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不得: 1、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 2、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
但事实并非如此,不乏一些研究生平时工作很努力,在协助导师做科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己对很多课题有很深的研究,但由于文字表达能力有限,论文无法发表。 学生们满腹苦水,老师们对
早在2020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其中提及到: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
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有偿发表论文、买卖论文……以上行为都将构成学术不端行为。 4月13日,教育部官网发布
破除“SCI至上” 评价更科学.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
不得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不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吴沣槭从研究生入学之初,便紧随导师李亚兵教授的步伐,深入田野大地,在智慧农业方向刻苦钻研。耐得住严寒酷暑,受得了人困马乏,他在棉田采集了大量有价值的
现在教育部说不行,要破四唯,不能只看论文。目测几年内,很多学校就不敢再提要几篇SCI才能毕业了。但毕业总得有个标准。怎么办?教育部的态度是,权力下
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发挥基层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结合学科特点等合理设置学位授予的质量标准,不宜以发