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是一部爱情悲剧的巨大著作。叙述唐明皇在开元以后,纵情声色,委政权奸,国政日非。杨贵妃恃宠善妒,杨国忠招权纳贿,激起拥有重兵之番将安禄山。称兵造反。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明皇束手无策,仓皇幸蜀,逃至马嵬曙,随行将士杀死杨国忠,陈元礼纵兵逼哄,贵妃佛堂自缢,摇摇将坠的大唐江山到此才获得一线转机。是作者通过民间传说中唐明皇和杨贵妃有着真挚爱情的故事,更根据历史把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中所发生的坏的政治影响而写出的。此后便摭拾白居易的长恨歌;唐人小说玉妃归蓬莱;元人杂剧等故事,写出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怀念,以及二人原系天仙,谪居人世,终于回到天宫,永为夫妇作结。《定情》是《长生殿》里的第二出,叙述唐明皇宠爱杨玉环,册封为贵妃的事。作者简介: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南屏樵者,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七年(1668)入国子监肄业,终身未入仕。康熙十二年(1673)作《沉香亭》传奇,后改写为《霓裳舞》。至二十七年,又重取更订之,易名《长生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清圣祖孝懿温诚仁皇后佟佳氏大丧期间于寓所演出,被言者所劾,革去国子监学生籍,一时株连达五十人左右,时人诗云:“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翌年在浙江乌镇失足落水而亡。他是和孔尚任齐名的剧作家,作品有传奇《长生殿》,杂剧《四婵娟》一种传世,另有《锦绣图》待考。其余作品均佚。今人章培恒著有《洪升年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生殿与红楼梦《红楼梦》与《长生殿》,《长恨歌》主题的一致性《长生殿》的作者,是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诗人洪升.《长生殿》是洪升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峰巅,是戏剧界永恒的保留剧目.《长生殿》直接取材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同《歌》,《传》一样,《长生殿》主要描写的是李,杨爱情.其实,《长生殿》的创作初期并不是这样的.《长生殿》的创作历经十年,前后三易其稿.初稿名《沉香亭》,主旨是写李白作"清平三绝",感叹太白一生不幸遭遇;二稿名《舞霓裳》,"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此为第三稿,即《长生殿》.同《长恨歌》,《长恨歌传》一样,《长生殿》问世三百年来,文学界对于它的创作主题探讨,也是众说纷纭,但令人奇怪的是,文学界对《长生殿》主题的认识,几乎与对《歌》,《传》的主题研究基本一致.首先是"政治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感叹"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之思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降贼二臣刻意讽刺,对异族入侵极端憎恨.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二是"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三是"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 .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混合主题说,是对以上三个方面和稀泥;二是自伤主题说,认为作者在剧作中暗隐了自己难以出口的事情,或者是爱情婚姻方面,或者是家庭社会方面,总之,有不得已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长生殿》不仅创作主题与《长恨歌》雷同,就连学术界对两部作品的研究,理解,矛盾,争论,和稀泥都基本相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长生殿》直接取材于《长恨歌》,洪升与白居易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受,立意原则,取舍标准都是完全相同的.据洪升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交代,《长生殿》的创作,"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只写缠绵诚挚的李,杨爱情,对《天宝遗事》,《杨妃全传》中记载的故事,适当用于剧中"点染",但"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这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宗旨是完全一致的.无独有偶,不仅《长生殿》主题与《长恨歌》相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研究中的分歧,争论,也同《长恨歌》如出一辙!迄今为止,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大致也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言"情"主题说.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创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宝黛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爱情毁灭的渲染,宣扬作者心中的"至情"理想.他"试遣"的"愚衷"的目的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红楼梦》的这种"至情"理想,是对封建婚姻家庭观的反动,追求的是一种进步,民主,自由的新型爱情婚姻观念.二是言"恨"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在作品开篇,就表现出一种满腔幽恨的情绪.在冗长的故事中,表达了对"金玉良缘"的愤恨,对"无材补天"悔恨,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作者在"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创作小说过程中,看到的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心中装着满腔悲愤,笔下是对丑恶社会和封建大家庭无情的暴露和鞭笞.2三是言"悔"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悔书",作者开篇就讲了一大套自己"愧则有余,悔则无益"的创作心理,说自己"不肖","无能",以至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了"天恩祖德",竟至于"不若彼一干裙钗.说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将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并非"怨时骂世".不论"言情","言恨",还是"言悔"主题,都不脱《长恨歌》"爱情主题","隐寓主题"和"讽喻主题"的范畴.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认识,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其实还有一些重要观点.传统的索隐红学都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抱着真挚的民族主义感情","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是对兴亡更替的强烈感叹!今天的探佚红学和"经解"红学则多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了隐情的奇书,书中几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当时的阴谋和变故.对《红楼梦》背后隐藏的这些事情,一般多猜测是雍正与他的兄弟和政敌们争夺权势的血淋淋斗争.还有一些学者是混合主题,多重主题的倡导者.至于文革期间的阶级斗争主题论,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在此文研究之列.我们把以上分析同学术界对《长恨歌》,《长生殿》的主题研究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三部作品的主题竟惊人地相似!不仅对作品主题分析得出的思想类别相似,就连对主题争论的内容和切入角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基本相同.如果说《长生殿》取材于《长恨歌》,同一题材,同一背景,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前者对后者影响,主题一致可以理解,那么,《红楼梦》与《长恨歌》,《长生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题材,体裁背景,人物,时间,地点均不同,为什么还会出现以上主题重合的怪现象呢?《长恨歌》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长恨歌》是叙事长诗,《长恨歌传》是史记体文章,《长生殿》是剧本,《红楼梦》是小说,三个方面的四部作品差异很大.但是,只要你认真阅读这些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着前后相继关系.《红楼梦》和《长生殿》,都是受《长恨歌》深刻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模仿《长恨歌》创作出来的.1,在思想境界上,三部作品都宣扬的是"至情"理想,都深刻表达了对"至情"幻灭的沉痛和无奈.《红楼梦》和《长生殿》中宣扬的"情种"精神,以及爱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毁灭后的感伤和哀叹,都是出自于《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展示出的思想境界.李,杨和宝,黛一样,同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又同是悲剧的制造者.如果说《长恨歌》和《长生殿》宣扬"占了情场,弥了朝纲"的矛盾主题,《红楼梦》中的宝,黛二人,何尝不是"占了情场,弥了仕途",否则,在《红楼梦》卷首,作者那么痛心疾首地悔恨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天恩祖德"做什么?李,杨和宝,黛本身都在追求情投意合的人间至爱,本意并非想"弥了朝纲"或"仕途",但客观上悲剧毕竟都发生了,发生的原因说到底都是性格的悲剧,用《红楼梦》中形容黛玉的花签令说,"莫怨东风当自嗟".三部作品都没有把爱情悲剧浅薄化,没有描写成一般的生离死别,而是通过对爱情复杂性的解剖,体会到了"情场"与"朝纲","仕途"之间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三部作品的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共同点,就是在展示作品主人公命运悲剧的同时,作者不仅没有谴责和追究主人公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反而对他们的痴情和悲剧下场给予了最大的惋惜,同情和歌颂,造成了作品主题的内在矛盾.李杨爱情与宝黛爱情的悲剧,不是传统的善与恶斗争的结果,而同属于善与善,善与美内在矛盾的结果,悲剧的制造者和承受者是同一个人,难道李隆基的朝政不是自己因爱情而"怠"的?难道《红楼梦》作者的"一世无成,半生潦倒"不是自己沉湎爱情造成的?"果"无法谴责"因",因此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作出理直气壮的抗争,同时又无法自悔自责,因为爱情毕竟是无限美好的.总之,对这样的爱情,既不能简单地谴责,也不能简单地歌颂,只能采取近乎写实的手法,加以意识流式的描绘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确实找不出三部作品中李杨与宝黛这样相似的爱情婚姻思想了.32,在作品结构上,三部作品都按照悲喜两大阶段构建故事框架和悲剧发展过程,并分别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长恨歌》和《长生殿》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李,杨"芙蓉帐暖度春宵","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旖旎生活;《红楼梦》的前半部分也描写了宝黛在大观园中风中听戏,花下读书,逐步由"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游移感情,发展到非彼此不娶不嫁的专一感情经历,描写了二人互相试探,互诉衷曲,彼此盟誓的曲折过程.三部作品的这些过程描写,用的都是现实主义手法,基本以白描为主,其中不搀杂神秘因素.而在三部作品的后半部分,则都是描写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局,用的又都是浪漫主义手法.《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杨妃"婉转蛾眉马前死",死后到了"海上仙山",再描写二人的生死恋,这时的故事就并非尘世的事情,使用的基本是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后的半部分已经遗失,真实情节已经不可知,但从前半部分预设的"太虚幻境","放春山遗香洞"等场景看,也似乎应该是浪漫成分大于现实成分,不过已无法确知了.3,在虚拟世界中,三部作品共用一套子虚乌有的神话系统,构成独特的神话世界.这三部作品中的神话世界,迥异于传统的"天界","道教","佛教"神话体系,而是作者独创的玄妙而又美丽的独特体系.在《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在《长生殿》中,海上仙山变成了"蓬莱仙境"和"月宫仙境",仙子变成了织女大士和牛郎真人,以及蓬莱山和月宫中的一帮仙女.在《红楼梦》中,他们又变成了"太虚幻境"中"放春山遗香洞"和人间的"大观园",其中有"警幻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和"度恨菩提".《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明显是出自《长恨歌》中的仙山"太真院",以"太虚"对"太真",当非偶然.大观园"楼台高起五云中",就是套用的《长恨歌》的"楼阁玲珑五云起".《红楼梦》中对警幻仙子的描写,也明显受《长恨歌传》中"冰雪姿,芙蓉冠,露绡披,俨然如在姑射山"的影响.虽然有所变化,不过换汤不换药,神话体系都是独特而一致的,与其他神话体系迥然不同.实际上,三部作品在好多具体情节描写上,也是相沿一致的.《红楼梦》中金钗和宝玉,从根本上就是来自《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李,杨的定情信物"金钗","玉合".《红楼梦》中宝,黛,钗,湘间三角关系,同《长生殿》中杨贵妃与梅妃,"三国夫人"的关系也完全相同,就是书中人物对爱情的游移和吃醋性格,也仿佛剿袭而来.《长恨歌》中的"临邛道士",在《长生殿》中变成了"杨通幽",到《红楼梦》中,又一变而为"空空道人",连道士的身份都没变.在幻境中,《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曾在睡梦中,梦见一个怪物,把自己扯入水中,大惊之下高喊"高力士何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在梦中,被夜叉鬼扯进迷津,惊慌中高叫"可卿救我".《红楼梦》中宝玉所做的《危画词》,第一句是"恒王好武兼好色",而《长恨歌》的第一句是"汉皇重色思倾国",两首诗的第一节,用韵也完全相同.好多读者感到奇怪,《红楼梦》中出现了"太上皇"的提法,说"当今皇上"以孝治天下.作品的背景是清朝,而清朝只有一个"太上皇",那就是乾隆六十年退位,让位给儿子嘉庆,自己做太上皇.乾隆退位时,《红楼梦》早已成书,所以书中出现"太上皇"是奇怪的.说奇怪也不奇怪,清朝没有"太上皇",唐朝却有"太上皇",他就是李杨爱情的主体之一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由于他的儿子唐肃宗久已在灵武即位,他只好当了"太上皇".《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他退位后,与皇帝儿子的一番谈话,要求儿子"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这也大概就是《红楼梦》中说当今皇帝"以孝治天下",听命太上皇允准皇妃省亲的来历.《红楼梦》中还有一处颇堪注意,书中交代作品"朝代年纪""无考",同时交代,不妨假借"汉唐".作者为什么不假借宋明偏偏假借汉唐呢?原来,《长恨歌》诗中本是唐朝故事,却假借汉朝敷衍,第一句说的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唐朝皇帝在诗中成了汉皇.《红楼梦》受《长恨歌》影响,自然顺手"假借汉唐"了.细心的读者还会注意到《红楼梦》中两次出现"大明宫"的提法,清廷并没有什么"大明宫","大明宫"是唐朝皇宫最主要的宫殿.44,在艺术手法上,三部作品也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长恨歌》是叙事长诗,但它决不是简单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叙事,而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渲染.《长生殿》前半部分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后半部分采用的则是高超的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呢?大概所有读者都承认,他既有"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自传记实特点,又有虚无缥缈的浪漫渲染艺术风格,与《长恨歌》,《长生殿》的艺术特点是一脉相传的.其一,三部作品都具有淡化情节,借叙事而抒情的特点.《长恨歌》流传久远,早已证明其艺术的卓绝.前半部分集中概括了李杨长期爱情活动,但其重点并不是具体的爱情活动,而在于这些事件体现的性质和倾向,其高潮在于杨贵妃惨死而李隆基作为帝王却无可奈何的心灵震撼.其后半部分叙述得似乎详尽淋漓了,其实并不然,只是为人物抒情提供基础,契机,为作者的感情寻找喷发点.其结尾实际上是不结而结,"用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茫茫无绝期",为读者留下多少感叹,想象的余地.《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与此基本相同.作者描写宝黛的爱情,主要着力点并不在于二人之间卿卿我我的场面,而是着力于诗化情景的展现.读《西厢》,听琴,葬花等内容,明显有诗化倾向,其核心不是叙述故事情节,而是展示人物的微妙情感和情感在生活中的流动,起伏,回旋.读者在这里获得的不是曲折动人的故事,而是撼人心魄的精神感受.其二,三部作品都具有叙事者与作品人物话语交错互渗的特点.《长恨歌》是叙事诗,但作者把杨贵妃由故事中的人物转化为抒情诗的第一主人公,把她镜头一步步推近,让叙述者站在人物的角度或立场上,引导读者按照人物的弦索,去体味叙事者的爱憎,从而并达到强烈共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的浓郁气氛.诗中的好多具有强悍震撼力的语言,可以理解为作者的话,也可以理解为作品主人公的话,《红楼梦》更是如此,它虽然是记实性小说,但作者决不是简单地写人状物,而是创造出诗化的场面,用诗化的语言,描写诗化的思想.在黛玉葬花一节中,作者由叙事者的角度巧妙地转到人物的角度和立场,引导读者按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意识去理解领会,比描写一百件"风刀霜剑"的故事,更有震撼力!其三,用复义语言,表现复杂的思想.最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红楼梦》的评点折戚蓼生,他敏锐地地看出,《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在"一声两歌,一手两牍".其实《红楼梦》的这种特殊艺术手法,就直接来源于《长恨歌》.古代高明诗人往往都十分重视运用汉语言的歧义现象,认为"以两解更入三昧"(李光地《榕村语录》),是诗人尽力追求的一种精妙境界.《长恨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是运用复义手法的典范."倾国"二字,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倾国倾城"的美女,也可理解为不理朝政导致政权倾覆的昏君.以上分析的目的,不是研究《长恨歌》对《长生殿》的影响,而是研究《长恨歌》和《长生殿》对《红楼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而洪升创作《长生殿》时,坦承自己是完全按照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创作的,现在的问题是,与《长恨歌》与《长生殿》主题与创作手法完全一致的《红楼梦》,究竟是谁创作的?《红楼梦》作者推论白居易和陈鸿是唐代人,《红楼梦》的作者自然不可能是他们.而洪升则是清初人,《红楼梦》与《长生殿》又是如此惊人的一致,他会不会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呢?会不会是他,在《长恨歌》的影响和启迪下,先后创作了《长生殿》和《红楼梦》呢?首先,他有没有创作《红楼梦》的思想基础?清初江南的士大夫阶层,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把明清易代时的社会大动荡,同唐朝的安史之乱相比.洪升的家庭的确是显赫的"百年望族","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在清初改朝换代中,先是"外面架子未倒,内囊渐渐尽上来了",随后受"三藩之乱"牵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升既然创作了感叹兴亡的《长生殿》,也完全具备发出《红楼梦》中兴亡感叹的时代和家庭基础.5其次,洪升自小受具有"遗民"思想的老师毛先舒等人影响,具有强烈的改朝换代,兴亡感叹意识.洪升本人经历了家庭的"天伦之变",后半生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前半生形成了巨大反差,随后又因为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永远革去国子监生籍,"断送功名到白头",对朝廷怨恨情绪更深了.洪升完全具备发出《红楼梦》中怨恨语言的思想和人生基础.再次,洪升有创作《红楼梦》的文化功底,他的家族诗礼传家,世代簪缨,富有藏书,号称"书海",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对诗,词,曲的造诣尤深;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传奇,还评点过小说《隋唐演义》和《女仙外史》,熟悉小说创作;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熟悉"假语村言".在《长生殿》序言中自己承认,特别熟悉《长恨歌》和《长恨歌传》,而这些都是创作《红楼梦》的必备条件.最重要的是,洪升具备创作《红楼梦》的个人感情生活基础.洪升的妻子黄蕙是自己的嫡亲表妹,文化教养很好,善于音乐绘画,但为洪升的"无能不肖"还了一辈子眼泪.洪升的两个妹妹冰雪聪明,十分美丽,但由于家庭败落,婚后生活不幸,双双年轻夭亡.洪升的一大群表姐妹,曾在清初组成著名的文学团体"蕉园诗社",各自都出版过诗集,洪升与这些姐妹们青梅竹马,从小感情很好,但这些姐妹们后来都有各自的不幸,正可谓"万艳同悲".洪升的姐妹们,应该就是大观园姐妹们的生活原型.正像《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是为杨贵妃作传一样,《红楼梦》的创作目的也是给姐妹们作传,就是作者在书中交代的"闺阁昭传".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洪升在创作《长生殿》的十年里,很可能姐妹们与他有共同的爱好,并一起参与过李杨爱情故事的酝酿.如何能证明这一点呢?直接的证据早已淹没了,但间接证据还是有的,证据就在这些姐妹们出版的诗集上!洪升在创作《长生殿》时,别号为"啸月楼",其含义大概同长生殿的"月宫"相关.他的表妹钱静婉,诗集名为《天香楼集》,天香者,桂树也,月宫之别称也.洪升友人说洪升致祸的原因,就有"桂子飘香是祸胎"的说法,可见"天香"与《长生殿》意义相关.倘非钱凤婉与表哥洪升有共同爱好,何以取此名号?洪升的这个表妹,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书中宝钗的原型.洪升的另一表妹冯又令,诗集取名《湘灵集》.这个别号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原来和白居易《长恨歌》有着深刻关系."湘灵"是白居易的初恋情人,二人感情甚深,但终于没有结成连理.白居易对此耿耿终生,撰写《长恨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与湘灵的爱情遗恨引发的.《红楼梦》中为甄仕隐丢失的女儿取名"香菱",似乎也有这个原因.试想,如果不与表哥一起读《长恨歌》,冯又令为何取此室名?洪升这个"湘灵"表妹,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书中湘云的原型.洪升的一个最亲近的表妹,名叫林以宁.林以宁的诗集名《凤潇楼集》,凤者,后妃也,潇者,斑竹也,正是《红楼梦》中"潇湘妃子"林黛玉的生活原型!《红楼梦》书中处处把黛玉喻为芙蓉花,其原型林以宁就曾创作过一部传奇《芙蓉峡》.由于早已失传,其内容已不可知.但我们可以推测,他们表兄妹的文学创作活动,都是受了白居易
《长生殿》的创作范式是史为戏用,是借助戏曲表达曲家情怀.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言说"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他在《长生殿例言》中又言自己创作《长生殿》是"专为钗合情缘",正是由于他创作《长》剧以写情为目的,以擅场为追求,他就在对待史实传闻上有取有舍.他的创作指导原则是"义取崇雅,情在写真","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长生殿》第一出《传概》末唱开篇词【满江红】),以情来结构全剧,就必须按照情感逻辑而不是一味根据史实,传闻来铺叙故事,塑造人物.为了叙与,反映李杨间真挚,生死不渝的爱情,就必须将李杨塑造成至为忠诚于爱情的情种,对于有损杨妃形象的"史载杨妃多污乱事",他就只能"概置不录"(《长生殿例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杨妃个性形象的完美,才能使作者要歌颂的爱情具有合乎逻辑的信服力.如果我们把《长生殿》与此前几部叙与李杨情事的剧作进行比较,就可发现洪升选事用笔的审慎.元代丹丘先生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等量齐观地分叙李杨"情事"和安杨"私事",作品中除有描写李杨的曲文外,还有写安杨乱闱的《禄山偷杨妃》,《禄山戏杨妃》,《禄山别杨妃》,以及写杨妃被万马践死后安禄山对她忆恋的《泣杨妃》,《忆杨妃》,《梦杨妃》,这些曲文对李,杨,安三角"污乱事"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此外,作品还对杨贵妃体态作了庸俗猥亵的描写.《天宝遗事诸宫调》盲从野史传闻这样来叙写,不仅造成作品审美格调的低下,也使得杨贵妃的个性形象呈分裂状态.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虽对此作了改造,以歌颂李,杨爱情为主基调,删去不少有关安,杨间"污乱事"的细节描写,但仍承袭"杨妃乱国"的传统观点,对安,杨有私作了渲染.如楔子中写唐明皇将安禄山赐给杨贵妃为义子,安禄山在道白中直言"只是我与贵妃有些私事,一旦远离,怎生放的下心."第一折杨贵妃也言说她与安有私,此事被"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安禄山因此被发往外地,他走后,"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第二折安禄山云自己叛乱"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河山",第三折陈玄礼云"禄山反逆,皆因杨氏兄妹",这就把那场旷日持久,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巨大动乱归罪于杨与安有私,认为这种宫闱之乱是灾变之源.这样描写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将重大历史事件儿戏化了,从艺术角度而言,对安杨私事的描写也削弱了作者所要歌颂肯定的李杨爱情的价值和意义.明吴世美《惊鸿记》虽主要写梅妃江采萍事,实也包含李,杨,梅妃间的三角情事,剧中明白点出杨妃原是寿王之妃,且与安禄山有私情,她与梅妃争宠,目的是为了自己固宠,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享乐地位.杨在自己与安的私情被梅妃识破后,便设计陷害梅妃与太子有私.剧中的杨妃给人的印象不过是"祸国殃民"的"祸水"(《惊鸿记》第一出【清平调】),虽然作品后半部极写明皇对杨妃的深切悼念,但作品前半部对杨妃"涉秽"私事及淫邪个性的描述,刻划,无论如何大大冲淡了剧作对李杨爱情的赞美颂扬.清代孙郁与洪升基本是同一时代人,他的《天宝曲史》传奇成书时间略早于《长生殿》.孙郁自称己作"是集俱遵正史,稍参外传.编次成帙,并不敢窃附臆见,期存曲史本意云尔."所谓"曲史本意",孙意是指以传奇戏曲表达史家意识,是说他创作《天》剧是为了演绎反映天宝间的真实历史.但是孙郁在以曲述史时太拘泥,在选事运材上太缺乏史识了,他一以史载,笔记,传闻为据,在素材选择汰删上不能尽按己意.其剧虽然没有像前此同类题材剧作一样刻意渲染安,杨"私事",但仍点明杨妃原为寿王之妃,以及她以禄山为义子之事,另外孙郁笔下的李,杨都不是用情专一的情种,明皇在爱杨妃之外,既始终爱恋梅妃,还又私通勾搭杨妃姐妹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而杨妃为了与梅妃争宠获胜,竟也默许她两个姐妹与明皇的闱乱之事.这样,虽然作者对描写李杨爱情的密誓,泣梦,寻真,升仙等戏着力强调渲染,但对秽乱之事的描写无疑使全剧主题受到损害,造成人物个性前后不统一,不完整,呈个性分裂状态.这样名义上是"俱遵正史,稍参外传",实际上却违背了历史剧创作的艺术真实,从而使得剧作在追求细节历史真实的同时,却导致了历史感的不真实,从而使作者想要表述历史真实,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创作愿望付诸流水.朱彝尊说洪升"其用意一洗太真之秽,俾观览者只信其为神山仙子焉."[洪升《长生殿》摘掉了传统说唱文学戏曲小说野史笔记加在杨贵妃头上的倾国祸水,乱阶尤物的帽子,而将其塑造为虽骄纵悍妒,总体却温柔软弱,令人同情的佳人形象.她虽是受玄宗宠幸的贵妃,但也有怕被别人夺宠的内心恐惧,不仅对梅妃如此,就是对她的姐妹也同样如此.她和玄宗游幸曲江归来后,玄宗招虢国夫人进宫陪宴,杨贵妃嫉妒,独自先回,这就触怒了玄宗,以致被遣送到宫外.她后悔不已,剪去美丽的头发托高力士献给玄宗,以此激发玄宗的思恋之情,才得以重回宫中.在玄宗眷幸梅妃时,杨贵妃到西园大闹,目的也是为了自己不被抛弃,不被打入冷宫,因此《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是个既骄妒又可怜的佳人形象.她和安禄山没有私情,但由于杨氏一门受宠,尤其是杨国忠为政飞扬跋扈树敌过多,以致累及她在马嵬之变中成为牺牲品.剧中的唐玄宗在杨妃外,虽也对虢国夫人有染指之欲,对梅妃心存旧情,但他内心是深爱杨妃的,他不是泛爱滥淫之人,他由爱梅妃而转为爱杨妃,他对梅妃虽不忘旧情但终屈从于他和杨妃之情,正见他和杨妃之情是超越其他任何情感的.兵变之前,七月七夕,他就和杨妃在长生殿上作生死不变的密誓,正是由于两情真挚如此,杨妃死后他才会对她思念不止,剧中前后两部分唐玄宗的个性也是完整统一的.正是由于《长生殿》中赖以结构全剧的情感逻辑是真实可信的,它才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感,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的感人艺术效果.
他肯定了杨贵妃对爱情专一的要求,对封建宫廷扼杀一切生机的控诉,但他否定了他们的纵情享乐。 “政治主题”说,王永健在《洪昇和〈长生殿〉》中认为《长生殿》与吴伟业《秣陵春》、孔尚任《桃花扇》一样,都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种兴亡之感、故国之思以及对明亡的总结是整个时代的必然。“双重主题”说,徐朔方《长生殿校注·前言》(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中认为,《长生殿》不仅把李杨的爱情故事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把李杨故事的背景写成真实的历史剧规模。它的爱情传说和历史主题两者都有杰出的成就,然而在内容上是彼此矛盾的。洪昇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矛盾,但是在他看来这个矛盾是可以统一的,因为洪昇在《长生殿》中寄寓着较深的民族情感和故国之思。主题论的变迁—“情”与“史”的辨证,余秋雨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中说到:《长生殿》魅力,恰恰在于这一无法弥合的矛盾,洪昇是“借李杨爱情的发生方式,表达自己两方面的时代性感受。”—即“至情”与“民族兴亡感”。他首先歌颂了“至情”对政治秩序和传统皇家婚姻制度的撞击,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洪昇自己对情产生了怀疑,而唱出了一首对情的挽歌。对于《长生殿》的主题说法如此多,本论文就对“双重主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长生殿》;双重主题;情一、李杨爱情与政治的关系关于《长生殿》中李杨爱情与政治的关系,也都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论点:1.“统一”说:这种看法认为“爱国”和“爱情”在《长生殿》中是统一存在的,表达了作者爱情理想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统一,李杨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物,帝与妃的身份表明他们的情爱已不单是两个人的事,而已是被巩固成为封建社会最荣耀,最有特权的婚姻。说到婚姻,双方也就卷入了另一个方面的社会关系网,也就进入了社会领域。鲁迅说:“爱情是附丽于人生的。”对于举首投足都会给黎民百姓江山社稷产生重大影响的帝妃来说,他们的爱情生活中哪怕是再私人化的事件也会成为社会性事件。“帝王之爱”只有在正确处理国家和政治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有圆满的结局,才能有肯定的价值。所以,《长生殿》中“爱国”和“爱情”是自然、融合、统一的,硬把两者割裂开来是既不忠实于生活实际,也不符合《长生殿》的真实面貌。婚姻、爱情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不存在婚姻或爱情的社会。程千帆从“人民”的看法出发,认为爱情与政治统一于“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1]2.“矛盾”说:这种看法认为作者一方面歌颂了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真情,同时又着力描写他们的爱情带给当时社会政治的恶劣影响,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与腐败。《长生殿》所描写的爱情具有特殊性,李杨的爱情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宝塔尖上的,他们在拥有他人所没有的特权的同时,受着更大束缚,也涉及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在爱情本身和道德之外,还存在着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他们的结合引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后果。李杨的第一次结合之后,就有原来该处死的败将安禄山贿赂杨国忠得以不死,留下祸根。第二次结合就有杨氏四家各建府邸,比富斗阔,恃宠放纵,安禄山勇力过人,得到唐明皇的宠爱,封了东平郡王,后因将相矛盾唐明皇特命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放虎归山,使其叛乱阴谋得逞。《密誓》《惊变》之后,就是《陷关》《埋玉》,哥舒瀚函关失守,杨贵妃自尽马嵬坡,爱情与政治始终纠缠在一起。从一定角度来看,帝妃的爱情受到比一般才子佳人更大的束缚:有了爱情必然驰了朝政,背负着千古罪人的骂名。3.“主副”说,这种看法认为《长生殿》中爱国和爱情主题同时存在,但有“主”有|“副”。不论是“爱情”还是“爱国”,这其实都看到了传奇中是“爱情”与“政治”、“批判”与“歌颂”并村的,只是各有侧重,所以实际上它们也是类似于某种“主副”说的双重主题,只不过研究者没有明确提出而已,明确提出来的是王永健,他以政治为主,以情为副;王长年则恰好相反。[2]以上几种不同的论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片面性。洪昇在《例言》中谈到二过渡到三稿的原因时,曾坦率地交代了三稿的创作动机是:“后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乃“专写钗盒情缘”。这一“专”字说明了他是以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情缘”为主。因此,本论文认为《长生殿》确实主要描写李杨爱情,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同时也揭示出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描写他们的爱情给当时社会政治的坏的影响,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与腐败。二、洪昇对“情”的重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产生以来,历史记载、民间传说、文学作品都对其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其中以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奠基,白朴《梧桐雨》继承,而洪昇的《长生殿》则是继它们之后又一部成功的作品。《长恨歌》是《长生殿》写作的最早依据,因其受到佛教的变化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与自己所爱的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的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他把《长恨歌》的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事件冲突和情感冲突两方面。在事件冲突方面,唐明皇的太平盛世和夜以继日的欢爱被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给沉重地打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土,千乘万骑西南行。”可怜堂堂一代君王,不得不离开京城,沦为逃难者。造成这种不堪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唐明皇的枕边施爱,沉迷于女色,消极政务。在情感冲突方面,马嵬坡下唐明皇在将士们的逼迫下赐死了杨贵妃,从此,他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茫茫的无奈之中。对贵妃的无限思念常常让他痛苦万分,面对曾经携手走过的地方,不禁黯然伤神,他感到无比的孤寂。白居易塑造这样一场爱情悲剧,把爱情的永恒、美好瞬间的定格幻化成比天地还要长久的情感憾恨,更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同情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诗篇最后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浪漫主义情感的升华,使全诗的情感冲突有了绵延不断的高潮,也具备了悲剧的崇高、圣洁和穿越时空的美好。白居易如此突出李杨间的真挚爱情,其主要依据是民间传说,当这种描写不得不涉及政治影响的时候,他作了适当的保留,虽有一些批评,但并不妨碍主人公形象的完整。作者笔下的李隆基和杨玉环是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的形象,他把他们当作爱情悲剧的男女主人公加以同情,极力渲染了他们的爱情,同情他们生离死别的悲剧。洪昇的《长生殿》则把白居易所回避的这方面问题加以着力描写。他在揭露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社会政治原因时,除了描写他们的爱情和人民利益的矛盾外,还描写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腐化。如杨国忠的专权、安禄山的野心、杨家的骄奢,还歌颂了一些忠诚义士的行为,如雷海青的慷慨骂贼、郭子仪的坚决抵战等。这些描写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因此《长生殿》是爱情和政治的结合,它并不像白居易《长恨歌》那样,只是对爱情悲剧的同情。自唐代以来,除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外,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也较为著名。白朴没有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在李杨爱情的描写上,而是极力写了命运对天子的挟持和陵逼。唐明皇在与杨贵妃的朝歌暮舞中,把会跳胡旋舞的安禄山收为干儿子,且演出了一段洗儿会“私事”。当唐明皇与杨贵妃长生殿乞巧盟誓、情浓意浓时,他们亲手培植下的祸害根芽终于结下恶果。安禄山兵临城下,唐明皇仓皇逃窜,在马嵬坡下,面对将士们的威逼,唐明皇无力自保,只好让杨玉环自缢。白朴这样描写,写出了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对蒙元政权的强烈不满。因此,他写《梧桐雨》的主要目的在于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荒淫,表现人世沧桑之感。从以上对《长恨歌》和《梧桐雨》两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长恨歌》重写爱情,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梧桐雨》则重在写政治,意在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现实社会并表现人世沧桑的感受,而洪昇《长生殿》则是爱情与政治并存,最主要的是对“情”的主题的深刻表现,这也是《长生殿》的成功之处。洪昇的好友徐灵昭在《长生殿》序言中说:“或用虚笔,或用反笔,或用侧笔、闲笔,错落出之,以写两人深情,各极其致。”[3]徐朔方在《长生殿校注·前言》中认为“《长生殿》不仅把李杨的爱情故事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把李杨故事的背景写成真实的历史剧规模。”[4]洪昇本人则更明确地说《长生殿》是“专写钗盒情缘”,即以表现李杨的爱情为主,一方面通过总结爱情悲剧劝诫统治者,昭明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反对纵欲主义倾向;另一方面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表现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情感。李杨间的爱情大致可以分为性爱、情爱、挚爱三个阶段。他们的爱情由浅入深,逐渐趋向专一和成熟。杨玉环本来是唐明皇的儿子李瑁的妃子,因为她无人能比的美貌及优美的舞姿,唐明皇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且唐明皇与杨玉环都有喜爱乐曲的共同点。因此,他们互相倾情,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定情》一出则写出了玄宗见到她的第一印象,即为:“昨见宫女杨玉环,德性温和,姿容艳丽。”于是唐明皇便决定册封她为贵妃,但此时他们的爱情是肤浅的,唐明皇只是沉迷于她的美色,而杨贵妃虽对唐明皇有一丝好感,但她心中好是深爱着他的丈夫李瑁。所以,他们初始阶段的爱情尚未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玄宗较多的迷恋于对方的美貌和肉体,着眼于外表。白居易《长恨歌》中也妥帖的用诗描绘了这个侧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见此时维系他们的是一般帝妃间所常有的权势与美色的交换。随着李杨相处时间的增多,彼此加深了对共同爱好的了解。唐明皇的爱情从不专到专一,杨贵妃也力争玄宗对自己的专一。在唐明皇勾搭上虢国夫人时,杨玉环首先虑及的不是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及保住家族的利益,她不愿去迎合唐玄宗的心思假做欢颜留自己的姐姐虢国夫人在宫中,她不甘心玄宗的朝三暮四,情不自禁的恼恨他们,也因此惹怒了唐明皇与他大闹了一场,结果是被唐玄宗放逐出宫,遣送回家。杨玉环在家中对唐明皇日夜思念、茶饭不思,整日以泪洗面,而此时宫中的唐明皇面对没有贵妃的皇宫,他总是感到“对景总是生憎,触目无非惹恨……若不召她回来,教朕怎生消遣”。他明确认识到杨玉环对他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他们间关系的价值,可出于帝王的尊严、皇宫的规矩,不知该如何是好。高力士便帮唐玄宗出了一妙招,高公公去杨府向杨玉环诉说皇上的矛盾心理,于是有贵妃《献发》一出:“只为欲表我忠肠”,“全仗你寄我殷勤……止鬓鬓发数根,这便是我残思断魂。”这给无可更改的皇帝谕旨一个可以改变的借口。唐明皇将杨玉环复召入宫 ,两人又续情缘。这表明“真情”的种子已经播下,但是“真情”种子成长过程中不免要经历些许风风雨雨。唐明皇虽钟情于杨贵妃,但他仍不忘后宫佳丽三千,他背着杨玉环以皇帝之尊驾幸梅妃。杨贵妃发现后便前去搅乱他的好梦。虽然她过去曾表示:“愿承鱼贯,敢妒蛾眉”,但此时的她则坚持“钗不单分盒永圆”的理想爱情了。她希望得到玄宗专一的爱,便当面揭穿和谴责李隆基的变心和不专,并以缴还钗盒相威胁。这时杨贵妃真挚的感情压过了理智,她无暇顾及后果,只把心中的一腔妒火宣泄出来。唐明皇对于这一场暴风雨式的倾泻只是软言应付,并没有拿出皇帝的权威呵斥她,而是又惊又悔,因为他感受到了杨玉环的真情。至此,两人的爱情达到了情爱的阶段。白居易《长恨歌》也有诗为证:玄宗由贪恋美色而转入精神内在的情爱阶段“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密誓》一出是李杨爱情的转折点。李杨爱情发展到了挚爱阶段,二人“七月七夕感牛郎织女之事,私誓生生世世愿为夫妇,则君王臣妾未曾有者”。这完全是痴情男女的海誓山盟了,说明他们的情感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阶段。《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现出李杨爱情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境界,原来肤浅的爱情开始让位于两颗真心的结合。《埋玉》一出,而人的感情更到了愿意为对方牺牲自己的忘我程度。马嵬坡之变是对盟誓后李杨爱情的严峻考验,面对军队的哗变,杨于环虽也十分留恋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不让唐明皇为难,她自愿请死,表现出她对情爱的忠贞不渝及责任意识。无力自救的唐明皇面对军队的威逼,只好牺牲杨玉环来保全自己。杨贵妃死后,唐明欢触景伤情日夜思念杨贵妃,真挚的不可抑制的爱情更加强烈地从他的内心流泻出来。《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明皇对贵妃的思念。洪昇根据自己的爱情理想给这一对生死离别遗恨绵绵又痴情苦恋刻苦相思的情人以神话式的结局:双方在牵牛织女星的撮合下,最终在月宫团圆,这样自然的把生死之恋导向情爱永恒。洪昇本身也极其重视《长生殿》情爱的表现。洪昇出生欲一个没落的名望家族,从小受着良好的文学教养,他早年来到北京就很有诗名,曾受业于王士祯、施润章等并和当时知名人士赵执信等交往。他在北京没有找到什么政治出路,一直做了二十九年的国子监生,在这期间他还一度遭到“家难”,父亲被污蔑谴戍,家庭负担很种,生活比较清苦。他曾在诗中这样描述自己:“八口总为衣食累,半生空混利名场”(《省觐南归留简长安故人》)。他对现实有所不满,表现为狂放、孤傲,常常“白眼锯坐,指古摘今”(徐灵昭《长生殿序》)。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的传奇《长生殿》脱稿,轰动一时,到处传抄、搬滨。第二年因为在佟皇后的丧期内演唱《长生殿》,据说被御史黄天鸿弹劾,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洪昇也被革去了国子监生。从此他离开北京回到故乡,过着郁郁寡欢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在浙江吴兴醉后失足落水而死。[5]家庭的没落和政治上的失意,使洪昇深刻体会到现实的残酷,因此《长生殿》中寄托了作者的某些思想和情感,他希望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向往。洪昇《长生殿》是一部历史剧。它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作者前后经过了十几年时间三次易稿才最终完成,最早的稿子《沉香亭》其情节不可避免要涉及李隆基与杨玉环,但他们未必处于整个故事的中心位置,主要笔墨可能是表现李白的“身世之感”。他的朋友毛玉斯也认为戏的排场近于熟套,他就删掉了有关李白的情节,加以李泌辅助中心的内容,剧名也改为《舞霓裳》,其情节显然根据白居易《长恨歌》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诗意而展开,其主题有可能是寄“盛衰兴亡之叹”。但他仍不满意,想到“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便再加修改,主要敷衍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使之成为表现“钗盒情缘”为主线的爱情剧,李杨爱情成为全剧的中心。剧本吸取了唐代的民间传说,写杨玉环死后归蓬莱仙院和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表现他们的爱情悲剧在经过生离死别、刻苦相思之后,在天星女孙的撮合下重新团聚。为了突出“钗盒情缘”,剧本也改以李杨二人七夕盟誓的长生殿为题名,由此可见洪昇对“情”的重视。在《长生殿》的开场曲中,洪昇这样介绍全剧主题:“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铿,无情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齐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6]“情而已”,洪昇明明白白地说《长生殿》的主线、主题只是一个“情”字。然而,洪昇为何如此重视“情”呢?这与他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洪昇所生活的清初那个时代,满清政权尚未巩固,汉族人民不断反抗,自然遭到统治集团的严酷镇压,而且当时文字狱盛行,人们在言论上不自由,受到的束缚极大且当时又是数百年的理学思想受到极大冲击的时代。明代的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建立了他的心本论,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7]他追求人人与生俱来的“本心”就必然会打破已经走向僵化的程朱理学,在客观上肯定了与“天理”相对立的“人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李贽的《童心说》更是一篇宣扬“本心”的宣言和向理学挑战的檄文。他树立起了“情”这面大旗,针对“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思想,要求尊重个性和人的权利,提倡真情、至情,以表现人的自然之情为美。清代受尚情风气的影响,“情”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末清初的这股启蒙思潮对洪昇无疑产生了影响,其中汤显祖可能是影响洪昇的桥梁。汤显祖《牡丹亭》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真挚情感,他们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提出了“至情”的观点。洪昇《长生殿》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专一、平等、永久、不受政治束缚的要求,也表现了作者的情爱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又反映出安史之乱这段真实的历史背景。作者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历史背景。洪昇以李杨情缘作为一个最佳视点,以帝妃之恋来展现整个社会的全貌,写出了当时背景下爱情必然受到政治的牵绊。而作为帝妃这段特殊的爱情,更加会对政治产生影响,必然是“占了情场,驰了朝纲”。洪昇在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同时也写出了历史的真貌。生活在清初的洪昇对唐明皇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荒淫、腐化的揭露,对安史之乱所作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明末朝政的批评,对异族的鄙视和对降官的痛恨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长生殿》是在描写一个“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爱情故事,主题是歌颂和赞美生死不渝的爱情,但也寄寓“垂诫来世”的意义。作者围绕爱情的主要线索,在《赂权》《契游》《进果》《骂贼》等出中,深刻地描写了宫廷的荒淫腐朽,奸臣的专权误国,外戚的奢侈淫靡,朝廷的倾轧内斗,表现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人民生活的痛苦,真实地反映出天宝之乱的历史背景,暴露批判了统治集团的罪恶,显示出作者的政治态度,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但这部反不占整个戏的四分之一,而且都是为爱情服务的,表现了爱情的曲折变化:由浅到深直至死别。从以上几点分析中,本论文认为洪昇《长生殿》是以爱情为主,以政治为副。三、杨贵妃形象的被理解《长生殿》第四出,杨贵妃上场白云:“奴家杨氏,弘农人也……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真二字,因名玉环,小字太真。”已有专家指出,杨家从杨贵妃的五世祖杨汪的曾祖就徒居河东了,按照嫡系三代的居住情况,杨贵妃应为莆州永乐人。[8]杨贵妃本来是个普通的女人,要不是在马嵬坡被唐玄宗亲自下令缢杀,她也许不会成为文学人物。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大诗人李白在宫中当面为杨贵妃写下《清平调》三章,使千秋万代之后等纭纭纵生得以想象她的云衣花貌。岂料这三首作品却是从来没见过杨贵妃的韦睿的伪作。[9]这个事实足以发人深省:我们对杨贵妃究竟了解多少?许多文学作品都对杨贵妃有着不同程度的描写。白居易的《长恨歌》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刻画了一个绝代美人的形象。“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诗句展开了对其美丽外貌的描绘,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最后于马嵬坡悲惨死去,死后的杨贵妃还深情思念着唐明皇,表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者赋予她的是钟情而又悲惨的绝代美妃的形象,基本上没有正面描写杨玉环的政治行为和政治野心,不过也在客观上展示了她沉迷无度的奢华生活给朝廷、国家带来的捆扰和严重后果。“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兄弟皆烈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诗句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杨贵妃的奢华生活及其美貌给国人带来的灾难:“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但白居易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并没有把全部责任推给杨玉环,他把灾难原因归罪于唐明皇的沉溺美色,荒淫无度及对政事的荒废。因此,白居易笔下的杨玉环对政治责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全归咎于她。陈鸿的《长恨歌传》从不同方面丰富了《长恨歌》的内容,他既同情杨玉环的不幸遭遇,又指出她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更彻底的贯彻了“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的创作意旨,更多地把她塑造成一个“祸国尤物”的形象。再看白朴的《梧桐雨》,杨玉环则更多的继承了《长恨歌传》中“祸国尤物”的形象。作者有意无意的把杨玉环塑造成一个头脑简单行为污秽的宫廷尤物,把她写成一个干预朝政的权贵人物。作者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全因她而起,首先是唐明皇因她而耽于声色爱海,荒于朝政,任人唯亲的。安禄山兵变也只为了“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由此可见,白朴对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写出了她的美貌、奸诈与淫荡,最后还设计了马践其尸的情节,对她祸国殃民的行为予以鞭挞。以上三部作品或多或少将杨玉环视为唐政权衰败的原因。洪昇的《长生殿》否定了“女人是祸水”这一观点,刻画了一个美丽、痴情、钟情又深明大义的杨贵妃形象。《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是一个外貌艳丽、情操美好的女性形象,而不是一个淫邪的妖妇。她风姿卓越、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善歌舞、聪慧有才学。作者赋予她如此美好的形象,将她塑造成一个美丽、性情温和和善解人意、聪明有才情的贵妃形象。杨玉环在剧中不再是以色惑君、纵情享乐,妨碍君主处理国事的负面形象,恰恰相反,她以责任等大道理督促唐玄宗勤政。如第十九出《絮阁》,唐玄宗因私未出早朝,杨玉环主动跑去前殿质问,先是责备唐玄宗“到日三竿犹不临朝”,然后再三请陛下早出视朝。正是这些就可以看出她以国事为重的观念,在政治上起积极作用。在爱情上,杨玉环也由先前的被动变为主动,对于爱情的到来,她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角色,更是一个敢于追求的女人,在剧中表现出强烈的妒忌心和争宠撒痴的本领。为固宠,她力求在才艺上压倒梅妃;为保卫爱情,她不惜使用娇、妒、痴、怨、闹等手段。她对爱情专一忠诚,也要求唐明皇对她忠诚专一,她可以因为皇上与虢国夫人眉来眼去而发怒,也因为明皇偷幸梅妃而大闹,明显看出她为追求美好爱情而作出的巨大努力。《长生殿》也写出了她的牺牲精神。面对死亡的威胁,她毫不畏惧,以超常的勇气接受一切。在军队的威逼下,唐玄宗方寸大乱,处于万般为难的困境,杨玉环为保全自己所爱的人主动请死:“望见赐自尽,陛下不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她帮助唐玄宗下了最后的决定,以自己的慷慨牺牲换取唐玄宗和朝廷的安全,表现出无畏的牺牲精神。死后的贵妃仍对唐明皇一片真情,先是灵魂追随唐明皇,后又情愿谪仙班重续前缘。可以看出《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是一个为爱而死又为爱得以重生的人物,是一个至情至爱的形象。《长生殿》在处理杨玉环形象上打破了封建传统观念,彻底改变了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经过改造加工,将杨玉环处理为一个值得同情的正面人物,给她塑造成一个忠于爱情、完整统一的鲜明的杨贵妃形象,胜过了《长恨歌》和《梧桐雨》。从以上三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洪昇《长生殿》是以李杨爱情为主线,通过描写李杨爱情悲剧折射出当时社会的腐败,从而表现出“垂诫后世”的意义。
杨贵妃恃宠善妒,其弟国忠招权纳贿。皆因唐明皇纵情声色,治国无方。安史之乱,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明皇仓皇幸蜀,逃离长安。群龙无首,领袖无能。马嵬曙,陈元礼纵兵逼哄。明皇声色之徒,徒之奈何,贵妃遂缢。
《长生殿》,汉族戏曲昆曲经典剧目,后亦为京剧传统剧目。清初洪升创作,共二卷,五十出。历十余年始成。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1. 唐代: 李杨爱情在古代诗文中咏叹颇多,较早且著名者见于白居易《长恨歌》,但是《长恨歌》主题比较复杂,历来争论颇多。白居易对于李杨爱情既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同情,也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讽喻。 同时代的还有陈鸿的《长恨歌传》,《长恨歌传》是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共一卷,陈鸿作。它追述了开元年间杨妃入宫,在安禄山叛乱后,她跟唐玄宗在入蜀路上死于马嵬坡的始末,以及道人索魂天上与杨札相见的事情。故事情节和《长恨歌》一样,不过白居易采用的是诗歌的形式,作者采用的则是散文的形式,两者实相得而益彰。读了本篇可以明白故事的原委,更可以欣赏歌辞的深美。 《长恨歌传》前一部分暴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腐朽的生活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一定的谴责意义。自杨妃被缢死后,写李隆基的思念是“三载一意,其念不衰”;神仙世界里玉妃(杨妃)的哀怨是“复堕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对李杨“爱情”作出了生死不渝的歌颂。最后写王质夫、白居易、陈鸿三人游仙游寺,谈到了李杨“爱情”故事,王质夫请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这说明歌颂李杨“爱情”的故事早在民间流传,所以三人会谈论它。 2. 元代: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汉族戏曲,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白朴杂剧代表作。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全剧结构层次井然,诗意浓厚。 3. 总结: 从唐传奇《长恨歌传》、诗歌《长恨歌》到元杂剧《梧桐雨》,李杨爱情故事从一开始讽喻与同情结合到广为流传,进而成为人们抒发爱情情怀的寄托,寄托人们对爱情逝去的伤怀——《梧桐雨》,其内容和情感已经发生变化。到了《长生殿》, 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为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 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 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杨贵妃恃宠善妒,其弟国忠招权纳贿。皆因唐明皇纵情声色,治国无方。安史之乱,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明皇仓皇幸蜀,逃离长安。群龙无首,领袖无能。马嵬曙,陈元礼纵兵逼哄。明皇声色之徒,徒之奈何,贵妃遂缢。
凰风范奶 jcanqp46范见证人菩 tbmeiyp12
倾城之恋不去想,上阳宫三千宫女如花的容颜在岁月中枯萎;不去想,咸阳桥数万征夫的眼泪裹挟着尘土在寒风中飞扬。只需要闭上眼,想象那一枝盛开在那个最绚烂的季节里的华美爱情,连看一眼也觉奢侈。夕阳将班驳的暗影透向大明宫的角落,几声鸦鸣划破渐渐浓重的暮霭,一个苍凉的身影徘徊于幽深的宫殿。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创造了一个最繁荣的时代,他骄傲却不快乐,权力的锋芒永远无法割破寂寞的喉头——他后宫佳丽三千,却不能互诉衷肠;他子孙济济一堂,却不能共享天伦。这时,她出现了。她活泼好动,如一阵清风掀过死气沉沉的湖面,让他青春重现。她直率纯真,似一湾清水洗涤浊气逼人的沟渠,让他安心释然。有时,她亦不乏兰质慧心,她会在他棋局僵持的时候故意放出小狗捣乱,她为他新制的曲谱细细斟酌。亦不乏温柔体贴,她会静静地为他添上一件冬衣,她会轻轻地唤他去午休。有时,她却任性而胡闹,看到他宠幸别的嫔妃,她头也不回、拂袖而去,气得他大发雷霆、气血翻腾。在这个心中只有爱情和歌舞的女子面前,他抛弃了阴谋与杀戮,卸下了狡诈与伪装,他不再是高高在上、冷酷无情的君王,他只是玉环的“三郎”,他只想“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于是,他在沉香亭畔种满了她喜爱的牡丹花,与她一道在融融的春光里赏花、饮酒。在梨园中收编了全天下最出色的艺人,她跳舞,他击鼓相和;他吹箫,她抚琴相随。为了她,一向热爱繁华的他主动取消了生日庆典;为了她,他要好好保重自己活到91岁。…………不去想,渔阳响彻天际的鼙鼓;不去想,马嵬坡下的三尺白绫;不去想,蜀道上萦绕耳际的雨霖铃。就让那一个盛世坍塌的烟尘来祭奠这一场永不凋零的爱情吧!
《长生殿》写的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关于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历史上曾出过许多作品,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元杂剧白朴的《梧桐雨》、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明代传奇《惊鸿纪》等等.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立意,不同的角度.我们现在要排演洪升的《长生殿》,就需要理解洪升,解读洪升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情史的处理.洪升–清代杰出的戏曲作家.生于1645年,浙江钱塘人.洪升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养尊处优,世代书香,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师友都是当代知名的文人、学者和文学界的优秀人物.但是他一生坎坷.他出生在明朝灭亡的第二年,正是兵慌马乱的时期,家庭曾遭危难,他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一直做了二十几年太学生,不曾有过一官半职;后又因国丧期内演唱《长生殿》受到迫害,被革去国学生籍;六十岁时在乌镇不慎落水而死,结束了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洪升写《长生殿》直接脱胎于白居易的《长恨歌》,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前后三易其稿.初稿名为《沉香亭》,写于1673年,是以李白为主角;二稿名为《舞霓裳》,写于1679年,主角由李白变成了唐明皇和杨贵妃;三稿即为《长生殿》,写于1688年,此时,作品中的兴亡之感和对社会政治的暴露比前稿更加深刻了.洪升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写道:“史载杨妃多污乱事.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这是他的创作方式.自序中又说到“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这是洪升写作长生殿的宗旨.“且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洪升以审慎的态度结构《长生殿》,把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李、杨二人生死不渝的恋情既给予了高度的赞颂,又对这段恋情带来的后果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与批判.《长生殿》是一部鸿篇巨制,内涵十分丰富.对《长生殿》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历来众说纷纭,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一直在进行探讨和争论.有关《长生殿》的主题有“政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具体地说,有说是“抒写亡国之痛”,有说是“垂戒来世”,有说是“歌颂李杨的真挚爱情”,有说是“表达了进步的爱情理想”,有说是“政治与爱情统一”等等.《长生殿》的主题是复杂的、多义的.
我以前都只赏析春之类的,现在你要这个,只能给你这个:过去由于《长生殿》是建国以来的禁书,所以,就连大学的文学史都歪曲了这部作品的主题,认为是“封建糟粕”。因此,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伟大的作品,才发现,绝非那些“盖棺定论”那么不值一读,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的优秀文化。(三),《长生殿》作品的艺术特色《长生殿》是中国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杰出作品。之所以传到今天魅力不衰,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第一, 作品规模宏大,全景式反映历史,是一部唐朝天宝年间史诗性的鸿篇巨制。全剧共分五十出,每一出的标题仅两个字,如果串联起来,你会发现,就是唐天宝年间最大事件的史诗概括,是以宫廷为中心,以帝妃爱情为线索,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如,定情,贿权,春睡,幸恩,权哄,合围,夜怨,侦报,密誓,陷关,惊变,埋玉,献饭,冥追,骂贼,闻铃,情海,剿寇,哭像,刺逆,收京,看袜,弹词,私祭,仙忆,改葬,雨梦,觅魂,补恨,寄情,得信,重圆。。。。。。但作品不是繁杂的历史翻版,而是去掉了许多枝蔓,还把安禄山封爵之时,虚构了原本那时职位不高的杨国忠,此时已成为宰相,让安、杨的矛盾一开始就呈现势均力敌的角斗态势,宫廷裙带角逐,外戚与藩镇既勾结,又斗争。把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风貌,无不艺术地呈现出来。第二, 作品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丰富而复杂,人物命运烙印上时代悲剧色彩。李隆基作为皇帝,却性格懦弱,放国事不管,沉湎于声色。国事衰落,而他却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嗜好,命令从几千里外快马传送新鲜的荔枝。一路上,飞马践踏了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撞死了可怜的老人,官吏还沿途抢掠马匹,如土匪一样祸害百姓。李隆基和杨贵妃享受着新鲜的水果,而百姓却哭天天不应,诉地地不灵,投诉无门,痛不欲生。这种鲜明的对照,预示着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也为后来官兵哗变埋下伏笔。而李隆基在逃亡的路上,有百姓老汉主动为他送饭。虽然是粗茶淡饭,却让李隆基感慨万千。皇帝不能爱民如子,只能害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献饭并不图皇帝所赐银两,而是希望他管好国家,给百姓带来安定生活。杨贵妃死后,遗落在路上一只香袜为一位农民大嫂拾到,无以为生的农民大嫂,向前来到马隗坡前瞻仰美人断魂之坟墓的游客展示此袜,收取小费,勉强苟活。这一细节,更增添了戏剧和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第三, 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现实与幻景交错,史实与演绎结合,构思奇特。
杨贵妃恃宠善妒,其弟国忠招权纳贿。皆因唐明皇纵情声色,治国无方。安史之乱,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明皇仓皇幸蜀,逃离长安。群龙无首,领袖无能。马嵬曙,陈元礼纵兵逼哄。明皇声色之徒,徒之奈何,贵妃遂缢。
凰风范奶 jcanqp46范见证人菩 tbmeiyp12
元戏剧《洪升和《长生殿》》鉴赏
康熙时期,文人中流传有“南洪北孔” 之说。所谓“洪” ,就是《长生殿》的作者洪升。所谓“孔” ,就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洪升(1645—1704) ,字昉 (fǎng) 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出生于明王朝覆灭后的第二年。
洪升出身名族,自小受过良好的文学教养。师事过骈文家陆繁弨,词曲家毛先舒,诗人王士祯、与朱彝尊、陈维崧、赵执信、吴雯等人交往过,这些都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他在北京作过二十几年国子监生,不幸父亲被诬遣戍,从此家庭生活贫苦。他曾说自己是“八口总为衣食累,半生空混利名场” ,“江湖双泪眼,天地一穷人” ,“饥寒行役惯,贫贱别离多。”他自己狂放孤傲,经常“白眼踞坐,指古摘今,” 表示对现实不满。
《长生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脱稿后即广为流传,北京“内聚班”在无以为生的情况下因演《长生殿》而声誉大振。为答谢作者,剧团特为洪升作专场演出。洪升因在所邀朋友中忘记了御史黄六鸿,而被忌恨,黄六鸿以演出这天为佟皇后丧期,不许动乐为名,上本劾奏,凡那天看戏座客一律罢职。进士赵执信因在其中亦被革职,时人写其事曰: “秋谷(赵执信之字)才华逈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洪升本人因此被革去国子监生,押送离京,回到故乡,郁郁寡欢。康熙四十三年 (1704)在浙江吴江醉后失足落水而亡。
洪升的著作,有诗集《稗畦集》,《 稗畦续集》和《啸月楼集》。另有戏曲《四婵娟》写才女的才华和爱情,而以《长生殿》成就最高。
《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历史上的李(隆基) ,杨 (贵妃)故事,对李隆基来说,是一桩宫闱丑事;对杨贵妃来说,则是充当了封建帝王荒淫生活的牺牲品。但这个故事一当进入文学创作,便被文人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较早表现李杨故事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长诗从歌颂帝王爱情的角度来处理这一题材。上半部分主要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爱情的日趋专一,下半部分主要写对杨玉环爱情的真挚和生死不渝。如果说作者对李不无讽刺的话,那也不是主要的。元代白朴的著名杂剧《梧桐雨》,同样写的是李杨的故事,但主题已与《长恨歌》显著不同,主要写皇帝荒淫,女人祸水,番将致乱,着重从政治方面来处理这个题材了。如果说作者对李隆基的挚情也有同情的话,那也是为批判他的荒淫误国,结果也误了自己这一总的思想倾向服务的。洪升的《长生殿》则欲兼有二者之长,既歌颂李杨挚情又揭示社会矛盾。
洪升历时十载,三易其稿,始成《长生殿》。表现出作者的严肃创作态度。《长生殿》共写了两条线索,一是杨玉环入宫后的情形及死后李隆基对她的怀念。第二条线索是写安禄山起兵乱国、郭子仪平叛立功。作者写前一线索,正如他在《传概》一出中所说: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写后一线索,目的如自序中所言: “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作者写这两条线索既歌颂了李杨的挚情,也暴露了李杨的奢靡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写后一线索时,还表现了自己的爱国思想,歌颂了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抨击了畏敌屈节的民族败类。这些都是《长生殿》积极思想意义之所在。
作者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爱情发展有个过程,开始只是把她作为妃子中特别妍美者来看待,对杨贵妃的宠爱是他寄情声色的一个突出表现。《密誓》一出,二人关系深化,携手焚香,海誓山盟,“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有渝此盟,双星鉴之” 。李隆基言: “在天愿为比翼鸟” ,杨贵妃道: “在地愿为连理枝” ,表明二人爱情的发展。马嵬兵变对二人爱情是个生死的考验,《埋玉》以后,则使他们的爱情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变得更纯洁更真挚了。《闻铃》、《哭像》、《雨梦》几出即是这一高度的集中表现。作者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基本上是肯定的,颂扬的,这一点继承了《长恨歌》的主题。他写李隆基“太平郅治,庶几贞观之年; 刑措成风,不减汉文之世,近来机务余闲,寄情声色”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不理政事,沉溺酒色,就是可恕的了。然后着重写这个封建帝王钟情和专一。如果抛开历史上那个在杨玉环二十七岁时已经六十三岁的李老头,单从剧本描写来看,李隆基简直是个年少多情的翩翩公子,那里还有一点老相。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天下美女任其挑选,但他却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杨贵妃。一旦杨妃不在身边,便茶饭无心,喜怒无常,烦燥不安。杨妃死后,更是相思成梦,难以忘怀。对杨玉环,作者和《长恨歌》一样回避了她与寿王,与安禄山关系的描写,以免给她的形象染上污点。作者特别突出地表现她要求专一的爱情,唯恐见弃君王,两相分离。在这一点上,作者把她写得有点象崔莺莺。马嵬坡军队哗变,她竟然振振有词地对陈元礼说: “你兵威不向逆贼加,逼奴自杀” ,一句话把读者的同情引向了她一边,她的形象也因此而顿然生辉,有点女中英豪的味道了。作者对杨玉环的这种态度较《梧桐雨》高出一筹,批判了女人祸水的封建观念。
不管李杨爱情多么真挚,但它毕竟是封建帝王的爱情,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社会后果,这就是作者所写的政治线索。《进果》一出写贵妃爱吃荔子,此物产于四川、海南岛,为了赶在贵妃生日让她吃上鲜果,各驿站换马递送,昼夜兼程,结果因驿站马匹换完,差役争马,踩死了以算命为生的无辜的瞎眼先生;差役一路快马加鞭,踏坏庄稼。百姓辛苦耕种,愁旱愁雨,日盼成熟,求助天神,结果“一片田禾,都被那厮踩烂,” “休说一家性命难存,现今官粮紧急,将何办纳,好苦也。”这是李隆基宠爱杨贵妃而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作者为了把李杨爱情和天下致乱区别开来,把天下致乱的原因归咎于杨国忠与安禄山的勾结与倾轧。杨国忠凭借右相之尊和贵妃之宠,接受安禄山贿赂,为其掩饰罪责,使安禄山由一死罪之军犯一跃而为高官。等到安禄山势盛,他又加以排挤,为证明自己“忠言最早” ,有意激变,从而导致了天下大乱。作者把安禄山写成一个阴险狡猾,残暴贪婪的入侵番将,以此表达自己的民族感情。在《骂贼》一出中作者又借雷海青之口大骂那些贪图富贵、摇尾乞怜、以敌为友的民族败类,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这就难怪此剧为清廷所禁演了。
郭子仪是剧中的英雄人物,体现了作者安邦济世的思想。入仕前他就对杨国忠弄权极为不满,骂安禄山“怎把这野狼引来屋里居” 。他看到杨氏兄弟比赛豪华,一座厅堂,足费上千万贯钱钞,感慨地唱道: “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叛乱一起,他扫清贼寇,收复两京,再造社稷,功勋显赫。乐工雷海青的形象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趁安禄山与逆党大宴凝碧池,叫梨园子弟奏乐之机,怀抱琵琶,痛骂一场,真是“血性中,胸脯内,倒有些忠肝义胆” 。和那些平时满口忠孝,此时投降事敌的可怜虫们形成强烈对比。
《长生殿》在艺术上有两条线索互相矛盾的现象。作者为了无损于对李杨爱情的歌颂,把致乱归之于杨国忠、安禄山,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也有为李隆基开脱的一面。封建帝王爱情专一困然难能可贵,但如果专一到百事不理,甚至奸佞横行,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昏君。何况奸臣不是别人,正是皇帝宠幸的妃子之兄。因此,作者既肯定李杨爱情又斥责奸佞乱国,结果二者不能有机地统一。
在情节上也有许多矛盾,《进果》一出暴露了李隆基为讨杨妃欢心而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作者的同情似在被损害的人民一面。而紧接着的一出《舞盘》,作者又用赞赏的态度写杨玉环生日的“万种风流” 和李隆基的“柔情蜜意” 。马嵬兵变,作者既同情士兵的激动情绪和正义要求,又让杨贵妃质问陈元礼“你兵威不向逆寇加,逼奴自杀” 。还在《哭像》中让李隆基唱什么 “恨不诛他肆逆三军众,祭汝含酸一国殇” 。《雨梦》中还写李隆基梦中杀掉陈元礼。这些都和肯定士兵哗变相矛盾。 《看袜》一出, 李謩认为贵妃之死是“绝代佳人绝代冤” , 郭从瑾则认为是“乐极惹飞灾, 万民遭害” 。李謩说贵妃的锦袜是“千古芳踪千古情” ,郭从瑾则说“这等遗臭之物,要他何用” 。他们二人争执不下,作者亦无所适从,只好不置可否,让其并存。
艺术描写方面,政治这条线索比较成功。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而爱情这条线,上卷写李对杨的爱日趋专一,下卷写李对杨的刻骨相思。前者离开社会环境写爱情,缺乏现实依据; 后者虚无缥缈,冗长拖沓。《长生殿》抒 *** 彩浓; 悲剧气氛重,曲词音律成就较高,“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 。结构上,从《定情》到《蜜誓》到《闻铃》《雨梦》写爱情的发展,较有层次; 从《贿权》到《陷关》写社会矛盾的酝酿到激化,脉络清晰。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很有特点,这些都是它的长处。
他肯定了杨贵妃对爱情专一的要求,对封建宫廷扼杀一切生机的控诉,但他否定了他们的纵情享乐。 “政治主题”说,王永健在《洪昇和〈长生殿〉》中认为《长生殿》与吴伟业《秣陵春》、孔尚任《桃花扇》一样,都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种兴亡之感、故国之思以及对明亡的总结是整个时代的必然。“双重主题”说,徐朔方《长生殿校注·前言》(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中认为,《长生殿》不仅把李杨的爱情故事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把李杨故事的背景写成真实的历史剧规模。它的爱情传说和历史主题两者都有杰出的成就,然而在内容上是彼此矛盾的。洪昇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矛盾,但是在他看来这个矛盾是可以统一的,因为洪昇在《长生殿》中寄寓着较深的民族情感和故国之思。主题论的变迁—“情”与“史”的辨证,余秋雨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中说到:《长生殿》魅力,恰恰在于这一无法弥合的矛盾,洪昇是“借李杨爱情的发生方式,表达自己两方面的时代性感受。”—即“至情”与“民族兴亡感”。他首先歌颂了“至情”对政治秩序和传统皇家婚姻制度的撞击,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洪昇自己对情产生了怀疑,而唱出了一首对情的挽歌。对于《长生殿》的主题说法如此多,本论文就对“双重主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长生殿》;双重主题;情一、李杨爱情与政治的关系关于《长生殿》中李杨爱情与政治的关系,也都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论点:1.“统一”说:这种看法认为“爱国”和“爱情”在《长生殿》中是统一存在的,表达了作者爱情理想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统一,李杨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物,帝与妃的身份表明他们的情爱已不单是两个人的事,而已是被巩固成为封建社会最荣耀,最有特权的婚姻。说到婚姻,双方也就卷入了另一个方面的社会关系网,也就进入了社会领域。鲁迅说:“爱情是附丽于人生的。”对于举首投足都会给黎民百姓江山社稷产生重大影响的帝妃来说,他们的爱情生活中哪怕是再私人化的事件也会成为社会性事件。“帝王之爱”只有在正确处理国家和政治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有圆满的结局,才能有肯定的价值。所以,《长生殿》中“爱国”和“爱情”是自然、融合、统一的,硬把两者割裂开来是既不忠实于生活实际,也不符合《长生殿》的真实面貌。婚姻、爱情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不存在婚姻或爱情的社会。程千帆从“人民”的看法出发,认为爱情与政治统一于“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1]2.“矛盾”说:这种看法认为作者一方面歌颂了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真情,同时又着力描写他们的爱情带给当时社会政治的恶劣影响,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与腐败。《长生殿》所描写的爱情具有特殊性,李杨的爱情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宝塔尖上的,他们在拥有他人所没有的特权的同时,受着更大束缚,也涉及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在爱情本身和道德之外,还存在着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他们的结合引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后果。李杨的第一次结合之后,就有原来该处死的败将安禄山贿赂杨国忠得以不死,留下祸根。第二次结合就有杨氏四家各建府邸,比富斗阔,恃宠放纵,安禄山勇力过人,得到唐明皇的宠爱,封了东平郡王,后因将相矛盾唐明皇特命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放虎归山,使其叛乱阴谋得逞。《密誓》《惊变》之后,就是《陷关》《埋玉》,哥舒瀚函关失守,杨贵妃自尽马嵬坡,爱情与政治始终纠缠在一起。从一定角度来看,帝妃的爱情受到比一般才子佳人更大的束缚:有了爱情必然驰了朝政,背负着千古罪人的骂名。3.“主副”说,这种看法认为《长生殿》中爱国和爱情主题同时存在,但有“主”有|“副”。不论是“爱情”还是“爱国”,这其实都看到了传奇中是“爱情”与“政治”、“批判”与“歌颂”并村的,只是各有侧重,所以实际上它们也是类似于某种“主副”说的双重主题,只不过研究者没有明确提出而已,明确提出来的是王永健,他以政治为主,以情为副;王长年则恰好相反。[2]以上几种不同的论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片面性。洪昇在《例言》中谈到二过渡到三稿的原因时,曾坦率地交代了三稿的创作动机是:“后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乃“专写钗盒情缘”。这一“专”字说明了他是以写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情缘”为主。因此,本论文认为《长生殿》确实主要描写李杨爱情,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同时也揭示出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描写他们的爱情给当时社会政治的坏的影响,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与腐败。二、洪昇对“情”的重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产生以来,历史记载、民间传说、文学作品都对其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其中以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奠基,白朴《梧桐雨》继承,而洪昇的《长生殿》则是继它们之后又一部成功的作品。《长恨歌》是《长生殿》写作的最早依据,因其受到佛教的变化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与自己所爱的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的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他把《长恨歌》的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事件冲突和情感冲突两方面。在事件冲突方面,唐明皇的太平盛世和夜以继日的欢爱被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给沉重地打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土,千乘万骑西南行。”可怜堂堂一代君王,不得不离开京城,沦为逃难者。造成这种不堪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唐明皇的枕边施爱,沉迷于女色,消极政务。在情感冲突方面,马嵬坡下唐明皇在将士们的逼迫下赐死了杨贵妃,从此,他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茫茫的无奈之中。对贵妃的无限思念常常让他痛苦万分,面对曾经携手走过的地方,不禁黯然伤神,他感到无比的孤寂。白居易塑造这样一场爱情悲剧,把爱情的永恒、美好瞬间的定格幻化成比天地还要长久的情感憾恨,更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同情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诗篇最后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浪漫主义情感的升华,使全诗的情感冲突有了绵延不断的高潮,也具备了悲剧的崇高、圣洁和穿越时空的美好。白居易如此突出李杨间的真挚爱情,其主要依据是民间传说,当这种描写不得不涉及政治影响的时候,他作了适当的保留,虽有一些批评,但并不妨碍主人公形象的完整。作者笔下的李隆基和杨玉环是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的形象,他把他们当作爱情悲剧的男女主人公加以同情,极力渲染了他们的爱情,同情他们生离死别的悲剧。洪昇的《长生殿》则把白居易所回避的这方面问题加以着力描写。他在揭露李隆基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社会政治原因时,除了描写他们的爱情和人民利益的矛盾外,还描写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腐化。如杨国忠的专权、安禄山的野心、杨家的骄奢,还歌颂了一些忠诚义士的行为,如雷海青的慷慨骂贼、郭子仪的坚决抵战等。这些描写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因此《长生殿》是爱情和政治的结合,它并不像白居易《长恨歌》那样,只是对爱情悲剧的同情。自唐代以来,除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外,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也较为著名。白朴没有把创作的着眼点放在李杨爱情的描写上,而是极力写了命运对天子的挟持和陵逼。唐明皇在与杨贵妃的朝歌暮舞中,把会跳胡旋舞的安禄山收为干儿子,且演出了一段洗儿会“私事”。当唐明皇与杨贵妃长生殿乞巧盟誓、情浓意浓时,他们亲手培植下的祸害根芽终于结下恶果。安禄山兵临城下,唐明皇仓皇逃窜,在马嵬坡下,面对将士们的威逼,唐明皇无力自保,只好让杨玉环自缢。白朴这样描写,写出了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对蒙元政权的强烈不满。因此,他写《梧桐雨》的主要目的在于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荒淫,表现人世沧桑之感。从以上对《长恨歌》和《梧桐雨》两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长恨歌》重写爱情,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梧桐雨》则重在写政治,意在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现实社会并表现人世沧桑的感受,而洪昇《长生殿》则是爱情与政治并存,最主要的是对“情”的主题的深刻表现,这也是《长生殿》的成功之处。洪昇的好友徐灵昭在《长生殿》序言中说:“或用虚笔,或用反笔,或用侧笔、闲笔,错落出之,以写两人深情,各极其致。”[3]徐朔方在《长生殿校注·前言》中认为“《长生殿》不仅把李杨的爱情故事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把李杨故事的背景写成真实的历史剧规模。”[4]洪昇本人则更明确地说《长生殿》是“专写钗盒情缘”,即以表现李杨的爱情为主,一方面通过总结爱情悲剧劝诫统治者,昭明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反对纵欲主义倾向;另一方面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表现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情感。李杨间的爱情大致可以分为性爱、情爱、挚爱三个阶段。他们的爱情由浅入深,逐渐趋向专一和成熟。杨玉环本来是唐明皇的儿子李瑁的妃子,因为她无人能比的美貌及优美的舞姿,唐明皇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且唐明皇与杨玉环都有喜爱乐曲的共同点。因此,他们互相倾情,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定情》一出则写出了玄宗见到她的第一印象,即为:“昨见宫女杨玉环,德性温和,姿容艳丽。”于是唐明皇便决定册封她为贵妃,但此时他们的爱情是肤浅的,唐明皇只是沉迷于她的美色,而杨贵妃虽对唐明皇有一丝好感,但她心中好是深爱着他的丈夫李瑁。所以,他们初始阶段的爱情尚未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玄宗较多的迷恋于对方的美貌和肉体,着眼于外表。白居易《长恨歌》中也妥帖的用诗描绘了这个侧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见此时维系他们的是一般帝妃间所常有的权势与美色的交换。随着李杨相处时间的增多,彼此加深了对共同爱好的了解。唐明皇的爱情从不专到专一,杨贵妃也力争玄宗对自己的专一。在唐明皇勾搭上虢国夫人时,杨玉环首先虑及的不是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及保住家族的利益,她不愿去迎合唐玄宗的心思假做欢颜留自己的姐姐虢国夫人在宫中,她不甘心玄宗的朝三暮四,情不自禁的恼恨他们,也因此惹怒了唐明皇与他大闹了一场,结果是被唐玄宗放逐出宫,遣送回家。杨玉环在家中对唐明皇日夜思念、茶饭不思,整日以泪洗面,而此时宫中的唐明皇面对没有贵妃的皇宫,他总是感到“对景总是生憎,触目无非惹恨……若不召她回来,教朕怎生消遣”。他明确认识到杨玉环对他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他们间关系的价值,可出于帝王的尊严、皇宫的规矩,不知该如何是好。高力士便帮唐玄宗出了一妙招,高公公去杨府向杨玉环诉说皇上的矛盾心理,于是有贵妃《献发》一出:“只为欲表我忠肠”,“全仗你寄我殷勤……止鬓鬓发数根,这便是我残思断魂。”这给无可更改的皇帝谕旨一个可以改变的借口。唐明皇将杨玉环复召入宫 ,两人又续情缘。这表明“真情”的种子已经播下,但是“真情”种子成长过程中不免要经历些许风风雨雨。唐明皇虽钟情于杨贵妃,但他仍不忘后宫佳丽三千,他背着杨玉环以皇帝之尊驾幸梅妃。杨贵妃发现后便前去搅乱他的好梦。虽然她过去曾表示:“愿承鱼贯,敢妒蛾眉”,但此时的她则坚持“钗不单分盒永圆”的理想爱情了。她希望得到玄宗专一的爱,便当面揭穿和谴责李隆基的变心和不专,并以缴还钗盒相威胁。这时杨贵妃真挚的感情压过了理智,她无暇顾及后果,只把心中的一腔妒火宣泄出来。唐明皇对于这一场暴风雨式的倾泻只是软言应付,并没有拿出皇帝的权威呵斥她,而是又惊又悔,因为他感受到了杨玉环的真情。至此,两人的爱情达到了情爱的阶段。白居易《长恨歌》也有诗为证:玄宗由贪恋美色而转入精神内在的情爱阶段“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密誓》一出是李杨爱情的转折点。李杨爱情发展到了挚爱阶段,二人“七月七夕感牛郎织女之事,私誓生生世世愿为夫妇,则君王臣妾未曾有者”。这完全是痴情男女的海誓山盟了,说明他们的情感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阶段。《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现出李杨爱情的发展达到了最高境界,原来肤浅的爱情开始让位于两颗真心的结合。《埋玉》一出,而人的感情更到了愿意为对方牺牲自己的忘我程度。马嵬坡之变是对盟誓后李杨爱情的严峻考验,面对军队的哗变,杨于环虽也十分留恋自己的生命,但是为了不让唐明皇为难,她自愿请死,表现出她对情爱的忠贞不渝及责任意识。无力自救的唐明皇面对军队的威逼,只好牺牲杨玉环来保全自己。杨贵妃死后,唐明欢触景伤情日夜思念杨贵妃,真挚的不可抑制的爱情更加强烈地从他的内心流泻出来。《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明皇对贵妃的思念。洪昇根据自己的爱情理想给这一对生死离别遗恨绵绵又痴情苦恋刻苦相思的情人以神话式的结局:双方在牵牛织女星的撮合下,最终在月宫团圆,这样自然的把生死之恋导向情爱永恒。洪昇本身也极其重视《长生殿》情爱的表现。洪昇出生欲一个没落的名望家族,从小受着良好的文学教养,他早年来到北京就很有诗名,曾受业于王士祯、施润章等并和当时知名人士赵执信等交往。他在北京没有找到什么政治出路,一直做了二十九年的国子监生,在这期间他还一度遭到“家难”,父亲被污蔑谴戍,家庭负担很种,生活比较清苦。他曾在诗中这样描述自己:“八口总为衣食累,半生空混利名场”(《省觐南归留简长安故人》)。他对现实有所不满,表现为狂放、孤傲,常常“白眼锯坐,指古摘今”(徐灵昭《长生殿序》)。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的传奇《长生殿》脱稿,轰动一时,到处传抄、搬滨。第二年因为在佟皇后的丧期内演唱《长生殿》,据说被御史黄天鸿弹劾,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洪昇也被革去了国子监生。从此他离开北京回到故乡,过着郁郁寡欢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在浙江吴兴醉后失足落水而死。[5]家庭的没落和政治上的失意,使洪昇深刻体会到现实的残酷,因此《长生殿》中寄托了作者的某些思想和情感,他希望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向往。洪昇《长生殿》是一部历史剧。它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作者前后经过了十几年时间三次易稿才最终完成,最早的稿子《沉香亭》其情节不可避免要涉及李隆基与杨玉环,但他们未必处于整个故事的中心位置,主要笔墨可能是表现李白的“身世之感”。他的朋友毛玉斯也认为戏的排场近于熟套,他就删掉了有关李白的情节,加以李泌辅助中心的内容,剧名也改为《舞霓裳》,其情节显然根据白居易《长恨歌》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诗意而展开,其主题有可能是寄“盛衰兴亡之叹”。但他仍不满意,想到“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便再加修改,主要敷衍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使之成为表现“钗盒情缘”为主线的爱情剧,李杨爱情成为全剧的中心。剧本吸取了唐代的民间传说,写杨玉环死后归蓬莱仙院和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表现他们的爱情悲剧在经过生离死别、刻苦相思之后,在天星女孙的撮合下重新团聚。为了突出“钗盒情缘”,剧本也改以李杨二人七夕盟誓的长生殿为题名,由此可见洪昇对“情”的重视。在《长生殿》的开场曲中,洪昇这样介绍全剧主题:“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铿,无情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齐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6]“情而已”,洪昇明明白白地说《长生殿》的主线、主题只是一个“情”字。然而,洪昇为何如此重视“情”呢?这与他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洪昇所生活的清初那个时代,满清政权尚未巩固,汉族人民不断反抗,自然遭到统治集团的严酷镇压,而且当时文字狱盛行,人们在言论上不自由,受到的束缚极大且当时又是数百年的理学思想受到极大冲击的时代。明代的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建立了他的心本论,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7]他追求人人与生俱来的“本心”就必然会打破已经走向僵化的程朱理学,在客观上肯定了与“天理”相对立的“人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李贽的《童心说》更是一篇宣扬“本心”的宣言和向理学挑战的檄文。他树立起了“情”这面大旗,针对“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学思想,要求尊重个性和人的权利,提倡真情、至情,以表现人的自然之情为美。清代受尚情风气的影响,“情”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末清初的这股启蒙思潮对洪昇无疑产生了影响,其中汤显祖可能是影响洪昇的桥梁。汤显祖《牡丹亭》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真挚情感,他们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提出了“至情”的观点。洪昇《长生殿》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专一、平等、永久、不受政治束缚的要求,也表现了作者的情爱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又反映出安史之乱这段真实的历史背景。作者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历史背景。洪昇以李杨情缘作为一个最佳视点,以帝妃之恋来展现整个社会的全貌,写出了当时背景下爱情必然受到政治的牵绊。而作为帝妃这段特殊的爱情,更加会对政治产生影响,必然是“占了情场,驰了朝纲”。洪昇在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同时也写出了历史的真貌。生活在清初的洪昇对唐明皇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荒淫、腐化的揭露,对安史之乱所作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明末朝政的批评,对异族的鄙视和对降官的痛恨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长生殿》是在描写一个“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爱情故事,主题是歌颂和赞美生死不渝的爱情,但也寄寓“垂诫来世”的意义。作者围绕爱情的主要线索,在《赂权》《契游》《进果》《骂贼》等出中,深刻地描写了宫廷的荒淫腐朽,奸臣的专权误国,外戚的奢侈淫靡,朝廷的倾轧内斗,表现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人民生活的痛苦,真实地反映出天宝之乱的历史背景,暴露批判了统治集团的罪恶,显示出作者的政治态度,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但这部反不占整个戏的四分之一,而且都是为爱情服务的,表现了爱情的曲折变化:由浅到深直至死别。从以上几点分析中,本论文认为洪昇《长生殿》是以爱情为主,以政治为副。三、杨贵妃形象的被理解《长生殿》第四出,杨贵妃上场白云:“奴家杨氏,弘农人也……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真二字,因名玉环,小字太真。”已有专家指出,杨家从杨贵妃的五世祖杨汪的曾祖就徒居河东了,按照嫡系三代的居住情况,杨贵妃应为莆州永乐人。[8]杨贵妃本来是个普通的女人,要不是在马嵬坡被唐玄宗亲自下令缢杀,她也许不会成为文学人物。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大诗人李白在宫中当面为杨贵妃写下《清平调》三章,使千秋万代之后等纭纭纵生得以想象她的云衣花貌。岂料这三首作品却是从来没见过杨贵妃的韦睿的伪作。[9]这个事实足以发人深省:我们对杨贵妃究竟了解多少?许多文学作品都对杨贵妃有着不同程度的描写。白居易的《长恨歌》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刻画了一个绝代美人的形象。“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诗句展开了对其美丽外貌的描绘,她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最后于马嵬坡悲惨死去,死后的杨贵妃还深情思念着唐明皇,表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者赋予她的是钟情而又悲惨的绝代美妃的形象,基本上没有正面描写杨玉环的政治行为和政治野心,不过也在客观上展示了她沉迷无度的奢华生活给朝廷、国家带来的捆扰和严重后果。“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兄弟皆烈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诗句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杨贵妃的奢华生活及其美貌给国人带来的灾难:“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但白居易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并没有把全部责任推给杨玉环,他把灾难原因归罪于唐明皇的沉溺美色,荒淫无度及对政事的荒废。因此,白居易笔下的杨玉环对政治责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全归咎于她。陈鸿的《长恨歌传》从不同方面丰富了《长恨歌》的内容,他既同情杨玉环的不幸遭遇,又指出她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更彻底的贯彻了“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的创作意旨,更多地把她塑造成一个“祸国尤物”的形象。再看白朴的《梧桐雨》,杨玉环则更多的继承了《长恨歌传》中“祸国尤物”的形象。作者有意无意的把杨玉环塑造成一个头脑简单行为污秽的宫廷尤物,把她写成一个干预朝政的权贵人物。作者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全因她而起,首先是唐明皇因她而耽于声色爱海,荒于朝政,任人唯亲的。安禄山兵变也只为了“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由此可见,白朴对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写出了她的美貌、奸诈与淫荡,最后还设计了马践其尸的情节,对她祸国殃民的行为予以鞭挞。以上三部作品或多或少将杨玉环视为唐政权衰败的原因。洪昇的《长生殿》否定了“女人是祸水”这一观点,刻画了一个美丽、痴情、钟情又深明大义的杨贵妃形象。《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是一个外貌艳丽、情操美好的女性形象,而不是一个淫邪的妖妇。她风姿卓越、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善歌舞、聪慧有才学。作者赋予她如此美好的形象,将她塑造成一个美丽、性情温和和善解人意、聪明有才情的贵妃形象。杨玉环在剧中不再是以色惑君、纵情享乐,妨碍君主处理国事的负面形象,恰恰相反,她以责任等大道理督促唐玄宗勤政。如第十九出《絮阁》,唐玄宗因私未出早朝,杨玉环主动跑去前殿质问,先是责备唐玄宗“到日三竿犹不临朝”,然后再三请陛下早出视朝。正是这些就可以看出她以国事为重的观念,在政治上起积极作用。在爱情上,杨玉环也由先前的被动变为主动,对于爱情的到来,她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角色,更是一个敢于追求的女人,在剧中表现出强烈的妒忌心和争宠撒痴的本领。为固宠,她力求在才艺上压倒梅妃;为保卫爱情,她不惜使用娇、妒、痴、怨、闹等手段。她对爱情专一忠诚,也要求唐明皇对她忠诚专一,她可以因为皇上与虢国夫人眉来眼去而发怒,也因为明皇偷幸梅妃而大闹,明显看出她为追求美好爱情而作出的巨大努力。《长生殿》也写出了她的牺牲精神。面对死亡的威胁,她毫不畏惧,以超常的勇气接受一切。在军队的威逼下,唐玄宗方寸大乱,处于万般为难的困境,杨玉环为保全自己所爱的人主动请死:“望见赐自尽,陛下不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她帮助唐玄宗下了最后的决定,以自己的慷慨牺牲换取唐玄宗和朝廷的安全,表现出无畏的牺牲精神。死后的贵妃仍对唐明皇一片真情,先是灵魂追随唐明皇,后又情愿谪仙班重续前缘。可以看出《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是一个为爱而死又为爱得以重生的人物,是一个至情至爱的形象。《长生殿》在处理杨玉环形象上打破了封建传统观念,彻底改变了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点。经过改造加工,将杨玉环处理为一个值得同情的正面人物,给她塑造成一个忠于爱情、完整统一的鲜明的杨贵妃形象,胜过了《长恨歌》和《梧桐雨》。从以上三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洪昇《长生殿》是以李杨爱情为主线,通过描写李杨爱情悲剧折射出当时社会的腐败,从而表现出“垂诫后世”的意义。
《长生殿》是一部爱情悲剧的巨大著作。叙述唐明皇在开元以后,纵情声色,委政权奸,国政日非。杨贵妃恃宠善妒,杨国忠招权纳贿,激起拥有重兵之番将安禄山。称兵造反。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明皇束手无策,仓皇幸蜀,逃至马嵬曙,随行将士杀死杨国忠,陈元礼纵兵逼哄,贵妃佛堂自缢,摇摇将坠的大唐江山到此才获得一线转机。是作者通过民间传说中唐明皇和杨贵妃有着真挚爱情的故事,更根据历史把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中所发生的坏的政治影响而写出的。此后便摭拾白居易的长恨歌;唐人小说玉妃归蓬莱;元人杂剧等故事,写出唐明皇对于杨贵妃的怀念,以及二人原系天仙,谪居人世,终于回到天宫,永为夫妇作结。《定情》是《长生殿》里的第二出,叙述唐明皇宠爱杨玉环,册封为贵妃的事。作者简介: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南屏樵者,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七年(1668)入国子监肄业,终身未入仕。康熙十二年(1673)作《沉香亭》传奇,后改写为《霓裳舞》。至二十七年,又重取更订之,易名《长生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清圣祖孝懿温诚仁皇后佟佳氏大丧期间于寓所演出,被言者所劾,革去国子监学生籍,一时株连达五十人左右,时人诗云:“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翌年在浙江乌镇失足落水而亡。他是和孔尚任齐名的剧作家,作品有传奇《长生殿》,杂剧《四婵娟》一种传世,另有《锦绣图》待考。其余作品均佚。今人章培恒著有《洪升年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生殿与红楼梦《红楼梦》与《长生殿》,《长恨歌》主题的一致性《长生殿》的作者,是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诗人洪升.《长生殿》是洪升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峰巅,是戏剧界永恒的保留剧目.《长生殿》直接取材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同《歌》,《传》一样,《长生殿》主要描写的是李,杨爱情.其实,《长生殿》的创作初期并不是这样的.《长生殿》的创作历经十年,前后三易其稿.初稿名《沉香亭》,主旨是写李白作"清平三绝",感叹太白一生不幸遭遇;二稿名《舞霓裳》,"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此为第三稿,即《长生殿》.同《长恨歌》,《长恨歌传》一样,《长生殿》问世三百年来,文学界对于它的创作主题探讨,也是众说纷纭,但令人奇怪的是,文学界对《长生殿》主题的认识,几乎与对《歌》,《传》的主题研究基本一致.首先是"政治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感叹"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之思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降贼二臣刻意讽刺,对异族入侵极端憎恨.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二是"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三是"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 .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混合主题说,是对以上三个方面和稀泥;二是自伤主题说,认为作者在剧作中暗隐了自己难以出口的事情,或者是爱情婚姻方面,或者是家庭社会方面,总之,有不得已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长生殿》不仅创作主题与《长恨歌》雷同,就连学术界对两部作品的研究,理解,矛盾,争论,和稀泥都基本相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长生殿》直接取材于《长恨歌》,洪升与白居易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受,立意原则,取舍标准都是完全相同的.据洪升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交代,《长生殿》的创作,"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只写缠绵诚挚的李,杨爱情,对《天宝遗事》,《杨妃全传》中记载的故事,适当用于剧中"点染",但"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这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宗旨是完全一致的.无独有偶,不仅《长生殿》主题与《长恨歌》相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研究中的分歧,争论,也同《长恨歌》如出一辙!迄今为止,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大致也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言"情"主题说.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创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宝黛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爱情毁灭的渲染,宣扬作者心中的"至情"理想.他"试遣"的"愚衷"的目的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红楼梦》的这种"至情"理想,是对封建婚姻家庭观的反动,追求的是一种进步,民主,自由的新型爱情婚姻观念.二是言"恨"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在作品开篇,就表现出一种满腔幽恨的情绪.在冗长的故事中,表达了对"金玉良缘"的愤恨,对"无材补天"悔恨,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作者在"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创作小说过程中,看到的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心中装着满腔悲愤,笔下是对丑恶社会和封建大家庭无情的暴露和鞭笞.2三是言"悔"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悔书",作者开篇就讲了一大套自己"愧则有余,悔则无益"的创作心理,说自己"不肖","无能",以至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了"天恩祖德",竟至于"不若彼一干裙钗.说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将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并非"怨时骂世".不论"言情","言恨",还是"言悔"主题,都不脱《长恨歌》"爱情主题","隐寓主题"和"讽喻主题"的范畴.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认识,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其实还有一些重要观点.传统的索隐红学都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抱着真挚的民族主义感情","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是对兴亡更替的强烈感叹!今天的探佚红学和"经解"红学则多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了隐情的奇书,书中几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当时的阴谋和变故.对《红楼梦》背后隐藏的这些事情,一般多猜测是雍正与他的兄弟和政敌们争夺权势的血淋淋斗争.还有一些学者是混合主题,多重主题的倡导者.至于文革期间的阶级斗争主题论,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在此文研究之列.我们把以上分析同学术界对《长恨歌》,《长生殿》的主题研究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三部作品的主题竟惊人地相似!不仅对作品主题分析得出的思想类别相似,就连对主题争论的内容和切入角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基本相同.如果说《长生殿》取材于《长恨歌》,同一题材,同一背景,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前者对后者影响,主题一致可以理解,那么,《红楼梦》与《长恨歌》,《长生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题材,体裁背景,人物,时间,地点均不同,为什么还会出现以上主题重合的怪现象呢?《长恨歌》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长恨歌》是叙事长诗,《长恨歌传》是史记体文章,《长生殿》是剧本,《红楼梦》是小说,三个方面的四部作品差异很大.但是,只要你认真阅读这些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着前后相继关系.《红楼梦》和《长生殿》,都是受《长恨歌》深刻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模仿《长恨歌》创作出来的.1,在思想境界上,三部作品都宣扬的是"至情"理想,都深刻表达了对"至情"幻灭的沉痛和无奈.《红楼梦》和《长生殿》中宣扬的"情种"精神,以及爱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毁灭后的感伤和哀叹,都是出自于《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展示出的思想境界.李,杨和宝,黛一样,同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又同是悲剧的制造者.如果说《长恨歌》和《长生殿》宣扬"占了情场,弥了朝纲"的矛盾主题,《红楼梦》中的宝,黛二人,何尝不是"占了情场,弥了仕途",否则,在《红楼梦》卷首,作者那么痛心疾首地悔恨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天恩祖德"做什么?李,杨和宝,黛本身都在追求情投意合的人间至爱,本意并非想"弥了朝纲"或"仕途",但客观上悲剧毕竟都发生了,发生的原因说到底都是性格的悲剧,用《红楼梦》中形容黛玉的花签令说,"莫怨东风当自嗟".三部作品都没有把爱情悲剧浅薄化,没有描写成一般的生离死别,而是通过对爱情复杂性的解剖,体会到了"情场"与"朝纲","仕途"之间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三部作品的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共同点,就是在展示作品主人公命运悲剧的同时,作者不仅没有谴责和追究主人公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反而对他们的痴情和悲剧下场给予了最大的惋惜,同情和歌颂,造成了作品主题的内在矛盾.李杨爱情与宝黛爱情的悲剧,不是传统的善与恶斗争的结果,而同属于善与善,善与美内在矛盾的结果,悲剧的制造者和承受者是同一个人,难道李隆基的朝政不是自己因爱情而"怠"的?难道《红楼梦》作者的"一世无成,半生潦倒"不是自己沉湎爱情造成的?"果"无法谴责"因",因此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作出理直气壮的抗争,同时又无法自悔自责,因为爱情毕竟是无限美好的.总之,对这样的爱情,既不能简单地谴责,也不能简单地歌颂,只能采取近乎写实的手法,加以意识流式的描绘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确实找不出三部作品中李杨与宝黛这样相似的爱情婚姻思想了.32,在作品结构上,三部作品都按照悲喜两大阶段构建故事框架和悲剧发展过程,并分别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长恨歌》和《长生殿》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李,杨"芙蓉帐暖度春宵","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旖旎生活;《红楼梦》的前半部分也描写了宝黛在大观园中风中听戏,花下读书,逐步由"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游移感情,发展到非彼此不娶不嫁的专一感情经历,描写了二人互相试探,互诉衷曲,彼此盟誓的曲折过程.三部作品的这些过程描写,用的都是现实主义手法,基本以白描为主,其中不搀杂神秘因素.而在三部作品的后半部分,则都是描写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局,用的又都是浪漫主义手法.《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杨妃"婉转蛾眉马前死",死后到了"海上仙山",再描写二人的生死恋,这时的故事就并非尘世的事情,使用的基本是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后的半部分已经遗失,真实情节已经不可知,但从前半部分预设的"太虚幻境","放春山遗香洞"等场景看,也似乎应该是浪漫成分大于现实成分,不过已无法确知了.3,在虚拟世界中,三部作品共用一套子虚乌有的神话系统,构成独特的神话世界.这三部作品中的神话世界,迥异于传统的"天界","道教","佛教"神话体系,而是作者独创的玄妙而又美丽的独特体系.在《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在《长生殿》中,海上仙山变成了"蓬莱仙境"和"月宫仙境",仙子变成了织女大士和牛郎真人,以及蓬莱山和月宫中的一帮仙女.在《红楼梦》中,他们又变成了"太虚幻境"中"放春山遗香洞"和人间的"大观园",其中有"警幻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和"度恨菩提".《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明显是出自《长恨歌》中的仙山"太真院",以"太虚"对"太真",当非偶然.大观园"楼台高起五云中",就是套用的《长恨歌》的"楼阁玲珑五云起".《红楼梦》中对警幻仙子的描写,也明显受《长恨歌传》中"冰雪姿,芙蓉冠,露绡披,俨然如在姑射山"的影响.虽然有所变化,不过换汤不换药,神话体系都是独特而一致的,与其他神话体系迥然不同.实际上,三部作品在好多具体情节描写上,也是相沿一致的.《红楼梦》中金钗和宝玉,从根本上就是来自《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李,杨的定情信物"金钗","玉合".《红楼梦》中宝,黛,钗,湘间三角关系,同《长生殿》中杨贵妃与梅妃,"三国夫人"的关系也完全相同,就是书中人物对爱情的游移和吃醋性格,也仿佛剿袭而来.《长恨歌》中的"临邛道士",在《长生殿》中变成了"杨通幽",到《红楼梦》中,又一变而为"空空道人",连道士的身份都没变.在幻境中,《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曾在睡梦中,梦见一个怪物,把自己扯入水中,大惊之下高喊"高力士何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在梦中,被夜叉鬼扯进迷津,惊慌中高叫"可卿救我".《红楼梦》中宝玉所做的《危画词》,第一句是"恒王好武兼好色",而《长恨歌》的第一句是"汉皇重色思倾国",两首诗的第一节,用韵也完全相同.好多读者感到奇怪,《红楼梦》中出现了"太上皇"的提法,说"当今皇上"以孝治天下.作品的背景是清朝,而清朝只有一个"太上皇",那就是乾隆六十年退位,让位给儿子嘉庆,自己做太上皇.乾隆退位时,《红楼梦》早已成书,所以书中出现"太上皇"是奇怪的.说奇怪也不奇怪,清朝没有"太上皇",唐朝却有"太上皇",他就是李杨爱情的主体之一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由于他的儿子唐肃宗久已在灵武即位,他只好当了"太上皇".《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他退位后,与皇帝儿子的一番谈话,要求儿子"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这也大概就是《红楼梦》中说当今皇帝"以孝治天下",听命太上皇允准皇妃省亲的来历.《红楼梦》中还有一处颇堪注意,书中交代作品"朝代年纪""无考",同时交代,不妨假借"汉唐".作者为什么不假借宋明偏偏假借汉唐呢?原来,《长恨歌》诗中本是唐朝故事,却假借汉朝敷衍,第一句说的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唐朝皇帝在诗中成了汉皇.《红楼梦》受《长恨歌》影响,自然顺手"假借汉唐"了.细心的读者还会注意到《红楼梦》中两次出现"大明宫"的提法,清廷并没有什么"大明宫","大明宫"是唐朝皇宫最主要的宫殿.44,在艺术手法上,三部作品也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长恨歌》是叙事长诗,但它决不是简单地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叙事,而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渲染.《长生殿》前半部分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后半部分采用的则是高超的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呢?大概所有读者都承认,他既有"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自传记实特点,又有虚无缥缈的浪漫渲染艺术风格,与《长恨歌》,《长生殿》的艺术特点是一脉相传的.其一,三部作品都具有淡化情节,借叙事而抒情的特点.《长恨歌》流传久远,早已证明其艺术的卓绝.前半部分集中概括了李杨长期爱情活动,但其重点并不是具体的爱情活动,而在于这些事件体现的性质和倾向,其高潮在于杨贵妃惨死而李隆基作为帝王却无可奈何的心灵震撼.其后半部分叙述得似乎详尽淋漓了,其实并不然,只是为人物抒情提供基础,契机,为作者的感情寻找喷发点.其结尾实际上是不结而结,"用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茫茫无绝期",为读者留下多少感叹,想象的余地.《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与此基本相同.作者描写宝黛的爱情,主要着力点并不在于二人之间卿卿我我的场面,而是着力于诗化情景的展现.读《西厢》,听琴,葬花等内容,明显有诗化倾向,其核心不是叙述故事情节,而是展示人物的微妙情感和情感在生活中的流动,起伏,回旋.读者在这里获得的不是曲折动人的故事,而是撼人心魄的精神感受.其二,三部作品都具有叙事者与作品人物话语交错互渗的特点.《长恨歌》是叙事诗,但作者把杨贵妃由故事中的人物转化为抒情诗的第一主人公,把她镜头一步步推近,让叙述者站在人物的角度或立场上,引导读者按照人物的弦索,去体味叙事者的爱憎,从而并达到强烈共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的浓郁气氛.诗中的好多具有强悍震撼力的语言,可以理解为作者的话,也可以理解为作品主人公的话,《红楼梦》更是如此,它虽然是记实性小说,但作者决不是简单地写人状物,而是创造出诗化的场面,用诗化的语言,描写诗化的思想.在黛玉葬花一节中,作者由叙事者的角度巧妙地转到人物的角度和立场,引导读者按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意识去理解领会,比描写一百件"风刀霜剑"的故事,更有震撼力!其三,用复义语言,表现复杂的思想.最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红楼梦》的评点折戚蓼生,他敏锐地地看出,《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在"一声两歌,一手两牍".其实《红楼梦》的这种特殊艺术手法,就直接来源于《长恨歌》.古代高明诗人往往都十分重视运用汉语言的歧义现象,认为"以两解更入三昧"(李光地《榕村语录》),是诗人尽力追求的一种精妙境界.《长恨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是运用复义手法的典范."倾国"二字,在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倾国倾城"的美女,也可理解为不理朝政导致政权倾覆的昏君.以上分析的目的,不是研究《长恨歌》对《长生殿》的影响,而是研究《长恨歌》和《长生殿》对《红楼梦》的影响.我们都知道,《长生殿》的作者是洪升,而洪升创作《长生殿》时,坦承自己是完全按照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创作的,现在的问题是,与《长恨歌》与《长生殿》主题与创作手法完全一致的《红楼梦》,究竟是谁创作的?《红楼梦》作者推论白居易和陈鸿是唐代人,《红楼梦》的作者自然不可能是他们.而洪升则是清初人,《红楼梦》与《长生殿》又是如此惊人的一致,他会不会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呢?会不会是他,在《长恨歌》的影响和启迪下,先后创作了《长生殿》和《红楼梦》呢?首先,他有没有创作《红楼梦》的思想基础?清初江南的士大夫阶层,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把明清易代时的社会大动荡,同唐朝的安史之乱相比.洪升的家庭的确是显赫的"百年望族","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在清初改朝换代中,先是"外面架子未倒,内囊渐渐尽上来了",随后受"三藩之乱"牵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升既然创作了感叹兴亡的《长生殿》,也完全具备发出《红楼梦》中兴亡感叹的时代和家庭基础.5其次,洪升自小受具有"遗民"思想的老师毛先舒等人影响,具有强烈的改朝换代,兴亡感叹意识.洪升本人经历了家庭的"天伦之变",后半生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前半生形成了巨大反差,随后又因为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永远革去国子监生籍,"断送功名到白头",对朝廷怨恨情绪更深了.洪升完全具备发出《红楼梦》中怨恨语言的思想和人生基础.再次,洪升有创作《红楼梦》的文化功底,他的家族诗礼传家,世代簪缨,富有藏书,号称"书海",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特别是对诗,词,曲的造诣尤深;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传奇,还评点过小说《隋唐演义》和《女仙外史》,熟悉小说创作;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熟悉"假语村言".在《长生殿》序言中自己承认,特别熟悉《长恨歌》和《长恨歌传》,而这些都是创作《红楼梦》的必备条件.最重要的是,洪升具备创作《红楼梦》的个人感情生活基础.洪升的妻子黄蕙是自己的嫡亲表妹,文化教养很好,善于音乐绘画,但为洪升的"无能不肖"还了一辈子眼泪.洪升的两个妹妹冰雪聪明,十分美丽,但由于家庭败落,婚后生活不幸,双双年轻夭亡.洪升的一大群表姐妹,曾在清初组成著名的文学团体"蕉园诗社",各自都出版过诗集,洪升与这些姐妹们青梅竹马,从小感情很好,但这些姐妹们后来都有各自的不幸,正可谓"万艳同悲".洪升的姐妹们,应该就是大观园姐妹们的生活原型.正像《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是为杨贵妃作传一样,《红楼梦》的创作目的也是给姐妹们作传,就是作者在书中交代的"闺阁昭传".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洪升在创作《长生殿》的十年里,很可能姐妹们与他有共同的爱好,并一起参与过李杨爱情故事的酝酿.如何能证明这一点呢?直接的证据早已淹没了,但间接证据还是有的,证据就在这些姐妹们出版的诗集上!洪升在创作《长生殿》时,别号为"啸月楼",其含义大概同长生殿的"月宫"相关.他的表妹钱静婉,诗集名为《天香楼集》,天香者,桂树也,月宫之别称也.洪升友人说洪升致祸的原因,就有"桂子飘香是祸胎"的说法,可见"天香"与《长生殿》意义相关.倘非钱凤婉与表哥洪升有共同爱好,何以取此名号?洪升的这个表妹,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书中宝钗的原型.洪升的另一表妹冯又令,诗集取名《湘灵集》.这个别号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原来和白居易《长恨歌》有着深刻关系."湘灵"是白居易的初恋情人,二人感情甚深,但终于没有结成连理.白居易对此耿耿终生,撰写《长恨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与湘灵的爱情遗恨引发的.《红楼梦》中为甄仕隐丢失的女儿取名"香菱",似乎也有这个原因.试想,如果不与表哥一起读《长恨歌》,冯又令为何取此室名?洪升这个"湘灵"表妹,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书中湘云的原型.洪升的一个最亲近的表妹,名叫林以宁.林以宁的诗集名《凤潇楼集》,凤者,后妃也,潇者,斑竹也,正是《红楼梦》中"潇湘妃子"林黛玉的生活原型!《红楼梦》书中处处把黛玉喻为芙蓉花,其原型林以宁就曾创作过一部传奇《芙蓉峡》.由于早已失传,其内容已不可知.但我们可以推测,他们表兄妹的文学创作活动,都是受了白居易
杨贵妃恃宠善妒,其弟国忠招权纳贿。皆因唐明皇纵情声色,治国无方。安史之乱,哥舒翰潼关不守,兵败降贼。明皇仓皇幸蜀,逃离长安。群龙无首,领袖无能。马嵬曙,陈元礼纵兵逼哄。明皇声色之徒,徒之奈何,贵妃遂缢。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要求多少字,这个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具体多少要看学校的要求了。一般来说,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都是要在1000字以上的。当然这个数据也只是仅供作者参考,作者在进行写作之前先向学校了解清楚。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课题负责人、起止时间、报告提纲等。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题目一定要准确,题目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中心,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因此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题目应当精练并完整表达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2.文章题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标题;3.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4.论文题目要新颖、简洁,字数最好不超过20个字,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没有具体的字数限制,一般在3000字左右。
主要写法
一、基本说明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二、内容撰写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1、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立论依据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
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
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3、研究方案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条件分析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三、报告研究
研究方法
我们首先要弄清的是哪些是我们科研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大中小学教研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
我们在介绍自己的论文方法时,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你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法,你就要阐述清楚你的问卷是自制的呢?还是沿用的前人的呢?我们在研究用,不要罗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炼一两种研究方法,侧重研究就可以了。
1、研究价值
就这个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罗列许多我们根本解决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师说他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某某地区的教育质量等等,别人一看“提高”这个词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的质量不是一项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广性,还有待实证。
研究的创新是相对别人这方面的研究,别人没有的,你自己总结提炼出来的新亮点,也是你文章的亮点。研究的价值与创新应立足于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无关的或自己根本解决不了的罗列上去。
2、研究阶段
研究阶段主要是指我们选题从思考阶段到论文成熟,这个部分我们一定要细化,各个阶段干什么,目的明确且应呈现什么样的成果;阶段分工要明确,在各个阶段具体由谁负责、由谁处理相关事项;阶段时间分配要合理,有步骤、有计划的实行。
四、参考文献
格式要规范,其顺序的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出版社或刊物名称并用大写英文字母标明刊物类型、出版日期(如果是书目就要写清楚页码);另外,每部分的标点符号都是有规定的,并且字号一般用小五。对于来源渠道不一样的文章,要分别标明其文章类型。
扩展资料
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
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怎么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