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竹笛春潮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竹笛春潮论文参考文献

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助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如此循环重复,永不停息。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春潮就是春天的潮汐.-----------------------------------为你解答,如有帮助请采纳,如对本题有疑问可追问,Good luck!

竹笛是一种价格便宜、携带方便的乐器,在音乐的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任何乐器的学习都需要良好的兴趣支撑,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竹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对竹笛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1 运用有趣的教学形式竹笛是一种具有极强音乐表现能力的民族乐器。在教学的时候使用录像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听到歌曲中有笛子的演奏或者是专门的乐器录音,加深了对演奏的印象。学生也可以跟着伴奏进行演奏,改变了单吹没有气氛的问题,容易使学生投入自己的感情。在每堂课开始前可以开展“今天我表演”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演奏,既克服了害羞紧张的心理,又锻炼了勇气,增加了演奏的自信,在讲台上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集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在集体的氛围中,学生共同学习的氛围浓厚,在比较中学习,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升,互相探讨,一些不与老师交谈的话题,在同龄人之间更容易交流,问题得到及时的沟通解决,有利于在后期学习中的进步。2 认真选择曲目曲目的选择要依据学习者的个体特点制定,符合学生的曲目喜好。有的学生喜欢清新的曲风,有的喜欢激昂的调子,有的学生喜欢柔美的曲调等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曲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竹笛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依照循序渐进的步骤,避免跳级学习。基本功练习很重要,初学者要注意手型的大小,气息的运用,站立姿势的规范等,打好牢固的基础,进行梯度练习,才能不断的提升,有的教师在考级热的影响下,让学生模仿考级的曲目,难度过大,进度过快,让学生学习起来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逆反心理,感受不到竹笛学习的乐趣,更体会不到音乐的魅力,将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3 注重教材的选择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和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载体,由于编写者不同,导致教材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教材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有许多的乐理知识。有的教材侧重于曲目的练习,选编了许多优秀的曲目。要综合的选用教材,改变教材使用单一的标准,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强调演奏曲目,进行曲目练习的重要性,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会增加对曲目的理解能力。4 强调因材施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从实际出发,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基础不同,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教学。小学生学竹笛要苦练基本功,注重音阶的练习,适当吹几首儿歌如《采蘑菇的小姑娘》、《世上只有妈妈好》、《少先队队歌》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基础稳固的情况下,慢慢开始演奏一些容易的独奏曲。中学生学竹笛须结合特长生考级或考音乐专业院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竹笛独奏曲。大学生则应适应院校开展文艺活动的机会,大胆展示自己的笛艺,将通俗、民歌等通俗易懂的歌曲改编为笛曲大胆展施。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的音乐才能吸引人们的喜爱,同样竹笛这门乐器也需要创新,比如与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古筝等结合,或者与现代乐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进行合奏,在合奏中让竹笛这门乐器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也促进了音乐形式的创新。因为大学生经过各个阶段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将竹笛的历史及简谱知识贯穿于教学中,促进他们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且,在同一阶段的学生中,也要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同学气息条件好,嘴唇较松,吹尺寸大些的笛子,有的女生手比较小,嘴唇紧,气息不太好,吹尺寸较小的梆笛,性格较慢的同学去学习节奏舒缓的曲子,急性子就学习比较欢快的乐曲。另外,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同,有时吹奏同一首乐曲在感觉上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因势利导,启发、帮助他们,让他们在力求准确的基础上演奏出他们自己的特点,有利于创造多样的音乐,同时对于基础的掌握程度和个人的学习程度,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基础差的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曲目的练习。基础比较扎实,可以适当增加难度,逐级练习,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且不可拔苗助长,音乐的学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5 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素质教育条件下,对教师的自身要求也不断提高,教师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奏水平,还要掌握有效地教学方法,学会把握学生的心理。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音乐知识,在教学的时候做到融情于教,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投入到竹笛的学习之中,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不急于求成。比如,学生练习笛子吐音时出现没有协调好,一个乐句或一种技巧有时会反复多次仍不正确,这时教师要耐心指导,调整学生的心态,或者让学生休息放松。对于学生演奏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教师要乐观看待,切不可训斥指责学生,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一些学生在学习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教师要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多开导学生的心理,树立学习音乐的正确态度,逐渐进行调节,直到学生的心态稳定继续练习。教师以爱为中心,以深厚的爱生之情、高尚的情操、适宜的举止去转变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6 增强音乐文化含量文学和艺术是互通的,竹笛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好中国的古典文化,不仅加深对竹笛作品的理解,也可以提升音乐文化的能力,认识到不同民族的音乐特征,开阔音乐学习的视野,提升竹笛学习者的兴趣。同时,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可以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是文学热爱者,从文学中汲取音乐的力量。让他们认识到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会唱几首歌,会吹几首曲子,要塑造音乐的灵魂,灵魂的塑造必须有丰厚的人文知识和素养的积淀。这就要求教师需有效掌握中国的古典文学知识,增强音乐文化含量的主要方法如竹笛教材中应包含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歌、乐种、戏曲等内容,增加对音乐的多样性了解,加深自己的音乐感受力。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沉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到曲子的创作背景,提升对音乐的厚重性的认识,加大对曲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7 结束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竹笛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参考文献:[1] 顾荐博.竹笛教学中兴趣的培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5(06):9497.[2] 王佳.浅谈竹笛教学音乐教育教学[J].音乐教育教学,2006,4(09):125.[3] 苗巍.我在竹笛教学中的体会[J].现代阅读,2012,12(12):179.

春潮在全国考级中被分为十级,可见是比较难的曲子。就我吹的经验来看春潮的难点有:调笛对气息要求很高,特别是这个曲子里,有很多自由发挥的长音,气一定要足,可以把该曲当做练气的曲子。2.要吹好势必笛膜要软一点,但是这个曲子里的高音5,6频繁出现,特别是高音5,C调笛很容易吹不实,建议绝大部分用开第一空的方式吹。3.快板部分大段连音,而且速度相当快,绝对不能当做华彩来处理,每个音都要清楚,不能一带而过,特别是 7656, 1656, 3656 3656的部分,一定要清楚,这对手指灵活度要求较高。4.整首曲子大约有8,9分钟,C调笛很重,拿着很费力也很不适。所以即使每一部分吹得很好,但连起来也会因为不舒服变得很糟糕,所以一定要分开练完后整体的练。以上是我的经验,也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我不会《春潮》,但我也是学笛子的。我帮你找了视屏,曲子,和简谱,你看看吧!视屏:曲子:简谱:(∩_∩)O谢谢采纳!

竹笛气震音论文参考文献

你好,F调的笛子适合初学者练习,鉴于你是初学者,又是自学,所以建议你应该从基本功练起,包括口形基本功,持笛手形,姿势等,这些虽然很基础,但也往往被忽视,如果从一开始就养成了错误的习惯,以后改很困难,制约演奏水平的提高。另外,初学者爱犯的错误就是好高鹜远,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下就找来一些流行歌曲的谱来吹,这些都不好。应该先从基础做起,吹好八度,长音,吐音,这些都是气息的基本功,切不可小视。有一定的气息基本功后再练习一些基本的手指技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我不建议拿流行歌曲当练习曲来练基本功,流行歌曲的谱很简单,有的甚至是粗制烂造,对提高水平帮助不是很大。找专门的笛子谱练习最好。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你学习笛子愉快!

用双吐方法去吹奏,我的学生吹过,

要学笛子是需要有耐心和毅力的,很多人因为短时间吹不出声音就放弃,所以要自学笛子就要先学会吹出声音的口型,再利用风门的控制去掌握音色,有这样的基础,要学会吹笛子就没有问题了。

一.初学笛子的口型:

二.风门:

是指上、下唇间的小孔。吹低音时风门要大,吹高音时风门要小。吹强音时风门要大,吹弱音时风门要小。

1、发音灵敏:无需任何基础,对准吹嘴即可发声;2、音域宽广:以G调为例,低音为小字组g,高音至小字三组的c共18度,比很多乐器的音域都要宽广;3、音准好:每根顺笛的音孔均有国内知名调音师进行调音,每根顺笛音孔均有科学数据,音孔数据精确到毫米;4、稳定性好:吹嘴代替口风,不会因为嘴唇无力,风道发生改变,影响音色和音准;5、表现力丰富:宽广的音域覆盖了人声所能演唱的音高;6、技巧丰富:笛子中的,颤音、叠音、赠音、打音、吐音、滑音、剁音、花舌、飞指、循环换气、气震音、历音、等技巧均可演奏。7、携带方便:顺笛小巧,可随身携带。

sci竹笛论文

sci论文是顶尖文章级别。sci文章可以代表本专业在全球的最先技术以及发展趋势,所以sci文章在学术界的认可度很高。

论文级别一般是按照SCI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划分的,影响因子越高,就说明SCI期刊论文的等级越高,因此SCI论文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是对自身学术水平的最高认可。

sci论文投稿流程:

确定研究方向→组织研究资源→社会调研和实验→结合时间搜集文献→选择合适的SCI期刊→形成论文初稿→发稿前问询函和投稿信→准备投稿邮箱。

注册ORCID账号→注册刊物平台账号→系统投稿→生成稿号,编辑初审→根据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文章→修改后提交→专家外审→论文修改+审稿意见回复→专家及编辑复审→形成结论,编辑定稿→论文录用,支付版面费→作者自校→论文见刊→WOS检索→开具检索报告单。

SCl论文的级别就是国际核心期刊。SCI论文在众多学术论文里面属于级别高的论文,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 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

SCI论文是国际学术界的顶尖论文,它可以代表本专业在全球的最先进技术以及发展趋势。论文级别一般是按照SCl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划分的,影响因子越高,就说明SCI期刊论文的等级越高,因此SCI论文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是对自身学术水平的最高认可。

SCI期刊是一个庞大的目录表,收录了很多期刊,并且根据影响因子不同划分为四个区,从一到四依次排列,其中以一区是最高级别的。能在一区发表一篇论文是莫大的认可,也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但不是普通作者可以达到的往往都是业内的顶级大牛才能做到。

特别是现在评职称,很多单位已经越来越重视SCl论文,有的单位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如果能发表SCl论文予以作者相应的奖励。在评职称评高级职称的时候,一篇SCI论文完全可以顶得上一篇核心论文,有的时候甚至是两篇。光从这点上就能看得出来SCI的分量有多重了。

竹笛研究论文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约七千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 笛子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久以前,我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 《风俗通》记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 《说文》在诠释“笛”字时说:“笛,七孔篇,羌笛三孔。”《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 “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号、笛这一管乐器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最值得我们注目的是公元14至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在这以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笛子,而且还有由不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从地理环境看,这些笛和其他乐器,都是印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1]胡亮,营娟. 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研究——以歙南岔口丧葬仪式音乐为例[J]. 黄山学院学报,2011,02:5-10.[2]胡亮. 传统技艺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皖南地区为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7-21.[3]胡亮. 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大众文艺,2012,02:237-238.[4]胡亮. 中国竹笛调音改良现状及展望[J]. 演艺科技,2012,05:42-46.[5]胡亮. 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思考[J]. 艺术百家,2012,04:211-213.[6]胡亮. 回顾与思考 解蔽与探索——新时期竹笛作品创作述评[J]. 人民音乐,2012,07:25-28.[7]胡亮. 市场经济环境下小众期刊的“死”与“生”——以民乐期刊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2,06:84-86.[8]胡亮. 任重而道远——如何保护中国数字音乐的版权[J]. 编辑之友,2012,07:105-107.[9]胡亮,王东. 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特点[J]. 黄山学院学报,2006,02:178-180.[10]胡亮. 古乐器收藏是我生命的全部——记金陵古乐器收藏家李家安先生[J]. 乐器,2007,03:62-63.[11]胡亮,王东. 论昆曲竹笛与民乐竹笛演奏特点的异与同[J]. 黄山学院学报,2007,01:173-175.[12]胡亮,王延泓. 岁月让笛声更醇美——记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蔡敬民[J]. 乐器,2007,04:31-33.[13]胡亮,宋新廷. 普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现状思考[J]. 戏曲艺术,2007,02:114-118.[14]胡亮. 乐器是生活中飘动的音符——黎焰的乐器收藏[J]. 乐器,2007,07:59-61.[15]胡亮,严可. 近代竹笛音准调节改革研究[J]. 乐器,2007,11:22-25.[16]胡亮. 基层剧团如何拓展市场 以歙县黄梅戏剧团为例[J]. 中国戏剧,2007,11:6-8.[17]胡亮. 浅议“新竹笛”的改良[J]. 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06:60-62.[18]胡亮,周筱华.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J]. 黄山学院学报,2008,01:134-136.[19]胡亮. 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间吹打乐研究[J]. 黄河之声,2008,14:114-115.[20]胡亮.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徽州目连戏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中国戏剧,2009,07:59-61.[21]胡亮. 对徽州民间吹打乐与鼓吹乐的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齐鲁艺苑,2009,04:85-89.[22]胡亮. 徽州民间吹打乐的音乐文化风格探析[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3:111-118.[23]胡亮. 国家在场与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J]. 黄山学院学报,2014,02:13-19.[24]胡亮,冯绍华.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论文写作模式探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7-228.[25]胡亮. 笙管箫埙寻墨迹 真草隶篆听音律——缅怀民族管乐表演艺术家曹建国先生[J]. 人民音乐,2010,04:58-59.[26]胡亮. 少数民族乐器巴乌的改革研究[J]. 民族艺术研究,2010,02:51-55.[27]胡亮. 小众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以音乐图书为例[J]. 编辑之友,2013,12:27-29.[28]胡亮. 从民间到学院——当代中国竹笛艺术教育发展史评述(1949-2009)[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48-152.[29]胡亮. 张震:我特立独行地坚持[J]. 电影,2008,07:19-20.[30]胡亮. 简广易竹笛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31]胡亮. 音阶口笛——民族吹管乐器改革的新星[J]. 乐器,2004,07:78-80. [32]胡亮. 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S1:104-106.[33]胡亮. 双吐循环换气在竹笛应用中的实践与思考[J]. 乐器,2005,04:67-69.[34]胡亮.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N]. 中国文化报,2007-05-28006.[35]胡亮. 李增光竹笛“风雅天韵”[N]. 音乐周报,2008-11-19006.

晚上,我像往常一样拿起笛子准备吹长音练习。“噗——”一阵难听的声音跑了出来。我一看,原来是笛膜破了。正当我要重新贴一张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笛子要贴笛膜?笛膜在笛子上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笛膜破了声音就不好听了?我决定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我到网上一查发现,原来笛子的声音清脆、嘹亮、优美、动听,主要是因为有笛膜的关系。当笛子内的空气受到振动而发音时,笛膜也因空气的振动而产生共鸣。正是由于笛膜的共鸣作用,才使声音变得更加清脆、洪亮。这下我明白了,笛子音色好坏,笛膜起到了关键作用。难怪笛膜破了,声音就很难听了,原来是破坏了共鸣啊!这个问题是解决了,可其他材料能做笛膜吗?如果能做,声音又会是怎样的呢?笛膜该怎么贴才能让笛子音色最好呢?我找来了透明胶带、塑料薄膜、宣纸和蛋壳膜,它们和笛膜一样,都又轻又薄。我把它们一一贴在膜孔上代替笛膜进行吹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我发现透明胶带发出的声音平淡、沙哑,无穿透力;塑料薄膜虽然能发出高而尖锐的声音,但无感染力;宣纸则只能发出沙哑的声音且有杂音,吹奏很费力;蛋壳膜只能吹奏出浑浊的声音。最后,我又贴上了笛膜吹奏,并进行比较,发现还是笛膜最好。笛声响亮,清脆悦耳,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吹奏时也不费力。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我,我用的笛膜是芦苇膜,是黏附在芦苇秆中的一层薄膜,较嫩的芦苇膜质薄、光亮有透明感,并有一定的伸缩力,贴上后发音明亮、结实。原来如此啊!老师还对我说:“要吹好笛子首先就要贴好笛膜。贴笛膜要注意调整笛膜的松紧度,过紧音色发木、不亮;过松音色发哑、发沙,高音吹不上去,所以要在胶质未干之前边试吹边调整。如果发现笛膜已经过紧,可以在膜孔边稍微沾水,然后用食指指肚轻轻按压笛膜来逐步调整。”怪不得我以前笛膜老是贴不好,是没有注意笛膜的松紧度啊!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认真地贴了一次笛膜:先小心翼翼地将笛膜剪成比膜孔稍大的方形小块,用阿胶蘸点水,在膜孔四周涂擦,等产生胶质之后再轻轻贴在笛子上。哇,松紧适宜,拿起来一吹,声音美妙极了!我终于学会正确地贴笛膜了,看起来贴笛膜还真是个技术活啊!今天,我不但知道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更开心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也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竹笛论文主题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约七千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 笛子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竹笛演奏艺术的论文,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我整理的论文哦。

竹笛演奏艺术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在单音的天地里追求变化,音色作为基本元素,就成为竹笛演奏中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但仅有好的音色是不够的,演奏者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如何发出好的音色,主观上取决于演奏者要有正确的吹奏方法及在不同音乐表现中所酝之内心情感。俗话说“声情并茂”,我们要重视音色与情感之间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使音色与情感达到完美的结合。

一、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掌握

明代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中,提出琴演奏的音色标准:“润”如水、“圆”如珠、“洁”如玉、“坚”劲有力、“轻”而不虚、“重”而不躁等。吹笛同抚琴,演奏的基本音色就是用符合竹笛发音原理及人体生理运动规律的演奏方法,发出既符合美的声音基本规范,又符合竹笛基本音响特性——纯净、明亮、圆润、甜美、丰满而有穿透力的声音。好的音色,要经过长期的练习之后,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甚至是自觉性的条件反射。例如,演奏中口型的控制、气息的运用、手指的配合等,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只有经过刻苦的练习,才能满足在演奏乐曲时各种音色及情感充分表现的需要。

首先,要熟练掌握口型与呼吸的正确方法。口型的控制主要依靠唇部肌肉和面部肌肉伸缩力的大小。面部肌肉要放松,口型似含蓄的微笑,口腔达到自然放松。与其相配合采用胸腹式混合呼吸的方法,即胸腹同时扩张,最大量地吸气,气归丹田,而后,将气流以适当的直径、宽度、速度及角度吹出。恰当地使用口型与呼吸,才能使不同音区的发音达到平稳、结实、嘹亮、不虚不浮的理想效果。

其次,舌的运用也是竹笛演奏的要点之一,舌在口腔内的位置与发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靠后靠下适于吹奏低音,靠前靠上适于吹奏高音。

再次,气、唇、指、舌各部分能够熟练掌握时,配合的`平衡性、统一性是对演奏技法更高层面的追求。如气流吹出,对笛管施力,人的身体与笛体合起来也是一个上下的纵重心轴,其前后左右都应是平衡的。各环节的运用相通相连,身体各部分与笛管相融,最终做到支点放松,力点集中,纵横对称,气身贯通。这样,对音色才能自如控制,达到圆、亮、厚的标准。

二、竹笛演奏中的情感表达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情感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对客观现实对象和现象持有不同态度,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而这些体验又是以人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即感觉为基础的。人们常把音乐称为情感的艺术,在演奏者内心情感调动下,发出的音响流动能够激起听者的情绪活动,产生共鸣。音乐虽然不是情感,却是情感的最佳载体。在音乐中,情感被直接模拟,这种情感的源头,来自于演奏者的内心感觉和想象。

根据不同的情感表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演奏手法而奏出不同色彩的乐音,它不仅能表现情绪的紧张与松弛、激动与平静,而且还能表现情绪的积极、增力和消极、减力的变化,因而饱含了不同的感情因素。

如乐曲《秦川抒怀》(马迪作曲)引子的第一句,表现西北人民坚强、豪迈、刚毅、倔强的性格特征时,要采用“刚”的音色,音头清晰有点,保持较强力度,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技术上要求丹田鼓劲较足,重心靠前,力量传递直接,呼吸速度加快,气流加大,手指多用打音、叠音配合。相反,在演奏乐曲《向往》(曲祥作曲)第一段慢板时,则要采用“柔”的音色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音头较软而润,一般用中弱或中强的力度,具有流动性和抒情性。技术上要求重心相对靠后些,力量传递较慢,呼吸速度平和,气流较缓。采用柔和的音色,更适合表现憧憬的思绪。

当乐曲表现饱满情绪和敦厚形象时,演奏的音色则要浓厚、丰满,共鸣充分,立体性强,富于张力和动感。其技术上要求使气流成束,胀满笛管,使笛管充分振动,支点位置靠后,重力相对较大,有时加以气颤音,使持续感加强,弧度感加大。乐曲《三五七》(赵松庭编曲)引子的演奏宜采用此种音色。

在表现回忆的情感和幽静的意境时,薄淡的音色更为适合,其特点是频响范围窄,无须丰满浑厚和太多的立体感,更侧重清淡、平和。技术上要求发力位置靠前,重力相对减少,口风变小,气流较缓,方向略微向前、向上,手指无过多修饰。

此外,有些乐句、乐段需要表现空远、虚幻的意境,那么,就要采用标准音色以外“虚”的音色或泛音来演奏,气流要求小而浅、缓而轻,呼气方向靠前、靠上,音头不甚清晰,音腹振动不很充分,给人若有若无、虚无缥缈的感受。

“琴者一器,声色无穷”②,音色的变化无穷无尽,我们在演奏中应以情感表达为法,以情感音色为用。音色变化是情感表达的基础,而无论什么样的音色变化,都要以艺术表现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为轴心,使竹笛演奏艺术在横向的线的形态中获得变化和发展。

注释:

①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2:71.

②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修订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394.

竹笛演奏技巧有很多方面,我们以其中以下几个为例做一个说明。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的换气技巧:需注重循环换气技巧的运用。它是保证乐曲内容完整的展现且体现演奏作品美妙旋律的重要方式。同时,循环换气也是竹笛演奏技巧中比较难掌握的一种技巧。以《早晨》为例,首先,在演奏开始前,演奏者需要在口腔内进行舌头运动,以便舌头能在演奏期间做好配合工作;其次,为了达到最佳气流控制效果,演奏者在长旋律演奏步骤应注意上下唇肌肉的放松度,保证有充足的空间增加胸腔容气量,并在舌根处带动喉结将气流推出。同时,还需在鼻腔帮助下保证呼吸顺畅;最后,演奏者身体各个部位也应当予以配合,以便循环换气技巧得到有效的运用。1.气息。通过在竹笛演奏中运用艺术想象的方法可适当增加乐曲表现力,其中在气息技巧中,艺术想象主要表现在气息控制方面。众所周知,竹笛需要不断的变换气息才能保证乐曲内容的丰富性。所以,可借助乐曲气息强弱交替或者渐变的方式,让竹笛演奏收获更好的演奏结果。以《鹧鸪飞》为例,在该首作品中,此曲在初期演奏部分需要表现出鹧鸪由远及近的飞翔状态。故而在气息调整方面也应当显示出强弱变化,这样才能在艺术想象方法下体现出气息技巧中的内在特征,促使竹笛演奏者能在鹧鸪形象的模仿中准确把握气息技巧。2.吐音。吐音是竹笛演奏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技巧,主要包括碎吐音、单吐音及双吐音等形式。在竹笛演奏中运用不同的吐音类型也能展示出乐曲不同的表现意义。比如在《卖菜》与《喜相逢》作品中,由于两首乐曲风格相似,所以在演奏时可从吐音方面着手展示出乐曲所含有的不同寓意。《喜相逢》更倾向于重逢喜悦之情,而《卖菜》体现发家致富情感。因此,在演奏《喜相逢》时,应当运用急促且富有力度的声音进行弹奏。而在《卖菜》中需要运用吐音技巧表达出美好的长旋律,这样才能保证听众从相似乐曲中感受到不同的演奏风格。3.手指。竹笛演奏需运用手指技巧才能将乐曲音调及艺术内涵展示出来。比如在滑音技巧中,竹笛吹奏环节除了需要依靠气息调整曲调外,还需要不断移动手指,将去放置于笛孔上,保证所呈现出来的音调有不同的美感。比如《深秋叙》中,主要表达的是秋风中叙述悲欢离合的惆怅之情。故而可在运用滑音技巧时,将音调沉稳的感觉表现出来,以此变换手指达到调音目的②。

[1]胡亮,营娟. 徽州丧葬仪式音乐研究——以歙南岔口丧葬仪式音乐为例[J]. 黄山学院学报,2011,02:5-10.[2]胡亮. 传统技艺经济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以皖南地区为例[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7-21.[3]胡亮. 利用地域与地方人文优势创建艺术特色地方高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大众文艺,2012,02:237-238.[4]胡亮. 中国竹笛调音改良现状及展望[J]. 演艺科技,2012,05:42-46.[5]胡亮. 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与继承——对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思考[J]. 艺术百家,2012,04:211-213.[6]胡亮. 回顾与思考 解蔽与探索——新时期竹笛作品创作述评[J]. 人民音乐,2012,07:25-28.[7]胡亮. 市场经济环境下小众期刊的“死”与“生”——以民乐期刊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2,06:84-86.[8]胡亮. 任重而道远——如何保护中国数字音乐的版权[J]. 编辑之友,2012,07:105-107.[9]胡亮,王东. 现代戏曲音乐创作的特点[J]. 黄山学院学报,2006,02:178-180.[10]胡亮. 古乐器收藏是我生命的全部——记金陵古乐器收藏家李家安先生[J]. 乐器,2007,03:62-63.[11]胡亮,王东. 论昆曲竹笛与民乐竹笛演奏特点的异与同[J]. 黄山学院学报,2007,01:173-175.[12]胡亮,王延泓. 岁月让笛声更醇美——记竹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蔡敬民[J]. 乐器,2007,04:31-33.[13]胡亮,宋新廷. 普通高校戏曲艺术课程现状思考[J]. 戏曲艺术,2007,02:114-118.[14]胡亮. 乐器是生活中飘动的音符——黎焰的乐器收藏[J]. 乐器,2007,07:59-61.[15]胡亮,严可. 近代竹笛音准调节改革研究[J]. 乐器,2007,11:22-25.[16]胡亮. 基层剧团如何拓展市场 以歙县黄梅戏剧团为例[J]. 中国戏剧,2007,11:6-8.[17]胡亮. 浅议“新竹笛”的改良[J]. 演艺设备与科技,2007,06:60-62.[18]胡亮,周筱华.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J]. 黄山学院学报,2008,01:134-136.[19]胡亮. 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间吹打乐研究[J]. 黄河之声,2008,14:114-115.[20]胡亮.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徽州目连戏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中国戏剧,2009,07:59-61.[21]胡亮. 对徽州民间吹打乐与鼓吹乐的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齐鲁艺苑,2009,04:85-89.[22]胡亮. 徽州民间吹打乐的音乐文化风格探析[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3:111-118.[23]胡亮. 国家在场与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J]. 黄山学院学报,2014,02:13-19.[24]胡亮,冯绍华.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论文写作模式探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7-228.[25]胡亮. 笙管箫埙寻墨迹 真草隶篆听音律——缅怀民族管乐表演艺术家曹建国先生[J]. 人民音乐,2010,04:58-59.[26]胡亮. 少数民族乐器巴乌的改革研究[J]. 民族艺术研究,2010,02:51-55.[27]胡亮. 小众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以音乐图书为例[J]. 编辑之友,2013,12:27-29.[28]胡亮. 从民间到学院——当代中国竹笛艺术教育发展史评述(1949-2009)[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48-152.[29]胡亮. 张震:我特立独行地坚持[J]. 电影,2008,07:19-20.[30]胡亮. 简广易竹笛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31]胡亮. 音阶口笛——民族吹管乐器改革的新星[J]. 乐器,2004,07:78-80. [32]胡亮. 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S1:104-106.[33]胡亮. 双吐循环换气在竹笛应用中的实践与思考[J]. 乐器,2005,04:67-69.[34]胡亮.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精英模式与大众模式[N]. 中国文化报,2007-05-28006.[35]胡亮. 李增光竹笛“风雅天韵”[N]. 音乐周报,2008-11-1900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