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建设论文

思修论文 古往今来人都没有停止过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探求的脚步。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集中体现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 人生价值观,实际上是解决个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学校培养我们树立壮丽的人生理想,使我们确立经过深思熟虑、符合自己能力和顺应社会要求的人生追求。 实践证明,科学价值观教育对人的成长作用重大。我们不能用事实真理取代价值真理,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有智慧和技能并不能给人带来尊严和幸福,人类有理由相信、完全可以把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传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下,已经把价值观教育摆到重要地位,各方面都在培养我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评价人生目的和人的社会行为所持有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尺度,是对于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的一种根本看法。一个正确、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征途具有指导意义,是战胜一切困难羁绊的精神动力;相反,错误、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则是人走向堕落,走向灭亡的诱因。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人生价值观。 然而,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奉献还是索取,易言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奉献还是放在索取上。同时,人生价值的构成,包括着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因此,为人民作出贡献,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是有价值的。在我们树立了正确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后,要用实践的方法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努力提高自身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何谓天才,就是放对地方的人才;反过来说,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错地方的人才。 例如:你和一位土著被困在非洲丛林,既无食物,也无水喝,那麼你将把这位土著当作「才」因为他懂得各种求生的技巧。相反地,如果把他带到办公室要他使用电脑,那麼情况将会完全同,你可能会认为他是「白痴」。的确,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些科学家连音阶都抓不准;有些画家连一封信都写不好,可是他们「把自己放对地方」,所以成就非凡。 史蒂芬.史匹柏就是个例子,他因为高中的成绩非常差,没有任何电影科系愿意准许他入学。反的,他走进电影工作室,认真学到了他所需的技能。今天,他不但制作了许多评价极高的影片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导演。毕卡索刚出道时原本想当诗人,结果他的诗被极具鉴识能力的丝泰茵夫人评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转意。幸好有这位贵妇的提醒,否则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画家了吗? 其实,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属的地方适不适合而已。 人生要过得快乐,就一定要按照自己最高的价值标准过日子,每当你能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内心就会充满欢乐 当我们说到什么东西有价值,那表示它对我们有某种程度的重要性,当你喜欢某样东西,那就表示它在你的心中具有一定的份量。在本章里我要跟各位谈谈人生的价值观,因为那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东西。在你价值观里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实质上的,另一种则是工具上的,譬如说我问你:“在你心中认为对你最重要的有那些?”你或许会这么回答:“亲情、家庭、金钱……” 这里面像亲情就是你所追求的实质上的价值,因为它能挑起你的情绪,至于家庭和金钱便是工具上的价值,它们只是一个帮助你达成“亲情”这个情绪的管道而已。 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走偏了路,归究原因乃是没有弄清楚“实质价值” 和“工具价值”这两者间的差异,常常耗费心力于那些并非真正想要的工具价值上,因此才会遭受那么多的痛苦。惟有实质价值才能使你的心灵得到满足,让你的人生更丰盛、收获更多。今天我们的社会中会有那么多的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家每天汲汲营营,一点不晓得生命中真正对他们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无怪乎他们在得到所追求的东西之后内心依然空虚,叹道:“难道人生就是如此?” 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快乐,最终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活着干什么等。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还要有自我,或者说要有个性、独立的人格以及个人化的趣味和行为。 一个人只要在生活中有做为,就不会感到无聊,无聊最大的起因便是无所事事,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人生,让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 生活是人的实在的生活流逝过程,是人们每日每刻活着的内容;而人生则是人们对这实在生活流程的主观感受,是人们对活着的内容的主观评价,因此,人人皆是先有生活而后有人生,人们活着是生活之事,而人们活得怎样则是人生大事。 对于生活,我们有选择权,我们能够选择、改变平庸的生活。 一、确立目标,艰苦奋斗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探索的动力,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因此在我们为自己规划之前要考虑好。自己真的是否对选择的学科或研究的事物感兴趣?如果只是因为家长的要求或其它的原因,那么会影响自己更深更远的发展。相反若对自己选择的学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那样我们就会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它,离成功就会更近一步。 仅仅有了兴趣那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制定一个奋斗的长远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还得学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文学家说, 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而政治 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而最宝贵的勤奋,不光是身体上的勤奋,而是精神上的勤奋,勤奋靠的是毅力,更是永恒。有毅力坚持到最后的人,那才是在真正的成功者。还需要创新的勇气:勇气引领人生勇气就是在挑战面前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缺乏勇气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追寻成功者的豪情壮志,这就像在灌木丛中跳跃觅食的鸟雀永远也无法知道"绝云气"、"负青天"、"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为什么会不畏艰险地搏击长空一样。正是有了这些精神,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功!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使我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义与利的关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变得异常复杂和矛盾,如何正确定位人生价值,完善自我,如何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显得更加重要。 (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德质体全面发展 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也与个人品德密切。我不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尊重的人。当然,这种尊重是互相的。孝敬体贴父母,尊重并关心朋友,尊重对手,以及以后涉及的理性处理感情问题,我想着都是我应该做到的。 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成功的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人,还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情趣,培养良好的性格,培养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培养良好的情趣,就是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努力培养对各项活动的情趣;学会培养良好的性格,养成一个有自制力、性格果断、坚毅、善于向周围学习、善于听取意见、克服缺点的人。培养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属于人格中的核心成份,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评价及取舍时所持的准则。大学生价值和人生目标的确定与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的方向和途径。只有将价值走向与自身成才联系起来,与崇高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才能防止个人主义过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冲突。

一、最新大学德育论文选题参考1、大学德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2、大学德育应重视大学生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3、试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德育4、中美大学德育之比较5、知耻:大学德育底线******探析6、论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7、大学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目中的班主任8、大学德育环境的网络化研究9、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与实践10、大学德育的文化支点: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11、当前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2、大学德育新探13、******关怀:大学德育的重要手段14、大学德育应注重******关怀15、大学德育与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16、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17、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论大学德育功能的实现18、大学生中的“异化”现象与大学德育19、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20、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二、大学德育论文题目大全1、大学德育与公民道德建设2、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3、坚持大学德育的意识形态方向4、论当前大学德育的改革方向5、遵循成长轨迹:大学德育的新路径6、论后现代主义的大学德育意义7、优化大学德育队伍结构研究8、大学德育研究的文化取向9、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启示10、构建大学德育的同伴教育模式——以杭州师范学院开展同伴教育的个案为例11、信息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思考与探索12、试论大学德育中互动的实质与意义13、论以人为本的大学德育14、大学德育:功能嬗变与本体回归——基于意识形态与道德之间的张力的认识15、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走向16、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德育发展17、大学德育:在文化动力中生成18、中日大学德育之比较分析19、关于大学德育创新的思考20、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的契合三、热门大学德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大学德育低效与制度******的缺失2、大学德育教育与生态文化建设3、论现代大学德育的异化4、寻找公共德育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大学德育新路径——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为例5、新的科学发展观与大学德育6、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7、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研究8、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的新实践9、大学生择业观与大学德育的辩证关系10、大学德育接受学的几个问题述要11、普遍******与大学德育12、试论新时期大学德育中的同伴教育13、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大学德育课教学的探索14、当代大学德育走向15、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16、科技******视野下的大学德育17、大学德育“改造论”18、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19、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德育的文化使命20、心灵的对话品德的切磋--对大学德育中师生关系的思考

大学生道德研究建设论文

浅谈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

规范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发挥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尽力克服网络交往的消极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发挥道德的导向、规范、约束作用,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真正做到文明、健康、自律,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好,形成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依照一定的原则,才能确保道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发展,并科学而有效。因为原则既是网络交往道德内在规定性的反映,又是网络交往道德建设规律性的概括与总结。因此,网络交往道德建设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1、时代性原则

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针对发生在“特定”时代的特殊交往方式的道德建设,不仅要贴近特定时代,还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性原则。基本要求就是这种建设要紧贴时代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充实着时代进步的气息,反映时代进步的步伐,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与时代的期待相呼应。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交往活动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根本上创新和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手段,使人类的交往活动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地域,更为方便和快捷,那么规范这种交往的行为就必须与这种交往特性相适应,籍此明确的导向大学生,作为现代人进入网络交往世界,必须从时代文明进步的角度来对待网络,使用网络,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采,使文明、健康、自律成为网络交往的时代特色。尽管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离不开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时代特征应成为网络道德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失去时代性,就失去了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灵魂。

2、实效性原则

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是一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建设,不仅要贴近“虚拟世界”的交往特性,而且要规范其交往行为,体现实效性原则。基本的要求是在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上,应讲究实效、追求实效、力争实效,不但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而且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水平有明显提升。实效性是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原则,因此,在网络交往道德建设中,既要把“实效性”作为建设的追求目标,又要把“实效性”作为衡量建设绩效的基本标准。这要求“建设”既要从实效出发,又要求“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实效;既要教育思想务实,又要建设工作扎实;既要把道德教育的基础夯实,又要把道德自律的过程落实;总之,不注重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实效性,这种建设将毫无意义。

3、针对性原则

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是具有“特定”对象的道德建设,不仅要贴近“特定”对象的交往行为,又要紧扣网络交往的现实问题,体现针对性原则。基本的要求是针对网络交往的问题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为规范,使学生行之有矩;针对网络交往的消极影响,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减少或减小其负面影响;针对网络交往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的实际,形成有针对性的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网络交往道德素养;针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交往道德发展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建没思考与规划,使网络交往道德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针对性是实效性的基础与保证,提高针对性,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提高学生素质;既要注重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又要注重网络交往行为管理;既要注重普及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又要注重净化网络交往环境;如此等等,都是提高针对性的有力举措。针对性就是网络交往道德建设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注重或失去这种针对性,建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综合性原则

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是具有“特定”内涵的道德建设,不仅要内涵明确具体,而且要满足内涵需要,体现综合性原则。基本的要求是在网络交往道德建设要综合多种教育因素和教育途径,形成综合性的建设力量,以发挥综合性的教育作用,形成综合性的道德效应。在教育要素上,主要综合道德的、法律的、文化的、环境的、纪律的规范制约作用;在教育途径上,主要综合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本人的途径;形成各种要素有机配合,各种力量综合作用,各种途经各尽其职,社会关注、家庭关心、学校负责、学生积极的网络交往道德建设新局面。网络交往行为规范与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法律规范,与学校的纪律与要求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网络交往道德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法律、道德的共同作用,离不开交往主体的自律,也离不开先进的网络文化的熏陶,更离不开教育主体(学校、社会、教师等)的引导指导,包括净化网上交往环境,也离不开综合治理。如果认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就是高校的责任,那是失之偏颇的。

二、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应当具有清晰的目标,用目标引导建设。大学生既是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主体,又是客体;还是网络交往道德的承载主体,责任主体。因此,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目标重点必须落实到大学生身上,使他们网络交往道德水平有整体的提升。

1、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观念

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观念,是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常说观念可以改变一切,决定一切,观念一变面貌新。网络交往道德建设就是要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观念。由于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滞后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缺乏有针对性的道德观念的指导和引导,往往跟着感觉走,即使“自律”能力强的学生,也以自我的“认为”去进行网络交往,体现的是一种自在的行为,而不是在有正确道德观引导下的自觉行为。因此,要重在确立“诚实守信”“独善其身”“慎独自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不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言行一致”等�念,并上升为个体的道德信念,成为个体在网络交往中的精神支柱,变成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

2、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交往的道德认知

提升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认知,是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基础目标。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认知,是指对网络交往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主体的确立,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评价与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价值的选择等诸多方面,这是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理性选择的基础。大学生出现网络交往中的道德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他对于网络交往道德认知的模糊,甚至把网络交往中的道德关系与现实交往中的道德关系完全隔离开来,以为现实交往需要遵守道德,而网络交往不必遵守;误以为网络交往中的道德主体是虚拟的,可以“隐身”到“隐退”,可以毫无顾虑。基于这样一些认知,以致常发生现实交往中不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

因此,在网络交往道德建设中,最主要的是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社会其实是现实社会的衍生,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翻版,虽然有区别,但交往中的道德关系并未改变;道德规范也不能因此而失落;道德主体也不能因此而“退隐”,亦即上网的人不可能离开现实社会而存在,网络交往中的人也是现实生活的人,在现实交往中存在着道德关系,在网络交往中依然存在着这种关系,因而依然守德有责,即使在无人监督与交往对象未见面,不知其性别、身份、地位的情况下,人的道德良知、道德操守、道德坚持仍不能有丝豪的松懈和改变,依然要坚持一个人的真正“本色”,并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籍此形成正确的上网和交往态度。

3、增强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道德意志

增强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核心目标。网络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体现出来的遵循网络交往道德的自觉性、坚韧性,以及抵制不良信息、色情刺激的果断力、自控力、持久力。道德意志是网络交往中坚守交往道德底线,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并按道德选择去行动的最为核心的品质,是与网络交往“诱惑力”作斗争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道德问题,其实也是一种道德意志问题,即缺乏那种遵守网络交往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坚韧性,以及抵制不良信息,色情刺激果断力、自制力、持久力。因此,网络交往道德建设,最主要的是从学生的内心入手,把道德信念转化为一种道德的意志力,进而持久、自觉地遵守网络交往道德规范,且以坚强的意志果断地、坚决的抵制与放弃交往中的各种诱惑,失德行为。

4、强化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自律

强化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网络交往中的道德自律,指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把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网络交往的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之“法”,以内在力量,严以律已,独善其身、自觉自为的一种道德素养与水平。也就是,在网络交往中,对“我应做什么,我应如何做,我做的怎么样”等相关问题作自律性的道德选择。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诸多问题,其实多是放松了自我的约束,或失去了约束自我的内在力量,做不到独善其身的结果。有时他们往往不是“不知”,而是“不为”;不是“不察”,而不“不警”;不是“不辩”,而是“不做”;不是“不明”,而是“不守”等,这些教是自律不严的表现。因此,网络交往道德建设,最根本的是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按道德规范的要求,由“自在”的交往主体变成“自觉”的交往主体,由“虚拟”的交往主体变为“实在”的交往主体,由“隐身”的交往主体变为“现实”的交往主体,不因网络交往的现状而改变自律。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要理顺的基本关系

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必须理顺一些基本关系,只有理顺这些基本关系,使之相互协调、各展其长,形成合力,才能化解和消除其中的消极因素,利用和形成有利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积极因素,顺利推进网络交往道德建设。

1、建设主体和建设客体的关系

网络交往道德建设,需要理顺建设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为建设主体,是网络交往道德的责任者、设计者、主导者、实施者,网络交往道德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主体”的作用发挥如何;作为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客体,是网络交往道德的承载者、实践者,其效果如何取决于“客体”的作用水平。虽然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学校教师、学生,但主客体系于一身的还是学生,学生既是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主体,又是建设的客体。因此,在网络交往道德建设中,要强化学生作为“主体”的责任意识,调动其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听取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参与建设的全过程,从中提高其网络交往道德观念、认知水平;又要强化学生作为建设客体的担当意识,调动其道德践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达到知行统一,学用统一,体现出良好实践效果。因此,加强网络交往道德建设,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客体作用,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交往道德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没有学生的客体作用,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效果就难以体现。

2、现实交往道德与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关系

网络交往道德建设,需要理顺现实交往道德与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关糸。从本质上看,现实交往道德与网络交往道德并无本质的不同,都是用于规范和调节人的交往行为的,只是在调节的交往空间领域和重点上有所区别,现实交往道德主要规范和调节现实空间领域发生的交往行为,网络交往道德主要规范和调节“虚拟”空间发生的交往行为。但即使是在“虚拟”空间交往,也要受到现实交往道德的约束,因为他们是存在于现实交往中的人。

在这一点上,交往中的“人”,既是现实交往道德的承载者,又是网络交往道德的承载者、践行者;也正因为“人”,实现了不同领域的道德链接。因此,在网络交往道德建设中,理顺现实交往道德与网络交往道德建设的关系,既不能将二者分割分离,又不能将二者简单混淆,而是要达到有机链接和融洽,又各有侧重,共同约束、规范交往中的人。现实交往道德应成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建设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网络交往道德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网络交往道德要体现是对现实交往道德的传承和发展,没有传承和发展,网络交往道德就没有自身的特色。因此,加强网络交往道德建设,要坚持一手抓弘扬现实交往道德,一手抓网络交往道德建设,使之相辅相成,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网络交往道德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网路交往道德建设,需要理顺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关系。无容置疑网络交往的匿名隐蔽特点,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力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交往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因此,网络交往道德建设重在学生个体的道德自律,需要强化和提升学生道德自律水平,使他们在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不逾矩”。但这至多反映的是教育的一种“无奈”,因为人性的弱点要让人完全自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网络交往道德建设,要注重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要在注重学生道律自律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落实道德他律的方式与措施,力争道德他律伴随学生网络交往的全过程,使他律促进自律,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共同规范交往主体的交往行为。是故,加强网络交往道德建设要坚持一手抓学生道德自律建设,一手抓道德他律建设,没有自律,网络交往道德规范就无从落实;没有他律,道律自律就不会持久,也难以见效。

4、网络交往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交往道德教育的关系

网络交往道德建设,需要理顺网络交往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交往道德教育关系。在学生的网络交往中,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在诱因上,有些是心理问题诱发的道德问题,有的可能是道德问题诱发的心理问题,有些则是心理与道德问题共同诱发的结果。因此,网络交往道德建设,既要解决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问题,又要解决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问题,只有心理健康才会达到道德健康,道德健康又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是故,加强网络交往道德建设,要坚持一手抓网络交往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解决网络交往心理问题,健全学生的网络交往心理;一手抓网络交往道德教育,注重解决学生网络交往道德问题,健全学生的网络交往道德,使之相辅相成,形成教育合力。没有网络交往的心理健康就不会有网络交往的道德健康;同样,没有网络交往的道德健康,要有网络交往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可能的。

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是一个事关学生是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问题,应当引起高校领导,教师的重视,更要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霞.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9(9):35-36.

[2]赵爱芹.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08-211.

大学生如何锤炼个人品德论文如下: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中,不论是古代君王还是现代社会,都将“礼”作为治国之本,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在现代社会中,道德与礼仪,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举止,推动着社会文明有序地向前发展,维系着人与人之间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礼仪与道德修养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是社会发展的根基。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的现状

(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重视程度

对于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的培养,人们过多地会注重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阶段开始培养,忽略了大学时期的培养,但其实中小学是培养的初级阶段,大学是将道德与礼仪定型的阶段。这样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中,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往往忽视了道德文明教育。在众多的高校课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礼仪修养的课程都有开课,但通常都是选修课或者课节安排得很少。高校对思想道德建设的不重视会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缺失。

(二)加强道德修养建设培养的方式需要整改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最终教学成果的质量。目前,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与礼仪修养的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大多都是理论课程,并没有与实际生活需要及社会实践相结合,许多方式都是空谈。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方式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求

人格具有一定的魅力,是人的心理过程与特征的总称,是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统一表现。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培育课程着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的宏观教育,对人格培养教育程度还不够。日常生活实践证明,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与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紧密结合,生活实践最容易强化人的思想观点、礼仪行为与心理道德。因此,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是推进学生人格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校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一个人的文明举止是否优雅、是否有气质是文化素质底蕴的表现,更是人文教育结果的检测。大学生通过对礼仪规则、姿态、语言的培养,学习高雅的礼仪、养成礼仪的交往方式与风度会体现出谦逊有礼的风范。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非常重要。失去民族文化认同感会不利于民族文明的发展。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所以在高校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十分必要,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大学生对道德与礼仪规范的学习,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实力。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方式

(一)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才会有成果。思想道德建设在大学期间有着塑造与定型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除了在日常理论教学方式培养上,更要注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例如,带大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整理内务等,亲身感受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成果。社会实践是比理论教学更直观、更具有教学效果教育方式,所以,在授课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方式,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贴近生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思考什么是道德文明,什么是礼仪修养。

(二)加强心理教育

当代大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就业压力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起伏波动较大,如果高校不加强心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会有下滑趋势。人的心理如果不健康,走极端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甚至会促使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高校加强心理教育迫在眉睫,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讲座,给大学生讲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创建社团组织相关礼仪的晚会等,使大学生认识到道德与礼仪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形成良好的礼仪日常规范,并自觉遵守。

(三)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具体实行,社会与高校采取的任何培养方式最终还是需要大学生去认可、去实践。首先、大学生要学会自行思考、对于社会中思想道德缺失的现象进行思考与反思。其次,要自觉学习,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随波逐流。最后,对于正确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要自觉遵守和坚持执行,用自己正确的言行影响他人,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真正地展示出我国大学生的风采。

总之,高校要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顺利地进行做好准备、为我国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出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众所周知诚信是立人之本,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成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道德 教育 的重中之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有关诚信道德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诚信道德重建的思考》

【摘要】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失信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堪忧,大学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将从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入手,探索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机制,使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思考

1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诚信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稳定发展的。但是,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不断变更,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趋利性影响进入大学校园,使尚不完全固化和坚实的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受到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恪守诚信道德,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诚信道德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剽窃成风,蒙混过关;求职履厉,泡沫重重;助学贷款,羞涩尴尬;不守信用,背信违约等。

2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凸显,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效率、公平、创新等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使人们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坑蒙拐成为社会公害。受市场经济影响至深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个漩涡中,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诚信法律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是我们营造和保护讲诚信的社会环境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尚不完善;社会诚信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处于人生成长阶段,在涉及个人利益时,难免会走上不诚信之路,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制度体制原因。

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 文化 建设,还是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很少考虑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对诚信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从诚信教育内容看,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和就业,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相对弱化,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都与专业课无法比拟。从诚信教育机制看,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及诚信档案,许多学校口头重视,行动轻视,从学生管理、教学到服务没有形成诚信育人的环境,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有大约54%的同学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比诚信道德更实惠。

家庭教育 的影响

家庭也是诚信道德教育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养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中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弊端,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重点大学可谓不遗余力,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除了文化课恶补之外,一些家长又走到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认为把孩子的琴棋书画等特长培养好,就是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结果,忽略了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新生代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就是考各种技能证,当涉及个人前途和利益时他们往往会放弃诚信道德。

3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构建道德约束和法律强制有机结合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反过来人对环境又具有反作用。环境只有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才能在育人中发挥作用。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一方面,大力报道和宣传诚信人和事,使诚信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充分释放,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加大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背信弃义可耻的社会氛围。

其次,完善社会诚信法规的建设。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问题,也是社会管理问题。诚信缺失的解决之策根本上需要加强法治保障。一方面,要抓紧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另一方面,诚信制度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法律实施不到位也有直接关系。没有法律的有效实施,诚信体系也难以真正建立。通过上述努力,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形成守信意识,践行守信行为。

完善学校诚信教育机制

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把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纳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以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1)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两课”阵地,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加强规划、统筹管理,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诚信承诺”万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及专题 报告 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全校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

(2)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有诚信的约束机制,让学生诚信有章可循,违背诚信有章可罚,提高学生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另一方面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学校对学生诚信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的机制,学生因其诚信的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这样学生会更加追奉诚信。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 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是否见效,归根结底依赖于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及选择与评价能力,培养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文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诚信品德 对子 女影响很大。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因此要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和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中国家长需要焦虑的事情,不是我们给孩子花了多少钱,而是花了多少时间,去认识、管教、支持孩子,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因此,家长应充分重视自身言行、道德习惯、家庭氛围等对子女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正确的家庭诚信教育观念和意识,用科学的 方法 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当出现负面行为时及时纠正,给孩子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另一方面,针对孩子在校期间发生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不愿告之家长的情况,家长还应主动用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全面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人际关系等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海宾.诚信教育的 反思 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3(3).

[2]何建娥.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华,肖艳玲,李丽萍.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9).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毕胜.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强化社会道德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

摘要:诚信品格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内化的产物。这就预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需要整合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个体的各种社会道德因素:即通过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以及淳化社会风气,从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格;社会道德因素

诚信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当代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完成时代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成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学校教育和自身的修养,但同时也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故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社会道德期待、亚文化、道德荣誉、社会道德风气等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与影响,揭示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探寻新的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社会道德期待即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旨在向个体提示合理的道德规范,表明什么是受到群体赞同或谴责的行为。社会道德期待通常以一种潜在的、间接的方式影响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它既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判断标准,也是一种潜在的道德教育力量。社会对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道德期待,不仅包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有关诚信的一般原则和规范,如“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自尊自爱,自省自律”,还包括学术方面的道德要求,即“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等。毋庸置疑,这些社会道德期待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人格具有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然而,大学生是否能将社会道德期待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还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心理基础。由于自我意识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要求、自我体验、 自我评价 的意义,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其道德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就越强,克制本能的欲望与冲动的能力也就越强。作为道德意识之一的诚信意识,说到底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感、责任感,它直接发生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也就是说,没有自我意识的确立与发展,诚信意识是很难产生的。所以,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需要不断强化其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1.注重发挥社会道德期待的强化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大众传媒、制度、榜样等结合起来,形成舆论强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同与遵从。其一,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的优势,通过讲述人们身边的诚信 故事 或评论刚刚发生的造假事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规则的认同。其二、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奖惩制度相结合,通过奖励对诚信行为给予正强化,通过惩罚对失信行为施以负强化,增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信念,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的良好习惯。其三、将社会道德期待与榜样人物相结合,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将抽象的社会道德期待具体化、人格化,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强化他们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2.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道德反省,指道德主体对自身道德过失的追悔和觉醒”,“是由是非观、羞愧感和责任心等心理要素和相关的生理基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结构。”道德反省以自我意识为核心,通过自我检讨、自我反思、自我悔改,实现自我超越和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不但需要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使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规范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其对自己的失信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促使其产生羞愧感和内心的自责,并激励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将诚信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自觉地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公民。

二、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

“亚文化亦称‘副文化’、‘小群体’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别于整体文化的地区文化或群体文化,既具有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社会越复杂,亚文化越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校园亚文化。大学生的校园亚文化,除了与主流文化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外,还表现为对于主流文化既抗拒、反叛,又依附、承认的双重特质。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等,一些不良的亚文化趁虚而入,对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影响。例如,随着高校出现的学术造假、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漠视转而认可甚至参与其中的亚文化氛围,造成对大学生诚信信念的消解。对此,不能忽视当前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努力挖掘亚文化特有的功能,发挥它对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积极作用。

1.重视亚文化的暗示功能。人具有接受暗示的习性。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暗示“是指以相对机械的即反射的方式起作用的一种影响。它不涉及大脑的选择或意志的更高级的活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的道德影响无处不在,亚文化中的诚信暗示往往隐含了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大学生同伴群体的亚文化,常常会以一种建议性、帮助性、温和性的诱导和暗示,向主体提供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和行为类型。同伴群体亚文化,虽然不如法规那样对主体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但它在维护诚信方面却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如果校园亚文化推崇的是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个别大学生一旦做出失信欺诈的行为,就会遭受同伴群体的议论、谴责、排斥乃至唾弃;失信学生在失去同伴群体的尊重后,不仅会产生懊悔、改正的道德心理,而且也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警示的暗示作用;相反,如果大学校园中严重的学术失信现象或考试作弊未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发生在大学生身边鲜活的失信事例就会对个体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一些同学就会将之视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潜规则予以接受,甚至如法炮制。因此,学校应当注重营造诚信的亚文化氛围,发挥同伴群体亚文化的道德暗示作用,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品德的形成。

2.发挥亚文化的道德模仿功能。道德的社会传播与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影响来实现的,而模仿是人际影响的重要方式。所谓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依照他人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模仿是人们具有的一种社会学习能力,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道德模仿是通过对道德榜样的行为仿效、内心产生道德情感共鸣、直至产生道德认同。换言之,道德模仿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活动,是主体自觉地仿效他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行为的活动过程。道德模仿在人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的“复制”作用使道德规范为大多数人所自觉遵从。

3.大学生的道德模仿需要教育者给予积极的引导。在大学生的道德模仿中,教育者的引导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他们提供与其具有相似性的模仿对象。大学生如果受到典型诚信事件和诚信榜样人物的感染,就会增强对诚信观念的认同,进而产生积极的模仿行为。其二,引导他们对模仿对象的内在本质、行为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这样大学生基于对诚信价值的认同而做出的模仿行为,就不再是“复制”式的,而是发自其内心的、主动外化的结果。其三,引导他们在模仿中进行体验,从情感上深化对模仿对象道德品德的尊崇,并把握时机,适时强化他们的诚信模仿行为。其四,创设、营造有利于诚信道德模仿行为发生的良好环境。诚信模仿行为是个体主动对周围环境做出选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当社会对个体寄予的诚信期望和施加的暗示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近或相似时,就易于激发个体的道德情感,使之受到道德感染,从而促发个体在相似事件中的诚信模仿行为。

三、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

道德荣誉是人们履行道德义务之后所得到的褒奖和赞许。它包括内外两方面:一是社会舆论给予的肯定和赞许;二是由于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认可和嘉许,行为者在道德情感上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道德荣誉作为社会舆论的特殊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道德荣誉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促使人趋善避恶,求荣免耻;另一方面,道德荣誉采取的是正面肯定形式,更能激励人们去积极向善。所以,道德荣誉感既是人们积极履行道德义务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人们关注道德印象整饰的驱动力。

道德印象源于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具体到诚信印象,则与社会的诚信现象密切相关。诚信现象是主体形成诚信印象的知觉对象或材料。诚信现象的类型可分为观念性和实例性两种。观念性的诚信现象主要来自社会历史文献记载的各种诚信道德 事迹 、人物传记中的诚信事件、传统道德习俗,它是社会诚信氛围的文化基础,它常常通过戏剧传诵、习俗沿革、专门教育等对主体认知发生作用。但观念性的诚信现象由于与主体的切身经历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它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形成的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或相对虚弱的。实例性诚信现象主要来自于个人的社会道德实践,即人们亲自参与或感知到的诚信事件。相对于观念性诚信现象,实例性诚信现象更容易或更能有效地刺激个体的感官、引发思维、加深印象。如高校开展的考前签署“诚信考试 承诺书 ”的活动;参加诚信教育讲座、论坛活动;观看以“诚信”为主题的话剧、文艺演出等等。不论是诚信事件的当事人还是见证者,实例性诚信现象都会不同程度、不同形式(比如换位思考)地对主体产生更强烈的刺激,与主体的利益取舍、道德选择发生关联,进而引发主体的道德思考和判断,形成共鸣。因此,实例性诚信现象对主体诚信印象的形成作用是相对直观的、有效的、甚至是长久的。

道德荣誉对于主体诚信印象整饰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民族性的研究中,中国人所具“面子”的人格特质,已成为共识;而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印象整饰”的倾向性。可见,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印象整饰”与中国人顾及“脸面”的社会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性和相互强化性,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印象整饰”的心理诉求或人们的“印象整饰”心理强化了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由于“脸面”与一个人的诚信道德及其名声息息相关,因此,人们为了自己或家人的“颜面”,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诚信的道德信誉和形象。如有的学生考试作弊被抓后,并不害怕因此取消成绩,而是在乎广而告之的全院或全校的通报批评或处分,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在老师、同学等熟人面前的形象,毕竟考试作弊是不光彩的丢人事情。还有的同学在行后,并不害怕被陌生人揭穿,但害怕被亲朋好友戳脊梁骨的责斥。显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将中国的“面子文化”与道德荣誉加以整合,运用“面子的威力”和道德荣誉的激励功能,促使大学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

四、淳化社会道德风气

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风俗”。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社会风气是指受水土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由社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的习染而形成的人们趋同一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及生活习惯。可见,社会风气中的观念、行为和德行,是一种已经为许多人甚或大多数人所默认、所遵循的行为方式,是多年积累、习染成俗的一种惯例。“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就是社会风气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风气有好坏之别,良好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颠倒的价值观念和扭曲的行为准则。因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 措施 ,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他还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1.官德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性。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官德在社会道德教化中的积极作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行为和作风对社会大众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德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德化”。为政讲信不仅是取信于民的需要,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带头讲信、守信的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

2.赏罚分明的社会机制对社会风气具有保障性。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要遏制诚信缺失之风的蔓延,一方面必须要建立惩恶扬善的道德机制,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治力度,提高失信者的法律和经济成本,即让失信者名誉扫地、经济受损,得不偿失,清除失信投机获利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力度,建立诚实守信的利益保障制度,激发人们诚信的道德欲望,从而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正气。

3.社会舆论对社会风气具有导向性。社会舆论对个体诚信具有定向和强化的作用。社会舆论对诚信行为的褒奖和对非诚信行为的谴责,不仅向大众明示了诚信道德价值原则和倡导的行为类型,而且其形成的褒善抑恶的舆论氛围,会以其显著的倾向性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敦促个体践行诚信道德。具而言之,社会舆论对诚信品行进行的褒扬、奖励和宣传,会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认同感,而社会舆论对欺诈失信行为予以批评、抨击和呼吁道义上的惩罚,对失信者会起到控制、矫正的作用。可见,社会舆论形成的诚信“道德场”对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论文

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对科研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的道德底线和生命线,是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学术道德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会影响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如果由于缺乏对学术道德的积极引导和严格约束,使研究生形成了不正确甚至学术示范行为的出现,不但会影响其个人学术成果的真实性,甚至严重助长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研究理应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校曝出的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事件愈演愈烈,2006年暨南大学女研究生甘某因为先后两次递交的课程论文都被认定为抄袭而被开除学籍,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丁某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余某因为各自学位论文专家评审过程中被发现有严重的抄袭行为而被开除,2008年浙大博士毕业生贺海波被认定在读博士期间发表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生导师实验数据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这些个案,虽然不能完全反映研究生对待学术道德的普遍态度,但它至少说明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科学道德学风建设 作业一篇 要求3000字以上: 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教育部部长强调,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切实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在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但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严肃查处,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求,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发挥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发挥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强调,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领导重视是关键。高等学校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然而,高校学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当前,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高校正在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教育部党组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把学风建设作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学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刚才,各位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谈的许多体会意见和建议都很好,使大家很受启发。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一、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古人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就是科学研究的规矩。只有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出精品力作,推动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科学发展、学术繁荣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基础上。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进入了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创新拔尖人才,这是高等学校首要的核心任务,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教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教师的思想品德、教风和学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诚信是一代新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诚信,首先教师要诚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学术风气端正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才有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才有保证。如果教师品行不端、学风不正,就会误导学生、贻害无穷,培养诚实的劳动者无从谈起,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无从谈起。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别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我们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学风是校风、社会风气的引导力量,学风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影响着社会风气。通过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服务并引领社会,是社会主义大学和广大高校师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人民教师要爱国敬业、志存高远,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推动者、示范者,成为具有优秀思想品德和人格尊严的社会道德楷模。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风气的表率和典范,道德标准应该更高,要求应该更严。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防线,学术道德出了问题,社会道德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切不可等闲视之。从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二、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要以最坚定的决心,最快速的行动、最果断的措施,尽快将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建立起来、有效运转起来。当前,要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第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水平。增强自律意识、严守学术诚信是开展学术研究、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始终坚守社会正义,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觉维护科研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人格尊严,努力做优良学风的维护者和弘扬者,以诚实守信和严谨治学精神走在社会道德的前列。要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反对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坚持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反对心浮气躁、粗制滥造;坚持尊重劳动、客观公正,反对虚荣浮夸、徇私舞弊;坚持甘于奉献、尊重他人,反对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要勇于担当学术责任和义务,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徇私情,彻底杜绝权学、钱学交易,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要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高校要大力宣传优良学风和高尚师德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一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公布于众,使之产生警示教育作用。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对于新聘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要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一方面提高认识,加强自律;一方面也要使他们知晓学术规范,自觉遵守,防微杜渐。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术行为的制度约束。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制度建设是保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学风制度,对规范学术行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建设的论述,对于我们加强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学风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要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改进科研评价制度,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出版社、学术期刊要加强对学术出版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严格的审读制度,在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筑起防火墙、把好出口关,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总之,要统筹好方方面面,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制度。高等学校对本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要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处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及时妥善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对违规者予以惩处。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第三,加强社会监督,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环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著作出版、论文发表、成果奖励等过程中,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和学术团体的监督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在舆论氛围上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违规者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使更多的人引以为戒、自尊自律。三、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根本,制度建设是基础,社会监督是保证。高等学校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力求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第一,要认识到位,切实增强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高校要站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要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事关维护学校声誉,确保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局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实。当前,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分析检查在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努力通过这次活动使学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高校各级党组织都要召开学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切实提高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二,要组织到位,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作为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指导和咨询机构,多年来在学风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推进高校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学风建设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学风监督专门机构。没有学风建设专门机构的高校,要尽快成立;已经建有专门的学风监督机构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制度,加大工作力度。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并完善加强学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形成领导有力、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监督到位的学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第三,要措施到位,确保学风建设取得实效。各高校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要及时果断、严肃处理,敢于下猛药,不得推诿和隐瞒。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正确把握受到处理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其它学术失范行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要把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道德和其它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之中。要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而共同奋斗!

论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论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今社会中,学风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各种学术造假问题充斥在我们眼前,面对现在这种学术混乱的局面,我们研究生应该在学风建设当中起什么作用是我们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把这种不正之风扭转过来,要正确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我们要发挥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炼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没有我国今天令世界瞩目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但在看到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主流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学术日渐浮躁,一些人沉醉于学术淘金,学术成果中充斥着越来越多地泡沫和垃圾、抄袭、剽窃等学术腐化现象层出不穷,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我们要了解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就文化强国,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必须坚持原创精神,文章绝对真实的理念。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我们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研究,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知”,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学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科研工作中的特殊表现,是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的特殊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科学道德的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在科研工作中,凡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能把个人科研兴趣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符合科学道德的。

学风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良好的学风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不断积极向上,而且能够抵制不良习气等负面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正如在我校,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致善”已经在每一位师生心里深深的扎了根,激励着每一位师生在治学、求学的过程中树立严肃认真、刻苦求实的态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时刻保持“营造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意识。

20世纪以来,在我国所有教育和科研单位,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都是颇为关注的热点。一方面,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而另一方面道德诚信缺失、学术造假、科研成果使用不当等问题层出不穷,给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恶劣影响,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20xx年,中国科协第七届常务委员会设立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坚持把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青年学生重点教育的内容,并先后在全国各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了相应的专题报告。20xx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因此,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既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科技发展计划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学术界学术道德也严重滑坡,逐渐从社会向高校蔓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发生。根据国家教育部20xx年发出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注释、篡改数据和文献;用虚假实验结果取一些荣誉;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将国外文献翻译成中文,稍作修改后发表;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论文写作中出现枪手、拼手、假手等。

另外,各种造假,如学历、学位、学术职务、科研成果、科技产品,目前在社会上也很普遍。这些都违背了科学道德和正气的学风,没有诚信度,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术形象,阻碍了学术进步。近年来,毒奶粉事件、蒙牛纯牛奶致癌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不正是滥用科研成果的真实写照吗?除此之外,我们在平时查阅参考文献中,也会遇上这样的问题,即发现同一篇文章出现在不同的期刊上;又或者同一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写作技巧最终成几篇不同的论文;也有同一实验团队人员通过篡改他人论文中的实验材料,最后得出同一结论发表论文;还有一些论文中实验方法不可用,实验重复性不高。由此,我对参考文献产生了后怕,这些不端行为带给新一辈的学子除了坑害,还能有什么?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科学道德是指科学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袁它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袁是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袁也是约束科学家之间尧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基本准则遥。

学风建设为立身之本立,严谨的学风为立校之本。诚信与严谨乃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既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又是中华明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大学生的整体信用形象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诚信问题已成为迈向现代化的一道坎。它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在一所高校里,该校学生的诚信程度,影响着该校的学风、校风。从另一方面说,该校的学风、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是“诚信”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要大力弘扬以信待人,以信立人的美德,成为践行信用美德的表率。目前,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学风。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之体现,良好的学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础。考试作弊与诚信是格格不入的。

诚信,是人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维系的绳索,是我们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向新入学研究生宣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目的是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在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是主流,但近些年来,科研造假、学风浮躁、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不仅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而,青年人要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必须做到:欲修学,先立身,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了解历史、要爱国,要立下“强国之志”;在学术上要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还要坚持勤劳、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制订和完善投诉处理办法,完善自我约束制度。针对近年来科技界在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在舆论上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强化必要的、严肃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约办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

树立正确的科学文化导向: 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内涵,科学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不仅是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定和支撑,还是宝贵的科技投入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是科学事业的社会信誉和公共形象的保证。

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

我们所提倡的“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大学是高度宽容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和包容的地方,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让人警醒。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

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了我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如:在学术活动中,应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真实,署名者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还有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也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当遵守的。

其次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未来也将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

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踞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愿我们携手共同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共建良好学风”。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从我做起,贯彻落实学术道德规范,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论文

科学道德学风建设 作业一篇 要求3000字以上: 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教育部部长强调,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切实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在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但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严肃查处,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求,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发挥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发挥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强调,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领导重视是关键。高等学校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然而,高校学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当前,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高校正在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教育部党组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把学风建设作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学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刚才,各位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谈的许多体会意见和建议都很好,使大家很受启发。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一、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古人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就是科学研究的规矩。只有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出精品力作,推动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科学发展、学术繁荣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基础上。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进入了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创新拔尖人才,这是高等学校首要的核心任务,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教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教师的思想品德、教风和学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诚信是一代新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诚信,首先教师要诚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学术风气端正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才有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才有保证。如果教师品行不端、学风不正,就会误导学生、贻害无穷,培养诚实的劳动者无从谈起,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无从谈起。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别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我们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学风是校风、社会风气的引导力量,学风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影响着社会风气。通过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服务并引领社会,是社会主义大学和广大高校师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人民教师要爱国敬业、志存高远,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推动者、示范者,成为具有优秀思想品德和人格尊严的社会道德楷模。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风气的表率和典范,道德标准应该更高,要求应该更严。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防线,学术道德出了问题,社会道德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切不可等闲视之。从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二、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要以最坚定的决心,最快速的行动、最果断的措施,尽快将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建立起来、有效运转起来。当前,要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第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水平。增强自律意识、严守学术诚信是开展学术研究、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始终坚守社会正义,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觉维护科研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人格尊严,努力做优良学风的维护者和弘扬者,以诚实守信和严谨治学精神走在社会道德的前列。要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反对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坚持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反对心浮气躁、粗制滥造;坚持尊重劳动、客观公正,反对虚荣浮夸、徇私舞弊;坚持甘于奉献、尊重他人,反对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要勇于担当学术责任和义务,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徇私情,彻底杜绝权学、钱学交易,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要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高校要大力宣传优良学风和高尚师德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一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公布于众,使之产生警示教育作用。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对于新聘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要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一方面提高认识,加强自律;一方面也要使他们知晓学术规范,自觉遵守,防微杜渐。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术行为的制度约束。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制度建设是保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学风制度,对规范学术行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建设的论述,对于我们加强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学风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要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改进科研评价制度,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出版社、学术期刊要加强对学术出版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严格的审读制度,在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筑起防火墙、把好出口关,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总之,要统筹好方方面面,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制度。高等学校对本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要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处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及时妥善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对违规者予以惩处。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第三,加强社会监督,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环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著作出版、论文发表、成果奖励等过程中,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和学术团体的监督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在舆论氛围上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违规者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使更多的人引以为戒、自尊自律。三、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根本,制度建设是基础,社会监督是保证。高等学校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力求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第一,要认识到位,切实增强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高校要站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要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事关维护学校声誉,确保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局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实。当前,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分析检查在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努力通过这次活动使学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高校各级党组织都要召开学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切实提高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二,要组织到位,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作为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指导和咨询机构,多年来在学风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推进高校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学风建设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学风监督专门机构。没有学风建设专门机构的高校,要尽快成立;已经建有专门的学风监督机构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制度,加大工作力度。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并完善加强学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形成领导有力、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监督到位的学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第三,要措施到位,确保学风建设取得实效。各高校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要及时果断、严肃处理,敢于下猛药,不得推诿和隐瞒。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正确把握受到处理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其它学术失范行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要把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道德和其它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之中。要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而共同奋斗!

1.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 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 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 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2. 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教 育系统一直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 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广大科研 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学术道德,弘扬 良好学风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 端行为,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主要有: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 评审原则;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 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论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论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今社会中,学风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各种学术造假问题充斥在我们眼前,面对现在这种学术混乱的局面,我们研究生应该在学风建设当中起什么作用是我们的前进方向。我们要把这种不正之风扭转过来,要正确树立科研诚信意识,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我们要发挥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炼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没有我国今天令世界瞩目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但在看到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主流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学术日渐浮躁,一些人沉醉于学术淘金,学术成果中充斥着越来越多地泡沫和垃圾、抄袭、剽窃等学术腐化现象层出不穷,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我们要了解投机取巧是不可能成就文化强国,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必须坚持原创精神,文章绝对真实的理念。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和科研伦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我们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研究,才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创新。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知”,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学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科研工作中的特殊表现,是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的特殊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科学道德的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在科研工作中,凡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能把个人科研兴趣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符合科学道德的。

学风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良好的学风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不断积极向上,而且能够抵制不良习气等负面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正如在我校,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致善”已经在每一位师生心里深深的扎了根,激励着每一位师生在治学、求学的过程中树立严肃认真、刻苦求实的态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时刻保持“营造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意识。

20世纪以来,在我国所有教育和科研单位,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都是颇为关注的热点。一方面,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而另一方面道德诚信缺失、学术造假、科研成果使用不当等问题层出不穷,给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恶劣影响,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20xx年,中国科协第七届常务委员会设立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坚持把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青年学生重点教育的内容,并先后在全国各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举办了相应的专题报告。20xx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因此,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既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科技发展计划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学术界学术道德也严重滑坡,逐渐从社会向高校蔓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发生。根据国家教育部20xx年发出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注释、篡改数据和文献;用虚假实验结果取一些荣誉;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将国外文献翻译成中文,稍作修改后发表;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论文写作中出现枪手、拼手、假手等。

另外,各种造假,如学历、学位、学术职务、科研成果、科技产品,目前在社会上也很普遍。这些都违背了科学道德和正气的学风,没有诚信度,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学术形象,阻碍了学术进步。近年来,毒奶粉事件、蒙牛纯牛奶致癌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不正是滥用科研成果的真实写照吗?除此之外,我们在平时查阅参考文献中,也会遇上这样的问题,即发现同一篇文章出现在不同的期刊上;又或者同一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写作技巧最终成几篇不同的论文;也有同一实验团队人员通过篡改他人论文中的实验材料,最后得出同一结论发表论文;还有一些论文中实验方法不可用,实验重复性不高。由此,我对参考文献产生了后怕,这些不端行为带给新一辈的学子除了坑害,还能有什么?

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科学道德是指科学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袁它是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袁是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袁也是约束科学家之间尧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基本准则遥。

学风建设为立身之本立,严谨的学风为立校之本。诚信与严谨乃一个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既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又是中华明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大学生的整体信用形象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诚信问题已成为迈向现代化的一道坎。它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在一所高校里,该校学生的诚信程度,影响着该校的学风、校风。从另一方面说,该校的学风、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是“诚信”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要大力弘扬以信待人,以信立人的美德,成为践行信用美德的表率。目前,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学风。学风是一个学校校风之体现,良好的学风是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础。考试作弊与诚信是格格不入的。

诚信,是人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维系的绳索,是我们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向新入学研究生宣讲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目的是通过宣讲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在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是主流,但近些年来,科研造假、学风浮躁、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危害了科技界的公信力,不仅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而,青年人要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必须做到:欲修学,先立身,坚决抵制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了解历史、要爱国,要立下“强国之志”;在学术上要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还要坚持勤劳、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首先,制订和完善投诉处理办法,完善自我约束制度。针对近年来科技界在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在舆论上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强化必要的、严肃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约办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

树立正确的科学文化导向: 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内涵,科学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不仅是科学活动的内在规定和支撑,还是宝贵的科技投入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是科学事业的社会信誉和公共形象的保证。

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

我们所提倡的“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大学是高度宽容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和包容的地方,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让人警醒。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

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了我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如:在学术活动中,应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真实,署名者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还有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也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当遵守的。

其次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未来也将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

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踞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愿我们携手共同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共建良好学风”。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从我做起,贯彻落实学术道德规范,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中国学术道德建设顶层规划论文

科学道德学风建设 作业一篇 要求3000字以上: 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教育部部长强调,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切实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在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但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严肃查处,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求,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发挥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发挥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强调,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领导重视是关键。高等学校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然而,高校学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当前,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高校正在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教育部党组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把学风建设作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学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刚才,各位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谈的许多体会意见和建议都很好,使大家很受启发。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一、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古人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就是科学研究的规矩。只有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出精品力作,推动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科学发展、学术繁荣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基础上。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进入了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创新拔尖人才,这是高等学校首要的核心任务,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教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教师的思想品德、教风和学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诚信是一代新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诚信,首先教师要诚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学术风气端正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才有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才有保证。如果教师品行不端、学风不正,就会误导学生、贻害无穷,培养诚实的劳动者无从谈起,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无从谈起。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别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我们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学风是校风、社会风气的引导力量,学风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影响着社会风气。通过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服务并引领社会,是社会主义大学和广大高校师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人民教师要爱国敬业、志存高远,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推动者、示范者,成为具有优秀思想品德和人格尊严的社会道德楷模。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风气的表率和典范,道德标准应该更高,要求应该更严。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防线,学术道德出了问题,社会道德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切不可等闲视之。从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二、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要以最坚定的决心,最快速的行动、最果断的措施,尽快将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建立起来、有效运转起来。当前,要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第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水平。增强自律意识、严守学术诚信是开展学术研究、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始终坚守社会正义,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觉维护科研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人格尊严,努力做优良学风的维护者和弘扬者,以诚实守信和严谨治学精神走在社会道德的前列。要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反对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坚持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反对心浮气躁、粗制滥造;坚持尊重劳动、客观公正,反对虚荣浮夸、徇私舞弊;坚持甘于奉献、尊重他人,反对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要勇于担当学术责任和义务,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徇私情,彻底杜绝权学、钱学交易,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要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高校要大力宣传优良学风和高尚师德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一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公布于众,使之产生警示教育作用。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对于新聘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要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一方面提高认识,加强自律;一方面也要使他们知晓学术规范,自觉遵守,防微杜渐。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术行为的制度约束。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制度建设是保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学风制度,对规范学术行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建设的论述,对于我们加强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学风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要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改进科研评价制度,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出版社、学术期刊要加强对学术出版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严格的审读制度,在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筑起防火墙、把好出口关,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总之,要统筹好方方面面,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制度。高等学校对本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要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处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及时妥善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对违规者予以惩处。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第三,加强社会监督,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环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著作出版、论文发表、成果奖励等过程中,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和学术团体的监督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在舆论氛围上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违规者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使更多的人引以为戒、自尊自律。三、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根本,制度建设是基础,社会监督是保证。高等学校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力求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第一,要认识到位,切实增强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高校要站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要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事关维护学校声誉,确保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局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实。当前,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分析检查在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努力通过这次活动使学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高校各级党组织都要召开学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切实提高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二,要组织到位,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作为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指导和咨询机构,多年来在学风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推进高校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学风建设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学风监督专门机构。没有学风建设专门机构的高校,要尽快成立;已经建有专门的学风监督机构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制度,加大工作力度。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并完善加强学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形成领导有力、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监督到位的学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第三,要措施到位,确保学风建设取得实效。各高校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要及时果断、严肃处理,敢于下猛药,不得推诿和隐瞒。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正确把握受到处理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其它学术失范行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要把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道德和其它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之中。要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而共同奋斗!

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对科研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的道德底线和生命线,是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学术道德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会影响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如果由于缺乏对学术道德的积极引导和严格约束,使研究生形成了不正确甚至学术示范行为的出现,不但会影响其个人学术成果的真实性,甚至严重助长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研究理应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校曝出的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事件愈演愈烈,2006年暨南大学女研究生甘某因为先后两次递交的课程论文都被认定为抄袭而被开除学籍,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丁某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余某因为各自学位论文专家评审过程中被发现有严重的抄袭行为而被开除,2008年浙大博士毕业生贺海波被认定在读博士期间发表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生导师实验数据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这些个案,虽然不能完全反映研究生对待学术道德的普遍态度,但它至少说明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