展只能是单调的、粗陋的,以适应和顺从自然为准则的十分狭隘与片面的原始的状态。随着教育学习等实践活动的增多,经验的不断积累使人类获得了愈发丰富的认识,人类开始逐渐步入阶级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旧式分工日渐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阶级分化和阶级利益的影响而变得不平等、扭曲甚至对抗。少数人从中获利而取得了趋向全面发展的资本,多数人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而受困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巨大牢笼,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屈服于资本所有者,潜在于内的全面发展的力量不断地受到压制与束缚。明确的旧式分工使他们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只能从事其被分配的劳动,他们向往全面发展却因为没有全面发展的条件而无法实现全面发展,这就是人类步入阶级社会历史时期之后的现实困境。相比之前的原始社会来说,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已经为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少量的契机,但毕竟人类在全

面发展这条轨道上还是处于探索阶段。私有制、旧式分工这些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的阶段性产物要真正地退出历史舞台还是一个需要通过不断的、持久的量的积累再产生质的飞跃的历史过程。少数人实现全面发展并不能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喜悦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整体的共同的全面发展。在人类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的共同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了人类为之奋斗、努力追求的伟大目标,终身教育就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战略。终身教育对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其目的是使教育成为使人成功履行其社会责任和生活职责的工具。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种社会关系,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体现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上。终身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内容和基本手段,是充分挖掘人内在潜能,最终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之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终身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教育角度看,没有终身教育是不行的。终身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终身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也就是为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服务。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要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激发人学习的积极性、自发性等。终身教育将人的认识、动机、情感等人格发展与人的身体发展整合一体,贯穿了人的一生。使得人有足够的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充分完善人格和开发潜能。终身教育还能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人只有在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实现这些内在要求时,人的潜能也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释放,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把终身教育看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手段,通过终身教育,使人的才能和个性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在人的一生中,都应当遵循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原则,关注和支持人们终身教育和学习。充分体现终身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价值。

在传统教育已经无法充分满足飞速发展的生产力所带来的社会演进和知识更新的需要的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并得到认可。同时,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激起了人们向更高层次学习的欲望,社会成员愈发注重教育公平,更加重视发展权利,这些也都成为终身教育理念产生的催化剂。终身教育是造就和扩展人的知识与才能并不断培养人的判断力和行动力的持续过程。人类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社会发展同样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会不断地被赋于新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正是这样一个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变化,不只是一个纵向时间概念,同样也是一个横向空间概念,其程度因社会发展水平和各种发展环境的差异而不同。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其所处时代社会的发展水平及其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等。

终身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统一协调的关系。终身教育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是人的更高层次的理想和追求。人只有通过不断接受持续教育,摆脱了外在束缚,实现了内在独立意志的解放与超脱,才能够坚持自我、积极主动地追求自身多样化需求(包括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社会关系的构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人兴趣的培养等)的满足,也就是说,终身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人只有全面发展自己,满足自身多样化需求,才能够具备摆脱外在束缚并实现内在独立意志的解放与超脱的条件,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为终身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活动提供了契机。没有终身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也是一句空话。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终身教育的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以下是我整理的人的全面发展哲学观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人指的便是所有人,包括一切作为主体的人。人的发展不是“某方面”发展,而是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要赋予所有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同时又要重视人作为主体的所有需求实现,为人产生出更高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充分条件。

关键词:价值;价值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53-02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实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的充分体现。这充分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的尊重与重视。

一、人的主体性“围绕人”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强调的是人,即必然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人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人必然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人。这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才能具有发展的可能。因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首先蕴含的就是对现实中的人的主体性肯定与认识。

只有作为主体的存在才具有发展的可能。从主体性的概念来讲,主体性内含着客体性,即作为主体存在的人首先受到来自于客观世界及自身所面临的客体的限制与约束。这样也就决定了要成为主体必须与一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那么,必然存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多种原因从而使主体的主体性被剥夺,即人不能作为主体而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人不能称其为人,只是与牛马类同的会说话的动物而已,自身完全处在严重的不自由的状况。当然在更多的时候,主体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受限,一部分主体性被压制从而也没有能够使主体性得到很好发挥,甚至对于某一方面主体性的过度发挥还会使主体的主体性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当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时一定要保证人作为主体地位的存在,即要谈人的发展,必须使人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主体存在,要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使人得到与其社会历史条件相一致的主体性地位。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指的是人类的发展过程也是人追求并逐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也说明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具有现实性的。那么在现实中,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不断的给人提供其全面自由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使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性在现实中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即我们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为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距离人作为主体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充分条件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满足作为主体的内在需求。

二、对于主体矛盾的认识“围绕一切人”

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与面对作为主体存在所具有的各种矛盾。人既是单一的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总是现实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更作为人类中的一分子而客观存在着。因此,不仅单个的人可以作为主体存在,不同群体以至于整个人类都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从而产生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以及类主体三种主体形态。“人本身是个体的人、类的人和社会化的人的三位一体的生存结构,个体、社会和类,其实都应当看成是人本质的三重属性,是人生存的三种主体”[1]。个体主体指的是人作为个体面向其他个体所具有的主体地位,群体主体指的是每一个个体都是群体的一部分,面向的是其他的群体。类主体则把人放到了和自然客体并列存在的地位与位置,每个个体都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

这三种形态的关系密不可分,既存在根本的一致又存在诸多矛盾。一致性体现在不论作为那种主体存在,都指的是现实中的具体的个人,三种主体在现实中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具有客观需求的个体。但是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又有着三种层次与意义上的存在与交织,从而使主体之间存在着种种诸多又复杂的矛盾。个体与个体自身矛盾,不同个体之间的矛盾,群体与群体的矛盾以及个体、群体与人类的矛盾都使主体的存在面临严峻的问题。

马克思在《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阐述了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或阶段的理论。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这个时期的人处于对他人和群体的依赖、依附地位,人的能力低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这个阶段首次实现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解放,用物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和货币关系代替人的依赖关系。个人有了相对较多的自由,个人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前两个社会阶段中矛盾属于不可调和矛盾,矛盾双方处于敌我两端,整个社会的运作与他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对于少数个人利益的实现。由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时便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一种情况是某些人和群体得到很好发展,而一部分人和群体的发展没有得到实现,这最后产生出来的是作为少数个别的主体存在,而绝大多数的民众并没有获得主体地位,根本无所谓发展。另外一种情况是某一方面似乎得到实现,而其他方面却相差甚远,这最后所产生出来的可能是其已经发展的方面受到其他方面的限制,也很难促进主体自身的发展。这两种情况下,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无法得到真正实现的。因此,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应该重视促进主体矛盾的相互融合。在现实中既重视作为个体的存在,又重视作为群体主体、类主体的存在。

但在现实中,当我们去谈及人的全面发展时遇到了难题。一种情况是某些人和群体得到很好发展,而一部分人和群体的发展没有得到实现。另外一种情况是某一方面似乎得到实现,而其他方面却相差甚远。这两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人自身都会存在巨大的甚至难以调和的矛盾,人的某些方面的发展受限,人的全面发展都无法得到真正实现的。因此,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应该重视促进主体矛盾的相互融合。在现实中既重视作为个体的存在,又重视作为群体主体、类主体的存在,保障个人作为任何一种主体应该获得的利益与发展的条件,才能实现作为三种主体的良好的融合。 三、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围绕一切人的需求与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是指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人作为主体的实现与发展在现实中通过人们的需求与要求展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求与要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个人实现其价值与意义的内在动力。作为个体与群体又存在着多种层次的需求与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人具有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层次的需要,至于在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更是复杂多样。和社会历史条件相结合,人需求处在不同的层次,人的需求对于解决人的矛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的需求层次越高,主体存在的矛盾越容易解决;人的需求越完善,他的全面发展越容易实现。但由于需求的形成与实现和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有限性都可能使人们的需求以及对自身需求的认识处在较低水平,甚至可能出现错误。如果需求较低,表面看来似乎是好事情,但却使人们作为主体的地位摇摇欲坠。如果需求大大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甚至严重违背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单纯从需求出发对社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而更应该从社会以及自然角度去审视人们的需求是否合理。如果需求本身是不合理的,那么实现人们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不会体现其意义与价值,相反可能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因此,我们要界定的是合理需求的标准,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社会具体历史条件、主体自身的实际能力。这是我们站在不同层次主体角度对需求标准的界定。从类主体的角度出发,人类整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我们面对的是自然,产生出来的需求也应该是符合自然对的人的要求。作为社会群体、人类应该遵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活生生的社会个体,我们应该从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以及自我的现实条件出发,来界定自身的需求与需要,否则所产生出来的需求很难得到实现,相反会造成自身处在严重的矛盾之中,身心不和谐引发多种心理与思想危机。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搞好现代化建设,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创造出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充分条件。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充分的物质基础与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而不断发展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告诉我们,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即人民群众的现代化。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又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也是不断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改善,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就会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程度提高,生产劳动者的观念与思想得到不断更新,新观念、新思想不断产生;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的自由时间延长,物质生活内容丰富,精神生活需求与内容也会不断提升。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伴随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价值认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对法制与民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众化,创造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第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但人亦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一系列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最终很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社会主义在现实中重视人的需要,又不断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人们的需求与需要,就意味着在现实层面上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的全面发展哲学观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